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念佛當要思維,觀察,憶念佛功德-日常法師 [打印本頁]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3-3-19 17:05
標題: 念佛當要思維,觀察,憶念佛功德-日常法師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3-3-19 19:13 编辑

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就必須瞭解唯有佛能救我們,為什麼,他有種種的功德,這種必須要透過聽聞,然後如理觀察思惟,不斷地思惟,這不斷的思維,繫念才會產生。


有一類,對佛法產生誤解,覺得這個不要,不要這樣的去思惟。



前面在道前基礎裡面,曾經破除邪執當中,有一類錯誤的執著,以為說,這個去思惟分別這個不對,因此有這種錯誤的這種念頭,透過這種錯誤的觀念,當然不要我們會多去思惟觀察,多去憶念,所以大師特別針對這一點,告訴我們,這個是一種大障礙,修行非常嚴重的障礙。所以特別指出這一段來。說假定有人持這種想法,以為我們觀察思惟,那都是分別,說正式修行的時候,不要這個的,如果這樣的話,那就有犯一個非常嚴重的毛病。



因為在前面我們集聚資糧等等,必須要去思惟,現在你不思惟的話,那麼我們集聚資糧、淨除罪障的種種的,這種的前面必須要修的方便法門,都被它擋住了,雖然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身,我們也想趁這個機會,來修各式各樣的,如法如理的實在的,但是因為正確的修法擋住了,這樣的話,白得人身,所以前面這種見解是一個大障礙。那麼,這個錯誤的地方應該拿掉,拿掉了以後,然後下面我們就會如理地努力去做。緊跟著,下面看文,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

所以我們這個障礙拿掉了,瞭解這個理路,然後要怎麼辦呢?要常時間的,恆常去努力。如果我們恆常地努力的話,因為這個修行,前面我們罪障在,所以不想做,資糧不夠,做也做不好,但是破除了這個見解上的障礙,會推動我們努力去做,經過了一段努力,習慣了以後,那我們的心就會改變過來了,以前不習慣的,變成習慣。特別是在座的諸位當中,我想諸位小沙彌都有這個經驗,當你剛來的時候,一樣一樣改,覺得很辛苦,特別是念書、背書,大家覺得這件事情好辛苦。這樣,當然前面有一個正確的理論告訴大家,大家會感覺得,是,這是我要的。夠不夠?不夠,並不是說這個概念轉過來了以後,我拿起書本來也就背得出來,我不斷地背,背背,背久了以後,那也覺得習慣了,而且很容易就背得出來,也感覺得這個一點不會感覺得背書這個困難。大家是不是有這個感覺?所以必定要這個見解上拿掉,拿掉了以後,不斷地去學習的話,那這個時候,新的、如理的,我們所需要的這個習慣養成功。 現在這地方也是如此,其實我們一路上面走上去都是這個樣的形式,剛開始的時候好像蠻困難,然後你只要這樣去做的話,以後自然而然就行。所以說,太賢法師有一個很有名的偈:「初入恆難永無易,由難若退何劫成。」剛剛進入的時候,總歸是難的,後面一步一步走上去,都有這種類似的問題。一層一層的上去,這樣,如果說你不能克服而退下來,“何劫成”,你什麼時候成功呢?不成功怎麼辦?永遠淪落在苦海,受這極端可怕的地獄苦。 昨天,我聽見有一個居士,敘述他自己的經驗,這個我覺得都是三寶給我們不可思議的加持。他敘述他自己的生死當中,很有意思,我們給它個名字,叫“前世今生”,當然,這個人是現世的人,他遭遇到種種痛苦,因為祈求三寶,三寶的加持,他居然像前世今生那個作者一樣,看見他為什麼受這樣的苦。然後他一看見造了這惡業,受了這個苦,掉到地獄裡這種痛苦的形相,因為他親身感受到,那個時候那個皈依的心,就非常地強猛,正如我們書本上面告訴我們的這個,所以經論上面的說,我們稱為它定量,量是正確的,沒有一點錯誤的,絲毫不能變動的,真實相,佛菩薩都是,所以叫「具量士夫」,這個量的意思就是說一定是不錯的,這樣的一個聖者,告訴我們這個內涵。所以我們沒有退路的,瞭解了這一點,那怎麼辦呢?我們自然而然向前去克服。那這地方也就是簡單說這個。這個克服了以後,那我們能產生什麼呢?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

我因為憶念三寶的功德,然後這樣地不斷地努力去修習,覺得這個三寶有這麼大的功德!不但解決我們,如果我們去做的話,我們會不會羨慕?我們會!說,啊,但願我也是如此。乃至於說,我就要學,所以說“願我當得”,也希望我就像我所念的佛一樣。這個心是什麼?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重要的特點,是“為利有情願成佛”,它有兩個條件。要解決一切痛苦,一切眾生的痛苦。那我們沒有這個力量,只有成了佛才能夠,也就是說,我要像佛那樣。因此,儘管在我們理論上面,感覺到,說發菩提心是很難的,其實這個因就在我們皈依的時候,假定說皈依的時候,一開頭你走對了,這個並不難,你在不知不覺當中,你積的都是這個,到那樣子走上去,走到那個時候,你要去發起來,就容易了。這也就是像這個道次第的無比的珍貴的地方。所以前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道次第的安立,修下下,那自然而然,很容易就跑到向上去走。因為這「下」本來就是前面的前行,也就是它的基礎、它的準備工作,這個做好了,那自然走上去,會一步一步向上。所以從進入佛門開始,只有走,不斷地走上去,那個菩提心的因種,已經完全放在這裡。 在這種情況之下,因為你恆常的憶念,所以「一切晝夜恆得見佛」。任何時候,你能夠見。這個「見」有兩種,並不是我們眼睛看見一個人一樣。這樣,佛是以法為身的,這個法身,在沒有我們證得那個空性之前,並不瞭解。這個「見」什麼見呢?就是我們的心眼,當我們意念去憶念的時候,就是,佛無時無刻不在加持我們,但是我們的心不趨向他,既然我們的心趨向他,那就等於是見到他。這種心情,乃至於臨命終時,任生何苦,平常我們想做一件事情,外面境界,特別是痛苦來的時候,我們就會被那個境,把它奪掉了。可是現在我們皈依,如果這樣強盛的話,再怎麼痛苦,最痛苦的是臨命終的時候,這麼嚴重的痛苦來,我們念佛的心還是不會退,還會很清楚。 這個有個原因,我們的念佛,為什麼要念佛?本來就是怕死了以後掉到地獄裡去的。我們可以想一想看,當我們生了病,所以要找醫生,所以生了病,痛苦的時候,你什麼東西都可能忘記掉的,會不會忘記醫生?不但不會忘記醫生,正那個時候,你把那個醫生記得特別牢,原因是什麼?因為我們瞭解這個醫生是正確地解決我們病苦的唯一的救護者。所以這個理路如果正確,如果你能夠平常養成功這個習慣,在潛意識裡就是這樣的話,那當然不會退失。我們之所以平常不能產生這樣的效應,因為這個因,根本沒有找到那正確的因,理論上容或找到了正確的因,可是沒有去努力地修習、去串習。見解上對正確的因找到了,然後實際上去努力,習慣串習了,死的時候當然不會忘記佛嘛!平常我們人死的時候,我們呼爹叫娘,找醫生,對呀,就這個道理。所以我們想像中好像這件事情很難,難在我們顛倒,不知道、不如法行。這點大家清楚不清楚?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觀念。 所以這一段前面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依錯誤的認識,以為觀察修,分別就不要的話,那害了,我們整個的修行佛道前面,要一步一步走上來,積聚資糧,總共被它擋死。那前面進去的口擋死了,摸錯了,後面,後面還有什麼可談?這個是我們現在末法的時候,最可惜、最可憐的一個現象。特別的我們現在說。不要去思惟分別,其實這個一種,這是學禪學錯的人,並不是禪宗的錯誤,也不是現在淨土宗念佛的錯誤。

學淨土,學禪,學錯的錯誤,這兩個要分開清楚。那個禪,真正要見的是空性,見到空性的時候,在空當中沒什麼好分別的,所以自然得到的這個叫無分別智。

這個是你必須前面有次第,一步一步地深入,到那時候,自然得到那個果是這個樣的。到那時候,沒什麼好分別。能、所,通通消失掉了,在空性當中。這樣,所以這個叫無分別智;那我們現在呢,把它顛倒了,倒因為果。所以一開頭說,你不要分別就好了,那整個什麼?畜生,大癡相。畜生,什麼都分不清楚的。

如果這樣的話,我們不要分別了,像畜生,那不是這個不會分別是非的這個畜生,反而是變得最好的,有這種事嗎?那這裡順便提一下。下面這幾句話是大師告訴我們的,然後有根據,下面的,
【《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

實際上,這個《三摩地王經》上引的兩個偈,就是前面講的,說透過了佛陀、世尊,然後善知識的教誡,讓我們了解,了解現在怎麼樣呢?要想去修,就像平常我們,如果我們多去思惟多去觀察的話,那自然而然心就安住在所觀察的對象上面,心跟著這個跑。現在我們要觀察的是什麼呢?思維什麼呢?就是佛的功德,所以當我們這樣的經過佛的,思維佛的無量的功德,他的功德最主要的就是他的智慧,然後我們就去不斷地修習的話,心就專注在這上面,那個時候,不管一切時處,因為會去專注,所以自然而然覺得佛陀這麼偉大,解救我們,我也願意學世尊一樣,這種心情就是什麼?最殊勝的,世間最殊勝的願菩提心。菩提心分兩種,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兩種,這個後面會講。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就是同樣的,前面講的一段話。

清淨的身語意,這個佛的讚歎,真是無比的。

也只有佛的身語意是清淨的,那我們現在就效學他。

如果我們這樣地來修我們的心,那個心續,就是心念本身是一個心相續。


如果能夠這樣的話,晝夜心能夠念著佛,能夠念著佛就是見到佛。

如果能夠這樣去做的話,病了,乃至於死了,你心心念念不會退失

不管任何情況之下,不會來拿掉我們,所以「苦受莫能奪」。

在平常別的時候,情況之下,我們受苦,或者受什麼的話,那種心情就會消失掉了,但是如果我們如理的話,那苦的,乃至於死,這個念佛的心也不會消失。這個是經論上頭的。下面再引證。

【博朵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

尊者怎麼講呢?博朵瓦尊者怎麼講?

就是:假定我們能夠,不斷不斷的,那個數數,不停的,恆常地能夠這樣如理的思惟的話,就漸漸淨信心增長,淨信心增長的另外一方面,我們身心的相續,就能夠漸漸地清淨、淨化,能夠這樣的話,就能得到加持。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