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图书室看书
[attach]4057[/attach]
幸运与快乐,写在少林慈幼院孩子们的脸上
一提起河南登封嵩山,很多人自然立刻会想到充满传奇色彩的千年古刹少林寺,而距离其只有10公里的另一个特殊院落——少林慈幼院却是鲜为人知的。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来自河南各地的孤儿。周一至周五,孩子们寄宿在学校;周末和节假日,孩子们回到少林慈幼院,诵读国学经典,练习少林功夫。琅琅的读书声,打破了嵩山的宁静;晨练的队列,为嵩山增添了别样风景。
2月15日,正值大年初七,在少林慈幼院负责人延宽法师的引领下,记者走进了位于河南登封市环山路上的慈幼院。门口鲜红的对联和灯笼显示着这里年味正浓。正值春节假期,除了投亲靠友的,孩子们大多集中在慈幼院。大家三五成群地聊得热闹,偶尔响起的甩炮声不时引起一阵哄笑,几个大一点的男孩正在院中球场上打篮球,整个院落洋溢着孩子们的欢乐。
延宽说,2月9日(大年除夕),少林寺的僧人们把孩子们接到了寺院,大家一起放鞭炮、吃年夜饭、看春晚节目;2月11日(大年初二),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给孩子们过一年一度的集体生日,大家一起点蜡烛、切蛋糕、吃蛋糕。这些都是少林慈幼院的传统。
慈幼院的建立源于“千名孤儿救助”项目
目前,来自河南各地的近100名孤儿正在少林慈幼院生活、学习,最小的5岁,最大的17岁,其中包括去年12月轰动全国的郑州立交桥下被冻死的农民工刘红卫的儿子。
2012年12月,河南开封市杞县圉镇梁庄农民工刘红卫在寒风中客死郑州立交桥下。他身后留下的,是无助的60岁老父和孤苦的10岁孩子。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得知这一情况后,很快将孩子接到了慈幼院。
“这里天天有饭吃,再也不用在外面讨饭了。”记者在少林慈幼院见到了这个小男孩,他说,自己很喜欢这里的生活。
少林寺的孤儿救助行动10年前就已经启动。2003年,少林寺和河南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了“千名孤儿救助”慈善救助项目,救助河南省境内19个县的1039名孤儿。这些孩子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不过15岁,他们的父母因不同的遭遇离开了人世,孩子们无依无靠,日常生活几乎难以为继,上学读书更是一种奢望。
自2003年起,少林寺每年向这1039名孤儿提供560元救助金以及日常用品和学习用品,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所需,直至他们满18岁。
2004年,少林寺的孤儿救助又有了新行动——建立少林慈幼院,分批收养河南省的这1000余名孤儿。
“少林慈幼院是少林寺释永信方丈于2004年12月发心捐资成立的非营利性民间慈善机构,是少林寺和河南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千名孤儿救助’项目的子项目。”延宽介绍说。当时,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得知少林寺正在筹建少林慈幼院时,欣然为慈幼院题写了匾额。
由于条件所限,少林慈幼院自成立以来,每年选择接收当地民政和慈善部门介绍来的50至100名孤儿。少林寺组建了专门的管理班子,负责慈幼院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
“看着那么多可怜的孩子,我们也很想把他们全都收养过来,让他们吃饱、穿暖,能到好学校去上学,能有人照顾,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从中选择一部分孩子收养。”延宽说。
8年来,少林慈幼院累计收养了300多名孤儿。
不遗余力把孩子们培养成才
2009年10月,少林慈幼院的新宿舍楼落成,两层小楼坐落在登封市环山路边,显得特别醒目。至此,慈幼院的教室、电脑室、图书室、活动室、宿舍楼等一应俱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条件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在少林慈幼院图书室,一排排书架,一本本课外读物,把一间若大的教室填塞得满满的,这些书都是社会爱心团体捐赠的。“孩子们放假回来后,就可以来这里翻阅图书,丰富生活,增长知识。”延宽说。
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少林寺收养的孤儿平时都散落在登封周边的中小学学习。“登封市少林实验小学、登封市直属第二初级中学都是当地很好的学校,这两所学校都无条件接收了孩子们。”延宽说。
除了接受法定的9年义务教育外,少林慈幼院的孩子们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还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少林的武术、医学等特色课程。
记者在少林慈幼院办公室的墙上看到了孩子们的作息时间表,其中“经典诵读”、“少林武术”和“看《新闻联播》”这3项内容格外引人注目。
周末和节假日的每天8点到8点30分,是慈幼院孩子们经典诵读的时间。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诵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中国古代经典。延宽说,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灵魂与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既可以为孩子们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又可以启发孩子们明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每天晚上7点,孩子们会准时收看《新闻联播》。
少林慈幼院的孩子们学习少林武术的时间安排在每周六的下午。这是众多男孩子盼望的时刻。“慈幼院常年有少林寺武僧团的教练来教孩子们少林功夫,每次大概练3个小时。”延宽说,孩子们练武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在教授过程中,教练会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个体条件实施分类教学。
“少林慈幼院建立之初就有一个长久的规划,那就是不遗余力,让这些孩子成为文武兼备的人才。”延宽说,“这里的孩子们,只要学习好,将来考上大学后,学习和生活都由我们负担。”
释永信也曾在看望孩子们时多次表示,孩子们今后能考上大学就一直供养他们上到大学毕业,考不上大学的,也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起码能够自食其力,服务社会。总之,少林寺抱有一个美好的心愿,那就是把孤儿抚养成人、培养成才。
佛家慈悲引来人间大爱
行愿无尽,为善最乐。当年,释永信正是本着“慈悲喜舍、成就未来”的宗旨,创办了少林慈幼院,期待广集大众的力量和善心,以出世的无私精神,做入世的利生事业。8年来,少林慈幼院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并与社会各界联动,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今年13岁的小辉(化名)是一个腼腆的小男孩,3年前因父母双亡,他从老家临颍县来到了少林慈幼院,如今他正在上初中一年级,成绩很不错,尤其擅长写作。“少林慈幼院给了我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帮助我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小辉告诉记者,他长大后很想当一名作家。
“慈幼院为我们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让我们学会了自尊、自信、自强和自立,并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再害怕困难。”已经是高二学生的大男孩晓宇(化名)自信地对记者说。
生活在少林慈幼院的孩子们无疑是幸运、幸福、快乐的,他们在享受少林慈幼院佛家慈悲的同时,也享受了人间大爱。波司登羽绒服有限公司曾为他们每人捐赠了一件羽绒服;真维斯服饰有限公司郑州办事处曾给他们送来衣服和食品;中华慈善总会的“芭莎圆梦活动”为他们捐赠了18台联想液晶电脑……他们与非洲马拉维圆通小学(我国慧礼法师在非洲创办的专门接收孤儿的学校)的同学们亲密接触,友好交流;与法国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团进行“音乐对话”;与深圳卫视“功夫之星”大赛选手互动交流,同台表演……在少林慈幼院为其创造的条件下,孩子们也算是见了世面,长了见识。因此,当记者跟他们交流时,他们都显得很活跃,说他们现在非常愿意待在少林慈幼院。谈起未来,孩子们的梦想五彩缤纷,有的说长大后想做宇航员,有的说要当歌手,有的说要做医生……
“少林慈幼院仅是少林寺救助孤儿的又一个开始。”延宽说,少林寺期待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且拥有美好的未来,但这需要政府的更多扶持和全社会的帮助,仅靠少林寺或者某个单位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希望通过少林慈幼院创造出一种救助孤儿的模式,以帮助全社会形成扶困救孤的氛围,这才是最重要的。”
专家点评:
“少林慈幼院模式”值得推广
□ 刘元春
从只是通过捐款捐物的间接行善,到依法独立成立慈善组织直接开展社会慈善活动,少林慈幼院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界从事社会慈善活动的一个成功范例,其组织形式与发展模式值得积极地推广。
长期以来,针对以寺院为主导的佛教慈善活动存在项目比较零散、缺乏规范管理等问题,教内教外都有不少的讨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关键的因素在于有关管理部门对宗教界直接从事慈善活动的“担忧”与宗教界开展慈善活动缺乏有效的途径。前者最主要的在于思想观念的禁锢,比如担忧宗教界开展慈善活动是否会扩大宗教的社会影响,或者说宗教界人士的慈善活动只是基于宗教信仰的需要而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后者最主要的在于缺少系统的社会慈善项目规划与有效的组织管理,比如开展慈善活动往往属于被动式的应时之作,多为临时性或习惯性的募捐。如果基于历史背景与现实环境的特殊性来考量,诸如此类的忧思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当今社会的真实需要尤其是慈善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来看,这些“担忧”已经阻碍了宗教界社会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积极引导宗教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正因为这样,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门于2012年3月30日联合发出的《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非常明确地指出:“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有深刻的信仰基础、悠久的历史传统、较高的社会公信度。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为此,有关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并且,《意见》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主要范围、基本原则、优惠政策等内容。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在明确宗教界从事慈善公益活动的基本形式中,除了传统的捐款捐物外,鼓励并支持宗教界、宗教活动场所、宗教界人士设立“公益慈善项目”与“公益慈善组织”,可以依法成立专项基金管理机构、社会福利机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进行民办非企业机构登记,享受“与社会其他方面同等的优惠待遇”,而且享受诸多“扶持与优惠政策”。这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宗教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也将有助于中国社会慈善事业打开新的局面。
回头来看,少林慈幼院的创立与实践,符合《意见》所鼓励和倡导的精神。从其创立的缘起来看,少林寺本着“慈悲喜舍、成就未来”的宗旨,立足于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社会责任,剔除私心杂念,自觉自愿、积极主动,这既是佛教信仰最本质的体现,也是任何社会慈善组织得以生长的“天性”,依此方可成就社会公益慈善的“神圣性”。再从其项目选择与组织管理的方式看,他们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内容系统、管理有序、效果实在。作为少林寺和河南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千名孤儿救助”项目的子项目,少林慈幼院在成为正式非营利性民间慈善机构之后,量力而行,制定了切实的救助程序与管理规范,并与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从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各方面,培育他们健康向上的理想、人格、能力,实践着从“救助人”到“培育人”、“成就人”的系统工程。这是一种志存高远、济世利人的“大慈善”与“大教育”,最终将有益于社会。
其中,在对孩子们的教育环节,少林慈幼院并非采用封闭性的“宗教教育”,而是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送孩子们到当地的好学校接受正常的国民教育,让他们充分享受国家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人之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品格教育,辅以少林功夫,让孩子们在喜闻乐见中成长为文武双全、报效祖国的有用人才。这种探索与努力,将对佛教慈善活动提供有益的启示,是应当鼓励和赞赏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少林慈幼院的创立与发展,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少林寺管理团队的热切志愿、社会各界人士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是善缘聚合的结果。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少林慈幼院等公益慈善组织未来如何发展的诸多问题,还有不少可以思考的空间,在目前宗教慈善事业发展中,“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仍然任重道远,尚需要各方面同愿同行,携手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