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仁敬法師: 體會佛號與佛力之殊勝
[打印本頁]
作者:
edmcany
時間:
2013-2-20 16:03
標題:
仁敬法師: 體會佛號與佛力之殊勝
本帖最后由 edmcany 于 2013-2-20 16:03 编辑
仁敬法師
講經
:
《四十八願要義
講記節錄》
第三場
第
3 - 9
願
全文視頻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RHsVVGka3w
(
十五
)
體會佛號與佛力之殊勝
[attach]4033[/attach]
因為
善導大師也跟我們講過,
“
南無
”
即是歸命,亦是迴向發願之意,言
“
阿彌陀佛
”
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
只要有緣聽到
“
南無阿彌陀佛
”
這六個字,這當中已經具足
“
信願行
”
,
“
南無
”
就是
“
信
”
跟
“
願
”
,你會歸命你會回向,這個是善導大師的解釋,你會一心依靠阿彌陀佛,目的是什麼
?
你當然是信願你才會有必要依靠祂嘛!
就很清楚的這個內涵,那麼
“
阿彌陀佛
”
就是行。所以
“
南無阿彌陀佛
”
已經具足
“
信願行
”
。
所以即使一個昏迷的人或者是一個痴呆的人,他沒有具體的因緣懂得發願,什麼叫信願即使是如此。只要他有因緣聽到
“
南無阿彌陀佛
”
他就可以往生。阿彌陀佛早就跟我們約定好,以這個名號作為媒介,我們是依靠這個名號而往生的,信願是在於我們可以去掉障礙,假如你不願意去就沒辦法去了,你聽到佛號也沒辦法去。所以其實整個力量所有的功德,所以說萬德洪名,都放在這句佛號當中。
還有一個更有力的證明,我們知道所有的經法滅盡時,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兩千年,最後一部經無量壽經住世一百年,然後一百年後,無量壽經也消失的時候,還有這句佛號,那個時候眾生怎麼得度,
就只有靠這句佛號了,對不對
?
經典都沒有,也不知道怎麼樣生信發願,只是聽到佛號而
已,
對不對
?
那些眾生怎麼往生?就只有靠這句佛號。所以確實這句佛號具萬德,無論是
信、
願或行,只要其中具備一個條件,我們都能往生,所以不用擔心。
看這個例子
:
這是最近的事情,上個月的事情,只是憑著聽到念佛機,所以這裡我們還有一個觀念,也可以順便扭轉一下,以前我們都認為說:我們幫人助念,送人送往西天,是我們助念人的功德,好像人念比較有力量,念佛機念就沒有力量,是靠我們人的助念去往生,其實不對
是靠佛號的力量,靠佛願力的力量。我們人去助念可以說是送行,去陪他念一念而已,人的影響是在於開示,假如他還沒有發願,或是他從來沒有聽到這個法門,那你去告訴他,這個是你接引他的因緣,往生這回事的力量,還是百分之百在於佛號,在於信願行這個條件,不要弄錯了。所以我們看這個例子也知道,只是聽到念佛機而已,裡面傳來的這個佛號,就能夠往生。
這個接下來我們如果慢慢,更能夠深刻理解,往生的這些理論跟方法,確實百分之百是依靠佛力。那將來我們去幫人助念,我們就有正確的心態,不要說有的人,很發心去幫人助念,就認為是因為自己的功夫,那麼去念呢
…
這個人念個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就往生了,自己就覺得自己很厲害,我功夫很好助念念得很好,那萬一這個人念了好幾天,怎麼念都念不走,這個內心就開始生煩惱,你再不趕快死我就要累死了,不然就太沒面子了,就起了這種分別心得失心,認為是自己的功勞,或者是自己的過失,這個都是錯的觀念。
過兩天假如還有時間,我們就再進一步去理解,怎麼樣用正確的心態跟方法,來做助念這件事情,如果你掌握正確的方法,真的十個十個遇到你,就十個往生成佛,這不是誇張的,不是誇張的。這誇張也就算妄語了,不可以的。只要你方法正確,只要聽到的人願意點頭就往生了,其他就是佛的事情了,你只要有辦法讓他點頭,就可以了。所以真的可以做到,要掌握一些方法,這個因為還需要再詳細講,所以我們今天沒有時間,過兩天還有因緣再提。
還有一個例子胡妮妮的母親,我們老和尚的大護法之一,我有聽人家講,這個我沒有在現場,有聽人家講她的母親是在中陰身的時候往生的,那這個例子就在我們老和尚身邊的緣,中陰身往生,那她臨終的時候有沒有正念
?
有沒有正念念佛往生
?
還
沒!
她還沒往生嘛!
對不對
?
她是在中陰之後四十九天之內往生的。那這不是也是一個例子嗎?
是不是一定要臨終正念念佛,一定要念出聲音。
所以那個助念的人說:你趕快念,念大聲一點,這個往生的人都氣快沒了,你還一直叫他念大聲一點,他真的被你氣死了,被你累死了。給他那種壓力,那真的很容易失敗,那個真的十個就難得 一兩 個人往生,你方法觀念錯誤差別就這麼大。所以我們很多觀念真的要搞清楚,這個成敗差別是很大的,你看胡妮妮的母親,她臨終沒有往生沒有正念,中陰身還是可以往生,怎麼往生的
?
當然是靠佛,
“
信願行
”
這三個條件,絕對是不離開這三個原因的,它是不一定要在臨終之前,正念現前,也不一定要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不要自己嚇自己。
好
!
那再深入的一些理論,我們明後天我們再繼續來學習。今天時間到了
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弟子承喜恭敬節錄
--
仁敬師父審定
http://blog.yahoo.com/_I2VMIP2F2HMFBDKW3R3B4BGD5Y/articles/7924/index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