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菩薩對於眾生的苦為何不主動的救助?為什麼要稱念菩薩名 [打印本頁]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3-1-31 00:41
標題: 菩薩對於眾生的苦為何不主動的救助?為什麼要稱念菩薩名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3-1-31 12:50 编辑

【問】:菩薩對於眾生的苦為何不主動的救助?為什麼要稱念菩薩名號以後才有可能?

※玅境長老【答】:也有道理。佛菩薩是慈悲的,眾生有苦,佛菩薩就主動的來救護,為什麼這個人他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念佛名號,才來救護呢?這個問題有道理,的確是。這個事情,也有的眾生他沒有稱念名號,沒有去做什麼功德,但是他有苦難的時候佛菩薩也救護,也是救護的,也不是不救護,也是救護的。但是有的眾生你需要稱念佛菩薩名號,佛菩薩才能救護。這個原因在那裡呢?原因就是你有苦難的時候,這個苦難是你以前造的罪。造這個罪,這個罪現在發生作用去得果報,佛菩薩無可奈何,不能救護的。佛菩薩不能轉你的業,不能。

你造罪的時候,有的眾生佛菩薩有可能會預先警告了你一下,但你還是要造罪。也可能你聽信佛菩薩的話就不造了,也可能你不聽信,你還是造,佛菩薩無可奈何。造了罪,這個罪一得果報,佛菩薩也是無可奈何。但是你若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念佛名號,佛菩薩就有辦法,有什麼辦法呢?你心裡一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念佛名號,一做功德的時候,你心清淨了,你的心和那個罪過就分離了。你心裡面常念色聲香味觸、念這個貪瞋癡,就和罪在一起,那佛菩薩沒有辦法。你心和罪一分離了,你念佛菩薩名號,我燒一支香,誠心一來了。燒一支香其實在算什麼呢?但是你這個誠心,因為燒一支香,誠心現出來了。我買一個蘋果,就憑一個蘋果供養佛的時候,那個誠心就現出來了。這個誠心是很重要,不是蘋果重要,不是一支香重要,不是。

這個誠心、這個清淨心一現出來呢,和那個罪業分離了,佛菩薩在這個地方,就把你的業力能轉,能轉那個業。轉業是由你自己開始的,你自己和這個罪業一分離了,佛菩薩從這裡把那個罪業一撥轉,這個苦難就停下來了。這個罪業還是在的,罪業還是在。除非是特別輕微的業,重的業很難滅掉。所以你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你要去買一支香,買一個果、花去供佛的時候,誠心非常重要。就能轉,能轉業。

若是我們佛教徒,一般的人也是有誠心。一般的人,我到那個香火廟去看,有些人跪在那裡向佛菩薩求,或者是燒香,我看他們心也很誠懇,心是很誠懇的。若是佛教徒,他常常念經、常常拜佛、常常靜坐,那更是不可思議,也是能發生作用。這樣子呢,佛菩薩從這個地方開始給你撥轉那個業力,使令那個業力不發生作用,這苦就消除了,是這麼回事。

你自己本身若是心不誠懇,這個清淨心,由燒一支香現出來的,由供一個蘋果、供一支花,誠心現出來,所以這個時候佛菩薩能轉。若是你這個誠心沒有的時候,佛菩薩沒有辦法,不行。這是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業若是特別重了,還是不容易,還是不容易的。《大智度論》上也提到,就現在的《瑜伽師地論》也有說,這個定業不容易轉,不定業容易轉。就是你做惡的時候,你心裡面不是太願意做。「做惡會受惡報吧?」心裡面猶豫不決,猶豫,有一點害怕,但是惡事也是做了,這樣的罪業是不定的,不定業。若是你一點猶豫沒有,不相信有善惡果報,你做得很歡喜,做惡事做完了心裡很歡喜,這時候這個惡業是定業。你說是要把它轉了,不容易。所以從這個「定業」、「不定業」的定義上看,眾生很多都是定業。

說是佛教徒做惡事有點不定業,因為佛教徒相信佛法、有一點相信善惡果報,但是也去做惡事,做惡事心裡面有點害怕。那麼他造的罪多數是不定業,因為他當時他有一點怕,所以這就是影響了。說是:「我勸你受戒、你受戒──受三歸五戒。」說:「我不受!」「為什麼不受?」「受了戒,怕犯戒,犯了戒受惡報。」是的!但是受戒好過不受,好過不受。


所以佛教徒和非佛教徒造惡業的時候不一樣,不一樣的。從「定業」、「不定業」上來分別,佛教徒有點便宜,佔了一點便宜的。





[attach]3911[/attach]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3-1-31 10:40
讚美 乘璦師兄慈悲發心!

大乘同性經云:

佛言。楞伽王。眾生神識無邊大。無色無相不可見。無礙無形無定處不可說。譬如大王在宮殿中或高樓上。婇女圍遶安樂坐時。著種種衣及諸瓔珞。時大園林阿輸歌樹。種種雜華莊嚴精麗。其園在處有細軟風或大駃風。吹彼園林阿輸歌樹。眾華香氣至王所者。王聞之不。毘毘沙那白言。世尊。我聞此香。佛言。楞伽王。汝聞此香分別知不。王言。世尊。我能得知。佛言。楞伽王。此華香氣王言知者。見大小耶定作何色。楞伽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此香氣相無色無現無礙無相無定處不可說。是故不見大小形色。佛言。楞伽王。於意云何。若不見彼香氣大小非斷絕相耶。毘毘沙那言。不也世尊。何以故。若此眾香是斷相者。無人得聞。佛言。如是如是。楞伽王。識相亦爾。應如是見。楞伽王。若識斷相則無生死而可得知。如是楞伽王 識相清淨。唯是無明貪愛習氣業等。諸客煩惱之所覆障。楞伽王。譬如清淨虛空之界。唯有四種客塵污染。何等為四。所謂煙雲塵霧。楞伽王。識相如是本清淨故。無邊不可捉無有色染。唯是諸客煩惱之所覆染。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眾生業力自迴轉  不得八聖最上道
若離諸業證無漏  行無上行利眾生

感恩賜教!     阿彌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