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七十講70)多聞修行三昧電子書.pdf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3-1-2 19:17
標題: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七十講70)多聞修行三昧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七十講70)多聞修行三昧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楞嚴經(70)


《楞嚴經義貫》,313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請翻開《楞嚴經義貫》,
313頁,
倒數第三行,
第十一節 阿難求開道眼
我們上一次就是講到這一段以前,
那麼,因為這個七處徵心跟十番顯見
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們再一次的來講解。
諸位千萬不要有錯誤的觀念,
認為說這個是重複,
這個一點都不重複,
這個叫做增廣見聞,
因為《楞嚴經義貫》
他所寫的這些、提供的這一些資料
是相當好的,
而且他把整個義理貫串,
來彌補《楞嚴經講義》文言文艱澀的地方,
沒辦法理解、難懂的地方。
所以,雖然我們看起來有一點重複,
說:哎呀!我們《講義》講過了,
為什麼要講這個《義貫》呢?
這個可是非常重要的!
《楞嚴經》,
一個人一輩子能夠聽聞;
能夠理解佛的心;
能夠進趣到菩提,
完全要靠正知正見。
什麼叫做正知正見呢?
就是無知無見,
不立一個知,也不立一個見,
叫做正知正見。
所以,這個知就是沒有邪知,
也不立一個正知;
正見就是沒有邪見,
也絕對不立一個正見,
因為那個都是頭上安頭。
絕對的知見,
心就是知,心就是見,
沒有二知,也沒有二見,
這個是入不二法門。
因此《楞嚴經》的思想,就會特別的重要,
因此想給那一些鑽研《楞嚴經》的人,
就更進一步的、清楚的來理解佛的思想,
也讓整個大乘佛教的思想
徹底的進入佛的知見,
完全不會走錯路。
第十一節 阿難求開道眼
經文: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
[五體投地,]
[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
[恃佛威神,]
[常自思惟無勞我修,]
[將謂如來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
[身雖出家,心不入道,]
[譬如窮子,捨父逃逝。]
[今日乃知:]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這一段對修學佛法的人來講,
是特別的警惕,
特別的重要!
這一段是阿難發出了這個感歎,
說他從佛出家以來,
都認為用依靠的方式,可以得到解脫,
叫做恃佛威神;
是錯誤的知見,
修行是沒辦法替代的。
所以,常自思惟無勞我修,
就:我不需要修行啊!
對不對?
我的堂兄就是佛陀了!
將謂如來惠我三昧,
「惠」就是恩賜、賜給我,
不知道身心本不相代,
身心是沒辦法互相取代的。
所以,你的煩惱,你自己要承受;
你的病苦,別人在旁邊安慰,
醫生也只能盡力,
病苦還是你在病苦;
煩惱還是你在煩惱。
所以,失我本心,
便喪失了我原本的如來藏心。
身雖然出家;
可是,心卻不入道,
譬如窮子,捨父逃逝,
這窮子就比喻六識妄心,
從以前來講,
都沒有辦法開採自家的珍寶,
也就是變成意識心在六道輪迴裡面流浪,
所以叫做窮子。
捨父逃逝,
今日乃知,
喔!現在才知道,
雖有多聞,
就算你聽了很多佛法,
若不修行,
若不修行的意思就是:若不實修,
如果你沒有好好的降伏這一顆妄想心,
與不聞佛法等的眾生是一樣的!
你今天雖然聽聞了很多佛法,
如果不下功夫、下死心確實的去實修,
與不聞佛法的眾生等,是一樣的。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意思就是:
光口說種種的美食,
終不能令肚子飽。
註釋
「重復悲淚」:
又再悲從中來,
而淚流不止。
這一次阿難真是悟今是而昨非了。
「將謂如來惠我三昧」:
「將」,是而。
「惠」,就是嘉惠與我,
惠贈,惠賜。
這本來是乃人情之常,
也是凡情所在,
因為知道如來有無量的三昧,
而他又是佛的寵弟。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一切功德福報還是要自己修;
如來雖有加持力,
但是自若不發心修行,
與如來之加持力也不相應,
所以如來也無法加持。
所以,要佛陀救你以前,
你必需先得救自己,
這樣才有辦法的。
「譬如窮子,捨父逃逝」:
這個「窮子」,就比喻六識妄心;
在這裡,六識妄心是什麼意思呢?
要做一個最貼切、單刀直入的定義是什麼?
見境起心,就是六識妄心。
見境起心是什麼?
這個心是起執著心、
起分別心,
這個叫做離境無自體相,
離開了外境,
就沒有這個意識心的存在,
就是不能活了!
我們又誤認為這個執著、分別心、起貪瞋癡,
認為就是我。
所以,無量劫來不認識本性,
卻認識了六識妄心。
「父」是比喻本心本性。
就像人自棄家中的珍寶而逃家,
出外流浪,
莫知所之。
眾生依六識妄心,亦復如是,
向外奔馳,
追逐聲色、五欲六塵,
不知自返。
諸位!修學佛道,
你一定要有那種功夫,
你必需要把這個財色名食睡
一步一步的看得很淡,
才有辦法入道,
叫你一下子斷,沒有辦法,
至少你懂得慢慢的遠離、
慢慢的放下。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如果光口說種種的美食,
終不能令肚子不餓。
義貫
「阿難聞」佛說「已,
重復悲」傷地流「淚」,
而「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隨「從佛發心出家」以來,
仗「恃」著有「佛」之「威神」力加持,
所以「常」暗「自思惟:」
因為有佛力加持,
便「無」須「勞」動「我」自己去苦「修」,
去苦苦的修行,
不需要!
「將謂如來」
一定會「惠」賜給「我」一些「三昧」,
就是用別人賜給你的,
自己心不去悟入。
而「不知身心本」來就「不」能「相代;」
這一句話很重要的提示,
修淨土法門的人,更要注意這一句,
很重要!
也就是說:你必需念念‥‥‥
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全部的心性;
全部的心性,集中在這一句阿彌陀佛。
同時我們在念佛當中,
每一念都必需提升自己的正念,
同時要把貪瞋癡全部放下,
這樣才是一個真正念佛的人,
你也才能了悟佛的心就是我們的心性,
所有的三資糧:信、願、行,
不能離開這個心性,
然後這樣來求佛力的加被,
力道就大!
而不是說:我今天念佛,不除貪瞋癡,
就可以跟佛相應的,
這個是非常困難的!
底下,
這個身心本來就不能相代,
因為我已迷「失我本」有的真「心」,
所以「身雖」已經「出家」,
然「心」卻「不」能「入」於佛「道」;
諸位啊!
阿難這個時候已經證初果了,
出家多久了?
仍然只證初果!
佛陀講《楞嚴經》是六十二歲喔,
六十二歲,
你想想看!
阿難這時候出家多久了?
仍然沒有辦法!
所以,我們老得很快,
卻開悟得很慢;
我們老得很快,
智慧卻開得太慢、太遲!
這「譬如」一個貧「窮」之浪「子」,
之所以貧窮困頓匱乏,
都是因為他「捨」棄了
他多富資財的「父」親而「逃逝」,
所以窮露路途,無有歸依。
我「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
則「與不聞」佛法是同「等」的,
其多聞對他本人並沒有實際上的受用;
這正「如」同有「人」
雖口裏「說」著很多「食」物之名,
但光口說,
沒有實際行動去準備食物,
肚子「終不能飽」。
所以,事相修行還是很重要的!
316頁,
詮論
在此,
阿難真正是「悟今是而昨非」了,
也開始真正發露懺悔了。
為什麼要懺悔呢?
以前就是嘴硬,
耍嘴皮,
台灣話叫做逞口舌之勇,
對生死完全沒有幫忙;
對解脫也完全沒有幫忙。
這個有學佛跟沒有學佛的人,
他的生命觀是完全不一樣的,
學佛的心態遠離二分法,
內心充滿了喜悅跟超越,
我們都給予最大的祝福,
這種心態,
它在腦波裡面
會產生一種健康的波、波動,
他不會有政治的一種後遺症,
選後的後遺症,
會把自己逼上像精神病一樣的。
我看有的人打電話進去,就很激動的在講,
一直很激動!
為佛的弟子沒有必要這樣子,
你跟你的親朋好友了解一下就行,
再來就是放下,
你最多也只有一票而已,
講得這麼激動做什麼?
你只有一票而已啊,
那麼大聲做什麼呢?
就是一票啊,
每一個人就只有一票啊!
所以,學佛的人的心態,
跟那個世間不學佛的,
就一個很簡單的政治來講,
觀感就天壤之別。
你要悟道,你看什麼就解脫什麼,
沒有一樣事情可以障礙你的,
沒有的!
底下,
他所說的:
「今日乃知: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此正可給與末世之好「文字般若」
或者是「文字禪」,
這個文字般若跟文字禪是什麼意思?
就是完全使不上功夫的那一種的,
境界現前、煩惱來了,沒辦法!
因為他只在文字下功夫,
是文字禪,
搬弄一下,耍耍嘴皮可以,
真正面對無明煩惱和生死的大問題,
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印光大師勸我們要實修,
你就是要好好的念佛,
至誠懇切的念佛,
至誠懇切的求生淨土,
好好的觀照世間的無常性,
這樣下功夫的放下,
念佛、誦經、拜山或法會,
都這樣真槍實彈的修行,
印光大師給我們的四個字,
就是:老實修行,
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底下,
與僅僅以看大藏經而求多聞、
光說不練者,
就是一個警誡。
經文: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惟願如來哀愍窮露,]
[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註釋
「二障」:就是煩惱障與所知障。
煩惱是由我執所起,
諸位!
這個「我執」有很重要的定義,
我執就是誤認四大緣起如幻為自我,
你只要錯認為,
這個短暫的因緣生滅無常法的四大,
構成了假合的這個色身,
把它錯認為自我,
同時一直執著它,
諸位!你的苦就沒有辦法停止,
一個人不能離相,
這一輩子,他注定要過痛苦的日子,
絕對沒有辦法脫離痛苦的!
諸位!執著等同痛苦,
你有多少的執著,
你的痛苦就會有多深;
你能把一件事情看得很透徹,
它是生滅、是無常,
萬法不可得,
那麼,對我們心裡的受傷就會愈來愈少,
愈來愈減輕。
所以,由我執所引起的,
以諸煩惱能障涅槃;
涅槃就是不生不滅。
所以稱為煩惱障;
所以,我們如果不修行,
這個煩惱是沒有辦法克制的。
又煩惱因為會障人天等勝妙之事,
所以也稱為「事障」。
事障,
事障的意思就是說:
在假相上突不破,叫做事障。
這個事障是對理障來講的,
理障是不悟空理,
變成了理障;
假相突不破,就變成事障。
所知障是由法執而起的,
法執最簡單的定義就是:
離開我色身以外,還有諸法,
以為那個是實在的,
誤認為諸法有其自性,叫做法執,
就這麼簡單!
這個色身就是我執,
那麼,離開這個色身以外的山河大地,
認為萬法它的確是存在的,
認為有實法的存在,
這個就是法執。
你誤認為
六根、六識、六塵一十八界是實在的,
這個法執就斷不了。
所以,所知障是由法執而起的,
此法執為執心外實有,
而不知道萬法唯心,
諸位!
萬法唯心有什麼好處呢?
也就是天地萬物納歸我的心性,
所以,心外無法;
心外無法就好辦了,
就懂得什麼叫做同體大悲。
為什麼?
因為都是我們心性的東西。
以及於所修習,生起法愛,
生起法愛,簡單的定義就是:
自己認為自己的法很了不起,
生貪著心,
法愛就是自己認為自己很有修行,
或者是自己的法門最殊勝,
對法的愛的執著。
所以,在座諸位!
你一定要用佛的心性修行,
就是說:
我今天修什麼法門,那是我自己的事情,
千萬不可以去抨擊任何一個法師,
或者道場、一個法門,
這個也是法愛的另外一個轉向、
變相,
攻擊別人,就認為自己對,
好朋友談一談,行;
邪知邪見不在此限,
因為邪知邪見會誤人!
所以,八大宗派平起平坐,
是站在正知正見的角度說,
不是站在惡知見、邪知邪見的角度說。
底下說:
以此能障菩提,所以稱為所知障;
又因能障所欲證法空之理,
法空就是無生,
法空的另外一個名詞就是無生;
法空另外一個名詞叫做緣生無性,
緣生,因緣生的就是無自性,
所以,諸法本空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又稱為「理障」。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良」,就是誠,實在。
「不知」,此不知有二義:
一、不覺知,
以迷內外,所以日用而不能覺知。
一切眾生都是這樣子的。
二、未聞知,
凡夫若不聞佛陀的開示,
也就是連「常住心性」這個名詞,
也不得知。
所以「寂常心性」:
就是寂靜常住之真心本性。
「窮露」:
「窮」就是貧窮。
「露」,就是無有遮護依靠。
一個人到沒有依靠,就會很慘,
就會很慘!
眾生之「窮」,為無福慧莊嚴;
眾生之「露」,為無大涅槃可依止。
「發妙明心」:就是開發本妙元明之心。
一般人要開發這個妙明心,
沒有好的環境;
沒有好的善知識;
沒有好的福報,沒辦法的!
我舉一個例子來講,
前幾天報導,
有一個很孝順的兒子,在中國大陸做生意,
那麼,做生意,
因為他的母親很早就往生了,
他父親在山區裡面種這個水果,
年歲很大了,
可是,他不去賺錢又不行,
所以,他就台灣、大陸兩地跑‥‥‥
後來有一次他打電話回來,
父親沒有接,
他想說父親可能去看看水果,
看看那一些菜園、蔬菜。
後來他兒子因為很孝順,
他天天打,
連續七天都沒有人接電話,
後來他想說應該不會有什麼事情;
又在山區,
在山頂上沒人認識,
他父親又一個人。
後來他親自趕回來,
已經半個月了,
半個月回來以後,
哇!
他的爸爸死了!
死了,放在家裡,
那個狗還有老鼠,
他家養的狗沒有東西吃,
還有野狗也跑來了,
還有那個老鼠也跑來了,
啃他爸爸的屍體,
他看了以後心都碎掉了!
就像這樣子,
你想要修行的話,
假設說想要修行,沒錢啊!
對不對?
因此每一個人都有很辛苦的一面,
為了微薄的收入,
種一點水果、種一點蔬菜;
為了微薄的收入,
兒子也不得不離開爸爸去賺錢,
沒有辦法!
他兒子就是有某一些技術性的東西,
是不是?
所以要分開。
因此這個就讓我們理解到說,
我們這個色身,當它死亡以後,
被狗啃、被老鼠咬的時候,
那個筋脈、骨頭裸露出來的時候,
發現說原來這個色身是非常惡臭的!
可是,你這個惡臭的身體,
你也不能放棄它,
因為它裡面有可貴的佛性,
所以,你說要發妙明心,
有多難?
第一個,飲食要能夠充裕,
經濟要無慮,
要不然每天為了經濟拼,
你哪有辦法學佛呢?
是不是?
還得引起你的興趣;
還得你宿世的善根。
所以,總而言之,言而總之,
說一句實在話:
要聽到佛法已經很難了;
要發心修行就更難;
修行,其中沒有障礙,
福德、因緣全部具足,繼續走下去的,
就更難!
非常困難,
發妙明心沒那麼簡單的!
底下說:「開我道眼」:
眼為能見,
佛法中以般若之智為能見,
所以此「道眼」就是般若智眼,
以「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所以般若智有如修道人之眼,
也就是所謂「人天眼目」是也。
義貫
「世尊,我等今者」為煩惱及所知「二障所纏」,
不得解脫,
「良由」於
「不知寂」靜「常」住之真「心」本「性,
惟願如來」,
慈悲「哀愍」我等貧「窮」孤「露」,
沒有真心本性之莊嚴華廈可以安身立命,
而開「發」我們本「妙」元「明」之「心」,
以啟「開我」們見「道」之智「眼」。
詮論
阿難在此以前,
雖然責備自己不知自心在何處,
但都還一直認六識為心。
現在聽如來開示說「妄想非真」之後,
才責備自己不知真心。
又,
阿難現在也已經知道「認見屬眼」,
與「認識為心」,同樣是錯誤的,
所以現在求開「道眼」。
以辨明奢摩他路,
這個奢摩他翻譯成中文叫做止,
讓妄念止息,
叫做奢摩他。
所以,一個人要修學佛道,
第一個要懂得歇即是菩提的道理。
如果看一個出家或者在家,
仍然跟像世間人一樣,爭一較長短,
二個人常常爭得面紅耳赤,
而且都說自己是對的,
不能減少衝突,
貪瞋癡一樣具足,
雖然聽聞佛法,仍然是遠離佛陀的。
因此要接近佛陀,
你一定要先學習無諍;
要接近佛陀,
你一定要先懂得放下,
歇即是菩提的道理,
否則我們永遠背道而馳。
底下,
而照見楞嚴定體。
因為止跟觀,
一個是翻譯成定,
一個是翻譯成慧,
所以,奢摩他就是止,
止就是體,就是定。
底下,經文: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徧,]
[徧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
[旋至阿難及諸大眾。]
[告阿難言:]
[「吾今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
[得清淨眼。」]
那麼,在這一段,
成觀法師的《楞嚴經義貫》,
對這個萬字頗有見地,
也收集了很多的資料,
師父在這裡給予尊重。
師父是主張這個萬字無諍,
因為從以前師父看的這個經典、藏經,
有逆時針、有順時鐘,
自古以來,這個字一直在諍論,
包括須彌山,也是一直在諍論的,
須彌山,
須彌山。
這個須彌山,一直在諍論,
跟這個萬字也是一樣,一直在諍論的,
佛已經入涅槃,
也沒辦法來求證,
所以,某些人就是依據這個、依據那個,
就變成一種考據學,
變成一種考據,
你依據什麼?
依據藏經;
或者是依據高僧大德的見地,
都有他們的看法。
所以,師父就給予最大的尊重,
那麼,我們也是把它講一下,
就念一遍,
也讓大家知道,
這個萬字它的因緣是什麼,
各個祖師、藏經,都有不同的記載看法,
包括朝代、年代,
對這個萬字的記載也不一樣。
我們為了增廣見聞,
所以,我們還是要給它看一遍,
我們也隨喜、也讚歎。
註釋
「從胸卍字」:
姑且稱為逆時鐘,逆時鐘卍字。
這個逆時鐘卍字,又作万字、萬字,
符號,逆時鐘卍字;
意譯為吉祥海雲,
這吉祥喜旋,為佛三十二相之一,
也是八十種好之一;
此為顯現於佛以及十地菩薩胸臆,
諸位!胸臆就是這裡,
我還為了這個字,去查這個詞彙,
胸臆就是當胸的部分,
就是胸前,
你們回去自己看一看,
也許不小心浮出來,
也有一個卍字。
胸臆等處之德相。
《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
《大般若經》卷三八一等
均記載佛之胸前、手足、腰間等處有逆時鐘卍字。
於今印度阿摩羅婆提出土的佛足石,
亦刻有數個逆時鐘卍字。
這個逆時鐘的卍字之形,
原是古代印度表示吉祥之標誌;
諸位!
你們看看那個小baby出生的時候,
你有沒有看看那個?
你有沒有看看那個?
小孩子出生的時候,
就幫他縫一個卍字,有沒有?
有喔!那個小孩子,
這個就是從這個根據來的。
小孩子的時候,
那個衣服都有一個卍字,
用紅線,你知道嗎?
這個我小時候就看過了!
除了印度以外,
波斯、希臘、羅馬,
波斯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伊朗,
羅馬,均有此類的符號。
然其最初來源則為梵文,
詳如後「詮論」中所說。
逆時鐘卍字之漢譯,古來有數說,
鳩摩羅什、玄奘等諸師譯為「德」字,
菩提流支則譯為「萬」字,
表功德圓滿,萬德具足之意。
武則天長壽二年(西元693年)
始制定此字讀為「萬」,
而謂其乃「吉祥萬德之所集」。
又,據《佛光大辭典》稱,
《華嚴經》中逆時鐘卍字共有十七處、
但以梵文對勘,其原文共有四種:
(1)「室利靺蹉」,義為吉祥臆,
《華嚴經》卷四十八:
「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
名吉祥海雲。」
(2)音譯為「難提迦物多」,
義為喜旋。
《華嚴經》卷二十七:
「其髮右旋,光淨潤澤,卍字嚴飾。」
第(3)「濊佉阿悉底迦」;
圓瑛法師簡稱之為「阿悉底迦」
意譯為有樂。
意思就是:有卍字的人必得安樂,
那當然是唯有佛陀了,
我們沒有了;
我們要有的話,就必需自己畫了;
不過,那個沒有用,
一點吉祥都沒有;
刺青也不算!是不是?
我看這個電視,那個邁阿密海灘,
很多的年輕人都去刺青,
去刺青,
有刺那個帆船啦;
刺這個虎克船長;
刺這個刀啊、劍啦,
很多啦!
全身衣服一脫起來,
男女雙手都是刺青,
黑壓壓的一片,
他們說:這個就是性感、好看,
年輕人就是愛現嘛!
等到長大以後,後悔了,
有的人後悔,
刺青以後後悔,
結果怎麼樣?
他洗不掉,
去用那個雷射,
雷射,
哇!呱呱叫,
很辛苦的!
台灣也有那個‥‥‥
以前那個少年不懂事,
不會想,
他也去跟人家刺青,
結果年歲大了以後,要把它除掉,
結果除不掉,
去用那個雷射,
結果就傷到整個全身這個皮膚,
全身這個皮膚。
那有的人更誇張,美國人更誇張,
他那個紋、紋身,
他是連這個頭皮,連這個頭皮都紋身,
他衣服一脫起來,
那個男眾,
全身上上下下、大腿沒有一處‥‥‥
我告訴你:
那個你一下子還認不出那個是誰,
他的親戚朋友看到他,他也不認得,
因為都是刺青。
生命觀不一樣,他覺得這個很酷啊、
很炫啊!
是不是?
當時候我就在想說:
這個刺青那麼好,
那我去刺一個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嗡 啊摩噶 懷魯佳拿‥‥‥
我也有想過啦,
我有想過;
不過,還是不行,
萬一人家認為我們也是黑道的,
那怎麼辦?
底下,
《華嚴經》卷二十七:
「願一切眾生得如卍字髮,
螺文右旋髮。」
第(4)「本囊伽吒」,義為增長。
《華嚴經》卷二十七:
「願一切眾生得輪相指,
指節圓滿,
諸位!指節圓滿,
佛的這個手指一出來的時候,
他不會說瘦骨如柴的,
佛陀的手指伸出來的時候,
他中間沒有密縫的,
沒有這個空洞的東西,
他手是圓滿的,
手是非常圓滿的。
你們的手,
等一下回去,自己照照鏡子看看,
那個手彎曲、瘦下去,
然後骨頭再突出來,
手弄起來的時候,有凹凸不平,
那表示這個人一輩子要很辛苦了,
叫做福報不夠,
指節不夠圓滿。
手一伸出來的時候,
你看不到隙縫的,
這圓滿的手指頭;
腫起來,熱水燙到,那個不算,
被燙到腫起來的,怎麼能算?
說:哎呀!手指頭‥‥‥
是不是?
熱水燙到,那個不算!
底下,
《華嚴經》卷二十七,
說:「願一切眾生得輪相指,
指節圓滿,文相右旋,
願一切眾生得如蓮華卍字旋指。」
《佛光大辭典》雖有如是發現,
然一般提到逆時鐘卍字,
其原文之讀音,
皆以第三種(濊佉阿悉底迦)為主,
請參見丁福保所編的
《佛學大辭典》(2683頁)。
此證之《韋氏國際大辭典》,
以及《牛津大辭典》亦然。
所以,成觀法師寫這一本《楞嚴經義貫》
是很用心的,
要查這麼多資料是很不容易的!
「晃昱」:此二字都是明、明亮之義。
「旋至阿難」:「旋」,就是還,回。
「建大法幢」:「建」,就是立。
「幢」,就是旌旗的一種。
建立大法幢,
為建立大佛頂首楞嚴大法,
以其能摧邪顯正,樹立正因,
所以喻為法幢,
凡外邪小之人見之,靡不屈伏。
義貫
「即時如來從」其「胸」臆上的「卍字,
湧出」眾「寶」之「光,
其光」明「晃昱」熾盛,
「有百千色。
十方」如「微塵」數的「普」徧諸「佛世界」
於「一時」間都「周徧」,
此光普「徧灌」注於「十方」世界
「所有寶剎」中之「諸如來」之「頂,」
然後即回「旋至阿難及諸大眾。」
佛「告阿難言:
吾今」即將
「為汝建」大佛頂首楞嚴王之「大法幢;
亦」以此法「令十方」世界「一切眾生」
悉能「獲」得殊「妙」幽「微」
秘「密」本「性」清「淨」圓「明」之「心」,
而「得清淨」無翳之智「眼」。
詮論
在此如來應允阿難要開他的道眼,
也就是如來將開始「顯真」。
前面七處為「破妄」,
如今妄既已破,
便可以開始顯真,
所以,這以下
便是所謂的「十番顯見」。
要顯真之前,如來又放光,
此為第三度放光。
前面兩次:佛頂以及面門,
這個時候胸前,
所以,佛頂、面門、胸前,
由上、中,再來就是這一點。
此時為胸前卍字,
各代表不同的意義:
1﹒第一度,佛頂放光,
為代表全經總的法門,
光從佛頂出,顯此法之尊貴無上。
2﹒第二度從佛面門出,
顯生佛一如,
為示此一如之法,所以顯大神變,
令十方世界震動,
十方世界合成一界,
一界者,一真如界,
也就是一真法界也。
第3﹒第三度,光從胸卍字出,
胸即心也,
卍字萬德莊嚴吉祥之記也,
也就是如來累劫所修福德之徵也;
此光,上供養十方世界如來,
下庇蔭一切眾生,普徧布施無遺。
所以,如果你想修學佛道,
就必需要這樣做,
上供養十方世界如來,
下庇蔭一切眾生。
所以,在佛的心中,
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
一切眾生都值得如此的讚歎,
因為每一個眾生的心中都有佛性;
因為眾生迷了,
所以,現這個眾生貪瞋癡之相;
我們有了福報,聽聞了正法,
正好給自己一個機會。
底下說:
又,以密教言:
1﹒第一度放光從佛頂出,
表降伏,降伏外道的邪咒故;
2﹒第二度從面門出,
表息災,
震動十方界,
令和合一界無災故;
3﹒第三度從胸卍字出,
表增益,
加持弟子,令得白法故。
在經典,這個白法就是善法,
純善法,
惡法叫做黑法,
黑色的黑,
善法就是白法。
又,關於逆時鐘卍字之寫法,
《佛光大辭典》云:
「逆時鐘卍字自古即有左右旋之別,
於印度教,
男性神多用順時鐘卐字表示,
女性神多用逆時鐘卍字表示。
在佛教,
現存在於鹿野苑之古塔,
其上之逆時鐘‥‥‥
全部為逆時鐘「卍」字,
該塔係阿育王時代之建築物,
為紀念佛陀昔時於此入定而建者。
在西藏,
喇嘛教徒多用順時鐘卐字,
棒教,棒教徒則用逆時鐘卍字。
我國歷代左右旋混用各半,
《慧琳音義》跟《高麗大藏經》
皆主張順時鐘卐字,
《日本大正藏》亦準之而採用順時鐘卐字;
然宋、元、明三版藏經均用逆時鐘卍。」
《佛光大辭典》接著又載:
「逆時鐘卍字產生左右旋之紛歧,
主要係由於『立場』之差異。
蓋經中多處有『右旋』之說,
而且佛眉間白毫也是右旋宛轉;
又如禮敬佛菩薩時也須要右繞而行,
故『右繞』一詞已成定說;
惟究竟以逆時鐘為右旋,
抑或以順時鐘為右旋,
則是爭論之關鍵。
若以逆時鐘字置於吾人胸前,
而以吾人之立場觀望逆時鐘卍字,
右旋則成順時鐘;
然若以逆時鐘卍字本身之立場而言,
則逆時鐘卍字乃符合右旋之方向。」
美國《韋氏第三版大辭典》,
解釋卐字,
底下,
或條下云:
「此為加上裝飾
或者象徵的希臘式之十字,
將十字的末端皆延長且彎曲成直角,
並皆朝同一個旋轉的方向,
也就是順時鐘的方向。」
看左邊中文就好,
《韋氏大辭典》。
又此大辭典,在此字之語源‥‥‥
來源的源;
欄載:
翻過來,
此義為:
這個卍字從梵文而來,
梵文原文(福祉、幸福)而來,
而此字則為兩個字拼起來的:
(好、或者是幸運的幸)加上(存在),
而且自古素有此信仰,
即見此逆時鐘卍字,皆獲吉祥、幸運。
又,英國最權威的大辭典,
《牛津大辭典》,
所說大略相似,玆不再引用。
由此可知,
西洋雖亦有逆時鐘卍字,
然其來源係從梵文中來,
此為定論。
不過西洋人
卻把它當作是十字的一種變形,
十字就是十字架,
就是十字架。
這十字的一種變形,
或者複雜體來解釋;
羅馬帝國亦以此為十字之代表。
但不論如何,
此字都保存了其原文具有吉祥、幸運之義。
又,西洋人對此字的讀音為
「濊佉悉底迦」,
此在古代以及現代的西洋人皆然,
這正好與中土傳統所讀的音一樣,
也就是上引《佛光大辭典》的第三種,
而其他三種讀音,
東西方傳統上都沒這麼讀過。
至於此字的形狀,
既然(1)鹿野苑的古塔上是逆時鐘卍字;
而宋、元、明的大藏經都作逆時鐘的卍字:
則應以逆時鐘為正。
此外,更重要的是:
既然此字應為右旋,
也就是「順時鐘」,
則只有逆時鐘是正的,
這在其他則為誤寫,
何以故?
正如《佛光大辭典》中所說的,
此字寫法之所以紛歧之因,
為由於立場之不同,
看是站在我們觀看者的立場,
還是逆時鐘卍字的立場──
這就對了!
須要知道,
在佛像、及佛堂的擺設方向,
所稱的左跟右,
都是以佛的右手邊為右,
不是以我們瞻仰者的右手邊為右,
所以:
一、在佛殿上排班時,
「男左女右」,的左邊就是指佛的左手那一邊,
不是我們瞻禮的左邊;
二、經行佛塔、及佛殿上繞佛時,
「右繞」,也是以佛的右手為右;
三、佛的眉間之白毫相為右旋,
當然是以佛的右手為右方,
循此而繞,
當然不是以我們觀者的右手為右──
別忘了,
那白毫相是他的,不是我們的!
也就是佛陀才有的。
既是佛的,
怎麼會依我們的右方為右呢?
否則我們的方向若改變了,
怎麼辦呢?
第四、同理,
那麼逆時鐘卍字也是佛身上的吉祥相,
不是我們觀者的,
其左右方向怎能以我們為準呢?!
若佛的吉祥相是以我們的方向為準,
便生顛倒了!
那麼為何有那麼多人弄錯了,
尤其是西洋人一概弄錯,
日韓近代亦然,
為甚麼呢?
我想是眾生共業不可思議吧!
因為西洋人多為外道,
外道本自顛倒,
所以想學佛法中的東西也學顛倒了──
佛之正法多麼的寶貴,
心不正,怎能學得到?
至於日、韓、以及喇嘛教等,
可能也是如此吧。
326頁,
附帶提到,
近代德國希特勒也用逆時鐘卍字,
不過他當然是用錯誤的那個寫法:
就是順時鐘卐字,
而且把它傾斜了四十五度,
而且彎出去的那一劃比較短,
變成這樣: 傾斜四十五度的。
希特勒,
我們以前看這電視,
希特勒萬歲,就是這個符號。
由於希特勒使用此字為納粹的標幟,
因此近代西洋人幾乎無人不會讀這個字:
因此佛教徒若到西洋弘法
或者建寺廟的時候,
最好避免把‥‥‥怎麼樣?
逆時鐘卍字寫在牆上,
寫了,你就會麻煩,
他會認為你是希特勒這一黨的!
做成旗幟,
還飄揚在佛堂上。
否則極容易引起誤會,
以為此處是納粹的信奉者
或者是三K黨,
而遭到反納粹以及猶太人等的暴力破壞。
我們尊重成觀法師的看法,
我沒有意見,
師父認為明心見性比較重要。
所以,他寫了,
我們就跟它念一下,解釋一下,
師父沒有任何的意見。
第十二節 十番顯示見性──顯真(令見真性)
1.顯示見性是心非眼
在這一段就是說:
眼睛只是個工具,
真正能作用的是背後那一顆心性,
所以,這一段是在講這個。
要不然人死了以後,眼睛也是存在,
為什麼不能看呢?
是不是?
好!
那麼,如果有眼睛的人,
光線把它關掉、
電燈關掉,
黑漆漆的,他也是看到一片暗啊!
是不是?
跟那個眼睛瞎掉的人看到暗是一樣的。
眼睛瞎掉的人看到前面一片暗;
我們把電燈全部關掉,
我們前面也是一片暗啊!
這就告訴我們:
見性無關於明跟暗,
眼根只是工具而已,
這一段在顯示。
所以,你不要去注意那個眼睛,
要注意那個心性,
所以,顯見是心。
經文: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
[此拳光明因何所有?]
[云何成拳?]
[汝將誰見?」]
[阿難言:]
[「由佛全體閻浮檀金,]
[赩如寶山清淨所生,]
[故有光明;]
[我實眼觀;]
[五輪指端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
「汝先答我」:
「先」,就是先前,剛才。
「閻浮檀金」:義為勝金。
此金產於須彌山南面之洲,
其洲有樹名為閻浮檀樹,
其果汁入於河水,
水中沙石皆成金,
稱為閻浮檀金。
「赩」:就是大紅色,
也就是佛身金光赤焰閃爍。
佛是大悟的聖人,
是究竟極果的佛陀,
戒、定、慧完全具足,
完全清淨,
一般人沒有辦法的!
義貫
佛言:
「阿難,汝先」前回「答我」
說你「見」到如來的「光明拳。」
我現在再一次問你幾個問題:
一、「此拳」之「光明」是「因何所有」
意思就是(因何而有)的?
二、「云何」能「成」此「拳?」
這第二問。
第三、「汝將誰」來「見?」
意思就是(你用甚麼來見?)
你用甚麼來見?
「阿難言:
由」於「佛」的「全」身「體」
皆如「閻浮檀金」一樣,
其所放出的光皆赤「赩」閃耀
有「如」一座「寶山」,
而此全身金身以及其金光,
乃由於「清淨」之善法功德「所生」,
諸位!這個就告訴你:
因果是不滅的,
佛陀雖然講無相;
可是,他是修多少的善法,
才能感得到這個金光明身。
所以,在座諸位!
你們現在每一個人的色身的果報,
就是無量劫累積而來的,
無量劫福德、因緣累積而來的。
所以,你說假相不重要嗎?
也很重要,
相是表法的。
所以,相由心生,
所以,我們今生今世如果相不怎麼樣,
我們好好的行善,
相由心生,
好好的降伏我們的心。
所以,有的人常常憂鬱,
我看那個電視,
有那個演藝人員,他太憂鬱了,
結果兩眉之間那個皺紋很快就起來了,
下陷了,
他因為常常這樣子,
常常這樣子,
皺紋就起來了,
看起來就憂鬱,
相由心生。
因此我們把這個心情保持好一點,
內心充滿著喜悅跟智慧,
讓這個光明相,
本性具足的光明相慢慢的現前。
你記得!一定要行善的,
只有善法能成就佛道,
而且是純善,
就是以無所住心而行一切善,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行善還必需得無所住呢!
所以說:因果是很重要的。
那麼,在道場裡面,要修善是最方便的,
誦經、拜佛、念佛,
要有人往生,又可以去助念!
是不是?
我們在做法寶,
又有人集中這個金錢,
轉動這個正法輪。
所以,這個三寶門中好修福,
在三寶門中不懂得布施的人,
實在不聰明!
這個三寶門中好修福,
一粒種子萬粒收,
懂得在三寶門中布施;
不過,這個布施還得用智慧去抉擇,
還不能去布施到惡知見的,
助長惡因緣,
那我們連布施都有罪!
還必需要用智慧去抉擇,
這個布施的對象是什麼?
因為我們要修善法。
他如果是行惡、
惡知見、惡的道場,
那你幫助他,那麻煩了!
善法沒有修到,修到惡的。
這個就是智慧的抉擇,是很重要的!
乃是由「清淨」之善法功德「所生」,
非是欲愛所生,
「故」如來之拳能「有光明」,
是故如來拳之光明,
為因此而有的;
「我實」在是以「眼」
來「觀」見如來的光明拳的;
因為如來的
「五」隻千幅「輪」之「指端屈握」以「示人,
故有拳相」產生。
詮論
從這裏開始是「十番顯見」的第一番:
「顯見是心非眼」。
意思是:
真正的作用是背後那一顆心,
不是你的這個肉眼的工具,
這一段在強調,
是背後那個無形的心性在作用的。
佛要建大法幢,開發真心之道眼之前,
必須先把一切虛妄之見,作最後的釐清,
故有此三問,
並以此三問為引子。
又,此三問,
第一以及第二問為問「所見」,
第三問為問「能見」。
而且第二問為問「拳之本體」,
第一問為問「拳之用」。
而請注意如來問的次序,
為先問拳之作「用」,
再問拳之「體」,
最後再問「能見者」。
這是有深義的:
由「所見」之作用,
達「所見」之體,
再達到「能見」者,
也就是「由末返本,迴光返照,
返照自身,返見自性」,
所以,修行不能離開當下這一念心性,
就是這個道理,
慢慢的由枝末回歸到本,
本就是心,
就是自性。
而不可逐色隨聲,往外奔逸而去。
轉不回來!
而阿難不體佛意,
不知道返觀自照,
且其所答之次第,完全一團混亂,
忽內忽外。
好!四十三分,四十四分,
我們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329頁,
經文:
[佛告阿難:]
[「如來今日實言告汝;]
[諸有智者,]
[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阿難,譬如我拳,]
[若無我手,不成我拳;]
[若無汝眼,不成汝見;]
[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否?」]
[阿難言:「唯然,世尊,]
[既無我眼,不成我見;]
[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佛告阿難:]
[「汝言相類,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無手人,拳畢竟滅;]
[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所以者何?]
[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
[彼諸盲人必來答汝:]
[『我今眼前惟見黑暗,更無他矚。』]
[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我先解釋一遍:
佛對阿難這麼說:
如來今天實在的來告訴你,
只要有智慧的人,
還是要用比喻,他才能開悟,
就是諸有智者,要用比喻而得開悟。
說:阿難!
譬如我這個拳頭,
我的拳頭,
如果我手都沒有了,
當然就不能成就這個拳頭;
如果沒有你的眼睛,
你也看不到,也不成汝見。
那麼,用你的眼根的見性,
來比例我這個拳頭的道理,
意思就是:
你沒有眼根,就見不到,
就沒有這個見性;
我沒有這個手,就沒有這個拳,
這個道理,你看是不是相同?
例我拳理,其義均否?
是不是相同?
沒有眼根就沒有見性;
沒有我的手,就沒有我的拳;
沒有你的眼睛,就沒有你的見性,
阿難!沒有我如來的手,
是不是?
就不可能成為我的拳,
不可能有拳頭的存在,
這個道理,
用你的眼來例我這個拳,
這個道理是不是相同呢?
阿難言:當然了!
世尊!既然沒有我的眼睛,
當然不可能有我見啊!
是不是?
當然看不到啊!
以我的眼根來例如來的拳,
事義相類,是完全一樣了,
完全吻合了!
沒有眼睛,當然不能成見啊;
沒有手,當然不能成拳啊!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
你講這個相類似,
其實是義不然,
這個道理是不一樣的,
其實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
譬如說:沒有手的人,
他的拳頭是一定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那個沒有眼睛的人,
並不是連見性都不存在啊,
因為他可以見明、見暗、見黑,
都可以見啊,
連見暗也是見。
所以,見性無關於明、暗,
無關於外境、無關於眼根。
是不是?
眼根只是工具啊,
明、暗也是個顯境,
所以,非見性全無。
所以者何?為什麼?
你試著在半途上去問那一些眼睛瞎掉的人;
這裡的盲人是指全部瞎掉的,
汝何所見?你看到什麼呢?
彼諸盲人一定來回答你,
說:我今眼前唯見黑暗,
我看到的全部都是黑暗,
更無他矚,
其他什麼都看不到。
以是義觀,用這個道理,
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前塵屬於外在的,
是不是?
見性有什麼虧損呢?
並沒有增減啊!
330頁,
「諸有智者」:這是指中根人,
中根人若不解的時候,
一聞譬喻便得開悟。
上根人就是直下便了,不須要比喻。
下根人因為沒有智慧,
再多的比喻,仍然難解。
這裡的開悟是指「解悟」,
而不是指「證悟」。
「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否」:
「例」,就是比對。
「均」,就是同,似,相當。
這一句話為了省文,
其義為:用你的眼根之能見,
來比如我以手而成拳,
這兩件事,這個道理相當不相當呢?
「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塵有明、暗兩種。
此言,盲人只見前塵一片黑暗,
而能見之性並無虧損;
因為眼根壞了,所以不能顯色,
諸位!那個顯色,
注意!
顯色的意思就是說:
它只是顯出顏色的一個助緣,
無關見性,
這一句話很是重要!
所以不能顯,
眼根壞了,只是不能顯色,
所以見現前的色一片黑暗。
正如照相機的鏡頭破了,
便不能照像,
但這不表示
軟片等感光之性也都沒有了。
諸位!
現在用軟片不流行了,
現在都是用碟了,
現在哪用軟片?
是不是?
我看那個照相機一照,
哇!幾百張!
還可以刪掉的,
還可以刪掉的,
一照,還有螢幕可以看的,
現在人真是福報!
還講電話,
還什麼3G的還是什麼,
我沒玩過,
還可以看到對方,
還可以看到對方,
現在這個科技一日千里,
一日千里!
義貫
「佛告阿難:
如來今日」要將「實言告汝。
諸有智」之中根器「者」
須「要」假借「以譬喻」來曉喻,
「而得開悟。
阿難,譬如我」的「拳」來說,
「若無我手」
則一定「不」能「成我」的「拳;
若無汝眼,」
也一定「不」能「成汝」的「見;」
汝之見就是你的見性。
若「以汝」之「眼根」之能見,
來比「例我」的手成「拳」之「理,
其義」理「均」等、相當「否?
阿難言:唯然」(是的),「世尊,
既無我眼,」就是既然我沒有眼睛,
便「不」能「成我」的「見;」
這是一定的啊!
所以,「以我眼根」之能見,
來比「例如來」之手能成「拳」,
這兩件「事」之「義」理是「相類」似的。
「佛告阿難:
汝言」此二事在道理上「相類」似,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有個「無手」的「人」,
他的拳頭是一定沒有的,
他的「拳」便「畢竟滅」了;
然而「彼無眼者,」
並「非」其能「見」的見性都「全無」了。
「所以者何?
他就舉個例子:
汝試」著「於」路「途」上
去「詢問盲人」
說:「汝何所見?」
他一定告訴你,
他有看到,
只是看到前面都是一片黑暗,
見到黑暗也是見啊!
說:「彼諸盲人必來答汝:
我今眼前惟見」一片「黑暗,
更無他矚。」
什麼都看不到,
(再沒有看到別的甚麼東西了)。
只有看到一片黑暗,
因為他沒有眼根,
眼根壞了,沒有辦法顯色。
「以是義觀」之,
只是現「前」的色「塵自」現「暗」澹,
這個「澹」字跟那個淡水的「淡」一樣。
能「見」之性有「何虧損?」
這個就是慢慢去體悟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道理,
自己慢慢要好好的去體悟。
詮論
為什麼說
「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是指中根人?
因為「譬喻」是比量;
若依於聖言量的文字或者教說,
而得比量之智,
是為有智者;
然上上根人則得入現量智,
現量智就是唯心現量的境界。
則於聖言量而得離於文字言說,
直入離言法性,
諸位!
一切學者,只要沒學佛的,
不管你學問有多高、多深,
都沒有辦法離開語言、文字、意識型態的觀念,
都沒有辦法,
都在語言、文字裡面、意識型態裡面打轉。
所以,學者不能解脫,就是這個道理,
完全用意識心,
不能擺脫那個見分攀緣相分
所引起的種種煩惱、知見,
沒辦法除掉!
說:直入離言法性,
為什麼叫做離言法性?
就是以心印心,
法性本來就空,不可言說,
叫做離言法性。
所以,悟道的人,
用這個心來印這個心,
不需要任何的語言。
此非中根人之所能。
又,世尊在此所作的比喻,
其邏輯表列如下,
或許對現代讀者比較容易瞭解:
A﹒若有眼 則→ 一定有見
若有手 則→ 一定有拳
這一般人認為啦;
但是,
但是就是反過來了,
但是,你好好的仔細想想看,
如果沒有手→ 是一定沒有拳頭的
這是必然的,
若無眼 → 並非絕對無見
意思就是:沒有眼睛,(也能有見)
C﹒所以
c1 手為「拳」的充分必要條件
(就是一定必要之條件)
沒有手,哪來的拳?
c2 眼非「見」的充分必要條件
它只是個顯色的器具、助緣,
顯見性的助緣。
眼非見的充分條件,
意思就是說:
眼根只是顯見性的助緣,
非必要條件。
D﹒結論﹕
兩事在邏輯的內容跟成分上,
並不相當。
其實世尊在此所要的,
只是:「眼非見之充分必要條件」,
意思就是:
眼根並非是見性的充分必要條件,
在這裡意思還要再更深一層,
就是:
眼根跟明、暗無關於見性,
單刀直入就是這個意思。
眼根跟明、暗、空、塞,無關於見性。
所以,眼睛受傷的人,
見性並沒有受傷,
只是看不到外面的顯色而已,
顯不出外面的色塵。
所以,眼睛瞎掉的人可以修行;
耳朵聾的人也可以修行,
只要你引起他的知覺、正覺,
都行!
用語言、文字也行,
用音聲也行。
所以,只是眼非見之充分必要條件。
這個道理,
也就是:「有眼能見」,
這是人所共曉的,
但是「無眼並非全然無見」
沒有眼睛,也不能說完全看不到,
因為他見的只是一片黑暗,
見暗也是見,
這個道理就不是那麼明顯容易了解。
所以為了烘托、反襯這個道理,
世尊才用「有手→就一定有拳;
無手→必定無拳」
沒有拳頭,
這個淺顯易知的事,
來襯托「無眼→並非全無見性」。
所以,非全無見,
無眼非全無見的道理。
所以此技巧用「淺顯」來比喻「幽隱」。
那麼,幽隱就是難知,
是不是?
淺顯容易知,
幽隱就很難知了。
底下,經文:
[阿難言:]
[「諸盲眼前惟覩黑暗,云何成見?」]
[佛告阿難:]
[「諸盲無眼,惟覩黑暗,]
[與有眼人處於暗室,]
[二黑有別?為無有別?」]
[「如是,世尊,]
[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較量,曾無有異。」]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
[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
[名眼見者;]
[彼暗中人全見前黑,]
[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
[應名燈見。]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
[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先解釋一下,
消文釋義一下:
阿難說:
那一些一群盲眼的人,
在前面看到了一片都是黑暗,
怎麼能說他成為見呢?
諸盲眼前統統看到一片是黑暗,
怎麼說他有見性呢?
他能見呢?
佛告阿難:
諸盲只是沒有眼睛,
是不是?
好!這些盲人沒有眼睛,
惟有睹‥‥‥只看到前面一片是黑的,
現在來仔細思惟,冷靜看看,
這些盲人沒有眼睛,
只看到眼前一片黑暗,
跟有眼的人,有眼睛的人,
處在完全沒有光線的暗室,
二種眼前所現的黑暗,
到底有差別,還是沒有差別?
阿難說:如是,世尊!
盲人沒有眼睛,看到前面黑暗,
跟有眼人處在暗室,
二個是一樣的,
此暗中跟彼群盲現在眼前的黑暗較量,
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是曾無有異的。
那麼,你看!
有眼睛跟沒有眼睛,
同樣都是黑的。
現在佛陀就要顯示這個道理的存在了。
說:阿難!
如果沒有眼根的人,
全見前面是一片黑暗,
假設說:
這個沒有眼睛的人,
突然讓他得到眼根、眼光,
意思就是讓他‥‥‥
醫學發達,讓他恢復眼根的話,
還於前塵見種種色,是不是?
名眼見者,
如果說:你這個道理是對的。
再講一遍:
阿難!
如果沒有眼根的人,看前面一片漆黑,
突然把眼睛修理好了,
把他恢復眼睛了,
還於前塵見種種色,
讓他能夠看到外在的塵境,
那麼,這個叫做眼見;
如果說:你這樣叫做對的話,
那麼,那個暗中人,
前面也是一片漆黑啊,
他突然得到了燈光,
也是在前塵見種種色,
應該怎麼樣?
應該名為燈見。
是不是?
所以說:
把眼根恢復的時候叫做眼見;
那麼有眼睛的人,
燈光一亮,就變成燈見了,
因為燈光讓你看到嘛!
是不是?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
如果燈就是能見的見性,
燈能有自己的見性,
當然不可以叫做燈,
因為燈是被見嘛!
是不是?
一定不是能見的見性嘛!
好!又則燈觀,
如果燈自己能觀,
也不關你的事情。
所以,佛陀這種智慧,
還不是一般人!
翻過來,334頁,
[是故當知:]
所以,你應當知道,
所以,你應當知道,
[燈能顯色,]
燈,如果你把它加一個:只是,
那更清楚,
燈只是在顯這個外在的色。
[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真正的見是眼不是燈,
同樣這個比喻,[眼能顯色,]
[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更推進一步的微細,
前面讓淺顯的‥‥‥
說: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眼能顯色,
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由淺顯的來進一步讓你了解,
見性是心非眼。
底下說:「覩」:就是見。
「云何成見」:
怎麼說他是成就了見物之事呢?
這一句話也換另外一個角度說:
怎麼可以說他還有見性呢?
換另外一個角度也可以這麼說。
「若無眼人全見前黑」:
「全見前黑」,是倒裝句,
意思就是說:見前面全部都是黑的。
如果沒有眼的人,
他所看到的,只是前面全是一片黑暗。
「名眼見者」:這個稱為眼睛所見的話。
「應名燈見」:就應稱為是燈所看到的。
「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又則」,是疊語,
其義仍是單詞之義,
即:就是又,或則。
此言:再說,
燈既自能觀,何關你的事?
這一句就是: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底下,
「燈能顯色」:燈只能幫助顯示色相;
以唯識學而言,就是增上緣,
為「四緣成見」中的第四緣。
四緣為:
(1)親因緣(就是眼根)、
(2)所緣緣(就是色塵)、
(3)次第緣(就是等無間緣)、
等無間緣就是必需剎那接著剎那,
叫做等無間緣,
不可以有間斷。
第(4)增上緣(就是光線、光明)。
「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如是因有燈顯色而能見者,
是因為有眼,不是因為有燈。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
「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同樣的道理,
法來喻合:
眼根只能顯示色像,
如是只有眼根顯色而有能見的見性,
是因為後面更深的有一顆心在作用,
不是因為有這個肉眼的眼根。
義貫
「阿難言:
諸盲」人在其「眼前惟覩」見一片「黑暗,
云何」能說他能「成見」物之事呢?
「佛告阿難:
「諸盲」者「無眼,
惟覩」面前一片「黑暗,」
他們若「與有眼」之「人」
同「處於」一「暗室」當中,
則「二」者所見的「黑」暗
是「有」差「別?為無有」差「別?」
阿難答:「如是,世尊,」
在「此暗」室「中」的有眼根的「人」
所見的黑暗,
「與彼群盲」
那一些眼睛都瞎的人,
所看到的黑暗,
「二黑」相「較量,
曾無有」差「異。」
沒什麼差別。
336頁,
佛言:
「阿難,若無眼」的「人,
全」部所「見」到的
只是眼「前」一片「黑」暗之相,
如果他「忽」然復「得」其「眼」睛的「光」明,
便得「還於」現「前」之「塵」境中
「見種種色」相,
就是把這個眼睛治療好了。
他這樣由無眼而獲眼因而成見之事,
這個「獲眼」,中間一個逗點,
看得更清楚,
他這樣由無眼而獲眼,因而成見之事,
這樣看得更清楚!
若「名」為彼「眼」所「見者」;
那麼,
「彼」等於「暗」室「中」之明眼「人」,
也「全見」眼「前」只有一片「黑」,
如果這些人「忽」然「獲」得「燈光」,
他們「亦」能「於」現「前」之「塵」境中
「見」到「種種色」相,
這樣,
明眼人於暗中獲燈而見之事,
就「應名」為「燈見」,
因為由燈而見嘛!
因為同是加上某物而能見。
都是加上某物而能見。
「若」是稱為「燈見者」,
則「燈」既自「能有」所「見,
自」然就「不」能再「名」為無情之「燈」,
而是已成有情之物
(然而事實不然,
燈非有情,
所以知道燈是不能見的);
退一步說,
「又則燈」自能「觀」物,
則見物之事「何關汝事?」
(則不是你看到的,是燈看到的,
既然是燈看到的,
你應當不知不覺,
你應還是甚麼也沒看到;
然而事實不然,
確實是你看到的;
既然是你看到的,
便知道不是燈看到的,
意思在這裡就是:
能見跟所見還是很清楚的!
因此可以證明不是「燈見」,
所以燈見是錯誤的。)
「是故當知:
燈」的功能
只是「能」幫助「顯」示「色」相,
以俾就是助,
助於,
以幫助於這個見性而已,
它只是助緣,
為見之增上緣,
「如是」因燈顯色之助而能「見者,
是」因為有「眼」而「非」由於有「燈」;
同樣的道理,
「眼」根的功能為「能顯」示「色」相
以俾於見性,
「如是」因眼顯色
而有能「見」之見「性」者,
「是」因有「心」,







}}以俾就是助於,以幫助於這個見性而已,它只是助緣,為見之增上緣,「如是」因燈顯色之助而能「見者,是」因為有「眼」而

「非」由於有「燈」;同樣的道理,「眼」根的功能為「能顯」示「色」相以俾於見性,「如是」因眼顯色而有能「見」之見「

性」者,「是」因有「心」,而「非」因有「眼」根,眼根只是見性的助緣而已,非能見者。

這裏一直推,推到讓你體悟到最後那個見性,先要認識這個見性。諸位!在這裏的見性就是見精,帶少分妄心的真心,在這裏的

見性不是究竟;我們說:離緣第一義諦,還有什麼?離見第一義諦,這些根、塵、識放下,就是第二月的離緣第一義諦;最後那

一刹那,就是離見第一義諦,離見第一義諦就是:離開一切的妄動、無明,因為一妄動,他就能所不斷,一妄動,他就是能所不

斷。

所以,這個《楞嚴經》他中間如果有缺了一堂課,他就很難補得過來!他今天一下子來,聽到說:離緣第一義諦、離見第一義諦

,哇!上一堂課沒有上,這一堂課他就完全聽不懂!所以,沒有必要的時候,不可以自己放假的,它這中間有一堂課,你就會聽

不懂,再接下來在講什麼解釋,哇!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如果有來聽課,至少你有一個觀念,就會知道說什麼叫做離緣第一義諦

。離明、離暗、離空、離塞,也就是非明、非暗、非空、非塞,這是離緣第一義諦,這個就進入第二月了,第二月就是我們現在

講的見精,還不是究竟喔,這裏講的這個見性,還不是究竟喔,是第二月,還帶有少妄的真心,帶有少分妄的真心。那一下子講

究竟的,真見、真心,眾生悟不出來。所以叫做帶妄顯真,只好帶這個妄見,少分的妄見,慢慢慢慢顯出這個真見,真見是究竟

離見,這個就更難了!諸位!世間人,離緣第一義諦已經做不來了,已經超越阿羅漢果了;離見第一義諦,除了究竟佛果以外,

其他沒辦法!

詮論:這一段是十番顯見的第一番「顯見是心非眼」的結論。阿難在此說:「諸盲眼前惟睹黑暗,云何成見?」阿難沒有發覺,

他自己這一句話本身有所矛盾;既然能「睹」黑暗,怎麼還問「如何成見」?你已經「看到」黑暗了,怎麼還問「如何成見」呢

?已經把答案講出來了!這跟我媽媽一樣的,一個大甲的吳居士來,她就問吳居士說:吳居士!你姓什麼?我媽媽已經把人家的

姓講出來了,還問他姓什麼?這答案早就講出來了!既然睹黑暗,睹黑暗就是也是見啊!怎麼還問如何成見呢?因為「睹暗」也

是「見」,只不過所見者是一片黑暗而已。

又,這裏有個很深的道理在,也就是:在佛法中,「見暗」也是「見」,見暗沒有見,你怎麼知道它是暗呢?並非只有「見色」

才叫做見,這是依「能見的見性」而言,不是依「所見之相」而言;這個講得太重要了!所以,這裏在討論的,依就是這裏所有

的討論的,都專注在能見的見性而言,不是依所見之相而言。只要有能見之性,不管所見者為何,統統叫做「見」——這就是佛

法與世法、外道法的最大不同:佛法為往內觀,所以目的與主體永遠是自身、自心、本性,永遠是返觀自照,所以稱為「內教」

;所以佛教的經典稱為內典,內典。而外道或者世法正好相反:不求其本,反觀其末,所以一切皆以外法為主體,所以凡夫、外

道法之論「見與不見」,完全是以「所見」者來評斷,所以若「所見」是色,則稱為有見;若「所見」是黑,則稱為無見;而完

全不論主體的「能見」之見性,所以凡夫外道之法便稱為逐色奔塵,不知返本。

當你看到世間法所有的這些書籍,你沒有看到、聽到佛法以前,你會覺得它有某些價值、某一些可看性,你也許會為這世間的學

問、思想深深的著迷,這個就是還沒有學佛以前。當我們一有因緣,福德、因緣具足的時候,突然聽到有善知識開示了佛法究竟

的思想,那一些以前擺在你書桌上的書,你看不下去,沒興趣,沒味道,因為它不能讓你解脫,不能讓你開智慧,只是語言、文

字、符號,就是在那邊打轉,一直到死!學中文的,就在語言、文字,中文就一直轉。學日文的,(日語),每天都是%%每天

都是這樣子。好!就講一些日語,講一些日語,又能怎麼樣呢?這跟斷煩惱又有什麼關係呢?沒關係!你懂得這個語言就是方便

,好!你這英文conversation很厲害,很會講英文,貪瞋癡還是具足啊!不是說你能懂英文,很溜,你就能夠斷煩惱、了生死的,

這個無關於語言、文字的。所以,當你聽到了正法以後,你懂得了生命的真相,這一些心外求法的外道,包括世間的書籍;不是

完全沒有作用,就是完全引不起你的興趣。你今天你看書,看世間、外道的書,它給你一點知識,沒有錯,慢慢你的涵養也許會

改變一下;但是,它沒有辦法根本處理問題,沒有辦法斷無明啊!佛法是處理根本的問題,根本問題就是無明、貪瞋癡、我慢、

嫉妒心,這個聽聞了佛法以後,能夠徹底的處理。所以,佛法的可貴之處,不聽到的人則已,聽到以後,講一句世俗話就是:你

一定會著迷,哎呀!這個佛法真是太好了!而這個著迷,正是正覺的時刻,人家講:哎呀!你是著迷!沒關係!你迷佛法,來聽

經聞法,人家說你著迷,你要偷笑;就怕你不迷,你不迷佛法,你就不悟!所以,這個佛法是最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

又,「見暗也是見」,與「無聲也是塵」無聲就是沒有聲音,沒有聲音,就是寂靜聲,寂靜聲也是塵,諸位!是相類似的道理。

以凡情而言,只有「有聲」才是聲塵,無聲則否;而佛法則更深一層而言:有聲是塵之動相,所以又稱為「動塵」;無聲則是塵

之靜止之相,所以稱為「靜塵」。有聲與無聲兩種塵,同樣都是可以聽得到的,只不過聽到靜塵時,「所聽到的,是一片靜悄悄

的」:當我們「聽到一片靜悄悄的」時候,不能說「沒有聽到」——不但不能說「沒有能聽之性」,也不能說「沒有所聽之塵」

:能聽之性永遠是有的,而所聽之塵,這時是「一片靜悄悄的」靜塵。這個靜塵就是俗稱的「無聲之聲」,你要記得!在佛法裏

面,無聲亦是聲,你到山區裏面,完全沒有聲音,聽到靜音、靜靜的聲音,靜本來就沒有聲音,這個在佛學來講,還是一種塵。

而儒家與道家把「沒有聲音的時候這個聲」給了一個很玄的美麗之詞:叫做「天籟」。(當你心很靜很靜,而周遭也很靜,沒有

一點聲響;這個時候,你若聽到一種「無聲之聲」盈盈於耳、「盈盈」就是充滿於耳,這就是儒道所稱的「天籟」——別高興,

以為你很高了?其實你所聽到的只是周遭的「靜塵」!你看!「靜」後面還加一個:塵。

在座諸位!我們今天內在裏面痛苦、煩惱,不是我們跑到某一個山上的木屋、某一個山上的民宿,夫妻吵架,在某一個山上的民

宿或者木屋靜下心來,就可以解決你的煩惱的;解決你的煩惱,你必需面對,同時要超越它;當然,究竟解脫,沒有所謂超越這

個問題,諸法本來就空。所以,這一層,沒有這一層功夫的,想要解決生命當中所有的缺陷,是沒有辦法的!所有的眾生,都在

追求解決內心痛苦的辦法;但是,沒有一個人找對方向,叫做苦上加苦!

隨便舉一個例子,譬如說:賭博,你為什麼要賭博?我想要贏錢嘛!我想要贏得更多的錢、金錢。內心擁有更多的錢,更快樂,

結果去賭博,不但沒有擁有更多的錢,反而反過來傾家蕩產。好!他本來想要找快樂,就更痛苦!再來,我們用吸毒,一個人內

心無聊,開始吸毒,為什麼要吸毒?吸毒就是希望更快樂,吸毒,內心沒有依靠,希望能得到一點依靠,結果染上毒品以後,也

是傾家蕩產。有一個吸毒的,回到家,他媽媽不給他錢,拿刀子殺死他媽媽,他吃那個藥啊,分不清楚了!世間所有的享樂,總

是希望得到快樂,喝酒、打麻將、賭博、交男朋友、女朋友,都是希望獲得到快樂,這個答案都是一樣的。所以,佛陀告訴我們

: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但是,沒有一個人真正瞭解快樂是什麼,沒有一個人知道、瞭解真正快樂是什麼。為什麼佛陀講:諸

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因為我們找不到寂滅,如來大般若智慧的快樂,因此就借重於外在,財、色、名、食

、睡,因此本來要得到快樂,就愈來就愈苦,繩子愈綁就愈緊,愈痛苦!我看電視一個女主角,長得很漂亮,然後她受到感情的

打擊的時候,人家安慰她,她心灰意冷,然後自己跑到一個房間裏面靜下來;還是靜不下來,因為她不懂佛法。後來人家再繼續

安慰她,也安慰不下去,人家來安慰她的時候,她跟他講一句話,她就說:我決定出家為尼!又來了!反正就是碰到那個沒辦法

解決的,就是講這一句:我決定出家為尼!這個就是電視劇囉!所以,我們要瞭解,不要說世間人不懂佛法,告訴諸位:你坐在

這裏,不一定瞭解佛法,為什麼?太深,非常微細、微妙,很難去體悟、進入這種佛的領域的,是非常困難的!

外面的人誤解佛教是可以理解的,用深入的智慧,我們是可以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扭曲,或者誤會我們佛教?因為佛法真的是太

難了,講這個也不對,講那個也不對;講這個也對,講那個也對,到底是什麼東西?它不是東西;它什麼東西都對,要指,指不

出來,不可以否定,相就是性;不可以肯定,性指不出來。所以,佛法它有一個訣竅,修學佛道就是這樣:第一個要完全否定種

種的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第一個,你要用全部否定,瞭解凡所有相,都是虛妄,諸位!這個就是否定。底下要用肯定

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喔!能離相的就是諸佛,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來,什麼是如來?就是

心性悟到一切法畢竟空,心如如不動,那個就是佛。所以,佛在心性當中,不在外面。所以,第一層功夫,你要否定一切相,凡

所有相,都是虛妄;第二點,你要肯定這個真心的存在,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我們有真心。好!否定跟肯定,回歸到刹那之間

。回歸到刹那之間就是肯定跟否定同時,叫做回歸當下,回歸當下。

為什麼說:極樂世界不可以等到臨命終呢?諸位!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何一個要往生極樂世界的,

可以等到臨命終那一分期待呢?怎麼可以?既然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今天不解脫,明天不會更好,

牢牢記住師父這一句話,這一句話就是修行人的座右銘。你現在、你今天不解脫,明天絕對不會更好,而且是永遠不會更好,因

為你明天會再等到明天,再等到明天;你現在聽到佛法,說放下就放下,然後明天起,每一個時間、空間,你告訴自己:統統叫

做修行。不瞭解佛法沒話說;瞭解佛法,二六時中統統在修行,每一個順境,都在考驗自己的貪染:順境現前,我有沒有貪染?

每一個逆境,都在考驗自己的瞋恨心:我有沒有存在過去的習氣?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行住坐臥,他統統在練這一顆如如不

動的心,念佛,南無阿彌陀佛,集中這一句佛號,貪瞋癡統統放下,不可以等到明天;不可以期待未來;更不可以期待臨命終,

現在就要解決問題,往生是現在的事情,既然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如何會期待一個不可知的未來?

所以就是萬法回歸當下。因此我們要瞭解,淨土法門信、願、行,統統在這一顆心性當中起作用,深信自己的清淨自性,相信阿

彌陀佛的願力,信,信自心性,也信佛的願力,信自信他嘛!願,要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我這個願是清淨,完全清淨心的淨土相

應的。行,也是一心念佛行十善,一心念佛行十善,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一心念佛,這個念佛,這一句佛號一出來,就是妙

,就是明,所有的念頭,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然後隨自己的因緣修十善業,這個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途啊!我們修行人總是

把禪跟淨打成二段,這個是錯誤的!禪就是佛的心,修淨土法門,離開佛的心,你怎麼修呢?怎麼可以把禪跟淨打成二段呢?不

曉得禪跟淨土的終極點是一樣的。但是,修淨土的因為它比較善巧方便,又好修,所以,一心念佛,萬般不計較,容易成就。所

以,師父還是勸你要念佛;但是,你不能說不知道這個心性,你一定要認識這一顆心性。

底下,其實你所聽到的只是周遭的「靜塵」!而凡夫之人妄想,計著種種相而自已為高。)同樣的,有見與無見,不應依「所見

」而定,而應依「能見」來看。而且,若「所見」是暗,並不是表示無見,只是所見者為「暗塵」而已,所以於能見之性毫無影

響。換言之,所見之塵是色或者是暗,並不能令能見之性變成有或者是無——意思就是:外塵有生有滅、變異等相,本性(能見

、能聞之性)無有變異。是故應依「性」不依「塵」。諸位!用本性修行,刹那之間就進入佛的領域,用本性修行,用不生不滅

的涅槃妙心修行,省時省錢又省力,刹那即得見性;用妄想意識心分別,百千萬劫沒得入門。所以,佛法,你要進入不二法門,

絕對不可以切割的。因此八大宗派同一個佛的心,就像兄弟姊妹同一家人,五隻手指頭,是不是?會歸起來還是同一只手;八大

宗派同一個佛性、同一顆佛心,如何於中起分別呢?所以,因此我們要瞭解,尊重是很重要的,佛教就是這樣,不可以否定別人

,變成肯定自己的力量,我們應當尊重別人,同時解脫自己,這個就是正法,這個就是正法。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的內心

裏面是很有修養的,就像天地之間的包容,能容天容地、容一切異己之見的。所以,因此提升每一個人的正念,是很重要的!

好!我們今天快十點了,就講到這個地方。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3-1-7 19:36
楞嚴經義貫(第七十講)多聞修行三昧電子書.pdf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