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聖嚴法師【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 [打印本頁]

作者: jackylu9    時間: 2012-10-17 15:48
標題: 聖嚴法師【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
本帖最后由 edmcany 于 2012-10-17 18:34 编辑

聖嚴法師【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



․本文摘錄自:《禪的世界》


佛經上記載,在釋迦牟尼佛即將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強忍住悲痛,請佛就未來佛法的弘傳,開示最後的遺教。釋迦牟尼佛咐囑阿難四件事:其一,在日後結集佛法經典之時,每一部經的經文皆以「如是我聞」為起始,表示這是由佛陀親口宣說,阿難親聞。其二,以戒律為師。其三,依四念處行道。其四,對於犯戒而不受勸告的比丘,用默擯、不理睬他的方式,讓他心生悔意,自行歸善。由此可知,四念處是佛陀教法中很基本而重要的一個方法。

五停心和四念處密切相關。就禪觀次第言,五停心屬於奢摩他,是止;四念處屬於毘婆奢那,即觀。五停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針對散心和亂心的人,使他們能夠循著方法把心集中起來,漸漸地達到定的程度。修五停心得定以後,立即從定出來,用有漏智慧觀察四念處的身、受、心、法,一直觀想,進而達到發無漏慧、出三界的目的。最主要的差別在於修五停心可以得定,但不能開悟,在定中心亦無法修;必須是得定之後,從定出,以有漏慧來修四念處,從四念處發無漏慧。有定有止,再修觀,從觀發慧。這是相當花時間的修行方法,對於一般人而言,的確難得有此因緣修成四念處的觀法。

我在指導禪修時,常常勸勉禪眾,要時時照顧好各人的身心,應當:「身在那裡,心在那裡。」「手在做什麼,心在做什麼。」「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如能做到,則行、住、坐、臥的四大威儀,無一項、無一時、無一處不是修行。凡是一舉手、一投足,舉心動念處,全部生命的動靜運作,也都是用功辦道的場合。這就是中國祖師們所提倡「禪在平常日用中」的大道理所在。此即是將次第禪觀的四念處觀法,用於中國禪宗的微妙之處。

四念處的觀照,也就是禪宗六祖的「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即慧,即慧即定,實則重於慧解脫,所以強調明心見性、頓悟成佛,這都是無漏慧的功能。大悟徹底,便得五分法身,名為涅槃妙心,又名正法眼藏。由此可知中國禪宗的禪修特色,無異就是四念處觀的日用化與普遍化,把高難度的修行方法,轉化成或動或靜、任何時地都可靈活使用的修行方法。

(一)觀身法
不必觀察身體的淨與不淨,但求時時明察身體的動作。從粗大的肢體動作,至關節、皮膚、頭部的五官、腦部、胸腹的五臟、腰部、臀部、四肢等活動,從粗而細,從外而內,從大而小,從點而面,從局部而全身,逐層觀照,乃至明察秋毫,隨時隨地,都能清清楚楚。若能觀照成功,動中即是禪定。便會持平穩定,頭腦寧靜,身體康泰。

(二)觀受法
受是覺受、觸受。身體的五根與外境的五塵接觸而得的心理反應:或苦或樂,或是不苦不樂,是謂觸受。身體本身的生理機能,例如:消化系統的運作、循環系統的運作、禪坐中氣脈功能的運作等,均會使你產生心理反應,或苦或樂,或是不苦不樂,是謂覺受。此法若能觀照成功,便不會有逆境不順的煩惱心出現;因為苦樂本身僅僅是受,觀受是受而非苦樂,心即能夠明淨安靜,不為觸受與覺受影響情緒。

(三)觀心法
心念的活動,與身、受相連,一切煩惱,均以身體的五根為媒介,均以觸受與覺受為取捨,逢苦則憂、遇樂即喜,喜則生貪、憂則生瞋。平常心境不苦不樂,亦無貪瞋,似非煩惱,實則因其無記,即是愚癡。故「心」的內容,包含了苦樂憂喜捨五受,也具足了貪瞋癡三毒的全部。如何觀心?即是向起心動念處用功,觀照每一個念起念滅處,究竟在想什麼?心相如何?心情如何?每一念的相應處,究竟是跟五受的那幾受有關?又跟三毒的那幾毒相連?觀心之時,不是不許心念活動,而是明察心念在做什麼。此觀若能修成,性格必可穩定,智慧也會出現。觀心之時,覺察念念生滅,生滅之中,沒有永恆的心相可見,即能親見無常的真理,也就能夠從厭離煩惱而轉化為享受「無常即無我」的生活了。

(四)觀法法
法的內容,是指色法及心法。色法的物質現象,主要是指生理的事實;心法的心理活動,主要是一切語言、文字、形象等符號印象,在心中留下的種種思想、觀念、分別、執著。常人均將自己的價值觀,視為生命的重心,若用此方法,加以觀照,便是在群魔亂舞的場面,遇到了照妖鏡,即原形畢露,無處逃遁。一切的思想、觀念、分別、執著,均是從心相、身相、物相產生的印象及符號,既然已用觀身、觀受、觀心等方法,照見現象均非永恆的實法,當然也就沒有實我、常我、真我可求了,故將此法觀成,當下即證無我的實相無相。

如上所說,似乎還是不易修學。其實初學的人,宜從某一個特定的動作或觸受開始觀照。例如:拜佛時,觀照拜的動作是觀身,觀照拜的肢體覺觸是觀受,觀照所受的心念反應是觀心,觀照心念反應的情況是觀法。又如:經行時,觀照腳步的動作是觀身,觀照經行時肢體的覺觸是觀受,觀照所受的心念反應是觀心,觀照心念反應的情況——有執著無執著等是觀法。以此類推,隨時隨處只要有舉手投足的動作,有身心的任何反應時,均可練習四念處的禪觀法門。


◎延伸閱讀1:【三十七道品講記】
三十七道品稱為道品次第,分為七大科:第一科「四念住」,第二科「四正勤」,第三科「四如意足」,第四科「五根」,第五科「五力」,第六科「七覺支」,第七科「八正道」。從第一科至第七科,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往上修。而在每一科之中,也有其次第;譬如四念住的次第,是先從觀身開始,再觀受、觀心、觀法,名為「別相念」,然後任修一觀即含攝四觀,名為「總相念」;其他的每一科也都有次第或不次第。
                       ——聖嚴法師<More>

◎延伸閱讀2:【六妙門講記】   
數、隨、止屬於止門,觀、還、淨屬於觀門。繼程法師依《六妙門》為綱要,融入《釋禪波羅蜜》、《小止觀》、《摩訶止觀》等修持體悟;指導禪修者透過數息、隨息安心修定,在一心不亂的境界中,培養深觀的智慧,在日常生活裡以六波羅蜜實踐菩薩道。<More>

◎延伸閱讀3:【牛的印跡】
中國禪宗有一篇〈十牛圖頌〉,畫的就是十個禪修層次的境界。圖意是說有一個牧童在看牛,最初他看不到牛,在找牛;然後見到了牛的腳印;接著是見到牛的尾巴尚不見牛身;又看到牛在吃草,於是牧童好不容易把牛抓住了;接著牛已馴服地讓牧童騎在牠背上;後面是牧童和牛都在休息;接著牛不見了,牧童也不見了;接下來又出現一幅春天的風景,只見春景很美,但是看不到人;接著是個圓相,什麼東西都沒有,這就是本地風光。相當於《金剛經》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也是《六祖壇經》的無住、無念、無相。
                       ——聖嚴法師<More>



作者: 小迷糊    時間: 2013-1-29 21:20
3Q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