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果濱老師:從《楞嚴經》中談持咒修行的次第及要訣 [打印本頁]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11-6 18:07
標題: 果濱老師:從《楞嚴經》中談持咒修行的次第及要訣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1-11-6 18:14 编辑

http://www.buddha-hi.net/re/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58&extra=
從《楞嚴經》中談持咒修行的次第及要訣

-古梵音暨楞嚴學推廣講師,果濱老師撰


      前言:佛在《楞嚴經》卷一中用「楞嚴咒」去救了阿難,但是真正的「咒文」卻到第七卷才宣說,這樣的經文安排是有深義的,一部《楞嚴經》甚至道盡了修學咒語重要的「次第」及「要訣」。請各位注意「楞嚴咒咒文」的位置是在「第七卷」,我們以「楞嚴咒文」第七卷的位置為中心點,再將前後相關經文做整理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下面十種持誦「楞嚴咒」的如法修行次第及要訣。


一、《卷四》(楞嚴咒文前)----佛在宣說楞嚴咒前先闡揚了「如來藏」清淨心之理,阿難獲得「如來藏」之法後才請佛繼續開示修行「法門」。意謂:我們修學佛咒的人也一定要去了悟「心如來藏」的法門,再去研修楞嚴咒。

二、《卷六》(楞嚴咒文前)----需持佛制的「四種淨戒」,戒「婬、殺、盜、妄」,再加「三種漸次」的戒律,斷「五辛、酒、肉」。

三、《卷七》(楞嚴咒文前) ----需「擇戒清淨僧,真清淨第一沙門來授戒」。

四、《卷七》(楞嚴咒文前) ----需「著新淨衣,燈香誦咒」。

五、《卷七》(楞嚴咒文前) ----需「發菩薩願,四弘誓願」。

六、《卷七》(楞嚴咒文前) ----需「如法建壇和結界」。

七、《卷七》(楞嚴咒文後) ----需「修三摩地、正修行者、決定發菩提心者,始得金剛藏菩薩護持」。

八、《卷七》(楞嚴咒文後) ----需「於咒必須斷疑生信」。

九、《卷七》(楞嚴咒文前) ----需「心無間斷」的修此咒。

十、《卷七》(楞嚴咒文後)----需是修學的「善人」(眾惡莫作,眾善奉行)。

        下面分別敘說這十

一、《楞嚴經‧卷四》----佛在宣說楞嚴咒前先闡揚了「如來藏」清淨心之理,阿難獲得「如來藏」之法後才請佛繼續開示修行「法門」。意謂:我們修學佛咒的人也一定要去了悟「心如來藏」的法門,再去研修楞嚴咒。

       相關經文如下

      《楞嚴經‧卷四》云: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大正》十九冊頁122上。

      解說如下:

      我現在雖然承蒙如來如此的法音,知道「如來藏」妙覺明心道理,我們一真法界的心是遍十方界的,旣遍十方界所以能含育四聖六凡的十法界國土,但自性還是清淨莊嚴,依然靈妙正覺。可是佛又斥責我多學博聞是無益的,不如努力修習佛法。我今天猶如飄泊在旅途當中的人,忽承蒙大王(指佛陀)賜我富麗堂皇的屋宅(指如來藏心之法),但也要有「門」(指修學的法門)才能進去。希望佛陀不捨大悲,指示我等在黑暗中的人,如何捨棄修學小乘,才能證如來無餘的涅槃;開發我們起修自性真心的大道。讓我們這一般未得無學果位的人,從何方便可以降伏我們往昔喜好攀緣的心,然後得到「總持陀羅尼」法,而進入佛的知見。

二、《卷六》(楞嚴咒文前)----需持佛制的「四種淨戒」,戒「婬、殺、盜、妄」,再加「三種漸次」的戒律,斷「五辛、酒、肉」。

      相關經文如下

     【1】《楞嚴經‧六》云:阿難整衣服……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佛告阿難……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其心不盜,則不隨其生死相續……其心不妄,則不隨其生死相續」─《大正》十九冊頁131下。

     解說如下:

      阿難問佛我們修行時要如何「安立道場」才能「遠諸魔事」?才能在修菩提的路上不會退道心?佛答只要戒「婬心、殺心、盜心、妄心」,則不會再生死輪迴,進而「安立道場、遠諸魔事」!諸位持咒的人想要「安立道場」,想要「遠諸魔事」,能不斷「婬、殺、盜、妄」嗎?

      相關經文如下:

     【2】《楞嚴經‧卷八》云: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婬心」,不餐「酒、肉」……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大正》十九冊頁141下。


      解說如下:

      上述有關《楞嚴經》的經文大家看了可能會害怕,沒想到持咒法門需要這麼精嚴的「戒律」來輔修,決不輸任何一宗派,試舉近代康薩仁波切直傳的漢人能海大師云:「密法本來在戒律中,戒律即是密傳,故應結合而修。大乘戒為密乘戒根本,密戒是大乘戒之方便,二者不可分,初學密者,應專學下二部,尤要與『別解脫戒』結合。(詳《能海大師傳》頁54¾55)。


      再舉密教祖師重視戒律的例子:

(1)唐密教「開元三大士」祖師之一的金剛智是:「洎登戒法,遍聽十八部律,又詣西印度學小乘諸論及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餘年全通三藏」。(詳《大正》五十冊頁711中)。


(2)唐密教「開元三大士」祖師之一的善無畏大師,一生是:「嚴持戒律」。(詳《大正》五十冊頁791上¾中)。

(3)翻譯「大隨求咒」的唐‧寶思惟大師是:「專精律品,慧解超群,學兼真俗,尤擅長咒術」。詳《大正》五十冊頁720上)。

(4)廣譯密咒的唐‧義淨大師是「雖遍翻三藏,而偏攻律部」。(詳《大正》五十冊頁725中)。

(5)翻譯「大悲咒」的唐‧智通大師是:「律行精明」。(詳《大正》五十冊頁719下)。

其餘經文提到持誦咒語需戒殺、盜、婬、妄的例子:

(1)《楞伽經‧卷四》云:「不應食肉,令諸咒術不成就」。(詳《大正》十六冊頁513下)。

(2)《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云:「眾生聞者,獲大安樂,應當闇誦,若欲誦之(指陀羅尼咒),應當持齋,不飲酒、不噉肉,以灰塗身、澡浴清淨,不食興渠五辛,能熏之物悉不食,婦女穢污皆悉不往」。(詳《大正》二十冊頁35下」。

三、《卷七》(楞嚴咒文前) ----需「擇戒清淨僧,真清淨第一沙門來授戒」。

      相關經文如下

     【1】《楞嚴經‧卷七》云: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大正》十九冊頁133上。

     【2】《楞嚴經‧卷七》云: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淨者,如是「道場」多不成就。-《大正》十九冊頁133下。

     【3】《楞嚴經‧卷七》云:十方如來,傳此咒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大正》十九冊頁137上。
解說如下:

      從前唐‧曇一大師要跟善無畏大師學密咒則必須先授「菩薩戒」(詳《全唐文及捨遺(三)》頁2374中)。後來曇一成為一代有名的律師,足見持咒者必須是要如法接受清淨的戒律!

四、《卷七》(楞嚴咒文前) ----需「著新淨衣,燈香誦咒」。

      相關經文如下

     《楞嚴經‧卷七》云:戒成已後,著新淨衣,然香閒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然後結界,建立道場。-《大正》十九冊頁133上。


      解說如下

      這是說持誦楞嚴咒者除了要授戒以外,在壇場建立完畢,要如法持咒前必須「著新淨衣」,然後「燃香」誦咒。

五、《卷七》(楞嚴咒文前) ----需「發菩薩願,四弘誓願」。

       相關經文如下

      【1】《楞嚴經‧卷七》云:阿難!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滅貪婬,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大正》十九冊頁133上。

      【2】《楞嚴經‧卷七》云: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心無間斷。我毗奈耶先有願教。-《大正》十九冊頁133下。

       解說如下:
      持楞嚴咒者必須發大願,至少要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六、《卷七》(楞嚴咒文前) ----需「如法建壇和結界」。

      相關經文如下:

     《楞嚴經‧卷七》云:佛告阿難!若末世人願立道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又取八鏡覆懸虛空,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重重相涉……-《大正》十九冊頁133上-下。


      解說如下:

      關於「楞嚴壇」的建立請依經文指示,此不詳述之。如何「如法」的結界?「如法」的建立壇場」,這也是持咒者不可忽略的地方。

七、《卷七》(楞嚴咒文後) ----需「修三摩地、正修行者、決定發菩提心者,始得金剛藏菩薩護持」。

      相關經文如下:

     【1】《楞嚴經‧卷七》云: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大正》十九冊頁138上。


     【2】《楞嚴經‧卷七》云: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何況「決定菩提心者」。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恆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大正》十九冊頁138上-下。

     【3】《楞嚴經‧卷七》云:會中無量百千金剛,一時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如佛所說。我當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大正》十九冊頁137下。
解說如下:

  我們一向常引用持誦「楞嚴咒」可得金剛藏菩薩護持的經文,但請諸位「細看」上述這些經文,很明顯的,金剛藏菩薩保護修行者是有「條件」的!您必須是「修三摩提」者,而且是「正」修行的人,不是「邪」修行的人;您也必須是「決定菩提心」的人,是必須努力「修菩提大道」的行者才能得「金剛藏菩薩」的護佑!

      《不空絹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卷中》詳細說:「持咒之人不應放逸,常修精進不應懈怠,於尊重處常勤供養,恆不忘失菩提之心,於施戒忍精進定慧,應常修習,遠離慳吝污戒塵垢,於生死中常生怖畏,深懷慚愧,心常正念,不得散亂智慧觀察,若如是作,即能成辦一切咒業」。(《大正》二十冊頁424中)。

八、《卷七》(楞嚴咒文後) ----需「於咒必須斷疑生信」。

      相關經文如下:

     《楞嚴經‧卷七》云:汝及眾中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淨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說是語已。-《大正》十九冊頁137下。

      解說如下:

     「誠」和「善」二字為持咒「成就」的關鍵。

      如:《千手手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云:「誦持大悲心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名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誠』。(詳《大正》二十冊頁116上)。又說:「唯除『不善』、除『不致誠』,於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輕業,亦不得滅。(詳大正》二十冊頁116上)。

     《華嚴經‧卷六十》云:「聞此法歡喜,信心無疑者,速成無上道」。(《大正》九冊頁788上)。

     《華嚴經‧卷十四》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詳《大正》十冊頁72中)。

      「善」與「誠」字義簡單,但函義不只深廣,亦為一大藏經之入門關鍵,何故?佛法為「信」能入、為「善」能入、為「誠」能入,持咒也如是──為「信」能入、為「善」能入、為「誠」能入,決不生任何疑悔心!

九、《卷七》(楞嚴咒文前) ----需「心無間斷」的修此咒。

      相關經文如下:

     《楞嚴經‧卷七》云: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心無間斷……從三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於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大正》第十九冊頁133下。

      解說如下:

  從「心無間斷」及「不起於座」的經文來看,持誦楞嚴咒的行者必須要「心無間斷」的修下去,不是一年、三年,而是「盡此一身」乃至「身身世世」不斷的修,直至成佛為止!

十、《卷七》(楞嚴咒文後)----需是修學的「善人」(眾惡莫作,眾善奉行)。

      相關經文如下:

     【1】《楞嚴經‧卷七》云:爾時梵王、并天帝釋、四天大王,亦於佛前同時頂禮,而白佛言:審有如是「修學善人」,我當盡心,至誠保護,令其一生,所作如願。-《大正》十九冊頁138上。

     【2】《楞嚴經‧卷七》云: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發心樂修禪者。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恆令此人,所作如願。-《大正》十九冊頁138上。

      解說如下:

  從上述經文來看,修學咒語者必須是「善人」,也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意思,諸位持咒者,您發心了沒?您是否已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已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再加上認真的持楞嚴咒,那諸天神等一定擁護您!

      結論:

      最近常有讀者親筆來函提到淨土宗往生之道至少要「信、願、行」三者具足,然而密教經典卻常常說「即得、即時、應時、即生成佛」來形容持誦咒語可得往生的迅速,乃至蚊蟲螞蟻沾到咒語加持過的土沙、水物等均可超生,似乎持咒比淨宗唸佛更容易成就?不過我們從上述《楞嚴經》的經文來看持咒一法,相信「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沒有一個法是「輕而易舉」的!

      《楞嚴經》中所提到持誦咒語相關經文在密教經典中算是「很單純」了,因為《楞嚴經》中並沒有提到複雜的「梵字觀、道場觀」及「手印」,不過它卻提供了不少修習咒語應具的次第及要訣。在《大方等陀羅尼經‧卷四》中有更嚴格的持咒條件,經文云:「佛告文珠師利:如汝所念,行者應修五事,持諸戒境界。所謂『不犯陀羅尼義、不謗方等經、不見他過、不毀大乘、不毀小乘、不離善友、常說眾生妙行』如是五事」。-(《大正》二十一冊頁656中)。


     《楞嚴經‧卷七》有云:「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這段文意常被人誤解,其實這是指「心咒不二」、「心佛不二」之說。咒即佛即如來藏,故心、佛、咒三無差別,既無差別,則心、佛、眾生亦三無差別,持咒者即是持自己之「如來藏性」,「如來藏性」乃具足萬德莊嚴,則有何福能不獲?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三之一》云:「一切眾生皆悉盡有『首楞嚴定』,首楞嚴定亦名『般若』,亦名『金剛三昧』,亦名『師子吼』,亦名『佛性』。(《大正》四十六冊頁221上)」。

     《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亦云:「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以是故言『首楞嚴定』名為『佛性』」。(《大正》十二冊頁525上)。

       所以持誦「楞嚴咒」,需持至「心咒不二、心佛不二」即得「首楞嚴三昧定」,得楞嚴三昧定即得「佛性」、即得「如來藏性」,則何福不致?何難不能除?何佛不能成?

  願這篇短文能對喜好楞嚴咒者有所幫助,敬祈大家多多誦唸楞嚴咒讓正法永遠住世!


[attach]1071[/attach]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izrINeOYGRr2xfll_8UdEA--/article?mid=6653

作者: JJCZOR    時間: 2011-11-10 17:41
心中還分善惡,那冏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3-9-27 08:40
末學個人以為這裡的"善",應是如阿彌陀經中所稱"諸上善人"一樣的意義,沒有貪嗔癡的清淨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強名為善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