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什么冤仇 [打印本頁]
作者: 小迷糊 時間: 2012-9-21 18:44
標題: 什么冤仇
什么冤仇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自古相传,凡是作为一位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这里来参拜一次。有一位禅僧,从来没有见过达摩祖师的面,但是他却甘愿为达摩祖师终身守墓。这座达摩祖师的坟墓,唐代宗时,曾赐颁“圆觉大师空观之塔”的封号,所以大家称这位守墓的禅僧为塔主。
有一次,誉满天下的临济禅师来到达摩祖师的墓边,临济禅师应是达摩祖师的第十一代传人,塔主见面后就问道:“请问长老!您法驾光临,请问您是先礼佛呢?还是先礼祖呢?”
临济禅师道:“我到此目的,既不礼佛也不拜祖!”
塔主听后非常不解地问道:“请问大德!佛陀及祖师与你有什么冤仇?”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反问道:“您为佛陀与祖师这么讲话,佛陀与祖师有什么恩惠给你吗?”
塔主一听,茫然不知所答。许久,塔主请问道:“那我该如何自处呢?”
临济禅师开示道:“泯灭恩仇,体会佛法平等,才能见到祖师的本来面目。”
塔主又问道:“如何才是佛法平等呢?”
临济禅师以三祖僧璨禅师的〈信心铭〉中的偈语说道:“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塔主终于言下大悟。
临济禅师得法于黄檗禅师,黄檗的“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的禅境,临济一定深有所契。今见达摩祖师的塔墓,以至尊的无求之礼,契入祖心,而塔主不知,用对待的差别知见之心,问先礼佛抑或先礼祖,临济禅师不是佛与祖均不礼,而是自性中的佛与祖早就打成一片,所谓佛与祖已无分无别,何必妄加恩仇执着呢?
http://www.baoguangsi.org/a/chanzongwenhua/2012/0629/86622.html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2-9-23 08:16
黄檗希运在佛殿上礼佛,
唐宣宗当时在寺中做沙弥,见此而问黄檗:
「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僧)求,长老礼拜为何所求?」
黄檗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常礼如是事。」
沙弥说:「用礼何为?」黄檗打他一掌。
沙弥抗议说:「你好粗鲁。」
黄檗一边回说:「这是什么地方,岂容你在此说粗说细!」一边又打沙弥一掌,沙弥只好走开。
「夫为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僧)求。」这几句话是出于《维摩诘经》的〈不思议品〉。
唐宣宗当时在黄檗禅师那儿当沙弥,他一定是看过《维摩诘经》了,而且菩提达摩的〈二入四行〉的第三行,名为无所求。
一般人礼拜总是为了祈求什么,他乍见长老拜佛,信口就问:「经中说不求三宝便为佛法,那你老人家礼佛是求什么?」
黄檗回答他:「经中的确是这么说的,但我是佛教徒,还是要经常这么拜啊!」
沙弥觉得很奇怪:「既然无所求,为什么要拜?」
黄檗便打了他一巴掌,沙弥并未因此而开悟,反而顶撞他说:「你好粗鲁喔!怎么打人呢?」黄檗又是一掌,叫沙弥别在这儿说粗说细,沙弥这才悻悻然走开。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9-23 21:42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9-23 21:45 编辑
回复 會腐敗的肉 的帖子
阿彌陀佛,會腐敗的肉的仁者
可以請您為我們解說其中的奧妙嗎?
對了,我要不要先戴鋼盔,
不然就算被您k的滿頭包
我也是莫知羊~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2-9-24 08:41
實際理體不染一塵
事相門中不少一事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9-24 14:43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9-24 14:43 编辑
回复 會腐敗的肉 的帖子
理事圓融自無冤仇,若理事相礙就障礙重重,
是這樣嗎?師兄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2-9-24 16:38
本帖最后由 會腐敗的肉 于 2012-9-24 17:12 编辑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佛法方便上可以從二方面來討論,從理上來討論(第一義諦)及從事相上來討論(世俗諦),其實第一義諦即是世俗諦,世俗諦即是第一義諦,分開來討論是不得以的。
就事相或事用上來說,是生滅的,如六根、六塵、六識,眼所見,耳所聞,可感受到的、有形相的東西;
就理上來說,則是無形相的。
理即事,事相亦不離理體。
「法」定要理事圓融,偏理偏事都不究竟也不圓滿。
事相來說:不昧因果(意即不能違反因果),無論修行至何等境界,皆不能違背因果。
即使開悟,也必須注意身、口、意的造作,何以故?
因為不昧困果。
事相上,因、緣、果的連鎖性,即使是聖人亦不可壞,必須對因果負責。
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何以相貌和福報卻不同呢?
這就是宿世所修的善根不同,而其因果具體反應在事相上所致。
可是,理卻無法去講,因為它離語言相,只能方便說。
聖者悟到本體界,亦即悟到非因非果。
所謂「非因非果」,不是沒有因,沒有果,而是指「因」本身就是空性。
非因,意即當下就是空性,非果亦是空性。
換言之:聖人悟到因緣果報、任何一個動點上統統是空性,契入此名為頓悟。何時能放下,何時就開悟。
就理上而言,若能放下知見和執著,當下就完成佛道。
但要在事相上行菩薩道可就什麼都要學習。
不是開悟的人就懂英文,若英文不會,登機門(gate)看不懂、連坐飛機都成問題。電腦不會打,也是會團團轉。
但開悟的人內心解脫,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活得很快樂,不管他身處在乞丐窩或住在皇宮中。
(參考慧律上人開示)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