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 [打印本頁]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2-9-11 19:15
標題: 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
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

慧律法師講



由「hhh9898」網友根據錄像整理


第一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今天我們要來教新的課程,講題是《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頓悟,也就是在極短的時間,悟到我們清淨的本性。若是悟到我們清淨的本性,你就入道了。這個道,道一定要有本性的功夫。簡單來說,修行不能以意識心修行,修行一定要用本性修行。雖然師父一直鼓勵每一個人要認真念佛,而我們若是能以清淨心、本性去唸佛,那麽一剎那之間,就能完成我們的佛道,一剎那之間,就能完成我們往生淨土的資糧。【要門】就是很簡單、最重要的,文字很少,很簡單,不會囉嗦。入道要門論,【論】就是問答,問答叫做論,一問一答叫做論。卷上。


【慧海禪師著。稽首和南。】


稽,這個不是念ㄐ一,這個念稽(ㄑ一ˇ),跟旗山的旗的音是一樣的。稽首和南,和南就是合掌。也就是說頂禮起身之後又合掌,表示很恭敬的意思。我們在看布袋戲的時候,遇到先覺的時候,就會說:稽首、稽首。然後他就會回答你:頓首、頓首。


【十方諸佛。】


因爲諸佛有無量無邊,所以稱爲十方。十方諸佛


【諸大菩薩眾。】


現在就是要先迎請了。


【弟子今作此論。】


現在我要來作這部《頓悟入道要門論》,作這本論,


【恐不會聖心。】


【不會】就是不能合,符合,就是說我作這部論,恐怕我所說的道理,不能契合聖人的心,不合,不會就是不合,與聖人的心合不起來,不契合,不會聖心。假使說我作這部論,恐怕不合聖人的心。那麽


【願賜懺悔。】


我願求懺悔。假使我作的這部論,不契合聖人的心,那麽我願意懺悔,讓我有機會。【賜】就是慈悲給與機會。願慈悲賜給我有懺悔的機會。


【若會聖理。盡將回施一切有情。】


若是有契合,若是能夠契合聖人的心講出來的道理。聖人講出來的道理稱爲聖理。那麽全都回施,迴向布施稱爲回施,表示不自私的意思。所做的功德都不自私,回施一切有情,迴向布施給一切有情。有情就是指我們眾生。簡單來說,祖師作這部論,不是爲了名、爲了利,也不是爲了自私,全是爲了什麽呢?全是爲了一切眾生,一切有情就是指一切從生。簡單來說,祖師大德沒有一個是自私的,自私的人當不起高僧大德,不夠資格當高僧大德。悲天憫人,犧牲自我,才夠資格做諸佛菩薩、高僧大德。


【願於來世。盡得成佛。】


希望一切眾生,將來,來世就是將來,都能夠成佛作祖。


【問:欲修何法。即得解脫?】


應該修什麽法,才能讓我們很快就解脫呢?


【答:唯有頓悟一門。】


隻有頓悟一門


【即得解脫。】


修學佛法,你若是會修頓悟一門,在剎那之間與佛性相應,當下你就解脫。


【雲何爲頓悟?答:頓者。頓除妄念。】


剎那間你就能夠去除妄想。


【悟者。悟無所得。】


這句要劃紅線起來。【頓悟】的意思,要劃紅線。這句太好了。頓、悟,也就是說你在剎那之間,你就能夠去除妄想。悟,悟無所得。無所得的意思就是他並沒有得到什麽法,無有法可得,說法者無法可說,聽法者無法可聽,求法者無法可求。簡單來說,究竟涅槃無所得。悟到無所得就是一法不立,一法不立就是赤裸裸,一絲不掛,一絲不掛就是一塵不染。其實一絲不掛、一塵不染,這都是佛教的名詞,隻是後人都用來形容爲不雅觀的意思。


【問:從何而修?答:從根本修。】


注意聽哦。根本是對枝末講的。意思是說,凡夫不會修行,都修到枝末上。根本的意思就是說,這樣才能徹底的成佛作祖。而我們在修行都是修什麽呢?修這個枝末,枝枝末末的,不能成佛。譬如說我們布施,我們就會想要得到別人的回饋。雖然是修善,但是這個不能成佛。或是說念佛,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又執著,就是因爲他沒有從根本修,他雖然有在修行,但是從枝末下手。所謂【根本】是藉著樹木,以樹木來比喻,樹木若是有根,你找到樹的根,你就找到一切了。樹木若是無根,那麽這棵樹根本就不能活。修行若是從根本修佛性在剎那之間就能開發出來。第四頁。


【雲何從根本修?什麽是由根本修呢?答:心爲根本。雲何知心爲根本?】


我們怎麽知道心是我們的根本呢?修行就是在修心,禪宗說:即心即佛。


【答:楞伽經雲: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


來,劃起來,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我們的心若是起心動念出來,那麽種種的法就一直産生。心生,有分成微細的生以及粗重的生。微細,譬如說我們的微細無明,由微細無明産生的念頭,我們無法覺察,那就要菩薩的境界才能覺察。譬如說我們晚上睡覺時的意識,凡夫是絕對不能了解的,迷迷糊糊的,那麽妄想一直出來,我們是無法覺察的,這是微細的東西。那麽粗糙的話呢,譬如說我們的六根、六塵、六識,接觸外境,你起心動念,你就會增加一層的執著,因爲執著,你就會建立一切法。諸佛、諸大菩薩都無有法可立,爲什麽會立一切法?因爲你有執著,不是透過清淨心,所以你就法法對立。簡單來說,你這個心若是往好的一面想,天底下完全沒有什麽事,天下本無事。可是你這個心要是往壞的方面想,那麽事情就多了。所以心生即種種法生,就是說我們的念頭若是加上一層的執著,這個天地萬物好像變成很真實性的東西,錯認真實性的東西就是因爲妄想、因爲執著,所以心生則種種法生。那麽心滅則種種法滅。如果沒有了這些妄想呢?那麽就沒有種種的法。所以這個法就是建立在執著。所以我們若是達到佛性開發時,我們就了解無有法可生,亦無有法可滅,本自不生,今亦不滅。所以心滅即種種法滅。13:14簡單來說,心生與心滅,都是凡夫對立性的形容,在佛性來說,生當下就是無生,滅也無所去。因爲本來就沒有生滅這種東西。所以


【維摩經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這個要劃起來。《維摩詰經》說,你若是想往生淨土,當淨其心。所以我跟諸位講過許多開示,重複的講過許多法,跟諸位講得很清楚。我們現在在生活當中,你要常常這樣想:我這個時候若是​​繼續執著,我想往生清淨國土就沒有希望。因爲欲生清淨的國土,必須心先清淨,而想要心清淨,必須先學無所著。譬如說我們遇到任何事情,我們不能忍辱,那麽我們臨命終時,這些冤親、鬼神、債主都來,因爲你不能忍辱,你臨命終時,你會起心動念啊,他現出的境界,無論是要令你生氣,或是要迷惑你的,你會控制不住,因爲平時忍辱的功夫不夠,所以一剎那之間,他就繼續去轉世了。所以你現在就要這樣想:我現在若是控制不住這個念頭,我會繼續六道輪回,這是很可怕的事。所以甯可歡喜心、忍辱心,就是不要起心動念。你想做聖人,要先學忍辱,要先學放下。因爲我們想進入清淨的國土,一定要把自己升華到無相。你要進入清淨的國土,要先進入到無相,樣樣都好,要做到這樣,達到空性的境界。而拜神道教的人就沒有辦法。拜神道教的人,他沒有空性的觀念,拜神道教的人,他絕對無法完成佛道。以爲我度一個人就有多少功德,拉兩個人進來,就有多少功德,我繳多少錢,我就能當經理,地獄有除名,天堂有掛名。在我們佛教所說的,這也是對立性、執著的東西。心若是清淨,你自自然然就進入清淨的國土。就像分班依能力一樣,像能力分班一樣,這個學生的能力不到這個程度,你自然就不能進入A班,而他若是有能力,你不讓他進入A班,也不可能,因爲老師很欣賞他。這個資料檔案一輸進去,隻要一瞬​​間,答案就全出來了,各種水準、階段,答案就全出來了。各階層的思想不一樣,隻要一下子,電腦就處理得清清楚楚了。從我們人一直到佛界,有無量層次眾生的境界。唯有一種境界能夠完成佛道,能夠直接進入佛的境界,就是要無相,無相、無所求,無一法可得,一切法不受。你想進入最高的境界,你不能修無相法的話,那就免談了。動念即乖,更別說想成佛了。17:47你做一些善事,頂多能上天堂看仙女跳舞而已,像是貴妃醉酒,拿著一支像是賣碗稞的很長的東西,就像仙女一樣。我小時候去看電影,看了一部【七仙女】。我上次有跟你們說過,看過之後就很羨慕天堂,因爲天上都是美女,那時候也還不懂佛法,現在就算玉皇大帝來向我頂禮:慧律法師,我請你去天堂。黃金鋪地要接我去天堂。對不起,那不是我想去的地方。我情願跪在佛陀面前求下品下生。下品下生哦,我的要求也不算太多,我就是隻求往生。佛陀說:你功行不足,你度的眾生太少了,賜你下品下生。也好啦、也好啦,這樣就很好了。隻要能夠往生就好了,不然還想怎麽樣。我可能是不隻這一品啦,真是這樣的話,能交代得過去嗎?下品下生是五逆十惡罪之人往生的,我又沒有造這麽嚴重的罪業,嚇死人了。所以說我們人一定要肯定這個觀念。因此我們要完成佛道並不是很困難,若是到了天堂想再往生,那就難了。到了天堂說想要修行,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不用說天堂的環境,就說現在的青少年,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隻是用幾塊木闆釘成KTV、MTV,就讓人流連忘返了,光是一個卡拉OK就迷死了多少年輕人,光是一個舞廳、咖啡廳,就害了多少年輕人死在這個三叉路口上面,他又怎麽會想到說:我要修行上天堂呢?不用說天堂那種環境,來說我們現在的人,能夠自拔的就沒有幾個了。像那些賭博的人,你沉迷下去這個賭博,有幾個能脫身的?那還不算嚴重,沉迷在感情上的東西,有幾個人能脫離出來?不要說是仙女,仙女是不用排洩的,因爲她沒有人一般的身體,她有色身,仙女的衣服,她身上穿的衣服,是一錢的二百分之一,隻有一點點、一點點,隻有幾銖、幾銖,可說是完全沒有重量的,以光影現爲主啊。那麽你想想看天人的美到什麽程度,仙女是不會長痘子的,笑死人了,她沒有身體,那還會長什麽痘子呢?有一次佛陀在講經,有一個天人來到會場,那些在家人很驚歎,那些證阿羅漢果的比丘都曉得,可是那些沒有證果的人,大家就一直盯著她看:哇,這個人怎麽這麽漂亮,這個天人怎麽會這麽漂亮?佛陀告訴大家:這是天上已經快往生的老女人,老查某(臺語)。也就是說天上已經快往生的老女人,她的美還勝過我們凡間女人幾百倍,那麽你想想看,這怎麽可能受得了?我們在娑婆世間,長滿痘子的女人,男人就爲之神魂顛倒了,大大小小的痘子佈滿臉上,長相差強人意的,男人就意亂情迷了,哪還需要講到天人?到天上是必死無疑的,有哪一個能夠修行?那是絕對沒辦法的。所以一定不能求生天堂,求生天堂還是繼續六道輪回,所以要修無相法。修無相法要怎麽修呢?你若是功夫到家,當然就來去自如,任運自在。但是功夫不夠的話,你就要觀照,你看到美女,你內心就想:我這一念一動,繼續喜歡她、執著她,就是六道生死,脫離不了,繼續六道輪回。看到事情放不下,你自己就想:你就是六道生死的眾生,你就無法完成佛道,你現在不能忍辱,那你臨命終時冤親債主現前,你更不能忍辱。他會打你、揍你,會引誘你啊,所以我們現在要這樣想:碰到什麽事情,我現在不忍辱,臨命終怎麽辦呢?臨命終時,剎那間浮現一個念頭,嗔恨心一起來,墮三途。所以對現在的念頭要好好的控制。下面,所以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遺教經雲: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就是說我們能夠控制念頭,安住在固定的地方,你什麽事情就好辦了。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精神集中。你隻要精神集中,願力強,你什麽事情都可以做。所以說,制心一處。你將這個心收攝回來,好好的安住在固定的地方,安住於佛道,無事不辦。願力,有願必成。


【經雲: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


這句話太好了!聖人求心不求佛。聖人,就是覺悟的人、解脫的人。求心,爲什麽呢?一切起心動念都由我們的心起,他不必求佛陀。而我們現在是一直求佛:佛陀啊,你要保佑我啊。可是他自己不肯保佑自己。怎麽說呢?老是跟左鄰右舍吵架,他自己不肯保佑他自己。我們現在一直想求佛陀保佑,但是我們的修養很差啊,走到哪裏總是得罪別人,到哪裏都有仇人。他也一樣在拜佛,但是他不了解:我的心就是佛,我應該反求我自己,我做人的修養要做好,我應該跟左鄰右舍和睦相處,我對人講話要客氣一些,要更有禮貌。這個心若是降伏,不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認爲自己很平凡,這個心就漸漸接近悟,那麽這悟,你若是有這種修養,誠於中,形於外,你內心若是虔誠,有慈悲、有智慧,你表現於外在的,就是非常有修養,解脫自在的人。所以你應該求你的心,不求佛。否則我們整天都在拜佛也沒有作用。沒有作用啊,爲什麽?你不肯反求你自己啊。在臺北,有一個女眾,是個女眾哦,她對神佛也分不清楚,但是你若叫她造橋鋪路,絕對沒有第二句話,神明叫她出多少,她就一定出多少。太子爺下降指示:你要買一張供桌。她馬上就把錢拿出來了,但是對父母親很不孝順,很不孝。她母親對她是又氣又恨,錢完全由她一手控制,絕對不會給先生多餘的錢,先生要跟她拿錢,不必須三百、五百元分次的拿,把錢控制住,控制得死死的。她所到之處,人家都不歡迎,可是她拜神拜得很虔誠,也拜觀世音。隻知道一直拜、一直拜,可是跟別人都合不來。求心,聖人所求的跟凡夫就不同。愚癡人就不一樣了,隻求佛不求心,他不知道他的心就是佛,他一直求佛陀保佑他,可是他自己不肯保佑他自己。你既要殺人,也要放火、擄人勒索、搶劫、強暴、欺騙別人,你想想看,像這樣子,你求佛陀能夠解決事情嗎?不求心,心就是我們自己的意思。簡單來說,聖人求自己不求佛,愚癡人求佛,不求自己的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有智慧的人,都會注意調伏他這個心,整天都在註意他的起心動念:我這種念頭對不對?我有沒有傷害到眾生?聖人調心,不調他的身。不調身不是說不注重他的身體,其實身體是身安而後道隆,身體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他的意思就是說,跟外道不一樣。外道一天到晚就是練氣功,把這個身體調理得紅光滿面,但是他的心沒有調伏,妄想一大堆。所以說智人調心不調身,而愚癡的人是調這個身體不調這個心。這個世間人也是這樣,身子弱就開始吃補藥,就開始注意身體。身體健康當然是很好,但是不調心。其實也不能說世人隻會調身不調心,我們現今的人,若是沒有遇到佛法,全世界的人,根本沒有一個人有辦法知道何謂調心。舉一個例子來說,你想想看,我們人今天要是沒有遇到佛法,他除了唱歌,除了跳舞、吃飯,除了看電視節目,不然就是去一些樂園玩,悟智樂園、亞哥花園、【十族】文化村,就隻能四處去走走逛逛,不然你看他還能做什麽?他這個身體若是沒有到處去逛逛,他會很痛苦,逛久了之後回家又很累,心情依舊不好,會煩悶,情緒是會感染的,就要浪費衛生紙擦眼淚,不然也不知道該怎麽辦。你要叫他調心,他也不知道要如何調伏,所以他就去看一些鬧劇,豬哥亮秀啦,不然就是看陽帆男扮女裝,或者是看黃牛,都是男扮女裝,那真是醜得很徹底。就是看一些表演,不然就不曉得要做什麽。看久了之後又覺得很疲乏。所以他們的心就是寄望在這個慾望當中,凡夫的心就是寄望在慾望當中,像我小時候一樣。小時候就是到處去看新鮮事,我姊夫有一次要去臺北的麗聲歌廳,要帶我一起去,我就好高興,因爲小孩子愛玩嘛,聽到要去就很高興,可以去歌廳了,可以去歌廳了!我就跟著大人來到歌廳,一張票也不曉得要幾十元,那時候一張票不曉得是六十元還是多少,二十幾年前的事了,那時候不曉得幾歲,好像才讀小學幾年級。我就跟去了,跟著大人到歌廳。到了那裏,擠滿了好多好多客人,我又很矮,根本看不到我,也不知道方向,然後就跟進去了,進去之後一片黑漆漆的,31:41隻看到前方有一座舞臺。入座後,椅子後面有一個杯架,還放著一杯茶,比較有錢的人,就坐在樓下前排,比較沒有錢的人,像我們這些比較窮的人,隻能買後座的票,就坐在後面。那時一張票不知道是幾十元。小孩子很好奇,我就開始看了:嗯?那有什麽什麽特別的?不過就是看到一個個歌星一直上臺唱歌嘛,就是謝雷、張琪,不然就是康弘的表演,其他還有瞇瞇眼阿蘭麗,就是唱一些歌曲,就是這樣子而已,或者是變一些魔術,變來變去的,都是差不多的節目。看完之後還要一路擠出來,好不容易擠出來之後,突然又覺得肚子餓了,一群人就商量好,相邀去圓環,做什麽呢?吃火鍋啊,然後再去吃蚵仔煎,結果吃得太飽,拉肚子了。這一天就結束了,內心就開始又感覺到很空虛,很空虛。所以我還是個十歲的孩子時,我就一直在想:我們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麽?我們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難道這樣就是人生嗎?難道這個叫做人生嗎?一直吃,一直看電影,一直跳舞,有一天也會面臨死亡啊,可是一直找不到答案。所以愚人也沒有辦法說,不得不稱呼他沒有辦法。爲什麽?因爲他沒有遇到佛法,他沒有辦法覺悟啊,沒有碰到佛法,也一定是跟師父師父一樣,不外乎是看看電影,過年的時候就去賭博,不然就是交女朋友,或是拼命讀書、或是一直做事業,然後事業愈大業就愈大。就隻能這樣,然後一直到死。而我何期幸運聽到佛法。所以這個調身,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爲他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他隻有把這個身體練得很強壯。講到鍛練身體,你們這些女眾,千萬不要讓你的女兒去練健美,那真是不能看,我對這個實在是很討厭。女人的線條本來是很好看的,她就故意去把肌肉練得硬梆梆的,那真的是……到底是哪一點漂亮?女眾有她天生自然的美感,這樣不是比較好看嗎?偏偏要去把肌肉練得硬梆梆的,伸出一條腿展現肌肉時,我的天啊!這到底是哪一點漂亮?不曉得女人爲什麽要練健美,要是說男人練健美,那稍微能入眼。而在日本是學相撲,穿著一條吊帶褲帶,那天我看到報紙上報導,有一個相撲選手這麽胖,娶了一個瘦巴巴的妻子。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到日本這一則消息。喔~那要是夜裏睡覺時轉個身,不小心被他壓到了,明天就要馬上急救了,明天就要助念了:阿彌陀佛……睡覺翻個身就被他壓死了。不曉得爲什麽要嫁給那麽胖的人?那些選手是怎麽練的呢?聽說一天要吃一大鍋飯。我看差不多要用講堂五十人份的鍋子煮一大鍋。所以我說我們人若是沒有聽到佛法,他就會想東想西的,念頭就一直轉個不停。所以今天不論我們有多貧窮,不論我們的家境有多差,我們今天冷靜的來聽到這個世間的真理,一切都很知足,我不缺乏什麽。


【佛名經雲:罪從心生。還從心滅。】


我們的罪從哪裏來的呢?從起心動念。你今天會殺人、放火,會擄人勒索、會強暴女眾、會欺詐、拐騙別人,從哪裏來的呢?一定是你的心先想到這方面的事。我要去欺詐別人,我就是已經先存有這種欺騙人的心,那麽才會産生欺詐的行爲。所以罪也是由我們的心來的。還從心滅。我們要修行,知道你的罪由心來,你若是無相,妄想頓除,就沒有妄想了。


【故知善惡一切。皆由自心。】


所以知道善與惡這一切都是由我們的心産生。


【所以心爲根本也。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若不達此理。】


若是不了解這種道理,這樣就【虛費功勞】。功勞的意思就是吃苦啦。就是虛費,枉費你在吃苦。這個功勞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功勞,這個功勞就是說你很用功,結果白費,也就是白費修行了。若不達此理就是說,你若是不了解心是解脫的根本。因爲你想求解脫,要先了解根本,你若是不了解這個心就是我們的根本,那麽你不了解這個道理,不管你如何用功都是浪費,虛費功勞。


【於外相求。無有是處。】


你執著外相。欲求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不可能,無有是處就是不可能,根本不可能。


【禪門經雲:】


下面劃起來。


【於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於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


這一段要劃起來。太好了!這個寫得實在太好了!就是說你想修行,對外相求,把筆拿起來,什麽叫外相求?執著於外,名外相求。執著於這個相,他不了解唯心所造,他執著於外在的,希望別人對他好啊,希望我有錢啊,希望我有名,希望別人給我快樂啊,希望釋迦牟尼佛給我開示啊。他不懂得自己迴光返照,你就是佛啊,你當下就是佛,你有無量的智慧,你爲什麽不會運用?你不是窮人,你是一個富有的人。我們學佛的人,每一個人的心中就是佛,每一個人的心中,就是無量智慧的倉庫,要將它打開,運用它。每一個人都是世間最富有的人。你若是於外相求,求就是執著,你若是執著外相,雖然經過累生累劫,那麽終不能成,你就不可能成道。哪一種情形叫做外相求呢?注意,有得失的觀念、有善惡的觀念,注意聽,外相求就是二元強烈對立存在,永遠牢不可破,叫做外相求。就是說有得失的觀念,強烈的善惡觀念,強烈的大小,強烈的貧富觀念。強烈的二元,執著於強烈的二元觀念,不能完成融通理事,不能理事圓融,這叫做外相求。希望別人給我們快樂,希望得到更多的東西,失去的時候就一直傷心,得到的時候就一直歡喜;那個人比較大,這個人比較小;那個是總統,這個是乞丐。這樣就不可能成佛,不可能成佛。於內覺觀,你在你的念頭中,一覺悟,一觀察,如一念頃,剎那之間,你馬上證得菩提,剎那之間,你馬上證悟到我們的本性。底下,第五頁第四行下面。


【問:夫修根本。以何法修?】


就是說以什麽法來修呢?


【答:惟坐禪。】


尤其要注意的,這個【坐】不是行住坐臥的坐,這個坐跟我們的坐是完全不一樣,我們一般所說的是身體的坐,這裏的坐禪是內心堅固,沒有不定。就是說內心永遠在這個真如裏面,叫做坐。坐見本性叫做坐。跟我們所說的行住【坐】臥不一樣。41:56所以在這裏的坐禪,你若是解釋說:我有坐在那邊參禪。完全錯誤。坐的意思就是內心有所悟,悟而如如不動,這個叫做真坐,無相叫做真坐,這個要注意。答:惟坐禪。


【禪定即得。禪門經雲:求佛聖智。】


【要即禪定。】裏面的【要】:最重要的就是禪定。


【若無禪定。念想喧動。】


也就是吵雜啦。


【壞其善根。】


壞其本性的這個善根,妄想太多,善根影現不出來。


【問:雲何爲禪?雲何爲定?】


什麽是禪?什麽是定?把筆拿起來,要劃。


【答:妄念不生爲禪。坐見本性爲定。】


這個跟一般所說的禪定,正好是一百八十度的不同。一般所說的禪定,就是我去打坐,修數息觀啊,修不淨觀啊,慢慢的去除妄想,但是他不是這樣說。妄想、妄念不生,這就是叫做禪。坐見本性,這叫做定。所謂坐見本性,不是端坐著見到本性,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坐見本性的意思,也就是悟到本性的意思。這個【坐】不是行住坐臥的坐,是由身相來解釋心的定,由外相坐著不動。這個就是由坐的身相,去形容內心的就是不動的那種情形,而又見到了本性。


【本性者。是汝無生心。】


是你無妄想的那一念心。


【定者。對境無心。】


面對境界要如何呢?


【八風不動。】


八風的【風】字是一種比喻,會影響你內心裏面的定的,統統叫做風。風若是吹來,水就會波動。我們無明的風,境界的風若是吹來,我們的心就會動搖。這個世間的人,沒有幾個能夠沖破這幾關。


【八風者。】


是哪八項呢?


【利。】


利就是我們很有錢的時候,或是碰到金錢上的誘惑,那麽我們就很難沖破這些東西。事實上也是這樣,金錢是世間大眾都喜愛的。


【衰。】


這個衰是屬於壞的一方面。衰就是對利來說的反面,對利來講它是反面。像是說沒有錢啦。這衰,凡是不好的統統叫做衰,這個衰沒有一個固定的東西來形容。譬如說我們很窮,或是生了很重的病,或是說我們沒有地位,我們是人家的婢女,或是說我們很下賤,或是說五官不正。這個都可以稱做衰,不好的統統叫做衰。我們人若是無法突破衰的一種自卑,我們就會有嚴重的自卑感。


【毀。】


就是誹謗。釋迦牟尼佛說:當你話講多的時候,人家要誹謗;當你話說少的時候,人家要誹謗;當你沉默寡言的時候,人家也要誹謗。在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不被誹謗的人。也就是說,被誹謗是很正常的事。那麽因爲他有優點,人家才會誹謗他。若是一個住在龍發堂的人,人家也不會去誹謗他是神經病或是什麽,他已經得精神病了,要怎麽誹謗?要被人誹謗,也要具有相當的條件,差不多是政治人物啦、出名的人啦,而這個世間人、報章雜志,就是對名人很有興趣,對這些名人很有興趣。講到出名,出名到一個程度就是很麻煩。像我那一天去埔裏。那天,我們五點半就眾這裏出發,去過妙蓮法師那裏,一開始先去參訪常禪法師。常禪法師也是非常自在。他正在閉關,還是跟我們拍照,拿糖果請我們吃,送紀念品。常禪法師本來就是非常慈悲。然後去到妙蓮法師那裏,他大慈大悲,用叢林的規矩,用叢林的規矩迎接法師,用叢林的規矩。常住的人全部集合,向法師頂禮。我是很慚愧,很慚愧,很不敢當。妙蓮長老是一位高僧大德,我看他應該有六、七十歲了。妙蓮長老非常慈悲,很疼惜後輩之人。常住的人就請我去見長老,我就先去向他頂禮。去的時候常住全部集合,我嚇了一大跳,全部集合,所有常住的人都集合起來,然後大眾就向我頂禮。實在很不敢當,承受不起,很慚愧。那時候又正是中午很想睡覺,也沒有睡覺。他就一直的贊歎。他說:我希望我們山上的人,能夠出現一個虛雲老和尚、出現一個印光大師。我現在又想到了。我希望我們這裏還能夠出一個慧律法師。49:06真是慚愧,承蒙長老這樣慈悲這麽鼓勵我、提攜我,我們感覺到很溫暖,深深感到長老真的很疼惜我們,我們若是不努力,我們對不起長老,這樣才對。不是像那個美國老大,一直批評、一直攻擊你。哪有人這樣子的?要是說這個年輕人做得不好,就私底下叫來身邊:某某法師啊,你要怎麽樣……好好的教導他。他不是,哪有隻會一直批評的?所以一個有修行的長老,他絕對是爲了整個佛教,他沒有對立法。這是最基本上的修持。若要佛法興盛,就要僧贊僧。我若是贊歎常禪法師,他就贊歎我。我說:常禪法師,你還欠我一場梁皇寶懺。他說:我記得,我記得啊。我出關之後就馬上去拜,拜梁皇寶懺。他現在好像變得比較瘦了一些,不過我看他也沒有比較瘦,他進關房後反而胖了一些。我們兩人出門坐計程車,人家還說我們是兄弟。跟常禪法師出門,人家還說我們兩人是兄弟。我是比較醜,他是比較莊嚴啦,我算是沾他的光。所以說這個毀,這個不好啦,對佛教總是不好的啦。而這個


【譽。】


贊歎這種東西,是比較榮譽,對這個榮耀。這個譽跟稱有一點不一樣。這個譽是屬於一種內在的一種榮譽心,屬於一種像是比較要面子的,榮譽、自尊的意思。


【稱】


是屬於開口的贊歎,這個不太一樣。有的人說這個譽跟稱一樣,我說這不一樣。譽,我們要有名譽、要有榮譽,就表示說他的自尊,很愛惜自己,但是自尊心愈強的人,愈經不起人家的傷害。而稱呢?就是開口贊歎別人,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稱贊如來。一般人就是會動,你一稱贊他,他就增長我慢。


【譏。】


就是恥笑。譬如說我們的五官不正,別人就恥笑​​我們,或是因爲我們的學業,我們的家境,別人就譏笑我們,譏毀。在我一生當中,我最痛恨這種人。瞧不起人家的人,這是我一生所不恥的人。在我的感覺中,我認爲在這個世間,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就算再沒用的人,隻要他不違法,隻要他不造成社會國家的動亂,能夠安分守己,我都認爲值得贊歎。若是整天都在譏笑、輕視別人,這是我所不恥的。簡單講就是不要傷害眾生的自尊心,講話盡量隨喜,不要恥笑人家,不要恥笑別人。【譏】簡單來說,永遠不見眾生的缺點,我們若是見到眾生的缺點,我們就會恥笑對方,那麽就會影響我們的道業。


【苦。】


想忍耐得過這一項就比較困難了。這個世間的人,能忍耐苦就比較困難了。譬如說他病苦,他就會怨歎,或是說遭遇到艱難的困境。有一次我跟一位居士去看一個很可憐的人,真是足以道盡嫁人的痛苦。這件個案是一位小姐,人是瘦瘦的,不管租到哪裏,沒多久就被趕走,因爲沒有錢,沒有錢付房租啊,完全是靠救濟度日。這位小姐本來是有份工作,結果一條腿被車子撞斷了,出車禍把腿撞斷了,又帶著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兒子讀小學三年級,在我的印象當中,妹妹才讀小學一年級。出車禍把腿撞斷了,根本不能走路,要靠拐杖才能走路,雙腿都腫了起來,我去看她時,雙腿都腫起來了,腫脹得很厲害,變成了殘廢,被撞得很嚴重。腳傷是一直腫脹不退,又沒有錢吃藥。我去看她的時候,門一打開,家中就傳來一陣臭味。一般人看了都會覺得就算是豬在住,可能也還沒這麽可憐。她也沒辦法站起來,腳根本不能動,想站起來的話,就得慢慢的靠拐杖撐起來。說一句比較難聽的,連大小便都無法自理。她的兒子才小學三年級。或許會問:她先生呢?她先生一開始還很好,後來也變心了,每天就是一直打她,打到她受不了隻能躲開,也也隻能躲著先生。後來她先生在外面有了女人,兩人老是打架,打到最後她不得不離開,也沒有辦法離婚,就隻能離家讓先生找不到。本來是獨自撫養這兩個小孩,後來很不幸出了車禍,腿被撞斷之後,一、二年都無法賺錢,窮到什麽都沒有了。我問她:你爲什麽要窩在這裏?她說:不然我能怎麽辦?不然師父你告訴我,我能怎麽辦?你告訴我。我看她家裏地上擺滿了整堆的藥草,也不知道是誰割來給她的,一屋子都是藥草。我說:你敷藥草有效嗎?她說:沒辦法,我沒有錢啊。要是青草讓有賣剩的,我就拜託店家,施捨剩餘的藥給我敷腳,不然也沒錢買藥。我問她:那孩子的情形呢?兩個孩子的情形,老師有來家裏看過,連老師也難過得流淚,老師答應要幫助孩子完成小學學業,小學的註冊費比較省。我問:那讀國中時怎麽辦?她說:等讀國中的時候再想辦法,不然能怎麽辦?想看病沒錢,孩子讀書也沒註冊費,租房子欠房租,房東又要趕她走。她說:我有時候真想去死,不過又想到這兩個孩子沒有人照顧,要是又回去跟先生一起住,她先生又會每天打她。她先生現在也不知去向,已經離開好幾年了。我們人若是到這種痛苦、絕望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到底你嫁人是想依靠丈夫,或是丈夫要依靠你,都還是個未知數。她的腳腫得非常嚴重,我叫她掀起來讓我看看,掀到能掀的地方就沒再往上掀了啦。那條腿實在是腫得很厲害,根本不能走路了。講到一半時,她剛好想上廁所,那時候也沒別人能幫她,我就扶著她去廁所,沒辦法啊,扶她坐好之後我才退出來。我要離開的時候拿了一些錢給她,我拿了一萬元給她,她一直哭,哭了好久好久。我說:這也沒有什麽,隻是一點錢,這一萬元你收下來,可以幫孩子買幾件新衣。那時候正好快過年了,快過年的時候。我打聽到這個消息,親自去看她,她就是這樣一直哭,令人很心酸。所以我們人若是不能知足,我常常說,我們人若是不知足,來看看這些可憐的人,我們就會很知足。也沒有房子,丈夫又離開了,自己的腿又斷了,孩子讀書又沒有錢,房東又一直趕她搬家,流落街頭又天寒地凍的,完全絕望。我問她:你現在靠什麽生活?她說:我隻有靠投稿生活。靠投稿維持生活。她會寫文章,寫一些文章,她的文字不錯,寫了一些文章投稿,報社就寄來幾千元稿費給她做生活費用。我問她:這樣夠家用嗎?要先算好,要省著用啊,今天隻可以用三十、五十元,要是菜市場攤販有賣不完的菜,就去拜託人家送給我,然後叫我的孩子去撿,去菜市場撿菜回來。跟菜市場的伯父、伯母拜託:你賣不完的菜或是爛菜可不可以送給我?就是去撿菜市場的爛菜回來吃。人若是到這種程度的時候你要怎麽辦?你們曾想過這個問題嗎?所以我常常說:在這個世間不要瞧不起別人,有時候要是換我們遇到這種情形時,就不是這樣講的。我們人若是輕視別人,是我這一生最討厭的人。你爲什麽瞧不起人家?她的情形就是這樣,我把一萬元拿給她之後,她牽著師父的手,一直哭,哭了好久好久,我也不好意思把手抽回來,就讓她一直握著我的手,沒辦法啊。平時要摸到我這隻手是很不簡單的,她牽著我,我就讓她一直握著手,她是一直的哭,我是想她哭得這麽傷心,把手抽回來很沒禮貌,手就讓她一直握著,她非常感動,很感動。我就拿念珠給她念佛,拿念珠給她念佛,她看到我拿念珠在念佛0:26她說:師父,要怎樣才能脫離苦海?我告訴她:要念佛、要念佛。她說:好,我一定照做,一定照你的意思去唸佛。我們人的苦,說真的,沒有幾個人能體會,那是因爲我們人還沒有吃過很多苦,我們今天一直覺得抱怨,一直覺得不高興、不滿足,那是因爲我們過去的生活太快樂了,現在稍微接受一點委屈就受不了。你去看看師父今天舉的例子,你去看看,腿斷了連吃藥的錢都沒有,還得去撿青草店的剩藥來敷腳,吃飯也沒有錢買菜,要去菜市場撿人家不要、削掉的爛菜,不然你能怎麽辦?你不知足,你覺得委屈,你覺得自己很委屈,你自己覺得別人都欺負我,或是自己覺得:我不應該這麽苦命。不要這樣想,你冷靜。所以說我們很富有,是因爲我們不是很多錢,而是因爲我們要求得很少。你要想一想,你冷靜的想想,這麽可憐的人,她還是一樣過日子啊,那麽我們今天還有時間來拜佛、聽經聞法,三餐能過得去。夠了,這樣應該要很知足了。這個苦,遇到的人,一般沒有幾個能沖破的。


【樂。】


就比較有辦法了,但是樂時就迷了,容易迷失。


【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


你若是面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八風都吹不動你,能夠定下來,很痛苦時,你也不會怨歎;很快樂時,你也不會迷失。雖是凡夫,即入佛位。


【何以故?菩薩戒經雲: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這個戒是包括一切定與慧的意思。眾生若是受佛的戒,當然定與慧就存在。若是有佛的智慧、有佛的定、有佛的戒,這就入諸佛位。


【得如是者。即名解脫。】


解脫,這就是解脫的人。所以戒者解脫心。解脫之心叫做戒,能得自在叫做戒,不是外表。受佛之戒,心得自在,縱橫無阻,無障無礙,這就是真正持戒之人,即名解脫,


【亦名達彼岸。】


達彼岸就是了脫生死的彼岸。


【超六度。】


超六度,也就是完成了這個布施、持戒、忍辱……般若,這六度。


【越三界。】


跳出六道輪回。是


【大力菩薩。】


你是很有力量的人。是


【無量力尊。是大丈夫。】


因爲你不受一切影響,你永遠是這樣。


【問:心住何處即住?】


我們的心到底要放在哪裏安住呢?


拿筆劃起來,下面這一句要劃兩條紅線,劃三條紅線也不要緊,因爲所有的修行就是在這一句話。


【答:住無住處即住。】


住,第一個【住】字叫做安住。安住於無所住之處,就是於此安住下來,就是安住於心無所著。那個無所著,就是我們應該安住的地方。這句話要注意聽。住於無所住處,這樣就讓心安住下來。我們一般所說的安住,是有一個目標、有一個定點。沒有,沒有定點。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住於無所著之處,這就是我們應該安住的地方。


【問:雲何是無住處?答:不住一切處。】


不住一切處。注意。一切處就是時間跟空間的交會,叫做一切處。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環境,​​你完全無所著。


【即是住無住處。雲何是不住一切處?】


什麽情形叫做不住一切處呢?什麽情形叫做不安住於一切處呢?


【答:不住一切處者。不住善惡。】


不要認爲我在做善,別人在造惡。我們就想:他負他的因果,跟我們的因果沒有關系。不要執著善,也不要執著對方是惡。下面。


【有無】


這是對立的名詞。不要執著世間所有的形相,也不要執著一切無的東西。你說:我修行已經修到無相了。你又執著一個無相,還是變成有。或是說我身上沒有錢,我一直告訴人家:我沒有錢,我很可憐。這樣你也是執著無。執著無,也同樣是一種執著。


【內外】也不住。


內就是內心的起心動念。【外】就是能讓我們安住的外境。內是指心,外是指境,簡單來說就是心、境不著。【內】就是我們內心的起心動念,一切念無所著。


【中間。】


中間是實無中間可言,方便說稱爲中間。沒有實在的中間這個名詞,因爲有左右兩邊,才有所謂的中間。


【不住空。亦不住不空。】


不執著一切法是空。因爲當相即道,事相不壞理體。這個空就是屬於理,不安住於空理當中。也不住不空。不空就是事相。也不要執著這個外在的事相,不空就是事相。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也不要執著理,也不要執著這個外在的事相的不空的東西。所以說:不住空,亦不住不空。


【不住定。亦不住不定。】


如果我們在修行,修到某一個階段,我們覺得心很清涼,很安祥,我們就起一個歡喜心:我已經修得很不錯,我現在的心很定了。那也是一種執著,也不能住,就是不能執著於一個定。你執著定,就是認爲自己很有修行,修到很有心得,感覺心可以定,已經不受到影響了,連那個念頭也不可以有。連認爲我修行已經得定的念頭也不能有。也不住不定,就是一直執著不定。譬如說我們的心散亂,也就一直執著,一直恨自己:我怎麽這麽沒用?我怎麽這麽沒用?我爲什麽不能定下來?我爲什麽不能定下來?那個也是痛苦。所以不住不定,連那個不定也不要執著。


【即是不住一切處。】


下面劃起來。


【隻(上面竹下面固)不住一切處。即是住處也。】


答案就是在這裏。就是這個【不住】兩字,這就是我們安住的地方,答案就在這裏。而我們今天爲什麽會痛苦?你就是有住啊,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孩子讀書的成績差,你就一直希望孩子功課好,可是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有住啊,住於孩子身上。你有住,你就有煩惱。今天你有很多錢,你就會想:我現在很有錢,大家見到我都尊重得像老大,要尊重我三分。有住,住於自己有錢。我今天很有自卑感:我長得這麽醜,幸好文殊講堂還肯讓我來,幸好師父不會瞧不起我。有住,住於什麽?住於自卑感啊。或是認爲自己很厲害,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總是瞧不起別人,有住,住於驕傲啊。我們人若是有住,驕就隨之産生,應該無所住,我沒有什麽了不起的,那麽就無所住。我一無是處,沒有什麽優點,無所住。人家說:法師你很了不起。沒有,你比較了不起,大家都很了不起。所以這個不住一切處就是住處。所以我告訴諸位,想要修行,隻有兩句話而已,兩句話而已。若是真的想修行,一句就解決了,這就是我們應該安住的地方。


【得如是者。】


你若是能做到這樣。


【即名無住心也。】


這就是無住。那麽【無住心者是佛心。】


要劃起來。你若是想了解佛的心,就是一切無所著,放得下,而且是真正放得下的人,真正放得下的人,這才是了不起。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2-9-11 19:17
回复 佛教 的帖子

第二集


【問:】


我們這個無住心、佛心,


【其心似何物?】


是什麽東西呢?


【答: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


沒有去也沒有來。所以這個不去不來意思就是說,他走到任何一處,都安住於當處。因爲任何一個時間、空間他都放得下,所以他就沒有所謂去跟來的觀念,因爲當相即空,當相即道,自體本空。既空,空走到哪裏也是空。你不可能把臺北的空,拿到高雄的空這它就不空。內心空性的東西,你走到全世界,到哪裏都是空性的東西。空沒有所謂的移來移去的東西。空的東西,不會有從這邊的空移到高雄的空,移到臺北的空,全部一樣。在座諸位,你若是用一個貨櫃,裝貨物的貨櫃。在座諸位,用一個貨櫃,裏面都不要裝東西,隻裝進虛空,也就是貨櫃裏空無一物,然後一路運送到臺北,你把貨櫃打開,你有看到虛空跑出來嗎?有沒有?沒有啊。可是你確確實實從高雄把一個虛空裝進貨櫃,照理說高雄的虛空會缺一角。若是有形的東西就會缺一角,但是虛空是無形的東西。這樣一路運送到臺北,然後把貨櫃門打開,你在高雄看到人家在裝貨櫃時,門一關起來,高雄的虛空也沒有缺一角。然後車子一直開一直開,國語說:一直駛一直駛,駛到臺北去,把它打開,你有看到虛空跑出來嗎?有看到虛空從貨櫃中跑出來嗎?那麽虛空有來有去嗎?不來不去。對啊,用貨櫃來比喻最恰當了。本來就不來也不去,不來不去。我從前的時候,就是沒有這種觀念。沒有這種觀念就會很痛苦。我有一次跟師媽去找我大姊,兩個人就從新營,好像又是隆田,還是從林鳳營,這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那時候還沒有出家。兩人去搭火車。因爲師媽說要省錢,我說:好啊。我們就去搭每站停靠的慢車。於是從七點多開始,我仍然記得,從早上七點就開始坐上火車,坐到下午五點多才到達,正好足足坐了十幾個小時,十個鍾頭。我們若是沒有空性的思想會很痛苦,每站都停,每一站都停靠,就像呂明祚講的:坐得久又便宜。那實在是,讓你坐得久又很便宜,那實在是很痛苦,不是像所形容得那麽好,坐得久又便宜,那是要坐很長的時間的,坐了十幾個小時。而我們若是沒有空性的思想就會很痛苦,隻能一直等一直等,又不知道要念佛。所以學佛就是有這種好處,心不會空虛,坐再久也沒有關系,我正好能念更多佛號。所以學佛能夠改變我們的個性。3:57所以以往我們在開車,若是碰到紅綠燈就猛按喇叭,佛教徒就不會這樣子,佛教徒若是遇上塞車,正好念佛,正好念大悲咒,也不會急躁。所以我們佛教徒都會瞻前顧後。有一次高速公路塞車,塞了很長的一排車隊塞車等候的時候一久,跟我同車的人就開始抱怨了,我那時候已經出家了。同車的人一直抱怨:哎呀,叫你不要上高速公路。他就開始在罵司機了,你偏偏要開上來,你看現在塞車塞成這樣。叫你提早出發,你就不肯。我說:你這樣講就不對了,要是提早出發,前面發生車禍的,可能就是我們這一輛車了,他已經很厲害了,算到不會撞車,隻是塞車而已,塞車總比出車禍好吧。他說:對哦,沒有錯。塞車有什麽關系,塞車頂多是尿急不方便而已。像在高速公路上,在高速公路上塞車,塞車是很無可奈何的事。我告訴你,到了那時也顧不得威儀了,沒辦法,那真的是憋得受不了,我就一路走到高速公路下。出家人的袈裟又很長,我還是慢慢的把它撩起來。高速公路上塞車的人又多,眾目睽睽之下,沒辦法,尿不出來,因爲我不曾在高速公路下小便,所以就要靠吹口哨了。沒辦法,那實在是塞在太久了。但是我能夠迴光返照啊,我迴光返照這樣想:今天遇上塞車沒關系,總比發生車禍幸運吧,這樣就萬無一失了。所以說好壞、解脫,全在於我們的一念而已。因此我們也不要怨歎,不要發牢騷,所以這樣也很不錯,坐得久又沒有發生車禍,這樣也很不錯,因此心情就比較輕鬆了。所以說不去不來。


【非垢非淨。】


空性的東西,也沒有污穢,也沒有清淨的東西。清淨是相對於污穢來說的。譬如說自來水是清淨的,廁所的排洩物是污穢的。但是若再以蒸餾水來比較,蒸餾水是清淨的,自來水就是污濁的。若是再對虛空來說,蒸餾水有形相,這也是不清淨的,而虛空就是清淨的。所以垢、淨是對立的東西。再來


【不生不滅。】


我們的本性不生亦不滅。


【湛然。】


這個【湛】就是光明晃耀叫做湛。有光明顯赫叫做湛。這個【湛】就是放大光明的意思。湛然簡單來說,就是智慧無量。這個念:湛(ㄓㄢˋ),不念:湛(ㄓㄢ),應該念:妙湛(ㄓㄢˋ)總持不動尊,不是念:妙湛(ㄓㄢ)總持不動尊。湛然就是所謂光明晃耀,智慧無量。


【常寂。】


就是說智慧無量,但是心安住於清淨的空性中。


【此是本心形相也。】


這個心現在就是在我們的身中。


【亦是本身。】所以當下這一念悟了,【本身者即佛身也。】


就是佛的身相,即心即佛嘛。心就是我們的身體。好了,今天就到這個地方。所以《頓悟入道要門論》,【論】就是一問一答,我們講到這裏,都是問答,問答的形態。好,下課,明天見。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第八頁。


【問:身心以何爲見?是眼見、耳見、鼻見,及身心等見?答:見無如許種見。】


見,無如,沒有像這麽多,如許種見。麥克風調整一下,這個聲音太大了一點,稍微小一點點,稍微有一點回音。說:見無如許種見。見,沒有分這麽多種見。


【問:既無如許種見。複何見?】


那麽要用什麽來見呢?能見的是什麽呢?


【答:是自性見。】


這段要注意聽。我們現在就是用意識在見,因爲習慣用意識見,分別心、執著心,由無始劫以來,都是用這種心在見。所以在眼睛來說,變成眼識;在耳根來說,稱爲耳識。我們就是運用妄想心所變現出來的見。那麽我們現在是用什麽見呢?見實在是沒有這麽多種,實在是自性自有見,所以答:是自性見。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本性自然有這種妙有的見的能力。但是它是透過清淨心、平等心的見。所以我們形容本性沒有分別心,並不是說什麽都不清楚。所謂無分別,就是說它雖然分別,但是不做分別想。本性它自性就有那種能力。這個自性見,就是它本來就有那種能力,見的能力。譬如說,開悟的人眼睛這樣看,跟無開悟的人眼睛這樣看,都是一樣,都知道一切境界,同樣是六根、六塵、六識的名相。但是凡夫的眼睛看出去的東西,他增加、覆蓋一層無明,覆蓋一層執著,覆蓋一層分別。明心見性的人也同樣這樣見,碗就是碗,碗公就是碗公,電風扇就是電風扇。同樣是這樣看,但是他以清淨心看,清淨心就是一合相,就是事理圓融,看一切事相完全無礙。開悟的人也同樣這樣見,而不是凡夫說這個叫做碗,開悟的人說這個叫做碗公,那差別就很大了。開悟的人來看,說是男眾,沒有開悟的人來看,說這是女眾,那麽事情就嚴重了。完全一樣,大徹大悟的人看這個世間,跟凡夫看這個世間,完全一樣。你說這支麥克風是麥克風,開悟的人也同樣說這是麥克風。你用意識心見,他用本性見。但是在唯識學來說,性識周遍法界。本性跟意識同時存在在一念之間,而周遍法界。意思就是說,法界都是我們本性的東西。簡單來說,我們的妄想、無明,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不論你轉生到任何一處,隻要有無明蓋覆,你照常無法解脫。叫做性識周遍法界。如水與波,本性就如同水,意識心就如同波,波浪。心若是不受無明的風吹動,如水清映像,照天照地。我們的心若是受到無明的風吹動,我們控制不了,那麽波浪就一直生起,而波浪不能離開水,所以我們的意識的當下,這個妄想若是頓除,其實是不能除,也不能斷。無明不能除,也不能斷,講斷跟除是不得已的,講斷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斷無明,無明你怎麽斷呢?對不對?要轉識成智,要轉,要轉,而那個轉也是多餘的,本來就無生的東西,你要轉什麽?所以說,答:是自性見。你用意識心看,也是見;你用本性去看,也是同樣見啊,完全相同。所以有一個出家人來,他對禪很有興趣,對淨土也很有意願,很欣賞淨土,贊歎佛的慈悲、願力,也很想要了解禪的道理,但是對於本性他始終是聽不懂。有一天他就來問師父:請問法師,本性到底是什麽東西?我告訴他:你現在說話的這個就是,你現在說話的就是。他就是沒有悟,他認爲本性好像是離開這個身體而存在,好像跟這個身體、說話、眼睛,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他以爲本性是一種跟我們截然不同的東西。開悟的人一定是跟我們不一樣,他就是要問出本性到底是一種什麽東西。他不知道本性現在就是在作用,你隻要不分別、無住,這種東西就是我們本來的東西。可是你一直要找本性,就是頭上安頭,知見立知,永遠找不到本性。本性就是當下這一念的東西。你說當下也不對,也是多餘的,因爲也沒有當下這種東西,因爲清淨心的東西,你要說當下,這隻是一種形容而已,因爲清淨心的東西,保持這個清淨心,時間、空間一切都瓦解,它當下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而這個世間人,他不了解本性,他硬要把本性搞成一種東西,這個變成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就是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有見,有那個能力,但是我們強迫自己那個能力,變成怎麽樣子?本來它就是很清淨的東西,我們硬要把它加上一層能力,這個能力就變成起心動念的無明,叫做頭上安頭,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有清淨心,當下這一念,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但是我們硬要將清淨心,用我們無始劫以來的觀念來猜測,說本性是什麽東西。結果本來自然影現的東西,卻變成勉強,勉強的這一念,就稱爲無明,用現在的名詞簡單來說,就是自作​​聰明。它本來就是無分別,清清淨淨、平等,可是我們自作聰明,動一個念頭,想要將本性影現出來,愈動念是離得愈遠,愈動念是離得愈遠。放下就是,放下這種東西就是。而我們世間人不了解本性的東西,硬是要把清淨的本性,一直要把它拿出一種形相出來,一定要用有形相的東西來安立。他想:我一定要了解本性。愈想了解就愈偏離,本性不須要了解。無形、無大無小、清淨心、智慧心,這一念即是,無分別心、無執著心,這一念放下,當下就是。所以我告訴諸位,開悟的人大徹大悟,跟沒有開悟的人,完全是同樣的一個人,都一樣。但是開悟之人的心境就不同了,同樣是一個人是指外表,開悟的人他充滿了歡喜心,他真正找到他本來的面目,他不會再爲了生死、生老病死煩惱,他當下這一念就是涅槃,他當下就是圓成佛道,不曆僧隻獲法身,他不必經過無量阿僧隻劫,他本來面目就是這一念。你說念也不對,因爲本性不能說有念,你說無念也不對,因爲本性本來就有妙用。所以沒有開悟的跟開悟的人,外表看起來都一樣,你吃飯,他也吃飯,你休息,他也休息,但是他是圓成佛道的覺者,是聖者,他所影現出來的,都是安祥、自在、解脫、慈悲喜捨,二十四小時中充滿了智慧。凡夫他也是這樣,所見的都相同,但是他充滿了貪心、嫉妒、分別,強迫自己去接受某一種觀念,用這種觀念,透過這種錯誤的妄想觀念,硬將這個世間定一個標準,因爲標準産生,他就有無量無邊的法,對立的法就一直産生。我執、法執就會一直産生。所以我們的清淨心、自性,本來就有見的能力,你注意聽。(舉起一個木塊)這個有聲音嗎?這個沒有聲音。桌上有聲音嗎?桌上沒有聲音。你再注意聽。(木塊拍向桌子,發出【啪】的一聲)這個有聲音,這個有聲音,聲音自然産生,又自然消滅,我們的耳朵,我們的耳朵,它自然有聽的能力,不管是有聲來,耳朵也有聽的能力,聲音消滅,沒有因緣會合的聲音産生。(木塊往桌上一拍發出【啪】的一聲)現在聽到有聲,聲歇聽到無聲,它同樣有聽的能力,不會因爲有聲、無聲,而影響到本性的聽。我們今天所謂的聽,譬如說這個人耳聾,這是因爲耳根壞了,我們所發出的意識作用,隻是藉著耳根顯現而已,我們現在所謂的神經系統不是耳識。就算證得阿羅漢果,也還不能了解根與識,何況是本性。所以說聽的能力,不管有聲、無聲,它都在聽。就算全世界都沒有因緣會合的聲塵,它的能力照常一直存在。簡單來說,本性在六根觸六塵中,六根的能力一直在作用,它從來不停止。眼睛現在在看,你們現在在看外境,眼睛睜開時,它有能力見,眼睛閉上時,它也一樣見,它見到什麽?它見到眼前一片漆黑。它這個能力不減。隻是說藉著眼根來了解外境,就算眼根壞了,本性也不會壞。你去問眼睛失明的人,你問他:你見到什麽?他一定告訴你:我【見】到眼前一片黑暗。一片黑暗也是所見到的東西。今天我們是藉著光線才看到外境。所以光線使我們産生明與暗的對立性關系。明暗是代謝這詞,這是生滅,但是見性永遠在作用,光線隻是幫助,幫助你看到東西而已,光線並不會影響本性,有光線、無光線眼睛都能見,或是看到黑暗,不然就是看到境界。所以我們現在說有看見、沒看見,隻是變成世間的名詞。我們現在說有看見,就是有光線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就說有看見,對不對?而我們會說沒有看見,就是因爲燈光熄滅了,一片黑漆漆,隻能用摸索的,所以我們就說沒看見。這是世間自古至今,沒有開悟的人所說的話,明心見性就不一樣。明心見性的人,光亮時他看到一切境界,燈光全部熄滅後,他也能看見,見到什麽?他見到黑漆漆的一片,見性一直作用,照常一直作用。所以物有來去,光有明暗,本性不明不暗,一直妙有,一直作用。有一次一個禪師要考他的徒弟,兩人就一路走著,跟徒弟走啊走。這個師父就在想,要如何教化徒弟,才能使他開悟。剛好看到前面有一群鴨子,師父撿起石頭,就往那一群鴨子丟過去,鴨子會飛啊,用石頭一丟,鴨子就飛走了。徒弟對師父說:師父,鴨子都飛走了。師父突然捏住他的鼻子:是你的心飛走了,怎麽會是鴨子飛走了呢?被這樣一捏痛就開悟了,原來鴨子飛走是生滅,從這裏去到那裏,而你的本性是不動的東西,沒有來跟去,鴨子飛走,自是鴨子飛走,對你的本性來說,物的生滅,不幹礙你本性的東西,你本性的清淨心照常一直作用。你說來去,那是世間安立的名詞。被這樣一捏之下大徹大悟。原來我們說來跟去,是意識心在分別,不來不去,原來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以眼睛看到的東西,不管來去,本性完全如如不動。境界、明暗、善惡,這個都是代謝之詞,生滅無常的名詞。所以說,答:是自性見。自性見,本性就有能力可以見。


【何以故?】


爲什麽呢?


【爲自性本來清淨。】


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東西。


【湛然空寂。】


把筆拿起來,空寂就是無生,湛然就是清淨心、智慧心,光明無量影現出來。雖然影現出來,但是當下就無生。這個空寂就是無量的歡喜心,一切境界對他都沒有作用,他完全放得下,他完成自覺的功夫,他的心猶如虛空包容一切,所以無論如何變動,天地萬物如何變遷,他當下這一念就是不生不滅。那麽他的心就非常寂靜,寂靜到無量的妙有現前,他的心非常安靜,就算外境如何吵雜,他的心就是非常的清淨。


【即於空寂體中。】


空寂就是無一切語言,無一切思想,無一切意識分別,無一切執著,完成了覺性,無量無邊的虛空當中,充滿了智慧心。這個智慧心是有妙用的。所以空寂體中,這個空寂就是破一切相以後的寂靜,這個本體當中【能生此見】。就像水面,水面平靜無波時,完全不被風吹動,你看水光,光明晃耀,光芒閃爍,水面平靜時,它不受影響,人一走近水面,水就能照得清清楚楚。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完全不受影響,因爲他悟到不生不滅,能所雙亡的時候,能觀照的心,當下五蘊皆空,智慧心就産生了。接觸外境,了知這是緣起法,是不值得我們執著的東西,他當下就悟到五蘊皆空,四大皆空,空性當中,他的意識心、分別全部停止,那一剎那之間,無明斷盡,妄想頓除時,那時就像水不起波浪,那麽心光立刻就現前了。智慧,無量無邊的智慧,立刻就現前了。智慧現前之後,體相用一體具足。所以在空寂體中能生此見,爲什麽?自性本來就有能力可見,自性本來就有見,而見見從來不分別。


【問:隻如清淨體尚不可得。此見從何而有?】


意思就是說,我們清淨的本性,就是無形相、不可得的東西,那麽要用什麽東西來見呢?


【答:喻如明鏡中雖無像能見一切像。何以故?爲明鏡無心故。】


意思就是說,這個鏡子,它雖然無一切相,能見一切相,爲什麽呢?這個明鏡無心,鏡子裏空無一物,但是它能照天照地,它不必假借鏡中的任何東西,才能夠照天照地。我們的心也是這樣,他恢複了本來面目,他自然在無心當中,他當下就是智慧心,他就能見一切法。用鏡子來比喻是不對的,因爲鏡子是物質的東西,鏡子是有能所的東西,鏡子還有一個鏡臺、鏡面,還有反射的光線。用鏡子來做比喻,這是很勉強的事,這是不得已的事。說有一面鏡子在這裏,照著天地萬物。這樣說還是有能所,這是物質上的東西,在不得已要做比喻之下,才會用鏡子來形容,照理說這是不可以。但是不可以,又沒有比這種東西更好的比喻,因爲智慧心是無形相、無長短、無色彩,青黃赤白都說不上的東西,智慧心即是。所以明鏡當中雖然無相,但是能見一切相,我們的心也是一樣。所以明鏡無心。


【學人若心無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滅。】


【我所】就是對【我】講的,【我】就有【我所】,我所擁有的外在,這個念頭就沒有。我們的妄想心若不生,就是我執破除了。因爲我們起心動念都是爲了我,所以這個我所也就滅了。妄心沒有,【我】就沒有,我相就破除。我相破除時,我所也就不存在。有我就有我所,這個【我所】就是我所愛的東西。譬如說:這是我的東西,我愛我的東西,我有一個【我】的存在,那就對於我所有的東西,統統認爲是我的。所以這個我所,也就是所執著的外境之心,自性就消滅。


【自然清淨。以清淨故。能生此見。】所以【法句經雲: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善知識也。】


《法句經》說:於畢竟空,畢竟空就是一塵不染,空到沒有辦法形容的空,極限了。極限也是對立的,對有限來講,就講極限,也不對,連極限也沒有。所以用一個【畢竟空】,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清清淨淨,猶如虛空,這就叫做畢竟空。隻有用這種東西來形容而已。熾然建立,熾然建立就是說,在清淨的本性當中。【熾然】表示清清楚楚,一點都不含糊,很明顯的。這個【熾然】本來是在形容火在燒那個烈,或者是形容這個光明,在這裏形容智慧,在畢竟空性的當中,這個大智慧就可以立一切法,不壞一切法,存在一切法。簡單來說,諸佛菩薩證悟到畢竟空,他擁有一切法,一切法都無礙。熾然建立,爲什麽?他有正知正見,他已經大徹大悟,所有的語言都通過本性,所有的思想都通過本性,所有的行爲都通過本性。你想想看,於本性當中,就是完成了自覺,自覺就是完成了理。那麽他理徹,面對一切事相時,他當然就無礙,一切事相當下就是空性,就是理,一切理就運用在事相當中。因爲每一個事相,當下就是空性,每一個空性,剎那之間就是不生不滅,就是完成覺悟的佛道,用這種清淨圓滿的本性,運用於世間的一切事相,立一切法,一切法完全無礙,是善知識。是善知識還是指自己的本性,每一個人都是善知識,每一個人都是佛。也可以說,他若是悟到這種東西的人,悟到本性的人,這就是我們一生當中所要依靠的善知識,也可以這樣說。但是這沒有那麽簡單,要這個世間人修善,要叫他布施、點燈,出一千八百元,這很簡單,要叫他布施十萬,這了很簡單,要叫他拜佛,也很簡單,隻要認真一點的拜就做得到了。要叫他聽經聞法也很簡單,但是要悟到本性,這就沒有那麽簡單了,千百萬人當中也找不到一人,聽是很注意聽啦,知道要聽,可是不知道在講什麽,但是還是要講,還是一定要講啊。根機利的人就稍微有點消息,根機鈍的人就做個參考,隻能做個參考,因爲沒辦法啊。有的人能悟,有的人不能悟。就像在開車,有的人看到紅燈,他自然就會停車,有的人看到紅燈,隻是參考而已,他還是照樣往前開,燈號隻是做個參考而已。所以說:講還是要講啦,這裏面的人,包括法師,若是有一個人悟到師父所說的,那麽我死都沒有白費了,這個法就能夠傳下去了,一個就夠了,一個。簡單來說,樓上樓下全部的人,差不多沒有一個人聽得懂,一個就夠了,有一個人悟到,這個法就不會斷。但是要悟到這個,又不是很​​簡單的事。但是若要說很難,也不困難,因爲他開始一直在思惟本性的東西了,可是思惟又不對,不思惟,又不知道那是什麽東西,幹脆去吃小白兔,大難。因爲思惟也不對,不思惟也不對,幹脆去吃包子,大難!所以修行就是很困難,可是說起來也是很簡單,我已經講得很詳細了,能悟的人,一句話就大徹大悟了。


【問:涅槃經金剛身品。不可見。了了見。無有知者。無不知者。】


這要如何解釋呢?【雲何】就是要怎麽解釋呢?不可見,了了見,無有知者,無不知者。雲何,就是如何解釋呢?


【答:】站在什麽角度下,才說【不可見者】。就是說我們的本性,自性就是我們的本性,這是無形的。


【爲自性體無形。不可得故。】


所以我們一直要說,我們的本性是什麽東西,早就已經告訴你了,本性不是什麽東西,你偏偏一直要說它是什麽東西。或是說,不然隨便舉一物來形容,能言說的又不是,不說,你又不明白,說了又不是,那麽該怎麽辦呢?隻有說不可得、無形相的東西。


【是名不可見也。然見不可得者。】


見不可得者就是說,我們的【體寂湛然】。我們的本性寂靜。【湛然】就是充滿了光明與智慧,它當下就【無有去來】。在世間,確確實實有去,確確實實有來。因爲你有能所,有我執的東西,所以你安排了對立性的觀念,因此定位在自我,你定位在這個自我,無量無邊的幾度空間,你就建立出來。所以我們的本性是體寂湛然,實在是無有去來,但是【不離世流】。【世流】就是世間的語言、名詞,世間所運用的。我們雖然是悟到本性,但是也沒有影響。【不離】就是不離世間法。世流,【世】是生滅的意思,還是離不開這個生滅的世俗諦。意思就是說,世人怎麽說,他就怎麽說,他無礙。明心見性的人,你怎麽對他,他都無礙,所以不離世流。


【世流不能流。】


這個生滅法實實在在是不能流,它是不會跟著漂走,它不是跟著生滅法,隻是說爲了圓成佛道,所以他證悟到自性畢竟空的覺悟,但是不能離開這個世間。但是在這個世間,不能淹沒這個本性,不能埋沒它。這個【流】就是說不能把這個本性沖走,不可能使他迷惑,他不會隨波逐流。因爲悟到空性的人,走到哪裏都無礙。所以說有什麽人使我們痛苦,什麽人使我們迷惑,或是金錢,或是女色,或是一些相片,或是什麽影像,這都是我們自己沒有定力。大徹大悟,一切無礙,他看到什麽都一樣,完全一樣,因爲一切法無相嘛。我們說某個人是世間最醜陋的人,在明心見性的人來看,都認爲他很好看。你長得再醜,明心見性的人看起來都很漂亮,因爲都是空的東西,到那個時候就無美醜了,無貧富、無高下、無善無惡、無大無小,但是大小、善惡都清清楚楚。


【坦然自在。】


坦然就是率直、不扭曲,通達我們的清淨心,坦然自在。


【即是了了見也。無有知者。】


何謂無有知呢?


【爲自性無形。本無分別。是名無有知者。】


什麽情形叫做【無不知者】?


【於無分別體中。】


第十頁,


【具有恒沙之用。】


恒沙就是無量無邊的簡寫,具有無量無邊之妙用,喻爲恒沙。恒沙的妙用,這個【恒沙】就是無量無邊的妙用。


【能分別一切。即無事不知。】


任何事情都清清楚楚。


【是名無不知者。般若偈雲:般若無知。】


我們心中本有的般若,也就是我們的智慧心,它是無知,無知就是無世間的分別心的那種無知。這個無知就等於破除世間的妄想的意思。【無】應該講破除,【知】就是世間的知見,破除了世間的知見,那麽本性就【無事不知】。那麽你清淨心現前,它就無事不知。所以般若無知,無知是破一切法,無事不知就是立一切法。破立同時,完成了中道。


【般若無見。無事不見。】


般若無見,無眾生分別心之見,無眾生執著心之見,無眾生透過無明之見。有什麽見呢?有無事不見之妙用。


【問:經雲:不見有無。即真解脫。何者是不見有無?】


什麽情形是不見有,也不見無呢?


【答:證得清淨心時。即名有。】


我們已經證得清淨心時。


【於中不生得清淨心想。】


你證得清淨心,不能有清淨心的想法。說我有清淨心。


【即名不見有也。】


所以不見有也不見無。下面。


【得想無生無住。不得作無生無住想。】


得想,就是說你得到了。這個【想】如果把解釋作【到】,就很容易了解。當你得到了無生無住的境界,你不能做無生無住的境界的這種執著、這種想法。所以得想無生無住。不得,不能做無生無住的想法。


【即是不見無也。故雲:不見有無也。】


明心見性的人不見有,有的一切相,當下皆空。不見無,一切相亦無所著,更沒有無所著的觀念。


【楞嚴經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剛才師父已經解釋過了。【知見】,要注意聽,知見就是本來清淨的本性就有見的能力,有知的能力,自然就有見的能力。知見就是說不假任何造作,本來體就有這種能力,而立知就是妄想再加上去。立知,知見立知,知見就是頭,立知就是再加一個頭。46:02簡單來說,強迫自己的本性就變成無明,本性自然有那種能力,不需要你任何的造作,不假任何造作,一切法無生,無生當中之體,自有清淨妙用。所以知見,看到東西,當下這一念即是,不需再增加任何東西。所以知見立知。知見,清淨的本性自有知、自有見,再加上一個【立】字,【立】再安排於上面,再安插上一個知,知見還加一個知就錯,本性的知見本來就是清淨的,不必再加上任何東西,即無明本。我們眾生就是這樣,於清淨的本性當中,知見當中,再安上自己的知,所以這就是無明本,所以世間人就算讀到博士,他都無法跟大徹大悟的法師相比。爲什麽?世間人就算讀到博士,他還是活得很痛苦,因爲他所學的是世間的經驗,他所學的東西是世間的學問,他就是知見立知。清淨的本性無所不知,但是他藉著後天的經驗,卻來擡高自己,認爲他是博士,或者自認爲是很偉大的超級博士,本性本來無所不見,但是因爲他藉著後天的學習,來安排自己的知見,變成一種迷惑。我這樣解釋你若是還不了解,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說這個鏡面,這個鏡子本來就是很幹淨的東西,可是你自作聰明,認爲這面鏡子不幹淨,我就拿塊抹布一起擦拭它,愈擦是愈混濁,愈不清楚。鏡子本來是清清淨淨的,可是你自作聰明,拿塊布一起擦拭。我們現在就是自作聰明,本性本來就有這種能力,可是我們自作聰明,一直在想:本性是什麽東西?我想要去了解它,它是什麽東西。再加上一個【知】,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就是無明的根本。所以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知見就是本性本來具足一切見,而當下就無見一切法,因爲他有智慧心,能破一切事相,當下就是空性。知見本來就擁有智慧。【無見】就是他能破一切法,不執著、不來不去,當下斯即涅槃。這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不生不滅的涅槃。


【亦名解脫。】


這就是解脫。所以書讀得再多的人,也比不過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讀過無量無邊學問的人,修到超博士,整天還是活得痛苦萬分,都是爲了名,爲了利,爲了兒孫,都是一樣。不然就是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我們甯可做一個老老實實的修行人,不要做一個佛教學者。不要說:我隻想研究經典。而不肯實實在在的,真正去徹悟、證悟實際的境界,那麽我們就沒有定力。沒有定力,我們煩惱就仍然存在。我們的煩惱既然存在,就會造口業、告身業、造意業,一直的連續,他就不能解脫,所以學者不能解脫。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告​​訴我們,學者不能解脫。要學佛,學佛的自在,學佛的解脫,學佛的清淨,學佛的智慧,而不要隻說佛學。研究佛學是很好,不過還要加上【學佛】那就更好了。所以世間人的智慧,是無法跟善知識、法師、大徹大悟的人相比,絕對無法比較,不能相提並論。這個世間的所謂學者,他隻是能了解某一方面的東西,你要叫他大徹悟,沒有辦法。像我們有一個教授,他是基督教徒,他信基督教,也是信得很迷,他也不欣賞我學佛,他對佛教的印像也不是很好。但是因爲他教我的課,有九個學分都掌握在他手中,有三科份量很重的課程,我要是得罪他,很快就會被當到一科不剩,很快就會被當二分之一,那就要被退學了。沒辦法。三科份量重的學分都掌握在他手中。他的嘴巴常常不是很幹淨,經常罵出家人。我還是在家人時,我就很維護出家人的形象。我就告訴他,這個出家非將相所能比,出家是政府官員,或是國家的將相、將官所不能比的,出家乃大丈夫的行爲。結果被他罵了。他罵了一句:將相本無種,和尚更無種。可是我不敢跟他辯論啊,跟他辯論會全被當掉。所以從此之後我就不跟他說話了,因爲他對宗教有很強烈的執著,你當到教授,煩惱還是很重,還是一樣。當到什麽呢?當教授,教授,讀成重音變成狗舍(臺語),狗舍就是釘給狗住的房子,做狗舍。所以我們人,不管你讀多少書都一樣,隻要沒有接觸佛法,想要徹徹底底解脫,絕對不可能,這種oportunity,機率,這種概率,equal zero,等於零。但是碰到佛法,又能悟到本性,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麽隻有好好的念佛,但是這個法一定要說,不說不行,本性的東西不說,你沒辦法修行,會一直煩惱,你一天到晚分別、執著、有所住、有所著,你光是煩這個世間,你就不用修行了。所以爲什麽有些人修行,一剎那之間就完成了覺悟。六祖去參議五祖,聽到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五祖晚上把窗戶關起來,以袈裟遮圍,爲他說法,這要是世間人看到了,準會想:嗯?這不曉得是在搞什麽花樣?所以祖師大德有時候在做什麽事情,不必讓徒弟知道,不需要讓徒弟知道。因爲徒弟的根機不夠,隻是徒增誹謗而已。祖師做祖師的工作,凡夫做凡夫的工作。六祖去到五祖之室,隻是聽到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在槽廠裏面,負責搗米、踏碓,舂椿這個米八個月,他也不曾見到五祖,很少有機會,他又不識字,六祖叫做盧行者,也不識字,從來未曾到過堂前。你想想看,隻是在初見面時,見五祖第一次面時,五祖問他:你來這裏求什麽?他說:我一切都無所求,惟求成佛作祖。五祖問:你從哪裏來?六祖說:我從廣東那邊來。五祖刺探他:那裏都是一些野蠻人、獦獠。六祖說: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沒有南北之別。五祖大驚!你看六祖一去,就稍微有消息了,八個月當中,都不曾見過五祖,到最後作出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就已經有消息了,已經悟到了。後來夜裏入室讓五祖印證,前後總共才跟五祖見過兩次面,見兩次面需要花上幾分鍾?你說修行很難,其實很簡單,悟到就是本來的面目,就清清楚楚,晚上睡覺就很好入眠了,安祥。所以我常常告訴諸位,大徹大悟之人,站著也好、躺著也好、走路也好、開車也好,不論他在任何一處,地下室也好、八樓也好、臺灣也好、美國也好,都充滿了歡喜心,非常有歡喜心,因爲他無障無礙、無來無去,他的來去隻是身體的行住坐臥。所以說:若說如來有來去,即不解佛所說義;若說如來有行住坐臥,有來有去,即不解佛所說義。意思就是說,你若是說佛有來有去,你就不了解佛是什麽意思,佛本來就是無來無去的東西。就是這樣,並不困難。所以說: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就是涅槃,亦名解脫。因爲怕你不了解,下面又說得更清楚了。


【問:雲何是無所見?】


來,把筆拿起來,下面這一句就比較容易了解了,這一句就不困難了,要開始劃了。


【答:若見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


拿筆劃起來,色像:一切境界。色像就是一切外境。你若是看到男子、女人,以及一切外境,都不起愛想,愛就是要佔爲己有,57:42佔有欲。你既然有愛,你就會很吃力了,你就會嫉妒。你愛你的男朋友,你的男朋友不能跟其他女朋友說幾句話,你就馬上會嫉妒,會排斥;你的老婆跟別的男人說幾句話,那就不得了了。這個愛是很厲害的,見到金錢也愛,見到名也愛,見到男女也愛,這個愛就是生死、生滅了,愛不到就恨,憎就是恨。於中,於一切境界,都不能起愛與恨的念頭(【於中不起愛憎。】)。


【與不見等。】


【不見】就是也不可以否認有這種境界。這個【不見】也不能說見,也不​​能說不見。你若是見到一切色像,而不分別。與不見,【不見】就是說故意不看它,否認這個境界的存在,叫做不見。問你:你有沒有見到男女?我沒有看見。這樣也是一種執著。因爲男女確確實實現在你眼前,隻要你保持清淨心,不要動念,把愛與恨放下。可是談何容易啊,談何容易啊!那幾天我接到一封信,內容是有一個少女愛上人家的丈夫,愛上有一個有婦之夫。當然我是不會說出她的名字,這是舉一個例子,因爲全臺灣省那麽多人,也不可能知道是誰,所以這不是造口業,隻是舉個例子。她也知道對方有老婆了,她也知道啊,但是她的心地非常善良。這個男人來找這個少女,這個少女一直勸告他:你要好好的照顧家庭,才能減輕我的罪惡感。我跟你來往,我覺得有罪惡感。因爲你是有妻室的人,你是有妻室的人,我跟你在一起,我這樣做不對,你要對你老婆更好,這樣我的良心才能安。你看這麽有良心的人,已經沒有幾個了,最好是整個人都佔爲己有了,一般都是逮到機會就得寸進尺了,一般人佔有欲都很強,都是這樣的,你看她的心地有多善良。我接到這封信實在很感動,世間有這種小老婆實在很不簡單。她知道跟有婦之夫在一起是不對的。這個男人來找她,她又鼓勵她這個男朋友要更疼愛他老婆,還叫他要好好的照顧家庭,這樣才能減輕她的罪惡感。最後她又說了一句話,但是她就是斷不了,她就是沒辦法,就像要斬斷牛筋一樣,拚命鋸,拚命鋸,可是就是鋸不斷,沒辦法,沒有辦法,無能爲力。你看這個愛的根有多難斷。沒有辦法啦,始終就是無能爲力。愛情裏的漩渦,有誰能夠躲過,可憐。她也明明知道他有老婆,也知道他有家庭了,可是就是束手無策,問師父該怎麽辦,問師父要按怎?(臺語諧音)那封信我叫法性師回,我有沒有看到?你有沒有給人家回信啊?是你回信的嗎?法觀回信的。你是怎麽寫的?可別叫人家去自殺。信件老師這些徒弟在回的,我也沒再看回信的內容,來信時我有看一下,也不知道回信是怎麽寫的,要是接到回信跑去跳樓,那就慘了。不知道回信是怎麽寫的,我也不管紅塵俗事。你要是看布袋戲,那些先覺都拿著一支拂塵說:貧道不管紅塵俗事。然後拿拂塵一揮。而且是拿著白色的拂塵,清閑的站在雲端上。所以說這個愛憎,這實在是很難很難。所以彩雲飛的歌詞裏說:不知道爲了什麽,我心中充滿了憂愁。都沒有什麽原因,就是一直産生。無始劫以來,就有這種很強的意念。因此在座諸位,我們要把愛、恨升華成慈悲,我們愛一個人,我們真正愛一個人,就一定要令這個人解脫,才是真正的愛。可是這個世間的人,我愛你,就是抱在一起猛親嘴。這根本就沒有用,親到牙齒掉光了也不能解脫。兩個人一直粘在一起也沒有用,親到臉頰爛了也沒有作用。世間人是我愛你我就是要讓你死,最好是佔爲己有,都是這樣,沒辦法。所以在座諸位,聽完這些笑話,你還是要冷靜,一定冷靜,你還想繼續生死嗎?,你想要繼續生死嗎?要,那就沒話說,你盡量的愛、盡量的恨,到最後,所以哲學家說:愛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這講得太棒了。愛與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我問你:你想了脫生死嗎?我想了生死。那麽愛恨全部放下,很簡單,就像我老人家一樣,我也不會去恨任何人,我愛一切眾生,都是爲了救他們,慈悲,大慈大悲。客家話說:大慈大悲觀世音。客家人的腔調。客語大慈大悲是這樣講的啊:大慈大悲。不然你們問詹師姐,看是不是這樣說。愛恨交織,與不見等。


【即是無所見也。】


愛恨放下,與不見,也不要否認它,當下就是無所見。十一頁第三行底下。


【問:對一切色像時。即名爲見。】


面對外在的像是,即名見。


【不對色像時。】


不對境界時,


【亦名見否?】


這樣也叫做見嗎?


【答:見。】


還是有見。


【問:對物時從有見。】


我面對外境的時候,從有見,從這個有的地方,有東西當然可以見的意思。對物時從有見。也就是說,你面對這個境界,當然是有東西你才見得到。若是


【不對物時。雲何有見?】


怎麽有見呢?沒有東西時,你能見到什麽呢?他現在就産生懷疑了。


【答:今言見者。不論對物與不對物。】


同樣是有見,爲什麽呢?(【何以故?】)


【爲見性常故。】


我們的見性,見的本性。本性自有見,永遠存在。意思就是外境的有無,跟見性沒有關系。有沒有東西,它都永遠能見。如果說有東西,我們才能見,那麽東西若是移開,這個見就跟著跑開了,那麽沒有東西時,不就沒有見了嗎?所以不管眼前是有東西,或是沒有東西,都能夠見。以見性常故。


【有物之時即見。無物之時亦見也。故知物自有去來。】


就是外境。境,境界,外境自有去來。【自】就是不關我們心的問題,這個境它自己來、自己去,其實是起心動念的問題。


【見性無來去也。】


我們若是悟到本性無有來去,那麽日子就很輕鬆了。爲什麽呢?沒有來去,就沒有得失,凡事放得下,他也不會跟人家計較。十二頁


【諸根亦爾。】


也是一樣,諸根也是一樣。意思就是說,以眼根這個見,來做比喻、做代表,耳、鼻、舌、身、意,都是一樣,都是同這個例子。所以諸根亦爾,意思就是說,諸根麵對這個境界,這個物的時候,自有來去。諸根的諸根性,眼有見,有見性嘛,耳有聞,有聞性嘛,鼻有嗅,有嗅性嘛,性都是平等,性都是平等的東西。


【問:正見物時。見中有物否?】


你正在看東西時,看見當中,這個見裏面是不是有東西呢?


【答:見中不立物。】


不安插任何東西,不立物,見中沒有東西。見中就是清清淨淨,本性的東西,不立一切物。


【問:正見無物時。】


你在見,而沒有東西時。


【見中有無物否?】


是不是在見當中,沒有東西時,那麽見中是不是存在一個【沒有東西】的念頭?


【答:見中不立無物。】


這個自性當中,也不會說:這裏沒有東西。不去立一個【無物】,不去立一個無物,也變成有物了。見,即事即理,即一切事相、物的東西,當下即是的東西,【無】時,他也不會特別存在一個沒有的觀念,【有】時,他也不執著一個有的東西。所以說,不管有沒有東西,這個見一直在作用,妙有一直現前。所以說見不立無物,見性當中,也沒有安排一個無物的東西。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2-9-11 19:19
回复 佛教 的帖子

第三集


【問:有聲時即有聞。】


前面是說到眼睛,現在要說到耳根,有聲時即有聞。有聲音的時候,我們就聽到聲音。


【無聲時還得聞否?】


沒有聲音時,我們是不是還能聞呢?


【答:亦聞。問:有聲時從有聞。】


確實有這種聲音才聽得到。


【無聲時雲何得聞?答:今言聞者。不論有聲無聲。何以故?爲聞性常故。】


這個聞的能力,聽聞的能力,這個性還是存在的。隻要你沒有分別心,以清淨心去聞,就完全正確了,這就是我們本來的東西。所以我們若是聽到好聽的、贊歎的聲音,我們也如如不動;聽到難聽的是非,我們也如如不動,就是這樣。以聞性聞,外境就沒有作用。世間如何來去、傷害、誹謗、贊歎,都沒有作用,因爲畢竟空故,一切緣起無自性,畢竟空故。所以說聖人沒有煩惱,他確實沒有煩惱,他隻是憐愍眾生的無知而已。眾生一直造業,在聖人來說,隻會憐愍他,你一直叫他停止,不要造業。1:39他還是一直造作,沒辦法,因爲他的煩惱重,忍不住,他會牢騷、抱怨,他控制不住,不知足,所以他覺得自己很委屈。所以他的煩惱很重,一直爆發出來。聖人就不一樣了,於畢竟空性當中,他無一切法。眼,眼睛看是用本性看,無分別、無執著;耳朵聽,用本性聽,他無分別、無執著,沒有一法能障礙他。既然沒有一法能障礙他,內心無煩惱,既然無煩惱,他又怎麽會牢騷,他又怎麽會抱怨呢?所以明心見性的人,他非常有慈悲心,他無時不在憐愍眾生。不論眾生如何傷害他,他都能寬恕眾生。明心見性的人有一個優點,就是很有歡喜心,非常歡喜。因爲世間的一切財物、外境、名利,都比不上一個大徹大悟,我們本來本性的東西,本性具足無量的慈悲心,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財富,因爲他有智慧,他非常的知足。知足就是世間最了不起的財富,明心見性的人得到了。而我們沒有。眼睛用本性看,他怎麽會有煩惱,他看什麽都一樣,耳朵用本性聽,完全沒有差別,再難聽的聲音都一樣,所以說聞性常故。


【有聲時即聞。無聲時亦聞。】


有境界來,他也聞,無境界,他也聞。意思就是說,不會因爲有境界、無境界的這種生滅法,來影響我們的聞性。


【問:如是聞者是誰?】


是什麽人在聽呢?


【答:是自性聞。】


我們的本性就有這種聽聞的能力。


【亦名知者聞。】


把筆拿起來。【知】的旁邊寫:就是不迷,就是悟。亦名覺悟的人,這個覺悟的清淨心在聞。這個【知】不是知道哦,這是悟道的人。他說,答:是自性聞,亦名知者聞。這個【知者】就是清清楚楚悟到的人在聞,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是運用不出來。所以無可奈何時,隻有念念念念觀照,這也是不得已,隻有這樣子而已,不然也沒辦法。


【問:此頓悟門以何爲宗?以何爲旨?以何爲體?以何爲用?】


這是問頓悟法門的宗、旨、體、用。


【答:無念爲宗。】


什麽叫做無念爲宗呢?


【妄心不起爲旨。以清淨爲體。以智爲用。】


把這個劃起來,這就是最重要的地方,否則你很難了解頓悟法門的道理。以什麽爲宗?它的宗就是無念。無念爲其宗,妄心不起,這就是它的旨。這個【旨】是要,最重要叫做旨。這個宗跟旨不太一樣,【宗】就是說它所崇尚的一個目標是什麽,頓悟法門就是要讓你無念,這個爲最重要的目標。什麽叫:妄心不起爲旨?這個旨就是它的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所以【宗】是目標,妄心不起,是它的重要的地方,學習這個頓悟法門的旨是什麽呢?就是不要讓妄心起來。以清淨心爲體,以智慧爲作用。清淨心就是智慧,智慧當下就是清淨心。


【問:既言無念爲宗。】


也就是目標。


【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未審】就是不了解,【審】就是明白,未審就是不明白,不明白無念是什麽無念呢?是無什麽念呢?你講無念,那到底是無何念?你說無念,是無何念呢?無什麽念呢?


【答: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


這一句很重要。我們一般說無念,以爲是什麽都沒有,不對。因爲本性自有念,但是要正念,所以我們說無念是無邪念。把筆拿起來,所謂邪念,凡是凡夫統統叫做邪,就算是善,這個邪,包括善念也是邪,凡是執的東西,統統叫做邪。今天你蓋醫院、布施、造橋鋪路,在世間人來說,這叫做善心,若是在本性,這叫做邪。凡是不能究竟超越三界,不能解決生死的東西,都叫做邪,雖然在世間來說,你是做大善事,但是這隻是人天福報而已。所以無邪念的意義是非常廣泛,凡是不見性的,統統叫做邪念,包括善都是邪。非無正念,透過本性出來的就是正念,透過平等心、清淨心、無所住心出來的稱爲正念。


【雲何爲邪念?雲何名正念?】


下面就解釋得理清楚了。


【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


念這世間,以爲是真實的,念無就是說什麽都沒有。執著有、執著無,這都稱爲邪念。


【不念有無。即名正念。】


注意聽,不念有無,就是不落兩邊,底下統統一樣。不落兩邊叫做正念。師父剛才就告訴諸位,正念就是透過本性,才能叫做正念。


【念善念惡。名爲邪念。】


你看看。念善,這個【念】就是執著你在行善,也是一種障礙,念善、念惡也是邪念。可是這個世間人他就不了解了,念善不是很好嘛,世間人會疑惑:奇怪,佛教怎麽會這麽說?要是不懂佛法的人會有疑惑:奇怪,連念善也是邪?你說念惡是邪念,這是正確,念善也叫做邪念?佛教都亂寫。他就是不了解。念善、念惡,這也是二元對立,二性法。二性,兩種性質,善性、惡性對立,也是邪念。10:05


【不念善惡名爲正念。】


破除了對立,又完成了圓融,就是叫做正念。


【乃至苦樂生滅。】


這都是對立的東西。苦對樂來說,樂對苦來說,生對滅來說,滅對生來說。【取捨】此是一對,【冤親】此是一對,【憎愛】此亦是一對,【並名邪念】。不念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不念苦樂等。】)


【即名正念。問:雲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菩提就是覺悟,秒秒覺悟,每一秒都與覺悟相應。唯念菩提,就是你第每一個念頭起來,都是覺悟的念頭,徹底的畢竟空,空性才能叫做覺悟。


【問: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問:既不可得。雲何唯念菩提?】


你爲什麽說隻念菩提呢?


【答:隻如菩提。假立名字。】


這也是假名施設,假設的名字,【實不可得】。實實在在不可得。


【亦無前後得者。爲不可得故。】


菩提是不可得的。


【即無有念。】


下面劃起來。


【隻個無念。是名真念。菩提無所念。無所念者。即一切處無心。是無所念。】


劃到這裏。再念一遍。隻個無念,就是這個【無念】,這兩個字,這就是我們真正的念。菩提無所念,無所念者,就是一切處無心,即是無所念。


【隻如上說如許種無念者。】


隻如上說如許,有這麽多種無念者。


【皆是隨事方便。】


像剛才所說的,有這麽多無念,都是隨著事相而設,因爲事相是對立的。


【假立名字。皆同一體。無二無別。但知一切處無心。】


你隻要了解,於一切處無心,不要分別、執著、起心動念,


【即是無念也。得無念時。自然解脫。】


你得到無念,你自然就解脫。所以我告訴諸位,你什麽時候能解脫呢?一切放下。所以第十五頁第一行,你若是想更了解無念,你在旁邊寫四個字,你就開悟了:一切放下。就是這樣,很簡單就解決了,就能清清楚楚。無念,若是要具體去做,就是一切放下。換句話說,放不下的人,你就是在生死六道中繼續輪回,念佛也不能得定,看也看不開,到處都有障礙,滯礙不通。大徹大悟的人,你就阻礙不了他,他一念迴光返照就是本來面目,你再怎麽糟蹋他,他也無所謂。


【問:雲何行佛行?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


不行一切行,要注意哦。不行一切行,不是指很懶惰,整天坐著不做一切事情,叫做不行一切行,不是這個意思。意思是說,雖行一切,而不執著一切。這句話是這個意思。不行一切行就是說​​,雖行一切行,而不執著一切行。所以不行那個【行】就是不執著一切行。簡單來說就是這樣。不行一切行,把那個行改成不執,這個【行】改成【執】,不執著一切行,即名佛行。


【亦名正行。亦名聖行。如前所說。不行有無憎愛等是也。】


大律卷,大律就是《摩訶僧隻律》。


【大律卷五菩薩品雲:一切聖人。不行於眾生行。眾生不行如是聖行。】


一切聖人,不【行】於眾生行。把筆拿起來,把這個【行】的旁邊用個括弧:就是不同。同,大同世界的【同】。眾生不行。這個【不】底下加一個【能】,不能,那麽意思就很清楚了。15:49一切聖人不同於眾生行,就是跟眾生所做的不一樣,眾生是到處對立、善惡、是非、有無,還有剛才我們所說的愛憎,有二性啊。聖人就不同了,聖人是同一體,無二無別,一切處無心,不一樣。所以不行於眾生行,就是不同於眾生的造作。那麽眾生是不能行如是聖行,沒有辦法,也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不能行如是聖行,這樣就很清楚了。


【問:雲何是正見?】


什麽是正知正見呢?


【答:見無所見。即名正見。問:雲何名見無所見?答:見一切色時。】


就是境界,見一切境界,【不起染著】。


【不染著者。不起愛憎心。即名見無所見也。若得見無所見時。即名佛眼。】


所以你不要聽一些修行人在吹牛,說他看到鬼了啦,見到佛了啦,佛陀晚上都來爲他說法,說他是童子、菩薩再來的,說他是摩訶迦葉,他是古佛再來的。若是開口閉口就說他是哪尊佛再來的,你看看這一句:見無一切見,無所得。所以若是一直稱贊自己的人,你就要注意了,不論你是修密宗也好,不論你是修禪宗也好,不論你是修淨土宗也好,你都要有禪的正見的功夫。正見,什麽叫做正見?見一切色像時,都無所見的人,那麽他就不會吹噓了,不會自稱有多麽厲害,又是多麽了不起,因爲無所見嘛。而你既然一直稱贊自己有多麽了不起,就是有所見,那麽離佛道就很遠很遠了。所以我們人若是有正知正見,你就算親近任何人,要去參訪哪一間道場,完全無礙。現代人在參訪道場就不是這樣參了。一車子的人老遠跑來,然後吃一餐,吃完之後又急急忙忙的,好像在趕鴨子一樣,來了之後又匆匆的離開,坐上遊覽車就開始睡覺。參訪回來後問他:你今天有什麽感想啊?文殊講堂的菜真好吃。一般的參訪都是這樣。你自己想想看,你對本性的東西完全不了解,對教理不了解,想參訪不要緊,可是你不受益啊。參訪是爲了印證我們的心,現在參訪卻變成比較,變成落入是非了,到處去參參參……參到最後,變成評論哪間道場的好壞,完全不論自己的好壞了。所以參訪是有優點也有缺點,參訪到善知識,一剎那之間即道,參訪錯誤,就變成造業了。有時在參訪的時候,他來到這間道場,剛好看到出家人的過失,他不知道這個出家人是示現的菩薩,就變成造業了。有一次,有一隻狗一直要去舔廣欽老和尚,老和尚坐著也懶得理會,他坐著時很少在動,那隻狗一直走過來,一直想靠過來,老和尚於是一揮手作勢要趕它,剛好被旁邊一個小姐看到了,還跑來告訴我:老和尚真不慈悲,連一隻狗也要趕。這實在是……連趕隻狗也有事。連趕隻狗也不行,因爲那隻狗一直要來舔他,老和尚就出聲趕他,眾生認爲這樣就不行了。眾生認爲高僧大德就是像後面這尊佛像,端坐著不動,閉著眼睛,任憑狗兒咬他、啃他都不要緊,口水流滿整條褲管了,也不能趕他,也不能出任何聲響,什麽動作都不行,以爲所有修行就是像這樣,眾生認爲高僧大德就是要這樣,連趕隻狗也不行。眾生的觀念就是這樣,對不對?所以說我們若是來參訪、來參觀時,有時候參訪到正面的就沒事,參訪到負面的就吃力了,因爲他看不清楚真相。下面,所以


【更無別眼。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


愛與恨的心。


【即名有所見。】


你若是看到一切境界,你産生愛與恨的心,那麽這就是有所見。


【有所見者。即是眾生眼。更無別眼。】


你看,講得非常清楚。你若是有所見,就是落入二元,愛性、恨性,二性當中,你二性不空,那麽你有所見,這就是眾生眼,更無別眼。


【作眾生眼乃至諸根亦複如是。問:即言以智爲用者。】


即言,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智慧爲作用者。


【雲何爲智?】


所以【即言】在旁邊寫字:就是我們所說的,用智慧當作作用。那麽什麽是智慧呢?若是隻說即言,我們有可能看不懂什麽叫做即言,這句話如果翻譯成白話,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智慧爲作用,那麽什麽是智慧呢?


【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脫。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脫。是名爲智。】


劃起來。你學佛一定要了解重心點是什麽東西,二性就是沒有善性、惡性,沒有愛跟恨性,沒有大跟小、貧跟富,叫做二性空,二性就是對立性,即是解脫。若是了解二性,無善無惡、無正無邪,一切正邪、善惡都是空性,即是解脫,那麽一切世間就無礙了。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脫,是名爲智。


【亦名了邪正。】


了邪正就是徹底的了解,徹底的悟道,徹底的破除邪跟正的觀念,亦名了邪正,就是破除一切的邪跟正,統統沒有。


【亦名識體用。】


也可以說了解體與用的作用,也了解邪與正。破除了二性以後,什麽邪念,什麽是正念。這個邪跟正有兩種講法,一種是對立的,那麽一種是把它安排在本性的正,而把一切的二性叫做邪。以世間人來講,是邪念跟正念,以本性來講,隻要不是本性的統統叫做邪,所以亦名了邪正。也可以說落二性叫做邪,不落二性叫做正。亦名識體用,這個【識】不是意識,是徹底的了解體跟用的作用。


【二性空即是體。知二性空既是解脫。更不生疑。即名爲用。】


更不生疑,不懷疑,這就是作用。


【言二性空者。不生有無。不生善惡。不生愛憎。名二性空。】


下面這一段剛好要講到六波羅蜜,那又是另外一段,這個講下去,又是另外一段,另外一段比較長,我們已經講了一個半鍾頭,差不多一個鍾頭再四十分鍾,稍微可以休息一下了,所以沒有什麽問題,也不必太快,不然本來就聽不懂了,要是講得很快,就更是一頭霧水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請翻開十七頁,第一行第六個字。


【問:此門從何而入。】


也就是頓悟入道要門這一門,應該從何處進入呢?


【答:從檀波羅蜜入。】


【檀】就是布施,布施波羅蜜入。也就是說,你若是要修頓悟法門,​​要從布施波羅蜜入。


【問:佛說六波羅蜜是菩薩行。何故獨說檀波羅蜜。】


【何故】就是爲什麽,爲什麽你獨說,獨獨提倡布施波羅蜜呢?佛所說的是六波羅蜜,你爲什麽隻說布施波羅蜜呢?


【雲何具足而得入也?】


爲何說即能具足而入門呢?答:不了解佛法的人,或是愚癡、迷惑的人(【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五度就是後面的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後面的五度,就是除了布施以外的五度,其他都是因爲第一布施度而産生。這個【度】就是橫越生死的意思,超載煩惱的生死河,叫做度。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愚癡的人不了解,六度的後五度,都是因爲布施這一度而産生,你隻要,【但】就是你隻要,你隻要修布施波羅蜜這一度(【但修檀度。】)


【即六度悉皆具足。】


也就是六度隻要修一度,你就能六度具足。


【問:何因緣故名爲檀度?】


什麽東西叫做布施之度呢?檀度就是布施。


【答:檀者。名爲布施。】


檀者,名叫做布施。


【問:布施何物?】


我們應該布施什麽東西呢?


【答:布施卻二性。】


卻,卻就是除、放下、放棄。這個【卻】有幾種意思,就是除掉、破除。兩種二性就是二元對立,叫做二性。【卻】就是放下,布施、放下,能夠放下二元的對立,能夠破除二性、兩種性,這世間都是對立的東西。二性就是凡是世間的對立,統統叫做二性。


【問:雲何是二性?】


我們布施,就是布施內心的煩惱,放下我們內心善與惡的觀念(【答:布施卻善惡性。】)。有人說,布施是放下惡的觀念,這是正確,雲何連善的念頭也要放下呢?法師,一般都說要提起善的念頭,要斷惡修善,怎麽現在說連善的念頭也要放下呢?你若是執著我們在行善,這也是生死法。執著我們在布施,那麽有一天,人家若是對我們稍微沒有禮貌時,你就會認爲:我有布施啊,我來這個道場布施,師父都沒有招待我。還有一種希望回饋的心,這樣還是一種執著。所以說我們施捨、行布施,不能有施捨的觀念,這才是真正清淨的三輪體空的布施。因此我們布施是要布施什麽呢?不是說隻有布施外在的金錢,布施簡單來說,就是全盤放下你內心的煩惱,真正的布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真正的布施,就是布施、放下你內心全部的一切煩惱,才是叫做真布施之人,善惡放下。


【布施卻有無性。】


【有】就是我們對世間一切虛妄的執著。無呢?就是一切未現前的事物,這個無不是空。譬如說我沒有車,我自己覺​​得很有自卑感,這就是無的觀念。別人很有錢,可是我很貧窮,這就是無的觀念。我有錢,這就是有的觀念,所以無不是空的觀念,不是這個意思。所以說布施是連世間的有相、無相都要放下。再來。


【愛憎性。】


【愛】就是我們執著四周圍的事物,名啊、利啊、色啊、朋友、兄弟姊妹、夫妻,這, 個愛,愛的底下一定是多一個【情】字,情的底下一定加一​​個【執】,情執。所以對這個愛,我們都不善於控制變成升華,如果我們的愛變成對方的負擔,那麽這個就變成一種不善於運用這個愛的人。夫妻互相關心,若是關心到讓對方受不了,那麽你的慈悲、愛心,就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所以愛他,真正的愛,就是要無相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愛。憎就是恨,因愛生恨者比比皆是,這個世間一定脫離不了這兩個字,不是愛就是恨。你注意聽這個世間的歌曲,差不多都是講愛與恨,自古至今所形容的,都差不多是這兩個字居多。因此要放下愛,放下憎,也就是恨,憎就是恨的意思。再來,放下


【空不空性。】


現在有些人有在修行了,對空性比較了解了,他認爲:我在修空性的思想、無相的思想。連這個空也不可以有,修空性的人,當下放下就是,不能說:我現在在放下。那麽那個空的念頭,也是變成【有】的執著。不空性就是指妙有,我們現在在修行的當下,認爲:我有妙有。執著這個境界,也是阻礙,那麽也變成了一種對立的。【定】也不能執著。【不定性】也不能執著。認爲我在修定,動一個念頭,認爲我有定,就變成停頓在那裏。動一個念頭:我不定。那麽修行永遠不能成功。放下


【淨不淨性。】


淨與不淨之性,這也是對立的東西。十八頁


【一切悉皆施卻。】


一切都要放下,所以在這個地方要講施的話,要講一切統統放下。所以布施就是放下的意思,布施就是放下的意思。一句佛法,就能夠讓我們很輕松。


【即得二性空。】


就是沒有這個二元的對立,二性空。


【若得二性空時。】


就是說達到,二元對立都完成了空性,放下對立性的東西。


【亦不得作二性空想。】


也不能認爲:我已經完成放下的念頭。這樣又是執著。


【亦不得作念有施想。】


也不能作我有在布施的思想,就是認爲:我有在放下。


【即是真行檀波羅蜜。名萬緣俱絕。】


緣就是條件所生,叫做緣。一切天地萬物,都是緣生緣滅所造成的。那麽到了此時,既然完全放下善惡、憎愛、空不空、定不定、淨不淨,那麽萬緣就沒有作用了。


【萬緣俱絕者。】


俱絕,全部都是空,放下了。


【即一切法性空是也。】


一切法的本性,本來就是緣起性空也。


【法性空者。即一切處無心也。】


一切處無心,就是無凡夫執著的心,不是無聖人之心,要聽清楚。聖人就是有清淨心、菩提心、慈悲心,所以這很容易讓人誤會,說:一切處無心,那豈不是跟死人一樣,跟石頭、草木一樣了?38:17不是。一切處無心,就是無凡夫執著之心,但是有聖人清淨覺悟之心,因爲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有念。有什麽念呢?有清淨心之念,雖是清淨心,也是無念。所以


【若得一切處無心時。即無有一相可得。】


那麽就很清涼了。修行若是光修無有一相可得,那就很輕鬆了。我也常常告訴諸位,我們修淨土的人,對禪宗的佛的心地功夫若是不懂,我也常常告訴諸位,我就要看看你有多麽會修行?就算讓你搞三十年,搞六十年,也無法成就。所以禪宗說了一句話很有道理,禪宗說了一句話:有人修無量阿僧祗劫,到今天還不能成道,何以故?他著相而修故,於塵沙劫,不能歸成正果。就是說你若是修執著行,你經過無量阿僧祗劫,你還在六道輪回,因爲這不是成佛的因啊。若修無相法,於一念覺觀,即成正覺。若修無相法,你若是修一切都是空性的東西,緣起無所著,統統放得下,包括我們的生命都可以犧牲,於一念覺觀,即成正覺,一剎那之間,馬上成就正等正覺,你就是佛。會修的人就在一念之間,不會修的人就要曆經無量劫。我們現在在講經都是講什麽呢?講淨土,講念佛法門,這是對,認真用功是對,可是有些人還是沒辦法,照樣生氣,還是放不下。因此對於無相修行,你若是不能徹徹底底的去做,別說是三十年了,就算三百年、三百萬劫,你照常不能成佛,因爲那不是成佛的因。成佛的因一定要無相。無相,簡單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什麽呢?就是人人都好,不會有妨礙,不曾傷害別人,處處寬恕別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對別人的缺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非聽而不聞,都無所謂,都不會有妨礙,也就是無關緊要。禪宗有一種修行法:即今把它當作死屍看。現在就把它當作屍體看待。所以禪宗有一個參禪的話題。參,拖著死屍的是誰?拖這個死屍的人是誰?拖,就是整天拖這個屍體,是什麽人在拖這個屍體呢?因爲到最後也要死啊,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屍體。所以禪宗教你,你想了解你本來的面目,你就要參,參拖著死屍的人是誰?實在是沒有這個人。緣生緣滅,細胞天天在變化。所以經上說:不曆僧祗獲法身。不曆僧祗,不必經過三大阿僧祗劫,於一念覺觀就是佛。成道,大徹大悟的人,他的生活就是什麽呢?事相當下就是放下,他不必離開事相。本性的東西不隔一張紙,不隔毫端,連零點一的隔閡都沒有,那就稱爲一合相,一合相就是理事圓融,一切事相如何變化,他內在的智慧無量,圓融無礙,怎麽樣都不要緊,它是圓的東西。無相也不能說是圓,那隻是一種形容。他的心如虛空,不論外境如何變化,千變萬化的人生中,他完全不會變化,都同樣是如此。你想想看,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當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涅槃,所以當相即道,色相當下就是我們的佛性,清清楚楚,現在就清清楚楚,現在在說法的這個就是。吃飯時,你若是在吃飯,那個正在吃飯的就是,就是你本來的面目。所以禪宗說,我們人吃飯時不好好吃飯,睡覺時不好好睡覺,何以故?都在打妄想,打妄想。若得一切處無心時,即無有一相可得。你看,所有的痛苦都是因爲有相。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有】的觀念令我們痛苦,我有錢、我有名、我有成就、我很了不起,都是【有】的東西。這種東西就很厲害了,會障礙你。


【何以故?爲自性空故。】


我們現在了解無相可得,爲什麽?爲自性故。爲什麽?緣起自性本空,因爲它是條件所組成,條件所組成的法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無一相可得。無一相可得者。即是實相。】所以這一句要劃起來。所以【實相者。即是如來妙色身相也。】所以你們常常要請師父開示,祖師已經對你說得很清楚了,如何一針見血,馬上明心見性,即見佛道,已經寫得清清楚楚了,爲什麽你們還不能了解,何勞我老人家重複的宣說呢?你說修行很難,我告訴你,修行很簡單,很簡單,完全不費吹灰之力,馬上證果,馬上就得以歸成正果,不用吹灰之力,馬上就讓我們得到如來的本來面目。你不相信的話,你下次試試看,你若是無法達到無相,你先沉默,你看到任何千變萬化的事情,你先冷靜,你現在先學師父的這個方法。我告訴你,你現在很不滿,非常生氣,你就是留到明天再說。好,我學師父,我無法達到無相,我現在很生氣,但是我等到明天再說,明天一覺醒來,氣就消了,這樣再來討論,就能解決事情。你無法達到無相,但是你沉默,你先學:先睡一覺,明天我再來跟你討論。這樣火氣就不會那麽大啦,要慢慢的學。不過有些人業障重就沒辦法,始終就是有障礙,怎麽解也解不開,他道理都知道,全都知道。師父,錄音帶我也有在聽,我買了好幾萬,都有在聽啊,道理都知道,當下就是,可是當下就是生氣啊。沒辦法,突破不了,就是在那裏鑽牛角尖,那種情形就是習氣。我們無始劫以來,那種叛逆、那種我相,現在了解空相的道理了,很想突破,卻突破不了,一直掙紮,這就是習氣。習氣就是順從我相,因爲有我相,從前一直照顧這個我,反對我們的人,我們就認爲他是敵人。所以因爲我相、我執,他無量劫以來都是這樣,一下子要叫他無相,他忍受不了,他就會掙紮,習氣太重了,習氣太重就先學沉默。若是沉默還是無法降伏,內心蠢蠢欲動,一直想爆發出來,沉默還是無法降伏時,還有一個辦法,這是唯一的辦法。像我一開始修行的時候,因爲我脾氣很差,哪有像現在這樣,個性這麽好,我現在的脾氣算是不錯了,我從前是怎麽修的呢?我從前因爲無法控制自己,脾氣很差,沒辦法,我是凡夫俗子,前世沒有修行,今生又沒有修行,所以我有一個很好的辦法。我若是看到這個人就很氣,我就向後轉,不看他、不問他、不管他死,你怎麽爛都沒有關系,我就是不聞不問,總是不要正面起沖突。就是這三種辦法。第一、爲了照顧自己清淨的念頭,最好是別遇到冤親債主,若是實在忍耐不了,就離得遠一點,不要看他,不要拿放大鏡看他。第二就是沉默,盡量不要傷害到他。修到現在,我已經了解當下都是空性的東西。從前會一直生氣,氣一個月,都不跟對方說話,我也是很有個性的人哦,不願意跟對方說話,然後就煩惱一星期。現在就不需要了,不用氣上一星期了,現在是大聲嚷嚷生個氣,等一下過了三分鍾之後,就沒有什麽事了,知道這都是虛妄的東西,都是習氣、習氣,慚愧、慚愧,去拜八十八佛,把功德迴向給你。還是會生氣,沒辦法,對啊,沒辦法,但是煩惱的時間一直縮短,我們自己就知道我們的心境是什麽。這個方法非常好。所以實相者,就是如來妙色身相。


【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拜託你這一句劃兩條紅線,三條紅線,所有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是說這八個字: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你若是問:佛陀的境界是什麽?佛陀就是能夠離相,離開相的執著。現前所見的一切相,六根、六塵、六識,他知道這都是虛妄的東西。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問:佛說六波羅蜜。今雲何說一即能具足?】49:49


佛所說的是六波羅蜜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願說一具六法之因。答:思益經雲:綱明尊謂梵天言:若菩薩捨一切煩惱。名檀波羅蜜。即是布施。】


注意聽哦。所以我們人在布施、放生,都是放外在之物,我們人在放生都是這樣,收錢、收錢,然後買些動物放生,但是煩惱還在啊。放生真正的定義是什麽呢?將內心的煩惱完全放下。我們內心的煩惱若是沒有放下,就沒有真實的生命。從前有一位八十四歲的老阿公,因爲他八十歲才開始學佛,邊走路時還咳嗽。人家問他:阿公你今年幾歲呀?我今年四歲。哎喲,須發斑白的人,怎麽說今年才四歲呢?他說:不是,因爲八十歲以前,我沒有聽過佛法,沒有真正的生命。我現在聽到佛法了,我才知道我白費了八十年,我現在才四歲。爲什麽才四歲呢?學佛四年,所以才四歲。沒有學佛,就不了解真實的生命。你的煩惱不除,你做外在的放生,也是有功德,但是不夠大。放掉,放掉。我們人這個布施,若是由外面來說,慳貪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就是這個【貪】字,讓我們産生很大的困擾。過去有一個村莊,有一個員外家裏很有錢,學問也很不錯,但是全縣的人都知道,都知道他很吝嗇,而且又常常欺負老百姓。也相當有學問,學問還算不錯,52:34但是布施之道做得很差,他常常偷抓人家的雞,常常偷人家的東西。因爲他很有勢力,別人都拿他沒辦法,對他莫可奈何,他老是喜歡考別人,表示自己很有學問,譬如他常說:來,我問你,上面一個石頭,下面是水,這個字要怎麽讀?上面是石頭,下面是水?不會讀。他就往人家的頭上一敲:怎麽不會讀?這個字就叫做咚,石頭丟進水中就會咚一聲。哦,原來是這樣啊。這都是他自己發明的,自作聰明。然後又發明了另一個字,也是他自己發明的,他又寫了一個石字,右邊一個犬。他又問:左邊一個石頭,旁邊一個犬字,這個字要怎麽讀?人家說:這個字我也不會念,中國字也沒有這個字啊。他說:這個字叫做吠,狗若是被石頭丟中就會吠。然後他就覺得洋洋得意。這個消息就一直傳,傳到縣府,這個縣老爺也是很有學問的人,縣老爺知道他欺壓、魚肉鄉民。縣老爺就是相當於現在的縣長,然後就換縣老爺出面了,這件事情也鬧得很大,鬧到縣老爺那裏去了,縣老爺說:讓我親自出馬。於是就專程去找他了,來到村莊要找這個員外。他雖然有錢,但是大家都討厭他,又很吝嗇,偷人家的錢,偷人家的雞,全村的人都拿他沒辦法,你沒證據也無法辦他,但是大家都知道是他偷的。縣老爺去到他家時,他聽到縣老爺來了,就從裏面急忙的出來,就開始迎接縣老爺了。縣老爺知道他很有學問,縣老爺就問他:我請問你,上面一個石頭,下面寫一個水,這個字要怎麽讀?他聽了很高興,這就是我常常考別人的嘛,這個字就讀作咚嘛。他就告訴縣老爺:這個字就讀作咚嘛。縣老爺說:對,對。縣老爺又問他:左邊一個石頭,右邊一個犬,這個字該怎麽讀呢?他聽了更高興,他說:這個字就讀作吠。縣老爺點點頭,確定他認識這兩個字了。第三個字就換縣老爺考他了:若是上面一個竹,下面一塊肉,這個字要怎麽讀?結果他答不出來,縣老爺馬上下令:來人啊,押起來,打他四十個大闆。打完之後皮開肉綻,痛得他淒慘哀號。這就是打他偷東西、欺壓、欺負百姓的罪,狠狠的打了他一頓。縣老爺問他:你會不會讀,這個字該怎麽讀?他說:我確實不會讀,縣老爺,這個字該怎麽讀?縣老爺說:你不是很有學問嗎?員外說:請你教教我。縣老爺說:這個字叫做杖。杖你四十大闆的【杖】,看你以後還敢不敢囂張。所以縣府比他更厲害,發明一個字,讓他摸不著頭緒,先打他一頓,才告訴他那個字叫做【杖】。所以以後你們就知道了。所以說我們人這個施捨,我們無始劫以來的貪,若是不好好的修,想施捨就沒辦法。所以檀波羅蜜,這就是布施。下面說


【於諸法無所起,名屍波羅蜜。】


於諸法無所起,無所起心動念,對一切境界,完全不起心、不動念,名屍波羅蜜,


【即是持戒。於諸法無所念。名羼提波羅蜜。】


對一切法無所念,這個【念】就是無所執著,也可以說是無所違背,名叫做羼提,


【即是忍辱。】


我們的忍辱,都是一直起心動念的忍,結果恨就愈來愈深、愈來愈重。於諸法無所念,對於所發生的事情完全不怨歎,完全與空性相應,這樣才叫做真正的忍辱。我們若是有念,有一個忍辱的念頭,那麽我們還不是真正的忍辱,我們還認爲:我在忍辱。那麽還不能達到忍辱的波羅蜜。


【於諸法離相。名毗離耶波羅蜜。即是精進。】


於諸法離相,於一切法都離相。離一切相,這才是真正在精進。因此我也告訴諸位,我們知道要念《彌陀經》、《地藏經》、《金剛經》、《藥師經》,我們知道要誦經,名叫做精進,不過我們這個【著】沒有沒有放下,不是真精進之人,不是真正在精進的人。真正在精進的人,他處理事情全都無所謂,什麽都好,很好商量,樣樣都沒關系,愈好商量的人,那就是真正在精進,愈難商量的人,那就不是真正在精進,還是有障礙,還是滯礙不通。內心無一切相,樣樣都很好說話。於諸法離相,名毗離耶波羅蜜,即是精進。


【於諸法無所住。名禪波羅蜜。即是禪定。於諸法無戲論。名般若波羅蜜。】


注意哦,在這裏要很注意。這個【戲論】不是講笑話那種戲論,也不是說開玩笑叫做戲論,這個不是這個意思,這不是這樣。凡是不與般若實相、中道、第一義諦相應的法,統統叫做戲論,這要很注意。於諸法無戲論,就是說凡是一切法,不與般若實相、中道、第一義諦相應,統統叫做戲論。因爲沒有意義,不能成就佛道,究竟解脫,這都叫做戲論。不是指平常開開玩笑,講講笑話,那個不是叫做戲論,不是這樣。無意義的語言,不能成就佛道的,叫做戲論。二十頁,名般若波羅蜜,


【即是智慧。是名六法。今更名六法不異。】


現在改成六法,六種法沒有什麽不同。把筆拿起來。【一舍。】在旁邊寫個:布施。【舍】就是布施。【二無起。】就是不起念頭,就是持戒。你不起念頭就是持戒。【三無念。】無念就是忍辱。第一、舍。我們所說的布施,六度的第一度。第二、無起。就是持戒。不起心、不動念,這才是真正持戒之人。所以我們若是能夠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真正在修行。因此我們要常常說我們沒有修行,我們沒有什麽了不起的,很平凡。不過有時候我們謙虛,也要遇到契合的人才能了解,要是遇到對方也是無明很重的,那還是無法接受。有一次有人去跟美國老大說我很兇,又是如何如何差勁,我就去跟他見面。我第一句話就告訴他,我是沒有叫他美國老大啦。我告訴他,我雖然沒有修行,我本來想告訴他,我雖然沒有修行,但是也沒這麽差勁,不會做得這麽糟。我才開始講第一句話而已哦,我跟他說:我雖然沒有修行……他一句話就打斷你:沒有人說你有修行。竟然有老法師說話是這樣子的口氣,一句話就打斷你:沒有人說你有修行。是啊,我是說我沒有修行沒有錯啊。他一句話就打斷你:沒有人說你有修行!所以我內心頓時很震撼:八十幾歲的老法師,煩惱還是這麽重,你也應該先聽人家把話說完,看人家在說什麽東西,要說些什麽事情。我倒是認爲世間都是一種宣傳,書上把他形容得是多麽不可思議,他出生時有什麽光,像我跟他見過面的人,隻要一次我就曉得了,有沒有境界,一看就曉得了。若是一個很有修行的人,就像我們所說的,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東西,如如不動,你就會大慈大悲,你的心地所散發出來的,沒有對立的東西,那麽眾生就會很尊重我們。所以標榜持戒,還要有心地功夫,你持戒,若是沒有心地功夫,你還是一種執著,他這種執著很嚴重。因爲他日中一食,若是徒弟胃不好,不持午,就罵人家破戒。有一次,某一間道場落成,美國某一間道場落成,那一天有很多眾生都去觀禮,有很多眾生去,去到那裏以後,他也沒有準備東西給人家吃,人又很多,因爲落成時很多人都去觀禮,美國的道場又是地廣人稀,位於空曠之處,在這種空曠之處,你沒有準備齋飯給人家吃,外面也買不到東西,因爲過了中午一、兩點,大家的肚子都很餓了,他待在裏面也不出來。有人就去問他:師父師父,大家都在問,怎麽沒有準備吃的?他是餓鬼啊,他是餓鬼,是爲法而來的,還是爲食而來的?意思就是說,你是爲法而來,還是爲吃飯而來的。然後就開始罵人了。你冷靜的想想看,凡夫俗子,不是聖人,佛法是不離世間法的,你一下子就要叫他爲法而來、無相,這個世間人怎麽有辦法呢?美國的道場位於空曠之處,是沒辦法買到東西的,那根本是找不到地方可以吃飯的。所以這個是一個很不可思議的事情。我是認爲世間都是靠一種宣傳,要是看書上對他描述的,那就不得了了,簡直跟佛一樣了,他現在培養徒弟到了什麽程度呢?培養到他的徒弟若是講到他師父,就​​是隻有他師父對而已。我很不希望講堂的這些在家菩薩,或是這些出家人,不論佛教哪一位法師,有沒有用,會不會弘法,我們都要平等尊重他三分,不能說:我師父最有修行,我師父最會講經。這種話不能說,沒有人教你這種說法,再沒有用的出家人,他還是有一個長處,至少他剃度出家了。我不希望你因爲崇拜慧律法師,到處樹立敵人。這個不是我所希望的,對不對?沒有人教你這樣做啊。但是他就不同了,他的徒弟一開口,就隻有他師父是對的而已。所以說你若是想親近出家人的話,親近的師父都是對立性的觀念,那就不得了了,到處樹立敵人。他誇下海口:我要鏟除臺灣省兩個敗類,一個是星雲,一個慧律。你想想看,我們兩個是敗類啦,那還得了,這怎麽得了呢?所以這就是說明,在座諸位,佛教若是這樣搞下去,一定會很淒慘,絕對會完蛋,漸漸就衰微了。我也常常說,信徒在護持他,護持得好像有點發狂一樣,發狂了,他師父講的永遠對,別人講的都不對。你應該看他有沒有依法,對不對?他如不如法?隻要你依法來說,這樣才對。每一個法師隻要他依法嘛。所以說:依法不依人嘛。你師父有修行,那我們很贊歎,但是不能說你師父講的才對,別的法師講的都不對,那麽佛教成何體統,這樣怎麽行呢?所以我告訴諸位,無起,持戒是不能看表面的,你不要看他日中一食,就以爲他是大修行人,那要是蛇過冬眠時,一次要四個月,一百二十天都不吃飯,你能比得上他嗎?蛇可以一百二十天不進食。持戒這個無起,我們內心裏面無是無非、無善無惡,這才是一個真正持戒之人。你光是一直看這個表面上,那個不準。你也不要看他那個宣傳怎麽樣,靠他那個噱頭,他是怎麽樣,他一出生就佛光普照,人就是很奇怪,一定要把他形容得叱吒風雲,不可一世。要是我,我就不會這樣,我問師媽:我出生的時候,你有沒有看到什麽光?怎麽會沒有光,七點多時生産,太陽都出來了怎麽會沒有光?對啦,這樣也是很光明啦,太陽都出來了嘛。我很不不希望,我這個人很討厭講那個什麽神通啦,講那個什麽很感應啦,很討厭人家講那種他出生時有多偉大的瑞相,講得天花亂墜。我覺得我們親近這些高僧大德,李炳南老居士、廣化法師、懺公、或是廣欽老和尚,也不曾看到他們在講神通,或是講一些雜七雜八的事,他也是吃三餐,跟平常人一樣,完全一樣,讓你看起來完全一樣,他們也沒有在標榜什麽什麽,完全沒有,對不對?持戒,現在就是因爲講到持戒,內心無相是名真持戒人,大慈大悲。連慈悲都做不到,還講持戒?笑死人了。第三、無念,無念就是忍辱。我們要忍耐,這是世間人所說的,其實用忍辱這個名詞,可以說是無忍可忍,因爲無念,不起心動念。【四離相。】這才是真正的精進。那麽簡單來說,你今天一切的用功、念佛,你都要離相,離世間的虛妄之相。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2-9-11 19:23
回复 佛教 的帖子

第四集


【五無住。】無住就是禪定。無所住,心無所住,這才是真正有定的人,不是整天都在打坐。六祖就​​說得很清楚了:原是臭骨頭,何必立功過。無住就是心無所著,這才是真正有定的人,不是說我們坐在那裏參參參……以爲這樣就能成佛。那麽殘障的人不能站立,只好整天坐著,他的雙腳不能站立,他只好整天坐著,可是坐那麽久,爲什麽都不能成佛呢?成佛不是光靠盤起雙腿坐禪,若是斷腿的人,要怎麽盤腿呢?或是下半身全無,全都鋸掉的人也是有啊,對不對?那麽他要如何禪坐呢?所以成佛作祖不一定要盤腿坐禪,心無所住才是禪定。


【六無戲論。】


這就是般若。


【如是六法。隨事方便。】


隨著外在事相的方便。


【假立名字。至於妙理。無二無別。但知一舍。即一切舍。】


所以意思就是說,名詞雖然不同,譬如:舍、無起、無念、離相、無住、無戲論,名字不同,但是妙理皆同,但知一個舍,舍就是無起,舍就是無念,舍就是離相,舍就是無住,舍就是無戲論。你隻要了解一個舍,即一切舍。


【無起。即一切無起。迷途不契。】


不契就是不相應,迷的人不相應。


【悉謂有差。】


他就會說六度有差別。迷的人他不相應,他就會說六度有差別。


【愚者滯其法數之中。】


愚癡的人,【滯】就是有礙,不通叫做滯。停頓在法數當中。法數就是數目當中,一、二、三、四、五、六嘛。


【即長輪生死。】


其實論理是一而已,真理、妙理是一,若是事相安排,則有無量無邊。所以停頓在法數當中,你就是長輪生死。所以【告汝學人。】若是想學道的人,你隻要修這個施捨的【舍】,就是檀,【但修檀之法】。你隻要修這個舍,就是一切法不受,一切法不受,連舍的觀念都沒有。


【即萬法週圓。】


所以我才告訴諸位,學佛哪有什麽困難,說實在的,真的很簡單,說實在的,真的很簡單,你不要一直說很難:師父,修行很難。真奇怪,我一直告訴你很簡單,你偏偏一直要說很難,真奇怪,你爲什麽要跟我唱反調?要說:很簡單。就像日本人講的:非常謝謝,很簡單、很簡單。每天就反複的說:很簡單,放下。日本人是很有這種精神,就算老闆、總經理打他幾個耳光,員工還是很有禮貌的說:感謝。一直感謝他的老闆,無論被打了幾個耳光,還是很感謝老闆,一定會跟你說:對不起。就是一直跟你道歉。現在我們就要把這種口號運用出來:學佛很簡單。諸佛菩薩所說的,就是一個【舍】字,捨得清清淨淨。怎麽會很困難呢?不然就老是生氣,一直氣憤。像今天這位菩薩,七十五歲的這位菩薩,馬上要趕回臺北去,他的兒子是個超博士,去釣魚的時候,被掀起的海浪沖到海裏,結果被淹死了。兒子五十幾歲,他七十五歲,兒子還是個超博士。所謂超博士,我們現在的學曆就是這樣,小學、國中、高中,大學叫做學士,再來就是碩士,再來就是博士,再來就是超博士,知道嗎?超博士就是博士以後再修三年、二年,叫做超博士。結果受到狂風巨浪沖擊,當場死亡。他的大兒子在臺大,第二個兒子也在臺大,第三個兒子在建國中學,生的兒子都這麽會讀書,嚇死人了。現在兒子死了,談起來就哭。剛才在流通處的時候,我一直安慰她,不過還是沒辦法。所以他七十幾歲了,他沒有學佛,承受不了,那種情執,這麽傑出的一個兒子,讀到超博士,可是五十幾歲就被水淹死了。他一想到就非常痛苦。要是我,我可能也會這樣,但是我今天學佛了,我就不會。要是我兒子被水淹死了,也隻能說:不然能怎麽辦?我叫他不要去釣魚,他偏偏要去。結果被海龍王選去當女婿了。超博士,海龍王又是最喜歡的。不然能怎麽辦呢?所以我就告訴她,你無法挽回的事情,你隻有承認,要直接接受它,不然你也無可奈何。你今天哭得傷心欲絕,你兒子也不能起死回生了。所以我告訴她:要趕緊寫下去超度,我們這裏有點燈消災,也有設這個靈堂拔度亡靈。她說:有,我有替他超度。這樣做就對了。我們這裏全年當中,消災、拔度全年都有。那麽消災拔度時要會念,法觀你要會念,要這樣念:願以此功德,消災參加點燈者,消災參加亡靈拔度者。就是本講堂所超度的,要這樣念,一念就全部包括在內。所以說設這個靈堂,也能夠利益無量無邊眾生。即萬法週圓,


【況於五法。豈不具耶?】


何況於五法,就是其他的五度,又怎麽會不具足呢?


【問:三學等用。何者是三學?雲何是等用?答:三學者。戒定慧是也。問:其義雲何是戒定慧?】


答,你看禪宗所回答的,跟一般宗派答的就是不同,一般所答的持戒就是身不要殺生、偷盜、邪淫,口不要妄語、兩舌、綺語,意不要貪、嗔、癡,一般都是以這樣叫做持戒。你看禪宗祖師在解釋持戒,跟一般的說法完全不同,你注意看底下所寫的,什麽叫做持戒。


【答:清淨無染是戒。】


你看看,這實在是太好了。這本《頓悟入道要門論》看了實在非常清涼,清淨無染,這才是真正在持戒。下面


【知心不動。】


知道我們這個心如如不動,不生不滅。


【對境寂然是定。】


面對一切境界,他都一樣,完全清清淨淨。【寂然】就是不動,叫做寂然,很安靜的意思,不喧嘩,不會煩躁,很安祥。面對一切境界,還是那麽的安祥,這就是真正的定。


【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


你若是知道心不動,知道不動就好了,不要想:我的心不動。又起心動念,想控制我的心不動,多一個念頭,作不生不動想,不要産生不動的想法。


【知心清淨時。不生清淨想。】


就是說加一個清淨的執著,又變成不清淨,知見又立知嘛。所以知心清淨時,不能生清淨想,不行。


【乃至善惡皆能分別。】


善惡皆能分別。


【於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爲慧也。】


這個要劃起來。於當中無污染,能夠得到自在,你就是有智慧。


【若知戒定慧體。俱不可得時。即無分別。即同一體。】


戒就是定,定就是慧,一體三面。所以


【是名三學等用。】


二十一頁倒數第二行下面倒數第五個字。


【問:若心住淨時。不是著淨否?】


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若是執著在清淨時,這樣是不是執著清淨呢?


【答:得住淨時。不作住淨想。是不著淨。問:心住空時。不是著空否?答:若作空想。】


若是作空的想法,說:我在修空、空觀。


【即名著空。】


這就是執著空。所以修空的人與空相應,他沒有空的思想,不會多一個念頭:我現在在修空。這樣又變不空了。


【問:若心得住無住處時。不是著無所處否?答:但作空想。即無有著處。】


你若是作空的想法,你就無有著處。


【汝若欲了了識無所住心時。】


你若是要了了識無所住心時。


【正坐之時。】


正於端坐的時候。


【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


你隻要不想一切物。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


過去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記憶,記憶力。過去不論是愉快、不愉快的事,過去都已經過去了,討論那個已經沒有用了。過去心不可得的意思就是說,過去的事,你現在再怎麽想它,再怎麽回憶,都無法挽回了。可是我們人都是這樣,感情太過豐富了。要是翻開相片,看到過去的情景,眼淚就不停的流,坐在那裏,想著他過去是受了多少的委屈,都是這樣。所以對於過去的事,若是有大智慧的人,當下這一念,他就能解脫。過去有一個寡婦,這個寡婦對先生的感情還是很重,學佛已經好幾年了,還是放不開,她經常會唱首歌。那一次我去她家,她不曉得我已經到了,她在二樓,我剛好到了樓下。我就聽到她在樓唱:我君離開數千裏……也不知道是怎麽唱的,老是在唱這首歌,意思就是很難過。我上樓時就說:怎麽不念佛,變成在唱這首歌了,13:43真糟糕。沒辦法,雖然也已經在這佛了。所以我常常說,學佛的人是千百種,你是學解脫,或是學執著的東西。丈夫死了就死了嘛。沒辦法,因爲兩人的感情太好了。還有些人喜歡唱【舊情綿綿】,總是放不下。所以過去心不可得。我們人若是了解這種東西,一切恩怨、愛恨,當下都是無的東西,莫讓傷心的事再湧這個心頭,因爲那都是不可得的東西。


【即名無過去事。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


未來的事尚未到來,你也不必求、不必去想。像我們本來請了一個小姐要來上班,可是她又跑來告訴師父:師父,這裏又沒有剃度女眾,我要是來這裏上班,老了以後怎麽辦?她現在就開始在擔心以後的事了,現在還這麽年輕,現在才二十幾歲而已,就杞人憂天的想到年老以後的事,你能不能活到三、五年後,還是個未知數,她現在就開始在想:老了之後怎麽辦?一下子就開始操心老了以後的事,卻不能好好把握現在的時間修行,都是這樣。也沒有出家,也沒有出嫁,她就開始在想了:不知道要怎麽過日子。沒有人可以安慰她。所以這些女眾真是很難搞定,又怕出家、又怕在家,又怕獨自一個人,沒有伴,沒有人能安慰她。你嫁人,是他來安慰你,或是你安慰他,這還是個未知數。我舉一個例子給你們聽,我那時候去教專科學校,有一個學生,她就是有這種觀念。我那時候還未出家,她都稱我林老師。她說:老師老師,我要是沒有出家,也沒有嫁人,以後怎麽辦呢?我說:將來的事情你也不知道,不可知啊。她就真的決定結婚了,後來她就不出家了,那時我已經堅持要出家了,我大學二年級,我就知道我一定會走出家這條路,因爲我會害怕結婚,我要是看到女眾這麽可愛,我會怕,太可愛了,老是鬧個不停,一點小事就可以鬧上老半天,你也拿她沒辦法,無理取鬧,就是鬧得你沒完沒了。然後她就結婚了。她結婚兩年六個月,剛好滿兩年半,她先生出車禍,受到嚴重撞擊,到現在還昏迷不醒。真的,有人可以照顧了,到現在還在照顧他,還在照顧啊,take care of,take care of就是照顧,take care叫做珍重的意思,到底是You take care of him,還是He take care of you,can not decide,還不曉得,不能做決定,到底是你照顧他,還是他照顧你,這還不知道,知不知道(廣東話)?廣東話都這麽說:知不知道?老是想嫁人,希望有個人安慰你,我都不需要,我自我安慰我自己,有空我就自己摸摸胸脯,安慰我自己,誰能夠安慰你?有誰能夠了解我,我還年輕,隻有佛陀了解我的心。不需要操這個心啦,杞人憂天的一直在想將來該怎麽辦。我告訴你,很簡單,將來佛教一直發展,我們若是真正在佛教裏修一、二十年,我們已經有正知正見,等我們老了以後,像在妙蓮法師那裏,舉辦大法會時人很多,我們就去幫忙撿菜啊,老菩薩就可以去幫忙撿菜,寺院辦法會時,我們就去廚房撿菜,多少幫忙做一些工作。不然也有一些清修的道場,我們就存一些錢給寺院的住持:我供養這二十萬,你給我一間房間住,讓我住到百年之後,也是可以啊。因爲你有正知正見,又能幫助寺務。但是你不要等到視力模糊了才想去,你要盡早,趁眼睛明亮,戴上眼鏡還看得清楚時,差不多五十五歲、六十歲的年紀,視力還不錯時,就趕緊去寺廟找一個安單的地方,你是在擔心什麽?怕沒有地方去。像我要出家的時候,我也沒在想:我將來要怎麽辦,我要怎麽辦?不必擔這個心,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未來的事情還未到來,何必杞人憂天擔心成這樣,你要是活到八十歲才往生,你在五十年前,就提早擔心以後的事,腦袋壞掉了?沒有人是這樣操心的啦,嚇死了,五十年以後的事情,五十年以前就掛在心頭開始操心,哪有人這樣子的,對不對?所以說,未來的事莫願莫求。


【未來心自絕。】


就沒有這種觀念。


【即名無未來事。19:53現在事已現在。於一切事但知無著。】


很重要,拜託你們劃起來。現在的事已經現在,於一切事,你隻要無著,也就是你隻要了解無著。


【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


這個現在心最重要,但知無著,你隻要不執著一切事,那麽現在心自絕,


【即名無現在事。三世不攝。】


過去、現在、未來都無。


【亦名無三世也。心若去時。即莫隨去。】


就是說心若是起心動念時,你不要跟著它去,這個起心動念的去的念頭,起來的這個念頭,


【去心自絕。】


起心動念,心若起去時。你的心若是要行動,要起來了,起心動念時,你不要隨著它去。觀空,當下清淨心就現前。去心自絕,也沒有起心動念這種東西。


【若住時亦莫隨住。】


你若是住時,不要隨著住。不要說:我現在在住。又變成一種執著。21:18


【住心自絕。】


我安住的時候,無所著的時候,不要隨著住在那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我若是安住的時候,也不要隨著安住,産生一念執著,這個安住的心自然就沒有了,執著的心自然就沒有了。


【即無住心。即是住無住處也。】


要劃起來,就是住無住處。修行就是這樣,就是說若是想修行,三言兩語就解決了,你就是安住在無所執著的地方,令它暢通無阻,就像大便能暢通一樣。哲學家說:你要快樂,第一個,你大便要通。這句話很有道理哦,這句話很有道理。糞便若是不通,肚子就會脹起來,你若是想快樂,第一,大便要通,排洩要很通暢,體內就不會阻塞,或者有便秘,使力拉也拉不出來。


【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時。】


你若是了了,也就是清清楚楚。你清清楚楚自知,住在住的時候,安住於住的時候。


【隻物住。亦無住處。】


就是說東西放在那裏,但是你的心不住,亦無住處,就是它沒有固定之處,所以他的心無所著,一切都是空性的東西,這不是真實的東西。隻物住,隻是這個東西安住在這裏,心無所住。東西放這裏就放這裏,你的心不要跟著執著,意思就是這樣。亦無住處。所以


【亦無無住處也。】


也不能說沒有一個住處,因爲在這裏,確實有一個安住的地方,你也不能說沒有,不可以否認說,它沒有一個安住的地方。意思就是說,安住於無住的地方,卻又不能否認它。也就是說,它安住在這個地方,但是你不要執著它有一個安住的地方,但是也不要否認它沒有一個安住的地方,就是一個無住。


【若是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


就像水溝暢通了。我們若是了了,清清楚楚,不住一切處。


【即名了了見本心也。】


這一句太棒了。你若是清清楚楚,了解心不執著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你想想看,一個人若是到這種程度,你看他會有哪件事不快樂。回到家裏,看到自己的哥哥混黑道,我們一直勸告他,自己心裏會很難過,世間人都會覺得很痛心。勸告哥哥,哥哥也不肯聽,師父講的:心不住一切處。我已經盡心了,我做妹妹的人已經盡心了。或是自己的侄子很不中用,勸導他也不聽,我做姑姑的人,我也已經盡力了。或是自己的父親,或是自己的女兒,我叫你不要跟那些流氓在一起,她卻硬是要去,那也沒辦法了。所以說,盡人力以後,一切不執著。我已經盡力了,一切不執著。我做師父的人也是這樣,我已經盡我的力量,叫你們要親近善知識,叫你們不要離開講堂,叫你們要共集一處,要好好修行。但是這不是師父的問題,受了兩三句是非一挑撥就離開了,人家來說:師父,他已經離開了。我已經盡力了,我已經盡心盡力講經給你們聽了,我也是叫你要不離善知識,不離道場,我也是都講得很清楚了:不傳是非。好好的對三寶有信心,好好的念佛,25:30你要受人影響,我有什麽辦法。你要回去,我也不可能把你拖回來,因爲我已經盡力了。爲什麽?不住一切處嘛,對不對?這是世間正常的道理,一切法無常,該來就來,該去就去,其實本來就是無來也無去的東西。即名了了見本心,這就是本來面目。所以你若是用本性修行,你看有多輕松,回到家裏,你不可能與父母親不合,夫妻不可能不合,因爲了了見本心啊。見本心就譬如先生若是不學佛,我無所著,不然能怎麽辦?我已經盡力了。妻子若是不學佛,不聽做先生的勸告,不然能怎麽辦?可是我們人就是不懂,不懂本性的東西,我就是硬要叫他來學佛,可是他不肯啊,硬碰硬之下就起沖突了,就開始家庭革命,鬧得雞飛狗跳了。我就不會這樣,我很自在,我自出家以後,我就了解,我不會一直說:爸爸,你怎麽不來學佛?你是當師爺的人呢。我不會這樣。我也不會叫師媽來學佛。人家說:你不是要度她嗎?沒有,我隨緣。說真的,直到我出家七、八年之後,我家人當中還沒有幾個在學佛,我家人學佛,差不多是這三、四年當中,才開始學佛,因爲我這個人的心很自在,我顧我的生死,我不是自私,因爲緣尚未成熟啊。到現在人家在花蓮一直贊歎,師爺在花蓮,現在大家開始曉得了:他就是慧律法師的父親。已經開始曉得了。他一開始持大悲咒,他幾十年來的皮膚病,師父的父親,幾十年來的皮膚病總是醫不好,看過多少醫生,就是治不好,結果自己念大悲咒,念到都痊癒了。現在不必我勸他了,自己念大悲咒得到感應,皮膚病都痊癒了。現在早晚都持往生咒,就是要拼往生。師爺的根機比師媽更利,因爲他受過教育,他一下子就有辦法。對不對?是不是這樣?所以說一剎那之間,學佛就是一剎那之間而已。現在是非常精進,但是因爲他很少在聽經聞法,28:05但是還是有在聽錄音帶,他的習氣較重。煙也戒了、賭也戒了、色也戒了,所有壞習慣都改掉了,我按月寄錢給他,兩萬兩萬寄給他,寄這兩萬去,是要給他很大的鼓勵,意思就是叫他要念佛。他常常說:唉呀,我也沒盡到什麽責任,我要是死了以後,叫政府簡單的用具棺材裝進去火化就好了,我就留個幾萬元處理後事。我說:笑死人了,一個法師的父親,後事辦得這麽草率,怎麽可能這樣做呢?是他自己有自卑感,世間再不孝的人,也不會做這種事情。所以他念佛已經念到自己有感應了,這不用我再說了。所以說:了了見本心,所以用本性修行,碰到任何一件事,就算天大地大的事,也沒有什麽事,隨緣,你要學佛就來學嘛,你不學佛也隻能隨緣,不然能怎麽辦?不然我要按怎呢(臺語諧音)?你說啊,你不學佛我能怎麽辦?把你打死嗎?所以那就很輕鬆了。但是我們要有機會給他,要給他機會,要買錄音帶給他聽,我有機會給你,其餘的就要看你自己了。就像一隻牛不肯吃草,你硬是壓住他的頭,要壓著他喝水,根本不可能的事。要是我,我常常說我很自在,你要不要學佛,不是我的問題,是我自己生死的問題,你要自己負責。


【亦名了了見性也。隻(上竹下固)不住一切處心者。】


就是隻是這個不住一切處這個心。不住就是不執著,於一切處不執著,【即是佛心】。這句話你要好好的聽,也就是同於: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佛就是就算一切天大地大的事發生,不論丈夫、妻子、子孫、一切財物完全無所著,那麽你看佛的心有多快樂。你由這句話,你就能體會。一個人到了連生命都可以犧牲、奉獻,完全無所著,你想想看,他把生命都交出來了,那麽這個人的快樂是不可言喻的,因爲他不怕死啊。世間最快樂的人,就是他不怕死,因爲他對死亡已經清楚了。這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無所著的心,


【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亦名色性空。】


色就是一切內外,煩惱、外境,色性空就是表示一切法皆是空性,一切法。這個色性空不隻是說外境,凡是一切由色法衍生出來的色、受、想、行、識,統統都是空性,都是空性。


【經雲:證無生法忍是也。】


經典說:證得無生法忍時,你若是尚未得到這種心,也就是解脫心、菩提心、無生心、色性空,這就是無生法忍。


【汝若未得如是之時。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會。】


你的功力若是到這種程度,你自然就能夠了解。


【所言會者。一切處無心即是會。】


你要怎樣才能體會呢?一切處無心,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體會,這就是能夠契合。


【言無心者。無假不真也。】


什麽叫做無心呢?無假不真,所有假相當下就是真的。意思就是說,你對一切事相完全放得下,不與人鬥爭、不與人計較,對一切是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假不真,所有虛妄的東西,外相虛妄的東西,當下就是我們的清淨心,就是變成真的,這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何謂假呢?


【假者愛憎心是也。真者無愛憎心是也。】


所以說,你若是一切都放得下,無心,愛恨都放得下,一切都變成本性的東西,無愛憎心,就是本來的面目。


【但無愛憎心。】


你隻要沒有恨心,以及佔有的執著心。


【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脫也。】


道理就是這麽簡單,那有什麽困難?


【問:爲隻坐用。】


意思是說,隻有坐禪時有這種心,那麽行走時,是不是也能夠運用呢?


【行時亦得爲用否?】


我們學禪的人,學解脫自在的人,坐禪時有這種解脫的思想、覺悟的心,那麽行走時怎麽辦呢?


【答:今言用功者。不獨言坐。乃至行住坐臥。所造運爲。】


所有一切的造作,叫做所造運爲。就是所有一切的造作,一切三業造作。


【一切時中。常用無間。即名常住也。】


一切法無心。用無所生心,清淨心,一切造作都無間斷。運用無間斷,名叫做常住。


【問:方廣經雲:】


方廣是指大乘的經典,一切大乘經典叫做方廣。這個不是說有一本經叫做方廣經,不是這個意思,意思就是凡是大乘經典,統統叫做方廣,既遍十方又廣,無量無邊叫做廣。所以凡是講遍十方的道理,內容很廣泛的,統統叫做方廣經。那麽方廣叫做大乘經典的別名。大乘經典說到:


【五種法身。】


哪五種法身呢?


【一實相法身。】


實相就是無相。


【二功德法身。】


修無量功德的法身。


【三法性法身。】


就是無一切相。


【四應化法身。】


就是方便度眾生。


【五虛空法身。】


這是一種比喻。下面說


【於自己身何者是?】


我們自己的身是什麽東西呢?我們有什麽法身呢?五種法身,你了解是什麽法身呢?對自己的身何者是?


【答:知心不壞。是實相法身。】


實相就是知,知道我們有一顆清淨的心,這個是不可磨滅的。不壞的意思就是說,修到最後可以顯示出來,你除不掉的。譬如說,可以壞的叫做無明,不可壞的,就是我們真實的本性。所以說知心不壞,這是實相法身。


【知心含萬像。是功德法身。】


這是第二種法身。知心,了解這個心包含天地萬物,即是功德法身。第三、


【知心無心是法性法身。】


了解我們的心,當下就無心,無形相的東西,即是法性法身。第四,


【隨根應說。】


隨根就是根機。這個【根】不是六根,這個【根】就是眾生,隨著眾生而感應的說法,視眾生的根機,


【是應化法身。知心無形不可得。】


了解我們的心是無形不可得,


【是虛空法身。若了此義者。】


了解這個道理,二十六頁,


【即知無證也。】


無所證也,沒有一個真正證得的東西,因爲本來就是空。


【無得無證者。即是證佛法身。】


無有可證,本來就無,


【若有得有證者。即邪見。】


所以很簡單,你若是常常聽到人家在講經說法時,贊歎自己有多麽厲害,這還是落入一個邪見的有。有一個人去參訪廣欽老和尚,一個平凡的人。他去找廣欽老和尚,看完回來後竟然告訴我:師父,我去看廣欽老和尚,都一樣啊,沒什麽特別的嘛,就是經常坐在那裏。我問他:不然你想看的廣欽老和尚,你覺得要哪一點不同,你才認爲他是廣欽老和尚?我以爲去的時候,可以看到他展現很厲害的神通,結果什麽也沒看到,跟平常人完全一樣。他的看法就是高僧大德會耍把戲給他看,才稱爲高僧大德。結果沒有,就是經常坐在那裏,跟平常人完全一樣。所以他不能了解,因爲凡夫嘛,38:55以爲成佛作祖跟我們人不一樣,其實完全一樣。這就是邪見,認爲有得有證。


【增上慢人也。】


增上慢就是說得相似法以爲證悟,叫做增上慢,他雖然非常精進,但是所得到的法,他不是真正的悟,相似而已,叫做增上慢。


【名爲外道。何以故?維摩經雲:舍利弗問天女曰:汝何所得?】


你得到什麽?


【何所證?】


你是證到什麽呢?


【辯乃得如是。】


你的辯才才能如此的了不起啊。【辯】就是你的辯才,【乃】就是才能。你的辯才才能夠得到這麽了不起的口才呢?舍利弗問天女:你是得到什麽、證得什麽,你的辯才才會這麽了不起,辯乃得如是,你的辯才才會如此無礙呢?


【天女答曰:我無得無證。】


我無得無證,無所得亦無所證。


【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證。即於佛法中爲增上慢人也。】


增上慢就是自認爲有所得,有所得就是頂墮,墮入自己認爲了不起的地方,叫做頂墮。增上慢人。


【問:經雲:等覺妙覺。雲何是等覺?雲何是妙覺?答:即色即空。名爲等覺。】


已經知這個色法與空不異,色法當下就是空,名爲等覺。


【二性空故。】


就是色跟空性同時都是空,


【名爲妙覺。又雲:無覺無無覺。名爲妙覺也。】


無覺就是說,不能說我有一個覺悟,因爲覺是本有的東西,他本來就有這種能力,本來就有菩提心的覺性,所以說無覺,不能說我在覺。也不能說無無覺,也不能說一個無覺,認爲一個無覺才能成佛,落入一個無覺,那又變成觀念了。所以說無覺就是空性,當下就是圓滿了菩提。也不能說有一個無覺的觀念:我就是因爲無覺,所以我成佛。這樣也不能成佛。連那個無覺都不可以。譬如說:我沒有修行,所以我能成佛作祖。無修行,因爲無行,不執著修行,所以無行。說:我沒有修行。連這個無修行的念頭都不能執著,我就是因爲無修行。連這個無修行都要去掉。所以無無覺,也不能有一個無覺的觀念,名叫做妙覺。


【問:等覺與妙覺爲別爲不別?】


等覺與妙覺,有什麽分別或不別呢?


【答:爲隨事方便。假立二名。本體是一。無二無別。乃至一切法皆然也。問:金剛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其義雲何?答:般若體。】


我們本性的這個般若體


【畢竟清淨。】


智慧心就是嘛。


【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可說。即於般若空寂體中。具恒沙之用。】


恒沙就是無量無邊。無法可說,當體即於般若空寂體中,具足恒河沙妙用。


【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故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


輕賤,也就是被人瞧不起。


【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義雲何?答:隻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識。】


就像一個人尚未遇到大善知識時,


【唯造惡業。清淨本心被三毒無明所覆。不能顯了。故雲:應墮惡道也。以今世人輕賤者。】被糟蹋【即是今日發心求佛道。爲無明滅盡。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無亂念。】所以【諸惡永滅。故以今世人輕賤也。】


被人謾罵。因此別人若是罵我們、瞧不起我們,誹謗我們,就是替我們消災,就是這個意思,替我們消災。今天我們若是被人罵了,我們就想:一大早就有人替我消災了。也就是一大早就被罵的意思,一大早就有人替我消災了。晚上被罵的話就說:昨晚我先生替我消災。聽不懂的人還問:你先生真厲害,還會念經?對啊,隻不過他念的經跟佛的不同。罵了一整晚,像極了女人的性格,罵了一整晚,嘮嘮叨叨的。有些男人很像女人的性格,我很不欣賞這種人,嘮嘮叨叨的。男人若是帶有這種毛病,那就完蛋了。男人不像男人,一般是女人才會嘮嘮叨叨的,女眾的本來面目就是嘮嘮叨叨的,怎麽連男人也學女人嘮嘮叨叨的,整晚嘮嘮叨叨的,要是碰到我,準會被我揍。Dynasty王朝(臺語揍的諧音),準會被我揍,我很討厭那種有女人性格的男人。


【無明滅盡。亂念不生。】


動亂的念頭就不生,


【自然解脫。故雲:當得菩提。即發心時名爲今世。非隔生也。】


【隔】就是來生,不是後世。所以說:當得菩提,即發心時名爲今世,非隔生也,也不是說所謂的來生,當下這一念就是。因此佛法並不困難像這些文字並不是很難,隻是有些人學佛還不是很深入,對無覺、無無覺,會有一點搞亂了,若是目標、方向肯定了,那麽就很簡單,你說修行很困難,並不困難,說實在的很簡單,並不困難。那麽在座諸位,今天已經九點半了,受八關齋戒的人照常禁語,照常用功,拜佛、念佛。要參加點燈的人,要參加拔度的人,就去寫名字。再來,要參加印經典的人,要參加印經典的,可以交給盧素梅小姐,錢放在我這裏可以做功德,才不會被偷了,這樣才乖。今天就講到九點半,明天就從二十九頁開始,二十九頁的第三行開始。今天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自己的東西要保管好,不要被偷了,下課。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2-9-11 19:27
回复 佛教 的帖子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二十九頁,前面第二行最後一個字。


【又雲:如來五眼者何?】


我們經常在說的五眼。


【答:見色清淨。名爲肉眼。】


見色清淨,也就是見到一切色法,當下就是清淨心。第二,


【見體清淨。名爲天眼。】


見體,所以色法之體是自性空,心法之體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見體清淨,表示所謂六根完全通達。見體,名爲天眼。第三,


【於諸色境。乃至善惡。悉能微細分別。無所染著。於中自在。名爲慧眼。】


就是說面對一切境界現前時,乃至一切善、惡,【悉能】就是一切全部都能微細的分別,雖然分別,但是也是本性在分別,所謂無分別心,是沒有凡夫的執著、分別的意思。本性的分別,雖分別,不作分別想,本來就有分別的能力,於其當中,無所染著。總而言之就是無所住、無所執著的觀念。於中自在,這個自在就是能通,叫做自在。舉一個例子來解釋這句話,我們碰到一件事情,我們想不開,就是不自在,我們執著一件事情,心裏就很痛苦。自在若是用一句很貼切的現在人的話,就是說完全沒有壓力,他不會製造壓力出來,若是要用世間的名詞來說,就是完全沒有壓力,佛就是完全沒有壓迫自己。而我們對每一件事情,遇到事情他就有著,著就有一種壓迫力,因爲轉這個本性變成污染的意識,而這個意識,把我們的和諧的本性,切割成無量的分裂,意識就是一種分裂的狀態。所以我們人或多或少有一種精神分裂症,早上講的話,下午就否認了,下午講的話,明天就否認了,我們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種精神分裂,所以我們罵別人精神病,其實我們也有,隻是我們比較輕微而已。論世間正常的人,隻有佛陀才是正常的人,佛陀才是完全正常的人。無論你怎麽糟蹋佛陀,他都是一笑置之,因爲畢竟空,他無所著。可是我們人就不正常,之所以會不正常,就是因爲意識心,這個意識心就會讓我們産生壓力,會給我們壓力,有壓迫感,這個壓迫感就像被石頭壓住一樣,你問他什麽原因,他也不知道。你問他:你爲什麽痛苦呢?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他無緣無故就會痛苦。所以我們習慣於無量劫以來,無明、我執、法執的觀念,無始劫以來,已經都習慣了。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的原因,自己就會莫名其妙的哭,沒有任何的原因,自己就會發脾氣,沒有任何原因,我們自己就會很痛苦,不知道如何是好?開悟的聖者就不會這樣,開悟的聖者他不會說今天情緒很低潮,也不會說今天情緒很高潮,高興得難以控制。我們人的高低潮是很強烈的。譬如說我們從前讀大學時,我們的物理老師在出題目時,都會出考古題,考古題就是前幾屆考的,他都會重複考,重複考的時候,因爲物理學的範圍很廣,他都會重複,我們就去收集考古題,看他前幾年出什麽題目,因爲他有這個習慣。有一次人家告訴我這個消息,因爲我很認真在研究佛法,沒有時間看書,幹脆就去看考古題。看考古題的時候,才隻有看五題而已,因爲沒有時間啊。考試時,本來都會分一張考試卷,大學在考試都是出三題、五題,一題是二十分,一題不會答,就要被扣二十分了,沒有在出是非、選擇、連連看的,沒有出那種類型的題目。讀大學在考試時,都是出個三題、五題,就是總分一百分了,考試時題目先發下來,然後再發考試卷。題目發下來的時候,我一看,四題都一樣,跟考古題完全相同,一模一樣,我高興得楞住了,後來發現:怎麽沒發考試卷,怎麽沒有發考試卷呢?結果人家考試卷已經傳到後面去了,我高興得連考試卷都忘了拿,我正在訝異:咦?怎麽沒有發考試卷?教授說:你有病。說我有病,因爲正高興著題目都一樣,出五題,有四題一樣,頓時就傻眼了,還在奇怪:怎麽沒有考試卷,隻有題目而已?所以我們人情緒的高低潮就是這樣,忘記了,高興得忘記了。於其中,我們若是很高興時,就不能自在。所以如果你爲了春天百花開而雀躍不已,你就會爲了冬天的秋風掃落葉而痛苦不堪,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你爲了你的容貌而高興雀躍不已,你有一天就會爲了人老珠黃而痛苦不堪。同樣的道理,這是一定的。我們人若是藉著錢快樂,他就會因爲錢痛苦,藉著名快樂,就會因爲名,惹上殺身之禍。就像競選一樣,報紙上也有報道,爲了競選,蔡慶源被開槍警告。所以說我們人無法自在,於中自在,大徹大悟的人,對名利、什麽男女、感情、這個世間的一切事情,都跟沒事情發生一樣,不來不去,沒有事,畢竟空。我感受到這個無生的時候,我一直贊歎:佛陀實在是太厲害了!最近一年我一直每一次內心都有一種吶喊、呼喚,一種贊歎佛陀,我根本無法形容。這無上甚深微妙法,爲什麽佛陀能夠悟到這種不生不滅的本體,因爲我們有感受到無生的氣息,我就能了解,佛陀在這個千變萬化的世間裏面,他能夠悟到不生不滅的本體。像我們現在,你們有沒有感受我不知道,我就開始有感受這個無生的東西,沒有事情,一切都沒有事,沒有發生過任何事。過去事已經過去,未來事不可知,現在每一個動點都在變化,根本不值得執著。無生,當下就是自性空的東西。內心裏面一直很贊歎佛陀,爲什麽這麽無上微妙的佛法,這個法隻有佛陀能夠去體悟呢?今天我們若是沒有聽到這個佛法,也是很悲哀。所以我們是一個很幸運的人,我們悟到這個不生不滅的本體,當下就是,於中自在,縱橫自得,從前所過的日子就不一樣了,以前的修行就不一樣了。所以今天普門雜志傳真給我,他這幾天要來訪問我四十歲的心情。法師,你四十歲的心情是什麽?你二十歲的心情,三十歲的心情,四十歲的心情是什麽?我二十歲的心情,正在找修行的方向,我三十歲的修行,都是用意識心在修行,等到四十歲的今天,我發現我完全沒有在修行。所以他就問:請法師用最簡單的句子,描述你四十歲以來的心情。我就告訴他們,我就作一首詩句,我也會作詩哦,那是他們要我作的,我就作了一首:行住坐臥日日忙(每天都在忙碌),畢竟空性不必慌(畢竟空性,你慌也沒有用),若問四十心情意(就是這個心情是什麽感受),請聽恒河無生曲。很滿意。請聽恒河無生曲,那就是我的心情,一切法無生,本來就沒有任何事。可是我們人就硬要逼死自己,沒事偏偏搞成有事,然後就變得很嚴重了。若是大徹大悟之人,完全沒有事,天底下都沒有事,再大的事也一樣沒事。所以於中自在,這才叫做慧眼。


【見無所見。名爲法眼。】


見無所見,見性一直産生妙有,雖見到一切相,無所見,等於什麽現像都不能困擾他。見無所見,不是說什麽都沒有看到,不是這個意思,見性一散發出來的妙有,雖見到一切相,但是等於無所見一樣,無所見就等於空。所以見無所見,就是說見性一直發揮出來,等於平等的心性,開展出來的時候,跟無所見一樣,就是等於沒有執著,見無所見,雖見一切法,而無所執著一切法,所以見無所見,名爲法眼。再來最後,離兩邊,到最後一定離兩邊。


【無見無無見。】


無見就是不見一切法,不立一切法,一切法畢竟空,無見。一個人修行修到一切法畢竟空,有哪一樣障礙得了他?有哪一樣會令他痛苦?哪一樣東西值得他痛苦?就算你如何贊歎,他也完全沒有感覺,他隻會說你有修養啊,對不對?所以說他今天問我一個問題:法師,你以一個默默無聞的修行人,寂寂就是默默無聞的修行人,突然竄紅變成大法師,你如何在名利供養當中不被迷失,我寫了一句:一切法不受。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你一直要說迷失什麽,對不對?本來就一切法不受,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一個法師的成就,也要感恩無量無邊的眾生,雖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實無體可得,根本就沒有眾生可得,也沒有諸佛可得,佛跟眾生也是對立性安排的名詞,哪裏有迷的東西呢?一做大法師,就被名聞利養迷惑了,那稱什麽大法師呢?這個【大】就是絕對,對不對?一切法不受。我告訴他們:將所有的功德,歸究給臺灣的高僧大德、一切護法居士們,一切法不受。單獨一個人怎麽可能成就呢?《華嚴經》就講得很清楚了:十方三世一切佛,我因感恩無量無邊眾生,所以常在穢土示現,以有眾生故,所以一切諸佛而得成。因爲有眾生,諸佛才能成,沒有眾生磨練,佛就無法生。同樣的,因爲有眾生,你才能夠做大法師,這怎麽會是我們的功勞呢?這根本不是我們的嘛,是所有一切眾生的功勞,連迷都沒有,這個名詞都沒有。無見無無見,無見,一切法沒有執著,等於沒有看到一樣。那麽無無見,連這個無見,也沒有所謂的無見,不能說我沒有看見,叫做修行,說我沒有修行,叫做修行,常常說:我沒有修行,我沒有修行。這也是一種執著。所以無見就是破除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叫做無見。無無見,連那個不可得的,也不可以執著。


【名爲佛眼。】


簡單講就是離兩邊。


【又雲:大乘。最上乘。其義雲何?】


【義】就是道理,要怎麽解釋呢?


【答:大乘者是菩薩乘。】


大乘就是菩薩,【菩薩】照理說應該稱爲【菩提薩埵】。菩提薩埵,這才叫做真正完整的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菩薩菩薩。是因爲中國幾千年來的曆史所慣用的名詞,所以稱爲:菩薩、菩薩。所以佛法最先傳來中國,我們法師要回去中國大陸講經弘法,這是非常方便的,因爲曆史相同,文化相同,那麽語言相同、風俗相同、信仰也相同,所以臺灣的法師若是學成就了,要回中國大陸傳——不是傳宗接代,講太快了——傳法,就要回去我們自己的國土,中國大陸,真的啊。你要是去美國弘法,你就吃力了。譬如到美國要拜梁皇寶懺,那你就完了,美國人幾時聽過什麽是梁皇寶懺?Master what is 梁皇寶懺?你就得解釋:梁皇寶懺就是因爲梁武帝怎麽樣……然後他又會問你一句:什麽是梁武帝?每一句都要解釋。所以希望我這些徒弟學成之後,能回大陸弘法,我已經老了,我沒辦法了,我不能坐飛機,我也沒辦法,大陸沒什麽廁所可以方便。我把你們栽培成就之後,你們回大陸弘法,要把法傳出去,要傳出去。所以目標要放在中國大陸,這是佛教的大市場,大的市場,希望這些法師要學得有志氣一點,不要像師父這麽沒志氣,威鎮臺灣這一個角落而已,你們去大陸發揮,一個人分配一省,讓你們去度眾生,三十幾個人,正好一人度一省。所以說我們是中國人,要度自己的同胞,比較得心應手,曆史相同,你現在回去大陸,你講國語大家都聽得懂,你到美國弘法,完全聽不懂,曆史不一樣。所以我們還是要度自己的中國,我們的目標還是放在中國大陸。大陸的北京佛教會,要請我去演講,上海玉佛寺、廈門的佛學院,全部都在聽師父的錄音帶,不過大陸現在的因緣尚未具足,要做菩薩實在是不簡單,說真的,很不簡單,要犧牲自己。所以菩薩這個名詞,在我們中國一聽就知道了,對其曆史由來,全都能了解,菩薩乘。


【最上乘者是佛乘。又問:雲何修而得此乘?答:修菩薩乘者。即是大乘。證菩薩乘。更不起觀。】


更不起觀,就是沒有所謂能觀跟所觀。更不起觀簡單講,就是沒有能所,更不起觀,連能觀的那個觀都沒有,說我們能觀照的心,所觀照的境界,那麽我們能觀照的心,當下就是無生,那就更不起觀了,連觀都沒有,本來就無生。清淨的菩提自性,是本來具足的東西,哪裏有能觀、所觀這種東西呢?更不起觀。


【至無修處。】


無修處就是不能從後天再學習了,已經恢複到本來的面目了,到無修的地方。所以你若是常常看到外面的人,自己贊歎自己很有修行,那就是有修處,那還是個凡夫,至無修處是一個聖者。


【湛然常寂。不增不減。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問:涅槃雲:定多慧少。】


定較多,智慧較少,


【不離無明。定少慧多。增長邪見。定慧等故。】


也就是均衡,


【即名解脫。其義如何?答:對一切善惡。悉能分別是慧。於所分別之處。不起愛憎。不隨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說。】


這個寫得太好了,這個要劃起來。這一段是真的沒有話講。對一切善惡悉能分別,清清楚楚。眾生對於善惡,也分得清清楚楚,於所分別之處,不起愛憎,不隨所染是定。那麽我們人要避開愛憎,不可能。聖者就不一樣了,聖人愛、恨全部沒有。不隨所染是定。那一天電視上在報導,連我自己看了,都替那個女孩羞愧得無地自容。那就是有個單位在臺中舉辦拋繡球,希望恢複傳統的拋繡球活動,於是請了一些女眾要去拋繡球,然後一些男眾就在臺下準備接繡球,不過不是接到就要結婚,隻是說做一個朋友,要依照這個傳統,拋這個繡球。其中有一個很醜的女孩,長得很醜、很醜,醜得很徹底,她就把繡球拋出去,拋繡球,結果那粒繡球一直飛……最後掉到地上,都沒有人去動它,連看都不看一眼。我要是那個女眾,我一定趕緊跑下臺,真丟臉​​,可見她長得有多麽醜,是公認的醜,才沒有一個人要接,那就是醜得很徹底了,所以繡球一拋出去,也沒有人去撿,就任它掉在地上,也沒有人去撿。又碰上雨天,地上濕答答的,又有積水。所以想知道容貌美醜,一上臺就馬上知道了,聽說要是輪到稍具姿色的來拋繡球,臺下的人就搶成一團,把一粒繡球都搶破了。其實又不是說搶到繡球就可以娶回家當老婆。所以我們人這個愛憎,實在太厲害了、太厲害了,這個愛跟憎實在是很厲害。女眾若是愛上一個男眾時,旁邊若是有另外的女眾要接近這個男眾,這個女眾就想盡辦法要讓她死。自古以來,皇宮裏這種事情發生最多。皇帝若是愛上一個愛妃,另外那些愛妃就不會善罷甘休,想盡辦法就是要讓她死,想盡辦法要除掉她。過去看歌仔戲,或是布袋戲,或是電影時,一定是這樣演的。這個愛恨是很厲害的,非常的厲害。拋繡球沒人撿,真丟臉。那一天我看了頗有感觸:不要舉辦這種這種活動,是不是就不會去傷到人家的心了,對不對?不曉得辦這種活動有什麽意義?要是我不經意從現場走過去,那粒繡球拋下來,剛好被我接到,我還以爲發生什麽事了。我湊巧走過去,不小心接到了,大家一定起哄:慧律法師也來撿繡球。我馬上再把它丟上去,笑死人了。我沒去拋繡球就很不錯了,哪還輪到你拋繡球給我接,少臭美了。你多少的價碼?笑死人了。我覺得那真是很丟臉的事,不知道拋那個有什麽意義?你冷靜的想想看,我們的人生有多無聊,拋那個做什麽?臉都丟光了,那麽醜也來拋繡球,已經一年多了呢,我到現在還記得那個人有多醜,你看那有多嚴重。已經一年多了,還記得沒人要接她的繡球,你看有多嚴重,回家後一定痛哭流涕,真的。不隨所染是定。這個世間愛恨的力量實在是太大了。即是定慧等用說。


【又問:無言無說。即名爲定。】


就是我們不說話時,無言無說,我們說是定。


【正言說之時得名定否?】


得名定否?能夠說是定嗎?


【答:今言定者。不論說與不說常定。】


爲什麽呢(【何以故?】)?因爲用定性。注意,這個定性就是絕對空,2:33畢竟空性,它不管你行住坐臥,你證得畢竟空性時,哪有管你行住坐臥、一切現象現前,不會論這些。所以


【爲用定性言說分別時。】


你說話時也是定。


【即言說分別亦定。】


有一次,佛陀當時在世時,有一個比丘,他生生世世以來,這個比丘都會講一些一般所謂的黃色笑話,不是很清淨。這個比丘的僧團就很不高興,對他非常的不滿。這個消息就一直傳到佛陀耳邊,佛陀說: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他本身沒有這個意思,他完全沒有這種心理,他會說出這些話,隻是因爲他宿世的習氣而已。3:33所以我們要做到心完全的定,如佛一般,沒有那麽簡單,因爲有習氣覆障著我們。所以我們有一些話,是無意識狀態講出來的。譬如會說:這個人講話不是很文雅。因爲他前世講話就不是很文雅,不是今生才開始這樣。所以有一種情形,是習氣使然說出來的,所以用定性說話時,分別、說不說,都是在定中,有一種是還未達到畢竟空,仍然跟習氣在掙紮。


【若以空心觀色時。即觀色時亦空。】


什麽叫做以空心呢?空心觀色就是說,悟到緣起叫做空心。因爲他悟到緣起性空。觀色,觀色就是觀這個緣起。那麽簡單來說,若以空性的心,觀照緣起的時候,4:30那麽觀照緣起,當下也就是空。這句話簡單來說就是這樣。因爲你以畢竟空的心,來觀照這個緣起法,緣起法就是色法,緣起法也是空。


【若不觀色。】


若是不觀這個色法。


【不說不分別時亦空。乃至見聞覺如。亦複如是。】爲什麽(【何以故?】)?【爲自性空。】


他既然證得自性空,六根、六塵、六識,一切意識,當下就是本來面目,當相即道,縱橫十方,自在無礙,爲自性空。


【即於一切處悉空。】


一切處悉空,那麽就無善惡、誹謗、贊歎、大小、貧富,那麽定不定的觀念全部都沒有,即一切處悉空。下面那幾句話,你要注意聽。


【空即無著。】


這一句簡單來說就是,你若是​​自性空,空一切法,你的心地到哪裏都無所著,你也不會說這個朋友比較好,那個朋友比較不好,統統好。意見與我們不合的,保持一個距離,我尊重你,你尊重我,這樣就相安無事了。你注意看,有幾個修行人,甚至受過菩薩戒的人,他在修行,每天拜佛、念佛、早課晚課,你看他非常精進,可是他不能無所著啊,他在團體當中,恩恩怨怨、意見分裂、鬥爭,他放不下。你說他在修行,他是很精進,但是也可以說他根本沒有在修行,沒有進步嘛,不能用無相的修行法修行。不能用無相,那就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既然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我們就不能成佛。空就是無著,


【無著即是等用。】


無著即是等用的意思就是說,你隻要對一切事情無所著,放得下,這就是等用,一切皆平等,等用就是平等用,定就是慧,慧就是定,等用。


【爲菩薩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7:31


我們眾生因爲無法開發自性空的東西,無始劫以來,他的感情很重,無始劫以來,煩惱、分別心重、習氣重,所以他若是遇到境界引誘時,就起現行了,等於說這個是烈火,那個是幹柴,火、柴一碰到,境界馬上就現前,煩惱就一直鼓動起來,聖者他不會,他如同枯木死灰,他已經將煩惱斷盡,再多境界現前,對他都沒有作用。所以說不是境界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完全不是境界的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因爲我們擺不平它,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如果說你今天遇到一切境界,你都對自己說一句話:都是自己的問題。因爲我們沒有解脫,因爲我們內心有無量的煩惱,而我們突破不了,老是因爲我們被無明蓋覆,今天不是境界給我們煩惱,也不是別人使我們煩惱,也不是金錢給我們煩惱,統統不是,全是因爲我們的心有所著,滯礙不通。別人如何能讓我們痛苦呢?你想想看,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說眾生讓他痛苦呢?啊?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說眾生讓他痛苦?你就是拿刀要殺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有辦法。今天換成有人拿刀要殺我們,爲什麽我們會害怕、會恐懼呢?因爲我們無始劫以來,還沒有解決生死,我們沒有能力。你若是拿一把刀子殺佛陀,佛陀怎麽會恐怖呢?他神通自在,應用畢竟空,他已經大徹大悟,完成覺悟的佛道,他完成了無量無邊的智慧、定力、神通,你拿刀殺他根本沒有用,一點作用都沒有,無有恐懼就無有顛倒。我們沒有恐懼,我們就不會顛倒。那麽你想想看,什麽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你冷靜的想想看,什麽事情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隻有自己給自己煩惱,隻有自己給自己痛苦,因爲我們喜歡製造痛苦嘛。所以爲菩薩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菩薩就是用平等空法,一直到究竟成佛。


【故雲:定慧等者。即名解脫也。】


定與慧若是平等,你就得到解脫。


【今更爲汝譬喻顯示。令汝惺惺得解斷疑。】


【惺惺】就是在清醒的時候,讓你覺悟,讓你得到解答,斷除疑惑。譬如明鏡,這個就是鏡子啦,明鏡就是鏡子。


【譬如明鏡照像之時。其明動否?不也。不照時亦動否?不也。】


也是不動。爲什麽呢?(【何以故?】)


【爲明鏡用無情明照。】


無情就是無所執著的比喻。因爲鏡子無所執著,所以它一直在照。


【所以照時不動。不照亦不動。】


你來則不拒,去則不留,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胡來就是胡人來胡人現,胡人就是我們以前稱蠻荒之地的胡來胡現,一個古,再一個月。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漢人的【漢】,漢來漢現。表示說你隻要不執著,保持這一念清淨心完全空性,畢竟空,就像鏡子一樣,無情明照就是它不執著。鏡子也不會說照到貴妃時,一照之後,因爲太漂亮了,楊貴妃的影像就留在鏡面上,而我們很醜,換我們去照鏡子時,因爲楊貴妃的影像留在裏面,我們就照不清楚了。鏡子不會這樣,它不會這樣,不論任何人去照鏡子,美女來照,照完之後影像就消失,它也不會留你。就算再醜的人來照,或是青面獠牙的人來照,它也是一樣這樣照啊,你對著鏡子,它都一樣的照。你也照、他也照,你來,它不拒,去,它不留。用鏡子來比喻,就是因爲鏡子不執著。可是我們人不一樣,所以因爲我們不能清淨,我們執著,執著就如同蒙上一層烏雲。譬如說我們愛上一個人。愛上一個人的時候,沾染上愛情的執著,那麽今天他說什麽全部對。明明是她這個男朋友不對,譬如說他開車開得很急、很快,明明是她男朋友不對,差一點撞到別人,她還是會罵對方:你這個死鬼,開車子時眼睛也不看。其實是她男朋友車速太快,差點撞到人家。我們人若是蒙上一層執著、感情,那就完蛋了,扭曲、變形,完全不是本來的面目了,因爲你太愛他了,愛到已經將他美化,美滿化:我這個男朋友實在不得了,或是說:我這個女朋友有多漂亮。所以因爲你不能接受,其他人批評他的缺點,因此你都是用感情在判斷事情,所以這個叫做意識心。你隻要動到一個念頭,你的定跟慧完全失去,不客觀,你完全不客觀。所以我們人要做到無情,像鏡子照物時一樣,所以照時不動,不照也是不動啊。


【何以故?爲無情之中。無有動者。亦無不動者。】


無情之中,你若是在不執著當中,當下就是清淨心,沒有所謂動,也沒有所謂不動。


【又如日光照世之時。】


照我們這個世間時。


【其光動否?】


光也沒有在動。


【不也。】


若是不照時,你沒有看到光時,是否動也?(【若不照時動否?】)


【不也。何以故?爲光無情。】


它根本不動,它始終是這樣照著。


【故用無情光照。所以不動。】


就是用無所執著的心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隻要你用無所執著,【光照】就是清淨心、智慧心、空性心,所以不動。


【不照亦不動。】


照亦是不動。所以


【照者是慧。不動者是定。】


【照】就是我們的智慧,【不動】就是我們的定。


【菩薩用是定慧等法得三菩提。】


三菩提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簡稱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故雲:定慧等用。】


三菩提就是佛,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三菩提。所以說定慧等用。定慧,其實定跟慧隻是同一個體而已,慧是體嘛,定是用嘛,畢竟空性裏面,沒有所謂的定跟慧,平等嘛。


【即是解脫也。今言無情者。無凡情。非無聖情也。】


要劃起來,我們對本性的東西,都不了解,以爲無凡情就是什麽都沒有,沒有感情。沒有,佛菩薩是最有感情的。注意聽,無凡情,就是沒有凡夫執著的感情,不是沒有聖人的感情。聖人的感情就是什麽?就是慈悲、智慧、菩提、喜捨,感情它不是什麽罪過的東西,感情透過空性,就變成大慈大悲,你要講感情,對,釋迦牟尼佛最有感情。若是簡單來說,出家人最懂得感情,知道嗎?世間人他的感情就是佔有嘛。我愛你,就是要愛到讓你死。爲什麽?我一直佔有你,一直增加你的負擔,整天就是緊迫盯人,因爲對方長得太漂亮了。我看那些電影,我們人那種可怕,看這個錄影帶就能了解。它裏面的劇情是這樣寫的,一個男主角,他很有俠義之情,在路上看到有個人沒命的跑,原來是被人家追殺,他就把這個人救回來,從槍戰當中把他救回來。救回來之後,因爲這個人受重傷,血淋淋的,被追殺,又受重傷。於是替他處理好傷口之後,讓讓他在家裏休養。把這個人帶回家裏之後,因爲男主角經常不在家,他不在家時,就拜託妻子照顧這個人。他的妻子很漂亮,非常漂亮。妻子也很照顧他,天天細心的照顧他……日久就生情了。這是很厲害的,照理說一個救命的恩人,他也知道她是恩人的老婆,還是發生感情了。若是遇到這種事情,我告訴你,要是我,譬如說我的老婆很漂亮,這是假設,電影情節就是這樣演的。我在外面救了他,我不可能把他帶回家裏,我老婆這麽漂亮,怎麽可能把他帶回家裏?我會把他送到醫院,讓護士去照顧他,愛上護士的話,也不是我老婆,那就無所謂,不可能把他帶回家裏,不可能,娶到漂亮老婆,免談。因爲這種事情有可能會再發生。眾生嘛,我告訴你,這就是眾生。我講這個,實在是很老實的話,事實上就是這種情形,事實上就是這樣。他傻呼呼的把這個人救回家裏,不能這樣做,不能這樣。你想想看。所以心理學家說了一句話:情慾非理性所能克制。這是很厲害的,這句話是真正良心的話。他說:我們人男女的慾望,不是說你發一個理性,說我想要控制,就能控制得了的,有時候不小心,不知道爲什麽就愛上他,不知道爲了什麽,就是這樣。沒有什麽道理,也沒有什麽理性,也沒有什麽原因,完全沒有,這個就叫做凡夫,凡夫。而且這種東西不是隻有一兩個,遍全世界的人,就是這一關沖不破,有凡夫之情啊。所以凡夫就是不相處便罷,日久一定生情。很奇怪哦,很奇怪。美國有一個十七歲的小姐,不是十七歲,好像是讀大二,大二差不多是twenty-one years old,差不多二十歲、二十一歲。她碰上一個八十四歲的牧師,八十四歲哦,eighty-four years old,那是已經稱爲老人了,不要叫老猴,叫老猴很難聽。已經是稱爲老人了,算是年紀一大把了,他還是個牧師,很疼愛這個女孩,很疼她,八十幾歲了,這女孩還是真的嫁給他了。她還在讀大學二年級,愛上一個牧師,八十幾歲的牧師。論年紀,當她的曾祖父都不爲過了,要是把那個男的拉開,換我替代上去也比他強,可是她偏偏就愛上那個老牧師,你絞盡腦汁就是想不通。可是這又不是隨便找個人就能替代的。感情這種東西,所以才告訴你,這個世間就是這樣,你能用什麽真理來解釋呢?所以我在保護這些徒弟,保護得非常嚴,什麽事情讓師父來處理就好了,你安心的修行。你隻要是凡夫,你若是承認你是凡夫,你就要聽師父的話,你聽懂了嗎?你若是承認你是凡夫你就要聽師父的話,這沒有什麽道理可談,因爲我錄影帶看太多了,看到都會怕了。沒有什麽理由,就是沒有什麽理由,對不對?沒有什麽理由。還有一部片子是這樣演的,她先生非常相信這個妻子,他這個妻子,每天正常的上班、下班,每一次人家要是告訴他:你妻子有可能紅杏出牆了。他就絕對不相信,爲什麽他不相信呢?因爲我太太天天準時回家,按時上下班。告訴他多少遍,他就是不相信,他一直認爲別人在破壞他們夫妻的感情,而他的妻子也知道,也知道自己不對,他的妻子愛上公司的經理,經理對她特別好,非常慈悲,她先生也對她非常好。照理說這已經是非常圓滿的家庭了,但是因爲在公司裏,每天見面,經理也對她非常好,於是日久就生情了。她這個妻子也知道,自己很對不起她先生,她也多次的痛苦、掙紮、哭泣,也跟這位經理講得很清楚:我是有夫之婦,我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對不起我的先生,我先生也是很好。這個男的也對她很好,他說:我也知道我們兩人這​​樣做是不對的,我也應該成全你。兩人都懂得這些人情義理,可是兩人還是繼續聯絡,就是無法斬斷情絲,兩人都希望對方幸福,兩人的心情都一樣。她先生也很相信他這個妻子,然後劇情就這樣一直演下去。所以講到這個凡情,就是束手無策,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就是隻有保持距離,以策安全,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沒有答案,看遍三藏十二部經典,沒有答案,沒有辦法。所以若是說,今天我們是走在家這一條路,你想想看,你有多會防範,你有多會緊迫盯人?要是我,都不需要緊迫盯人,太太不能去上班,你乖乖待在家裏,負責生小孩就行了,你都不用去上班,這種事情有可能會發生嗎?不可能。不然以後出門就要帶綠帽子,當龜兒子了。凡情嘛,這就是我要告訴諸位的。今天舉這麽多例子,就是要說,凡夫絕對沒辦法,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凡夫之情。非聖人之情,聖人的情就不一樣,他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他無所著,甚至你要自己奉獻出去,他連碰都不要碰你,爲什麽?他是聖人嘛。


【問:雲何是凡情?雲何是聖情?答:若起二性。即是凡情。】


若起二性,起這個對立的二元論,那就是凡夫之情。


【二性空故。即是聖情。】


他沒有那種對立的東西。


【問:經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其義如何?】


經典說:言語道斷。言語道斷就是說這個語言不能講。心行處滅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我們所講的不可議,然後心行處滅就是不可思,不可思議叫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句話就是我們所講的這樣子。言語語道斷就是這個真理不是用語言可以講的。心行處滅,你心想要去思維這個聖人的境界,那沒有地方可以思惟。心行處滅,你的心,意識形態裏面當下除掉,它的道理怎麽樣呢?其義如何?


【答:以言顯義。】


用語言來彰顯道理,得到道理後,就不用語言了(【得義言絕。】)。言絕就是不用到這個語言。譬如說我要去文殊講堂,譬如說你在火車站,你問人家:我要去文殊講堂,我應該怎麽走呢?人家就指引你怎麽走,用這個語言形容:你經過二聖路,到一心路的交叉口,在那裏就可以看到一塊招牌。按照對方所講的,就找到文殊講堂。指引他之後,也許他真的找到了。所以語言雖然是假的,但是可以讓你得到真的,所以語言它雖然不是真實的,但是它能讓你悟入這個中道的道理、佛的道理,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裏,共聚一堂來聽經聞法,無非就是要開採、開發出我們每一個人本性清淨的智慧,所以有很多人,無量無邊的眾生,都來感謝師父:我今天非常感謝師父,爲我開智慧。我說:你這樣講就錯了,你本身就是佛,不是我開你的智慧,隻是因爲你接受我的道理,你自己開發你本來的面目,你就是佛啊,你何必感謝我呢?你就是佛啊,你的本性就具足一切,神通妙用自在,這跟師父沒有關系,人家把這個功德歸向給師父,全部一切法不受,這樣我就不會我慢,我也不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因爲你本來是佛,是你自己要來學佛的,不是我拜託你來的。所以【義即是空】。道理就是空,當下就是空,你拿不出來啊,道理你拿不出來,所能顯示的,隻有用語言、文字、音聲。


【空即是道。道即是絕言。】


道就是絕言,不可思議的東西,隻能感受。你說師父今天,我曾經告訴諸位,我感受到無生的氣息,這隻是一個語言,但是我是什麽心境,你根本就不知道,對不對?你怎麽知道我現在在感受什麽呢?講不出來啊,但是不得不講啊。


【故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謂得義實際。更不起觀。】


得義,得到這個真理,是實際,就是不虛僞,那就是完成了畢竟空的道理。實際簡單講,就是絕對的實相,實相的道理,更不起觀,


【不起觀故。即是無生。】


因爲用語言不能言說,心行處滅,以意識不能猜測,謂得義實際,真正得到真理的實際,實際的道理就是實相。更不起觀,你根本就不用起觀,既不起觀,你能觀的東西沒有了,能觀照的心都沒有,當下你就是無生。


【以無生故。即一切色性空。】


一切境界,色性就是一切境界,當下就是空。菩薩、在座諸位,一個人修行修到當下他所見的一切境界都是空的東西,你想想看,他還需要煩惱什麽呢?菩薩,你們若是還不放下,隻是痛苦自己。聽這麽多經典,今天應該是大徹大悟的時候了,你們雲何還在分別性當中執著,雲何還在世間的假相中,在浮華不實的世間裏,你還一直認定,有真正的感情,有真正的名利呢?有真正的這個世間呢?世間本來就是不可得的世間。你讀到博士、碩士有什麽用?拿到超博士有什麽用?你擁有無量無邊的財富有什麽用呢?你告訴我。色性空,一切法到最後,也不必等到最後,當下就是無常。


【色性空故。即萬緣俱絕。】


萬緣俱絕就是既然一切境界都是空性的東西。萬緣,天底下一切現前的事物,完全無礙,一看就知道法法都是虛妄,一切法都可免,一切法都可以避免,就像沒有一樣。譬如一下子是有人要娶妻,送喜帖,高高興興來迎娶,30:22一下子是有人要出嫁,辦得很熱鬧、很豐盛,客人很多,一下子散掉,什麽都沒有,對不對?


【萬緣俱絕者。即是心行處滅。】


你的心就不會分別,你就不會執著。


【問:如如者雲何?】


什麽叫做如如呢?


【答:如如是不動義。】


不動的意思。


【心真如故。】


心真如,真就不是假,那就空性叫做真,【如】就是不動,就是因爲空性,悟到空性的真,而不動的心叫做真如。心真如,


【名如如也。是知過去諸佛行此行。】


過去諸佛就是保持這個如如不動的清淨心。


【亦得成道。現在佛行此行。】


行什麽行呢?行畢竟空,一切法不可得,無一塵可染,當下即空,破除一切相,無所住,離一切相,亦是行此行,


【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證道無異。故名如如也。】


在座諸位,法師、居士,你說解脫很難,你看,一念之間就是本來面目。所以我跟諸位說,我們硬是要自己逼死自己,就是這樣,硬要把自己置在一個很痛苦的絕望裏面,其實沒有所謂的絕望。因爲什麽?因爲你有所希望,所以有所絕望,因爲你的希望的起點,就是絕望的開始。如果你對任何事情不抱任何希望,你隻盡你的心力,盡人力,聽天命,你並不祈望將來有所成就,任何的事情,你就是盡心盡力去做。所以普門雜志今天問我一個問題,他問我:當初你出家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到今天有這麽大的成就?沒有,我不曾這麽想過。哪有什麽成就不成就的東西?我跟他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就像樹木,你隻要認真的栽種,認真的照顧它,這棵樹若是長得枝葉茂盛,它的樹蔭自然就遍覆得廣。這個叫做修行沒有什麽訣竅,老實、不誇張、謙虛、智慧、守規矩,就是這樣子。我今天種樹,一起照顧它,我很認真的照顧它,除這個雜草、施肥,一直照顧它,幫它澆水,這個樹幹愈來愈大,它將來往下紮根,往上就結果,你不怕沒有水果吃。我當時要出家時,我哪有在想:我將來有什麽大的成就,能夠替眾生服務什麽,我沒有這樣想。我隻是說,出家第一個,要通達三藏十二部經典。因爲我的學曆夠,我的文學造詣相當不錯,我在建國中學,國文都是第一名,作文都是第一名,所以我的文學造詣很不錯。而且考國文,或者隻要是背的,地理、曆史,每次都是九十九分、九十八分,沒有低於九十五分以下的,所以我對背書很有一套,建國中學的物理學,它的物理學、化學、英文又強,很強,建國中學的人考臺灣大學,不是一班隻考上一、兩個,都是整班全上的。你若是讀建國中學,你問人家:你們班考上幾個?會被人家笑死,哪有人這樣問的?都是問:你們班幾個沒上?哪有人在問你們班考上幾個的?沒有人這樣問的。餵,你們班考上幾個?笑死人,在建國中學哪有人問:你們班考上幾個?大家都是才子。所以說我們有先天性的條件。藉著世間的學問來看這個藏經,我隻有一個觀念,我要通達大藏經,我要大徹大悟,我隻有這個觀念。那麽你想想,假設說我盡心盡力的修行,通達大藏經,能夠悟道,你何必擔心沒有眾生可度呢?所以剛剛出家的僧眾,今天普門雜志這樣問:你對這個戒疤未幹的出家僧眾,是不是要講幾句話警惕他們?戒疤未幹就是所燃的三點戒疤都尚未脫落,你有什麽話要警惕他們的嗎?我隻有告訴他們一句話:不要離師父太早,不要提早離開師門,愈早出去,愈早淒慘,愈晚出去,愈晚淒慘,要是不出去,他就永遠不會淒慘。有師父照顧你,怎麽會很淒慘呢?就是這樣。因此我沒有說,我要怎麽樣子的希望,我盼望未來。我們每一天,都是在希望、盼望、失望、絕望當中惡性循環,一直在惡性循環,一定的。每天都在希望,你每天都有得到東西嘛,然後就很高興,你達到你的希望了,可是你每天又有失望,因爲你又失去了某些。但是得跟失,這個是世間的真理,一定會發生的啦,這個世間一定會發生這種得失的東西啊。也許你現在擁有男女朋友、感情,但是你要覺醒,有一天你一定要失去的。當你得到的時候,無所掛礙,失去的時候,你就沒有什麽痛苦。所以十方三世佛,都是這樣修行,保持一個如如不動的心。


【維摩經雲:諸佛亦如也。】


諸佛也是這樣。


【至於彌勒亦如也。】


彌勒佛亦如。那個【如】不是臺語無理取鬧的意思,你可要搞清楚,【如】就是不動的意思。


【乃至一切眾生悉皆如也。】


本性都是如如不動。


【何以故?爲佛性不斷。】


爲什麽?什麽叫做佛性不斷呢?佛性不斷,就是因爲它有妙有,所以不是斷滅。佛性具足無量的智慧、清淨心、菩提心,所以佛性不能斷,斷的話就變成怎麽樣子?頑空了。因爲佛性不斷,


【有性故也。】


有什麽?有清淨的本性故。清淨的本性又什麽都沒有,但是它又有具足一切的智慧。爲佛性不斷,有性故也。三十五頁。


【問:即色即空。即凡即聖。是頓悟否?】


即色即空就是色法,當下就是一切空,凡夫一念能轉,當下就是聖人,是頓悟否?


【答:是。】


這樣就叫做頓悟,完全以當下這一念爲主。


【問:雲何是即色即空?雲何是即凡即聖?答:心有染即色。】


這個色,色法在另外一個角度講,有礙叫做色,會障礙的叫做色法。在另外一個角度講,不隻是說指境界,心有染就會有障礙,簡單來說,【色】就是障礙的意思。心有染就有障礙,心無染,一切法即空(【心無染即空】)。


【心有染即凡。心無當即聖。】


所以都在於加上一個有染、無染,【染】就是執著,有執著就有障礙,你的心若是不執著,當下就是空,心若是執著,你就是凡夫,心若是不執著,就是聖人。


【又雲: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色滅空。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也。】


這一段很難了解,初學的人聽起來會很吃力,但是還是要解釋。師父解釋一下。又說:真空妙有故即色。什麽叫做真空妙有故呢?真空就是畢竟空性當中不壞緣起,妙有就是不壞這個緣起,這就是所謂的色法。換句話說,透過空性的能力,建立在空性能力的透視,而使這個色法沒有障礙化。所以他的解釋就是說,真空妙有故即色,真空的畢竟空,畢竟空性裏面,所幻化,不壞這個緣起的假有,所以叫做色。簡單來說,這個色就是沒有障礙的色法。前面有說到:真空妙有即色法。色不可得故即空,一切色法因爲緣起,因爲緣起無自性。緣起無自性就是沒有永久性的東西,當然就不可得,所以當然它當下就是空,現在說空者,現在所謂空,空是什麽意思呢?是色性自空,色性自空就是色法本來就是緣起法,它沒有一個真實的色性,叫做色性自空。所以你要在【色性自空】做註解的話,應該解釋說:沒有一個真正的色法,因爲色法是緣起,所以色性自空,色法的緣起法,當下就是空性,簡單來說就是這樣。再說一遍,是色性自空,就是緣起當下即是空,非色滅空,這個不是色法滅空。在座諸位,什麽叫做非色滅空呢?注意聽這個觀念,譬如說這是一個色法,這個杯子是一個色法,這是一個空性,這是一個虛空,把這個杯子由右邊移到左邊,這個叫做用色來滅空,互相對立,佔有它的位置,叫做色滅空,這個色法會取代空。因爲這叫做對立的東西,你要注意聽,不然你會聽不懂。這是一個色法,那麽以對立的觀念,色法來滅掉、代替這個空、虛空,叫做以色來滅空,現在不是以色來滅空,是非色滅空,現在說色,就是空性自色,就是說這個色法,當下不移動,當下就是緣起無自性的空,不管你移到哪裏,當下它就是空。也就是說,不是用色跟空互相對立,來顯示這個色法。所以現在說,色者,是空性自色,就是緣起空性,當下所幻化出來的色法,所以非色能色,意思就是不是色法本身有那個能力,顯出這個色法,非色能色,色法本身必須借重著空性,它才叫做色。色法,再講一遍,色法的本身,要藉重緣起性空的空性,才能顯示說它是色法,色法不能獨立的說它是色法,如果色法自己本身就是色法,這樣就是一種很大的障礙,叫做自性見,自性見就是無窮的過患。色法能夠産生一切的色法的話,那麽色法就一直産生連鎖的色法,變成無窮的過患。意思就是說,色法不能真正的顯示自己的色法,而是透過緣起性空,建立的緣起,才能用色法來顯示這個色法。那麽這一段,我再爲諸位解釋一下,又說:真空妙有故即色,就是說透過畢竟空,不壞緣起的妙有當中,這就叫做色法。色不可得故,就是空。因爲色法是一切法不可得的東西,當下就是緣起性空,所以當下就是空,現在說空者,是色性自空,就是說一切境界,當下就是緣起性空,非色滅空,不是用這個色取代了空,而是色當體即空,而不是用這個色來除掉空,來顯示色,不需要這樣子,色本身就是空。所以現在說色法,是空性自色,何謂空性自色呢?就是因爲空性的緣起,來顯示出色法,藉著空性自色,由空性自色,它有色法緣起的本質,非色能色,並不是色法自己能夠顯示色法,也就是說色法要透過緣起性空,色法才有意義才能存在,而不是色法能夠顯示出色法,如果沒有透過空性的緣起,色法沒有意義。這樣了解意思了嗎?聽懂了嗎?還是去買泡麵來吃吧,聽不懂。所以不容易,聽得懂就開悟了,其實也不難,聽不懂也沒辦法了。


【問:經雲:盡無盡法門如何?】46:46


什麽是盡?什麽是無盡呢?


【答:爲二性空故。見聞無生是盡。盡者。諸漏盡。】


【漏】就是煩惱,種種的煩惱都滅盡了。


【無盡者。】


就是妙有。


【於無生體中。】


我們當下就有無生的體。


【具恒沙妙用。】


什麽叫做恒沙妙用呢?無量無邊叫做恒沙,奧妙之用,智慧心就是。


【隨事應現。】


隨著現實外在的事相,來應現出我們本性的東西。


【悉皆具足。】


所以悟到本性,就是已經度完無量無邊的眾生,就是我們內心所生起的無量無邊的煩惱,完全沒有了,度盡眾生了。我們今天若是成佛,就是度盡眾生了,完成度眾生的任務。因爲我們的心已經不再産生煩惱了。所以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每天在念,也不知道在念什麽,一直念,每天都在念放蒙山,隻是嘴上這樣念念……說他精進是很精進,每天都在誦經,說他精進也不算精進,因爲不了解什麽意思,不能悟入,悟道的人就無生,達到無生,二十四小時都在用功。所以隨事應現,悉皆具足。


【於本體中亦無損減。】


對我們的本性來說,也沒有減少,


【是名無盡。】


無盡就是妙有,


【即是盡無盡法門也。問:盡與無盡。爲一爲別?】


是統一的東西,還是不同呢?


【答:體是一。說即有別。】


體是一,說即有別,若是言說就有差別。48:59


【問:體既是一。雲何說別?答:一者是說之體。說是體之用。爲隨事應用。故雲:體同說別。】


本體是一樣的。舉一個比喻來說。


【喻如天上一日。】


太陽隻有一個。


【一置種種盆器盛水。】


在器具裏裝水。用臉盆、水缸、水桶、鉛桶,跟我家從前一樣。我家從前專門住那種自動化的房子。我家住的是自動化的房子,也就是所謂違章建築,樑柱都不敢打得太深,都是簡單的插在地上而已,警察若是來取締時,就趕緊拆掉。那地方是臺北垃圾場附近有名的屠宰場,是流氓最多、黑道最多的地方,賭場也最多。我們那邊的小孩都在做什麽呢?扛棺材、打麻將、掃地、殺豬公、做泥水工、拿出殯的旗子、做道士,那些女孩子因爲沒有人教,就跑去賺那種錢,大大小小都在賭博,大人小孩都在賭博,大大小小全賭在一塊了。所以說環境一變,就完全不同了,本性是相同,不過長期薰習後就有差別了。所以我們家是違章建築,從前民國四、五十年的時候,五十年左右,都可以隨意搭建、加蓋,要是碰到下雨天時,雨天時,屋裏就到處漏水,從前都用瀝青布,哪有瓦片可以蓋屋頂?沒有!鋪上瀝青布,然後上面再壓磚頭,間隔排得很緊密,木材也要綁得牢固一些。等到雨天時,就要開始接漏水了,臉盆、水桶、尿桶全都出動了。從前的房子裏是沒有廁所的,哪有什麽廁所?!從前也沒聽過自動化廁所,沒有。從前若是要撒一泡尿,要走很遠很遠,因爲當時還沒有衛浴設備,都是用木闆釘一間簡陋廁所,用木闆釘一釘而已。這種用木闆釘成的廁所,糞便積存久了之後,都有糞蟲在吃大便,在裏面拉屎的時候,往底下一看,哇,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常在念:眾生無邊誓願度,可是看到那些烘蟲,你就快昏倒了,沒辦法,那實在是太多了。雖然常在念:眾生無邊誓願度。可是發願歸發願,看到那麽多眾生,真是不知道該怎麽度。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而且蚊子又滿天飛,廁所裏又很臭,完全沒有沖洗,味道是臭氣沖天,又不敢關門,關起來的話會嗆死人,所以要先把門打開,頭伸出去吸一口氣,再把門關起來,趕緊用力的拉,受不了時再開門吸一口氣,然後再繼續拉。我跟, 你們講,你們還不相信,不然待會兒你們問師媽就知道了,事實就是這樣。廁所裏簡單的釘著兩片踏闆,踩在兩片木闆上,還會搖搖晃晃的,用力拉屎時,木闆就跟著搖晃,要是不小心踩斷木闆,就掉進糞坑裏了。下大雨時,屋裏就一直漏水,下大雨時就是這樣,到處擺著桶子準備接漏水,結果受到臺風侵襲,葛樂禮臺風一來,發生八七水災,被沖得全部倒塌了。可憐,窮人是非常可憐的。小時候也不可能想到,這個小孩將來的不動産有好幾億,不可能,連想都沒想過這種事。所以因爲我是窮人家出身的,所以我從來不會瞧不起別人,我從來不會瞧不起窮人,我自己從小就很窮困艱苦,怎麽可能瞧不起別人呢?所以從窮人家出身還是有好處,我的心很平等,富貴貧賤都一樣,因此講到盆器盛水,我的印像很深刻。


【一一器中皆有於日。】


不論大盆、小盆中,皆有太陽。


【諸器中日悉皆圓滿。與天上日亦無差別。】


統統圓滿,與天上的太陽都沒有差別。


【故雲:體同。爲隨器立名。】


圓形器具裏有映現出太陽,四方形器具裏也現出太陽,三角形器具裏也浮現太陽,爲隨器,隨這個器具立名。


【即有差別。所以有別。】


所以講到插花,我讀逢甲大學的時候,我去學插花,真的啊。色彩愈鮮豔的,要放最底下,花朵愈大的,要放底下,愈高的位置,要插愈小的花朵,角度三十度、六十度、七十五度,顔色深的要在底下,顔色淺的要在上面,盆器大小、高低,插法就有差別。我也略懂一二,因爲我有學過,不跟你們講,也沒人知道。因爲我要是說我學過插花,我就要來幫忙插花,那就麻煩了,幹脆就說我不會。但是不是學得很專精,隻是大概知道理念是什麽。後來我學佛之後,我就想:花朵插在什麽位置,大小盆還不是都一樣,就簡單的插一插,反正都一樣是花。在雷音寺時,我有一招最厲害的插花方​​法,我去買一個小顆的椰子,讓它長出葉子,一個月加一次水,隻要不枯死就好了,然後就擺在那裏。人家若是問:法師,寺裏怎麽沒有插花啊?有啊,在那裏啊,也不用去理會它,那棵椰子葉一放就是一個月,隻要加水就行了,結果盆器裏滋生登革熱病媒蚊,因爲沒有清洗,也沒有換水,結果你知道男眾的道場有多麽不可思議嗎?花瓶裏的水一倒出來,竟然臭得沒有人敢聞,男眾的懶,那真的是不可思、不可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男眾道場是很懶很懶的,花瓶裏的水從不曾更換,又碰上我這個懶住持,放在那裏也無礙。被我插到的花也算很倒黴,沒辦法,算它倒黴。所以我就有一種觀念:你插一盆漂亮的花擺在那裏,有一天它也是會枯萎,幹脆買個椰子讓它長葉子,一個月澆一次水就OK了,然後又去買什麽呢?買萬年青。萬年青買來之後,整把放進花瓶裏,等它長得跟觀世音菩薩像一樣高了,再拿下來剪一剪,拿下來修修剪剪,把多餘的葉子拔掉一些,然後再插回花瓶裏,都不用去管它。講真的,插花還是要有耐性。所以講到隨器立名,不管插什麽盆器,大盆、小盆,其實還是我們的心比較重要,所以有別,我們的心有別。


【故雲:體同。說即有別。所現諸日悉皆圓滿。於上本日。亦無損減。故雲:無盡也。問:經雲。不生不滅。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把筆拿起來,這個善法是指清淨心。要注意,那個不是世間的善。不善不生,就是說那個惡不生。善法不滅就是指清淨的善法不滅,那就是清淨心。這要特別的注意。


【問:何者善?何者不善?答:不善者是染漏心。】


【染】就是情執,【漏】就是煩惱。有情執、有煩惱的心,叫做不善。所以在座諸位,世間人說:我愛你。那個【愛】字就是感情,他不是要令你解脫的,所以我愛你就是染漏心、不善心。要說我要救你,我要救你,才是真正的愛你。不能救你的法身慧命,隻是愛這個肉體,整天抱在一起有什麽用呢?抱到最後,有一天他還是要死啊,一樣會死去啊。抱到一半時,他也得上廁所,他就會說:我要拉屎,你等一下。還是一樣啊,有漏。你要救他,就要救他的清淨法身,你不要隻救他的肉體,那是沒有用的,要救他的清淨法身。


【善法者是無染漏心。】


善法,無污染、無煩惱。


【但無染無漏。即是不善不生。】


無污染、無漏、無煩惱,這就是不善不生。


【得無染無漏時。即清淨圓明。湛然常寂。】


清淨還加一個圓,就是圓滿,完成了圓滿。湛然常寂。


【畢竟不遷。】


【遷】就是移動,不動的意思叫做不遷。畢竟不動,


【是名善法不滅也。】


三十八頁。


【此即是不生不滅。問:菩薩戒雲: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這是《菩薩戒經》裏面這樣說,眾生若是受佛陀的戒律,這就是入諸佛位,那麽此位與佛陀的大覺相同,真是諸佛子,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其義雲何?答:佛戒者。清淨心是也。若有人發心修行清淨行。得無所受心者。名受佛戒也。】


要劃起來。什麽是真正的佛戒?清淨心是也。你若是整天都說:我持戒、你破戒。那你也有問題。整天都顯示說,我自己在持戒,或者是顯示自己持戒,認爲別人統統不持戒,這樣就吃力了。所以有一次,那個美國老大講了一句話:臺灣都沒有真正的出家人,因爲臺灣的出家人都沒有在持戒。他講這一句話之後,全臺灣省的出家人都很反感,全部反感,真的,我沒有騙你,這句話我絕對沒有妄語,絕對沒有妄語,這是他講出來的話。他說:臺灣沒有真正的出家人。意思就是說,真正的出家人都在美國,而且隻在他那一間道場。你想想看,哪有人這樣子的?清淨心即是戒,你有沒有持戒,從外表怎麽看得出來呢?你自稱你持戒,但是你臨命終不自在。禪宗的祖師一天吃五、六餐,外加吃點心,甚至一天供應七餐。你去打禪七時就是這樣,早上吃早餐,九點多吃點心,中午又吃午齋,四點時又吃點心,五點多時再吃一次,晚上又讓你吃一餐,你去打禪七就知道,一天吃六、七餐,包括你肚子餓時就供應茶點。那些禪師臨命終時,說來就來,說去就去。你講你持戒律,你臨命終那麽自在嗎?廣欽老和尚有在標榜他持戒律嗎?他要回去時,時間一到就往生了。持戒,什麽叫戒?所以我才說:不要常常說自己在持戒,不要常說我是持戒的人。笑死人了。你沒有完成清淨心以前,你整天講別人的過失,你想想看,哪裏有清淨心可言?很簡單,你罵人家破戒,你自己認爲清淨,那麽清淨、染污,這也是二元對立,你也是落入二元對立的東西。自己清淨自己知道,但是不能攻擊別人,那就完成清淨的道路了,這才是真正了不起。你一直說別人惡,他是惡法,你是正法,你有看到人家講經說法是什麽情形?你有沒有了解人家是不是依法在說呢?反倒是我看到他做過的《六祖壇經》。我跟他見面時,我跟他說:老法師,你那個《六祖壇經》怎麽那麽多錯誤?我說:你這個騙初機的人還可以,要是稍微有一點佛學基礎的就知道:《六祖壇經》怎麽錯得這麽離譜啊?把那個朝代不同的人都搞在一起,差了兩三百年啊。連曆史都沒有念過。還有《大乘起信論》的註解,我看了一看,很多都是錯誤啊。他說:那不是我做的,那是我徒弟寫的。你徒弟寫的,那爲什麽用你的名字?而他的徒弟對他是崇拜得不得了,根本就是錯誤百出,不對的地方太多了。很悲哀。所以我們人就是盲目。爲什麽我不用現代人的註解,用的都是大徹大悟之人所作的,但是這一本沒有註解,這一本,整部大藏經裏都沒有註解,這本就要靠自己悟了,你看我一個字都沒寫,這一本不用註解,註解就在腦海裏。所以說我們人,我們人是很盲目的。他一開始來時,臺灣很歡迎,到最後反感。我們出家人,包括在家,就是要這樣,什麽叫做真正持戒?口業清淨,清淨心。我們有沒有修行,我們自己知道就行了,不要攻擊別人。你想想看,傷害佛教的那一個法師,對我們佛教有什麽益處,對不對?是不是?就算我被打跨了,我真的沒有修行,被打跨了,消失於這個佛教,在佛教界消失,對佛教有什麽幫助呢?一點幫忙也沒有嘛。傷害慧律法師,跟傷害整個佛教是同樣的意思,沒有什麽益處,沒有什麽好處嘛。到處的標榜他是持戒律的,日中一食,又不倒單。真正修行人不是這樣子的,你去看看人家那個禪宗的祖師語錄,或是他們修禪宗的人,禪七開示,虛雲老和尚的法語,他絕對沒有說罵人或是呵叱,他頂多是呵叱你沒有修行,他絕對不做人身攻擊,絕對沒有這樣的,我們看過虛雲老和尚開示,來果禪師語錄,哪一個高僧大德,大徹大悟的聖者,會去看他人的過失?絕對沒有。他哪裏有對立性的東西?自稱爲是禪師,或是大修行人,他的心一定很清淨的,心很清淨就沒有對立,說別人惡,自己是好。所以星雲大師講了一句話,在談話的時候,提到某某人,大師就說:他啊,跟他意見不相同的就是魔。跟他看法不同的,他就把人家說對方是魔。而現在佛教都印他的書,印了他很多的書。其實裏面很多錯誤,沒有人知道,隻有我們這種內行人知道。要是有一天他的徒弟說:不然你指出來。你叫他來,我馬上指給他看,錯誤百出,就是這樣子。不是深入大藏經的人,通達這個經典,是看不出來的,不曉得,一下子沒有辦法發現。竟然是他的徒弟作的,太不可思議了。佛戒者,清淨心即是。因此出家、在家,我們若是要完成佛道,第一個,不可攻擊別人。要整個佛教團結,對整個佛教護持,對所有法師都要護持,平等。若有人發心修行清淨行,得無所受心者,無所受,一切法不受。無所受就是一切法不執著,叫做無所受。無所受就是一切法不執著,才名爲真正的受佛的戒律。


【過去諸佛皆修清淨無受行。】


過去諸佛皆修清淨無受行,就是無所受。


【得成佛道。今時有人發心。修無受清淨行者。即與佛功德等用。無有異也。】


沒有什麽兩樣。


【故雲:入諸佛位也。如是悟者。與佛悟同。故雲:位同大覺已。】


這個位子就是跟諸佛一樣。


【真是諸佛子。從清淨心生智。智清淨名爲諸佛子。亦名真佛子。】


由清淨心才能産生智慧。所以清淨心就是畢竟空,因爲了解空性的東西,他就能縱橫無阻,那麽就能産生清淨心,那麽清淨心産生智慧心,智清淨名爲諸佛子,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問:隻如佛這與法。爲是佛在先?爲是法在先?】


到底是佛先或是法先呢?這句話從前有人問過。


【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說?若佛在先。承何教而成道?答: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後。問:因何佛法先後?】


什麽情形是佛先法後?什麽情形是法先佛後呢?


【答:若據寂滅法。是法先佛後。】


爲什麽呢?因爲寂滅法就是一切法,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東西,是佛去發現的,就像是晚上大家都在睡覺,佛則是較早清醒的人,晚上大家都躺下來睡覺,明天就一定有第一個起床的人。意思就是說,長年累月的無明的眾生,一定有人先覺悟。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若是晚上大家都躺下來睡覺,明天一定有人比較早起床。那麽這就是說,無量無邊的眾生在無明當中,一定有人比較早覺悟。所以若根據寂滅法,是法先佛後。


【若據文字法。】


文字就是有這個音聲、言說、記載,那麽


【是佛先法後。】


爲什麽呢?(【何以故?】)


【一切諸佛。皆因寂滅法而得成佛。】


所以以法爲師嘛,用這個法來當作我們自己成就修行的依歸,所以依法不依人嘛,寂滅法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就是用這個涅槃不生不滅法,依這個法去修行而成佛道,


【即是法先佛後。經雲: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諸佛所師就是所依靠的,諸佛所師,所效法、依靠的是什麽?就是法,法就是寂滅法。


【得成道已。然始廣說十二部經。引化眾生。眾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


承蒙佛的法教化,修行得成佛道。


【即是佛先法後也。問:雲何是說通宗不通?】


【說】就是弘法,就是說通,能弘法,宗就是悟、開悟。什麽情形叫做【說】也就是弘法,佛法用說的嘛,【宗】就是心地法門,說通,說是說得通,但是心地法門不通。


【答:言行相違。即是說通宗不通。】


言行相違就是說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互相違背,這就叫做說通宗不通。


【問:雲何是宗通說亦通?答:言行無差。】


說得到、做得到,


【即是說通宗亦通。】


譬如會教人家:你要寬恕別人。不過自己碰到事情時,你一直不能原諒別人,你嘴上會說,但是做不到。


【問:經雲:到不到。不到到之法。雲何?答:說到行不到。名爲到不到。行到說不到。名爲不到到。行說俱到。名爲到到。】


看不懂。問:經典說:到不到,不到之法雲何?意思就是說,什麽叫做到不到,不到到之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經典在說:到達於不究竟的不到的地方,這什麽意思?那麽不到,卻說到的地方,一樣不到,同樣是不到之法,是什麽意思呢?答:說到者,而行不到,名爲到不到。說到行不到,就是說得到,但是做不到,名就是到達於不到的地方,隻停頓在一個不到的地方。就譬如說你現在要到臺北,從高雄要到臺北,隻到達於不到的地方,到達於不到,就是隻到臺中,停頓在臺中,還沒有到臺北。行到說不到,你會做,做得很好,但是你沒有辦法把它表達出來,雖然不錯,但是不能圓滿,所以名爲不到之到,不到之到就是說,【不到到】如果中間把它加一個字,不到【之】到,不到到,中間把它加一個【之】的話,就很容易了解,名叫做不到的東西,因爲你行得到沒有錯啊,你修行很好,但是你沒有辦法把它表達,說,沒有辦法弘法。有的人內才很好,不過他無法講經、不能弘法,4;23所以行到,他做得到,不過無法圓融,沒有辦法弘法利生,表達他內心的境界,行到說不到,名叫做不到之到,是沒有到的那種到,還不是真正到的意思,不到之到就是還不是真正到。譬如說你本來想到臺北,現在隻到桃園,你已經【到】桃園,也是一個【到】沒有錯,但是你到於不到,所以說:不到之到,還沒有真正到達,行說俱到,名真正的到,到到,就是沒有所謂的到了,就是真正到了,真正到達了。


【問:佛法不盡有爲。不住有爲。】


有爲就是有身口意的造作,不住無爲,也不執著這個空性的無爲。


【何者是不盡有爲?何者是不住無爲?答:不盡有爲者。】


不盡有爲,就是不可以否認這個有爲法,叫做不盡有爲。這句話直接了當,就是不可以否認這個有爲法,雖然你悟到圓融的空性畢竟空,但是不可以壞這個事相,有爲就是事相。不盡有爲,就是不可以破除、否認這個事相上的外在。


【從初發心。至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到最後雙林,這是佛入涅槃的地方。


【後至雙林入般涅槃。】


般涅槃,般涅槃就是大,大涅槃。


【於中一切法。悉皆不捨。】


不能免,悉皆不捨,不可以、不可以避免。降生、投胎,住胎、降生,出家、成道、轉*輪,最後入涅槃,八相成道都不可以避免,悉皆不捨,不可以免,不可以沒有。


【即是不盡有爲也。】


不可以否認這個有爲的重要。爲什麽呢?要是釋迦牟尼佛一出生時就說:我是佛、我是佛。這樣就大亂了,天下就大亂了,這樣每個人一出生時都可以自稱是佛了,現在的邪魔外道就是這樣,都自稱是菩薩再來的,這些邪魔外道就是這樣。所以釋迦牟尼佛要成道,他就是示現給你看。你看,佛陀要成道,他照常要吃苦。他能當國王,但是他放棄,放棄他的愛妃、他的兒子羅睺羅,出門修行,決定去修行。去修行時吃了多少的苦,在菩提樹下獨自跟魔軍作戰,魔化作魔女要來引誘他,要讓他破戒,也引誘不了他。毒箭射來時自然落地,全部折斷。魔百般的一直要破壞他,他完全如如不動,做這般的示現,那麽往後的人要修行,他就不敢直接說:我就是佛。爲什麽?釋迦牟尼要成佛是吃盡苦頭的啊。知道嗎?釋迦牟尼佛是演一部戲給你看,他知道將來的人要拍電影啊,所以他先演一出戲給你看,我就是經過這些階段,體悟到生老病死,我一定要經過​​出家,我要經過種種的痛苦,讓你了解,而不是來到世間就直接講:我就是佛。哪像現在的人,妖言惑眾自稱爲佛,他有像釋迦牟尼佛這樣苦行,大徹大悟嗎?對不對?沒有啊。這樣就能夠分辨真僞了。因此佛陀實在很偉大。不盡有爲,不可以把這個事相的外表,示現成佛,這個不可以避免。如果沒有經過這樣子,臺灣就大亂了,隻要說了大家就相信。釋迦牟尼佛說他是佛,那我也是佛,我慧律也是慧律佛,都一樣。你呢,你也是佛。人人都可以胡說八道了,對不對?因爲都不需要經過這些階段了,吃苦、生老病死、掙紮、成道、弘法全都省略了,所以佛很厲害,佛是最佳的演員,堪得奧斯卡金像獎。今天張曼玉得到最佳的女主角,張曼玉,不得了了,現在是紅透半邊天,不是葉子媚,張曼玉封後,今天才剛宣布。但是那也是無常法,沒有什麽用,請我去拍一部片子還差不多,我也不知道要演什麽角色,不曉得是要演配角或是主角。當主角嘛,身高又不夠,當配角的話,演起來又不像,演童星又太老了,沒有一個角色適合我。


【不住無爲者。雖修無念。不以無念爲證。】


意思就是說,雖然修無念,沒有說:我證到無念。連那個執也沒有。


【雖修空。不以空爲證。雖修菩提涅槃無相無作。】


雖修菩提就是覺悟,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無相就是空,無作就是無求、無所求,雖然修覺性,不生不滅,無相、空性、無作,也就是一切法無所求,但是


【不以無相無作爲證。】


也沒有說:我自己證到了無相無作。他不執著這個東西。若是說:我無相了。那還是有一個無相,那還是執。


【即是不住無爲也。】


不住無爲也。這本《頓悟入道要門論》,能夠運用的話,那真正是快樂無量無邊。祖師大德講的話都是單刀直入。說真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享受就是聽經,你們有沒有發現到這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享受,不是吃火鍋哦,而是聽經聞法,於我心有戚戚焉,一直法喜,一直歡喜……原來人生就是這樣,原來宇宙就是這樣,原來這個世間就是這樣,我們爲什麽不能悟?爲什麽還不能悟呢?所以學道啊,學無老少,達者爲師,什麽人來學都不管,學無老少,不分年老或年輕,誰通達,誰就是師父,哪個人通達,哪個人先開悟,那個人就是法師。明天共修,你們要帶《印光大師精華錄》來。我們已經講了四十頁了,因爲我不喜歡拖泥帶水,所以今天講了十幾頁,十二頁。那麽下個禮拜天,我們再來繼續講《頓悟入道要門論》,我們這個《維摩詰經》、《圓覺經》,要參加印經典的人,希望你們能夠幫忙。再來就是那個《楞嚴經》,那個《楞嚴經》我們一部加上那個表解,一部收兩百元,我們把《楞嚴經》這個法一直宣揚出去,一直流通出去,佛教今日的興盛,實在是不可思議,盛唐時代也不過如此啊。所以我們今天很高興,生長在一個佛法大盛興盛的日子裏面,我們應該幫忙助印這個經典,一直擴散出去。我們可能還要花個百萬以上印經典,我們光是《楞嚴經》就印了五千部,表解五千部,《維摩詰經》五千部,《圓覺經》五千部,這都已經印好了,已經都送來了,《維摩詰經》已經印好準備流通了,這個《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可能是一個月,一個月以內一定講得完,八堂課嘛,八堂課一定講得完,八次,不是八堂課,八次課,八次一定講得完。所以印經典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你們隨時都可以隨喜。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2-9-11 19:28
回复 佛教 的帖子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的尼佛14:00


第四十一頁,倒數第一行,前面算來第五個字。


【問:爲有地獄。爲無地獄?答:亦有亦無。問:雲何亦有亦無?答:爲隨心所造一切惡業。即有地獄。若心無染。自性空故。即無地獄。】


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用譬喻來解釋就很簡單,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今天有沒有人間呢?說到地獄,因爲大家沒有見到,是曾經去過,但是現在沒有看見,大家都曾經去過,現在不用地獄來比喻,以現在的陽間來比喻,我們這個人生,你看是有或無呢?在凡夫俗子來說,這事實上就是有的東西,清清楚楚啊,爲何說我們這個陽間是無呢?事實上就是有啊。這就是因爲我們的業、我們的意識,産生一種強烈的執著,執著之後,本來是虛妄的東西,就變成真的了,變成真實的了。但是若是一個開悟的聖者,你就拿他沒辦法,他來去自如,你完全拿他沒辦法。過去有一位高僧大德,他修行修到大徹大悟,已經大徹大悟了,有一次皇帝要禮請他,因爲皇帝對他很欣賞,但是這個皇帝的德行並不是很好,他的德行非常差,因爲他的德行很差,大家都遠離他,每個人都對他沒有好感,對他有一種很惡劣的印象,加上他又魚肉人民,抽這個重稅,所以聖賢之士都遠離這個皇帝。皇上爲了挽回他的名譽,便想拜訪一些高僧大德,然後他就去請教人家,哪個出家人的德行最好,準備請他到皇宮內來應供。到處打聽之下,打聽到這位大徹大悟的高僧,於是頒布詔書,帶著皇帝的命令去迎請了,看到皇帝的命令來到時,要是世間人就不得了了,一定是很高興,可是這位高僧大德看過之後便放在一旁,他說:我身體虛弱,不便進宮。第一封詔書。第二封詔書來時又拒絕了,第三封詔書來時,他照常不去。皇帝就很憤怒了,決定派一個大將前往,我今天要去請這位高僧,你領土我的旨去請他,我賜給你尚方寶劍,你去請他,要是請不來,當場就斬首,一定要這個高僧死,他若是不來就馬上處斬,也不必帶他回來見皇帝了。大臣便急忙上路,快馬加鞭的拿著詔令趕去了。去到高僧那裏時,他的徒弟說:哦,你來了。他說:你怎麽知道我要來?我師父說的,說你們今天會到。你師父在哪裏?我師父已經走了。去哪裏了?已經解脫了。到了禪堂一看,這位高僧端坐著不動,已經坐化了。對他莫可奈何,就是拿他沒有辦法,他已經修到你用任何手段都拿他沒辦法了,坐化了。徒弟說:我師父已經交代好了,你一進門,他就坐化了。這個大臣不相信,於是帶他到禪堂看個究竟,果真面貌如生,坐化了。這個世間,你說真的就是真的,說它是假的就是假的。凡夫看這個世間,樣樣都是真的,因爲掙脫不了,對什麽事就是拼命的執著。這不是在這裏講講道理,就有辦法解決的,我們人的症結,心靈的症結,不是說我今天告訴你很多道理,你就打得開,這沒有那麽簡單,我們人的嫉妒、貪婪、嗔恨心、惡業,惡業充斥,成習慣性了,被惡習成性佔據了,所以想解脫,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所以這就變成真實的世間,像是真有人在贊歎我,像是真的有人在誹謗我,像是有可惡的人,像是有好人,像是有官府,有這個社會,有這個家庭,有夫妻,樣樣都像是真實的,但是事實上,過去心從過去到今天,你留下什麽,未來,未來還沒有到,你今天,剎那之間不住,這個世間有哪一樣是真實的呢?所以我們若是問:有沒有地獄?用人間來比喻就很清楚了。你說到底有沒有人間呢?凡夫說有啊,聖人呢?對聖人來說,有無都無所謂,有是假的,沒有也是假的,都無所謂,看你從哪個角度說都沒關系,所以你說有沒有地獄?有啊。先不說有沒有地獄,光是說心情打不開,自己氣得搥胸頓足,你就等於在地獄裏了,那就是牢獄了。我們人都認爲說,監獄裏的犯人才是失去自由,他犯法了,監獄裏的犯人才算失去自由,若是那些閉關的高僧大德又怎麽說呢?每位高僧大德都曾經閉過關,像我過去在雷音寺的時候,長達一年半,差不多十八個月都沒有外出,禁足,半閉關的性質,禁足,自己貼一張單子:慧律法師從民國幾年幾月幾日起禁足。【禁足】兩個字還寫得特別大,釋廣化,不能出去,就在那裏面,十八個月都沒有外出。有啦,人不舒服時去看個病。那麽高僧大德在閉關時,他的日子要怎麽過呢?地獄的意思不是這麽狹義,我們大家都是犯人,每一個人都是犯人,爲什麽說是犯人呢?被煩惱所束縛,全世界沒有一個自由的人,沒有一個真正自在的人,每一個人都有惡業,每一個人的煩惱都很重,所以我們都關在煩惱裏面,我們都關在煩惱的牢獄裏面。在座諸位,我們大家現在都在坐牢。知道嗎?我們現在都在坐牢。感情看不開,我很愛他,他卻不愛我,被關在情裏面;我很愛錢,被關在錢的監獄裏面,被關在錢的監獄裏面;我愛名,整天追求名,關在名的牢獄裏面。都是這樣。娶到賢妻,比什麽事都高興,整天就是守著他的妻子,關在他妻子的範圍裏面,妻子設一個監獄讓他坐牢。哪個人不是在坐牢?人人都在坐牢,哪個人不是這樣?女人愛漂亮,希望容貌漂亮,就被關在容貌的牢獄裏面。對不對?我們人看這個世間,樣樣都像是有,其實都是唯心所造。因此大家都關在牢獄裏,不是墮入地獄才會受苦,我們現在就正在受苦。下面,爲隨心所造一切惡業,即有地獄。你的心若是造惡,地獄就現前,也就是你的煩惱​​若是不斷,我們的煩惱若是不斷,一直造作十惡業,地獄就現前了。若心無染,自性空故,即無地獄,我們的心若是沒有污染。自性本來就是空,當下就沒有地獄。這句話實在是確確實實。所以心淨則佛土淨。我們的心若是清淨,那麽就沒有地獄。所以你現在問:有沒有地獄?有沒有人間?師父剛才說那個故事,就是要讓你了解,到底有沒有人間,人間對他沒有妨礙,沒有作用,他隨時都可以解脫,這個人間對他來說,有或無都沒有作用,他隨時都可以解脫,得大自在。所以解脫的人,就沒有地獄,沒有解脫的人就有,唯心所造。


【問:受罪眾生有佛性否?】


是不是有佛性呢?


【答:亦有佛性。問:既有佛性。正入地獄時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問:正入之時佛性複在何處?答:亦同入。】


我們有佛性,也是跟我們同入地獄。


【問:既同入。正入時。眾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雖隨眾生同入。是眾生自受罪苦。佛性元來不受。問:既同入。】


爲何我們這個佛性不受苦呢?(【因何不受?】)


【答:眾生者。是有相。】


有相的東西,


【有相者。即有成壞。】




成壞就是四相的簡寫,成、住、壞、空,凡所有相都是生滅法,都是有成有壞,但是


【佛性者。是無相。無相者。即是空性也。】


因此我們修行,若是想成佛作祖,我們修行,若是不想成佛作祖就沒有話說,若是想修成這個佛性,成佛作祖,就要修無相法。無相,就是永遠不執著,永遠沒有高低上下,如同虛空一樣,充滿著智慧。


【是故真空之性。無有壞者。】


我們的本性是真空,是無有壞者。


【喻如有人於空積薪。】


積薪這個【薪】就是薪柴,25:34我們所謂的薪柴,薪就是一種木柴,燃火的木柴。積薪,就像我們堆積木柴,把它一直往上疊起來。


【薪自受壞。】


點一把火使它燃燒,燒到最後,木柴全燒盡了,薪自受壞,木柴到最後全燒光了。


【空不受壞也。】


虛空絕對不會受影響,不會說薪柴燒完之後,虛空就破了一個洞,不會這樣。


【空喻佛性。】


空比喻爲佛性。


【薪喻眾生。故雲:同入而不同受也。】


這句話就很管用了,如果說我們今天不起一念,不起一念,畢竟空,空一切法,無相、無作、不起心、不動念、無壓力,那麽今天我們所住的這個世間,對我們完全沒有作用。煩惱的眾生,​​這個色身變成一種負擔,有智慧的,開採這個佛性的聖者,這個色身變成無量的妙用,他應該如何利益眾生,他就會去做,所以說首先就是理念要正確,理念要清楚,理念要正確。學佛第一步,就是要正知正見。若是沒有正知正見,很容易就被他人所轉了。以師父的立場來說,我的觀念:哪一種情形能使佛教興盛呢?弘法利生。在這個世間,唯有弘法利生,才能使佛教興盛、大興,我有這個肯定的理念,靠這個願力支持著,發菩提心,27:36我每一天都祈禱,我一定要使佛教興盛,再來就不​​重要​​了。外面的人贊歎我,我要講經弘法,佛教才能興盛,我一樣要做啊,你誹謗我,我一樣要講經說法。爲什麽?這樣佛教才能興盛啊。不受影響,這樣你的理念才正確。我們的理念正確,我們的願力支配這個因緣,學佛第一件事,要學不被他人所轉,成佛作祖就不困難。如果說你的理念,你的理念不正確,情緒很容易受到幹擾,那就是對空性的思想不了解,對徹底的畢竟空的空性不了解,因爲不了解,你才會這樣。譬如說師父今天要開這個素食超市,或者是要做這個一切佛教的這些百貨,我的觀念就是佛教要這樣做,推廣文化,你就是要這樣做,推廣素食,讓一切眾生能夠得到利益,你講什麽統統沒有關系,理念要正確。不是爲我個人,一切爲佛教,無所不做。所以因爲我們人的知見不同,差距也不同,眼光、遠見也不一樣。當時我要裝設電梯,人家就說:出家人裝設什麽電梯?修苦行都來不及了。今天若是沒有裝設這部電梯,那就淒慘了,舉辦一次拜三千佛法會,光是搬蒲團就會累死人了,幸好有這部電梯。我堅持要做,他就一直告訴我:不行,叫我不要做,我說一定要做,裝這部電梯不是讓我坐的,這部電梯的用途不是這樣。你想想一個人要搬幾塊蒲團,得從一樓到七樓來回爬樓梯,還沒搬完就累倒在地了。我堅持要做,他就誹謗,說我浪費。我說:不要緊。你講什麽都沒有關系。今天要是沒有裝設那部電梯,那些老弱殘兵就慘了,爬上七樓時就昏倒了。接下來我說:整棟都要安裝冷氣。他說:沒見過大殿在裝冷氣的,哪間寺廟那麽好命,修行還有冷氣可以吹?正好考驗大家的耐力。我說:話不是這樣講,有些人的身體會發出這個陣陣的香味,四、五百人在共修。我說:現在事情還沒發生,我們就應該未雨綢繆了,而不是事到臨頭,一陣陣的汗臭味飄出來了,那時候才想要裝冷氣,已經無從裝起了,因爲你沒有管線,你沒有那個管道啊。要裝設冷氣,人家反對,你想想看。到今天我們在共修,六樓、七樓那麽多人受八關齋戒,有些人拜得滿頭大汗,你說要是沒有冷氣,真的受得了嗎?冷氣不是要讓你享受的,是要讓你調節你身體的溫度,使你能夠更加的精進,他們卻都往享受的方面想。我說:要是裝來我慧律法師睡覺時獨自享受,用幾百噸的冷氣準會冷死,變成冰棒了。你要考慮人家是在做什麽事情,人家發心是什麽,不是你想像的這樣子啊,也一樣反對。現在我要鋪地磚,打算鋪大理石。他就說:不需要啦,經費已經不夠了,還鋪這種東西,拜佛的地方,簡單就行了。我說:不行,極樂世界黃金鋪地,我還沒有那麽奢侈,我隻不過用大理石鋪地而已,爲了供養佛陀,不要緊,我辛苦一點,我去化緣也沒關系。結果現在完成後,大家看到都贊歎:師父,這個大理石鋪得很漂亮。我告訴你,我們人就是墨守成規。我們人,你有智慧、你有遠見,你看得到佛教將來的趨勢,這才是厲害的人。要跨出佛教的創新,他一定要面對這個沖擊。我今天說要開超市,人家就誹謗:出家人做生意,你腦袋壞掉了。他就是不知道那個是整合佛教的力量,他根本就不懂人家在做什麽。你講沒有關系,日久便分曉,沒關系。從前我一開始做水陸時,我用電視打廣告,人家就說:慧律法師真學雜費,還用電視廣告。結果現在呢,誹謗歸誹謗,結果現在佛教的節目、佛教的活動,都用電視廣告,那就是學我們的。我從前講經的時候,講得很風趣,講得很幽默,humor,很幽默。人家就說:講經這麽沒有威儀。結果現在所有法師都學這種方式。人就是這樣,當你要跨出第一步的時候,你一定有阻力,時間一久,人家就能認同:這個法師實在很偉大,腦筋真的非常好,智慧真的很高,他能夠有遠見。你想想看,佛教將來會蓬勃發展,人口眾多,吃素的人很多,而我們佛教的資金都外流,都被一貫道的賺走,可以這樣說,你不整合這個資金,你要等待什麽時候?佛教將來走的路線,一定是獨立自主,一定要走向獨立自主,就是自己要有生産路線,不必靠別人,否則每一個信徒會很痛苦,現在的佛教徒很可憐,也很痛苦,因爲一年、一個月當中,有的人會接到十幾張邀請帖,不曉得到底去哪一間道場?今天接到要拜梁皇懺,明天接到水陸法會,後天接到佛七,沒多久又接到地藏法會,接帖子接到都怕了。因此我們今天所做的事情,要以空一切法。空一切法就是說,你的胸量放得很大,放下,你不用怕別人誹謗,該做的你就去做,但是你做的先決條件,就是要爲眾生、爲佛教,不是爲個人,你就盡力去做,縱然失敗了,也非常有價值。今天我若是說把整排店面都買下來,開到倒閉,我也甘願,要我去死也沒關系,死了反倒清閑。我拿講堂去抵押,抵押還不出錢被查封了,頂多就是不要講經,因爲你們不支持我啊,查封了也好,我正好可以休息。這間講堂可以貸款五千萬,想藉到一億都行,我拿這間講堂去借錢,借不到錢就讓它查封,沒辦法,你們不支持我。大家都不用聽經了,各人走各人的路。還沒有那麽淒慘啦,很多人都準備要標會了:師父,不要緊,我標會來借你。好,真的,我聽了很歡喜。佛教的事你不做,你要做什麽事呢?雖然一百萬、二百萬借給師父,沒有利息可拿,不過你有功德,能做功德,對不對?就是這樣子。該做的就是要做,不要受人家影響。學佛也是這樣,要記住:你今天,你今天來學佛,你聞到正法,你有一個好的道場,你就不要受人家影響,我就是堅持到底,至死不變,別人說什麽都沒有用,那麽你已經往生一半了。如如不動,你說什麽都沒有作用,我就是一定聽師父的話、聽佛的話,我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就對了。就像師父這樣。今天那一個團體來到這裏,任何一部遊覽車來到這裏,花蓮、臺東、中和、永和、臺北、美國、新加坡、加拿大,包括日本、澳大利亞、歐洲、澳洲來到這裏,第一句話就說:【師父,你的錄音帶不得了。】36:08我聽了之後很安慰。大陸、全世界到底有多少人在聽錄音帶?不知道啊。你沒辦法去統計啊,根本無法統計。譬如在新加坡,錄音帶一出來,copy出來,擺出來馬上賣完,沒辦法,來不及製作,一出來就賣完了,一出來就賣完了。從前我去演講的時候,新加坡隻有七萬佛教徒,現在是七十萬,增加十倍。分身千百億釋迦牟尼佛,非常驚人,佛教一直興盛起來……我們的人生就有意義。爲什麽?師父今天就是一個看法,堅持到底。雖然說這是老生常談,這就是要告訴諸位,你們一定要堅持到底,用空性的思想,不要受到任何人的影響,要堅持你的理念,學佛第一步就成功一半了,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你堅持到底,你的學佛已經完成了一半。下面,空性喻佛性,薪喻眾生,所以同入而不同受,所以說:喻如有人於空積薪,薪自受壞,空不受壞。【空】就比喻爲我們的佛性,【薪】就比喻迷惑的眾生。所以眾生若是入地獄,雖然入地獄,但是佛性不受影響,同入而不同受。


【問: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幾個識共成一智?幾個識獨成一智?】


有幾個識共成一智?有幾個識獨成一個智呢?


【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識共成成所作智。】


我們一般是說,眼、耳、鼻、舌、身都是意識的分別,五識之【識】就是說有一種分別、一種執著,我法二執正因爲有識。識,這個識會使我們迷惑。沉迷於某一種東西叫做識。譬如說:這很有趣、很有趣(心識臺語諧音),覺得有趣(臺語)就是心識的作用,心意識上的執著叫做心識。眼、耳、鼻、舌、身,此五識共成成所作智。成所作簡單來說,就是一切所作皆成。今天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所造作的都是分別,所造作的都是痛苦,所造作的都是分別、執著、惡業。那麽佛轉這五識變成什麽?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就是一切所作皆成,眼耳鼻舌身,專門用來度眾生,專門利益眾生。第六是意識,一般是稱爲分別心,我們第六意識是分別心。


【第六是意識獨成妙觀察智。】


若是變成佛的智慧透露出來,叫做妙觀察。而我們現在不善於觀察。我們的第六意識,都能分別、扭曲、醜化,落入一種主觀意識狀態,對錯也搞不清楚狀況,道聽途說。我們沒有妙觀察。妙觀察就是透過本性,它用不可思議的智慧來分別世間。簡單來說,妙觀察就是雖分別不作分別想,名叫做妙觀察,大用現前,名叫做妙觀察。我們人的第六意識,完全是分別心。現在佛不是,佛叫做大用現前,他雖分別,但是透過本性的分別,所以就變成妙觀察。什麽叫做妙觀察呢?就是任何一件事情,他透過不可思議的智慧,妙就是不可思議的智慧,觀察呢?透過不可思議的智慧,透視一切法。可是我們沒辦法,我們透不過去,我們穿不透煩惱,我們別說是觀察了,就是連平常的了解,都沒有那個能力,對一件事情稍微透視都沒有辦法,卡死在這個不妙的地方。


【第七意獨成平等性智。】


第七意識叫做我法二執意識,我執、法執都是因爲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就是永遠執著第八意識,帶個有色眼鏡,看這個人生跟宇宙。第七意識獨成平等性智。因爲我們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從何而來的呢?就是從第七意識而來,從第七意識而來。因爲有第七意識,所以有我相就不平等,我們人若是有我相就不平等,既然要平等,就要無我相,所以第七意識就是我執、法執的根本。我執就是將自己當作世間最厲害的人,把自己擡得很高,當然很自然的就形成不平等。譬如我們今天,我們國家爭自由、爭平等,沒有所謂的自由,沒有所謂的平等。在這個世間也是一樣,國與國之爭,社會與社會之爭,家庭與家庭之爭,個人與個人之爭,就是因爲有我相,就是因爲他不能完成這個平等性智。所以我們說:我們要爭自由、爭平等,但是沒有所謂的平等,哪有什麽平等?世間有哪一種是平等的東西?中國人去到日本,不一定平等啊。講真的啊,你去到日本,日本人不一定瞧得起你臺灣人,我們臺灣人去到非洲,我們臺灣人也會瞧不起非洲人,都一樣。有錢人怎麽可能瞧得起窮人呢?不可能,我們怎麽會有平等呢?二十四小時,時時都不平等。宗教也不平等,不是隻有佛教,佛教爲什麽不平等?人爲的因素不平等,不是真理不平等,佛教也有不平等,是因爲人爲因素,因爲我們的我執、法執尚未破除,所以這些出家人,或是這些在家人,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不是佛的問題,不是佛講的真理有問題,若說高僧大德完成了平等,那麽就是不平等。所以其他的宗教就更不用談,上帝愛世人,就是不會愛佛教徒,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他就不會愛佛教徒,因爲你不信他啊,不信他不能得永生啊,不能平等。信阿拉得永生,你不信回教,那也不平等。釋迦牟尼佛他就平等,他講的法都是平等,信佛叫做有緣,沒有信佛,那叫做沒有緣份,沒有所謂的利害關系。你有信佛教,這叫做有緣,你不信佛教,這叫做無緣,有緣無緣,這沒有利害關系、沒有仇視,所以佛所講的道理,是世界上最平等的東西,那麽要成平等性智,沒有達到八地菩薩以上就無法證得,八地菩薩以上轉相分,九地菩薩轉見分,十地菩薩轉自證分。再講一遍,八地菩薩轉相分,九地菩薩轉見分,十地菩薩轉自證分,等覺轉最後的根本無明,44:40所以要轉成平等性智,這沒有那麽簡單。所以我們平時若是能做到,不會奉承有錢人,不會瞧不起窮人,不會羨慕大成就的人,不會輕視沒有成就,最沒有用的人,你能做到最基本上的這個,已經不得了了。要是我,不是完成了平等性智,因爲我是窮人家出身的,我是不夠資格瞧不起別人,所以我一定要平等。我過去很窮,是窮到人見人怕的,以前是非常可憐的。從前讀大學時,一天隻能花二十元,早餐吃一粒饅頭,喝一杯豆漿兩元,吃一粒饅頭兩元。我還記得,午餐隻能吃七元,一元白飯、兩元花生、兩元空心菜、一塊豆腐兩元,三種菜各兩元,加一碗飯,而且隻能吃半碗飯,還不敢吃一碗,加起來七元。晚餐距離隔天的時間較長,要用掉九元。九加七加四元,等於二十元,一天隻吃二十元,所以這個身體是因爲挨餓,餓成這麽矮小的,有可能就是經濟狀況差造成的,說真的啊,不然我的手也算很長,我的腳掌也很大,腿骨也很粗,照理說我應該很高大才對,可是以前常挨餓、吃不飽,長期挨餓造成的。我是因爲很窮,窮得不敢瞧不起別人,所以我要是看到誰輕視別人,我就很生氣,包括清道夫,包括倒餿水的人,包括清掃廁所的水肥公司的人來,我都是對他們很恭敬,那些清理糞便的人來,我就是想:這個世間若是沒有這些清理糞便的人,眾生隻會排洩,不想清理,幸好有這些願意打掃廁所的人,不然面對這麽臭的排洩物,誰願意做這些工作呢?所以我對他們是非常恭敬,非常恭敬、非常恭敬。我不是說如菩薩完成平等,因爲我憑什麽看不起人家?我經常這樣想:我憑什麽瞧不起別人?你慧律法師算老幾嘛,對不對?哪有什麽成就不成就,沒有這樣想法,能爲眾生做什麽,這是眾生給我這個因緣,這個福報啊,這是我應該感謝眾生。你們能來聽師父講經,我也很感謝你們,因爲有你們來聽經,我講經才不會無聊,你們要是都不來,我隻有講給桌子聽,那就很可憐了,抓幾隻玩具鴨子擺在桌上,對牛彈琴的說:考試考試考試,結果變成【考鴨】,所以說平等,我們稍微動一個念頭,我們冷靜,我們不是聖人,我們不夠資格瞧不起人家,要記得師父這句話,雖然我們尚未完成佛道,但是已經接近了、接近了。


【第八含藏識獨成大圓鏡智。】


含藏識的意思就是說含有一切種子,獨成大圓鏡智。這是一種比喻,意思就是說,我們若是轉第八意識,轉第八意識所含藏的一切分別心、執著心,把它轉變爲菩提心,那麽就像一面圓鏡,大又圓。就像鏡子一樣,可以照射一切,稱爲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一種比喻。


【問:此四智爲別爲同?答:體同名別。】48:36


體是相同,體就是我們的本性是完全相同,名則有不同。有一個所謂的高僧大德,寫了一本書,我看了也覺得很好笑,也就是那個美國老大所寫的。他是寫些什麽呢?他寫我們人死了以後,這個身體會變成一萬隻蚊子,他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我們人死了以後,這個肉體會變成一萬隻蚊子。他說出這個理論,寫在一本書上,我看了覺得很好笑,爲什麽一個八十幾歲,所謂的高僧大德,會寫出這種理論,這也很不可思議,還註解過《華嚴經》,註解過《楞嚴經》,竟然寫出這種理論。研究過中觀的人,大家都知道這個理論是錯誤的。換我問你:我們人死了以後,一個人死了以後,這個身體死了以後,就算真的變成一萬隻蚊子,要是這一萬隻蚊子死了五千隻,那麽靈魂不就隻剩一半了?那麽我問你;我們人死後,變成一萬隻蚊子。換我問你:每一隻蚊子有沒有佛性?如果說每一隻蚊子有佛性,那麽一個人隻有一個佛性,死後變成一萬隻蚊子,那麽變成一萬個佛性,變成增加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個。如果說,一個人死了以後,變成一萬隻蚊子,現在問你:這一萬蚊子有沒有佛性。若是說:有。變成萬分之一,假使說變成萬分之一的佛性,要是變成萬分之一的佛性,就永遠不能成佛,因爲佛性是一啊。他的觀念就是這樣。人死了以後,變成一萬隻蚊子。他的意思就是說,經過閻羅王判決後投胎,就變成很多眾生。這就是沒有學過中觀,學過中觀的人就不會這樣,我們的本性是一,非一非異的東西,真正要論我們這個身體有多少眾生,說無量無邊也對,爲什麽呢?譬如說男孩子身上的精蟲,因爲你沒有個別的個體嘛,無量的眾生都集中在這個地方,光是我們人,以男性的精蟲來說,他每天製造的精蟲就有好幾億,你說精蟲有沒有佛性?有沒有生命?沒有生命,它怎麽生殖呢?傻瓜,它一定要有生命啊,每一個細胞有沒有生命啊?這個細胞沒有生命,它怎麽能夠新陳代謝呢?每一個細胞都有靈性。所以若是真要算起來,也不隻一萬隻蚊子的生命,真要算起來是無量無邊,那個細菌、那個細胞,你隻要有活動,有新陳代謝,它都有靈性啊,對不對?沒有靈性,它怎麽能夠動呢?所以說我們人死後,變成一萬隻蚊子是不對的,講一也不對,講一萬也不對,因爲體同名別,體是相同的,名是不一樣,名字是不同。我們也是一樣,無論是骨頭裏面的細胞,它也會變化,我們骨頭裏面的細胞,若是不會變化的話,那麽我們的骨頭如何愈長愈大呢?對不對?骨骼會慢慢變化,我們的細胞一直在變化啊,所以我跟他說:要是人死後變成一萬隻蚊子,死了五千隻,那麽靈魂不就隻剩半條?那要怎麽結合起來,怎麽結合呢?是不是先把一萬隻蚊子全部打死,然後再結合起來,才變成一條靈魂。所以一個高僧大德寫出那個理論,讓人看了就很難過,爲什麽會寫出這樣子的書,還大量的流通,知見完全錯誤。你有修行沒有修行,這不管你,我不管你,但是你講的法,違背了中觀的思想,違背了佛所說的道理,就不行,知見錯誤。你說我們一個人的靈魂,到底是一或是多?討論這個都是多餘的,你要說一,也行,說你的靈性一個一,也對,你說無量無邊也對,爲什麽?說無量無邊,就如同大海水裏面的波浪,同樣一個大海水,可以起無量無邊的波浪,我們今天都是同一個本性,你要說一,我們是同一個本性。你要說無量無邊也對,爲什麽?雖然意識形態全部不一樣,但是同在一個大海裏面,同在一個佛性裏面,平等。講一也不對,講一萬也不對,非一非異的東西。下面,體同名別。


【問:體既同。雲何名別?】


體是相同的,爲何說名不同呢?既隨事立名。正一體之時。何者是大圓鏡智?什麽是名字不同?既然隨事立名,隨著這個事相,而立這個名,那麽在正一體的時候,什麽是叫做大圓鏡智呢?意思就是說,既然隨事立名,隨著這個事相,而安排這個名相,那麽同一體的時候,什麽叫做大圓鏡智呢?


【答:湛然空寂。圓明不動。即大圓鏡智。】


湛然空寂,湛然就是所謂的光明晃耀,叫做湛然。我們的本性光明無量,但是當下就是空,寂靜處。圓明,圓滿的智慧,光明的本性,永遠不動,這就是大圓鏡智。


【能對諸塵不起愛憎。】


面對六塵,能夠不起這個愛跟恨。


【即是二性空。】


不起這個愛,不起這個恨,就是二性空。


【二性空即平等性智。】


一個人的心中,若是沒有愛,沒有恨,你想想看,這是何等的灑脫。我們人所有的煩惱就是來自於這兩個字,愛包括愛名愛利、男女、母子、父子,所有身上一切的環境,愛。恨,包括一切愛的反面,都叫做恨。諸位你冷靜,放下愛、放下恨,是何等自在的一個人,愛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今天我們若是想完成佛道,愛與恨若是沒有放下,你沒有辦法,愛無自性,恨也是無自性,所以愛,自性本空,恨,自性本來也是空,所以即是二性空。愛無自性,恨也是無自性,二性空就是平等性智。


【能入諸根境界。】


能夠入這個諸根的境界。善能分別。


【善能分別。不起亂想而得自在。】


不起這個亂想,而得這個自在。


【即是妙觀察智。能令諸根隨時應用。悉入正受。】


這個非常非常重要。下面說:能入諸根境界,善能分別。善能分別,爲什麽講善能分別?我們平常叫做不善分別,我們分別加上執著,叫做不善分別;善分別就是雖分別,不作分別想。雖分別,也是平等,也是本性。何以故?本性自有分別的能力,叫做善分別。什麽叫做善分別?分別而不落入執著,透過智慧的分別,叫做善分別,透過本性,透過理性的分別,叫做善於分別。不起亂想而得自在,不起這個亂想,而得自在,不要起這個動亂,而得自在,就是妙觀察智。能令諸根隨時應用,悉入正受。今天的重心點,就是要放在【正受】這兩個字。什麽叫做正受?注意聽,一切法不受,叫做正受。這個就是答案。正受,若是用一句很平常的名相來說,就是很正確的感受,沒有扭曲別人的意思,沒有錯覺、沒有猜測,透過本性完完整整的智慧,去感受一件事情,而這種感受,是一切法不執著的感受,叫做正受。換句話說,什麽叫做凡夫?凡夫就是不正受。爲什麽叫不正受呢?他透過意識觀念,他就用自己的觀念判斷、批評,透過意識的觀念:這個事情可能這樣,我看這件事情一定是這樣。講話很肯定的人,往往後悔多於肯定。講話太肯定,講話太過肯定,那麽他的後悔會超過他的肯定。我們人講話若是太過肯定,他後悔的機會就愈大。但是信心不叫做太肯定自己。信心不一樣哦,信心是:大丈夫舍我其誰。慧律法師你能講經嗎?行!我怎麽不會講經,我絕對有信心。你能使佛教興旺嗎?我絕對能使佛教興旺。不一樣啊。所謂信心,是超過狂妄的一種肯定,那不是驕傲啊,我有這個能力,我絕對有這個能力,這個就是信心,這不一樣啊,不一樣,這是正受,我很肯定我自己,是因爲我確實有這個能力啊,對不對?所以這個又跟那個不正受又不一樣。什麽叫不正受呢?不正受簡單來說,就是意識形態。什麽叫意識形態呢?多分別、多執著,不善於分別,沒有透過理性,沒有透過智慧,沒有用本性的東西去感受,不用本性的感受,叫做不正受。用本性去感受一件事情,叫做正受。用本性去感受,所有感受都無受,都沒有不受。用本性去感受,所有感受都不分別;用本性去感受,所有感受都不執著。雖感受而無一切受,名正受。若是能夠這樣,一個人有了正受以後,他就完成了空的思想,他完成了真正豐富的內在,無量無邊的智慧。正受就是不著一切,一切法正受,正受就是一切法不受。人家來講什麽,我們有正受,我們有智慧,黏都黏不到啊。師父,我很煩惱。我就跟他講:我不曉得要煩惱什麽。師父,你都不會痛苦嗎?我說:我也不知道要痛苦什麽,大不了生命結束啊。人生最可貴的就是生命啊,但是我連生命結束都不恐懼,連要完成我的生命都不恐懼的時候,你想想看,我哪裏有不快樂的感覺,哪裏有煩惱?我現在一直發大心,我現在一直爲佛教,我不爲我個人,我汲汲營營的爲眾生,當我眼睛一閉上的時候,清淨的世界馬上現前,我要去極樂世界啊。這個世間是因爲有眾生,才住得有意義,萬一沒有眾生了,我住這個世間也毫無意義了,度到沒有眾生可度,隻剩一些螞蟻,講話他也聽不懂,那就毫無意義了。因爲有眾生,所以我住在這個世間才有意義。如果說度眾生度到因緣已經盡了,那麽我應該回歸到我本來的這個世間,那麽這實在是沒有什麽好恐懼的事情。你想想看,蔣中正那麽偉大,我們的總統,老總統那麽偉大,他也是要往生啊,羅斯福總統那麽偉大,也是要往生啊,還有拿破侖、史達林,哪一個偉人他不往生,他不走?所以你現在要是很怕死,你就這樣想:比我們偉大,比我們有錢,比我們富有,比我們厲害千百倍的人,他也是要死啊。所以你想一想:我不死也不行,我也是要死。女眾若是怕死的話,你就想:楊貴妃、貂蟬、西施、王昭君,這四大美人都要經過死亡了,唉呀,我們算什麽?你打扮起來,能像王昭君那麽美嗎?有看到哪個番王願意娶你嗎?你打扮之後,非洲的大使來看:嗯,不錯。黑人看得起你就算不錯了。我們女眾若去嫁給黑人,部落的,部落的部落族,回來一定很轟動。你們有沒有看過龐克族?龐克族有一次去日本,我看到那個錄影帶,簡直快昏倒了,龐克族全身的那副裝扮,整座機場都在看他們三個龐克族,日本人也有龐克族,可是真正的龐克族遇上日本的龐克族,日本的龐克族是模仿的,他是打扮出來的,人家那是真正從非洲來的龐克族,那根本是不能比的。龐克族全身掛滿飾物,妝畫得分不清是男是女,分不出來。你們有沒有見過龐克族?打扮之後若是能嫁給那個,也算不錯了,他也算是酋長。你想想看,你爲什麽要怕死呢?你又不是世間的美人,既不是貂蟬,也不是王昭君,受皇帝的寵愛,恩寵,我們不過是一介一個平凡人,隻是說我們看起來還像一個女人,有這個女人的條件而已,也沒有什麽哪裏比較突顯啊,沒有,可憐。所以你說你怕死,爲什麽要怕死呢?沒有什麽好怕的啦,我也常說:佛陀都尚且要入涅槃了,賢人、聖人個個都會往生了,更何況我們呢?笑死人了。我們會老,那算什麽?沒有什麽大不了的。所以死亡,你對死亡認同了、看清楚了,你就會覺得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不要糟蹋生命。所以這個正受很重要,正受就是一切法不受,不分別、不執著,用畢竟空的這個思想,支持你的思想。


【無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無二相,無二相就是沒有對立的二相,沒有二元,善惡是二相,愛恨是二相,大小是二相,貧富是二相,那麽我們在外圍所做的,所面臨的一切,都是沒有對立,那麽這個叫做成所作智。


【問:束四智成三身者。幾個智共成一身?幾個智獨成一身?答:大圓鏡智獨成法身。】


因爲大圓鏡智是無相嘛,無相,所以它是法身。


【平等性智獨成報身。】


報身就是福跟慧做了很多,修了很多的福,修了很多的智慧,得到本性的智慧,修了很大的福報,福慧具足叫做報身。我們叫做業障身,我們現在叫做業障身。那麽平等性智,你若是修平等法,就是最大的福,簡單來說,擺平你內在的煩惱,你就是世界上最有福報的人。爲什麽?因爲你不會煩惱啊,你不會因爲有錢沒錢煩惱,你也不會因爲大小,你也不會因爲善惡煩惱,你又不起心、又不動念,你進入絕對的空性的平等,當然你內心就擁有無量的安詳,你沒有煩惱,就是最大的福報。所以禪宗常常說:我們內心裏面如果不安詳,幸福就無從建立。這句話很有道理,內心不安詳,幸福就無從建立。現在套用這句來說,內心沒有智慧,幸福就不可說,根本就不可能,內心沒有智慧的人,你哪裏有幸福可談?夫妻倆很有錢,可是夫妻倆天天吵架。爲什麽天天吵架?兩個人內心都沒有智慧啊,兩個人內心都不安詳啊,一天到晚吵吵鬧鬧,你想想看,錢很多、也很富有,擁有好幾棟樓房,還有轎車,鑽石好幾克拉,這個都是戴在外表的,可是裝飾內在的安詳,沒有。裝飾我們外表的,要很多的財富,裝飾我們內在不要,一樣就好,兩個字:安詳。當你內心擁有安詳,就是所謂的正受,所有的裝飾全部完成,內心裏面有安詳,無論你是戴耳環,戴腳環、鼻環,戴任何大大小小的首飾都很好看。所以很多人來問師父:師父,你看我這樣好不好看?戴這個好看,還是戴那個好看?都好看,因爲我心中沒有醜陋的東西,不然你告訴我,心性中有所謂醜陋嗎?你說來聽聽看,都好看啊。內心擁有安詳,便是幸福。若是說難看,是隨著世俗人。像我那天講到的拋繡球,拋繡球時一丟下去,所有臺下幾百個人,竟然沒有人要撿那粒繡球,那天又碰到下雨天,繡球被淋得濕漉漉的,到底有多醜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說我們的醜是經過公認的。那不是隻有我講她醜,那是真的很醜,但是這是隨順世間人而說,若是以畢竟空性來說,就沒有所謂美醜,我也不會瞧​​不起她。所以我們修這個平等,就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報跟智慧。


【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


妙觀察是爲了度眾生,成所作智也是爲了度眾生,所以他一定要應用在應化身裏面,妙觀察就是第六意識轉變成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就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變爲成所作智,共成化身。


【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別。】


法身、報身、應身,這三身也是假立名字,意思就是說也是假設的,爲什麽呢?平等嘛,同一個體性嘛。


【隻令未解者看。】


隻是令不了解的人看。


【若了此理。亦無三身應用。何以故?爲體性無相。】


體性無相,從無住本而立。


【從無住本而立。亦無無住本。】


也沒有那個所謂無住的本,從無住本而立。無住是我們的根本,修一切法無住,不執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即是無住,修無一切法,也沒有無住的觀念。


【問:雲何是見佛真身?答: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


這句話很重要,不見有無,就是見佛的真身,你要認識佛嗎?很簡單。在這個世間上,有也不執著,無也不執著。有,你擁有很多,譬如說像師父這樣子,我擁有好幾十個男眾徒弟,擁有百萬的徒弟,0:29有,但是不執著,等於沒有一樣。爲什麽?眼睛一閉,什麽都沒有了,短暫,剎那之間變化。無呢?我沒有像世間人那麽富有,雖然三餐過得去,也沒有像世間人這麽多,世間人有的,我統統沒有,沒有,我也不會感到很自卑。所以說擁有你身上一切的東西,你不覺得那是真正的有,世間爲我所用,非我所有,世​​間是暫時借我們用一下的,不是我們的,世間爲我所用,非我所有,那就不是真的有了,無也不必煩惱,因爲無的東西正好修行,無反而輕松。我沒有男朋友,才不會患得患失,對不對?我沒有錢,沒有錢,妄想就比較少,雖然窮,日子也是很快活。我沒有轎車,沒有轎車也能過日子,不會對有産生執著,不會對無産生自卑,自卑感,那麽你想了解佛,就是如如不動,安貧樂道,你始終就是如如不動,有也不會感覺有,無也沒有自卑感,這樣日子就好過了。所以我告訴他,甯可不做生意,就是一定要來聽經聞法,他偏偏不肯。聽經聞法叫做賺錢,知道嗎?賺智慧之財。在座諸位,不論你的事業有多忙碌,不論你從事於哪一種行業,你都要盡量抽出時間來聽經聞法,能抽出時間來聽經聞法的話,隻要幾句話,就能讓我們過得很歡喜。下面,


【問:雲何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答:有因無立。無因有顯。本不立有。無亦不存。既不存無。有從何得。有之與無。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滅也。但離此二見。即是見佛真身。】


答:有因無立,2:49這個世間有的東西,就是因爲無而立。譬如說:那個人很有錢。就是因爲有窮人,才說有富人,對不對?有對立,你就會很痛苦。有的時候,你就很高興,無的時候,你就很痛苦,有跟無就是對立的東西。你爲什麽是女眾?因爲你不是男眾。爲什麽我是男眾?因爲我不是女眾。所以用對方來襯托對方,互相來顯示這個相。爲什麽講那邊?因爲不是這邊。你爲什麽是講這邊?因爲不是那邊。這樣說來,就是互相標榜,互相對立,互相襯託的存在。但是因爲互相標榜,互相對立,互相顯示,所以它沒有自性,離開了彼,就沒有此,對不對?因爲有彼跟此,由彼顯示此,由此顯示彼嘛,所以說:有因無立。有的東西,就是因爲無的東西而建立。但是我們人就是因爲沒有透過這一層智慧。在有,就強烈的追求有,在無,就産生了自卑感,就是這樣。無因有顯,你說無,無就是因爲世間有的東西,而顯示出來。譬如說空,虛空,說虛空無相,就是因爲有土地,有外在形相的東西,而顯示虛空,所以無因有顯。本不立有,有的東西,當下本就是虛妄。這句話要注意聽,本不立有就是說,本來就沒有所謂的有,因爲有本身就是幻化不實在的,是因爲緣起無性的,本來就不可以有這個有的觀念,無當然就不存在了,因爲緣起本來就是性空,有的東西,本來當下就是緣起性空的東西,就是無自性的東西,所以本來就是不立,就是本來就不能說它有,知道嗎?本來就不可以說它有,因爲有是一個幻化的東西,本來你就不能說它是有的東西。無亦不存,當然無就更不能安立了,無當然就是不能存在。既然不存在一個無,有是怎麽立呢?意思就是都是無自性,都是無自性的東西,有從何而立呢?有跟無,相因始有,把筆拿起來。這個因,不是當作因爲的因,也可以當作因爲的因,但是不能當作是因爲的因,相因就是依靠,互相依靠,對襯而起的,相因,互相作爲對方的因,無是因爲有而存在,有是因爲無而存在,這個講因是對的。但是有依靠著無,無依靠著有,所以它才會産生有無的對立的觀念,這樣才對。相因始有,就是因爲互相依靠,才顯示出有跟無的觀念,既然互相依靠,既然相因而産生,這個始有就是産生。既然藉相依靠的條件而産生,那麽當然這就是生滅法,而本性是不生不滅法,本性當體就是空性的東西,緣起、緣起法,當下就是空性的東西,它就不是生滅法了,雖然它藉著生滅法、一切因緣法而立名,但是它當下就是空性,所以它當下就是不生不滅。有跟無是對立的東西,當然這就是生滅法。隻要你離此見,但離此二見,就是見佛真身。爲什麽要離此無跟有的見呢?因爲眾生不是執有,就是執無,因爲離此二見,就破一切執著。但離此二見,有跟無。我們眼睛所見的,是不是全是有跟無?你注意觀察,眼睛​​見到的,是不是有跟無?耳朵聽到的,是不是有跟無?都是這樣。普天下之間,你隻要會運用這句話,但離此二見,那就什麽都解決了,什麽都解決了。有,今天你遇上很多麻煩,沒有,沒有什麽麻煩。對不對?沒有什麽麻煩。有當下就是空的東西。你今天很有錢,也不是真的有錢,你擁有一切,也不是真正擁有一切,都是短暫的,剎那生滅的東西。因爲你若是想見到佛性,你就不能執著有跟無。而我們眼睛所見到的,會産生強烈的追求欲,就是因爲有跟無,我們今天就是落入有跟無,所以才這麽吃力!所以你們去逛百貨公司,跟我去逛百貨公司,心境就不一樣了。那天我才去逛百貨公司,我也是這樣走,走走走……逛超級市場,走上一圈,做市場調查,這樣走走走,從頭到尾走上一圈,我都沒什麽特別感覺,完全一樣。那是羅馬磁磚,那是玻璃,玻璃做得很漂亮,還有茶杯,那些花紋實在是設計得很美,傢俱、床鋪,爲了什麽呢?爲了吸引眾生,所以要這樣。要是一個修行人,我那天才去逛大立,大立百貨公司,然後又去看大統超市,超級市場,super market,走走走,要是問我:你有什麽感想?沒有!都一樣。要是有優點就學起來,然後運用在我們這裏,因爲眾生需要嘛,眾生需要。眼睛所看出去的,完全一樣。禪宗裏面說:雖整日吃飯,不著一粒米。雖然整天在吃飯,不執著任何一粒米。就是這樣,不著空,也不著有。這個地球洪荒時期的時候,哪有什麽百貨公司,這個地球還沒有創建以前,什麽都沒有。這個地球怎麽創立的呢?這個地球就是由碰撞,科學家說地球怎麽創立的呢?就是太陽噴出來的岩漿,在虛空當中一直環繞,一開始時,地球沒有這麽大,碰撞、碰撞的時候,這個重的金屬會往下沉,那麽這個輕的金屬會往上,所以一直碰撞,碰撞了重金屬,它有吸引力,所以一直碰撞,這個地球不是一下子這麽大的,不是說太陽噴灑出來的時候,就像地球這麽大,不是這樣。這個星球就是這樣,碰撞,一直碰撞,所以我們看地球的表面,凹凹凸凸,高高低低,山高水深,爲什麽?因爲就是撞擊的力量,地層現在還在活動當中,撞擊的力量,它愈撞的時候,這個重金屬就往下沉,輕的東西往上浮,到最後撞擊完的時候,整個地球,全部都是一團火,燒了幾億年以後,幾億年以後停息……停止以後,它會冒那個煙出來,那個煙本身就有水氣,你若是注意觀察岩石,岩石經過加熱以後,就有水滴,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宇宙當中就含有H2O,意思就是你把岩石加熱,這個水蒸氣就跑出來,撞擊的時候溫度太高,它會散發出這個煙霧出來,所以煙霧就一直凝聚在這個虛空當中。所以地球一開始是一團火,一團火,這個煙一直出來,一直出來的時候,凝聚後的外表,變成濃濃很大很大的雲層,形成雲層以後,到最後變成水滴,所以我們的水就是從那裏來,水就是從岩石來的,虛空當中,岩石本身就含有水氣。所以撞擊,撞擊之後蒸發,蒸發成水氣,成水氣以後,經過下七十萬年,一直下雨、一直下雨,下雨雷擊閃電,産生陰陽極,一直下雨,下雨以後,那個世界是一片寂靜,沒有鳥叫聲,沒有蟲叫聲,什麽統統沒有,完全沒有,那個世界就是死氣沉沉,一片汪洋,開始它會吸收,它會吸收空氣當中的這個水氣,吸收空氣的氧,一開始我們這個地球沒有氧氣,那麽一開始就是在藻類,藻類會吸取二氧化碳、其他的製造變成氧,我們生命的來源,就是藻類,生命的來源就是藻類,藻類會吸取不是氧的東西,變成一個氧氣。所以我們今天呼吸的,就是海底放射出來的O2,氧氣一直起來,一直起來……那個這個藻類,一直慢慢慢慢生長,生長到岸邊,到岸邊以後,它爲了適應這個環境,經過幾億年的變化,所以這個藻類慢慢衍生、衍生……它就一直往陸地,往陸地以後,因爲沒有壓力,沒有水的壓力,開始往上突生、突長,就是突蕨類的,突蕨類的這個植物,植物就一直生長……植物爲了保護,所以開始産生鱗片,鱗片保護這個水份,免得被蒸發,13:34這個種子開始一直散播出去。所以這個藻類開始演變陸地,陸地開始慢慢的演變,所以我們的生命就是從水母來的,從藻類來的,從兩棲動物來的,我們人類的鼻祖,是從兩棲動物演化而來的。這就是講到我們這個世間的演變,這說來就話長,你們也沒有讀過物理、化學,聽起來好像很有興趣,不過不曉得在講什麽。不過你若是有一點科學的觀念,scientist idea,這是很好的觀念,了解人類是怎麽來的。所以這個地球、這個人類也是剎那之間變化,你說有、無,都是一種變化的東西,所以你若是遇到事情很執著的時候,我教你,宇宙這麽大,世間這麽大,爲了這麽一點小事情看不開,人生苦短,何必呢?對不對?14:38宇宙那麽大,這個世間那麽大,爲什麽執著那麽一點錢,不拿來借我呢?這個師父真愛錢,講來講去就是講到錢,很抱歉。下面,即是見佛真身,問。快八點四十五了,休息一下,休息一下再來。


下面,但離此二見,即是見佛真身。


【問:隻如有無尚不可交建立。】


意思就是說,當下就是空性的東西,也就是說,光是講這個有跟這個無,它本來就不存在,能建立什麽東西呢?


【真身複從何而立?】


有跟無這種觀念都不存在了,那麽真身要從何處建立呢?


【答:爲有問故。】


因爲你有問。


【若無問時。真身之名亦不可立。】


也沒有,也沒有,真身之名亦不可立。爲什麽呢?(【何以故?】)


【譬如明鏡。】


譬如說鏡子。


【若對物像時即現像。若不對像時。終不見像。】


真身也是這樣,如如不動,什麽東西來,就映現什麽東西,有跟無都是空。


【問:雲何是常不離佛?】


哪一種情形是常不離佛呢?我看了整本《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就是下面這二十個字左右,是讓我看了非常感動的文字。


【答:心無起滅。對境寂然。一切時中。畢竟空寂。即是常不離佛。】


這個寫得實在是太棒太棒了!也沒有辦法去形容,祖師怎麽會這麽了不起,寫出這種文字出來,每個字我們都看得懂,但是若要我們來排列組合,也無法組合出如此優美的文字,這實在是無法去贊歎祖師大德的了不起!什麽時候、哪一種情形,我們才能夠不離佛陀,哪一種情形,心中才有佛的意思,哪一種情形,我們沒有離開佛陀。心無起滅,心無高亦無下,對境寂然,面對一切境界,都不受影響,完全不受影響,就做得了主了。爲什麽對境寂然呢?這樣妙有才能現前。你若是對境而動,妙有馬上失去,因爲無明現前嘛。面對一切境界,你隻要起心動念,無明馬上出來,無明馬上出來,妙有就沒有,妙有就無,就沒有所謂的妙有。你若是對境寂然,清清淨淨,不受影響,一切時中,畢竟空寂,一切時間究竟空。畢竟空就是一塵不染,一絲不掛,叫做畢竟空。連畢竟空的念頭都沒有,叫做畢竟空。畢竟空寂,即是常不離佛,這才是真正沒有離開佛陀。我們每天都離開佛陀,可是我們就是佛。所以夜夜抱佛眠,我們每天都抱著一尊佛入睡,抱哪尊呢?我們就是佛。夜夜抱佛眠,不識佛真面目。我們每天都抱著一尊佛入睡,可是不認識佛是什麽,每天要爬起來拜佛,他本來就是佛,佛在拜佛,我們就是佛,佛在拜佛,不識佛陀。我們若是對境寂然,一切時中,畢竟空寂,我們就是佛。


【問:何者是無爲法?答:有爲是。】


有爲是,有爲法。有爲就是身口意造作,叫做有爲。有爲,有所造作叫做有爲。


【問:今問無爲法。因何答有爲是?答:有因無立。】


有的東西,是因爲無而顯示出來。


【無因有顯。本不立有。】


連有都不立了。


【無從何生。若論真無爲者。即不取有爲。亦不取無爲。是真無爲法也。】


不執著有爲法,連無爲法都不執著,這才是真正是無爲法。


【何以故?經雲: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


我人就是我相及人相。20:02


【是故不應取法。】


不能執著法。


【不應取非法。】


也不能執著非法的東西。


【即是取真法也。】


這段在講《金剛經》時,我已經解釋過了。


【若了此理。即真解脫。即會不二法門。問:何者是中道義?答:邊義是。問:今問中道。因何答邊義是?】


邊義就是說兩邊,落入兩邊,空跟有,就不是中道。問:因何。現在是問中道,爲何你回答邊、邊義呢?答:邊、兩邊,空、有。這個空有兩邊,是因爲有中道,才立空有兩邊(【答:邊因中立。】)。中道,因爲空跟有這兩個邊所産生(【中因邊生。】),不是著有,就是著空嘛。眾生不是著有,就是著空,又執著有一個中道,當然那就是因爲有兩邊所産生,所以


【本若無邊。】


本來就沒有什麽空跟有對立性的東西,有也不可得,空亦是不可得的東西。


【中從何有?】


所以我才告訴諸位,八正道是因爲有八邪道。如果眾生沒有邪,哪有什麽八正呢?正,是因爲邪而立的嘛。所以說,也沒有所謂的八正道,也沒有所謂的中庸,中從何而有?


【今言中者。因邊始有。】


因爲有邊,空這個邊就是兩個角度,落入空的這一邊,落入有的這一邊。簡單來說,執著有邊、執著無,都是邊。因爲邊,所以才有中道的名詞。


【故知中之與邊。相因而立。悉是無常。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也是這樣。


【問:何名五陰等?】


什麽叫做五陰呢?


【答:】


我們有這個色身,是從何而來的呢?


【對色染色。隨色受生。名爲色陰。】


對色,色就是境界、外在,這個色不是什麽女色的色,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境界。簡單來說,你今天面對境界動念,你就必須繼續六道輪回,簡單來說就是這樣。你如果不想要繼續六道輪回,對境不動念,當下就是如如,那麽業就對你沒有作用,你一樣服務眾生,你一樣生活,但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好壞、是非、善惡、大小,一切法畢竟空,對色無染,生死自然解決。所以我說佛教的思想,實在遠遠的超過這個儒家的思想。儒家是叫我們非禮勿視,佛教則是說: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兩者的境界就差很多了。對色染色,隨色就受生。你對色不動念,生死沒有,當下就了。所以你說一個開悟的聖者,面對任何境界都一樣。爲什麽都一樣?因爲他的心無雜念。有一次有個禪師跟皇帝一起看戲,皇帝就問他:禪師,禪師,這出戲好不好看啊?他說:生死重要,哪有什麽心情看戲,好不好看也沒什麽差別。禪師兩眼在看,皇帝也在看,皇帝看得很高興,禪師也同樣在看,皇帝大笑時,禪師也跟著笑。皇帝是在笑那一出歌仔戲,而禪師是在笑皇帝愚癡,手上還拿著一把扇子搖啊搖的。皇帝說:禪師,禪師,你有在看戲嗎?他說:我有啊。皇帝問:你都沒什麽感覺嗎?他說:生死重要,我哪有什麽感覺。沒有感覺,生死重要,他沒有感覺到前面在演戲,他就不會被這個境界而染。皇帝說:修行人都是這樣的嗎?禪師說:不用說是修行人了,一個人若是將生死之事放在心上,他就沒有時間享受世間的事了。皇帝問他:你要怎麽證明呢?很簡單,你明天抓一個死刑犯來,抓一個死刑犯來試試看。皇帝問他:怎麽試呢?你叫他頭上頂著一盆水,頂著這盆水,繞東西南北四個城門走一圈,走完這一圈,若是沒有從盆裏落下一滴水,你就原諒他,赦免他的死罪。皇帝便答應他:好,我知道怎麽做了。你明天看看,試試看。然後就叫來一個死刑犯,走上一圈,水都沒有滴出來,東南西北走上一圈,連一滴水也沒有落下來。爲什麽?要是落下一滴水,後面的劊子手立刻就會砍斷他的頭,他一心隻顧這一盆水,隻顧這一盆水而已,最後走完一圈,才得以不被判死刑。修行人就是這樣,生死的重要,比任何事都重要,那麽對一切境界就沒有什麽感覺,哪像有些人,看錄影帶還看到感動流淚,這個世間已經是虛妄的了,錄影帶所演的更沒有一樣是真的,你也醒一醒,真是奇怪,實在可憐。所以學佛的人很幸運,很幸運,一切法不受,看歸看,對他也沒什麽作用。對色染色,隨色就受生,名爲色陰。


【爲領納八風。好集邪信。】


八風,領納八風。你們翻開第六頁,第六頁第一行。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翻回來,這樣你已經了解八風了。好集邪信,注意聽。邪信就是不正見,就是錯覺,就是扭曲。我們今天就是領受了錯誤的知見,因爲我們有錯誤的知見,所以用錯誤的判斷,所以將我們清淨的本性扭曲掉。清淨的本性,本來就有正知正見,他現在好集邪信,因爲利、毀、稱、譏、苦、樂等等。


【即隨領受中生。名爲受陰。】


因爲你感受錯誤,不正見就是不正受。師父剛才說過,要正受,也就是一切法不受,名叫做正受。領納八風叫做邪受。四十九頁。


【迷心取想。隨想受生。】


爲什麽隨想受生呢?


【名爲想陰。】


隨想受生就是隨想入陰的意思。我舉個例子,迷心取想,因爲我們的心不能運用真實的智慧,取想,就是一種執著的想像,用自己的觀念想像事情。而隨想就會入陰,什麽叫做隨想入陰呢?譬如說我們今天想一想,想想想……無明就生起來了,無明一起,我們就落入我們這個觀念裏面,卡死在自己的觀念裏面。譬如說跟人家仇敵啦,以爲人家對不起他啦,以爲人家不原諒他啦,或者以爲人家要傷害他啦,他現在就一直想想……有時候自己很懺悔,有時候又認爲別人對不起他,他隨想入陰。這個【陰】就像陰天,本性就被蓋住了,隨想入陰就是進入無明,自己在胡思亂想,想到最後變成什麽呢?變成無明。集,然後痛苦,其實沒有人給他痛苦。這就是眾生相。所有眾生都是隨想入陰,迷心取想,自己在那邊胡思亂想,自己一直想,29:48人家是無心的,他自己就開始胡思亂想,自己一直想,然後痛苦,一直生悶氣。男眾生氣的時候就猛抽煙,一直抽煙,一直抽煙。女眾若是生氣時,就拿條手帕拼命咬,用力的擰,生氣就一直咬手帕,沒辦法。所以我們人若是沒有學佛的話,要多準備幾條手帕,所以我出門時一定會帶手帕,碰到女眾氣得直咬手帕時,我就再遞上一條讓她咬個夠。隨想入陰,我們人都是這樣。這一句就是所有眾生掙脫不了的地方,用自己的觀念,卡死在自己的念頭,不曾想過自己的生死事大,整天都在煩惱別人的事,整天都在煩惱別人是講我們好話或壞話。就算別人講我們壞話,我們也不必負因果啊,傻瓜,對不對?就算別人講我們壞話,我們也不必負因果,而是講壞話的人負因果啊。聽到這樣就很歡喜了,沒有什麽事,世間就沒有什麽事,本來就沒有什麽事。而我們就是隨想入陰,被蓋住了,死在裏面,所以我們就會隨想受生。下面,


【結集諸行。隨行受生。】


諸行就是身口意。結集諸行,我們就是造作身口意業,隨這個造作。行就是造作,身口意的造作,隨行受生,


【名爲行陰。於平等體。妄起分別繫著。】


於平等之體,産生妄想。妄起表示說我們不正受,不正受才會妄起,我們正受就無起了。我們今天若是正受,就沒有起,爲什麽?一切法畢竟空的東西,他所有起來的念頭,統統是不分別嘛,雖分別,不作分別想。隻要妄起、分別、繫著,立刻就被束縛了。古人在用字遣詞真是單刀直入,太厲害了。單刀直入,妄起、分別、繫著,意思就是說,你透過無明,無智慧,妄想一直起來,加上分別,立刻就被束縛了。太厲害了,說這些話,句句都針針見血。我們是不是這樣呢?確實如此。所以我們自己要是一直在生悶氣的時候,我們就要告訴自己:這個時候就是在著魔了,我這幾天爲何這麽痛苦?心情這麽痛苦。誰給你痛苦啊?你爲誰而悲哀?沒有!都是自己束縛自己。解鈴還得系鈴人。師父,我好痛苦,請你爲我開示幾句話。將心來安汝心,覓心了不可得。我爲你安心而竟。就是這樣。所以妄起就是因爲妄想,分別,繫著就開始執著。所有的痛苦,都不能離開這六個字。所有的痛苦,一定不會離開妄起、分別、繫著。不過知道歸知道,卻當作耳邊風。知道,可是他偏偏不放下,你能奈他何,就是不肯放下。我在這個地方也是用功很久的。我們人的情執確實很痛苦。情執,這個情執沒有什麽理由。像我從前在交朋友,一碰面就吵架,不見面又很難過,見面就吵,兩人實在是合不來,意見總是分歧,一定會爭吵起來,見面就吵,沒見面時又很痛苦。我們人都活在很矛盾當中,又經常表達錯誤。你不要打電話給我哦,要不然我讓你不好受。可是回家以後,就坐在電話旁邊一直等,拼命吃巧克力:怎麽還不打來,怎麽還不打來?我們人都表達錯誤,一直不打來、不打來,好不容易電話響了,鈴……實在是很高興,興奮不已,因爲習慣表達,表達又錯誤,死鬼,我叫你不要打來,你聽不懂嗎?賭氣的掛斷,馬上又後悔:我爲什麽講這句話?我等了幾小時,就是等他這一通電話,一接到電話又罵他,掛斷電話後又很痛苦,整晚翻來覆去的睡不著,然後拿起電話想打給他,可是是自己先掛人家的電話,現在想打給他又不好意思,不打給他又很痛苦,徹夜輾轉難眠。34:54唉呀。有人說:師父,你好像很有經驗。這是事實啊,事實就是這樣,這個世間的眾生,他就是常常表達錯誤,他控制不了,控制不了。所以女人講不要就是要,講要就是不要,這要分清楚,你要分清楚。現在我告訴你們,我從前研究過心理學,可是我的個性並不喜歡拐彎抹角的,我從前約女朋友時,我問她:你要不要看電影?她跟我說:不要。我也很幹脆:再見。可是我轉身走不到幾步路,她就從後面追上來了:你很不解風情呢,你爲什麽不求我一下?我說:是你自己講不要的啊。她說:那又不是講真的。我說:可是我當你是講真的啊。下次她就不敢耍花樣。你老是講違心之論,我就把你當真。她要是說:我們分手吧。我也很幹脆:再見。一句話就解決了。我這種人能讓你表達錯誤嗎?你都要對我表達正確的方向,真正的意思是什麽,直接講清楚,才不會繫著。所以我這種人學佛也很方便,不會分別、繫著。那一天我回去,回去的時候,知道她已經生兩個了,聽說生兩個小孩了。她來找我,我看到她很感歎:可憐。女人生過兩個孩子後,就真的像個歐巴桑了。我回去之後看到她,覺得自己英俊多了,她真的變老了、老化了,女人經不起生幾個孩子,完全都變了,臉上都有皺紋了,哪像我皮膚還很光滑,真的差很多。我去照鏡子:幸好,真的很慶幸,別人代替我受苦,娶去當老婆了。痛苦,也是吵得天翻地覆,聽說意見經常不合,所以說沒辦法。我們人就是這樣,這個執著、情執,就是沒有什麽理由,明明知道這樣很痛苦,還是要在一起,明明是無言的結局,還是想在一起,或者是這個男人沒有正當的職業,不過隻要他隨便講幾句甜言蜜語,女人一樣死心塌地。所以我看過一部影片,這個女主角,也不算女主角,算是一個女眾,戲裏的一個角色。她很愛這個男主角,愛得很深,愛到死去活來的,到處都吃醋,隨時都是爭風吃醋。這個女主角很愛男主角,她也一直表達說要嫁給他,這個男眾也知道,這個男主角也知道。直到有一天,這個女眾竟然說出她內心的話,她就說:你難道不能說一句謊話嗎?意思就是說,你每次都拒絕我。意思就是說,你爲什麽不能說一次謊,說你愛我,就算是謊言也不要緊。我聽了真是感歎:這些女眾實在是很吃力,;連虛情假意的說聲我愛你,她也很滿足。你看有多吃力,愛得有多淒慘。所以說我們人的這個情執,是沒有什麽道理,也沒有什麽理由的,明知是說謊,她也很高興,很容易受騙。


【隨識受生。】


就是我們這個分別。


【名爲識陰。故雲:五陰。問:經雲:二十五有。何者是?答:受後有身是也。後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爲眾生現世心迷。】


下面這幾個字要劃這個紅線。


【好結諸業。後即隨業受生。】


這向句話你要劃兩條紅線。你今生爲什麽會六道輪回?來世爲什麽會六道輪回?好結諸業,你就是喜歡做一些惡業,這個惡業從哪裏來?從分別、執著,從情執來。世間上,哪個人才真正對你好呢?我告訴諸位,世間上就是那個要令你解脫生死的人,想盡辦法要讓你了生死的人,那種人才叫做最好的人。要記住我的話,能夠增長你的信心,不會破壞你的清淨心,那種人叫做世間最好的人。經典說了一句話:栽培一個人對三寶的信心,要無量的千言,千萬億的好語,好言相勸,也就是說,成就一個人,要經過一千句、一萬句的好言。要毀掉一個人,隻要一句話,謗三寶,一句話就斷慧命了。爲什麽佛教你,佛說:你甯可去殺雞、殺牛、殺狗,甚至殺人、放火的罪,都不及誹謗三寶的罪這麽重,因爲經過無量劫的修行……他今生遇到佛教了,他有機會成佛啊,有機會成佛。你造口業誹謗三寶,一下子就斷他的慧命,就完蛋了,遠離三寶了。他無量劫來所修的善根,你一句話就把他切斷了。完蛋了,斷除他的善根,你這個罪不得了啊,所有的罪,都不會比誹謗三寶的罪更重,就是因爲這樣,知道嗎?我們一直栽培他,千句、萬句一直勸導他,叫他來拜佛,叫他來念佛,一直栽培他,千萬言呢,師父的錄音帶這樣聽……聽了這麽久,你講一句師父的壞話,立刻就斷除他的信心。毀人慧命,一句話,成就眾生千萬言語,就是這樣。爲什麽說謗三寶的罪這麽重,就是因爲這樣,罪會這麽重,就是因爲這樣。就像我們好不容易,許久才栽培出一棵樹,樹根已經快紮穩了。舉這棵樹爲例,就表示說信佛已經信了很久了,可是你不是,你一下子就從根部砍斷,斷了他的善根,從樹根砍下,枉費栽培這棵樹二、三十年,42:13枉費這些心血,往這棵樹一砍,立刻就斷了,從根下去,它就斷了。要栽培這棵樹,要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可是要讓這棵樹倒下,一瞬間就馬上倒了。斷人慧命之所以罪那麽重,就是這樣子。諸位好自爲之,好自爲之。好結諸業,後即隨業受生。所以說出家人有沒有修行,跟我們在家人沒有關系。我們在家人,我們就認真的做護法。


【故雲:後有也。世若有人。】


世間若是有人。


【志修究竟解脫。證無生法忍者。即永離三界。不受後有。不受後有者。即證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


佛的色身。九點半了。明天銀行有開門哦,要做什麽你們知道嗎?我知道,我知道。好了,那麽希望大家能夠繼續聽經聞法,跟諸位宣布一下,如果,如​​果兩個月以內,這個不是說什麽不好,兩個月以內,師父籌不到三、四千萬的話,高雄文殊講堂的課程要暫停,師父要親自出去貸款。假使說到四月底,到四月底,沒有到四千萬左右,師父要出去,我們的高雄課程暫停一個月,我要出去奔波,要去籌錢了。當然你們若是能夠幫師父這個忙是很好啦,這個沒有什麽惡意,因爲這個利息太重,我算過了,我們貸款三千萬,一個月的利息二十八萬,每天一睜開眼睛,就要付一萬,一萬,一睜開眼睛,就要一萬的利息。我不想浪費這個錢,我要想辦法。假設在兩個月以內不能完​​成,不能貸款到三、四千萬,因爲我們現在欠了二千二百萬,山上一直在建設,山上正在做土木部分,鋪路,現在已經在鋪柏油路了,有空的話師父帶你們去看看,山上已經建設得很漂亮了,隻差沒有開始建設。整座山的道路都開闢得很漂亮了,非常平坦。要花五百萬,這幾天要領五百萬,那麽就需要二千七百萬了,二千七百萬,另外還要裝潢、超市,錢都還沒有來路,45:07所以要貸款到四千萬左右,才週轉得過來。如果不行,老夫子再渡紅塵,再渡紅塵,兩個月應該不困難,不困難,佛教的事業是大家的,錢可以說不是藉我,實際上是藉給佛陀,不是藉我,實際上是借佛、借給佛陀,我相信高雄人沒有問題。像我昨天打電話給林豐枝,他很爽快的就說:師父,我貸款你兩百萬,二話不說馬上借兩百萬,兩百萬,我昨天就很好入眠了。鈴鈴……兩百萬就來。懺公說要是沒錢時,晚上念個咒,念藥師咒,錢就來了,我今晚也要來念,南無薄伽伐帝(革+卑)殺社窶嚕薜琉璃缽喇婆喝囉阇也,如秋風掃落葉。我告訴你們,師父若是把那個中心做起來,你看了會嚇一跳,整個門面,整個佛教,就算你近視兩千度,隻要你開車到那裏就看到了,近視眼兩千度,開車到那裏想找文殊講堂,你都不用怕找不到,你從外面看去,招牌從這一頭做到另一頭,你看有多大。佛教一定要興盛,一定要興盛。等我有一天百年之後,慧律法師要往生了,我也很安慰了,佛教蓬勃發展,我不虛此行,再見了,再見了。因爲那些神道教說我是菩薩再來的。神、神明起乩時說的。神起乩時說:慧律法師是西方菩薩再來的。不知道是隨口贊歎,還是起乩時亂講。真的啊。既然是菩薩再來的,就要作佛事,要認真去做,47:07是不是這樣啊?我覺得不會很困難,到今天才第二天,已經籌到四百萬了,four hundred萬dol lars,四百萬,很快啦,高雄人不會漏氣,萬一被臺北把功德搶走了就不好。昨天我打電話去臺北,給臺北的信徒,臺北的信徒說:師父,你來臺北啦,你來就有錢啦。我說:不要啦,不是這樣講,我跟高雄比較有緣啦,很抱歉啦。我隻是打電話來臺北借錢,人沒有要上去啦。所以你們要感謝我,臺北的信徒一直叫我去,我也沒有去,我沒有去。我常常跟他們說,這隻是講講笑話啦。我說:師父把幾億的財産,人家供養我的哦,要給我吃藥、打針、吃補品,要給我吃燕窩、人參的,幾億的財産我都拿出來了,至今大公無私,你隻是拿十萬元借我也做不到,況且我還會還給你,你胸量這麽小嗎?你想想看師父的胸量,我拿出幾億的財産,全部沒有我個人的,你隻是拿十萬元來借我也做不到,看來你們的度量比我狹小,比我狹小了些。今天就講到這裏,要借給我的人明天拿來,再見。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2-9-11 19:30
回复 佛教 的帖子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五十頁第一行,下面倒數第四個字。


【問:二十五有名。雲何分別?】


二十五有就是我們所講的三界,也可以講是六道輪回,也可以講是三千大千世界,也可以講是九有,也可以講七道輪回,七道輪回是出自《楞嚴經》,也可以講是二十五有,三界二十五有。再講一遍,三界就是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所度化的淨土,所度化的範圍,也可以稱爲四生九有,四生,胎、濕、卵、化,九有,欲界一有,色界四有,無色界四有。也可以進是二十五有,也可以講是七道輪回,七道輪回出自《楞嚴經》,多一個仙道。所以二十五有名,雲何分別?


【答:本體是一。】


我們的本性是一。


【爲隨用立名。顯二十五有。】


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但是因爲我們迷惑,所以産生三界。在這裏講到二十五有,他隻是很簡單的解釋,實在來說,二十五有就是三界,三界不能離開十惡、十善、五陰51:37所以


【二十五有。十惡、十善、五陰是。】


十加十加五就是二十五。


【問:雲何是十惡十善?答:十惡。殺、盜、淫、妄言、綺語、】


殺、盜、淫,殺人放火、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有兩種解釋,講話講得很漂亮,但是又不著實際,很善於言談,講話用詞用得很美,但是他不著實際,綺語就是贊歎男女的淫欲,言談當中贊歎男女的慾,這個也叫做綺語,使眾生更加的束縛。


【兩舌】


兩舌就是要使人鬥爭。


【惡口】


就是罵人。


【乃至貪、嗔】


這是大家都了解的。


【邪見。】


邪見就是一切法最可怕的兩個字,邪見會導緻斷我們的慧命,會使我們的家庭破裂,會使我們的行爲懈怠、懶惰。簡單來說,夫妻倆本來生活得很好,遇到邪見的人告訴她:你先生要是晚回家,你就跟他大吵大鬧。灌輸她這種邪見,反正不分青紅皂白的,你就是跟他大吵大鬧。她想一想:有道理。以後先生晚回家,她就跟他大吵大鬧。她本來沒有這種觀念,卻灌輸她這種邪見,認爲這樣就能抓住丈夫的心,所以這就是她不懂。與其讓先生怕你,爲什麽不讓先生來愛你呢?你應該要做得更好,做到讓人家很愛你。與其讓先生怕你,爲什麽不讓先生來愛你呢?爲什麽你要做到讓他怕你呢?怕你又代表什麽呢?這個邪見就是很可怕的東西,這是一個例子。兩個很好的朋友,剛才是說夫妻,兩個很好的朋友,本來是很要好的,別人卻灌輸他惡的觀念,邪見就是最可怕的惡念。告訴他:對待朋友要怎麽樣呢?這個社會都很現實,沒有一個是真正的朋友,能利用的時候就利用,沒有利用價值時就再見了。灌輸這種錯誤的思想,把儒家的中庸之道,寬恕、互相誠懇的對待,完全拋到九霄雲外,所灌輸的都是這種邪見的東西。再來,剛才是講世間人,參禪或是遇到邪見,完蛋了,死路一條,邪見,譬如說,本來你很認真的念佛,念佛念得很用功,已經念到相當有境界了,他突然跟你講一句:心平何勞持戒,無念就是精進。沒有錯,理論上是這樣講沒有錯,但是你做不到啊,於是就開始懶惰了,開始懈怠了,哎呀,師父講的:不精進就是精進。那個善知識講的:睡覺就是用功,用功就是該睡就睡。完蛋了,完蛋了,以凡濫聖、以凡濫聖,用凡夫的能力來解釋,其實在事相上,我們根本做不到,在本體來說,當然是這樣講沒有錯,但是事實上,你沒有那個能耐啊,以凡濫聖,你怎麽可以用凡夫的角度,來說能做到如聖人這般呢?一天到晚就是遇到邪知邪見的人,碰到邪知邪見就完蛋了,斷善根了。最可怕的東西就是邪見,簡單來說就是什麽呢?交到壞的朋友,跑到錯誤的道場,碰到惡的知識,這個統統叫做邪見,那就隻有死路一條了,苦口婆心的勸導他,卻始終不能回頭,永遠無法入於正知正見,邪見,也就是遇到惡知識,貪嗔癡還能夠慢慢淨化,若是遇到邪見,一下子就墮十八層地獄了,錯誤。邪見就等於一個火箭要發射的時候,你那個電腦打出來,電腦資料錯誤叫做邪見,你知道嗎?你要射出去的時候,仰度多少、高度多少,要擺脫這個大氣層,要用多少力量,計算錯誤,電腦這個第一關就錯誤了,電腦錯誤,你就不可能達到你的目標。我們修行人,修行中全盤最重要的,就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正知正見,現在搞出一個邪見,那什麽都免談,那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


【此名十惡。十善者。但不行十惡即是也。】


這叫做十惡。邪見就叫做癡的意思。因爲愚癡,愚癡沒有智慧,你就會産生邪見,那麽這就叫做十惡。那麽什麽叫做十善呢?你若是不行十惡,當然就是十善。


【問:上說無念。尚未盡決。】58:000


還不能了解。


【答: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無一切境界。無餘思求是。對諸境色。永無起動。是即無念。】


師父再跟你們解釋一下,再加幾個字之後,你就更加清楚了。無念者就是一切處無凡夫執著之念,但是有聖人清淨之心,一切處無心,無凡夫分別、執著之心,這樣解釋就很清楚了,不是無聖人清淨之心哦。無一切境界,什麽叫做無一切境界呢?表示說在任何緣生緣滅所産生的境界中,一切完全無所著,才叫做無一切境界,因爲一切境界是本自虛妄的東西,叫做無一切境界。無一切境界不是否認,而是說我們了解它是緣生緣滅,無實體的東西,無一切境界,無餘思求,什麽叫做無餘思求呢?就是說你當下這一念,你就完全的進入知足,接受,你接受一切的順境,接受一切的逆境,你完全沒有非份之想。簡單來說,就是像佛陀一樣的知足,擁有內心裏面無所求,無餘思求,就是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所求,無所求就進入空性的狀態。對諸境色,這個【色】也是形容境界,因爲種種的境界叫做色嘛,所以對諸境色,這個【色】也是形容這個境,永無起心動念。因爲起心動念就是不實在的東西,所以我們用本性,不起心動念,即是無念。


【無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爲念者。既是邪念。】


什麽叫做以念爲念呢?你若是拿我們無明所産生的我執、法執,主觀的意識,透過分別心、執著心的這種念頭,來當作是我們的念頭,這就是邪念,愈想就愈偏離。


【非爲正念。非以故?經雲:若教人大念。名爲非念。】


我們人若是教人大念。大大的念就是說:你心裏要記住什麽。特別的執著某一種東西,叫做大念。就是說:你要專注什麽,那還不是本性,名爲非念。注意,他這裏所講的非念,就是不與本性相應的念頭,統統叫做非念。禪宗的所有言說,句句都是明心見性的話,所以不與本性互相相應的東西,統統叫做非念。本性就是平等心、慈悲心、寬恕心、忍辱心,一切無所著的心,畢竟空的心、念頭,所以教人大念,名爲非念。


【有六念名爲邪念。】


我們上次說到,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意思就是說,連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含有執著心的東西,都叫做邪念,凡是與本性相應的,都叫做邪念。


【無六念者。即真念。】


就是說你雖然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連這種念頭都沒有,念而無念,這叫做真念。


【經雲:善男子!我等住於無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無餘世界。不可思議功德。佛說之猶不盡。何況餘乘能知也。】


所以說:善男子!我等住於無念法中。今天佛爲什麽能得到清淨的色身呢?就是因爲他無念,如同虛空這般無念,即大放光明。你說虛空,虛空就是一塵不染。所以我在這個地方這個距離,看過去那邊能夠清清楚楚,正因爲虛空都沒有阻礙。我們人內心裏面若是澄清,澄清這個清淨的念頭,我們的念頭完全平等,無所分別,無所執著,那麽他的本性不受影響,他的無明即斷,無明斷,本性就現前,本性現前,他的法身、報身、應身就同時具足,所以他顯現出來的,稱爲金色三十二相,所以要修無念法門。因此我們在修行當中,要多在空觀裏面下手,而且不隻是空觀,要修畢竟空,畢竟空就是一塵不染,一切法不受,不能隻修無念而已,要修到一塵不染,連動到一個念頭都不行,放大光明,照無餘世界。爲什麽能照無餘呢?他沒有隔閡嘛。一個人不起心、不動念,湛然空寂,恢複本來的本性,當然他就有無量的智慧與神通,如同佛一般,無量無邊的世界,他都清清楚楚。所以不可思議功德,佛說之猶不可盡,連佛要來形容,說之猶不盡,就是沒有辦法形容,何況餘乘能知,何況其他人要如何知道呢?


【得無念者。六根無染故。自然得入諸佛知見。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


佛藏就是含有一切佛的智慧,亦名法藏,也就是含有一切法。


【即能一切佛。一切法。何以故?爲無念故。】


所以講來講去,都是在很簡單的道理上打轉,都是叫你空,叫你放下,叫你畢竟空,叫你無所住,叫你無念,凡是一切經論,講到今天,都是講一個字而已,就是講【空】,從頭到尾都是講空,不可得、不可得。


【經雲:一切諸佛等。皆從此經出。】


由什麽出呢?由無念出。


【問:既稱無念。入佛知見。複從何立?】


既然無念,要如何立佛知見呢?答:從無念立佛的知見。(【答:從無念立。】)


【何以故?經雲:從無住本。】


什麽叫做無住爲本呢?就是說你修行要下手,要從一切法不執著這個地方下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然後來立一切法。無住就是從畢竟空下手,不著一塵,不動一念,從這個地方下手,那麽立一切法,就可以建立一切法。意思就是說,這樣就不妨礙建立一切法。如果說,你不從無住下功夫,那麽你要立一切法,變成一切法全部都是真法,變成一種執著。那麽你從無住立本,則不壞一切法,心蕩蕩然,空無所有,放大你的這個胸量,剎那之間,你就恢複本來的面目。


【立一切法。】


就是在空性裏面建立一切的事相。


【又雲:喻如明鏡。鏡中雖無像。而能現萬像。】


譬如說我們所用的鏡子,鏡子當中不著任何一物,但是鏡子能映現一切萬像,爲什麽呢?(【何以故?】)


【爲鏡明故。】


【鏡明】就是因爲很清淨,清清楚楚,所以它【能現萬像】。【學人】就是學道之人,我們要修行的人。


【爲心無染故。】


不要被污染。


【妄念不生。】


我人心滅。畢竟清淨。


【以清淨故。能生無量知見。】


這一句要劃起來。因爲心若是清淨,你産生的無量知見,也就完全清淨,就像一個總開關,一棟房子裏面,總開關要是全部打開,任何一盞燈都隨點即亮,總開關就是清淨心。不要強迫自己執著某一種東西,那是強迫自己去痛苦。再講一遍,不要強迫自己去執著任何一件事情,就算我們有無明,我們觀照的力量若是純熟,當下我們就能放下。像我以前若是生氣,心情往往會惡劣一星期,因爲脾氣暴躁,還沒有學佛,現在仍然會發脾氣沒有錯,但是隻要一覺醒來,明天就沒有什麽事了。我們人若是有學道,當然我們不是聖人,包括我也還是凡夫,但是對於心情的調適就很容易、很快速了。就像清淨的鏡子照出去,樣樣都清淨。


【頓悟者。不離此生。即得解脫。何以知之?】


怎麽會知道呢?


【譬如師子兄。初生之時。即真師子。修頓悟者。亦複如是。即修之時。】


你就要了解本性本來的面目,那麽你【即入佛位。】你就入佛位。意思就是說,你要先了解佛是什麽心,佛就是明心見性的人,所以我們若是用明心見性,用本性去修行,這樣才能夠成佛作祖。我們用的心,若是用錯了,用意識心、執著心,一切貪嗔癡、十惡的心,那麽長劫修行也不能成佛,爲什麽呢?經上說:如是因,得如是果,你非因,當然就是非果了,你用意識心經過塵沙劫的修行,痛苦、重複、執著,終不成道。因此即修之時,即入佛們,爲什麽?所以即修之時,就是要用佛性,用本性修行,一開始入道,你就要用本性去修行,本性就是什麽呢?無是無非,充滿了大智慧,充滿了菩提心,充滿了一切解脫自在的內心,永遠不受任何人影響,這就是本性。雖然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但是也已經接近本性了,隨緣放下,可以接近本性,即入佛們,這樣就入佛位了。


【如竹春生筍。】


就像竹子到春天時會産生筍子,但是它【不離於春。】春天時才能生長。


【即與母齊。】


這樣就能長得跟母筍一樣,母筍生出筍子,一樣的道理。


【等無有異。何以故?爲心空故。修頓悟者。亦複如是。】


因爲你的心若是空一切法。


【爲頓除妄念。永絕我人。】


把筆拿起來,【我】人就是我相,人就是人相,我人就是表示四相的代表,所以在這個是簡稱,永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他說:永絕我人,表示四相的簡稱,永絕四相,永遠擺脫這個《金剛經》所說的四相。


【畢竟空寂。即與佛齊。】


就是平等,當下就進入畢竟空,那麽你就與佛平等了,所以說:與其能辯,不如能忍,與其你很會跟人辯論,不如你能夠忍耐。這句話很有學問,與其能辯,不如能忍,與其你能跟人家辯論,講得天花亂墜,不如你能夠忍耐。可是在這個世間,你就不可能辦得到,在這個世間,是很難盡如人意的。我舉一個例子給你們聽。譬如人家說:師父,我覺得人生的是非很多。我說:哦,我們自己沒有是非就好了。我就舉一個例子給他聽。我當時出家之後,那時我已經學佛多久了呢?我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學佛,直到研究院畢業,總共學佛六年才來出家,所以我對佛教的道理、經典,可說是已經有相當的基礎,我才來出家的。出家之後沒多久,我出家之後,就去讀南普陀佛學院,人家就請我出來講經。說到講經,我宿世可能有修福報,我開始講經,聽眾就很多,一開始上臺講經,聽眾就很多。因爲在讀大學、讀研究院的時候,就已經教好幾年了,所以我講經,有我自己的一套辦法,所以有很多人來聽經。聽經的許多聽眾中,有一些在家的老居士,或是一些出家較久的法師就勸告我:法師啊,你應該去閉關,去山上好好用功,不要這麽早就出來講經,其實我那時已經講六、七年了。我就說:哦。我也是聽進去了,但是我還是繼續講。本來是去高雄佛教堂,一開始是去那裏講經,再來就慢慢從國軍英雄館,到後來場面愈講愈大,就像賭博是愈賭愈大,場面愈來愈大,聽眾愈來愈多,這也是宿世都有結緣。接下來一些信徒就傳來傳去的說:哎呀,那個慧律法師已經被名跟利迷惑了,已經被迷到不知道要去山上修行了。我說:唉,這種觀念實在是凡夫之見,我怎麽會這樣呢?好,既然你這樣說了,我就去雷音寺禁足閉關。於是我從南普陀畢業之後,差不多是三年後,我就到了雷音寺,好像是民國七十年,或七十一年時去雷音寺。去了之後,我知道眾生剛強難化、難調伏,我就寫了一張牌子:禁足。請廣化法師貼上封條:禁足。不下山了。因爲眾生說我被名跟利迷惑了,我就暫時不下山。這樣也不行呢,開始禁足後,隔了一陣子,又有人在講了:那個人怎麽當法師?說他幾句,就跑到山上不下來了,那個人怎麽當法師?說我被批評幾句之後,就跑到山上不下來了,還說我:人矮脾氣怪。說我人矮小,脾氣古怪,喜歡【張龜】。接下來呢,我考慮要下山了,我禁足了一年六個月,差不多十八個月,十八個月差不多等於閉關一樣,在山上看大藏經、用功。再下山之後,下山來時又有人說了:要閉關也閉得久一點,怎麽才閉十八個月呢?人家高僧大德一閉關都是好幾十年。我就想:好,再上山吧。上山後又貼封條閉關。現在有些人又講了:那個慧律法師真糟糕,愈修愈退步,佛教我們不要受人影響,既然要度眾生,就應該不受別人影響,聽人家講幾句話,又跑回山上去了。在雷音寺真是想撞牆自殺,反正怎麽做都不對,去山上,說我修小乘不慈悲,下山度眾生,說我被名利、被女色迷惑了,雜音一大堆。8:11所以我常常講一句話,今天這就是我的經驗,我已經了解了,世間隻有圓滑,沒有圓融,知道嗎?世間隻有圓滑,它沒有圓融,你怎麽做都不對。還有一個人更有趣:慧律法師,人家高僧大德都差不多七十歲才出來講經,你應該先去山上修行。我說:七十歲?牙齒都掉光了,講話已經像這樣口齒不清了:爲頓除妄想,永絕人我,畢竟空寂。真要命。七十歲要怎麽弘法啦,我問你。然後我就去請教大師,星雲大師。他說:這樣對,年輕人要弘法,體力好、有願力,這樣做很對。連高僧大德的看法,一個個都不相同,都不相同,你能奈他何,你怎麽可能盡如人意呢?所以我現在就轉個觀念,固定我的理想,要如何才能使佛教興盛?弘法!別人講什麽,我都不聽,你叫我閉關,我不閉關,要我出去,我不出去,你講什麽都沒關系,我就是這樣一直做去,我們用畢竟空,聽也不聽,我就是做我該做的事。結果我這條路走對了,錄音帶一直製作,一直製作,作做讓流通處的人說:師父你也稍微停一下,錄音帶已經多到擺不下了,也不曉得要擺哪裏。錄音帶已經多到擺不下了,有好幾十部了,我算起來有九十幾部,九十幾種,將近一百了,現在已經快要破紀錄,將近一百部了,就是這樣一直做。歌星一年也才出一卷錄音帶,歌星出專輯,一年才出一卷錄音帶而已,我一年出了一屋子的錄音帶,對不對?出了一屋子的錄音帶。因此這跟學佛一樣,幸好我沒有聽那些是是非非的雜音,放大這個胸量做人,立定腳跟學佛,我就是要弘法,不出所料,佛教大興,大大的興盛,不出所料,對不對?不然你們怎麽能聽到無上甚深微妙法呢?你們現在也還在團團轉,對不對?所以講到學佛,師父舉這個例子,就是說你以心空、頓悟,妄念不生,人我相不管它,用畢竟空,你做你的,你抱定你的理想,你的目標是什麽,不要受任何人影響。所以有些人說,像師媽就常常罵我:出家了脾氣還是沒改。我要是真改了,那就淒慘了,我就是因爲這種可愛的個性,今天才稍微有些成就,就因爲有這麽可愛的的個性。你想想看,我若是一個沒有志氣的法師,人家說幾句話就團團轉,今天佛教要怎麽辦,對不對?所以我也常常跟她說:不要認爲我這, 樣叫做缺點,我認爲這是很性格,很有主張的個性啊,你爲什麽會認爲這樣不好呢?我認爲這很好啊,沒有錯啊,對不對?不然你想想看,一個男子漢大丈夫,像女孩子一樣扭扭捏捏,我看了也不習慣。所以就是要決定,那麽你就與佛平等,跟佛一樣,不受影響,照常這樣做。


【等無有異。故雲:即凡即聖也。】


發你的菩提心,凡夫當下就是聖人。


【修頓悟者。不離此身。】


修這個頓悟法門,​​不離此身。


【即超三界。經雲:不壞世間。而超世間。不捨煩惱。而入涅槃。】所以【不修頓悟者。猶如野幹。】


這個野幹很像狐狸,又不是狐狸,那麽【隨逐師子。】跟在獅子後面。


【經百千劫。終不得成師子。】


意思就是說,這個野幹是一種像狐狸的動物,他跟在獅子後面一直跑,經過百千劫,也不能成爲獅子,因爲他本來就不是獅子啊。意思就是說,你若是用錯了心,用妄想心修行,縱然經過長劫的勤苦修行,都無法成佛作祖。要是獅子生下幼獅時,他一出生就是獅兒,他將來一定會做獅子,做獅王,爲什麽呢?他就是獅子啊。如同以本性爲修行的因地心,一定能修到成佛作祖,所以這個用:猶如野幹。野幹就表示說,不是真正的修行的因。


【又問:真如之性。爲實空。爲實不空?】


真如本性實在是空,或實在不空呢?


【若言不空。即是有相。若言空者。即是斷滅。一切眾生。當依何修。而得解脫?答: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


真如本性,亦空亦不空。爲什麽呢?(【何以故?】)


我們的【真如妙體。無形無相。不可得也。】


智慧心就是。我們的妙體無形無相,不可得。


【是名亦名。然於空無相體中。具足恒沙之用。即無事不應。】


無事不應就是可以妙用現前,無一事相不能運用。


【是名亦不空。】


所以大徹大悟的人,15:23跟我們一般眾生的生活完全一樣,妙有現前。


【經雲:解一即千從。迷一即萬惑。】


解一,【一】就是指本性。如果你了解本性這個東西,那麽一切都跟著來。即千從就是說,你若是了解本性,那麽一切事相就完全圓融。我們想要求別人無是非,非常困難。但是我們要求自己沒有是非,這就很簡單,你們說是不是?要是我們自己沒有是非,完成了本性的功夫,那麽眾生有是有非,就跟我們無關。所以解一即千從,你若是悟到本性,一切千從,一切的事相,都跟著圓融。迷一即萬惑,你若是迷了本性。【一】就是本性。即萬惑,那麽你什麽都不行。你用意識心嘛,千千萬萬的事情都迷惑,你都會迷惑。


【若人守一。萬事畢。】


我們人若是守一。這個【守一】就是悟到這個本性。用這個【守】字,是不太恰當的名詞,他以爲這個本性還有一個守字,其實這個【守一】是說,如果一個人悟到了絕對的本體,萬事畢,就是什麽都解決了,三藏十二部經典就等於看完了,萬事畢。


【是悟道之妙也。】


守一,用平等心,畢竟空、無所住。


【經雲: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


一法就是實相。


【雲何一法中。而生種種見?如此功業。由行爲本。若不降心。】


這個不能念:降(ㄐ一ㄤˋ),這個念:降(ㄒ一ㄤˊ)。若不降伏他的心,


【依文取證。無有是處。】


就是說我們要隨文入觀,不能執著在文字相之下。雲何一法中,而産生種種的見,如此功業,都是由行爲本。若不降伏我們的心,而依文取證,無有是處。所以我們不可以依照文字去執著,我們應當依照文字裏面的道理,依道理隨文入觀,去取證。無有是處,若是沒有按照這樣,你就無法證悟,若是不降伏其心,則難成就。所以這一段,就是非常詳細的告訴我們,修行要記得,要修心,才叫做修行,修心才是真正在修行,不是隻在事相當中打轉。修心,什麽叫做修心?內心自在解脫,才是真正有德行的人,光是看外表很精進,這不一定會準。所以說,若不降伏其心,依文取證,你無有是處。你若是沒有降伏你的心,隻是一直看經典,一直看經典,依照經典做文字解,執著文字,沒有這種事情,你不可能成就,還是要降伏其心。意思就是說,修心,不能在文字上打轉。


【自誑誑他。】


自己欺騙自己,又欺騙了別人。


【彼此俱墜。】


彼此全部墮落。


【努力努力。細細審之。隻是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得如是者。即入涅槃。】


你們知道我敲三下是什麽意思嗎?贊贊贊!這實在是太好了,細細審之,隻是事來不受,凡是在你四周圍發生的事情,都不是真實的。【不受】要注意聽哦,不受不是不接受哦,是說保持如如不動,空一切法,無所著、無所住,這叫做不受,不是說人家送禮物來,我把它退回去,師父講的:一切禮物不受。哪裏是這樣子的,又誤會我的意思了。一切法不受,不是外表上的功夫,是我們內心的功夫,一切法不受,就是放下愛、恨,放下貪、嗔、癡,對一切法,都以歡喜心接受,簡單來說就是這樣。不論遇到天大地大的事情,都是這樣,一切處無心,就是無凡夫之心。你若是能得如是者,即入涅槃。贊贊贊!就是這幾個字。


【證無生法忍。亦名不二法門。】


這樣你就能證得無生法忍,這叫做不二法門。


【亦名無諍。】


什麽叫做不二呢?當下就是,叫做不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不二法門。一切善惡,自性本空,當下就是本性,雖求菩提,無菩提可求,這就是本性,就是不二法門,煩惱即是菩提,就是不二法門,亦名無諍。這是我在學佛當中,這兩個字讓我得到最大的受益,叫做【無諍】,沒有是非、鬥爭之心,這兩個字:無諍,是讓我學佛很得力的原因,所以我很討厭若是有徒弟,出家的徒弟,或是在家的徒弟,在我這裏搞是非動亂,我非常的討厭這種人。我們來講堂是要了生死的,不是要造惡業的。所以無諍是我們學佛的首要,我們常說:忍辱,忍辱是第一道,不過若是能做到無諍,忍辱的功夫便於工作漸漸加深。無諍就是說,什麽事都沒有關系啦,很好講話啦,很放得下啦,不置人於死地啦,什麽事情也不解釋啦,什麽事情委屈,也沒有關系啦,他也不會去傷害別人,別人傷害他,他也不要緊。無諍就是說他不辯論,他不辯解,他就是默默的做他的事情,歡喜,歡喜,無諍,這個無諍太重要了。佛門無諍,叢林無諍就是福,古代的祖師大德就講過這句話:叢林無諍就是福。換成現代的話,簡而言之,團體無諍就是道。這個團體若是無諍,你才有道可修,這個團體若是整天勾心鬥角,角隔(臺語諧音)勾心鬥角,那麽你在這個團體當中怎麽修行呢?你還想有什麽成就呢?你光是煩就煩死了。對不對?講堂男眾三十幾個,我們沒有什麽諍,到今天我常常問法性師:我們僧團有什麽事情沒有?報告師父,沒有。沒有,每一次問他,我就是聽到:沒有。還有沒有要還俗的嗎?沒有。有沒有誰鬥爭啊?沒有。有沒有什麽事?沒有。真是看活(臺語諧音)很輕松。要是像這種師父,實在是很好當,沒什麽好操心的。我問這些女眾:這些法師曾經常常下樓來買東西嗎?有啊,買些泡麵就上樓了。這樣就沒關系,因爲師父也有在吃泡麵,這就沒關系。你想想看,這個無諍有多重要。講到無諍,一個團體能夠無諍,你看做一個師父的人,他有多安慰,他有多大的歡喜。換個角度來說,我今天要換成是剃度三十幾個女眾的話哦,依你們看,能夠這麽平安度日嗎?到最後做師父的人,就是被氣到沒法子了:夠了吧,我去死給你們看好不好?我敢相信,我一定會講這句話。叫別人去買個東西,也沒什麽特別的意思,這樣就沒完沒了了,她就不爽快了。你每天吩咐這個女眾,習慣派她去做事,有一天你不派遣她去,明天她就以爲你在生氣,她就不爽了。她很不爽,輪到她去廚房煮飯時,就會聽到一陣陣聲響,一個鍋子被炒到快斷成兩半了。你看我們法覺師在廚房工作,我們也不曾聽他發出什麽響聲,我看法覺師都是安安靜靜的,她也不會弄得像交響樂一樣,不曾聽他發出聲響,我們從來沒聽過。我並不是瞧不起女眾,事實上你看看,今天你要是剃度四十個女眾,你試試看,真的會讓你徹夜難眠,因爲太可愛了,讓我念念不忘。有一位法師,年輕的法師,我叫他不要剃度女眾,他還是剃度女眾了,剃度了幾個呢?才三至四個而已。上回來見我時,臉都綠了,我問他:你是怎麽了?哦,我被那些徒弟氣得……簡直拿她們沒辦法,奇怪,怎麽會這樣?他說:奇怪,女眾怎麽會這樣?我早就跟你講過了,你偏偏不聽我的話。他問我:慧律法師,你這裏的男眾情形如何?哎呀,我這些男眾,我每天都贊歎他們:一級棒(日文)。爲什麽?同樣男眾師父剃度男眾,這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什麽好爭寵的,而女眾就是會爭寵,希望得到師父的信任,希望得到師父的疼愛,你要是特別疼某個人,那你就沒好日子過了。這並不是每一個女眾都有這種情形,但是我所看到的這個道場,或是在家居士的團體,都無法避免,那根本沒辦法。所以人家說,女眾的業障比較重,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告訴你,【無諍】兩個字,她就做不到。有一次,我去一間寺院講經,兩個字的,不能講出名字。那個住持說:慧律法師,你要不要開示一下?28:17我說:好啊。我就講點開示。我實在是不曉得她們裏面的狀況,我就講些開示,因爲講座結束,我就對寺廟裏的比丘尼開示。我跟她們說:我們女眾氣度不要那麽狹小……坐在前面的那個當家師馬上翻臉,擺著一張臭臉,反正就是很不爽的樣子,我實在是不曉得她在想什麽,我不知道她們裏面有什麽紛爭,我一直跟她們說:我們修行,第一就是無諍。我們女眾的度量要放大一點。講到好笑的時候,因爲我又很喜歡說笑,講到好笑的地方,大家都在笑,她卻都不笑,我一直看她:奇怪,這個人怎麽這樣子?你想想看,我第一次去比丘尼的道場開示,隻是講這樣子而已,她們裏面就有意見了,她就笑不出來了。你想想看,到底是發生什麽事情,我也不知道。直冒冷汗。所以說,我們女眾不要常常怨歎:我們要親近高僧大德,都不能如願,不是這樣。你想想看,我們男眾業障有多重,我們沒有福報剃女眾。所以這個無諍,是我感觸很大很大的,爲什麽我在這兩個字上面一直發揮呢?因爲我的感觸太大了,我的感觸實在是太大了。在我的看法,這根本沒什麽事,爲什麽也能鬧成這樣?我們這一家人,我排行第四,前面三個男孩子都成家了,隻有我這個老四沒有結婚。在我的看法來說,有時候根本是沒有事的,可是還是有許多爭執,你想要冷靜的過一天輕鬆的日子,或是說很平靜的家庭生活,這樣也沒辦法,一點小事情被他一鬧,就變成很大的事情,變成天大地大的事情,無論如何說服、如何勸告,如何的安慰他,總是要經過很大的掙紮、哭泣、沖突,不然就是一邊打雷,一邊在下雨,打雷的意思,就是男人開始大吼大叫,那一邊下雨的意思,就是女人開始哭鬧了。男人這邊若是大吼大叫,女人那邊就開始哭鬧,那實在是很難處理,又讓你吼不得,不吼她,她又無知,實在不知道該怎麽辦?所以處在長期爭吵的狀況之下。我說夫妻之間像這樣,結婚也沒什麽意思了,要是一間道場像這樣,還能奢望好好修行嗎?因此我們這個講堂,我一直告訴諸位:誰是誰非,交給因果。我很不喜歡看到彼此鬥爭,勾心鬥角,這樣幹脆不要修行了。你有親眼看到嗎?你怎麽知道誰對誰錯?你有親眼看到嗎?你有親自去了解嗎?況且親眼看到也不一定會準,親眼看到的,不一定會準,何況是道聽途說呢?隻用自己的臆測,你就用你自己的感性,去判斷一件事情的對跟錯,你又不是包公,這樣是很不公平的,這樣大家都馬上被判死刑。我們做事要深入其境去調查。這就是無諍,無諍就是這樣。我在處理比丘當中的鬥爭,我不會偏袒哪一位法師,我都會先跟他們講清楚:在這裏不論學曆高低,來,你對他有什麽不滿,說出來,而你有什麽理由,你也可以解釋,你可以解釋,他有沒有冤枉你,無諍嘛。大家都心服口服,到最後師父裁決:這樣是你不對,爲什麽說你不對?你一個人被十個人怨歎,那就是你有問題。不可能說做人做到讓十幾個人都對你反感,那就太不可思議了。對不對?無諍。在團體當中,要做到令人心服口服,審判的這個人也要公平,因此我也不希望我們這些女眾,在我這個講堂搞這個是非,拜託。我們這個法師到目前爲止,沒有,是一個堪稱可以自己稱贊的僧團,很值得稱贊的僧團。


【亦名一行三昧。】


亦名一行三昧,什麽叫一行三昧?永遠如此。一行就是行、住、坐、臥全部無諍。爲什麽呢?(【何以故?】)


【畢竟清淨。】


畢竟清淨嘛。


【無我人故。】


無我相、無人相。


【不起愛憎。是二性空。是無所見。即是真如無得之辯。】


這就是真如無得之辯,就是認識它啊。


【此論不傳無信。】


這種無上的禪,即心即佛,不傳給那些對三寶沒有信心的人,爲什麽呢?他會誹謗啊。


【唯傳同見同行。】


隻有傳給見解相同的人,同樣想修行的人。


【當觀前人有誠信心。堪任不退者。】


要觀察,觀察前人,就是說準備要修行的人,來我們面前求法的人,叫做前人。這可不是一貫道所說的前人哦,一貫道常用【前人】這個名詞。也不要寫錯了,寫成下賤的賤了,我們賤人這樣說。當觀前人有誠信心。35:02前人就是前面所談的,準備要修行的人。他很有誠心,很有信心。堪任不退者,堪任這個不退轉。


【如是之人。乃可爲說。】


這種人才能爲他說法。


【示之令悟。】


開示令他覺悟。


【吾作此論。爲有緣人。非求名利。隻如諸佛所說。千經萬論。隻爲眾生迷故。心行不同。】


心修行的觀感不同。


【隨邪應說。即有差別。如論究竟解脫理者。隻是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永寂如空。畢竟清淨。自然解脫。】


這個要全部劃起來。千經萬論,隻爲眾生迷惑,才需要千經萬論,心行不同,因爲眾生心千差萬別。隨邪應說,隨著邪見,所以諸佛菩薩要這樣說,隨著眾生的邪見,爲了改變他,所以他應當把他改變,那麽這個說就有差別。如果是論究竟解脫的道理,這幾個字非常重要:隻是事來不受。事來不受,凡是天底下所發生的事,你都當作沒有事。師父以前有講過:未曾發生過任何事情,當作不曾發生什麽事情,那麽恨、愛完全沒有作用,隻是事來不受,一切時間、空間所發生的事情,全部沒有事。一切處無心,凡是一切時空,時間、空間,全部沒有事。永寂如空,畢竟清淨,畢竟清淨,自然解脫。我們的事情、工作愈多,我們就想:師父慈悲、師父慈悲,給我這個機會。我們要常常這樣想:我就是因爲有能力,我才要做這許多工作。所以我們壓力愈大,我們愈要用歡喜心去接受,就是這樣。逆境愈多、誹謗愈多,我們愈要堅持自己的信心,才不會退轉。我們應該感恩,感謝那些誹謗的人,感謝給我們逆境的人,感謝給我們痛苦的人,沒有這些人,我們便不能成就。就像冬天下雪時,櫻花綻放得很漂亮,梅花也是經過寒冷的冬天,愈開愈漂亮。我們人也同樣如此。我有一次去阿裏山,阿裏山的風景真的是漂亮,阿裏山上非常寒冷。那時候去嘉義演講,演講完之後,我跟他們說:我沒去過阿裏山,我們去阿裏山走一圈。所以我去過阿裏山,去看神木,幾千年的神木。去阿裏山時,看見開滿一整片的sukura櫻花,非常漂亮的櫻花,跟日本的風景一樣,阿裏山的景色實在是漂亮,在我所走過的觀光區裏面,就是阿裏山最漂亮,沒有一個地方比得上。譬如說像是墾丁,看了就讓人很感冒,墾丁有什麽好看的呢?樹木種得參差不齊,也沒有好好整理,廁所是臭氣沖天的,還要收費,39:02要是政府聽到,實在應該趕緊去清理了。然後還有什麽觀光區呢,陽明山,陽明山哪有什麽漂亮的,我看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工開採,那種景色不漂亮。像阿裏山那種古木參天,樹木高聳挺拔,進入山林裏的時候,有一點霧氣,再炎熱的天氣,山上也不會覺得很熱。那種風景實在很漂亮。還有阿裏山的女孩,個個都很漂亮,臉頰紅通通的,像蘋果臉一樣,她們處在冰天雪地,溫度很低的氣候中,那些女孩非常漂亮,就像蘋果臉,因爲寒冷,皮膚都變得白裏透紅了,那是很漂亮,很漂亮。我那次去也很吃力,因爲我喜歡吃筍子,阿裏山有出産筍子,我就買了兩三瓶筍子回來,還買了鹹菜等等,回來之後一吃,腰酸背痛了兩三年,酸痛起來真是讓人受不了。去阿裏山走了一整天,這樣走上一圈,實在是非常非常漂亮,沒有話講,有夠漂亮,在全臺灣省的景觀當中,我看差不多屬阿裏山最漂亮,你說南橫公路、縱貫公路,或是雪山,臺北的觀音山、關渡,各個風景區我都去看過,沒有,就是阿裏山最漂亮,還去看觀日樓,sun shine,太陽升起來,可是那天去沒看到,整片都是雲,沒看到日出,整座樓隻有我們幾個人在看,也沒看到日出。我們有學佛的人,就是邊走邊念佛……走完一圈準備回程。這是世間人說有那種好壞的差別,要是我們學佛的人,完全平等,畢竟清淨,自然解脫,眾生要藉著環境,我們學佛的人不必。


【汝莫求虛名。】


諸位,你認爲這一句很容易嗎?我告訴你,很困難。哪個人不愛面子?虛名就是說,他可以把他的自尊降到最低點。貪求名的人,他的自尊心一定很強。要是貪求虛名的人,他經不起別人批評,所以我們人能夠堪受一年兩年的辛苦工作,但是對於這個名,絕對看不開,你在我這裏,盡力的幫忙師父,三年五年你做得到,但是有一天,師父要試試你的道業,把你叫來罵上一頓,你就會受不了,受不了,幾句話你就受不了了。他的身體可以忍耐三年的勞苦,發心來廚房工作,來幫忙摺單子,有一天我看他根機快成熟了,叫來考驗一下:你這樣做不對哦。幾句話而已,等到明天:怎麽沒看到某某人啊?umbrella,雨傘叫umbrella我不來了(英文諧音)。可見我們人,你說他不要名嗎?他要面子啊,名就是face,要面子啊。所以我們人或許能對錢看得開,或是體力,貢獻體力給佛教,這都看得開,你叫他做什麽,這都看得開,唯獨獨名看不開。名就是榮譽心看不開,名。你要看破這個女色​​還容易哦,還很容易哦,貪名的人,他會掩飾自己的缺點,你指正他,他不有一大堆理由。在座諸位女眾,你們被罵時,難道都不曾做過解釋嗎?總是有一大堆理由:那都是因爲怎麽樣啦……沒有辦法。所以有的人說:哎呀,汝莫求虛名,師父,這太簡單了,我又不競選立法委員,我又不競選國大代表,你錯了。最難斷的就是這個名,也就是面子,自尊、自尊心,最難!


【口說真如。心似猿猴。】


道理大家都會講,但是心像猿猴。


【即言行相違。】


說的跟做的,互相有差別。


【名爲自誑。】


就是自己欺騙自己。


【當墮惡道。莫求一世虛名快樂。不覺長劫受殃。努力努力。】


不要隻求一世的虛名快樂,而沒有感覺長劫受殃,努力努力。有一次,一個大徹大悟的師父,他的徒弟都成熟了,他認爲考試的時間到了,這個師父就出一個題目要他們演講,要徒弟們講講看,譬如出【即心即佛】爲題,徒弟們就依次的講,從第一個講到最後一個。其中有一個徒弟,算是比較魯鈍的人,比較魯鈍,也就是比較不善於表達,但是他確實是真正在修行。他上臺也沒說什麽,因爲也不善於表達。之後這個高僧大德就做出評論,他說:你們所有的演講當中,就是最後一個,也就是最笨的那個人,在臨命終時用得著。所有上臺的徒弟都很會講,有的人很善於言詞,有的人比較遜色,但是最後一個,那個人比較魯鈍。師父說:那個人雖然笨拙,不過臨命終時用得出來。這句話很厲害哦。這個人雖然笨拙,不過他的功夫,在臨命終時能用得出來。那麽簡單來說,在臨命終時,功夫能用得出來,這才是真功夫啊。我們在平時,功夫用得出來,這不算厲害。我們在平時,講得天花亂墜,度了多少眾生,在臨命終時卻用不出來,用不出來啊。那麽簡而言之就是說,所有的學道,所有的修行,都要在臨命終時用得出來,這才是真正的功夫。臨命終時需要什麽功夫呢?就是老老實實的功夫。莫求一世虛名快樂,不覺長劫受殃,努力努力。祖師大德總是這麽慈悲的呼喚,聽聽祖師大德慈悲的呼喚,努力努力。下面說:


【眾生自度。佛不能度。】


你就算是念佛法門,還是要靠自己的啦,先將你的心清淨,佛才能夠感應,一樣。雖然說念佛法門是靠佛的力量,但是你的清淨心也是很重要啊,你也是要靠自己啊。念佛,虔誠的念,念到佛感動,與我們感應道交。所以說:眾生自度,佛不能度。這句話你要劃起來。那麽你就知道,不能老是說:我可以依靠什麽人。任何人都無法讓我們依靠,我們唯一能依靠的,假設說,如果要說一句比較勉強的,那隻有僧團,隻有團體而已,你說能依靠的,那隻有他們做功德,給你超度、拔度,隻有這樣。那麽你所能靠的,就是三寶。所以說:眾生自度,佛不能度,意思就是說,修行是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還是要靠自己。沒有開悟的人,要急急切切的拿出本性的功夫,佛不能度,還是要靠自己。


【若佛能度眾生時。過去諸佛如微塵數。一切眾生總應度盡。】


意思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若是這麽厲害,能夠度盡一切眾生的話,那麽我們都不必修行了,隻要佛把我們全部集中起來,像提一串菜粽一樣,全部送到極樂世界,這樣不是更快嗎?佛陀您老人家慈悲,幹脆不要入涅槃,提著所有眾生,把我們全送到西方極樂世界,但是沒辦法啊。


【何故我等。至今生死流浪。不得成佛。當知眾生自度。】


要靠自己。


【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


你要認真的自修。


【莫倚他佛力。】


不要靠外在的佛力,還是要靠自己。


【經雲:夫求法者。不著佛求。】


不執著佛的求。


【問:於來世中。多有雜學之徒。】


雜學之徒就是說根器不夠的,有很爛的,也不是很差,有的根器是很爛的,爛得不得了,他一天到晚爭吵,又不好好的修行,又不遵守這裏的戒規,多有雜學之徒,雜學。


【雲何共住?】


要怎麽住在一起呢?


【答:】


五十八頁。


【但和其光。不同其業。】


你隻要和其光。和其光就是說,跟他共同生活在一起,但是不要共同跟他造業,不同其業。雖然大家都住在一個團體當中,但是有些人造業,有些人做功德。今天我們文殊講堂也是這樣,有的人來到這裏,當然大部分的人都是要修行,真正要修行的人,當然是做功德,但是有些人心量不夠,喜歡計較,就變成造業了。但和其光,不同其業。


【同處不同住。】


同樣處在這個地方,但是不同住,因爲心安住的地方不一樣,不同住就是心安住的地方不一樣,叫做不同住。


【經雲:隨流而性常也。】


隨流就是隨緣,隨著這個世俗之流,但是我們的本性是永遠清淨的。隨流,隨著世間之流,但是我們的本性是永久性的。


【隻如學道者。自爲大事因緣解脫之事。俱勿輕未學。敬學如佛。】


這一句就是在講修養,講得非常好。


【不高己德。不疾彼能。自察於行。不舉他守。於一切處。悉無妨礙。自然快樂也。】


這段要劃三條線,這段是很重要的修養,這裏要劃三條線,要劃三條線,爲什麽呢?這段就是我們的修養。隻如學道,你若是真正想學道,你若是爲了大事,大事就是生死,你真正爲了生死的因緣,要來我們講堂修行,你是爲了解脫之事而來,千萬不要輕視未學,也就是初學,稱爲未學。要敬學如佛,尊重初學之人如佛一般。不高己德,不要自我贊歎,不要貢高我慢,認爲自己很有德行。不疾彼能,也不嫉妒別人比我們厲害,自察於行,自己注意自己的行爲就好了,不舉他過,不能檢舉別人的過失,永遠不能檢舉別人的過失,這樣會互相攻擊來攻擊去。若是僧團就不一樣,僧團有錯誤,要在僧團處理,出家人的事,在家人不能管,不舉他過。於一切處,悉無妨礙,你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那麽你就什麽都解決了。於一切處,悉無妨礙,怎麽會有妨礙呢?你之所以會有妨礙,都是你的心的問題,自然快樂也。要是這幾個字你還不會運用,你實在是癡人啊。爲何祖師如此苦口婆心,你還不會運用呢?


【重說偈雲:忍辱第一道。】


也就是說,修持這個忍辱,這就是我們首要的修養。


【先須除我人。】


要先除去我相、人相。


【事來無所受。】


一切事情來時無所受,都是空法。


【即真菩提身。】


這才是我們真正的覺性,這才是即真菩提身,就是無相。無所受就是以空、無相、無作、無所住,無所受就是無所住,一切法不執著,不是說一切法不接受哦,不是這個意思哦。這才真正是我們的菩提之身。


【金剛經雲:通達無我法者。】


無我、無法者,沒有我執、沒有法的執著。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又雲:不取亦不捨。永斷於生死。】


不取亦不捨,這樣就能夠永斷生死。


【一切處無心。即名諸佛子。】


這才是真正的佛子,這個才是真的諸佛子。


【涅槃經雲: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


如來證得不生不滅,所以永斷於生死。這個【偈曰:】,這個偈也是寫得太棒了!


【我今意況大好。】


這個祖師真的很會說話,意況大好是什麽意思呢?我現在心情大好。【意況】就是心情很快活,天天過年,天天快樂,我今意況大好,心情太棒了,因爲他已經開悟了,任何事情都障礙不了他,難怪心情大好,哪像我們現在這樣,每天心情都很差,繃一個死人的臉一樣,像棺材闆一樣的。


【他人罵時無惱。】


別人罵我們的時候,也不會煩惱。一個人的修養能到這樣,也很不簡單。他人罵時無惱。別人罵我們的時候,沒關系,完全沒關系。


【無言不說是非。】


無言就是說沒有什麽話題的話,我們也不必製造是非來講,是這個意思。無言不說是非,就是說我們如果沒有什麽話題可談,那麽我們就不要講是非來當作話題,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無言不說是非。


【涅槃生死同道。】


涅槃不生不滅,跟生死是同樣一個道啊,就是一個心的問題,一個悟道,一個是迷。


【識達自家本宗。】


你若是識自家本宗,你若是了解頓悟這一家。【本宗】就是所謂的即心即佛,當下頓悟無生。


【猶來無有青草。】


沒有什麽掛礙。所謂青草的意思,就是沒有多出來的東西,這個青草就是沒有這些雜草。猶來無有青草,什麽都沒有,頓悟什麽都空。


【一切妄想分別。將知世人不了。】


這就是世間人不了解,當下就是佛,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一切處無心,這個世間人不能了解。因爲妄想、分別,將知世人不了,世間人是不可能去了悟的,一天到晚就是追求名利,他怎麽有悟可談呢?55:48


【寄言凡夫末代。】


未來學佛的人叫做末代。就是說我要在這裏奉勸,這個【寄言】就是奉勸。奉勸這個凡夫,以及末代的修道的人。


【除卻心中藁草。】


這個念:藁(ㄏㄠ)。藁草就是雜草,就是比喻心中的煩惱。你要除掉心中的雜草(煩惱)。六十頁。


【我今意況大寬。】


禪師講的話,都像是歡喜得難以形容,我今意況大寬,我現在的心情太爽快了,換句現代人的話說,就是太爽快了。大寬就是沒有事,天底下都沒有事。


【不語無事心安。】


不語的話,你就是說不要講話,也沒有什麽事情,心也覺得很安祥。幾句話就道出那個大徹大悟人的心情,不語無事心安,沒有什麽可說的,沒有什麽話可說,也沒有什麽事,自己也能覺得心很歡喜。


【從容自在解脫。】


從容的意思就是說,沒有什麽事情可以逼迫他,叫做從容。你什麽事情都對他沒有作用,叫做從容。從容就是沒有什麽事,沒有什麽事,逼迫他逼迫不得,他不會情緒高低潮嘛,他不會情緒變化,所以從容自在解脫。


【東西去易不難。】


【東西】就是說你這個方向來來去去,你到哪裏都沒有什麽困難,東西去易不難。東西去易,去很簡單,很簡單,你要到東邊去也好,你要去西邊也好,很容易,不難,爲什麽?你已經自在解脫了,走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一樣,沒有差別。


【終日無言寂寞。】


你整天都不說話,寂寞。這個【寂寞】不是無聊的意思,就是絕對空、畢竟空。整天都不說話,安安靜靜的。


【念念向理思看。】


向這個無生的道理,好好的去觀照。思看就是觀照,念念要向這個無生的道理,好好去觀照哦。


【自然逍遙見道。】


我們今天就是捆綁、不自由,我們今天就是無法逍遙,無法見道。


【生死定不相幹。】


生死跟我們沒有什麽關系。


【我今意況大奇。】


我現在:【意況】就是我的心情,【大奇】就是說,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感到有很不可思議的感覺。【大奇】就是那種感受,非常的不可思議叫做【奇】,我內心裏面的心情,感受到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力量,無法言喻的歡喜。


【不向世上侵欺。】


我也不會去傷害别人,也不會去欺騙他人。


【榮華總是虛诳。】


榮華富貴總是虛妄的。


【弊衣(原字看不清楚,59:25)食充饑。】


衣服穿得很差,吃也是粗茶淡飯,能充饑,就沒有什麽好煩惱的了,随便吃就可以了。


【道逢世人懶語。世人鹹說我疾。】


道逢世人,修道的人,修頓悟無生法的人,遇到這個世間人,【懶語】就是不想講,爲什麽?因爲世人不容易體會到,不易體會,你跟他講,他反而诽謗你,道逢世人懶語。世人鹹說我疾,世間人都說我有病,怎麽老是呆呆的不說話。


【外道瞪瞪暗鈍。心中明若琉璃。】


外道就是指别人,就是心外求法的外道。【瞪瞪】就是表示說,他感覺很奇怪,他把眼睛張得很大。意思就是說,外道雖然把兩個眼睛睜得很大,但是心裏完全沒有智慧。暗鈍就是心裏沒有智慧、愚癡。但是我心中是明若琉璃。所以這一句少了【但是我】心中是明其若琉璃,隻是沒有加這三個字而已。外道把眼睛睜得很大,但是内心裏面愚癡得不得了,但是我心中明若琉璃。琉璃就是光明透徹,無障無礙,叫做琉璃。琥珀、琉璃。


【默契羅喉密行。】


羅喉就是佛的兒子,佛的兒子出家以後,叫做密行第一,就是說自己秘密的修行,沒有人知道他的心境是什麽,默契羅喉密行,就是說他在修行,沒有人知道他的心境,隻有佛知道。默契就是說,我們一個禅師,修禅的人,默默的契合,很合羅喉羅的密行,佛的兒子的這種秘密的修行。這個【密行】就是不爲人所知,意思就是說他很有修行,但是他不會吹噓。


【非汝凡夫所知。】


不是你一般凡夫所知。這個就是不可以用凡夫的心,測聖人的量,不是你凡夫所能知道的。凡夫不容易了解。好了,今天這個紙張摺完了嗎?還有嗎?還有。今天要拜托大家,因爲我們要盡快的将紙摺好。法師,你們也是要幫忙,知道嗎?那麽一樓、二樓的,二樓拿到二樓,我們用最短的時間,将我們要寄出去的單子,拜托你們盡量幫忙摺好。蔡淑芬你負責一下,好不好?或是黃彥銘師姑,你負責一下,二樓負責一下。我們盡快的把這些要寄的資料,将它摺一摺。我看法師休息好了,法師你們比較辛苦,法師休息好了,因爲這裏有女衆,我不希望你們在這邊說說笑笑,她們是老虎嘛,你們到樓上去清淨自修好了。好,我們今天讓法師先休息,在家居士能幫忙的請不要走,我們務必把它做完,好不好?就這樣,下課。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2-9-11 19:34
回复 佛教 的帖子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六十一頁第二行。


【吾恐汝等。】


汝等就是大家。


【不會了真解脫理。再示汝等。】


我再來開示一下。


【問:維摩經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雲何是淨心?】


就是說我們若是得到清淨的國土,應當清淨我們的心。那麽哪一種情形,才能稱爲淨心呢?


【答:以畢竟淨爲淨。問:雲何是畢竟淨爲淨?答:無淨無無淨。】


這樣聽起來,覺得很不容易了解。其實很簡單,畢竟淨爲淨,什麽叫做畢竟淨爲淨呢?無淨無無淨。什麽叫做無淨呢?沒有清淨的觀念,叫做無淨。得到無淨之時,也不能有無淨的觀念,所以叫做無淨。也不能說有一個無淨的觀念。所以第二個那個【無無淨】就是破除第一個的觀念,無無淨就是連那個上面所講的無淨都不能有,随立随遣,随時有這種觀念,随時就要破除,無一切相。


【即是畢竟淨。問:雲何是無淨無無淨?】


這就是說,什麽叫做無淨,以及也沒有所謂無淨的觀念呢?就是什麽是無淨,也沒有所謂的無淨的觀念呢?這個意思就是這樣子。


【答:一切處無心是淨。】


這個地方要注意,一切處無心,就是一切處沒有凡夫的貪、嗔、癡、慢、疑這些不清淨的念頭,所以一切處無心,不是無性哦,不是沒有我們的本性哦,一切處無心,這個心就是意識的分别與執着的意思。意思就是說,你于一切處,若是沒有分别心,沒有執着心,沒有凡夫的凡夫之心,這就叫做淨。你得到清淨心之時,不得作淨想:我得到清淨了。這樣又污染了。所以


【得淨之時。不得作淨想。】


不能作清淨的想法。


【即名無淨也。】


即名無淨。所以說:得淨之時,不得作淨想,即名無淨,沒有那個淨,連淨的觀念都沒有。


【得無淨時。亦不得作無淨想。】


就是說沒有那個淨的觀念,連那個沒有淨的觀念也不可以有。


【即是無無淨也。】


無無淨就是得到無淨的觀念,而破除這個無淨的觀念,所以加一個【無】。


【問:修道者。以何爲證?】


我們修行人,什麽是我們真正要證的東西呢?


【答:畢竟證爲證。】


在這裏都加一個【畢竟】,【畢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毫無疑問。有些人念佛多年,若是問他:你能不能往生?我還不肯定,我也不曉得,好像行又好像不行。因爲他不是畢竟證得的功夫,因此會動搖、懷疑自己,畢竟證得的功夫,他就不會這樣,他知道菩提決定不遠,他決定成佛,也不會懷疑自己,充滿了智慧,對自己很有信心,因爲他證得的,與諸佛菩薩無二。答:畢竟證爲證。


【問:雲何是畢竟證?答:無證無無證。】


也沒有所謂一個證,得到無證的觀念。連這個無證的觀念也不能有,所以無證,确确實實是真正證得了。所以無證就是說,因爲畢竟空,所以沒有一樣所謂叫做證的東西,因爲本來就是空性。無證就是無所得,畢竟空,得到無證的功夫,連那個無證,無證就是空性,得到空性的觀念,畢竟空的觀念,連那個畢竟空的觀念都不可以有。所以第二個無無證,第一個【無】當動詞,破除、放下,連那個無證都要放下,所以第二個無證,還有無無證,這個第二個【無】字,就是要叫你放下。無證就是空一切法,無無證就是放下空一切法的念頭,就是這樣子。簡單來說,無證就是真正的證到菩提,無有法可得嘛,是不是這樣啊?所以第二個無無證,第一個【無】字,無無證,這三個字,第一個字,這個【無】字,解釋做放下,連那個無證的觀念,統統要放下、要破除,也就是一塵不染,一絲不挂。


【是名畢竟證。】


所以我們今天所有的身口意造作,你若是看到祖師大德在講話、修行,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今天這些吵雜、争執,都是多餘的。欲望的享受或者是追求,這都是多餘的。爲什麽這都是多餘的?因爲到最後就是沒有一切法,變成充滿了智慧。智慧是無形的東西,這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一切法了不可得。


【問:雲何是無證?】


什麽叫做無證呢?


【雲何是無無證?答:于外不染色聲等。于内不起妄念也。得如是者即名爲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即名無證也。得此無證之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證即名無無證也。】


這段要劃起來,這段全部要劃起來。


老太婆就不知道在念什麽了,每個字看起來都很相似。答:于外,【外】就是指境界。面對境界時不染,不染就是不着,不執着色法。不用講别的,這個世間人光是講到,【聲】不要講,聲那個聲音不要講。講這個色法,他就沒有辦法看破了。我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說他今天很富有,很富有的人,哪個人講話不誇口呢?譬如說他今天很富有,他來我們講堂施舍。他來施舍的時候。2:19來到講堂,譬如說他施舍好幾百萬,或是千萬元,假設說有這種人,你說一個這麽有錢的人,來到這個地方,就算師父故意要磨練他,不理他,他受得了嗎?他一定受不了,他怎麽可能受得了了?你想想看,他一個人施舍這麽多錢,來到這裏卻被冷落。要是徹悟的人不同了:我來這裏施舍,我不是施舍給師父,師父對我好壞,這不重要,因爲我是佛教徒,我的本性與諸佛相同,我是現在家身,這是護法的工作,這是我應該要做的責任,師父對我好壞,是師父的因果。世間人有這種智慧嗎?絕對沒有。所以他說:于外不染色,不執着這個色法,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是很難很難的,非常困難。光是第一個字,色、聲、香、味、觸、法的第一個字,他就無法看破了,你要是對他惡臉相向,他出去就到處诽謗你了。所以我們人說要做到不執着,講實在話,那是非常困難。所以我經常告訴諸位,我們對什麽事情,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捂一個耳朵,開一個耳朵,捂這邊,開那邊,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當作沒看見,這樣你的日子才會好過,否則日子就很痛苦了。除了色法看不破以外,聲音就更不用講了。音聲,什麽都昌從音聲紛争的。譬如說要出國,邀了一群人去大陸,去到大陸旅遊,冬天去還無所謂,要是夏天的時候去,你不完了,你聽邱先生他們去大陸之後回來講的,火車裏面四十幾度,一進入車廂就像烤爐一樣,好像在煎包子一樣,四十幾度,熱得實在是受不了。大陸人貧窮,在火車站随便就能休息。若是臺灣人去,就坐比較高級的火車,要是較窮的人,就坐比較差的車廂,躺了一整排人,擠來擠去,像是擠沙丁魚。你出國後就會想,本來是發一個歡喜心,怎麽會坐這種車廂?我也出了很多錢,竟然坐這種車?實際上可能是買不到車票,或者是飛機誤點,他就開始牢騷、抱怨,領導的人假使沒有學佛,就會開始反駁:你們才繳多少錢,對不對?還想有什麽要求呢?本來一整團很歡喜心的出國,一定會有人看法不同,然後就鬧得敗興而歸。聲音,聲音,意見特别多,意見特别多。所以人家說:民主就可以容納更多的音聲。我們不用說别的,光是說色法這個境界,外在存在的境界,那就沒辦法,給你一個臉色,你就受不了了。聲音就更不用講,我們沒有幾個人,能抵擋得住别人的诽謗,沒有幾個人能夠承受别人贊歎。贊歎也忍受不了,因爲歡喜,太高興了。诽謗,他也受不了。所以說這是舉一個色法跟聲法爲例,這兩種境界,就沒有幾個人有辦法了。譬如妻子忙家事累得半死,先生回家後,要是跟她講一句:我今生最安慰的事,就是娶到你這個好老婆。累死都心甘情願,炒起來菜來就更有精神了,她就忍受得了,再辛苦都沒關系了。如果說她累得半死,照顧小孩忙了一整天,先生回來又繃着臉不講話,她正在炒菜:你兇什麽?爲什麽?我要賺錢,又幫你生了三、四個小孩,你都不能體諒我,把公司的壓力帶回來這個家裏。所以講話的口氣就不同了。所以我們用色法跟聲音,這兩種就可以代表一切法,我們人的争執,差不多都是這兩種。因此說學佛的人,要慢慢慢慢的,你自己要起這個觀照的功夫,否則想做到不牢騷、不抱怨、不争執,可說是很難很難。于内不起妄念心,對内心裏面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爲證。你想要内心不起妄念心,有兩種角度,兩種事情你一定要先做到,你才有辦法。第一、接受一切痛苦的境界,用歡喜心去接受,你才能夠不起妄想,否則你沒辦法。你若是想證得于内沒有妄想,你就要能夠忍耐,先能以歡喜心,接受一切不如意的事情,當作這叫做報應,因爲我前世害過别人,對不起别人,所以他今生對我這樣,這是正常的。先要做到這第一件事。第二件事,不必去猜忌别人的對跟錯,這個跟我們的生死完全沒有關系,你先要做到這兩件事,不要一直去猜測别人:他對他錯。不必這樣,這跟我們的生死完全沒有關系。有人說打佛七時有感應:師父,有看到舍利子。那是他家的事,這跟我們沒有關系。或是打禅七時,又是如何……他打禅七是他的境界,這跟我們沒有關系,與我們的生死了不相關,所以你沒有先做到這樣,你絕對沒辦法,要記得。第一點要接受一切痛苦,一切不順利,對一切境界完全不怨歎,全部沒有怨歎,這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我們造下惡因,今天我們自己要承擔這個果報,如果我沒有造作這種惡因,今天又遇到這種惡報,那麽這是對方要承擔因果,别人對不起我們,那就沒關系。永遠不要去猜測别人,這跟我們的生死沒有關系,就是不要懷疑别人。你若是能夠做到這兩點,那麽事情就好辦了,你想要不起妄念,那麽就很簡單了。所以得如是者,即名爲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你證得空性,不起妄念,不爲外境所迷惑,你已經證得這種功夫,也不能有這種觀念,即名無證。空,這才是真正的功夫。得到此無證的功夫,這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有這種功夫,也不得作無證想。像佛就是無證,亦無無證的功夫。所以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證,即名無無證,也沒有這種念頭。


【問:雲何解脫心?答:無解脫心。亦無無解脫心。即名真解脫也。經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法就是能令我們覺悟的真理,佛所說的能令我們覺悟的真理,叫做法。我們藉着法,是要悟到真理的,雲何在文字及音聲當中執着呢?所以法尚且應該舍,何況與真理無關的世俗法,非法之法呢?何況是非法呢?


【法者是有。非法是無也。】


法者是有,那麽有這個能令我們覺悟,能啓發我們的法。非法是無,所以


【但不取有無。即真解脫。問:雲何得道?答:以畢竟得爲得。問:雲何是畢竟得?答:無得無無得。是名畢竟得。】


沒有得到與沒有沒得到的觀念,無得才是真得。那麽得到了一個真得,還不能有那個真的得到的觀念,所以你們要看得懂,很容易。無得,在旁邊寫:才是真正的得。那麽得到了才是真正的得,不能有真得的觀念,也就是無無得,也就是無得才是真得,連那個真得的觀念都不可以有,名畢竟得。


【問:雲何是畢竟空?答:無空無無空。即名畢竟空。】


無空無無空,叫做畢竟空。我們說一切法皆是空性,也不能有空性的觀念,所以叫做無空。得到無空之時,就是真空,連那個真空的觀念也要放下,所以無無空,即名畢竟空。


【問:雲何是真如定?答:無定無無定。即名真如定。經雲: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定法如來可說。經雲:雖修空不以空爲證。】


因爲空是無可證的東西,才是真正的證。


【不得作空想。即是也。】


不能作空的想,就是這個意思。六十四頁。


【雖修定不以定爲證。不得作淨想。即是也。】


簡單來說,所有的淨、不淨、無淨、無無淨,全部要放下,從頭講到尾,就是說連一點觀念說:我在修行,我在覺悟,我作空觀。統統不行。所以我才說,天臺宗的以觀照,所觀的境,到最後還是不能究竟的解脫,因爲你要當下無生,能觀也是無生。所觀,觀照的境界也是無生,這樣我們才能進入真正的這個法,真正的這個佛的究竟涅槃之處。15:07所以雖然修定,也不以定爲證,不得作淨想,即是也。


【若得定得淨。得一切處無心之時。即作得如是想者。皆是妄想。】


你若是得到定,或是得到清淨,或是得到一切處無心時,你就想:我得到定了,得到清淨了,我一切處無心了。如是想者,皆是妄想。


【即被系縛。不名解脫。】


這樣就是真正被束縛了,不名解脫,這樣不是一個解脫之人。


【若得如是之時。了了自知得自在。即不得将此爲證。亦不得作如是想。即得解脫。】


你若得到如是時,像這種境界時,了了自知得自在,你自己清清楚楚,這樣就好了,你即不得将此爲證,你不作此想:這就是我證得的東西。沒有這種觀念。亦不得作如是想,即得解脫,就是不能落入觀念裏面。因此我們人,爲什麽說念佛念到有感應,我們自己知道就好了。譬如說我們念佛,念到自己有感應了,就一直嘲笑别人,這樣變成一種障礙。所以念佛時,諸佛菩薩爲什麽不給你很大的感應?反正你誠則靈,靈則通,他若是給你很大的感應,變成障礙、障道,障礙我們的道,因爲我們會滿足現況,我們會滿足目前我們所得到的境界,所以會放不下我們好的境界,聞到香味啦,見到佛光啦,就開始一直障礙,一直不能解脫了。所以


【經雲: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


這句話的解釋不要誤會,很多人會誤會:那麽以後都不必精進了。不是這個意思哦。你要是說:《頓悟入道要門論》裏面講:起精進心,這是虛妄,不是真精進,那麽從明天開始都不必修行了,不用起精進心了,大家可以睡個舒服的覺了。祖師不是這個意思。意思是說,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意思就是說,你若是起精進心,動一個念頭,我有一個精進的我相,進入執着的觀念。要是這樣,你又破不了我相了,變成隻有我在精進而已,别人都沒有在精進。這樣會攻擊别人,變成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是妄非精進。意思就是說,若起一個我相、精進心,這是虛妄,不是真正在精進。下面那十個字,就是整本《頓悟入道要門論》裏面所有的核心,就像金剛經裏面講的,《金剛經》裏面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整本《金剛經》都是在講這一句,而整本《頓悟入道要門論》就是在講下面這十個字:


【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這個太棒了。祖師在講話都是單刀直入,幾個字就解決了。意思就是說,你的心不要有虛妄的執着。這個【妄】要注意哦,因爲執着成妄,所以你這個【妄】的旁邊要寫四個字,若能心不妄,妄就是【因執成妄】。我們的妄想心從何而來呢?都是從一個【執】字。若能心不妄,就是不執。我們哪一件事,不是因爲執着才變成虛妄?你說這個世間是真是假呢?大家都當作是真的,爲什麽是真的呢?因爲你執着啊,就當作是真的,認爲确實有一個世界,确實有我相,确實有人相、有衆生相,因爲你執着,當然就變成真的了,你就不能随緣,你隻要有執,你就不能随緣,而随緣才能夠解脫,你既然有執,你就會想要改變緣。你若是因爲執着,對于無法改變的,就硬是想改變,就變成傷害彼此,因此這就是很痛苦的事了。我們今天所有的痛苦,都是從何而來呢?都是從這個執着而來。但是我們人明明知道,我們人很奇怪哦,明明知道,偏偏又束手無策,沒辦法,這是很麻煩的。有一個醫生,跟這個護士,這個護士是他聘請來的。這個醫生他明明知道這個護士已經結婚了,但是因爲這個護士長得很漂亮,每天見面,每天見面,這沒有辦法,這醫生就喜歡她。後來護士發現不對勁的時候,就趕緊辭職,這個醫生還是念念不忘。所以醫生能夠解剖我們人的身軀肉體,但是他的内心沒有辦法解剖,因爲那是無從下手的。所以醫生,他說是外科醫生可以解剖,法師他也是,也是醫生,他也是外科醫生,他是專門解剖你的心靈的矛盾的地方。法師也叫做千面男郎,你要說法師是一個化妝師也對,化妝你的内在美。你說法師是一個銷售員也對,銷售、推銷這個佛法,推廣。你說法師是總統也對,因爲他統理大衆。你說法師是一個将軍也對,因爲他帶領你清淨的本性,打向煩惱的大軍,無敵不克,無緊不摧,攻打。你說法師是一個廚師也對,爲什麽?他炒出這麽美好的真理讓你享用,enjoy。這樣也對,全部正确。所以法師叫做千面男郎,不是與狼共舞那個狼哦,晚上會吼叫的,那個才是狼。所以修行當中,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這個妄既然是因執成妄,那麽就很簡單了,這樣要做就不困難了,你應該用什麽功夫呢?百不見、百不聞、百不聽,就完全沒有事。百不見就是什麽都當作沒看見,什麽都當作沒聽到,因爲有看見、有聽到就會執着,現在當作什麽都沒看見,什麽都沒聽到,是非就沒有作用,當下他沒有虛妄,就不會執着,這樣才是真正在精進。上次有一個人來,一個修行人來,他跟我說:慧律法師,我那個師兄真是值得贊歎。我問他:怎麽說?我們兩個現在住在茅蓬,他真是非常精進。我說:哦,他出家多久了?他說:出家一、兩年而已,現在很精進、很有功夫。我說:哦。他說:慧律法師,你怎麽老是隻答一句【哦】?我跟他講了一句很玄很玄的話,也不算很玄啦,是很耐人尋味的參禅。我跟他說:修行是蓋棺定論。這句話聽得懂嗎?不是拼這一兩年,就叫做有修行,笑死人了,修行叫做蓋棺定論。這裏面學問很深的。經過一年多之後,那個人又來參訪我。我問他:你師兄的情形如何?不講話。我又問:現在怎麽樣了?還是不吭聲。跑去哪裏了?還俗了。所以常常覺得自己很精進,很不得了的人,26:08要小心了。你隻要心不妄,叫做真精進。譬如我一個人坐在這裏,我這樣坐着,我不思空、不思有,不着空、也不着有,我不着一切法,眼睛視而不見,耳朵聽而不聞,你就是一個自由自在,縱橫自得的人。爲什麽?我顧我的生死比較重要啊,跟一個整天都在精進的人,拜佛完畢後,就順便拜是非佛,整天都在講别人的壞話。你想想看,臨命終時,到底是他能往生,還是我坐在椅子上的人能往生呢?他整天都在拜佛啊,整天都在打佛七、打禅七。依你看,我們兩個人誰能夠了脫生死呢?所以老人家在修行當中,他閉眼坐着就能消災了,因爲他不造生死業,不求大涅槃啊。求大涅槃是名生死業,對不對?求大涅槃,涅槃不可求,你求什麽大涅槃呢?求大涅槃,即着群魔,你馬上就着魔了,涅槃不可求,求涅槃是生死業啊,哪有涅槃可求?坐着啊無四谛法、無十二因緣、無六度法,一切法畢竟空,用清淨心、智慧心,運用于六根、六塵,放光動地,縱橫自在,一切法無心,一切法無念,若于無念當中起大妙有,是本來面目,沒有妄啊。那麽你想想看,誰才叫做真正的修行人。所以我告訴諸位,不是從外表上看那個修行的,從外表上看不出來。精進無有涯,這才是真正在精進。所以簡單來說,換言之,反過來講,什麽叫做真正精進的人?内心無一切妄想就是佛。内心無一切妄想,才是真正在用功的人,若是着相而求,你就無法修行。


【問:雲何是中道?答:無中間。亦無二邊。即中道也。雲何是二邊?答:爲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邊。】


雲何是二邊?爲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邊。有彼有此,就是不離四相,稱爲彼此。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有彼此的心,就是不離四相。所以對于我們内心的變化,或是身體在變化當中,你要觀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東西,對于外在的一切色聲香味觸法,或是對方的一切衆生,現在你面前,你内心用透視的光,将他透視過去,他是一個變化的細胞,一個個體,雖是一個個體,但是事實上,就是沒有真實性的東西,所有一切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一種短暫性的東西,既然是短暫性的東西,我不值得替這個東西痛苦,那麽彼的心馬上就停止,彼心馬上停止。因爲我們有認定對方是真實體,所以我們才會起煩惱啊,對不對?你就是因爲有認定對方是一個真實體,你才會真正起煩惱。你若是透視:連我都不可得了,我這個色身不是真實性的東西,當然對方也是虛妄的,對方既然是虛妄的,在物理學裏面講的,所有的碰撞,隻是一個能力的顯現而已,energy=mc2,就是所有的碰撞,隻是一個能力的轉換而已,由能量,就是由我們的本性變成意識,一切都是意識的造作,統統在轉換而已,沒有真實性。所以用佛法來說,一切都是業識轉變而已,一切都是我們的業識在鼓動而已,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自己的業,自己的業在鼓動,業力一鼓動時,我的業與共業互相交陳鼓動,因爲我們被無始劫以來,習慣性的錯覺,所産生的推力,所以變成你不得不接受這個業力,變成一種實在是虛妄的東西,你硬把它當作是真的,在當中輾轉、相續不斷,無法擺脫出來。所以在物理學裏面講,就是能量的碰撞,當這個能量消失的時候,它的碰撞就會停止。當我們的業力、業識不停止的時候,這個是非就永遠不絕,四相就一直産生,一直互相薰習,無邊的業識海,轉動這個生死輪,無邊,無量無邊的業識。師父現在正好要開唯識學,正是剛好。無邊的業識一直鼓動,你想想看,你從起床到晚上入睡,你哪一件事不是用意識在做事?哪一件事是用本性?我們哪一天過着很快樂的日子?你說來聽聽看,沒有啊,因爲業識在鼓動。在物理學講,這個隻是一個能量的碰撞而已,那是一種虛妄的東西。所以第一點你所要做的,要穩住自己,不要穩住自己的這個肉體哦,也不要穩住自己的心,你用空觀、無生,直接就進入涅槃,也不能作涅槃的想法,這才是厲害的人。若是要修行,這才是真正修行的人。如果沒有這種心境的話,那你就多拜佛嘛、多求忏悔,不然也沒辦法,因爲我所講的無邊無上的覺性之法,就是這樣子,你若是不能體會,你就自己多拜佛,我已經将無上的這個寶劍拿給你們了,你們大家心中都有一支智慧之劍,你不會運用,來找我也沒有用,我已經把答案告訴你們了。下面


【雲何名彼心此心?答:外縛色聲。名爲彼心。】


被外面的境界所束縛。哪兩種呢?被色與聲音所縛,名爲彼心。因爲你首先就有我相、人相,你承認它是一個實在的個體,你不曉得它也是虛妄的個體,短暫的。


【内起妄念。名爲此心。】


外縛于色與聲音,内縛于妄念,名爲此心。


【若于外不染色。即名無彼心。】


你若是對外不執着色法,也就是境界,即名無彼心。


【内不生妄念。即名無此心。此非二邊也。心既無二邊。中亦何有哉?】


内不生就是無生,外不染也是無生,就沒有二邊,既然沒有内跟外,那麽中間在哪裏呢?譬如說我坐飛機,從高雄飛到臺北,你坐在飛機上,你說:飛機飛在虛空的中間。往窗外看去,虛空空無一物,飛行到哪裏叫做中間?所以說沒有左右兩邊,當然就沒有所謂中間,處處都是中間。你若是坐飛機,飛機正在飛,剛好有另一架飛機飛過去,你說:飛機在我的左邊。要是坐那一架飛機的人就說:飛機在我的右邊。你就是有左右兩邊,才有一個中間可說。飛上虛空,哪個地方是中間?沒有啊。既然無内無外,中間亦不立。


【得如是者。即名中道。真如來道。如來道者。即一切覺人解脫也。】


是令一切衆生覺悟解脫,那就是一切覺人,就是一切都覺悟,解脫也。這一切都是萬法唯心。舉一個例子來說,有一個小姐,這部片子是法國片,一個法國的女郎,她出生于皇宮,皇宮裏的人平時是不能出去的。皇宮都有打獵的地方,有一次她就去打獵,然後有一個英俊的男主角就出現了,但是他隻是一個平凡的平民。法國有一個規定,皇族不可以與平民結婚。回皇宮之後,她整天都一直在思念這個男主角,皇宮裏面吃的是大魚大肉,又有很多女傭、婢女,女傭叫做婢女沒錯啊,有這麽多人服侍,可是她内心就是一直無法忘掉這個男主角,所以那麽好的東西,她就沒有辦法享受。有一天她就決定出宮,跟那個女傭人交代,又拿了很多錢給女傭人。女傭人跟她說:我本身跟在公主身邊這麽久了,你不用擔心,我會幫助你,皇上要是問起的話,你就怎麽跟他講,随便應付一下。結果她就真的跑出皇宮了,就到處去找。來到一條河邊時,這個男主角在河邊搭了一間茅蓬,不是在那裏靜修,是因爲很窮,用茅蓬來形容窮困比較适當。他獨自一個人在那裏生活,屋裏很簡陋,也沒有什麽東西,他隻是靠着打獵、捕魚維生,祖宗的産業就是那塊地,他就在那邊開墾。結果真的讓她找到了。兩人相遇後,就在屋裏簡單的煮些食物,就這樣随便的吃了一餐,用柴火烤着食物吃,整個臉沾上了灰燼,兩人還是吃得非常高興,晚上就圍着火堆旁談話。皇宮裏绫羅綢緞、婢女,要什麽應有盡有,可是她還是不快樂,屋裏到處都浮現這個男孩子的身影,那麽你想想看,這是不是心的問題?都是心的問題。所以你若是慢慢的看這個電影,或是其他一切事情,我們一切人類的表現,都是我們心境的顯現出來,因此我們要了解萬法唯心造的道理。


【經雲:虛空無中邊。諸佛身亦然。然一切色空者。即一切處無心也。一切處無心者。即一切色性空。】


就是一切色法當體就是空性。


【二義無别。】


一切處無心,簡單來說,你若是能夠在這個一切境界裏面,保持不起心、不動念,完全清清楚楚,不要多一層的錯覺,那就是佛。我們現在就是多一層的錯覺,硬是要把自己加上一種觀念。簡單來說就是這樣,我們硬是要把這種不必要的東西、錯覺的東西,加上一種錯誤的觀念,扭曲了原态,我們的本性就是看到就是如如不動,清清淨淨,無論任何一切境界、善惡,我們都是歡喜心接受,本性是這種東西。但是我們不是,我們現在因爲不了解本性,所以硬是要把本來的面目把這扭曲掉,因此就一直在生死裏面打轉。簡單來說,一切色法本來就是空性的東西,我們今天所有的一切法,任何時間、空間所發生的事情,這本來就沒有發生,本來就沒有這種東西,一切法不受,這就是真正的本來面目。你硬是要把自己推上生死的邊緣,佛也沒有辦法。


【亦名色空。亦名色無法也。】


意思就是說,一切色法當體就是空性,一切色法,當下就無有法可得,色無法。


【汝若離一切處無心。得菩提、解脫、涅槃、寂滅、禅定、見性者。非也。】


這句話要注意聽,這句話會誤會,我現在讀一遍,讓你們清楚一點。如果離開了一切人事時地物,而以無心的狀态出現,你如果以這種,如果你離開了一切,一切處就是人事時地物,如果你離開了一切處而無心,能夠得到涅槃,或是是解脫,或是是涅槃,或者是寂滅,或者是禅定,或者是見性者,非,那是不可能的,那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意思就是說,想要離開這個煩惱,而能夠得到菩提解脫,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你若是離一切處,一切處就是,把筆劃在底下寫幾個字:一切處就是煩惱的地方。我們衆生能夠有煩惱,就是一切處都有煩惱,一切處都有是非,都有鬥争,都有分别心,都有執着,所以一切處。你若是想離開一切處,而修無心,那麽你不可能得到菩提,所以菩提要在煩惱當中,當下去了悟,不能逃避它。所以說,你若是離一切處無心,你能夠得到菩提、解脫、涅槃、寂滅、禅定、見性者,非也,絕對不可能。意思就是說,當下就是。下面說


【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槃、寂滅、禅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這句話再念遍,你就很清楚了,一切處【當下】無心,加兩個字的話,你就了解了,你就清清楚楚,一切處當下,你就無一切心,這就是真正在修菩提,你不必跑到深山林中,不必跑到人煙絕迹的地方,不必跑到玉山,不必跑到阿裏山,不必跑到海底龍王的地方,也不必坐潛水艇,坐潛水艇跑到龍宮修行,都不必。一切處當下無心,統統解決,無量無邊,智慧無量無邊,神通無量無邊,一切佛法統統具足,一點都不缺少。這就是真正在修菩提,這就是真正能夠解脫,這就是真正不生不滅的涅槃,這就是真正的寂滅,這就是真正的禅定,乃至六度,都是見性之處。


【何以故?金剛經雲: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問:若有修一切諸行俱足成就。得受記否?答:不得。】


你隻要有修,你就不能成就圓滿,所以無有少法,你才能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若是有修一切諸行,具足成就,你就不得授記,所以得授記否?不得。


【問:若以一切法無修。得成就。得受記否?答:不得。】


嗯?這就奇怪了。


【問:若恁麽時當以何法而得受記?答: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


不以有行就是說,不能有一個修行的觀念。亦不以無行,也不能說我在修空性。無行就是說,我修空一切行叫做無行,沒有修行,叫做無行。那麽連這種觀念都不可以,那麽不以有無的對立的觀念,遠離了有無的對立的觀念,那麽你【即得受記。】


【何以故?維摩經雲: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一切造作,諸行,就是一切造作的性相都是無常。


【涅槃經雲:佛告迦葉: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拿筆劃起來,從《維摩經》這裏開始劃,諸行性相,悉皆無常,《涅槃經》雲:佛告迦葉:諸行是常,無有是處。則沒有一個常字。汝但一切處無心,你隻要一切處無心,也就無諸行,爲什麽無諸行呢?無諸行就不造業啊,沒有業,你就不會生死啊。亦無無行,也不能有那個我修空性的觀念,即無諸行,這樣你就一切都沒有造作,也沒有造作,當下就是空性,也不能有沒有造作的觀念,亦無無行。


【即名受記。所言一切處無心者。】


無什麽心呢?這些話常常在念,不過還是常常放不下,念是有在念啦。


【無憎愛心是。】


不過還是常常有,沒辦法。所以聽經歸聽經,恨歸恨、愛歸愛,對這個【着】你就是束手無策,知道歸知道,卻當作耳邊風,不肯放下,也沒辦法,不放下就會滞礙不通,他就是不肯放下,你能奈他何?所以我隻有同情衆生,原諒衆生,可憐,硬是要造作生死法,他明明知道,這樣是生死六道輪回,他也甘願,做一個情聖。情聖就是明明知道愛情、夫妻或是父母,憎愛是生死輪回之心,還是這樣子。有一部電影,我覺得這個演得不錯,那是在形容一個母親,疼愛她的女兒,疼愛得發狂。這部電影是我很久以前看的。這個母親就去抓鄰居的女兒來代替,這部電影是這樣演的,這個母親很有愛心,因爲她的女兒早夭,這個女兒很漂亮,她将女兒的屍體裝起來,裝進一個小小的棺材裏,她的女兒已經變成骷髅了,已經死亡很久了,變成骷髅了,裏面都結蜘蛛網了。因爲她這個執着的心不舍掉,她就用一個棺材把屍體裝起來,裝起來之後,藏在一個秘密的地方,因爲人家這個政府或者是鄰居,都不允許這個棺材、屍體,一直不拿去安葬,她就常常在聖誕節的時候,叮叮當、叮叮當……就舉辦舞會,請一些小孩子來家裏。奇怪的是,之後失蹤的都是小女孩,而且都跟她的女兒差不多的年紀,同樣的歲數。有一次,這部片子的男主角是一個小男孩,他妹妹就是被這個母親,也就是另外一個,被喪女的這個母親抓走了,把小女孩抓來之後,她一直想疼惜小女孩,卻把孩子關起來,可是關起來會死啊,她一直不讓小女孩出去,就變成囚禁了。她是很疼愛女兒,可是她自己的女兒死了,現在想移情疼愛别人的女兒,想疼别人的女兒,别人怎麽可能接受呢?因爲她疼愛的方法,就是把孩子關起來,整天讓她看個夠,也一樣端飯、水果給孩子吃,因爲是懷念這個女兒之情,一直到了發神經了。你要說她是神經病,她又很有愛心,她這種方法又不爲法律所接受,變成擄人勒索,變成綁票了。這個小女孩的哥哥,便想盡辦法要救她出來。所以說這部影片,雖然不是大戰争的場面,但是他描述我們人的心态,那種病态,這個母親是很善良的人,到最後被放火,這個哥哥跟妹妹逃出來,放火把她燒死在裏面。她是一個很慈悲、很有愛心的人,但是因爲她把慈悲、愛心幻化了,把别人的女兒當作是自己的女兒。所以這部影片也是造成很大的轟動,場面當然沒有很多演員,但是在導演的拍攝之下,以及寫這個劇本的人,也很厲害。所以我們人的愛,跟那個執着不放下,那種日子就跟神經病一樣的,跟神經病沒有什麽兩樣。我告訴你們,我今天要是沒有聽到佛法,也是差不多會走神經病這條路,那根本受不了:我這麽愛你,爲什麽你不愛我?爲什麽你要抛棄我?爲什麽不肯嫁給我?一定會這樣想。我們人的無明一旦生起,沒有什麽道理可以談,一直想跟她結婚,一直想跟她生兒育女,一直要占有她,強烈的嫉妒,那裏面所充滿的愛、恨、嫉妒,沒有任何的理由,雖然她很不好,但是也不容許任何一個男衆插手。我們人就是這樣,沒有佛法的世界,都是黑暗的人生。因此我們今天能夠聽到佛法,你想想看,既然能夠聽到佛法了,爲什麽還要在這個錯覺、神經裏面,于錯誤的神經病裏面,還在打轉呢?像師父剛才講給你們聽的電影劇情,這部片子已經差不多有二十年了,憎愛心。我們大家都知道,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愛跟恨都不可得,對不對?所以我們想修行,就要看下面了。


【言憎愛者。見好事不起愛心。即名無愛心也。】


這段要劃起來哦。


【見惡事亦不起憎心。即名無憎心也。】


太棒了。這一句就講得很明顯了,意思就是說,你看到一切好壞,跟沒有看到都一樣,那種心境充滿了智慧,你對好壞清清楚楚,但是完全沒有障礙,那種心就是我們的本性。不用此心修行,是大癡人啊,要得無上道,根本不可能。所以見好事不起愛心,即名無愛心,見惡事亦不起憎心,即名無憎恨心。


【無愛者。即名無染心。】


這個要劃下來。


【即是色性空也。色性空者。即是萬緣俱絕。萬緣俱絕者。自然解脫。】


劃到這個地方,太棒了。我們這個慧海大師,實在是不得了,大徹大悟的人,幾句話就完全道盡了。你看,無愛,你若是沒有愛,那個執着,那個念頭,你就沒有污染心,你若是沒有污染心,色性空就是一切境界統統沒有作用。一切境界空者,萬緣俱絕,完全無礙。萬緣俱絕者,自然解脫,你想想看,意思就是說,一切境界對你沒有作用,那就是我們的本性,你當下便是解脫。


【汝細看之。】


細看之就是你好好的觀照看看,你若是還未清醒,還沒有悟到時。


【若未惺惺了時。】


你若是還沒有很清楚了解時,


【即須早問。】


你要盡早問。早問,因爲師父還在,要趕緊來問。


【勿使空度。】


你不要虛度我們的光陰。


【汝等若依此教修。不解脫者。吾即終身爲汝受大地獄。】


那麽你看他多麽有把握。意思就是說,你若是按照我所說的去修行,若是不能解脫者,終身爲你受大地獄的痛苦。


【吾若诳汝者。】


我若是欺騙你。


【吾當所生處爲師子虎狼所食。汝若不依教。自不勤修。即不知也。】


你就不能解脫、了解。


【一失人身。萬劫不複。努力努力。須合知爾。】


須合就是說,你須要好好的去了解。這個【合】隻是一種很有禮貌的勸告,【合】就是好好的,你須要好好的去了解它。諸位,我都這樣想,譬如說我今天有很好的境界,像這個世間人說的:我娶到了好老婆,或是我嫁了好丈夫,或是現在正在談戀愛,有個很好的對象,你很強烈的去執着這種東西,或是你擁有很多的财富,你冷靜的思考看看:我放下這一些,也就是轉個觀念,我認真的修空性法,認真的執持這個佛號,求生極樂世界,再過三十年之後,我們就是一個解脫的聖者。在座諸位,千百萬億劫來,我們至今還不能解脫,是什麽原因呢?愛與恨,這兩個字是修行的癌症、緻命傷,今天我們既然知道是這樣,知道症結所在了,我們爲什麽不肯咬緊牙關,忍耐一下我們這些執着,在三十年、四十年後,最遲五十年,或許也不可能活這麽久了,我們就要進入涅槃的境界,我們就要走入解脫的境界了。無量劫來,經過多少地獄的痛苦,變成鴿子被人宰殺,變成雞、鳥,變成長工受人使喚,變成牛替人犁田,受了這麽久的輪回苦,今天我們遇到佛法,就快出頭天了,就快出人頭地了,爲何我們還在男女的感情中執着呢?在座諸位,我們是應該執着金錢、名利、男女的感情,讓它誤了修行的大事,還是說我們應該放下無量劫以來生死的根本,這個愛跟恨的東西,急急切切的,咬緊牙關忍耐,全部放下,朝着解脫生死的路線走呢?你冷靜的思考看看,用這個五十年的時間,三十年的時間,去賭無量萬億劫來的痛苦,這種賭局是值得一搏的,聽懂了嗎?1:00:15這種賭局是值得一搏的,等于下注一元,搏幾百億的金錢,你無量劫來爲什麽不能解脫呢?不肯啊!既不做早課,也不做晚課,心地功夫又不夠,懶惰、懈怠,明明知道是生死法,又拼命造作生死業,你也拿他沒辦法。努力努力,須合自知爾。這已經是講出肺腑之言了,該講的都講完了,要不要用功全看你了。聽到師父這樣說:哎呀,我們爲什麽爲了一個男朋友這麽困擾,今天來到這裏聽經,有的人是第一次來聽,太好了,太好了。她的男朋友還很有把握,他想:她去文殊講堂聽經回來,一定還會打電話給我,因爲她沒有我活不下去。結果來文殊講堂,聽到師父這樣講,回去之後就再也沒有打電話給他了。現在的功夫非同小可,你去死吧,我才不打電話給你,師父講的,遲早都會死的,這樣就解脫了,完全解脫了。所以修行是做不做而已,全看你做不做而已。所以善知識的話聽得進去,幾句話就解決了。善知識的話若是灌輸不進去,我執像鋼闆,硬梆梆的,打不進去,我相太重,那就沒辦法了,費盡唇舌也度不了。道理師父已經爲你解釋得很清楚了,做不做就全看你了。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


諸方,就是四方。


【諸方門人】


也就是四方的修行人。


【參問語錄】


來參訪慧海大師。


【師諱慧海。】


這就是在介紹他的名字,【諱】就是尊稱。他往生以後,人家不敢直接稱他的這個名字,所以叫做慧海。


【建州人。姓朱氏。】


跟我們法然師同姓,姓朱,姓朱的都是賢人,你看法然師也很厲害,個子雖然小,禅定功夫很深,不會執着。我覺得矮個子都比高個子厲害,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同感,好像有一點自誇的意味,高個子也是有很厲害的,不過感覺上,矮個子的往往比較厲害。


【依越州大雲寺】


這都是一個地方,建州啦,什麽越州啦,這都不用去了解,反正在哪裏都沒有關系,就是一個地方。


大雲寺【智和尚受業。】


這就是他的師父,跟着他修行,所以他的師父叫做智和尚。


【初參馬祖。】


他就去參訪馬祖道一禅師。這個馬祖不是北港那個媽祖,拜托你要參對,不要拼湊錯了,你可不要像某位老人家寫書,将兩三百年的人全都湊在一塊了,聽了就想笑。這個馬祖是禅宗的祖師。他便來參訪馬祖。


【祖問:從何處來?】


祖師大德第一句話一定這樣問你:你從哪裏來?曰,他就這樣說。


【曰:越州大雲寺來。】


我是從越州大雲寺來,由大雲寺來。


【祖曰:來此拟須何事?】


這個【拟】就是準備。你來這裏,你準備要做什麽呢?你要做什麽事情呢?【拟】就是就是預先計劃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來這個地方,你是準備要做什麽事呢?


【曰:來求佛法。】


我是來求佛法的。這個祖師,馬祖就說了。


【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什麽?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麽佛法。】


祖師在講話都是一針見血。自家寶藏就是說,你自己就有一個清淨的本性,你隻要回光返照,你無量的智慧本自具足,你爲什麽不照顧自己的本性,把清淨的寶藏照顧好呢?你抛家散走做什麽呢?離開你的地方,跑到我這個地方,散走做什麽呢?我這裏一物也無。因爲禅宗是畢竟空,當然無求法者,無法可求,說法者無法可說,當然是一物也無,要求什麽佛法?你是求什麽佛法呢?


【師遂禮拜問曰:】


師就這樣問。


【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


這個【阿】字就是口頭語,沒有什麽意思。啊,那個慧海自家的寶藏,啊,是哪一個呢?啊,哪個是慧海自家寶藏呢?這個【阿】隻是口頭語,沒有什麽特殊的意思。【阿】就是等于說我們現在,如果講一句比較接近的就是說:是誰啊,那個,是誰啊,我慧海自家的寶藏呢?


【祖曰:即今問我者。】


你現在跟我說話的,你就是,你就是。


【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師于言下大悟。】


前後隻有兩秒鍾,開悟,生死解決了,哪像我們搞了一牛車,搞到今天,我講得口沫橫飛,你們還是沒有消息。師于言下大悟,隻有幾句話而已,你看看。師曰:即今問我者是。我現在念一遍給你們聽:現在問我的就是,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無欠少,使用自在,你何必向外求。使用自在,你何必向外求。這樣才花三十秒而已,我念一遍,隻花二三十秒而已,師于言下大悟。我們也是言下大誤,誤會的【誤】,那差别可就大了,言下大誤,聽錯了。


【識自本心。】


就了解他自己的本心。


【不由知覺。】


不是用意識的感覺。


【踴躍禮謝。】


不是從知覺裏面,是從本性悟出來的。踴躍就是很歡喜的禮謝。


【師事六載。後以受業師年老。遽歸奉養。乃晦迹藏用。外示癡讷。】


師侍六載,【師】就是慧海禅師,侍奉馬祖道一禅師六年,六載就是在馬祖道一禅師之處六年。後因受業師年老。翻開前面那一頁,受業師,第三行底下,依越州大雲寺智和尚受業,就是回來照顧這個智和尚,受業師,就是回來越州,就是他師父年老,年紀大了。你想想看,大徹大悟的人,還不忘他師父的恩,哪像現在的徒弟,跟師父大呼小叫的,你一句我一句的頂嘴,怎麽敢跟他師父一支長一支短呢(頂嘴)?現在的徒弟就很難教化了。他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感恩他師父,他師父有沒有開悟不管,但是他知道師父年紀大了,又回來照顧他。照顧他。遽然歸奉,遽然就是突然,因爲突然病了,年紀大了嘛,所以【遽】是突然的意思,很快就回來奉養他的師父,受業師,乃晦迹。【晦】就是藏起來,隐瞞起來。晦,本來是指光線很暗的意思,陰天,或者是初一的月光,【晦】就是暗的意思。【迹】就是掩蓋起來。【晦迹】就是不讓人家知道,【藏用】就是隐藏起來,外示癡讷,外表示現得很魯鈍,【癡】就是看起來傻愣愣的,【讷】就是不會講話。看起來傻傻的,不太會講話,但是他卻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所以


【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法姪玄晏。】


那麽這個【法姪】就是出家人的眷屬。譬如說我的師兄,同樣是煮雲上人剃度的我們師兄弟,我的師兄剃度的徒弟,他就要稱我師伯。法姪就是出家的眷屬的稱呼,就像世俗人所說的侄兒一樣,玄晏。竊出就是偷,偷偷的。


【竊出江外呈馬祖。】


偷偷的将他的著作拿出來。江外呈這個馬祖道一禅師。馬祖道一禅師看完之後。


【祖覽訖。】


看完之後,


【謂衆曰:越州有大珠。】


越州這個地方有一顆大珠。


【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


因爲他已經大徹大悟了。


【衆中有知師姓朱者。】


大衆當中,有人知道慧海禅師是姓朱。


【叠相推識。】


【叠】就是互相,叠:互相。【推識】就是說爲他人介紹。互相介紹:你應該去那裏參訪,這位祖師是開悟之人。


【結契來越上。】


結契就是結伴,【契】就是約好。約好了,大家一起來越州參訪。


【尋訪依附。】


依附就是依止,尋訪就是參學,來參學,來訪道、訪問、參學,依附就是來請教他,依附就是依止他。依止就是停止的【止】。


【是號大珠和尚。師謂學徒曰:】


慧海他就這樣說:


【我不會禅。】


我不了解禅。


【并無一法可示于人。】


兩個立叫做并。我這裏連一個法都沒有,也沒有什麽可以開示大家的。


【故不勞汝久立。】


我這個地方無一法可開示你,你不需要站這麽久等待。


【且自歇去。】


你自己好好的去休息。


【時學侶漸多。日夜叩激。】


叩激就是求問。


【事不得已。】


這是不得已的,參訪的人太多了。


【随問随答。】


随問就随答。


【其辯無礙。】


所以他的辯才就無礙。


【時有法師數人來谒。】


【谒】就是參訪,就是來拜訪。


【曰:疑伸一問。師還對否?】


【疑伸一問】意思就是如果我現在提出一個問題來問你,那麽師你是不是還對?你是不是要回答我呢?疑伸一問,師還對否?我現在準備要問你一個問題,你是不是要回答呢?


【師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


深潭就是那個潭水很深,潭水很深的時候,月亮在天上,映現出月亮的倒影。你任意撮摩,意思就是說,你任意的撮摩,因爲世間總是虛妄的東西。月亮是真實的,投射到這個水裏面,變成虛妄的月影,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說,在虛妄的世間裏面,你怎麽問都不要緊。意思簡單來說,他得到畢竟空的這個觀念,你怎麽問都沒有障礙,深潭裏面這個月影,這個潭裏面的月影,我們伸手去摸的話,一定摸不到,看是看得見,随便你怎麽捉取,任你怎麽撈月,統統撈不到。意思就是說,虛妄的人生本來無可得,你怎麽問都有辦法,你盡管提出問題來。


【問:如何是佛?師曰:清潭對面。非佛而誰?】


清潭對面,非佛而誰?清潭對面,就是講這句話的人就是佛。那麽這句話也可以說,如果有人去清潭面前照射,照射就是說我去看倒影,雖然是虛妄的影像,那個當下就是佛。意思就是虛妄當下,就是本來的面目。清潭月影,投射到月的話變成月影,但是如果你到清潭去,對着面照,照着這個清潭的水,那個就是佛。雖是虛妄的東西,本來就是真實,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非佛而誰?那不是佛,又是誰呢?在座聽經的諸位,你們現在就是佛,非佛而誰?


【衆皆茫然。良久。】


【良久】就是經過一段時間。


【其僧又問:】


他又問。


【師說何法度人?】


你是說什麽法度衆生呢?


【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


我并沒有說任何法度衆生。說法者無法可說。


【曰:禅師家渾如此。】


修禅的人都是這樣子,講那個話,不曉得在講什麽東西。禅師家渾如是。這個【渾】就是全部都是這樣子,講的話似是而非,模棱兩可,渾如是,都是這樣子。


【師卻問曰:大德說何法度人。】


大德你是說什麽法度人呢?


【曰:講金剛般若經。師曰:講幾座來?曰:二十餘座。師曰:】


這部經是誰說的呢?


【此經是阿誰說的?僧抗聲。】


抗聲就是說不滿,不滿他的話,因爲當然是誰講的羅。抗聲就是說,表示心很不滿、不平。抗聲,【抗】就是有一點不滿。


【曰:禅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耶?】


禅師你真是愛說笑,這本來就是佛講的啊。


【師曰: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爲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經。請大德說看。】


就像六祖講的:試說看。六祖常常問的那一句話:試說看。你說說看。吃力了,這下子就吃力了。此經什麽人說的?你若是如來所說,如來有所說法,這樣就是诽謗佛。佛陀說:如來沒有說法。這樣就不了解佛的意思。要是說這本經不是佛說的,那就完蛋了,因爲一切經典都是佛說的,此則是謗經,請大德說說看。


【僧無對。】


無言以對。


【師少頃又問:】


過了一會兒,師又問:


【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大德】請你說說看,


【且道阿那個是如來?】


哪個是如來?你說來我聽聽看,什麽是如來?


【曰:某甲到此卻迷去。】


某甲就是自稱:我到此時有些迷惑了。


【師曰:從來未悟。】


你根本就不悟,


【說什麽卻迷。】


你連悟都沒有,你說什麽迷呢?卻什麽迷呢?


【僧曰:請禅師爲說。師曰:大德講經二十餘座。卻不識如來。其僧再禮拜。】


再次禮拜。


【願垂開示。】


請你慈悲開示。


【師曰:如來者。是諸法如義。何得忘卻?】


如來即是諸法如義,你怎麽可以忘記呢?


【曰:是。是諸法如義。】


沒有錯。


【師曰:】


慧海禅師就說,大珠和尚就說:


【大德。是亦未是。】


大德你說是,實在是不是。


【曰:經文分明。那得未是?】


哪個不是呢?這慧海禅師說,意思就是說,哪個不如呢?大珠和尚就問他:


【師曰:大德如否?】


你如嗎?意思就是說,你的心有沒有如如不動啊?


【曰:如。師曰:木石如否?】


那麽木柴跟石頭是不是也是如如不動呢?


【曰:如。】


對,也是如,也是不動。


【師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


兩者有沒有相同呢?


【曰:無二。】


不二,都一樣。第六頁。


【師曰:大德與木石何别?僧無對。】


糟糕,到這裏又停下來了。


【乃歎雲:此上人者。難爲酬對。】


【酬對】就是問答。這個人很難問問題,也很難回答,難爲酬對。這個【酬】就是一種回饋給對方叫做酬。你來做工,你一天的報酬多少。【酬】就是說回饋給對方叫做酬。這個人很難應付,沒有那麽簡單,人家是大徹大悟之人,我們能跟人家談上什麽話呢?我告訴你,你跟大徹大悟的人說話,你一定輸的,你是絕對講不赢他的。佛法是圓通的,你怎麽講得過他呢?他怎麽講都對。


【良久卻問:如何是大涅槃?師曰:不造生死業。問曰:如何是生死業?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


這個要劃下來。


【舍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


如何是大涅槃?什麽叫做大涅槃?不造生死業。問:什麽是生死業?大珠和尚說:求大涅槃是生死業。這個世間人會吓一跳:啊?求大涅槃竟然是生死業?意思就是說,你有所求,還執着有一個大涅槃可求,大涅槃就無一法可得,哪有什麽可求,求變成執,執就變成生死業,求大涅槃是生死業。舍垢取淨是生死業,你還有一個垢淨的觀念,還有一個垢可舍,還有一個淨可取,不能當相即道,不能當下如如,你就不是道,你就是生死業。有得有證就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什麽叫做不脫對治門?就是說:哎呀,我的習氣不好,我控制一下。對治門就是控制一下,你沒有把那個控制,變成一種自然的本性,你就是生死業。本性不能讓你控制的。我現在在生氣:我要忍耐,我要忍耐,我一直忍耐。那還是生死業啊,一切法根本無相嘛,連那個忍耐的觀念都沒有嘛。這個就是本來的東西啊。不脫對治門,意思就是說,我這個人不肯布施,我現在學習布施,我一直布施……我在布施。那麽你那個念頭,你爲了對治這個悭貪,你拼命的布施,那也是生死業啊。菩薩布施一百元,不執着一百元,菩薩布施一百萬,他也不執着一百萬數量對他也沒有什麽作用,他根本不要對治,他連得都沒有,哪裏有施?他連布施的觀念都沒有,哪裏有什麽施舍?所以不脫對治門。對治門就是專門對治我們的缺點,你沒有擺脫那個控制的念頭,那就是生死業。


【曰:雲何即得解脫?】


要怎樣才能說是解脫呢?


【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


笑死人了。你看禅師在講話,實在是很厲害!


【直用直行。是無等等。】


你就按照你的本性,去反應,去反射,一切随緣,你就是無等等,這個就是最高的境界,不假任何造作。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沒有人束縛你,你何必求什麽解脫呢?你是要綁住什麽呢?你要綁住什麽東西呢?對不對?雲何即得解脫?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是。直用就是用本性的妙用,本性的造作,就是平等法,無等等法,沒有一法比這個更了不起。


【僧曰:禅師如和尚者。實謂希有。禮謝而去。】


像和尚你這樣的禅師,很了不起,實在是希有,禮謝而去。


【有行者問:】


有一個修行人問。


【即心即佛。那個是佛?師雲:汝疑那個不是佛?】


即心即佛,那麽到底什麽人是佛?他說:那麽你疑哪個不是佛?你說來我聽聽看。


【指出看。】


你懷疑哪一個不是佛?你指給我看看,哪個不是佛?


【無對。】


默然不語。所以遇到禅師都要默然,默然也不對,默然也是執着。


【師曰:達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劃起來。通達了本性的道理,你面對一切境界就無障無礙。若是不悟,你就永遠偏離。【乖】就是違背,【疏】就是離得太遠。好了,我們那個信封到今天還沒有做好,還有沒有剩下來啊,你們今天幫師父一個忙,不要一直拖啦,拜托。不要一直拖拖拉拉的,這樣不好,樓上的人拜托一下,師父請求你們,拜托拜托,我講經給你們聽,你們幫我裝信封,拜托。你們法師到樓上去,因爲這裏有女衆,不好。我們還沒有到本自無縛,不用見面。我們還沒有到這種境界,所以我們還是躲在樓上比較安全,因爲你們這些女衆太可愛了。這個信封,拜托拜托,最好今天就把它做完,稍微慢一點回去,你們假設說,讓你們慈悲喜舍啦,大慈大悲啦,就這樣子,希望你們能夠幫忙,現在才九點十分,人多一起做才會快,有時候一天才來兩三個人幫忙裝信封,那就要做很久,那很拖延時間,師父已經講了一個鍾頭再四十分鍾了,對我的責任應該已經交代得過去了,希望你們從九點十分做,至少也做一小時,蔡淑芬你負責一下,拜托,謝謝大家。若是要借錢給師父的人,下課後拿來我這裏交,不要緊,我在這裏等錢。好,下課。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2-9-11 19:36
回复 佛教 的帖子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卷下第七頁,正面算來第四行,《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第七頁,前面算來第四行。


【有律師法明。】


我們講堂也有一位法明師。法明


【謂師曰:】


法明律師就對大珠和尚這樣說。


【禅師家多落空。】


意思就是說,參禅的人都落在空虛當中。落空就是不着實際。


【師曰:】


大珠和尚就這樣說。


【卻是座主家多落空。】


實在是你們才落入空當中,虛無缥缈的東西。


【法明大驚曰:】


法明大驚這樣說。


【何得落空?】


我們怎麽會落入空呢?


【師曰:】


你研究戒律的東西,戒律都是寫在經典上。


【經論是紙墨文字。】


以前沒有打字,以前都是用毛筆。用紙、墨、文字。


【紙墨文字者俱空設。】


空設的意思就是方便而設,這個【空】就是解釋做隻是方便而設的。爲什麽說方便而設呢?


【于聲上建立名句等法。】


意思就是說,于聲上,就是說我們講話,佛講出來的法,透過文字,将文字寫在紙上,就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經論,所以經論是紙跟墨、文字所組成的,最初是由佛的音聲而來的,所以音聲變成有形的東西,那麽就是文字,所以說:于聲上建立名。【名】就是名相,【句】就是比較長的名相,叫做句子,所以建立名句等法。


【無非是空。】


意思就是,這個【空】就是不實在的,聲音、文字、經論,那都不是實在的,無非是空,就是這個都不是實在的。


【座主執滞教體。豈不落空?】


座主,也就是說你執着于教體,佛所教的這個體性裏面,豈不落空?難道沒有落空嗎?


【法明曰:禅師落空否?】


禅師啊,你是不是落入虛無缥缈的東西啊?不紮實際修行的東西啊?


【師曰:】


大珠和尚就這樣說。


【不落空。】


這裏的【空】不是空性的空,這裏的空是指虛無的東西,不實在的,不是真正在修行。大珠和尚說:不落空。修行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曰:何以不落空?】


法明律師就這樣問:你爲什麽沒有落入虛無的空呢?


【師曰:】


大珠和尚就這樣說。


【文字等皆從智慧而生。】文字就是【大用現前。那得落空。法明曰:故知一法不達。不名悉達。】


我們若是一法不達,不能叫做悉達。他将印度話的siddhartha誤會成中國話。梵語【悉達多】是一切義成就,他現在将音譯【悉達】是把它當作中國字,所以說知一切法不達。他解釋爲:【悉】就是一切,【達】就是達到,其實【悉達】, 不是這個意思,siddha那是一種印度音,他将之解釋爲中文,所以很吃力。所以故知一法不達,不名悉達。大珠和尚就這樣說(【師曰:】):你這個學戒律的人,研究戒律的人,


【律師不唯落空。】


不是隻落入空,落入不着實際的修行。


【兼乃錯用名言。】


又用錯文句了。律師作色,也就是不高興,就問。


【法明作色問曰:】


也就是不高興。


【何處是錯?】


錯在什麽地方呢?


【師曰:律師未辨華竺之音。】


【華】就是中國,【竺】就是印度,你是學戒律的人,大家稱你爲律師,竟然連中國話跟印度梵音都分不清楚,大珠和尚說:


【如何講說?】


要怎麽爲人解說呢?


【曰:請禅師指出法明錯處。師曰:豈不知悉達是梵語耶?】


你難道都不知道。佛陀所講的這個都是印度話嗎?他講的siddha那不是中國話,不能解釋說:【悉】是一切,【達】叫成就。不是這個意思哦。所以豈不知悉達是梵語?你難道不了解悉達是印度話嗎?難道你不了解sidha是印度話嗎?


【律師雖省過。】


省過就是反省:确實沒有錯,這是印度話,是我誤解意思了,解釋成一切通達,這樣是錯誤的。


【而心猶憤然。】


心中還是有憤怒,這個就是修行沒有從心地上下手。修行如果從心地上下手的話,連習氣都斷,連那個憤憤不平的習氣都沒有。所以講實在話,禅還是最厲害的,即心即佛嘛。再看底下的小字。


【具梵語。薩婆曷剌他悉陀。】


薩婆曷剌他悉陀,這就是【悉達】全部的語言,【悉達】的音就是薩婆曷剌他悉陀。


【中國翻雲:一切義成。】


一切的道理都有成就。


【舊雲:悉達多。猶是論略。】


還是錯誤,而且把人家省略了,雖然翻成:悉達多。還是一個錯誤,又把人家省略了,全部應該講:薩婆曷剌他悉陀。那就是說,中國話翻譯成一切義成就。以前翻譯成:悉達多,還是一種錯誤。第九頁。


【又問曰:夫經律論是佛語。】


那是佛講的道理。


【讀誦依教奉行。何故不見性?】


這個律師就這樣問:經律論是佛講的道理,我按照經典讀誦,依教奉行,這麽久都不能明心見性,到底是爲什麽呢?


【師曰:】


大珠和尚就說。


【如狂狗趨塊。師子咬人。】


【狂狗趨塊】,太會形容了,這個禅師實在是太厲害了。【狂狗】就是比喻做學佛沒有正知見的人,趨塊就是比喻,執着文字、聲音、筆墨的那個專門研究佛法的人。【狂狗】就表示說錯用心,他學戒律,自稱爲律師,别人恭稱他爲律師,可是不懂得心地法門,不懂得明心見性的法門,【狂狗】表示知見,沒有在心地上真的下功夫,【趨塊】就是指執着于文字的律師。意思就是說,他外表看是依教奉行,可是心地上沒有下手,隻是變成學術的研究而已,雖然有一點點研究的功夫,可是習氣不斷、煩惱不斷,不見性嘛,所以如狂狗趨塊,就像一隻狗,不分青紅皂白的,人家丢一塊石頭給他,他跑過去就要咬了,那個石頭不是狗的食糧,狗吃石頭是不會飽的,人家随便丢一個塊狀的東西過去,就跑過去咬了。意思就是說,我們有心要學佛,可是拼命在這個文字裏面打轉、打轉,文字不是法,不是本來的東西,錯用心就喻爲狂狗,趨塊就是執着文字的意思,就像狗,随便丢一塊石頭給它,或是丢一塊骨頭給它,那根本是吃不飽的東西,它也啃得很高興,自己還覺得很有成就。狗正在啃骨頭的時候,你要是走近一些,其實你隻是想從旁邊經過,你隻要從它身邊走過去,狗就兇狠狠的瞪着你,一直瞪着你,看你是不是要來搶它的骨頭,等到你走遠了,那隻狗才會安心的啃骨頭,不然就一直咬牙切齒,狠狠的瞪着你,意思就是說,你沒看到我正在啃骨頭嗎?你休想跟我搶。人也是這樣,執着在文字上,覺得自己很有修行,就是這樣:我是律師哦。律師,照樣被治得服服貼貼的。不明心地,所以沒有學頓悟法,就無法明心見性。獅子咬人,獅子咬人就是不正常,獅子本來是不吃人的,它吃其他的動物的,獅子咬人就是不正常。一個正常學佛的人,怎麽在文字、音聲裏面打轉呢?那根本就是錯誤嘛,要在本性上打轉嘛。獅子咬人就是不正常,餓昏了,沒有東西吃就咬人,所以


【經律論是自性用。讀誦者是性法。】


經、律、論,這是由佛的本性所流露出來的東西,我們按照着讀誦,這是本性所産生的一種妙用之法,雲何在文字、音聲當中執着呢?經律論是自性用,所以一切經律論,都是通達我們本性在作用的東西,我們讀誦的這些經典,這就是我們的性,本性具足的法。


【法明又曰:阿彌陀佛有父母及姓否?】


他有姓名嗎?


【師曰:阿彌陀姓憍屍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顔。曰:出何教文?師曰:出陀羅尼集。法明禮謝贊歎而退。】


連學戒律的人,也無法勝過禅宗的人。再來,學戒律的還不夠看,下面那個是三藏法師。


【有三藏法師問】


三藏法師就是通達經、律、論者,凡是通達三藏,叫做三藏法師。有一個通達經律論的法師,或者也許是他的名字叫做三藏法師,他就問了。


【真如有變易否?】


真如是不是會變化呢?


【師曰:有變易。】


會變化,沒有錯。


【三藏曰:禅師錯也。】


大珠和尚問(【師卻問:】)。


【三藏有真如否?】


你有真如本性嗎?


【曰:有。師曰: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


因爲不會變化嘛。本性若是不會變化,那麽從前的貪嗔癡就無法轉變。


【豈不聞善知識者。】


你難道不了解善知識者。


【能回三毒爲三聚淨戒。】


三聚淨戒就是菩薩戒,就是我們所講的,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攝律儀戒就是說,我們修行人要持戒律、有威儀。攝善法表示一切善事都去做。饒益有情就是寬恕一切衆生。那麽這就是菩薩戒。三聚淨戒難得聞,經于無量俱胝劫。就是這樣子,三聚淨戒難得聞。


【回六識爲六神通。】


我們的本性有真如,真如也是會改變的。回六識,過去是分别心、執着心,當下轉過來,變成六神通。六神通我們已經解釋過很多遍了。


【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爲大智。真如若無變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


你永遠不會變啊,你過去是凡夫,現在還是凡夫,因爲不會變嘛。所以說轉識成智,這是一定會變的東西。


【三藏曰: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師曰: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曰:禅師适來。】


就是剛剛。


剛才【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


那就是不開悟的人就是搞不清楚,雖然通達三藏也沒有用,等于不通。


【如何即是的當?】


這樣哪一個情形,才是真的是最恰當的呢?你先前說真如有變易,随後又說真如沒有變易,我說真如有變易,你就說我是凡夫,我說真如沒有變易,你又說我是外道,到底該怎麽解釋呢?大珠和尚說。十一頁。


【師曰:若了了見性者。】


如果你清清楚楚,明心見性的話。


【如摩尼珠現色。】36:58


摩尼寶珠無色。


【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


我們的本性也是這樣,你要說它變亦得,你要說它不變亦得。你要說它變,它能夠變煩惱爲清淨,但是你要說它不變亦得,爲什麽?無始劫以來,它永遠是這樣子。随緣認得性,無喜亦無憂。過去的祖師大德就講過這句話,随緣認得性,如果你随緣能夠認識一個無所住、清淨的本性,無喜亦無憂,你也不會高興,你也不會煩惱,這就是大喜。我們随緣就變了性,我們都是變性人,把本性變成煩惱。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同摩尼寶珠映現色彩,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


【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便作變解。聞說不變。便作不變解。三藏曰:故知南宗。】也就是禅宗。【實不可測。】


太不容易了。所以上次我告訴諸位,忏悔能不能滅罪呢?我們每天在拜佛,忏悔能不能滅罪呢?明心見性決定滅罪,沒有大徹大悟,決定不能滅罪。何以故?還是繼續造業。譬如說我今天拜佛求忏悔:我要改過自新。但是你沒有明心見性,習氣仍然存在,仍然是用意識心,你雖然不會去造殺盜淫,不過你内心起心動念的煩惱放不下,因爲你沒有明心見性,沒有空一切相、一切法了不可得的思想,所以存在我們心中的,都還是意識的分别。我們今天雖然拜佛求忏悔,不過到了明天,毛病又會起來了,所以拜佛無法滅罪。這就是凡夫,隻能結個善緣。不過你說拜佛無法滅罪,也不對,明心見性的人,他拜佛就是拜自性佛,一切煩惱皆悉停止,當下都是大智慧的光明顯現出來,所以他用一點觀照的力量,就能燒盡一切煩惱,所以拜佛能夠滅罪。所以明心見性的人決定滅罪,沒有明心見性的人,還是繼續輪回,就是這樣,看你用什麽心拜佛。


【有道流問:】


【道流】就是外道,學外道的人。有道流,有一個外道這樣問:


【世間有法過自然否?】


自然就是沒有什麽道理,你直接就是必須接受它,叫做自然。世間有哪一種法超過自然否?


【師曰:】大珠和尚說,【有。曰:何法過得?】


哪一種法能超過自然呢?


【師曰:】


大珠和尚說。


【能知自然者。】


那就是超過自然。


【曰:元氣是道否?】


我們人的元氣、氣脈,身體當中的元氣,這是不是我們的道呢?或是天地之中的元氣,這是不是我們的道呢?


【師曰:元氣自元氣。道自道。曰:若如是者。則應有二。師曰:】


這是錯誤的。


【知無二人。】


知道元氣跟道的,這是同樣一個人。


【又問:雲何爲邪?雲何爲正?師曰:】


下面這十個字,你要劃三條線,若是想修行,這十個字就是提綱挈領,修行所有的意思,都在這裏面,就是這十個字。


【心逐物爲邪。物從心爲正。】


就是這十個字。心逐物就是心理控制不住,一直被這個欲望束縛,一直追求這個欲望。【物】就是一種外在的力量,受到外在的力量的影響,意思就是隻要你這個心,會受到外在的贊歎、欲望、感情的引誘,統統不是正。這個【物】包括有形無形的,有形的感情、無情的欲望,隻要外在的存在的事物,會動到你起心動念,偏離這個空性,偏離這個正見的佛性,統統叫做邪,所以心逐物爲邪。簡單來解釋,心若是追求欲望就是邪,再用另一個角度來解釋,心若向外追求就是邪,也可以這樣解釋,【物】就是外面的東西。那麽我們就了解,心外有法,這是外道。我們整天就是在追求這些外境,舉一個例子來說,男人整天就是忙于事業,或是爲了名投入選舉,或是爲了交女朋友,兩個人就打架,讀高中的學生都會這樣,看到女孩子走過來:這個馬子很正點。然後就湊上前去搭讪了。這個就是沒有佛法的素養,所以爲了争一個女孩子,就打起來了,甚至惹上殺身之禍。所以說:女人是禍水。應該說男人自己還沒有覺悟,不能說女人是禍水,隻是說女人比較喜歡鬥争,氣度比較狹小,若是男人能夠掌握自己本身,這個不影響的,心逐物爲邪嘛。對不對?不過講歸講啦,因爲我現在悟到了,才會講這些,以前也是迷迷糊糊的,也是有一陣子茫茫然的,都一樣啦,心逐物爲邪。所以現在講,是清醒時所講的話,沒辦法,醒時說夢中事,現在算是檢讨啦,在夢中也是覺得很美好,也是一樣迷惑。應該算是先天性就讓我的條件差,所以沒有,我也沒有争風吃醋的機會,你想想看,在打籃球的時候,讀高中時考體育,考打籃球,隊友拿到籃球,從來不會傳給我,籃闆球我也搶不到,就算拿到球也投不進籃框,我們那一隊五個人,要是有我,就等于隻剩四個人在打,我在隊伍中算是多餘的,所以每次都隻能旁觀,我就去福利社買支冰棒,坐在操場吃,每次打籃球都搶不到球,沒辦法。所以考籃球的時候,在高中考籃球的時候,考運球上籃,我們體育老師就說:一看就知道這個從來沒打過球。就是一看就知道,我沒有打過籃球。沒辦法,我不會的籃球,我最厲害的就是乒乓球,最厲害的,最拿手、最擅長的,打乒乓球不用靠身高,隻要接得到球就行了。所以說:心逐物爲邪,就是這樣子。物從心爲正,【物】就是說,一切境界都可以掌握在你的控制之下,你的心不會随着物的外表所轉,也就是能夠獨立自主。簡單來說,一切物、一切法不受,對你沒有作用,簡單來說,一切境界在你的心中顯現的時候,完全沒有作用,沒有煩惱、沒有嫉妒、沒有恨、沒有貪、沒有嗔、沒有癡、沒有惡的這個念頭,從來不想去害人,内心充滿着慈悲喜舍。46:43物從心爲正,所有一切境界,都可以在你的掌握之下,佛就是這種心境,可是我們沒有這種功夫,我們沒有辦法掌握這個境界,境界來時,我們抵擋不住這個誘惑,所以我們的心都是邪的啦,罵人家:你這個外道。其實你也是外道,都一樣,還沒有找到内道。


【有源律師來問:】


有一個律師來,源律師來問。


【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你還繼續用功嗎?


【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飯。困來即眠。】


禅師在回答問題都很有趣,47:44肚子餓了就吃飯,人疲倦了就睡覺。


【曰:一切人總如是。】


這個世間人,誰不是饑來吃飯困來眠。


【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


是哪種情形不同呢?


【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


我們吃飯時,哪有真正在吃飯?我們吃飯時總是挑嘴:這個好吃,這個難吃,這個很硬,這個煮得比較軟,整天都在想:吃完這一餐,明天要去哪裏,今天吃海霸王,明天去老李活海産,後天再去老地方。從前常常看到【老地方】的招牌,盤算着去那裏大快朵頤。整天吃飯時就是一直分别,所以世人在吃飯時,不是真正在吃飯。


【睡時不肯睡。】


爲什麽?


【千般計校。】


我們想睡覺時卻睡不着,晚上還要吃安腦丸,不然就是三更半夜爬起來繞佛,不然就是神經衰弱症,不然就是坐着一直想事情,百般的思索,所以千般的計校,睡覺的時候不睡覺,吃飯的時候不吃飯。因爲沒有明心見性,擺平不了這個内在,千般計校。


【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


杜口就是無言以對,講不過他。


【有韫光大德問:】


這個【韫】要卷舌音,不是一ㄣˋ哦,印光大師是念:一ㄣˋ,【印】是一的音,【韫】要念ㄩ的音,韫ㄩㄣˋ,我已經查過字典了,我就是有查過字典,才敢念這麽大聲,我要是沒有查過字典,就會念小聲一點,我今天就是有查過字典,才會念這麽大聲,ㄩㄣˋ四聲韫,韫,【韫光】就是藏起來的意思,把這個光、光耀藏起來,韬光,【韫】就是隐藏的意思。意思就是說,有一個大德叫做韫光,不是印光大師哦,不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的那個印光大師哦,有一位韫光大德問:


【禅師自知生處否?】


你知道你從哪裏來出生的嗎?


【師曰:】


大珠和尚說:


【未曾死。何用論生。知生即是無生法。】


當下這一念就是無生,無生又如何論來處呢?


【無離生法說有無生。】


無離生法,不離當下這個生老病死的生法,當下而說這個無生,所以知生即是無生法,了解生就是無生法,不離生法,說有無生法,所以這個在小乘,小乘可能很少講這個。新加坡來的法師,你聽得懂嗎?I use Taiwan language understand?新加坡來的,沒辦法,他師父在泰國,我去新加坡演講,他就說要來依止我,但是他是受英文教育,隻好一步一步來。小乘就沒有講到這個無生法,很少談到這種東西,他們一定有:有苦可斷,有集,苦集,有滅,有道可修。我們大乘佛法不是這樣,知生就是無生,知生當下就是無生。無生,不離生法,說有無生,不能離開這個生滅的法,而說這個無生法,生法就是我們現在的軀殼、煩惱等等,身心,現在的身心都叫做生法,當下就叫做無生,所以


【祖師雲:】


祖師這樣說。


【當生即不生。】


把筆拿起來。若有所生,若将來有所生的話,也是不生,這句話要注意聽:當生即不生。如果說,講将來有所謂的生,那當下也是不生,方便講當生。


【曰:不見性人。亦得如此否?師曰:自不見性。】


是你自己沒有見性。


【不是無性。】


有一個徒弟,修行很久都無法見性,他師父是個大徹大悟之人,徒弟就來問師父:師父師父,我修行這麽久了,都無法明心見性,到底是什麽原因呢?他師父回答了一句話,很奧妙:你自己沒有見性,不是本來沒有性,是你自己沒有見性,性就在你面前,你自己不認識啊。本性有何過失呢?哪裏有離開你呢?是你離開本性啊,你硬是要把自己加上一層無明啊。哦,原來就是這樣子啊。所以說,本性本來就存在,它沒有得罪你,它也沒有離開你啊,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那麽我們就了解,本性當下就是,是你自己自不見性,不是無性。


【何以故?見即是性。】


注意聽哦。這個【見】,如果用意識心的話,叫做眼識,如果用本性的話,叫做識性,意識當下就是本性,叫做識性。本性當下就是有見,見就是性,性就是見,性本來就有見的能力。也就是說,見本來就是性。我現在再解釋得更清楚一點,如果你用平等心見,無所執着心的這個見,見當下就是性,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你見一切物,你用平等、無所住、空性、畢竟空性、妙有去見,一切見就是你的本性。也就是當你見一切境界,不讓你有任何壓力的時候,不讓你有任何分别、執着,這一念見,就是本性的見,就是這個意思。那就很快樂了,你聽經聞法,若是聽到這一句話就很快樂了:我以後就用這樣去看。不過可不要像師媽講的:我沒有去想它,奇怪,妄想就自己跑出來呢。能這樣運用,見當下就是性,性本身就有見,見性。


【無性不能見。】


沒有本性,你要見什麽東西呢?你說眼睛失明,并不是因爲本性失明,失明是因爲眼睛不能看到光線,沒有光線助緣,或是眼球損壞了,這個性還是存在的啦,本性還是存在的,你的眼睛失明,是因爲眼睛這個肉體毀壞,本性并沒有損失,并沒有消失,還是見啊。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


【識即是性。故名識性。】


意識當下如如不動,就是我們的本性,故名識性。


【了即是性。喚作了性。】


了,了即是性,就是說你用一點功夫下去用功的話,你怎麽用功都是本性,了即是性,喚作了性。


【能生萬法。喚作法性。】


我們的本性是空無一切法,随緣,一切在因緣法當中處處顯現。記住。再講一遍。本性無一切相,于一切緣起當中,顯現本性的作用。所以你說本性是無常法,也對啊,爲什麽?因爲一切事相都是無常。你說本性是常法也對啊,爲什麽呢?本性雖然随一切因緣,但是不随一切因緣變,這樣說也對。所以本性是常,亦是無常,這樣才正确。常就是永恒,本性是無常,它可以随緣啊,爲什麽?空一切法,它不離一切法,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以能生萬法,這叫做法性。


【亦名法身。】


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法身。


【馬鳴祖師雲:所言法者。謂衆生心。若心生。】


心若起心動念。


【故一切法生。若心無生。法無從生。亦無名字。迷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形。】


我們的法身是無相,【應物】就是應一切因緣,而現這個形,所以本性在哪裏?佛在哪裏?我現在說法的就是。本性在哪裏?佛在哪裏?你們聽法的就是,你們聽法的當下,用清淨心、無所住心,随一切因緣法,聲音一直産生,你們一直接受,以無所住心,行一切道,以無所住、清淨心聽一切法,你現在就是佛。無說法者,亦無聽法者,能所決定雙亡,一切法畢竟空性,無法可說,無法可求,無法可得,應物現形,我們現在就是應物,應一切物,當下一直現這個形出來,言語過了就消失,未來還不到,現在雖然顯現,但是沒有一樣是真實性的東西,當下就是空,就是無所住的東西,一切法畢竟不可得。就是這樣,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不是人死了才入涅槃,悟到不生不滅的本性,當下我們就進入涅槃。應物現形,因此叫做


【遂喚青青翠竹。總是法身。】


所以這才叫做青青翠竹總是法身。


【鬰鬰黃花。無非般若。】


這樣講才對嘛,因爲我們的本性,随着一切萬物而現這個形。鬰鬰黃花就是茂盛的意思,鬰鬰黃花就是指很茂盛的黃花。59:58青青翠竹,這就是我們的法身,鬰鬰的黃花無非是般若,這就是我們的心境,随一切境界而不轉變,當下就是般若的思想。


【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


現在講禅,禅跟唯識學不一樣,唯識學是指相分是随着見分而轉,見相二分是随着自證分而轉,禅不承認,禅不承認共業所感的無情相,禅隻承認我們這一念心性,可以配合一切緣起,所以這一念心性是般若,但是他不承認,這個無物、無情的衆生它可以轉。意思就是說,我們心地是佛的話,看出去一切都是佛,是這樣可以,而唯識學它可以轉,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禅的角度,跟唯識的角度不太一樣。因此禅宗的禅師說:黃花若是般若,那麽般若就跟無情一樣,不能分别,不能善加分别。


【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口+契)筍。應總(口+契)法身也。】


因爲無情的筍子就會變成我們的法身了,意思就是說,我們就吃到自己的法身了,我們應該會有感覺才對,可是我們吃筍的時候,畢竟是吃筍,并沒有吃到法身。


【如此之言。甯堪齒錄。】


這樣的話怎麽也把它節錄下來呢?【齒錄】就是說由嘴巴講出來的,又把它節錄下來,叫做齒錄。


【對面迷佛。長劫希求。】


什麽叫對面迷佛呢?對面迷佛就是你當下這一念,你迷了自性,等于迷了佛,迷了自己本性的佛。對面迷佛的意思就是你本身就是佛,這個對面迷佛,【對面】就是指自己,你自己當下這一念迷了佛,你内心自心的佛,你長劫以來向外求佛,叫做長劫希求,你卻向外的一直求這個佛。你對面,【對面】就是指我們自己,當下這一念就是佛,迷自性佛,長劫以來一直求,求外在諸佛。


【全體法中。迷而外覓。】


迷了之後,一直向外覓佛。


【是以解道者。】


若是了解,解道就是悟道,解道,一切都悟,悟了一切都了解。


【行住坐卧。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很棒!很棒!這句話把它劃下來。解道者,行住坐卧,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大德又問:】


太虛,太虛就是虛空。


【太虛能生靈智否?真心緣于善惡否?】


我們的本性,是不是有緣于善跟惡呢?


【貪欲人是道否?】


貪欲心重的人,是不是有道呢?


【執是執非人。】


執是執非的人,執着于是,或執着于非,意思就是說,執着于是非心很重的人,執是執非表示是非心很重的人,是非心很重的人。


【向後心通否?】


向後心通否,【向後】就是說他能不能前後貫通他的思路呢?意思就是說,他是不是能夠得無礙的意思,往後看,他能不能通呢?是不是能夠貫通無礙呢?叫做:向後心通否。執現在的是,執現在的非,那麽他往後的心能通嗎?


【觸境生心人有定否?】


什麽叫觸境生心呢?很容易受幹擾的人。觸境就是遇到一點外境就承受不了,有的人是一直覺得很對不起人家,有的人是一直想置人于死,随随便便的很容易受人影響。觸境生心人,是不是有定呢?


【住于寂寞人有慧否?】


心中驕傲的人。


【懷高傲物。】


懷高:懷着一個高傲的心,瞧不起衆生。


【人有我否?】


是不是有人我相呢?


【執空執有人有智否?尋文取證人。苦行求佛人。離心求佛人。執心是佛人。】


這是不是能說有道,說是在修行呢?


【此皆稱道否?】


這個【稱】不是贊歎,這個【稱】就是合于。合于道嗎?這些人有道可說嗎?就是說按照文字,執着取證的人,或是修苦行求佛的人,或是離心求佛的人,執着心是佛的人,這種人是不是有合于道呢?有道可合嗎?


【請禅師一一開示。師曰:】


太虛,在虛空當中,是不可能産生我們本性的智慧。(【太虛不生靈智。】)這個靈智是指本性的智慧。太虛,虛空當中決定不能産生靈智。


【真心不緣善惡。】


我們的本性若是緣善惡,那麽就變成落入善,不然就是落入惡,變成二元對立的東西。


【嗜欲深者機淺。】


嗜欲就是欲望太重的人,欲望太重,什麽事情都想享受,睡也是睡得很舒适,吃也要吃得很豐盛,欲望是斬不斷,那就是嗜欲。嗜欲深者,包括男女啊,感情啊,衣啊,食啊,名啊,利啊,欲望太重的人,根器太差、太爛了,平淡的人才能修行。


【是非交争者未通。】


一個人有沒有修行,你看他在擺平這個是非就曉得了。師父從前就告訴過你們,凡是一天大發牢騷的,凡是一天是是非非的,他的心一定不通,他根本沒有道可談,是非交争,一天到晚講是講非,一天到晚論誰對誰錯,一天到晚從不顧自己的生死,你想想看,他的心會通嗎?所以是非交争者未通,一定的道理。


【觸境生心者少定。】


碰到這個境界,生心,這是指分别、分别心。碰到了境界,一下就産生分别跟執着的心,當然他就沒有什麽定可言。


【寂寞忘機者慧沉。】


寂寞忘機者就是說,一個人在空空洞洞的一個人時,沒有人做伴的時候,忘機就是忘記了回光返照。這個【機】不是根器,這個【機】是指反應,觀照的意思。一個人在無伴的時候,他又忘了自己的觀照的能力,這個就沒有智慧。我們人往往受不了這個寂寞,世間人總會這樣,坐着時,他沒有觀照的能力,他就會想:我去隔壁下一盤棋吧。坐着時就想:我要去學插花。不然就想:我要去學燒菜。學烹饪。我們凡夫俗子,一定會藉着外面的外緣,或學習些什麽,不然精力太多,不曉得做什麽。老和尚就不是這樣子了,禅師就不是這樣子,禅師坐着,說亦定,不說亦定,他獨自一個人也不會感到寂寞,因爲他永與佛同在嘛,才不是像世間人,前一秒還在高唱:當我們同在一起,真快樂無比。下一秒鍾就吵架了。我們同在一起就真快樂無比,沒有這個道理。禅師坐着,他就是佛。禅師禅師,你難道都不會寂寞嗎?哎呀,有佛陪伴,怎麽會寂寞呢?他心中有佛啊,他已經大徹大悟,他怎麽會寂寞呢?他不會寂寞。所以往外求的人,還不夠資格閉關,一定要悟道的人,他才夠資格閉關。爲什麽?他心中有佛,心中有佛就不會感覺寂寞。不然那有人閉關時,在關房裏整天不曉得做什麽,要不然就養幾隻狗,或是養幾隻貓,養一些鴿子,老是逗鴿子玩,爲什麽?沒事做啊,消磨時間,閉關也不知道要做什麽事,隻是把自己抓去關起來。其實關閉,注意,閉關是閉關自己的惡業,叫做閉關。如果是悟道者,他已經不造業了,你抓進去關跟不關統統一樣,他沒有惡業可造,閉什麽關?閉關是要認識我們的本性,閉掉永遠的惡業的關,把惡業全部關閉起來,叫做閉關,不是把人抓去關起來叫做閉關,對不對?把人抓去關起來,那你的脾氣還是壞死了,貪嗔癡不斷,那關在裏面跟關在外面有什麽不一樣?隻是裏面比較小,外面空間比較大,那你的心還是被關起來啊,這樣聽懂了嗎?(第十一集)關在外面的人笑:法師你被關起來了。他在關房裏面也笑你:你也一樣,隻是被關在較大的範圍中。都一樣,你也是被關在地球裏啊,誰笑誰還不知道,聽懂了嗎?被抓去關在關房裏,那隻是範圍比較小,關房裏的人也是笑你:你也是被關起來。關在哪裏呢?你被關在臺灣,被關在美國,不論關在哪裏,也離不開地球,你也是被關起來,還不是一樣。或許會說:空間較大不是比較自由嗎?不是這樣的,心若是解脫,處處都自由,你住在地球打轉,而我遍遊虛空,不一樣啊。開悟的人就是不一樣,縱橫自在,處處都解脫,他才不會局限于: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他根本是哪裏都是他的家,怎麽會局限于: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整個虛空都是他的家,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他本來的本性,無處不是他本來的面目。若是有人問:你家在哪裏?你就回答:哪裏不是我的家?就是這樣。開悟真是好,很好,日子很好過,不會有障礙。


【傲物高心者我壯。】


這個【壯】不是指那個健壯,這個【壯】的意思是固執的意思,堅固的我相叫做我壯,傲物就是看不起别人,驕傲、狂妄,講話都是傲視淩人。一個驕傲心很重的人,我見很重,【我壯】就是說,堅固自己的看法。


【執空執有者皆愚。】


執着有、執着空的人,都是愚癡。


【尋文取證者益滞。】


這個【益】是更,更增加,【滞】就是停頓、不通,意思就是着文字相的人,那就不通,益滞,【益】就是更加。所以我的名字叫做林益謙,姓林的更加的謙虛,或者是有謙虛就有益處啊,我的名字就是這樣子,知道嗎?


【苦行求佛者俱迷。】


苦行,日中一食啦,或者是說把自己閉關啦,或是不穿鞋子啦、苦啦,或者是使這個肉體吃任何的苦,沒有用啊,爲什麽沒有用?心中沒有佛啊,苦行求佛者俱迷,還是迷惑颠倒。


【離心求佛者外道。】


離心求佛者是外道,所以我們把這個佛像拿來前面拜,其實你不曉得你就是佛,佛拜佛。


【執心是佛者爲魔。】


執着一個:心就是佛的話,爲魔。3:17意思就是說,真正的佛,是連這個心都不能執的,沒有可執的東西,執着你的心就是佛的話,那也是魔,因爲心是無執的東西。


【大德曰:若如是應畢竟無所有。】


照你這麽說,應該畢竟無所有羅。大珠和尚說。


【師曰:畢竟是大德。不是畢竟無所有。】


這句話看不懂,不曉得在講什麽,法師看得懂的舉手,不用問這些在家人,在家人一定看不懂,什麽叫做畢竟是大德,不是畢竟無所有?知道意思嗎?把筆拿起來,我如果添加兩句你就知道。師曰,畢竟上面寫兩個字,【若悟】畢竟空者,就是我們所說的大德,而不是畢竟無所有,這個【不是】上面還加一個:而。再講一遍,若悟到畢竟空,才是真正的大德,4:32則是所謂的大德,而不是畢竟無所有。


【大德踴躍禮謝而去。】


就是差那兩句話而已,就看不懂了,差幾個字就看不懂了。所以不是自己看才比較節省時間,聽懂了嗎?是來聽課才比較節省時間。


【師上堂曰:】


大珠和尚上堂這樣說。


【諸人幸自好個無事人。】


諸人幸自好個無事人,就是說我們最好是做一個無事之人,我們人假使【苦死造作。】苦死造作就是硬要造這個生死業,叫做苦死造作。禅師一再勸導我們,要放下,要自在,要縱橫自得。諸人幸自好個無事人,【諸人】就是大衆,【幸自】就是最好能夠做一個沒有事的人,所以說沒有事不要找事做,有事不要怕難做,就是這個道理。無事不要找事做,沒有煩惱,你不要一直找自己的煩惱,你不要找煩惱。諸人幸自好個無事人,大衆,我希望你們是一個無事之人,你們不要苦死造作,硬是要造業,那個是【要擔枷落獄作麽?】就是爲什麽又要這樣子啊?擔枷,【枷】就是鎖的意思,又要加上一個枷鎖。落,就是掉到地獄去做什麽呢?爲什麽你們要苦造生死業呢?這個【苦】就是拼命,苦死造作呢?拼命造這個生死業呢?而且造這個生死業之後,又擔枷,還要加上鎖,又要掉到地獄,這樣做什麽呢?【作麽?就是做什麽呢?何必要這樣子呢?


【每日至夜奔波。】


每日至夜奔波,我們是不是這樣呢?修行人一天到晚都說:我在參學學道,參禅學道。那麽世俗人忙于什麽呢?至夜奔波,每天都在奔波,爲了什麽呢?賺錢養活妻兒啊,不然就是爲了三餐,到了晚上就是妄想一大堆,白天已經很忙碌了,晚上又妄想一大堆。這也是什麽?奔波啊。道我,【道】就是說,


【道我參禅學道。解會佛法。】


整天都說:我在參禅學道。整天都說:我了解佛法了。


【如此轉無交涉也。隻是逐聲色走。有何歇時?】


他說:這樣隻是轉無交涉。無交涉就是悟不到本性,完全沒有消息,無交涉,與本性沒有交涉,那當然就沒有機會悟道。轉無交涉也,就是轉來轉去,統統不與本性交會,永遠悟不到本性。隻是逐聲色走,你隻是跟着外表的聲、色走來走去,追逐名利,何時歇時。把筆拿起來,這個【歇】就是悟道,停止妄想,歇,真正的休息。所以我說:開悟、大徹大悟的人,才是真正的休息,沒有大徹大悟的人,用意識心,雖然晚上在睡覺,照常不能休息,意識繼續作用,做夢啊。我們何時才能停止下來休息呢?我們何時才能真正休息呢?所以大徹大悟的人,行住坐卧,完全不起心、不動念,這才是真正的功夫。我們聽經聞法這麽久了,幾時聽過這麽好的法寶呢?我們過去在聽,都是聽一些因果啦、故事啦、不要造惡啦,都是聽這些,現在講的是我們本性的東西,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的面目哦,男人也有、女人也有,小孩也有、大人也有,9:14狗也有、豬也有,一切衆生悉皆具足,統統具足。我們今天聽了,若是還不會運用,那就很悲哀了,枉費我們的外表那麽莊嚴,我們的心卻不莊嚴,世間人會打趣說:穿得美美,等着領薪水。現在則是穿得美美,等着做佛祖,修得福慧具足,好做佛祖。現在知道心要如何解脫了。【貧道。】布袋戲常常會用這種腔調:貧道。


【聞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寶藏一切具足。】


就是馬祖道一,他說:你自家寶藏一切具足。


【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從此一時休去。】


【一時】就是當下就放下,【休去】就是全盤放下。


【自己财寶。随身受用。】


自己的财寶就是智慧之寶,無量的本性之寶,随身受用。所以什麽人最富有呢?大徹大悟的人最富有,充滿了智慧。


【可謂快活。】


實在太棒了。


【無一法可取。】


把它劃起來。


【無一法可舍。】


你也不必刻意的要舍什麽東西,因爲畢竟空的東西,沒有取,也不必要去舍,碰到善,當下空,碰到惡,畢竟空,碰到得,畢竟空,碰到失,畢竟空,碰到色聲香味觸法,當體就是空,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舍,布施千千萬萬的錢,無一錢可舍。


【不見一法生滅相。】


一切法能所雙亡。


【不見一法去來相。】


不來,也無所謂去,當下就是空性的東西。


【遍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家财寶。但自仔細觀察自心一體三寶。常自現前。無可疑慮。】


不必懷疑。最後一行,拿筆劃起來。


【莫尋思。莫求覓。心性本來清淨。】


不要加一個思想,也不需要刻意的往外求,放下就是道,心性本來清淨。不用此性修,是大癡人啊。所以《華嚴經》說:


【故華嚴經雲: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


衆生就不一樣了,衆生是一切法常常生,每天二十四小時,沒有事他就偏偏要找事,一開口就是要挖苦人,就是要批評别人,一句話就是諷刺别人,講一些不必要的話,然後再引起沖突,這根本不不必要的東西。我們人就是活在多餘的痛苦,不必要的痛苦中,自己創造痛苦的動物,愚癡,人類就是自己稱爲無明,每天都在創造痛苦,這句話就明明不必講的東西,你爲什麽要講?對不對?某一些話根本就不需要說,你說這些話幹什麽?一切法,他不講很難過啊,講出來更痛苦。所以我們要學習消化嘛,要學習消化這種是非、善惡、得失,把它當作無事,一切法都沒有。這才是真正了不起。所以聖者是一切法不生,而我們是一切法常常生。我們哪一天不是一切法常常生?氣度狹小,每天看什麽都不習慣,看那個不順,看這個不順,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不能任勞,也不能任怨。


【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劃起來,劃起來。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一切法,能生的東西當體即空,所生的境,當下就是沒有,也沒有所謂的滅,随緣幻化,就像水泡,一下子就破滅,沒有了,一下子又破滅,又沒有了,随緣顯現随緣無。自性本空不必慌,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什麽是佛?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即是佛現前,若悟此理者,即是佛。


【又淨名經雲:】


《維摩诘經》這樣說。


【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下面再劃起來。


【若不随聲色動念。不逐相貌生解。】


你如果不随着這個世界的外境的聲色起心動念,你也不要追逐這個虛妄的外貌而生解。


【自然無事。】


這個劃起來。


【去。莫久立。珍重。】


這個不必劃。去,莫久立,你站在那裏沒有用,我這裏無一法可得,你不必站那麽久。意思就是謙虛。若不随聲色動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無事。你看看,自然無事。你看大徹大悟的人在講話,一句話就一針見血,而我們今天剛好相反,随時都随聲色動念,随時都逐相貌生這個解。相貌就是有實體的外在,叫做相貌。如果你不随這個聲色,不随相貌,自然無事,莫久立,珍重。禅師講話都多一句珍重,祝福你的意思。


【此日大衆普集。久而不散。師曰:諸人何故在此不去?貧道已對面相呈。】


我已經是将我所說的送給你們了。【相呈】就是恭恭敬敬的呈現給大家了。


【還肯休麽?】


這個句剛好是颠倒,倒裝句。還肯休就是,難道你還不肯停止你的妄想,放得下嗎?說:還肯休麽?這句話剛好是倒裝句,颠倒用法,還肯休麽?難道還不肯停止你的妄想,放不下,還有什麽事情放不下的呢?


【有何事可疑?】


你有什麽事情懷疑呢?


【莫錯用心。枉費氣力。】


我們今天就是全部錯用心,我們全部用錯心。有一個在家居士,師父是很敬佩他,但是他就是有一個很大的毛病,他就是很認真的拜佛、念佛、打地鍾、用功、拼命修行,但是走到哪裏就是稱贊自己:我一次打坐就是三小時,我見到佛光了,我到目前已經打過幾次佛七了,我看過那些經典,我一盤腿,可以維持三小時不下座。我内心裏面本來要告訴他,但是因爲他的執着很重,我是要告訴他:這樣叫做障道啊,雖然是修行,但是這還是一種障礙,法執不斷嘛,對法的執着,那個我相不斷,還有一個認爲自己有修行的我相,那當然就是沒有修行嘛,以此心成佛,了不可得,往生有希望,因爲他很精進,大家也是要向他學習,他很精進,早課、晚課,都有訂固定的功課,不過我相太重,他可以往生,但是要成大器,那沒有辦法。爲什麽成大器沒有辦法?成大器的人,一定要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一定要發菩薩的菩提心,才能成大器嘛,執着于自己很有修行的話,就變成法執,障道了,這個不可以的。下面,有何事可疑,莫錯用心,枉費我們的氣力。


【若有疑情。】


如果有什麽懷疑。


【一任諸人恣意早問。】


你們若是有什麽懷疑,要趕緊來問。


【時有僧法淵問曰:雲何是佛?雲何是法?雲何是僧?】


什麽是佛?什麽是法?什麽是僧?


【雲何是一體三寶?願師垂示。】


希望爲我開示。


【師曰: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


劃下來。


【心是法。不用将法求法。佛法無二。和合爲僧。即是一體三寶。】


劃到這個地方。你的心就是佛,不要将佛又求佛。所以我們要念佛,能夠念實相佛是最好啦,但是我們凡夫沒有辦法,幹脆就執持名號,不得已之下,你就執着于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他發的願力,我一定要求生極樂世界。隻有這樣子。你不能念實相佛,那你隻有執持名號羅。所以不要将佛求佛,因爲你就是佛,你又求什麽佛呢?心就是法,心當下就是法,爲什麽?你具足智慧,你就具足法,不用将法求法,你充滿了智慧,你求什麽法呢?佛法,佛本身的智慧,運用于外在叫做法,内心的稱爲智慧,所以内在的佛,運用在一切境界叫做法,佛跟法就是無二。和合叫做僧,所以僧就是代佛說法,這個叫做僧,【僧】就是和合,所以【僧】就是無诤。凡是出家人,第一個遵守的戒規就是無诤,才能稱爲僧,僧團、僧團,和合的團體叫做僧團。因爲我們内心有智慧,又有法可求、可得,佛法無二,和合爲僧,即是一體三寶。


【經雲: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身口意清淨。名爲佛出世。三業不清淨。名爲佛滅度。喻如嗔時無喜。喜時無嗔。唯是一心。】


發脾氣也是一心,也是我們這個心,歡喜心也是我們這個心。


【實無二體。】


沒有兩種體。


【本智法爾無漏現前。】


就是這樣子,本智法爾,無漏就是現前。


【如蛇化爲龍。不改其鱗。衆生回心作佛。不改其面。】所以【性本清淨。不待修成。】


不待修成,不必經過造作,而有所修成,本來就是清淨,放下就是。


【有證有修。即同增上慢者。】


把筆拿起來,要加幾個字,若說有法可證、有法可修,就是我們所講的增上慢,加下去的話就比較清楚。若說有證有修,若是說有法可證,或是有法可修行,有法可證得,或是說有法可讓我們修行,這個就是增上慢。增上慢就是誤解,以爲自己是聖人,其實隻是相似的境界而已,不是真正的聖人,這叫做增上慢。因爲他很肯修行,很肯精進,但是悟到的卻不是真正的道,有點相似,但是卻一直認爲自己已經悟道,所以叫做錯覺。相似道以爲是真正的道,這個叫做增上慢。


【真空無滞。】


真正畢竟空,它是無障無礙。


【應用無窮。】


一個人的心,達到畢竟空的境界,沒有一件事情看不開,沒有一種東西放不下,沒有一法障礙得了他,那麽他的應用就無窮。


【無始無終利根頓悟。】


無始無終,沒有所謂的開始,也沒有所謂的終點,利根的人就能頓悟。


【用無等等。即是阿耨菩提。】


阿耨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阿耨菩提就是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無形相。即是微妙色身。】


哪一種情形是最微妙的色身?心如果無相,那就是最微妙的色身。


【無相即是實相法身。性相體空。即是虛空無邊身。】


我們一切相、一切性,體當下就是空,即是虛空無邊身。


【萬行莊嚴。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者。乃是萬化之本。】


我們的法身,是一切萬化之本。萬化之本就是千變萬化的根本,因爲法身是空一切法。


【随處立名。】


去到何處就安排什麽名字,到什麽地方就安排什麽名。


【智用無盡。名無盡藏。能生萬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名智慧藏。萬法歸如。名如來藏。】


智用無量,我們的智慧若是無量無邊,稱爲無盡藏。能生萬法,稱爲本法藏。具一切智慧,名智慧藏。若是萬法歸如,名如來藏。若是衆生煩惱,名爲團團轉。團團轉,我們現在就是在團團轉、團團轉,轉了老半天,還是轉不出什麽消息來。


【經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什麽叫做如來呢?一切法就是不動,當體就是無生,【如】就是不動,就是無生。


【又雲:世間一切生滅法。無有一義不歸如也。】


爲什麽?當下就是空性的東西,當然就是如,世間的一切生生滅滅,沒有一種道理不是歸無生,沒有一樣不歸無生法。【如】就是無生的意思。


【有客問雲:】


有客人,有一個人這樣說,這樣問。


【弟子未知律師法師禅師。何者最勝?】


哪一種人才是最殊勝呢?


【願和尚慈悲指示。師曰:夫律師者。】


這很不簡單。


【啓毗尼之法藏。】


毗尼就是戒律,引導衆生,【啓】就是開,開這個戒律的法藏,佛法藏。


【傳壽命之遺風。】


壽命就是我們說:毗尼若住世,佛法永不滅。毗尼壽者,是佛法壽也。就是說毗尼,衆生若是持戒律,佛法就不滅。所以啓毗尼之法藏,傳壽命之遺風。壽命就是說持戒律,這個世間若是有持戒律的三寶,那麽佛法就不滅。


【洞持犯而達開遮。】


【洞】就是明瞭,就像挖一個洞,使這個光透過來,所以【洞】就是看得很清楚,【持】就是持戒,【犯】就是犯戒。什麽是持戒?那一種是犯戒?而達到,【開】就是開緣,【遮】就是停止,哪一種情形可以開緣?哪一種情形應該停止?而且【秉威儀而行軌範。】【禀】就是按照,【禀】就是說依照佛陀的教化,有這個威儀,而行這個軌範,很有威儀。


【牒三番羯磨。】


牒就是一,一次再一次,一次再一次的,三番羯磨就是三次的決定。開會當中問:有沒有意見啊?有沒有意見啊?有沒有意見?這個叫做三番羯磨。


【作四果初因。】


四果就是阿羅漢。


【若非宿德白眉。】


【宿德】就是很大德,很有威德。出家很久的叫做宿德。白眉就是年紀大了,所以我也要來黏上幾根,黏幾根白眉。


【焉敢造次?】


怎麽敢造次?造次就是說,超越他呢?怎麽敢随随便便的講呢?怎麽敢說跳越他呢?不敢這樣講。意思就是說,律師是不容易的。


【夫法師者。】


什麽叫做法師呢?


【踞師子之座。】


獅子座就是說法的地方,叫做獅子座。從前的人在講經說法時,一定在座椅的兩邊手把上雕刻一個獅子相,在手把的地方,做一個獅子座,獅子相,所以升座說法的時候,就是獅子座,這是出自《維摩诘經》。獅子座,說法者所坐的地方,叫做獅子座。可是我們現在沒有這樣了,現在已經沒有了,也沒有什麽獅子座了,獅子雕刻不成,反成貓,雕刻起來變成貓。獅子座現在沒有了,都是随便拿張藤椅來坐而已。


【瀉懸河之辯。】


【瀉】就是一落千丈,【懸河】就是高挂在虛空當中的河。一下子落下來,就是形容不可遏止的辯才,瀉懸河之辯,就是指法師。


【對稠人廣衆。】


【稠】就是衆多,密密麻麻叫做稠,人太多的地方。30:00對大衆、廣衆。


【啓鑿玄關。】


啓鑿,【鑿】就是開。玄關,就是不可思議的法門,開啓這個玄關。


【開般若妙門。等三輪空施。】


沒有我人,以及所施的物,或者所施的法沒有中間。


【若非龍象蹴蹋。】


蹴ㄘㄨˋ這個是ㄘ的音,不是兩撇一豎的彳,是這個ㄘ。蹴蹋,【蹴】就是走得很快叫做蹴,【蹋】就是我們腳踏車的【踏】,這個【蹋】跟那個腳踏車的【踏】是一樣,蹋就是我們所講的是,就是龍象走過的地方。要成爲法師,沒有那麽簡單,佛門的龍象,那當然就是隻有法師了。


【安敢當斯?】


這沒有那麽簡單,律師不簡單,法師也不容易的羅。


【夫禅師者。】


什麽叫做禅師呢?


【撮其樞要。】


【撮】就是什麽?取,取他的最重要的。


【直了心源。】


直接說本性的東西。


【出沒卷舒。】


出沒就是說,出沒卷,【卷】就是收回來,【舒】就是放,出沒卷舒就是說,他的應對千變萬化,出沒不定的意思。直了心源,出沒卷舒,無論他能出,也能夠沒,也可以開,也可以收回來,就是禅師他爲了要讓你開悟。


【縱橫應物。】


縱橫就是千變萬化,應一切衆生。


【鹹均事理。】


都合,【均】就是合,都很合這個事相跟理體。


能使你【頓見如來。拔生死深根。獲現前三昧。若不安禅靜慮。到這裏總須茫然。】


因爲你沒有本性的功夫,你一定會煩惱,你不知所向,你不知道如何用功,雖然念佛也念得很痛苦,念佛也念得很煩惱。頓悟這一門,一般淨土宗的道場,都是一直講淨土宗經論而已,講講講,那些老菩薩聽法師開示說要念佛,他就一直念阿彌陀佛……可是煩惱不斷啊,爲什麽?他不了解禅啊,不懂啊,禅這種東西又聽不懂,他隻懂一門睡禅,聽不到幾句話就睡着了。所以一般淨土宗的道場,都沒有在講本性的東西。我從三十三歲的時候,對本性上稍微有所了解、有所悟,我發現,修行若是沒有用本性修行,你根本就不能修行,你光是煩惱就煩死了,你光是煩惱、氣憤就夠你受的了,一般的衆生在修行,都是用意識形态,意識形态就是累積的一種經驗,累積的經驗反射出來的,就是一個我相,那麽任何事情都夾雜一個我,就是不見性,我們現在用無我,馬上就入道,用無我才是真正的法,無我就是實相,用清淨心、用菩提心、用無所住的心,用這種心去念佛,如日當空,萬裏無雲萬裏天,如太陽當空,統統無遮無障,爲什麽?沒有煩惱啊,沒有煩惱,這一句佛號一提起來,就是本來的面目,就是實相念佛,哪一個不往生極樂世界呢?所以你若是沒有安禅靜慮,到這裏總須茫然,你就一頭霧水,你根本不曉得怎麽修行。


【随機授法三學雖殊。】


随機授法,三學就是戒、定、慧,雖然不一樣。


【得意忘言。】


得到佛的宗旨,就可以把它放下這個不必要的語言上的執着。得意,【意】就是佛的心,你得到佛的清淨心的這個宗旨,即心即佛,你就可以把它忘掉這個文字上的執着,得到佛的心,我們就可以放下,這個【忘】就是放下語言的執着。


【一乘何異?】


當下就是一乘實相。


【故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十方世界都是隻有一乘,就是講無生、實相、中道、第一義谛,統統叫做一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除了佛方便所說。


【但以假名字。引導諸衆生。】


隻是假借着,但以假名字,隻是假借着這個假的名相,來引導諸衆生。


【客曰:和尚深達佛旨。得無礙辯。】


到此時就很贊歎了。35:58好,今天到此爲止,下星期《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總共到五十八頁而已,我們總共還剩下三十二頁,下星期就可以講完了,一天講十六面,像我們今天從第七頁開始,二十二減七就是十六頁,下個禮拜,星期天、星期一,就可以将《頓悟入道要門論》講完,如果沒講完,最遲再多講一天,再來就要講《維摩诘經》了,因爲我不喜歡拖時間,買錄音帶的人會很痛苦,錄了一大堆,聽了會很痛苦,好像永遠講不完,一卷也是要六十元的。有一個人去跟廣化法師抱怨,抱怨說慧律法師賣的錄音帶比較貴,說外面一卷賣四十,我們這裏賣八十。我說:怎麽可能會這樣?我開店也不過是現在的事,最近才開始而已,是他們不要做了,師父才把它承接起來,講這種話真是很沒有良心,去跟老法師造謠,我們一卷錄音帶是賣六十,孫居士都用很好的母帶,孫居士告訴我,把我們的錄音帶拆開,用力扯也扯不斷,聽幾百遍也不會損壞,關鍵在于帶子的品質,帶子的品質有差别啦,而且我們也隻賣六十元,哪有賣到八十元?所以我說人很奇怪,吃飽沒事不曉得去跟老法師講這個做什麽?老法師昨晚十點打電話給我,他說:我是怕這個壞人害你啊,現在已經有人這樣表示意見了,就表示人家又在用盡心機要诽謗你了,你自己要注意。我說:事實也不是這樣啊,我們一卷錄音帶也不是賣八十元,賣六十元而已啊,我們那個品質是真的很好啊,不能這樣造謠,這樣很沒有良心。(有首歌是這樣唱的:)啊……沒良心的人。這樣不好,真的不好,對不對?你有什麽事情可以表白,而且講的也跟事實不符,怎麽可以造謠呢?沒辦法,總而言之,因爲我出名啦,你們若是不會受人影響,我是沒關系,反正我也是将死的人了,我也無所謂,你們要是了解師父講的法是正知正見,你們就不要受别人影響,知道嗎?永遠是連聽都不須要聽,法才能入你的心,法才能入,那麽你就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今天還有什麽事要做嗎?沒有了。昨天很感謝諸位大慈大悲幫忙裝信封,聽說昨天裝了六七千封,非常感謝,在此還要感謝諸位,雖然說師父的錢還湊不夠,還差好幾千萬,但是還是非常非常感謝諸位菩薩,大家已經盡心盡力在标會了,已經盡力借錢給師父了,師父也是非常感謝你們,不管錢能不能湊足,總而言之,我還是非常感謝這些信徒的熱誠,大家已經盡力了,我就沒有什麽話講了,不夠的地方,師父會想辦法,沒有關系,能夠的話,當然就減輕我們的利息,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我們佛教徒确實是很合群,尤其我們高雄的這個衆生,大家都很盡心的要幫師父。有人說:師父,再等幾天,我還有一個會沒标到。40:18沒關系,我可以等。我們法禅師借來一張票,到期日竟然是五月十五日,我說:到五月十五就餓死了。那已經來不及了,要是開五月十五的票,你幹脆等到期了再拿來借來,開五月十五的票,我要等那張票二、三個月,現在才三月初九而已呢,你開五月十五的票,能夠撐到那個時候嗎?命已經去掉一大半,隻剩奄奄一息了,等到五月十五,裝助呼器也救不活了。要是那種遠期票的,現在就不用拿來,支票開二、三個月以後的,現在不用拿來,等到期時,再拿來給我就行了。現金對我來說是比較适合啦。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2-9-11 19:37
回复 佛教 的帖子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我們看卷下的二十三頁,第一行中間。


【又問:】


又這樣問。


【儒道釋三教。爲同爲異?】


【儒】就是孔子所說的道理,【道】就是自然的道理,【釋】就是佛教智慧的道理。這三教是同或是不同呢?


【師曰:】


大珠和尚說。


【大量者用之即同。】


大量的人,就是表示大徹大悟的人,開發出我們的本性,不管怎麽運用都相同,因爲他已經悟道了,悟道以後,儒家的思想也能夠運用,道家的思想也能夠運用,佛家的思想也能夠運用,所以三教就相同。


【小機者執之即異。】


小機就是說根機差的人,硬是要把儒道釋分開來,因爲他不悟本性嘛,沒有悟到本性,這個跟一貫道所講的是大不相同。一貫道講的是五教合一,他們那種合是很勉強的,他們那種合是以他們的意思,自己說是同樣的合。以一個道,無形的道,認爲是一樣的,但是在這裏說:大量者用之即同,這是指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高僧大德、諸佛菩薩,才夠資格說這個同。所以說小機者,就是不悟道的衆生凡夫,因爲執,他就認爲不同。簡單來說。


【總從一性上起用。】


怎麽講?【總】就是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都是從本性上在起作用而已,總從,統統是,都是從本性起作用,而我們衆生不是從本性起作用,衆生是從我執、法執、無明起作用,所以我們所運用出來的東西,所産生出來的東西,總是鬥争、是非,因爲我們沒有本性的功夫。祖師大德已經大徹大悟,他雖分别,不作一切分别想,雖運用一切智慧,不産生一切的執着,因爲都是從本性起作用。


所以【機見差别成三。】


根機不同的人,就變成三種。


所以【迷悟由人。不在教之異同。】


也不在教本身的不同。意思就是說,若是迷,諸法就千差萬别,若是悟,那麽法法皆同。


下面說【講唯識道光座主。】


道光老和尚,這個【座主】就是升座說法的主人,所以叫做【座主】。【座主】簡單講就是主導,這個法會是誰來負責任的。就是說有一位講唯識學的人,叫做道光和尚。


【問曰:禅師用何心修道?師曰:老僧無心可用。】


這句【老僧無心可用】,就是因爲他是大徹大悟的人,所用的都是清淨的本性,清淨的本性是無形相的東西,無一切妄念,所以老僧無心可用就是說,老僧沒有凡夫這一些心在運用,都是用本性清淨心,本性的清淨心又無法形容,智慧心即是,所以對凡夫來說,老僧無心可用。假使這個老和尚,這個禅師反過來說:老僧有心可用。也對。因爲大徹大悟的人,不管說有心、無心都對,老僧有心可用,有什麽心?有清淨心可用,無量的妙有可用。所以他若是說:老僧無心可用,是沒有凡夫、二乘人,我法二執的心可以用,這些心統統是不清淨的。簡單來說,老僧沒有無明心可用,也就是所用的都是智慧之心。所以不管他說無心或是有心,都是看你如何運用。老僧無心可用,無什麽心呢?無凡夫心可用,凡夫用的都是貪嗔癡,這些他都沒有。


【無道可修。】


因爲本性是本自具足的東西,若說可修,變成外道,心外求法,即心即佛,當然我們就無道可修,本來就是佛,更要修什麽呢?


【曰:既無心可用。無道可修。雲何每日聚衆勸人學禅修道?】


這個講唯識學的人就有懷疑了,你既然說無心可用,無道可修,那麽爲什麽每一天都集合大衆說:你們要學禅,要修道啊?


【師曰:老僧尚無卓錐之地。什麽處聚衆來?】


老僧尚無卓錐,這個【卓】站立叫做卓,直立叫做卓。錐呢?它本來的意思是尖銳的鑽孔的器具,也就是物的末端最尖銳的地方,那個叫做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卓】就是站立,【錐】就是一點點,簡單來說,老僧尚沒有站立一點點,沒有站到一點點的地,哪裏有地方有聚衆說法,勸人修道呢?再講一遍,老僧尚無卓錐之地,【卓】就是直立,【錐】就是一點點,老僧連站到一點土地都沒有,你爲何說我有聚衆說法呢?意思就是說,他已經通達我相空了。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我們人若是了解自己的心,大地的寸土,全部粉碎成當體即空的東西,粉碎成當體就是空的東西。他連站一點點土地都沒有,你怎麽說他聚衆來學道呢?簡單來說,就是空到連他的我相、身心、天地萬物,全部無挂礙了。他雖然在運用說法,但是一切都是虛妄,刹那間變化的東西,他連站的地方都沒有。意思就是說,他根本就沒有這種相,連這個站的地、時間、空間的相都沒有,連我相都沒有,連衆生來聽經聞法的相統統沒有,也就是無相。下面,道光就問:那你爲什麽聚衆來啊?答:老僧哪裏有聚衆來啊?二十四頁。


【老僧無舌。何曾勸人來?】


老僧連舌都沒有。無舌,我根本不曾勸人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一切法都是畢竟空,哪有什麽舌勸人呢?說法者無法可說,聽法者無法可求,本自如如,不用求解,當下放下,就是本來面目,所以說:老僧無舌,根本就不曾勸導人。這位教唯識的道光老和尚說。


【曰:禅師對面妄語。】


你打妄語。意思就是說,你每天都勸人參禅修道,你現在卻說沒有。


【師曰:老僧尚無舌勸人。焉解妄語?】


我已經跟你講過了,我連舌頭勸人都沒有。【焉】就是怎麽,【解】這個不是說所謂的了解,這個解,焉解妄語,這個【解】不是當作了解的意思,這個【解】要當作有所謂,【焉】就是怎麽,怎麽有所謂的妄語這個名詞跑出來呢?這個古時候的古文,如果你按照文字上來解釋,這是很嚴重的錯誤。焉解妄語,你不能解釋成:怎麽了解這個妄語,這樣解釋就錯了。老僧尚無舌勸人,我連舌頭勸人都沒有,焉解妄語,怎麽有所謂的妄語這個名詞呢?他連舌頭都沒有,哪裏有所謂的妄語這個名詞出來。


【曰:某甲卻不會禅師語論也。】


這個講唯識學的人說,【卻不會】就是無法了解,我實在是無法了解,禅師你到底是什麽意思,這明明是有的東西,爲何你說沒有呢?其實大徹大悟的人就是這樣,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的東西,當然沒有那麽簡單,因爲非一般衆生所能了解。


【師曰:】


大珠和尚就這樣說。


【老僧自亦不會。】


我也是不會。會的話就變成分别意識心了,講不會就是本性透出光明,老僧自亦不會,我也不須要強加分别講會,本自如如,無會跟不會的問題。下面,有講《華嚴經》的人,這人叫做志和尚,志座主,志和尚,簡單,從前稱呼師父,都是一個字而已,志座主。


【講華嚴志座主問:】


何故,爲什麽?


【何故不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鬱鬱指茂盛,茂盛的黃花。


【鬱鬱黃華。】


就是指茂盛,這個黃花開得很茂盛。


【無非般若。】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大珠和尚曰。


【師曰:法身無象。】


法身是無相的東西。


【應翠竹以成形。】


翠竹是法界裏面的一個形狀。


【般若無知。】


但是無所不知。


【對黃華而顯相。】


就是說法身也好,般若也好,都是無相的,所以法身因爲無相,那麽應這個翠竹,以因緣果報所産生的業力,翠竹就顯現。般若是無知,對黃花來說,它現這個相出來。


【非彼黃華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經雲: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水中月】就是指不實在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就是這樣,我們衆生今天在做什麽工作?叫做水中撈月。我們坐在河邊,或是在潭旁邊,看到潭的中間有一個月亮很漂亮,其實那是影射下來的,從天上影射下來的相,你在水中怎麽撈都撈不到月。我們今天就是這樣,在這個虛妄的世間祈求快樂,祈求人家安慰我,祈求人家支持我,祈求人家來照顧我,祈求有快樂可說,有欲望可以追求,我們今天跟水中撈月沒有什麽兩樣。緣起法、諸法,當體就是空性的東西,就算你達成希望,你總有一天要死亡。我們今天所做的工作,都是水中撈月,一直追求欲望,追求到最後,全是空的東西。我們今天一直想要将河中的月亮撈上來,是永遠撈不到。意思就是說,你冀望在這個娑婆世界,無常不實在的世間,你想要得到真正的快樂,是永遠不可能。所以我上次跟諸位講過,有個四十幾歲的人,因爲先生外面有外遇而自殺,我說:不值得同情。就是這個道理。我問人家:她學佛一年而已嗎?他們說:不止,學佛很多年了。學佛多年的人,會因爲感情的事自殺?這個就是水中撈月的東西。這根本就是當體即空的東西,這不可能得到什麽叫做快樂的東西。你爲何因爲婚姻有些變化,就去自殺呢?本來你今生可以好好修行,來成佛作祖,至少你可以求生極樂世界嘛,你不能大徹大悟,至少你修淨土法門,深信切願念佛,你可以求生極樂世界嘛,你雲何爲了一點感情的挫折而自殺呢?所以我并不同情這個人。人家說:師父你慈悲,幫她超度一下。我說:她都不度她自己,我哪裏有辦法?她強迫她自己去自殺,爲什麽師父要救她呢?師父,你也知道人都會業障現前。我說:學佛的人業障現前,是應該忍耐,不是用自殺來解決的,對不對?人都有業障,你要忍耐,要歡喜心接受業障,而且事情也是可以處理的。你活在這個世間,你還有可能改變你先生不要去娶小老婆,你自殺了,正好滿他的所願,對他而言是正中下懷。男人隻是在你死的時候會覺得傷心,傷心幾天之後,他就另尋新歡了。那正妥當了,現在都沒有人管了,那你不是滿他的願嗎?你要是厲害,就留在他身邊,硬是跟他吵,吵到他受不了,這樣才是厲害,怎麽會去自殺呢?所以我把話先說在前頭,以後你們誰去自殺,都不要來告訴我,也不用來找我,我不同情這種人,來的話我就叫人拖到旁邊去,與我無關。師父,你很不慈悲哦。你都不會照顧你自己,我如何救你呢?我已經跟你們說過了,救生圈不是爲那些自殺的人而創造的,每間體育用品店都有在賣救生圈,你硬是要跳下去自殺,要救生圈做什麽呢?消災法會也不是爲了那些自殺的人超度的,沒有用啦。現在可能在枉死城受苦了,命不該絕嘛,你自殺什麽嘛?何必這樣呢?對不對?我今天若是走結婚這條路,我老婆若是紅杏出牆,我豈不是也要去自殺了?我老婆要是紅杏出牆,對我正妥當,我才不會像她那麽傻。有大智慧的人,沒有什麽事情看不開的,笑死人了。我就會問她:你跟着他會幸福嗎?會啊。你肯定嗎?會啊。那去吧,去吧。送給他,免費送給他,别跟我拿聘金就行了。很簡單,既然兩人在一起已經沒有什麽意義了,硬是勉強對方有什麽意思呢?對不對?不須要這樣。在這個世間,你看去年的戶口調查,離婚七萬多對,離婚,有調查出來的七八萬對,都是離婚的,這是很正常的啦,normal,normal正常的,太多太多了,不計其數,現在工商業發達嘛,誰還存着封建思想那種包袱,我永遠的愛你,或是說我嫁給你就要嫁雞跟雞飛,嫁狗随狗走,現在都不是這樣了,變成嫁雞就跟狗走,嫁狗就跟雞飛,現在都亂了倫常了,幾時還在按照傳統走?都沒有這樣了。從前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現在沒有了,現在是我走我的獨木橋,她走她的八線道,現在女性空間大,都是任她跑跳,随便她去找。女人隻要不怕死,我告訴你,誰阻擋得了她?拉都拉不住,天不怕地不怕的,她認爲她很有本錢,沒辦法。所以在感情上,你若是不能很平淡的處理,一生當中,你一定難免會遇到,一定會遇到感情的挫折,難免會遇到。所以你内心要有心理準備,嫁到好丈夫,師父當然要恭喜你,嫁錯了丈夫,你也不必太怨歎,也更加不要自殺,要是自殺了,你也不必來找師父,你也不必在遺書上交代,媽媽要去自殺了,把我的屍體交給師父處理,來的話就直接丢出去。來的時候希望師父幫你蓋往生被,想得美,随便剪塊白布去蓋就好了,連往生被都不讓你蓋。這就表示說自殺的罪過是很嚴重的,不須要用自殺來解決你的問題嘛,自然能解決什麽呢?你自殺之後,業始終随身,随着你去枉死城。不須要這樣,笑死人了。所以說,下面,一切都是水中月,世間都是這樣,水中月,無實體可得,沒有真正的快樂,在這個世間,你要追求快樂,沒有真正的快樂可以追求。隻有充滿了智慧,當下學着放下,那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


【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還能應用。】


翠竹如果是法身的話,那應一切物現形。所以【座主會麽?】這樣你了解嗎?


【曰:不了此意。】


我不了解這個意思。


【師曰:若見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


師父早就告訴過你們了。因爲擺平了自己,就沒有所謂的是跟不是。記住師父的話,當你擺平了你自己,你不要強迫自己去分别,這個世間的是跟非就沒有作用了。有一個人來問師父。你注意聽哦。師父跟他回答這句話,你注意聽,聽聽看師父的用意。他說;請問師父,怎麽樣才能夠沒有是非?我就跟他講:從你開始。你們聽懂了嗎?這樣聽得懂我的意思嗎?參,參。有一個人來問慧老:師父,如何完全沒有是非?我回答:從你開始。這樣你們開悟了嗎?對啊,就是從我們個體開始,什麽都沒有啊,本來就沒有什麽事,就是沒有嘛,從我們開始,就什麽是非都沒有。所以個人有個人的立場。今天吳媽媽說:師父,我上班上到二十日,我不能再爲師父煮飯了。她再上班五天,她的身體不好,靜養一陣子之後,就準備開素食館了。我說;個人有個人的前途,世間無常,就是真理。在社會上工作,你來文殊講堂工作,一定會有來跟去的變化,自過去的工作人員到現在,到目前爲止,整間講堂中上班的小姐,隻剩一個美金姑還沒有換過而已,隻剩這一個還沒換過而已,她是希望下樓來看店,其他的都換過了,全部都換上新面孔了,無常嘛,這個世間就是無常的東西,對不對?所以現在還要請一個負責煮飯的,你們若是有想來講堂煮飯的,第一、這個煮飯的跟那邊的小姐不同,那邊請的小姐是沒有家庭之累,所以要請小姐,可是這個煮飯的,一定要結過婚才行,因爲她是要在講堂這邊進出的,若是未婚的話,也要長得醜一點才要請,稍微醜一點,一看到就很難過的,但是要很會燒飯,可不要請一個花枝招展,打扮得很漂亮的,每天來這裏煮飯,這些法師怎麽受得了,那不行。所以要請這個煮飯的,一定要已婚的,身強體壯,也不一定要很醜啦,還是要稍微能看的,真是長得很醜的話,飯也吃不下去了,崇拜的偶像,變成嘔吐的嘔,整天看到就想吐了。上次有一出電影這樣演,1:06:39有個女人從背影看非常漂亮,結果突然一回頭,滿臉都是黑斑、痘子,倒是不用請個這麽離譜的啦。師父處理事情就是這樣,對。所以她今天說:師父,我要辭職。這就是無常嘛,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沒有什麽。來,本來就不來嘛。文殊講堂在她沒有來以前,也是這樣過日子,對不對?現在她要辭職了,我們也是要這樣過日子嘛。所以我跟她說:吳媽媽你慈悲,法會的時候,你就要好好的來幫忙。師父,我一定來。那就感謝。她說八關齋戒,人多的時候,她還要來幫忙。這樣就很了不起了。所以你們考慮看看,哪一個會煮飯啊?要女衆,若是男衆有意願的話,我看男衆是沒辦法,要有煮飯經驗的人,而且要已婚的,不要請個七十歲的,七十歲的難以負荷,差不多是四十幾歲,已婚又生過幾個小孩,這樣是最适合的,不要太年輕,來煮飯的那個不能太年輕。下面,所以說,若見性人,道是也是,道不是亦得。你講你要辭職,要住也可以,不住也可以。爲什麽?這世間本來就是這樣,是跟非,常跟無常,都是人在訂的啦,你留也留不住啊,就是直接接受這種事實。


【随用而說。不滞是非。】


随用而說,不要停頓在是跟非裏面。


【若不見性人。說翠竹着翠竹。說黃華着黃華。】


說翠珠就執着翠珠(人名),這樣就很麻煩了。


【說法身滞法身。說般若不識般若。所以皆成诤論。】


師父就告訴你們,要沒有是非,從你開始。就這樣子嘛,你自己要是沒有是非,你要是擺平自己,誰都沒有你的辦法,我就不講是非,反正我就沒有是非,你什麽是非、天地萬物都跟我們無關,聽懂了嗎?所以我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最大的宇宙,就是沒有是非心,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個清淨的宇宙,就是從我們本身做起,沒有是非,什麽事都沒事。這是指正常人,如果對神經病的來講的話,是跟非,那就另當别論了,因爲神經病的,他不了解這個事情是什麽嘛,所以你講是跟非,對神經病來講,有時候就要示現一下了。所以皆成诤論,爲什麽我們會争論?就是擺平不了自己,因爲我們沒有辦法擺平自己,所以我們會争論,所以以後要是有人跟你辯論,你就說:你對,你對!他對,也不代表我們不對,是我們比較有修養,讓他對。這人世間,兩人在講話當中,一定是搶着自己要赢嘛,你若是搶着要赢他,你一定會很凄慘,你會很痛苦,所以他要是搶着赢,你就說:這樣你對。這樣就沒事了,告訴他:你對。随後自己再一個定論:瘋子。我都是這樣子,告訴他:你對。自己加句:瘋子。沒有啦,不會這麽沒有修養啦。二十六頁。


【人問:将心修行。幾時得解脫?】


将心修行就是說以心來修行。将心就是說,硬要使自己分别有一個真正修行,這句話是這個意思。認爲自己心裏有在修行,就是說拿這個心在修行,意思就是說,他有一個修行的觀念,這樣叫做将心修行。我若是以心來修行,什麽時候能得解脫呢?


【師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


愈洗是愈肮髒。你的心若是存着一念:我要來修行,要如何用功。如滑泥洗垢,滑泥洗垢是什麽意思呢?用污泥想把垢穢洗掉,那永遠不可能。因爲【般若玄妙。】這個般若不可思議的智慧。


【本自無生。】


當下就是無生的東西。一切法不可得、畢竟空,一切法不染着的東西,雲何說有心可以修行呢?你動到一個念頭,有心可以修行,如滑泥洗垢,用肮髒的污泥,就像我們的鞋子、鍋子,我們拿污泥來把它洗一洗,你說要洗到幾時才洗得幹淨呢?若是認爲,心裏要是動一個念頭:我想要修行。有這個保持一個說:我将心修行,我要拼命的修行。有這個念頭,你就失去了般若,般若就是一切法不可得,本自無生。


【大用現前。不論時節。】


時節就是時間跟空間。以前,有一個老和尚,整天吃飽飯就是跑去睡覺,空閑時就去外面散步,也從不跟大衆一起做功課,也沒有在修行。所有的人都對老和尚反感,老和尚就跟他們說:哎呀,不要瞧不起别人哦。人家總認爲:不修行還自我解釋。到最後老和尚用站着的方式,老和尚說:爲了要讓你們了解我的功夫。站着合掌,站立而脫,站着就往生了。所以說,若是想從外表上看修行,你怎麽看也看不出端倪。論修行,你不要看他整天睡覺,或是無所是事,你根本就看不出來,所以我才告訴諸位,不要用凡夫心來測聖人的量,就是這樣,因爲你根本不知道人家是怎麽修行的。大用現前,不論時節。3:09


【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師曰:】


大珠和尚說。


【見性者即非凡夫。】


明心見性的人,當然就不是凡夫了。


【頓悟上乘。超凡越聖。】


越聖就是超凡入聖。


【迷人論凡論聖。悟人超越生死涅槃。】


生死是對立涅槃來講的,涅槃是對生死來講的。超越生死的人,他沒有這個涅槃跟生死的對立觀念,涅槃也是一個名相。


【迷人說事說理。】


簡而言之就是說,悟的人即事即理。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講而已啦。迷的人說事說理:這個是事相、這個是理。悟道的人即事即理,事相當下就是真理。一切事相,當下就是本性的東西。


【悟人大用無方。】


大用無方,無方這個【方】就是沒有一定,就是可以随時将妙有就拿出來,無量的财富嘛。悟到的人大用無方,沒有一定。


【迷人求得求證。】


拼命的求。


【悟人無得無求。】


這句話劃下來。覺悟的人就無得無求,所以你求什麽?你對這個世間求什麽?你說。希望人家回饋嗎?不必啦。希望人家對我好嗎?不必啦。你求什麽?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個悟道的人,他就無得無求,況且這個世間,本來就是不可得的東西,你想得到什麽東西呢?擁有的東西,隻是暫時的啦,世間爲我所用,非我所有,世間是暫時借我們居住,借我們使用而已,也不是我的,不然哪一樣是你的,你說來聽聽看,哪一樣是我們的?所以有智慧的人,他就會運用金錢。爲什麽?他的金錢都用來救人,愚癡的人,他也在運用金錢,所有的金錢都是在束縛自己,總是起貪念,增加自己的貪念。


所以【迷人期遠劫證。悟人頓見。】


迷的人,【期】就是很久遠劫才會修證,才能夠得到。【期】就是無量,要經過很長的時間,這個劫,才能證悟。悟人頓見,悟的人就是一句話而已,放下就是。


【維摩座主問:】


維摩诘居士這樣說,經典這樣說,維摩座主就是講《維摩诘經》的人,以前講經說法的人,統統稱作座主,所以講《維摩诘經》的人,叫做維摩座主,講唯識學的人,叫做唯識座主。講《維摩诘經》的人就這樣說。


【經雲:彼外道六師等。】


外道六師比喻作六根,我們的六根。


【是汝之師。】


這一段不容易了解,是你的師父。因爲他的出家。


【因其出家。彼知所堕。】


對他來說,我們知道他一定會堕落。那他一定會堕落,那你跟着外道出家修行,你也會堕落。


【汝亦随堕。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如果有布施給你的人,不名福田,這不能叫做福田。


【供養汝者。堕三惡道。謗于佛。毀于法。不入衆數。終不得滅度。】


意思就是說,謗于佛就是說不執着于佛,這個不是诽謗佛,千萬要注意。謗于佛就是說,不執着于佛求的人,他能夠把這個求佛的心放下來,他求自己。毀于法,毀于法就是不執着法,放下這個法的執着,離法的束縛,不入衆數。【衆】就是僧,【入】就是着,不執着衆僧。也就是不着于佛、法、僧的人,那當然就是大徹大悟的人。謗于佛、毀于法,不入衆數,能夠不執着于佛的求,能夠不執着于外在之佛的求,放下法的執着,亦不執着僧數,不執着這個衆僧的數,終不得滅度,那麽智用現前,大智慧就會現前,終不得滅度,隻有智慧,它不會滅度,我們的妄想可以滅度。我們現在有妄想,隻有智慧,它不滅度。智慧它要妙有,它現前,它當然不能滅度了。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你若是能夠做到這樣,你才可以取食。


【今請禅師明爲解說。】


因爲一定要先從前面的意思解釋到後面,之後你再來看,才能夠了解。


【師曰:迷徇六根者。】


迷的衆生。【徇】就是依附在六根裏面,去分别、去執着。


【號之爲六師。】


我們現在就是這樣,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整天所起的都是六識的分别,都是六識的執着,這叫做六師外道,因爲心外求法,統統叫做外道。我們的六根攀緣六塵,以爲有法可得,有樂可求,這都叫做外道。向外追求,名爲外道,這個叫做六師。我們的六根,就變成六師外道。


【心外求佛。名爲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


有物,還執着。有物可施就是還不能達到三輪體空,你認爲還有東西可以施舍,那麽不名福田。爲什麽?那你沒有種到福田。


【生心受供。堕三惡道。】


你隻要産生:我在接受人家的供養,我很有辦法,人家供養我。那你就會堕三惡道。


【汝若能謗于佛者。是不着佛求。】


我們現在就是這樣,我們今天就是求心外佛,就算是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也要念自性佛,我們自性本心也是佛。因此我們在念佛,若是能夠用無生法,或者是實相法念佛,那是最好的啦,不得已的話就執着佛號,不得已的話就執持名號,念久了,你心中就是佛。所以你若是能夠謗于佛,是不着佛求。


【毀于法者。是不着法求。不入衆數者。是不着僧求。終不得滅度者。智用現前。】


隻有智慧不會消失。


【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悅之食。】


你就能夠得到法喜充滿。


【有行者問:】


有一個修行人這樣問。


【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


一字法門就是【佛】、【法】,就是一個字,叫做一字法門,這樣不知是不是可以?


【師曰:如鹦鹉學人語話。】


鹦鹉學講話也是這樣,就是跟着人一直念。我們要是養一隻鹦鹉,有人走過去時,它就會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蔣經國你好。從前有一隻鹦鹉,主人教他說:蔣經國你好。聽說讓店面的生意很好。那隻鹦鹉就挂在外面,逢人就說:蔣經國你好、總統你好,你好。我以後要是養一隻鹦鹉放在外面,都它說:信徒請進來坐,來點燈消災哦。一定會有很多人來參加。結果隔天去看,死在外面了,結果是講錯話了:信徒啊,你明天要往生了。講錯話,被捏死了,一命嗚呼哀哉了,講錯話了。所以鹦鹉學講話。


【自語不得。】


自語不得就是說,讓他自己講,卻沒有辦法。鹦鹉學講話,它有辦法,自己講卻沒有能力。【自語】就是讓他自己講,他就講不出來,因爲沒有智慧嘛。


【爲無智慧故。譬如将水洗水。将火燒火。都無義趣。】


以水來洗水,那一點意義都沒有,拿水來洗什麽水呢?拿火來燒火,一點意義都沒有。


【人問:言之與語。】


我們講的言語,語、言,言、語這兩個字,所以我們一般來講,連貫的言叫做語,所以叫做語。言之與語。


【爲同爲異?師曰:一也。】


一樣。


【謂言成句名語矣。】


言若是成一句或者是名相,這個語就成了。


【且如靈辯滔滔。】


靈辯就是指智慧,機智很快,滔滔是指辯才無礙,靈辯滔滔。靈辯就是說充滿着智慧,辯才無礙,講起話來大用現前。


【譬大川之流水。峻機疊疊。】


峻機就是一層又一層,非常厲害,大川之流如萬馬奔騰,奔流直瀉而下,控制不住。【峻】可以解釋做高,很高峭、陡峭。峻機疊疊,一波接一波的湧起,就是表示不能遏止,千軍萬馬不可遏止。


【如圓器之傾珠。】


圓器,傾珠,倒下來是無障無礙,圓的珠,圓器傾珠,珠也是圓的嘛,器也是圓的嘛,倒下來時,珠就一直落出來,控制不住。


【所以廓萬象。號懸河。】


【廓】就是包括,所以廓萬象就是包容萬象,號懸河,懸河就是口若懸河,就是一瀉千裏。


【剖乎義海。】


剖乎義海就是分析,【剖】就是分析這個道理,因爲這個道理很多,譬如大海那麽大,大藏經大得一部好像道理的海。義海,道理很多叫做義海,剖乎義海,也就是分析這個道理,很多的道理。


【此是語也。】


這就是語言、語也。


【言者一字表心也。】


我們說話,就是表示我們的心。


【内着玄微。】


【玄微】就是不可思議的智慧,我們内心裏面,【着】就是擁有,我們内心裏面,擁有不可思議的智慧。


【外現妙相。】


外面現出來,就是不可思議的這個相。


【萬機桡而不亂。】


千萬人來動到你,動搖你,都不亂。


【清濁混而常分。】


清跟濁混在一起,也清清楚楚。


【齊王猶慚大夫之辭。文殊尚歎淨名之說。】


這是比喻,這個【慚】跟慚愧的【慚】一樣。這個齊王,他認爲自己很有辦法。有一次,他聽聽這個大夫的話,結果他覺得很慚愧,意思就是說,連士大夫有時候講的話,都比齊王更有道理。意思就是說,智慧是在裏面,不是說你論地位來說的。那麽文殊尚歎淨名之說,文殊是個大菩薩,淨名是一個在家居士,就是維摩诘,但是文殊也是贊歎他所說的不二法門。


所以【今之常人。雲何能解?】


現在的這個凡夫,怎麽能夠了解這種不思議的境界呢?


【源律師問:】


所以大珠和尚也算是很倒黴,大家都要來問他,學律的啦,學《華嚴》的啦,學唯識的啦,或是學其他,大家都拼命的問,所以可見你有一點成就,人家内心裏面就會不服,人家稱你是大師嘛,大的禅師,就來給你考試看看。所以以後要是有人來問,人家要是問:慧律法師,什麽叫做禅?這就是有人去問廣欽老和尚這句話,有人去問老和尚,所以我現在要來學廣欽老和尚。有人去問廣欽老和尚:老和尚,什麽是禅?什麽才叫做禅呢?老和尚說:禅我是不懂,不過我隻會念佛而已啦。他就是不要叫你搞這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禅是陪襯的,好好的修行,放下,最重要的還是要念佛。所以以後要是有人問我:慧律法師,什麽叫禅?我就答:禅我是不懂啦,不過我隻知道要念佛啦。就是這樣子。簡單來說,念佛比修禅更重要。所以即心就是佛。源律師說。


【禅師常譚。】


這個【譚】跟我們談話的【談】一樣。禅師常常說。


【即心是佛。無有是處。且一地菩薩。分身百佛世界。】


這是指天臺宗的思想,别教的初地菩薩,就可以分身百界作佛。


【二地增于十倍。】


就是一千個,千界作佛。


【禅師試現神通看。師曰:阇梨自己是凡是聖?】


你是凡夫還是聖人呢?有點鼻塞。三十頁。


【曰:是凡。師曰:既是凡僧。能問如是境界?經雲: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此之是也。】


這就是了嘛,你自己的心有高低,你沒有按照佛的智慧,就是不依法。


這個律師【又問:禅師每雲:若悟道。現前身便解脫。無有是處。】


這是不可能的事,哪有可能現在就解脫呢?


【師曰:有人一生作善。】


做到大家都公認他是善人,


【忽然偷物入手。】


偷拿東西入手。


【即身是賊否?】


那麽你看他是不是賊呢?


【曰:故知是也。】


他是故意的,他不可能是賊啊。


【師曰:如今了了見性。雲何不得解脫?】


現在就了了見性,你怎麽能說不得解脫呢?


【曰:】


這個律師就再說了。


【如今必不可。須經三大阿僧隻劫始得。】


意思就是說,【必不可】就是難道不必經過三大阿僧隻劫才成佛道嗎?所以古文很不容易了解。如今必不可得,這個按照中文來講,是很難理會的,那麽按照現代人的話來講,應該講說:如今,就像你這樣講的,必不可就是難道不必,經過三大阿僧隻劫才成佛道嗎?若是這樣解釋就很清楚了。【必不可】就是難道不必。難道不必經過三大阿僧隻劫才成佛道嗎?


【師曰:阿僧隻劫還有數否?】


是不是有一個數目呢?意思就是說,三大阿僧隻劫還是一個念頭而已。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三大阿僧隻劫,阿僧隻劫是數目,隻是一個念頭而已。就像你從小活到現在,你說你今年二十四歲,你動一個念頭,二十四歲完全在你的腦筋裏面,知道嗎?時間變成一個念頭而已,我們活過了二十幾歲、二十五歲、三十歲,我們的生命三十歲,變成一個念頭,累積的經驗變成一種念頭而已,所以這個劫數,這個數目本來就是不可得。


【源抗聲曰:】


就是表示不滿。


【将賊比解脫。】


這個禅師也真是奇怪,将賊比喻做解脫。


【道理得通否?師曰:】


大珠和尚就說。


【阇梨自不解道。】


是你自己不了解道。


【不可障一切人解。自眼不開。嗔一切人見物。】


自己飯量吃得少,盡是擔心别人吃三大碗,就是這樣,自己食量不夠。所以我若是跟人家出去吃飯,我一定吃虧。譬如吃一桌飯,八個人分攤,我是肯定吃虧的,要是這樣的話,我不要,你們七個人自己去吃就行了,因爲我的食量很少。七個人若是花二千一,一個人要分攤三百,實際上我還吃不到五十元,被占了二百五十元的便宜,所以若是平均分攤吃一桌飯,我一定不要,因爲我的食量很少。自眼不開,嗔一切人見物。


【源作色而去。】


就是說不高興,他就離開了。下面這一句你們一定看不懂。


【雲:雖老渾無道。師曰:即行去者是汝道。】


這一定看不懂。雖老渾無道,意思就是說,雖然你是很老,【渾】就是搞不清楚,是老,但是你并不很清楚,一點道都沒有。雖老渾,雖然老,但是一點道都沒有,也就是不高興了。禅師就說,大珠和尚就說:即行去者是汝道。【即】就是正要,【行去】就是正要離去者,也就是指源律師。正要離去的這個人,就是你所說的老渾無道,也就是在罵他,他本來罵禅師,禅師就反唇相譏,即行去者是汝道,這個正要離開的人,就是你所說的那個老渾無道,就是你自己。


【講止觀慧座主。】


講天臺宗止觀的慧座。


【問:禅師辨得魔否?師曰:】


大珠和尚就說。


【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陰魔。】


沒有這個念頭,就随想入陰嘛,就是陰魔。


【或起不起是煩惱魔。】


有時生起煩惱,有時不起煩惱。


【我正法中無如是事。】


我沒有這種事情。


【曰:一心三觀義又如何?師曰: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于其中間。更用何心起觀?曰:禅師不解止觀。】


意思就是說:禅師,你根本不了解天臺宗的止觀。


【師曰:座主解否?】


那麽你了解嗎?


【曰:解。】


我當然了解止觀啰。禅師就問:如智者大師。


【師曰:如智者大師。說止破止。說觀破觀。住止沒生死。住觀心神亂。爲當将心止心。爲複起心觀觀。若有心觀。是常見法。若無心觀。是斷見法。亦有亦無。成二見法。請座主仔細說看。曰:若如是問。具說不得也。師曰:何曾止觀?】


這段比較不容易了解,我解釋一下。師曰:座主解否?你了解嗎?曰:解。大珠和尚說:如智者大師所說,說止破止,意思就是說,我們說有一個止就是定,可是我們不能執着這個定。破止就是說,說止,不能執着止,26:21說這個定,而不能執着有一個定。說觀破觀,我們說有一個能觀,有一個所觀,也要破除那個能觀、所觀的觀念。如果你安住在止,止的話變成有一個住,會執着,住止沒生死,你安住在一個境界裏面,止就是定,安住在一個境界裏面,有境界可定的話,那就會變成生死,生死難了。那麽住觀心神亂,如果你安住有能觀、所觀這個觀照,你的心會亂,因爲還有一個能所不亡,住觀心神亂,因爲住觀就是能所不亡,爲當将心止心,你是拿什麽心來止那個心呢?你到底是把心,用心去止那個心,那止到什麽時候呢?你用心要止這個心,那麽你要止到什麽時候呢?或是起心觀照這個觀照的心呢?或者是複起心觀觀,就是說,或是你起這個心來觀照你所觀的那個念頭,那麽若有心觀,怎麽樣?是常見。若有心觀的話,變成說能觀照的心、所觀照的境,那麽誰來觀照這個能觀的心呢?是常見,把筆拿起來。一直推下去的話,犯無窮的過患,這個要寫下來,是常見,就是變成無窮的過患,是常見,就是一直推論下去的話。把筆放下來,我現在講的你要聽啊。好,這個杯子是所觀,這是能觀,能觀照的,這是能觀、這是所觀,能觀、這所觀,那麽誰來觀照能觀呢?好,麥克風這個念頭來觀照這個,那麽這個又是誰來觀照呢?這支麥克風又觀照這個,那麽這個又是誰觀照呢?這個桌子來觀照這個,那麽這個又是誰觀照呢?你懂嗎?意思就是犯了無窮的過患,所以師父早就告訴你,天臺宗不究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修天臺宗要成大器的,很難很難,爲什麽?因爲你一直一直切割,一直分這個無明,一直微細嘛,一直微細的切割,那還是有啊。一切法本來不可得的東西,你就是一絲不挂,一塵不染,這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那你有能觀、有所觀,誰來觀照能觀呢?又有誰來觀照能觀的能觀呢?對不對?所以一個觀照一個……變成怎麽樣?無窮的過患,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過患,所以說:爲複起心觀觀,若有心觀,是常見法,常見就是什麽呢?永遠有一個能觀的東西,你甩不掉,知道嗎?那還是執啊。是常見法,簡單講,叫做自性見,自境,以爲有能觀照的東西,那麽永遠落入一個自性見。若無心觀,是斷見法。如果你用無心去觀,那就變成斷見了。那麽你講也有、也無,就變成二見法了,本性不是這樣子的,所以請座主你詳細說說看。試說看,六祖常常講的:試說看。啞口無言。曰:若如是問,那你這樣問我,俱說不得,統統沒辦法講了。師曰:何曾止觀?一切法無生的意思啦。何曾止觀,就是說哪裏有所謂的止跟觀?根本就沒有這種東西,當下就是一切法無生,不生不滅的涅槃。止什麽?觀什麽?就是這個意思。


【人問:般若大否?師曰:大。】


阿尼基(日文)大、老大。


【曰:幾許大?師曰:無邊際。】


大到無邊際。


【曰:般否小否?】


般若智慧是小嗎?


【師曰:小。曰:幾許小。師曰:看不見。曰:何處是?】


哪一處叫做般若呢?


【師曰:何處不是?】


你告訴我哪裏不是?所以你講不赢他,反正你就是講不赢他。


【維摩座主問:】


講《維摩诘經》的這個弘法的法師這樣問。


【經雲:諸菩薩各入不二法門。維摩默然。是究竟否?師曰:未是究竟。】


這樣不究竟。


【聖意若盡。】


聖意若盡,如果聖人的意思,諸佛菩薩的意思,如果這樣就沒有了,如果這樣就究竟了,意思就是說,諸菩薩各入不二法門,維摩诘居士以默然不語顯示,這樣是不是究竟呢?這不究竟。如果這樣子,聖意若盡,如果這樣就結束的話,那麽《維摩诘經》【第三卷更說何事?】那何必再說一些事情呢?意思就是說,沉默不代表一切入不二法門的究竟。


【座主良久曰:】


講《維摩诘經》的這位法師就說。


【請禅師爲說未究竟之意。師曰:】


大珠和尚說。


【如經第一卷。是引衆呼十大弟子住心。第二諸菩薩各說不入不二法門。以言顯于無言。】


我們說一切法都要用語言,師父在此說法,也是用語言來顯示無言之法。


【文殊以無言顯于無言。】


無言就是沉默,顯于這個無言不思議的境界。三十四頁。


但是【維摩不以言。不以無言。】


所以默然。收前面所說的一切話,(【故默然收前言也。】)我們下一回就會講到《維摩诘經》,可能是下個禮拜。


【第三卷。從默然起說。又顯神通作用。座主會麽?】


這樣你了解了嗎?


【曰:奇怪如是。師曰:亦未如是。】


也不一定是這樣。


【曰:何故未是?師曰:且破人執情。作如此說。】


隻是爲了暫時破衆生的執着,才作如是之說。


【若據經意。隻說色心空寂。令見本性。教且僞行入真行。】


我們教化一切衆生。僞行就是隻是藉着語言、文字、音聲,是假的修行,入于最後的無生的真正的修行。【教】就是佛法,佛法教育我們,佛門教育我們,師父教育我們,如何教我們呢?是僞行,這個【僞】不是虛僞,是假借着語言、文字、音聲,叫做僞行。弘法的法師,藉着語言、文字、音聲,以這個僞行,不真實的,令你契入真正的無生法門、不二法門。


【莫向言語紙墨上讨意度。】


你不要執着語言,或是在文墨、紙張上讨這個意度,揣測叫做意度。


【但會淨名兩字便得。】


【會】就是悟。你隻要悟,你隻要悟到【淨名】兩字。


【淨者本體也。名者迹用也。】


迹用就是妙用,事相叫做迹,本體叫做理,淨者是理,名者是事相。所以淨者就是我們的本體,清淨就是我們的本體,名就是迹用。


【從本體起迹用。】


從我們的本體起妙用。


【從迹用歸本體。】所以【體用不二。】


如水與波。


所以【本迹非殊。】


【本】就是本體,【迹】就是妙有。雖現妙有,當下就是本體,雖有本體,不離妙用,所以本迹不殊,并沒有什麽差别。【非殊】就是平等,理事圓融。


【所以古人道:本迹雖殊。】但是【不思議一也。】


不思議的境界是一樣。


【一亦非一。若識淨名兩字假號。】


這個注意,這個【識】不是了解,這個識,是如果你悟到【淨名】這兩個字是假的名號。


【更說什麽究竟與不究竟?無前無後。】


就不會說什麽究竟或不究竟了,他也無前也無後。


【非本非末。非淨非名。隻示衆生本性不思議解脫。若不見性人。終身不見理。】


所以我才告訴諸位,你若是沒有明心見性,你終其一生都無法了解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現在聽經,有些人是來聽結緣的,有些人是想求解脫的,有些人是聽一聽心情比較爽快,若是想要大徹大悟,我看是很困難。有些人是來聽個結緣的,有些人是聽了知道很好:師父講得是很好啦。可是要運用時,奇怪,就是運用不出來,還是一樣愚癡,還是滞礙不通,沒辦法。所以人家說:患有氣喘的人,偶爾也會咳嗽幾聲,你的煩惱若是仍然存在,偶爾還是會浮現的,帶有壞習慣的人,偶爾還是會再犯的。譬如愛賭博的人,好賭成性的他說:你要是肯嫁給我,我以後一定戒賭。不可能。患有氣喘病的人,你跟他說:以後不要再咳嗽了。他也不可能。所以我們若是帶有壞習慣,那很難很難改變。我們若是無明、無智慧,常常有束縛,除非親近善知識,常常聽經聞法,我們才能解開結縛。今天有一個人來問師父,新加坡來的,今天新加坡來了兩輛遊覽車,有人就問師父:請問師父,無明重要如何修行?我說:很簡單,無明重,一定要具足三個條件,你才能夠破除。第一、一定要親近善知識;第二、一定要有同參道友的道場勉勵你;第三、要有自覺的功夫,自己觀照的功夫。若是做不到這樣,不論你如何的斬斷無明,你都沒辦法,尤其是第三個,要有自覺的功夫,佛法就是自己覺悟啊,老是祈求佛菩薩來幫忙你,那怎麽行?所以今天我對新加坡的信徒開示時這樣說:我們一天到晚都在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有些人念的曲調很好聽,從前人家在念消災延壽藥師佛:消災延……曲調很好聽,結果還是不能消災,法器也打得很好聽:延壽藥師佛……那些比丘尼念得很好聽,念完一下來就起争執了,兩人就開始大呼小叫了。我有一次去天母那邊,那些比丘尼有多厲害呢?在打那些法器真是厲害,一手敲一種法器,實在是厲害,一隻手夾着敲打,當……那種功夫真是不得了,也是念消災延壽藥師佛,一結束後,又鬧得不愉快了,所以我才告訴諸位,我們衆生根本就不了解經典的意思,經典是佛講的,我們今天誦經、持咒,我們今天誦經,是要開發我們的本性,所有的經典,都是要開發你本性的覺悟,你懂嗎?不是叫你在那邊鹦鹉學講話,你懂嗎?所以我跟新加坡的信徒講得很清楚,你今天一直的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可是你不開發你本性的東西,你一天到晚,一開口就要傷害别人,39:56一開口就要諷刺别人,要挖苦别人,總是傷害别人的自尊心,而且每次總是我慢,講兩三句話就跟人家打起來了。我說:這樣你想消什麽災呢?所以我才告訴諸位,你爲什麽不求自己,隻會一直求佛陀替你消災?今天我們若是學着有修養,别人講什麽都聽而不聞,不要紛争,盡量處處寬恕别人,度量放得很大很大,你想想看,你不用念藥師佛就能消災了。有人說:既然是這個意思,師父,照你這樣講,念《藥師經》不就沒有效了?不是這個意思,還是有效啊,隻是說不如你自己覺悟的功夫。今天我自己要如何才能消災呢?第一、我要學習有修養,我不能樹立敵人。我如何才能消災?我若是沒有煩惱,就是大消災。你藉着外在的力量要消災,這種力量不夠啊。就像燈泡,光線從外面一直照它,可是裏面的鎢絲斷了,燈泡本身不會發光,你從外面照十年、二十年,這個燈泡也沒有作用,對不對?因爲它本身不會發光,自己沒有能力啊,藉着外面的光就是這樣。我們今天在拜佛、念佛就是這樣,隻希望佛陀保佑我們,41:25佛陀你要解救我,千萬不能把我忘了。我們隻求外在的佛來救我們,但是我們不點亮内在的智慧,就像燈泡的鎢絲斷了。鎢絲斷了就表示我們的心沒有智慧觀照自己。我們現在不須要,我們不須要藉着别人的手電筒來照明我們,不必,我們把自己的鎢絲接好,也就是通這個智慧,光明一刹那間馬上現前,你自己有智慧最重要。我們自己有智慧,我們内心充滿了智慧,就如同一盞燈光,我們自己的這盞燈光就能照天照地,那才是了不起的人。否則整天隻會念經,對任何事情還是一樣操心、煩惱,叫他放下,他偏偏不肯,老是這樣氣,那怎麽有辦法呢?對不對?所以有一位老菩薩來,也不算老啦,才四十幾歲哪算老?他說:師父,我好煩惱、好痛苦,我現在很痛苦,你可不可以幫我解決,救救我。42:28我說:把煩惱拿來,我幫你擺平,趕快拿出來。他說:我就是找不原因,不知道該怎麽辦?他的無明就是一直生起來。我告訴他:煩惱又不像瘤,要是煩惱像瘤,我就把你的腦袋剖開,把那顆瘤割掉,然後恭喜你:菩薩,你沒有煩惱了。你要是長瘤,還有個形相可以幫你割掉,可是你起煩惱,我要割哪裏呢?我問你啊。解鈴還得系鈴人啊,你冷靜啊,你冷靜啊,所有的經典都是教你自己覺悟,自己保護自己啊,要記得佛法究竟之處,當下你就是佛,世間放得下,他就是聖人,放不下,你就是凡夫,就是兩個角度而已啊。整天隻想搞是非、搞動亂,你到幾時才能了生死?要了到幾時,你的生死才能了?不可能的事。所以啊,所以更說什麽究竟不究竟,無前無後,非本非末,非淨非名,所以隻示衆生的本性不思議解脫,若不見性人,終身不見理,終其一生都不能見到道理。所以你若是了悟【淨名】兩個字,什麽事都解決了。


【僧問:萬法盡空。識性亦爾。】


識性也是這樣子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問:萬法一切皆空,那麽我們的識性,是不是也是這樣,一切皆空呢?


【譬如水泡。散更無再合。身死更不再生。即是空無。何處更有識性?】


這就是提出疑問,用這個問,用這個譬喻來問禅師。


【師曰:泡因水有。】


泡散,你不能說沒有水(【泡散可即無水。】),還是有水啊。我們的身體,是因爲本性迷了,變成意識(【身因性起。】)。


【身死豈言性滅?】


身死,你不能說本性無。


【曰:既言有性将出來看。】


也就是拿出來看看,既然說你有本性,你拿出來看看。


【師曰:汝信有明朝否?】


你相信有明天嗎?


【曰:信。師:曰:】


大珠和尚說。


【找将明朝來看。曰:明朝實是有。如今不可得。】


現在拿不出來啊。


【師曰:明朝不可得。不是無明朝。汝自不見性。不可是無性。今見着衣(口+契)飯。行住坐卧。對面不識。】


【對面】這個不是說站在前面,是當下你不了解它,【對面】應該講,你這一念你根本不悟道,不是說你站在它的前面。對面不識就是說,就在你這一念頭,就在你正前方,那是指念頭,不是指面。就在你正前方,你當下這一念,你不悟。


【可謂愚迷。汝欲見明朝。與今日不異。】


跟今天沒有不同,完全跟今天一樣。


【将性滅性。萬劫終不見。】


将這個性來滅這個性,萬年、千百萬劫你也不能見性。


【亦如有人不見日。不是無日。】


譬如說一個盲人,眼睛看不見的人,他會說:沒有太陽。不能這樣講。所以我們有本性,不是無性。


【講青龍疏座主問:】


《青龍疏》是一本注解,講這本注解的人問。


【經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禅師如何體會?】


什麽叫做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呢?禅師,請你爲我開示,要如何體會呢?


【師曰:爲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


我們的般若本性是清淨自在,無一物,智慧心就是,我們的智慧心就是,智慧是無形相的東西,充滿了虛空,遍法界,是名無法可說。


【即于般若空寂體中。具河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


所以我們在行住坐卧中,就像現在,什麽是佛?現在說法的就是。什麽是佛?現在聽經聞法的諸位就是,你們悟了嗎?


【故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講華嚴座主問:】


講《華嚴經》的人這樣問。


【禅師信無情是佛否?師曰:不信。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


爲什麽呢?死人就變成佛了。


【死驢死狗亦應勝于活人。】


因爲無情就是佛嘛,但卻是活人才能作佛,死人是無法作佛的。


【經雲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從三明六通生。從一切善法生。若說無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


太厲害了,講不赢他,你現在馬上去死好了,你就可以作佛了。大德如今便死。意思就是,你說無情就是佛嘛。


【有法師問:持般若經。最多功德。師還信否?師曰:不信。】


跟我講的一樣,我剛才告訴諸位,誦經不是誦給佛陀聽的,是誦給你們自己聽的,你們懂不懂啊?我們人有沒有心地功夫,修行就會有差别,你誦經,譬如說你誦《地藏經》、《金剛經》,你隻是藉着外在,那麽你的力量就不夠,若是要修行的人,你要從内心觀照,放下,那麽貌相、外表的灑脫自在就一直顯現出來,透出智慧的光明。上次有一個人起乩,起乩跳動起來,說是她的冤親債主,他是自殺的,現在附着在她身上,是跟成龍拍過電影的女主角,起乩要說話,她說她跟成龍拍過電影,來找師父時,整個人很呆滞、恍恍惚惚的,恍惚的說她被惡鬼附身,這個人就是自殺。自殺之後,他就跟她來,跟這個女的靈魂來,來的時候,就講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我跟他說:你離得太遠了。來的時候就開始講了:他是鬼,動作很恐怖。我跟他說:你離得太遠了,你靠近一點,我聽不到。他說:我靠近不了你,你旁邊有人啊。我看一看:沒有人啊。師父旁邊有站人嗎?他說:不是啦,旁邊有護法,我近不了身。我說:你站近一點,你站那麽遠,我聽不到。結果無法近身。所以這就是說,我們在修行,如果在心地發真正的善良,像師父沒什麽修行,都有善神保護我了,何況你們這麽善良的大菩薩,你們都是維摩诘居士呢,你們知道嗎?你們這些出家人都是佛陀呢。所以我們講堂樓上樓下,不是維摩诘居士,就是釋迦牟尼佛,你們都是佛陀,隻有師父一人是凡夫,我都多少有護法在護持了,更何況是你們呢?所以說我們修行,要由心地上好好下過功夫,所以說我們持經、誦經也是一樣,要符合我們心地的功夫。師曰:不信。若是這樣說。


【曰:若爾。】


如果你說持《般若經》功德最多,那麽【靈驗傳十餘卷。皆不堪信也。】


師曰,意思就是說,像你這樣不相信有靈感,那麽靈感那麽多,就不應該相信羅。


【師曰:生人持孝。自有感應。】


世間人行這個孝,都會有感應。


【非是白骨能有感應。】


不是白骨能夠感應,這是因爲人的孝心感動天。


【經是文字紙墨。文字紙墨性空。】


因爲是緣起法,幻化在我們眼前的東西,白紙印黑字,這能有什麽感應呢?所以能感應的是我們的心,感應諸天、諸佛菩薩。


【何處有靈驗?靈驗者在持經人用心。】


什麽是感應呢?感應是我們人用心在感應。


【所以神通感物。試将一卷經安着案上。】


着案上,案上就是桌子。把經典放在桌上,沒有人受持。


【無人受持。自能有靈驗否?】


這樣看它有沒有感應?所以還是心的問題。


【僧問:】


有位出家人這樣問。


【未審一切名相及法相。語之與默。】


【語】就是講,【默】就是沉默。


【如何通會。】


要怎樣才能會通呢?


【即得無前後?】


如何一心通達呢?


【師曰:一念起時。本來無相無名。】


我們一念起的時候,本來是無相無名。


【何得說有前後?】


我們的思想動一個念頭,本來是無的東西,你說有說無、說有相無相,這也都是假的名相,如何說有前後呢?


所以【不了名相本淨。妄計有前有後。】


這句話要劃下來。我們因爲不了解名相本淨,今天我們就是死在名詞、外相裏面,妄計有前有後。今天全部的衆生,都是死在這個地方,所有的衆生,都是死在不曉得這個語言、文字、外貌統統是假相,全部死在這個地方,妄計有前有後,所以你就執着有一個真實性的東西。


【夫名相關鎖。】


這個【鎖】就是我們打鎖的【鎖】,鎖東西的鎖。


【非智鑰不能開。】


沒有這個智慧的鑰匙,他沒有辦法開。


【中道者病在中道。二邊者病在二邊。】


中道,他以爲有中道可得,其實中道是不可得。二邊就是空有,空有兩邊,病在兩邊。


【不知現用是無等等法身。】


不知現用。你現在當下這一念平等用,無等等法身,你當下不分别、不執着,一切法不受,畢竟空,一絲不挂、一塵不染,當下你就是無等等法身,遍一切處,都是妙有。


【迷悟得失。常人之法。】


迷跟悟,這是世間人【自起生滅。】我們現在就是這樣,自己産生生滅。


【埋沒正智。】


埋沒了正确的智慧,正知正見。


【或斷煩惱。或求菩提。背卻般若。】


我們違背了畢竟空的般若。


【人問:律師何故不信禅?】


這個禅師,大珠和尚就說。


【師曰:理幽難顯。名相易持。不見性者。所以不信。】


就是說因爲禅,有人問:律師何故不信禅?師就這樣說:因爲道理不容易,名相是比較簡單。也就是說,學律宗的人,按照名相來做是比較容易,沒有見性的人,所以他不相信。


【若見性者。號之爲佛。識佛之人。方能信入。佛不遠人。】


佛并沒有離開我們,【而人遠佛。】佛是什麽?佛就是你啊。所以從前有一個人要去參訪禅師,從遠遠的地方就問了,這個人沒有什麽禮貌,他聽說某位禅師很厲害,他便前去參訪,才走到門外他就問了:請問禅師,什麽是佛?禅師說:來來來。因爲太遠了,禅師講得很小聲:來來來。禅師說:把耳朵靠過來。他想:奇怪。爲什麽講個佛法還要這麽神秘?禅師說:來,來,把耳朵靠過來。然後大喊一聲:你就是啦。禅師說:你就是佛啦。我就是啊?對啊,你就是啊。小聲的叫他來,還叫他把耳朵靠過來,這個禅師也是很有趣。所以人遠佛。


【佛是心作。】


佛就是我們的心造作的。


【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覺。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無心相。迷人執物守我爲己。悟人般若應用現前。】


迷的人是向文字當中求,我們就是這樣,悟的人向心去覺悟。所以在座諸位,爲什麽你習氣不能除?爲什麽你煩惱不能斷?你不肯下功夫去觀照啊,誰拿你有辦法呢?沒人有辦法。迷的人修這個因等待這個果,就好像守株待兔一樣,慢慢的修。不必!悟到的人,了無心相,當下他就是。迷的人,執物守我爲己,執着外境或是修我相,認爲自己在修行。悟到的人,般若應用現前。四十一頁。


【愚人執空執有生滞。】


【滞】就是停頓,三點水再一個帶,就是停頓。愚癡的人,不是執空就是執有,産生停頓。


【智人見性了相靈通。】


了相,了這個相靈通。


【幹慧辯者口疲。】


【幹慧】就是智慧少的人。幹慧,你對這個智慧少的人,辯者口疲,要跟他講的話,你會很累人,幹慧辯者口疲,想講也講不出來,所以智慧少的人,他這個口才是很困難的,講不出來,沒有智慧啊。


【大智體了心泰。】


大智慧的人悟了,【心泰】就是沒有事,完全沒有事。【菩薩】也就是發大心的人。


【觸物斯照。】


菩薩,發大心的人,觸物斯照,【物】就是境界,碰到一切境界,統統清清楚楚。【斯照】就是智慧現前,就像燈光一樣,走到哪裏,燈光都現前。


【聲聞怕境昧心。】


小乘心的人,發小乘心的人。聲聞,發心小的人,很怕接觸境界。【昧】就是迷昧了真心,怕被迷惑了,要是菩薩就不怕了。


【悟者日用無生。迷人見前隔佛。】


見前就是現在前面的東西就隔着佛。悟道的人,每一天在運用,每一天都無生。所以我們隻會開世俗的金庫,隻會去顧那個金庫,我們都不會顧我們内心這個智慧寶藏的金庫,我們都不會開啓心中的金庫,把它運用出來。人人有金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金庫,但是我們人都隻知道穿一件内褲,卻不會運用心中的金庫。可憐,可憐。所以悟到的人,是世間最快活的人。迷的人見前隔佛。下面。


【人問:如何得神通法?師曰:神性靈通。遍周沙界。】


我們的神性靈通,遍一切法界。


【山河石壁。去來無礙。刹那萬裏。往返無蹤。火不能燒。水不能溺。】


也就是漂,不能淹沒、淹死。【溺】就是沉沒。


【愚人自無心智。】


愚癡的人就沒有智慧。


【欲得四大飛空。】


他想要四大飛空。


【經雲:取相凡夫。随宜爲說。心無形相。即是微妙色身。無相即是實相。實相體空。喚作虛空無邊身。萬行莊嚴。故雲:功德法身。即此法身。是萬行之本。随用立名。實而言之。隻是清淨法身也。人問:一心修道。過去業障得消滅否?師曰:不見性人。未得消滅。若見性人。如日照霜雪。】


清晨所看到的霜雪,一下子就消失了,日光若是照到霜雪,瞬間就融化了。


【又見性人。猶如積草等須彌山。】


明心見性的人,業障就算積草如須彌山那般高。


【隻用一星之火。】


爲什麽他隻用一星之火?他隻要用平等的智慧,畢竟空的智慧,一星之火,隻要用一點點的觀念,也就是無相,就可以化盡一切的業障。【一星】的意思就是,隻要用一點正确的理念,就是用無相修行,業障馬上化消。


【業障如草。智慧似火。曰:雲何得知業障盡?】


要如何才知道業障盡了呢?


【師曰:見前心通。前後生事。猶如對見。前佛後佛。萬法同時。】


這句話比較不容易了解。見前心通,看到前面的事,也都不會誤到,見前面以前的事情,能夠會通,4:54就表示不會停頓在記憶的殘影裏面。說我們的記憶,我們的曆史,隻是記憶裏面的幻影,不要去執着它,曆史隻是一筆爛帳,不要去執着它。所以見前心通,意思就是說,你不要停頓在你的錯誤的記憶裏面,痛苦的記憶裏面,放下,你的心自然就會通,我們今天起不要想:過去那個人對不起我。我們現在整天都想:我有沒有對不起别人。你現在每天這樣想。這才是最重要的。我要是對不起别人,這是我不對,若是别人對不起我們,這就不重要。前後生事,前面、後面所發生的事情,猶如對見。【對見】它不是說對面見,這意思就是說,非常清楚,不被迷惑的意思。前後所發生的一切事情,就如同在你的眼前這樣清楚,就是因爲有大智慧,就是因爲我們擁有大智慧。所以前佛後佛,萬法同時。這個前佛後佛是指智慧心,前面的智慧心跟後面的智慧心,統統是同時,叫做前佛後佛,有明心見性就是佛,有智慧的人就是佛,所以前面的智慧心、後面的智慧心,因爲是平等無相,當下都是同時。


【經雲: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


劃起來,太棒了。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


【成就一切智故。】


你看這個多美啊,多美啊!一念知,你當下這一念悟,哪裏統統都是道場,任何一處都是道場,不用跑到深山林中,還得擔心被老虎吃掉了。成就一切智故。有個比丘說要住茅蓬,我說:有這個必要嗎?他先前也是在僧團中,跟大衆一起生活。他說:我很懈怠,我的生活習慣跟别人不同,别人也不太能夠原諒我,我也覺得很慚愧,我對不起别人,我想幹脆獨自去住茅蓬。我說:既然有慚愧心了,更應該符合大衆。他還是不願意,就上山去了,去住茅蓬了。經過半年之後,他又下山來,來跟師父見面,我問他:你近來怎麽樣了?他說:下山了。我問他:爲什麽?有人去打擾你嗎?他說:不是。我說:那爲什麽?有蛇嗎?他說:也不是。我說:大藏經看不懂嗎?他說:也不是。那就是看得懂羅?他說:還是看不懂。莫非是明心見性了?也沒有。那到底是怎麽回事?他說:光是被蚊子叮就受不了了。光是蚊子這一關就抵擋不住了,真的是這樣啊,不相信的話,你去雷音寺看看,去美濃鎮福安裏……(客家話)那真是很吓人的,那邊蚊子的腹部是有記號的,一條條清晰可見的紋路,雷音寺的蚊子,一飛過來還會發出聲響。你們看過蚊子腹部有記號的嗎?一層白、一層黑的,你們見過嗎?而且體形很小。光是那些蚊子就讓人受不了了,全身都紅腫成一塊一塊的,一被叮到就紅腫成一塊,在雷音寺真的就是這樣。光是蚊子就受不了了,住山上就是這樣,而且還會有蛇,有一次蛇跑進我的房間,吓了我一大跳,還有蜥蜴,還有螞蟻,山上的螞蟻是不計其數,真是不計其數。所以我說,住茅蓬想要不殺生,可以說是不可能。你住茅蓬,你說你要不殺生,可以說不可能,走到哪裏都會踩到小動物,沒辦法。不然你就要拿放大鏡邊走邊照,沒辦法。所以說住茅蓬也有住茅蓬的苦惱,蚊子啦、蛇啦、螞蟻啦,而且晚上冷風嗖嗖的,加上又怕鬼的話,那就很凄慘了。我已經打電話跟吳老先生講了,我跟他說:七月我就要叫我的徒弟去住了,七月之前你若是還不搬家,你自己要想辦法,你要去租房子。我從去年跟你買道場,你到現在還沒有搬走,你本來跟我承諾過年前新房子會蓋好,到現在已經三、四月了,我跟他說:再三、四個月,我就要派徒弟上山去住了。那裏可以住十五個人,所以要他們開始趕工。她先生是基督教徒,她先生是不信地理的,我跟他妻子談過之後,才比較有在進行了,她很相信地理,所以她要等到三月初四才動工,還是農曆哦,到現在還沒有動工,到現在還沒有跟我辦交屋,哪有人這麽慈悲的。賣給我四千多萬,到現在房子還是讓他住,現在産權都轉移到我們财團法人的名下了,已經完成過戶了,房子還是免費讓他住。我跟他說:到七月你的新屋若是還沒蓋好,你自己要想辦法,你就要搬走。七月馬上就要派徒弟上山去,要開始整理了,蓋廁所,不然以後要怎麽辦?10:52派徒弟去那邊住,一次派幾個去,派兩個去。派徒弟去之後,我每天會打五通電話去查,他就沒空開溜,哪裏也别想去,我自有辦法啦,我人不在山上,他以爲可以到處亂跑了。他想:師父不在這裏,自由了。不可能的事,我每天有空就一直打電話,他哪裏也不能跑。他要是跑出去,馬上就記上一筆,然後再準備一臺傳真機,電話打不進去,就用傳真的,要是傳真還不夠,再派人去。山上的路已經鋪好了,花了三百八十多萬,土木工程花了二百多萬,這還隻是最後一期,土木工程已經花了一千三百多萬了,到現在又花了二百萬,總共花了一千五百多萬,鋪設那條路,到現在我們總共花了二千萬,山上建設到現在花了二千萬,所以才要借錢,借得滿頭大汗,到現在也沒有人拿錢來借我了,可憐,突然就停止了,停下來了,停下來了,現在都無聲無息的,前幾天還有人拿來,現在都沒有了,所以我們會花這麽多錢,就是用在這些地方,就是爲了要栽培下一代,道場啊,再來就是做一個文化區,我們要形成一個文化區,就是這樣。好了,今天跟諸位講經就講到這裏,希望諸位發心印《楞嚴經》,還有就是我們這裏要辦短期出家,因爲師父現在經費不夠,我希望每個人能出五百元,昨天講一千元,都沒有人發心,再降低一點,現在降價,剩下五百。我昨天宣布:我要辦短期出家,大家支持我,因爲師父沒有錢,也沒看到大家有行動,沒有人寫贊助短期出家,所以要寫上:贊助短期出家。你們這些法師,師父的經費若是足夠,錄音帶我們贈送給你們結夏安居,知道嗎?我雖然沒有錢,但是我還出得起。如果沒有什麽問題的話,明天我們就可以把《頓悟入道要門論》結束,下個禮拜就講《維摩诘經》,明天一定講得完,因爲到五十八頁而已,明天可能不到九點就講完了,因爲不要拖,不要拖拖拉拉的,請諸位支持師父的理念,共同建設佛教的清淨之道場,下課。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2-9-11 19:39
回复 佛教 的帖子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卷下四十三頁第四行。


【有行者問:】


有一個修行人這樣問。


【雲何得住正法?師曰:求住正法者是邪。】


就是内心有所求,動一個念頭:說正法住于我的心。那麽這一念若是沒有放下,就不是叫做正法。


【何以故?法無邪正故。曰:雲何得作佛去?】


怎麽能說求正法,安住于我們的心作佛呢?因爲佛是無一切法,所以說,無一切法才是正,你有所求就變成邪。那麽如何才能作佛呢?


【師曰:不用舍衆生心。但莫污染自性。】


你隻要不離開現前這一念,當下這一念心,隻要不污染我們清淨的本性。污染就是執着。所有的污染,都是從【執着】這兩個字的角度來說的。簡單來說,放不下叫做污染,隻要你有事情放不下,這都叫做污染。


【經雲: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心,以及一切衆生,這是三無差别。


【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脫否?】


若是這樣說:心、佛、衆生,三無差别,若是這樣來解釋,是不是能夠解脫呢?


【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


又沒有人束縛你,你須要解什麽呢?若是說有繩子綁住你,我還可以幫你解開,現在連結縛都沒有,本性本自清淨,連結縛都沒有,更有何人須要求解呢?


【法過語言文字。】


意思就是說,諸佛菩薩所說的正法,這些真理,【過】就是不落入,或者是指超越,超越語言、文字。


【不用數句中求。】


【不用】就是不是在數目,或者是句子裏面去求。不是用數目,或者是文字、語言所産生的一句一句當中去求。


【法非過現未來。】


法:佛所說的真理,是要讓我們體會當體即空的東西,完成無量劫以來,當下就打破無明束縛的自覺性,所以法并不是過去,不是現在,也不是未來,因爲過去已經不可得,若是現在,刹那間在變化,在生滅,若是未來,也還未到。


【不可以因果中契。】


【契】就是合。因爲因自性也是空,果當體也是空,因果是生滅法。修因待果,這是世間人的角度,諸佛菩薩大徹大悟,即因當下就是無上的正等正覺。因果,從因到果,就是有增加,有減少,才能産生因果的這個角度。譬如說一棵樹木,這棵樹的種子種下之後,一定要澆水、施肥,慢慢的,這棵樹就會開花結果,茁壯,到現在結果。從困到果都是有增有減,既有增減,統統叫做生滅法,生滅法裏面,永遠不能成佛。那麽有人說:十二部經典當中都是講因果,師父你爲何說因果當中不能成佛呢?佛是不昧因果,他不能超越這個因果,也不能落入這個因果,超越這個因果的話,佛就自己打自己嘴巴,佛不能離開因果,但是佛不是因果法,佛若是因果法,因果就是變成生滅法。可是他也不能離開因果法,離開因果的話,那麽在事相當中就無法解釋,所以佛從因地修行到果地的覺悟,這是在事相、生滅法上,對衆生的共業來說,爲了使人方便了解,佛自無量劫以前,是如何修行達到果位,其實佛達到果位,當下就是他因地自性空的東西,最初的就是最後的,最後的就是最初的東西,因爲自性本來就是空性的東西。若是說:修因達到果報,這是不得已的,對衆生方便來說:佛已經成佛了,其實在自性空性的宇宙,無量無邊、無一切法當中,既然法界藏身,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怎能說有一個因、一個果呢?你說在虛空當中一百公尺賽跑,從這裏跑到那裏,你哪裏做起點呢?一個人已經完成宇宙的覺性的時候,他就沒有所謂的起點,就沒有所謂的終點。他既然沒有起點,沒有這個終點,起點就是終點,終點就是起點。所有起點,自性就是空,所有終點,自性就是空,終點跟起點,都是我們自己假設出來的東西,所以佛非因果法,不離因果,不立因果。佛若是立因果,那麽永遠在生滅法當中,不能成佛,佛若是離因果,那麽佛就自打嘴巴,因爲所有的事相都講不通,所以佛也是在因果法當中修,但是佛當下就超越這個因果的束縛,叫做不昧因果。那麽我們就知道,不昧因果,就是現實裏面讨論因果,但是當下就是超越,現實當下就是超越,超越的本身就是現實,現實就是因果法,現實就是生滅法,所以現實就是事相,超越就是理性。也就是說,不可以因果中契,也就是說,他不是因果法、生滅法裏面的東西,爲什麽呢?下面。


【法過一切。不可比對。】


因爲因果它要有比對啊,對果來講,這是因,對因來講,那是果,由彼講此,由此講彼,從今天來講,講未來的明天,那你今天當體即空,那你的未來還是空,今天就是未來,未來就是今天,今天就是過去,過去就是現在,爲什麽?因爲現在這一念,就是盡虛空界、遍法界,就是我們的家,一切智慧圓滿,福德全部具足,你說哪裏是起點,哪裏是終點?這樣你們悟到了嗎?開悟了嗎?有人在點頭了。所以法既然不可比對,那麽簡單來說,法身無相。


【法身無象。應物現形。】


應物現形。你說什麽是因,什麽是果呢?什麽都是因,什麽都是果,什麽都是緣。在《俱舍論》裏面,在因緣果當中,它沒有分得很清楚,也無法劃分得很清楚,也沒有辦法,所以應物現形。


【非離世間而求解脫。】


離開世間就是生滅法。你離開世間,離開這個生滅法,找不到一個不生不滅法的涅槃,所以說不能離開這個世間而求解脫。意思就是說,當下這個世間,你當下就是解脫,因爲全宇宙當中,你走到任何一處,都是緣起法,都是生滅法,都是因果法,除非你這一念不受影響。所以你想要完成無上的覺悟,隻有在你的内心裏面,自我回光返照,除了這條路以外,其他沒有路可以走。所以我們去看人家閉關,看到老和尚就笑他:老和尚你被關在裏面了。老和尚也笑你:你被關在外面了。你冷靜的想想看,是不是這樣子?老和尚被關進去,你也是被關進去,都一樣,彼此都被關起來了。可是老和尚并沒有真正被關起來,他隻是身體被關起來,他内心裏面大徹大悟,整個宇宙都是他的生命,整個宇宙都是他的智慧,26:08整個宇宙都是他本來的面目,是我們自己被抓去關在煩惱裏面,非離世間而求解脫。


【僧問:何者是般若?】


什麽叫做般若呢?


【師曰:汝疑不是者說說看。】


你疑不是,你隻要有懷疑的,你說說看,哪一法不是般若呢?爲什麽呢?你眼睛所看出去的東西,隻要你看得到的,都是生滅法,生滅法當體就是空,空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看到茶杯,這就是般若啊,這就是在爲你說法啊;下雨天,雨下個不停,淅瀝嘩啦的。從前我住的全自動的房子,屋頂都鋪上瀝青布,雨水落下時就會發出聲響,上面用磚頭壓住,風要是吹動瀝青布拍打屋頂,就會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雨聲,生滅法。去上廁所,去看瀑布,也是生滅法,我們自己排洩出來的尿,就是瀑布,有的是黃色的瀑布,表示火氣比較大,有的是白色的瀑布,也是生滅法。你眼睛所看到的,哪一樣不是生滅法?生滅法當下就是空性,所以說你要找道場,你何必找什麽道場呢?道場就在我們的心。所以廣欽老和尚說:我們寄形于天地萬物,哪裏都是我們的道場。若有所悟,悟就是我們的道場。如果你不悟,你哪裏都不是道場。你走到哪裏都跟人家不合,不能完成一合相。一合相就是事理圓融。跟任何人都理事無礙,大修行人是抉擇這個智慧,不是抉擇道場。


【又問:雲何得見性?師曰:見即性。無性不能見。】


我們的本性就是見,無性不能見,所以見有分别心,性是平等心,所以雖分别,當下就是平等,雖平等,當下就有分别的能力,所以見就是性,性就是見,所以無性不能見。


【又問:如何是修行?】


哪一種人才是真正在修行呢?28:52這個把它劃起來,這個講得太好了。


【師曰:但莫污染自性。即是修行。】


你注意聽祖師這一句話在講什麽,你不要愣頭愣腦的,整天都在求法,整天就是隻會聽經聞法,祖師已經跟你講得很清楚了:但莫污染,就是修行。廣欽老和尚教人家怎麽修行呢?很簡單,廣欽老和尚在修行,像我們今天誦戒,誦廣欽老和尚開示錄,廣欽老和尚教我們如何修行呢?他說:我們若是看到别人的過失,都認爲是我們的業障,那是我們的問題。所以人家在我們面前,說長道短的,講是是非非,我們就聽而不聞。譬如我們今天,在誦廣欽老和尚開示錄時,就有講到一段,他說有一個人來向另一位傳某師,老和尚的弟子都是傳某師,來講是是非非,講誰怎麽樣怎麽樣,等那個人離開之後,廣欽老和尚就告訴這個徒弟:我們修行人對是非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别人跟我們講什麽,我們就應付幾句,不要失了他的禮,我們不要跟着他去,那是要往地獄的路。意思就是說,來講是非的人,都是要牽引你堕地獄的,你不要被是非卷走了,太了不起了。所以廣欽老和尚開示錄,請一本回去看,那真的很棒。所以古時候佛陀所制的戒律,所以今天我告訴徒弟,什麽叫做持戒,心得自在,得大智慧,得解脫,這才是真正持戒的人,你要搞清楚。能夠得到自在,得到解脫,不看衆生的過失,這才是真正的持戒。不是隻用嘴巴說說,不是說日中一食便是。你看廣欽老和尚開示裏面講到,有一個人打餓七,傳某師,好像是傳能或是什麽人,打餓七,餓了一星期,餓七就是一星期不吃飯,打餓七,結果餓死了,往生了。所以開示錄裏面講到,有一個人問廣欽老和尚:師父,我也想學日中一食。廣欽老和尚說了一句話很有趣:你給我正常的吃飽飯,好好的去敲鍾,才有力氣工作,你不要給我學那些。意思就是說,不要學那些奇奇怪怪的事,你給我正常的吃飽飯,好好的敲鍾打鼓,才可以替常住做一些事。的确,講得沒有錯。所以說,但莫污染自性,就是修行。但莫污染,簡單來說,就是一切法不受,一切法來到我們的自性,都是見如不見,聞如不聞,都是這樣,那麽就沒有事。


【莫自欺诳。即是修行。】


莫自欺诳就是不要騙人。有一個小姐很喜歡說謊,也是學佛的人。我要是問她:你一天念多少遍往生咒?因爲師父在問她了,她又沒有修行,覺得很不好意思,她就說:我每天念三百二十四遍,我從家裏坐車到公司,我可以念上三百多遍。結果我一打聽起來,都不是真的,太會說謊了,很會白七(說謊),欺騙别人。這樣不好,沒有修行就沒有修行,像我沒有修行,我就自己說沒有修行,對啊,我沒有修行,我都隻有修剪胡須而已,隻有刮胡子而已,你看,都刮得幹幹淨淨的。所以說:莫自欺诳。有修行就有修行,沒有修行就沒有修行,爲了愛面子,騙人家說自己一天念多少佛號,欺騙别人,這樣就不好。我們是要往生的人,怎能一天到晚講謊話呢?不要欺騙别人,就是修行。


【大用現前。】


大用現前就是妙有,就是平等心現前。


【即是無等等法身。】


大用,你要永遠記住,大用就是隻有四個字,【無相平等】就是大用,所有運用在宇宙當中的法,無相的運用叫做大用,平等心就是大用,無分别心,平等心,那就是大用。若是有分别心,這不是大用,這叫做障礙。即是無等等法身。


【又問:性中有惡否?】


在本性當中是不是有惡呢?善都立不了,怎麽會有惡呢?


【師曰:此中善亦不立。】


如何論善惡呢?完全不立,善也不立。


【曰:善惡俱不立。将心何處用?】


那麽我們的心要如何運用呢?


【師曰:将心用心。是大颠倒。】


我們現在就是這樣,我們的心本來是放下,無一切相,我們又勉強自己,要産生一種觀念,我們不是由本性,流露出一種自然清淨、平等、大慈大悲的念頭,我們現在就是強迫自己産生一種念頭,因爲設立一個标準,變成産生一個對立,因此我們都是錯用心,我們無始劫以來,統統是水中撈月,鏡中像、水中月、海市蜃樓,我們現在所抓的都是這樣。所以因明立所,所既妄立,就是這樣。因明立所,因爲我們想要更清楚的了解我們的本性,這一念想要更清楚,就把本性轉成無明,本性自有智慧去分别一切相。見,見就是性,無性不可見,性就是見,見就是性,見就是分别心,本性就是平等心,所有的見,都是由平等心出來的,所有的本性平等心,自然就有清淨的分别心。但是我們不是,我們不能了解,那個平等心的東西是什麽,我們硬是要把自己推向分别心,所以強迫自己煩惱,強迫自己痛苦,強迫自己看不破,搞到後來自殺。誰強迫你?什麽人給我們自己痛苦?是自己逼上自己的梁山,逼上梁山,逼上死路,就是我們,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所以将心用心是大颠倒,爲什麽?因爲一切法無心可用,就是大用。


【曰:作麽生即是?】


他說:這樣生就是嗎?意思就是這麽簡單的意思,這樣就是嗎?


【師曰:無作麽生。亦無可是。】


無這麽生就是沒有所謂的生,亦無可是,也沒有所謂的是,太厲害了。他說:這麽生就是嗎?也沒有所謂這麽生,也沒有所謂的是。所以說大徹大悟,講生也對,講無生也對,講是也對,講非也對,講一也對,講多也對,爲什麽?因爲這些都是空的東西,應衆生的方便,看你要講什麽都沒關系,你要講什麽事相都沒有關系,因爲所有事相、理體,沒有是跟非,求一切法,就是離一切法,對不對?你擁有正法,你的心就是邪,連正法都不立,就是真正的正法,正邪都不立,心中自有菩提意,就是這樣。無這麽生,也無這麽是。


【人問:有人乘船船底刺殺螺蚬。】


這個念:蚬(ㄒ—ㄢˇ),我有查過辭典。蚬就是軟體動物,如蛤蜊、蛤仔,螺蚬(ㄒ—ㄢˇ),蚬就是像蛤仔之類的。人坐船,船從沙灘上拖入海中,船底滑過沙堆,壓到蛤仔把它輾破了,把它壓死了。


【爲是人受罪。爲複船當罪?】


意思就是說,人乘船過去輾死了蛤仔,将來,【爲是】就是将來,将來是人要受果報呢?還是船要受果報呢?


【師曰:人船兩無心。罪正在汝。】


罪就是在你,意思就是在受罪的那個人。


【譬如狂風折樹損命。】


不小心壓死了人,38:30意思就是說,譬如臺風來臨時,臺風來時,掀起一陣陣狂風,風吹得樹搖搖欲墜,我們走到樹下時,剛好斷裂,被樹木壓死了。風也無心、樹也無心,它也不是存心要壓死你的,那就是【無作者無受者。】你隻要沒有無明去造作,你就不會受這個果報。


簡單來說,【世界之中。無非衆生受苦處。】隻要你無明不斷,不管在哪裏統統會受到這個果報。所以說不是你無心,這樣就沒有罪,你無心還是有罪,還是要受果報。對不對?還是要受果報。譬如說我正在做水泥工,我手上一塊磚頭,不小心掉落到樓下,打中路人的頭,頭顱破裂了,當場死亡,被砸死在樓下。那麽你說這個人有沒有犯戒呢?沒有犯戒,那麽有犯因果嗎?有犯因果,犯什麽因果呢?無明的因果,不小心的因果。所以我們若是在廚房煮飯的時候,戒律講得很清楚,燒得滾燙的熱水,不能倒進水溝,因爲倒進水溝的話,水溝裏有很多蟲,會馬上被燙死,無心之罪,無心之過。你們不曉得,那是很微細的。從前我們在忏公那裏,米裏都會長米蟲,就要把米蟲一隻隻撿出來,而且總是叫我去撿,我又近視,就慢慢的來,也不也捏死它。夾完之後,在罐子裏放些米讓蟲吃,算是把它養起來,好像養蠶一樣的,沒辦法,不敢殺生,所以要這樣子做。你若是要講到持戒律,你就是要這樣子,不然沒辦法。有一次,我跟常禅法師開玩笑,我說:常禅法師,米裏面的蟲這麽多,該怎麽辦呢?他說:煮熟就浮上來了嘛。他是在開玩笑的,當然他是不會這樣做,這是大家在開玩笑的,沒錯,煮熟一定浮上來的,這還用講?那是在開玩笑的,當然法師也不會這樣子啦,這是大家私下講講笑話啦。41:21既然是一個法師,大家都是出家人,怎麽會說這樣去殺生呢?對不對?不可能。所以說,狂風就是比喻作我們人的無明,這個無明的造作,就會受到這個無明的果報。所以你坐船過去,刺殺這個螺蚬,無心報,無心造也是無心報。四十六頁。


【僧問:】


有一個出家人這樣問。


【未審托情勢。指境勢。語默勢。乃至揚眉動目等勢。如何得通會于一念間?】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沒什麽困難,但是因爲古字讀起來很艱澀。【未審】就是不了解。【托情勢】就是人情世故當中,應該怎麽樣做,才叫做圓滿。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叫做托情勢。這個【勢】就是一種情況,在人情世故這種情況當中,要怎麽樣才能夠在一念間完成佛道。指境勢,這個【指】就是對,對境,【勢】就是一種境界、情形,面對一切的環境,境界現前時,那麽我們應該如何會通我們的起心動念,才能完成佛道呢?語默勢,【語】就是說,【默】就是不說,在說話或是不說話當中,要如何才能在一念之間,會通完成佛道呢?乃至揚眉動目,揚眉,我們的眉毛,揚眉動目,像這樣子,揚眉動目,轉動眼睛,表示我們五官的變化,這種情形,如何得通會于一念之間呢?


【師曰:無有性外事。用妙者。動寂俱妙。心真者。語默總真。會道者。行住坐卧是道。】


講得實在是簡潔又有力,既單刀又直入。無有性外事就是說,一切法都不能離開我們的本性。爲什麽?因爲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本性,所以我們走到哪裏,都用畢竟空的功夫,走到哪裏都無礙。無有性外事,用妙,若是能夠運用奧妙不可思議道理的人,動寂俱妙,不論是在動态,不論是在沉寂思處,都是很奧妙的。若是心真,心真就是悟道的人,心若是真,隻有本性是真的嘛,語默總真,不論是在說話時,他也是開悟,不論是在沉默時,他也是開悟。我們人就不同了,高興的時候,是拼命的一直講話講不停,要是不高興的時候,他就愁眉苦臉,靜靜的不說話。有一天,我跟一個同學出去買東西,買東西時,碰到一個人,她兒子剛考上大學,這個母親帶着兒子來買東西,這個母親得意洋洋的,非常高興。我們在店裏挑選東西,正在到處看看,就聽到她母親很高興的炫耀着:我兒子考上大學了,我們今天要來跟你買東西,那個生意人看到逮到機會了,知道她兒子考上大學,她心情大好,一個熱水瓶就賣她兩三百塊,從前一支熱水瓶才幾十塊而已,卻賣給她兩三百塊。然後住校要棉被,需要買一件多大的棉被,一件棉被就敲她多少錢,反正她兒子考上大學了,她很高興,她心情正好,不論跟她講多少錢,多少錢都沒關系,馬上就付給人家了。人就是這樣,得意就忘形。我就跟我同學說:那個人的錢馬上就會花光了,人家準備敲她竹杠了。被我說中了,生意人都是這樣,所以做生意不犯妄語戒的,不可能,光是我看到的,就沒有一個逃得過妄語戒,很困難。所以說,我們要了解,衆生高興的時候,就一直拼命的講話,唯恐别人不知道她兒子考上大學了。要是開悟的人,說也是這樣,不說也是這樣,沒有什麽差别。會道者,行住坐卧都是道。


【爲迷自性。萬惑滋生。】


萬惑,迷惑就一直産生。因爲迷了自性,萬惑滋生。悟了就畢竟空,什麽都沒有,空一切法,你若是迷了自性,什麽都産生了。所以說,什麽事情都會再産生,這種事情永遠會再産生,永遠都會。有人說過一句話:人生就是曆史的重演。永遠在重演曆史,叫做人生。我們人就是這樣,你想想看,過去追求名、追求利的人,譬如項羽、劉邦、三國時代的孫權,拼得你死我活,到今天還是這樣,政治的鬥争,還是一樣,參議院、衆議院,美國現在要選總統了,對不對?我跟他們說:新聞報道,每天沒有什麽叫做新聞,都是重複的啦。土耳其昨天大地震,死了四千多人,六點八級的大地震,過去也曾經發生大地震。每天的新聞報道,不外是奸殺、謀殺、擄人勒索,每天都有,經常看得到,政局動亂,政治的問題。所以說每一天有新聞嗎?實在講是沒有新聞,聽懂了嗎?是沒有新聞,因爲都是殺來殺去,滅屍、擄人勒索、火災,不相信的話,在座諸位,你今天回去後,我教你怎麽看新聞報道,你拿一張紙寫起來,報道擄人勒索,你今天就記起來:擄人勒索。明天再報道時,你就知道這個昨天報道過了,雖然不同,隻是不同的案子而已,記上:擄人勒索一件。經濟犯、政治鬥争、選舉風暴,民進黨在抗争,你就寫上:民進黨抗争。你持續的寫下去,寫到最後,你就發現沒有新聞可以看,因爲都在你寫的裏面,你相不相信?醫學報道、體育報道,每天都在報道,橄榄球報道,你就寫下來:橄榄球比賽、美式足球賽,頂多是一次新鮮的,籃球比賽,瓊斯杯每年都在打,誰打赢了,也跟我們無關。你看,新聞報道有什麽新鮮的呢,對不對?都差不多,你看還能報道什麽?每天都是古聞,沒有新聞,幾千年來所發生的事情,都是在從前就發生過的事情,到今天不是爲名就是爲利,不是政治鬥争就是經濟,不然就是災難,要不然就是娛樂,要不然就是體育,統統一樣,全部一樣。有人說:師父,你怎麽常常在看新聞報道?沒辦法啊,因爲要講給你們聽啊,不然我怎麽會有資料,對不對?每天在聽經,聽這麽多經典,你不講一些事相的東西要怎麽辦?對不對?一定要這樣。所以會道者,行住坐卧都是道;迷惑的人,就是萬惑滋生。


【又問:如何是法有宗旨?】


什麽情形是法有宗旨呢?


【師曰:随其所立即有衆義。】


随其所立即有衆義,隻要它安立于什麽地方,它就有種種的意思産生。


【文殊于無住本。】


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以無住爲本。


【立一切法曰:】


曰,就是問。


【莫同太虛否?】


難道這個跟虛空不相同嗎?太虛就是虛空。難道這跟太虛空不是一樣嗎?


【師曰:汝怕同太虛否?】


意思就是說,太虛就是無量無邊,懵懵懂懂的,我們沒有辦法去了解。他說:你怕同太虛嗎?落入懵懵懂懂的太虛裏面嗎?


【曰:怕。師曰:解怕者不同太虛。】


【解怕】就是能夠了解這個太虛的話,了解你如何怕,那麽就不是太虛。解怕者就是說,如果你了解怕的原因在哪裏,你就不要怕。所以我們今天會怕死,如果你了解生死的原因,對這個道理徹底的了解,你就無生無死,你就不用怕了。


【又問:言方不及處。如何得解?】


言方不及處就是說,隻要動到語言,任何一物就統統不是,那麽要如何去解呢?如何去了解呢?言方不及處就是說,這個佛法說一物即不中。言方不及處就是說,我說什麽東西統統不對,那麽要怎麽樣去了解它呢?就是言方不及處,這個【方】就是任何一物,你講到任何一物,統統不是,就是言方不及處,你隻要講出一樣有形的東西,就不是本性。那麽我們應該如何去解尼?要怎麽解呢?


【師曰:】


禅師就這樣說。


【汝今正說時。疑何處不及?】


你懷疑何處不是呢?


【有宿德十餘人同問:】


【宿德】就是很有德行的人。


【經雲:破滅佛法。未審佛法可破滅否?】


佛法是不是會破滅呢?意思就是說,是不是有人會去破壞佛教呢?佛法是不是能讓人毀滅呢?


【師曰:凡夫外道。謂佛法可破滅。二乘人謂不可破滅。我正法中。無此二見。若論正法。非但凡夫外道。未至佛地者。二乘亦是惡人。】


惡人就是不發大心的人,二乘也是惡人。佛講的:焦芽敗種,自私自利。隻要你不是到佛的境地,不發大心,不想度衆生,就是惡人。


【又問:真法幻法空法非空法。各有種性否?師曰:夫法雖無種性。應物俱現。】


随着外境,随着一切境界,全部映現出來。四十八頁。


【心幻也。一切俱幻。】


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所有的念頭,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的分别心,既然是幻化出來不實在的,當然一切就是不實在的東西。


所以【若有一法不是幻者。幻即有定。】


意思就是說,若是有一法不是幻化出來的,那麽這個幻化出來的東西,變成有一個固定的東西,這樣就不對了,因爲一切法都是幻化出來的東西,所以它沒有定相。所以說,無有一法不是幻法,若是有一法不是虛妄的東西,那麽這個法就有定相。因爲無一法不是幻法,所以所有幻法都是不定相。


【心空也。一切皆空。】


我們的心一塵不染,一絲不挂,無所分别,平等慈悲,一切全盤放下,一切皆空,就是這樣。


【若有一法不空。空義不立。】


空義:空的道理不能成立。隻要有一法不空,那麽空的道理就不能立。


【迷時人逐法。悟時法由人。】


所以迷惑的衆生,就很容易受人影響。受什麽?法的執着。我們迷惑的時候,我們人就會追求法。所以有人來參訪時:請師父開示一下。我就像大珠和尚這樣告訴他:你自家的珍寶不顧,爲何跑這麽遠來?你自己就具足了,對不對?你自己就有一支智慧的鎖匙,用它來開啓佛庫,你就有無量的智慧。用智慧,用無所着的這支鎖匙,用無相這支鎖匙開啓它,全是你的财庫,用無相、平等心之法來開啓,都是你自家寶藏,現前的都是平等,都是無相,那麽就無礙,全是你的寶藏。一切法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義不立,空的道理就不能成立。迷的時候是人追法,悟的時候,法由我們操縱,從本性流露出一切法。


【如森羅萬象。至空而極。】


所以森羅萬象,到最後就是化作虛空。


【百川衆流。至海而極。一切賢聖。至佛而極。十二分經。五部毗尼。】


十二分經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五部毗尼就是比丘戒,分作五個、五篇。


【五圍陀論。】


那就是比佛在世時,比佛講的經論更早。圍陀又稱吠陀,專門講業力,講我們的業力,宗教的儀式。


【至心而極。】


講到最後,講到業力的問題,那還是講心的問題。


【心者是總持之妙本。萬法之洪源。】


萬法的來源。


【亦名大智慧藏。無住涅槃。】


無住涅槃,因爲不生不滅嘛。


【百千萬名。盡心之異號耳。】


【盡】就是全部都是心的不同的名號,叫做盡心。這個【盡】你不要當作是盡力哦,那不是這個意思,要講:全部都是心的不同名號。


【又問:如何是幻?師曰:幻無定相。如旋火輪。】


旋火輪就像人家在變魔術的時候,拿一支火把一直轉動,看到火像是一個圓圈一樣,其實是隻有一支火把而已,速度快一點,就好像是圓圈一樣。如旋火輪,會讓我們産生錯覺的意思。


【如乾達婆城。】


乾達婆城就是我們所講的海市蜃樓,以前都讀錯了,讀作:海市唇樓。那個字念:蜃(ㄕㄣ、)樓。


【如機關木人。】


像各種機關、各種木頭的人,意思就是種種的形态不一樣,變化無窮。


【如陽焰。】


陽焰就是不實在的。夏天的陽焰,太陽照射之下,幻化出來海市蜃樓。


【如空華。】


空中的花。眼睛壞了,就看出空中有花。


【俱無實法。又問:何名大幻師?師曰:心名大幻師。身爲大幻城。名相爲大幻衣食。河沙世界。無有幻外事。】


其實我們若是了解這些,什麽事都解脫了,既然是幻化出來的心,幻化出來的身體,幻化出來的衣,幻化出來的食,名相也是我們幻化出來的衣食,因爲我們依靠着名相在過日子嘛,他把它當作是,好像我們的衣食、日常用品一樣,意思就是說,名相就是我們平常在用的,7:41那麽就是如同我們的衣食那麽貼切,所以用:名相爲大幻衣食。河沙世界,無有幻外事,一切都是幻外。


【凡夫不識幻。】


凡夫不了解這是假相。


【處處迷幻業。】


迷在這個幻業。就像這個小的時候,常常唱這個:隻要我長大,隻要我長大。現在我長大了,如果沒有學佛,不曉得做什麽,迷迷糊糊的。那個小學生很高興的唱着,還跳得有模有樣,其實什麽也不懂,問小學生:你要做什麽?我要當科學家,都是随便亂講的。林益謙,你将來要做什麽?從來沒想到要當法師,也不懂、不明白,我的将來,寫作文,My future,我們大學進去第一篇作文,My future,我的将來,我的将來要做什麽?不知道。要是知道的話,所以我跟人家講過一句話,我本身,假使說來世,來世我知道,我今生今世是慧律法師,我将這一生所擁有的三藏十二部經典的智慧,都帶到來世,這樣我就不怕了,我什麽都不怕,向前走。問題是來世不曉得會變成什麽,也不能預知,所以我會怕,我樣樣都害怕,因爲來世會變豬,變狗也不曉得。我來世要是真的說我知道自己是慧律法師,三藏十二部經典都帶到來世,我就敢再來投胎,早就通達了,前世都已經研究過了,還擔心什麽呢?對不對?問題是不曉得來世會如何,就是不知道啊。來世若是有錢,有錢娶了十幾個老婆,在街頭巷尾遇到時還要問:你是第幾號的?不知道她是幾號老婆,因爲娶太多個了。然後也不知道哪個是自己的孩子,還要問他:你媽媽是什麽人?你媽媽排第幾號?從這一間店面排過去,一、二、三、四……你是在第幾間出生的?我住在第八間。才知道原來是第八個老婆生的。真糟糕,世間就是這樣,不然要做什麽?就是這樣。來世改頭換面之後,就一頭霧水了。所以不能等到來世,所以我求往生極樂世界的心,至死都不改變。我從一開始學佛,親近李老師、忏公,到今天我都沒有改變,十幾年将近二十年,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到今天,包括我現在講的統統是,我沒有改變我的初中(初衷)以及高中跟大學,完全沒有改變,永遠就是要求生極樂世界。要是說來世我沒有隔陰之謎,那麽我就敢再來,爲什麽不敢呢?能夠多度一些衆生,怎麽會不敢呢?以我這種智慧,來世再來講經,10:58可是不行,不穩當,來世要做什麽不曉得。所以說:無有幻化事,凡夫不識幻。凡夫不了解這個世間是幻化出來的東西,處處迷幻業,處處都迷惑。


【聲聞怕幻境。】


聲聞會怕,怕度衆生,他怕被迷惑了。聲聞尚且會怕,證阿羅漢果還會怕,那我們算老幾?我們連初果都沒有,我們隻有山上的一些荔枝。阿華打電話告訴我:師父,你的福報真是大,山上四周圍的果園,都有嚴重的蚜蟲害,師父你那塊地很奇怪,滿山開花,開得很漂亮。現在有人要來跟我包荔枝了,你想想看,所以人作善就有報應,真的。我前天去爲林師兄的母親助念,林師兄跟我講什麽呢?他說:師父你不曉得,我們對面要蓋高爾夫球場,有一天我去山上的時候,跟人家聊天:你們前面是在進行什麽工程?他說:要蓋高爾夫球場啊。那你爲什麽會來這裏?這塊地是我師父買的,我師父買下來了。他說:你知道嗎?前面一甲地叫價到一千多萬。你師父買了多少地?我師父在這邊買了四十二甲。你師父發大财了,發大财了,四十二甲,正好是四億二千萬,這下發财了。從前買是一百萬,現在叫價一千多萬,前面要蓋高爾夫球場,他跟林師兄說:你師父發大财了。若是有人要買,我願意賣,那就輕松了,四億二千萬,你想像得出來嗎?用一大卡車來載,一千元的大鈔要裝一大卡車,幾億元,吓死人了。若是有人要買,我願意賣,我邀這些徒弟再去買塊小一點的地。賺錢了,早跟你們說過我會賺錢,我就跟你們說,我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一買下之後,地價就漲得驚人。


【(日+水)心而入寂。】


(日+水)心,這個字我一直找這個康熙字典、辭彙、辭海,都找不到,我都找不到這個字,以前好像讀過,可是我忘記了,法觀有沒有讀過?你記得嗎?講錯你負因果哦,你不要亂講,肯定你才講,你不要一直比,好像什麽,不能講好像,這個一念錯的話,整個錄音帶出去,幾萬個人統統念錯的哦,這不是開玩笑的哦。所以這個字暫用我的:(日+水)(ㄇ—、),我不知道什麽音,但是我念ㄇ—、覺得很順。【(日+水)】就是埋沒的意思,(日+水)心而入寂就是說,把這個佛的心已經沉沒了,變成一個寂靜處了,就是說我們将佛的大慈悲心已經沒有了。(日+水)就是沒的意思,沒,沉沒的【沒】,就是沒有的【沒】,沒,沉沒,(日+水)心而入寂。


【菩薩識幻法。】


菩薩了解一切都是虛妄的東西。


【達幻體。不拘一切名相。】


了解一切都是幻體,所以不會束縛在一切名相裏面。你說我是豬就是豬,你說我是狗就是狗,你說我不是人就不是人,那我就是佛啦。人家罵:你不是人。對了,你講對了,你看,佛怎麽寫,一個【人】,一個【弗】嘛,弗不嘛,不是人就是佛,你罵我就是贊歎我。自己往好的一方面去想。


【佛是大幻師。轉大幻*輪。成大幻涅槃。轉幻生滅。得不生不滅。轉河沙穢土。成清淨法界。】


都是幻化的東西。


【僧問:何故不許誦經。喚作客語?】


喚作客語就是外來的話,從外面學來的,不是自己的東西。


【師曰:如鹦鹉隻學人言。不得人意。】


它不能了解人的意思。


【經傳佛意。】


經典是在傳佛的意。把它劃起來,【意】就是心,佛的心,所有的經典,就是要叫你會合佛的心。所以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統統是宗教的一種儀式而已,因此我那一天去前鎮分局演講的時候,我就跟那些警察說:我們目前所看到的,都是宗教的儀式,我們目前所看到的隻是宗教的儀式,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真理,真理就是佛的心。所以經典是傳佛的意。


【不得佛意而但誦。】


隻是誦念并沒有用。


【是學語人。】


就像鹦鹉學講話。


【所以不許。曰:不可離文字語言别有意耶?】


那麽是不能離開文字、語言的分别,而另外有意思羅?


【師曰:汝如是說。亦是學語。】


這也是一句語言。


【曰:同是語言。何偏不許?師曰:汝今谛聽。經有明文。】


【經有明文】就是講得很清楚。


【我所說者。義語非文。】


我所講的都是道理,就是要叫你悟入那個道理,而不是要叫你在文字裏面打轉。義語非文,非文字。


【衆生說者。文語非義。】


衆生說的是文章、語言,不是佛真正的道理,也就是着這個文字、語言。


【得意者越于浮言。】


你若是能夠得到佛的心,你就超過一切浮言。【浮】就是不實,不實的語言,所以語言就是假的。你若是在美國,在路上罵人家:你這個畜生。你面帶笑容的罵美國人:你這個畜生。美國人還會很高興的答你:Hello。他還會跟你打招呼,因爲他不知道你在罵什麽,你笑笑的罵他:你這個畜生。他還是會說聲Hi。他也不懂,他還跟你點頭,因爲他聽不懂。你要是罵他:You are indeed animal。Indeed animal就是你這個畜生,那你就慘了,他就開始破口大罵:fuck you。你娘。對你破口大罵了。Fuck you 這句英文就是罵人的意思,但是他沒有講得很難聽,隻是講:你娘。這還不會很難聽,不像我們臺灣人會罵四個字:你娘的。他沒有講這樣子,他講得很文雅:你娘。很棒,他沒有講得很難聽,fuck you,罵人,美國人在罵人的話。要是日本人罵人王八蛋,就是:巴格野魯(日文)。這都是很不好聽的。所以你要是去日本,罵臺灣話也沒用,所以這就是語言不通,在我們臺灣認爲難聽的話,很不文雅的話,在美國人看很輕松,他不認爲有什麽,他看你面帶笑容的跟他講話,他還很高興,他不懂還裝懂,你罵他:你這隻豬公。他還笑得很開心,他不懂還裝懂,他認爲他懂中文,其實他不懂,你跟他說:你這隻豬公。他還跟你說:是,是。Yea,yea,I am 豬公。語言、文字都無礙,他不了解這個是真實性的東西,所以說這是假相。在我們這個地方有作用,在美國就沒有作用,你現在認爲不好的語言,是因爲大家共同認爲這個是不好的語言,那麽你在美國,在日本,它就不是什麽不好的的語言,對不對?所以這個語言是一種外相,是假的,不是真實性的,非語非義,得意者越于浮言。


【悟理者超于文字。】


悟到道理,就超過文字。


【法過語言文字。】


一切法都是超越這個語言、文字。


【何向數句中求?】


你怎麽能夠在數目、文句裏面求呢?


【是以發菩提者。】


發覺悟的人,得到佛的宗旨,就要放下這個語言。


【得意而忘言。】


不是這個意思,是要放下的意思。如果你得到佛陀即心即佛的宗旨,你就要馬上放掉這個語言的分别。


【悟理而遺教。】


你悟到這個道理而忘記。而這個遺教,悟到這個道理,而留下這個教。


【亦猶得魚忘筌。得兔忘(四+弟)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你悟到這個道理,而沒有佛陀留下來這個文字的教化,那麽等于說,你就是得到魚忘筌,【筌】就是捕魚的竹簍。從前人家在抓魚的時候,這種東西我曾經看過,都用竹子編成一個簍,竹簍編成之後,有孔洞可以漏水。所以竹簍放入水裏時,魚就會跑進去,跑進去之後就跑不出來了。它編織的設計,就是隻能進不能出,所以魚在裏面還能存活,拉上來之後,一整簍都是魚。【筌】就是捕魚的竹簍。那麽得兔忘(四+弟),捕兔的網叫做(四+弟),抓兔子的網子。所以我們悟到這個道理,要放下這個教,就是語言上的東西,我們就得魚而忘筌,就是你得到了魚,你就放下了這個捕魚的東西,你得了兔,就離開這個網子。意思就是說,那将來就不能再有所收獲了。所以悟到這個道理,還是不能離開文字,放下這個文字,但是不能離開文字,不是抛棄這個文字。


【有法師問:念佛是有相大乘。禅師意如何?師曰:無相猶非大乘。何況有相?】


無相都不能講有一個大乘的念頭了。


【經雲:取相凡夫。随宜爲說。】


執着這個外相的凡夫,随這個一切法而說,随宜而說,随這個權巧方便而說。


【又問:願生淨土。未審實有淨土否?】


你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未審實有淨土否?是不是真有西方極樂世界呢?


【師曰:經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你若是想得生清淨國土,要淨其心。


【随其心淨。即佛土淨。若心清淨。所在之處。皆爲淨土。譬如生國王家。決定紹王業。】


【紹】就是繼承,決定繼承王業。你若是出生在國王家族,你就是太子,太子将來決定做國王。


【發心向佛道。是生淨佛國。其心若不淨。在所生處。皆是穢土。淨穢在心。不在國土。】


所以若是施舍不出來時,我都會有這種想法,人若是悭貪時,我都這樣想:你想想看,我今天是應該悭貪,讓身上擁有這麽多錢,來收集衆生這麽多錢,将來堕惡道、三惡道,不去利益衆生,而高興這一輩子,我身上有這麽多錢,24:49衣食富足,免于勞苦,我自己來享受,還是說我應該把錢一直運用出去,一直奉獻、貢獻、施舍救衆生,窮得一毛錢也沒有,來利益衆生,将來一阖眼之後,去極樂世界清淨國土。依你看,哪一種人比較聰明呢?是要貪着眼前暫擁有的一點金錢,就算讓你擁有一兩億好不好?林師兄說我發大财了嘛,是應該貪着這些錢,還是要拿這些金錢趕緊來利益衆生,趕緊來建立佛教的機構,好好的來推動,來栽培僧才、建立道場,買大藏經或是錄音帶,散發到全臺灣省。你冷靜的想想看。所以我才告訴你們,你把錢存在銀行叫做寄在國庫,寄在師父這裏,叫做佛庫,國庫遍臺灣,佛庫遍十方,你們想通了沒有?趕緊拿來寄吧。你看,真愛錢,講到最後還是要錢。真的啊,國庫遍臺灣,佛庫遍十方。你冷靜的想想看,師父剛才分析的有沒有道理,看是應該貪着眼前,讓我自己輕松,而将來堕三惡道,貪心、悭貪不舍,會堕三惡道啊,還是應該放下,一切都給你們,保持我的心清淨,我去西方極樂世界。又不是癡人,大家都會選去極樂世界,全部放棄,大家都要去極樂世界,誰要去執着身上的那一點錢呢?放心施舍出來,對不對?所以你冷靜想想就知道,你怎麽會施舍不出來,怎麽會貪着金錢,與人斤斤計較呢?不會這樣。


【又問:每聞說道。未審何人能見?】


意思就是說,每一次講明心見性的道,到底是哪一種人才能夠了解呢?


【師曰:有慧眼者能見。曰:甚樂大乘。如何學得?】


我很愛好大乘,要如何學大乘呢?


【師曰:悟即得。不悟不得。】


你要去悟,你才能夠得,你不悟的話就沒有辦法。


【曰:如何得悟法?】


要怎麽樣才能悟呢?


【師曰:但谛觀。曰:似何物?師曰:無物似。】


什麽東西都不是,什麽東西都不像。


【曰:應是畢竟空。】


那麽照禅師這樣說,是不是畢竟空呢?


【師曰:空無畢竟。】


這句話要注意聽,一定要注意聽。我們平常講畢竟空是方便講,禅師說:空無畢竟。就是說空當下就是平等,不能加一個畢竟,有一個畢竟,就變成有一個不畢竟的空。因爲空本來就是,當體就是沒有絕對的東西,加一個畢竟隻是形容。如果說有畢竟,那還有一個不畢竟的空,那就錯誤。所以空無畢竟就是,空沒有一個畢竟的觀念,空就是當體就是什麽都沒有,叫做空無畢竟。意思就是說,空性沒有所謂的畢竟,空性就是一切法就是平等,沒有所謂的加一個畢竟的東西,叫做空無畢竟。


【曰:應是有。】


照這麽說應該是有羅。


【師曰:有而無相。曰:不悟如何?】


那麽不悟的話要怎麽辦呢?


【師曰:大德自不悟。亦無人相障。】


你自己不悟,沒有人障礙你,是你自己不悟。


【又問:佛法在于三際否?師曰:見在無相。不在其外。】


見性,是在于無相才能見性,所以見在無相。意思就是你想要見性,是在無相法裏面,哪裏有什麽三際呢?所以不在外。


【應用無窮。不在于内。中間無住處。】


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不可得(【三際不可得。】)


【曰:此言大混。】


【大混】就是搞不清楚,聽起來讓人家搞不清楚。


【師曰:汝正說混之一字時。在内外否?】


你說這個【混】字,混淆、大混這一個字,是内是外呢?


【曰:弟子究檢内外無蹤迹。】


我說這一個【混】字,我遍尋内外都找不到。


【師曰:若無蹤迹。明知上來語不混。】


【明知】就是可見。你找不到蹤迹,可見剛才我說的并不混淆,清清楚楚嘛,一切法無相嘛。


【曰:如何得作佛?師曰:】


禅師說。


【是心即佛。是心作佛。曰:衆生入地獄。佛性入否?師曰:如今正作惡時。更有善否?】


現在正在作惡的時候,是不是有善呢?


【曰:無。師曰:衆生入地獄。佛性亦如是。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如何?師曰:作佛用是佛性。作賊用是賊性。】


這個賊性若是不改,就是不改。竊賊的頭腦都很厲害,賊的智慧是過于狀元郎的。有一個竊賊被判官抓去了,判官拍闆說:你知道爲什麽抓你來這裏嗎?這個竊賊就說:我隻是去辦年貨。判官說:豈有此理!去辦年貨,怎麽會被抓起來呢?從來沒聽過辦年貨被抓起來的。竊賊說:因爲我提早去辦年貨。判官說:豈有此理!提早辦年貨會犯什麽罪呢?你幾點去辦年貨的?竊賊說:商家還沒開店以前我就去辦年貨了。也就是偷竊的意思,還沒開店以前辦年貨,就是還沒有開店以前就去偷竊了,但是他講得很文雅:我是在商家還沒開店前就去辦年貨了。你看他有多厲害,你看他講的那些辯詞,反正就是很厲害,那種智慧的反應非常厲害,用這種辦法狡辯,很不得了。所以佛用就是佛性,作賊用就是賊性。


【作衆生用是衆生性。】


所以我小時候去算命,算命的這樣說我:哎喲,你這個孩子可要走對路,你看他那一道眉毛,殺氣騰騰的,這個孩子如果讓他走對了路就沒關系,這個孩子要是走錯路,衆生就很凄慘了,這個是黑道的一條龍,這個是很不好惹的人,你可要讓他走對路。這個孩子要是走對路,衆生就有福了,就可以利益很多人了。說我是這樣子的人,從小人家一看到我的眉毛就下定論了,其實我才沒有這樣子,都是亂講的,你們不曉得我從小到現在心地有多麽善良,真的啊,真的很善良啊。對啊,我才不是這樣子,誤會我了。作衆生用就是衆生性,性無形相。


【性無形相。随用立名。】


随一切作用立名。


【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别。】


無爲法就如同虛空,一切法都因爲虛空而緣起,而轉變,所以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别。無爲法就如同虛空,虛空就像無爲法一般。


【僧問:】


有出家人這樣問。


【何者是佛?師曰:離心之外。即無有佛。曰:何者是法身?師曰:心是法身。謂能生萬法。故號法界之身。起信論雲:所言法者。謂衆生心。即依此心。顯示摩诃衍義。】


摩诃衍就是大乘的道理。就是因爲我們這個衆生的心,依照這個心,去顯示大乘法的道理。這個《起信論》,我們要在唯識學研究以後,在研讀班要開《起信論》,這個《起信論》雖然有的人講它是僞論,不究竟法,道理有一些問題,但是這個道理還是很重要。所以《起信論》說:所言法者,謂衆生心,按照衆生的心,當下就能爲你開示即心即佛的大乘的道理。


【又問:何名有大經卷?】


什麽叫做大經卷呢?


【内在一微塵。師曰:智慧是經卷。】


因爲智慧是無形的。


【經雲: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内在一微塵中。一塵者。是一念心塵也。】


一念心,師父上次就解釋過了,一微塵表示我們的念頭就像微塵那麽小,其實是沒有,我們的念頭連微塵都沒有,它沒有方分,方是正四方形的【方】,分是分開的【分】,方分就是不可以solution,不可以再解,不可以再分開、解剖,沒有辦法。沒有方分,《俱舍論》裏面講的。所以一塵者,是一念心塵,就是我們的一念。


【故雲:一念法中。演出河沙偈。時人自不識。】


所以我們一念當中,就能演出河沙的偈,時人自不識。不然我請問你:你看從師父這個腦袋裏講出多少錄音帶,你去看看有多少錄音帶,都是靠什麽呢?都是靠這個小小的腦袋,你看我這個腦袋,能裝進那麽多錄音帶嗎?不可能。看到的東西我就記起來,這也沒辦法,腦筋這麽好,我也沒辦法,可以說是過目不忘,看到之後,我就背起來了,全部背起來了。現在漸漸在老化了,有一點老化了,血管阻塞。


【又問:何名大義城?】


什麽叫做大義城呢?大義這個【義】就是道理,哪一種是大大真理的城牆呢?


【何名大義王?】


什麽人能夠當作大道理的王呢?


【師曰:】


禅師說。


【身爲大義城。心爲大義王。經雲:多聞者善于義。】


注意聽。


【不善于言說。】


要注意聽,這裏的意思一定會弄錯。多聞者,真正修行的人,多聞者,真正要聽經聞法的多聞者,善于義,這個【善】就是很容易悟入,悟入這個道理。不善于言說不是說他不會講話,而是不執着語言,這個不能誤會,因爲這句話,他用詞是用我們一般的名相,但是實際的意思不是這樣子。多聞者善于義,不善于言。簡單講,真正多聞的人,是應該很容易去悟入這個道理,而不會去執着這個語言,這個就是多聞者。


【言說生滅。義不生滅。義無形相。在言說之外。心爲大經卷。心爲大義王。】


我們的心能夠悟到一切道理。


【若不了了識心者。】


不清清楚楚了解我們這個心。


【不名善義。】


這樣不名善于了解悟入這個道理。


【隻是學語人也。又問:般若經雲:度九類衆生。皆入無餘涅槃。】


九類衆生就是《金剛經》講的若有想、若無想等等這一些,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等等,九類衆生就是這個三界的九類衆生,皆入無餘涅槃。


【又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此兩段經文。如何通會?前後人說皆雲:實度衆生。而不取衆生相。常疑未決。請師爲說。師曰:九類衆生。一身具足。随造随成。是故無明爲卵生。】


我們的無明就是像卵生,無明就像這個卵一樣。


【煩惱包裹爲胎生。】


包在裏面,我們現在就是被煩惱包覆住了。【愛水】,愛水就是我們的情執不斷。


【浸潤爲濕生。】


我們的愛水不斷,我們的愛心,就是我們的情執。浸潤,繼續滋潤我們的生死,爲濕生。


【倏起煩惱爲化生。】


煩惱無緣無故的就跑出來,化生。


【悟即是佛。迷號衆生。】


【號】就是叫,迷叫做衆生。


【菩薩隻以念念心爲衆生。】


菩薩隻是憐愍衆生,念念爲了衆生,爲方便。


【若了念念心體空。】


我們若是念念了解,這個心當體就是空。


【名爲度衆生也。】


注意聽,我們每一念都是度衆生。所以我常常告訴諸位,有人來請教:哎呀,我先生不學佛。那一天新加坡來的信徒就請教師父:請問師父,我先生不信佛,我要怎麽樣度他?我就這樣告訴她:你先度你自己。你若是内心清清楚楚,了一切是空,你内心的衆生就全部度盡了。所以說,佛是度盡一切衆生。爲什麽?他沒有煩惱嘛。什麽叫做衆生?衆生就是因爲煩惱一直衆多而生叫做衆生。現在所有衆多的煩惱不生,就是度盡了一切衆生。就是這樣,佛已經度完衆生了,你們度完了嗎?度完你就成佛了。


【智者于自本際上度于未形。】


本際上度于無形,【本際】就是本體、自性。


【未形既空。即知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這樣就是度一切衆生。所以你若是知道無衆生可度,你就是度一切衆生,所以日日在度衆生,講經說法,日日不着相。


【僧問:】


有一位出家人這樣問。


【言語是心否?】


我們講話這個是心嗎?


【師曰:言語是緣。不是心。曰:離緣何者是心?師曰:離言語無心。曰:離言語既無心。若爲是心?】


那到底什麽是心呢?【若爲】就是那到底什麽是心啊?


【師曰:】


禅師說。


【心無形相。非離言語。】


不能離開這個語言。


【非不離言語。】


也不能離開語言,也不能說不離開語言。非離語言就是不能離開語言;非不離語言,也不可以說不離開語言。所以第一個【非】也不可以說不能離開語言,也不可以說不離語言,不離語言的話,變成執着語言。對不對?


所以【心常湛然。應用自在。】


五十八頁。


【祖師雲: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你若是了解我們的心,當下就無一切法的心,我們若是了解心,當下就是非心。始解心心法,你就會了解真心之心法。所以若是加兩個字,你就容易了解。你就了解心心法,第一個【心】就是真心之心地法。所以加兩個字你就了解了。始解真心之心地之法,這樣就了解了,你若是了解,我們當下這個心,就是非一切心,因爲我們若是了解,非心就是無一切妄想。若了心,你若是徹底了解我們的心,非心,就不是一切凡夫的妄想心,當下就是一切空性,你就了解真心之心法,這樣你就了解了。


【僧問:如何是定慧等學?】


什麽是定跟慧之, 學呢?


【師曰:定是體。慧是用。】


定就是體,智慧就是作用。


【從定起慧。從慧歸定。如水與波。一體更無前後。】


沒有前面也沒有後面,水就是波,波就是水。


【名定慧等學。夫出家兒莫尋言逐語。】


出家兒就是出家人。不要隻跟着語言,随語言當中追逐。


【行住坐卧。并是汝性用。】


所以師父常常鼓勵你們:要将本性拿出來。


【什麽處與道不相應?且住一時休歇去。】


且住一時,請安住于無所住,這刹那之間放下一切。【休歇去】就是請你放下一切。最後一個字,你要劃三條線。


【若不随外境之風。性水常自湛湛。無事珍重。】


太棒了!老和尚講最後這一句,實在講得是太迷人了。若不随外境之風,你若是不随着外境團團轉,那麽就全部沒有事,所以我才告訴諸位,什麽叫做大修行人?天大地大的事都沒有事,人家恨他,他也不知道人家在恨他,人家在講他是非,他也不想去了解人家在講他什麽是非,人家傷害他,他也不需要了解,人家贊歎他,他就感謝人家:感謝,感謝你贊歎我。你就是不随着外境之風轉。你稍微想想看,在這個世間當中,哪一個人能夠避免是非、對跟錯呢?因爲我們這個世間,認知度不一樣,對不對?就算佛,也照常沒辦法,就是佛來做,都沒有辦法,所以圓融、理事無礙,是本事的問題,我們已經完成了覺悟,對得起我們的良心,對得起三寶,對得起佛教,對得起衆生,再來就不是我們的問題了,不管别人怎麽誤解我們,像廣欽老和尚講的,他說:我們不要跟别人辯解我們的立場,我們明明知道對方诽謗我們,我們也是一笑置之。我們明明知道他确實是诽謗我們,我們也不必解釋。所以廣欽老和尚最常講一句話:忍辱第一道。這是廣欽老和尚每一次開示都會講的,不相信你打開語錄看看,他都告訴你:忍辱第一道。他說:這就是有機會,讓我們學忍辱,不加辯白。剛好有這個機會,忍辱就是修學的第一道。所以在廣欽老和尚座下修行當中,徒弟若是在起煩惱的時候,老和尚都這樣跟他說:這個叫做修行嘛,逆境才叫做修行,就是要有這些多多少少的刺激才叫做修行。對對對。所以我們的本性,若是常自湛然,沒有看到、沒有聽到,一切都沒有事情,别人講,那是别人的事情,别人負因果,我們不講,我們沒有事情,身、口、意,我們清淨的本性的水,常常清清淨淨,這跟我們無關。這樣我們就不違背因果,别人要堕地獄,那不關我們的事,所以我才說:你诽謗三寶,是你比較痛苦,不是我比較痛苦。我也是跟在家居士這樣說。人家說:師父,你怎麽常常勸人不要诽謗三寶?我說:經典就是這樣講的啊。诽謗三寶是你比較痛苦,不是我比較痛苦。你要注意聽哦,你會下三途,不好。你将來的果報會很苦。而你要是有智慧,照顧自己的本性,無事珍重,那麽就全部沒有事,也不要聽是非。依法,依照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祖師大德講的法。那麽下面,《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就是結束了,到最後五十九頁這些,這就要自己看,那麽下個禮拜,下星期的禮拜天,也不算下禮拜,今天已經是禮拜一了,明天共修,星期四我們請法觀,我們這一次第一次請法觀,來領導這個消災的點燈法會,大法會,你們那個《藥師經》準備好了沒有?夠不夠啊?藥師法會你們要來參加,知道嗎?所有的法師、在家居士要來參加,法觀要念《藥師經》消災解厄,你們也要參加。你們若是沒有空,當然是沒有話講啦,因爲一星期已經要上四天的課了。若是要贊助我們這個印經典的,或者是贊助這個短期出家的,就交到那邊去。說明一下:贊助短期出家,我是希望每一位信徒可以幫助一千塊,假設不夠的話,五百,如果實在不夠,沒有辦法,就五十,就是這樣。有這個機會,大家做做功德,就是這樣子。那麽《頓悟入道要門論》已經講完了,等一下我去問孫先生,總共講幾卷錄音帶,講這樣的速度很快了,買錄音帶的人比較沒有負擔,負擔不會太重,錄音帶要切得恰好一點,因爲很多人跟我反應,有時候我們的空檔好像比較多,其實那一天我有聽孫居士說,因爲我們買的帶子比較好、比較長,别人的帶子比較短,我們的帶子比較好、比較長,所以錄我們的錄完了,别人的還沒完,因此你就認爲空格好像比較大,其實不是,是因爲我們的帶子比較好又比較長,我聽孫居士是這樣解釋。有的人說:我們賣的錄音帶,因爲現在都是貼文殊講堂的标志,有的人說:師父,後面都還剩下一大段。這就表示我們的錄音帶比較長,品質也比較好一點,不是那個故意給你們這樣做的。你們還有沒有什麽問題?有沒有什麽事要講?要不要發表意見?你們有沒有什麽意見?沒有。教觀綱宗也講完了,大珠和尚也講完了,我看再講上兩年,不曉得還會講多少,我看一定講很多,十四卷?十五卷。若是要買《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的人,可以先預訂。看是去跟孫太太訂也可以,或是跟玉清訂也可以,或是去101訂也可以,都可以,我們請孫居士大量的錄,要訂《入道要門論》的人,可以先預訂,這樣一次可以先做幾百套,才不用趕時間。好,沒有事,無事珍重,再見,下課。




資料來源: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787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