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佛典語錄】 不即不離
[打印本頁]
作者:
倒茶弟子
時間:
2012-9-7 19:28
標題:
【佛典語錄】 不即不離
【佛典語錄】 不即不離
「不即不離」有兩種說法,一是佛教用語,《大莊嚴經》云:「譬如種子,能生於芽,芽與種子,不即不離」;另一則現代用語,用以形容保持著適當的距離,既不親近也不疏遠的人事關係;或是對於事物之描述,既不會太露骨,也不過於含蓄。
「不即不離」,從佛教的立場而言,世間萬法乃因緣合和所成,是依因待緣而起的暫時「假合」,一切存在都沒有永恆的、絕對的實體,故不能說「實有」(即),也不能說「沒有」(離)。
如《雜阿含經》中所述:「非色即我,我不離色;非受、想、行識即我,我不離識。」從五蘊的現象,清楚說明了物質色身非我,但我也不能離於物質色身;不認為感受、想法、意志行為、意識等精神現象就是我,但我也不能離於這些精神現象。
《大莊嚴經》則以種子為喻,說明二者互為關係,由種子而發芽,是「不即」;發芽後,便無種子可言,然芽是來自種子,故「不離」。在佛典中,也常以水與水波為喻,水不是波,波不是水,故「不即」;水不離波,波不離水,故「不離」。
由於眾生惑於眼見、耳聞、身觸等假相之中,妄執所知、所見、所聞為實有,而陷入欲貪抓取之中,產生種種煩惱苦迫。因此,若能去除自他、空有、貧富、美醜等相對概念,亦即沒有兩者的分別對待時,就能解脫這些假相的束縛,對一切事物既不追求(相融),也不刻意厭離(分開)。
於修行上,為破除吾人對現象界偏執一端的看法,常用否定式的方式來闡述。「不即不離」,便是說明了遠離對待的兩邊,而契入中道妙理的關係。因為「不即」,心不刻意追隨,故能不受影響;「不離」,也不遠離,故能清楚明白觀照。日常生活中,若以此態度,面對種種人我事物的關係,便能漸漸增長出善巧的生活智慧!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73365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