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請示開悟前後之修行可有異同? [打印本頁]
作者: 蓮華種子 時間: 2011-11-2 23:31
標題: 請示開悟前後之修行可有異同?
印光大師:禪宗每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乃大徹大悟也。言見性成佛者,以親見自性天真之佛。名為成佛,乃理即佛與名字佛也,非福慧圓滿之究竟佛也。此人雖悟到極處,親見佛性,仍是凡夫,不是聖人。若能廣修六度,於一切境緣,對治煩惱習氣,令其清淨無餘,則可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種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則大徹大悟,尚不易得,況煩惱淨盡者乎。密宗現身成佛,或云即生成佛,此與禪宗見性成佛之話相同。皆稱其工夫湛深之謂,不可認做真能現身成佛。須知現身成佛,唯釋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現,亦無現身成佛之事。
(三)復周志誠書
請示開悟前後之修行可有異同?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1-11-3 08:44
修行無異,心境有別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1-11-3 12:13
感恩師父慈悲指導與師兄們發心!
古大德云: "悟後起修" , 也就是在說 : 在還沒有開悟之前內心妄想分別執著較重 , 所做所為著重在修有漏的福報; 當開悟之後內心已瞭解諸法實相, 在修行時已不再使用妄想分別執著, 因而所做所為皆是無漏功德! 修無漏功德才能成佛喔! 還望不吝賜教!
感恩! 阿彌陀佛!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1-11-3 13:53
妙德瑩然師兄您好!
所謂 " 漏 " 是指煩惱 , 用煩惱心修行就是有漏福德 (不能稱功德 , 功德是用清淨心修得), 反之, 不用煩惱心修得即是無漏功德 (功德必定含有福德, 福德不一定含有功德).
世尊說我們眾生有無量煩惱 ,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將一切法歸納為660項, 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裡再將它濃縮為100項 , 其中最大的煩惱有26項 如下 :
1)貪, 瞋, 癡, 慢, 疑, 惡見,
2)忿, 恨, 惱, 覆, 誑, 諂, 憍, 害, 嫉, 慳, 無慚, 無愧, 不信, 懈怠, 放逸, 昏沉, 掉擧, 失念, 不正知, 散亂.
降伏煩惱後才會生出功德喔! 感恩! 阿彌陀佛!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1-11-4 00:35
師兄說的開悟,是指「初果見道位」嗎?
因為初果已經能離開名言、親證真如。
證入初果的路途,《瑜伽師地論》講得明白。
我們平常知道的「外凡位」是透過經教學習,培養信心、積集福德、防非止惡。
漸漸積集「法住智」。
內凡位,要修四加行,對於四諦理審諦觀察。
但要有定功夫當基礎,至少能有「未到地定」乃至初禪、二禪..四禪的定功夫。
對於佛說安立的「四諦理」要深入學習,審諦觀察。積集「能引無漏智」。
在定中、出定時,都要思維,一關一關破,直至決定「無我」,證得「無分別智」。
那時真如現前,見惑煩惱頓時脫落,就再也不會輪迴了。
這時所得的智慧是出世的無漏智。但是初果聖人不會一直待在那狀態,他會進入「後得智」。
他從「離名言的真如理體」出來後,還是要活動,包括生活、學習、度眾生。
這時他不會進如真如境,而是仍然透過名言去回憶當時證入真如理體的狀態。
叫做「帶相觀空、重慮緣真」。
初果親證真如,是「正斷」煩惱。對於見惑煩惱,一次頓脫。
之後的二果、三果、四果,都是帶相觀空,所緣的真如是由第六意識變現的真如。
依所得的「後得智」,「順斷」思惑煩惱。
開悟前的修行,是依佛的聖教量學習。
開悟後的修行,還是依佛的聖教量學習。
兩者同樣是學習四諦,也都需要透過名言,所以都「有相、有分別」,
差別在於證果前對於名言是執著的,證果後是不執著的。
因為證初果後,已經親證真如,再生起的修行能常常和真如相應。
再次生起強大力量,斷掉貪瞋癡等思惑煩惱。
以上是大致的說明,可能有點複雜,僅供諸位大德參考。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1-11-4 15:04
感謝梅僧師兄賜教!
開悟有深淺之分, 本議題是"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 這是指初住以上之法身大士(安住在一真法界, 破無明證法身) , 他們已不再使用妄想分別執著行事 , 而阿羅漢, 緣覺, 權教菩薩與十法界內之佛 (7信位 ~ 10信位) 還會有分別, 這是開悟程度的差別.
感恩! 阿彌陀佛!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1-11-4 22:35
本帖最后由 梅僧 于 2011-11-4 22:49 编辑
師兄法安,末學通常不太用圓教判斷證,那很容易搞混。
小小補充一下。
以別教判斷證似乎比較容易分別。
上開末學是以佛陀當時聲聞弟子的修行果位而論,初果即親證真如。
若以別要判斷證,初地菩薩初證無生法忍,其所證真如境與初果當是無二。
但這時都不能時時與真如相應,也就是說,雖有「根本無分別智」能斷見惑,
不過還是需要有分別的後得智來斷思惑、度眾生。
但是我覺得講到地上菩薩,實在離我們的境界太遠。
所以通常講的「開悟」,一定不會說是「證初地」,比較像是「證初果」。
但實際上,經典中其實是沒有「開悟」一詞。我們時時都在「小悟」。
禪家說:「大悟十八,小悟數百」,這都是過程。
真要對應,那該是說「親證真如」,比較精準。
那這在「初果」就能達到了。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1-11-4 22:46
感謝梅僧師兄賜教!
隨喜!
感恩! 阿彌陀佛!
作者: 梅僧 時間: 2011-11-4 22:51
回复 stanley 的帖子
賜教不敢,這部分末學還是一知半解呢!
作者: 蓮華種子 時間: 2011-11-6 22:19
阿彌陀佛 感恩各位大德居士賜教 隨喜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