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黃金價格

標題: 3. 慈师讲授五念门 (快乐) [打印本頁]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11-2 20:27
標題: 3. 慈师讲授五念门 (快乐)
09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526(四月二十四)上

因为每天都会跟出家师父、居士私下里有些交流,我感觉到大部分我们比较麻烦、比较失意的恰恰是我们对我们的现状如实的认识不够。此“如实”就是不回避我们的状态,你是个什么样子——是个出家人,持戒也好犯戒也好,得戒也好不得戒也好;是个居士,如法也好不如法也好,有修行也好没修行也好——我们先如实地认知它。

认知什么呢?并不是要把自己套在某个壳子里,(而是)先认识劫数:我们是在减劫中,我们在人寿百岁以里的时代,我们的现状、每个人的现状,或者这时代的社会现状是什么呢?这五千年以来的变化没有我们近一百年的变化大,从人的物质享受、物质开发、大量的信息、科研成就,我们这一百年远超过去五千年。过去五千年人的福报,从觉悟的角度,是慢慢享用,我们这一百年是快速享用的。那么这急切的背后我们看到多变的不适应性、多变与劳累。我们从大的体相来分析——平时我们很少去具体地分析我们的劫数,不去分析我们群体的状态,只是泛泛地在自己的见闻觉知狭隘的感受中当真当假,不能从整个依正二报中去认知——这急切和劳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逼迫。

我们大家会感觉到的,每天的生活状态,——若是出家人不能从容处置,他就会感觉到功课啊、早晚殿等的逼迫;假使一个出家师父要承担某些东西,他就会感觉到应酬、接待、作为上的逼迫;一个居士会感觉到不适应的逼迫;一个世俗人会感觉到物质不能满足、亲人不能满足、交流不能满足的逼迫等等——这是十分复杂的,这成分十分复杂,但是每个人都在感觉它。那我们怎么来认知它呢?所以我感觉共业的认知十分重要。

今天跟几个出家师父、居士谈了国情问题的话题,每个国家,像东南亚国家、中国乃至其它国家的一些状态,这共业对我们的逼迫的影响是最大的。往往我们认为我生活在这个状态我可以不顾及这些,那是不可能的。

所谓减劫人,就是自制力越来越差。好比说彭祖活了八百岁,汉族人有记载以来他是长寿者,大家就比较认取他,感到荣耀。实际他不过是在减劫的共业中稍微与大家不一样,那我们通常人不能活几百年,你跟大家都一样,在共业中把你带到这样子了。那我们就荣耀彭祖活了八百岁、娶了七十二个妻子等等。但是共业中大家还都是一样的,千千万万人还是活在平常的状态下。所以百分之百的人还是在共业的影响下——一个冒出格的人大家就称他为祖了——关键是我们要认知不了这个超常的东西,那我们只能虽住减劫大家要如实面对了。不面对、不认知,那你就会生活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中,一辈子浑浑噩噩过去了,生活没有主题

今天跟一个做翻译工作的居士谈了一个主题,就是生活的主题怎么来解决。人对主题的认知是十分少的,我们生活在没有主题的状态就会浑浑噩噩的。

为什么我这样笼统地引导大家呢?是希望大家要认知到我们减劫人的共业,你才能方便来处理自己的现缘,要不然我们没法处理,下不得手。

我们在讲经中往往会念这样的话“不念自他共业,唯佛是念,是为方便”,只是个修行方便罢了。这自他共业中,——本来那天要留作业的,结果每个话题一谈时间没有了,我们还要从容地做事情,所以作业就不留了,但是我想了一想,还……,下面谈的主题:自他共业中的善业供养是可以的,恶业怎么能供养呢?大家说善来可以供养啊,因为是善的东西嘛,恶的不能供养。

我们都知道有三个业善、恶、无记。有的出家师父、居士说恶业怎么能供养呢?实际我们的善恶无记可以从这个角度分析:

一个是妄想,主要是由分别心所显现,分别就会有善、恶、无记。第二个是执著。执著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七识所成,就是个任务,妄想就分出来善恶无记,那你说善是不是妄想呢?大家一定要知道善不过是个分别执着的妄想的结果罢了。在色界天人眼里,我们欲界的善恶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看都不看,就像你在粪池子里分析:这块儿粪是善良的,这块儿粪是罪恶的,这块儿粪是无记的,不过都是粪坑里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是欲界有情所分别,跟他们没有关系,他们看一下就否认了,都是业、欲界业。

你说“我欲界好的业供养佛吧,坏的我留着吧,或者另外处理吧。”那都是你的分别罢了,实在是没有意义的东西。但往往我们认为自己的善有价值,所以我们就会把善收到自己身上,把恶推给别人。所以很多人做人就不负责任,好事儿都是自己的,坏事儿就是别人造成的、环境造成的。为什么呢?以为善、妄想——我们再用执着加上一个力量——认为这就是我了,所以出现了伪善。这“伪善”不是骂人的话,是色界有情所审观:欲界有情的执着都是伪善,不管你装得再认真还是伪善, 因为它是无常的无我的,不过是你的执着的一种装裱、设置罢了,对他们(天人)来说是没有用的。

这一点希望诸位善知识有一个认知,因为下面谈到“我们把善业恶业无记业都供养给阿弥陀佛了”,有人说“不行,我要把善业给阿弥陀佛,恶业不要给”。这里面不过是一个分别的巧妙罢了,就是分别做了个伪装,什么伪装呢?就是我供养也要分别一下,大大方方地放下一次分别执着这样一刻清静的愿望也不愿意做,还要找个理由,说不行,供养的时候我也要伪装一下,好的东西给佛,坏的不要给。说的是很慈悲很善良,但是没有离开分别和执著。

我们从这个角度看,才知道我们自他共业,不管是善恶无记,都是我们的分别执着所显现。其他智者……根本没有这些东西。稍有禅定的在这个世间,大家在说善恶是非的时候,他们只能笑笑,因为在他们禅定的一如心智中这是……的,因为这种对待不可建立,它没有建立的空间,他远离了妄想与执著、善恶无记造作的环境与心理状态,他的意识法界是空明的,他没有这个物件。所以你说什么呢,他只能笑一笑,说“这个人在安立妄想与执着”,在干净的法界中安立了妄想与执着。因为我们的心本来就像大画布一样,佛举一例子:“心如画工师”,我们世间的生命、意识都在自己作画,在描述着不同的心理状态。这一点诸位善知识要善于审观。

我们还接着前天的课程来学习。

接下文。。。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11-2 20:43
。。。。接上文。

。。。。。。。。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满一切众生志愿,能破除一切众生无明,然有众生,虽然称名,然无明犹在,其愿有所不满。

这是为什么呢?昙鸾法师讲了第一个,最主要是不能如实修行相应故。

我们刚才早起分析的是希望大家如实地了解自业、他业、共业,我们从几个角度来谈,使我们了解减劫众生的自业、他业、共业,无外乎是分别执着造成的一种负重与迷失。那我们把这种分别、执著、妄想和盘托出,像佛陀供养我们一样,我们也和盘托出,两个“和盘”就南无了。就像一杯水,不管干净肮脏、有毒无毒、清的浊的,一起倒入大海里去了,倒大海里皆成大海,所以“百川入海,皆名为海”。百川入海,其水一如。这个我们是能南无,就是自业、他业、共业一时汇入,我不再执着于自己的善恶是非了,也不再执着于他人的善恶是非了,当然也不执着大家共有的善恶是非了,那我心里这一刹那因为恭敬的因缘,就回到了阿弥陀佛这个平等清净的海水中了,那就“其水一味”、“咸同一味”——这是过去人普遍讲的话——你不管再脏的水是黄水,像我们中国从西到东入到太平洋的水,我知道有红河,有黑河,有金沙江,有长江的水,黄河的水,有海河的水,水的颜色入海都不一样的,像黄河的水入海口浑浊得很,长江的水就很清,不管怎样,有的还工业污染的水,有的生活的水,反正什么水,湖水、雨水,都涌到大海里了,涌到大海里就咸同一味。

大海就像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一样接纳着十方的回归,像太平洋一样。那百川顺着种种业、种种缘都收集到一起,就汇入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海。阿弥陀佛的愿海能载负接纳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咸同一味。就是说,我们要是把自业他业共业一时供养给阿弥陀佛,就等于百川入海。我们通过这种形象的意识与思维,来融化我们对自业他业共业的分别执着

有时候我们自己也可以处理得干净,但是他业就处理不干净了。比如说我们严于律己,把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尽量做得很好了,但是他人的共业、他人的作为,一看就受不了了,“这个人怎么这么放逸呢?”也不上殿也不念佛还闲话什么呢?“这个人怎么这么不好呢,吃喝嫖赌五毒俱全呢?”,自己很严谨了,很安乐了,有次序了,但是看到别人恶业,马上像璎珞珠套到自己脖子上了,把别人的过失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嘴巴上、脑袋里了,然后开始生烦恼了。所以以他人的恶业为自己的烦恼的种性了。

有的人他业也不看了,自业他业都调整好了,因为知道这是相互侵害的,但是共业一来,又不能自制了。好比说“南传是小乘啊,汉传不是佛教啊,藏传不是佛教啊,你这个地方没有法啊,你这个道场糟糕啊”,嗡受不了了。这是共业中的烦恼又来了。有的人没有这个烦恼,说“你念佛是老头老太太干的事情”,他马上受不了:“我们念佛第一”。有的人说“我们学密可不得了了,即身成佛,弹指一顷,阿弥陀佛,比你厉害得多,念个真言就成就了,你这是未来身。”两个人又打起来了,又开始烦恼了,因为法系的共业产生了烦恼。以前在藏地黄教干脆就派出人去打,谁不服打谁……结果造成了宗教战争,这就是共业带来的。还有共业,说“你们汉人怎么样,你们藏人怎么样,你再修行也不行啊”,说“你支那人,东亚病夫”,你就受不了了,“他很修行的人不行啊,再修行的人也不行啊”,再自业他业修行得很好了也不行啊。我看到一段文字,说“河南人怎么样”,这就是共业,你再修行也不行啊,你修行人家骂你。这是共业中的事情。

所以,平时的生活中有这么多问题,所以不念自他共业,是百川入海的事实,我们就顺着这个力来念“南无阿弥陀佛”,顺着佛的愿力就是百川归海的力量,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那就是自他共咸入弥陀愿海了。菩萨,这个十分重要。

我们如实修行相应,不是为自求的,是“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广大殊胜平等一味的教法。所以很多人以声闻心求禅定、求功夫成片、求梵行,这一类声闻心的众生,是不能理解阿弥陀佛的广大心愿的!

我遇见几个学了十年八年南传的师父跟我们说:师父,我终于懂得什么叫小乘了。好比说他在禅修中必然要放弃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任何一个作为,他不放弃他是修不来禅定与梵行的。为什么呢?他必然在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上次第而成,若不然他不能成就,他是自力行持,他必须这么做。

那百川入海、自业他业共业共入弥陀愿海的心量你没有,你怎么念南无阿弥陀佛呢?刚才我们举的例子,你自己能克制自己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功夫也成片了,一心也不乱了,但看到别人的业你就乱了。你拉了两个人,你也好了他也好了,结果一听到共业,你又乱了。你念得功夫成片了,他也念得功夫成片了,来个南传的人说你们不是佛教!又乱了,你看看,修了半天连佛教都不是,你不乱吗?你所有的根都没有了,修了半天我连佛教徒都不是了,乱了,又乱了!

所以我们在念佛这样特定广大的教法中,就是自他共咸生彼国的一个极大善巧,平等一味的一个法的修持,不要说自己的善恶业了,就是他人的善恶无记业,所有有情的善恶无记业,全部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呢?这是智慧者所见,这不是一个口号,是智慧者的心灵的最好的呼唤。心灵才知道我们的意识法界空净光彩,一味平实,即心即是,所以如大圆满镜智一样所照见,那我们这个即心即是,你做什么画什么就会出现什么景象、会出现什么内容。这一点希望大家有一个认知。

那我们第一个障碍,就是所谓的“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而我们犹有无明、有愿不满足”的问题,昙鸾法师第一个解释是“由不如实修行相应故”。为什么不如实呢?就是对自他共业的不了解。为什么不能修行呢?就是不能矫正自己对自业他业共业的染着。我们对自业他业还是染着的,或者说我们没有真正地区分清晰自业他业共业对我们的蒙蔽,它蒙蔽了我们光明遍照的本性。

我们的心本来也是光明遍照的,但是它会蒙蔽的,就是自业他业共业相互的扰乱,所以我们要发广大殊胜的心,这广大殊胜的心是修净土的一个必行的一课。所以发无上菩提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是我们汉传佛教的极大优势。这样就能使我们如实修行相应,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心了,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愿,心、愿相应,所以殊胜难得。我们有这样的发心,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愿望,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心与愿相应了。心,因为是众生所发,这是应明应知之处。愿,佛早已成就了,已经成就十劫了,就在等待着我们心的回归。心愿相应不过是心的回归,通过佛的回施我们得以回归,所以在佛这一边是回施,在我们这一边是回归。这样看,我们就能如实修行相应,使众生愿乐能满足,何以故呢?百川归海、咸同一味。

所以,阿弥陀佛彻底彰显一切众生的究竟意乐,这个究竟意乐就是圆满无上菩提,于十方法界得以自在方便。人的意乐千差万别,这没有问题,但是究竟意乐就如大海,含纳百川。所以百川就像种种意乐、种种作为这都是不了义不究竟的作为,但都在悄悄地流向究竟处,这究竟就是大海。所以一切不了义的意乐悄悄地在归向究竟的意乐,所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个“愿乐”慢慢地在遵循着意乐回归到究竟意乐上来,因为我们大家对心作心是的这个空净的法界中,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最庄严、最究竟、最安乐,所以阿弥陀佛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最为庄严殊胜难得,乃至胜过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的庄严宝域,令我们审观审思觉察,了知它了,我们就有回归的善巧。所以究竟意乐是一切方便阶段意乐的必然归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0020750100vy92.html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11-15 11:49
009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526(四月二十四)(下)

。。。。。。。下面昙鸾法师谈第二个问题:不与名义相应,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我们来谈谈实相身、为物身。这是一个大话题,以前没有谈过,这是我这一生第一次谈。看过这文字,从来就不谈的,为什么呢?感觉到这个地方怕容易混淆。此处有两个:一个是实相身、一个是为物身。我们来剖析剖析,因为昙鸾法师也没有解释,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实相身什么叫为物身。第一个我不是为了给大家增长学问——我一定要申明这一点——在不增加学问的前提下我们来剖析剖析。

第一个实相身,我们比较好理解。“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个法界身就是实相身。这好认知,我们一般称为法身、清净法身。“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如来就是法性如来,法身如来。实相身,法界身。“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所以法身中我们一般说的实相身。

那么为物身是什么呢?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报德为物身,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要带过了,带过了你到时候又说是什么为物身呢,所以又称为愿业身。

我们很容易放过这一关。(我在下面想)为什么学佛人把具足三身的名号不当用呢?后来我才知道大家把为物身与实相身,只取实相不取为物,大家对实相不了解,因为一切实相含一切为物。

大家知道法界身、实相身包容一切,一切世间莫不过是法界之庄严,十法界皆是法性身之庄严、实相身之庄严,我们称法界是十法界:佛法界、菩萨法界、独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罗法界、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这样十法界。所以说 “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入”就是包容,“一切众生心想中”就是一切世间。我们这样看,这样审视、观察,它就会产生力与用。现在学佛人为什么没有力用呢?学了一天又一天,学了一大堆理论,本子一合都是书籍,这都是道理,跟我没关系,该烦恼就烦恼,该妄想就妄想,该昏就昏,该迷就迷,该造就造去。可惜啊!

为何是为物身呢?我们还说这十法界吧。从平等一味中讲,那就是实相身。从妙用无穷上讲,就是为物身。所谓的“为物身”,就是有作用、有力。这一点希望大家引起重视!为物身以前没有讲过,因为来之前我想,要是不讲为物身,大家总在教理教义上徘徊,而不在作用力上去审观。我们都知道我们吃馒头吃大米的时候,我们是受过教育说这个可以吃,你决定了,你拿着就吃了。不相信我们把大米馒头做成其它怪形的东西,染上颜色,做成其它样子,说这不能吃有毒,你马上就不吃了。实际还是能吃,你不敢吃。什么叫“为物”呢?是认取方便产生的力用,认取了。过去一个典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实际最早吃番茄(也是),番茄最早产在非洲,毛绒绒的,现在是百姓家的日常蔬菜,但以前在非洲没有人吃的。后来欧洲人把它带到欧洲,全部吃了。第一个吃的人很小心:会不会中毒啊?像神农尝百草一样的(小心),会不会麻醉,会不会死掉,一吃才知道原来很有营养啊。实际都是认知罢了,里面是有内容的,但你先要认知才有内容,你不认知它就不管用了。

十法界是妙用无穷,称为报德之异、化身之异。每一个有情依种种业力而化现、生存、取灭。我们每个人的业力都在化现着我们生命的推动。化身,实际就是每个人都生活在化身状态,生下来化为婴儿,到童年、少年、青年直至死亡,这一辈子化完了,化到哪儿去了?业力继续化,该化到哪儿化到哪儿,各有投奔,业力相续故,想断灭很困难,除非十分顽固的断灭心,才能堕到无情的,一般的不过在十法界游化,所以“业力游化十方”啊!菩萨,不要认为这“化”可不得了,哪个人不化呢?所以这化身也是物。

实际我们说释迦文佛千百亿化身,为什么说化呢?是应化应群生之需求而化现于十方,什么样的人他就对称地化现什么样的业与缘,比如六道众生中都有化身的,所有化身是六道众生所见一佛,各取所用。一佛化现,六道众生各取其用,所以“佛以妙色身,众生随类而见”,那就是化身、应化,“如水映月”,“千里江水千江月”。

这个为物是什么呢?“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具三身啊!你要是知道这里面不可思议的功德,那就了不起了。要不然讲这个实相身、为物身干什么呢?没啥意思,不过增加学问,——本来很好用的东西,大家一变成学问又开始斗嘴去了。

接下文。。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11-15 11:50
。。。接上文。


这个“为物身”是报身与化身。报身,以阿弥陀佛的因地立誓大愿到果地的酬愿这样一个圆满菩提的过程,这样一个成就,十劫以前的成就,我们称为“为物”。所谓“为物”者,就是有实际的作用力,有作用、有力、有量。往往我们会忽略佛法的力量与作用,这真是十分奇特,因为我们不了解,就像番茄的例子,挂在那里只是看看,虽然很好看但不起作用。现在佛法就像那个最早的番茄一样,挂在那儿,叶子毛茸茸的,咋一看很好看,但是不敢去吃,因为没有作用力。说“这个教理很好,但是……”,这一个“但是”我听的太熟悉了,大家交流了半天说“道理我懂,但是……”,这个“但是”就是那个番茄挂在那儿你不知道有毒没毒,(只是说)很好看。菩萨们啊,我们不能再“但是”下去了,再“但是”下去我们就出问题了。

所以这个名号是具足三身功德的。清净法身遍布法界,真如、一如,实在于究竟处安稳着一切众生,非是来去生灭大小善恶等,完全以无对无待、清净的安住利益着一切,平等地圆满着一切,远离一切造作,所以称为法性身、实相身、真如身、涅槃身、智身、光身等等身都可以称。但为什么又说报身有光呢?我们说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就是为物身了,为什么呢?

有人问:佛告舍利弗,什么叫阿弥陀佛呢?“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就是报德身,圆明普照。圆满报德,他不是圆满自身作为,而是圆满法界,他亲证圆满,是为报身。圆满普照等无差别,是为报身。自他圆满,是为报身。利益圆满,是为报身。作用力圆满,是为报身。随顺着圆满,是为报身。守护着圆满,是为报身。

我们不知道“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中具有报身功德与法身功德,那念佛真没味道。很多人取其应化,不见其报、法二方便,就是不能清净圆满地安住。念一句 “南无阿弥陀佛”,还想“能求点儿啥呢”。求三昧,功夫成片;“南无阿弥陀佛”,求升官、发财;“南无阿弥陀佛”,求消业;“南无阿弥陀佛”,求的东西很多很多。结果不知道阿弥陀佛是实相身,你称念之时即入实相!不要……,这个地方很容易动摇人的心智的。

“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众生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是法界身、报德身的圆满,实相身的给予与为物身的给予,或者说实相身的启发与报身的给予!为物身一定说给予了,因为是修德而成,非是你修得。这个报德是阿弥陀佛的愿业所成,是他修来的。这个你不去随顺,可就得不到啊!就像大海广大无边际,你不融入大海,你就是那一滴水、一碗水、一盆子水、一盒水、一池塘水,说干枯就干枯了。有没有不干枯的?一般我们用大海来形容,实际阿弥陀佛的功德用大海之喻是不能及的,但在我们这个世界有形的法界中只能以大海喻了。我们没有办法,谁找出来个比较好的办法,我们就把为物身供养给大家。天亲菩萨说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天亲菩萨就怕我们这个大海干枯,很多人说大海也会干枯啊,天亲菩萨早防着我们这一出了,说“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让我们来深思这个比喻,——“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实相身是究竟的、广大的、无边际的,虽然是以实相安住,以为物利世。

菩萨们,对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知清楚,否则我们往往就会沉堕在“法性一如”,认为“大家法性是一如的,没问题啊”。但是没有用啊,我烦恼还是烦恼啊,亏欠还是亏欠啊,业力还是业力啊,迷失还是迷失啊,痛苦还是痛苦啊,挣扎还是挣扎啊,要掠夺还是要掠夺啊,犯业习还是要犯啊,找出一大堆理由,干什么呢?继续排斥阿弥陀佛,不知道他是为物身。

所以“如来是法界身,众生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话就是为物身的给予!我们除掉心念,你的壳子里还有什么,把你脑袋里的心念拿掉,你说我就是个肉壳子、地水火风,还有什么?假设现在把你思想意识往外一拿,你还有什么?地水火风?还有个名字?不知道。原来阿弥陀佛就把我们的意识轻轻一拿,拿到法界身中来,说“你这个念头,念佛的时候就是三十二相,就是八十种好,就是无所障碍,就是圆明清净!”

我们的意识与佛陀的意识无二无别,同一法界啊!但我们执着于我们的业习、所知、无明,以为这个意识、无明、习惯为我,以为这个意识我而沉沦,我们变幻种种身、种种作为、种种世界而沉沦于清净法界中。

过去我看到一句话,感慨佛菩萨慈悲到什么程度啊,他说“五道众生皆同一法身,皆从法性身中生”。你说人自己可怜不可怜?跟诸佛如来都是同一法性身,结果我们流浪于三界而不能觉悟,诸佛如来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法界分身自在,解脱自在,利世自在,变化自在,他们没有一点染着,因为他们得广大的神变、自在力、智慧力、通融力、善巧力、度生力……我们同一法性啊!结果我们掉在一个什么样的因缘呢?滞呆在某一个业习、执着、分别、妄想、自私、善恶的状态下不能自拔!我们闻到甚深的教法,真应该痛哭流涕!我们累劫都干些啥事情啊?!对不起那个清净法身吧!这个地方当深思,尤其应引起我们的玩味、思维、观察。

这个为物身十方重要!因为为物身是大家贴切的感知,好比我们色身的四大,因为为物身利世,不要丢弃了。

我们来审观诸佛如来的念(意)与众生的意。——我还是说表里,表里是个勉强说吧。表相千差万别是一定的,从本质上来说,没办法产生差别,你产生差别一定是强制的、一定是分别执着的。所以里者无分别,无分别妙用无穷,无作为清净安住。众生与佛最主要是表相的差别,所以表在差别、执着、有为,你从如实地来审观,这个意呢,原来我们都取的表相意罢了,我们在这个意识的表相不断地执着、分别、取舍,所以我们流浪在三界,在六道中不断地反复,不断地折腾自己。这就是他的表相意。

不是要分析,是不分析我们又干些啥呢?我们的意识又有啥作为呢?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那可以通过这个分别执着,我们养成习惯,有一个正确的分别方式、消融分别的方式、消融执着的一个结果,使我们得到一个无分别的妙用与无作为的安乐。有人说那不成木头、石头了吗?不是这样的,它有无穷的妙用。

那意,意识无别。所以我们在忆佛、在念佛,那么结果必然与佛同,因为意识无别故,我们从本质上审观了我们的意和诸佛的意本质无别。为什么反复这样讲呢?就是为了使把大家与佛的区别一定要改过来!我们在本质上与佛无别的,那我们在忆佛、念佛、依佛的同时,那与佛就没有差别。这是推理也好,意识的引导也好,是分别也好、执著也好,就是众生分中得解脱。我们就用我们众生的量、我们的意识现状来达成一个解脱的事实,从我们以前的分别、执着、妄想中解放出来这样一个事实,——学佛真需要这样的事实,就是所谓的作用力。

下去以后留一个功课,就是你对实相身与为物身的认知。

► 作业:对实相身与为物身的认知。

这是作业,我们会抽查的。不管是谁,到时候问你,你就站在前面,像我一样,来供养大家,不能吝啬,吝啬就罚跪。下去把这作业做一做,你怎么想都可以,你查资料也行。。。。。。。。。。我们最重要的作业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把听到的学到的一点一滴的为物身的作用力去实践。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没有远的东西没有近的东西,没有不平等的东西,只是我们用不用,善用不善用,善于不善于破除我们固有的执着与分别,——我们太多的执著与分别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0020750100vy92.html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11-15 11:51
2011年放光寺夏安居五念门网络学习建议

# 9/13日开始,每周二晚上19:00-22:00将依次播放慈师安居开示五念门的录像。预计播放70周完成整个学习。

# 欢迎各地组织共修或学习小组依五念门实践念佛法门。
http://web.puming.org/bbs/viewth ... &extra=page%3D1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黃金價格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