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珍惜生命—聖嚴法師與吳念真、黃春明、李明濱的對話 [打印本頁]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8-14 18:05
標題: 珍惜生命—聖嚴法師與吳念真、黃春明、李明濱的對話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8-14 18:54 编辑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黃春明、李明濱的對話

[attach]2822[/attach]


珍惜生命

時間:二○○六年六月十七日    
地點:臺北圓山飯店    
對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禅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黃春明(知名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吳念真(知名導演)    
李明濱(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主持人:葉樹姗(新聞主播) 

  葉樹姗(以下稱葉):國人自殺問題嚴重,十分令人憂心,根據二○○五年主計處的統計,臺灣因自殺而身亡的人數超過了四千人,比九二一大地震時身亡的人數還要多。在臺灣十大死亡原因中,自殺排名一直往前,不但人數節節攀升,年齡層也不斷下降,究竟我們的社會發生了什麽問題?

  在我們的生命中,相信許多人都曾經有過想要自殺的念頭,即使只是閃過腦海短短的一秒鍾,甚至連聖嚴法師也不諱言也曾有這樣的念頭。我也曾有自殺的念頭,其中一次是我就讀北一女時,因同儕關系有一點緊張,所以有一天我在擦窗戶玻璃,同學對我冷嘲熱諷時,我心中曾想:「我跳下去,讓你後悔一輩子!」所以請與談者分享自身的經驗,自殺究竟是一種怯懦的表現?或是想要逃避現實?以及爲何會生起自殺的念頭?



一、可以再多想想,放下自殺念頭


二、正確的價值觀,破解自殺迷思


三、肯定自我價值,實踐生命意義


四、落實人文關懷,成功防治自殺



五、放下自責内疚,勇敢承擔責任



六、呼吸就是财富,活着就有希望



七、重新檢視媒體,重視精神生活


八、重建媒體道德,善盡社會責任


九、不做成功的人,做個實在的人


十、逆境讓人成長,打擊磨練意志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8-14 18:10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8-14 18:59 编辑

珍惜生命—聖嚴法師與吳念真、黃春明、李明濱的對話


       一、可以再多想想,放下自殺念頭

  
  吳念真(以下稱吳):我有自殺的念頭,是在金門服役時。那個年代,在金門服役是沒有假期可以回臺灣的,只能靠書信與家裏聯絡。有一天接到家裏的一封信,弟弟在信中寫到家裏生活狀況最近比較不好,有一次沒錢繳電費遭到斷電。當時我家所在的九份礦區的生活,家家戶戶日子都過得很辛苦,我身爲家中老大,又比較會胡思亂想,因此心情大受影響。
  
  剛好有一次演習,我私自将無線電對講機借人,後來出了狀況,可能會面臨軍法審判,我腦海中想到了自殺,因爲我有槍、有子彈,要自殺很容易。那天晚上我反複地想,覺得自己真的沒辦法再承受壓力了;可是繼而又想,我希望以後要成爲很有用的人,結果反而産生一股撐下去的力量。因爲這樣的一個轉念,加上後來也解決了軍務上的問題,所以沒走上自殺這條不歸路。
  
  黃春明(以下稱黃):我過去是一個不良少年,念過很多所學校,從北部的宜蘭、羅東開始,一路被退學、轉學、重考,念過頭城中學、臺北師範、臺南師範,最後考上臺灣最南的屏東師範,校長還跟我開玩笑,說我是「流」學,不是留學,是流水的流,從宜蘭一路流下來。校長還說屏東下去是巴士海峽,沒有師範學校可讓我念了。
  
  我不受學校歡迎,加上與父母的關係不好,在這樣的情形下,自殺念頭慢慢在醞釀。我常常想:「死神是什麽?」也變得很喜歡胡思亂想,我那時候以爲,來到世上或是出生在這個家庭都非我所願,唯一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思做,就是自殺!自殺的時間、地點與方式都可以自行決定,終于可以找到自我,找到我當時認爲的自我。
  
  當真正要去自殺時,我更懷有一種報複心,一想到身爲長子的我死了,父親一定會難過、傷心;還有想到父母會被鄰居指指點點,我内心便覺得很高興,他們在我死後可以受到譴責!
  
  就在同時,我也想起疼愛我的爺爺,如果我死了,他一定比任何人都難過。我只要想到兩行淚掛在他老態龍鍾臉上的畫面,整個要自殺的勇氣頓時就消失了。後來我稱那個畫面爲「呼喚的力量」,任何事物都能成爲呼喚的力量,把人的生命喚回來。
  
  後來,當我大兒子出生的那一天,我在産房陪太太,小孩子一生出來,我莫名其妙地哭了。我很清楚地告訴自己說:「黃春明!你已沒有自殺的權利!」如果自殺是一種權利的話,我已經沒有自殺的權利,我有的是養育兒子的責任,還有其他的生命任務。
  
  葉: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可是在生起自殺念頭時,都會産生這樣的迷思:以爲這樣做,可以懲罰别人,讓别人爲我傷心。另外,自殺還可能讓人誤以爲是很壯烈的行爲,例如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被視爲英雄;或是自殺是很羅曼蒂克、很凄美的事,例如西方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東方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接下來請李明濱從學術、醫學的角度來談自殺,而且自殺的原因錯綜複雜,應該用怎樣正确态度來面對?
  
  李明濱(以下稱李):在我看診的經驗,幾乎天天都會碰到有自殺想法的人。按照我們去年針對臺灣一萬多位民衆的最新調查統計,大概百分之一的人在過去一年裏曾經有過自殺的意念,百分之零點五曾經有計畫過,百分之零點二曾經實際去行動。去年全國自殺死亡的個案有四千二百八十二人,按照統計,自殺個案約是自殺未遂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所以每十萬人口約有二百人自殺未遂。十大死因中因自殺身亡的,每十萬人口裏,以前大概平均約十萬分之十五,最近飙到十萬分之十八點九,所以自殺率很明顯升高。
  
  但自殺行爲會成功,絕對不是突然的,一般是從自殺的意念醞釀起,變成自殺的計畫,最後在衝動的作用之下,或者媒體報導的模仿作用之下,或發生一個誘導的壓力事件,才會導致自殺的行爲。

  自殺是可以預防的,爲什麽?因爲從意念到行爲這中間,最短一個月,最長可以達好幾年。這一些人之中,有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都曾透露訊息,只是我們聽了卻沒有認真思考。

  
  一個人會有自殺意念出來,最基本的是來自生活的壓力事件,包括:離婚、倒債、卡奴、親友死亡等等之外,其次是精神方面的疾病,特别是憂鬱症。任何原因導致一個人覺得無助、無望,便很容易産生自殺的意念;而無助、無望的基本定義就是對自己、對旁人、對未來感到灰暗,感覺得不到他人的支持。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8-14 18:15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8-14 18:59 编辑

珍惜生命—聖嚴法師與吳念真、黃春明、李明濱的對話

       二、正確的價值觀,破解自殺迷思

  葉:另外,媒體屢屢報導父母攜子自殺,或是前陣子媒體沸沸揚揚的報導,一位老阿嬷帶孫子一起自殺,理由是不想讓我的孩子或孫子繼續受苦,甚至認爲一起死可以解決所有的痛苦。真是如此嗎?聖嚴法師是否可從宗教的角度來探讨這樣的自殺迷思?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就連我母親也有這樣的想法,在我要離開大陸之前,大陸局勢已經非常混亂。最後一次與母親相聚時,我的母親對我說:「看樣子,你也做不成和尚了,就回家吧!」但我覺得回家也沒前途,可是我母親向我說:「活着一起活,死了一起死。我們全家人能夠活下去就活,活不下去就一起死,這樣死在一起總比分散死在各地好。」我向母親解釋這樣的觀念不對,現在我們是父母兒女,死後可就不一定,因緣暫時在此時和合了,我們因此相聚,明天不一定還是這樣。所以我還是離開了我的家鄉、父母,随着軍隊來到臺灣。


  無論是父母攜子,或是爺爺奶奶攜孫自殺,或是其他因感情遇到三角習題無解,當事者一起自殺,或是爲了财務的問題,夫妻相約自殺,這樣的觀念是有問題的!這可能是我們漢民族的迷信,認爲:「要活大家一起活,要死大家一起死;死了以後,大家還能在一起。」希望不要因爲家裏某個人死後,留下很多後遺症或麻煩,讓自己的兒女、配偶,或是自己的後代受苦,因此大家一起走,好像也盡到自身的責任了。這個責任就是我把所有人一起帶走,不管是到天國也好,到陰間也好,無論到哪裏都還在一起。現今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沒辦法突破這樣的觀念、想法,以至于讓悲劇一再發生。


  這種錯誤的觀念,歸根究底是因爲缺乏正確的人生觀,沒有深入探討生命的意義,也不了解生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種想法,無論從佛教或其他宗教、哲學的觀點,都不贊成,也非常的不健康。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8-14 18:18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8-14 19:00 编辑

珍惜生命—聖嚴法師與吳念真、黃春明、李明濱的對話
       三、肯定自我價值,實踐生命意義
  
  葉:自殺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也沒有所謂一了百了。黃春明本身歷經喪子之痛,當您的孩子自殺身亡後,自己對生命的看法是否有任何的改變?
  
  黃:我的兒子自殺是相當衝動的一件事情,因爲他走不過愛情的關卡。我和太太當然也會互相交換想法,我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将他挽回。但是,換個角度來想,三十年來擁有這麽乖巧的孩子,好難得啊!身爲父母的我們多麽富有!
  
  孩子自殺身亡後,我了解自殺背後的成因是複雜、多重的,甚至當事者自身沒辦法控制那股想死的衝動。我看待生命的态度,覺得在地球上的所有物種都是生命,就算看一隻螞蟻在爬動,我都會覺得生命是這麽美麗!最不愛惜生命的物種就屬人類,最不懂得生命可貴的也是人類。每個人都應該從生活學習感動,心靈多一點感動,生命将會更美好。
  
  此外,物質環境跟心靈生活的不同,也影響到對待生命的态度,例如在歐洲的瑞士或瑞典,或是亞洲的日本,他們的國民所得很高,但是自殺率也很高。但我知道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郊區,有一處都是違章建築,當垃圾車從馬尼拉市大飯店開出時,後面會追着一群小孩子、青少年,等着垃圾一倒出便去搶那些食物,如果還沒壞到不能吃,就撿來吃,剩下來的還帶回給家人,要讓家人活下去。反觀比利時有一個針筒公園,因爲沒有辦法禁止年輕人不吸毒,所以只好到公園來統一管理。生物都有繁衍後代的使命,例如我們種花,如果給過多的肥料與水分,並不會開花;如果給它少一點養分,反而拚命開花,因爲它意識到「死亡」,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使命,要把物種傳下去。我所舉的例子,是要說明生命不能只用知識來教育。
  
  雖然由統計數據告訴我們,自殺的原因中,憂鬱症比例相當高,但自殺的成因是很複雜的,每一個人都不同。有些面臨要自殺或站在自殺關口的那些人,無可否認,他們的生命力與生存條件比較差、弱勢。那是現實的問題。另外,還有一種是一時沖動的情緒,一激動起來時,内心裏就像刮颱風,我們能阻擋颱風嗎?當發生大地震時,誰能阻擋呢?自殺者本身也沒有辦法,雖然明知自殺是不好的,但還是去做了。
  
  如果我們真正懂得生命,態度一定會謙卑,但不是一種知識性的謙卑。例如我們一聽到「母親」這兩個字就會覺得溫暖又偉大,但是絕對不是今天年輕一輩的母親讓我們産生了這種印象,而是以前臺灣的貧窮時代,家中小孩子很多,男人當軍夫在海外陣亡,或者某些原因造成早死,母親便扛起家庭的所有責任,她的生命與行爲多讓人敬佩!
  
  她們幾乎都是文盲,沒有媒體告訴她生命有多可貴。但是從她的生活體驗裏,還有在她的觀念中,體認到必須要把血脈傳承下去,那種不自覺的力量,展現她的生命力,那是有責任感、有倫理的。她認爲在家裏既然扮演怎樣的角色,就應該做什麽;在社會站在怎樣的地位,就應該對社會有怎樣回饋。她們很自然就懂得這些,不是用知識教育而來的;生命是去實踐的,在實踐中學習。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8-14 18:21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8-14 19:01 编辑

珍惜生命—聖嚴法師與吳念真、黃春明、李明濱的對話

        四、落實人文關懷,成功防治自殺

  葉:生命是要實踐的,生命力也是一種本能,不管遭遇怎樣的困境還是要活下去,爲什麽?因爲責任感,這也是生命的本能。黃春明提到當自殺的沖動跑出來時像臺風、像地震般沒辦法預防,真是如此嗎?

  李:聽完黃春明的分享,我還是要強調,自殺應該是可以預防。自殺的形成確實是多原因的,包括遺傳體質、憂鬱症及其相關之精神疾病、環境壓力、個性與家庭支持⋯⋯等。但會導致自殺的行爲,是因爲當事者已經承受了某一些壓力,或是對自身疾病已感到無助無望,覺得人生無奈。所以我還是要呼籲「要自殺的人,不是突發的」,無論是國内外的資料都顯示,百分之五十以上自殺身亡的個案,生前都曾經向身邊的親友間接或直接透露過,隻是我們的敏感度不夠。

  面對有自殺意念的人,我們最需要的是同理心,我的經驗中有個罹患憂症的國中學生想自殺,因爲父母親責備他成績怎麽退步了。其實,憂郁症很容易讓人無法專心,導致成績退步,當他在周記上勇敢地寫說自己好痛苦,幹脆去死好了,可是老師給他評語卻是:「要莊敬自強⋯⋯,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他已經很痛苦,已經瀕臨絕望,老師又隔靴搔癢,對他根本沒幫助,而且更覺得連老師都覺得自己不夠堅強。此時我們能做與最需要做的是「積極聆聽」,就是聽他講,讓他抒發,讓他覺得被了解、覺得不孤單。

    自殺也是一種生病的現象,就像罹患高血壓會頭痛一樣,如果我們要求高血壓者不要頭痛,這只會讓他聽起來覺得很無聊,就是血壓升高才會頭痛呀!當他那麽悶時,勸他不要自殺,只會讓他壓力更大,因爲我們根本沒有進入他的心靈,沒有真正了解他的痛苦。


  另外,面對想自殺者,我們可以判斷醫療是否可以處理?社工是否可以協助?是否需要心理輔導?或是轉介其他相關社團尋求協助?或是尋求家庭的支持力量?或是藉助信仰的力量?換句話說,就是去改善他的危險因子,強化他的保護因子。所以自殺防治人人有責,我們要提高敏感度,了解周遭的人,當有人出現負面想法時,就應該提供支持;最重要的是,可以尋求有這種相關經驗的人一起來分享。

  人,是一個身心靈合一的整體,生理、心理、靈性缺一不可,當我們要處理問題時,必須有其優先次序,例如,醫生評估此人是一個急性憂、失落反應的話,不管原因爲何,也許是體質或遺傳等等,我們先施與抗憂郁劑或抗焦慮劑後,必須先穩定這種所謂内心的風暴,才能處理其他的問題。


  總而言之,自殺的防治,要全面性提高民衆的醒覺,同時也不要把自殺污名化。


  我也一再強調,要成功地防治自殺,一定要具有人文關懷,這與生命教育息息相關。教育民衆擁有人文關懷爲基礎的生活態度,是刻不容緩的事,無論是透過學習或經驗,還是個案新聞事件讨論,都可以教導民衆去關懷别人,尊重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每一個人都有尊嚴。一旦我們遇到親友出現自殺想法、灰暗想法時,才能更用心去關懷。


  所以自殺防治的起點,就是用心關懷周遭的人;有了關懷以後,才有辦法協助他、陪伴他,引導他去接受正規的醫療或谘詢。因此,以珍愛生命和愛心爲關懷的出發點,這是預防自殺最基本的要素。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8-14 18:26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8-14 19:02 编辑

珍惜生命—聖嚴法師與吳念真、黃春明、李明濱的對話


   五、放下自責内疚,勇敢承擔責任
  
  葉:同理心與互相扶持,真的對自殺者非常重要。吳念真導演曾經歷父親、弟弟、妹妹三次親人自殺離開人世的痛苦。對于自殺者的家屬而言,他們會不會陷入一種自責:「我應該可以防範的,可是我沒有做到,沒有盡力。」而這個自責會不會成爲另一種循環,讓他對生命價值産生扭曲,吳念真您是怎麽走出來的呢?
  
  吳:我每次遇到這種事情,都會感到自己多麽無能!因爲某些結果都有跡象可尋,但是自己就是沒有辦法阻止它發生。拿我自身的例子,我父親是礦工,年紀大得了矽肺病,因爲呼吸困難,多次送進加護病房,有一次颱風夜,因爲氣壓低,所以病情更嚴重。當天我去加護病房探望,同時要求醫生在父親的點滴裏放維他命,騙他說那是特效藥可以讓他度過危險期,可是年輕的醫生好似工匠,只是將X光片拿起來,向我父親說:「歐里桑,你末期了,馬上要插管。」他不知道我父親曾交代,萬一有一天他需要插管,他寧願死。所以當醫生講這句話時,我内心就有預感,但是加護病房的探病時間有限制,我不能在病房内陪伴他,當我們離開醫院後都還沒到家,醫院已打電話告訴我,父親從四樓跳下來。
  
  還有我弟弟本來是計程車司機,後來進入電影圈當製片,後來他染上賭博,我想他大概想快速致富,就像雜誌、報紙到電視等媒體永遠告訴我們,成功就是全身名牌,擁有多少,就是多少身價,讓人誤以爲,人所要承擔的「内在責任」不重要,是「外表包裝」才重要。
  
  我弟弟是玩電玩賭博,本來我們以爲他大概賭輸幾百萬吧!可是除了我幫他還,還有朋友幫他還,到後來他仍無法處理鉅額賭債,他選擇把自己關在車子裏,一氧化碳中毒身亡!他難道不知道自己的責任嗎?他有個聽障的女兒還在念書啊!在這樣的過程中,我也開導過他,告訴他責任所在,甚至用哥哥的身分責罵,但到最後我甚至都可以預估他會走上絕路。而我妹妹是長期憂症,她用了各種不同的方法自殺,吃藥、開瓦斯等,這十幾年來我送她急診就有四次,還沒加上其他親人送她去的次數!
  
  當我在面對這些遭遇時,我的感覺都是「無能」,很多的困境雖然對方知道應該去面對,可是他已經無法面對了,所以遇到這種事情,到最後我常常隻求、隻問:「自己盡力了沒?」隻能自己承擔痛苦,然後去承擔後續的責任,可以解決的狀況,一個一個去承擔,那是我的責任,也是唯一能做的事。
  
  身爲自殺家屬的痛苦,我覺得有兩種:第一,我身爲長兄,覺得應該是弟弟妹妹幫我辦後事,怎麽是我幫他們辦後事;第二,兄弟姊妹這樣的因緣,怎麽一下子就沒有了?這讓我有時候晚上想到還會想哭。
  
  另外一個最痛苦的感覺,是任何人過世時,生者所承擔的種種摧折卻反而無處可訴。除了悲傷外,身爲長子、長兄的我,通常還必須成爲家中其他人的情緒出口;即使自己也處於極度痛楚中,也只能調整自己,勇敢面對這樣的事實。
  
  我可以面對死亡,但我很擔心現在就死了,因爲我很清楚自己肩上扛了很多責任。但是知道自己的責任,也就知道自己價值所在。所以回複到最簡單的層面,就是「我能做什麽,我就盡力去做」,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責任所在,而那責任的所在就是價值的所在。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8-14 18:33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珍惜生命—聖嚴法師與吳念真、黃春明、李明濱的對話
   六、呼吸就是财富,活着就有希望
  
  葉:覺得自己無能,使不上力幫助親友,但在經過思考後,就自己所能去發揮影響,這就是責任所在,其實這是一種情緒轉化,甚至是一種生命提升。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會有轉化、提升。只是我們很少察覺到這與生俱來的本能,如何去訓練、激發這樣的本能,讓它轉化成爲生命的動力,這就是生命教育。法師怎麽看待不同的生命歷程,每個人又該如何去尋找自己生命的出口?
  
  聖:對於生命的經驗,我看到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如果有責任感、責任心,在任何困難、痛苦、絕望、失敗及挫折的狀況下,都能夠坦然面對、接受,然後想辦法度過難關。這個責任不只是對自己,還有對親人、與你相關的人。想到有這份責任,他就不能逃避了,一逃避就覺得對不起自己與他們;當有責任時,這個人的價值觀就已經建立了。
  
  人生的價值觀是什麽?許多人不清楚人生的價值觀究竟爲何物,爲什麽會如此呢?第一,沒有人告訴他們;第二,所有的人都認爲擁有物質享受、身分地位、權勢名望,以及愛情就夠了,沒有想到擁有之後,對于生命是不是真的幸福?是不是快樂?是不是平安?是不是健康?沒有人去深思,都只只顧慮眼前,只希望追求物質、有形的東西。
  
  媒體曾經報導有一對父母,他們的兒子從小學到中學都是第一名,可是考進大學以後,父母還是要求孩子不准考第二名,結果這孩子因爲沒有考到第一名,覺得對不起父母,父母也責怪他不夠用功、将來沒出息,結果這個孩子自殺了!
  
  人的價值觀真的只是「考第一名」嗎?事實上,考第一名的孩子,将來未必就很有希望;考最後一名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沒有希望。如果連父母自己也不知道生命的價值觀是什麽,隻因爲大家都是這樣,所以也以同樣的觀念教導孩子。但這樣的觀念害死人,所以這樣的價值觀不正確。
  
  我建議父母、老師,甚至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對自己要這麽勉勵:「生命的價值觀,就是在你的職責上盡你的責任,擔任職務是爲了要盡自己的責任,必須要不斷地學習、創新,然後才能有更大的能量、能力來盡責任、做奉獻。」因此,我們的人生價值,就是讓自己幸福、平安、健康、快樂,同時也讓跟我們相關的人平安、幸福、健康、快樂,這是我們的目的。
  
  如果一個人總是想到自己的問題,覺得自己是沒用的,這個社會看不到自己,或看不起自己,這樣的人不但不健康、不快樂、沒有安全感,也不幸福。我們應該反過來思考,不要只爲自己着想,而是要想到與自己相關的人,爲兒女、父母、配偶,或是爲團體、爲工作相關的人,甚至是爲整體社會與世界,都盡一份力。也許我們都覺得自己很渺小,好像在宇宙中不如一粒沙子,在地球上六十多億的人口中微不足道,唯有變成全世界有名的人,才會受到肯定。但真的是如此嗎?實際上,只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每種生物一出生就有它的作用,譬如花草,它們雖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用,但是不能少了它們的價值,無論是插在花瓶裏或長在山邊、水溝邊都是有用的,因爲關係到整個大氣層的平衡。
  
  因此,我要呼籲大家在遇到狀況發生時,首先不要鑽牛角尖,把心靜一靜,心靜不下來怎麽辦?感覺呼吸。呼吸就是财富,但是呼吸就是财富的意思是什麽?我們體驗一下自己的呼吸,當心情非常惡劣、心情非常浮動時,只要仔細地體驗呼吸的感覺,然後在體驗呼吸感覺之後,再體驗自己的心情反應是如何,這樣反複練習,直到内心平靜爲止。颱風是沒有辦法控制的,但是個人的情緒是可以調整的;情緒調整之後,颱風可能還在,但是我們已脫離颱風的暴風眼了;又如地震可能還會發生,但是我們就不會受到這麽大的傷害了。
  
  我也要再強調兩點,第一點是,人們一定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的價值觀是爲了自己幸福、快樂、平安、健康;爲了達到讓其他人也和我們一樣,我們就要非常努力地學習,學習後要做奉獻,此時面對自己,就不會覺得自己沒用,而當他人發生問題時,又可以幫忙解決。
  
  第二點就是,不要老是擔心自己的問題,而是要考慮到一切萬物,任何事物都有用,我們自己當然也有用,難道我們的生命還不如一根草嗎?如此一想,就不會輕言放棄生命。
  
  自殺是非常糟糕的一樁事,對自己或是家人都是很大的傷害,但是當事者不知道,因爲在那種狀況下他已經豁出去不管了,可是如果能多想一下,深深感覺呼吸一下,那麽自殺的念頭就會打消,覺得自己被刺激、被中傷等念頭就會減輕,而情緒也會轉換,因此我們才會強調:「活着就有希望!」
  
  我現在已經是七十七歲的人,還有什麽希望?早超過臺灣人民平均壽命的七十六歲,難道我活下去是多餘的嗎?不!我是不怕死、不求死、不等死,只要我還活着,我就抱着「廢物利用、資源回收」的心態,盡心盡力奉獻,盡我該盡的責任。








[attach]2824[/attach]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8-14 18:36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珍惜生命—聖嚴法師與吳念真、黃春明、李明濱的對話

   七、重新檢視媒體,重視精神生活
  
  葉:法師一再提醒我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學習關懷、付出;還有要學習跳脫自我、跳脫小我,只要把心打開時,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不一樣的。但是大家怎麽看待自殺,如果它真的成爲風潮,媒體又扮演怎樣的責任與角色?所謂的名人自殺會造成怎樣的效應?
  
  黃:在我們的社會中,大家都很忙碌,人與人之間也變得非常冷漠;這個冷漠是客觀形成的,並非刻意的。但是我們仍需要了解所處的環境,所以我們把耳朵與眼睛借給媒體,媒體幫我們看世界、幫我們看臺灣的社會,而我們也相信媒體所給的訊息。但是媒體告訴我們的真的就等于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嗎?等于我們耳朵所聽的嗎?如果媒體報導臺灣一天到晚都有人自殺,你就覺得臺灣待不下去了,天天報導搶劫兇殺案,也會覺得臺灣不能住了。實際上并非如此,那是媒體沒有平衡報導。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媒體所形塑的環境中,那是假的叫做「拟似」環境,不是真正活在一個客觀、清醒的環境,媒體制造了很多的假象,我們還以爲是真的,好像我們就生活在那樣的環境,随着媒體影響我們的情緒。這樣的環境是反生命的環境,結果就會産生反生命的行爲,例如自殺,或是覺得活着沒意義、生活如行屍走肉般,這些都是反生命現象。
  
  而且很多媒體爲了提高收視率,唯有高收視率才有客戶廣告,才有收益,因此媒體爲了搶觀衆,抓住一般人對感官刺激有興趣的特性,不管是否有教育的價值,不管是新聞或節目都朝庸俗化的方向沉淪,形成商品化的社會,鼓勵大衆消費。但都是物質消費不是心靈消費,精神層面不受重視了,全是物質導向。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8-14 18:39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珍惜生命—聖嚴法師與吳念真、黃春明、李明濱的對話



   八、重建媒體道德,善盡社會責任
  
  葉:我們現在接收比以前更多的資訊,卻演變成一個反生命的環境,出現很多反生命的自殺行爲。想請教李明濱,在你的經驗裏,是否有數據或現象可證實,因爲媒體的持續報導會讓人起而效尤,或是造成傳染的效應?譬如前一陣子藝人倪敏然的自殺案件,或是更早之前的香港藝人張國榮的跳樓自殺案件?
  
  李:媒體的報導當然有影響,那段時間自殺比例通常會提高。另外在報導相關的自殺案件時,叙述自殺的方法,媒體可能将燒炭講得簡單又美化,卻沒有報導萬一燒炭不死,可能會因爲缺氧變成植物人。所以媒體報導像水一樣,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媒體在自殺防治裏,其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例如可以進行全面性的自殺防治教育宣導,以及提供相關的支持。媒體當然可以報導自殺,但是報導出來以後,必須能達到教育宣導,讓民衆知道這個個案發生的整個成因,以及一些專業問題,例如提供谘詢管道。另外,如果因爲這個事件而發掘出問題的核心或關鍵,讓政府、民間與相關機關更重視、關懷照顧⋯⋯等,都是媒體在自殺防治中可以扮演的角色。
  
  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媒體影響的族群,因爲在成長過程裏,此刻具有模仿的特性,當他想尋死,可是不知道方法時,媒體又報導上吊、燒炭、跳樓等自殺方式,勢必會對他們産生非常不良的影響。所以我要呼籲媒體,不應該把自殺事件列爲頭條新聞,自殺者的遺照不要放大,遺書不應登得太清楚,也不要将他的家人曝露出來,更重要的是,絕對不要簡化自殺的成因。
  
  自殺的原因很多,從生命價值觀、珍愛生命的態度,到自殺者的遺傳體質、生理的變化,以及壓力調適等,都會導致無助無望的結果。所以媒體不能過度簡化報導,也不能美化,好像自殺是很轟轟烈烈的,儀式也辦得多風光等。如果媒體可以注意一些細節,強調正面報導外,還應該要徵詢相關專業人員,提供比較完整性的建議分析,甚至刊登相關的資訊,例如衛生署的自殺防治專線「0800--788--995」,諧音是「請幫幫救救我」,除了可以讓大衆得到自殺防治相關的資訊,也可以達到防治的效果。
  
  我個人認爲在臺灣地區現階段,自殺防治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媒體,因此本人呼籲媒體人要以人文關懷爲基礎。如果做任何事情能考慮到他人的利益、價值與尊嚴,多思考講這句話時對人有利嗎?有沒有傷害?有沒有符合公平正義?媒體對家屬的報導就會更慎重。所以,我要呼籲所有的自殺防治工作,都應秉持人文的關懷,以尊重爲出發點,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互助合作。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8-14 18:41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珍惜生命—聖嚴法師與吳念真、黃春明、李明濱的對話

   九、不做成功的人,做個實在的人
  
  吳:我對媒體沒李明濱主任那樣樂觀,就如記者訪問長榮集團的創辦人張榮發,問他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是否有受到政府方面的幫助、扶持,他回答一句話:「别找麻煩就很感激了!」這就是我對媒體的觀點,當媒體報導某些自殺的新聞時,都很聳動,沒有幾分事實,甚至還可以忽視家屬的情緒、心境,強挖或編派一些他們認爲有新聞賣點的密辛。請問,這是怎樣的媒體道德?所以,我對臺灣媒體很感冒,甚至不鼓勵大衆看電視、接觸媒體,因爲那隻會讓自己的生命遭受更多的污染。
  
  葉:吳念真雖然對媒體沒好感,但是他本身也是媒體人,李明濱主任提出的建議是消極的規範媒體,但我想問吳念真,身爲媒體人的你,如何積極主動地傳達正确的生命觀、價值觀,把生命的本質呈現出來?
  
  吳:我身爲媒體人,當然對媒體有所期待,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内,我隻想做一種可以「肯定一個人的基本價值」的節目。例如十年前的「臺灣念真情」。當時我隻是很簡單的一個概念:應該去做一些小人物的故事,或很偏僻地方的故事,讓我們重新去了解那些人的價值,或那個地方存在的價值。甚至去年(二○○五)我在公視制作「這些人那些人」節目,讓各行各業的人分享他們的工作經驗,我用正面的肯定态度,因爲我認爲,不論從事什麽行業,隻要敬業就是偉大。
  
  我覺得現在臺灣教育的最大問題,永遠在教導大家變成偉大的人和成功的人,卻沒有教導大衆如何做一個實在的人。記得我爺爺曾講過一句話:「小孩子都還不知道怎麽花錢,怎麽就先教他賺錢?」這是逆向思考,當一個人都還不知道怎麽去用錢,怎麽老是教他怎麽賺錢。我們的教育便是如此,隻告訴我們怎麽賺錢,所以很多人生命中唯一的目标就是趕快賺很多錢,所以就會用許多奇怪的方法去賺錢;但是有錢之後,卻不知道怎麽用錢,問題便産生了。
  
  當我們沒有把握能不受媒體影響、操控時,最好是選擇不看,理由有三:第一,可以節省時間去做别的事;第二,看電視不會讓人更聰明;第三,如果不會讓人心情更好,就可以不用看。
  
  有一天,當我的朋友看到桌上放着兩本書,朋友還笑說不要擺着做樣子,但我是真的看完整本書。因爲當人們關掉電視時,就有更多時間可運用,例如全家可以坐下來聊天,享受家庭之樂。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8-14 18:44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珍惜生命—聖嚴法師與吳念真、黃春明、李明濱的對話

   十、逆境讓人成長,打擊磨練意志
  
  葉:法師常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碰到順境,這是反常;碰到有挫折、打擊的逆境,才是正常。」除了消極地不接受媒體所呈現的東西外,我們有沒有辦法積極地培養正确的判斷能力呢?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怎麽轉?靠我們的心念,念怎麽轉?如何将逆境視爲幫助我們成長的逆增上緣?
  
  聖: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哭着出生的,因爲當人一出生,就要面臨自然界的挑戰,換句話說,就是自然界給我們生命的一些刺激和壓力。無論如何,人都是要活下去,在這種狀況下就要對抗壓力,要接受環境的各種磨練。
  
  我小時候連飯都沒有得吃,但是在那種狀況下,不覺得自己走上絕路,也不覺得童年很痛苦,因爲這就是生活。在困難的環境中想辦法活下去,我的父母如此,我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希望世界,無論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環境,或是教育環境都很好,就像我們身處天國或伊甸園一樣,這是不可能的。從歷史上來看,不管是西洋史也好、東方史也好,都是天災人禍不斷,雖然很多人死亡,但是活下來的人還是比死亡的人多。
  
  也許我們今日批評整個社會環境很壞,道德淪喪,很多政治人物、媒體、教育人員、甚至父母都沒有善盡責任,沒有道德、沒有倫理。其實早在孟子時代,他便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感慨那時有很多人不像人,像禽獸一般,這表示連古代也是如此。我們希望社會是一片天堂或是淨土,有可能嗎?不可能的!外在的環境絕對不可能變成淨土,但我提倡一個觀念,那就是「人間淨土」。
  
  這個「人間淨土」從哪裏來?世界本來就是矛盾百出、問題重重,處處充滿陷阱、危險,在這種狀況下,還能夠遇險無夷,平安地度過,那就要靠我們的智慧,要調整自己的觀念、心態來看人。也許我們對這個世界感到失望、失去安全感,但是依我的經驗,逆境會讓我們成長得更快,打擊能把我們磨練得更堅強。從歷史、社會的角度來看,能夠經得起打擊、磨練、挫折的人,除了意志堅定,主要是不斷地檢讨自己,同時也成長自己,如此才能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我們常說「自求多福」,我對這句話的诠釋是:「自己求自己的心安。」自己的生活不受所處的環境影響而混亂,心態亦不受環境的影響、誘惑或打擊而混亂,那就會平安。否則,就是我所形容的「不斷随魔鬼的音符跳舞」;事實上,我們看電視而受影響,就是随魔鬼的音符跳舞,但不是要我們不看電視,而是要練習着,很清楚知道那是魔鬼的音符,但不随之起舞。
  
  媒體的報導或是廣告,多半是誇大多而事實少,但難道完全就不是事實嗎?應該還是有些事實可以參考,那就要用智慧去判斷。我認爲不應對我們的社會、世界失望或絕望,要對自己懷抱着希望,将社會當成自我磨練的環境。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2-8-16 20:46
法鼓山「珍惜生命」書籤 與您歡喜結緣



盼以一份真誠的關懷  觸動每一個迷惘的生命



  社會上有許多人正徘徊在生命的十字路口,一時的迷惘或衝動,可能造成一生不可彌補的傷痛。法鼓山自六月份開始,推動『你可以不必自殺,還有許多活路可走』公益宣導活動,透過座談活動、公益廣告以及成立『你可以不必自殺』網站,整合社會資源,建構保護生命的網絡,強調尊重及珍惜生命的觀念,降低自殺的危機因子,為社會角落中幽暗迷惘的靈魂,打開一扇迎向生命光彩的窗。



  除此外,法鼓山基金會更精心設計『關懷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系列書籤。每款書籤均載有聖嚴法師以佛陀的智慧與慈悲,開示眾生珍惜難得的人身,並教導大家以智慧面對困境,以『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等理念與心態的轉變,來扭轉生活困境,將人生的絆腳石轉化為踏腳石,協助我們邁向絢爛的人生。



  法鼓山期盼透過書籤的流傳,將聖嚴法師淬練生活智慧的語錄,與需要的人結緣,表達一份真誠的關懷,溫暖對缺乏生命熱情的人們。書籤即起開放索取,歡迎社會各界、機關團體、學校等單位來函索取,數量有限,送完為止。如有民眾想要個人索取書籤,可逕自前往法鼓山全省各分院道場,亦或在全國誠品、新學友等知名連鎖書店之服務櫃臺領取。機關學校來函索取者請註明單位名稱、所需書籤數量(1,000張以下)及收件地址,法鼓山基金會將在收到索取資料後儘速寄送。



詳細索取方式如下:

1. 點選網頁http://www.ddm.org.tw/ddm/contant/index.aspx,填寫資料。

2.函寄台北市112北投區承德路七段388號2樓 法鼓山基金會 公關文宣室收。

3.電洽02-2827-6060分機202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