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是重述前面共下士的正修意樂,念死開始,依照著前面所說的,我們會這麼快速的死,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是根據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的業,以這個業來衡斷,我們以後會墮落。透過這樣思惟,能夠使得我們厭捨現世,否則我們處處地方著在現世,雖然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身,卻為它所騙。了解了以後,看見眼前所有的一切好東西,都會覺得這是糖衣毒藥,看起來好像很好,但吞下去非死不可,實際上比死還要麻煩,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會希求後世。
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要皈依,正皈依是法,而法的主要內涵就是業,了解了業以後,我們會努力地去懺悔。實際上,眼前我們真正最重要的行持就是懺悔,其他的道理,還可以暫時停在那裡,慢慢地隨分隨力學下去,如果懺悔做不到的話,那我們出家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不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則已,學了以後,很明白的,這一點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如果我們真正能夠在這方面努力去做,一定能夠得到善趣,而且是「妙位」,就是我們所希望的最圓滿的「比丘身」。
我們要求的是無上菩提,它的基礎是跟下士共同的,所以叫「共下士」。共下士要我們了解業果,然後努力去懺悔,到了中士則要厭離,捨棄生死當中一切。以這個為基礎,不但是自己,而且要把一切眾生救渡出來,這是從「悲」方面來說,為此要圓滿一切功德智慧,這是從「智」方面來說;透過了共下、共中,然後發無上大菩提心,這才是真正這本《菩提道次第論》引導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所以在下士以後,現在繼續告訴我們怎麼去修中士的意樂。
【所謂雖得人天勝位,然仍未能出於行苦,若即於此執為樂性,實為顛倒。】
我們得生到人道或者天道,比起惡道來雖然是非常殊勝的地方,但是還是有苦,這個一直都在的苦是行苦。人世間還有壞苦、苦苦。壞苦天也有,不過四襌以上的天壞苦就不現,真正最主要的還是行苦。苦苦是畜生也共同知道的,壞苦雖然普通人不了解,但一般世間的宗教等也有知道壞苦的。
壞苦就是快樂的事情,當我們失去它的時候,是很痛苦的。所以世間不管怎麼快樂,到最後的結果都是痛苦的結局,我們最顛倒的就是一天到晚忙這個東西,完全被它所綁住。這個概念不要說佛法提到,世間的有錢人往往會被人稱為守財奴,也是同樣的意思;最可怕的就是這個,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是枷鎖。那個枷鎖用木頭做的固然是麻煩,鐵的、金子的也一樣麻煩。現在世間的人想盡辦法,弄了一個金子做的枷鎖,套在脖子上面,自己覺得很得意,死的時候無法透脫,把自己送到地獄去。這個在世間還是有人知道,可是最後所謂的行苦,除了佛沒有人能指出來,但這個才是根本,只要這個行苦還在,痛苦是無法解決的,不管現在有多少快樂,你不可能讓它停在那裡,永久不變,這是行苦的本質,假定我們不了解,以為這個是快樂,那是顛倒。
【故於真實全無安樂,其後定當墮諸惡趣邊際惡故,譬如有一無間定當墮於懸險,現於險崖暫為休息。《入行論》云:「數數來善趣,數受諸安樂,死後墮惡趣,常受極大苦。」《弟子書》中亦云:「諸常轉入生死輪,而於暫憩思為樂,彼定無主漸百返,漂流等非等諸趣。」故於善趣亦當厭患,猶如惡趣。】
就好像從高空跌下來,在還沒跌死之前居然還很高興,如此的荒唐,我們貪著世間的快樂就像這樣。《入行論》中說,我們不斷地到善趣受各式各樣的安樂,但是死了以後墮入惡趣,又受絕大的痛苦。以往再好的事情,現在回想起來一點味道都沒有,可是它的果報卻使人痛苦地實在受不了,這樣算起來,追求世間的快樂實在很划不來。
同樣的道理,我們恆常在生死輪迴當中轉,暫時沒有受苦時候,就以為這個是快樂,然而自己做不了主,會不斷漂流在人、非人等諸趣中。「漸百返」不是返一百趟,這個在藏文當中是「泛百」,就是很多的意思。我們現在有這個機會不能把握住的話,會永遠漂流在五趣六道當中,「等、非等」就是或者仍舊是人,或者下墮或生天。所以到了中士以後,我們不是僅僅希求善趣,應該對善趣也要產生很嚴重地厭惡,因為它最後的結果跟惡趣是一模一樣的。
【《四百論》云:「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無。」《攝功德寶》中亦云:「諸具貪生死意恆流轉。」】
《四百論》上說,真正有智慧的人,對善趣等好的境界,看起來都像地獄一樣,所以真正學佛的人應該要怖畏三有,如果仍舊貪著三有放不下,根本談不到學佛。不過這一點對初學的人並不強調,這是要一步一步來的,剛開始的時候,像幼稚園的學生一樣,本來就是辦辦家家酒,讓他感覺得高興,然後才慢慢跟上來,漸次深入他自然會走到現在說的這一步,乃至於更深。生死輪迴當中的種種勝事,總結起來主要有幾樣東西:男女、飲食,或者名利,對這些我們有很嚴重的貪著之心,不能轉變的話,那永遠就只有流轉生死。
【《弟子書》中亦云:「如如於諸趣中起樂想,如是如是癡闇極重厚;如如於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癡闇極微薄。如如修習淨相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燄極熾然;如如修習不淨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燄極殄息。」】
《弟子書》中也是這樣說,我們覺得輪迴六趣當中的這些好事情是快樂的,這個就是我們的「癡闇」。「闇」就是對事情的真相看不清楚,世間的聰明伶俐並不是真正的智慧,就算唸書唸得非常好,得了幾個博士,對事實的真相卻不一定能看清楚。要了解輪迴諸趣無非是苦的,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能夠認清這一點,就算腦筋不那麼好,這個人的癡相倒反而來得少!下面說的修習就是不斷的練習,我們在平常生活當中,總希望自己有錢有勢,把種種五欲之樂都看成是美不可言的一種淨相。乃至於學了佛以後,並不是在淨化煩惱,反而覺得自己很有知識,把它看成是好的、淨的,不斷增長貪著之心;反過來,如果我們對這些東西不斷思惟它的過患,內心中的「貪焰」才會慢慢地消失。所以修學佛法的三十七道品當中,首先要「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是入佛的初門,就是教我們對身體以及眼前所有的好東西的本質要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