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日常生活中的─懺悔與寬恕
[打印本頁]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7-2 19:23
標題:
日常生活中的─懺悔與寬恕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7-2 19:28 编辑
日常生活中的─懺悔與寬恕(上)
◎主講:鄭振煌教授/轉載自妙林雜誌第22卷6月號
◆嘴上常掛三句話
西洋人常將三句話掛在口頭上,第一句請「Please」,拜託一下,請幫忙一下;第二句對不起「Excuse me」,請你原諒,是一種懺悔;第三句謝謝您「Thank you」,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感恩。
「請」是一種尊重:「對不起」是懺悔,感覺自己的言行不合法、不如理,就會說對不起,請原諒;得到別人的幫忙、好處、讚賞,立即說「謝謝」,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所以我們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小至家庭和諧,大至事業成功、天下太平,都應將此三句話常掛嘴上。
◆認清懺悔的對象
中國人、台灣人也有這樣的話,只是有時候把它用錯方向,拿來檢討別人,反省別人,要別人懺悔。凡是有錯都怪別人,自己永遠都是對的。對自己的錯,常常一而再、再而三的找理由原諒自己。
對別人的寬恕心不夠,於是鬥爭事件不斷重演,兄弟姊妹、父母子女、朋友同儕、上司部屬、團體族群、黨派國家等競相加入行列,而我們自己的內心也在爭鬥不已,致使無法讓自己清淨下來。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說過,學佛的人很多,但鬥爭依然未曾止息過。遠至西洋中世紀的基督教與回教之爭,近至西藏拉薩的暴亂,國內的總統選舉,不就是鬥爭亂象的寫照嗎?
基督教《聖經》有則故事,有個女人外遇,犯上戒律的重罪,其周遭的人知道後,就把她叫出來公開審判,有的拿棍子打,有的拿石頭仍,此時耶穌出來制止道:「你們有誰一生中從來不曾犯錯、作惡的?都沒有的人才有資格拿棍子打,或扔石頭擊這個女人」。此話一說,眾人啞口無言,自知理虧,悻悻然掉頭離去。
一般人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成聖成賢之前,難免犯戒。古時的聖賢、當今的宗教大師都語重心長,要大家反省,懺悔無始以來的罪障。但凡人易於拿戒律來衡量別人,不知規範自己的身、口、意,總把對象搞錯了,以致於無法體諒別人、原諒別人,因而人際關係不好。
◆慈悲體諒 智慧幫忙
《論語.里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曾子,他為人處事的方法,從頭至尾就是忠、恕罷了!忠就是忠於自己的良心、良知、良能,忠於自己的承諾,其觀察內心和佛陀教義是一致的。恕就是寬恕,別人犯錯,要有慈悲心體諒,為他設身處地著想,並以智慧去幫忙他、教化他。
前天有位學生請我去他家,我一到他家,就見夫妻倆起口角,太太罵先生:「我抱病在身,你還嘮叨個不停,你說什麼,我都很討厭。」先生說:「我夜以繼日照顧妳,妳還不知感恩。」兩個人交相指責,我插嘴道:「你們稍停一下,聽我說,你們倆都有錯。你們都沒在學佛、念佛,都在念對方的錯。學佛、念佛的人,心中應有佛的慈悲、佛的智慧,不會只看到對方的缺點,而欠缺感恩之心。」世尊說得甚是,人與人起衝突,其實他自己的內心也在掙扎、起衝突。
◆聞過認錯是美德
《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學而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就是最大的善,聖賢不是一出世就是完美的人。佛家也講「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自然的彌勒佛」。釋迦佛、彌勒佛都與我們眾生無異,只不過他們經過累世累劫的修行,才成就佛果。
《金剛經》提到佛陀前世為修忍辱波羅蜜,做了五百世忍辱仙人。有一世被歌利王節節割截,卻不起瞋恨,反而發願將來成佛時先度對方。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往鹿野苑初轉法輪,第一個度的人憍陳如,其前世就是歌利王。不能忍,就無法體諒別人、原諒別人,看不到對方的佛性,不知對方有一天也會成佛,只不過現在沒有學佛而已,你罵他,等於罵未來佛。
《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中國學者蕭翰先生根據《二十五史》的資料統計,民國以前共有七十九位皇帝下過罪己詔:漢朝十五位、三國三位(曹魏一位、孫吳二位)、晉朝七位、南朝十四位、北朝一位、隋朝一位、唐朝八位、五代六位、宋代七位、遼代一位、金代一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罪己詔是君主所下發自我批評的詔書。《左傳》稱「禹、湯罪己」。中國古籍中記載的第一份「罪己詔」是《尚書》中記載的《湯誥》,《詩經》中的《周頌.小毖》是周成王的罪己詩,《尚書》中的《秦誓》是秦穆公偷襲鄭國慘敗後的反省,其文曰:「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漢文帝則是第一位正式發下罪己詔的皇帝,最後一份罪己詔是清朝宣統皇帝在辛亥革命後所下發的,袁世凱在廢除帝制後,也發過類似罪己詔的文書。
唐.吳兢《貞觀政要.任賢》:「太宗後嘗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联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唐.元稹《崔郾授諫議大夫》:「昔我太宗文皇帝,以魏徵為人鏡,而姦膽形於下,逆耳聞於上。」唐太宗失去宰相魏徵,痛哭失去一面「人鏡」;自謙的重臣都有「過失一肩挑」的擔當,最好的主管就是過錯自己承擔,功勞大家分享。而凡夫剛好反其道而行,有功往臉上貼金,有過往別人身上推。治水大師大禹「聞過則拜」,聽到自己的過錯,馬上欣然叩謝;孔子七十二大弟子之一的子路,亦不遑多讓,「聞過則喜」,聽到有人說他的過錯,欣喜有加。這樣他們才能不斷改過,使品格更上一層樓。孔子的另一學生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日拿三件事來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是否有盡心?跟朋友交往,是否有誠信?老師所教的,是否有溫熟?
佛教也一樣,每天要念懺悔文,睡前要懺悔今天犯的過錯;早上眼睛一睜開,要對自己有所期許,期許我今天能念佛、能學佛,能照佛菩薩所講的、師父所開示的去做,時時刻刻保持正念。誠如儒家所謂的「知恥近乎勇」,曉得自己錯誤,又肯至心懺悔,那就是勇,就是力量。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什麼是苦海?我們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就是苦海,苦海不一定是沒飯吃。以台灣來講還算富裕,但根據二OO五年英國的研究報告顯示,台灣的快樂指數排名全世界第六十四名,反觀位於北印度的迷你小國不丹,其國民所得不及台灣的十分之一,但其快樂指數高達第八名。由此可知台灣人很不快樂,儘管吃穿不愁、交通便利、科技發達。
諸位或許看過e-mail傳來的肯亞照片,我們很難想像當地缺水的情況,小孩跑到馬屁下張開嘴巴,接馬尿喝;大人跑到正在撒尿的馬羊下,蹲下來洗頭髮。又當地人營養不良,骨瘦如柴,叫人不忍卒睹。而台灣物質不虞匱乏,唯快樂指數低,原因何在?心靈空虛而已。
幸好台灣有佛法可解救,可提升快樂的指數。
我們來到世上,短短數十年,是要用來學習與成長的,讓自己愈來愈好、愈聰明、愈有智慧與慈悲。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浪子回頭金不換」、「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吾人應將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如太虛大師所說的「仰止皈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如果不知反省自己,老挑剔別人的缺點,指責別人的過失,心量狹小,不能原諒別人,自己也快樂不起來,結果惡性循環,永不得解脫。
◆聞過認錯是美德
在美國大學裡,有二門課程是大學生必修的,其一是知識論,其二是專業倫理學。知識必須有倫理的規範,才能避免傷天害理的事情發生,危及社會人群。
這兩門課程合起來,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換言之,即是「戒定慧」三學。戒是倫理道德,定與慧是正確的知識;心能安定下來,才能內觀自省,發現原本堅持自己對別人錯,其實自己比別人更錯誤。
佛陀很偉大,二千多年前所教的三學,正是歐美教育所遵循的。此外,佛學裡有因明學,因明學教我們播種善因,未來必得善果;凡事有因有果,快樂、解脫不會無緣無故從天而降。
現在台灣痛苦指數高,就是戒定慧不夠,若能天天反省、懺悔,自能去無明、令福慧增長,提升快樂的指數。
◆慚愧是善心所
唯識學講心所,何謂心所?心所即是心理作用、精神作用。在唯識學五十一個心所中,善心所佔了十一個,善心所裡有個慚愧,慚愧就是懺悔,所謂「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想和人家打架;這都是你的錯,還責怪我;我不眠不休照顧你,你還不懂感恩等等就是念頭。貪瞋痴慢疑忌之念頭一出,馬上用智慧來觀照,念頭當下即失。佛家常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怎麼可能?成佛不是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嗎?確實是可以,問題是我們眾生屠刀、菜刀放不下,一放下,旋即提起,貪口慾,好爭鬥,聊八卦,永無止息,身口意三業不得清淨,那能成佛?
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堂弟,一表人才,持戒頗嚴謹,被人唆使幹掉佛陀,方能取代佛陀,當僧團的領導人,於是想盡辦法欲置佛陀於死地。據經典所載,不只這一世要害佛陀,而是無量世以來就處心積慮要除之而後快。一般人被欺負,就非報仇不可,這一世拳頭比你小不能報,沒關係,下輩子再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你跑不掉。但佛陀不以提婆達多為忤,還感恩提婆達多對他的欺負、責難、迫害,才有忍辱波羅蜜的成就。提婆達多受了佛陀感化,懺悔自己的罪行,後來證得阿羅漢果。假使當初佛陀也像世間人一樣,立即還以顏色,則二人生生世世,因果糾纏不清,就成不了佛,提婆達多也成不了阿羅漢了。此外,受到提婆達多蠱惑的阿闍世太子,在登基後也懺悔當初欲篡奪父親的王位,而全力護持佛陀。
有位西藏喇嘛,在文革期間被囚禁在豬圈裡,飽受鞭笞、侮辱、吃不飽之苦,長達十三年,好不容易被釋放,後至印度見達賴喇嘛,達賴喇嘛問他有何感想,老和尚說:「我最怕的一件事是對紅衛兵的慈悲心會消失。」哇!其慈悲、忍辱的功夫,何其偉大!
有個學生,這兩星期以來心情不佳,其母打電話來請我幫忙。學生說他做事,被老闆訶斥,老闆要他寫悔過書,他寫了兩次都被退回,心情很沮喪。我了解實情後開導他:「你是藥劑師,拿錯藥給病人,沒鬧出大事而被開除已屬幸運了,被罵是應該的;再者你的悔過書,只有兩行,說不清楚,講不明白,難怪被退回。寫悔過書應如英文所講的六W:when何時、where何處、who何人、what何事、why為何、how怎麼辦;佛經一開始就教我們如何寫報告、寫悔過書,經典一開始不是寫著: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你要交代時間、地點、什麼人、做錯什麼事,為什麼會做錯,將來怎麼改過,你上課都上假的,聽經聞法這麼久,不知學以致用?」學生恍然大悟。佛法講苦集滅道,苦聖諦與集聖諦,就是何人做錯何事,在何地,原因何在,因而受什麼苦;懺悔就是道聖諦之一,屬於改善的方法;滅聖諦就是目標所在,改過向上到圓滿的地步,滅了苦因將來不再有苦,甚至連苦果也滅盡。
再舉印度阿育王為例,阿育王原本性情暴戾,殺人無數,統一印度後被一位小沙彌的安詳、溫柔、莊嚴所感動,而發心向佛。為懺悔過去的殺罪,規定全國禁屠的日子,如同台灣的初一、十五禁宰一樣。佛陀教我們在家初學佛時,無法吃全素,可行六齋日。有個學生第一次上課聽到六齋日,就回家告訴媽媽與太太,儘管家人反應吃素營養不良,但他堅持素食。再回頭講阿育王,由於他的一心向佛,禮拜懺悔才有佛法第三次結集,整理三藏,派高僧將佛法帶到全世界去,我們才有福份親近三寶。《成佛之道》有云:「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能夠知恥認錯,才會發菩提心,邁向成佛之道。
美國柯林頓總統緋聞纏身,儘管他個人道德差,但他將美國經濟、國力帶到鼎盛,美國人接受他的道歉,讓他完成二任八年的總統;美國紐約州長,未當州長時,形象清廉中規中矩,無奈暴發緋聞事件而下台;美國尼克森總統能力很強,由於水門案件,從頭到尾沒向社會道歉而被迫下台。以上在在告誡我們做錯事勇於承擔及認錯懺悔的重要性,不可等閒視之。
本文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yhm-5318003/article?mid=3966&
;prev=3967&next=3963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7-2 19:27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日常生活中的─懺悔與寬恕(下)
◎主講:鄭振煌教授/轉載自妙林雜誌第22卷6月號
◆舉心動念無非是罪
有人會說我又沒做錯事,幹嘛要懺悔?其實,我們凡人起心動念常在造罪而不自知。《地藏菩薩本願經》:「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
閻浮,梵語是蓮霧的意思,印度半島的地形就像倒著的蓮霧,所以才會說閻浮眾生。起心動念很細微,沒有智慧及禪定的功夫,很難覺察起心動念皆為貪瞋痴慢疑忌。地藏菩薩不忍眾生的苦報,才發願至地獄救度苦難的眾生。
地獄不在地下,地獄在我們心中,煩惱之因起於無明,造業後的果是苦,愈苦愈無明,愈無明又愈造惡業,如此生生世世在苦海中輪迴,不得解脫。
個人所造的業會存在我們的八識田中,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凡夫畏果,菩薩畏因,眾生顛倒是非,不知在因地下功夫,以求解脫。
◆罪是什麼?
違反道理,觸犯禁條而招受苦報之惡行為,稱為罪或咎。亦有稱煩惱為「罪」,然大抵以身、口、意所犯的惡行(業),稱為罪業。罪為惡的行為,故稱罪惡;因它能妨礙聖道,故稱罪障,又因其屬污穢之行為,故稱罪垢;復可招致苦報,又稱罪報;且其行為乃招罪報之根本,故亦講罪根。
◆三種懺悔
懺悔者,悔謝罪過以請求諒解。懺悔自己的過錯,請求他人諒解,改過自新,以求日新又新,止於至善。
懺悔在佛教裡有正式的儀軌,如出家眾每半個月有懺摩,大家來檢討這半個月來的不是之處,邀請十方諸佛證明,誦經持咒,佛前懺悔,並各立誓願。
《金光明經》說到懺悔有三種:
一、作法懺─參加大悲懺、三昧水懺、梁皇寶懺等,透過經文虔誦,佛前拜懺,以消罪障。
二、取相懺─觀想佛陀大慈大悲、體諒眾生,攝受我們的錯誤,以佛陀的光明智慧,來消除我們過去起心動念之罪。
三、無生懺─先研究佛理,了解實相真理,一切萬法緣起性空,思維一切萬法無體無自性,罪亦實不生。
第一種作法懺最簡單,只要至道場跟著師父的引領進行即可;第二種取相懺稍難,要有禪定的功夫,方知道如何取相;第三種無生懺最困難,須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者才做得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懺悔,至少睡前,懺悔今天身、口、意所造作之罪業。
◆在家五種懺悔
《觀普賢菩薩經》記載,在家者之懺悔法有五種:
一、不謗三寶,乃至修六念:千萬不要謗三寶──佛寶、法寶、僧寶。不要比較我的師父比你的師父優越;我的師父可坐禪好多天,而你的師父只會念佛。六念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佛法僧三寶為皈依處。念戒是反省自己是否照著五戒、菩薩戒去做?念施是時時刻刻要行財、無畏、法三種布施,而且要檢討布施時是否誠懇?是否三輪體空,還是有所求?是否願以所懂的知識、時間、力量奉獻做志工、義工來護持三寶,幫助苦難民眾。念天,天為天神,雖沒解脫輪迴,但行善,護持三寶,農曆新年 正月初九 ,道場都會齋天,又龍天護法多為菩薩的化身。
二、孝養父母:孝養不只給他們吃與穿,而是貴在使父母安樂,並引領父母親近三寶,助其去除煩惱,了脫生死。
三、以正法治國,端正人心:我們不是一 國之 君,談不上治國,但有可能是老闆、董事長、師長、戶長或家長,若都不是,至少是自己身心之長,照顧自己身上無數的細胞生生滅滅,及管理心理分分秒秒的起心動念。
四、六齋日不殺生:不殺生,不吃葷,目的在長養慈悲心,不與眾生結惡緣,不要藉口最近應酬多,吃素不方便。
五、信因果,信佛不滅:不造惡因,依八正道及六波羅蜜而修;生命的過程,都是因因果果。若有病問神明,有厄找相命師,或查看祖墳是否被破壞,皆屬欠缺正知正見,不相信因果。勿把信因果視為迷信,因果不因你的不信就不存在,因果處罰人比法律制裁來得準確、公平,讓你生生世世都跑不掉,它是宇宙的真理、法則。
◆六根懺悔:法華懺法
懺悔眼、耳、鼻、口、身、意等六根之罪障,為天台宗重要之法儀。非禮勿視,不該看的,是否看了?是否慈眼看眾生?我有無歧視人,或眼色讓人不舒服、有壓力?耳朵喜歡聽八卦,嘴巴愛談八卦、好聊是非、興風作浪、惡口詈罵或貪口腹之慾?身體喜歡上不良場所,不務正業,好爭鬥狠,為非作歹;心好財色、愛攀緣…等?總之對六根作嚴謹的檢視與管理,以免造惡業而受苦報。
◆懺悔求生淨土
諸位大都是修持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極重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無始以來薰習在我們第八識的業力種子,在其他助緣和合下起現行,同時又薰習新的業力種子在第八識中,由第八識將業力習氣帶到來世。因此,徹徹底底將第八意識淨化,才是真懺悔。
列舉若干懺文如下:「我今稱念阿彌陀真實功德佛名號,惟願慈悲哀攝受,證知懺悔及所願。」;「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願我臨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諸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若不是大根器者,或像師父那樣,放下萬緣出家修行,一般在家眾很難修得清淨。幸好有淨土懺悔法門,平常念佛、拜佛、拜誦以上懺文,再加上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臨終時才能蒙阿彌陀接引,往生西方淨土。
◆禮佛一拜罪滅河沙
眾生的習氣太重,易使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跑掉,因此要加強並養成習慣,親近師父,跟著師父念佛,把佛號繫住;隨著師父拜佛,拜佛功德很殊勝,佛家言:「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罪由心生,真誠念佛禮佛,心空萬法空,無形中福增無量,罪滅河沙,殊勝無比啊!
◆懺悔相
《往生禮讚》提到三種懺悔的檢定:
一、上品懺悔:從身體之毛孔與眼出血者。
二、中品懺悔:從毛孔出熱汁,從眼出血者。
三、下品懺悔:全身微熱而眼出淚者。
另有一說:若懺悔之心一起,立即不取造罪之念者為上品;隔時不取念者為中品;而隔日不取念者為下品。
如果懺悔沒掉眼淚,表示你還在打妄想;或是流淚了,卻是假哭,裝模作樣給師父看,這都不配稱為懺悔。誠懇拜佛,跟著師父唱誦時會感動得眼淚奪眶而出,想到無始劫來起心動念,造作種種惡業,離開道場後,回家有很多事需處理,還得跑去聽政見發表,扣一扣所剩無幾可修行,往生哪有希望?想到此,拜懺會情不自禁,淚水汨汨而出。念佛拜懺不會哭,不受感動者,絕對沒有希望改過,別說往生淨土,連下輩子投胎做人都很難!
◆懺悔與寬恕通往淨土
「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不相信的話,看看自己晚上所作的夢,若不曾夢到三寶,就是沒正念,沒正念則是罪業。自己的罪業滿坑滿谷,不知反省,手指頭伸出來,都在指向別人,欠缺寬容之心。所以務必體諒別人、寬恕別人,因為我們皆是閻浮提眾生,都還在學習階段。
別人對我們惡口、羞辱,我們除了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外,不妨觀想世尊如何成就忍辱波羅蜜:提婆達多有一回,從山上滾下大石頭,欲置山下走路的世尊於死地,僅傷到世尊的腳跟;又有一次提婆達多將一頭大象灌醉,驅使牠踏死世尊,大象走至世尊面前,看到世尊如此莊嚴、清淨,於心不忍立即下跪贖罪;有一世,有人向他要眼睛,他也大方送了;還有一世當太子,犧牲生命抽出骨髓醫治父王的病。世尊不但無任何的瞋恨心,還以感恩之心,感謝這些人讓他成就了忍辱波羅蜜。
眾生的習氣是無始劫以來造作,累積而成的,以致於在修行路上,障礙重重。故應彼此體諒、心中常懷慈悲感恩之心,接納對方,寬容對方;每天懺悔自己的罪障,緊守六根,管理好起心動念。如此方能斷除煩惱,了脫生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絕對有希望。
(全文完)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fang-memo/article?mid=88926&
;prev=-1&next=88925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