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阿彌陀經重點分析報告 [打印本頁]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2-6-18 18:01
標題: 阿彌陀經重點分析報告
大家好!

《阿彌陀經》裡說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一段經文,是整部《阿彌陀經》的核心,非常重要,但也經常被誤解,一旦被誤解,整部《阿彌陀經》的意思就全變了。我們分析如下:

一、怎樣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1)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說: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得生淨土。佛以大願(48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無量劫修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念念成就」,信願念佛的人,念念之間,他每念每念的念佛,當下成就了跟六字名號一樣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名號,既是善根,也是福德,既是因,也是緣,念念念佛,念念因緣具足,念念因緣具足,念念往生成就。

2)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講: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3)《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但並沒有說明哪些是少善根,可是下面直接說: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這個就能往生!執持名號能往生,說明就是多善根。

4) 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這部經對《阿彌陀經》中「聞說阿彌陀佛」是這麼翻譯的:聞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這個豈不是「多善根福德」嗎?)

5)《阿彌陀經》的梵文原本裡「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句,如果直接翻譯過來的話是 : “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也就是說,眾生在此世所做的種種善行,都屬於「少善根福德」,靠這個,不可能往生。

6)《無量壽經》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又說: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又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佛告訴彌勒菩薩:「聞到阿彌陀佛名號,歡喜踴躍稱念的人,就具足了無上功德,就獲得阿彌陀佛所佈施的功德寶。」所以,阿彌陀佛的功德寶就是六字名號。

7) 《觀經》的下品上生,這個人臨死的時候才遇到善知識給他講說佛法,講了兩個法門,第一個是跟他講說大乘十二部經典,他聽到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等等:聞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後面說:稱佛一聲,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一句,當下除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切法門跟念佛名號相比,還是因地的法門,它不是果地的法門

8)《大悲經》言: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9)《涅槃經》裡所講的: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佈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10)《增一阿含經》說: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若有稱佛名號,如搆牛乳頃,功德過上,不可思議。

11)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言: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滿中七寶,奉施於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

12)《觀經疏》裡邊,善導大師說: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13) 印光大師說:不用三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得熟,成佛有餘,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14) 法藏菩薩經過五劫思惟、兆載修行,剿滅一切煩惱敵,拯救一切苦難眾生,累積無量功德,功德圓滿,祂才能稱為「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來之不易的,代表了阿彌陀佛從因地發心直到果上正覺,所有一切圓滿功德。有成佛的德能,才能有成佛的名號。一切法門跟念佛名號相比,還是因地的法門,它不是果地的法門, 一切菩薩的修行,一切阿羅漢的修行跟六字名號相比,那簡直是無法相比。那我們凡夫的五戒十善更談不上了。

極樂世界都是不退轉甚至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這樣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地方, 不要說一般凡夫,就是諸大阿羅漢也不夠資格去,所以《往生論》就說:「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

善導大師親自所見所聽到的,他說:「只要專修念佛的人,十個,十個往生,百個,百個往生;那麼雜行雜修的人呢,一千個人裡邊,沒有一個往生。」

15) 阿彌陀佛本來就是要把祂無量的功德無償地奉送給我們,但是我們志向狹劣,不敢當下接受!

本來阿彌陀佛說:「你想來往生,只要念名號,送給你,決定能往生!」我們不敢相信,阿彌陀佛就說:「那你修行,修行迴向。」修行什麼?「你怎麼修都可以,五戒、十善、誦經、持咒等等,都可以,只要迴向願往生就可以。」我們反而以為「往生是我自己修行得來的」,我們這小小的因,怎麼能感得那麼大的果呢?      那是因為阿彌陀佛「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而佈施給我們的。

《法華經》裡有一個「窮子喻」,很能說明這個例子。
有一位大富長者,他的獨生兒子從小離散, 在外面漂泊流浪,過著流浪漢的生活,被人欺負,餐風露宿,衣不蔽體,他只能靠做打工、作傭等低賤的職業,過一天算一天,有一天,這個兒子東晃西晃,剛好就晃到大富長者的門口,他一看這座莊園,「哎呀!巍峨廣大」,從大門往裡面探頭一看,裡邊坐了一位非常威嚴的長者,旁邊有很多侍從,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氣派就像國王一樣。這個窮子畢竟做流浪漢做習慣了,來到這麼一個豪華威勢的地方,他感到不自在,我還是趕快離開,到貧窮鄉里去找活兒。」這麼一想,他拔腿就走。剛好他的父親(大富長者就是他的父親)在裡邊一抬頭看見他,就認出來了,馬上喊人,「快快快,趕緊去把那個人給我抓回來,不能讓他走了。」窮子正在那裡懷疑:此地可能不宜久留, 他撒腿就跑, 這時窮子又恐怖、又擔心、又緊張,頓時昏過去了。      大富長者一看,心想:「完了!我的兒子一定是因為這氣派的陣式,受到了驚嚇,他的心量還不成熟」,就對侍衛說:「這樣子,你們用涼水把他潑醒,潑醒之後把他放走。」交代說:「你倆跟蹤他,跟在他後面。」這兩個人看起來跟窮子差不多,像乞丐一樣,搖搖晃晃,跟著去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乞丐跟乞丐在一塊兒就聊起來了........ 互相談得很熟悉, 這兩位就把他帶到大富長者莊園來了, 進來以後幹什麼呢?天天除糞,他幹得很安心,心想:「這個跟我的身份很相應,我就是掃廁所的。」...... 大富長者慢慢培養他,開始教他做會計、做出納,掌管財務。「我既然認你為兒子了,彼此就不外,這裡所有的一切都由你掌管」,工人的支派、財產的進出都要他負責。窮子(也就是他的兒子)的志向慢慢提高了,心量逐漸擴展了,能力也越來越具足了,這個時候,父親就準備宣佈他們的父子關係。兒子這個時候才知道:原來對我這麼慈悲的人不是外人,正是我的父親!

所以,在《法華經》裡才有四句話,說什麼呢?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又說:無量珍寶,不求自得。而今乃知,真是佛子。
「我本來沒有想到我會擁有財富(沒有想到我能獲得這麼豐碩的功德),但是無量的寶藏怎麼突然就來到身邊,一夜之間華貴起來!今天才知道我真是佛的兒子!」(大富長者是哪一位? 阿彌陀佛啊, )
乞丐是哪一位?  我們眾生啊!)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邊也有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說:譬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

所以,這六字名號是超過三祇福慧的大善根、大福德。

二、怎樣才是「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有兩種解釋。依聖道門的解釋,就很難了,禪定的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你夢都夢不著。事一心不亂是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不亂是登地菩薩的境界,我們做不到啊。
淨土宗的解釋「一心不亂」就是「專心念佛不雜亂」。「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行雜修。這樣的解釋就是「易行」,很容易做得到。

本來《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特別為我們凡夫所講的,是易行安樂之法。既然是為我們這樣的眾生所講,就一定是我們能夠做得到的;如果「一心不亂」是那麼艱難、那麼高深的功夫境界,五濁惡世的凡夫都做不到,那麼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門就沒有意義,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咸收」就成了一句空話。

1)《阿彌陀經》先說:「執持名號」,然後說「一心不亂」,意思就是說,執持名號,應當一心不亂
2) 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將《阿彌陀經》中「執持名號」與「一心不亂」八個字合在一起,譯作四個字    ——「繫念不亂」,繫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亂,這就很明白,很容易。
3)《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說眾生只要「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三輩往生都說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4)《觀經》下下品的持名念佛是怎樣的持名呢?經文說:「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和《阿彌陀經》「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和《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都是同一個涵義。
5)善導大師  《觀經四帖疏》的第一卷〈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48頁),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迎接往生。      這一段善導大師的解釋,很明顯地看出來,「一心不亂」就是「一心願生」,你一心一意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就是「一心不亂」。

《善導大師全 全集》250頁,《觀經疏.散善義》: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6)善導大師《觀念法門》     (《善導大師全集》355頁):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佛名。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與前面一樣,善導大師同樣用「一心專念」來解釋持名「一心不亂」,也是一個「專」。

7)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善導大師全集》539頁):
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

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念佛完全一致,都是持名,都很容易,都是以阿彌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作為核心。善導大師解釋這三部經的思想,完全一致。「一心不亂」也就是《無量壽經》裡邊所說的「一向專念」。

8) 阿彌陀佛給我們保證說:「某某人,你只要念我的名號,你放心大膽,臨命終時我來迎接你,決定往生我的淨土。」    我們還要問:「萬一不能往生呢?」      「萬一不能往生,我負責!」       「你怎麼負責?」       「你不往生,我誓不成佛。我以成佛的功德來負你往生的責任,我負得起你這個責任。」

各位!只有阿彌陀佛才能負得起我們這個責任。我們如果不能往生,祂全權負責,別的,都負不起這個責任,我們自己也負不起,我們不能往生還是不能往生。      所以,往生這件事情是由阿彌陀佛所操辦的。

9) 印光大師又說:「不論功德大小,功夫深淺,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我們念佛往生西方,跟我們的功夫深淺沒有關係。你功夫深也往生,你功夫淺也往生。      這樣說起來,「一心不亂」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專修念佛。

三、怎樣保證「心不顛倒」
1) 誤解之一
第一個誤解。一般人都認為:「不管平時念多少佛,如果臨終一刻沒有念佛的話,那平時念的也白念,所以必須臨終能念得出佛,佛才來接引,才能往生。」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臨終沒念佛就不能往生,是指平時不念佛、不求往生的人,他現在已經要命終了,這個時候再不念佛的話,就沒有機會了,就要命終去輪迴去了,所以才說「臨終念佛」。像《觀經》下輩三品的人就是這樣,臨終念一聲佛、十聲佛往生了。《觀經》的意思是說:即使一生造作眾惡,直到臨終才遇到念佛的人,才念那麼十聲、一聲,都被佛接引,都往生;何況平時念佛的人,那往生更不是問題,所以善導大師才說「專修念佛是往生正定之業,十即十生」,並不是說一切人都要臨終念得出佛才能往生。

平生念佛,臨終佛與聖眾自然現前,這個時候不管他有念佛沒念佛,佛與聖眾都來現前,所以經文並沒有說臨終的時候還要再念佛,只說「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其人」就是指平生專修念佛的人,因為他平時念佛,求願往生,平時已經種下了因,這個時候果就顯現了。所以認為:「雖然平生念佛,臨終也一定要念得出佛,不然佛就不來接引,不能往生。」很顯然是對經文的誤解。

2) 誤解之二
第二個誤解,認為自己要有能力保證命終「心不顛倒」,不然不能往生。這也是誤解。因為根據《阿彌陀經》的經文,命終之時「心不顛倒」是佛力保證的,是平生專修念佛,臨終佛聖自然來迎,佛一來迎,慈悲願力加持我們,自然讓我們心中住於正念,心不顛倒,隨佛往生。所以接下來經文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那麼,佛一顯現的時候呢,這個人見到佛了,一口氣歎下來,命終了。這個時候,剎那之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經文直接說,這個人命終的時候是「心不顛倒」的,沒有說還要做任何的努力;這也是佛來迎接加持的結果,不是我們凡夫自己的功夫。

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說: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心不亂」就是「心不顛倒」。不是我們自己有能力心不亂,是阿彌陀佛「慈悲加祐」我們,令我們心不亂。臨死的時候,人很苦惱,四大分離的苦惱,家眷分離的苦惱,身體要拋棄的苦惱,過去所有的一切業力翻現出來……種種的苦惱。阿彌陀佛才安慰我們說:「我放大光明,這個時候一定來迎接你,來安慰你。」讓我們能夠安穩。在我們臨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來迎接我們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業障、所有的苦惱不安,當下變得清涼,內心就很安樂、歡喜。所以才說:「慈悲加祐,令心不亂。」佛的慈悲心、佛的誓願功德加持我們,護祐我們,讓我們的心能夠安定。不是我們自己有力量達到心不顛倒——不是我們自己先有力量心不顛倒,佛才來接我們。
      
要聽好哦!不是我們自己先能夠心不顛倒,佛才來接,是我們平時念佛,佛一定來接我們;佛來接我們,我們才心不顛倒。

3) 誤解之三
第三個誤解,認為:佛雖然臨終的時候會來接我,但如果那時我昏迷了,不知道怎麼辦?認為外相昏迷就是一切不知道,這也是誤解。因為外相雖然昏迷,心識還是清清楚楚的,佛來接我們,我們會一清二楚。至於說有人休克,人事不知,那不過是一時的器官故障,堵塞了,迷悶了,那不是臨終心識的狀況。

4) 命終三位
臨終到命終,人的心識有所謂的三位,即明了心位、自體愛位、不明了心位。
第一明了心位:臨近命終,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還有作用,第六意識還能作主,心識明瞭,所以叫明了心位。但是這個時候,因為臨近死亡了,四大五蘊開始分散,所以身心遭受到極大的苦惱,但另一方面心裡又很明白,知道自己要死,面對妻子兒女、家產財寶等一生所愛的人啦,東西呀,心中難捨難分,真是痛苦萬分。
第二自體愛位:由第一位,經過種種巨苦的折磨,這個時候身心更加虛弱,前五識已經不起作用,眼睛也看不到了,耳朵也聽不到了,只有第六意識細想存在。這個時候,早已經是自顧不暇了,所以外在的妻子財寶等也就丟掉了,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執愛自己的身體,愛惜自己的身命,所以叫自體愛位。
最後不明了心位:也叫「亂心位」,也就是正死的時候了。身體再怎麼樣執愛也不能保,這個時候,一切身體的器官功能停止,第六意識也就隨著器官功能的消失而消失。第六意識沒有作用,主宰投胎輪迴的阿賴耶識就會浮現。今生今世以及生生世世的善惡業浮現,就好像做夢時,第六意識較薄弱,所以毫無順序、毫無邏輯、毫無條理,時間、空間都很混亂,而沒有一個能控制的主人。人死的時候就像這樣,業力種子浮現,就如一個國家沒有國王,因為國中無王,所以盜賊都出來相爭為王,這時就看哪一個較強,那個人就當王。相同的道理,命終之時,現生及歷劫的善惡業力,一時浮現,業力一現,眨眼之間,便隨其最猛烈的善惡業力,前往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主。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

一般人死,都是如此,處在前面的三位當中不論哪一位都有極大的苦惱、恐怖、驚慌等,《無量壽經》說:「大命將終,悔懼交至。」意思是說,壽命將終時,後悔與驚恐一直向心頭攻來。後悔什麼呢?後悔以前都是為名、為利、為家庭、為事業,從來沒有為自己的生死大事打算;後悔過去沒有行善積德,沒有修持佛法為生死大事做準備。驚恐是害怕到底要怎麼辦?會去哪裡?人到這個時候是做不了主的,便出現所謂的顛倒:或者起惡念,或者生邪見,或生繫戀,或發猖狂,或起恩愛,這個時候怨家債主也就得著了機會,前來擾亂,令失正念。

來迎在明了心位
但是念佛的人,不會出現以上情況,因為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迎接我們,正是在第一明了心位。所以往往臨終助念的時候,都會聽到臨終的人說他親眼見到佛菩薩來接了。念佛的人雖然也有死苦,但很輕微,因為有阿彌陀佛、諸大菩薩來迎,佛光普照,佛力護祐,所以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在明了心,歡歡喜喜,正念往生。

5) 三個時間段
在《阿彌陀經》裡邊有三個階段:一個是平時,一個是臨終,一個是命終。
      
平時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專修念佛,這是平時;那臨終呢,臨終你就自然得到果報了,「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佛就來迎接我們了;好,佛來迎接我們之後呢,第三個階段,命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是佛來迎接我們在前,我們命終心不顛倒在後,不是我們心不顛倒佛才來接我們。經文的次第很分明。

彌陀的保證 :       在四十八願當中有第十九願,對於願生極樂世界的人,阿彌陀佛保證說:
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所以,這個「心不顛倒」是阿彌陀佛誓願保證我們的,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來保證我們:臨終來迎,命終之時,心不顛倒。

四、關於「善男子善女人」
經文說「善男子、善女人」,到底應該怎樣理解?先把答案給出來:你念佛,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你不念佛,你就是能修五戒十善,沒有資格稱為「善男子、善女人」。

1)《觀經》佛讚
我們來看經文的證據。像《觀經》下品上生,本是造作十惡罪的人,經文說「多造惡法,無有慚愧」,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癡……什麼都犯遍了,這樣一個眾生,他一輩子沒有幹過一件好事,都幹了惡事,他現在要死了——這樣的人,應該是地地道道的惡人對不對?那麼,臨死之前呢,他遇到了善知識,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當下念了一句,阿彌陀佛就現前迎接他,讚歎他什麼呢?
“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念了一聲佛,阿彌陀佛讚歎他為善男子,不是依他平時的行為,他平時都是惡行為,沒辦法提;因為他念佛的緣故,阿彌陀佛給他「善男子」稱號。為什麼念佛就能稱為善男子?因為念佛,諸罪消滅,功德具足,轉惡成善,惡人轉成善人。以此之故,「我來迎汝!」「善男子」也好,「諸罪消滅」也好,「我來迎汝」也好,通通是因為念佛的緣故,所以四句當中「以汝稱佛名故」是核心。等於是說:稱佛名故,名善男子;稱佛名故,諸罪消滅;稱佛名故,我來迎汝。
所以,不論多大的罪過,你只要念佛,就能轉惡成善。

2) 《阿彌陀經》前面有一句話: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又說「少善根福德」人不能往生,「諸上善人」,當然就是以阿鞞跋致的菩薩、一生補處的菩薩為標準。以他們的級別,五戒十善能算得上善嗎?一點都算不上。印光大師就講:世間善業,如果比念佛淨業來講,仍是惡業。因為那個仍然是輪迴的,仍然是染污,最多讓我們升人天,不能讓我們解脫生死;就算阿羅漢聖人,如果以阿鞞跋致、一生補處做為標準,他算「焦芽敗種」,不能算作善,算作惡。
那我們有什麼資格可以稱為善?我們念佛,因為六字名號圓滿具足阿彌陀佛的果地功德,是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無上善根,所以,我們被稱為「善男子、善女人」。並不是說「只有行善積德的人,他有資格,他有能力,他有良好的善心,他念佛才能往生;我呢?有妄想,有雜念,還有惡的念頭,我念佛可能不能往生。」不要這樣懷疑,不要這樣誤解。任何人,只要念佛,都稱為「善男子」,將來往生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這是對「善男子、善女人」的解釋。

五、關於「若一日若七日」 直到臨終
《阿彌陀經》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裡的「若一日……若七日」,並不限定在一天七天,而是一輩子念佛的意思。

所以,善導大師做了一個總結性的說明: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這個叫做「若一日……若七日」。一旦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順不移,我就一輩子不改變,一直到死。是這個時間段。

有人遇到這個法門,第二天他就斷氣了,那麼,在這一天之內,他專修念佛,一心不亂,這叫做「若一日一心不亂」;有的人第三天就斷氣了,有兩天的念佛時間,這叫做「若二日一心不亂」;有的人念佛七天斷氣,這叫做「若七日一心不亂」;按說下面還有若八日、九日、十日……直到什麼時候?直到臨命終時,所以《阿彌陀經》在講完「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之後,接下來說「其人臨命終時」,那很顯然,是執持名號一直相續到臨死,才講「臨命終時」對不對?不然這段時間會叫你不念佛嗎?不可能的。
可是總不能無窮列舉,所以就舉七天為期,這也是常用的時間表達法,七天為一個週期。過了七天再從頭來,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過了再來,若一日……若七日,反覆無盡。就好像一個星期七天,過了七天,又從頭算起,星期一、星期二……時間再長,無窮無盡,也是七天,七天就是永遠,除非我們命終了,那就不管了。念佛也一樣,循環無盡,直到命終,所以善導大師解釋說:「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倍就是一倍一倍,反反覆覆,時時刻刻準備死,沒死就接著念,直到臨終。

總 結
專稱佛名,就是「多善根」。
專稱佛名,多善根故,稱為「善男子、善女人」。
專稱佛名,隨其壽命,長短不限,就是「若一日、若七日」。
專稱佛名,無二無雜,就是「一心不亂」。
專稱佛名,臨終佛自來迎,佛力護祐,自然「心不顛倒」,正念往生。

慚愧感恩!   還望賜教!   阿彌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