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夢參老和尚《如何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結合》
[打印本頁]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6-16 12:45
標題:
夢參老和尚《如何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結合》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6-16 13:51 编辑
[attach]2383[/attach]
夢參老和尚《如何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結合》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學佛之後對我們又有什麼好處?要如何才能把佛法和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結合起來?若我們能把所學到的佛法,應用到自己的生活,這樣學佛才有意義。現在跟大家講“怎樣能夠使佛法和你的生活、工作結合在一起”。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佛法最了義的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證菩提果的過程,在家學佛工作忙,事情也多,要怎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證菩提果?如何把佛法跟你的工作及生活結合在一起來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人、接觸很多的事,遇到人該怎麼處理?遇到事時,又該怎麼處理?我想跟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要知道佛的涵義。“佛”,印度話叫“佛陀耶”,譯成中文就是知覺的覺,覺悟的覺,就是覺悟;再淺顯一點說,就是明白,你要是明白了,就是佛;要是不明白、糊里糊塗的,就是眾生。學佛就是學覺悟、學明白的方法,用這個方法能使我們明白,使我們覺悟,我們就把這些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至於要怎麼來運用方法呢?
悲心與出離心
發了菩提心之後,第一、要有出離心,要怎樣生起出離心呢?就是要認識這個世界,認識你當前所生活的環境,若是認識了當前所生活的環境,你就不會受環境的迷惑和傷害;能夠隨順這個環境,使這個環境中生存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都能夠愉快安定,你就是行菩薩道了。
這次我們在醫院演講,這所醫院裡所有的醫生、護士、勤務人員都是在行菩薩道,這就是菩提心中的大悲心,要能對一切人慈悲,醫生對待病人要付出大悲心,這個大悲心裡頭就要有智慧,沒有智,大悲心就生不起來。這個大悲心是“愛見大悲”。當你看見那些失去工作能力,甚至失去生活能力的人,如病人、斷氣的人或植物人,你總能想到他們的痛苦。如果你能設身處地的用佛教導的方法去愛護他們,幫助他們,使他們能認識痛苦是怎麼來的,這樣這個工作與環境,對行菩薩道、發菩提心的人而言,是一個特別好的環境,能夠這樣想,你對這個工作就能有耐心。特別是學佛的人,這就是你行菩薩道最具體的,最現實的一個環境。
要發菩提心,首先要具足出離心,這個世界沒有一樣事情是快樂的,因為不快樂,你就不會貪戀。面對世間所有的事物,不會爭名也不會奪利,不會去貪戀;因為你生起了更大的慈悲心,對你的患者就能愛護得更好一點,為了希望他能減少痛苦,就盡你的力量幫助他,這樣你的大悲心就生起來了。
但是發大悲心要有智慧,必須觀照。因為我們都是凡夫,我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有一種煩惱特別重的患者,經常會罵醫生、罵護士;還有植物人,你們如何愛護這些失去知覺的患者?這真正得要具足大悲心。你要隨時發願,願他們能夠恢復知覺,我們發願是一回事,他們能否得到是一回事。這是走你自己的菩提道,發了這個心,這個心就是明白的心。
菩提路與方便道
上面講過,“佛就是菩提,就是覺悟”,菩提也翻成覺悟。你要自己明白,也讓一切眾生都明白;但是從你發心走入菩提道,一直到達成就佛果,是很艱難的,路途非常長,不只是我們這個地球上所說的十萬里、百萬裡。我們知道,念阿彌陀佛要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要經過十萬億佛土,一個佛土有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大!地球只是小千世界當中的一個小洲,所以這條菩提道,路很長。你走這條道路,也有很多種,有智慧的人,就有方便善巧,方便道就多了。譬如護士在照顧病人時,要想種種方法減少病人的痛苦,手術、麻醉……等都是方便道,有了方便道才能減輕病人的痛苦。
學佛也一樣,行菩提道,也有好多條道路通向菩提果,佛所教導我們的,要經常思惟,現在我們生存的現實生活及周圍環境,都是苦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苦,而且是在這裡頭忍受苦。為什麼要忍受呢?這叫業不由己!不想忍受也不行!在忍受苦的當中,我們還要找出各種形式的快樂!一般人認為是快樂的事,但從佛學的道理來講並不快樂,這就是一種苦的因,將來要受苦的果,如果你在這不快樂之中能產生一種快樂──求你的心安,心裡的快樂,這就是佛所說的方便道。
智慧與觀照
要怎樣離苦?怎樣得樂?在受苦或生病或受災難等,種種不如意的時候,你要觀苦,知道苦是無常的,這樣你就能用智慧的力量去克服它。因為你知道這是無常,它不會常在你身上壓迫,這樣苦就會很快消失了。
假使沒智慧,又沒大悲心,就無法忍受這些苦,反而把你的苦轉嫁他人。就像搶劫犯或強暴犯,他們只想得到自身的快樂,若因缺錢而去行搶,那是苦上加苦,解決不了問題!如果人人都能學這種明白的方法,就不會自討苦吃,不會苦上加苦。
至於要怎麼樣才能減少痛苦呢?要觀想。觀想我們所受的都是苦,不受,可以不受嗎?可以。要怎樣才能達到不受的境界呢?不去貪求!少一點慾望!這需要觀想,知道自己所處的環境,就應當安心的付出自己所應付出的,得到自己所應得到的,不要另外去攀求,也不要佔別人的便宜。遇到有人對我不好,侮辱我或罵我、輕賤或奪我的利益,損害我,我們應當忍他、讓他。佛教導我們要忍,而這個忍並不表示我們卑賤,忍也不表示我們沒跟他奮鬥的能力,這種忍是一種智慧,讓他是成就他,不讓他再去造業,這裡頭就要有智慧。學習這種智慧時,你要先認識一切事物都是無常,並不是用貪嗔癡得到的就能保得住。保不住的,你知道無常,一切都是假的,人的壽命才多少年?最後不是什麼也沒有了。
所以在醫院裡看得最清楚,你認識到了,就不會被迷惑,這樣能使你的出離心更堅強,大悲心更堅固,智慧心更增長。但是這裡頭還有很多方便的道路,你想走這條道路,如何能忍下去呢?這必須得學,看看我們四周的那些榜樣,那些有智慧的人是怎麼做的,這些道友並不一定是出家人,有的學佛很多年,看他們怎麼做,怎麼付出,就向他們學習,照他們的樣子做。我們最大的榜樣是佛,因為他才是最究竟明白的人,我們照著他的話去實踐,不會錯的!這就是從發菩提心到證菩提果的方便道。
慈、悲、喜、舍
大悲心也是方便道的一種。我們經常說“慈悲喜捨”,“慈”就是想辦法讓別人快樂,讓別人離苦,讓別人歡喜。佛想了很多的辦法,教你怎樣離苦,離開苦你就得到樂,你對別人慈悲,照樣是對自己慈悲。首先,你不煩惱,如果你經常笑臉迎人,對誰都不煩惱,誰惹你了,你也不煩惱總是歡喜心。如果你看到一位向你瞪眼的人,你的心情會如何?看到人家恭恭敬敬的,歡歡喜喜的對你,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喜”就是歡喜,就是你對人內心永遠保持歡喜,這就很難了。任何憂愁或煩惱的事,你知道這都是假的,是一種現象,會損害你的慈悲心和智慧心,這就要觀照了。通過觀照,就能看得破,知道一切事物是無常的,就能忍受,就不會去爭不去計較,能看破這個就不容易了。明白了還得放下,不要去執著,這樣才能生起歡喜心。看破了,放下了,才能捨。若你能盡量發揮佛教我們的方法──“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你就能受用無窮。
問題是,一聽到“舍”大家可能慌;給別人幾個錢、舍點衣物,是最基本的捨。我說的“舍”不是這個,而是捨去你的知見,當你看問題時,不要以為自己所說的都是對,聽聽別人的聲音,這也叫“舍”。
舍自己財物,得量力而為,有些人舍完了,就生煩惱,這是自不量力,不要過分,因為你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至於捨身或舍自己的家庭或眷屬,那就更不容易了。就拿出家人來說,不管男女,發心落髮的那一念,及至真正落髮都是“舍”,這捨不容易啊!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嗔恨心,一發脾氣,丟身家性命的例子多得很!嗔心一起一百萬個障門都開!由此可見這一念嗔恨心多可怕啊!因此你要捨,為什麼“慈悲喜捨”的“舍”放到最後?就是因為捨不容易,特別是捨自己的身體或看法。人的主觀意見通常是很深的,以為自己都是對的。我說這話不是說,看到別人不對也不爭,而是需看因緣,得有方便善巧。有了方便智慧,就能適當的幫助,讓別人能接受;不適當的幫助,徒增他人煩惱。有些人自己信佛之後,看到所有的人都想幫助他脫離生死輪迴,勸他信佛。不要熱心過頭了,如果他沒這種因緣,你怎麼度也度不了。因緣得遇合,先得有那個因,這樣你想幫助他的緣才能成就;如果他根本沒有那個因,就算信佛了,你又怎樣去幫助他,使他更進一步呢。
一般人開始信佛的目的是,希望佛能幫他解決困難,菩薩能救度他,要是精進沒退墮,佛菩薩就幫他發財;生病了,因為有佛菩薩的幫助,病苦就沒有了,那是他未明佛法的意思。為什麼有人求了,卻沒得到福報?過去沒做過有福報的事,今生想要有福報、想發財、想得富貴,怎麼可能呢?不可能的!你得先從這些方法學起,等你真正明白了,不必外求,就在於你自己的心,這點大家要特別注意!我們信佛之後,恐怕都是向外求,藉著外來幫助,最後還得明白你自己的心即是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句話必須經過幾道解釋,才能使你相信自己的心。現在我們的心是妄心,不是真正佛的心。我們要先發菩提心,再行菩薩道,直到證得究竟,也就是證得自己的心。所以要有信心,既然信你的心,就用你的心來對治你的煩惱,對治那些痛苦、危險與惡難。自己能夠救度自己,解救自己,當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時,最初就是信佛,佛是已經修行成就,已經究竟明白他的心!因此我們要向他學,學一切的菩薩,怎樣能使這個心快一點明白,使我們不糊塗。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一開始我就跟大家說過,學佛要跟你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譬如家庭主婦,在家得做飯、做菜給全家人吃,這是不是行菩薩道?是不是菩提心呢?如果你認為只是做飯、做菜,圍著鍋台轉,那就不是菩提心,而是迷惑;如果你認為這是行菩薩道,你要照顧周圍的眾生,讓他們吃了你做的飯,都能明白,能發心,能沒三災八難等痛苦;吃了你做的飯能發菩提心,漸漸行方便道,行菩薩道,漸漸能成佛;這樣,你做飯就不只是做飯,而是供養眾生,乃至使眾生都能得度。
再說醫生治病,治病能去掉身上的痛苦,這是物質上的,隨便你怎麼治,到老他一定得死,不論任何人都一定得死,這點是肯定的!你把這病治好了,只能減少他當時的一點痛苦而已,你不能讓他不死,死是既定的,你應當怎麼幫助他,發心讓他恢復原來的自信,消滅他一些妄想煩惱和障礙呢?心病就得用明白的法,去對治他的糊塗病;身病要用藥物,但沒有藥物能把病完全治好,只能多延續時間而已,不論你的勢力有多大、財產有多少,你想呆在這個世界上不死亡,是不可能的。但人人都有這種迷惑,就是不相信另外有一種方法,能夠使你明白,能夠永遠不死,這不是肉體而是心靈。
這個“心靈”就是上面所講的──真正的般若心。當你有智慧時,任何事都明白,都能知道前因後果的一切過程。我們今生所受的,有智慧的人就會觀現在我受的,就是過去自己所做的。明白之後,看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你會感覺到一切平等平等,沒有不平等的,自己做的自己受,有什麼不平等的呢?我們心裡不平,為什麼壞人還能那麼享受?而某人對人不錯,布施行善,但他一生卻坎坷,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不知道他過去多生以前做過什麼,我們只是看到眼前這個樣子。當你有智慧、明白了,你就知道原來這都是他過去生自己做的,現在他所受的是應該的,這樣就叫平等。佛教所說的“平等”就是這樣的說法,在因果律方面講平等,自作自受的平等,這也就是菩提心行菩提道的一種方式。
師父引進門、修行靠個人
我介紹了很多跑道,但路要你們自己去走!就好像不論你從那個方向,都可以來到“榮民總醫院”一樣,不一定要走同一條道路,這就是一種觀。並不是說這種觀適合某人做,某人修一日就能成就;某人修就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是因為他過去生沒學過,或不是這個根機,那就換一個跑道,學另一種方法。
修行,有很多種方法。有念佛、持咒、誦經、打坐、習褝觀……,選擇一種適合自己和自己相應的去做,但不論是那一種,都不要離開現實,不要離開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不論你作什麼工作,在你的工作本位上,把佛所教導的方法,把你所學到的佛法,運用在工作上,你會得到很好的效果。做任何事要專心一致的注意在這件事情上,不要這樣做做、那樣做做,手裡做著這個,想的卻是另一個,這樣你的心不住,不住就是妄想心非常重。當你念經就住在念經上,學佛時就住在學佛上,當你護理病人時,就去護理病人,這就叫念住。
不論做什麼,你的念頭就住在上面,這樣事情就會做得很好。這個“住”的念頭,是從佛那裡學來的,這麼做你就會得到一定的效果,這就叫“專心一致”。學佛如是,參褝也如是。坐褝時先把身調好,身調好,再調呼吸,呼吸調好再調心,這樣才能靜下來,才能漸漸的入。念經時也一樣,讀誦大乘經典時,一句一句的念,清楚明白的念,不要嘴念著經,心想到別處,妄想紛飛,這樣就不能契入,也不會進入。
當你看護病人時,一心一意看護病人,心住在看護上,若你是佛教徒,就用佛教的觀點,把念經的功德迴向他,減輕病人的痛苦。有沒有人不專心呢?還是有的,那一行那一業都有,尤其是出家人要是都能專心上面所說的,早就成道業了,我說的這個方式,就是把佛所教導的道理,運用在一切時,一切處,這就跟你的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當中,你既不厭煩生活,也不貪戀生活。
上面講的“出離心”是厭煩,厭煩是不貪戀六親眷屬及世間這麼多的眾生。並不是我要走要出離了,他們干我什麼事,我管不著,這就不是菩薩心了,大家能體會得到嗎?
除此,我們要有愛心,但是這個“愛”不是一般的愛,而是“大愛”。“愛”是慈悲心的一種,要如何發揮平等的精神,對一切人都如是。如果看到相貌長得很莊嚴的,就對他特別客氣;看起來醜陋又髒又臭的,從你眼前經過,你就嫌他氣味多,躲他遠一點,這就不是平等心,學佛的人不應該有這種的心。我講“平等心”、“愛心”、“慈悲心”,這都牽連到“出離心”,念念想出離,念念度眾生,念念對這個世間不貪戀,念念捨去這個世界。大家都知道“家家觀世音菩薩”,在極樂世界不是很好嗎?觀世音菩薩怎麼會跑到娑婆世界來?他本來是男相,為什麼會現女相呢?這就是他大慈大悲,示現女相度眾生更方便一些!觀世音菩薩的出離心具足成就了,他知道眾生還沒有出離心,所以就到這個世界來勸眾生,不要再貪戀這個世界,要認識這個世界是苦,在這個世界找享受是沒有的,一切受都是苦,你要“觀受是苦”。
剛才講的心是“真心”,現在大家用的心是妄心,是妄想。念念在變,念念不住。我剛才講“念住”,就是要把這個妄心止住,我們的妄心是念念不住的,所以心無常。
“觀心無常”是說我們的妄心,妄心不是住,不是常,它的變化太大了。一個人從早晨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一天之中多少念頭生起?自己都不知道,也弄不清楚!除非有定力的修道者,才能夠住,否則我們都隨著環境轉!外面的環境變,你也跟著變,所以要“觀心無常常”。
“觀法無我”,“法”是指一切有形有相的,包括我們的身體在內。我說這個法是“有法”不是“無法”。“法”就是環境,各式各樣客觀的事物,不要把“我”擺進去,沒有“我”。
我們也承認“一切法無我”,但是就是不能悟入,不能領會,為什麼說我們承認呢?我們說“我的眼睛,我的鼻子,我的耳朵”或“我的,我的,我的”,全是“我的”啊!並不是“我”,“我的”並不等同於是“我”,所以說這個身體是我,這是整體的我,但這是因緣和合的,你不得不承認,“我的眼睛”不是“我”,沒有眼睛成了瞎子,“我”還是存在,聾子沒有了耳朵,只是聽不見而已,那是“我的”耳朵聾了並不是“我”聾了。整個身體,“我的”心、“我的”眼睛,不論那一部份都是“我的”,每個人說話都是這樣,為什麼呢?如果耳朵、眼睛不是“我”,這身體不是“我”,沒有了這些,“我”在那裡呢?因為這就是“無我”,根本就沒有“我”,“我”是怎麼來的?是一切法因緣和合而緣起的,這個不是真實的,當緣散滅了,“我”沒有了,如是觀一切無我,“我”還貪什麼!“我”還執著什麼?
這樣能使你看破一點,幫助你看的破、放的下。
文章出處:
佛弟子文庫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2-6-16 15:05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目錄導覽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