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慈法法师讲授五念门 (快乐念佛) [打印本頁]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10-17 20:37
標題: 慈法法师讲授五念门 (快乐念佛)
01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518(四月十六)(上)

(课程的主题——五念门)

这节课呢,大家来学习五念门。许多人都接触过五念门这样一个修行的方法,或者说念佛的方法。五念门在我们中国的净土宗的修行中呢,是一个很规范的实践念佛法门的系统教诲,但在我们中国现有的传承中呢,往往呢被念佛人所忽略。大家依这个求功夫的还是比较多一些,或者说求自己的一些意识、作为的改变的人比较多一些。那么缘佛力、缘五念门来改变自己的知见的,普遍的就比较少,因为是传承教育问题,不是这个时代人的过失,是教法在这个运转过程中的一个变化。



(净土学人缺少“一论”的学习)

这节课呢,是想给大家提示一下正行功课。五念门是天亲菩萨依《无量寿经》作的一个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样一个论呢,来判净土这个法则。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净土的修持中呢,三经一论,这是最原始的修行的依止的经论,根本经典。那么通过时代的发展变化,到我们现在呢是五经一论[1]。这五经一论呢,大家五经多有学习的,一论呢,往往都是一带而过。但在任何一个教团、一个修持的环境中呢,论的修持、论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论的学习基本上对一个法的修持那是十分困难的,是没有依从的。
http://web.puming.org/bbs/viewthread.php?tid=6898&extra=page%3D1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10-17 20:41
02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519(四月十七)(上)

。。。。。。。我们想通过这90天的学习,把我们人生的主题,就是快乐这个主题,这不世俗,我们不要认为佛法是个高尚、脱离现实的东西佛法是实际得不能再实际的一个问题。因为现在大部分人把佛法放在一个虚无、高尚的一个着不上力的空间,结果就丢失了实践佛法的一个实际的最初的基础,这是十分可惜的。佛法一定是解决我们很现实的实际的具体问题的这样的针对的教法,或者说朴实的教法,这是决定不含糊的。

那我们快乐的主题呢,不是个世俗的主题,因为这个快乐呢可以分成很多的层面,我们看看从初果到四果的圣人,他们有他们的快乐;从信位菩萨到等觉妙觉菩萨,他们有他们的快乐;诸佛如来在一真法界不动金刚地中有自在的快乐;六道众生呢也有自己业力分的快乐;这是无穷尽的差别的。所以这个快乐呢,说它世俗呢,可以推到六道众生这一边来;说它圆满呢,诸佛如来亦有不可思议的胜乐身、妙用身、大悲身、断灭诸烦恼的自在身、照耀十方的光明身、具足庄严的威德身,他们是具足快乐的。所以我们不要把快乐看成一个纯粹世俗的迷失、贪欲一样的执著的东西,不是的,那我们循着快乐的主线,逐渐从六道的快乐去观察这些佛菩萨的快乐、这些圣者的快乐,那我们就把生命的主题呢,通过一个人性的需要,来解决我们人类的苦恼、人类的迷失。这个主题十分重要。

我们现在的人生最多最多的痛苦就是来自于没有人生的主题,学佛者、出家者、世间人,就是没有生活的主题,因为啥呢?他忽略了人性,许多人会把人性忽略掉,忘掉了,迷失掉了,不在意了。把自己无端的高尚了,或者把自己无端的卑视了,有的人就妄自菲薄,说我业障很深,不会有快乐了,把自己推到一个极端苦难的业海之中;有的人就无端地把自己高举,自己认为自己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一样的,结果呢,那也是苦难不堪,没有实在的利益,所以忽略了人性。

为什么我说人性呢?那就是定格式的一个说法,从业有的角度我们来说人性。我们都知道法无自性的,烦恼无自性,那你这个地方讲人性干什么呢?就是人的一个基础的需要,我把它当成一个基础吧,说人性的一个基础需要,这样来观察那这样能如实地跟我们每一个人能联系起来。那许多学佛人学了很多年,跟自己真正的心灵挂不上钩,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年复一年的晃悠来晃悠去,年复一年的重复一些无端的业力,虽然很苦,没有乐的进趣,没有乐的方便,没有乐的法则。为什么呢?就是在一个轮回的圈子里面养成了一个重复的习惯,所以不能和自己联系起来。假如把这个主题人性化、基础化,那就和自己联系起来了,那我们后面的学习就变得轻松,简单,因为跟你有关系。要是我们谈一些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实在是没有意义。我这里面我不希望有一句高尚的话,因为高尚不见得和我们有关系,低下跟我们也没有关系,有等量的一个交换,或者说认知,是有实际利益的。这样我们面对 2012也会笑一笑,要不然2012快来了,人就笑不起来了。所以快乐这个主题呢我们来审视一下,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关联的,这样一个人性,你回心一念你就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心灵的渴望与需要。

http://web.puming.org/bbs/viewth ... &extra=page%3D1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10-17 20:42
02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519(四月十七)(下)

。。。。。。。。。。。我们看看这个彼国意,彼国意这个意,我们尝试着来看看这个意。以前对一些菩萨们做了一点点的提示,说这个意,我们从几个角度来看。

第一个呢,我们先从世俗的角度看。世俗的有情虽然种种迷失,种种颠倒,种种妄想,种种轮回业力,但是一旦沉静下来,世俗的人也需要离苦的,也希望离苦的,他只是没有方法罢了,他有这种需要的,每一个世俗人都有这种需要的,每一个世俗人都有。我们开始谈人性的问题,人的这种最朴实的要求,或者最朴实的思想,最朴实的东西了,最朴实的一个状态,他都是需要不要苦的。但大家在愚痴、无明、习气的蒙蔽下呢,就会造很多苦,自觉不自觉的造苦,但是又想离开苦,所以就造成了世间的种种贪欲争夺,反而把乐的根源给蒙蔽了,给毁坏掉了,造成了世间的苦。所以从世俗意上讲这个意呢,彼国意是一个朴实的状态。世俗人也需要离苦,只是没有方法。有的人认为呢,拼命挣很多钱,有的人呢培养自己的势力,有的人就强化自己的色身,有的人就学很多技术、技能。我遇到许多出家师父也是,拼命的学技能,锻炼自己的身体,强化自己的意识范围,这都是苦的根源。那我们恰当的运用生命,恰当的运用生活的资源,用自己的福德来觉悟自己的人生,那就是乐的根源了。现在背道而驰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所以称为五浊恶世。我们这个五浊恶世啊就因为背离了我们这个离苦的愿望,我们想离苦但是做了很多苦的事,更加苦恼的事情,强化自我啊,锻炼身体来壮大自己啊,学技能来增强自己啊,赚更多的钞票啊,有更多的所谓的自己的事业等等,结果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沉重与迷失。那么现在在我们的人群中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不用对号入座,自己可以去思维观察的。那么这个世俗意也有离苦的层面的,虽然它是模糊不清的。

第二呢,我们在往生彼国意上来看一看呢,我们用正见会不会有一个好的方法,用正见、正念来离苦。好比说我们执著于世间的诸行,诸法,受,感受,想要更多的东西、技巧啊,实际在增加自己这个受,认为诸法有常,建很多房子,买很多车子,搞什么东西,认为自己会具有这个东西,是有常的心,那么这样呢就会带来苦。所以我们依正见来审观,那么这个离苦得乐呢就能产生一个事实,所谓事实就是依法印正念,我们就会在往生彼国的这个因缘上来做抉择,知道这个娑婆世界是无常的,是苦空的,娑婆世界是个堪忍界,是我们无始以来业的累积,我们需要出离,我们有出离的方便。那么我们依法印来审观,依正见来审观,那这个彼国意也会生起来,这个生起来就是让它起作用。正见,因为世俗人是没有正见的,这一点呢我们一定要清晰。世俗人认为世间呢有我,所以佛说诸法无我;世间人认为世间有常,执著于一个发生的事,就把它坚固,所以人就产生了斗争、是非的苦,所以佛说诸行无常;人执著于自己的感受,执著于自己的知见、见解、认知,所以佛说受是苦;人认为这是不会变化的,佛说无自性,来让我们生起这种安乐意。我们讲的纯粹是一种观察,为什么要这样观察呢?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心里细微的角度慢慢地我们看看能不能把我们一些固有的东西给动摇松动,然后使我们真正建立一个正见的作为。

(第三,)说究竟吧——这样讲还是不合适,说意乐吧,那么这也是意乐啊,为什么讲这一个意乐呢?那就从我们作为一个人来说,若是不从正见,不从世俗上谈,就单单的从现前这个一念上来谈起,那个意乐呢无外乎也是一个引发的方法,这就是忆念的作用。用心作心是来审观自己,你需要苦还是需要乐?这样呢我们也可以选择自己的意识。我们很少这样去思维,我是需要苦还是需要乐呢?一般人都不假思索说我需要乐,但是他没有乐的方法。那么这一念选择呢,一念心作心是呢,那就可以用意乐来表示衍生的这种一念决定,你说这是不是一念呢?往往这有垃圾站,因为我们世俗的知见呢十分深厚,虽然有意乐,一会儿又淹没了,虽然有正见呢,一会儿也会淹没了。所以这个一念、这个意乐对我们来说反而是正见的一个事实,产生这样一个作用力,就是正见的一个作用力,这是一念能抉择。昨天讲的那个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实际是决定念的一个善巧。这个善巧呢,若能善于运用,你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实际真正使自己的生命中得到一个大的安乐与启发。(这是)意乐。

http://web.puming.org/bbs/viewth ... &extra=page%3D1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10-24 13:34
03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520(四月十八)(上)

。。。。。。。。。。所以说本性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说我们不能把对待当作本性。那么第一因呢,是有对待的,就是有上帝,有众生,有真我,有假我,有凡夫,有诸佛如来。那诸佛眼里呢,是清净平等一味的。他这个“一味”不是平庸的一味,是真实本质的观察所得到的一个真谛。所以这个性啊,顺性这个角度呢,是希望我们深思熟虑的。这个角度要是认识不清楚,我们很容易……,因为我们生活在欲界对待的世界中,天地啊,男女啊,人我啊,是非啊,善恶啊,冷暖啊,大小啊,凡圣啊,这无穷无尽的对待伴随着你整个生命的历程。所以我们一旦认识了这个本性,非第一因,那你就会得到智慧,无染的智慧,无依无托、无对无待的智慧力就会在我们的生命中表达出来,一切对待在我们的现缘中就会散坏,你知道一切生命、一切依正二报莫不过是心地的一个折射,实在是无对待的。这种设立呢,是一切众生自业、共业、别业所累积造成的一个现象,像我们这个世间,有天地、日月等等,男女,这种大相,这个呢就是我们的对待业不断累积与坚固造成的事实。所谓的事实就是我们似乎脱离不掉的一个现实的状态,但是究其本……,六祖大师谈到本的问题,本性的问题了,说“若知本心,若识本心,本自解脱”,这个“本”是不可得的,是无对待的。那这个无对待的不需要解脱,自现解脱。何以故呢?它真实不虚故。所以究竟安稳,无有来去,无有生灭,无有垢净,无有染著,它以无始无终、清净圆满安立于世间,此本心妙用,若人识达,即得解脱,慧用方便自然现前,不假修证,如实真立。

这个就是我们谈的性德的问题了,这个性呢,对我们每个凡夫有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很朴实的一个道理,但是假设我们没有认真地了解,我们就会在对待的法则中去挣扎。这一点呢,希望各位善知识呢,善思维。

我们还回到“为生彼国意故”这第五个角度——顺性怎么来往生彼国意呢?这个是我们佛教谈论的最大的一个话题了,一般地我们说“起修”是讲“顺性起修”。现代人为什么修行不能成就呢?多是以得失心、对待心修持的,想改变一个现缘,而不是觉悟这个现缘,所以说这个对待的心呢,就是对现下的不满造成的。对现下的不满造成了修行的愿望,这个愿望呢极其强烈,我们要修行!需要三明四智五眼六通,需要种种自在力,因为对现下不满,所以就需要修行。欲要得到个什么,然后就自己假设了很多我修一个什么法会得到什么,能得到什么,这样一个对待的取舍,结果呢造成了违性的东西,就是违背了性德的修持,所以等于“头上安头”——过去这些祖师们的话啊,十分地认真,我们一不小心就不知道他们在讲些什么。因为从一切众生的本有觉性中呢是具足的,不管是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不管是十八不共法,三明四智等等,或者说十力四无畏,一切法中呢,一切众生本具清净,本具圆满。

我们了解了这个本具圆满呢,那我们所谓的修行,我们就会顺性起修,顺着这个圆满性、清净性、无对待性、真实性来修持。修持什么呢?去掉你的执著与沉重,去掉你的迷茫的挣扎,使你得到种种轻安与喜悦,让你内在的本具的功德自然地放出它圆满的净光,照耀着你的依正二报,使你真正得到圆满的解脱,那就是所谓的顺性起修。

那我们不知道这个呢,就会头上安头,无疑就会像《楞严经》写的一样,人十方觅头,干什么呢?以为自己丢失了脑袋。一切凡夫众生亦复如是,因为贪、嗔、痴、慢、疑的自我蒙蔽,以为丢失了圆满的首——脑袋,四外地去寻找,心外求法,总是不得,各造业障,增加苦份。本来是修持,反而背道而驰。在原有的苦的因缘上,又增加了更多的负担与迷失,这就是这个时代一个不可思议的状态。

那我们真正作为佛的一个法子,作为一个学佛者,我们一定要认真地运用这样的正见,来顺性起修,来真正地皈依佛、法、僧。所谓的皈依者,来打开、启用我们本具的功德,让它自然地生起它的作用,去除我们的执著、妄想、对待这样的一种恶习,一种陋习,使自己本具的心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升起来,照破一切我们制造的这种无明幽暗。这就是所谓的顺性起修,使我们远离对现下不满的这种误解。

许多人修行呢,就是因为对现下不满才修行的。遇到很多这样的人,说你们为什么出家啊?为什么学佛啊?因为你们对自己不满意。很准确!实际这是个误解,这是个误区。那你说我们对自己满意,是不是很骄慢啊?是不是未证言证啊?不是,这是个缘起法的问题了。并不是说我们自慢、自满,不是。所以世尊为治平庸慢故,勤奋修证,所以诸佛如来啊,你看释迦文佛的因地啊,他都勤奋修持的,虽是顺性,多做布施,知法无性,广行布施,广行六度,但他一定是勤奋而行的。这个地方矛盾不矛盾呢?你作为一个凡夫,你本来具足了,你还修什么呢?你就睡大觉,等着就圆满就好了嘛。所以,诸佛如来又给我们这样讲,讲一个很现实的东西,说“一切苦难众生皆因放逸而成就”,那一切众生堕落轮回呢,皆因放逸而成就。为什么呢?虽然你具足,但你不去启用它,你不去运用它,你不运用成熟它,你不运用它这个圆满,那你就会堕到贪嗔痴慢疑的种种恶道中去。我们知道其性,随顺其性就会出离生死,若昧失其性就会妄造轮回,所以说放逸者是妄造轮回的上帝,主题思想。。。。。。。。。。。

。。。。。。。。。所以佛给我们设置了这样的一些来防止我们放逸的方法,让我们有个三皈依,有个法的皈依。好比说我们现在这个功课,你看我们就这么个誓愿,就这么个简单的功课,不简单。。。。。。。。。。

。。。。。。。。那我们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什么呢?顺性起修是无私的、是休息的、是宁静的、是平淡的、是真诚的,他会有令你的身心安乐、令有情安乐的如实的作为与真诚的功德。这个呢会在我们生命中我们会看得到,认识得到,也感觉知得到的,这个呢是一切修行人会有一个角度,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

http://web.puming.org/bbs/viewth ... &extra=page%3D1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10-24 13:39
本帖最后由 白衣 于 2011-10-24 16:35 编辑

03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520(四月十八)(下)

那么还是来谈顺性的问题。
这是净土法门十分特定的一个不可思议的利益呀,因为我们在学习净土(的时候)往往有随顺佛愿,那么净土的教法的修持呢就是要在随顺中,随顺佛愿中得到解脱、得到利益,那这个佛愿跟这个顺性跟这个性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很容易就看得到了。因为佛是顺性成就的,他的愿望也是顺性而发的,所以佛愿都是顺性发的愿,没有一个愿是违性的,所以我们读这些佛菩萨的愿望呢愿愿都是为了度众生,愿愿是为了利益世间,没有一个愿望不是顺性设立的,广大究竟,真实安慰世间,所以具足四波罗蜜,具足三德。

那么为什么能在随顺佛愿中得到度脱呢?也就是因为佛愿是顺性而发的,这样一个接轨。因为佛愿呢它就人性化了,我们就谈到人性的问题了,佛愿就比较亲切,有作用力,有对象。那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要谈对象呢?就是有对应的接受者,在这种作用力下,佛愿对我们……我们谈性德呀就感觉到有距离,有陌生感,有生疏的感觉,有距离。这个距离谁在消化呢?佛来给我们消化。我们一谈到本性,往往呢作为一个普通人就容易迷失,感觉到有距离,感觉到有这种生硬的东西,有一种无情的感知。所以佛陀为了利益我们就顺性立愿,让我们感觉到亲切,有作用力,这就是佛的慈悲智慧所在

所以这第五个意呢,顺性意也没有离开诸佛的慈悲,当然也没有离开一切众生本具的功德。那我们这个本具呀,所谓的“本具往生意”,人本来就安住无疑呀,本来就无来无去、无生无灭、不垢不净,你本来就这样安住着,你只是不了解。但这样说你就会进入迷茫,所以说佛就立愿来彰显它的作用,让我们有亲切感,这个作用的亲切啊特别的重要。我们可以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去对比。我们可以这样去对比它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去学习他这样的愿望,能体会到他的性德。所以你在随顺佛愿中你能体会到性德在生命中的作用,所谓的性德的作用。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认知,或者说十分重要的一个认知过程,要是没有这过程,我们对佛菩萨是没有感情的。我见到一些出家师父、居士,的确对佛菩萨没有感情,可能没有对他一个最小的玩意儿在意,说佛菩萨没有啥感受,但说自己的一些作为、一些业习那可是……,看到一些人做一些非法的事津津乐道的,为什么呢?他真是不知道佛菩萨的这种大慈大悲,让我们走出苦难的这种极大善巧的给予。所以作为一个佛子应该十分庆幸,我们了解了佛愿、认知了佛愿,但你要去了解的。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这个度众生就是彰显性德,以自己的修德来彰显众生本具的性德,令众生得安乐住,所以不解放众生而令众生得以解脱,我不去解放你,但是让你认知你得到解脱,因为是本具的,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我们这个地方没有上帝,佛陀不是上帝,所以佛陀不度众生啊,是以悲智平等展示心性,令众生各各得见而得度脱。佛陀从来不说他比我们高明什么,他说:哎呀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啊,真是奇特稀有啊!所以只是彰显一切众生平等性,把这个平等性彰显出来,令众生得见得闻而自行解脱所以佛不度众生,佛亦不救度众生,只是彰显性德之真实,令众生得见得用,所以各各自行解脱而圆满于无上菩提。所以“我若有所得,燃灯古佛自不与我授记”,这是真诚的究竟的话语啊!................................................................

我们有很多人读过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1],也读过往生的四料简[2],这四料简讲的“去则实不去,生则决定生”这样四句倒来倒去的话。它是为了说明什么呢?一切众生本来往生。那么顺性意来谈这个意呢,就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本来往生,极乐世界本家本国,不需造作而自得往生。这一点是我们究竟安乐的地方。所以佛予一切众生究竟大安,令一切众生得究竟安乐住,这是真实不虚的大慈悲心,就是揭示法界的平等性,令一切众生究竟安住。这个顺性立愿,消化众生的障碍,阿弥陀佛给大家这么说的,说你的一切力所不能及我来做,让你们知道你们与诸佛无有差别,所以他谈到这个性的作用、性德的作用。阿弥陀佛不过是证实了法界众生的平等性,所以他是清净平等觉。有很多人读到《无量寿经》这个经题,说《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它提出法界的平等性、万事万物一切众生的平等性、无对待性、光明普照性、不思议性、欢喜性、智慧性,他了达了这个本源,真正地证实了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利益。

所以我们赞佛甚深功德海,我们礼敬诸佛,赞美诸佛的这种大慈大悲。就像天亲菩萨写的往生礼赞,让我们拜这个往生礼赞,那言辞都是十分精美的,为什么呢?他们这些菩萨们在修行的过程中真正感觉到佛恩浩荡、佛光普照,佛利一切这种真实,所以他会赞美,说出无尽的赞美的言辞是由心而发的,不是一种粗糙的、虚伪的、阿谀的东西,是如实的心底的感激。

这一点呢,第五个方面,我们谈到本具,就是这个顺性,往生彼国意,实非造作、实非来去,但依诸佛功德彰显令众生得见得用。所以说离不开第四,第五第四这两种意呢,随顺佛愿与随顺性德意是不能分开的假若分开我们不能得见、不能启用。这一点希望大家有一个确切的认知。要不然很多人就会妄自认为自己觉悟了,认为自己见性了,认为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了。那么这个地方就希望大家有个正面的认知。

那么从这五个角度我们看到,前三个,世俗的力量、正见的意乐,包括我们随着意乐的观察产生的往生的意,都是自力,是有进有退的。那么依佛愿、依性德力是不退的,所以有退之法,有无退之法。我们随顺着后两个意来审思往生,我们会在这个不退转教法中会得到阿毗跋致的作用力,佛力住持得不退转。那我们从这个角度看到阿弥陀佛的教法,依佛愿,随顺佛愿,因为随顺佛愿得到性德的皈依与支持故,所以无有退转,那么这是真实言。我们往往会说:哎呀,末世人修阿毗跋致,念往生佛国、随顺佛愿是为意德,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我们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再来看这个佛力住持即得不退转的这个事实。因为佛愿是顺应性德的,我们随顺佛愿见到性德的作用,那就无以退转了,你没法退转。此处就像滴水入大海一样的,你没法把它在提纯出来,为什么呢?如空汇空啊,历代的祖师表达这个词语就是这一刹那如空汇空,所以南无之时如空汇空。

注:

五个角度= 1)从世俗的角度看、2)用正见的角度看、3)从究竟的角度看(一念)、4)随顺、5)佛愿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10-24 13:40
。。。接上文


好,我就讲一个例子。说这个一念的问题,刚才一个比丘尼提出来,这个一念的修法,我也谈这个问题了,这必须得谈。要不然呢,给大家说个一念就可以了,结果大家说一念还不行哦。为什么呢?这一念还会反复。这个自力与佛力的问题我们先把它分开说。世俗意,正见意,意乐,我们谈这个自力,这个地方是有进有退的,它会变异,这个变异是我们的感受觉知的变异。这个变异是因为我们在观察实践作为的过程中呢,它的觉知力会变异,并不是其它在变异。你心里这么想那么想这么感觉那么感觉,所缘的力量会变化,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就在这个地方就苦苦地用功,越用功变化越大,往往心里不安,说我这么用功、我这么下功夫,念佛念这么久、我修行这么久,怎么还会这个样子呢?他不知道他的所缘所依不断地在变化,变化他就认为退转,认为这个利益没有安稳,他就会心生烦恼。这一点呢我们一定要关注,细细地去思维。

因为这一次的学习一定不是希望大家增加学问,是希望消除大家修行中的疑虑与障碍,使我们的修行呢真正的有一个飞跃,真正的有一个实际的利益,要不然这个不合适。所以说一般不用过去那些专用名词,尽量地把它世俗化,但是希望大家看得懂。

佛力,我们讲这两个,一个是随顺(佛愿,一个是顺性)。虽然把它掰开讲了,实际还是让我们了解它的不可分割性,第四第五它是不可分割的,你很难把它分割开来。那么其他法门的修持一定很专注于这个,就提及这个,我们称为明心见性啊。那么性德的修持在任何法门中都是第一位的,那么在净土这一个特殊的法门中呢,它一定要把佛力给我们展示出来,它就是这个法门的不共,它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最不共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反复地认知这个,你要认知不了,那我们把它当成通途了,通途的修持一定是明心见性。但这个明心见性呢,往往在我们所缘所依的变化下或者说在某个次第下会有变化的,一定要有一个真正成就的善知识不断地导引你,清除你的垢障,才能使你真正得到解脱,这是极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当然你要遇到那样的成就者来摄化你,那是不可思议的。虽然没有说佛力,但是那必须有善知识之力,这是必须的,就是具法眼人、具法味人各得方便摄化众生,要不然你一样不能成就。

在唐朝的时间有人说大唐无禅师,说的是什么呢?就是善知识之力。到我们这个时代了,像龙树菩萨提出我们这个时代有五种障碍,外道乱散、无记恶人谤人善法、声闻自利断灭慈悲心、唯知自力不知佛力,就是这个时代特别淹没的地方。那么这个呢,善知识之力我们要是得遇不了或者混淆这个地方,现在很多外道他们都在称他们讲的是佛法,实际大多讲的是第一因,大多要塑造一个教主,而不是真正地导向一切众生的平等解脱,在这个平等性的教法中是没有的。所以多出现盲目的崇拜,而丢失真正的自身的法益,那实在是一个误区

那么这个时代的善知识之力呢,是若隐若现的,不是说不行,那通途的修法一定是善知识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过去要勘验正确与否,勘验你的悟镜,你所学的教法是真是伪,这一定是善知识的力量。那我们这个时代善知识是何人何物呢?佛在世的时间,佛一定是善知识,没问题的;佛灭度的时间有正法像法的传播的时间大阿罗汉在住世,诸具禅定善巧者住世;但你步入末法时代,诸大贤圣各居圣山福地,远离浊恶世间,不相施教,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这些圣者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居住圣山福地啊,远离浊恶世间。在《法灭尽经》中有授记,他不是要故意那样做的,他不忍于现世,就是现在世间人的作为都是看不得的。

所以念佛这个法门呢,对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无疑是一个公平的、可以认知的、可以撞击的、可以反复审思、对比的这样一个完整地契合这个时代机的这样一个伟大殊胜的教法。为什么呢?在这个时代它不会被淹没掉,不会被侵害掉,不会被其他的说法所惑乱。说它的这个对机啊,契合这个时代的机是不可思议的,正如释迦佛所授记,在大集经授记。说末世人亿亿人修行,说的是通途修行,罕得成就,那么这个授记不是一个虚设。现在修行人是很多的,大家都渴望于解脱,渴望于不再沉沦,渴望于离开世间种种挣扎。但是遇到真正的法则,真正的善知识,极为不易。。。。。。。。。。。。。。。。。。。。。。。。。。。

http://web.puming.org/bbs/viewth ... &extra=page%3D1
作者: 白衣    時間: 2011-10-24 20:12
04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521(四月十九)(上)

。。。。。。。。。。。。。。。。。昨天谈到一个话题,说一念功课的问题,有个尼师提出来说:这个一念的功课做了以后,第一次很欢喜。“过去现在未来的身口意三业一时融入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之中,不再迷失,在恒长相续中让它发挥作用”,这很欢喜,这一天都很清明。但第二天再去做呢,又这么念,就开始疑惑了。这是十分正常的。为什么会疑惑呢?因为这本来是一次性的抉择,就像我们做一个决定一样一次就可以抉择了,为什么你要第二次做呢?实际你疑在第二次了,就是重复它了。我们疑就疑在重复的这个因缘上,你的潜意识会留下这样一个概念。因为你是用意识来做的,不是用智来观的。所以我们用意识就会生疑,因为意识有分别意,现行中你是分别的,你是重复的,要是顺性来审观,可能就会去掉这个毛病。

人生中每一个作为决定都是未曾有的,一切都是未曾有的,这个希望大家引起重视,引起你的注意。我们的一切思维、作为、言说是无以重复的。你说我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重复的,那今天念南无阿弥陀佛,上一句下一句,一千句一万句,第一句第二十句,是不是都一样呢?实际不是的。每一个都是决定性的,每一个都是未曾有的,你可以去观察,你每一次念南无阿弥陀佛绝对都不会重复,包括你的声音、前后次序、空间、感知,都不会重复。但是因为我们心里很粗糙,我们就会厌倦它,这个厌倦就是因为重复的感知,或者因为分别取舍的心智造成了我们今天的厌倦。我们任何人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次第二次,乃至万声千声,十万声百万声无数声都不会重复的。从任何一个角度认真的来说,它都是未曾有的,但我们会忽略这个东西,会把它当作重复的,念几句以后感觉这重复的念有什么意思呢?你的分别心取舍心开始起作用了。

这个一念念佛的方法,“一念圆三世”的方法,因为我们用识心用惯了,你在分析言说表达的时间,说愿我过去现在未来的身口意三业一时融入阿弥陀佛光明之中,佛力住持,即得不退,直至成就菩提,你也可能这一念顺下来了,但这个念是你的分别意建立的,你感觉到:哎呀,这比我这个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加这个作意,感觉到安稳得多、圆满得多。实际你作不作意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都是圆满的,主要是这个地方我们从来没有观察过。其实任何一念,究其本源都是圆满的,只要你去究其本,它一定是圆满的。因为一切法无自性,所以我们任何一个作为都是均衡等量的,都是如实的,或者说都是无来去、不可得的,任何一个作为不可得但它有过程、作用力。往往我们把这个过程、作用力,会认为是事实,所以说念佛这个方法呢,这一念也是运用我们执著这个作意的事实,来顺应我们的业习、习惯,来给我们一个方法,来解决我们对这一念事实过程的这个认知的执著的一个方便。所以“一念圆三世”呢,也对你的执著的一个解放的方便罢了。要是不知道呢,那就会重复,你要了解它呢,这一切都是未曾有,一切念诵、作为、意识都是未曾有的。这需要我们思维观察,要把心静下来,在每个现缘中如实地去体验、观察。这一节课还是不希望大家学什么道理,希望大家真正得到有用有益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身口意三业的这样一个具体的方法。

这个过程是缘生缘灭、缘聚缘散的,我们一般很简单就可以观察得到,它是对生的。要是以圆满知见,就是用顺性的知见圆满观察一切事情,一切事情即是圆满。但我们用分别心观察一切事情,皆是分别、差别相。所以这个一念念佛的“作意”无外乎是令我们的分别意识有一个休息、过渡的机会,要是能过渡到无后有心,真正地随顺着无生无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这个法性,这种圆满见,或者说究竟见,或者说如来藏,诸佛如来功德智亲证的极大善巧来审观这个世间,那一切都是圆满,没有什么可以计较,没有什么可以重复,没有什么可以迷失的,没有什么可以得到,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都是圆明自在的。

如果你说我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慢慢来演习这“一念”,但它不是重复的,你一定要观察到这一点,我们的任何一个念头都不会重复,哪怕你强制让它重复,从时节因缘、从感知状态绝对都不会重复。只要我们了解了一切都不会重复,那我们劳作的心、杂念、取舍、妄想纷飞的状态就会休息下来,你那个贪着的心、不安的心、分别的心,就会真正地宁静下来,因为一切都是未曾有的,一切都是最珍贵的,你再不会期盼什么了,期盼于设计一个美妙的未来,不需要了,因为你每一个当下就是最如实、最对称、最究竟的,也是最珍贵的。................................

http://web.puming.org/bbs/viewth ... &extra=page%3D1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4-1 21:56
嗡玛尼呗美吽 嗡玛尼呗美吽 嗡玛尼呗美吽

净空法师专辑网站  http://www.amtb.tw/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