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楞嚴經40-摩登伽女幻術電子書.pdf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2-5-23 19:36
標題:
楞嚴經40-摩登伽女幻術電子書.pdf
楞嚴經(第四十講)摩登伽女幻術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 楞嚴經(40)
第四十講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研究 (19)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楞嚴經講義》68頁,「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說:那個時候,就是入城乞食的時候,因為他不分貴賤,次第乞食,來到了淫室,也就是賣淫的地方,我們中國話叫做妓女戶。遭大幻術,這個「摩登伽」是母親的名字,「摩登伽女」,中間如果加一個「之」,就更清楚了!摩登伽是母親,之女就是她的女兒。這個摩登伽之女兒,以娑毘迦羅先梵天咒,這個是外道的咒語。攝入婬席,也就是摩登伽女的房間、寢室。
[爾時即入城乞食時。因阿難欲學菩薩,等心乞食;]也就是平等心來乞這個食物。[次即次第循乞,]不分貴賤,都給大家種福田的機會;但是,因為功夫不到,碰到了惡的因緣;但是,也是好的因緣。[經歷婬女之室,遭遇大幻術。]被下咒。[幻術者:尋常變化物像,虛幻咒術,]台灣尤其多!是不是?台灣這個道教的,或者是拜鬼神教的,這個符咒特別多!虛幻的咒術。[今則迷惑於人,令人失性,]就是失去定力,原來有的定性失去了![被其咒力所攝,不覺隨從而已。]沒有辦法抗拒。[彼之幻咒,能移日月墮地,能咒梵天使下,知非其餘幻術可比,]表示這個咒語,外道的咒很厲害的![故以大稱。]還不是一般普通的咒,這個是大幻術,表示威力很強!
[摩登伽:依《戒因緣經》,]翻譯成中文叫做小家種, [翻小家種,亦云下賤種,]因為是賣淫的,母親是賣淫的,[是其母名。女名缽吉蹄,]缽吉蹄。中國話叫做本性, [此云本性,謂雖墮婬女,本性不失,今云摩登伽女者,]這個「摩登伽」,你要是背不起來,很簡單!你就把它背成「摩登蕃茄女」,就很容易背起來,摩登蕃茄女。是不是?摩登伽女,這個名字就背起來了,喔!這個起教的因緣,我們還要感謝,感謝她,沒有她愛上阿難,就沒有這一部《楞嚴經》可聽了,沒有這個因緣;反正大家都是演戲的嘛!摩登伽女者,依母親的名字來命的。[依母彰名也。]就是用母親的名字,印度都是這樣子,不是用父親的名字,就是用母親的名字。
[以娑毘迦羅三句:以用也;娑毘迦羅,]中國話叫做黃髮外道, [此云黃髮,亦云金頭,]金色的頭,[以髮黃如金故,苦行外道名。]這個苦行有種種的苦行,種種的苦行,這個苦行太多了,都是吃苦,而且那個苦都沒有任何的意義!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無益的苦行當遠離。[其咒稱先梵天者:偽云,]「偽」就是不是實在的、騙人的。[過去先梵天所授也。金頭外道,傳與摩登伽,]就是她的母親。摩登伽的女兒,[其女因見阿難,具佛三十種相好,色白如銀,心生愛染,因過去五百世,與阿難為夫婦,]這個摩登伽女跟阿難,做了五百世的夫妻。因為[愛習未忘,]以前因為夫妻一場,還五百世呢!看到了,又碰上了因緣,[一見則喜,]愛習未忘。[故白其母,]跟她母親說:[願得為夫。]希望得到阿難,來作為她的夫婿。
[母告以阿難從佛出家,捨離愛欲,莫作是念,女求其母,當滿所願,]這也算很無理取鬧,講不通,沒辦法!女求其母,當滿其所願,[母不得已,乃咒巾覆食,]咒巾覆食就是這樣子,譬如說:他們要供養,對不對?他們要供養,要拿出來倒,印度他們要供養,就是拿這個食物出來倒,念一念,念一念的時候,念這個外道的咒,就把它蓋起來,把食物蓋起來,把食物蓋起來,然後,要供養的時候,翻起來再倒下去,可是,這個食物已經下咒了,就是這樣子。好!底下,乃咒巾覆食,[囑女送與阿難。]也就是說:希望能夠跟阿難在一起。[而阿難心意恍惚,]「恍惚」就是沒有辦法控制,她把這個食物供養阿難,阿難就中了這個咒,說:你把這個食物送給阿難!阿難接受了這個食物,心意就恍惚。[被其邪咒所攝,便至其家,身入婬席,即摩登伽女之寢席也。]
「婬躬撫摩,將毀戒體。」[此戒體垂危。婬躬(身也)撫摩者:乃指缽吉蹄,婬心熾盛,]為什麼講婬心熾盛呢?這個「熾」是火在燒。底下說:[欲燄飛揚,]這個「燄」也是火在燒。所以,淫欲它屬火,我們常常講:欲火焚身,欲火焚身,也就是說:無量億劫來,我們因為有淫欲,所以有輪迴。而這個無量億劫來非理性的行為,擋不住!因此,我們有生死輪迴,只要有碰到這個因緣,就像火在燒一樣,所以叫做欲燄飛揚。[將己身迫近阿難,撫之,摩之,阿難則如癡似醉,心雖明了,力不自由。將毀戒體者:戒體即受戒時,登壇白羯磨竟,]登壇就是一定要經過三師七尊證證明,叫做登壇。所以,一個沒登壇的,是不如法的比丘,在咱們中國跟台灣是這樣子的。在泰國就不是這樣子了,泰國他們就跟我們有一點差別,不是像我們中國這種方式了。
底下,[所得妙善無漏色法,即是無作戒體。]什麼叫做無作?無作就是無為法,清淨自性本自無所作,本來就有善的體性,所以叫做無作戒體。所謂無作戒體就是說:你引發了,它自然可以保護我們的戒體、我們的體性,避免去犯戒。[羯磨師第一番白已云:]第一番羯磨講完了,就說:[「此是第一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由心業力,悉皆震動。」]這是受三壇大戒的時候,戒師都是這樣念。說:十方妙善戒法,其實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本來的面目,十方就是我們的心性,本來就是遍十方,每一個人都具足有妙善,只是迷了,沒有人啟發。從哪開始呢?也就是從心,由心這個業力,悉皆震動,萬法唯心所造,惡還是由心;善還是由心。[次云:「此是第二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於虛空中,如雲如蓋,覆汝頂上。」]蓋住你的頂上。[三云:「此是第三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從汝頂門,流入身心,充滿正報。」是為戒體。]
好!把筆放下來,看這裡,比丘有戒體,我們三皈依也要觀想,叫做納受戒體;受五戒也要納受戒體;包括八關齋戒,也要納受戒體。因此,不是只有比丘;但是,一般人受戒,都是迷迷糊糊的!所以,當我們皈依的時候,說:我弟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要這樣念的時候,念第一遍的時候,其實就是要觀想。觀想什麼?第一次要觀想大地震動,大地震動,全部都被破壞,其實,這個就是表法的,也就是諸惡破壞,就是去惡的意思,去惡的意思,這是表法的,去惡當然就是善了。今天這個講的,跟大家都是息息相關的,你今天你作為一個佛的弟子,有皈依過,不一定得到這個戒體的,因為沒有人如理、如法、如戒律的教導大家如法的觀想。所以,念第一遍的時候,要觀想山崩地裂,你知道?山崩地裂,地裂開來,山摧毀,樹全部破壞,石頭全部碎掉,觀想!為什麼?表示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徹底的摧毀這個相。第二個步驟,念第二遍的時候,所有的裂縫,山崩地裂的裂縫,要冒出白色的煙,念第一遍的時候,山崩地裂,同時要觀想這個白色的煙,而這個煙,像雲的有,又好像沒有,同時帶有金光明色;這是廣化律師講給我聽的。然後上升‥‥‥一直上升,而上升匯集到,匯集到,念第二遍的時候,集中在我們的頂部。所以,我們的頂部,變成觀想整片吉祥的雲,雲、雲層;而且這個雲像金色的,又像白色的,放出萬道的萬丈的光芒照射我們,這是念第二遍的時候。第一遍是破惡,第二遍就是修善了,妙善,這吉祥的寶蓋,像雲一層一層的,凝聚在我們的頭頂上,這個對出家、在家都很重要的!然後,念第三遍的時候,念第三遍的時候,這個金光明色的雲要下降,一直下降‥‥‥下降到了頂部,諸位!到頂部的時候,灌下去的時候,如果你觀想的集中,馬上會感覺到像甘露灌頂一樣,馬上感覺到清涼,同時一直下降‥‥‥把全身都觀空,觀空,觀空,這個記得!到腳底的時候,不能流出去;到腳底流出去,就納受不了戒體,到腳底的時候,就觀想停止。簡單講就是:全身都充滿著金光明色的,又是金色,又是白色的,裡面全部都是透明的,從毛細孔,八萬四千個毛細孔,全部都放光,有的人在這個時候就見佛;有的人在這個時候就完全清涼,這個太多人感應了!
像我們有一次,像我們有一次在哪裡?在這個魚池鄉辦皈依,師父親自主持,辦這個皈依,然後,叫他們這樣觀想,如理、如法、如律、如佛所說的觀想,辦皈依。結果沒多久就寫信來,寫信來說,他得到很大的感應,他看到了護法,很高的護法,同時覺得全身都是清涼,然後,他後面讚歎一句說:我覺得師父您很有修行!他這樣一個很平凡的‥‥‥他受過大學畢業,他也不打妄語,他說:我是受過大學的教育,我絕對不打妄語!我覺得說我一個平凡的,我不祈求什麼;可是,卻得到這麼大的感應!他就是非常專注的,連皈依都這麼大的感應!所以,佛法不怕惡人,怕什麼?怕虔誠的人,那個很虔誠的,佛就最怕這個,很恭敬的、很虔誠的求佛加被,就得到感應了!今天台中傳真,說這個金光明沙,跟這個往生被,得到大感應!說:他的堂哥這個肝病很久了,然後,堂哥也沒什麼善根,後來往生以後,把他撒這個金光明沙,蓋這個往生被,助念了經過幾個鐘頭以後,掀開來看,全家人都嚇一跳,全家人都沒學佛,怎麼樣?那個臉全部都是微笑的,比他在世的時候還好看!一輩子都沒有信佛,但是,就這樣碰到金光明沙、三張咒輪跟往生被而已,就有這麼大的感應!這佛法就是怕你沒有信心,沒信心就沒辦法了;有信心就不得了!是不是?
好了!那麼,第三次灌頂下來的時候,全身放光,毛孔放出這個光芒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表示去惡從善,身心是不二的,所有的外相,其實是由內心裡面影出來的。因為戒律學是由相入性,知道嗎?而禪宗是直搗黃龍,就是明心見性,直接了當就見性!因此,我們可以說:對禪的心法不懂,念佛沒有興趣。因此,我們要了解,「禪」,它是整個佛法的靈魂,為什麼?我這一次到台灣大學要上課,就是要講這個字,「禪」是整個佛教的靈魂,禪,我們可以講打禪七、禪堂、參禪、禪坐、禪修,到底有幾個人了解這個禪呢?「禪」最重要的定義是什麼?「禪」是梵文,不是中文,叫做禪那,有的人念禪那ㄋㄨㄛˊ,所以,簡單一個「禪」字。「禪」的最簡單的定義是什麼?就是佛心,佛的心就是禪。「禪那」是二個字,中國話好簡,就把它簡稱一個字,這個字有很深的定義,這個字的定義是什麼?也就是充滿智慧的定,充滿智慧的定,當我們有了禪的這個心,我們的心有免疫系統,無論你碰到多大的困難,你都不至於像世間人。你的心有免疫系統,你的生命會過得很超越,你有了禪,你才能夠真正的享受生命,享受生命。
所以,這一次到台灣大學去上課,十月五日,因為大學生他就是喜歡要有一個很明確的題目,你去跟他講念佛,他沒看到啊,他怎麼相信極樂世界呢?你要跟他講天台空、假、中,他聽不懂啊!你要一個很強而有力的攝受他。所以,我就命這個題目:什麼是禪?禪是什麼?眾生要的東西,不要講得很玄,今天眾生都是喜歡很顯眼的東西,你對她講佛法,她沒興趣;但是,你剛她講說:我這裡,LV包包一個四萬打二折,剩下八千!就會從這裡排到民權路,民權路排到二聖、排到三多路,就會排整排,要來買包包!講:師父要講禪!一個都沒有!為什麼?看不到啊、摸不到!所以,要坐在底下的人,你看這個‥‥‥這大學生,他不希望宗教帶進去學校,我也要告訴他:我今天來台大上課,不是要叫你信佛的,是要叫你認識自己的,因為禪就是佛心,每一個人的心。是不是?大家都要去墾丁春天吶喊,誰要來台大晨曦社秋天的禪坐的呢?沒有的!所以,要讚歎這些小朋友!請最有名的大學教授去演講,佛學社請最有名的大學教授去演講,十五個,十五個、二十個,最多最多五十個,這五十個就不是普通人有辦法的,掌握五十個而已,就沒辦法掌控,你看佛學的演講有多困難!
底下,[交光云:]就是交光法師《楞嚴正脈》。[即護戒心。此將毀戒體句,作二義釋之:一、乃缽吉蹄,]就是摩登伽女。[將欲毀阿難之戒體,以遂其欲;二、幸阿難已證初果,有道共戒力,]什麼叫做道共戒?道共戒跟定共戒要一起討論,定共戒跟道共戒,先講定共戒,定共戒是三乘的聖人發色界定,我們三界不是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嗎?發色界的定,自然防非止惡,自得防非止惡,就是說:三乘的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聖人發色界的定,也就是有這個色界的定力,色界的定力就是拋開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統統放下,自自然然能夠防非止惡,這是定共戒。
道共戒就更深,定共戒站在定的角度發色界定;道共戒更深,發無漏慧,也就是三乘的聖者發無漏慧,無漏慧道,也就是無漏道,自契廢惡修善之律儀,自契,契就是契約的契,自然契合廢惡修善的律儀,很自然的!再講一遍:定共戒是三乘的聖者發色界定,自得防非止惡;道共戒是三乘的聖者發無漏慧之道,自契廢惡修善之律儀。好!這樣子講還是體會不出來,我再舉一個例子,讓諸位更清楚,譬如說,譬如說:我們有皈依的佛弟子,皈依的佛弟子,有正確的因果觀念,有正確的因果觀念,那麼,我們佛弟子有因果的觀念的時候,碰到了種種的惡境,自自然然的,就會產生強大的因果觀念:這個能做、這個不能做!定共戒、道共戒就是這樣子,他們更進一層,一般三皈的佛弟子,有因果的觀念,自然能夠戒惡修善;定共戒更進一層,是發色界的定;而道共戒是發無漏慧,所以更高!
所以,第二、幸阿難已證得初果,有道共戒,道共戒很簡單,幾個字就可以很清楚,就是共依無漏道,「共戒」就是共同依靠;「道」就是指無漏道。所以,「道共戒」如果把它翻過來,叫做共依無漏道,那就對了![身雖近,而心不動,乃將毀而未毀,猶得保全戒體。然當此勢迫情危,]勢迫情危。[遂默禱世尊大慈,寗不救我!]這個「寗」跟那個「寧」一樣的,怎能不救我阿難呢?[世尊他心悉知,]世尊有他心通。[故有下文,齋畢即歸,說咒救脫也。]齋畢就是用齋結束,一般佛都會說法;但是,這一次例外,齋畢馬上回來,就是有重大事情要發生!說咒救脫,這個非常明顯的,楞嚴咒是過午以後佛才宣說的。所以,因此,說楞嚴咒只有早上念,是不對的,這個是沒有依據的!經典,楞嚴咒是過午以後才念的,說咒救脫。[三阿難示墮竟。]
底下叫做[丁四、如來垂救(分二)。戊初、速歸說咒。二、遣往救脫。今初。]「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如來知彼:彼指阿難,佛心真知,無所不知,知阿難為婬術所加。婬術:指邪咒為導婬之術。既被咒力所加,無力敵苦,故望佛垂救。佛常儀齋畢,]「常」就是每次固定的儀則,每次都這樣子,叫做常儀齋畢。[皆為說法,今日速歸,必有因緣,故王臣等,俱來隨佛,願聞大法心要之義。]
「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諸位!看喔!這是頂部放光喔!「光中出生千葉寶蓮,」從光中化出千葉的寶蓮,而這個蓮花上還有化佛,「有佛化身,」釋迦牟尼佛的頂放光,放光結蓮花,蓮花上再坐佛,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諸位!這個有什麼呢?有因果的關係,佛陀,釋迦牟尼佛是已經證果的聖者,放光結這個蓮花,叫做果中有因?知道嗎?果中有因,果中有因。這個蓮花上又化佛,表示什麼?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中有果,表示都不離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連一個放光,結跏趺坐,宣說神咒,都有很深的含義。
[於時:即佛歸眾隨,阿難戒體將毀未毀之時。頂即肉髻頂相,表如來藏性,本覺理體;光明表始覺智用;光具百寶,表慈悲德用,]因此,我們的般若智慧就是要能用,禪是什麼?就是佛的心;就是大般若智慧,能起慈悲喜捨的妙用。[有求必應,可以攝受羣品;]所以,學佛的人,記住!要學佛陀的慈悲,無論如何,你要寬恕眾生,要用大慈悲心、大喜捨心,面對一切的困難、逆境。[光具無畏,表威勢力用,無惡不摧,可以折服眾邪;從頂放光,表從體起用:]從體起用就是依體起用,用不離體,體用一如。[依本覺理體,而起始覺智用也。]為什麼本覺理呢?如果加「無生」,就更清楚了,一切法本自無生。是不是?本覺的無生的理體,因為這個體是不可得;但是,它有般若的用。你說佛性是什麼?佛性無形無相,大般若心就是了。所以,佛性就是:要拿,你拿不出來,看不到、摸不到;可是要用,般若的智慧就用得出來,因為它是無形相的東西。所以,依本覺的理體,而起始覺的智用。[光中出生千葉寶蓮(表因行):表躡解起行,謂依始覺智,而修大乘行也。]
[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上乃放光生蓮,此則化佛說咒。]所以,這個咒,還不是釋迦牟尼佛本身講的,是化佛所宣說的。[戒環禪師云:「無為心佛,無上心法是也。」佛居佛頂,乃尊中之尊,]你可以知道,佩帶那個咒輪、楞嚴咒有多大的威力!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戴那個咒輪,有這麼大的威力和感應?就是依從如來、世尊教導的,或佩帶、或持誦,都有無量的護法保護著。佛居佛頂,乃尊中之尊,[所說神咒,即密中之密。佛頂,表諸佛極果;蓮華,表如來密因;今華從頂出,顯因心不離果覺;佛在華中,顯果覺不離因心。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諸位!這個要畫雙紅線,免得你執理廢事,就是要好好修行;就是要守住因果,千萬不要開口閉口都講空,而一天到晚都是造惡業,身口意都不清淨!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這個不是很清楚了嗎?慢慢要把習氣修掉,不能空談理論。[能成究竟覺佛。跏趺坐,乃叠足而坐,]這個「叠」,跟三個田‥‥‥上面三個田,字是一樣的,乃是疊足而坐。[具詳止觀。]
[本經]就是《楞嚴經》。[共有五次放光,此第一次從頂,表依理起智;第二次從面門,表諸智將開;第三次從卍字,表因心顯見;]很有次第的,你看,頂、臉、卍字,卍字放光,表示因心顯見。[第四次從諸佛頂,表一多無礙;]為什麼一多無礙?一多無礙就是事事無礙,一是畢竟空,多還是畢竟空,當然是一多無礙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無礙就是事事無礙。[第五次從五體,]頭、雙手、雙足放光。[表耳根圓通,總攝諸根。]你只要從耳根的聞性去參,你耳朵聽到人家讚歎的音聲,如如不動;人家毀謗的聲音,也是心如如不動,用這樣的心,其實,跟你眼睛見一切相,有相、無相;惡相、善相,心如如不動的心,是同一個體的。所以,叫你從耳根圓通下手,也就是說:你不要去聽世間的是非恩怨,要聽就聽阿彌陀佛‥‥‥聽佛號,用如如不動的心起念,所有的念都是阿彌陀佛;每一念的阿彌陀佛,都是如如不動的心性。其實,無量壽、無量光,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為什麼要講無量呢?因為我們如來藏性、我們的佛性,超越一切時空,超越,當然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啊!無量光,是不是?就是比喻空間無量;無量壽就是表示壽命無量,那當然就是時空無量了,時間、空間都無量,就是我們的本性,阿彌陀佛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就事相來講,阿彌陀佛先成佛;就理上來講,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是一體的,我們的心性就是無量壽、無量光。
所以,這個念佛法門為什麼這麼殊勝?就是用佛陀的果地覺,作為我們的因地心,我們自己能夠提升自己的正念,又單刀、又直入、又方便、又善巧、又是究竟!為什麼?阿彌陀佛就是有大悲願力要救眾生啊!我們從本性來念他,他又從本性來救我們,心心相印。所以,自古以來,祖師大德都勸人家要念佛,我也是不例外![初速歸說咒竟。]
底下[戊二、遣往救脫。] 「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敕」就是命令,佛命令文殊師利菩薩,將咒往護,把佛所宣說的咒,去那邊誦咒,把阿難救回來,這惡咒就消滅了!提獎阿難,及摩登伽,這稍微要注意一下,這個「提」是針對阿難講的;這個「獎」是針對摩登伽女講的,提獎阿難,及摩登伽,這樣念就更清楚!為什麼?這個「提」就是牽引、拖著走,提就是把阿難拖著走,有一點牽引著走、拉著走。阿難因為中了這個毒咒,恍神,沒有辦法作主了,文殊師利菩薩就牽引著走,叫做提。這個「獎」就是勸,勸這個摩登伽女,說:哎呀!這個癡愛,你這個癡愛不悟,貪著這個男女的淫欲,這是生死的根本!「獎」就是勸勸她。所以,一個是用牽引的,屬於行動;一個是用語言獎勵、勸勸她,一個是動手,一個是動口。歸來佛所。
[敕者敕令,]人間的王叫[人王法王,]就是佛了。[俱可稱敕。佛為能敕人,文殊是所敕人,咒雖佛說,必假僧傳。]佛所說,僧所傳。[必敕文殊者,以阿難為邪術所魘,]這個「魘」就像我們作惡夢,被魍魎所壓迫,知道;但是,醒不過來,每一個人都有這種經驗。諸位!尤其你到國外去旅行的時候,特別的多,真的!特別的多!所以,你記住!到國外去,要帶師父加持過的什麼?往生被。往生被,其實應該講叫做陀羅尼被,其實是活人也可以蓋;但是,很多人都誤會。我覺得「陀羅尼被」比較契合,因為活人或往生都可以蓋。你要講:「往生被」,那就活人不能蓋了!是不是?所以,譬如說:你在國外,你在國外,晚上有鬼來捉弄你,很簡單,很簡單,把往生被攤開來,先蓋棉被,再蓋這個往生被在棉被的上面。是不是?要不然,你蓋往生被在底下,往生被柔軟,柔軟的時候,它會滑動,它會滑動。所以,棉被蓋第一層,再蓋上往生被,絕對沒問題!說:師父!那我如果覺得還是有人在壓我呢?那就是你有病,你一定生重病、重感冒,那絕對不是鬼在壓你,就是說重感冒,頭昏眼花,咒輪、往生被都護著你了,不會有問題的!
所以,以阿難為邪咒所魘,[非大智莫能醒;登伽為癡愛所縛,非大智莫能解故。將咒往護者:文殊將佛所說神咒,持往登伽家中,救護阿難,以及登伽;神咒一至,惡咒消滅,如湯銷冰,]「湯」就是熱湯,這個灑下去,熱湯灑下去,冰融化了![如日破暗,究竟邪不敵正,阿難如從夢覺,]從這個惡夢覺醒。[登伽欲燄頓息,]欲燄頓息。在這個地方,為什麼用「燄」?因為欲望難以控制,世尊在《佛遺教三經》講說:人生有二十難,其中就講到忍色忍欲難,就是一般的凡夫眾生要忍這個女色;男女,男對女,女對男,這統統叫做色,忍色忍欲難!這是列為人生二十難,就是非常困難突破的!因此,一個佛弟子能夠把它看得很淡,就相當不錯了,有進步,進步,進步,再一點點,畢竟在家居士都有家庭嘛![提攜獎勸,二人歸來佛所。]「提攜」就是牽著、牽引著走,二人歸來佛所。[提對阿難,]是針對阿難講的。[似醉初醒,精神未復,故須提攜;]就是用手牽引。[獎對登伽,]針對摩登伽,[如癡不悟,未肯放歸,故須獎勸。]恩愛、淫欲是生死的根本,不應當如此,何況阿難出家![登伽見佛,承佛開導,頓證三果,]你看,佛陀當時在世,一個淫欲心這麼重,一下子就證三果阿羅漢,生在佛世有多麼的了不起!我告訴諸位:在座諸位比丘和護法居士,如果你們大家生長在佛世的時候,很快,出家就證四果阿羅漢;在家居士很快就證三果阿羅漢,很快!
但是,我們偏偏生長在佛滅度以後,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但是,不錯!還能碰到師父講《楞嚴經》,還不錯了,還有這個因緣!是不是?今天你們看新聞報導,電影票本來一張二百五十塊,看一場電影本來是二百五十塊,今天打三折,三折,一張電影票八十三塊,排多遠,你知道嗎?好幾公里,好幾公里!眾生喜歡的就是這個東西,看得到的,名牌、包包、電影、能吃、能用,他馬上可以感受得到的,他要!他要追求這個;但是,這個能解決痛苦和煩惱嗎?不行!所以,一個人沒有佛的心、沒有佛的思想、理念,他一輩子都不可能過幸福快樂的日子,一輩子都不可能!因為他每天都在求啊,他希望求出一個什麼東西;萬法本來就空,他不知道萬法本來就空,不離本處,即得菩提。是不是?就是空啊!是不是?所以,每一個人都要認識自己,要懂得什麼是禪?佛的心,佛的心就是每一個人的心性,所以,你一定要認識自己。那麼好的金剛智慧,你為什麼不用?要讓它一直起無明、一直起煩惱呢?
當你一直起無明、一直起煩惱的時候,我教你一個辦法,二種辦法:第一、趕快去照鏡子,那種〝赤耙耙〞公司出來的,兇巴巴的,看了:我原來是長這樣子!照照鏡子一下。第二個最好的辦法,就是好朋友、夫妻,趕快拿那個V8攝影機,他在發大怒的時候,用V8攝影起來,等他心平靜的時候,放給他看:你看看,你看看!看了以後,我告訴你:你還沒有放,他就阻止你了:啊!不要放!馬上就阻止你!為什麼?他慚愧自己啊!所以,我告訴你:修行這種東西,它是真槍實彈的,你道理懂是一回事情,當你開始要降伏你的習氣的時候,因為你從小‥‥‥所有的眾生都這樣子,台灣的條件這麼好,從小爸爸、媽媽就是寵愛這個孩子,就寵,寵慣了,大家都順他‥‥‥你考一百分,我買什麼;你考第一名,我買什麼,統統順你‥‥‥他一下子要來學佛,現在人家不順他,他一下子沒辦法適應這種習慣,因為從小到大,爸爸、媽媽、兄弟姊妹都順他啊;同學也順他啊!現在一下子剛好反過來,要斷這個習氣,他會覺得倍加的辛苦!所以,經過了創傷、痛苦的孩子,反而好,因為他容易成長,他給自己機會解脫。從小到大,大家都順他,有時候,反而害了自己,因為他的成長的過程當中、修行的過程當中,他會很痛苦:為什麼大家都不順從我?
人家就講:我為什麼要順從你?你是憑什麼?然後,他這個心性裡面,沒有辦法發揮這個慈悲妙用,他就會一直起瞋恨心,雖然道理知道;可是,因為不順遂的時候,他就會一直動念‥‥‥至少有微波,就像微波爐那種震動‥‥‥說:某某居士!請不要生氣!哪有?沒有啊!我沒生氣!對不對?他還能夠控制一下;世間人,殺人啊!所以,懂得禪法有什麼好處?也就是說:嚴重的不幸的事情,就不會發生,至少,至少!如果你認識你的本性,為什麼你的煩惱要讓它發揮呢?為什麼我們的般若智慧不拿出來用?為什麼我們一直發揮我們的無知?我們一直認為我們在愛對方、在呵護對方、照顧對方,卻是讓對方痛苦呢?為什麼?
所以,有了禪,就有迴旋的空間,就是說:將心比心,立場會互相交換,立場會互相交換。有了禪,他就容易自我檢討,因為他有迴旋的空間,迴旋的空間。所以,一個人的個性會堵死自己,就像車開進去死角,沒辦法迴旋;我們有了禪的思想,我們不敢去傷害眾生,將來我們有什麼錯誤,就有時間、空間來檢討自己。你今天把對方逼死到牆角,做了缺德的事情,有一天,換我們犯錯的時候,你沒有退步的空間,你會很慘!把所有的善緣全部都斷掉,就是我們這一副可怕的德性!所以,諸位要好好的學佛,要下功夫,釜底抽薪,用佛的心,寬恕、交換立場,彼此之間,能夠體諒,活在一種和諧的世間裡面,和諧。所以,什麼是禪?就是寧靜的大海,每一個人本來具足的寧靜的大海,外面波濤洶湧,或者是滔天巨浪,對一個大悟的人來講,他根本就沒有這回事!為什麼?諸法本來就空,那是眾生的心才會起起伏伏,佛的心哪有這樣子?因此,我們要了解,看你悟不悟?底下很重要,承佛開導,頓證三果,[亦機熟藉緣成益也。]
底下,你看看,這是《維摩詰經》裡面講的,[經云:「婬怒癡性,即戒定慧性,」]這個為什麼?「即」就是等同,諸位!這一句可是非常重要,這個叫做不二法門。你看這個人淫欲心很重;但是,我告訴你:有一天,他學佛突然大悟,他會發現:淫性本空啊,男女再怎麼恩愛,他就是一堆骨頭啊!他恍然大悟的時候,哇!也沒有什麼啊?頓覺清涼!所以,大悟的人,他就看什麼都一樣,你什麼境界現前,他眼睛看、耳朵聽,他都知道這個是虛幻的東西。是不是?儒家的功夫是這樣: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對不對?非禮勿言;佛教的功夫,超越了儒家的思想,遠遠超過!為什麼?佛教講: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哇!佛教的功夫嚇死人了!六塵不惡,還同正覺,你看這個祖師大悟的人,沒有什麼,六塵哪裡有不好?淫,是你心起淫;怒,是你心起怒;癡,是你心起無明念頭,當下空,就是戒、定、慧,它是不二的,多麼了不起的功夫啊!如果我們功夫不夠,就按部就班來囉!
[以登伽之事證之,即可斷疑。善性惡性,喻如真金,真金本非善惡,能隨善惡之緣。譬如兩人,一以真金鑄一佛像,]打造成、鑄造成一個佛像。[一以真金鑄一婬女,此善惡之分也。設有善友,勸彼鑄婬女者曰:「汝以貴重之真金,鑄此婬女之相,令人動欲念,造罪業,]不好![何不以真金,鑄成佛相,令人生敬心,求福報。」]是不是?所以,[其人聞言悔悟,即依其教,不必更換真金,]因為那個淫女熔化就是真金。[別具爐鞴,]這個爐鞴,這個「爐」就是盛火的器具;這個「鞴」就是風箱、抽氣機等所用的活塞。有一個名詞叫做鞲鞴,鞲,「鞲」就是我們講堂這個講,把左邊這個言去掉,加一個革命的革,講堂的講,言去掉,左邊加一個革命的革,這個念鞲ㄍㄡ,鞲鞴,就是這個鞴字。這個鞲鞴,就是以前風箱中,供推送以鼓風助燃之皮塊。譬如說:鞲鞴好,鼓起風來就大。所以,就是風箱、抽氣機等所用的活塞。所以,不必更換真金,或者是另外準備了爐,或者是鞴。以前的科學沒這麼發達,我們現在全部都是用科學處理了![即得鑄成佛像;婬怒癡人,不必更換其性,即可修成戒定慧,三無漏學,亦復如是。]所以,佛法不怕你有缺點,就怕你走不進佛門,這一條路跨不進來,佛法跟語言無關;禪跟語言無關;跟文字無關;跟學歷無關;但是,跟什麼有關呢?跟宿世的善根有關。換句話說:要跨進佛門這一步,要很有善根的人,才有辦法!很有善根,他就會很冷靜的念:我學佛!是不是?我學佛,所以,他有因果的觀念。因此,無關於語言、文字和學歷,但是,最大的關係,就是這個人有沒有善根?這個人沒有善根,他連坐在底下,他就是不要!
我讀大一的時候就學佛,我跟旁邊的同學說:某某同學!你為什麼不跟我去聽演講?因為大一,freshman,新鮮人。他就說:你們成佛去吧,我就是喜歡輪迴!你們成佛去吧,我就是喜歡輪迴!他就這樣子了,沒有根啊!可是,師父一聽到佛法,就專注、就傾心聽演講,就知道,這一門是我一輩子要走的路線,這個講得太有道理了!是不是?所以,要有善根,就像諸位一樣,要有善根,你才坐得下來。[非但善惡之正因同,即善惡之緣、了二因,未嘗不同,]非但善惡之正因,如果加「佛性」就更清楚,正因佛性相同。也就是善惡之緣因佛性,還有個了因佛性,三因佛性,這講過了,未嘗不同。[只在善用而已。登伽一轉婬機,頓證三果,聖凡立判,即其驗矣!]這樣就可以檢驗了,這些事實擺在眼前了,不怕你惡性重大,就怕你沒碰到正法、沒有碰到大善知識;碰到了大善知識,像佛,很快就調伏我們,我們本來的每一個人的佛性,就會立刻顯露出來,喔!原來我們也是佛,也是未來的佛![本科發起序竟,併上證信序,初序分竟。]所以,這個證信序,就是讓大家相信,《楞嚴經》是佛說的!然後,發起序就是阿難為發起的因緣。
底下,[乙二、正宗分。分二。]這個正宗分,分二個大段,[丙初、正脩具示成佛妙定。]怎麼樣能夠成佛?他的定是什麼?[二、助道別詳護定要法。(丙初分三。)]你只要記住四個字,正宗分就記住了,就是「正修」,還有「助道」,你要記住這四個字。正宗分的大綱就是正修,奢摩他、三摩、禪那,奢摩他就是妙悟;三摩就是妙修;禪那就是妙證,你只要記住這三個最大的綱領,一個是叫你悟;一個是叫你修;再來,最後就是證。妙悟、妙修、妙證,奢摩他就是妙悟;三摩就是妙修;禪那就是妙證,妙悟、妙修、妙證,整個正修三個大段就完整了!你只要記住:奢摩他、三摩、禪那。是不是?妙悟、妙修、妙證,正宗分就不會離開正題,90%都掌握住了!第二是:助道別詳護定的要法,也就是說:修定,你一定要有外層的保護,看應該怎麼樣來幫助這個定,修定,助道別詳護定要法。記住了這二大綱領:一個是正修,一個是助道,正助雙修,就必定成道!好!我們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73頁,[丁初、阿難請定。二、如來答定。三、當機獲益。(丁初分二。)戊初、悔聞請定。二、會眾願聞。今初。]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此去]就是這一段,[至流通分以前諸文,皆屬正宗分,乃一經真正宗要之義,即正說楞嚴性定宗旨。]性定就是:這個定是天然的,每一個人都具足的,你一定要用這個定修行,才不會走冤枉路,一直重複。見性了,念佛也行;持咒也行;拜佛也行;乃至下廚房幫忙煮飯也行;做工作人員也行;朝山也行;你見性了,無處不是平等法性,做什麼事情都有味道!不見性,念起佛來如同嚼蠟,像咬蠟燭一樣沒味道;拜佛久了,煩;誦經沒辦法專,因為本性的定沒有開採出來。所以,這個明心見性,是列為修行最重大的第一步,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看看!
禪宗一句就能點醒我們,明心見性有多麼的重要!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學了就是生滅的東西,都在那邊轉、繞圓圈,在那邊轉‥‥‥就是轉不出來啊!法會也多、朝山、佛教的活動,可是,轉‥‥‥轉不出來!為什麼?沒見性啊!見性就單刀直入的契入佛的本懷、每一個人的心性,到哪一個道場,哪一個道場都是空寂、寂滅法,拜山,自性本空,雖拜山,無有能拜所拜,能禮所禮都是性空寂。法會,很多人吃飯,也很多人拜佛,看起來很熱鬧;悟到了清淨自性,好!你對那些熱鬧,熱鬧,自性本來就空寂,悟寂滅法,就是性定,悟到諸法皆空,直下入於寂滅,就是即於生滅,當體即空,就是不生不滅的心性,這個就是性定。也就是看一切法,叫做如幻三摩地,見一切相、見一切法,統統知道它是緣起,緣起就是如幻,就是不實在的世間,不要給它騙去!你只要抓住了重點:這個不是一個實在的世間,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凡所有相,都是要欺騙你的,不要給它騙了!
意思就是說:這個世間不值得你這樣的執著、哭泣、委屈、痛苦,莫名其妙的煩惱,不值得!因為它不是實在的世間。牢牢記住這樣子,心穩定自己的情緒,才不會口不擇言,一暴怒起來的時候,什麼壞話都講得出來!你要了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慢慢的就可以體會,佛陀的本懷是什麼?為什麼見性有這麼的重要?因為他是每一個人本來具足的性定。你大悟以後,你有免疫系統,你這個人走到哪裡,哪裡都歡迎,因為你身口意清淨,你也不會去說是說非,人家講是非,你也捲不進去,你很清楚,各人的生死,各人負責,你就會站在制高點了,你是那麼的超越、那麼的解脫!別人因為某一些角度、觀念,二個人大打出手;二個人痛罵對方,指責對方的不是;你站在制高點,看著微笑,為什麼?無聊啊,無聊!對不對?
所以,學佛不錯,能夠超越、解脫,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解脫,也能夠把仇恨寫在沙灘上;也可以把感恩的心刻在石頭上,真是好啊!不管你哪一種行業,只要你大悟,哪一種行業都沒關係,只要不要殺人放火!是不是?太離譜的職業不要,一般的職業都沒問題,你解脫,到哪裡都可以面對這個現實;到哪裡都可以超越這個現實,既超越又現實;既現實又超越,這個就是禪。悟禪的人不會傷人,他沒有稜角,怎麼會傷人?圓的東西怎麼會傷人?悟禪就是圓,圓滿心性,圓的東西就不會傷人了,全是稜角才會傷人!是不是?所以,我們要懂得圓滿法、佛的心。
[結名以前為正修,]結名就是結經題之名以前,這是正修。[結名以後為助道。]我們講:本經有五種名,我們講過了![此則阿難悔多聞之無功,請成佛之大定。歸來見佛,頂禮者:謝垂救之恩;悲泣者,傷循乞之失。]感傷自己;「循」就是依次,不分貴賤這樣乞食。[恨無始來:恨即悔恨,無始來,言時之久也。一向多聞句,]就是你只有聽經聞法,沒有放在心上實用,那麼,佛法便抵不過習氣,和外在的因素。[謂一味偏向多聞,不勤定力,未曾從聞、思、修,故所以未全道力,不敵邪咒,道力即定力也。此一「恨」字,正是阿難,返迷歸悟,改過自新之心。]所以,我們學佛的弟子,應當給自己一次返迷歸悟的機會,沒有聽到正法就沒話說;聽到了正法,一定要把自己的無知、脾氣、習氣、惡的習慣、傷人的語言、攻擊、排斥、嫉妒、我慢,一定要徹底的返,返迷歸悟。
[儒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必須是學生在學習當中,感到了困惑,產生了求知欲,然後,進行啟發,教學效果才會顯著。什麼是不憤不啟呢?不憤不啟就是:指學生還不到說他想弄明白,還未明白,正想去明白,又還未明白,就那一剎那,還沒有到那個時刻,不去啟發,因為啟發也沒有用,啟發也沒有用啊!是不是?今天在座的出家、在家,有的人學佛都二十年了,所以,來講楞嚴大法很適合了!對不對?好!今天我如果到台大上課說:我們今天講什麼?講《楞嚴經》!阿彌陀佛!你看怎麼講?從哪裡講起呢?是不是?因此,我們要了解,不憤不啟就是說:這個「憤」就是:心裡想弄明白,而還未明白,心裡想把它弄明白;可是,還沒有明白,就在那一剎那,孔子就不啟發他,因為時間、因緣都不具足。不悱不發,就是心中想說,而說不出來的樣子,很想說:嗯‥‥‥說不出來,差不多,快了,差一點點就說得出來了!還沒有到想說而說不出來那一種功夫,就是他真的有領悟了,就差那麼一點點,這個叫做不悱就不發,也絕對不會啟發他。所以,這個不憤不啟是指:不到學生們想弄明白,而還未明白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不悱不發是指:不到學生們想說,而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所以,這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必須是學生在學習當中感到了困惑,產生了求知欲,然後,進行啟發,教學的效果才會顯著!如果因緣不具足,強迫他來聽,沒有用的!是不是?
所以,我們來講《楞嚴經》,我從來沒有叫我媽媽說:師媽!你來聽《楞嚴經》!我從來沒有勸她這樣子;你好好的念南無阿彌陀佛!沒辦法!她的書讀得不多,認字有限了,何況這個是古文?因此老人家多多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最重要!年輕人就不行了,年輕人,你有的是時間啊,今生今世你好好用功,今生今世就能成就![今有此一恨,正可改偏聞之轍,]就是偏向多聞,「轍」就是車輪輾過的痕跡,以前留下來的痕跡,叫做轍。意思就是:修行人一定要實修,不能只空談理論,只有聽經聞法,不肯吃苦,沒有用![而趣正修之路矣。]
[殷勤啟請:誠懇請求也。十方如來為極證人;所成菩提,是極證果。梵語菩提,此云覺道,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成三菩提之道:一、真性菩提,此以理為道;二、實智菩提,此以智慧為道;三、方便菩提,此以應機施教為道。]一個是以理;一個是以智慧;一個是以施教。[真性菩提者。即真如自性,真如是理,此理、為自心本覺之佛性,又即一真平等之性,]所以,悟到本性的人,他就是平等心。[生佛不二,]「生」就是眾生;「佛」就是諸佛。[眾生迷此,諸佛證此,證極此理,法身顯現,即法身德。]
[實智菩提者:真實之智,窮徹一心本源,稱真如理,所證之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悟到畢竟空,就像樹的根。諸位!證到諸法皆空,就是得根本智,見到一切相,就知道它是因緣生,當體即空,無所得,證無所得,就是根本智。有什麼好處?[成自受用報身,]了解諸法皆空以後,就不會傷害自己的法身;就不會傷害自己的報身。為什麼?有了根本智,諸位!古來有個比喻,執著像一把利刃,執著愈深,所劃過去傷害的心的痕跡愈痛!也就是說:當我們面對世間,處理任何事情,你愈執著,愈讓自己的心傷害就愈大,因為執著像一把利刃,愈執著,利刃就‥‥‥這刀子就愈利,刀子愈利,劃過我們的心靈,傷就會愈痛,就是心靈在滴血,心靈在滴血。一個人靈性受到重創的時候,就像心靈在滴血一樣,這個也是因為執著的關係。所以,我們的執著性,如果稍微放下‥‥‥了解諸法皆空的道理,我們這一把利刃就沒有了,就會轉向外面,這把刀就變成可以煮菜,煮種種的好的菜餚來請客,叫做妙用。
刀子,執著的刀子,可以傷害心靈;放下的刀子,可以起無量的作用,可以切菜,對不對?可以切水果;可以煮出美好的佳餚。意思就是:這刀看你怎麼用了?這個心看你怎麼用了?執著心會傷害自己;放下的這一顆心,能夠起作用,同樣一把刀了!是不是?看你怎麼用?所以,所證的根本智,成自受用報身,[此智照理,理無不徹,又名理智,亦名實智;以真實智,照本覺理,即般若德。]般若德。
[方便菩提者:權巧方便,自覺已圓,然後覺他,從根本智,起後得智,]這個後得智就是妙智;根本智叫做空智,證空就是根本智。起後得智,後得智就是:在一切緣起法裡面,統統可以展現妙用,叫做後得智。學電腦可以用電腦度眾生;學網路可以用網路度眾生,後天的學習就配合空,你很會煮素菜,煮菜跟人結緣,也可以度眾生;你很會講經說法,從根本智起後得智,也可以度眾生。所以,這個後得智講究竟的,就是能夠利他。[現他受用報身,為大機說法,又應各種機,現應化身,成就度生,各種事業;又名事智,亦名權智;種種示現,自在無礙,即解脫德。]也念解ㄒㄧㄝˋ脫德。[佛證三德,具三身、成就三菩提也。阿難既恨小乘無力敵魔,思修最上一乘之法,此即發回小向大之心,故有此請。]
打開《表解》二O頁,《表解》二O頁左邊,把它歸納起來,就更清楚了!《表解》二O頁,此云:覺道,菩提──有三──一、真性菩提;二、實智菩提;三、方便菩提。這是實「智」菩提,這個「知」,底下少一個「日」,實智菩提。(新版已更正)所謂真性菩提──就是真如自性;實智菩提──就是真實之智;方便菩提──就是權巧方便。真性菩提──真如是理,此理,為自心本覺之佛性。實智菩提──就是窮徹一心本源,稱真如理,所證之根本智。方便菩提──就是自覺已滿,然後覺他,從根本智,起後得智。所以,證悟畢竟空是很重要的!真性菩提──證極此理,法身就顯,就是所謂法身顯現──就是法身德。實智菩提──以真實智,照本覺理──就是般若德。第三、方便菩提──就是種種的示現,自在無碍──解脫德。好!這歸納,看起來就一目瞭然!
好!翻回來,74頁,[妙奢摩他、三(去聲)摩、禪那者:]所以,這個都是定的別名。小乘講毗婆舍那,也叫做內觀法,也是修定的一種方法。所以,這定有很多名:奢摩他、三摩、禪那、三昧、毗婆舍那、首楞嚴大定,這個統統在講定。[阿難不知,十方如來,因地所修之定名,乃擧常途三種定之別名,]「常途」就是一般,三種定之別名。[加一妙字以揀之。妙字須貫下三名: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揀此定,非作意修習之定,]為什麼作意?作意就是頭上安頭了,知見立知了,認為在修定;定本來就具足,為什麼要修?方便說囉![乃天然本具之定;非獨制識心之定,]不是刻意的壓制,讓心不散亂。[乃圓含萬有之定,故以妙稱之。]
禪宗裡面講,叫做脫黏解縛;叫做打破黑漆桶;叫做打破無明,就是這個意思。打破無明;打破了黑漆桶,禪宗裡面講,叫做桶底脫落,就徹見本來面目。意思是:你起心動念沒關係啊;但是,不要卡住一層無明,你一樣行住坐臥,一樣生活,但是,就是不能卡住那一層執著、分別和顛倒。什麼叫做大悟?大悟就是:在一切的精神作用裡面,統統圓滿,在他的心的作用裡面,沒有一樣不妙,都是妙不可思議!
[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別名;首楞嚴為定之總名。舊註所云,此意極是。]這個道理是非常對的![然更當知,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共名,他經亦有故;首楞嚴為定之不共名,獨局此經故。]「局」就是限制此經。[阿難既加一妙字以揀之,是尅定請佛指示,]針對定,請佛開示。[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定。佛知阿難問意,已回小向大,發菩提心,故摩頂安慰,]所以,佛在世,摩頂表示鼓勵。[示之曰:「有三(去聲)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此首楞嚴王即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不共之定,]你想成佛,就是要用本性的定。此定圓含奢摩他、三摩、禪那等三種別名,([此定圓含奢摩他等三種別名,])[成一佛定總名也。此一門超出,即一乘了義修證之法門,方能超出權小,而趣妙莊嚴路。]
[佛既示總名之後,仍復按定信解修證次序,逐答三名,]所以,信、解;修就是行,信、解、行、證,是成佛不可或缺的次第,我們必須逐一來修行,按部就班,要解如來義,要信如來語,要解如來義,要行如來行,要證如來的果,這個信、解、行、證,少一樣都不行,少一樣都不行!所以,有人對佛有信心,很好;對極樂世界有信心,但是,第二個步驟沒有,不解佛理;不知道淨土法義;不知道佛陀的本懷的心性是什麼?諸位!你說他這一句佛號能夠念得很好嗎?念佛是對的,方向對了;但是,問題在哪裡呢?人有種種的煩惱、無明,你不解如來的真實義,破不了,煩惱起來了,煩惱比佛號還強;瞋恨心起來了,瞋恨心的聲音,比佛號更大聲!對不對?念佛號很少人像這樣:阿彌陀佛‥‥‥沒有人,很少人這樣子的!是不是?二個夫妻吵架,你在陽台就聽到很大聲了,比念佛還大聲!一輩子可以很大聲,就是不開口念佛!所以,不解如來的真實義,修行沒有辦法的!所以,解如目,行如足,解就像眼睛;行就像腳,解如目,行如足,沒有去行,你達不到目的地的!
所以,仍復按定信解修證次序,逐答三名,[於正說全經文中,三段各有標出,界線分明:第一卷:佛破妄識無處之後,阿難即求世尊,開示我等,奢摩他路。當知此下,更破妄識非心,]如果加一個字,你就知道,非「真」心,這樣義理就更清楚了!妄識不是真心,我們的真心是不生不滅的,妄識是剎那晃動的。譬如說:你的錢增加了、你的錢減少了,這個叫做妄識;心了解說:錢增加了跟減少,都是虛妄的,這個就是真心。[妄識無體,]沒有真實的體性,刹那生就刹那滅,今天感覺很痛苦、很執著,久了以後,慢慢就會淡忘了!心性不一樣,當下即空,明天還是這種心情,每天都過年;每天都幸福;每天都快樂;時時刻刻都解脫!為什麼?他見到不生不滅的本體嘛!
[乃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礙;以識心乃楞嚴大定之障礙,]注意聽!識心就是分別心,有分別心的人不能成佛;有分別心的人不能入道。總統來,迎接,看得起!乞丐來,衣服穿得破破爛爛的,身上有一股味道,我們更應該憐憫他。我們旁邊有公園,現在有公園幫,他們穿得破破爛爛的,然後,身上有味道。來到我們這裏講堂,我們法會每次都有四五十個來吃飯,師父的心都起歡喜心,我有機會來彌補,我以前也給人家救濟,在最苦的時候,也去撿破爛、也去撿菜,美國人施捨我們在媽祖廟的旁邊,煮那個麵,我也去跟人家吃過。小的時候,人家接濟我,我那個時候,穿的也是這樣子,撿破爛,中午沒飯吃,人家幫助我們。美國人資助這些貧窮的人,我也去排在後面,吃了好幾次,還不能坐下來吃。端了這碗馬上排到後面,再排下一碗。因為我是小時候苦過,所以,我本著慈悲心,但是,他們一定要按照規矩來,不按照規矩來不行!
因此,我沒有分別心,來對待這些公園幫的可憐的流浪漢。禪宗講:動念即乖!可是他們也不能太過份,吵到我們這些拜佛的弟子,不能說我們這些拜佛的弟子,都還沒午供,連午供都沒有,他就來排。伸手下去抓飯、伸手下去抓菜,這個我們要遏止他這種惡劣的行為。因此,我們有平等心,但是我們也要有善巧方便,這個就對這個行堂的義工,作起來有點困難!現在好了,我們在公園排了四五桌,要吃飯統統來,排在那邊,跟我們佛弟子隔開,這個都是義工想出來的好點子,也不必在那邊「氣死汝命」,就是氣壞身體。你來吃沒關係,遵守我們的規矩,我們沒有分別心。所以,我們佛弟子,看到那些公園幫,不要起嗔恨心,也不要傷害他們,畢竟他們有可憐之處,才會變成這樣子。不過他們有某些少部分是很過分的,來的時候,飯菜就裝了超過了範圍,把家裏的鍋子拿來,把飯菜統統倒進去,拿回去吃!所以,有時候,這個慈悲還是要看情形。所以,古人講的還是有點道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又不能生氣,南無觀世音菩薩,我該怎麼辦?不知道怎麼辦。
底下,以識心乃楞嚴大定之障礙,分別心不去掉,[識心不去,大定不成,故此三名,不可用止觀釋之。以止觀不能捨離識心,]為什麼?因為止觀能所不斷。為什麼呢?諸位!所觀的境,譬如說:境界在這裏,我起一個能觀的心,諸位!能觀的心也是念頭。能觀的心後面,又一個能觀的心,這個又變成能所。所以,這個叫做犯無盡的過失,直下無心,道就現前,道本無形,般若心就是。所以,用止觀不能捨離識心,因為設一個空、假、中,這個就是意識心。一法不立,是名正法。不可以立任何的知見,何況立一個空、假、中?那個空、假、中叫做方便說,立一個空、立一個假,因為有空才立假;因為有假才立空;因為有空跟假,才立一個中,這個三種都立,統統叫做意識心。所以,止觀不能捨離識心,識心不去,就沒辦法了!
[識心有生有滅,]所以,立一個空、一個假、一個中,就不對!因為這個是生滅心。[如以生滅心為因,決定不能發明不生滅性,故佛指示根中,不動搖,不生滅之見性,更與會四科,融七大,極於三如來藏,皆開奢摩他路也。]三如來藏就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皆開奢摩他路。[要阿難開解照了,此常住妙明,不動周圓之定體,即為奢摩他,依正因佛性,略兼了因佛性,微密觀照(此觀非同意識之作觀),]此觀照,微密觀照就是佛性的顯現,[乃性具即定之慧。]所以,這個微密觀照,文字看起來,像在觀照,有能所,錯!微密觀照就是佛性在作用,叫做體用一如,看起來有能觀所觀,事實不然![佛要阿難,生信發解,圓悟如來藏性,為首楞嚴定體,文有三卷半,即題中如來密因是也。]
好!我們的時間到了!下課!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2-11-22 08:54
楞嚴經慧律法師(第四十講)摩登伽女幻術電子書.pdf
楞嚴經慧律法師(第四十講)摩登伽女幻術電子書.pdf
楞嚴經慧律法師(第四十講)摩登伽女幻術電子書.pdf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