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楞嚴經35講,慧律法師佛學講座DVD影片文稿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2-5-8 21:09
標題: 楞嚴經35講,慧律法師佛學講座DVD影片文稿
楞嚴經35講,慧律法師佛學講座DVD影片文稿
《楞嚴經講義》翻開44頁,倒數第三行,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44頁,倒數第三行,
[我聞:]
昨天解釋了「如是」,
今天解釋「我聞」,
就理上來說,([約理])
[即以無我之真我,]
這個無我,
就是破除執著,只存在真心的,
那個就是真我。
所謂無我,
是站在破相的角度說;
所謂真我,
是站在真心自己作得了主的角度說,
就是情緒完全可以控制,
悟入不生滅的真心。
所以,一下子講「我」;
一下子講「無我」;
一下子講「真我」,
那是站在各個角度不同而說的。
所以,就理,
就是以無我的真我,[起不聞之真聞,]
所謂不聞,
就在清淨的心性上不加一個「聞」,
頭上安頭。
所以,起不聞之真聞,
因為聞性本自具足,
不須要加一個「聞」。
[聞如是之法,法法皆如,]
什麼叫法法皆如?
就是法法畢竟空,
無有一法不空。
所以,令心無所增減,
是真修行人。
說:[法法皆是,]
[唯一如來藏性,]
[為此經之理體,]
[是為聞成就。]
[一時:即時成就。]
[世事會合,尚待昌期,]
[大法弘宣,豈無嘉運?]
意思是說:
任何事情都要因緣會合,
你想要期待佛教興盛,大法來弘宣,
怎麼沒有好的‥‥‥
「運」就是機緣,
沒有好的機緣,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要等,
要等。
那麼,掌握了機緣,
就是要珍惜。
[蓋必假良時,]
「蓋」就是因為;
「假」就是假借;
「良時」就是很好的時機因緣。
[方成法益,]
[師資道合說聽始終,]
[謂之一時:]
師資道合,
有了上人,
或者是我們稱以佛為師,
有了佛陀的因緣,
然後,說的、聽的會合,
有人想說,就是佛陀;
也有人想聽,就是眾生,
說聽始終,謂之一時,
始、終,那只是方便,
站在緣起的生滅角度說:
有說的佛陀、有聽的聽眾;
有起點、有終點,
這個都是站在某一個階段的緣起,
假設而成立的,
而我們的佛性是無始無終的。
謂之一時:
[不能定指何時:]
[一、以華夏]華夏就是中國,
跟這個[印度,]
中國跟印度,它的曆算不同,
也就是[紀歷不同故;]
[二、以《楞嚴》一經,通前後際故:]
[是為時成就。]
時成就就是有這樣的時節因緣。
所以,因此,在座諸位!
我們要度眾生,
就是要觀看時節因緣,
看看對方的反應怎麼樣,
因此,
我們能夠衡量時間、空間,
衡量對方的根器,
然後,恰到好處的時候,
給與善巧方便的引導。
如果你一直強迫對方來接受佛法,
佛法有時候會變成毒藥。
如果你先生,或者是你的妻兒,
他本來就不是很信佛,
你覺得說聽經聞法很好,
硬要把它塞進去,
那沒有辦法!
佛法本來是甘露,就會變成毒藥,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要看你怎麼運用?
所以,會運用時間跟空間的人,
是很有智慧的人,
他知道在這個時間該講什麼法、
該度什麼眾生,
這個是很有智慧的,就像佛陀一樣。
所以,話不投機半句多,
酒逢知己千杯少,
這個世間人還是講求這個因緣的。
[佛者:主成就,]
[佛是說法主故。]
[梵語佛陀,譯為覺者,]
[乃大覺悟之者。]
諸位!
沒有聽到佛法,
跟諸位講:
沒有一個人能夠覺悟,
包括我在內。
我看到了一段故事,
其實很有感觸,
很有感觸,
以前有一個守財奴,
守財奴就是很慳吝,
他把他的財產統統把它換成黃金,
把他的財產換成黃金;
可是,他家設備簡陋,
設備簡陋,
因此他就把這個黃金偷偷的搬運到
離他家不是很遠,也不是很近的山上,
山上裡面有一個洞,
有一個洞,
那個地方很少人去,
很少人去。
這個守財奴每天時間一到,
就偷偷的走‥‥‥
走到他所藏的這個洞窟裡面,
有五百兩黃金,
把他的財產全部都換,
把他賺來的錢‥‥‥
他就每天都去看,
啊!五百兩黃金,
看了就很舒服!
每天這樣看五百兩黃金:
我很有錢!
因為他常常去‥‥‥
引起一個小偷的注意,
有一天,這個小偷尾隨到他後面,
而他自己不知道,
他也一樣一如往常,
這樣走‥‥‥走到山洞,
來看那一堆黃金,
那一堆黃金有五百兩,
他看了‥‥‥
當然是埋起來,埋起來,
表面上看不出來。
他每次去的時候,就挖起來看一下,
黃金閃閃發亮,
很高興,
又把它蓋起來,
地上的石頭、灰塵,把它抹一抹,
讓人家感覺說:
這裡就像一般的山洞一樣。
這個小偷等他離開以後,
就跑進去那個洞,
把他的五百兩黃金全部都偷走,
挖出來全部都偷走,
這個守財奴,
第二天也是按著時間要去看他的黃金,
結果一進去洞裡面一看,
哇!
五百兩黃金統統不見了!
他內心裡面那個痛苦、謾罵,
說:哪一個人沒有良心啊,
把他的生命的‥‥‥
一生一世的財產全部都偷走!
回去家裡鬱鬱寡歡,
笑不出來,得重病!
這村子裡邊,
村子裡邊有一個長者,
很有智慧,
他(長者)說:你五百兩沒有消失啊!
他說:真的嗎?
他(長者)說:不相信,我帶你去看!
這個長者就帶這個守財奴進去山洞,
這個村裡面的長者很有智慧,
就在一塊大石頭上面寫:「五百兩黃金」,
叫他看,每天都看。
他說:啊?
那是石頭啊!
說:長者,長者!
那個是石頭啊!
長者很有智慧,就跟他回答,
說:你每天都來看黃金,
跟看石頭沒有什麼兩樣啊!
長者就開示這個守財奴說:
錢是要讓我們來運用的;
錢是讓我們來運作的;
來利益眾生的;
來布施行善的;
來做有意義的,救人濟世的,
一堆五百兩的黃金,
每天放在那裡,完全失去作用,
跟一塊石頭擺在那兒沒什麼兩樣,
沒什麼兩樣!
後來這個守財奴有所體會,
有所體會:
嗯!是真的,確實!
賺了很多錢,
沒有運用,確實是像一塊石頭。
後來他賺了錢,就懂得布施,
就懂得布施。
我們現在也要了解,
我們放在銀行裡面的錢,
自己要衡量,
是不是?
如果你的車子、房子統統有了,
生活也統統足夠了,
有多出來的錢,
就千萬不要像這個守財奴,
每天看那一堆黃金,
變成一個石頭一樣。
我們如果每天去看這個銀行簿,
錢都不動,不肯做善,
有多出來‥‥‥
譬如說:你有五、六千萬那麼多,
一輩子都吃不完,
那麼,你每天看那個銀行的簿子裡面,
就像數目在變化,
數目,
每天都看:
喔!我這裡面存款多少‥‥‥
跟這個一樣。
是不是?
當然,佛陀也反對,
譬如說:
我們現在在提倡助印《楞嚴經》,
譬如說:你已經三餐不繼了,
你去貸款二十萬,
這假設說啦;
或者貸款三十萬來,
佛不讚歎這種行為跟舉止,
超越自己的能力範圍的,
這種負債的做善,
佛陀不贊同也不認同!
做善事要衡量自己的能力,
到底自己的能力有多大?
然後,你要衡量一下。
因此,佛對金錢的安排就是說:
譬如說:我一個月賺一萬塊,
那麼,六千塊做生活費,
開銷,一切的開銷;
二千塊要存起來,
以備急需之用,
這是佛開示的;
二千塊要施捨出去,
做未來因,種未來的善因,
這是佛經佛陀開示我們,
對錢財的運用。
同時佛也不願意這些眾生去貸款,
超越自己的負擔去行善,
你很窮,
也許你負債,
那麼,你就安分守己,
就出力就好,
不一定要出錢。
譬如說:
我們在提倡助印《楞嚴經》,
你把這個訊息傳播出去,
這個也算是一樁功德,
算是一樁功德,
並不一定要你出錢,
佛法是活用的。
這個守財奴也是提醒我們:
我們要提早覺悟,
佛法是運用在每一個時間跟空間,
它是活用的東西。
我們今天聽經聞法,
是要開大般若智慧,
時時運用在我們的清淨的心靈上;
並不是說:死守這些語言跟文字,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因此,我們要了解佛陀的本意,
不能像這個守財奴一樣的,
每天看‥‥‥
那麼,有錢有什麼用?
因此佛陀叫做大覺悟,
大覺悟,
生命只有一種工作要做:
就是提早覺悟,
提早覺悟。
[今按本經,終實教意釋之,]
[覺有三義,作二種解釋:]
[一、本覺、]
這是站在理上說,
叫做本覺理,
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有本能的覺悟。
始覺智,([始覺、])
如果你動念開始回光返照,
產生了智慧,
在一切相透視得過去,
相就是空;
受、想、行、識也是空,
那麼,開始有了智慧。
[究竟覺;]就是覺悟到圓滿了,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就是究竟覺,
佛陀就是究竟覺,
究竟覺就是無覺,
就是在覺上不加一個「覺」,
叫做無覺。
無覺者無所不覺,
叫做究竟覺,
無覺無不覺就是究竟覺,
也就是不在頭上安任何一個覺,
或者是不覺,
本來就具足。
[謂依根中所俱,]
六根當中,都有不生不滅的根性,
六根當中都有。
所以,依六根當中所具足的,
不生滅的根性,([不生不滅])
[之本覺理體,]
[起始覺智照,]
本覺理體,
本覺理就是一切法無生;
起始覺的智照,就是起般若的智慧,
般若的智慧。
要[迴光返照,]
為什麼要迴光返照呢?
一切眾生,心都往外攀緣、
往外追求;
學佛懂得往內,
歇即是菩提。
所以,迴光返照,
[照到惑盡智滿,]
「惑」就是無明、就是煩惱,
有見思惑、
塵沙惑,
還有根本無明。
所以,
「惑」是無明、是煩惱的別名,
惑盡了,智慧就圓滿,
唯有佛陀。
[始覺智與本覺理合,]
諸位!
這個「合」,注意!是方便說,
有合,
那麼,就當然有不合了。
是不是?
大悟,
始覺智就是本覺理;
本覺理就是始覺智;
始覺智就是究竟覺,
三個是一體的。
為什麼要講一個始覺智、本覺理,
還有一個究竟覺呢?
是站在迷的角度,
這樣次第的分析,
讓你感覺到有在進步;
但事實上,
大悟的人,起點就是終點。
所以,始覺智與本覺理合,
[成究竟覺之極果,]
[名之為佛。]
[二、]
[自覺、]
[覺他、]
[覺滿;]就是覺行圓滿。
佛陀開採了無師智、自然智,
自己在菩提樹下內證:
喔!人人都是佛!
自己覺悟了,
原來我們的佛性無關於語言;
我們的佛性無關於文字;
我們的佛性也無關於學歷,
是每一個人都具足的,
叫做自覺。
覺他呢?
就是起慈悲心,
每一個佛弟子,
都應當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有因緣就要救救眾生;
沒有因緣就要修養自己,
努力的聽經聞法,
觀照自我,
這是覺他。
覺滿就是覺行圓滿。
[謂自己覺悟,本來是佛,]
[祇因迷故,而為眾生,]
[猶幸雖迷,而佛性不失,]
「猶幸」就是還好;
「幸」就是幸運的。
還好幸運的是:
今日我們雖然迷惑;
「而」就是但是,
但是,我們的佛性不失。
[而此生滅身中,]
[自有不生不滅之佛性。]
諸位!
如果你也能夠了悟,
即生滅就是不生不滅,
你能體悟這個不二的道理,
生當體即空,
就是不生;
滅,智慧也不滅,
滅是指無明煩惱滅,
智慧本來就無量。
所以,如果你能體會,
即生滅便是不生不滅的佛性。
所以,生滅是指相,
還有妄識;
不生不滅是指全部都歇,
相可以透視,
妄心跟妄識全部放下。
這一句就是: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所以,因為眾生不知道寂滅為樂的道理,
所以,在生滅法的當中,
無量的緣起假相,一直割捨不下、
放不開。
[既自覺已,]
[以此大乘之理,輾轉化他,]
[覺悟一切有情,]
所以,佛弟子應當盡力的把正法傳出去,
要[智悲雙運,]
「智」就是指自覺;
「悲」是指利他,
自己有智慧,
又能夠有悲心救眾生,
所以叫做雙運。
[自他兩利,三覺圓滿,]
三覺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所以,[自覺慧滿,]
[覺他福滿,]
這二個可是很重要,
你只有自覺,沒有利他,
你只有慧,沒有福。
所以,什麼事情可以任勞、可以任怨,
多做一點不會死。
譬如說:
僧團多分配了一點工作,
也不計較。
我看我們文殊講堂的護法居士,
每一天,尤其星期六,
很多的居士大德,都發心來清掃文殊講堂,
包括廁所、大殿,
有的人插花,
都來幫忙,
很讓人感動!
就是自動自發,
只要有空,
就把講堂當作自己的家回來,
有什麼事,撿起來就做,
也不分別,也不計較,
這個是真正學佛的人。
他能夠理解文殊講堂是十方的道場,
咱們本來就是一家人,
都是自己人。
所以,我看到那些居士,
哎呀!那個廁所洗得真是乾淨,
哎呀!就很感動,
很感動!是不是?
有時候,我半夜起來,
也很想去洗廁所,
作一下表率,
結果那個廁所人家都洗好了,
連修福報的因緣都沒有,
沒有!
所以,這個教育很重要,
當我們能夠教育每一個佛弟子,
能夠啟動自己的覺性,
什麼事都自己來,
不需要人家在後面催,
或者是命令,
他來到講堂就會發覺:
這是我自己的家!
什麼事,自己修,自己得福。
所以,他很高興說:
哎呀!感謝上人,
有這個因緣、機會,讓我們修福、修慧。
修慧:聽經聞法;
修福:來做義工。
哎呀!
所以,這個講堂的義工沒話講!
助念團,
沒有死人則已;
一死人,文殊講堂幾乎都到,
很厲害的!
是不是?
不過,以前那個比丘;
講到這個助念,
那個比丘,我一再告訴他:
一個人準備往生的時候,
他會很痛苦,四大要分散,
你不要在旁邊開示得那麼多!
我們那個法X師,
他去的時候,就一直開示,
一直講‥‥‥
講到那個死人快起來,
受不了,
講到那個死人不想死,
你看多嚴重!
只要那個法師去,
那個居士都不要參加,
為什麼?
那個人已經呼~~~
快斷氣,已經很痛苦了,
就講二、三句:放下!
是不是?
一切兒女自有兒女的福報,
你的財產我會替你處理,
某某居士!你就放下,一心念佛,
你一定可以往生,
你要求生極樂世界,
死好看一點,作個榜樣!
這樣不是很好嗎?
你講得讓死人快起來?
是不是?
這個,他一去,
二個鐘頭還沒有開始助念,
那個死人不會起來嗎?
所以,我死的時候,
法無師!不要在我旁邊念(意指開示)很久,
你就告訴我:
師父!您對佛教貢獻很大,
您一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您很了不起,我們很景仰您,
您死好看一點,作榜樣!
我就:來吧!
對不對?
你在那邊念(意指開示)二個鐘頭:
師父啊!怎麼樣‥‥‥
還用慢板的!
那個適合在出殯的時候用,
那已經往生了。
如果說:正在助念,用那麼慢的,
我跟他講:
好了沒有?
二個鐘頭了!
我就會起來:
我不想死了,換你躺下去,
搞什麼東東?
二個鐘頭還沒開始念佛?
哎呀!
所以,不讓師父死的時候,
就在我臨命終多念(意指開示)幾句,
我就會起來,
會受不了的!
所以,我們包括助念,
都要掌握一下。
是不是?
所以,那個法X師一到助念團,
所有居士都散掉,
因為回去煮個飯來,他還在開示:
這樣知道嗎?知道嗎?
菜、飯都煮好了,
來,還在念(意指開示)!
喔!阿彌陀佛!
所以,我們要看情形,
要看情形,
度眾生也要掌握這個時間、空間,
雖然我們要修慧、要修福,
修得要恰到好處。
所以,這個[福慧滿足,]
[萬德具備,]
[超九界以獨尊。]
就是九法界,
就是唯佛獨尊,
只有佛做得到。
[自覺異凡夫,]
意思就是:
我們能夠自覺,就不同於凡夫了。
凡夫,你看他很快樂;
其實不然,
其實不然,
講一個故事:
有二隻騾子,
一隻是野外的,
野外的,
這個野外的騾子,飲食比較少,
不容易得到飲食;
但是,一大片的曠野任牠奔馳,
任牠奔馳。
有一天,他找不到食物,
肚子很餓,
走‥‥‥
走了很遠,
來到一戶人家,圍著一個籬笆,
這一戶人家圍著一個籬笆。
這籬笆裡邊兒,
有人豢養著一隻騾子,
跟牠一樣,
跟牠一樣。
這個野外的這一隻騾子,
就在籬笆外邊看說:
哎呀!牠真是有福報啊!
我要找一點食物、找一點草,
都找不到,
拼了老命就得到一點點,
三餐不怎麼具足,
像牠這樣子給人家養,多好!
主人供養牠這個草很豐盛!
牠就趴在外面:喔!好羨慕喔,
好羨慕!
有一天,牠找不到草,
牠想說:我去看看那一隻騾子,
我去看看那一隻籬笆裡面的騾子。
是不是?
這籬笆裡面的騾子看牠來了,
沒打招呼,
心情很沮喪,
也不快樂。
這野外的騾子就問了,
牠隔著籬笆,
一個是籬笆外;
一隻是籬笆裡面。
籬笆外邊的騾子就問了:
我在外面很苦啊,
這個草跟水不好找,
找了老半天,才得到一丁點食物,
吃不飽!
牠說:你千萬不要羨慕我,
我很苦的,
我的苦,你不能體會的!
這一隻騾子,
野外的騾子聽了以後,不當一回事。
後來,二隻騾子像是朋友,
一個籬笆外、一個籬笆內的,
這個野外的騾子,
有空就遠遠的看
這個籬笆裡面的那一隻騾子。
結果這主人給牠吃草以後,
就開始拼命的做,
工作,開始一直做,
早上也做,晚上也做,
燈火通明也做,
一直做;
這個騾子可以磨那個石碓,
一直磨‥‥‥
就原地一直打轉‥‥‥
就是要做事,
就是一定要做事,
有空歇一會兒,
吃一點草,
再繼續做,
再繼續做,
一直磨,一直做‥‥‥
野外的這一隻騾子驚嚇:
喔!原來這麼苦喔!
為了這一餐,完全失去自由,
失去自由!
我雖然在籬笆外邊,
食物少,
但是,曠野任我奔馳,
我自由、我自在!
籬笆裡面的這一隻騾子,有食物,
卻一直做‥‥‥
佛陀這個比喻是什麼?
騾子,
籬笆外面這一隻就是學佛的人,
學佛的人,
聽經聞法,開般若智慧的人;
籬笆裡邊那一隻騾子呢?
就是世間人,
類似大富大貴;
雖然是大富大貴,
在咱們台灣,
有錢人討了四個老婆、五個老婆,
生了好幾十個兒子!
是不是?
事業搞得很大。
在佛法的角度:
事大,業就大,
他為了這個家庭,
白天幹,
是不是?
晚上也幹,幹活,
點燈,達旦通宵,
要做事賺錢啊!
佛告訴我們:
世間人為了一個小小的家庭,
可以從白天做到傍晚;
從傍晚做到晚上;
從晚上做到凌晨,
他就一直做,
為了賺錢養活這一家。
所以,因為他不聽經聞法,
以為這樣很快樂,
很快樂;
而佛陀告訴我們:
其實,這樣實在是很苦,
而且他不知道這個苦,
完全不知道,
那籬笆裡面是很苦的!
意思就是說:世間人沒有聽經聞法,
他建立了一個家庭,
他就要開始操心,
操心金錢、兒女,
操沒有關係;
但是,不能解脫,
他沒聽到正法。
日以繼夜的,
到底是為了什麼事情這麼忙碌?
你忙碌、吃苦,有沒有目的?
有沒有目標?
沒有!
我們出家、在家,修學佛道的人,
就像那一隻野外的騾子,
雖然草少一點,
不容易覓到飲食;
可是,自由自在。
這一句意思是什麼?
當我們開大般若智慧的時候,
我們不需要太多世間的欲望,
你今天擁有少許的錢,
只要身體健康,聽到佛法,
什麼都很知足;
什麼都很快樂,
內心裡面,清淨自性任君遨遊。
知道嗎?
我們就是遨遊在空性的般若智慧裡面,
沒有一種東西可以障礙你;
沒有一種欲望可以束縛你;
沒有一種煩惱可以困擾你,
你可以遨遊在
無量無邊際的般若智慧的心性裡面,
沒有任何的障礙,
沒有任何的障礙。
所以,二個角度說:
你千萬不要去羨慕世間人,
官當很大的,不要去羨慕;
很有錢的,什麼幾百億、幾千億的,
不須要羨慕。
反過來講:
那一些人要羨慕咱們學佛的人,
我們多麼的快樂,
我們少許的物質,
就可以過超越的、快樂的日子,
沒有任何的障礙,
沒有任何的障礙。
因此,
覺悟是很重要的,
所以,能自覺就是很了不起的!
因此,師父今天也是在講經的因緣上,
呼籲咱們佛弟子,
要自己覺悟自己,
世界上沒有一種東西比學佛更可貴的,
沒有的!
你的兒子考上台大、北大,
或者是哈佛,
你要以平常心看待,
因為那是生滅法。
但是,我告訴你:
你的兒子如果發心要出家,
你要放鞭炮,
真的!
那個兒子:我發心,我要剃度出家!
我告訴你:你趕快,
家裡趕快放鞭炮!
如果兒子是說:媽媽!我要結婚了!
唉!又多一個業障!
所以,要看情形,
要看是不是有那個根?
是不是?
所以,能自覺便不同於凡夫,
[則超六凡法界;]
[覺他異小乘,]
因為小乘只修自己,
菩薩則能夠利益眾生,
所以,覺他是不同於小乘的。
[則超二乘法界;]
二乘就是聲聞、緣覺。
[覺滿異分證,]
菩薩還沒有證到究竟覺,
所以叫做分證覺。
這個分證就是分分證悟,
叫做分證,
意思就是:
佛陀如果像十五號的月亮那麼圓滿;
菩薩就像十一、十二、十三的月亮,
雖然有光明,
但是,不夠圓滿。
所以,覺滿異分證,
[則超菩薩法界;]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名之為佛。]
[佛是十種通號之一,]
什麼叫十種通號?
我們八十八佛裡面不是常常念嗎?
如來、應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調御丈夫、
天人師、佛世尊。
對不對?
十種都可以稱為佛。
[乃指本土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即中天竺迦毘羅國,淨飯王太子,]
這太子不做,跑去出家,
你看!世尊有多麼的偉大!
今天身為國王的兒子,
哪一個人可以放棄榮華富貴、享受?
像咱們中國,
三十六宮,七十二院;
我這是看電視劇的,
不曉得皇上是不是真的有一百零八個老婆?
不知道!
常常講:三十六宮,七十二院,
這個怎麼得了!
我去北京的時候,
那個導遊就介紹,
說:以前的皇帝是怎麼樣?
真的是三十六宮,七十二院。
然後,
那一匹馬,
看看晚上去吃哪裡的草,
吃哪裡的草,晚上就在那邊睡覺,
說不定生一個太子,
母以子為貴,
她就變成母后。
我說:這樣輪要輪到什麼時候呢?
所以,
皇帝的這些三十六宮,七十二院,
有時候,要巴結這一些太監,
請那一隻馬晚上到我們這裡來吃草,
希望皇上在這裡休息。
不過,真的假的還不知道,
我沒當過皇帝,
我可能生生世世也都是出家,
也不知道這皇帝的生活是這樣子,
電視劇也是這樣演的;
導遊也是這樣介紹的,
真的假的不知道,
一百零八?
那一百零八,把它換成一百零八粒念珠,
不是很好嗎?
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不是很好嗎?
是不是?
哇!
娶一百零八個老婆,還得了!
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
[三十歲成佛,]
想想看!
人家是三十歲成佛啊,
我們今天已經五、六十了,
還一點消息都沒有!
是不是?
幹到「五星上將」了,
「五星上將」就是滿臉皺紋了,
就是「五星上將」,
一點消息都沒有;
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就成佛了。
[號釋迦牟尼,]
[是為主成就。]
[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處成就。]
[上句是所化處,]
[下句為所住處。]
所化處是室羅筏城,
那住哪裡呢?
就是祇樹給孤獨園,
也就是祇桓精舍。
[在者住也。]
[佛有三身:]
[一、法身佛,]
法身佛[無在無所不在,]
我們常常以法身,把它當作是虛空來比喻。
[以法身無相,]
[故無所在;]
無所在就是你指不出來。
[以法身遍一切處,]
[故無所不在。]
所以,這個無所不在,遍一切處,
記住!
不是用心去合虛空,
不是的;
是虛空跟萬象都是如來藏性,
要這樣觀照才對的。
不是你擴大你的心一直往外,
認為心跟虛空合,
這個觀念是錯的。
但莫於相上住著,
性等同虛空,
要做這樣子這個動作,
回光返照,
這樣才對的!
46頁,
[經云:]
[清淨法身,猶若虛空,]
[亦無在無所不在。]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佛性,
諸位!
你就學習胸量放大,
胸量放大。
是不是?
慢慢的擴大我們的胸量,
胸量有多大,
我們生命的舞台就有多大。
學佛是做什麼?
要得大自在囉!
學佛是為什麼?
得大解脫啊!
學佛為什麼?
是不同於世間那種泛泛之輩,
世間人,
一點小事可以三個月不講話、
一年不講話,
十年還是敵人啊,
甚至一輩子都解不開,
其實,只是一句誤會,
一點點小事,
這個就是世間凡夫。
真正學佛的人,
就很清楚的看到緣起緣滅的假相。
譬如說:
世間很討厭某一個人、很恨某一個人;
而學佛很容易就透視,
那是一堆骨頭,
沒有可以讓你恨的對象,
那一個人是因緣生,父母所生,
他身上也是骨頭、肌肉、筋脈,
流著血液,
皮膚一拆開來,
你所恨的人不存在,
世尊講:不相在。
所以,佛陀叫你用透視,
不是叫你用控制的。
譬如說:你對一件事情不滿,
那是因為你不能透視緣起如幻的假相,
這樣的修行,沒有辦法達到爐火純青。
你先生氣,
再來控制,
這個功夫算是很差了!
當你碰到一件事情,
你用大般若智慧,就透視空的道理,
它是不實在的,
不要被它騙去,
凡所有相,都是假相,
但凡所有相,都在欺騙你的真性,
你只要能夠如是體悟,
不要被假相所騙,
清清楚楚的如是見,
如是無所見,
完全站在制高點、超越的立場上,
看這一件事情,
你會覺得世間人很可笑的,
也很悲哀的,
非常可憐的,
值得聖人去同情他的。
他可以為一句話、一件小事情,
這樣耿耿於懷一個月、
一年、十年、一輩子,
眾生拿這個石頭壓在自己的心靈上,
這石頭就是執著、
就是分別心。
[二、報身佛,]
[有無量相好莊嚴,]
[在蓮華藏世界。]
在座諸位!
大乘佛法講法身、報身、應身;
而小乘,
包括今天的泰國、緬甸、柬埔寨,
不談法身,
也根本無所謂的報身,
就是一尊釋迦牟尼佛,
他不承認大乘所講的經典的思想,
沒有什麼叫做法身;
也沒有什麼叫做報身,
就是釋迦牟尼佛,
這三身是大乘佛法才接受的,
小乘不接受這種觀念的。
[三、應身佛,]
[乃應眾生之機,所示現之身,]
[或在靈鷲山,]
[或在竹林園,]
講到靈鷲山,
在《法華經》裡面,
說有幾千個比丘退席;
但是,我們那個法師有到印度去,
靈鷲山上面,
這靈鷲山只能容納一百個人。
法師回來跟我講,
說:靈鷲山上面很小呢!
我說:那是不是經典記載,
到底是有什麼時間、空間的不同?
要不然,
為什麼有幾千個比丘退席呢?
那最多容納一百個、二百個,
就要很擠了!
所以,我不了解,
時間、空間的轉換,真正的情形是什麼?
因為佛經是這樣記載,
我慧律只是一個凡夫,
佛的境界我不敢臆測;
祖師大德所記載下來的,我更不敢動,
一個字都不敢動,
也不敢生疑。
所以,跟實地的狀況有出入。
或在靈鷲山,
或在竹林園,
[今在室羅筏城,祇園精舍,]
[以示迹此處,]
[無論久暫,去來行止,皆名為住。]
[室羅筏城,即憍薩羅國都城,]
[因有二國同名,]
所以,必須以皇帝不同來判別,
[故以帝都見稱,]
這個室羅筏城是波斯匿王‥‥‥
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的室羅筏城。
[乃波斯匿王所都也。]
所都就是首都。
[譯為豐德,]
[舊云國豐四德,]
「舊云」就是以前,
有國豐,有四德,
一、叫做五欲;
二、叫做財寶;
三、就是多聞;
四、就是解脫,
四種皆豐足故。
所謂五欲,
諸位!
在這裡講的五欲,要有正確的觀念,
不是五種欲望,
不是這個意思,
是指人民必需、需求品很豐富,
意思就是:食物充足,
人民的生活很好;
這個跟世間的欲望的追求,
意義完全不同。
意思就是說:
這個國家人民的生活很富饒的意思,
叫做[五欲]
就是:
[(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
第二是[財寶、]
豐足。
第三是[多聞、]
多聞,那就是講經說法了,
大家聽經聞法,開智慧了。
解脫的聖者也多,([解脫])
證阿羅漢果的也多。
[四皆豐足故。]
[余以財寶五欲,]
尚不足‥‥‥
如果加一個「尚」,更清楚!
尚[不足稱德,]
意思就是說:
只有色、聲、香、味、觸,
還不夠資格稱為德。
[乃將豐德二字,分而釋之。]
[謂地多五欲財寶之豐,]
[人有多聞解脫之德,]
所以,聽經聞法是為了什麼?
就是為了解脫。
在座諸位!
當你碰到一件事情的時候,
你自己卡住了,沒有解脫,
就表示說:
你學佛虛度時間、虛度光陰,
我們都幾歲了?
學佛都幾年了?
碰到什麼一點小事,還這麼大的情緒變化?
諸位!
稱不上學佛的。
因此,我們要起慚愧的心,
既然學佛是教我們解脫,
我們今天見一切相,
知道一切相如幻,
讚歎我們、批評我們,
都是如夢幻泡影。
底下,
人有多聞解脫之德,[故名豐德。]
意思就是:物產豐富,
又聽經聞法,解脫的人也多。
[祇者,具云祇陀,]
也就是祇陀太子,
這是波斯匿王兒子的名字,
[亦云逝多,]中國話叫做戰勝,
[譯為戰勝,]
[乃匿王太子名。]
[以其生時,適王戰勝他國,]
[奏凱回朝,]
[賜以是名,]
[以誌喜也。]來慶祝喜悅,
[桓]這個念 ㄏㄨㄢˊ,
[即是林。]
就是林。
[精舍,]
[乃須達多長者,為佛建立,]
[以供眾僧,精修梵行之舍。]
[今連祇桓並稱者,]
[以林是太子布施,]
[舍]就是精舍。
[乃長者所建,]
[存其功永留盛事。]
他布施了這一棟,
到現在二千五百年了,
後代的佛弟子,都知道祇樹給孤獨園。
是不是?
我們連印度的一些名字都不認識,
印度的國王,我們只認識阿育王;
要不然,你認識誰啊?
是不是?
布施了佛陀這個精舍,
到今天二千五百年,還有人認識,
還有這個名字存在。
[有他經,稱祇樹給孤獨園。]
「他經」就是別的經典,
譬如說:《彌陀經》,
《彌陀經》就翻譯成「祇樹給孤獨園」,
所以,只是譯本的不同。
[祇樹,即祇陀林中諸樹;]
[給孤獨,乃須達多長者之善名。]
[長者家財大富,]
[生平樂善布施,]
所以,
有財富的人,不一定是罪過,
反而是修福的好機會。
所以,你愈有錢愈好,
為什麼?
能做很多的善事囉,
可以隨手拈來做布施、
積功德、修福報了!
對不對?
所以,師父也是這樣子的,
我在世的時候,
就要把所有的財產,
化作般若的智慧財寶,
我不能等待著徒弟來給我做功德;
等待著徒弟做功德,
我們眼睛一閉上,
誰也不知道未來怎麼樣?
是不是?
所以,我走了,
或者是我們的當家走了,
換作另外一個人起來,
也許佛像會拆掉啊;
也許西方三聖會不見了!
是不是?
這個很難講啊!
那時候,我已經不在了,
不會管那麼多。
往生是現在的事情,
不是臨命終;
我告訴你:
布施是現在的事情,
不是臨命終。
有一個居士,
有一個居士,
以前我還沒有建這個文殊講堂,
這個居士身上有一筆退休金八百萬,
他每次碰到我就跟我講說:
慧律法師!
我現在已經退休了,
我現在都在吃這個八百萬的利息,
因為我沒有結婚、沒有兒女,
我靠這個來過活。
我說:那你有什麼打算?
他說:我打算要在我臨命終死的時候,
要把這八百萬全部都布施出來,
在我閉上眼睛之前,就要全部布施!
我聽了以後就跟他鼓掌,
說:居士,居士!
這種大願實在是了不起!
他說:因為我沒有收入,
完全沒有收入,
是靠這個。
但是,這個居士嘴巴這樣講,
但是,錢都拿不出來,
有一天,人家打電話給我,
我那時候剛好在雷音寺,
打電話給我,
說:師父,師父!
某某居士往生了!
我一聽:咦?
不是那個講八百萬在他往生前要布施完嗎?
結果怎麼樣?
八百萬都沒有動,
一毛錢都沒有布施出去,
死的時候躺在那邊,
當我趕到的時候,
臉色不是很好,
氣色不是很好,
我就在旁邊跟他加持,
就在旁邊跟他加持。
你看,
一個人身上擁有八百萬,
很想做功德,
結果他沒有後代,
怎麼樣?
放在銀行,沒有人來領,
怎麼樣?
充公!
阿彌陀佛~~~
煞板!
全泡湯了,
一毛錢都沒布施到!
是不是?
你什麼時候要死,不知道!
所以,往生是現在的事,
布施也是現在的事,
你有多少能力,做多少功德。
所以,我的觀念就是這樣子:
我這個布施,
不能說等到臨命終,靠徒弟來做功德,
那不成!
你記得!
你也千萬不要靠你的兒女,
不要想到說你死後,
靠你兒子、女兒給你做一點功德,
那可很難講啊!
是不是?
這一聽的時候,大家都很緊張了,
明天就趕快把那個錢拿給我了!
不要這麼急,不要這麼急,
急什麼呢?是不是?
不要那麼急!是不是?
要看情形做功德,
看你的因緣具足、條件。
底下,
祇樹給孤獨園,
就是長者跟祇陀太子合成的。
這長者家財大富,
生平樂善布施,
[常以財物,周給孤獨之人,]
就幫助這一些沒有結婚的、
單獨的人。
[故得是名。]
[園本祇陀太子之花園,]
這個是祇陀太子的花園。
[長者欲請佛說法,]
[乃與商買。]商討把它買起來。
[太子戲曰:]
[卿財富無量,]你,「卿」就是你。
你的財富無量,
[能以金磚布滿園地,]
你只要有能力,
用金磚鋪滿整個園地,
[即算卿買。]
這個給孤獨[長者即毅然]
馬上立刻下決心,[運金磚以鋪之,]
鋪了!
[太子止之曰:]
[前乃戲言耳。]我剛剛是在跟你開玩笑的。
[長者曰:]
[今日之殿下,他日之君王,]
[君無戲言,詎可失信?]
你今天的太子殿下,將來要做國王的,
開什麼玩笑?
君無戲言,豈可失信也?
[迨]就是等待,
[金磚布滿,太子曰:]
[我當與卿,]我應當給你。
[共成供養佛僧功德,]
[長者不允。]長者不允許。
[太子曰:]
[園地金磚鋪徧,自當屬卿,]
當然是屬於你的。
[而樹根金磚鋪不到,]
這樹根怎麼鋪呢?
樹根埋在地底下了。
[自當屬我。]太子的了。
[長者只得承允。]
好!
那就共襄盛舉,二個一起來!
所以,[太子自起門樓,]
親自打開這個門樓,
[請佛出入,]
我們沒有碰到佛;
要是我們今日有碰到佛,
那不得了!是不是?
我們也會用財產啊,
包括身命都施捨給佛陀!
反正財產‥‥‥
有時候地震,一下就消失,
像九二一;
一下火災燒光光;
一下子水災,全部都漂流。
像最近幾天,
四川省、華南地區大雨不停,
結果死了‥‥‥
我看新聞報導,死了一百多個人,
房屋倒塌好幾百間,
流離失所千萬的人!
但是,真的、假的不知道,
台灣的報紙有時候會比較誇張一點,
也許是真的;
如果果然是真的,
那你想想看,
這些財產,
能夠真的永遠裝在我們口袋嗎?
能夠真正的擁有嗎?
沒辦法!
有時候是地、水的;
有時候是火的;
有時候是颱風,
地、水、火、風,還有不肖子,
留了很多財產,碰到不肖子,
花光光,
花光光!
是不是?
所以,我在世是這樣做,
我希望徒弟也是以散播正法,
我們不愁吃、不愁穿,
其他的錢就要推廣正法。
底下說,
底下說:
樹根金磚鋪不到,自當屬我。
長者只得承允,
太子自起門樓,請佛出入,
[故曰祇樹給孤獨園。]
所以,二個人,
「祇樹」就是祇陀太子的樹,
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的園,
二個合成。
[《楞嚴》大法得此勝地,可以宏宣,]
[是為處成就。]
[合上信聞時主處,]
最後加一個:眾成就,
叫做六種成就。
所以,[初先明五義竟。]
你看看,
要請佛來講經說法,
要全部的因緣都具足。
那我們今天在這裡講《楞嚴經》,
也是全部的因緣都具足,
所以,請大家要珍惜!
好!我們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47頁,
47頁,
[丁二 廣列聽眾(分三)]
這些聽眾包括
[戊初 聲聞眾二 緣覺眾 三 菩薩眾]
[(戊初分三)]
[己初 據迹標數二 顯本歎德]
[三 列上首名今初]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第六眾成就,]
世尊講經說法,
當然一定要有聽眾,
這些聽眾可不是一般的聽眾,
是大比丘。
[上先明五義證信,]
五義,前面已經講了:
信、聞、時、主、處。
[此引眾證信。]
意思:這一本經,
《楞嚴經》不是杜撰的,
還有參與的大比丘眾,
緣覺眾、菩薩眾都有,
可以證明《楞嚴經》是可信度的,
不是杜撰的。
[與者共也,結集者,]
[謂如是之法,非我獨聞,]
[乃共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同聞也;]
[并有無量辟支,]
就是辟支佛了。
[恆沙菩薩,亦所共聞,]
[具足六種成就,]
[證明是法可信。]
所以,《楞嚴經》不是偽經,
是真正一部佛所講的經典,
而且是特重要的經,
非比尋常!
[大比丘,大具三義:]
[謂大、]
或者是[多、]
或者是[勝。]
「大」是什麼意思呢?
[大者]就是大德,
[揀非小德,]就不是一般小德了,
是大德了。
[天王大人,所敬仰故;]
[多者揀非寡解,]
[內外典籍,]
什麼叫內外典籍呢?
內典、外籍,
就是佛法、就是世出世間法統統通達,
叫做內外典籍,[無不博通故;]
[勝者揀非劣器,]
[超出九十六種外道故。]
九十六種外道,
因為外道是心外求法,
所以,永遠不能成佛。
所以,在律學裡面講:
很差、最差最差、最沒有修行的比丘,
都比外道來得強上百千萬倍!
為什麼?
外道不講緣起法。
佛門最差最差、最沒修行的比丘,
都知道佛陀講的是緣起法,
單單這一個觀念,就超越一切外道。
意思是說:
佛門最差的比丘,
都比外道殊勝百千萬億倍!
因為最差的比丘,
有一天,回光返照,好好修行,
也能成就佛道;
外道是永遠沒有辦法,
因為他一開始就走錯路了!
所以,因此,我們要禮敬僧寶、
要讚歎僧寶。
但是,我們僧寶、出家眾,
要自己檢視自己的行為,
要潔身自愛,
不能期盼別人一直供養我、
別人來讚歎我,
而我自己不修行,
那不可以的!
[比丘梵語,]
[即五不翻中]
五種不翻譯當中,
叫做[多含不翻,]
什麼多含?
就是講「比丘」,有好幾種含義,
叫做多含。
多含,
俱云叫做多種含義不翻譯,
叫做多含不翻。
[以名含三義故:]
比丘:
[一、乞士:]
佛在世是隨緣吃,
也就是說:沒有分什麼葷、素,
比丘出去托缽,
眾生供養什麼,他就吃什麼。
[外乞食以養色身,]
[內乞法以資慧命;]
諸位!
沒有色身,哪來的慧命呢?
是不是?
所以是不二的。
因此,
要把身體照顧得健康,
也要聽經聞法。
所以,內乞法以資慧命,
來長養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
所以,生命有二種:
一種是色身的性命;
一種是智慧的生命。
[二、破惡:]
[麤破身口七支之非,]
身三、口四,
不殺、不盜、不淫;
不惡口、兩舌,
不誑語、
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等等。
口業有四支,身有三,
加起來有七支之非。
[細破三界見思]
見思之惡。
見惑是身見、邊見、
戒取見、見取見、邪見;
思惑是指貪、瞋、癡、慢、疑,
一個是迷理之惑;
一個是迷事之惑。
[(界內煩惱也)之惡;]
三界見思之惡,
就是界內的煩惱,
就是見思二惑。
[三、怖魔:]
[謂比丘登壇受具足戒,]
[得三師七證]就是七尊證。
[作法,]
[白四羯磨竟,]
白四羯磨,在家居士不了解,
叫做一白三羯磨,
「白」就是向大眾廣播,
用現在的話,你聽得懂的:
「白」就是稟告大家;
「羯磨」就是決定,
也就是舉手贊成或者是反對,
羯磨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決定,
要作結論了。
是不是?
所以,
一白三羯磨加起來,叫做白四羯磨。
知道吧!
所以,
羯磨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開會、討論;
羯磨叫做造作,
也可以翻譯叫做造作。
叫做白四羯磨竟,
[名為得戒,]
[成比丘性,入僧寶數。]
所以,要真正成為一個出家的比丘眾,
現在依佛戒律,
佛的戒律要觀察四個月;
而且要幾歲呢?
《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講的都不太相同,
都不太相同。
律學裡面講的,說幾歲可以出家,
都不一定!
《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
《摩訶僧祇律》,
略有出入,
有的講六十歲以前;
有的講七十歲;
有的論、論藏裡面講:
只要你身體作得了主,
就是八十歲,也可以剃度出家。
作得了主就是說:
你的生活起居作息,不需要別人扶持,
你沒有生重病,
你飲食或者是走路,
或者是六根都還有辦法,
那麼,也可以出家。
所以,這個律學裡面,
講得不太一樣。
所以,在座啊!
如果你們要出家的話,
就變成說:
你們要找你們自己的因緣,
因緣。
好了!
再看下去,
底下,
白四羯磨,名為得戒,
成比丘性,入僧寶數。
[當時地行羅剎高聲唱言:]
地行羅剎就是在地面上的羅剎。
說:[善哉!善哉!]
[此處有正信男女,]
[如法出家,受具足戒,]
[當使人天增勝,]
[修羅減損,]
因為大家都行善,
人界、天界增加,
所以是修羅減損,
修羅就是瞋恨心很重的。
所以,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
個性要改一改,
不要出家修行了好幾年;
或者居士聽經聞法已經很久了,
老是那一副個性,
這樣不好!
個性改一改,
講話不要太大聲,
不是你兇,人家就怕你;
是你很有修行、很謙虛,
人家才怕你。
對不對?
你大聲,人家也很大聲啊;
你用大聲,人家裝麥克風啊;
你罵前面,人家罵你後面啊,
不是一樣平等嗎?
對不對?
所以,我們要了解說,
你現在很兇,
人家表面上怕你,
背後跟你說得一文不值,
那不是負面的嗎?
賠本的生意嗎?
所以,待人處世還是好一點,
小聲、輕聲細語好好的講。
是不是?
不要用瞋恨心,
要不然,會墮阿修羅道。
修羅減損,
[於是空行夜叉,]傳到虛空,
[天行夜叉,輾轉讚美,聲傳第六天。]
[魔王聞已,心生恐怖,]
這魔王[以彼貪着塵勞,]
[不捨生死,]
[恐出家人眾,]
[則佛界增多,魔界減少。]
但事實上,
佛界不增,魔界也不增;
佛界不少,
其實,魔界也沒有少,
這就事相方便說。
[眾者:梵語僧伽,]
[此云和合眾。]
所以,諸位注意聽喔!
僧伽叫做samgha,
所以,一個學校也叫做僧伽。
知道嗎?
一個公司行號也叫做僧伽;
一個政府機構也叫做僧伽;
一個group,
group,知道吧!
一個團體,統統叫做僧伽。
這個「僧伽」演變到今天,
就變成「僧」,
「僧」就變成出家人的專有名詞,
事實上,它是指一個集團、
一個和合,
統統叫做僧伽。
後來變成出家眾的專有名詞,
是因為演變已久,
所以,後來稱為僧,僧,
僧眾,僧眾,
就是由「僧伽耶」慢慢演變來。
本來是三個字,是:僧伽耶;
後來少了一個字,
中國人比較喜歡簡單,
又叫做「僧伽」;
後來又更簡單,
就稱一個字,叫做「僧」。
就像釋迦牟尼佛,本來三個字的:
「佛陀耶」,
知道吧!
「佛陀耶」,三個字;
後來中國字稱二個,叫做:「佛陀」;
後來,哎呀!麻煩啦!
中國字個性跟我一樣,
我也是這樣子直接了當,
佛,後來稱一個字:佛。
所以,稱佛陀、佛,
「佛」是一個字;
「佛陀」二個字;
「佛陀耶」是三個字,
「佛陀耶」是三個字。
「僧」也是這樣子,
僧就是:
僧伽耶、僧伽,又稱為僧,
那麼,法就比較‥‥‥
很少人稱了,
「法」稱為達磨耶,
南無達磨耶,
達磨耶就是法,
達磨。是不是?
後來有的人稱二個字,叫做「達磨」;
但是,沒有人稱一個字叫做「達」,
達什麼呢?
所以,這個「法」沒有人稱一個字的,
知道嗎?
二個字的還有,「達磨」祖師就是法嘛!
對不對?
所以,梵語僧伽,此云和合眾,
換句話說:
出家人不和合,
也就不夠資格稱為叫做僧團。
這一句要另外一個角度來詮釋出家眾,
來勉勵我們出家的比丘、比丘尼,
這個團體不和合,
就不夠資格稱為僧團。
如果有時候意見不同,
要互相包容,
要互相包容,
因為和合眾叫做僧伽嘛!
那我們這個團體,有沒有和合呢?
不要說只有住四個、五個,
或住不到十個人,
整天你爭我奪,
每天都鬧情緒、每天都鬧意見,
這樣不好!
出家眾要作表率。
是不是?
[和合有二:]
一、叫做理和;
二、叫做事和。
[一、理和:謂同證擇滅無為;]
擇滅無為。
諸位!
這個是三無為裡面的其中一個,
叫做擇滅無為。
好!
我現在把三無為──三種無為法,
念一遍給大家聽,
一、叫做虛空無為;
二、叫做擇滅無為;
三、叫做非擇滅無為,
我們一句一句來解釋,
一、叫做虛空無為,
這個三無為裡面的其中之一,
什麼叫做虛空無為呢?
虛空就是無礙,
我們看虛空,就是沒有障礙,
叫虛空即無礙,
虛空就是無礙。
真空之理不為惑染之所障礙。
真空之理,
也就是說:
諸法是畢竟空,
這個畢竟空的道理,
不為惑染,
不為‥‥‥
「惑」就是無明,
迷惑顛倒的惑,
染就是雜染的染。
不為惑染之所障礙,
也就是無明沒有障礙到他。
虛空就是無礙,
真空之理不為惑染之所障礙;
以無礙為性,
無礙為性,
心沒有任何的障礙,
容受萬物而遍滿一切處,
容受萬物而遍滿一切處,
稱為虛空無為。
再念一遍:
虛空無為,
虛空就是無礙,
沒有罣礙的礙,
就是無礙。
真空之理不為惑染之所障礙;
以無礙為性,
容受萬物而遍滿一切處,
就是胸量像虛空的意思,
只要你放得下,
像虛空就是無為法,
直接了當的解釋,意思就是這樣子。
儘管放大你的心胸,包容一切,
你就是進入佛的無為法。
二、叫做擇滅無為,
擇滅無為的意思是:
聲聞之人;
聲聞,是專指聲聞之人,
用智揀擇,
揀擇,
就是一個提手旁那個揀,
揀擇。
遠離見思的束縛,
就是見思二惑的束縛,
叫做遠離見思的束縛,
證寂滅真空之理。
譬如說:涅槃、解脫,
遠離見惑和思惑的繫縛,
「繫」就是綑住了,繫縛。
證得寂滅真空之理,
叫做擇滅無為。
再念一遍:
聲聞之人用智慧揀擇,
遠離見思繫縛,
證寂滅真空之理。
譬如說:證得涅槃,
得大自在、大解脫。
所以,擇滅就是用智慧選擇,
選擇沒有煩惱、
選擇解脫、選擇自在。
眾生不懂得用智慧,
看了相就著;
看了知見就著;
看了煩惱就著;
著於煩惱、著於知見、
著於種種的假相,
所以,他不懂得用智慧去選擇,
把它分析、把它擺脫。
所以,什麼叫做擇滅呢?
用智慧選擇修行,
進入寂滅的方法,
「滅」就是寂滅真空之理,
叫做滅。
所以,這「擇滅」二個字的意思:
第一個,
「擇」就是用智慧選擇;
「滅」就是寂滅真空之理,
也就是不選擇煩惱的那一方面。
而眾生都是選擇煩惱的,
眾生都是選擇財色名食睡;
眾生都是選擇貪瞋癡;
可是,聲聞人知道聽佛的語言,
選擇智慧,
用智慧抉擇,
怎麼樣?
寂滅真空之理。
第三、叫做非擇滅無為,
非擇滅無為就是功夫到家了,
不須要加以分別,
自然的契入寂滅法,
叫做非擇滅。
非擇滅意思就是不假用功行,
自然契入寂滅法。
聲聞人證果之後,
諸惑不復續起,
種種的惑不會再起來,
自然契悟寂滅真空之理,
不假揀擇。
所以,非擇滅就是不假揀擇,
自然契悟寂滅真空之理,
叫做非擇滅無為。
再念一遍:
聲聞人證果之後,
諸惑不復續起,
自然契悟寂滅真空之理,不假揀擇。
好!
這就是第一個:理和。
好!
看48頁中間,
理和:謂同證擇滅無為,
就是用智慧選擇,
剛剛已經講過了。
[二、事和有六:]
事和有六:
[謂戒和同修;]
也就是如果戒律相同,一起修行。
[見和同解;]
知見、看法一樣,
一起互相勉勵,來解這個佛意。
[利和同均;]
就是得到供養,一律平均。
所以,文殊講堂不分我剃度的,
或者是外來的比丘,
一律以佛的心,
利和同均,
供養完全都是相同,
都是相同。
不過,有分年資,
你剛進來,或者住滿五年,
這是有分別的。
所以,利和同均也是這樣子的。
所以,
我對這個工作人員也是這樣子,
廚房水果、飯菜自己拿,
統統有!
是不是?
所以,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
所以,我們這個身體,
形相一樣、思想一樣,
我們好好的安住,
一定要‥‥‥
要不然,身體打鬥,
它是一個工具了,
是不是?
打架啦、鬥爭啦,
這個行嗎?
能說是一個僧團嗎?
所以,身和要同住。
[口和無諍;]
這個特別的重要!
一切諍論由口來。
所以,一個真正的出家修行人,
不但是口和無諍,
根本就是與世無諍。
這個「諍」加一個言部,
就是言語上的刺激、鬧意見。
[意和同悅。]
意和同悅,
也就是說:
我們的心、念頭;
這個「意」就是正念相同,
我們互相的喜悅,祝福對方。
諸位!打開《表解》一三頁,
打開《表解》一三頁,
看下面,大比丘眾──
大(俱三義);
比丘(有三義);
眾(就是和合)。
大(有三義)──
大──揀非小德,
天王大人,所敬仰故,
連天王大人都要敬仰了。
多──揀非寡解,
意思就是說:才學多聞,
內外典籍,無不博通故。
「勝」就是非常殊勝了,
揀非劣器,根器很利的。
要當一個大比丘,說來不容易的!
所以,不要看認為這麼簡單,
稱:比丘,比丘,
事實很難的!
現在所有的三壇大戒都稱為比丘;
如果在佛經來講,
事實上還要好好的進修,
還要好好的修行,
才夠資格稱比丘的。
你看看!
這大比丘多困難,
勝──揀非劣器,
超出九十六種外道故。
比丘(有三種意義)──
乞士──
外乞衣食以養色身性命。
內乞佛法以養法身慧命。
破惡──破身口七支之惡。
如果有惡,就不能稱比丘,
稱比丘不容易的!
怖魔──受具足戒魔王恐怖。
眾(就是和合),有二種──
理和──同證擇滅無為之理,
也就是用智慧選擇、抉擇,
而證入涅槃。
二、事和(有六)──
一、身和同住;
二、口和無諍;
三、意和同悅;
四、見和同解;
五、戒和同修;
六、利和同均。
所以,要支撐一個僧團,
事實很不容易;
除非上人很有這個德行,
很有這個能耐,
尤其是比丘,
尤其是比丘。
有一個國外來的比丘,
一個韓國來的比丘,
他不會講中文,
然後,會講韓文的跟他翻譯,
說:哎呀!
我們文殊講堂慧律法師,
剃度了一百三十幾個比丘!
哎呀!這個韓國的比丘說不得了:
哎呀!目前是難,
難!
哎呀!很讚歎師父,
能剃度這麼多的比丘,實屬不容易!
他是很讚歎,
我們當然就很謙虛了,
人家愈讚歎,我們就要愈謙虛了,
說:哪裡哪裡,
不敢當不敢當!
是不是?
但是,剃度了這麼多比丘,
要成材的,
有幾個呢?
是不是?
要成為棟樑之材的,有幾個?
成為頂尖的棟樑之材,
那又幾個呢?
是剃度不少個比丘。
是不是?
但是,要成為棟樑之材的,
還需要多加以磨練,
好好的教化。
諸位看底下,
[眾乃四人以上之稱,]
[所以一比丘不名僧,]
[二三比丘,亦不名僧,]
[四比丘同住,方作一切如法僧事。]
什麼叫如法?
就是如律,
如法、如律、如佛所說。
所以,你僧團所做要如法,
要如法。
但是,現在困難,
現在自己一個人買一個公寓,
如法嗎?
當然不如法啊!
是不是?
好了,
可是,僧團他又住不下,
有時候是為了養病,
自己一個比丘住,不如法;
不如法又沒辦法!
楞嚴經-35 (國語) 2007.7.14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2-5-8 21:11
所以,變成說中國佛教會也沒辦法管了,因為那麼多比丘、比丘尼啊,三兩個;有的人想自己用功,在僧團裏面,這個要這樣子,僧團要規定這樣子,我自己想用功,可是,僧團又這樣規定,所以,只好自己搬出來,自己租個公寓住所以,他也有他的立場跟苦衷,我們可以理解的。
所以,這個目前變成中國佛教協會也沒辦法管;也沒有能力管;所以,也沒人管,我們也不敢管啊!你也不能說他一定不對,所以,這個就困難!所以,出家人三三兩兩分開來,佛教就沒有力量,因為沒有僧團的約束力嘛,沒有僧團約束力,容易自己把自己的習氣發揮,自己沒辦法覺察。所以,每一個人都有苦衷,每一個人都有立場,也不能說:誰對還是誰錯。不過,按照佛講的戒律,這是不如法的,這個就要衷心的誠懇的這樣講了;一個人是不如法,二個人也是不如法,如果要僧團,要四個人才叫做如法。
[惟除自恣、]自恣就是農曆七月十五......這個自恣就是:自知己過,自行陳說,自己講;自不知過,恣任僧舉。恣任僧舉就是:任意你舉我的過失;自恣就是:我願意讓你說出我的過失,我可以接受。但是,目前已經......結夏安居完以後,自恣是變成一個儀式了,目前幾乎沒有在實行了。你一開檢討會,你一講,又鬧意見。我曾經在自恣會上,才講那個比丘,我也不是惡意的,好意的,才講他幾句話,他回去,不來了,後來還俗。他不曉得跟他家人怎麼講,他姐姐或者他家人也造口業,譭謗師父,譭謗文殊講堂僧團。所以,這個自恣會上,要真的坦誠相見,把自己的缺點讓對方來檢舉,這個是很大的勇氣喔,就是沒有我執、我見、不狂妄、不自負。現在的人,你稍微跟他點一下,你不要再說我了,你再說我,我就翻臉!你知道嗎?我現在是五十歲!五十歲是什麼意思呢?五十歲就是更年期,我會打人的喔!所以,這個自恣會是很不容易的,意思就是:我的缺點讓你講,我可以承受。不容易的。
[授具、]就是授具足戒,[就是比丘或比丘尼犯了重戒,初篇或二篇,要出罪的,要二十個比丘。像比丘犯第二篇,要二十個比丘出罪,出罪就是把這個罪顯露出來,就變成無罪了。我們一般是隱藏著罪,二十個比丘出來,作這個羯磨出罪。那比丘尼更難,要四十個,要二十個比丘、要二十個比丘尼,而且這二十個比丘、二十個比丘尼,要全部四十個統統持戒清淨,才夠資格跟人家出罪。我們這個時期,哪找二十個完全清淨的比丘呢?還一點小戒都不可以犯!所以,現在只有授具足戒還存在,關於農曆七月十五自恣會上,幾乎沒有。還有出罪這個羯磨,我在南普陀佛學院,廣化律師有實行過,二十個比丘出罪,確實有!但是,目前各個僧團比丘、比丘尼,因為實施起來很困難,要找二十個比丘,清淨的比丘,很不容易!連小罪都不可以犯。
[若五比丘同住,即可自恣,]五個比丘就可以[邊方就是指特殊沒有正法的地方,叫做邊方那麼,意思就是:本來要三師七尊證;但是,譬如說:我們到非洲去,假設說啦,那個非洲的部落,完全沒有佛法,不用二十個比丘不用十個比丘,五個比丘就可以作羯磨。比丘本來就是一種草啦,苾蒭,苾蒭,這是一種草在印度,這種草,長養力很強,滋生能力非常強,這種草打不死的,你把這個砍斷,它又生,遍地都是苾蒭。意思就是說:只要法師所到之處,就可以弘法利生,轉大法輪,度無量眾,是表示這個意思。這苾蒭本來是一種草,後來就變成比丘,這苾蒭叫久了,就變成專有名詞,就比丘。所以,真正的根源,苾蒭是一種草,是很容易長養,而且生根發芽,生殖力很強,不會滅亡。意思就是說:只要有比丘到的地方,都應當弘法利生,度無量眾生...。會擴展開來(指僧團),所以,演變到今天,就叫做比丘,比丘,其實,它是一種草,生命力很強的一種草。
亦可邊方授具足戒,邊方就是特殊沒有正法的地方。[若十比丘同住,皆可授具],十個比丘同住,皆可授具足戒,是三師七尊證了,[那麼,像我們這個僧團,就超過二十個比丘同住了,則一切羯磨可作。[
[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標數也。][先度鹿苑]鹿苑就是鹿野苑,養鹿的地方,鹿苑[就是憍陳那,[
打開《表解》一三頁,一、憍陳那五人 -五比丘- 馬勝比丘、小賢比丘、摩訶南比丘、十力迦葉比丘、憍陳那比丘,所以,以憍陳那等,為五比丘作代表。所以我們常常講,憍陳那五比丘,就是包括馬勝比丘,這個威儀最好的,阿含經講的,小賢比丘、摩訶南比丘、十力迦葉比丘、憍陳那比丘,有的印度是依父族父系的,有的是母族的,根據父親命名,有的根據母親命名。
二、優樓迦葉五百人,三、伽耶迦葉三百人,第四、那提迦葉二百人,叫做三迦葉。
優樓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稱三迦葉,五百人、三百人、二百人,共一千人。
第五、舍利弗一百人,師徒一百人。六、目連一百人,目犍連,還有帶領徒眾一百人,剛開始都是學習外道的。第七耶舍等五十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
好,翻回來《講義》,[今略去零數。][此等皆先修異道,]異道就是外道,[勤苦無獲是什麼?雖然精進,因為沒有正知正見,沒有佛的指導,所以,無所獲。勤苦無獲的意思就是說:雖然勤苦修行,但是,無所獲。為什麼無所獲?沒有人教,亂修行一通,跟著外道,知見不正,所以,後來都歸依佛,從佛出家。[古人啊,一聽到正法,一輩子都不離開自己的恩師。不像現在的比丘,有的很好,但是,有的很難,這個心就是定不下來,自己有自己的角度,自己有自己的見解,所以,到處去參。
所以,這個剛剛出家的,或者比丘心浮動,到處都想去參,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也年輕過啊!所以,有的比丘出去參,我們都祝福,有緣嘛,我們聚在一起,好好的研讀研究;沒有因緣,師父就祝福你,法無恩怨,緣有深淺,師徒的因緣也是這樣子的。所以,古人一聞正法,就在他的師父的旁邊,一輩子當侍者,也不離開自己的恩師。不是像現在,東奔西跑,當然有的比丘很好,穩得住,這個要讚歎!
感恩常隨眾,[俱就是皆,馬上就不離開佛陀,佛是三界的至尊啊!所以,[據跡就是示現,據我們可見的示現的跡象,有跡可尋的,這個有形的,跡就是有形,從有形的角度來,從示現的角度來說,有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感恩常隨佛陀,俱皆不離佛陀。
回向:願以此功德,消災在座諸位法師,護法居士大德,消災在講堂點燈者,回向在講堂設立亡靈拔度者。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2-11-22 08:51
楞嚴經慧律法師(第三十五講)如是我聞一時電子書.pdf
楞嚴經慧律法師(第三十五講)如是我聞一時電子書.pdf
楞嚴經慧律法師(第三十五講)如是我聞一時電子書.pdf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