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楞嚴經慧律法師佛學講座DVD第33講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2-5-6 21:09
標題:
楞嚴經慧律法師佛學講座DVD第33講
楞嚴經慧律法師佛學講座DVD第33講
75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75頁,
中間,
經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我們在《楞嚴經講義》已經講過了,
看來有點重複,
但其實不然,
因為這一本《義貫》收集的資料相當豐富,
用白話文
來詮釋這一段《楞嚴經》傳譯的過程,
更為精彩跟豐富,
它的內容收集得相當好,
值得我們一窺究竟。
註釋,
「唐」:中國的唐朝,
其時約在唐中宗神龍年間
(西元七○五-七○六)。
唐朝其實是我們佛教大興盛的時候,
許多的祖師大德,也出自於唐朝。
由於唐朝的皇帝都相當的信佛,
尤其武則天鼎力的支持佛教,
使佛教在中國成為鼎盛時期,
譯經,翻譯的經本也多,
後代的人就一直很有福報。
底下說「中天竺」:
這個「天竺」是古印度,
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區,
共有七十餘小國。
諸位!
其實,各個地區差不多都是這樣子,
印度現在變成一個統一;
以前其實都是
一小小一小小的一個國家。
為什麼呢?
因為都是用大象、馬匹,
或者是駱駝,
在作為一種戰爭的工具,
所以,它所有的範圍都很有限,
很有限。
譬如說:迦毘羅衛國,
其實,國家都很小,
很小。
像北印度有分成十六個小國,
迦毘羅衛國是其中的一個。
因此,我們稍微有一點點觀念,
現在的武力強大;
譬如說:以中國來講,
以前戰國時代,
我們分成了多少的小國,
到秦始皇才統一中國。
因此,以前的國家都是不大;
但偶爾會擴得很大很大,
但是,時間都不是很長。
譬如像成吉思汗;
或者是凱撒大帝,
有時候,會把國土、版圖搞得很大,
但是,慢慢慢慢又分裂、分化了。
因此,一個大國要統一,
其實不容易的,
非常困難的!
這個印度當時候,就分了七十多個小國,
最主要是受限於交通工具、武器,
武器。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的佛陀那個時代,
也是戰爭不斷,
也是戰爭不斷,
生長在這個娑婆世界,
就是要這種心理準備,
沒有碰到戰爭,太平盛世,
算是我們的福報,
又得人身,
給了我們一次解脫的機會,
大家都要珍惜。
「沙門」:義為勤息,
勤息,
也就是勤修戒定慧三學、
以息滅貪瞋癡。
所以,
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
戒是八宗共修,
沒有一個宗派,說不持戒律可以成佛的。
定呢?
有外道的定、有佛道的定,
外道定,譬如說四禪八定;
佛道的定,像楞嚴大定,
或者小乘的九次第定。
那麼,慧唯有佛陀,
佛陀是正慧,
外道是邪慧,
不能了生死,
也唯有佛陀的正慧,
才能夠究竟菩提。
所以,這個學佛,
一初發心就要對,
不能弄錯方向。
所以,我們常常接到電話,
說:哎呀!師父啊!
我冤枉了走了十五年、二十年!
這個難免的,
因為沒有碰到大善知識,
當然路就走歪了,
就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在相上打轉,
後來才發現:
喔!萬法唯心現量,
原來是心的問題。
底下說:以息滅貪瞋癡三毒,
諸位!
這個息滅貪瞋癡,它很重要的,
諸位要有一個很正確的觀念,
譬如說:
我右手邊這個,念南無阿彌陀佛‥‥‥
念南無阿彌陀佛;
可是,因為他心法沒有聽到,
一直念阿彌陀佛‥‥‥
他是真的很想用功,
也很想去極樂世界,
也很想念佛,
可是,一念佛,
妄想意識,那個頑固的意識,
或者是欲望,它就一直來了,
克服不了!
左邊這個不念佛,
可是,
內心裡面無貪、無瞋、無癡,
這二個誰比較有修行?
冷靜一下!
這個拼了老命念佛;
這個內心徹底放下,
無貪、無瞋、無癡,
二個人誰比較能夠了生死?
當然是這個無貪、無瞋、無癡的。
是不是?
我不是說念佛不好,
不是這個意思,
念佛的重點,
也是在去貪、去瞋、去癡,
我們要了解,
這一句佛號,是方便,也是究竟,
為啥是叫做方便也是究竟呢?
眾生,
你讓他學很多的法門,他搞不來,
所以,
「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就是一個餌,
讓你專注;
可是,不是這樣子就停止了呢!
一定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入三摩地,
要很清楚佛在講什麼!
意思就是:
這一句佛號雖然是方便;
可是,它也是要把你引入三摩地的功夫,
不是寫得很清楚嗎?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怎麼樣?
入三摩地啊,
這不是寫得很清楚了嗎?
太多人誤會了,
認為說:
這一句佛號就念了,就念,
也沒有開般若智慧,
然後,也不知道方法,
就認為:我這樣叫做修行!
不錯,這樣叫做結緣修行,
也不算說壞事;
但是,沒辦法成就。
所以,一個人一定要用大般若智慧念佛,
念佛,
於一切境界作得了主,
能於一切境界不再貪染,
能破我執。
因此,我們要了解、
理解一個聖者的心態,
他是二六時中,心靜如水,
他處理任何的事情,
都不用個性、習氣,
他都是用慈悲,
用般若智慧在處理。
因此我們要了解說,
佛這一句,
佛叫我們要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一個是方便;
第二個重點,
重點在: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
就是要有正念,
這一句就是貪瞋癡打不進去,
答案還是一樣:
要你無貪、無瞋、無癡,
全部集中火力,
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它就是究竟!
因此,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是一個橋樑、是一個餌,
還是要讓你進入無貪、無瞋、無癡的境界。
為什麼?
要息滅它,才叫做修行。
所以,我們一般人誤會經典,
認為念念佛叫做修行,
不是的!
這個叫做結緣;
是徹底除掉內心裡面的貪、瞋、癡,
從那清淨心出來的那一句佛號,
叫做修行,
這樣叫做真的修行人。
所以,不能說:
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可以存在這些貪瞋癡,
不可以的!
因此,我們常常錯會了經典,
用自己的意思來解答、
來解讀。
翻過來,
76頁,
「般剌密諦」:這是譯主的梵名,
中文義為「極量」
或者是「極恭」,
又,
這個《大佛頂首楞嚴經》原來是藏在龍宮;
這個龍宮,師父已經解釋過了,
不是海底下的龍宮,
這是皇宮裡面的圖書館,典藏地方,
派了守衛,
這是國家的寶典,不准帶出來的。
龍勝菩薩(也就是龍樹菩薩之異名)。
這個龍樹菩薩也是被外道害死的,
很有名的法師,
但是,下場不是很好,
因為大家都嫉妒他的才幹。
像近代也有一個,
研究唯識的,
但是,我們不能講,
死的時候,
也是四十幾還是五十幾歲而已,
研究唯識的,
也是精通三藏的,
但是,後來也是中毒而死,
中毒,
聽說也是被人害死的。
這個出名就是有點麻煩,
他知道你為佛教盡心盡力,
但是,嫉妒他的,
到底是佛道或者是外道,就不知道。
這個事情發生的時候,
佛教界都很感傷,
因為身體驗出來有毒,
就喝個茶而已喔,
死了!
龍樹菩薩被外道害死;
目犍連菩薩被外道打死,
砸得稀巴爛!
對不對?
近代這個研究唯識,我們不講他的名字,
也是!
所以,這個有一點麻煩,
出名,這個危險性就愈高,
因此這個對佛教貢獻很大的,
或者轉大法輪的法師,
變成他旁邊的侍者就要很注意了,
要非常的注意,
因為你不知道人家懷的是什麼心,
沒有是最好啦!
是不是?
這個就很難講,
等到要發現了,
統統來不及了,
來不及了!
底下,
說:龍勝菩薩到龍宮說法,
見龍藏中有此經,
拜閱之下,嘆為稀有,
這個拜閱之下就表示在陸地,
絕對不是在水中,
所以,「龍宮」的確是個名詞。
嘆為稀有,
便將全經默誦下來,
以利益閻浮提眾生;
出龍宮後,
便將此經誦出,記錄下來,
呈給王家,
王家也把它視為稀有之法寶,
珍藏在國庫中,
並且禁止傳到外國。
雖然此經尚未傳到中土,
但其威名早已為大家所知:
曾有一位梵僧,
梵僧就是印度的出家人。
見智者大師所立的三觀,
就是三止三觀。
那麼,三止三觀,
這個天台宗思想,我們講過了,
空、假、中。
而告訴智者大師說
與他們國家的《楞嚴經》之意旨相符合;
於是智者大師便設了一個拜經台,
西向拜經,
但拜了十八年,終未得見《楞嚴經》
(到現在,天臺山的拜經台還在)。
話說本經譯主般剌密諦,
依於願力,要利益中土之人,
第一次
身上藏著《楞嚴經》東來的時候,
被守邊界的官吏查獲,
而不許他出境,
這反而更激發了他宏法之願,
更加堅定,
並且更加精進。
他並想到了一個方法,
可以將此經攜帶出境而不被發覺:
他用極細的白絹書寫此經;
極細的白絹就是〔叠*毛〕。
然後剖開自己的肩膊,
就是說我們上肢,
靠近這個肩膀的上肢,
就是我們所講的手臂,
手臂。
將經文縫藏在其中,
你看看,那要流血、要很痛!
是不是?
哪像現在啊?
一片光盤,裡面的文字就具足,
現在的網路無遠弗屆,
現在的電腦;
反而現在人的修行,差以前的人太多!
以前人法寶得來不易,
所以,很珍惜,
拼了命的用功修行!
現在的人得到法寶容易,
反而忽略了它,
吃不了苦!
你看,
把這個手臂用刀子劃開來,
把這個《楞嚴經》藏在裡面,
然後縫起來。
等這個瘡口,就是傷口,
平復之後,
再申請出國,
海關搜查無疑,才得航海東來。
大師在唐中宗神龍元年(西元七○五年)
到達廣州,
那時正好首相房融被貶在廣州,
房融便請大師,就是般剌密諦,
住在制止寺,
於是剖膊出經,
把這個手臂上再開一刀,
再拿出來,
全部都是血!
譯成漢音,
譯事完畢,便速回本國。
以前的印刷沒這麼發達,
現在沒辦法阻擋了,
太難阻擋了,
除非你不拿出來;
拿出來,
現在的網路、電腦,
刻錄,一下子就OK了!
但是,
一千多年前的事,這個就很偉大!
他譯事完畢,便速回本國,
以解除邊吏所受之難,
因為偷偷被帶出去,他要負責任。
由於譯主藏經出國,
國王因此罪責守邊之官吏查緝不嚴,
因此大師譯經完成之後,
便速即回國,
願以自身承當所有罪責。
這種精神讓人感動不已!
所以,我看到這些祖師大德,
我也是把他當作是自己的模範來效法,
效法玄奘大師;
效法般剌密諦這種為法忘軀。
所以,有時候講經說法
很辛苦、累的時候,
我都這樣勉勵:
古大德都是用身命的,
我們還不須要這樣子呢!
所以,有時候很累了,
就自己勉勵一下。
因此,
師父從小也是很有骨氣跟志氣的,
說要完成一件事情,
絕不中途而廢,
那麼,現在因緣具足,
當然,我們就要去完成它。
說:大師如此冒險艱苦,
乃至不惜身命榮辱,
正是所謂重法輕身,
所成功德,不可思議;
要是他今天重身輕法,
誰要把這個手臂用刀子劃開來呢?
要藏在裡邊兒?
這個舉動不得了!
利益了中國後代的千秋萬世的子孫,
都知道有這一本《楞嚴經》。
我國的眾生,均霑其法施之益。
所以,說到佛教,
台灣佛弟子
就一定要好好的感謝中國大陸的法師,
和印度的法師,
台灣佛教都是中國大陸傳過來的;
中國大陸是由印度傳過來的,
因此,我們飲水要思源,
飲水要思源。
「譯」:
般剌密諦法師所譯的,
不是將原文譯成漢文,
而是將梵音的經文,用漢字拼出來,
也就是所謂的「音譯」,
例如「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如果不翻譯,我們根本就看不懂。
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一語,
就是梵文的漢字之「音譯」,
如果是「義譯」,
把這個義理翻譯出來,
則為「大智度」,
或者是「大智慧到彼岸」。
為什麼講「彼岸」呢?
煩惱的眾生,姑且說是生死此岸;
沒有煩惱的清涼地,
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
方便說是彼岸;
但是,究竟義,
不論事相,論理上來講,
沒有此岸跟彼岸。
為什麼?
生死涅槃等同空華,
哪有此岸跟彼岸?
是因為不明了事理,
迷了、卡了無明煩惱,
才有此岸跟彼岸之分。
所以,我們要了解,
什麼是方便語?
什麼是究竟話?
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叫做大智慧到彼岸。
因此,《楞嚴經》
雖經般剌密諦大師翻成漢字,
但因只是譯其音,
所以中土之人沒學過梵文的,
還是看不懂,
所以須要再加以「義譯」。
梵文,大家都沒學過嘛,
這裡有沒有人學過梵文的?
看得懂嗎?
大家都沒學,沒辦法!
所以,不翻譯,我們真的是沒辦法!
所以,我們以無比的感念、感恩的心,
崇拜、頂禮這一些受盡苦難的祖師大德,
為法、為眾生犧牲了身命,
來完成傳法的工作,
師父也願意效法他們。
經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註釋
「烏萇國」:在北天竺,
也就是阿育王的園苑所在,
玄奘的傳記裡面稱之為烏仗那。
78頁,
「彌伽釋迦」:翻譯為能降伏。
能降伏。
我們能不能降伏自己呢?
降伏自我,是修行人一輩子的功課,
這個就是六祖講的:
若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
若見他人過,自非卻是左。
意思就是:
別人不對,是別人的因果,
我們批評、毀謗他,
變成我們的因果,
愚笨的人、愚癡的人,
把別人的缺點變成自己的因果,
是太不值得了!
那麼,你說:
那對方的缺點都不說,行嗎?
那要看情形,
譬如說:我們這個僧團,
是不是?
你出一個比丘會鬧眾的、
會不守規矩的,
那麼,做師父的人,
能夠靜靜的說:不去看他的缺點嗎?
我們這裡是團體啊,
你個人的缺點不影響到僧團,
還算其次;
但是,如果說:
你的缺點嚴重的影響到團體,
這個不行!
所以,這個還是有時空性的,
要看情形的。
譬如說:同一個公司,
或者是同事,
彼此間都有個性,
他也不是很壞,
但是,那個個性,你就拿他沒轍,
那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反正就是同事了,
你拿他也沒辦法!
學佛的人,個性都很難調伏,
何況說外面的世間人?
你在一個團體裡面,你會發現,
那個頭腦像水泥這樣子,
改變不了的!
也不用講別人,
講講自己也差不多這樣子,
差不多這樣子!
所以說:易容易,易心難,
要改變這個面貌很簡單,
是不是?
去割個雙眼皮;
去填個鼻子;
打幾針玻尿酸,
明天看起來就挺漂亮的!
可是,內心裡面的習氣要改變,
這個就難了!
這個就不是說你做個小針美容,
去拍一拍化妝水就OK的,
你怎麼拍還是一樣的,
那內心裡面的無明、煩惱、習氣,
可是要真功夫才有辦法!
你要有心理準備,
現在情緒都控制不住,
還是色身是健康的時候呢!
臨命終,你哪裡有辦法呢?
現在都被無明、煩惱、習氣牽著走,
再加上臨命終病苦,
保證你作不了主的!
諸位!
往生是現在的事,
現在就要好好的訓練這一顆心,
把它訓練能降伏貪、瞋、癡,
變成無貪、無瞋、無癡的清淨心,
用這個清淨心來念佛。
「譯語」:
也就是將梵音翻譯成中文。
經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註釋
「羅浮山」:在廣東省廣州東方
博羅縣西北之羅浮山脈中,
長二八○餘公里,
高峰四百餘座,
為嶺南的名勝,
寺院道觀頗多;
其中之寶積寺、
龍華寺、資福寺、
東林寺、南樓寺等五寺,
已經在明朝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二年)
併入延慶寺
(見明代陳璉撰《羅浮志》)
這是講羅浮山。
「懷迪」:唐代僧,
循州(廣東惠陽)人,
初住羅浮山南樓寺,
博通內外典籍,
並就梵僧學梵文。
神龍二年(七○六)
菩提流志譯《寶積經》的時候,
奉詔入經證義,
以前都是‥‥‥
「奉詔」就是皇帝的命令,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電視看久了也不錯,
也會背二句,這八個字,
宣!
然後,打開聖旨,
然後,底下統統要跪著接旨。
所以,以前的人常常假傳聖旨,
假傳聖旨,
那個聖旨,一講就力量很大,
譬如說:
我們的法無師是我們的當家,
他在管理大眾的時候,
說:你們要怎麼樣‥‥‥
這樣力量小;
如果他加一個:師父說!
哇!力量就會差很大,
明明早課不起來,
就說:師父說要早課!
他就要起來,
聖旨就是有這種力量。
是不是?
但是,也有很多人假傳聖旨,
古代都是這樣子。
後於廣州府與一梵僧
(大概就是彌伽釋迦)
共譯出《大佛頂首楞嚴經》十卷。
「證譯」:就是證義,
為譯場上擔任證明梵文文義之職稱。
據《佛祖統紀》卷四十三記載,
古時候的譯場,
除了譯主之外,
另設有八項職稱,
各司一項職事,
「證義」就是其中之一。
任此職者,
坐於譯主之左,
於譯主宣讀梵文之前,
跟譯主共同評量該梵文文句之義;
又於漢譯之後,
核對原梵文之義,
而判定該譯語是否得當。
這個就是證譯師的職事。
「證」就是一定要確認,
證明梵文跟中文義理是相通,
才下筆的。
經
菩薩戒弟子
前正議大夫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清河房融 筆受
台灣受菩薩戒的弟子很多,
非常的多,
像我們高雄就有菩薩戒會,
當然,我們就恭喜,
能受菩薩戒。
但是,就前一個禮拜的問題,
受菩薩戒以後,
能不能煮葷食給老公吃?
這是一個自古以來到今天,
重複的一個問題,
我還是這樣子呼籲:
要受菩薩戒前,
應當衡量自己的因果、因緣,
就是說:
你受菩薩戒的因緣到了沒有?
要這樣子的自己衡量。
所以說:
這個實在是很困擾的一個問題!
註釋
「菩薩戒」:為大乘之戒法,
依梵網菩薩戒則有十重、四十八輕。
菩薩戒通在家、出家。
《梵網經》云:
「欲受國王位時,百官受位時,
應先受菩薩戒,
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
那麼,這是《梵網經》裡面,
我們出家眾半月半月誦戒,
每次都會念到這一段。
房融遵受佛戒,
所以稱為菩薩戒弟子。
又,
菩薩戒一般漢傳所用的戒本,
大致有三種:
一、《梵網經》菩薩戒:
如前所說,含十重、四十八輕,
此戒本雖通在家、出家,
然而一般都是用在出家的戒場上。
所以,我們受菩薩戒,
都是用十重、四十八輕戒,
講堂都有印出來,
而且還印得挺莊嚴的!
二、叫做「瑜伽菩薩戒」:
含四重、四十三輕戒,
這個瑜伽菩薩戒,在台灣很少人用。
出自彌勒菩薩所說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菩薩地。
第三、「優婆塞菩薩戒」:
含六重、二十八輕戒,
全台灣省的居士,統統用這一本,
六重、二十八輕戒。
師父以前也受邀請,講過優婆塞菩薩戒;
當然,這個優婆塞就包括優婆夷了,
優婆塞是男眾;
優婆夷就是女眾。
有時候受戒,
佛弟子,
不講清楚,他有時候還是笨笨的,
譬如說我念:
我弟子某某優婆塞。
然後,那女眾她也是這樣念:
我某某弟子優婆塞。
我說:優婆塞是指男眾!
你知道嗎?
有那個佛弟子單純到什麼程度呢?
有一次,我在授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要念:我弟子某某,
師父就方便,
我就念說:我弟子慧律。
結果整場都跟著我念,
我說:啊?
哎呀!這實在是‥‥‥阿彌陀佛!
「我弟子慧律」,是說用我代表一下,
我說:你們要念自己的名字啊,
怎麼這樣子?
他們也這樣念呢:我弟子慧律。
我說:你叫慧律嗎?
要念自己的名字!
要念到自己的名字,問題又來了:
師父!那我是要念法號呢?
還是要念俗家名?
我說:你念法號,有一點類似出家,
就念俗家名啦!
她說:喔!那我的名字叫做寶珠,
我們家姓歐陽,寶珠,
那麼,我的先生如果姓孫的話,
就孫歐陽寶珠。
我說:不用念那麼長啦,
二個字啦:我弟子寶珠就行了!
所以,有時候教他們受戒,
還會碰到一些問題。
含六重、二十八輕戒,
出《優婆塞戒經》
然而依本經,
則欲受戒者,須依止比丘僧,
於六個月中淨四威儀,
此師僧於六月中觀察許可後,
方令於二十僧中
受此六重二十八輕菩薩律儀。
諸位!
在目前這個時代,
沒有人這樣做過,
你要叫一個居士來,
這樣觀察六個月;
受戒還要二十個比丘僧,才跟他授菩薩戒,
目前沒有了!
目前你報名受菩薩戒,來就跟你授,
只要五官端正,無不良嗜好,
就授戒。
所以,現在沒辦法說一個一個來觀察,
因此,這個資質良莠不齊。
故若欲依此經而傳授菩薩戒,
恐非易事,
所以,成觀法師也有這種感觸,
我看到說要經過六個月的觀察,
我就認為這個沒辦法!
我們要出家的比丘就要這樣子,
像我們僧團就要觀察,
不是學歷高就代表一定出家順利,
雖然你念到碩士,
還是要觀察的。
說來個碩士、博士,
我們就急著要剃度,
師父不會這樣子的,
了生死無關於學歷的,
廣欽老和尚人家的生死自在,
那跟學歷有什麼關係?
高學歷有一個好處,
也就是文字上他比較有基礎,
所以,他是一把很利的鑰匙!
所以,出家就是要好好的觀察,
好好的觀察,
不是說學歷高,來就剃度順利,
因為這個是佛門重要的一個階段,
要好好的觀察。
底下,
因此智旭法師在《優婆塞戒經箋要》中說:
此經中既無開緣,
所以最好授與「通途(之)五戒、
並《梵網經》、《地持經》,
《地持》就是
《瑜伽師地論》中之《瑜伽菩薩戒本》,
這是相同的。
所以,《地持》等戒,
就是《梵網經》、《地持經》等等。
這個《地持》,
也就是《瑜伽師地論》中的《瑜伽菩薩戒本》,
這完全是相同的。
除此三種戒本以外,
又有「地持菩薩戒」;
其實這與前面所述的第二項「瑜伽菩薩戒」
同是出於《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品」,
兩者內容大致相同,
所以可視為「瑜伽菩薩戒」的別本。
「前正議大夫」:
「前」,就是先之義,
曾任的意思。
「正議」,也就是正諫。
正議大夫,如同現在的監察委員。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官名,
為從唐朝開始設立的宰相的稱號。
宰相。
唐朝的宰相有三:
1﹒中書令(掌「中書省」)
2﹒侍中(掌「門下省」)
3﹒尚書令(掌「尚書省」)。
這個「省」跟我們現在的省
完全不同!
基本上,
中書省負責決策,
門下省負責審議,
尚書省負責執行
(因此尚書省
就有如現在的行政院之各部會)。
像台灣,行政院就分各部會。
是不是?
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則是於「三相」之外,
皇帝再派一個更親信的官,
去跟「三相」共議政事。
「同」,就是協同。
「平」,就是平議(評議)。
就是討論的意思。
「章」,就是彰顯。
「事」,就是政事。
要有績效啊,
彰顯政事,
就是這個政務要推廣下去,
要落實啊!
也就是,在此位者,
其職掌為協同(幫助)中書省
以及門下省的宰相一起辦事,
以使政事更加彰顯就是(有績效)。
以前也是講績效的。
其實等於是
督責中書以及門下二省的上司。
這個算是宰相裡面最大的!
家裡的人,世間啦,
如果有一個人出到這樣子的官,
可不得了!
這是有權力又有實力的,
這個是實權在手的。
這是原本的意義。
後來演變成:
若在相位的頭銜上
如果沒有加上「平章事」三個字,
就是要有績效啊,
平章事,對不對?
「章」就是彰顯;「事」就是政事,
他是真的實權。
就等於是有名無權的閒缺,
所以,這個「平章事」,
就是等同實際的權力在掌握中,
不是講假的,是真的!
所以,要加「平章事」。
尤其以宋朝為然。
所以知道本經之「筆受」者房融
乃是當朝的宰相。
不得了!
「清河」:是河北省清河縣,
在鉅鹿縣東,
為房融之故里。
「房融」:
其子房琯,
也曾經為宰相;
實在是很厲害!
這個祖先也不曉得去葬在哪一個地理位置,
爸爸跟兒子都是宰相,
這個可不得了!
是不是?
一個家庭,
久久出一個宰相都不得了;
父子倆都是宰相,
喔!真了不起!
不過,這個也是世間法,
沒啥好羨慕的!
房融之事略
係出自其子房琯所作之《房融傳》。
「筆受」:
也是譯場職司之名,
秉筆確定文字,然後下筆。
《楞嚴經正脈》言此為潤文之人,
潤文就是:我們讀慣了中文;
像宗喀巴大師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
藏文把它翻譯過來,
我們讀起來就有一點艱澀,
那個流暢度,
跟我們漢文的流暢度還不太相同。
你要看過《菩提道次第廣論》
就知道,
看起來這個氣,不像漢文這樣起承轉合,
一氣呵成,
也就是把譯文潤飾得更為文雅、暢順。
暢順。
所以,這個潤文人還是很重要的!
以上我們經前十門告一個段落,
告一個段落。
楞嚴經-33 (國語)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影音專集
楞嚴經-33 (國語) 2007.6.22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 〕中括號內表須造字者,造字規則詳見範例說明表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2-11-22 08:50
楞嚴經慧律法師(第三十三講)淨念相繼念佛電子書.pdf
楞嚴經慧律法師(第三十三講)淨念相繼念佛電子書.pdf
楞嚴經慧律法師(第三十三講)淨念相繼念佛電子書.pdf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