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佛門裡有一首七佛通偈: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打印本頁]

作者: edmcany    時間: 2012-5-3 08:38
標題: 佛門裡有一首七佛通偈: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本帖最后由 edmcany 于 2012-5-3 08:39 编辑

佛門裡有一首七佛通偈: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經中曰:一切惡莫做,當奉行諸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此是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由此我們看出止惡行善、淨化身心是佛教的根本主張,雖然淺顯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與意義。三歲孩童皆會知止惡行善的道理,但八十歲的老翁未必做得圓滿。因此看似淺顯,實際卻並不簡單,具有深遠的內涵。

  佛教主張慈悲利人,淵博的佛法也不外乎解除人們的種種苦惱與困惑。佛陀一生宣揚佛法,就是告訴人們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但安樂、祥和的解脫必須靠自己的身心實踐,依照佛陀的教導身體力行,才能得到相應的清淨果。所以佛教教導人們去苦得樂,是有一系列次第、系統的進修過程的,當路程走完時,自然清靜的安樂現前,而並非天上掉下餡餅,發不義之財。

  佛教是非常強調因果律的,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因為人們受苦皆惡因所至,佛經曰: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也就表明了可以通過修行來改變我們的身心,種善因必得善果,自然轉凡成聖。清靜的解脫必靠清靜的善因而得。佛言祖語曰: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人生的種種悲歡離合,皆是自作自受,眾生苦苦的在輪迴中漂流,飽受痛苦,求其出離,而不知其正確的方法,甚至誤以作惡為解脫,反而造了來世的惡業,輾轉生死,永不停息。幸得偉大的智者佛陀出世給我們教導,指示正知正見、如實的道理,猶如舟筏,我們才可依此而脫離苦海。這浩如煙海的教戒,歸納即為三句: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淨化身心。祇要我們對此深信不疑,持之以恆的躬身實踐,終有一天會離苦得樂,達到永恆的安樂。而佛教把人的行為造作劃分為身、口、意三方面,人們的種種的善、惡皆出於此,其中以意為根本。修行就是從這三個方面來規範我們,使之正確。

  現在的人,尤其年輕人,一提學佛,就生妄想燒香磕頭,求佛保佑,一大堆。現在的人為甚麼會對佛教抱著這樣的妄想?實在是生活習氣使然。他們肚子餓了,不是填飽就夠,而是要吃魚吃肉,越多越好,不怕吃剩一桌子;穿衣服,不是穿暖就夠,而是要穿外國名牌,越貴越好,這一大堆追求就是妄想,是求,是貪,我們學佛,要從根本上改掉這些習氣。打坐、念佛,祇是學佛的外相。如果沒有平時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福德,即使打坐時能入定,可是一做事老毛病又犯了。要從根本上改掉舊習氣,那麼我們就從根本做起,根本就是我們六根所在的地方。佛教把眼、鼻、耳、舌、身、意稱為六根,我們常說「六根清淨」,就是要求我們淨化日常生活污染,祇有心行意念內外都淨,我們的內心就安寧坦然,無牽無掛。六祖在《壇經》裡說:「外不著相為禪,內心不亂為定。」一個人能做到於內安寧坦然,於外無牽無掛,這就是禪,這就是定。因此,我們要學佛修行,要改變俗世舊習氣,就是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就是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起。這是學佛的正道、大道。真正的功夫,是我們平時的行善積福積德。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個人要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確實不易,這是真功夫。我們平時行善做好事,修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並不全是求外在的福報,而是自淨其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充分體現了以戒為師的含義。作惡犯戒,有善不行也犯戒。戒、定、慧三無漏之學,真正含意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也就是說,持戒功夫到了,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功夫到了,就自然而然入定了,就自然而然發慧了。

  由此可以看出佛法是非常理智和正確的,你的這個不好的果是由相應的不好的因造成,若想離此苦果,就不造此惡因,苦果必然離你十萬八千里。因此自身的造作起很大的影響,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要走何路,任你選擇。佛陀是一個偉大的導師,指導我們,祂並不能拿走我們的煩惱,或送給我們開心,祂祇能告訴我們怎樣會苦惱,而又怎樣會快樂,至於你要如何就要靠自己的作為了。佛門有句古話:師傅引進門,修行靠個人。並非指你進了佛門,皈依或出家之後,師傅就不管你了,而是說師傅指引你這樣做將會如何,那樣做將會如何,至於你要怎樣做,完全在乎你自己,所以修行靠個人。

  沒有不勞而獲的成果,祇有辛勤耕耘的人才會有美好的收穫,學佛也是一樣。止惡行善人人皆懂,但能在日常生活中以此為準則,躬身實踐的人卻並不太多,往往流於習慣,隨順自己的習氣去行為,不知道就是這種習慣的勢力使我們受苦,要想離苦得樂,必須去除自己的錯誤,以佛陀的知行為知行,這樣才能得到永恆的快樂。通過身不做殺、盜、淫,口不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意不造貪、嗔、癡,如此的不斷薰習,廣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萬行,種種惡習消滅,善行增長,我們的身心得到淨化,自然苦去樂來,得到永恆圓滿的樂果。這是我們每一個學佛者的人生追求,既然如此,就應當依照佛陀的言教為準則,規範我們的身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淨化身心,必趨樂果。


《香港佛教》月刊
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31/531_17.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a3105401012s2f.html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