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心靈小品 】解開嫉妒的心鎖 [打印本頁]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9-18 22:39
標題: 【心靈小品 】解開嫉妒的心鎖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1-9-18 22:46 编辑

http://www.buddha-hi.net/re/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98&extra=
[attach]948[/attach]
【心靈小品 】解開嫉妒的心鎖

      面對嫉妒情緒時,應採誠實、坦然的態度,明瞭嫉妒只是人的反應之一,不用企圖去掩飾、壓抑,這是察覺內心的好時機,走出「自我」的執著,隨喜「他者」的優點,將能慢慢解開「嫉妒」的心鎖。

     《雜寶藏經》記載了一則共命鳥的故事:有一雙頭鳥,一頭常食美果,但另一頭卻因沒有吃到好吃的果實,而心生嫉妒,卻沒想到這果實其實是飽足同一個身體,後來因怨恨而吃下了有毒的果實,雙頭鳥因而喪命。嫉妒就是這麼一種破壞性十足的情緒,在現今多元化且高度競爭的社會環境中,無論是家庭間的手足關係、職場上的瑜亮情節、愛情當中的爭風吃醋,引發嫉妒的因素更加複雜多元,也更無所不在,在沒有覺察的情形下,嫉妒這種又酸又毒的汁液,會一點一滴的腐蝕著人心,直到毀了別人,也輸了自己。

      嫉妒這種情緒究竟從何而起?從心理學的角度,嫉妒是:「別人擁有自己也想要、但無法擁有的東西。」或是「別人的優勢會危害到自己原本擁有的地位、人際關係」舉凡有形的財富、物質,外貌,到無形的人際關係、能力、地位、形象等等,都是會引起嫉妒的因素。

嫉妒情緒面面觀

      佛典對嫉妒的定義則是:「嫉云何?為心不忍他之榮利」。(《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上)另外,在《雜阿毘曇心論》卷二提到:「於他人利養、恭敬、名譽、功德不忍,心忌,名為妒。」福嚴佛學院講師祖蓮法師說明,嫉妒是因為和「他者」產生比較心,不能接受他人比自己強而有的心識活動。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嫉妒和貪、瞋、癡分不了關係,貪著名譽、財富,進而興起和人比較的心理;因不能接受別人比自己好而瞋怒;執著於贏過他者,就是癡。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曹中瑋副教授在〈大專學生社會比較嫉妒心理之質性分析〉文中指出,讓人產生嫉妒的對象,通常是和自己在心理上有關係的人,或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會和自己產生比較的對象。也就是說,嫉妒的產生也和自信、自尊的肯定是否受損有關。一般人會去嫉妒同學、同事、手足,這些會威脅到自我存在價值的人,卻不會去嫉妒一個財富、名聲、地位都比自己好的陌生人。

嫉妒所導致的破壞力

      嫉妒雖是破壞性強大的情緒,卻常常隱藏在其他的情緒反應的背後,台北市立療養院精神科主任李文瑄醫師即表示,人通常會去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認為是不公平而生氣,常常要事後透過反省,才有可能發現是因為嫉妒而生氣。加上社會對於嫉妒都抱持負面、譴責的態度,所以一般人往往無法承認、或是去掩飾嫉妒的情緒。
李醫師舉例道:媽媽在放學時先去接妹妹,做哥哥的生媽媽的氣,認為是媽媽偏心、不公平。做哥哥的一定不願意承認其實是嫉妒妹妹受到母親較多的關注,所外顯的情緒反應卻是生媽媽的氣。這樣的事情雖小,卻很常見,仔細探究,嫉妒也源自不安全感、害怕失去。上述例子中的哥哥,對媽媽的愛並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所以才會害怕妹妹奪去媽媽對他的愛護。

      也因為嫉妒源自害怕自己的優勢被奪去,卻又未必能改善,在這充滿無能為力又滿腔憤恨的情況下,小至說酸溜溜的話,大到毀滅性的行為,例如貶抑對方的成就以突顯自己的成功,或是發黑函、散播不實的謠言以達到除去對方的目的等等,都會是因嫉妒而產生出來的行為。李文瑄醫師也指出,當嫉妒的對象對自己愈好,反而更讓自己相形見拙,所產生出來的攻擊、破壞心更強,因為嫉妒而產生出來的不適,還包含焦慮、憂鬱、甚至是妄想的產生。

      既然嫉妒的成因是來自於別人比自己好,是否也可以做為鼓勵自己進步的動力之一?對此,曹中瑋老師說明,出於嫉妒而產生的動力,可能會蒙蔽了自己真正要追求的目標,因為嫉妒讓人一心想勝過對手,而沒有探究出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例如目前從事補教業的林先生回憶大學時代,一位同學的托福成績十分好,他認為兩人的英文實力相當,憑什麼這位同學受到肯定?因此,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準備考試。可是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林先生卻十分痛苦,不斷質疑自己並不想出國念書,考托福做什麼?萬一結果輸給同學怎麼辦?考試的壓力、內心的煎熬,讓親朋好友的關心變成嘲諷。最後林先生雖然考得很好,但卻沒有成功的喜悅。「我覺得這整個過程是錯的,好浪費時間。」林先生說,「其實我真正想要的,是像那位同學一樣受人注意,而不是高分的托福成績。」

善用嫉妒來觀察內心

      無論古今中外,大多對嫉妒視為一種不道德的情緒,因此往往採取壓抑、隱藏的處理方式,李文瑄醫師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明,其實人或多或少都有自戀的傾向,不能容忍別人比自己好。而嫉妒是人天生帶來的破壞性本能,透過學習、認知和反省,學習包容其他人的存在、學習接受現況,就是向上提昇、擺脫人性黑暗的力量。就像前面所舉手足之間的例子,可以引導哥哥了解狀況:媽媽是因為順路,先到妹妹的學校,所以先去接妹妹,並不是偏心;而妹妹是自己的家人,對她也有親情,又何必去嫉妒?透過這樣的學習,就是成長。

       東吳大學社工系講師,也是前佛教觀音線協會理事李憶微認為,任何一種情緒都該被尊重,而非貶抑。嫉妒所表現出的內在聲音是沒有安全感、或是對自己錯誤的期待,這並不可恥,而是一個機會,能幫助自己看清楚真正重視的是什麼。如果前述的林先生能先想一想,自己到底要什麼?對自己的期待到底是什麼?誠實的面對情緒,也許可以避開這個痛苦的經驗。

      有佛教心理學之稱的唯識學,將嫉妒歸類為「隨煩惱」之一,也就是隨著貪、瞋、癡三毒而起的煩惱。佛法說「煩惱即菩提」,有煩惱產生,正是觀察自己心念活動的時機,幫助自己掌握心念的活動。祖蓮法師引用佛典《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一:「何等為嫉?謂耽著利養,不耐他榮,瞋之一兮,心妒為體,令心憂戚不安,穩住為業。」說明了嫉妒屬於瞋心之一,其所引發憤怒的情感,是不利於人際關係的。試想,當心被憤恨、不滿的情緒綑綁,所展現出來的行為、言語如何能平和?每天和嫉妒的對象一同工作,朝夕相處,其中心念的翻絞是多麼痛苦;再者,嫉妒者把「自」和「他」分得太清楚,和佛法「無我」的精神相違背。所以解開嫉妒的心結是修行之必要,也是解開生活憂苦的方法之一。

      法中的因緣觀,可在觀念上解開嫉妒的心結,祖蓮法師指出,嫉妒的基礎是「自我」,因為把自己看的太重要,所以當別人比自己好時就無法忍受。可是別人比自己好,是由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而這因緣條件也會改變,何必執著於一時呢?以大乘菩薩行,成就眾生利益的觀點來說,別人好的、善的成就,也是對大眾有利的,是一件值得讚歎的事,這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的〈隨喜讚歎〉。「隨喜」是他人有福有德,不論是誰,不論多少,雖不是自己的功德,也一律感同身受,心生歡喜

      至於改善、調整的方法,祖蓮法師說,人的念頭是念念相續的,種下善的心念,從心的轉變做起,學習著從心中發出真誠的祝福,一點一滴的淨化心念,就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也可以透過念佛、打坐等統一心念的練習,加強隨喜讚歎的意識,如此可以轉化嫉妒的情緒,更不會隨著這負面的情緒而產生破壞性的行為。

      從面對的態度來看嫉妒,接受自己是有負面情緒或是有缺憾的,用客觀分析狀況的方法來處理,隨喜讚歎他人的優點,學習鬆開處處以自我為出發點的思考方式,李文瑄醫師說,「你會發現別人不是那麼好,自己也不是那麼差」。世間本來就存在種種的差異,所以當嫉妒的情緒出現時,將它當成一個和自己對話、檢視心念活動的機會,可以超越嫉妒,心也不再受苦的。


文:楊仁惠
圖:法鼓山 雲來寺大殿

摘自法鼓文化「人生249期」

本文引用自: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為其所有,敬請勿作商業用途,謝謝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9-18 22:57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1-9-18 23:03 编辑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的〈隨喜讚歎〉。「隨喜」是他人有福有德,不論是誰,不論多少,雖不是自己的功德,也一律感同身受,心生歡喜。

      從面對的態度來看嫉妒,接受自己是有負面情緒或是有缺憾的,用客觀分析狀況的方法來處理,隨喜讚歎他人的優點,學習鬆開處處以自我為出發點的思考方式,李文瑄醫師說,「你會發現別人不是那麼好,自己也不是那麼差」。世間本來就存在種種的差異,所以當嫉妒的情緒出現時,將它當成一個和自己對話、檢視心念活動的機會,可以超越嫉妒,心也不再受苦的。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佛法真的有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塊浮木,有因緣遇到了殊勝的佛法,要趕快捉緊哦~阿彌陀佛~

作者: edmcany    時間: 2011-9-19 10:39
阿彌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