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前天 19:18
標題: 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净公上人讲述
刘承符居士记

  按佛教修学方法,号称“八万四千法门”;博大精微,千头万绪,洵非博地凡夫,所能把握肯綮。弥陀要解系阐释阿弥陀经之要典,阿弥陀经乃开示“持名念佛,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之经法。此一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但备“三资粮”,便得“三不退”。诚属“方便中之方便,捷径中之捷径”。是以古德有云:“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今净公法师运其睿智辩才,宣说要解真义,又承刘承符长者笔录成书;印施流布,普利群机。用心弥善,功德无量!云稗饭如来,一无是处;惶恐赘文,随喜赞叹!(释祥云)

  过去无量寿经尚未普遍流通时,修学净宗所依据的典籍即阿弥陀经、蕅益大师之弥陀要解、与莲池大师之弥陀经疏钞。近一千年中净宗修学能有成就者即靠这两部注解,尤其弥陀要解,特具权威。过去印光大师对弥陀要解推崇备至。他说:即使阿弥陀佛降世为阿弥陀经作注解,亦不能超出其上。甚至于肯定这个注解就是阿弥陀佛的全意,一点也没有错误。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身,蕅益大师的身份没有泄露,一定也是再来人。印光大师对要解如此推崇,则蕅益大师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必定是观世音菩萨之流,否则当不起大势至菩萨如此之赞叹。(净公上人)


    序言
    壹、前言
    贰、著解序文
    参、解经玄义
      一、释名
      二、辨体
      三、明宗
      四、明力用
      五、明教相
    肆、正释经解
      序分
      正宗分
       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流通分
序言

  净公上人于一九九三年六月二日起,在美国加州德安乍(DEANZA)学院讲弥陀要解为期两月,有录音带四十八卷。兹将其作成笔录,供养读者。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序

  时德净公上人:俗姓徐,字业鸿,安徽望族。早年负笈南京,壮岁从戎报国。神州易帜,渡海来台。师慧根宿具,心向佛乘;悟世无常,厌离生死。披剃前后:曾投章嘉大师、白圣长老、李炳南诸尊宿求法,旋入台北中国佛教三藏学院研习。潜心圣典,博览经论;行解兼深,成就卓越。

  时逢末法,众苦交煎;五浊恶世,三毒炽盛。师悲心殷切,矢志度生。权衡教运,专弘净土。三十余年,往来台港星马美加等地,弘宗演教,倡导念佛。为法忘躯,席不暇暖;鞠躬尽瘁,舌敝唇焦。

  日前佛陀教育基金会总干事,携来师之弥陀要解讲记原稿一卷,嘱云撰序。云展读一过,深觉陈述得旨,章法井然,堪称契理契机之作。

  按佛教修学方法,号称‘八万四千法门’;博大精微,千头万绪,洵非博地凡夫,所能把握肯綮。弥陀要解系阐释阿弥陀经之要典,阿弥陀经乃开示‘持名念佛,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之经法。此一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但备‘三资粮’,便得‘三不退’。诚属‘方便中之方便,捷径中之捷径’。是以古德有云:‘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今净公法师运其睿智辩才,宣说要解真义,又承刘承符长者笔录成书;印施流布,普利群机。用心弥善,功德无量!云稗饭如来,一无是处;惶恐赘文,随喜赞叹!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下旬释祥云序于台湾

壹、前言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净公上人讲述

  各位同学:

  去年六月在此教室讲了一部无量寿经,今年同一月份也与各位共同研究净宗另外一部重要典籍,这是蕅益大师所作的弥陀要解。过去无量寿经尚未普遍流通时,修学净宗所依据的典籍即阿弥陀经、蕅益大师之弥陀要解、与莲池大师之弥陀经疏钞。近一千年中净宗修学能有成就者即靠这两部注解,尤其弥陀要解,特具权威。过去印光大师对弥陀要解推崇备至。他说:即使阿弥陀佛降世为阿弥陀经作注解,亦不能超出其上。甚至于肯定这个注解就是阿弥陀佛的全意,一点也没有错误。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身,蕅益大师的身份没有泄露,一定也是再来人。印光大师对要解如此推崇,则蕅益大师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必定是观世音菩萨之流,否则当不起大势至菩萨如此之赞叹。

  末法时期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人类烦恼重,苦难多,如想在一生当中能得到真实利益,解决现前问题,无论个人、家庭、事业,更进一步能解决我们的永恒问题,即佛门中所说的生死大事,确实有效,确实可以做到者,在所有一切法门中,唯独净土法门可以承当。古德说这个法门简单、容易、快速、稳当,具无比的殊胜。祖师大德异口同声都说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自古以来对于净土法门真能修持有成就者,只有两种人:第一种是善根深厚之人,根性很利,特别聪明,一听此中道理与事实即能深信不疑,竭诚接受。第二种是有福之人,非世间五欲六尘之福。世间的荣华富贵全是假的,真正福报是听此经后,虽不懂道理却能深信,至诚遵行。最难的是中间分子,为数甚多。历代高僧大德善知识,苦口婆心讲解介绍,也是为了这些中等人。

  佛教是佛陀对一切众生最好的教育,绝不可视为宗教。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后人把它整理出来,传到中国,又经古德翻译整理分类,编成大丛书,名之为大藏经,其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述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今天讲此要解,也是研究宇宙人生之真相。

贰、著解序文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净公上人讲述

  《序》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土。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经题是佛说阿弥陀经。有些经题冠上‘佛说’二字,有不加者,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皆未加佛说,而此二经确是佛说。在一般惯例上,经典从正宗分开始,第一句是佛说的即加‘佛说’二字,如非佛说则免加。

  佛所讲的经,从内容性质将其分类称为十二分教,其中有一种是无问自说。佛看众生机缘成熟,可以接受某一层次的教化即无问自说。阿弥陀佛是梵语,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阿弥陀佛即‘无量觉’。佛本来是一切无量,惟经中特别说出两个意思,即‘无量寿’与‘无量光’。寿指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光指无量空间,十方世界。时空包括一切,光寿虽代表时空,而光寿二字远比时空二字来得活泼,意义深远。在一切无量中寿命是最重要的,如果寿命有限,则一切智慧才艺德能财富均落空。

  符按:前面所提十二分教又称为十二部,就是按经典体栽分为十二类别。有偈云: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1)长行、就是一行一行的长文。

  (2)重颂、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

  (3)孤起、单独的偈颂,与前后经文无关。

  (4)譬喻、用比方来说明经文的义理。

  (5)因缘、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

  (6)自说、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唯独阿弥陀经,无人请法而佛自说。

  (7)本生、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

  (8)本事、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

  (9)未曾有、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

  (10)方广、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

  (11)叫论议、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纪录。

  (12)授记、佛给菩萨授记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

  中国古代圣贤,对宇宙人生真相有相当的认识。例如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其一开端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知道名是假的,佛菩萨的名号是由其教化众生的宗旨而定,用现代话说就是口号。如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其教学的方针,须对症下药。这个世界众生毛病太多,第一是缺乏慈悲心,第二是妄想执著太重,所以佛取名‘释迦牟尼’。‘释迦’是‘仁慈’义,‘牟尼’是‘寂灭’义。化导众生以慈悲为怀,心地清净。如阿弥陀佛来此世界作佛也要用‘释迦牟尼’尊号,才能医治我们的毛病。若释迦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即不能用‘释迦牟尼’,因西方人都仁慈,每人心地清净,不需要仁慈寂灭之药。佛无固定名号,亦无永久名号,乃是应机说法,亦无定法可说。佛教化众生,随类现身,无一定相貌,随各民族之相貌而示现。如楞严经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符按:前面提到老子道德经,其第一章开端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几句话实为全部道德经之纲领,殊不易解。兹为便于初机,略作补充。第一个道字是指‘真常’之道,即是道体。第二个道字即‘说’的意思。就是说真常之道,无相无名,一说便错,动念即乖。也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其言曰:‘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老子所说的‘道’即佛家所说的‘真如’。哲学家称之为‘本体’,这个本体在佛经中随处可见,但其名称变化多端。在下平日读书,将此真如同类异名之词汇登记有七十二个之多,尚不齐全。老子又说:‘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道本无名,如勉强给它一个道的名字,乃是一分假名而已,并不能完全代表道之体。他又想到,道既是无相无名,然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变化出来的,所以他又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是体,有名是用。无名是性,有名是相。相非性而不融,性非相而不彰。老子深观至此,其哲学思想在我国古籍中首推第一。在下有一分不成熟的想法,总认为老子孔子都是大菩萨再来。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先遣部队,佛叫他们来中国,给华人先打好一个哲学底子,然后才能接受博大精深的佛家思想。但是老子虽然观察到本体的轮廓而究竟没有登堂入室,常谓吾有大患,为吾有身。颇似二乘,虚无自然,又似外道,究其实,他是人天乘兼修梵行者,而终不能彻一心之源。假使他能有机缘受教于佛陀,可能经佛一指点,即成为有修有证之法身大士。

  佛经万古常新,适用于各时代,三千年前在印度所讲的经典对当时的印度人有受用。三千年后这些经典对今天的众生一样有受用,无有差别。然而人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古今大不相同,如何能普遍适用于各时代,就要有注解。注解就是将佛经现代化、本土化。此要解是蕅益大师在明朝所作,距今已有五百年。今天讲此要解又要以现代化的方式以解释之。至于何人能译、能讲、能解,皆是严肃问题。翻译经典如不能明白佛的真实,义,可能翻译错了。古人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必须如开经偈所说‘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同学必须知道,中国近代受尽了屈辱,好像样样不如外国人,其实中国人乃是最幸运最有福的人。佛教传到中国,历代高僧大德都是修行证果的人。证果的意义是对于佛在经中所讲的理论,他完全明白,如不能亲自把它证实,只是听佛所说而自己未能亲证,他翻译经典或讲经说法一定会发生错误,所以古来大德翻译经典讲经说法都不是凡人。如果我们愿意继承这份宝贵遗产,我们的祖先只要求我们一个条件,即熟中国的文言文。我们祖先聪明,知道言语是会随著时代变的,而文字不变,把语言与文字分成两条道,因而文言文传了千年而无变化。现在论语等于同孔老夫子交谈,读孟子即与孟子见面。

  佛经最晚的翻译是在南宋时代,为数不多,十分之七八是隋唐时翻译的。经典的文字是译经时代最浅显的,也是就当时的白话文。例如阿弥陀经是姚秦时代翻的,尚在隋唐之前,但是比同时代陶渊明的文章容易懂。如对于文言文有造诣,即能接受古圣先贤的宝贵智慧遗产。学文言文应由背诵古文下手,尽量从古文观止里选择,背熟五十篇即能阅读古文,背熟一百篇即能写文言文。我常劝勉同修要教你们的子女背古文,现在他们虽然感觉有些困难,将来他们会感激你们父母一辈子。如年岁稍长,碍于工作,无此精力时间,最好背诵无量寿经,只有四十八章。夏老居士的会集本非常好,最重要最精华的经文均予纳入,包含五种原经,最早的是后汉时代翻的,最晚是宋朝。若能读熟,则阅其他经典即无困难。

  阿弥陀经是姚秦时代罗什大师翻的。中国以秦作国号的有四个朝代,历史学家即冠以帝王之姓以区别之。第三个朝代是符秦,帝王是符坚。他的大臣姚苌发动政变,推翻符坚而自立为王,称为姚秦。当时出了不少高僧大德如慧远、道安、僧肇、谢灵运、陶渊明都在同一时代。三藏法师是学位之称,对佛所说经、律、论三藏无不通达,方可称为三藏法师。蕅益大师生于明末,殁于清初。大师的生平在其传记中有详细记载。另外在弥陀要解讲义与亲闻记中亦均有详述。要解讲义是圆瑛法师著的,弥陀要解亲闻记是宝静法师著的,这是两部很好的注解。大师晚年专修净土,所以他取了一个别号叫西有,其含义是指佛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有。

  佛所说的娑婆世界,从前大家均认为是银河系,依黄念祖老居士的解释,银河系是佛经所讲的一个单位世界,由此推算,三千大千世界包括十亿个银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可见宇宙之大几无法想像。

  佛最初讲无量寿经,次讲观无量寿经,最后讲阿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有,阿弥陀佛也真有。怎样才能去呢?第一、要真相信。第二、要真发愿肯去。第三、专念阿弥陀佛。专念必须把妄想、分别、执著一齐灭掉。今生如不能生西方,来生一定更苦,因为我们从早到晚,思想不停。如所想的是利益众生之事少,而自私自利之事多,则来生定是苦多乐少,每况愈下。

  ‘沙门’为古印度各宗教出家人之通称,又名‘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传到中国之后,沙门即变成佛教出家人专用的名称,并含有在学习期中之称谓。蕅益大师自称为沙门,乃自谦之意,不敢自称法师。有人以‘大师’称谓出家人实属过份,观音普贤大势至等觉菩萨与弥勒后补佛尚且称为‘大士’,‘大师’乃对佛之尊称,今人不了解佛学常识,竟以此名号称呼凡夫,近乎讥嘲。蕅益是大师的别号,智旭是大师出家的法名。

  ‘原夫’二字是文言文之起题语,乃虚词,无何意义。佛是梵文音译,全文为‘佛陀耶’,义为觉者,乃尊重不翻。华人喜简,只采用佛字。对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明白谓之觉者。宇宙是生活环境,人生是自己本人。谁认识自己?由何而来,将来往何处去,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小则个人家庭,大则社会国家,甚至于广大的虚空法界,如真能了解,才能作得了主宰,得大自在,不会受环境之支配与压迫。成佛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诸佛是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者,为数无量,他们能作到,我们也可以作到。

  蕅益大师把这个念佛法门解释给我们听,依其方法修学,在一生中亦能得到如诸佛菩萨之成就。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大德,决无欺骗,他们对我们一无所求,骗我们作什么?故对于他们的教导应深信不疑。佛佛道同,无量诸佛都是慈悲、真诚、清净,悯念群迷。‘群迷’指九法界,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菩萨’译为‘觉有情’,而觉的并不圆满,至少仍有一分生相无明,故仍在九法界。佛教我们用理智,不用感情,佛以无条件慈悲怜悯一切众生,全心全意照顾众生,随机施化,教导众生修持正法,直至成佛。

  悯念是慈悲义,如果没有慈悲心,佛对于教化众生的原动力就没有了。世间人一天到晚努力工作是名与利在背后推动。佛菩萨既不贪名,又不图利,只是怜悯一切迷惑的众生而随机施教。在教学内容与方法,因众生根性、迷悟、生活方式、教育程度均不相同,不得不因人施教。所谓教化,教是由因上讲的,化是由果上说的。接受佛教导之后,应有气质变化,从前愚痴,现在聪明,从前觉得苦恼,现在感到快乐。佛教学的宗旨对一切众生均相同,都是教众生圆满成佛。此之谓归元无二,方法虽多,目标则一。

  中国隋唐以后佛教分为大小十宗,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后人往往存门户之见,认为自己所修的法门是对的,其他均非。但佛说‘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幸勿自赞毁他。佛在世时,有人向他请教,他一定指示一个正确的方法令其得到圆满的成就。现在佛不在世,只能依靠佛经修学。这些经典如同医生对病人的处方,如药方与病症不合,恐怕会发生严重后果。蕅益大师为我们介绍的阿弥陀经是佛看众生机缘成熟,无问自说,不是专对某一种人说的,而是对当时及后世一切众生说的。自古以来修净土法门得到成就者为数最多,它是最直捷、最圆顿,可以躐等,不要经过渐修而可以顿超。从小学一年级可以直升博士班,超越菩萨五十一个阶级,而且方法又极简单,叫人不敢相信,很不可思议。

  符按:前面法师说:念佛法门可以躐等,可以超越,不要经过渐修,这话说的一点不错,十念成就在无量寿经中载有明文。但是初机同修不要误会,学佛没有取巧,所谓顿超也是由渐修而来。慧能六祖大师是卖柴的,不识字,一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大悟,还说了几句开悟的话,五祖乃传与衣钵。六祖修了多少劫谁知道呀!善财童子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而证入法界,但须了解,善财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相师建议给此儿以善财之名,谁知道善财修了多少劫。一个下愚人一听念佛法门即信而行,此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他是有来历的。我们也不要小看自己,也是修了多少劫,现在才肯来听经接受念佛法门。今生既然遇到这个希有难逢的机会,可千万不要再错过。

  六道轮回是自己造的,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必受报,善恶果报,丝毫不爽。如想超越六道,要不造业。不造业、很难。不迷惑、更难。何谓业,业是造作之果。事有善恶,业亦有善恶。业分三种:身、口、意。身体的造作,口中所发言语,意起念头,身口造作听命于意。要想超出轮回,须先断惑。三界六道之业因即见、思二惑,完全断掉才能出三界,这不是一生所能作到的。若想得人天福报比较容易,世间圣贤及各宗教家都可以令人作到,超出轮回是世间人办不到的,所以佛才出现于世,便众生能遇缘得度。

  符按:见思二惑是三界烦恼之通称,兹将其列表于后:

见思惑 ┌思惑(生活上的心理作用)





└见惑(知识上的心理作用) ┌疑
┤慢
│痴
│嗔
└贪
┌身见
│(即我见)
┤边见
│邪见
│见取见
└戒禁取见 ┐
├烦恼障(迷事的恶
│ 见俱生起的)




├所知障(迷理得恶
│ 见分别起的)



  以上见思二惑各有五种,初机同修读其名词即能会其义。惟最后两项略予说明:(一)见取见、见就是主观的见解,取是执著。执持自己不正的主观以为是正确。如外道以升天为永生,称之为‘非果计果’。(二)戒禁取见、戒是性戒,如杀盗淫之类,禁是遮禁,如饮酒食肉。持戒持禁本是善法,其过在执取一种偏差之成见,即以错误的观念而持戒禁,徒劳无功。如外道得天眼通,看见牛生天,以为学牛的生活即可生天,于是学牛吃草,只有自己吃苦头而得不到结果。牛之谓‘非因计因’。

  念佛法门是带业往生,带业才有希望,不带业就难了,其他法门未有带业之说。前些年有人说:净土宗带业往生之说在经典中找不到根据。一九八四年沈家桢居士请我到纽约讲经,在洛杉矶转机时,周宣德老居士到机场接我,一见面他就说:‘法师呀!不得了,有人说念佛法门带业不能往生,我这几十年佛不是白念了吗?’态度非常严肃。我说:‘带业不能往生,就不要去了。如带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我们去作什么?文殊普贤大势至观音诸位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都是带业,如果不带业,还会有三辈九品之分吗?’他听了这些话才放心。

  净土三经古大德称为‘往生经’,后来祖师们又把华严经之普贤行愿品与楞严经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三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五经中提到念佛法门分为四种:第一、实相念佛。第二、观想念佛。第三、观像念佛。第四、持名念佛。佛非常重视持名念佛,在大本无量寿经与小本阿弥陀经中,佛都教导我们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不但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此,一切诸佛都同声赞叹。念佛究竟有什么好处,一般人如不深深契入其境界,实难说出。古德如善导、永明、莲池、蕅益诸师的著作,确实发挥得详尽透澈,可惜我们业障深重,读这些书之后依旧不能生起清净心,必须要善知识开导解释,还要自己认真修行,才能得益。否则不过在八识田中种一点善根而已。

  四种念佛法门,以专持名号简单易行。专是专一专心,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去,名号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我们一天到晚,一年到头,不可离开这句佛号。念的方法,四字六字,大声小声均无不可,不出声默念亦可。只要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多少时间可以见效?我告诉各位:三个月到六个月即见功效。业障可以消掉一部份,感觉头脑清楚,比以前聪明。烦恼、忧虑、妄想、牵挂都少了,心地清净。理论懂不懂没关系,只要依法修行,确能见效。

  对古圣先贤的教诲必须有信心。佛的话句句真实,只要真诚恳信,真正发愿,冥冥中立刻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以此原则念佛,功夫成熟时定有不可思议的感应。人在世间最大的福报不是财富长寿,真正福报是临终时不生病,头脑清楚,知道到那里去,这是真正的福气。这些年来在台湾,坐著走的、站著走的约有二三十人,临终有瑞相的不在五百人以下。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也有五六位。甘老太太有位亲戚移民到美国,年岁大了,与儿女同住,在家照顾小孩兼烧饭。有一天早晨她没起来烧早饭,家人到她房间一看,她盘腿坐在床上已往生了。最奇怪的她把全家大小的孝服全做好了,后事预备的整整齐齐,可见她预知时至。此乃甘老太太亲眼所见。

  人生在世是一场春梦,时时刻刻都在梦中。真正觉悟的人才肯放下,世间无有一法可得,身要可得,应无衰老病死。人之相处乃是缘,缘聚时莫喜,缘散时莫悲,乃正常现象。

  禅宗接引上上根人,中下无份,比大乘人还要高。教下如华严天台法相三论,其对象为上中根性,大概上根利智者修学都能有成就,中根者即差很多,下根无份。惟此法门上中下三根不识字的老太太老公公也都能修,也都能证。往生传中衡州王打铁是个铁匠,一家四口,生活很苦。有一位出家人路过其门,王打铁即请其到家接受供养,并请教离苦得乐方法,法师教其念佛。他依教奉行,打一下铁,念一声佛,如此三年,有一天他说了一个偈子。他说:‘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说了之后,打一下铁锤,站著走了。民国五十七年台南将军乡有位老太太站著走的,去年我在高雄讲经时提及此事,有几位都说知道有此事实。台北莲友念佛团李济华老居士往生之事更不可思议。他在念佛团讲开示,讲了一个半小时,苦口婆心劝大家念佛。讲完之后,他说我要回家了,下了讲台,坐在客厅藤椅上就往生了。他两个月以前就有预感,得空时即出去看朋友,似有惜别之意。有一次与其夫人坐三轮车参加法会,向其夫人说:我若往生,你会不会寂寞?夫人说:你若往生乃大好事,我不会寂寞,这可以证明他预知时至。

  念佛分理念与事念,理念是把道理方法境界统统搞清楚,念的当然专心。事念是对理论不明白,但专心念佛。事念念到心地清净,智慧自开,亦可达到理念。

  自古以来,弘扬佛法最普遍的经典就是佛说阿弥陀经。因此注解此经者为数甚多,其中最具权威的即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蕅益尊称莲池为云栖和尚。在蕅益时代莲池已圆寂,而其著作存在。蕅益以师事之,依莲池教诲学习,即所谓私淑弟子,类似儒家孔孟。莲池是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蕅益是第九代祖师。莲池为弥陀经作了一个注解叫疏钞,先作疏,‘疏’是解释经的,后来觉得太深,恐怕后人看不懂,所以又作钞,‘钞’是注解疏的。此项疏钞在台湾流通甚广。现在我们把疏钞连同古德法师所著的弥陀疏钞演义合印成一本,‘演义’是注解钞的。古德法师是莲池的徒弟又是侍者。莲池著作流传于后世,得力于古德法师。我在台北曾讲过一次演义,留有三百三十五个录音带,内容丰富,称之为博大精深,甚为恰当。

  幽溪是天台山幽溪高旻寺传灯法师,蕅益以地名称之,表示尊敬。他与蕅益的师父是师兄弟,所以蕅益称幽溪为师伯。他晚年专修净土,每次讲弥陀经都感到天乐鸣空,大众都听到。他将阿弥陀经作了一部圆中钞,以天台宗真假中三观发挥,取圆融中道义。钞是解释疏的,疏是阮元朝大佑法师作的,其名曰阿弥陀经略解。此圆中钞流通不多,蕅益言其高深洪博,文富义繁,或不便初机。

  蕅益大师为便利初机作此要解有独到之见解,故其内容亦无须乎与以上莲池幽溪二位大师相同。侧看成峰,横看成岭二句,借用苏东坡游江西庐山时所作诗中的话,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意义是他已经见到庐山真面目,亲证西方净土的境界。

  依天台宗讲经的方式,在开经之前先讲玄义。玄义是以很短的时间把全经大义作综合的介绍,使听众先有一个概念,然后继续听讲经文易于理解。天台用五个段落说明经中纲要,谓之五重玄义。第一解释经题。第二辨体、说明此经理论的根据。如意义不明,信心很难建立。第三明宗、说明此经之宗旨,修学的纲领与方法。第四论用、用处何在。宗是修因,用是结果。第五判教、祖师大德为佛经整理分类,依浅深次第,契各类根机。

参、解经玄义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净公上人讲述

  一、释名

  《解》第一。释名。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阿弥陀。所证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释迦佛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广度有情。人为什么要到世间来?我在十三、四岁时常想此一问题,有时想几个月,但得不到答案。佛说‘人生为酬业而来’,以往造善,今生得福,否则事事都不顺心,因果报应乃事实真相。如把此种事实搞清,心安理得,不再怨天尤人,心就安了。心安则定,定能生慧,从此弃恶向善,改变未来。袁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四训,阐明改造命运极为详尽。他平生改过自新,断恶修善,把得邵子皇极数正传之云南孔老先生为他所算之一生命运整个转变过来。佛事门中有求必应。求、如理如法求,均能求到,若求不到乃是有障碍。这本弥陀要解书中所求的是求成佛。成佛都可求到,至于世间名闻利养,功名富贵,岂不等于鸡毛蒜皮。如理如法的求可以把业报身转变为愿力身。从前业报身念念为自己打算,今后念念为一切众生,念念为佛法。佛法是世间至善圆满的教育,假使众生有机缘接受佛法,都可以把业力转变为愿力。

  佛在三千年前讲此经时,如非大智慧人,很难体会。今天讲这部经,大多数人都能认同。佛说此土是五浊恶世,现在看来,一点不错。浊就是污染,现在污染情况严重,各国皆提倡环保。恶是恶业,人心不善,身犯杀、盗、淫,口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犯贪、嗔、痴。现在社会十恶充满,佛以大慈悲愿力生在这个时代,救拔我们脱离苦海。

  佛是先觉,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白,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以先觉觉后觉,菩萨是后觉。如具能依佛法修行就是菩萨,尤其这个法门,在无量寿经经题就有‘佛说大乘无量寿’字样,可见念佛法门是大乘菩萨修行的法门。佛以度生为怀,念念帮助众生快快成佛,以满其心愿。如我们的愿力与佛的愿力相同,则能转业力为愿力。念头一转,从前是六道众生,立刻转为法身大士。我们学佛亦应以众生为怀,以此圆满的教育推荐于一切众生,如此则与诸佛同愿、同德、同心。

  众生机缘成熟,所以佛介绍此法门予众生。在无量寿经发起序一开始,佛容光焕发,阿难尊者从来没有看见过,因为众生成佛的机缘到了,佛特别欢喜。所谓机缘成熟是一听就懂,一听就信,一听就开悟。此人在今生即能永脱轮回,得到究竟解脱,现在这个身叫最后身。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在活著时候去的,不是死了之后才去。这是不死的法门,亦谓之‘当生成就的法门’。功夫好的预知时至,自己知道,欢欢喜喜的就走了。

  倓虚法师在佛七开示中说,他一生亲眼看见往生的有二十多人,听说的不计其数。机缘成熟的人是过去无量劫来所修的善根成熟了,现时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冥冥中加持,使其能接触到这个法门,立刻能解、能信、能愿、能行。我们一定要珍惜此时此刻闻法的机会,下定决心念佛,再不能在这一生空过。

  佛在阿弥陀经上说:‘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释迦佛就是修念佛法门成佛的,蕅益大师在此点醒我们,这才恍然了解。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西方极乐世界为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所赞叹。诸佛都有一个共同大愿即度众生成佛道。佛佛道同,都感觉众生难度,同时知道西方阿弥陀佛有一个方便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诸佛都把自己的众生推荐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说净土三经劝我们生西。而且生西法门又极简单,只要信、愿、念佛即可,老老实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临命终时佛一定来接引,这是他的本愿。在任何刹土一切法门都是进进退退,唯独念佛法门,生到西方以后,只有升级,没有退学,不过进的快慢而已。不退转有三种:一、位不退。小乘证到初果圣人,不会退到凡夫位,但往上升级时间很长。二、行不退。菩萨大慈大悲,教化众生,不会再退到小乘。三、念不退。念念趋向于无上菩提,乃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念佛生到西方就圆证三不退,真是难信之法。

  ‘功德’二字必须弄清楚。功是修行功夫,德是果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是功,收获是德。利益众生为功,长养菩提为德。‘德’字与得失之‘得’同一意义。例如持戒是功,一定生定,定是德。修定是功,一定开慧,开智慧是德。智慧开了能破无明,能断烦恼,成就无上菩提涅槃。‘功德’与‘福德’不同,福德只能得人天福报,不能超越轮回。梁武帝是虔诚佛弟子,在位时造四百八十座寺院,度数十万人出家。禅宗达摩祖师来中国拜访梁武帝,帝向其夸耀说:我建了若干寺庙,度了多少僧众,这些功德大否?达摩说并无功德。结果话不投机,达摩远走少林寺面壁九年。假如当时梁武帝问达摩,我的福德大不大,达摩一定说福德无量无边。六祖大师在坛经上也说,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功德无法给人,福德可以给人。神通就是能力,通是通达,神是神奇莫测。道力指修养的功夫,就佛法说即指戒定慧。‘依报’是生活环境的享受,‘正报’是自己身体,庄严是真善美慧。善于说法者有很善巧的教学方法,使人听了欢喜接受。化度是帮助人变化气质,化凡成圣。以上种种皆是佛法修学的最高目标。

  凡佛亲口所说之法均称为经,其实佛经含有五种人说的。其他人所说,如与事实真相吻合,经佛认可,亦视同佛说。佛家有所谓法印者,印表信,官府公文盖有大印即认为有效。一切大乘法以实相为法印。如非佛说而其内容也是事实真相,亦等同佛说。

  ‘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蕅益大师对教行理不再详说,因莲池弥陀疏钞与幽溪圆中钞都说的很详细,另外天台宗的典籍亦均可参考。教是教学的课本,佛的一切经典即教科书。佛经内容必有道理,且能适合各阶层、各地区、与各时代众生之需要。理之外须有依理修行的方法,依之而行,将来一定可以得到证明。

二、辨体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净公上人讲述

  《解》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读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佛说此经根据什么理论与事实说的,要先明了,然后才能真正产生信心,依教奉行。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实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生活环境。大乘经对我们是如何的重要,不能不明白自己的生活环境。不明即迷惑,迷必颠倒,以真为假,以邪当正,以恶当善。因而处世待人接物以及思想观念上均发生错误。大乘经指导我们一条正确修行之路是其殊胜处。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这一段话是很难懂,而确是事实真相,简单扼要的说出来了。实相,哲学家称之为本体。佛在大乘经中解释说,从体上讲‘无相’。宇宙万法如何生的?世界如何来的?动植物如何有的?都是由一个根源生出来的,这个根源即是本体。古今中外哲学家宗教家均探讨本体问题而未得到结论,有所谓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唯心、唯识诸说,佛在三千年前已在大乘经中说出来了。佛说万有的本体是心,天地万物皆由它变现出来的。能变的是一个,所变的无量无边,这就是大乘经讲的真如本性。楞严经阿难找真心找了七个地方,佛皆说不对。这个真心无形象,无色彩,非过现未,非香味触法。但它是有,不是无。佛法常用一个‘空’字形容它。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讲现象,空讲本体。空是能变,色是所变。诸位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境界,一定有一个能现梦境的东西,比作心性,梦中现的境界是色相,是由能现的体变现出来的。色相是假的,能变的是真的。所以心叫真心,性叫本性。相是假的会变的,能现相的体是真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变现出来的,所以禅家有一句话:‘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我们现在是在迷,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造业受报,感受六道轮回,全是自心变现出来的,离开心性无有一法可得。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但第二念就错了。第一念是本性,第二念是妄想执著。如能把一念保持著就成佛了。第一念没有分别执著,对外面万法都是平等的,没有善恶、是非、邪正、真妄、利害,此之谓一真法界。第二念分别执著就起来了。譬如我拿著一件东西在手上,你第一眼看见,很清楚,但你第二念想想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字,它本来没有名字,名字是旁人给它起的,是假名,叫一张纸,白色的,就是起了分别执著。从此引起贪嗔痴慢。我们不能保持第一念不变,遇到任何境界立刻就迷,而且迷上加迷,轮转六道,无有出期,此乃佛法的根本理论,不可不知。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会变,金不会变。相会变,体不会变。心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可惜我们的妄念一个接一个,永无休止,因此见到的相是妄相。如果有一天真正得到一心,就真见到实相。实相是一切法不生不灭,佛经中称为‘无生法忍’。

  我们是用生灭心,所以看一切法都有生有灭。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诸佛菩萨用不生不灭心,看一切法不生不灭。学佛就是要功夫达到一心,大乘佛法的修学以此为中心。禅宗称为禅定,念佛法门称之为一心,一心就是禅定,也是实相、真如、本性。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与禅宗明心见性是一个境界。在教学方面,必须建立名相术语,便于使人体悟。名词是假设的,不可执著。世间法最大的毛病就是执著。我们研究心性,谈到以上真如本性种种名相,自己不能执著,也不能叫别人执著,佛法修学最困难的地方就在此。佛说法四十九年,而在金刚经上说,他一句法也没说。他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我们对于佛所说的法不能执著,这一点要深深体会,一执著就迷了。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病根就是分别执著,一句话说破了。没有分别执著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我们眼前的生活。佛法没有别的,只是破执而已。我执破除,证小乘阿罗汉果位,大乘法执破除就圆满成佛,成佛即破二执而已。我执是烦恼障之根源,破了我执,见思烦恼就断了,破了见思就出了六道轮回。法执是无明之根源,破了法执无明就断了。大小乘经典均为此讲,所以许多宗派无量法门,其方法理论都是帮助学人破执与明心见性。今天我们选择的是念佛法门,念一句‘阿弥陀佛’,以自己真实工夫,再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之加持,根性利的,肯放下分别执著,容易开悟。

  ‘觅之了不可得’指心性而言。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找不到一个可传法的人。后有慧可来求法,对达摩真诚恭敬。达摩打坐不理他。慧可为表示诚心,以刀断其左臂呈上供养。达摩感而许之。慧可向达摩说:‘我的心不安,求大师替我安心。’达摩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予汝安心竟。’慧可闻下大悟。他们二人对话,达摩是说而无说,慧可是听而无听。心是有,不能说没有,尽虚空遍法界,宇宙万法百界千如都是它变的,但是不能说宇宙万法是真有。我们看是真有,乃是用分别心看,真相是‘当体即空’。开慧的楞严经说: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还说了一个生灭,不说生灭,我们没办法体会。生与灭是一,不是二。它的相是假相,经上说是妙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心要清净到相当程度才能领略其中意义。例如看电影,底片是一张一张的,放映时速度太快,只看到连续相,一秒钟开关二十四次,心粗定功不够不能辨别。佛说宇宙万有假相之生灭,只在弹指间。一秒钟可弹指四次,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所以一秒钟的生灭恰好是两个十万八千。你怎么能察觉它是假的呢?大乘八地菩萨,定功深,可以看得清楚。

  符按:楞严经卷二有‘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一词,指世间一切幻化之相,皆由吾人一念妄觉幻现。此明因缘生法,既无实体,徒有假名假相,故当体即空。幻化之相虽假,而其性本真,此性体无相而能现诸相,且为诸相所依,一切相都是性变现出来的。性是能变,相是所变。性是真实而非虚妄,故取名曰实相。实相者无相无不相。性虽非相而能现相,一切相皆缘性而起,故又曰无不相。这正是表明性体的真实相状,所以它是空有不二,性相圆融,也就是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义。所以法师说:心要清净到相当程度才能领会到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初机同修或对实相一词不尽明了,特补充数语,以供参考。

  念佛念到‘工夫成片’是第一步,进一步‘事一心不乱’,再进一步,念到‘理一心不乱’可以见到这个生灭境界,相都是幻相,非真相。如确能体会到或者能肯定,即了解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乃是真实话。有为法在百法明门论中说,所有一切法归纳为一百法,其中分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大类。除六个无为法之外,其余九十四个皆叫有为法。有为法皆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这是事实,若真能相信即得到清凉自在,此乃大乘佛法之真实受用。百界即十法界之展开,每一法界又俱足十法界,故为百界。千如、每界均有十如是,出自法华经。‘十如是’为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法界有十如是,一百个法界就有千如是,故称‘百界千如’。

  大乘菩萨不执著有,亦不执著空。大乘以下,凡夫执有,二乘执空,偏在一边都错了。执有轮转六道,执空不能见性,惟大乘菩萨知道事实真相,两边都不执著。心性不可得,境界亦不可得,不可得是真的,如认为可得是错觉。我们这个身体与一切万法皆是刹那变化生灭,无有一法可得。若真能深深了解此项事实,则得失之念即淡薄,烦恼忧虑可以减少百分之八九十。此是境不可得,事亦不可得。心经说‘无智亦无得’,不只五阴、六入、十八界不可得,连能证的智与所证的菩提涅槃皆不可得。因为心性是空的,能变的不可得,所变的焉能可得?入此境界乃真相大白,悟入实相,对一切事物可以尽情享受,不可以为是真的而想占有,在世间生活可游戏神通。

  本性绝无虚妄相,缘虑是思想,分别是见解,心性中无此缘虑分别。古德教初学先从根本智下手,根本智是无知,求清净心,不准你有见解有思想,离一切语言文字,长时在定的境界。今人学佛从有知下手,有思想有见解,乃大错特错。学佛学的再好,只能称为大佛学家,而不能断烦恼,得清净心,了生死,出三界,超凡入圣。净宗修学比较特殊,人人可学,不把心住在定上而叫学人把心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上。心中除‘阿弥陀佛’外,没有一点东西,此谓之有净土,有净土必生净土。

  学佛同时对于世间事还是要作,而且作得更负责,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华严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是心性,永远清净,事是万象,世间事作得更圆满。在现代弘法,必须用开放的方法。目前无论男女老少,每人都求名闻利养,你若说学佛要放弃名利,没人学了。要辅导众生用正确的方法去求取称心满意的名闻利养。这并不违背佛法,佛法本来就是叫人离苦得乐的。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佛事门中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功名得功名,家庭美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样样都求得到。熟读并遵循净土三经的指导,即能达到这个目的。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实相也是一个名词,亦假名,离开名字相,即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起一念的时候见到的是真相,用一心才行,用念头即二心,再有分别即三心。无相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虚妄相,没有念头。‘即’字是说生活在这个世间,离不开,只能受用它,一切万事方法均存在,是有相,但是不执著它,它即不起副作用。但也不能舍弃,舍弃又执著空。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这是说明不落两边,寂与照可以互为体用。实相即心性,心性之体是寂,它起作用是照。亦可说心性之体是照,它起作用是寂。寂是寂静,一念不生,即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照是明了,宇宙万事万物清清楚楚。体是非寂非照,本来说不上寂照,落在寂或照上就起了分别。世出世间圣人都叫我们用中,决不偏于一边,小乘人偏在空,凡夫偏在有。中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如如不动’是寂,‘清清楚楚’是照,这个理论太重要了。实相难以形容,离言说,离文字,离心缘。言语说不出来,思维想像也都测不出来。古德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起心动念已非实相之体,寂照对实相都加不上,但它确有寂照之意义存在。澄清之水,水面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到外面清清楚楚。心地清净,通达十方三世,谓之照,又称神通,非凡夫所能理解。此种能力非诸佛所专有,一切众生均有,可惜丧失了大部份。今天眼能看,耳能听,鼻能嗅,均属神通。但其能力小到眼睛隔一张纸就看不见。听的能力亦复如是。此能力如何丧失?就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一起,照的能力失掉。有一念起了障碍就迷,愈迷愈深。这些道理,如何迷的,如何打破此迷恢复清净心,在华严唯识六经十二论中说的最详细。迷是感情作用,情愈深,迷的愈重。情由迷妄中生出,乃虚情假意,会变化的。照是理智,由理智生出来,永远不变,是真情。佛法不用这个情字,用另外一个名词叫慈悲,慈悲由寂照里生出不会变。

  无量寿经经题上有‘清净平等觉’五个字,‘清净平等’是寂,‘觉’是照,由此生出大慈大悲。如何才能契入这个境界?从‘看破放下’下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把分别、执著、忧虑、牵挂统统放下,在日常生活中随缘度日,得大自在,乃是真正的幸福。

  ‘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这两句就是我们的本性、一念心性,也就是诸佛如来的身土。身土不二,因寂照不亡,寂照可以互为体用,这是最原始的理论依据。常寂光土与清净法身均属于心性之本体。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是从体起用,比较容易体会。法是一切万法,一切万法是自己,身也是万法之一,此义非常难懂。佛常用梦幻作比,梦中有现象,梦中也总有自己,除自己外,有山河大地,楼台殿阁,诸多人物。梦中境界从何而来?梦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其他景象也都是这个妄心变现出来的。因此可以领悟到整个的梦原来就是自己,全梦即心,可以肯定。我们现在正在作梦,十法界依正庄严,山河大地皆是自心变现出来的。除了真心本性之外,无有一法可得。佛与大菩萨对此事实认识清楚,证得法身,所以他对众生是一律平等对待,因虚空法界与自己是一体,不谈什么条件。佛菩萨对于众生是自己对自己,所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世人不知,罗汉辟支佛与权教菩萨都不了解。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亲证事实真相才了解,其思想见解想法看法与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此之谓‘入佛知见’。

  ‘寂照强名报身’。寂照是功夫,清净心起作用,充满智慧,成智慧之报身,看尽虚空遍法界是寂灭的现象。‘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此从性修而言,性是本性,真如本性的寂照每人都有,凡圣相同,在佛不增,在凡不减。修德不同,佛菩萨有修行,事实真相他明白,佛菩萨对我们讲,我们疑信参半,甚至于不能接受。照、清清楚楚,眼见色,耳闻声。寂、如如不动,在境界上未起心动念,此谓‘自受用身’。如如不动,绝无烦恼,样样清楚,充满智慧,这是自受用,亦即自己真正的享受。

  我们日子过得艰苦,烦恼这么多,没有寂。心里胡思乱想,而对外面什么都不晓得,没有照。帮助别人要寂照,自己要如如不动。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才能指导别人。自己如如不动,才不会被人牵著跑,就得大自在。只有照没有寂,度众生与众生接触,名闻利养全来,生出贪嗔痴慢,就被众生度跑了。应化身是他受用身,帮助别人的。实相无二,亦无不二。宇宙万有,原来是平等一相,其中无有差别。金刚经说大千世界是一合相。万物之基本物质是一个,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同,所以宇宙万法是平等的,都是一合相无差别。科学家若是读佛经,一定对于释迦牟尼佛佩服得五体投地。

  见到事实真相,平等无二,如再起分别执著,是非善恶,乃大错特错。有人怀疑,既然万法平等无二,佛为什么还说真心妄心?应知佛说真心妄心乃方便说,若真实说则不开口。四十九年所说都是方便说,要由方便说中悟入真实,但不可执著佛所讲的名相。听经要由清净心听,可不能想,一想就把悟门关闭了。把佛法当作世间法学习就变为‘佛学’,不是‘学佛’。学佛要开悟,要学清净心,要学寂照。先把原理说出来,然后再落实在事项上。体是实相即心性,依是依报,正是身体。法是法身,报是报身,亦自性变的。自是自己,他是别人。自他不二,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能说’是释迦牟尼佛,‘所说’是阿弥陀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能度’是诸佛,‘所度’是众生。‘能信’是我的心,‘所信’是此法门。‘能愿’是自己的向往和希望,‘所愿’是西方极乐世界。‘能持’是身口意,身拜佛,口念佛,心想佛。‘所持’是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能生’是能往生的条件,即信愿行,‘所生’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有四种净土,而四种融合在一齐,一生一切生,唯西方有此殊胜。‘能赞’是十方诸佛如来,‘所赞’是西方净土。这些都是实相,佛为我们说法唯一的凭借即是实相。兹再次向各位同修说明,此理通于一切所有大乘经,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不但如此,世出世间一切法也都能通达,因为无有一法不是由心性变现出来的。圆教初住菩萨有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明白此理,修学的心就定了,不会再想天台也很好,或者禅宗也不错,都想学学。宗门教下任何宗派,如能契入,都能成就,但必须要专修,专修容易成就。古来大德虽所修法门不同,而方向目标则同,彼此赞叹。现在学人往往赞叹自己,毁谤他人。

  符按:蕅益大师要解,文义颇深,幸赖法师剖析入微,方略领大意。上文系五重玄义中之辨体,似仅举实相为体,未及其他。大师在文中亦说大乘皆以实相为正体,而每部大乘经之体亦应各有特性。在下认为阿弥陀经大部份述说极乐国土之功德庄严。就大处言之,此经固以实相为体,若专对本经而言,以西方国土,依正庄严为经体较为切题。爰不揣鄙陋,将五重玄义用现成经文草拟简明小标题,以资初学易懂。是否有当,敬请师父鉴核斧正。

  1、释名 阿弥陀佛,无量光寿。

  2、辨体 西方国土,依正庄严。

  3、明宗 信愿持名,一乘妙果。

  4、明力用 往生不退,圆证四土。

  5、判教相 最极圆顿,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