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理想的讲记敬摘点滴20241051025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10-5 10:28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理想的讲记敬摘点滴20241051025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理想的讲记敬摘点滴


...善的话,即使你做的事不是很圆满成功,佛经中说,这也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所以,善和恶的标准,关键是以心来衡量。假如你的心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想利益众生,这是最好的一种善。
  尤其有些人在做慈善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别人不理解。我在“国际慈善论坛”上也讲过,如今慈善还没有完善立法,透明度和公信力也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别人不信任你,觉得你可能抱有目的、有其他想法,这些都情有可原。但只要你动机是好的,纯粹是想利益别人,就不要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也没有必要瞻前顾后。
  要知道,没有慈善的话,很多孩子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若能将众人的力量聚合起来,哪怕资助一个孩子读书、哪怕挽救一个病人的生命,这也非常有意义。所以,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都需要一种爱的力量。对你自己来讲,这也会让生命变得非常充实。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我们走入社会面临实际利益时,则很难保持和坚定自己的信仰,我们应当怎么做呢?
  问:我是华中师大哲学系的学生,刚才听了您前面的问答,觉得受到很多启发。包括您在昨晚的讲座中也说了,希望我们当代学生能先从佛教的基本理论出发,去完善自己的信仰。
  我只有一个问题,毛主席曾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做一辈子好事难。”我们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教诲,自然会去做善事,或者追求一种信仰。但我们走入社会面临实际利益时,则很难保持和坚定自己的信仰,我们应当怎么做呢?
  索达吉堪布答:你的问题很好!现在的学生在学校里若遇到好老师,刚毕业时心态会很平静,心也很纯洁、很有理想,觉得一定要为社会、国家做贡献。可是到了社会上不到两三年,原来的志气就荡然无存了,因为一些事物的诱惑性太强,自己也不得不同流合污。就像佛教《大智度论》中的一个比喻[2]:一盆热水倒在寒冬中的冰池中,一开始会融化少许冰,但最后自己也会慢慢变成冰。所以,很多大学生提前要有个心理准备,看自己能不能一辈子都坚持做善事,一辈子都保持自己的善心?
  若想保持这种心态,长期串习是很重要的。而且你还要明白,做慈善、做好事不能只停在理论上,而应从内心中明白它的重要性,进而生起一种决心:“虽然社会上这么乱,但我还是要过清净的生活,做有意义的事情。”
  实际上,如今这样的人也非常多。像高老师写了那么多书,从事这么长时间的教育工作,真的非常神圣。我并不是看到一个人就赞叹,而是觉得他为了培养学生,一直留守在老师的岗位上,确实非常伟大。否则,现在不少老师稍微有点能力,就马上买房、办企业,在外面搞各种活动,自己的心根本不在教学上了。
  所以,我很希望你们在学校时,要经常发这种决心:“我进入社会之后,宁可事业上、钱财上不是很成功,也要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话,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对你的很多行为会有一种约束。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您认为怎样才是一个好的修行者,有没有这个标准呢?
  问:您认为怎样才是一个好的修行者,有没有这个标准呢?
  索达吉堪布答:修行境界是有不同层次的,比如说,禅宗有禅宗的很多境界,修菩提心有菩提心的很多境界。我们所修的每个法,都有不同的标准,就像大学生有大学生...(●[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七集)


...所致。知识和道德有时并不能统一在一起,分别念的增盛也往往和所谓的见多识广、饱读诗书联系在一起。佛教徒了解佛理的最终目的还不是为了将之运用于自己的生活,指导自己的修行,特别是修心。否则若理论与实践脱节,你就是能把《大藏经》倒背如流,佛理还是佛理,你还是原来的你自己。其实我们已见过太多的“佛教学者”,在强调培养一个人养成高深佛学修养的同时,应别忘记还应把他锻造为一个合格的修行人,因佛教对我们来说,首先就是一种基于正信基础上的信仰。所以我才会发自内心地赞叹藏地普通民众所拥有的对佛法那份纯正的信心,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有了这种信心,一种信仰才能得以建立,一切成就也才能谈到实现的可能。毕竟我们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一种所谓的知识,而是要把此种知识用于解脱生死的实践中。在这一过程中,信心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信心作指导的求知、求证,与世间的求学又有什么分别呢?
  还有一种现象不知大家观察过没有,即在别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一些在家人端坐法座之上给很多人,包括很多出家人讲经说法;此种现象在藏地也有,但实属凤毛麟角,极为罕见。藏地绝大多数讲经说法的法师全由出家人充任,这种庄严的景象实在令人振奋。出家与在家绝无高低贵贱之分,也都能通向佛陀开示的终极解脱之门。但在显现上,出家、在家毫无疑问有分工之不同,有职责之轻重,也有所承担义务之大小之别。故岂可以一种标准,不论是出家人的标准,还是在家人的标准去要求全体修行人整齐划一地遵照执行呢?
  要求所有在家民众都能达到格西、堪布那样的佛学层次,这是一种非常美好、善良的理想,而且我们也完全尊重这种理想。但我们同时也很清楚,那毕竟只是一种理想。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藏传佛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济群法师问: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索达吉堪布答: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中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见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理证的推导下,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刹。”又在《大云经》中如是说道:“我灭度后,满四百年,此童子转为比丘,其名曰龙,广弘吾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生光如来,应正等觉果位。”藏传佛教的中观见解其源头就来自于这位得佛授记的龙树菩...(●[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七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