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黃金價格

標題: 法妙音》第三册因果的奥秘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8-31 22:29
標題: 法妙音》第三册因果的奥秘
敬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正法妙音》第三册 因果的奥秘
《正法妙音》第三册 -因果的奥秘  
益西彭措堪布




因果的奥秘  
  思总业果  
  思别业果  
  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深信业果之总结  
  《因果的奥秘》思考题  
  十善楷模  
  科判  






思总业果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观自在菩萨!
顶礼全知麦彭仁波切!
顶礼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尊!
人类作为具有智慧的有情,总是在以自己的智力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奥秘,不断寻求安乐之道,但始终没有得到圆满正确的答案。
两千五百多年前,本师释迦牟尼佛苦行成道,彻底照见器情世界所摄的万法都是遵循因果规律,以如是因、如是缘而现前如是果,而且决定安乐和痛苦的因素,唯一分别是善、恶。
为了将一切众生安置在安乐的果位,大悲的佛陀以深浅广略不同的方式再三宣说因果的至理,让人们在认识苦乐因果的规律之后,能自觉地转入安乐的轨道,用自己的智慧去打开内在深广的安乐之源。这样一种能普遍利益一切生命的因果学说,经过菩萨们不断宏扬,千百年来,在善良而有智慧的东方人心中,已经深深地扎下根,成为牢不可破的理念,一切行为的取舍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可以说,这样一种真理对人类起着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开发生命内在善心与智慧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但是,近代由于科学的崛起,人们过分崇拜外部物质世界表面的辉煌成就,由唯物至上的偏执,障碍了对内心世界奥秘的认知。以往以因果观念为核心、随善恶标准取舍行为的方式,被随心所欲、颠倒善恶的盲目行动所取代,因果的观念正在逐渐泯灭。人们对于遍及一切时空、一切行为的业果相,茫然不知,反而认为三世因果是禁锢人性的宗教思想,清规戒律是压抑人性、使人性不能自由伸展的枷锁,只有把因果报应的学说彻底推翻,才能解除精神上的禁锢,获得自由和幸福。
由于对苦乐因果的愚昧不知,现代人的行为随意放纵,道德沦丧、人心日下,由此导致种种自然灾难、家庭危机、身心疾病、社会动荡的问题频频发生。整个世界从有情身心到自然界,从个人到社会,都在走向自我毁灭的绝路,而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业果愚。
事实上,安乐的源泉是善,如果能透视安乐和善的必然关系,从而生起胜解,就能打开通往安乐世界的大门。不论是暂时的健康、长寿、财富、和谐的家庭、社会、生态,还是未来长远的安乐,都可以通过把握因果而取得。
由此可知,如果失去因果观念这个根本,人类就会疯狂地趣入恶业之中,引发暂时和长久的灾难。相反,如果人类内心能建立因果观念,就会因此而获得拯救。
为了重新谛造一个安乐的世界,我们按照摄集圣言心要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深信业果部分,逐步来认识宇宙之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奥秘之一——因果的奥秘,从而引发出一切善乐的根本——对因果的深忍信。
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四:一、思总业果  二、思别业果  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四、深信业果之总结
第二,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 中分三:一、思总业果;二、思别业果;三、思已正行进止 之理。
前三个科判的次第之中,隐含着一个道理:前二“思总业果”和“思别业果”,是“正行进止”最根本的因。如果未能数数如理思惟总的业果(包括业果的四条道理、别别的十业、十业果)和特别业果(八种异熟功德及八因三缘等),就很难发起后面的如理取舍。我们断恶行善的心往往很疲软,意志力薄弱,不能在人事、环境中保持操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呢?如果不能找到病因,心不可能会转变;相反,若能找到病因,在因上对治,自心决定会转变。那么病因究竟何在呢?就是因为缺少由数数思惟所引起的胜解。在没有思惟总别业果之前,人都是处在一种愚痴的状态中,体现为身心行为大胆放逸、盲目任性。若能针对此因对治,在因上反复如理思惟业果,引生不可夺的胜解,那么,一切三门所作决定会被这个胜解所摄持,而不被任何邪师邪说所动摇,即使身处万人造恶的环境之中,也能坚持原则,洁身自好。所以,如理思惟之后,将令身心转入谨慎取舍的稳固修行之中,从此知道畏惧业果、防护三门,而有一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气象。
甲一、思总业果分二:一、正明思总之理  二、分别思惟
初中分二:一、正明思总之理;二、分别思惟。
乙一、正明思总之理分三:一、略说  二、广说  三、摄义
丙一、略说
今初。初中有四。
业果的道理分为四个部分。
一、业决定:这三字的含义很重要,由此能引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方法论。
这个世界一切的人事物,包括天体的运行、草木的生长、个人的命运、社会的运行,是由谁决定呢?以佛法而言,唯一是由业决定,不是以上帝决定,不是由君主决定,不是由“我”决定,不是无因无缘产生,这些都是愚昧的说法。只有业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她像一位画师,绘出天堂、地狱,绘出欢乐、痛苦,绘出刀山、火海,绘出日月、须弥,绘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一切无一不是业力所画;她又像是一位舞蹈家,生命中每个细胞的颤动,每一心念的发起,每一次人类世界的活动,都是她的游舞。这就是业决定之理。
二、业增长广大:此理告诉我们,业在初造时,即使极其微小,但随着业成熟所显现的果报却极为广大,这是业力放大的规律。遵循此理,古人教导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四、未造业不会遇,已造业不失坏:这是从反面说明业无丝毫空耗,果无丝毫浪得。已造之业不会失坏,未造之业不会得果。
这四条是总纲,一一展开便有无量差别相。
丙二、广说分四:一、业决定之理  二、业增长广大之理  三、未造业不会遇  四、已造业不失坏
丁一、业决定之理分三:一、诸苦乐唯由业所生  二、总结  三、于此生定解之功德
戊一、诸苦乐唯由业所生
业决定理者,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
这一段,是从正反两方面决定一切苦乐感受唯一是由业产生。就乐而言,一切乐受唯一是从先前所集的善业发起,下至地狱众生由凉风吹拂所起的乐受,或者饿鬼获得一口痰的乐受,上至圣者相续中的大乐,从小至大,从粗至细,从外境到身心,这一切乐受都是从善业生起的。如果能找出以不善业发生安乐的反例,就可以说业相不决定,但即使以佛眼周遍观察轮涅安乐,也绝不可能找到一则反例。正如火的自性决定是燃烧,如果有火不燃烧而凝固,那么名言中便不能决定火是定持燃烧之相,但这种反例并不存在。同样,善业决定是持能生安乐之相,一切安乐决定唯一是由善业所引生。为何如此?法尔如是!正是因为有这种业的法性规律,我们才知不是以上帝等造物,而是宇宙本来就有令人敬畏的因果律,这是宇宙的大法则,又名天理。
再以苦来说,所有逼迫身心的苦受,比如:内在身心之苦,外在自然界的灾难,从地狱有情的苦受,到阿罗汉相续中的苦受,这一切的苦受唯一是从先前造集不善业所发起的。从善业发生痛苦决无是处,即使以佛眼观察圣凡相续中的任何一种苦受,决定都是源自恶业。如果有一种苦受是从善业产生,则整个缘起律都要被推翻。
以上是业决定之理。“决定”是一概周遍,没有丝毫不定。这个道理说到彻底,正是由于空性而缘起:一切法本体是空,若有半点实有,则不可能缘起,以万法性空,所以是缘起,并且这种缘起精确得丝毫不爽。
下面引教证:
《宝鬘论》云:“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
《宝鬘论》说:整个世界之中,身心器界的种种苦受均由不善业产生,如是地狱、饿鬼、旁生等恶趣从何处而来呢?唯一是从不善业而来。另一方面,从因的善业显现出果的善趣,身心世界的一切安乐,无不是从善业产生。此教言说明,一切苦乐由业决定之相。
以人间而言,有那么多穷苦疾病,有那么多战争
灾祸,是否上天有意作弄人呢?是否无故惨遭灾祸呢?都不是,这些唯一是从不善业发生的。《百业经》说:“世间业所生,以业绘苦乐,诸缘聚生业,以业受苦乐。”
戊二、总结
故诸苦乐非无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顺因生,是为从总善不善业生总苦乐。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
此段总结两条:第一,总的一切苦乐非无因生,不是非因生,唯一是从黑白业而生;第二,苦乐的种种差别,唯一是随黑白业的种种差别,没有丝毫紊乱而各别现起的。前者是总说,后者是差别。
为什么苦乐不是无因生呢?苦乐若是无因生,应成恒有恒无的过失。以平等理观察,比如:如果胃病是无因生,那就不必观待因缘,即使引生胃病的因缘消失,仍应有胃病;或者不衰老是无因生,应成即使导致衰老的因缘积聚时,也仍然无衰老。实际上,因为有情的苦乐是偶然性的缘故,所以苦乐并非无因生。
苦乐不是以自性产生的理证:因为数论外道所承许的自性是常法,而苦乐是无常法,以常法不可能产生无常法。如果以常法能产生无常法,应成虚空之中能出生鲜花。再看,是否以自在天或上帝支配有情界的苦乐呢?以大自在天派的观点为例,他们认为痛苦等是由常法的大自在天所造,大自在天想让人痛苦,人就会痛苦。那么,我们可以观察:大自在天创生万法时,是否需要观待他缘?若需观待他缘,则与大自在天随欲自在的法相相违。若不需观待他缘,而承许大自在天是万法唯一的生因,则与世间现量相违。因为世间现见稻种、水、土、阳光等因缘聚合时,必定会出生稻芽,即使大自在天也无法遮止;如果其中有一种因缘不具,即便大自在天也无法令稻芽出生。同样,有情被杀时,唯一感受痛苦,大自在天也无法令其生起乐受;或者念佛求生西方,在净业成熟时,大自在天也无法遮止极乐世界的现前。正是因为“并非因果以彼有则随有,以彼无则随无”,所以论中说“苦乐等非自在天等不顺因所生”。此外,还有万法若是依大自在天或上帝等的意志而创生,则有大自在天等应成无常、不自在之法的过失等等 。因此,苦乐不是以自性、自在天等不随顺因所生。
这样遮破无因生和非因生之后,便能决定:自己的苦乐唯一是以自己的黑白二业所引生,此外再无其它作者,不是以某个主宰或外物能将苦乐强加给我们,也不是无因无缘而能现前苦乐。
了知苦乐唯由黑白二业产生之后,进而应认识:一切苦乐的差别,唯一是由黑白二业的差别所导致,并且精确得丝毫不爽。
首先,以总的六道而言,以引业的善恶差别,所感的总报也有苦乐之别。比如:天人是以善业转生天趣感受乐报,地狱众生是以恶业堕入地狱而感受无量痛苦。其次,以同一道众生而言,虽然引业相同,但以满业的善恶差别,而须别别感受不同的苦乐。比如:一般的饿鬼每日都被饥火逼恼,而有些大力恶鬼却能享受天人般的妙欲。至于人道,如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人口有十几亿之多,却无法找到两个命运完全相同的人。人类纷繁复杂的苦乐万象,唯一是由满业的善恶差别所致。再次,即便是同一个众生,由于所造满业的善恶繁杂,他的人生境遇也是有苦有乐。比如:一个人以安忍业感召相貌庄严,又以布施业感受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却以杀生而感得多病短寿,又以邪淫业,妻子红杏出墙,婚姻生活痛苦不堪。
由此可见:善恶趣的总业报,分别决定是由善恶业所牵引;而别业报中,决定是以善业圆满乐报,以恶业圆满苦报。总之,总别业报的乐苦,别别是由善恶业所感,报应丝毫不爽。如《百业经》说:“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乃极大。”众生无量的痛苦与安乐,佛说唯一由业产生,黑白二业也有无量种类,以种种不同业造就种种不同众生,各有各的性格、相貌、苦乐、遭遇。这张“业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遍及一切情器世界。所以,
不但是有情本身,乃至有情所依的器世间也是如此:下至风轮,上到色究竟天的天宫,这一切差别相,都是由众生业的差别所感。如经云:“随有情业力,应时出黑山,如地狱天宫,有剑林宝树。”随有情各自业力,在因缘成熟时,就会现前黑山、地狱的剑叶林或天宫的宝树。
《入中论》说:“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由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俱舍论》也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如果能信解以黑白二业决定苦乐,以业差别决定苦乐差别,再以这条道理观照世界,便会发现万法本是那么井然有序,丝毫不乱,而贯穿其中的规律便是因果律,这就是宇宙定律。
以上业决定之理,实际上是一切佛法的基础。这条公理只有佛能说出,许多大科学家都在探寻所谓的宇宙方程式,但是他们都不能完成,原因是以有限的分别心无法观照到万法的规律。为什么说这条业果大定律唯有佛陀才能开演呢?因为这是一条普遍规律,它的适用范围是:时间,从过去无始一直贯穿到未来无终;空间,遍及无量世界,小到基本粒子,大到无数天体。它贯穿每一位有情的每一种显现中,是这样一种平等而周遍的规律。世间任何科学家、哲学家、外道宗教家,出世间任何有学道圣人,都无法以自力现量决定。由于它的自性周遍地涵盖了宇宙时空的任何一法,所以这种决定相只有佛陀能现量照见。我们凡夫不依佛语,仅以自己极为狭隘的心识怎么可能了达呢?
世间凡夫众生所认识的一切规律,实际上也不离业决定理。比如:农民在他所能认识的一分上,也能肯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如果不依佛语,凡夫以自力是不可能对一切法普遍决定的。不但不能决定,反而会将这条普遍成立的因果律分成两分:只在有限的一分上承认有因果规律,而在此外的无量所知法上否认因果规律。譬如:自然科学只承认色法这一分,但对最根本的心法却茫然无知;或者顺世派只承认现世从生到死的一段,不承认无始过去及无终未来,因此不可能承认三世因果;或者持二世论者认为下一世有天堂,此外一概不予承认,这也仅仅是在有限的范畴中认识一点而已。
试想:如果不能承认一切由业决定,而仅仅承认在色法上有一分缘起,否定心上有苦乐法则,或者只承认现世这一段,否定三世,以这种片面的认识,想把身心行为完全纳入善的轨道,就会有很大障碍。比如:一个人承认一死永灭,现世不论行善、造恶,都不会有来世果报,果真如此,那么谁还愿意约束自己而循规蹈矩呢?如果只认为色法上有规律,否定心法上有规律,又何必战战兢兢地克己复礼呢?所以,没有这条业决定之理,一切道德都会失去建立的依据。相反,若能信受一切由业决定,就能超出一切不信业果者的境界。这种信解其实是一切白法的根本,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限深远的,给人带来的利益也是无量无边的。可以说,从对业果生起胜解信的那一刻开始,直至成佛,以这条坚定的信念,可以引导一切行为。所以,对业果的修习根本不是小法。
若能信受业决定之理,自己的身心行为便不会愚昧,三门行为将会由此而发生极大的改变。因为原先一切想法、做法、说法的所依,是一种不正确或不决定的知见(只承认一分,或者根本不承认因果),三门都是缘着这种状态而转,所以作人行事的动机、方法很难不违因果。因此,如果不能对业果生起定解,身心的种种恶行从根本上便没有能遮止的方便,而以邪分别认为可以随心所欲、不守规矩,或者认为可以不劳而获、侥幸取巧,可以不负责任、不顾他人、社会及后世。为什么会这样颠倒错乱呢?从根子上说,就是由于对业果无知。因为真能信受以业决定一切苦乐,则不需他人管制,自心会自觉地趣入一切善行之中。对业果的胜解信,具有一种统摄的作用,它会在一切境界之中引导你、摄持你的行为。如此一来,生生世世行为的大原则就可以建立起来,从此一切行为都会自觉随顺着因果的正道而取舍,不再随顺邪说,不再犹豫不定。因此,业果正见是一切白法的根本。
戊三、于此生定解之功德
若于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
如果经由学习业果,而对业果的决定相或者毫无欺诳之相获得定解,则是一切内道佛弟子所拥有的正见。此业果正见被赞叹为一切世间人天,出世间声缘、菩萨等所有白法的根本。相反,对业果的决定之相无知、邪知或疑惑,则是尚未生起一个佛弟子所应具有的基本正见。此业果愚被呵斥为一切黑法的根本。佛于经中明言:“不见后世,无恶不造。”
丁二、业增长广大之理分六:一、总说  二、由公案引发定解  三、以胜解信成就殊胜之理  四、由知业与身心关系密切后,当励力断恶行善  五、以教证说明  六、摄义
戊一、总说
业增长广大者,谓虽从其微少善业,亦能感发极大乐果,虽从微少诸不善业,亦能感发极大苦果,故如内身因果增长,诸外因果无能等者。
“业增长广大之理”也是决定的。假使有业是微少,得果也同等微少,或者业是巨大,而得果却微少,则可说业增长广大之理并不决定,但实际上此理是周遍成立的。我们可以观察:任何一种蔬菜种子所生的果,是否与种子本身一样大?倘若如此,谁还愿意种菜呢?外在色法的因果增长程度尚且如此,何况有情内身的因果,其增长程度必定远超前者。因为一切法之中,心的力量最强,心起微善可造大福,心起微恶可召大祸。
思惟此理与修行密切相关。如果对此理不生信解,便很难断除微恶如舍毒蛇,摄集微善如取纯金,而一旦引生信解,便会在因上谨慎地取舍。我们往往认为在小的方面可以随意一点,其实这种想法也是业果愚的表现。《功德藏》中说:“无忧树种如芥子,每年果实成熟时,一枝一增一由旬,善恶果增不可喻。”好比无忧树的种子,细如芥子,可是每年果子成熟时,它的树枝可以增长到一由旬。一个芥子有多大呢?假设有一厘米,结果增至一由旬,等于四十里或二万米,一厘米变成二万米,增长倍数是二百万倍。然而,有情内相续中善恶业的增长程度,以这个比喻还不能形容。所以,论中“从微少业亦能感发极大果报”用了“极大”二字。了知这条规律之后,便不应忽视微细善恶业的取舍。
此亦如《集法句》云:“虽造微少恶,他世大怖畏,当作大苦恼,犹如入腹毒。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亦作诸大义,如诸谷丰熟。”
这又如《集法句经》所说:虽然所造只是微少的恶业,但在来世业力成熟时,那种果报的痛苦将会令人生起大怖畏,就像进入自己内脏的蛇毒,虽然最初只是一点,但发展起来却足以毁灭一个人的性命。另一方面,虽然所造只是微少的福德,但在来世将引起巨大的安乐,也能造就诸多大义,就像谷物成熟而丰收一样。
归纳而言,稍作罪业便会引生大苦恼,稍作善业便会引生大安乐。了知此理之后,在行为上即不应轻视、放逸,因为这是法尔道理,也是遍智佛陀在以三种观察而清净的教法之中所宣说的缘故。
戊二、由公案引发定解分二:一、《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所出公案  二、《贤愚经》所出公案  
从轻微业起广大果,此复当由说宿因缘发定解者,如《阿笈摩》说,牧人喜欢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五百饿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缘,并《贤愚经》说,金天、金宝、牛护因缘,当从《阿笈摩》及《贤愚经》《百业经》等,求发定解。
对此处的方法,有人怀疑:道理只是简单的一句,为何却要参阅那么多的公案呢?回答:如果阅读思惟众多公案与不阅读思惟时的效果相同,那么大可以不必参阅。然而,若通过阅读思惟能加深认识,就应依此法实行。
论中教导我们,应由过去因缘引发定解,就是教导我们以公案为样本,心中按照公案,以总相的方式来作观察。这是引生定解的方法。譬如:别人告知一个抽象的道理,你一时领会不了。这是因为抽象之理本是事相中的道理,不离开具体事相,说者是观察到量,才在心中形成固定的认识;但你未曾具体观察,没有具体地了解有关事相,所以对他所说的道理不能引起定解,缺少的就是现量和比量的具体观察。
所谓公案的价值何在呢?价值在:以凡夫狭隘的心识无法彻见因与果的关系,也就无法凭自力得出有关业果的规律。然而,佛陀能现见所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并以他的现量所见为我们宣说,我们依照佛语便能产生定解。譬如:我们从未去过非洲,但是通过不断观看有关非洲的社会、风土人情、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电视画面,对非洲这片土地,必然会产生许多确切的认识。同理,借由世尊所开示的诸多因缘,我们便可以认识:某种黑业,它的果是何种痛苦;某种白业,它的果是何种安乐;某种轻微的业,它的果是何等广大。通过这样不断比量观察,来建立业与果的关系。当观察到量时,决定会引生定解,这时便能从大量事相之中得出结论,心中决定一切法的确是由自业所决定、业的自性确实是增长广大的。定解一旦生起,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便会发生,行为也将随之而改变。所以,并非可以不依佛语,决定是应依佛语才会生起定解。
下面先按《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宣说前面四个因缘:
己一、《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所出公案分四:一、牧人欢喜及其手杖所穿田蛙之因缘  二、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之因缘  三、五百饿鬼之因缘  四、五百农夫与五百牛之因缘
庚一、牧人欢喜及其手杖所穿田蛙之因缘
往昔,有一位名叫欢喜的牧人,在离佛不远处,听见佛陀在说法,他就倚杖站立,听佛说法。这时,有一只青蛙也在河边,牧人的手杖正好拄在青蛙背上,皮肉穿洞。虽然遭受此痛,但青蛙很有善心,它想:我如果出声,必定会使牧人的心散乱,障碍他听法。所以,它就一直忍受着疼痛,而且对世尊发起了清净的信心,死后生在四天王天的天宫之中。
牧人听法之后,将手杖抛于一边,来到世尊面前,顶礼佛后祈求世尊开许他出家,受近圆戒成为比丘,修习清净梵行,奉事世尊。世尊让他将牛群交付主人,处理好之后再来。
牧人礼佛后便离开了。他一路大声说:“我有大怖畏。”就这样走得很快。和欢喜一起牧牛一百位同伴,见他心怀畏惧,便关切地问:“仁者,你有何怖畏?”他回答:“生怖、老怖、病怖、死怖。”牧牛人听后,也随他一起走。其他牧牛人、牧羊人以及路上遇到的割草人、砍柴人,都一起随着他走。凡是对面来人问他:“你究竟有何怖畏?”他就一直回答:“我怖畏生老病死。”这些人听了,都追随他到所住的聚落中去。聚落中的人们,远远看见一大群人,不知是何来头,于是心生恐怖,有些逃走,有些把财物藏匿起来,有些穿上铠甲准备应战。其中有些性情凶猛的人,直接冲出聚落,质问他们有何企图。牧人欢喜说:“我有大怖畏。”再问有什么怖畏,他又回答:“我现在担心畏惧生老病死。”这时全聚落的人心才平静下来。
牧人欢喜把牛群交给主人之后,和五百人同来佛前,再次祈请世尊,开许他们出家受戒,净修梵行,奉事世尊。佛陀说:“欢喜,你和五百同伴,我开许你们在佛的善说法律之中出家,并受持近圆戒成为比丘,修持梵行。”他们出家之后勤修善法,最后都获得解脱。
再说,一般转生天界时,天人会生起三个念头:我是在何处死去?现在转生何处?这是以何种业缘所致?此时青蛙生天之后,见到自己是因为对佛发了清净心,才得以解脱蛙身而生到四天王天,于是心想:“如果我只顾享受天人安乐而不去见佛,那就太没有报恩孝敬之心了,我应当先去拜见世尊。”
青蛙天人以天人的装饰庄严身体和头部之后,就在当天的中夜来到佛前。一时弶伽河的岸边,光明照耀,天人以天花散于如来身上,顶礼佛后,坐在对面听佛说法。当时世尊观知天子的根性、随眠、意乐差别,就为他说法,使他开悟四圣谛,当即证得预流果。天子从心底生起大欢喜,礼佛后返回天上。
当晚,比丘们见到一片光亮,心怀疑惑,便在早晨禀白世尊说:“昨天夜晚,是梵天、帝释诸天、四大天王来见世尊吗?”佛说:“他们没有来,只是青蛙天人来了。那是牧人欢喜听我说法时,有只青蛙被他的手杖穿破皮肉,它因为害怕出声惊扰牧人听法,并且对我发了清净心,所以就一直忍住疼痛,命终后生到四天王宫。昨晚是他来了,我对他说法,他听完后便返回天宫。”
当时,比丘们心存疑惑,便请问世尊:“牧人欢喜和五百人,前世是造了何种业,以致今生成为牧人,而且在佛教中出家断惑,证得阿罗汉果。青蛙天子又是前世造了何种业而转为蛙身,后来又证得四谛。请世尊为我们解说。”
佛说:“他们都是自己造业,自己受报。那是过去贤劫人寿二万岁时,有迦摄波如来出世,住在波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牧人欢喜当时在古佛的教法中出家,通达三藏,成为一名大法师。他善知轨范,又能持念讽诵,座下常有五百弟子随他学习、听取他的教诫。而且大众之中有诤论时,这位比丘能够善巧地使人和解,平息诤论。当时,有两位比丘心怀我慢,不肯去他那里起居问讯。有一次,这两位比丘和大众斗诤,因此才前来拜见大法师,顶礼之后陈白说:‘尊者,有一桩诤论,请您平息。’大法师心想:‘我若平息诤论,他们便不会再来。不如暂且退给僧伽,也不违法。’考虑之后,他说:‘我现在不知长者们诤论的事,你们去僧伽那里,事情可以获得解决。’
大法师因为僧众之事,出门到聚落去。这两位比丘到了僧伽那里,僧众便把这件诤论平息下来。三藏比丘处理完僧事,回来后问弟子:‘那两位比丘有没有再来求我?’弟子们说:‘僧伽已经平息了诤论。’并将事情的经过具体叙述了一遍。三藏比丘听后生起嗔心,发粗恶语说:‘僧伽(这些比丘曾是牧牛人,才出家不久)这样处理事情,简直就象牧牛人的方法!’五百弟子听了之后,也随声附和说:‘确实如您所说,僧伽断事和放牛人的方法一样。’
当时的三藏比丘不是别人,正是今天的牧人欢喜,当时他的五百个弟子,就是今天五百牧人。因为过去对迦摄波如来的声闻弟子众口出粗语,使得他们在五百世中常作牧牛人。又因为他们曾在佛教中熏修蕴界处、缘起、处非处的善根,所以牧人欢喜和五百牧人如今才能在我的教法中出家断惑,证得阿罗汉果。
当时,青蛙天子也在迦摄波如来的教法中出家,他平时常修习禅定。有一次,他游行人间,来到一个聚落,住在寺院中。初夜时,他照常端坐摄心,准备入定,这时持诵比丘们都在念诵,听到念诵的声音,他的心不能安定(因为声音能障禅定),就想:‘今天改在中夜再入定吧!’到了中夜要入定时,持经比丘又在念诵,他又想:‘后夜再入定吧!’后夜他正端坐欲入禅定时,比丘们却变成高声讽诵。由于他没有离欲,心有嗔毒,这一次就心生嗔恚,口里说:‘这些迦摄波教法中的比丘,从早到晚发出蛙叫声。’
当时习定的比丘,不是别人,正是现在的青蛙天子。他对迦摄波如来的声闻弟子口出恶语,以此恶业所感,五百世中堕为蛙身。后来,又因为对我发了清净心,所以才解脱蛙身而转生在四天王天。由于他曾在迦摄波如来的教法中修诸梵行,所以今天得以现见真理。我常常说,黑业黑报、白业白报、杂业杂报,因此你们应当舍弃黑业、杂业,修习白业。”
学习这则公案,主要是观察因与果的关系。三藏比丘的业,是以恶口讥讽僧伽处理事情笨如牧牛之法,果报是五百世中作牧牛人。青蛙天子的业,是恶骂比丘发出青蛙的叫声,果报是五百世中堕为蛙身。二者都是以轻微黑业感得广大苦果。所以,一句恶语须以五百世受苦来偿还,可见业是极为增长广大的。
庚二、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之因缘
往昔,世尊将渡弶伽河时,河里有五百只鹅、五百条鱼和五百乌龟,恭敬右绕世尊。当时世尊为它们宣说了三句妙法,世尊说:“贤首,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你们应当发清净心,厌离旁生之身。”鹅、龟、鱼听后都想:“我们希求听闻如来的三句微妙法味,不应再作其它食物想。”于是断食不吃。旁生不进食,饥火很快便窜上来,它们因此命终,生在四天王天。一般刚转生天界时,天人会生起三种念头:我在何处死亡?现在生于何处?是由何业而转生?这些旁生生天之后,见到自己是因为在世尊处听闻了三句法要,才得以脱离旁生道而生在四天王宫,于是便来到佛前,以天花散于佛身。世尊观察他们的根性、随眠、意乐之后,为说四谛妙法。他们闻法之后,都证得了预流果,礼佛后便返回天宫。
当时,比丘们都心怀疑惑,便请问世尊:“这些鹅、鱼、乌龟,以前因为造了何业而堕为旁生?又因何业而转生天上、现见真谛?”世尊告诉他们:“它们是过去自己造业,现在自己受报。你们谛听,往昔贤劫人寿两万岁的时代,有佛出世,佛号迦摄波如来,住在波罗痆斯施鹿林中仙人堕处。当时这些鹅、鱼、乌龟在佛的教法中出家,由于毁犯了一些杂小学处而堕在旁生道中。后来,又因为对我生起了清净心而转生天上。他们原先曾在古佛的教法中修习梵行,因此今日得以听我说法,见真谛理。”
庚三、五百饿鬼之因缘
世尊渡过弶伽河之后,来了五百个饿鬼,全身饥瘦黝黑,如同烧焦的柱子,头发蓬乱,腹部大如太山,咽喉细似针尖,全身没有一处不在燃烧。他们合掌恭敬地对世尊说:“大德,我们前世因为造了何种恶业,以致今生沦落到这种地步,连浆水之名都不曾听闻,更不必说获得饮食了!”
世尊遥望大河,告诉大目犍连:“你去让饿鬼们饱饮一顿。”目犍连按佛吩咐,准备让饿鬼们饱饮一顿,但是饿鬼的咽喉细如针尖,浆水无法进入饿鬼的咽喉。佛陀便以神力打开饿鬼的咽喉,大目犍连再为他们施水。由于饿鬼们一直被饥渴所逼恼,欲望极大,结果腹部都胀裂了。他们对佛发了清净心,所以命终之后生于天上,乃至证得果位。
比丘们又有疑惑,便请问世尊:“这些饿鬼往昔因为造了何种业而转生此处?又因何业而得以转生天界、现见真谛?”佛说:“他们都是过去自己造业,今天自己受报。你们谛听,那是往昔迦摄波如来的时代,佛和声闻众四处乞告。后来,迦摄波如来的教化事业日益广大,乞告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某时,有五百位居士因为有事而在一户人家里集会。当时,许多乞告比丘来到这户人家乞讨,这五百人就心怀嗔恚,发粗恶语说:“这些迦摄波的沙门弟子,常常乞求,行如饿鬼。”
佛对比丘们说:“你们认为如何?往昔五百居士,就是现在的五百饿鬼。他们过去讥说迦摄波如来的声闻众像饿鬼,以此业力,五百世中都是感受饿鬼的果报,直到现在仍受饿鬼身。但由于他们命终之前对我发起了清净心,所以转生天上。又因为他们曾在迦摄波如来的教法中修习梵行,所以今生得见真谛而证果。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常说黑白杂业及其果报。”
这则公案中的业因果,从因上来看,只是恶骂如来的声闻众为“饿鬼”,果报却是五百世中感受饿鬼之苦。如果以五千年计算饿鬼寿命,五百世是二百五十万年,短暂一分钟的恶口,竟导致二百五十万年饱受饥饿的漫长剧苦。这种内在因果的增长程度,的确以无忧树枝的增长也无法描述。
庚四、五百农夫与五百牛之因缘
有一次,佛陀在路上遇见五百农夫耕种。由于长年在泥水当中劳作,农夫们穿的是粗麻衣,一个个皮肤粗糙、手脚破裂。耕地的牛犊脖子上的皮肤被磨破,脓血直往下滴坠,累得气喘吁吁。
农夫们远远看见世尊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好,光明赫奕,胜过千日。世尊行走时的威仪极为特殊,犹如妙宝山一般,佛身为众多的妙相所严饰。这些农夫见到佛,心中都生起清净的信心,胜过十二年的禅悦。由于他们过去生中曾经种过善根,如今才能见到佛陀。
佛走到他们近前,为了调伏这些农夫,便走到比丘众中就座。农夫们见佛已坐下,便都来到佛前顶礼佛足,然后退坐一面。佛陀观察他们的根性、随眠、意乐,为说四圣谛法。他们听法之后都证得预流果,而且从座中起身,合掌祈求世尊开许他们出家受近圆戒、净修梵行、奉事世尊。世尊对他们作了开许。后来,他们都断惑证得阿罗汉果。
再说那些耕牛被剪断挽绳之后,也都来到佛前,绕佛之后站立一边。佛为它们说了三句妙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耕牛闻法之后,命终生天,又下来见佛。佛开示四谛之后,他们都现见真谛而返回天宫。
当时,比丘们请问世尊:“五百农夫过去造了何业,导致今生成为农夫,又在世尊的教法之中出家断惑,证得阿罗汉果?那些耕牛过去造何行业而转生为牛,后来又以何业而遇佛、生天、现见真谛?”
佛说:“他们都是自己造业,自己受果。你们谛听,那是往昔贤劫人寿两万岁时,有迦摄波如来出世,住在波罗痆斯施鹿林中仙人堕处。这些农夫当时在佛的教法中出家,但是他们整日聊天戏论,身心懈怠懒惰而不精勤策励,既不读诵也不作意,空受信施。比丘们,五百比丘不是别人,正是今天你们所见的五百农夫。因为他们过去出家而不读诵作意、懈怠懒惰,空受信施,以此恶业,在五百世中成为农夫,勤苦劳作以加倍偿还施主。又因为他们曾在迦摄波如来的教法中出家,觉悟梵行,所以现在在我的教法中出家断惑,证得阿罗汉果。那些耕牛当时也在彼佛的教法中出家,由于毁坏一些杂小学处而堕入牛中。因为它们对我发起了清净心,故能转生天上。又因往昔修习梵行,今天得见真谛。所以我常说,黑业黑报,白业白报,杂业杂报,你们应当舍弃黑业、杂业,修习白业。”
这段公案之中,五百农夫所造的业,是出家而不读诵作意,整日闲聊、懈怠懒惰,虚受信施。如果日食一斤,三十年所食就是一万斤,但这不是白白享受的,须五百世中日夜耕种来偿还。假设一年收两千斤稻子,一世耕种三十年,五百世所收稻子是三千万斤,业债翻了三千倍。再看耕牛的前世,虽然只是毁坏微小学处,后来却堕为牛身,受尽辛苦。所以,不要认为随便造一点恶业无关紧要,这是一种愚痴的想法。违背因果而行,最终只会一败涂地。
己二、《贤愚经》所出公案分三:一、宝天因缘  二、象护因缘  三、金天因缘
庚一、宝天因缘
一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有位长者生了一个男孩。孩子出生之时,天降七宝雨,七宝堆满了院屋。长者请来相士为孩子看相,相士看后对长者说:“这孩子的相很奇特。”长者听后心生欢喜,对相士说:“请为我儿取个名字。”
相士问:“孩子诞生时有什么瑞相?”
长者说:“孩子出生时,天降七宝雨,所下的都是宝贝。”
相士说:“孩子既有此福,那就取名为宝天吧。”
宝天渐渐长大,而且精通各种世间技艺。他听说佛的圣德世上无双,所以心中渴望见佛,随佛出家。于是,他辞别父母来到佛前,礼佛后对佛说:“唯愿世尊开许我出家。”
佛便开许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再为说法后,他便证得阿罗汉果。
阿难问佛:“世尊,不知宝天比丘过去修了何种福德,感召出生之时天降七宝之雨,而且衣食自然,不缺吃穿。”
佛告阿难:“过去有位毗婆尸佛出现在世间,度化了不可计数的众生。某时僧众到村落去游行,当地的居士们共同迎请僧众,广作供养。有一穷人,虽然心里欢喜供僧,但是家中没有财宝等供物,于是他就取来一把形状很像珍珠的白色石头,抛散在空中供养僧众,并发了大誓愿。
当时供养白石的穷人,就是今天的宝天比丘。由于过去他以信心和恭敬心,供养僧众形如珍珠的白石,所以九十一劫以来感受无量福报,财宝很多,衣食也是自然而来,从未缺乏。而且,因为他当时具足信心和恭敬心,所以今天值遇我出世而证得阿罗汉果。”
穷人在几分钟当中以白石供养僧众,虽然是很微小的善业,但以这把分文不值的石头,竟换来九十一劫之中的无量福报,长时受用不缺,衣食自在,而且最后出家证得圣果。依靠佛语,我们了知微少的善业也具有极为广大的果报,为什么不努力行善呢?
庚二、象护因缘
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摩伽陀国中有一位长者,生了一个男孩,相貌具足,非常讨人喜爱。当他出生之日,库仓中自然出生了一头金象,父母很欢喜,请来相师为孩子取名。相师们见到孩子的福德,就问他的父母:“孩子出生时有何瑞相?”父母说:“有一头金象伴随孩子出生。”因为这个瑞相,便为孩子取名为象护。
象护渐渐长大,稀奇的是,象也渐渐长大。象护能走路时,象也会走路,而且出入都是形影不离。如果象护不想使用大象,大象就安静地住在家中,而且大象的大小便全是金子。
象护常常与五百长者子一起游戏,孩子们相互谈论家里稀奇的事。有的说:“我家的房屋、床榻、桌椅全是七宝做成的。”有的说:“我家的房屋、园林也是众宝合成的。”有些说:“我家的库仓充满了妙宝。”有许多诸如此类的说法。
这时象护就说:“我诞生之时,家中自然出生了一头金象,等我长大能走路时,象也如此,它和我从无违逆。我常常骑着它四处游观,快慢很随我意,而且它的大小便都是金子。”
当时的王子阿阇世也在这群小孩当中,听到象护所说,他心生邪念:假如我作国王,这头金象一定要属于我。他当上国王时,果然叫象护带着金象一起入宫。
当时,象护的父亲对他说:“阿阇世王是个凶暴无道的暴君,他贪心很大而且悭吝,你想想,对父亲他都那样地虐待,何况对其他人呢?他今天叫你,恐怕是要夺走你的金象。”
象护说:“不必担心,我的金象无人能夺走。”
父子俩骑着金象,一起去见阿阇世王。到了王宫门口,门人进去通报,阿阇世王命令他们乘象进宫。象护父子乘着金象进入宫内,下象跪拜之后,又向国王问讯请安。国王很高兴,叫他们就座之后,命人端上饮食,就这样粗略地说了几句。不久,象护父子即将告辞离去时,阿阇世王说:“象护,你走吧,象就留在这里。”象护也没有伤心,他很高兴地留下金象,徒步走出王宫。
没过多久,金象忽然隐身地中,又从地下踊出门外,象护仍然骑着金象回家去了。但是没过多久,他又想:阿阇世王是个无道暴君,他的刑罚根本不讲道理,我可能会因为这头象而被他残害。现在佛在世间饶益众生,我不如出家去修梵行。于是,他向父母请求出家,父母同意之后,他就骑象来到祇洹精舍,顶礼世尊之后,表白心愿。佛开许他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成为沙门。”佛为他开示四谛法,他当即证得阿罗汉果。
每次,他和比丘们在林间树下思惟修道时,金象也是与他形影不离,于是成为一大新闻。舍卫国人听说象护有一头金象,都好奇地前来观看,结果弄得吵闹不堪,妨碍比丘们行道。比丘们便将此事反映给佛陀。佛告诉象护:“这头金象使得人心愦闹,你赶紧将它驱走吧。”
象护说:“我早就想让它走,但它始终不肯走。”
佛告诉他:“你可以说:‘我生死已尽,不需要你了’,这样连说三次,它就会自然消失。”
象护如是而说,金象便隐入地中。
当时,比丘们觉得此事稀奇,就请问世尊:“象护比丘过去修过何种福德,在何种福田中种植善根,所以获得这样巨大的果报?”
佛说:“众生在三宝福田中种植微少善根,就能获得无量无边的果报。那是在过去迦叶佛的时代,当时人寿两万岁,佛教化完毕后趣入涅槃。佛的灵骨分布各地,人们建造了许多塔庙供奉这些灵骨。当时有一座塔,塔中供奉着菩萨从兜率天乘象入母胎的塑像,象身已有些剥落、破损。有一人右绕佛塔时,看见象身破损,他心想:菩萨所乘之象现在损坏了,这不好,我应当把它修补好。于是取泥修补象身,又用雌黄涂上色彩。修复之后,他心中发愿:以此功德愿我将来常常尊贵,财富受用不缺。因此,他命终之后,转生天上,天寿穷尽,又下生人间,常常都是受生在尊贵富乐的家庭,相貌也很端正,超出常人,更稀奇的是,恒时都有金象随时侍卫着他。
当时修补象身的人,就是今天的象护。因为他修补象身,从此天上人间受用自然,而且他以恭敬心供奉三宝,所以今天能值遇我而受我教化,心垢消尽,很快即证得阿罗汉果。”
象护前世只是在几小时中,对泥塑的菩萨坐骑象身做了一些修补与发愿,以此换来的果报却极为广大——多生多世出身尊贵,生活富裕安乐,相貌庄严,并有金象恒时侍卫。由此可见,内业的增长远远超过外种的增长。了知此理之后,谁不愿在心田之中播下善业种子呢?
庚三、金天因缘
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一位长者十分富裕,拥有无数的财宝。长者生了一个男孩,身体是金色,让人看了非常悦意。长者很高兴,请来很多相士占卜吉凶。相士们见到这孩子的相特别殊好,气质超凡,就为他取名为金天。金天不但长得奇特,福报也非常深厚:他出生当天,家里忽然出现一口井水,深度和宽度分别都是八尺。这口井很奇特,井水能满足众人的心愿,想要衣服,就能捞出衣服,想要食品,就能捞出食品,而且随意就能捞出金银财宝来,是这样一口如意井。
金天长大之后才华出众,知识又渊博,深得长者的喜爱。长者考虑他的婚事时,心想:我的孩子既聪明又英俊,无人可比,一定要选一位容貌姿色出类拔萃,并且身体也是金色的名门闺秀才足以匹配。于是,他招募了一些商人,四处挑选媳妇。
所谓无巧不成书。当时阎波国有位长者,他的女儿叫金光明。这个女孩也是美丽非凡、光彩照人,在她出生时,家中也自然出现八尺水井,也能从井里随心所欲捞出衣服、饮食、珍宝。
女孩长大之后,父亲也想:我女儿这样美丽,是妙绝的人物,如果要嫁人,对方的容貌必须和我女儿的容貌光彩班配。这时,姑娘的名声远播,传到了舍卫国。金天的名声也为女方耳闻。这两位长者都很欢喜,互相上门求婚。举行婚礼时,金天家摆设了宴席,请佛和僧众应供。
应供之后,佛为长者夫妇、金天夫妇广演妙法。长者全家心开意解,证得初果。世尊回到精舍之后,金天和金光明一起向父母请求出家,他们出家后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阿难问佛:“金天夫妇往昔造过何种善业,以致出生以来便能具足财富,身体金色,端正第一,又有井水能随欲出生一切,请佛为我们解说。”
佛说:“那是过去九十一劫的远古时代,当时有毗婆尸佛出世。佛灭度后留下了教法,持法的比丘们四处游行教化。一天,他们来到一个村落,当地的人民、豪贤、长者都前来供养衣食等。有一对夫妇生活很贫困,丈夫心想:先父在世时,家中积满了财宝,那种富裕真是难以形容。今天我却穷得只能坐卧在草蓐上,衣服不能遮体,连一升米也没有,日子太苦了。从前家中那么富裕,财宝无量,却不能值遇贤圣僧;今日有缘值遇圣众,却又无钱供养。想到这里,他不禁悲伤地流下眼泪,泪水正好滴在妻子手上。
妻子便问:‘你有什么不称心的事,为何这样难过?’
他说:‘你不知道吗?今天有僧众来了,贤者、居士们都争着供养。我们家穷,连一升米也没有,如果现在不和僧众结善缘,今生已穷,来世将会更穷。我想到这里就不禁流泪。’
妻子说:‘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丈夫说:‘如果没有财物,单凭一片心意,还是不能满愿的。’
妻子就提醒他:“你不妨找一找家里过去的旧物品,如果能找到一点,正好可以用来供养。”
丈夫就在旧物堆里到处寻找,结果找到一枚金钱。夫妻俩就用一个新瓶子,装满净水,将金钱放到水瓶里,又将妻子的一面明镜盖在上面,然后拿到僧众的住所,诚心地供养僧众。僧众接受以后,各各取水洗钵,有的取水饮用。夫妻俩因为供养僧众,内心充满了喜悦。做福之后,夫妻俩生病去世,一起转生忉利天。”
佛对阿难说:“当时以一瓶净水供养僧众的穷夫妻,就是今天的金天夫妇。由于前世以一枚金钱、一瓶净水和一面明镜供养僧众,所以感得九十一劫当中,世世容貌端正,身体金色。又因为他们当时具足信心和恭敬心,所以如今能脱离生死,证得阿罗汉果。阿难,你要知道,一切福德不可不做,像这个穷人,以少量供养,便获得了无量福报。”
通过以上公案,如果能对“业增长广大之理”产生定解,谁不乐意行善呢?发现有这样一条规律后,最愚笨的人也会发愿:尽未来际行持善法!因为善的回报太大了。这些思想和行动上的转变,都源自对业果的胜解。
戊三、以胜解信成就殊胜之理  
此处,宗大师引用《海龙王请问经》的教证。我们首先解释论文,再看根本意义是什么。
复次,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中,后未亏损,前三未能圆满清净,少亏损者,说生龙中。
在尸罗、轨则、净命、正见这四者之中,后者正见尚未亏损、前三者未能圆满清净而稍有亏损的人,经中说将会转生龙中。
“尸罗”:未被杀盗淫妄等自性罪染污的戒律。
“轨则”:对行走等威仪路、穿着法衣等所作事以及读诵等善品加行处,成就轨则,对此等应当如是行,就依此而行。由于这样行持,随顺世间而不被世间讥毁,随顺毗奈耶而不被善士呵责。
“净命”:未被五种邪命染污的正命。
“正见”: 相信轮涅因果等的正见,而非持无轮回、无涅槃、无因果的无因生或非因生等邪见。
《海龙王请问经》云:“世尊!我于劫初,住大海内,时有拘留孙如来出现世间,尔时大海之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减少,我亦减少眷属。世尊现大海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如是无有限量,不能得知数量边际。世尊!有何因缘而乃如此?”
经中,海龙王向世尊提问说:“劫初时,我也曾经住在大海之中,那时拘留孙如来出现在世间,大海中诸龙、龙子、龙女的数量都在减少,我也减少了许多眷属。但是现在情况不同,大海中的诸龙、龙子、龙女,都是数目无量,多得测不到边际。世尊,为什么劫初和现在有这样大的反差呢?”
以下世尊解释这种情况的缘由。
“世尊告曰:‘龙王!若于善说法毗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净圆满尸罗,亏损轨则,亏损净命,亏损尸罗,未能圆满,然见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狱,死没已后,当生龙中。’”
“世尊说:‘龙王,假如有人在佛的教法中出家,而不能清净圆满尸罗,对于轨则、净命、尸罗有所亏损,不能圆满,但是见很正直,没有亏损,这些出家人将来就不会转生有情地狱,而是死后生于龙族。’”
下面是讲古佛教法之中,堕为龙身的在家出家四众弟子的数量,以及从龙趣死后将会转生人天,毕竟获得涅槃。
此复说于拘留孙大师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师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叶大师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师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亏损轨则、净命、尸罗增上,于龙趣中已生当生。吾等大师般涅槃后,诸行恶行毁犯尸罗四众弟子亦生龙中。然亦宣说彼等加行虽不清净,由于圣教尚未退失深忍意乐增上力故,从龙死殁当生人天。除诸趣入于大乘者,一切悉当于此贤劫诸佛教中,而般涅槃。
这段大义有二:一、由于亏损轨则、净命、尸罗而堕落为龙;二、由于正见未失坏,故能重新转生人天,并且毕竟以此而般涅槃。
有人想:这些四众弟子行为不清净、毁犯戒律,应当堕入地狱,为什么还能受生龙中,并且从龙趣死后获得人天之身呢?
回答: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者之中,以正见最为根本。这些四众弟子之所以不堕地狱而转生为龙,并且能够重得善趣、趣入涅槃,原因就是对圣教的胜解信没有退失。虽然行为上有许多染污,但因为他们没有退失对圣教的胜解信,心里不会想:业因果都是邪说,我不再信佛教,我不再皈依佛教。所以能够不堕地狱而转生龙中。作为凡夫,行持要像圣者那样清净无暇,的确很困难,但只要对圣教,特别是对业果决定之相,心无怀疑,以这种胜解信之力,便能不转生地狱,而且从龙中死后,一定会转生人天。除了某些趣入大乘的有情另当别论之外,这些人将来都会在贤劫诸佛的教法之中获得涅槃。
由此可以体会见的重要:见如果不坏,一定会获得人天身,而且毕竟能获得涅槃,所以这个正见如同命根。人最怕的,就是丧失正见。比如:一个人虽然在外相上做得很好,但他心中却认为圣教是邪说、无有因果,这就很可怕。虽然以世间标准来看,他是政坛领袖、文艺天才或成功人士,但如果心中不信业果,以此邪见力,乃至邪见未消除之间,他是不可能趣入善趣的。这样正反一对比,我们就能明白:一切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对圣教的正见。
我们的行为之所以出现那么多错乱、染污,一日之中不知不觉造集那么多黑业,根子就是无明,也就是对业果不认识、很糊涂。一切行为的根源是自心,如果自心对业果正见不能决定,身口意的行为便很难从根本上扭转;相反,若能再再思惟业果,对业果的认识能日渐清晰、决定,随之而来的,必定是行为的转变。
戊四、由知业与身心关系密切后,当励力断恶行善
是故微细黑白诸业,如影随形,皆能发生广大苦乐。当生坚固决定解已,虽微善业,应励力修,微少恶罪,应励力断。
我们可以做一次民意调查,选项只有两项:第一是物质享受、地位、荣誉、爱情等,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能否获得这些,会极大地影响自身的安乐与痛苦。第二是黑白二业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因微细黑白二业将会造成极为广大的苦乐。如果人们普遍选择第一项,那就可以断定人们的行为取向,一定是对这些法非常用心、努力地追求,而对业的取舍漠不关心。对现代人来说,由于缺少对业果的深刻思惟,导致人们内心和行为,大多是按第一种方式转动。由此也可以看到见解与行为的密切关系,所以论中教导我们:对微细业能生广大苦乐的道理,先要不断思惟,待生起坚固定解之后,再转入励力修善断恶当中。方法是先转变见解,再转变行为,对此应有悟性。
实际上,黑白业不是与我们无关,而是关系密切,从未分离过,就像身体无论到何处,影子就跟随到何处,同样,我们的心在哪里,业就在那里。而且,业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造业的第一刻开始,它便在相续中如滚雪球一般地辗转增长。等到业成熟而爆发时,已是无可遮止,会显现极为广大的苦乐。
业本来是这样和自己的前途息息相关,而我们却总是大大咧咧、满不在乎,这是很严重的无明病。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应当对黑白诸业能生广大苦乐的道理,尽快生起定解。有了定解之后,对微小善业也要尽力圆满,对微小罪业也要努力断除,只有这样做,才有获得善趣的希望。以前,自己对小罪也许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小善也很不重视,但这并不说明自己的见解行持很高,反而是一种业果愚的表现。现在认识上发生转变之后,应该把这些恶相改掉。既已学佛,就要效仿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行为,不能放纵。我们举几则大德的公案来说明:
在汉地丛林的库房门上,常会贴有一副对联:“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其中有两段谨慎因果的千古佳话。当年,杨歧方会禅师在石霜圆会下作监院。到了夜间看经书时,禅师自己买油,不敢私自取用常住的油。宝寿,是洞山自宝禅师的别号,禅师也是在五祖戒会下作监院。一次,五祖戒得了寒病,需用生姜和红糖熬膏,以备常时服用。侍者到库房求这两件药,监院说:“常住公物怎么可以私用?拿钱来买。”戒禅师就叫侍者拿钱去买,而且觉得和这个人很投合。后来洞山住持缺人,有人请戒禅师推荐一人,戒禅师说:“卖生姜汉可以。”
民国印光大师初出家时,见到这副对联和沙弥戒中所说盗用常住财物的果报,心中非常恐惧。以后,他担任库头整理甜食时,即便手上粘到糖的气味,也不敢以舌舔食,只是用纸揩拭而已。
弘一大师是位大书法家,向他求墨宝的人很多。一次,一位弟子寄给他一卷宣纸,请他写字。他写完后,不知如何处理剩余的宣纸,但还是谨慎地写信询问,可见大师行持的谨严。
以上都是了知微恶能生大苦之后谨慎防护的典范,希望道友们依此行持。
戊五、以教证说明
如《集法句》云:“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作妙行恶行,随彼众生转。”
这一颂告诉我们:善恶业不是与自己无关,而是具有最切身的关系,就像鸟在空中飞翔,鸟影始终随着鸟儿一起飞行。同样,做了善行或恶行,这个业不会空耗,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黃金價格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