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3-4 19:22
標題: 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

大方广圆觉经  (第一集)  美国  档名:09-010-0001

  当然我们是一心一意在这一生求生净土,讲到求生净土,《弥陀经》是我们的根本经,这个是决定不能避免的。再想选一部经作为教理上的探讨来帮助,所以我就把自己喜欢的经论,大概有二十多种,学蕅益大师在佛前拈阄。二十多部经论自己喜爱的供在佛前面,拜佛拜了一个星期,念佛、拜佛求感应。拈的时候,拈了三次都是拈到《四十华严》,心里一想很好,《四十华严》是什么?就是念佛法门,《华严经》最后的一品。《四十华严》,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吉祥云比丘教给他就是念佛,最后一位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说明了佛法无量无边的法门,念佛是主修的法门,从头到尾这一条直路是念佛法门,其它的法门都是补助这个法门的。换句话说,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到最后的成就一定是念佛。好像一棵树一样,念佛是从根到树顶,直的,其它的是枝叶,叉叉的,怎么样叉过来到顶还是要走这个干才能到顶,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现象。所以几次拈到这部经,就决定把其它的经论统统放下。

  决定之后大概一个多星期,馆长告诉我,她说「师父,现在大家不重视戒律了,你应当在戒经里面讲一部」,她这一句话提醒了我,真的重要。所以我就想到过去章嘉大师在世的时候老是叮咛我「持戒要紧」,几乎把这个事情忘掉了,我拈阄里面就没有戒经。我说「好好好」,所以我就选了《梵网经》,因为在佛法里头它属于一乘经典。佛法有小乘,有声闻乘、有缘觉乘、有大乘,还有一乘,《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圆教的一乘经只有两部,一部是《华严》,一部是《法华》,一乘经在佛经里面就只有两部,别教一乘只有一部,就是《梵网经》,所以一乘经在整个经典里只有这三部,《梵网》是别教的,那两种是圆教的,所以我就决心选《梵网经》。《梵网经》的批注我大概搜集了有六、七种,而且这个注子搜集来之后都没有时间看,摆在箱子里头放了二十多年都没看,她这一提醒,赶快去找,找出来仔细一看,看这几种批注,以《直解》是最方便。

  《直解》在一切注子里面可以说是深入浅出,我们初学的人最方便,其它的批注都深,《梵网经》今人的批注也都注得很深,这个经注得很浅。批注的人寂光法师是明朝时候人,他曾经亲近过莲池大师,看情形他大概总比蕅益大师年岁要大,因为蕅益大师没有亲近过莲池,蕅益大师学佛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过世不在世了,他比蕅益大师要早,比莲池大师要晚,是晚辈,亲近莲池大师,明朝人。在我们中国各宗派里面,戒律这一宗是律宗,是以宝华山为第一,大陆上宝华山是律宗的道场。这位法师就是宝华山第一代的祖师,他的法名叫寂光,批注里头有他的传,他也是生西方净土,他临命终时也是求西方净土,瑞相非常好。

  我看他这个批注,因为他是个传戒的人,可能是当时传戒就在戒坛上跟戒子们讲戒经的讲义,所以他才能深入浅出,我们今天拿到这个注子来研究,比研究其它批注要方便多了,于是我就决心翻印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单独的流通本不多,我手上有一部,我在香港也看到过一部,这个书不多,版本非常好,所以就决心把它印出来。我们一共是印了三千册,两千册是小本子,去年你们这边同修喜欢要小本子,所以我们就印小本子,小本子的字还是挺大的,大本的我们印了一千册。这次小本的寄了一千册过来,我们两千册,台湾留了一千册,此地寄了一千册来。大本的大概是不多,大本这次寄来三十几册。

  现在我们台湾这个讲座就是走专门的路子。我这个图书馆是专门讲《弥陀经》,其它的经一律都不讲,只讲《弥陀经》。《弥陀经》讲两种批注,一种是莲池大师的《疏钞》,另外一种是蕅益大师的《要解》,就讲两种批注。《疏钞》第二遍讲完了,讲圆满了,现在讲《要解》。《要解》大概是恐怕三、四个月就讲完,它分量不多。《要解》讲完之后再讲《疏钞》,《疏钞》讲完了再讲《要解》,就是这两样东西换着讲,其它东西不讲。做法会就是打佛七,所以我们只打佛七、讲《弥陀经》,专修净土法门。

  现在这个时间是星期一、三、五讲《弥陀经》,《要解》跟《疏钞》。《疏钞》第二遍讲圆满了,九十分钟的录音带一共是三百三十五卷。一部《弥陀经》不能小看它,一天听一卷,听一年一部《弥陀经》才听完,不简单!我想第三遍讲的时候我就录像,那个录像带可以供给诸位,录像带大概至少也是三百三十卷,这个带子排在那里洋洋大观,一部《阿弥陀经》。

  《要解讲义》我们这一次又印了两千部,是我离开台北的时候才印好的,印刷厂装订的比较慢,因为这次印的是用圣经纸,圣经纸的好处是薄,把上下两册装成一册,也是袖珍本,印得很漂亮。他用手工装订,因为圣经纸机器不能装订,手工装订费贵一倍,所以只送来八百部,就是我在台北的时候送来八百部,我就赶紧把八百部装箱子统统寄过来了,所以现在寄到此地来是八百部。我到旧金山第二天、第三天这个书才寄到,你在的时候书还没有到,现在书到了。到了那一天,田博尧从洛杉矶到旧金山,我打了个电话,带了一箱,昨天跟大家结缘。一箱大概有八、九十本的样子,本子跟《梵网经直解》一样大,差不多也有那么厚的样子,所以本子也有了。将来录音带源源不断的供应。

  这是图书馆目前讲经的情形,一、三、五讲《弥陀经》,星期天讲《梵网经》,我们《梵网经》一个星期讲一次,也有录音,也有录像,所以这个带子将来源源不断的往这边寄,你们在此地就跟在台北听经没什么两样。

  我们杭州南路的道场专讲《四十华严》,就是每个星期的二、四、六,专讲《四十华严》,这样的进度我估计大概这部经两年就圆满了,如果要单单讲一部经,一年就圆满了。因为我们现在每个星期是《弥陀经》跟《四十华严》同时讲,两个道场,一个道场就一部经。我们杭州南路讲的就是《四十华严》,讲完了从头再讲,只有一部经。我们行门也是念佛,《四十华严》就是以念佛法门为主,所以一定要专修,不专修的确将来自己一定要后悔。我学佛三十多年,古人学佛你看看《高僧传》,看看诸宗的语录,人家快的三、五年就成就了,慢的十年、八年也成就了,我们搞了三十年都没成就,想一想就是太杂了、太乱了,所以不能成就,我们这个亏吃得多了。

  所以我自己想,我当年跟李老师学经的时候是学《楞严经》,《楞严经》也讲过不少遍,如果是一直讲《楞严经》讲到今天,一遍讲完从头再讲一遍,那我讲了二十五年《楞严经》,大概在历史上恐怕还找不到第二个,是不是?人家看到我一定称我为首楞严王,真的成就了,杂了就不行。清凉大师一生讲五十遍《华严经》,你看从当时以及后世,哪一个不称他作华严菩萨?所以我们晓得要成就只有一门,两门就难了,太难太难了。我们想想古来大德的修行,寺院大殿上供的佛像供的很多是接引众生的,是接引大众的。你看他自己修行的这个寮房,你看看印光大师,这是你们比较熟悉的,印光大师自己住的那个丈室就是一尊阿弥陀佛,连观音、势至都没有,一本《弥陀经》,好单纯。另外再挂一幅,写了好大一个字:「死」,他老人家房间就这么简单,其它什么都没有,所以人家能成就。搞多了实在是不行,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值得我们反省的。

  所以我决定之后,等于说我们自己修学从今天起才有一条路,才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已经有一条路子了。这条路写在给你们钥匙环的牌子上,这个牌子做的时候他没拿样子给我看,后面字太小了,字应当要大一点才对。牌子正面「华藏」两个字是台中李老师写的,我们把它缩小了印在这里,他给我们华藏讲堂写的招牌。后面四句话就是我们的路,我们今天走的道路,第一句是「依梵网经菩萨心行」。戒律是根本,离开戒律不能成就,依菩萨心行。《梵网经》一共只有两卷,对修行人来说,分量愈少愈好,容易受持,太大了纲领抓不住,不容易受持。《梵网经》里面所讲的实际上就是《华严经》,可以说是《华严经》的精华、《华严经》的纲要。《华严经》在前面七会都是讲菩萨应该怎么样用心,怎么样存心,讲菩萨心。第八会「离世间品」一共有七卷经是讲菩萨行,菩萨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一个是存心,一个是怎样把我们的道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

  大经那么大的分量,这纲要不容易抓到。《梵网经》就好了,《梵网经》只有两卷,文字不多,上卷就是讲菩萨心,三十心、十地,这个非常重要。譬如十住菩萨他存的是什么心,十行菩萨是什么样的心,十回向的菩萨又是什么样的心,他一个位次一个位次上去,这个心就殊胜了。下卷就是戒,一般人现在重视菩萨戒本,重视戒,其实如果没有菩萨心,那戒是装模作样去学的。心不是菩萨,行为装个菩萨的样子,怎么装也装不像。真正讲上卷重要,上卷讲存心,心是菩萨心,你的行为当然是菩萨行为。所以《梵网经》实际上就是大经的纲领。我们是依《梵网经》上卷来修心,下卷的戒本来修行。

  「入华严无碍境界」,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讲人间佛法,也可以说现前的享受。把菩萨心、菩萨行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五十三参,所以五十三参是我们现前的受用。末后说「住弥陀寂光净土」,我们的心要放在哪里?心放在西方极乐世界,放在常寂光净土。这个「住」不是说将来住,现在就住,现在心里面就在常寂光中,现在就住。我们走这个路子决定不会再迷失方向,决定不会错,这是我在佛门里头摸索了三十多年才找到一条道路,好不容易,所以现在我们有一条非常光明的大道。

  这部经是去年约定的,好像我今年在香港讲《六祖坛经》也是前年约定的,往后再找我讲经,这些经统统不讲了,只讲《弥陀经》、《梵网经》跟《四十华严》,其它的统统不讲了。所以我这一次在洛杉矶讲的是《四十华严》里面的一部分,我在里面选了三篇,《华严选读》,第一次跟他们讲观世音菩萨这一章,在旧金山也是讲观世音菩萨这一章。《四十华严》五十三参是五十三部小经,每一章都有始有终,都是独立的,换句话说,分开来有五十三部经,合起来是一部大经。所以我跟他们约定每年来,选个一、二章,每一次选读一、二章。我们有完全的经本,就是《四十华严》,这一次也用圣经纸印,印成一册。这个本子我这一次寄了一千本,有一千本在这个地方,如果不够的话,希望那边再寄过来,希望大家每个人都有一本,这是完整的本子。选读的这个字大一点,第一次的选读可以作为课诵用,因为这三篇是《华严经》里面最重要的。

  第一篇是「净行品」,「净行品」就是戒律,《华严经》里面的戒律。第二篇是「观自在菩萨章」,这一章很重要,因为佛法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确确实实重要。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入道?缺乏慈悲心,所以你不得其门而入。观世音菩萨在中国这么样的盛行,有他的道理。没有慈悲心决定不能入道,所以要效法观世音菩萨,要修慈悲心。第三篇是「行愿品」最后的一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第一次选读的这个本子里面就有三章,这三章比什么都重要,是我们学佛的人必读之书,这是说明我们今后所走的道路。

  今天来了,有人告诉我要建道场,我听了就很有兴趣,因为今天在全世界,跟诸位说,都没有道场,如果诸位发心建个道场,太难得了。我前几天在旧金山讲,你们哪个真发心建个道场,十方诸佛都要给你顶礼,太希有了。什么叫道场?顾名思义,那个里头要有道才行。没有道只有场,只有场没有道,不叫道场。有场的太多了,国内、国外不晓得有多少,有场没有道,建道场可不容易。

  什么叫道场?这道场里天天行道。像《华严经》善财童子讲了,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这两句话做到了,那就叫道场,那个场就叫道场。什么叫菩萨道?道是讲存心,存心是道。《梵网经》上卷讲的是菩萨道,下卷讲菩萨行,大家都能够往这个路上走,这叫真正道场。所以在中国从前寺院丛林里面,去年跟诸位提过,每天都是八个钟点在讲堂,有念佛堂的,再八个钟点念佛,如果是禅堂里,八个钟点参禅,他每天心在佛法里头是十六个钟点,那叫做道场。

  实在讲今天我们比古人业障深重,比不上人家,我们打个对折,一天行道八个小时,这个不能再少了。每一天,我们要是念佛,我们的目标决定这一生求生净土,决定在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这个道场一天一定两个钟点讲经,六个钟点念佛,念四支香,一支香一个半钟点,这就是名副其实的道场,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间断,这样才行。每天八个钟点功课,你们能参加吗?当然不能,你们现在还没资格。谁有资格?退休的人,你们的父母有资格。先要把你们的父母送到西方去成佛,然后你们自己的儿女再成家立业,你们退休了,该你们成佛了,轮到你们了。这样的道场就有意义,你们如果建这个道场,我就先报名,我就会来了,如果不建这个道场,我不会来。这个道场如果要是建立的话,我还有个老母亲在上海,我想办法也把她接来。所以你想想看,退休年岁大了,大家在一块什么都放下了,天天在一块讨论佛法,在一块念佛,这个多自在!

  这种道场也不必太大,先不必想求我发展多大,不必。你看当年远公大师在东晋的时候,他建立这个莲社只有一百二十八个人,一百二十八个人个个往生,没有一个空过的,这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成就是最多的,真正成就,了不起。禅宗六祖一生只度四十三个人,在他会下开悟的没有远公的多。大彻大悟,如果不往生净土,还免不了隔阴之迷,哪有往生西方那么稳当?慧远大师当年在庐山建莲社,你们如果能在此地建个莲社,就把中国的莲社搬到美国来了,这是真正的莲社,其它莲社不能成就人,这个莲社是真正成就人。慧远大师一生在莲社里头,没有离开过莲社。他这个莲社外头有个虎溪,无论送什么人,他都不过这个桥的。陶渊明去拜访的时候,忽然不知不觉过了桥,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虎溪三笑」,那是不知不觉谈话的时候谈忘掉了,过了桥,就破了这一次例,从来不破例,所以他有这么大的成就。

  我希望诸位要发心,要发真正的道心,建立一个宗派的道场,它代表佛法的一个宗派,这个非常有意义。如果建一个一般的寺庙,那个没有意思,那种道场没什么价值。你们初一、十五到那里去拜拜,一个月到那里去共修一下,是一日暴之,是十日寒之,不起作用,这工夫一定不能间断,天天要相续。所以年轻人随喜,有时间就去随喜。老人住在那个地方,他们是真正用功,真正成就。所以我们希望是能够建立这样的道场,这个道场建立了,净土宗道场建立了,莲社建立了,你建立会影响别人。譬如禅宗里头,他就能建立一个禅宗道场。每天坐香要坐八个钟点,听两个钟点讲开示、讲经,那就是真正的道场。教下的道场,统统不例外。他在用功上不是念佛就是参禅,功夫决定不能中断。今天度众生的对象是退休以后的人,他才真正有心、有时间来用功,在这个道场住上三年,比我们平常修行三十年都得利益。平常我们这样搞三十年,心里还是乱糟糟没有成就,在那个地方住三年保险有成就,他天天熏习,绝对不一样。

  道场的建立,我在洛杉矶跟他们研究,他们现在有意思想买个旅馆,房间是现成的,大厅就作念佛堂。房间卖给老人,用这个方法来筹款,化缘太难了,一个房间一万块钱,它有几十个房间,这很容易马上就成功。哪一个老人都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么个好地方,他怎么不来?这个道场可以附设一个素食餐厅,对内就是包伙食,对外可以营业,赚的钱作为我们道场的经费。可以办一个佛教文化中心,就是流通处,像我们的录音带、录像带、经书都可以在那里卖,我们卖的钱比人家便宜一点,赚的钱都可以补助经费,使我们收入不依赖外面的人,真正安心来办道,这个事情能行得通,不是行不通。所以现在旧金山他们听到也有这个意思,但是旧金山的人数比较少一点,洛杉矶的人多。他们有些年轻的同修听到我这么一说,心都动了,为什么?他们都有父母,自己晓得佛法的好处,都希望父母能有这么一个好的场所,大家在一块天天有佛法听,天天在一块念佛,志同道合住在一起,他不寂寞,住在老人公寓也很寂寞。有这么一个好的场所,太理想了。若是高兴,一年我们也可以举办几次郊游,国内可以旅行,国际上也可以旅行。旅行我们就组个团,一样的,把佛号随身都带着,虽然旅行郊游,我们的功课不缺,还是每天讲两个钟点经,还是每天都在念佛,这个多自在!一面旅游,一面就是弘法利生,所以非常有意义。

  如果你们这边有这个意思,真是有这个土地,先规划看看一户卖多少钱,把这个消息发出去之后再去征求,哪些人想到这边来,预先登记,交钱给我们就可以建筑了,这样建筑的费用也有了。譬如我们规划的时候定六十户,准备将来住六十户人,如果一户两万块钱,你就可以收钱。图样画好了之后,马上就可以开始做。房间不必大,小小的、设备齐全就行了。先做寮房后盖大殿,大家住在这里住得很安心,天天在行道了,那个捐献大殿的人多得很。你要晓得,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没有,你没有东西在此,大家不顾你。你真的好,大家都行道,我们搭个帐篷,在帐篷里面行道,人家一看到,我来给你建大殿,统统都来了,很容易,是不是?你叫那些人一看,今天全世界没有这个道场,只有你们一家,他不捐献大殿,谁来送大殿?自然有人送大殿。先叫大家能够住得很舒适,住得稳当,搭个帐篷来做大殿都行。大殿图画在那里等着人家来捐赠,不要去化缘,到时候自然天龙八部就把大殿送给你,不要费一点力气,怕的是没有人行道。这是我的一点意见,一点看法。

  你们此地要做的时候,我刚才说了,你们是得地利,比其它地方适合。其它地方道场太多了,剎寺太多了,我们去建一个道场,总觉得跟人家过不去,是不是?总觉得跟人家有争执,这样不好。你们这里一个都没有,我们第一个建,这个太好了,太理想了,在此地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个太理想了,这个太难得了,这是这一边条件比其它地方比较上好一点的地方。我前面的话就说到此地。

  这一次跟诸位介绍的就是《圆觉经》,当然时间短了,这部经是讲不下来,经是没办法讲完的,所以这次重点是跟诸位讲玄义。玄义就是圆瑛法师批注讲义前面的一部分,是全部经的纲领,我们可以细讲,这个细讲也非常有味道,希望能够把玄义的部分讲完。如果再有时间,经文会跟诸位讲一章。这部经一共是十二章,十二位菩萨,每一位菩萨就是独立的一章,这部经很好。

  我们先看圆瑛法师的自序,这个序文对于全经做了一个概略的介绍。我们读这一篇序文,他在序文里面将全经的大意做一个最简单扼要的介绍,换句话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玄义,它有这个好处,所以我们可以先看它。

  序【夫圆觉一法,冠以大方广三义。大者,当体得名,横绝边涯,竖无底止。方者,正也,以正智照了,恒沙功德之相。广者,多也,有自在无碍,任运随缘之用。】

  这是一段,这是讲『大方广』。佛经里面以「大方广」冠经题的经也不少,最早的一部经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第一部所讲的经,经题一开端「大方广」,与此地所讲的大方广是一个意思。大方广就是讲的体相用,什么体?是我们自性理体、真如自性,也就是现在哲学家所探讨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就是整个宇宙从什么地方来的,为什么会现这些境界。能现境界的本体,在佛法里面讲就是佛性、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通常我们讲真如本性。『大』就是所说的体,体是说不出的,不得已而用一个「大」字来形容、来赞叹,所以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这个地方有个简单的批注,这些批注与《华严经》都有关系。

  『当体得名』,就是本体,从本体上建立这个名称,大这个字是本体的代名词。大到什么程度?一个从空间上说,一个从时间上讲。第一句说『横绝边涯』,这是从空间上讲的,没有边际,大而无外。底下一句从时间上说,『竖无底止』,就是我们讲的「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它包括了整个的时空,时空里面的一切法当然也都在它的包括之中,这个称之为「大」。这个东西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我们讲本性,本性就是真心。称本就是你本有的,换句话说,这个不是你修得的,你本来就有,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佛法里面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楞严经》里面说得更详细,这是我们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本来如此。现在怎么样?现在迷了,虽然迷了,你的真性并没有丧失。如果丧失了,虚空法界应该会变坏,虚空法界还存在就证明你的真性并没有丧失,就是你的真性里面的体相用完全没有一丝毫的损失,还是一天到晚在起作用,虽然起作用,你自己是迷而不觉。所以这个失叫迷失,你自己现在不晓得,迷失,并不是真正失掉。因此诸佛看到我们,在一切经里面只有在本经、在《华严经》这两部经上讲过,其它经上没有,「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这一句话只有这两部经上有,其它经上没有。本来,确实你本来是佛,你跟诸佛无二无别,就是迷惑颠倒。佛是佛,可惜你现在迷惑颠倒。迷惑颠倒了,再给你起个名字叫凡夫。你要不迷惑、不颠倒,换个名字叫佛。可见得只转名号,事实上没有任何改变,没有一丝毫的改变,只转名号而已。这是讲「大」。

  『方』,这讲的相,所以底下讲「方」是「正」。『正智照了,恒沙功德之相』,「恒沙」是比喻多,尽虚空遍法界森罗万象,这些森罗万象都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并不是外面真有。这个境界很难懂,很不容易体会,所以经里面常常以「梦幻泡影」来做比喻,我们从比喻当中体会到它一点意思。我们凡夫总会做梦,梦从哪里来的?梦从妄想来的,妄心才有梦。如果你的心得定了,得到三昧了,你就没有梦,我们中国古人讲「至人无梦」。佛菩萨没有梦,你还会做梦,那你是凡夫。梦境当中可以考验自己,如果我们常常做的梦是善梦,换句话说,你虽有妄念,这个妄念当中善的妄念多,常做恶梦是恶的妄念多,这个能够勘验自己,梦愈少愈好,那个境界愈好。

  当我们做梦醒来的时候,如果自己仔细去观照一下,梦从哪来的?我们心变现出来的。你平常要问,我们心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不晓得心是什么样子。当你做梦的时候,一下子想到我现在在做梦,我心是什么样子?那个梦境就是心的样子,整个的心变成了梦境,整个梦境就是心。所以经上讲「全妄即真,全真即妄」,那个真就是指能做梦的心,那是真的,所做的梦境是虚妄的。整个虚妄相就是你的真心,整个真心已经化成了这个妄相,所以那个相就是你心的样子。心里面没有梦,能变梦境,能变无量无边的相,「恒沙功德之相」。这个梦境我们容易明了,想想不错,是这样的。眼前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这些相就是你真心的相,真心的相称之为功德之相。我们做梦那是妄想的相,那个不能叫功德,那只能叫虚妄的相。我们真心变出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恒沙是比喻多,这是真性起用。所以你要问我们真心像什么样子?眼前这个宇宙人生一切万法就是我们真心的样子。

  我们真心清净,现的这个相就清净,现的什么?佛的法界,菩萨法界。我们这个心染污,现的是凡夫法界,现的是今天斗争坚固的法界,心染污。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境随心转,相随心转。我们自己能转外面境界,高明。我们要被境界所转就糟糕了,那就是生死凡夫,被境界所转。所以《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所以要紧的是要我们自己能够去转境界。

  『广』是讲它起的作用,这个用,无量无边,所以「广」是讲『多』。它的作用没有人能够说得尽,十方三世诸佛也说不尽。这个地方从纲领上讲,『有自在无碍,任运随缘之用』。「自在无碍」,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四种法界。事法界是说十方三世这些依正庄严的相,这叫事法界。有理法界,有事必有理。理是什么?理就是真性,事是事相,所以相是事,性是理。譬如在有情众生,我们讲佛性;在无情的众生,我们讲法性。佛性跟法性是同一个性,一性无二性。这是属于理法界。

  第三讲理事无碍法界,理不碍事,事不碍理。譬如我们做梦,那个能做梦的心是理,它能变现出梦境。心不碍梦境,虽变现梦境,梦境又不碍心,没有障碍。理不障碍事,事也不碍理,理事无碍的法界。真正能明白理事无碍了,再进一步观察事事无碍。理上通,事上哪有不通?但是什么时候你到事事无碍?理证得了就事事无碍了。我们今天为什么事事有碍?理不明了。事不明,理事不明,你在一切理事里面起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处处就有障碍。几时能把这一关突破,理彻底明白了,事实的真相也明白了,你才能明了是事事无碍。像《华严经.入法界品》里面所讲的,那就是显示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达到最高的境界。这个在《华严经》要细心的探讨,非常有味道。这部经,除非你是不入进去,一入进去是欲罢不能,这里头其味无穷。这是讲「广」,是讲它的作用。下面这个就是从义理上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序【圣凡同秉,生佛一如。】

  『圣』是讲诸佛菩萨,或者我们再把尺度放宽一点,声闻、缘觉,四圣法界都包括在里头。『凡』是指六凡,六道凡夫。『同禀』是讲各个人都具足大方广。大方广在哪里?大方广是我们本人,大方广是我们本来面目。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此地大方广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大方广是真我,我们现在这个身心是假我。

  『生佛一如』,众生与诸佛没有两样,佛具足大方广,众生也具足大方广。他现在成佛了,他具足了大方广,众生堕在阿鼻地狱里还是具足大方广。为什么有十法界,有苦乐升沉之不同?佛是悟大方广,众生是迷大方广,不管你是迷悟,大方广还在,没错。悟并不是得到,迷并不是失掉,这个里面没有得失,只有迷悟。悟了它有用,迷了它就不起作用。譬如我们身上都带着钱,我这里带了一百块钱,你也带了一百块钱,你身上带的钱你晓得,有什么用处马上拿去用,我忘掉了,我就没有带钱出来,所以钱还在,不起作用,受贫穷之苦。钱在里头忘掉了,忘掉并不是丢掉了,真有。真有你忘掉了,它就不起作用。凡夫跟佛平等平等,佛觉悟,它有作用,凡夫把它忘掉了,作用不能现前,就这么回事情,所以跟你说「生佛一如」。

  序【为诸佛之本源,实众生之心地。】

  所以称之为『本源心地』。佛之成佛,凭什么成佛的?凭大方广。众生怎么会变成众生?也是因为大方广。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迷了大方广,诸佛悟大方广,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具足无量智慧。我们迷了大方广,起心动念,一天到晚搞无量烦恼。烦恼就是智慧,所以烦恼即菩提。悟了的时候,把无量无边的烦恼统统变成智慧;迷了的时候,把无量无边的智慧统统变成烦恼。烦恼跟智慧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觉悟了,烦恼就转成智慧;迷惑了,智慧就变成烦恼,是一不是二。

  序【自从元明失照,枉受轮回,众生日用不知。】

  『元』是本元,本来就有,『明』是智慧。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元明」就是本觉,不觉就是无明。不觉本无,本觉本有,本有并不失。无明本无,本无是暂有而实在是没有,现前好像是有,但是它真的并没有,真的讲并没有。可是无明起来了,本觉的作用就失掉了,实在讲它不是失掉,是变质了,如果说失掉那是错误的,为什么?我们眼能见、耳能听,这是本觉的作用。可是我们现在虽然有见闻觉知,但是有障碍。眼见,隔一个墙就见不到。本来是怎么样障碍也见得到,不要说隔个墙,隔个山也见得到,现在我们这种能力失掉了,这个失掉是迷失。

  「自从元明失照」,就是《起信论》里面讲的「不觉心动」,所谓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迷悟的根源就是在一念上,一念觉就悟了,一念不觉就迷了,关键就在此地。这个里面,不但我们要重视迷悟,更要重视一念。二念、三念,那是迷了以后的境界。你要问几时迷的?这就是佛法里面讲了,像富楼那尊者在《楞严经》上所问的,无明几时起来的?无明是什么原因起来的?佛在《楞严经》上有答复,本经里头也有答复,我们虽然这一次不能讲到经文,玄义里头要谈到,圆瑛法师序文里头也谈到。

  佛给我们说得很明白,无明没有原因,如果有原因,它就不是虚妄的。无明几时起来的?无始,无始就是没有开始。没有开始怎么起来的?一念不觉。我们要真正把这个意思听懂了,心里好欢喜,为什么?我一念觉就成佛了,真的是如此,一点都不假。那个一念就是当下一念,当下一念迷,你念念都迷,你被无明烦恼系缚住了。当下就觉,你念念觉,那你不是佛谁是佛?可见得佛与凡夫的差别就在一念,这真正是把我们问题的根本一句话道破,我们今天求的就是一念觉。

  如果一念不觉了,元明失照了,照是照见,《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失照就是失去照的作用,失去照的作用五蕴不空了,你认为五蕴是有,不空的,生死轮回出现了。所以六道轮回是谁制造的?就是一念元明失照,一念不觉,这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所以十法界是假的,一真法界是真实的。我们失了照见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十法界里就有六道,在六道里头冤枉生死轮回。为什么?生死轮回没有,是幻相,而我们把这个幻相当作真实,在这里面受种种的果报,这是不明白真相。如果真正明了真相,在这里头就得自在。相有没有?有,就好像你看戏一样,与你相不相干?不相干。虽不相干可以观赏,在观赏当中开无量的智慧,无量无边的智慧,你就晓得众生什么样的心理,什么样的业果,就像《华严经》里面讲的「十如是」,如是体,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力,如是用,如是因缘果报,如是本末究竟,看戏,增长自己无量的智慧,这么来的。不明了这些道理,不明了事相,在这个里面生无量的烦恼,造无量的罪业,惑、业、苦永远在那里轮回,没有办法解脱,就迷在里头,愈迷愈深,没法子超越。众生日用而不知,我们天天用元明,天天用真心,不晓得,不知道,不知道就是迷,就是无明。

  序【证入涅盘,诸佛究竟无得。】

  众生是迷了、不知,诸佛是悟了,虽然证入大涅盘,可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为什么?是本有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从外面得来的,样样都是本有的。无量的智慧是本有的,无量的德能还是本有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从外面新得来的,《心经》里面讲「无智亦无得」也是这个意思。

  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譬如水随冷气之缘,结之成冰;冰随暖气之缘,溶之为水。然冰水虽殊,而湿性如故。本觉湛然,众生终日罔觉。法身流转,如来所以兴嗟,知万法不出自心,悟一真本居实际。】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大师在此地用冰水做比喻,这是佛经里面的,《楞严经》有这个比喻,本经也有这个比喻。『不变』是讲我们的真性不变。『随缘』,真性能随一切缘,变现一切万象。譬如随净缘就变现四圣法界,随染缘就变六凡法界,染缘里面有善缘就变三善道的法界,染里面要是带恶缘就变三恶道的境界,所以十法界的变现是这么个道理。但是真性虽然能随一切缘,它变不变?它不变,这就是理事无碍。

  理事无碍是讲宇宙万有的事理,事事无碍是讲受用,你入了这个境界之后,证得这个境界之后,那你的受用太自在了,就是《心经》里讲的观自在菩萨,自在的菩萨。自在就是事事无碍,有碍他就不叫自在了,得大自在。所以事事无碍是讲受用,理事无碍是讲真相,宇宙万有的真相。

  众生因为不觉,『法身流转』,这句话是形容词,法身哪里会流转?法身不会流转。法身不会流转,但是法身能变佛,能变菩萨,也能变畜生、饿鬼,这就好比是流转,其实法身不流转。我们再怎么比喻也没有办法比喻到恰到好处,只能比喻个彷佛。譬如古人讲「以金作器」,我们把金比作法身,我们将这个金塑一个佛像,法身变成一个佛法界了。我们把这个金再做一个小猫小狗,做一个玩具,这个金(法身)就变成畜生了,流转是这个意思。金没有变,不管你造什么像,金还是金,绝不损耗它的价值,就好比这个意思。

  法身平等,虽然流转在六道,但是法身决定平等。不能说我把黄金做了个小狗、小猫,跟做了个佛像,这两个就不平等了。平等的,称称重量一样的,成色一样的,平等,价值是一样,是平等的。所以如来的法身跟我们自己的法身,跟一切众生的法身,乃至于跟饿鬼、畜生的法身都是平等,无二无别。法身虽然流转,但是它不变,虽不变,它能够随缘。因为众生迷,不了解这个情形,他沦落在六道,苦!这个苦是很冤枉,所以诸佛感叹万千。『知万法不出自心,悟一真本居实际』,「实际」是理体。「知」跟「悟」是一个意思,知是证知、是彻悟,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不出自性,就好像做梦一样,整个梦境是你自己的心变现的,今天我们看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心变现的。今天诸位想学佛、想成就,这个事情说难很难,说容易也很容易,为什么?在乎你的一心。

  我在各地方讲经,这一次来,看过很多法师。去年来,我没有拜访过,除了讲经之外,哪一个法师我都没有去看过。今年来的时候,每个寺院每个法师都去看看见见面。有不少的法师看到我,都问我同样一个问题:「美国的佛教,你看看有没有前途?」好多法师都提出这个问题,可见得大家都很关心。我就告诉他,我说:「美国的佛教有前途,不是没前途」。为什么?我在每个地方讲经的听众都那么多,而且是天天那么多,有前途。可见得大家真喜欢听,真喜欢闻法。但是佛教如果要兴,就要团结,团结就有前途。诸位如果读历史,外国我们不谈,外国也一样,你看看中国历朝历代,开国建立一个王朝的时候就是几个人同心,他就能建立一个王朝。这些人你仔细去查查看,没有超过二十个人,自古今来历朝历代,没有超过二十个人,真是「三人同心,其利断金」。三国时候的巴蜀你们晓得,就是三个人加上孔明四个人,四个人同心就建立一个王朝,刘、关、张加上诸葛亮,就建一个王朝,问题在同心。

  这些法师一听,难、难,太难太难了,合不拢来。我们大家合在一起,到底谁听谁的?问题来了。哪一个也不服哪一个,怎么能合作?怎么能团结?我当时就提出来了,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建立了民主制度,这诸位要晓得,民主会议制度是佛教最先提倡。佛法里面「羯磨」就是开会,所以僧团里面有事开会表决,表决就通过。大事情的时候「白四羯磨」,像我们现在国会很多大的案子,叫三读通过,在佛法里重大的事情是四读通过。佛门里通过的时候也不举手,也不要什么,就是你不说话,就通过了。你有意见,马上提出来,你没有意见就算通过,就是你默认了,所以佛门里面开会通过就是默认,你没有意见就通过了。三千年前佛门就建立了会议制度,最民主的。释迦牟尼佛在僧团里面也是做羯磨,开会决定,他也不能说「我是佛,我说了算数」,不行,他也不这么说法,无论大小事情要征求大家同意,大家表决。所以不能确立会议制度,那僧团不能存在。所以道场讲如法,不但是天天讲经说法修行,无论大小事情,大家要开会通过,这是个僧团,不能说哪个人说了作数,这个不行,这个不是僧团,僧团大小事情统统是会议来决定。

  僧团里面的住持、执事是一年一换的,怎么出来的?选举推选出来,住在僧团里面各个都有选举权。你这个执事就担任一年,你这一年做得好,大家再选举你就可以连任。到年终的时候,三十晚上吃过年饭了,执事总辞,全部辞职,到第二天统统重新选,所以非常民主。重新选的时候第一个就先选住持,住持选出来之后由住持提名,请某人做当家,大家要通过了就请他,如果大家有意见提出反对,那么再提别人。所以先选住持,然后住持提名让大家通过,再决定里面的执事,民主,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道场,如法的道场。如果要是这个道场是我的,我出的力最多,我出的钱最多,我说了算数,这不是道场,这个道场不如法。所以一定要建立会议制度,建立民主制度,并不是哪一个听哪一个,没有这个意思在里头。少数服从多数,不如法服从如法,一切如法,这个才叫真正的道场,这一点我们一定要非常重视。

  譬如将来你们自己组织道场,里面这些成员,开头是你们几个人,和以后所有加入的,人人平等,在这个道场上大家一律平等。里面执事很辛苦,执事要轮流做,不能让他一个人辛苦,所以执事要轮流,要用选举制度,大家共同来维护这个道场,这样才如法。不能说我做了住持,我将来要培养一个人来接替我,这就变成专制了。

  所以晓得团结最重要,佛法衰,就是佛法灭了也不怕,不要说衰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创教,建立佛法在人间,就六个人。在鹿野苑,他一个和五比丘,六个人同心,你看就建立了佛法。我们今天如果要有六个人,佛法怎么能不复兴?当然复兴,这个没有问题。难在哪里?难在没有人。所以今天诸位如果要建,要建一个十方道场,不要有个观念:这个地方是我们的。地方是十方的,是诸佛菩萨的,是成就一切众生的,这就如法了,这个才是十方诸佛菩萨护念,一切龙天鬼神拥护,因为你这是正法道场,是如法的道场。如果认为这是我的,是我们几个人的,那你就苦死了,为什么?佛不护念,护法神不拥护,什么事情都要你自己去动脑筋、去攀缘,你才能维护,与诸佛菩萨不能感应道交,那就是苦不堪言,这个要晓得,自己怎么样也不能成就。如法了,你自己种无量功德,你将来必定成就。所以说万法不出自心,建立道场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悟一真本居实际」,悟入一真法界,你才能真正觉悟到一切众生统统都是在一真法界里头,没有一个离了一真,原本就是一真。好比说我们这个地球是个一真法界,你们在地球上居住,这个地方划个界限是我的国家,那个人划个界限是他的国家,地球上本来没有界限,它还是一个地球,你们自己要这么划、那么划,划了之后要斗争,不划就不斗争,没有斗争了,划界限就斗争。所以你在一真法界里头划成界限,你就有六道轮回,自作自受。你要不划界限,这个法界原本是一真,划了界限它还是一真,划与不划统统是一真,悟了之后才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这个时候你的感受就大大的不相同。这是叙说佛法根本的理论,这一段是讲根本的佛法,佛法的本义如是。下面再说这部经:

  序【今圆觉经者,玄妙难思,盖称性之极轨也。】

  这是赞叹这部经。《圆觉经》的分量不大,只有薄薄的两卷,两卷经文是不多,可是里面的义理太丰富了。『玄妙难思』,「玄」是讲深,幽玄微妙不可思议。『称性之极轨』,「轨」是轨道,句句话都是称性而谈。所以这部经是属于大经,分量虽然小,它所讲的是大乘最高的理论,在修学来讲也是大乘最高的原理原则。

  序【寂光无土,依受用而现身。】

  「常寂光土」,有这么一个名词,在哪里?非有非无,这妙了。你说有,没有迹象可循。你说没有,实报土、方便土、凡圣土都是常寂光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都没有离开寂光。寂光是同居、方便、实报之体,实报、方便、同居是寂光之用,这是讲土里面的体用。西方净土里面四土是同时的,真是妙绝了,妙不可言。西方净土非常之微妙,非常的殊胜。我们今天在凡圣同居土,可是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里头的受用我们得不到。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纵然是下品下生的,他的待遇、他的享受里头有方便有余土、有实报庄严土、有常寂光土,这太不可思议了。他虽然是凡夫,他有如来、有菩萨的受用,有这种待遇,我们在此地得不到,他那里能得到,这个是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当然这里头的因缘太多,而经上讲「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连等觉菩萨都还搞不清楚。

  我们从一个比喻当中可以得到一个彷佛。譬如我们念书,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程度相差不一样,他们的享受、境界也各个不相同。如果有个学校,它是个大学,它大学里头有研究所,它有附设中学、附设小学,统统在一起,虽然是小学生,天天跟大学生在一起,天天跟研究生在一起,这个不一样,这个不相同。就好像西方世界那些众生,虽然是凡夫,天天跟大菩萨们在一块。像我们小学是在一个地方,中学在一个地方,大学在一个地方,他们根本不能接触,不能天天见面,交不成朋友。西方世界他统统在一起,虽然是小学生,天天跟大学生在一起,这样的殊胜真正是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彷佛如此,所以虽然带业往生,生到凡圣同居土,但是他的享受、他的待遇,有诸佛菩萨的殊胜功德利益,这个所谓是不可思议的法门,这个所谓是难信之法,道理在此地。

  我们这边的凡夫要亲近佛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像一个小学生,常常亲近研究所的这些指导教授,不可能的事情。学校办在一起,天天见面,天天听他说话,虽然听不懂,但是天天听,在生活待遇上都一样的,这些老教授们对于这些小朋友也非常爱护,也常常跟他在一起,这个太殊胜。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就好像是这个样子,不是他方世界能够比得了,他方世界隔一层土那差别太大。西方世界它不隔,虽有四土,不隔,没有界限,平等的享受。

  下面这个文就是指十二位菩萨,就是略略的叙说本经的十二段。

  序【妙德启请。】

  这是本经里面第一位菩萨。

  序【说因地之法行。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圆觉之性,实无可修,但以自性之光明,圆照清净之觉相,离念顿入,当处了知。此知即是大智慧光明,照破无明,无体可得,则无明顿断,佛道方成。】

  第一章非常重要,《圆觉经》很重要的一章,这一章是「文殊菩萨章」。『妙德』就是文殊菩萨,从它的意思上翻,「妙德」又翻作妙吉祥,吉祥就是德的意思。文殊菩萨启请释迦牟尼佛,就是请教佛,你老人家成佛是怎么修成的?这个话问得很重要,成佛怎么成的?我们也想成佛,也想从你这里获得一点经验,所以佛就把他修行成佛的那个道理、方法说出来了。

  本经第一章很重要,这一章经文不长,只有四百多个字,讲的是成佛之道,这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切如来,本起因地』。不但释迦牟尼佛成佛是依这种理论与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例外,你要想成佛只有依照这个道理、这个方法。『皆依』,各个人都是这样的。依什么?『圆照清净觉相』。「圆」是圆满,没有欠缺,「觉」是觉而不迷,「相」就是外面的森罗万象。所以你用心用什么心?用的是觉心,圆觉的心,圆满的觉心,用的是圆满的清净心。圆觉清净,这个圆是贯下来的,圆满的觉心、圆满的清净心,照外面的境界相,诸位能不能听懂这个意思?

  所以学佛,你修行修什么?去年跟诸位讲过,你修的是三皈依。皈依佛,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净而不染。这是修什么?就是修觉、清净心。我们才开始修,当然谈不上圆,等觉菩萨还差一点点。完全修圆满了,一点都没有欠缺了,那就成佛了。佛是什么?佛是圆满的觉而不迷,圆满的正而不邪,圆满的净而不染,就这么回事情。因此佛门里头无量无边的法门、手段修的什么?修的是觉正净,觉正净圆满就成佛。所以我牌子里头那四句:「依梵网心行,修觉正净法,入华严境界,住弥陀净土」,这四句话修的是觉正净。八万四千法门、手段,我们用什么手段?用念佛的手段修觉正净法,念佛这个方法好。「南无阿弥陀佛」整个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无量觉,「南无」是皈依,「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所以你念这一句佛号就是念念唤醒自己要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觉一定正,一定清净;清净一定觉,一定正,一而三、三而一,提一个字,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3-4 19:24
三个意思统统都具足。

  修觉正净法,修成圆满了就叫佛,没圆满叫菩萨。你只一开始修就叫初发心的菩萨,圆满了就成佛,这么回事情。所以不管哪一宗、哪一派,中国、外国,大乘、小乘,功课里头绝离不了三皈依,离了三皈依就不是佛法。三皈依就是修圆觉,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你照这样去修才能断无明。无明是不觉,你觉了当然就破不觉了,『永断无明,方成佛道』,这是讲修行。『圆觉之性』,「性」就是体,「圆觉」是本觉,本觉到哪修?本觉没得修,圆觉的体性是『实无可修』。我们现在本觉里面带了一分迷情,所以要用『自性之光明,圆照清净之觉相』,这就是《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始觉合于本觉,始觉合本觉就是「圆照清净觉相」。

  『离念顿入』,因为「念」是不觉,无念是觉。可是这个无念,如果真正什么念头都没有了,那就入无想定了,还是不觉。这个无念是无有念也无无念,无念、有念都没有了,这叫正念。诸位要记住,这个无是有无统统都无。你不要说这个无念,好,我一切妄念都没了,结果落到无想定去了,那糟糕了,落到无明里面去了。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妄想、无明两边都离开,这叫真正的无念。无有念,也无无念,这才是觉性的起用,这个很难。有念容易,无念也容易,有念、无念都没有,无有念就是无念,无无念就是有念,到底怎么个办法?这个事情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两边都要离开。我们念这一句佛号,正好就这个意思。我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不是无念,有念,虽有这个念没有一切妄念,所以你常常念这一句佛号,非有念、非无念。你说有念,没有妄想;你说无念,清清楚楚,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是修《圆觉经》,这是很妙的一个方法,有念、无念两边都离开。

  念到极处是什么?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虽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他不着相,三轮体空,不执着有个能念的我相,也不执着能念的名字相。像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圆通章》里面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净念就是非有念、非无念,净念相继,这才叫做真正无念。我们读《坛经》,六祖讲无念,无念是无邪念不是无正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正念。所以这个无不是有无的无,有无两边都离开了,这叫正念,是这个意思。正念也叫做无念,无念是无妄念。

  念有是妄念,念无还是妄念。连阿罗汉,你看佛在《楞严经》都说他邪见,他的境界是「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换句话说,阿罗汉的念是什么?念无念,他堕落在无念的境界,所以佛才呵斥他焦芽败种。他这个无念比无想天高明多了,但是他不能见性,不能开智慧。不能见性,不能开智慧,就是他堕在无念上,所以无念也不能有。有念不能要,无念也不能要,这才叫正念现前。正念是什么?觉性,朗然大觉,这样才能够永断无明,才能够成佛道,这叫「离念顿入」,有念、无念统统要离开,顿悟、顿超、顿证。

  『当处了知。此知即是大智慧光明』,这个「知」就是如来果地上的一切种智,释迦称大圆镜智,就是指的这个。这个知就是这个觉性,就是圆觉。『照破无明,无体可得』,所谓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心经》里面讲「无智亦无得」,为什么?是你本来具足。这个时候无明断了,圆满的佛就现前了,成就了。虽然叫圆满佛、究竟佛,那个究竟佛是假名,你不要认为真正有个究竟佛,那好了,又变成无明了,又堕落了。不得已说个假名而已,假名是对你没有证得这个境界说的。证到这个境界,一句话没得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今天就讲到这里。这是第一章文殊菩萨这一章的大意,这个地方说得最简单了,讲大意。序文念完之后,我们再看玄义就非常有味道。这个序文讲下来,全经有个底子,有个概念,然后跟你讲玄义就很有味道,也等于讲了全经。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集)  美国  档名:09-010-0002

  序【次告普贤: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不了如幻,是名不觉;若知幻化,即已离幻,是名为觉。乃结答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从这里看起。前面第一章,就是文殊菩萨这一章,在上一次我们略略的说明这一章的大意,主要就是要我们认识一切诸佛是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方法修成的,这是第一章最重要的意思。

  第二章是讲修行的方法。我们从第一章晓得十方诸佛都是依圆觉清净觉相而修成的,现在我们要问了,圆照清净觉相怎么样修法?所以第二章非常重要。第二章普贤菩萨章,可以说从这以后都是讲修行方法,而普贤菩萨这一章是修行方法里面的总纲领、总原则,其余的菩萨是各代表一种方法。它这是属于总纲领,不管你修哪个方法。后面的十位菩萨代表的就是菩萨的六度万行,代表无量的法门。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代表总纲领,因此这两章所讲的都是原则,这种原则可以应用在一切法门上,我们念佛也不例外,念佛、参禅、持咒都可以运用这些修行的原理原则。

  『次告』,「告」,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告诉普贤菩萨。『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个意思是从上一章来的,在前一章我们曾经讲过。「一切幻化」是说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相。真相确实是幻化的,幻就不是真实的,化是变现的。我们通常讲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法,其实这一切法真的是因缘生吗?佛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非因缘、非自然」,又把它否定了。讲因缘生法是对付外道的,因为印度有许多外道主张一切万法是自然的,所以佛才说因缘。说因缘是破他执着自然,是破人家执着的,我们再要执着一切法是因缘生的,这又错了。佛法在破执着,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为什么不能执着?因为一切法本来不生,幻化就是不生,既然不生,哪有灭?当然就没有灭,不生不灭,这是事实的真相。而《楞严经》上佛又说「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那就是幻化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就是不生不灭,一切法的真相确实是如此,可是这个真正是难懂,很难体会,因为我们总是把眼前这些境界都看得很实在,这是我们的迷,我们的执着。

  眼前我们这个境界绝对不是实在的,不是真实的,而是一种相续之相。我们有真如本性,既然有真如本性,性是体,有体当然就有相,所以它现这个相。虽现相,这个相是幻相,而这幻相是相续的,体有这种功能。我们对相续的相,不晓得它的事实真相,所以就把它看作真实,这就迷了,一念不觉,这就迷了。

  譬如我们看电影,银幕上那个相是幻相、是不生不灭,你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好像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我们晓得那个镜头一打开,画面映到银幕上去,一映上去立刻就把它切断,第二张就接着出现,这样一秒钟镜头开合二十四次,每开一次换一张,一秒钟换了二十四张。这些连续的画面过得太快了,我们前面的印象还没有离开,第二个印象马上接着就来了,我们就看到好像是真的,是个活动的画面,其实你看看底片,哪有活动?没有活动。所以我们就银幕这上来看,确实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马上开了一下,立刻就没有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银幕上的相的确并没有,影像现在银幕上没有相,它开的时候没有相,关起来还是没有相,所以不生不灭。

  我们现在不说别的,就说阿赖耶识,因为一切幻相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阿赖耶识现相的功能,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我想都是很保守,因为事实真相决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佛给我们说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一秒钟以我们普通的可以弹四次,一秒钟能弹四次,这个速度还是很慢,一秒钟就算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所以一秒钟开合二十四次就已经把我们欺骗了,如果一秒钟要开合二十多万次,我们怎么能够觉察这个现象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实在无法能够觉察得出来,但是这个是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可以说是最不容易让我们相信,而大经里面常常讲,这是八地菩萨的境界,八地菩萨才见到。所以这个地方讲「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如来是讲我们自己的本性,幻化是讲我们自己本性变现的境界,不是从外面来的。

  『不了如幻,是名不觉』,你对于这个事实的真相不了解,这就叫「不觉」。好像我们看电影,不明真相的话,我们是迷,迷在这个境界相,我们不觉。如果了解真相,在那里看什么?看镜头开合,在银幕上能看得出一张一张的在那里换片子,你要是晓得这个真相的话,那你就觉悟了。我们眼前也是如此,你要对于眼前这个世界晓得是剎那剎那在那里生灭,就像放映机换底片一样,你要是知道这个相的话,跟你说你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什么恐怖都没有了,为什么?统统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就得大自在了,你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明了了。为什么?『若知幻化,即已离幻,是名为觉』,你晓得这个是幻妄的,你就不迷了。不迷就是离幻,离幻你就不着相,对外面不执着,像《金刚经》里面讲的「不取于相」,对内就「如如不动」。内如如不动,外不取于相,这是大觉,「是名为觉」。所以觉与迷就是在事实的真相你了解不了解,一了解就是觉,不了解就是迷。了解之后,受用自在;不了解,受用不自在,在里面生无量无边的烦恼。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一悟彻悟,一悟永远悟了,这叫顿悟,第二章讲的话是属于顿悟。「方便」是讲方便法门,这个里头不用任何的方便法,一悟就圆满了。下面举了一个比喻说:

  序【如人梦身生疮,求医施药,既知是梦,即已离梦,不须更作方便。】

  大师在这里用一个比喻,譬如我们做梦,在梦中害了病,害病不要求医、不要去治吗?忽然晓得我在做梦,做梦就不需要求医,也不需要治了,就没事了,什么事都没有了。如果我们在现前一旦觉悟到,我们现在在梦里,你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不但是连病没有了,生死也没有了,只有剎那生灭,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决没有生死这回事情,也没有轮回这回事情。什么样的境界都是从自性变现的,昨天我们讲过,心清净就变四圣法界,心里面染污就变六凡法界,善心就变三善道法界,恶念就变三恶道法界。境界是心变的,所以境随心转,山河大地都是随心转的,这是觉悟的人,迷了的人他恰恰相反,迷了的人心被境界转,悟了的人心转境界,这是迷悟不相同的地方。

  此地我们要重视的就是「不作方便」,由此可知,以种种方便法那实在是不得已,在无可奈何之下才加上种种方便法。如果真正通达这个道理,一门深入是决定成就,不但成就,在时间上来讲也是最节省、最快速,我们都希望早一天成就,一门深入,这比什么都快,所以在修学上,我们决定一门之后就要认真的学。知道这个道理,晓得这个情形,这个情形当然不是我们自己亲证的境界,是听佛这么说。圆瑛大师在此地所写的统统是经里面有的,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不是他在这里胡造谣言,经文上佛就是这么讲的。

  所以什么叫利根?什么样叫上智?上智利根是听了就相信,他信了他就依照这个方法来做,这个人就是利根。听了半信半疑,听了之后还再要去找证据,还得要去追究这到底是不是真实的,这个人根就不利。就是听了他不能马上就相信,总得还去考察,吃尽苦头之后这才相信,这就不是利根。所以学佛毕竟利根的人太少了,像我自己,我的根就很不利,学了三十年才相信,这糟糕。当年老师跟我们讲的时候不是马上就相信,真是这么多年来吃尽了苦头,想一想真的,看得很浅显的东西原来是佛法里头最精华的,再没有比这个更精华了。

  我今年在香港讲经得到一个宝贝,什么东西?《西方公据》。你看看,这个书平常没看在眼睛里头,太平常了,几十年摆在桌子上都没看得起眼,今年春天在香港讲经再翻一翻看,一切佛法里头所讲的东西统统在里头,我有这一本就够了,什么都可以不要了。《西方公据》,我在香港图书馆里面看到大概有六种不同的版本,六种里面以这一种内容最好、最丰富,所以我一回到台湾马上就印了三千本。它这个带有九品莲图,那个莲图是什么?就是教你念佛,计数念佛。那一本念完了之后,在佛前面把它焚化掉。但是现在的人心懈怠、放逸,照他那个方法来念,念一千声点一点,先用淡颜色的笔点,渐渐用浓的颜色笔去点,可以点个五六遍,那一本小册子恐怕好几年你也念不完。你念不完怎么样?你的心就懈怠,就不念了。俗话常讲打铁要趁热,要一鼓作气才有成就。

  现在印刷术很便宜,成本很低廉,我们印九品莲图,成本一册才台币一毛九分钱,这很便宜,所以《西方公据》印了三千册,莲图印了一万册。我劝大家不要照他那个数字点,我们拿着念珠念一圈一百声就点一点,一遍点完了马上就烧掉,「我这一本念完了,好快」,没几天就念完了,你那个劲就起来了,我们就再换一本,免得一本点了又点,老是点不完,这累死人。所以我就劝大家,你念一串念珠一百零八声,你就点一点,点完了写上名字在佛前焚化,马上再换一本。如果没有了,写信找我要,马上就会寄来,很便宜,印这个太方便了。用这个方法无非是劝导大家好好的念佛。譬如一天定一个数目,念一千声一天就点了十个圈,念两千声就点了二十个圈,要是一天念一万声佛,你就点了一百个圈,没几天就点完了,这是个很好的方法。

  念佛的功德利益,《西方公据》里头统统都有说到,而且告诉你,你这一发心,确实西方世界七宝池中就有你自己一朵莲花,莲花上有你的名字。我再告诉诸位,还有同修们自己看到莲花,看到莲花上有自己的名字,这不是假的,这不是做梦,不是幻想,为什么?他没想,没有这个念头,根本就没这个念头,忽然看见莲花上有自己的名字,一点都不假。所以这个同学来跟我讲,来问我,我说:好,太好了,你一直念,你决定成功,决定成就。

  有这一本《西方公据》够了,修行是愈简单愈好,莲池大师说「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那些人要找麻烦就给他去悟;「八万四千行,让给别人行」,他们去行去。我们统统放下了,走一条路。供佛,一尊;经本,一卷,走到哪里就带着它,这就是西方公据,据是凭据,我们往生西方的凭据。因为一尊佛像便利观想,你常常见到,看成习惯了,到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一定是这个像,你非常熟悉,所以这个像不能多。同是阿弥陀佛的像,有好多种不同的阿弥陀佛像,你都请来供,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如果你忽然想到:这个阿弥陀佛是我供的哪一尊像?你有这个一念就打闲岔了,你就去不成。阿弥陀佛来了,你供了十几尊阿弥陀佛像,这个阿弥陀佛像哪一尊?这就麻烦了,所以这是我们要避免的。

  每个地方寺院雕塑的不同,或者彩画的阿弥陀佛的形像都不一样,我们可以瞻仰,可以礼拜,可以恭敬。我们自己供奉的就是一尊,一生不改,就是供一尊,这个成就就快了。古人一般三年成就,我们要这样修法,三年一定有成就。所以佛堂里面供的许多佛像是供大众瞻仰,我们自己修行决定不可以,不能搞太多,不能搞太杂。念观音菩萨的只供一尊观音菩萨,决定往生。

  什么事情都得要专一,专一就『不须更作方便』,你这个心真正信了,真正「一」了,就不作方便。如果还有怀疑,不能专一,那就再加,或者念佛里头再加上参禅,再加上持咒,再加上观想。真正信得过就不要再作方便法,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所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前面两句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是一门专修。所以此地这个纲领讲得更高,完全是对上上乘人所说的,就正如六祖的《坛经》一样,他老人家那个手段就是接上上乘人,经上讲得很清楚,神秀大师在北方是接引大乘人,他是在南方接引上上乘人,上上乘人是不假方便的。

  序【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所以这个是属于顿悟、顿超,没有次第的。你是一觉就离,就怕你不觉,觉就离,离了就是觉。晓得一切是如幻的,这就是觉。我们对于这些经文很熟,虽很熟,但不是自己境界,譬如《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哪个都会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们都念得非常熟,可是没用处,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还是凡所有相样样都当真,你不能如幻,你这境界转不过来,经念上千遍万遍,境界总是转不过来,不是你的境界。如何能把这个境界变成自己的境界?确实要成了自己的境界,你就大彻大悟了。你要问佛菩萨见解如何?佛菩萨见解就是这个见解。

  《法华经》里面讲「入佛知见」,佛的知见是什么?佛的知见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晓得这一切法统统是幻法。幻法有没有?有,虽有不实,所以他在一切法里头不取着、不动心,他心地清净,智慧圆满,他在境界里起作用就是圆觉清净觉相,这是第一章里面所讲的,我们学佛就是学的这个,我们念佛也是想念到这个境界,念到这个境界就是理一心不乱,念到这个境界,天下太平。我太平,他不太平,只要我太平了,我看他也太平了,你看这个世间打仗就像看什么?像大人看小孩打架一样,自己的心清净光明,一点妨碍都没有。所以顿超没有次第,实在讲没有渐次,凡是讲渐次都是没悟,没悟的时候有渐次,悟了以后没有渐次。

  序【如梦疮之人,既已离梦,即为醒觉,觅疮了不可得,亦无须用药,渐次求愈也。】

  这个比喻一看就明了了,这就是说明的确是如此。佛与众生就是觉与迷,而觉与迷正是一念之间,所以前面讲一念觉就是佛,一念迷就是众生。「一念」是实相,觉迷不同,觉悟的一念就叫佛,迷了一念就叫众生,可见得佛也是一念,众生也是一念。从一念上讲,生佛平等,生佛不二,所以佛在本经里面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真的。你要说众生跟佛所差别的,佛一念觉,众生一念迷了,一念是真的。再跟诸位说,只有一念并无二念,给你说二念、说三念、说万念都叫方便说,那种境界是一念迷的境界。这是讲第二章教给我们修行的原则,可以说就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所以佛法自始至终着重在「知」,「知」是智慧,真正的智慧,回向偈说「愿求智慧真明了」。第三章是佛告普眼菩萨:

  序【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即是修行,渐次深入。】

  普贤这一章里面没有渐次,所以那是上上乘人的境界,一闻千悟,一悟就彻悟,是那个境界。我们到不了这个境界怎么办?到不了就慢慢来,那就得借方便。像我们今天念佛,念佛就是方便法的一种。参禅也是方便,持咒还是方便,那就是借着方便法,渐次的去深入。可是渐到你心要达到清净的时候,由渐就转到顿,所以悟的时候一定是顿悟。烦恼轻,心地清净的人容易顿悟。我们现在用渐修的方法,无非是先求我们心地清净,先求烦恼减少,这是念佛。所以像念佛,你念到功夫成片,那烦恼几乎去掉一半;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断了;再念到理一心不乱,那就是顿悟。理一心以下是渐修,顿是由渐而顿的,没有渐的功夫,你顿不了。我们看《坛经》里六祖大师那个顿悟,虽然这一生当中没看到他渐修,人家还有前生,生生世世的修行,那个帐都要算上去,多生多劫修习,他这一生成熟了,他顿悟了。好像我们看一个人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他不是突然来的,他前面不晓得用了多少年的工夫,由功夫成片到事一心不乱,才能够达到理一心。当然这个里面信心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你信心清净就容易顿悟,《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顿悟。

  所以怀疑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底下就是疑,你要不把「疑」这个烦恼破除,你的信心怎么能得清净?信心不清净,你怎么能够悟入?这个道理我想也不难懂。所以疑是很大的障碍,有疑一定要把这个疑惑断除。所以为什么要读经?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就是因为这个疑团没有法子打破,这才要读经,才要亲近善知识,求他们来帮助我们把这个疑断掉。疑断掉之后,那个境界人家帮不上忙了,那是你自己的境界。「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是你自己的境界,什么人都帮不上忙,换句话说,什么人也障碍不了你。可是你信心不清净的时候,别人能帮你忙,也能障碍你。帮你忙是把这些道理给你说清楚,把你的疑问破掉。要障碍你,是再制造一些麻烦叫你更怀疑,那就糟糕了。再找疑问叫你更疑,那就是找你的麻烦,就是把你的怀疑加重,叫你永远不能开悟。所以你在有疑的时候,人家也能帮你忙,也能够障碍你。这个疑要一破了之后,是人家帮不上忙,也破坏不了你,他也没办法。你的心生实相,成佛证果的时候,他障碍不了你,破坏不了你,同样的,他帮不上你忙,十方诸佛都帮不上忙,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明白。心里头有疑,这你就怕了,疑神疑鬼,心里头惶惶不安。如果疑断掉了,你想想看怕什么?没有可怕的。菩提大道就在眼前,是一条康庄大道,稳稳当当。

  所以断疑生信是一切经里面第一个宗旨,连《华严经》大经一展开,清凉大师的四分,信、解、行、证,头一分就是信。信解,信了,理解了,疑就破了。所以别人能够帮你忙就是帮你信解,在这上帮你忙,行证上帮不上忙,就是行证上也没办法障碍你。你想想看,行,你修清净心,你修清净心什么人也障碍不了。我不让你修行,我把你关到监牢里面去,你心还是清净的;我用火把你给烧掉,心还是清净的,这没办法,什么人对你都没办法。所以你到这个阶段,是佛菩萨帮不上忙,妖魔鬼怪也没法子障碍,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是这个情形。可是你这个信解没有基础的话,是诸佛菩萨善知识能帮你,妖魔鬼怪也能障碍你。

  这位菩萨的名号含的意思很深,到渐修的时候,第一个是普眼。普眼是智慧之眼,你要能观察,换句话说,你要能够认识境界,要能够辨别邪正,能够辨别真妄,要有这个能力,所以在渐修一开始,用普眼菩萨来代表,菩萨在此地也是表法的。

  『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正念」就是无妄念,诸位要晓得,这个地方不是无念,昨天跟诸位讲了,正如同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以无念为宗」,达摩祖师传来这个法门是以无念为宗旨。无念是无有念亦无无念,这才叫无念,所以他这个无并不是相对的,并不是有无的无,无念对有念,那你就错了,你把这个意思完全搞错了。有念没有,无念也没有,无有念,无无念,这叫正念,所以无念是正念。有念是邪念,无念还是邪念,不是正念。我们六道凡夫有有念,无想天跟四空天他有无念,他无念还是凡夫。所以佛教给我们,什么叫正念?无凡夫的有念,无外道四空天的无念,有念、无念两边都离开,这时候正念现前,这个境界是佛家所讲的,所以这无念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无念是有正念。这一句话也很难体会,为什么难体会?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今天的境界不是心里有念就是无念,怎么能够这两种妄念同时离开?同时离开那是什么境界?你有这两种念,有有念或者有无念都是不觉,清凉大师在《华严》上说得很好,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这两样东西都障碍圆觉,我们的圆觉性不能现前,所以不能见性,必须把两样都要离开才能真正做到明心见性。

  这个修法昨天也跟诸位提了,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就很好,二六时中心里面有一句阿弥陀佛,不让这个心里面有其它的念头。你有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有念,没有其它的分别执着妄想是无念。有一句阿弥陀佛是离一切无念,无一切念头的时候是离一切有念,所以这句名号确实是修学正念(离一切有念跟无念)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但你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这句佛号的功夫才能够得力。这一句佛号完全与圆觉性相应,这一句佛号就是圆照清净觉相,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把自己唤醒,如果不唤醒,必定又迷在外面境界。迷在外面境界,两个现象,一个是生邪见,一个是长无明。修行人第一个要破邪见,第二个要破无明,一句佛号确实能够办得到。

  所以念佛就是正念,但是诸位必须要晓得,如果你要是不懂得这里面的道理,念这句佛号还是迷,他念念求阿弥陀佛保佑,他不是把自己的觉性念出来。会念的人是念念无量觉,样样我都觉而不迷,与西方阿弥陀佛自然相应,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觉。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觉而不迷,我们今天跟他学同样的法门,我们也学觉而不迷,跟阿弥陀佛志同道合,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这是真正有效果。如果不晓得这个门道,不知道这个道理,把阿弥陀佛当神明看待,我们完全依靠他,这个力量就太薄弱了,可以说只能够跟净土法门结个缘而已,阿赖耶识里头种一点佛法的种子,你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因为这个事情是阿弥陀佛帮不上忙的,前面讲过帮不上忙,觉是要你自己觉。

  往生净土,虽然没能够大彻大悟,带业往生,带业往生第一个你要信。你要怀疑的话,阿弥陀佛帮不上你忙,这个帮不上忙。你决定的信心,阿弥陀佛能帮上忙,所以他这个法门是其它法门所没有的。其它法门必须要从信解行证这个顺序上去做,净土法门他可以不必,你纵然不能圆照清净觉相,你对于西方净土这些理论方法真正能信得过,依教奉行,你自己发愿往生,临命终时佛来接你,一半靠自己,一半佛来帮忙;你自己没有信心,佛不来帮忙,所以这是相对的,但是这种相对的便宜在其它法门里头没有,唯独净土有。你有一分信心,佛帮你一分忙;你有十分信心,他帮你十分忙,所以这是自古以来所讲的难信之法,这是个特别法门,这个法门成就的人太多了。

  正念现前就是一切妄念都离开了。我们念念执着这个身,这个念是妄念。我们念念想着我们自己心里的见解,我们的成见,我们的执着,这是妄心。所以幻身灭了不是说身没有了,是身见没有了。诸位晓得,身见是见思烦恼里面第一个,执着这个身是我,这个见解是错误的,错在哪里?我们还拿做梦来做比喻,你在做梦的时候,梦里头当然有自己,不会说你做梦,梦里头没有自己,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这个道理的,一定有个自己。梦里这个身是自己,梦里面的境界是不是自己?你要醒过来想一想,整个梦都是自己心变现的,梦里头哪一样东西不是自己?你执着这个身是自己,错了。你应该要觉悟全梦就是自己,梦里面的山河大地,梦里面的一切人物全是自己,没有一个不是自己。你要这样一醒悟,这个认识叫什么?法身。从这个地方你如果能够稍稍体会到,尽虚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自性变现的,哪一样不是自己?你在这上一下入进去了,你就证得法身。我们这个身是不是法身?是的,是一部分。你把这个法身里面的一点点认为是自己,别的都不承认,都不是的,这是你迷惑颠倒。

  『幻身灭故』,就是你身见断了,见惑断了。『幻心亦灭』,「幻心」是代表思惑,贪瞋痴慢疑是思惑,所以这两句就是我们讲的见思烦恼断了,离开了。见思烦恼断了是烦恼障破了,我执破了,我执破了还有法执。『幻尘亦灭』,「幻尘」是外面一切法。知道无我了,无我还有法,法也不是真的,法也是自心变现的。就好像在梦中一下觉悟,整个梦都是我变的,这整个境界原来就是我自己一个人,你要是觉悟到这一点,我执破了。我执破了,你把这一切境界认为都是自己了,这叫法执。是不是自己变的?是的,但不能执着。你一执着,这就是病,不执着就对了,不执着就是入了诸法实相,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把法执破掉。幻尘是讲的六尘,也不执着了。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尘」,如果我们从唯识上讲是相分,「幻灭亦灭」,见分也灭了。见相两分都灭了是什么境界?本觉现前,圆觉现前,『非幻不灭』。如果就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来讲,你要是把见相两分都灭了,这个时候你什么东西用事?「非幻不灭」,就是见性不灭,闻性不灭,真如本性不灭,这个境界就成佛了。这是什么佛?分证位佛,圆教初住菩萨,我们念佛人的理一心不乱,这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圆教初住菩萨是分证位佛,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是分证即佛,后面还有个究竟即佛,这个时候你所用的心是真心,一点不假,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就是十方诸佛他的境界圆满,你现在是才证得。好像月光一样,古人常常拿月亮来比喻,你现在这个月才是个月牙,好像初三、初四的月亮,如来是十五的月亮,圆圆满满的,但是不是月光?都是月光。你总不能说初三、初四的月光不是月光,十五那个月光才是月光。绝对是真的,只是一个圆,一个不圆,这是真佛,绝对不是假佛,一个是圆满的佛,一个是不是圆满的佛,但决定是真佛,这时候就用六根的根性了。

  六根根性,在《楞严经》里面有很长的一篇经文,「十番显见」,那个显见就是讲的见性。佛举一个例子,在六根根性当中举一根,举眼根,举见性来说明,说明见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常不断,这真的一点不假。什么时候你才能利用,你才会用?这上面几个层次,你要断见惑,要断思惑,要破我执,要破法执,要离相分,要离见分,真心才现前。这就讲渐修了,一步一步有次第,而且这个次第不能够颠倒,因为它有浅深不同,最初的一定是先破身见。小乘里面破身见就证须陀洹果,这小层次,小乘叫见道位,见道之后就修道,所以从初果以上这叫修道了。到四果阿罗汉,破了我执,烦恼障断了,就是此地的两个阶段,「幻身灭故,幻心亦灭」,这是阿罗汉的境界。「幻身灭故」是小乘初果须陀洹,「幻心亦灭」是四果阿罗汉,到「幻尘灭故,幻灭亦灭」,这就是圆教初住菩萨。

  如果我们用念佛这个法门来说,幻身灭故就是功夫成片。我们现在念佛功夫不能成片,身见太重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扰乱得我们功夫不能成片。如果我们一旦觉悟这个身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世间无有一法可得,一旦能真正觉悟到这一点,你这个功夫跟别人就大大不相同,你就能够达到功夫成片。如果到幻心亦灭,烦恼也没有了,事一心不乱现前。到幻尘亦灭,幻灭亦灭,这就是理一心不乱。这是讲渐次的修学,这个理论也是通一切法门。

  第一章文殊菩萨是讲知见,正知正见。第二章普贤菩萨是顿修,顿悟顿修。普眼菩萨这一章是跟我们讲渐修的原理原则,所以他后头这两句说得好,『即是修行,渐次深入』,这是一般中下根性的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像普贤那一章是上根人才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普眼以下,这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所以这部经是愈讲愈浅,深的在前面,往后愈讲愈浅,讲到圆觉那一章,就是我们初发心的就能做到。他教材编的顺序是最深的在前面,最浅的在后头,不是像一般浅的在前面,深的在后面,他最深的在前面。深,不行了,再浅一点,还不行,再浅一点,就是这个办法,到最后实在不行了,讲到最后的圆觉章那就很浅了,完全是我们现前境界。第四章,金刚藏菩萨:

  序【闻前章说,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成佛道,遂起深疑,即伸三难。】

  第一个是:

  序【以真难妄。】

  我们先解释第一。在第四章里头是金刚藏菩萨提出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与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提出的问题可以说是相似的,是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在佛教里头是最大的问题,一直到今天,学术界里面都认为没法子解答。为什么没有法子解答?无法解答实在讲是真正的解答,因为这个境界是要你亲证的。佛证出来,说出来,说出来你不相信。他是真的见到了,你没有见到,他跟你讲你不相信。譬如我们在此地讲经,这里有许多菩萨龙天在这里听,我这样讲你相信吗?你不相信,你为什么不相信?你看不见。佛眼他看得见,他看见有多少人在,一个一个名字都叫得出来,你一个也不相信,这没有法子的事情,确实是如此,所以说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其实这些问题菩萨既然提出来,富楼那尊者提出来了,佛解答得清清楚楚。因为金刚藏菩萨听到前面佛说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于是乎他就起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深疑不是浅疑,是大疑问。第一个问题:

  序【以真难妄:若诸众生,本来成佛,惟是一真,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之妄?】

  他本来是佛,佛为什么会起无明?这是个大疑问。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变成众生?当然是因为他起了无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为什么会有一念不觉?什么道理起的一念不觉?什么时候起的一念不觉?疑问就产生在这里。诸位要是细细的去体会这个经文,答案全在经文里面,这个决不是宗教的感情,要以理智契入,你自己才能够得到答案。第二个疑问:

  序【以妄难真:若诸无明妄法,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假如说无明不觉是本来有的话,那佛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成佛?这是第二个难题。第三个难题:

  序【真能生妄:若诸异生,本来成佛。】

  『异生』就是指九法界除了菩萨以外,叫「异生」。菩萨叫同生,因为菩萨跟佛相同,菩萨圆满了就成佛了。声闻、缘觉跟菩萨不同,六道凡夫跟菩萨不同,叫异生。你看《百法明门论》里面讲同生性、异生性,就是指这个。修菩萨道决定成佛,所以菩萨与佛是同生性。十法界里面其余八个法界叫异生性,六道加上声闻、缘觉。『若诸异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序【后起无明,此乃真能生妄。】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真,他现在一念不觉变成无明,现在变成六道凡夫,这不是真能变成妄吗?既然真能变成妄,现在这些诸佛几时再起无明?

  这三个问题与《楞严经》第四卷里富楼那提的这三个问题完全相同,这是三大疑问。诸位要晓得,如果这三大疑问横在心头不能够破除,魔可以障你,所以菩萨道上有五十种阴魔,他才能做怪,他才能找麻烦。他为什么能找你麻烦?就是因为你有这三大疑问。也许这三大疑问现在你还没能提出来,这叫根本大疑,大的疑问。你现在虽然有这个疑问,你现在自己还不晓得,如果你这三个疑问要拔除了,你这一生决定成就,你在菩萨道上不管学哪个法门,障碍会很少。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但是这个问题真正不好懂。我们看底下两句话:

  序【此皆根心之疑,能障大乘正信。】

  所以这是根本的疑惑,确实能障信心。我好像在初受戒的那一年,民国五十年到五十一年,我有一个同参,明演法师,他已经过世了,这个人很用功,是非常好的一个人,人也很慈悲,也非常的发心。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就是学讲经,他就很不以为然,他说:「你学讲经,虽然是苦口婆心,怎么样去劝人,人家不信你还是枉然」。我说:「那怎么办?」「那要有神通,一现神通人家就相信了。」所以他学神通去了。心是好心,学了神通怎么样?弘法。他说:「我一现神通大家就相信了」,他就到大溪斋明寺跟屈文六学密。那个时候在台北,密宗的上师屈文六是很有名的,跟屈上师学密。他真干,三个月磕十万大头,那个地板痕迹都磨得很深,真正干,日夜的苦修。学了三年,他告诉我,他能够看到鬼神了,人鬼杂居,住在一起。他说黄昏太阳下山的时候,街上就有鬼走了,不多,就好像是早晨街上人不多。到晚上八、九点热闹得不得了,鬼也拥挤得不得了,到处都是。当然他不是说假话,他这个人不是说假话的人,可是我说:「你完全说的是鬼话,你看见我没看见,你神通没有得到,得了个鬼通」。我说:「你度不了人,你说这些话,人家反而说你妖言惑众。你看到了,我没看到」。我说:「你还是度不了众生」。但是常常与鬼打交道没好处,搞了一脸阴气,人虽然是胖,脸上发青色,不正常。他就常常跟鬼打交道,所以大概以后不到一年,他就过世了。

  我那个时候看他这情形不对,人好像是浮肿,脸上颜色非常不正常,我到台中去把这个事情告诉李老师,李老师说这个没办法,他说我们谁也没办法帮他的忙,除非他自己觉悟,他自己执迷不悟那没办法。所以古圣前贤教给我们敬鬼神而远之,不能常常跟他往来,那是不正常的现象。所以说你要想见到鬼道,要想证明六道,像他那样修行三年工夫就可以了,就证明了,是不是真正存在就证实了,这东西不难。虽然证实,他个人相信,深信不疑,可是对别人讲,别人还是不相信。

  佛在此地答复的,当然经文不长,《楞严经》长,答复得详细,虽然言语有详略,可是意思没有两样,意思都是圆满的,《楞严经》答复得圆满,本经答复得也圆满,这个答复跟《楞严经》上的话也相同。

  序【佛即答云:虚空本不生华,真金理无重矿。】

  这两句话答复得实在是很圆满,可是很不容易理解,换句话说,很难从这两句话就把这三个疑问就断掉了,可见得这个疑之深不是小疑、不是浅疑。必须自己有一些修证的功夫,然后再听佛这么一开示,能悟入,能断疑。自己没有相当定慧的基础,听佛的这两句话还是不能断疑。佛在此地是举个比喻,好像我们这个眼睛害了病,有害过眼睛的人都有这个经验,害眼睛的时候,看到虚空当中有花,看到灯上有圆影子。灯上有没有圆影?没有。可是你害眼睛的时候,你看到灯上有圆影子。灯上本来没有圆影子,虚空本来就没有花,佛用这个是答复什么?答复真心里头本来没有妄念,本来没有无明。马鸣菩萨《起信论》里头说得很好,「本觉本有」,『虚空』就是指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无明、妄想,本来就没有,不能说众生有这些东西,佛没有,不能这样说,它本来没有。所以迷与悟,悟是本有的,迷是本无的。

  佛在《楞严经》上举一个例子,举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这个例子,这是真实的事情,不是假的事情,而这种事情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时候会发现,军中常有这种事情,我们做学生也常有这种事情,特别是在非常时期。像第二次大战的时候,军队、学生常常举行演习,紧急集合,紧急集合要服装整齐。不晓得什么时候,教官一吹号,口令一发,马上紧急集合,穿衣服,穿了之后赶快跑出去,这一下跑出去,忽然想到帽子没有戴,到处找不到,问问同学,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你帽子戴头上了。一摸,果然是戴头上了。这个迷,你问那个迷有没有?迷没有,如果有的话,那一天到晚迷才对。不迷,它是突然之间有的,这个迷没有理由。你要问什么理由?没有理由。你问什么时候迷?迷是妄的、假的,不是真的。佛就举这个例子,这情形我们看得很多,我们做学生见过,在军中也见过,常常会发生的事情。

  众生本来没有无明,本来没有妄想,你现在起无明、打妄想,就好像你紧急集合当中,戴上帽子忘掉了,到处去找去了,就这么个情形。有没有丢掉?没有丢掉,所以你的自性清净心完全没有失掉。刚才讲过了,圆觉的体相用,生佛平等,佛有体相用,众生哪个没有体相用?都有体相用,而且这个体相用真是一点差别都没有,就是佛悟,众生迷,佛悟体相用,众生迷体相用。所以一念就是真心,一念就是圆觉。佛悟一念,众生迷一念,悟一念是正常的,是本来的;迷一念是暂时的,不是正常的。所以佛在此地讲『虚空本不生华』,这是对眼睛有病的人说的,本来没有花,是你眼睛有病看到花。

  『真金理无重矿』,这是第二个比喻。好比纯金,金是从矿里头提炼的,把这些矿石、渣子淘汰尽了,真金提出来了,纯金提出来了。这就好比是众生修行成佛了,把这些烦恼、无明统统断尽了,成佛了,成佛就好比真金。你要问佛几时又起无明,又变成凡夫?佛就用这个比喻,金从矿里头提炼出来之后,再不会变成矿,用这个比喻答复第三个问题,因为前面这个比喻是答复前面两个问题。实在讲,佛这些答复的确是很圆满,可是一般人觉得这种答复不能满足,再找个满意的答复找不到了,佛也找不到了,除非你自己亲证这个境界,你自己不入这个境界,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话来答复。

  这个问题在大乘佛法里列为根本大疑,根本的疑问,当然这些疑问都是从我们分别执着妄想里面产生的,如果自己心真清净,分别妄想都没有,哪有这些疑问?没有这些疑问。可是分别执着妄想不容易断。第五章讲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这一章:

  序【次告弥勒:一切众生,由无始际,种种恩爱贪欲,是故能令生死相续。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

  第五章是弥勒菩萨这一章,弥勒菩萨请教的问题就是生死轮回,这是个大事情。《法华经》里面所谓的「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一」就是讲的一心,一真法界;所谓的大事就是生死大事,轮回是大事。生死轮回不容易出离,无量劫以来生死流转,经上常讲「生死疲劳」,苦不堪言,这个东西是假的,没错。譬如你做梦,梦是假的,知道,如果天天做恶梦,这不好受。每天晚上做恶梦,你想好受吗?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是假的,可是难受。六道轮回的确不是真的,可是我们现在的受用不好受,就好比是做恶梦一样,这是个大事。如何能够超越?如何能够解决?佛在这一章里面跟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先说明生死轮回的根本。

  『一切众生』是指的六道众生,因为六道以外没有这个事情,六道以内的众生迷得太重了,才有这个事情。『由无始际』,这是指的时间,无始劫以来,『种种恩爱贪欲』,这个境界广大无有边际,所以才有『生死相续』,就是六道轮回。生生死死,永远不能够断,它要不相续就好了,就超越了,它相续。相续的原理就是迷惑,迷了之后就造业,造业之后他有果报,在受果报的时候又迷,所以惑业苦就变成一个轮回的相,这是六道轮回的理论,六道轮回就是惑业苦造成的。惑是什么?贪瞋痴就是惑,迷惑。由于贪瞋痴他就造作,造作里面就有善业跟恶业,善业是三善道的轮回,恶业是三恶道的轮回,总而言之,离不开贪瞋痴。贪瞋痴慢疑就是迷惑,所以说『由本贪欲』。『发挥无明』就是增长无明。

  『显出五性,差别不等』,这是讲我们学佛的根性有五种不一样,有菩萨根性、有声闻根性,声闻里面有定性声闻,佛跟我们讲这些,我们一般讲的众生根性不相同。根性不相同实在上讲是对事、对理所迷的有浅深差别不同,你迷得浅的,烦恼轻,根性就利;迷得深的,烦恼重的,根性就劣,差别是这么来的,实际上哪有差别?没有差别,就是从迷的程度上显示有这么多差别。这五种差别是大分,要细分是无量无边的差别,可以说每个人差别都不一样,从大的方面来分这五种,在这一章经里面跟我们说的。

  后面这几句话重要,『欲泛如来大圆觉海』,你如果要想成佛,这个是比喻,把「大圆觉」比喻作大海,你想坐船到大海去游览。这比喻是说你也想入如来的大圆觉海,你也想证得如来的大圆镜智,就是这个意思,成就大觉。『先当发愿,勤断二障』,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为什么本觉既然本有,本有为什么不能恢复?你有两种障碍束缚,这两种障碍,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

  这次我在洛杉矶讲经,日常法师,你们大家有很多人都认识,他是每会必到,不但必到,我有的时候不讲经,他们有同修邀我到他们家里去住一二天,去玩的时候,他打听到,他也找来,所以他要我在他那里住两天。我就告诉他两句话,我说修行人舍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难,舍知见更难。五欲六尘是烦恼障,知见是所知障,知见是我的看法,我的见解,我的理想,糟了,麻烦大了,这是障碍。佛为什么能成圆觉?跟诸位说,佛没有知见,佛没有理想,没有成见,佛什么都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多自在!你有个成见,有个想法,也有个做法,坏了,障碍你不能见性,障碍你本来的圆觉性,你本觉所以不能现前就是坏在这个地方。佛在《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舍知见,正知见就现前,佛知佛见现前,那是你本觉。你在本觉上再建立一个知见,这头上安头,障碍了,所以一定要舍。

  今天佛教为什么不能兴?昨天我也是跟你们几个同修说过,我拜会了许多法师,很多法师一见面都提同样的问题,可见得大家很关心。他们向我提的问题,他说:法师,你走了这么多地方,看了这么多地方,你觉得美国佛教有没有前途?问我这个问题,可见得他们对于美国佛教的前途怀疑。我答复得很肯定,我说:有前途,可是佛教如果在美国真正能建立,要团结。他们听我这个话,摇头,太难了。我们大家在一起,哪一个听谁的?谁愿意听谁的?谁都不服谁,这就不能团结,不团结佛法将来就会消灭,这个地方就不会有佛法,团结佛法就兴。所以我到处劝勉这些法师、大德们,五个人同心,佛法就建立了。怎么样同心?第一个,舍知见。你看佛给我们制定的基本戒条,僧团里头基本的戒条「六和合」,你们都知道,僧称之为和合僧。这六个基本戒条,第一个,见和同解,知见要相同。知见怎么相同?不是说你一定要接受我的见解,你要跟我相同,这太勉强,这做不到。佛教给我们把知见统统都放下,都丢掉,那就同了,真正是民主,高明极了。你也有成见,我也有成见,我们把成见统统放弃,没有成见了,谁也不要听谁的。

  然后在一块,我们有事情怎么办?开会,所以民主会议的制度是佛教首先建立的,这个诸位要晓得。僧团里面你们看戒律,那个时候不叫开会,印度话叫「羯磨」,羯磨就是开会,无论大小事情是会议决定。大事所谓讲「白四羯磨」,小事是「一番羯磨」,就是会议议决通过,小的事情一次,我们事情就解决了,大家通过,大的事情是四读通过。像现在有些国家政府机关立法,重大的案件三读通过。佛门里头大事是四读通过,通过的时候,也不要选票,也不要举手,就是提出案件这个人念,把这案件向大家宣布,如果大家都不说话就通过,就是默认,是这样的通过法。如果有意见马上提出来,或者你有修正的你再说,你再说大家如果都没有意见,那你修正案通过了。所以民主会议制度最早是在佛门建立的,佛门就是大家知见统统放下,有什么事情会议解决,少数服从多数,这么来的,不是说哪个要听哪个的,哪个要服从哪个,没有。所以僧团叫清净僧团、和合僧团,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见解要相同,「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戒是秩序,我们大众生活在一起,总得有个规矩,要守秩序。「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所以僧团这个制度实在是太好了。

  大家既不放下五欲六尘,又不肯放弃知见,他怎么能和合?不能团结!不能团结就没有僧团,没有僧团就没有佛法,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佛教复兴在我看前途非常光明,因为什么?这个世间只要有一个僧团,佛教就能复兴。当年释迦牟尼佛就一个僧团,在鹿野苑的时候五比丘,他老人家一个,五个徒弟,六个人就把佛教建立起来,就影响到千年万世,多少众生受到利益。今年如果再有五个人能够合作,能够组这个僧团,佛法怎么会不复兴?当然复兴,所以这是我对同修们的期望。僧团,在家居士建立的还是僧团,僧的本义就是和合众,不是指出家人,无论什么样的人,四个人住在一起能够修六和敬,这四个人就叫僧团。佛门僧众是四个人以上,四个人以上在一块共住,就要开会,就要做羯磨。三个人以下的可以不做,为什么?那不能叫僧团。四个人以上的就要按照佛教的规矩去做,所以大小事情是要大家来商量,来议决通过,真正是民主。家庭里面这么做的话,你家庭就是僧团;你们学社这样做,你们学社是僧团,是如法的僧团。一个如法的僧团,诸佛菩萨拥护,龙天善神护持,因为如法的僧团太难得了,那真是黑暗当中的灯塔,真正难得。

  如果不发愿「勤断二障」,这个僧团不能建立。人多人少都有意见,人多的意见多,人少的意见少,总而言之,有意见,有争执,就不像一个和合僧团。所以舍知见非常重要,虽然很难,可是非舍不可,不舍不能见性,不舍不能得定。像我们念佛,如果你二障要不舍,决定不能得一心,这是可以断定的,你可以到功夫成片,也许能办得到,一心不乱决定不能达到,因为你要到事一心不乱必须要断烦恼障,要舍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才能得事一心,你修禅可以得禅定。要得理一心,那知见要舍,所知障破了才能得理一心不乱,在禅宗里才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这是很要紧的。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伏是什么?降伏了,不起作用,这时候入菩萨境界。可是诸位在此地要好好的记住,二障要是控制不了,要伏不下去,压不下去,我们讲菩萨五十一个位次,从圆教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你连个初信都没有。我在台北讲经,有人问我「我们现在算不算初信位?」不算。为什么不算?你二障没伏,要懂这个道理。二障没断,但是伏了,就是烦恼没有断,他有力量把它伏住,伏住就是不起现行。譬如说我有没有意见?有意见,「阿弥陀佛,算了」。真有意见,算了算了,这是什么?他能伏得住,他不争了,他不坚持了。他真有意见,他真有烦恼,遇到这个事情不高兴,他真要发作,算了,他压下去了。烦恼虽然不断,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它不起作用,他这个功夫能把它压下去,这叫伏烦恼。伏烦恼才能够说是初信位的菩萨,没伏烦恼不能算初信。那个伏的样子是什么样子?给诸位说,八风吹不动。你们不要认为八风吹不动是了不起的功夫,其实这是初信位才入门,这是大乘佛法入门的样子。

  赞叹你,没有欢喜心;毁谤你,你也不会生气,纵然心里不高兴,绝对不会发脾气,喜怒不形于外,有这个功夫把自己的烦恼克服住,这是初信菩萨,所以说「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这个「悟入」是入得初信。到烦恼障断掉是第七信位,能够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统统放下了,这是七信位菩萨。再能把知见放下就是初住菩萨,知见要不能放下,你总在十信里头,不能入住,可是菩萨位子要初住才是大乘的见道位。十信位,你看在《华严经》里头没有地位,等于小学,佛门的小学。到初住等于说才有学位,明心见性了。换句话说,像刚才讲的,因为十信位是异生性,不是同生性,初住以上才是同生性,为什么?见性了。佛见性,你也见性了,所以是同生性。十信位没有见性,他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跟佛不一样,佛是用四智菩提,转识成智。所以圆教初住就开始用四智菩提,见思烦恼断掉了,尘沙断掉了,无明破了一品,所以与佛是同生性。

  由此可知,这都是讲的原理原则,不管修哪个法门,不破二障是决定不行的,千经万论决没有例外的,如果说有例外那是骗人的,决定不是真的。就是念佛,你不舍知见怎么能得一心?你不断烦恼障怎么能得事一心?这一定的道理。你的功夫不能把烦恼现行压下去,怎么能带业往生?怎么能功夫成片?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说烦恼也可以不要断,知见也可以不要舍,就能成佛,这是魔说的,不是佛说的。因为佛是依着真理、正理来说,说是烦恼不断、知见不舍就能够成佛,这是妖言惑众,没有这事情。如果要是这样就能成佛,那大家都成佛了,那也不必修了,没有这个道理。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事」是烦恼障,「理」是所知障,二障永断了,这就明心见性,所以「即入如来,微妙圆觉」,这是什么境界?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从初住到等觉,这里头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我们都叫做法身大士,为什么?他这两种障都断了,就是我们念佛功夫里的理一心不乱。所以诸位要记住,虽然是证得理一心,理一心有程度浅深差别,有四十一种,都叫理一心。理一心有证得深的,有证得浅的,不要认为好像理一心都是一样的,不是一样的,有浅深差别不同。像我们看《华严经》,法身大士已经证得清净法身,从圆教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位次不同,都是法身大士,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3-4 19:25
这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第六章是清净慧菩萨,佛告诉清净慧菩萨:

  序【圆觉自性,本非差别之性,因众生迷倒,未能灭除,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不能同佛受用。】

  我们看菩萨这个名号,你就晓得意思了。求智慧要求清净慧,有一丝毫没放下,纵有智慧不清净,不清净就是障碍。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清净慧,但是清净里面他还有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破一品就见一分法身,证得一分法身,换句话说,他里面还有四十品,再破一品,还有三十九品,到等觉菩萨还剩下一品,那一品再破掉就叫究竟佛、圆满佛,究竟圆满了,这四十一个等级是从这么来的。确实统统破了无明,可是无明你破了多少,还有多少还没破,差别从这个地方建立。

  所以说『圆觉自性,本非差别之性』,如来的大圆觉跟我们自己的大圆觉是一不是二,确实没有差别。如来大圆觉里头没有障碍。我们现在这大圆觉里头有障碍,就是现在我们带了三重障碍,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小乘阿罗汉把见思烦恼破掉了,他还有两重障碍,所以不能见性。大乘菩萨再把尘沙破掉,他还有一重障碍,这叫权教菩萨,像圆教十信位里面八信、九信、十信就是这个阶段,七信是断了见思,八信、九信、十信已经断掉了尘沙。十信位的时候,破一品无明,十信心满就入了初住,就是初住菩萨,这时候无明的障碍破了,破了一品与佛就是同生性,这时候是真心用事,不再是八识用事,这个慧叫做清净慧。所以从真性上、圆觉性上讲,生佛平等,因为众生迷惑颠倒,就是有这三种烦恼。

  『未能灭除,一切幻化』,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是幻化,为什么?清净圆觉性中本来没有这个东西,六祖说本来无一物,见思、尘沙、无明本来统统没有。「未能灭除,一切幻化」,这些幻化东西你还都有,还迷在这里面。『妄功用中,便显差别』,「妄功用中」就是你在修行过程当中,修行过程当中为什么叫妄功用?这个功怎么不叫真的?真的没得用,真的本来都有,用什么?所以古人有个比喻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可见得踏破铁鞋是冤枉用的功。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是冤枉用的功,到后来一旦开悟,原来如此,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你一觉悟才晓得从前用的那个功真叫冤枉,吃那么多苦头,费那么多力气,于圆觉性毫无增减,一点也没帮助。在这个功用当中就有差别,譬如小乘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这些统统是在妄功用中显出有这么多阶级、这么多差别。一证到真如实际,哪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些东西。所以这些阶级差别是因为迷妄颠倒而建立的,是方便建立的。

  悟了之后,见思、尘沙、无明没有了,跟诸位说,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也没有了,要懂得这个道理,你不能说菩萨五十一个阶级还有,错了。就好像我们病了,病了吃药,病好了药也没有了,健康的人没有药,如果有药,这个人一定有病,一定不健康,健康的人要什么药?这个道理我们是要懂得。所以证得圆觉性之后,没有什么六道凡夫、四圣法界,没这个东西。所以佛在《法华经》里面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个三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没有这个东西。如来大圆觉,这是一乘。只有一乘法,二乘、三乘都是佛的方便说,是为迷倒众生而说的,所以这个不能同佛的受用。

  序【一切烦恼,毕竟解脱,以示渐次差别。复为一类大根众生,以示圆顿随顺,平等安心之法。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谓以众生日用,不起丝毫妄念,同佛作用,本地风光。】

  在这一章里头佛教给我们修清净心,清净心应该怎么修法?这一章里头最重要的意思,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明,诸位容易体会、容易明白。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境界,我们眼前的境界统统随缘,不要加以选择,什么事情都随缘,因为你选择你就有心了,我们佛门叫随遇而安,随缘度日。随缘当中,无论什么境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不管什么境界现前,我们在境界当中守住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你的心就清净了,你心一清净,境界就清净。你要说我选择一个环境,选在一个清净的地方修行,永远找不到,因为心不清净,什么样的环境你看了还是不清净。这是修行的一个秘诀,也是个重要的纲领。

  在一切境界相先看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顺境里面不生起欢喜心,逆境里头不生瞋恨。我们在顺逆境界里头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外面境界、内里头身心,全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圆觉性中,真心里面,本来没有这虚妄相。真正能够觉悟到这一层,我们在境界中才能修清净心,这清净心的作用与佛没有两样。所以这个地方重要的是希望我们在日用平常当中不起丝毫妄念,这个妄念就是分别执着、起心动念,能把这个统统舍掉,我们的作用就跟佛没有两样。佛在日用平常,没有别的,就是他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如果我们也能够做到,我们跟佛有什么两样?那你修行成佛就快了,你想得一心不乱也容易,没有障碍。

  序【于诸妄想之心,了知全妄即真,亦不息灭。】

  这完全是在事实真相上说的,你的妄想从哪来的?妄想是因为你迷失了圆觉。了解事实真相,你的妄念就不生了,『于诸妄想之心,了知全妄即真,亦不息灭』。

  序【虽住妄想之境,以境从心起,原是自心,本是一真,何用了知?】

  对于妄想,无需要加以了知。

  序【于无了知处,但能知既寂,即是真知,故不辨真实也。因而信受,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这就是随顺圆觉性而起修,就是我们一般讲「称性起修」,这是称性起修的方法。真正会用功的人,就是他一天到晚没有一样不随顺真性。我们凡夫麻烦在哪里?一天到晚起心动念随顺烦恼,他不随顺觉性。诸佛如来日用平常随顺觉性,他不随顺烦恼,这里头的受用就完全不一样。这里面也就是我刚才讲的原则,在事上,六根接触六尘,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在理上,理上就是知见,知见上不再求知见,知见上绝不立知见。所以此地讲『境从心起,原是自心,本是一真,何用了知?』「了知」就是知见上再建立知见,那就是无明,《楞严经》上讲的「知见立知」,这个用不着,这个用不着就是把知见放下了。『于无了知处,但能知既寂』,「能知既寂」就是真智慧,这就叫无分别智,就是根本智现前,根本智就是正觉,根本智就是清净心,根本智就是圆觉性。这里头再不能求一个真知,再要求个真,真就变成妄。真的上面不能再加真,再加个真就是虚妄,我们应当要从这样先去看。

  放下自己的知见不是没有知见,放下自己的知见是真知见现前,佛知佛见现前,你所放下的那是所知障,我们一般讲成见。你的见解、想法、看法统统是虚妄的,是所知障,应当要舍弃、要放下,这就是『随顺觉性』,就是称性起修。平常我们不晓得怎样叫称性起修,从《圆觉经》里面我们得到一个消息,晓得什么叫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全修是什么?我们整个日常生活就是真如本性,与真如本性完全相应,这在《华严经》叫修普贤行。修普贤行成佛,成究竟圆满佛,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普贤行就是称性起修。

  这序文很有味道,跟其它经的序文不一样,它这序文实际上就是全经的大意,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读了一遍之后,然后再讲玄义就很容易懂,可以说是为我们研究玄义的前方便,研究玄义前,先对全经大概心里有个数。所以这部经非常有味道,它好在短,跟《楞严经》一样的味道,味道都很浓厚,但《楞严经》太长,讲一遍相当不容易,所以古人说《圆觉经》是小《楞严》,很有道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圆觉经  (第三集)  美国  档名:09-010-0003

  序【次告威德自在:无上大觉,本无二相,随诸方便,便有三类。所谓奢摩他,如镜照像。三摩提,如苗渐长。禅那寂灭,如器中锽。此三法门,十方如来,及诸菩萨,三事圆证,名究竟涅盘。】

  『威德自在』菩萨在顺序里头,他是第七位。这一章里面佛给我们讲修定的纲领,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修定,修定总出不了三大类,就是此地所讲的『奢摩他、三摩提、禅那』。这三个名词都是梵语,三个名字都是禅,目的都是叫你开悟,叫你智慧现前。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说『无上大觉,本无二相』,觉相只有一没有二,定的相也只有一没有二,可是随顺一切众生根性的不相同,在修学方法上就不一样了,方法虽然不一样,统统修的是禅定。这三个名词与《楞严经》上讲的完全相同。我们早晨看陈克文居士的《心经讲义》,在明宗这一段里面,他采取天台家的「一心三观」来说明般若的修学。天台家的「三止三观」与此地所讲的「奢摩他、三摩提、禅那」,意思很接近,方法也非常的类似。奢摩他、三摩都可以称之为止,也可以称之为观,圆瑛法师在讲义经文里面说得很清楚,《楞严经》的讲义里面说得也非常透彻,这都是我们可以做参考的。

  佛在圆觉会上将这三种定做了三个比喻,奢摩他主要的是讲观,观照,所以说『如镜照像』,我们从这个意思里面去体会,心就像一面镜子,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但是镜子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在佛门修行,古人常常教给我们「用心如镜」,我们用心就要像一面镜子一样,这里面定、慧都具足了。你把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智慧,虽然了了分明,他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如如不动,这是定,拿这个来比喻奢摩他。奢摩他里面虽然有定,但是偏重在慧上。这三个都可以称为定,也都可以称之为观,三止三观的意思统统都有。『三摩提,如苗渐长』,好像种稻子,种子发芽之后,苗渐渐的生长,这是讲利用三摩提的功夫,定慧天天增长。禅那是定慧均等的境界,『禅那寂灭,如器中锽』,「器中锽」,像我们吹笛子、吹箫,里面有个锽,没有锽吹不响,比喻作乐器里面的锽,它本身没有音声,但是它能够变现无量的音声。佛在这一章里面用的是这三个比喻。

  『十方如来,及诸菩萨,三事圆证,名究竟涅盘』,这一章是讲修行证果重要的修法,完全是讲修行的方法。换句话说,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修禅定,不是修止就是修观,再不然就是止观双修。像中国禅宗就是止观双运,《坛经》里面讲的「定慧等等」,定慧等等就是定慧等持,那是讲禅定。这是提出了三个纲领,下面就是这三个纲领的交互作用,这就有二十五轮了。

  序【次告辩音:一切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依顿渐修习,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单复无非圆修,别遍意在互习。若能随顺修习,不久便证涅盘。】

  前面这章说出了修行的三个纲领,这三个纲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么修?是先修奢摩他?还是先修禅那?还是先修禅定?还是两种一起修?还是三种一起修?这一章就讨论这个问题。这三种可以单修,也可以兼修,也可以三个一起修,先后顺序不定。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也可以;先修三摩提,次修禅定再修奢摩他也行,这三个一交互,一共就有二十五种,先后排列顺序不一样,这是《圆觉经》里面所讲的二十五轮,『清净定轮』,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这一章是非常善巧的方法,如果我们会用,我们的功夫会很得力,这等于是二十五种方法对治我们的习气、毛病。并不是教你选一种就一辈子修习,不是这样的,随时在调节,因为它统统都是定。譬如我们现在心里有妄想,用什么方法能把妄想打掉?昏沈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把精神提起来?所以这些方法你要会运用它,你懂得又会运用,比小乘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七菩提分又要详细得多了。七菩提分只是讲一个大概,告诉你怎么样对治习气。这个地方说得详细,自己随时可以选择一种、二种来对治,而且常常可以更换方式来对治,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学清净心有很大的帮助。

  第九章讲净诸业障菩萨,净诸业障菩萨这一章:

  序【次告。】

  这是佛告诉净诸业障菩萨说:

  序【众生由执我故,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因此便生憎爱。不了迷识与迷智,二种四相,无始妄流转,不得成菩提。若能除灭贪瞋痴,法爱不存心,自可渐次成就。】

  所以菩萨的名号就代表这个法门的旨趣。业障当然我们都有,业是造作,实际上是惑业苦,这三个是连起来的,所以有的时候可以讲惑障、业障、报障,回向偈里面讲「愿消三障诸烦恼」,这就是三障。说业障,当然,你为什么会造业?你有迷惑,迷惑才会造业,造了业当然你就要受报。惑业苦是循环的,所以才有轮回的现象。轮回是从哪来的?轮回是从惑业苦变现出来的,原本一真法界里没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自己心里面变现之物。既然起惑造业了,就没法子脱离,不容易脱离。

  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就是教我们了生死、脱轮回,这是佛法修学的主目的。脱离轮回怎么个脱法?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脱离轮回不是在果上脱离,是在因上面,所以三障,如果我们把迷惑打破了,轮回就没有了。不迷惑他就不造业,那我们要问,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世间,他造不造业?释迦牟尼佛在世为我们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他天天讲话,算不算口业?他是造业,但是那个业他没有果报,为什么没有果报?他不迷惑,所以那个业不得已给它说个名词叫净业。我们凡夫迷惑颠倒,所以造的业是善、恶、无记,我们造的是这三种业。人家造的业既不是善业,又不是恶业,也不是无记业,不得已给它说个净业,三界轮回里面没有他的果报。

  为什么这个业叫净业?他不执着,三轮体空。佛天天说法,佛没有我执,无我,像《金刚经》里面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没有法执,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法两种执着都没有了,这个业叫净业,真正的清净,跟我们现在讲修净土不一样。我们修净土也讲净业,那是讲净土,是修这个业,佛是真正的清净。我们修净土还是有迷惑,我们无明、烦恼都还存在,都还没断,我们是依照净土法门来修学。如果我们念佛功夫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时候可以讲是真正的净业,为什么?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了一二分,这时候心地清净,就是不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超越生死轮回,也超出三界。

  佛在此地也告诉我们,『众生由执我故』,这就是我执,『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四颠倒」是常乐我净,在我们这个人间确实没有,每个人都以为有,这个见解是颠倒、是错误的。因为有这个执着,这就生『憎爱』,顺自己的意思就生贪爱,不顺自己的意思就生瞋恚,这是两种最强烈的烦恼,就会生起来。『不了迷识与迷智』,凡夫迷识,二乘人迷智,所以二乘人也有四种颠倒,跟我们恰恰相反,常乐我净真有,二乘人执无。二乘人对理智迷惑,为什么对理智迷惑?因为他没有开智慧,没悟。他真正智慧开了,当然就不会对智迷了。二乘人迷智,凡夫迷在情识里面,这都是麻烦事情,这是『二种四相』。就是常乐我净,凡夫没有,执着有;二乘圣者有,他以为没有。『无始妄流转』,这一句是讲凡夫,无始以来没有轮回,他自己变现轮回,在这个地方生死流转,这是冤枉,苦极了。『不得成菩提』,这是讲二乘,二乘人如果不破法执(二乘人破我执了,但是有法执)就不能成就无上菩提。

  『若能除灭贪瞋痴』,贪瞋痴称为三毒烦恼,这烦恼如果不除,你必定造业,必定造无量无边的罪业,果报总离不了三途。所以佛在一切经论里头教诫我们,首先劝我们离贪瞋痴,贪瞋痴要是转变过来了,我们在一切境界里头无贪、无瞋、无痴,跟诸位说,这就叫三善根,无量无边的善业都是从这个地方生的。所以贪瞋痴叫三毒,翻过来就是三善根。你看佛法里常讲,《弥陀经》上就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无贪、无瞋、无痴,这三条叫根本的善根,菩萨的善根只有一条:精进。诸位要晓得,菩萨当然具足三善根,所以那三善根就不谈了,三善根从小乘就学成了,大乘菩萨从三善根的基础上精进不懈怠,决定有成就。所以大乘的善根只有一条,小乘的善根有三条。

  『法爱不存心』是破法执,除灭贪瞋痴是破我执,如果没有我,哪里有贪瞋痴?所以贪瞋痴慢这些烦恼都是从我执而生的。《唯识论》讲第七识「四大烦恼常相随」,俱生烦恼。我执一断,俱生烦恼就没有了,就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识成智。我、法两种执着要是破除了,当然你就有成就,『自可渐次成就』,就是除灭我法二执也是逐渐的断,能够一下就断掉的叫做顿超,逐渐逐渐的断叫渐修。

  序【次告普觉:求善知识,当求正知见人,心远二乘,除作止任灭四病,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依正智慧而修,便能证于涅盘。】

  这部经最深的是在第一章,境界是愈讲愈浅,到后面从净诸业障以下,都很适合于我们现前的境界,前面不是我们的境界,那实在是太高了。可是我们应当要懂得,因为你懂得这些理论、高级的修行,才可以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这是一个好处,不会守在自己的位子上。像念书一样,我们晓得我们在念小学,知道还有中学、还有大学,他念念就想往上升去,不会止在这个境界里。

  这一章也就非常重要了,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学佛第一个要求一个好的老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头也讲这问题,那是小乘经。这是大乘经,《圆觉经》,你看还是给我们讲这个问题。老师是我们修学成败关键之所系,《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教我们亲近明师,此地也是这个意思,你看『求善知识,当求正知见人』,佛知佛见,这是「正知见」,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们修学遇到一位高明的善知识指点,我们一生就不致于走很多冤枉路,成就得快。

  我们看过去古人的修学,在《高僧传》里头看这些出家人,在《居士传》里面看在家学佛的这些人,他们的成就远超过我们这一代,那简直不能相比。在时间上来讲,我们看到人家成就快,根性利一点的,三、五年成就了,一般讲绝大多数,像十年左右成就的,几乎占百分之七、八十。在三、五年成就的,固然是不多,但是也常见到,那是根性稍利的。他为什么会成就?明师指导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他有好老师指导。

  而我们这一代要想遇到一位明师,不容易!这机缘非常的难得。在去年我也跟诸位建议,现前这些知识,到底哪位是正知正见,我们没有能力辨别,万一我们亲近这个人,他不是一位真善知识,我们这一生一定又要耽误了,这怎么办?所以在这时候,我们自己一定要找另外一条出路,那就是尚友古人。我们在古人当中找一位善知识来做老师,专门跟他学,这决定不会错,这是个好办法,这办法最早是孟子运用的。在中国历史上,孟子师法孔子,所以为孔子的私淑弟子。孟子那时候,孔老夫子已经过世了,但是孔老夫子的著作、文章留在世间,他就照孔老夫子的书来学,以孔子为老师,他成就了,像这种情形到以后效法的人就很多。

  我们诸位同学都知道的,司马迁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他的《史记》是中国历史第一部正史,他写的是通史,二十五史里面列为第一篇。司马迁就是学左丘明的,那时候左丘明已经死了很久,他学《左传》,文章是从《左传》上学的,他学成功了,这都是师法古人。当代找不到好老师,到古人那去找。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大家晓得,这是了不起的文学家,韩愈学司马迁,专门学《史记》,他也学成功了。在佛门里面,蕅益大师私淑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学佛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过世了,他把莲池大师的著作搜集起来,专门在这下功夫,以莲池大师为老师。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他成为第九代的祖师,他学成功了,这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在今人当中找不到真善知识,我们到古人里面去找,这很可靠,决定没有错误,人家真正是有成就。这就是明师的重要,正知见的人重要。

  什么叫正知见?第一个,要以了生死、出三界、证大菩提为目标,这个知见正,这是目标正确。第二,在修行过程当中,一定要断烦恼,破我执、破法执,这是在修行原则的知见正了,你看一切大乘了义经典里面都是这样教给我们。第三,法门一定要专攻,在中国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们,你看看他们的成就,无不是一门深入,他才能成功。像在学校念书一样,佛法里头八万四千法门,就像学校有八万四千个科系,你想想你能不能把所有的科系统统念完?一个科系念四年毕业,十个科系就四十年,一百个科系就四百年,你们现在学校多少个科系,你要用几百年把它念完,念不完的。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一门通了,你一切都通。一切都通了,还是弘扬你这一门,为什么?大慈大悲,给众生做模范。你看《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每个人学的不一样,各个都是第一,没有第二,为什么没有第二?因为他用那个方法都能证无上菩提,都能成楞严大定,那当然是第一没有第二。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要紧的是一门深入。

  我们一门深入,其它的经论我们可不可以看?跟诸位说,可以看,也可以听,可是你自己修的是一门,你自己将来也是弘扬这一门。譬如我专修净土,我专弘净土,你要讲禅、讲天台、讲贤首,我也可以去听,我也可以看,所有心得统统用在净土上发挥。你们看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不得了!世出世间的学术,他几乎无有不通达的,他全部在《弥陀经》上发挥,所以你看《弥陀经疏钞》就等于看了半部藏经,他在一样东西上发挥,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

  初学,他的心定不下来,换句话说,他放不下,叫他学一样,他看到那样东西也好,这样东西也好,样样都想学。讲《弥陀经》叫他念佛不就好了吗?这要是对上根利智的人来讲没有问题,行,人家是一闻千悟,死心塌地的学这一门,他能成功。还有对这些老太婆、下愚之人也行,也能成功,为什么?你教她这一门,她绝不改变。唯有对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当中这一阶的人难,太难了。

  过去李老师在台中讲《金刚经》,讲《楞严经》,他就说过,我们念佛修净土,为什么要讲这些经?讲这些经的目的是给大家断疑生信。因为外面人批评台中莲社只懂《弥陀经》,人家高的《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这些大经大论你们都不知道,妳们这老太婆只顾学《阿弥陀经》。所以我们也讲一点大经大论,使我们念佛的人到外面去,「你那些大经大论我也听过」,不致于产生自卑感,好像我们样样不如别人,见到别人学别的宗派,我们都好像低了半截,是为了这个原因而讲,是给我们断疑生信。这就是因为你疑惑,总觉得不如别人,人家都学高级佛法,我们学老太婆佛法。如果自己没有这个错误观念,没有这个疑惑,一部《弥陀经》讲到底,那个成就不知道有多大!

  我们看看《弥陀经疏钞》、《弥陀经要解》,《要解讲义》就是讲《要解》的,你看看宝静法师有《弥陀经要解亲闻记》,圆瑛法师有《弥陀经要解讲义》,这都是讲《要解》的。圆瑛法师这部《讲义》是明旸法师给他记录的,大概这个本子上可能也有,这是雪相戒净敬录,这都是老法师在圆明讲堂里讲的,明旸法师现在还在大陆,年岁恐怕也很大了。这些书都可以作为我们自己修学的依据。圆瑛老法师是近代的高僧,是个有成就的人,为我们当代大家所公认。而《弥陀经疏钞演义》的分量就更多,这书寄到了不久,好像我到美国来的头一天,我们印了两千册,印刷厂送了八百册来,装订的时候就先装订好八百册送来。先送来之后,我立刻就寄到此地,所以这部书寄到洛杉矶有八百册。我到旧金山的第三天、第四天,这书到了,已经拿到了,所以我前天到此地来,打个电话到洛杉矶,他们洛杉矶正好有人到旧金山来,所以顺便就带来一百册给这旧金山的同修,将来这边也寄一百册过来。

  《疏钞演义》,疏钞是莲池大师作的,演义是古德法师作的,古德也是莲池的学生,对于莲池大师有很大的贡献,莲池大师过世之后,他老人家一生的著作就是古德替他整理出版,流传于后世。他亲自听老和尚讲《弥陀经疏钞》,所以他有笔记,这个笔记就是现在的演义,演义就是批注疏钞的。你看《弥陀经》,疏是批注经的,钞是批注疏的,就是批注的批注,演义是批注钞的,就是批注批注又批注,成了这么一部大书。

  这部《疏钞》流通得很广,《演义》很少流通,所以有很多学佛的人不知道,不晓得《弥陀经疏钞》还有批注,很少人晓得。我最初看到这个本子是在《卍续藏》当中看到的,七七年在香港讲经看到木刻的本子,所以我带回台湾翻印,现在我们印的这个本子就是翻印从香港取回去的本子,这版本很好,字也刻得很好看。现在我们把这两种书合订成一本,去年大家都希望我们能够有本子小一点的携带方便,所以这一次我们的《疏钞演义》本子缩小了,缩成了六十四开,就跟这一次带来的《梵网经直解》一样大,大概也只有那么厚。我们这次用圣经纸,圣经纸比较薄,它的厚度只有一百磅厚,如果用普通的印书纸,厚度就加了一倍。印刷、装订都相当的理想,这是我们修净土主要依据的一部经书。

  这部书我们过去曾经讲过两遍,第一遍是用四年的时间才讲完,当然不是每天讲的,一个星期讲两次,有的时候讲三次,有的时候讲一次,也是搬了好几次家,因为那个时候自己没有道场,没有讲堂,借别人的地方,搬了好几次家,四年讲圆满。

  这一次是我们图书馆成立之后,自己有了道场,我们这个道场一建立,头一部讲《地藏经》。我们有地了,有地了讲《地藏经》,《地藏经》讲完之后,我们就讲《弥陀经疏钞》,一直到今年我到美国来的前一个月才讲圆满。一共讲了三百三十五次,九十分钟的录音一套有三百三十五卷,诸位将来对着这本子来听,一天听一卷带子,一年一部经圆满,可见得《弥陀经》不简单,《弥陀经》要讲一年。

  现在我们在图书馆打算讲《弥陀经要解》,《要解》可能三、四个月就讲完,讲完之后,《弥陀经疏钞》讲第三遍我们就打算录像,将来有三百多卷录像带,这也很可观,是相当可观的。我们好好的来修净土,来弘扬净土。末法时期真正修净土,依莲池大师,依蕅益大师,绝对不会走错路。所以我们今天找一位正知正见的老师,近代人找不到,找古人去。学《华严经》,我们找清凉大师做老师;学《梵网经》,我们找明朝宝华山第一代祖师寂光律师,我们请他来做老师,这决定不会错。

  现在我们怎样去找善知识?诸位要晓得,当代的人太难讲了,他到底是不是修行证果了,我们不晓得。古人修行证果的,大家公认的,这比较可靠一些,当代的人他自己说他怎样怎样,我都不敢相信,所以不如找古人的好。当代的人把他当作同学,他讲讲我们参考参考,听听有没有价值,如果听听不大对劲就算了,不听了。古人不在,他的著作在,读他的书如同见他的人,依教奉行,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常常在一块研究讨论。

  修学的纲领是非常的重要,譬如一定要断贪瞋痴慢,要破两种执着,这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真正对于世出世间法能看破几分,能放下几分,你的智慧就增长,见解自然就对了。所以一定要有功夫,功夫就是放得下,学问就是看得破,看破是真学问,放下是真功夫,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

  这一段是告普觉菩萨,底下还有重要的就是『除作止任灭』,「作止任灭」在佛法里头原来是修行的四种方法,这四种方法现在为什么要叫你离开?这四种方法不能执着,叫你离是离执着,这一点我要跟诸位说清楚。譬如讲去贪心,离贪瞋痴,是要你断贪瞋痴的心,不能有贪心,不能有瞋恚心,不能有愚痴心,不能有傲慢心,从心地里面断除,不是叫你断事。叫你不贪财,不是叫你财都不要了,那你搞错了,你意思就全都会错了,是去贪心的。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叫你不要贪,不要有贪心,不是说没有五欲六尘,五欲六尘是真如本性的相分,那怎么能没有?怎么能除得掉?那个除不掉。譬如金与器,我跟你说我要金,我不要器,你能不能把金拿给我?你没有办法拿给我。拿给你,表是金的,这是器,我不要器,我只要金。好,这统统熔化成一块,一块还是器,一坨也是器,它总有个相,器就是相。有体当然有相,你说我不要相光要体,那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去是什么?离,叫你断,叫你舍,叫你离,叫你放下,都是放下你的分别执着妄想。贪瞋痴慢都是分别,都是执着,都是妄想,去这个,诸位要懂这个道理。

  小乘的修行是初级,要在事上放下,财色名食睡要远离,找个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去修苦行,那是小乘。为什么?因为境界能妨碍,能增长你的贪瞋痴。我把境界远离,我这贪瞋痴,我不见不闻,心比较能平静,容易得清净,但是这种方法只是最初方便,入门的方便法,这不是真修行,真正修行是得要踏进这个社会。所以大乘修行就不一样了,大乘是修心,梵网戒是大乘戒,大乘戒论心不论事。譬如你杀了众生,犯不犯戒?如果你没有心不犯戒。你起个心,我要杀死他,没杀,没有杀已经犯戒,它论心不论事。大乘戒律是在起心动念处结罪,比小乘重,小乘是论事不论心,我恨透这个人想杀他,但是没杀他,不算杀生,不犯戒,可是大乘就犯戒了。所以大乘戒比小乘戒难持,它在起心动念之处。小乘戒虽然多,反而容易持,它像世间的法律一样,只要是没有这个事实,它不能判罪的。

  「作止」,这都讲戒律,作持、止持。「任」是任运,「灭」是灭除一切烦恼。作止任灭本来是修行的方法,如果你对于这个方法一执着,那又变成了病,又成了障碍,所以这也要把它除掉,你的心才能真正得到清净。

  底下讲『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这也是众生的通病。亲近了,往往骄慢心容易增长;远离了,心里就生瞋恚心,这都是从分别执着里头生的,都是从感情当中生的。佛教给我们『依正智慧而修』,四依法里头「依智不依识」,识是感情的,智是理智的,这样修学才能够证得菩提涅盘,此地讲的『证于涅盘』是如来果地上的大涅盘。

  在这一章里面,佛不但教我们亲近明师、善知识,在修行方法上不能执着,这样的修学才显得活泼,才显得自在,像大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稍稍有执着就变成障碍,不能够与如来的大涅盘相应。

  第十一章是圆觉菩萨章,我们看到圆觉菩萨,这部经叫《圆觉经》,这一章既然与经题相应,可见得有它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完全在初学,所以圆觉菩萨这一章是教初学的人。

  序【众生欲求无上道,先要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勤修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佛在这一章里头教给我们克期取证的方法,就是定上日期,像我们净土打佛七一样,净土打佛七是以七天为期,圆觉菩萨这一章是告诉我们以三七为期,二十一天,克期取证,先要修忏悔法门。我们讲到这一章,再想想去年我们在《坛经》里面所研究的第五章,传香忏悔章,那一章跟这一章的义趣非常接近,不过那一章里头没有克期取证,但是修行的程序次第跟此地所讲的没有两样,那一章非常重要,我们修行人不能不遵守。

  学佛第一个要建立信心,六祖大师在传香忏悔里面第一段给我们讲五分法身香,那都是在建立信心。首先要能够承认自己有佛性,自己正是如来在大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相信自己是本来佛,本来是佛,要有这个信心。我们现在迷惑,去掉迷惑之后,佛性并没有丧失,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作佛,怎么修都不能成佛。所以这是学佛先决的条件。你要很客气,我一身罪业,我怎么能成佛?我来生能得个人身就好了,好,修到最后,来生得人身,你目标就如此,一定满你的愿。如果你真正明了了,释迦牟尼佛是个人,他能作佛,我为什么不能作佛?学佛要有这个信心,有这样的大志才能成功。我们求生西方净土决定要求上品上生,你目标定在上品上生,你就能成功。如果你上品上生怕办不到,我下品下生就可以了,这个地方不能客气,不能谦虚。该谦虚的地方谦虚,这个地方可不能谦虚,这个谦虚伤害就太大了,决定不能谦虚。所以信心建立之后,「信为道元功德母」,这修道的根源太重要了。

  信从哪里生的?信从解上生的。你如果不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有相当的觉悟、理解,你的信心不能生。确实想想佛那么大的智慧,那么大的功德,万德万能,我们一身罪业,我们怎么能比得上?我们怎么能做得到?大家都这么谦虚,都这么客气,所以没有一个人成佛,成不了的原因就在此地。

  信心建立之后,重要的工作是忏除业障。我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我不是佛?有业障,有障碍。所以先忏除业障,修忏悔法,忏悔法里面有事有理。事的忏悔,就是晓得一切罪业了,哪些是善,哪些是恶,我能够辨别。修一切善,断一切恶,这叫事忏。理上的忏悔是什么?修定修慧,定慧要是成就,无始劫来的业障就统统消灭。经上有个比喻,罪业就好比霜、好比露水一样,智慧就好比太阳,太阳一出来,露水、霜都融化了,都没有了,这讲理忏。所以我们勤修定慧就叫做真忏悔,绝不是在佛菩萨面前一天到晚磕头,我造了多少罪业,你要饶恕我,要原谅我,这就坏了,不是那样。忏悔你要晓得,我们孔老夫子讲「不贰过」,不去做这个错事情,晓得不对,不重复犯这个过失。真正能修定慧,这叫真忏悔。

  业障忏除之后,这就发愿。愿领导你修行,就是四弘誓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观音菩萨十二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切诸佛菩萨所发的愿,归纳起来不出四弘誓愿,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决定不会超出这四个范围。所以教给我们真正发愿,发愿之后再起修,修什么?修觉正净。大师给我们讲的三皈依,皈依佛,佛是觉的意思,经上他不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讲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怕我们误会,这是六祖大师慈悲之处。所以我们皈依是三宝的弟子,三宝在哪里?三宝是自性三宝,这要搞清楚。自性觉是皈依佛宝,自性正是皈依法宝,自性净是皈依僧宝,这很重要。外面所谓是住持三宝,我们供的佛像、菩萨形像,经典,出家人,这是讲住持传法,把佛法一代一代传下去,他们的工作是传法,叫住持三宝。它的功德就是叫我们看到佛菩萨像,提醒我们自己的觉正净,功德在这个地方。如果你不晓得这道理,把佛像当作神看待,当作神像,这完全错误,那佛像造在那里有什么好处?没有好处。

  好像在这几年,我在香港看到的千手观音像特别多,到处都看到,我这次讲堂里面请的观音也是千手观音,那是无意当中来的,菩萨自己来的,我没有念头要请佛像,佛像自己来的,那是千手观音,所以到处都看到千手观音。我这次到旧金山,旧金山有位居士从香港请来一尊千手观音,七尺高,搁地上差不多到屋顶,他好像是好几年前就订了,今年才运到。那时候订,港币大概要好几万,如果现在要塑这样的像恐怕要十几万,今年年初在香港看到这尊佛像,大概合台币六、七十万,像塑得非常庄严。

  我到那里去之后,他们在那里打观音佛七,要请我给佛像开光,这一次我给千手观音开光。开光说法我就告诉大家,如果这佛像要我开了光它才灵,那你来拜我好了,你拜观音?我不给它开光它就不灵,我一开光就灵,那你拜我好了。佛像开光是什么意思?这一定要懂,是借着佛像开我们自己智慧、慈悲之光,这就对了。新造的佛像说明佛像所代表的意义,我们见到佛像应当提起什么样的观想,这叫开光。

  千手观音,千手千眼,千眼代表什么?无所不见,这世间事事物物我都看得清清楚楚。千手,双手万能,眼到手就到,大慈大悲,见到众生有苦难,只要见到了,我们马上就尽心尽力去帮他忙,开的是这个光法。你供养观世音菩萨,千手观世音菩萨是这样的供养,天天见到它,天天提醒自己,我要样样都看到,我样样自己尽心尽力都要做到,待人接物要大慈大悲,所以借菩萨的像启发自己心地的慈悲光明。观音菩萨代表慈悲,阿弥陀佛代表觉悟,所以你供养阿弥陀佛,你是无量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桩事情不觉悟,觉而不迷,借阿弥陀佛像开我们自己的觉光,要晓得这个意思。所以有很多人误会,我们家里佛像没有开光,他说不灵,当然不灵,大概你请法师开了光还是不灵,一定要懂这个意思,佛门里头确实没有一丝毫迷信。

  供奉佛像有两个意思,刚才讲启发自己心地光明,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报本反始,见贤思齐。譬如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就有报恩的意思,因为佛教最初是释迦牟尼佛创办建立的,他是我们的根本老师,从他就传下来了,供他的像是纪念他,不忘他的恩德。像从前念书人尊敬孔子大成至圣先师,每年教师节,孔子的生日定做教师节,到这一天来纪念他,是这个意思,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个意思。供养其它的佛菩萨都是见贤思齐,供养阿弥陀佛,我们就效法阿弥陀佛,供养观音菩萨就效法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代表大觉,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地藏菩萨代表孝顺,孝亲尊师重道。

  每尊佛菩萨代表一个法门,我们见到的时候自己就要晓得,要去做到,努力去修学,这是教学的最高艺术。所以它不是拜神,不能把它当神明看待,拿现在的话来讲,佛菩萨形像就是教学的工具,教具。当然,我们一般学校的教具,我们没有恭敬心,没有恭敬心就不能得到启发,所以供养佛菩萨虽然是教具,我们里面有特别的恭敬心在。像印光大师所讲的,一分诚敬就有一分收获,十分诚敬就有十分收获,我们对这教具如此的尊重,怎么会办不到?当然能够转变境界,这是一定的道理。见到佛菩萨就跟见到老师一样,观音菩萨教我们慈悲,地藏菩萨教我们孝顺,文殊菩萨教我们智慧,普贤菩萨教我们实践,这都是真正的善知识,所以要懂得真正的修学法。

  圆觉这一章里面,他是先结三期,这就是克期求证,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忏悔无始的业障,修忏悔法。『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勤修三净观』,就跟《六祖坛经》里面所讲的修学过程次第是一样的,我们学佛如果不照这个次第来修学,你一定有障难。『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这就叫「佛出世」。

  所以我们讲到建道场,昨天我跟你们去看了这边的地,我也很喜欢这个地方,地方的确不错,场地也够大,可是谈到建道场就不容易了。首先我们要说什么叫做道场,这一定要告诉你,否则的话,场是有了,不见得有道,道也有了,不晓得是什么道,这就是一个问题了。你看有饿鬼道,有地狱道,有畜生道,有人天道,你到底是哪个道场?这个我们不能不注意。是个道场,什么道场?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

  所以开头做绝不在大,绝对不要求人多,诸位一定要懂这个原则。求什么?求如法。佛经戒律里面讲,四个人在一起共住,如理如法的修学,这地方就是佛的道场,四个人以上。所以人数真的不要多,要什么?志同道合,要这样的人。如果志趣不相同,在一起就要起争论,那道场就是斗争的道场,麻烦就大了。一定要求志同道合,大家是共同的一个目标,共同的一个理想,在这里修学。所以今天讲这场所多大?有这么大的一个场所足够了。志同道合,你要找多少人?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规模最大的,成就最多的,东晋时代慧远大师的庐山莲社,一百二十八个人,各个成就,那是规模最大的。所以我们只要志同道合,少数几个人在一起修道,目标专求西方净土,决定成就。

  道场里面功课是决定不能够缺少,要认真去做。当然你们现在还不是修行的时候,现在怎么样?没资格修行。我们吃饭问题第一,这个问题没解决。修行要有福报,至少你生活没问题,有人供养,这时候你有资格。所以你们年轻人现在发心,你们都是菩萨、护法,谁来修行?找那个真正想求生净土的,而且他已经退休了,不需要再工作了,他才能专心的念佛,每天念八个钟点佛,至少要念六个钟点佛,在一块共修,每天在进步。每天至少要听两个钟点经,最好能听四个钟点,如果能听四个钟点经,念六个钟点佛,一天心在道上十个小时,他的妄念自然就少,有上三年,他的心就定了。如果功夫好的人,三年念到功夫成片,取得带业往生的资格是能办得到,可以办得到。如果这个道场要继续能够有十年下来,十年不断,在我想到事一心不乱是可能的,理一心不敢讲,事一心可能。

  这道场专讲《弥陀经疏钞演义》,就专讲这部经,不讲第二部经,一年讲一遍,如果一天讲四个小时的话,大概一年可以讲两遍,半年可以讲一遍,那真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讲这部经,现场录像,录像带、录音带可以流通帮助别人。当然遍遍讲的境界都不一样,如果遍遍都一样,讲的人没味道,听的人也没味道。遍遍不相同,境界天天提升,行解相应,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决定成就。

  你能够成就别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放心了,你不要认为他们都去了,我糟糕了,我费了这么大的力量,我没有去得成功。你只要发心愿意去,发愿愿意去,你虽然念的工夫没有人家念得多,不要紧,这些人他为什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你帮的忙,到你临命终时,你的功夫就是差一点,这些已经到西方见阿弥陀佛的人,一定告诉阿弥陀佛,某人很不错,阿弥陀佛,我们去接引他,也来接引了,这一定的道理,确实如此,我给你讲都不是假话,是真的。经里头大慈菩萨就说过,能度两个人往生,比你自己一个人念佛就强;你在一生当中能够劝一百个人往生,你就是阿弥陀佛,你是阿弥陀佛那还不能往生吗?哪有这个道理?决定往生,绝对没有问题。

  所以希望建这样的道场,真正的有成就,对于整个佛法的复兴也有非常大的贡献。虽然我们什么都不做,有一个样子做在这里,大家看到这个样子,当然他就会模仿、会效法,我们今天要建立这么个道场。

  我在台湾这些年,学佛以来,我做的这些事情,跟着后头来模仿的人非常多。最先我印经,现在每个寺院都印经,每个法师都印经,我都可以不要印经了,大家都印了,这个风气带动了。第二个就是我办图书馆。佛教里办图书馆,台中莲社是第一,慈光图书馆是第一个办。我办的图书馆是视听图书馆,视听图书馆,我那个算是第一,现在有很多寺庙也办视听图书馆。现在视听器材很便宜,这些寺庙都有钱,他们设备也是都有,可是讲经的录音带大概没有我这么多,因为我们是每天都讲。这些年讲经也造成了一个风气,现在台北市讲经大概有十几处,许多法师、居士都讲经,台北市处处有人讲经,这个风气也带动了。所以现在再一变,变什么?一个道场专门讲一部经,我再开这风气,希望将来他们每个道场都讲一部经,那就成就了,再建立解行相应的道场。

  所以杭州南路这个讲堂真是佛菩萨感应道交,提供讲堂的是简丰文居士,我跟他并不认识,他从来没有听过我讲经,很陌生的人。他有一天来找我,带了个朋友来看我,说在五年前有一位居士曾经带他来见过我的面,他提起来,我都想不起来这事情,没有印象。过了一个多星期他又来了,来问了点佛法,然后再过一个星期,他就来跟我讲,他有一块地想盖大楼,盖好之后要送一层给我们讲堂,我听了之后,你们想想能相信吗?不能相信。过了两天,送了一份协议书来,签名盖章的,他跟我讲,「我晓得法师不相信,所以我特别写份协议书给你,证明我是真心的」。收了这东西,我还是半信半疑。他既然来说了,以后把图样画出来给我看,我说做讲堂好了,设计里面房子有柱子,讲堂里头有柱子就麻烦了,我们图书馆的柱子有很大的障碍,最好把柱子统统取消,那时候就变更设计。变更设计,他告诉我多花八十万,因为它两边柱子、梁要加强,当中柱子统统取消。我们去看一下,清清爽爽的,讲堂面积跟我们图书馆面积一样大,一百坪,但是我们图书馆讲堂只有八十个位子,现在这个讲堂的座位是一百零八个,增加很多,非常的宽爽,一百零八个座位还是很宽爽,如果听众多就临时加椅子,非常舒适。有桌子的一百零八个,如果没有桌子的话,大概可以坐三百人,我们是有桌子。

  到以后看了图画了之后,常常送给我看那个进度,开工破土我从来没去看,到外面整个建成了,大概差不多没什么问题,所以我就请李老师写几个字,写「华藏讲堂」这几个字。这钥匙环里面「华藏」两个字就是我们华藏讲堂的招牌,缩小了,印在这个地方。到我在香港讲经回来之后,我一下飞机,他到飞机场接我,一上车他就把所有权状给我,这真的,一点不假了,所有权状送给我们,看看讲堂是没有问题了,是个现代化的讲堂。佛像原来只有一张油画像,西方三圣。原本只供了一张油画像,就是讲堂里并没有设佛龛,那佛像是怎么来的?

  这一次在香港讲经,我在香港跟我母亲见了面,把我母亲送回大陆之后,我身上的钱就用光了,只剩三十块钱的港币。大概同修当中有晓得我的钱花得差不多了,有一位居士很发心,他就拿了七千块钱给某居士,他常常在我身边,告诉这位居士说:法师如果需要用钱,你拿这笔钱来用,如果不够再找他要。某居士跟我讲,法师,你没有钱了?我说有三十块。我身上有七千块,人家供养你的,问我要不要买什西东西。我什么都不要买,回来飞机票已经有了,想不到要买什么东西,没东西买就算了。

  过了两天,他们就邀请我去看佛像,香港的国货公司,大陆的国货公司,每一家公司里头都有好多佛像,而且这些佛像都是从前大陆寺院里面的,都是受过香火的佛像,不是新雕的,都是人家寺庙里供养几十年的,可能还有供养几百年的佛像。千手观音非常之多,到哪个国货公司都看到好多尊,好!真庄严,贴那个金真不简单,那金箔纸是真的,颜色也好,我们看到很高大,价钱是港币几十万,我看到最大的,港币是好几十万。我们去参观、去看许多种的佛像、罗汉像、护法神像,看了很多,有一尊四尺高,我一看标价九千块钱,我就伸手,七千块给我了,差两千块,这差不多,心就动了。这尊像愈看愈好看,愈觉得喜欢,大概差两千就差不多了。公司里面的人员告诉我们可以打九折,我说那简单,差一千一百块钱,我心里想,如果要是有人跟公司总经理熟悉的话,去谈谈打个七千块钱的折。

  晚上回来讲经,大家就把这个事情传开了,里面有位也是姓简的,简居士,他跟那个国货公司总经理很熟,他说明天上午我就去给你说,中午就给你打电话,到第二天中午打个电话来,七千块。这自己来的,没想,一动念头的时候,就这么来的。简居士也很热心,我看比这一尊大一点,也很庄严,他说那一尊只有一万多块钱,他出七千,其余我们大家凑一点,我们就请那一尊,我说好,随你们怎么办。结果就跟周居士商量,但要退的发票找不到了。要退就再买一尊,再买另外一尊价钱高一点,像比这尊大一点。实际上我现在这尊像供得正好,如果再大的话,后面的阿弥陀佛像就遮住了,现在这尊像正好。他就是发票找不着,没办法,等到人家公司把这佛像统统装到箱子,送到航空公司空运过去的时候,发票找到了。菩萨自己要去,没有办法,像是这么来的,菩萨自己来的。千手观音,没有动念头,自己来的,临时去看佛像看到。

  我们讲堂是这么来的,讲堂在三楼。我们到了讲堂,住进去之后,就想那个顶楼,顶楼做个佛堂。三楼做讲堂,顶楼做佛堂,佛供在顶楼上,没有供在底下的,打这个妄想。但是顶楼是地主的,他这个建筑是跟地主合作的,地主出地,他来建筑,建筑之后两个人分房,顶楼是地主的。我到洛杉矶之后,有一天他打电话,他说观音菩萨真帮忙,顶楼也来了,怎么来了?他说建筑的时候,因为他有一笔押金给地主,现在地主押金没有钱退还,就把上面一层给他。大概有一千多万的押金,地主退了一部分,还有八百万地主没有钱,就把上面这一层给他,他高兴得不得了。他说昨天晚上把事情谈妥了,今天就打电话通知我,他现在马上画图,因为顶楼是十一楼,楼上还可以盖,我们有这个权利,现在我们多两层了。设计的时候,顶上再盖大殿,盖佛堂,十一楼可以住人,可以做寮房,住众。现在我们这讲堂可以住三十人,有四十个人的餐厅,可以容纳大概有一百人的念佛堂,念佛堂在十二楼,从屋顶上去建,多建一层,画这个图案,搞这个工程。

  你看看打这个妄想,哪有可能不可能?现在都变成可能了。根本就没这个念头,从来就没有念头我去建个道场,没这个念头,这道场是无缘无故来的。简居士告诉我,他说「这道场不是我供养的,是菩萨供养的」。怎么回事情?原来这地主很迷信,哪一个建筑师都怕他,太难缠了。地主要建这房子的时候,找来十几位建筑师,他就问神指定哪一个人接,神就指定他,头一次指定他,他还不相信,以后再去问,一共问了七次,七次都是指定他,没话说了,好,你做,神指定的。那个地主有个庙,是神庙,他是庙里头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管这个庙,所以他问了七次神都是指定简丰文居士做,是神的意思。

  简居士在我搬进去那一天,他来告诉我,法师,你不晓得,两年前送份协议书给你,送给你回去之后我就后悔。他说几百万、上千万怎么白白就送掉了,跟法师又不认识,平常又没有交情,不熟,怎么就白白的送给你了?他说「我好后悔,每天晚上睡觉都觉得自己脑神经有问题」,他说「我后悔了一年」。这栋房子建筑两年,他说后悔了一年,常常后悔,家里人也不同意,到底你怎么搞的?莫名其妙!干什么事情?他说鬼使神差,不是真正自己的意思。好像一时冲动做了,做了以后签约了,他说算了,我也不能不给,但是心里总是觉得不宁静,为什么这么多钱白白的丢掉?现在没有问题了。

  到我要搬进去之前,因为不是我一个人去,还有几个住众,所以把九楼那里对半,那一半是他自己还没有卖掉,也给我们了,给我们他后悔了三个月。以后我们完全住进去之后,他自己还保留一个办公室,作他的建筑师事务所,看到我们有好多书,需要一个客厅,需要一个书库,所以把那个就给我们了,他说这个给你没后悔。

  他给我讲,如果我要是真正发心,我就给你两层、三层,就一个完整的都连在一起,他说给你一点点又后悔,不是真心,是佛菩萨供养法师的,不是我供养的,不是他供养的,佛菩萨供养的。所以他讲这一次观音菩萨真灵感,动脑筋想上面两层,上面两层就来了。我就告诉他,我说九楼的那一半跟八楼那一半统统不要了,我说你们去卖好了,我们有上面两层整层就行了,等于现在图书馆三层整层,建坪将近三百坪。所以以后看看现在这情形,他的父亲、母亲,家人到讲堂一参观,各个人都欢喜。

  白天外面的学生到我们那里去念书,都坐得满满的,后去的就没有位子。我们从早上九点钟到晚上九点钟,十二个小时开放,当中没有休息,没有假日,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开,供给学生读书,而且完全冷气开放,非常凉爽,所以学生都到那边抢座位。附近都是学校,我想我们这个读书的场所比他们学校的任何一个场所都舒适,座位宽爽,座位差不多都这么大。我们椅子一千块钱一张,订做的,桌子宽大,放什么东西都行,非常的舒适。现在大家无论什么时候去看,人都坐得满满的,而且秩序好,一点声音都没有。我们放一点点佛号,小声音的佛号、梵呗,大家都能听得到,声音很小,能听得到,不妨碍他们看书。听经的人,听录音带或者是看电视,我们有耳机,在电视机面前,你可以做笔记,可以听讲经,用耳机听,不妨碍他们。讲堂里面有十六个电视,一个电视配两副耳机,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3-4 19:26
所以是现代化的讲堂。

  开销我们一个月大概有六万块钱,这我都跟他讲好了,因为我不愿意背包袱,讲堂是个家,我出家不能再立家,所以他送给我们讲堂的时候,我一点欢喜都没有。我说你找我麻烦,我没有讲堂海阔天空,一有讲堂你们把我拉住,要我在这里讲经,我说第一个,我们一切开销你得负责,你不负责我不要。我就告诉他说,我的讲堂是不化缘,不募捐,但是人家自动的乐捐我们接受。譬如我们一个月需要六万块钱开销,如果这个月自动捐助了一万,你就要补贴五万,我们有两万块钱收入你就补四万,要有六万收入你就不要补了。我们话说在先,如果你要是不答应,我不要接受,为什么?要我自己去操心,要去维护,巴结信徒,要维持讲堂开销,这个事情我再也不上当了。所以他的确很发心。

  他也给我一个构想,他说将来卖房子有钱的时候,准备一点基金,存在银行里头全做基金,作为讲堂的经费,保持一定的数额,数额不足了马上就补上去,这想法很长远。这样也好,我一点都不用操心,操一点心就上当了,就不能干了,这场所是弘法利益众生的,与我自己一点都不相干。他的太太前两天带一个团在达拉斯表演,他今年才四十九岁,很年轻。

  所以道场我们要有个构想,既然有这么一个地方,我再来筹划,将来做一个专门修净土的道场。我回去看,如果要是可能的话,我里面也把它格成十个寮房,哪一个愿意去念佛的,他都可以在那里住,长住也行,短住也行。住在里面,我们没有任何条件,我们只是想成就人,房租不收,自动捐献可以。如果我们常住能有收入,连伙食都不收,但是我们大概只能够容纳十个人,真正发心修净土,天天念佛。

  佛门常讲「一个罗汉一份斋」,自有护法人来拥护,不要我们去操心,去化缘,去找信徒,去依靠人,那就糟糕了。我们大家在一块共修,我们今天有饭吃,大家吃饭;没饭吃,吃稀饭;再没饭吃就喝水,志同道合,不求人。真的没得吃,好好的念佛,若一日,若二日,七天就往生了,要求人干什么?不求人。要有这样的决心才能成就,决定可以往生,决定没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如法的道场。

  道场那时候里面还没有装修,大楼放光,好几次放光,好多人看到,看到的时候打电话告诉简居士,简居士骑个脚踏车去看,他没看到。大概这些人不会骗人,那地方的里长看到了,里长他们家里有两个人看到。还有个买房子的人也看到了,那个人不信佛,他也看过。里面还没有装修,其中有好几次放光,他就告诉我,这地方跟别的地方不一样,但他自己没有见到过。所以我们真正发道心,道场佛菩萨加持,不是我们人建的,佛来建立。真正有道心,真正想修道,哪怕没有道场?这个我们放心。

  末后一章我们把它念掉,这一篇结束了,我们下一次就可以来讨论玄义。

  序【次告贤善首。】

  这一章算是本经的流通分。

  序【是经为如来守护,菩萨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佛自定五名,今特取其二。末世众生,依此修持,渐至佛地。虽为顿教大乘,亦摄渐修群品。是经力用广大,无机不被,从可知矣。】

  到这个地方,这是介绍末后这一章。佛在圆觉会上自己说,这部经是诸佛护持,诸佛护持的是这个法,就是这个理论与方法。如果我们依照这个理论与方法来修行,当然诸佛一定护念,这是无可置疑的。『菩萨归依』,菩萨要想成佛道,一定要依据这个理论原则。

  《圆觉经》的确很好,过去在大专讲座,我在南部、北部都讲过好多遍,它最大的好处是义理非常的圆满,经文短,真是做到了简要详明,很适合现代人来修学。大经分量太多,要很长的时间,一般人看到要那么长的时间都害怕,他不敢学。这部经分量非常的适中,诸位看这本子是批注,经文只有薄薄的一小本,所以你一看到,心里很安稳,不害怕,这部经没多少,大概不难学,能够提起修学、研学的兴趣,这是个好处。

  『十二部经,清净眼目』,「十二部经」是指全体的佛法,佛经是用十二种体裁写出来的,所以叫「十二部」。这个部不是部头的部,十二个部分,十二种体裁。像《华严经》,它十二种体裁统统都有,所以它真正是一部非常圆满的经典。《法华经》里面只有九种,本经在体裁上有三种,长行、重颂、孤起颂,有这三种。这是讲一切经的「清净眼目」,把一切经比作一个人,而这部经是一个人的眼睛,你想想多么重要!这是说出这部经在一切经典里面的分量与重要性。

  佛自定五个名称,这是贤善首菩萨问的,请教释迦牟尼佛,这部经应该给它定个什么题目,佛就说了五个题目。译经的人在五个题目当中取了两个,「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这个题目是五个题目当中两个题目合起来采取的,以这个定为经题。

  『末世众生,依此修持,渐至佛地』,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一定能够成就。在我们中国古大德当中,专修《圆觉经》的是宗密大师,他是华严宗,是清凉大师的学生,就是华严宗第五代祖师,专攻《圆觉经》,给《圆觉经》作了六种批注。以后凡是研究《圆觉经》的人,对于《圆觉经》的批注,大概都还没有能够超过宗密大师,连圆瑛法师包括在内,也没有办法超过宗密大师,宗密大师一生专门研究《圆觉经》。

  所以说『虽为顿教大乘』,这部经确实是属于圆顿大法,但是也能够摄受渐修的群品,真正是三根普被。刚才讲这部经前面深,前面两章是圆顿大法,是一乘法,后面就逐渐是大乘,再后面可以做为接引初学的法门,愈说愈浅,所以我们初学的人可以用这个方法来修学,『无机不被』,就像净土经一样,「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底下我们不讲,把它念掉,这是我们要感激圆瑛老法师,这个我们要非常的感恩。

  序【余也,频年钻纸,心心惟仰大乘。】

  这是大师谦虚的话,『钻纸』是研究经典,钻佛旨。

  序【一觉传灯,处处咸依自性。既诠楞严奥旨,妙妙心闻。复注圆觉契经,尘尘智入。布舟航于觉海,敢诩为鼓棹之人。数名相于义天,自笑乃担板之汉。忘言默契,愿为执鞭,入海算沙,从兹搁笔。是为序。】

  这几句话一方面是谦虚,一方面也是事实。老人在一生当中,晚年完成了《楞严经讲义》,《楞严经讲义》完成出版,已经是共产党统治大陆的时候。最后就是这部《圆觉经讲义》,这部《讲义》完成之后,大概不到一年,他老人家就往生了,所以真的是『从兹搁笔』,这是他一生著作当中最后的一部。圆瑛法师,可以说他最成熟的著作就是《楞严经讲义》跟《圆觉经讲义》,这两部批注是他最成熟的作品。我们今天学《楞严经》,学《圆觉经》,采取他的讲义,可以说是最为得力,他早年那些著作未见得成熟,这个是晚年最成熟的,非常的有价值。序我们介绍到此地,明天我们就研究这里面的玄义,玄义分量不多,大概只有六张。这六张前面,十二章的大意,我们既然有个大概了,底下玄义就好懂了,不难懂了。好,我们散会。


大方广圆觉经  (第四集)  美国  档名:09-010-0004

  请看《讲义》的第一面,首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大师依贤首宗的「十门开启」,前面八门就是玄谈,也叫做玄义,第九门是讲经题,「总释经题」,第十门是讲解经文,这是贤首宗十门的顺序。圆瑛法师为了听经的人方便起见,他把第九门排在第一,向下都是按照这个顺序,这意思是说一开始讲经,第一天来听经会听到经题,这也是为了契合现在听众们的兴趣,否则的话,如果玄谈讲得太长,讲了好多天,连个题目都没有听到,往往听众就不耐烦了,听经的兴趣没有了,所以这是一种方便。我们现在按照这个顺序来看:

  讲义【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卷上。】

  这部经一共是两卷,上下两卷。

  讲义【此经共有五名,乃如来金口,亲自命名。】

  底下五个题目都是佛自己说的。这是在最后的一章,就是贤善首菩萨请示释迦牟尼佛,这部经,佛在这次所讲的,应当给它安立一个什么名称,佛自己讲了五个名称,这五个名称都能够代表这一次法会所说的义趣。第一个题目是:

  讲义【大方广圆觉陀罗尼。】

  第二个题目叫:

  讲义【修多罗了义。】

  这个意思就是了义经。『修多罗』我们翻作经,经中之了义,依照我们习惯,这称为了义经。第三个题目是:

  讲义【秘密王三昧。】

  第四个题目叫:

  讲义【如来决定境界。】

  第五个题目叫:

  讲义【如来藏自性差别。】

  所以五个题目显示全经的义趣。翻译经的人就在五个题目当中用了两个题目,第一个题目用一半,采取『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就没用,第二个题目全用,『修多罗了义』,我们现在看这部经的题目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题目是从这儿来的。底下这地方说明:

  讲义【为要事周义尽,如来故说五名,求其简略切要,结集且标两号。】

  结集经的时候决定用两个题目。

  讲义【而于第一名,复略陀罗尼三字,第二题全取,共十一字。上十字是所诠法义,后一字是能诠文字,能所合成一经名题。名者,实之宾也,循名务必核实。题者,经之纲也,解经贵在提纲。今先解前五字。】

  交代的话,我们就不必又提了。看底下,这是解释经题:

  讲义【大方广三字是义。】

  就是义理。

  讲义【圆觉二字是法。】

  在这经题里有法有义,「法、义」怎么讲法?都是依《大乘起信论》来说的。《大乘起信论》在大乘经里面是相当重要的一部论典,因为自古以来这些讲经的法师、注经的大德,几乎没有不引用《大乘起信论》。《起信论》文字虽然不长,它有相当的深度,一定要看批注。我们曾经印过两种批注,这两种批注都是深入浅出,非常便利修学。一种是慈舟法师的《大乘起信论述记》,我们是把它放大,原本是二十四K,我们现在印的本子是十六K,字放大之后,看起来比较舒服。另外一种是日本的汤次了荣,他的批注是丰子恺翻译的,叫《大乘起信论新释》,也注得很好。我们图书馆,《大乘起信论》的批注取这两种,这两种以慈舟法师的《述记》为主,我们研究以这个为主,《新释》作为参考。这是应当要下功夫研究,否则的话,到以后我们看到许多批注里头都引用《大乘起信论》。「法、义」也是《起信论》里头说的。

  讲义【如大乘起信论所云。】

  讲义【摩诃衍者。】

  『摩诃衍』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大乘。大乘经:

  讲义【当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即众生心。所言义者,即体相用,三大之义也。】

  这是把意思全给我们说出来了。圆觉就是讲的众生心,这里头有个小注说「圆觉在缠,即是众生如来藏心」,圆觉就是我们的本性,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真心本来是圆满的大觉,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有一法不觉,可是现在我们圆觉并没有失掉,虽有圆觉不起作用,变成我们什么都不觉。这是比喻你圆觉上头有障碍,把它障碍住了,就好比有缠缚。什么东西缠缚了你?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三重烦恼把你的圆觉包起来,你圆觉透不出来。好比我们这个灯一样,这两盏灯光度完全一样,一点差别都没有。另外一盏灯,它没有障碍。这一盏灯,你要是密密的给它包上许多纸,光就透不出来,虽然透不出来,光度是不是一样?还是一样,决定没有差别,只是有障碍,障碍使光明无法透出来,无法起作用。佛知道这个情形,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为什么?同样的光明,佛是没障碍,众生有障碍,但是光明是真实的,障碍是虚妄的,障碍不是真实的。

  《起信论》里头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这些烦恼,无明、尘沙、见思。所以我们读《大乘起信论》,真的,读大乘法就起信,为什么?本觉本有,本有我们当然可以证得,如果说本来没有,我们要想证得,我们的信心就很难建立。不觉本无,本无我们有信心,本来无当然可以断掉。如果说无明烦恼本来有的,那我们这一生想要把烦恼断掉那很难。现在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无明、烦恼本来无,你断烦恼的信心生起来了,成佛道的信心也生起来了,真正是大乘起信。这个信心非常重要,如果这个信心要没有,我们这一生怎么样苦修都不能成就,信心不能建立是第一个大障难。所以『义』是义理,就是讲的『体相用三大』。

  讲义【大疏云。】

  『大疏』就是《起信论》的大疏。

  讲义【凡欲解了义经论。】

  这是特别讲了义大乘经论。你要想了解它:

  讲义【先须明释法义。】

  对于法跟义一定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

  讲义【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以义照法,法即显著。】

  可见得法跟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但是法跟义要互显,这个事理非常的明白。底下先解义:

  讲义【大者,当体得名,即当圆觉全体。】

  这个地方我们首先要明了,要发这个心。义就是理。首先,我们真心的体是什么?真心的本体。第二,真心是什么样子?第三,真心有什么作用?就从体相用三方面,你就对于真心完全明了。『大』就是圆觉性的本体,『圆觉全体』。在《华严经》经题上也用「大方广」来做这部经的题目。这个体,这说:

  讲义【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这个体是太大了。『三际』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是讲空间,换句话说,无量无边的时空都包括在其中,这是它的本体。本体没有办法来称说它,真是不可思议,所以不得已用「大」来赞叹。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底下讲:

  讲义【当体者,非对小言大之大。】

  这一句来说明不是大小的大。大小之大的大是有限量的,这个大无限大,没有法子用这个字来赞叹。末后说:

  讲义【今圆觉之体,绝对待,无前后,是至极之大,是本来之大,斯为大义。】

  这是从体上讲。它的样子是什么?样子是相。

  讲义【方者,就相得名,即指圆觉德相。】

  体是空寂,大而无外,是空寂。相,具无量的功德,功是讲的功用,德是讲它的成就。譬如说它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它的相,所以我们真心的相是什么?我们眼前六根对六尘境界就是自心相。这一下要不能体会过来,彷佛我们做梦,在梦中一下觉悟了,我们现在做梦,梦是心变现的,整个梦境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心的样子。心是无相,但是它能够现相,它能现相就是它的德用。在这个地方要稍稍能体会得到这个意思,对我们修大乘佛法方便太多了。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如何把自己跟境界完全相契入,这就是以后修证的功夫。譬如我们证果,我们证什么?证圆觉。证圆觉的什么?证圆觉的体相用。真正契入圆觉的体相用,我们自己就叫成佛了,换句话说,把我们圆觉心里面的障碍去掉了,我们的光明也透出来了。

  讲义【又方者,正也。】

  这是另外一个意思来解释,这个意思很好。『方』是什么?「方」是智慧。

  讲义【即正智圆照。】

  讲义【一切诸佛,因地法行,皆依正智圆照。】

  这是前面的意思,前面这个『方』的意思是广义的。第二个意思,这个意思是狭义的,是指什么?指诸佛如来的大方广。广义的是一切众生的大方广,当然众生的大方广没有不一样,生佛不二,如来境界的大方广跟我们的大方广不一样,我们大方广在缠,他的大方广出缠了,没有障碍。从大的体上讲,生佛不二,在缠与出缠完全没有两样,可是在相上讲不一样,在缠的相跟出缠的相大大的不相同。好像我们刚才用灯做比喻,那个灯上没有障碍,这个灯上包了好几层纸,体上讲没有两样,光度是一样的,但是相上讲不一样,那个好像亮,这个不亮,光透不出来不亮,那就不一样,我们要注意的就在这里。

  『一切诸佛,因地法行,皆依正智圆照』,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都是这样的,没有例外的。我们要把这个道理明白之后,我们学佛就不迷信,也不会上当,人家要想拿什么法门来骗我们,我们不会上当,为什么?想想你这个法门合不合乎这个原则?合乎这原则,对的,如果与这个原则相违背的,你那个不是佛法。

  「因地法行」,「因地」是修菩萨道,「法」是方法,「行」是行门,这个方法、这个行门都是「依正智圆照」,你绝对不是依情识,也不依神通,是依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定中来,戒定慧。因此我们一定要明了,戒是手段,用这个手段达到定,成就定,你这个戒就有了功夫,有了结果。定还是手段,它的目的是开慧,智慧开了,智慧开了之后就行了,叫正智圆照。

  所以有些人持戒很严,我们看到也很佩服,很难得,可是他怎么样?不能得定。这就好比念书好用功,一天到晚看他念书,每次考试都不及格,没用处。持戒为什么不能得定?得定的心清净,他不但心不清净,他增长贡高我慢。我这个戒好清净,你不如法,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我,他的心怎么能得定?不能得定。他心里面起了许多的分别执着妄想,这使他不能得定。

  戒定慧的修学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这我们要懂得。自己持戒,看到别人不持戒,起轻慢心,这个戒白持了,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世间的福报不能达到定,换句话说,这个戒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德他有,功德没有。如果戒成就定了,他这戒也变成功德,为什么?定是功德。戒要不能得定,这个戒只是福德,不算功德,这是有很多人持戒很严不能得定。

  像小乘人得定了,九次第定,这定很深了,他不能开慧,为什么不能开慧?死在定里头不能出来。定是得到了,得到了不会用,不起作用,定的作用就失去了,它不起作用,他守在里面,《楞严经》里面所说的「内守幽闲」,他内守,所以他不开智慧,他守在定里头。所以这些我们都要晓得,定是慧的手段,戒是定的手段,戒是手段之手段,我们要不要用?要用,要用还不能死在里头,死在里头不能得定又不能开慧。

  所以戒,诸位要晓得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你要想学戒,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戒体、戒相、戒行、戒法统统要明了,而且每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所以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在什么情况之下,它什么方式都有,它不是永远不变,永远不变那就糟糕。所以有些人受了戒,这个事情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这也犯了戒,那也犯了戒,他要不去受戒,他心里还没事情,他还没有这个妄想分别执着,这一受了戒,受了些什么?受了一大堆的分别执着妄想,这糟糕了,这哪里是佛的意思?你们想想,离了妄想分别执着,心才能得定,这搞了一大堆,增长了许多分别执着妄想,你说这样受戒,十方诸佛岂不是冤枉,佛的戒哪是这样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

  受戒,严格的讲,一定要把戒律搞清楚再受,没搞清楚,你受的一定是执着分别、打妄想,打妄想就是我持戒,你没有持戒;我清净,你不清净,就搞这些东西去了。一定是讲清楚,研究清楚,晓得这些东西的做法,这个才能做。

  就像我们打佛七,一定要把经论的道理、方法都搞清楚了,平常念佛也有个功夫了,我们再打佛七。因为打佛七等于考试,好像学生念书,已经念了一个月了,老师要考一考你,如果你书从来没有念,一到这儿来考试那当然不及格,那没有意义。所以佛七是考试的,在这七天当中看看自己功夫、看看自己境界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今天这些有许多办的都变成法会了。像这个我们都必须要知道的,才不致于把修学,古人这些典范,我们把它会错了意思。

  「正智」就是根本智,在儒家讲正心,你看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正心用事就跟此地讲的「正智圆照」是一个意思。儒家的正心也是从戒定慧下功夫,格物致知是戒,诚意是定。儒家讲诚,诚的定义是「一念不生」,你心里有妄想就不诚了。心里面没有妄念,这个心是诚心,诚心起作用就是正心。你看儒与佛所讲的理论、程序不谋而合。

  佛家有戒律,儒家有礼,礼就是戒律,儒家的礼比佛法的戒律还要细密,你们去看看《仪礼》,仪礼三千。我们佛家的戒律,大乘菩萨戒律,《梵网经》里面五十八条,出家是比丘尼戒律最多,也只三百五十条,比起儒家的仪礼差得太远。《礼记》是属于杂记,是《周礼》跟《仪礼》的批注,是批注,好比我们今天讲杂志,是说明礼的道理。为什么要制礼?为什么要学礼?学了礼有什么好处?讲这些。如果要不明礼,格物就做不到,格物是什么?拿佛法来讲就是断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这是二障,二障除了之后,心就定了,意就诚了,意诚了之后,心就正了,正就是此地的「正智圆照」,「圆照」是讲起作用。此地的「正智」我们可以把它讲作真心,圆觉真心,对待外面一切的境界,用真心对人对事就是圆照,这是大乘修学不二法,是大乘修学不变的原则。凡是符合这个意思,这是正,是大乘正法;违背这个意思是外道,是邪法。

  别人的是非正邪我们不要管它,要注意自己修行是在正法里面行,还是在邪法里面行,这才是重要的。自己行了有了成就了,有这个因缘我们就帮助别人。所以这部经,佛讲经契机,释迦牟尼佛、诸佛菩萨为什么不在现在示现成佛来度化众生?给诸位说,现在众生的机缘不成熟,你给他说正法,他毁谤你,毁谤正法,这罪业太重了。经论里头一再说明毁谤正法的果报是在阿鼻地狱,所以佛不能在今天出世,大慈大悲,不叫众生毁谤正法。现在众生心邪,喜欢邪法,喜欢奇奇怪怪的,妖魔鬼怪变些把戏他喜欢得不得了,你讲正法他根本听不进去,他不能相信,他还要毁谤你,这就是佛为什么不在这时候出现于世。所以佛出现于世是大慈大悲,佛不出世还是大慈大悲。几时到众生觉悟了,吃尽苦头了,想得正法的时候,佛就出现在世间。经文里面讲:

  讲义【文殊章云: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这底下就说得很明白。

  讲义【圆照,即自性大智慧光明,返照自性清净觉相。】

  这两句话也正是《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所讲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两句话也很难懂,什么叫「反闻」?此地讲『返照自性清净觉相』。这个地方要晓得,什么是「自性」,什么叫「清净」,什么是「觉相」,要把这个搞清楚,然后才晓得什么叫「返照」。「自性清净觉相」就是大经里面所讲的「清净寂灭相」,清净寂灭相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在七地菩萨所见的境界,一切境界是不生不灭,所以七地菩萨证无生法忍,七地、八地、九地,这些菩萨看世间是不生不灭的,像《法华经》上说的「世间相常住」,跟我们的看法不一样。十地以上,十地、等觉、如来,这三个位次看一切法是清净寂灭相,所以这三个位次叫寂灭忍,排在无生法忍的上面,这个境界在哪里?就在我们眼前。我们看这个世间乱糟糟的,我们看到一切法是生灭法,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有成住坏空,我们见不到清净寂灭相,实际上那是清净寂灭相。什么时候你才能见到?你的正智现前的时候才能见到,到正智圆照的时候才能见到,所以《圆觉经》第一章的境界是如来的境界,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但是句句话都是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往后那就是方便说,这里是真实说。

  自性是能变,一切相是所变,这个道理虽然不是我们境界,我们没证得,我们在经论里头听了很多遍,已经不陌生了。虽然不是自己境界,自己没证得,大概也不反对,勉强的可以承认,一切法是自性所变的,当然是清净的,「本来无一物」,自性决定不染,《心经》里头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性原本是清净的。

  自性变现这一切境界,清不清净?体是清净的,相怎么会不清净?譬如我们讲黄金,是清净的,把黄金做成个器具,当然还是清净,所以要晓得境界相是清净的,本来是清净的。什么地方不清净?你的分别执着妄想不清净。譬如外面境界相很干净,我们戴了个黑色的眼镜,看到外面都是黑黑的,是不是外面境界黑了?不是,是你的眼镜障碍了你的正智圆照,你才看到外头是黑的。你戴上个绿眼镜,看到外面就是绿的;戴上红眼镜,看到外面是红的。你只想把外面境界的色彩拿掉,那怎么拿得掉?拿不掉,外头本来没有,本来是清净的,你只把你眼镜拿掉就没事情了,真相就大白了。我们这个眼镜就是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你戴了三副眼镜,三副都是有色的眼镜,所以外面的真相你看不到。眼就表正智圆照,障碍住了,外面是清净觉相也障碍住了,坏就坏在这里。所以你要是把这东西去掉了,正智圆照现前了,清净觉相也现前了,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事实就是如此。

  十方诸佛没有这个障碍,你就晓得自性大智慧光明就是正智圆照。智慧从哪来的?智慧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外面来的,不是学来的,本来具足。清净觉相也是自性,自性清净觉相,一切万相也是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自性的体清净,自性的相哪里不清净?所以诸位要晓得一切相里面没有标准,你说这清净、说这染污,苍蝇看到这里清净,牠来都不来,牠认为那是染污。肮脏的,牠认为清净,牠非常欢喜,标准不一样。事情是一样的,为什么标准不一样?换句话说,众生迷的不一样,迷心看境界不一样,觉心看境界是一样的,所以要晓得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样的,不是两样的。

  我、法两种执着都没有了,这个法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清净觉相,自性清净觉相,一真法界。如果我们戴上了无明、尘沙、见思的眼镜,就把一法界变成了十法界,十法界不是真的,一真法界是真的,有正智圆照,真相就现前。失去了正智,真相虽然在现前,真是叫当面错过,摆在眼前不认得,所以佛讲众生「可怜悯者」,真是可怜。你说真的不在,找不到没话说,就在面前而不晓得,就在面前错过去了,这是可怜悯者。这是讲圆觉的相。底下一段讲圆觉的用:

  讲义【广者,从用得名,即指圆觉妙用。】

  『用』也是从体起用,这个「用」太大了。体第一个作用是起相,起相就是它能够现相,相现出来之后,相的作用就是无量无边。

  讲义【谓此觉体周遍,本有过恒沙等,不可思议之用。】

  『过』是超过,这句话是形容无量无边的大用不可思议,不是我们思惟想象能够达得到。

  讲义【潜兴密应,广多无尽。】

  『潜』是不知不觉,兴起来了。『密』,不是明显的,不是明显的它起了感应道交的作用。『广多』无有穷尽。

  讲义【不独诸佛已证觉体,大用繁兴。】

  『繁』是繁多,『兴』是兴起。

  讲义【即众生在迷,运转施为,亦头头是道。】

  我们哪个人不起作用?你心里面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是作用,你眼见色是作用,耳听声是作用,一举一动都是作用,诸佛菩萨作用就更大了,无量的神通妙用。这个世界文明天天在进步,科技突飞猛进,这都是在凡夫上起了作用。

  讲义【古德云:搬柴运水,尽是禅机。竖拂拈槌,无非妙用。】

  这是禅宗常常听到的一句口头语。什么叫禅?哪一样都是禅,不是说盘腿面壁就叫禅。六祖能大师在黄梅八个月,他哪有时间去盘腿面壁?他没有时间,他天天的工作是破柴、舂米。那个时候寺院里面住了有一千多人,每天吃饭要多少米!那个时候米没有机器去碾,要靠人力舂。舂米可能你们都没见过。这个寺院,在大丛林里面是踏碓,是用石臼,大的石头,一排几十个,那东西很吃力,踏碓舂米,他哪有时间去参禅?破柴也是很辛苦,你一天要烧多少柴火!到山上砍柴,砍回来再劈。那个统统叫禅,那怎么不是禅?所以他坐禅我们不晓得,因为我们观念,坐一定是坐在那里不动,那才叫禅,哪里晓得我们把意思错解了。坐是什么?坐是表示不动,什么不动?心不动,不是身不动。所以他在「教授坐禅」那一章讲,不取相就叫禅,不着相,不动心就叫定。舂米、破柴他不着相,他不动心,换句话说,舂米的时候他是坐禅,破柴的时候他也是坐禅,而那些人在禅堂一天到晚盘腿面壁,心里头在想东想西的,什么都没有。他是在那里真正修禅定。

  禅家有这句佳话,「搬柴运水,尽是禅机」。「竖拂」,「拂」是拂尘,老和尚手上拿的,前面大概从前都是用马尾做的,当什么东西用?桌上有尘土把它掸掉。『拈槌』是说拑槌。『无非妙用』,这是讲作用广大无有边际。

  讲义【以上所明大方广三义,即体相用三大之义也。毕竟是何法耶?故下直指是圆觉一法。此乃如来,先立法义,后出法体。法义既明,当讲法体。】

  『体相用』讲的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圆觉。所以底下说:

  讲义【圆觉者,圆满觉性也。】

  『觉性』是圆满的,决定没有欠缺。佛的觉性是圆满的,众生的觉性还是圆满的。

  讲义【具足众德曰圆,照破无明曰觉。】

  这是解释什么叫做「圆觉」。『具足众德』,就是里面它本来具足的,不是外面来的。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觉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全智全能,一般世间宗教拿这个来赞扬神、赞扬上帝,其实神与上帝并不是全智全能,因为神与上帝也是凡夫。全智全能是自己的觉性,诸佛全智全能,诸佛跟我们说每个人都是全智全能,可惜你现在那个智与能不起作用,虽不起作用,并没有失掉,所以佛法里讲「失」是迷失,不是真正失掉。迷失是什么?并不是说你的智慧德能失掉,是智慧德能失去作用。这个失是讲失去作用,不是讲它的体失去了。

  我们现在讲这个失也真的失,为什么?我们不相信自己全智全能,不相信自己有智慧,那就是失掉了。你如果相信了,你这能力就能恢复,不相信就不能恢复,所以说我们能不能恢复自己的圆觉性就是信心,第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有没有具足信心。如果相信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成佛,你这一生就能成佛。所以成佛究竟要多少时间没有一定,什么时候你觉悟了,什么时候你就成佛。什么时候你不觉,那你不能成佛。

  经上虽然说众生修行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有人问这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我前些年在嘉义禅林寺办大专讲座的时候,蓝吉富就向我提出这个问题,就问经上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他问我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告诉他亦真亦假。怎么亦真亦假?你要是没有自信心那不止三大阿僧祇劫,佛说三大阿僧祇劫跟你讲客气话。你要具足信心,当生就成就了。那佛有没有说妄语?佛没有说妄语,因为念劫是圆融的,时间不是定法,所以佛并没有妄语。一念可以展开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所以一弹指就是无量劫,修行无量劫才能成佛,那一弹指就成佛了。关键就在信心上,实在太难了,几个人能相信自己这一生当中把无量劫以来的业障能消除?究竟圆满的佛道能成就?几个人能相信?别说这个,就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几个人拍拍胸膀有把握,决定我这一生要去,决定不落空的?有几个人能够这样全程肯定的相信?总是什么?半信半疑,不能不念,到底有没有西方?到底我能不能去得了?佛在经上讲这个话到底靠得住、靠不住?总是打了许多的问号,所以你不容易成就。即使去了品位也不高,为什么原因?问号太多了。这是你信心没法子建立,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所以一定要读诵大乘,把这些道理统统都搞清楚了,你的信心建立了。

  譬如说讲经,这是小事,鸡毛蒜皮的小事,你们都没有信心,讲经好难,这东西我怎么行?你能不能讲?当然能讲,你不相信!如果你果然有信心,这个事情不难,我也能做得到,我花上个三、五年,我一定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第一流的讲经的法师。能不能做到?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在乎你的信心。

  再跟诸位说,做法师不一定要出家,做和尚也不一定要出家,这要搞清楚,你要不搞清楚,那人家一问你,你简直是外行。李老师是在家居士,人家写给他的字画,提的款「雪庐大和尚」,你这一看,「你出了家还俗了?」所以你搞错了。「和尚」是不分在家、出家都可以称呼,法师在家、出家都可以称呼,通称的。凡是讲经说法的都称为法师,不管在家、出家,不管男众、女众,都称法师。

  「和尚」是亲教师,你的学生跟你学法,你的学生称你就称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老师。你说老师,有在家的老师,有出家的老师,男的老师,女的老师。唯独比丘、比丘尼是出家的,这个我们要搞清楚。比丘、比丘尼一定要出家,受过出家人的戒律。和尚不一定出家,法师不一定出家。这就是叫你当法师、当和尚,并没有叫你出家。这个要搞清楚。

  信心建立,什么事情必定成功。可是建立信心不容易,不容易的原因在哪里?你自己不相信,信不过自己,信心不能清净。你们诸位机缘、机会不巧,假如你们要像我那时候,看看台中李老师教那个讲经班,你们如果一看,信心一定就具足了,你们没看到。我本来跟你们一样没有信心,只发心学佛,从来没有动过念头说要出来讲经,没有动过这念头,为什么?不敢动这念头,不相信自己。跑到台中去看到李老师班上那些讲经的诸位法师们,我一看,我的信心就十足了,一看就十足了,他们能讲,那我上台绝不比他差,这念头马上就起来了,讲经的心马上就生了。前天我给你们提过,百分之八十小学程度,年岁差不多百分之八十都比我大,比我年岁小的大概只有五、六个人,二十多个人当中,五、六个人恐怕还不到,可能只有三、四个人比我年纪小,其余都比我大。年岁最大的六十岁,我那时候才三十一、二岁。他们都能够学,都能够上台讲经讲得头头是道,年岁我们比人轻,程度也不输给他们,为什么我们不能?如果你们看到那个班,你们一定神气十足。

  台中李老师教人讲经多久成就?一个月成就,不可思议。所以我学了这一套,前几年我也办了个内典研究班,训练几个学生,我训练学生三个月成就,现在在洛杉矶法光寺里头,禅光、照弘就是我训练出来的,三个月成就,他们今天能讲经了。所以台中的方法如法炮制,果然有效,这是不难。所以你们要是真正发心的话,如果我要在此地住上一个月,大概可以能够训练五、六个人出来。你们如果向我报名的话,发心学讲经,明年我找个时间来这里住一个月,这真的,我一定来,这一个月我天天听你们讲,你们每天讲给我听。一个星期是六天,你们六个讲经,星期一甲讲,星期二乙讲,星期三丙讲,六个人,一个月一个人讲四次,四次讲一部。开头讲经不能发挥,不能讲那么详细,那不容易的。李老师当年教《弥陀经》,这一部《弥陀经》几个钟点讲完?四个半钟点。所以四次足够了。我们一次集会三个小时,你讲一个半钟点,我用一个半钟点时间给你讲评,不这么逼不能成就。这一部经你要是讲下来之后,以后再学第二部就照同样的方法去学,这样才能成就。这是讲到我们本性里面具足智慧、德能,自己一定要明白。

  讲义【此圆觉,即诸佛之本源,众生之心地,而为十法界所依之体,具有不变随缘二义。】

  这是讲我们的圆觉性,我们的真心,诸佛成佛是依这个成佛的,众生所以成为众生也是依这个变成众生的。悟了圆觉就叫诸佛,所以是『诸佛之本源』。迷了圆觉就叫众生,所以是『众生之心地』。「众生之心地」,心地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从哪里来的?迷了真性变出来的,变为众生心,众生的心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所以八识五十一心所的体性就是圆觉性,就是真如本性。不但是生佛这本体,同时也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本体,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圆觉性变现之物。它『具有不变随缘二义』,它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随缘,虽然随缘,圆觉性决定不变。所以说在佛不增,圆觉性本来具足的智慧,在佛的果地上并没有增加,在众生地位上没有减少,不增不减。在佛,并不是智慧生了;在凡夫,也不是智慧灭了,它不生不灭。所以这里讲:

  讲义【本来清净,不动不变,而能随迷悟之缘。】

  随迷的缘就变成六道、六凡,随悟的缘就成了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

  讲义【虽为迷悟所依,不为迷悟所变。】

  这一句话很重要,决定不变。因为它不变,所以只要你有信心,随时都能够恢复,我们这个信心是从这里建立,这不变。如来有那么大的智慧,我们就没有了,我们没变,问题就是你什么时候悟了,什么时候信了,你的智慧就现前了。信了的时候,第一个,你心要空,真正相信了,真信是什么?真信的样子是「本来无一物」,我们一定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时候自性就现前了。心里面没有一切妄念了,心就清净了,清净就是禅定。戒律虽然没有修,但是你定得到了,定得到了等于戒就圆满了,所以这叫定共戒,定里面有戒,而且是圆满的。如果你开悟了,开悟就是道共戒,觉悟的人戒律是清净的,是圆满的,他不必修也是圆满的。因为戒的目的是叫你得定、开慧,他已经开慧了,已经开慧了还要用这个手段吗?所以说心在定中也不犯戒,大彻大悟也不犯戒。

  讲义【圆觉平等。】

  这就讲不增不减。《金刚经》上所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它是什么法?就是指真如本性,就是指圆觉的体相用,三大,生佛平等,决定没有高下。我们在世间所看到种种有高下不平等的现象,这个现象从哪来?从迷位上来,都是迷了圆觉。他迷的程度浅,就好像他智慧也高,福报也大。他迷得深,好像他的智慧也小。高下、平等是从迷的浅深上这样的来看,其实在他的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是迷的程度不相同。好像我们这十几盏灯,有的灯就包了一层纸,它透的光还不少;另外一盏包两层,它就不如这一盏亮;再包个三层的,比这个又差得远,其实里面都一样的,没有差别,就是你迷的浅深不同,透出来的智慧光明好像有大小不同。这障碍我们一定要晓得,这障碍是烦恼障、所知障,这是障碍。你要想恢复你的圆觉体、相、用,要恢复你的全智全能,一定要断烦恼,一定要破所知障,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二障不除,虽然你具有圆觉性的大方广,可是不行,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

  断烦恼障就是把内心里面,不是外头境界,诸位要晓得,内心里头的贪瞋痴慢疑这些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的烦恼就断了,从什么地方做起?从得失、取舍上下手。头一个是什么?得失的心放下,从这里下手。我在一切法里头没有得失的心,得到没有欢喜心,失掉也不烦恼,你的心地清净自在。没有取舍,一切随缘,没有的时候并不想要,有的时候也不想把它丢掉,无取无舍,一切任用自在,随缘而不攀缘,从这个地方下手破烦恼。

  破所知障一定要舍知见,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成见,从这里下手。成见重的也是烦恼,实际上烦恼障与所知障有密切的关系,有分不开的关系,因为所知障是属于见解,烦恼障除的是执着,是得失,我们讲很现实的话,在利害得失上面起起烦恼障。如果你把利害得失统统丢掉了,你还有什么烦恼?没有烦恼。把你所有的见解、知见舍掉。从这个地方下手。

  我们念佛,乃至我们修六度,那都是讲方法。念佛是念念提醒我们觉悟,烦恼生了,一句阿弥陀佛把烦恼压下去。我们知见生了,一句阿弥陀佛把知见压下去,总而言之,使我们自己的心要常住在清净觉照里面,清净心就觉就照,所以这一句佛号是个方法。修六度也是方法,修布施,布施就是方法,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戒律就是规律,无论做什么事情有规律,有条不紊。修忍辱、修精进、修禅定,无非都是修清净圆觉,那是个方法。

  这底下讲《金刚经》上讲的「是法」:

  讲义【指实相般若,即此经之圆觉也。】

  这刚才说过了,不必讲了。再看底下这一段:

  讲义【圆觉,并非他物,即人人本有之真心。】

  这一句话给我们点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段很重要。注意什么?『本有』,他不是修来的,是你本来有的,注意这是本有。真心不是妄心,妄心是本来无的。真心是本来有,现在还有,虽然迷了,迷了还有,绝不会失掉。底下这一段讲义诸位自己去看,我在此地提醒诸位就是这一句。再看底下一段,第四面倒数第四行,这里头也有几句话很重要:

  讲义【圆觉一法,是大陀罗尼,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

  这几句话很重要,如果我们肯定了,能相信,能承认,你修学的信心就建立了,只要信心建立,你这一生决定成就,佛法是当生成就的佛法。佛与众生,给诸位说,一念之隔。佛在经上讲得太多了,一念觉就是佛,一念迷就是众生,就在一念。佛是悟一念,众生是迷一念,一念就是一心,就是一真。其实这个念真的只有一念,没有第二念,第二念是相续的,实在讲只有一念,所以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是假的,一念不觉不是真的,一念是真的,觉是真的。所以一念觉,你的正智立刻就现前。

  圆觉就是我们自己本有的真心,自家本有的真心就是『大陀罗尼』,「陀罗尼」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总持」。底下是解释,『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这就是说明我们本有的真心具足万德万能。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法从哪里来的?从我们本有真心变现出来的。本有真心变现这一切法,整个的真心就是全体的妄境,这就好像我们做梦一样,整个的梦境就是我们的心,整个的心就是梦境,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不二,真妄一如。诸位果然能够入了这个境界,就叫入一真法界。全妄即真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就在我们眼前,问题在这一念上,一念之差,一念觉你就是住一真法界,与十方诸佛没有两样,十方诸佛住的是一真法界。一念迷就住十法界,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你的感受是十法界的感受。一念觉,你在这个世间感受是一真法界的感受。迷得浅的人感受很自在,我们说很大方、很自在;迷得重的人样样事情斤斤计较,苦不堪言,这个东西在觉迷。下面这是引用《起信论》里面几句话来证明,证明圆觉心是大陀罗尼。

  末后有一段,这是本经里面佛告文殊菩萨:

  讲义【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密,教授菩萨。又告普贤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

  这些经文说明宇宙万有统统是自己真心所变现之物,是佛在经上常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众生在迷,不悟圆觉。你悟了圆觉,你对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的看法就平等了。正如同做梦,我们在梦中里面,梦中有你很喜欢的人,梦中也有很讨厌的人,冤家对头,梦中有很喜欢的环境,梦中有很恶劣的环境,你要是一觉得你做梦了,那统统是自己变的,喜欢的好人是自己心变的,讨厌的人还是自己变的,不是外面来的,顺境是自己心变的,逆境也是自己心变的。诸位一定要问了,既然都是我自己心变的,为什么我不变成好境界,为什么要变这个恶境界?你现在变不能随你的意思变,为什么不随你的意思?因为你现在意思都是假的,你把那个假的意思都去掉的时候,样样都自在了。懂得吗?我们这个心有善心所,《百法》里面讲,善心所变善的境界,恶心所变恶境界,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心所二十六个,所以这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烦恼心所二十六个,何况恶的心所势力大,十一个善心所往往不能跟它相比,虽有善,善的力量也不强,你看看烦恼里头贪瞋痴势力多大,所以你做梦会做恶梦,有道理的,自己变的。天天做恶梦,那就是什么?你烦恼心所太多,力量太强大,所以梦境是妄心所变的。

  我们世间这种种感受,因为你烦恼心所力量大,所以你感受有烦恼。其实外面人,人都一样的,为什么偏偏对这个感情好,对那个不好?你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事实上没有这回事情,都是自己心里面对外头境界产生了变化,所以自作自受。外境与我们不相干,外面境界相永远是中立的,是平等的,是清净的,而是你自己的观感产生不清净。如果他真的是好,那应该每个人看到都好。我们看到这个人很美,古人讲这个美人在桥底下看鱼,鱼看到都跑掉了,牠看到就像罗剎一样,观感不一样,这就说明美与丑没有标准,完全凭你自己意识里的妄念订标准。而且你自己也没标准,今天看到很美,明天看到不美了,换句话说,你本身建立的标准天天在起变化,哪有标准?所以要懂这道理。佛祖常给我们讲「境缘没有好丑,好丑在人心」,妄心,真心里头没有,所以真心里头的境界是一心,一心对外面境界没有差别。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修净土法门是最直接、最了当。你们要问选择法门,哪一个法门最好?我给你讲有人不相信。我从前学佛,别人跟我讲我也不相信,我是最不相信净土的。我学佛的时候,第一个不相信戒律,第二个不相信净土,这成见很深。戒律是什么?三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学佛学它的道理,学它的理论,何必去学做三千年前印度人,这我们不甘心、不情愿,成见很深。所以章嘉大师花了三年的时间才把我的念头转变过来,好不容易,实在讲太固执了。

  净土法门,我学佛第七年才相信,不简单,很不容易接受。那时候学了七年对净土有个好印象,不反对,真正相信是从大部经上反过头来之后,读《华严》才晓得这法门是第一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能跟它相比,为什么?它直截了当,因为它这方法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结果就入一真法界,这不是直截了当吗?

  所以从《华严经》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第一位善知识教他念佛法门,最后一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头一尾,一看恍然大悟,净土法门原来是善财童子的主修法门,当中什么禅、密、教、戒律,乱七八糟的,都是他的助修法门,不是主修的。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是代表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是帮助,是助修,那个助你用它可以,不用它也可以,你不用它就是一条直路,实在讲就是一条直路,旁边修其它的法门那是拐弯抹角,到后来还要找到这一条路才能成功,他要不找到归到净土这一条路,他不能成功。最直捷、最了当,你不在大经大论上下过苦功夫不会相信的,把它看得太浅,《弥陀经》那么一点点,这算得了什么!说也说不出一个什么道理出来,哪里晓得《弥陀经》里头含着无量义,不知道。到我们读了大经之后,《华严经》读了之后,再读《弥陀经》,才晓得《弥陀经》是《华严经》的浓缩,小《华严》,《华严经》是大《弥陀经》,两个所讲的没有两样。一心不乱能入,一真法界是所入,能所不二,所以你要想通达净土,你要不通达《华严》,你怎么能够入?这是我们的门路,一般人把禅看得很高,密看得很高,不知道禅与密统统在净土里面,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的。

  第五页第二行,这当中一句话希望诸位特别要记住:

  讲义【圆觉,即一心之别名。一心,为诸法所依之体。诸法,乃一心之用。此心一法多名。《华严》则曰:一真法界。《楞严》则曰:如来藏性。《净名》则曰:不思议解脱。《法华》则曰:一乘实相。或云真如实际,或谓寂灭一心。在有情分中,名为佛性。在无情分中,称为法性。名殊体一,无非圆觉一法也。】

  『净名』就是《维摩经》。诸位要是把这几句念念,没话说了。这几句念念,你就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修一心不乱,修一心不乱就是修圆觉,就是修大圆觉法,修一心不乱就是修如来藏性,就是修首楞严,修一心不乱就是修一真法界,你看看最直捷、最了当。搞别的法子修,麻烦,吃力不讨好,还未必能成功,当中还有什么魔障打闲岔,麻烦多了。这个法门是一条康庄大道,好像高速公路什么障碍都没有。你走别的,红绿灯多得很,行人穿过来、穿过去,要处处小心。这什么也没有,一直往前走,你看多自在!所以选择法门不晓得选择这个法门,这叫愚痴,这是没有办法。

  我也是在大经里头,很幸运,读了这么多大经,讲了这么多大经,在这里头才觉悟,才体会到,原来这是真正了不起的法门。所以我今年年初在香港讲经,看到《西方公据》如获至宝,从前我看到这个没瞧在眼里,瞧不起它。这一次到那里去,看看图书馆的书,所有的书里头最看重的就这本书,我觉得千经万论都在这本书,拿到这本书,整个《大藏经》一切法统统在里头,一法都不漏,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一句佛号什么都包括了。所以一回来之后,赶紧去翻印。这次旧金山有不少同修发心印经,送给我也不少钱,发心印经,再印《西方公据》,希望《西方公据》将来能在此地大量流通。这次我带了一千多本,九品莲图大概好像寄了有四千本,《西方公据》是一千本,莲图有四千本。

  所以你们同修们要想,怎么修,怎么选择法门,你们要是选择净土法门了,虽然是不知道,瞎猫碰到死老鼠,碰对了,这很幸运。你如果要是在这瞧,选来选去,选上几十年之后还选这个净土,你说那时间浪费实在太可惜,问题就是你要相信。过去那些老师跟我们讲我们不相信,必须自己是苦苦的搞了十几二十年,这才想到老师讲的话没错,才知道他是位好老师。自己是,俗话讲得好,「不到黄河心不死」,一定处处碰钉子,搞得焦头烂额之后,回过头来这一下才觉悟到,原来这个法门是条直路,才发现。

  讲义【圆觉一法,通因彻果,十法界不出圆觉一法,本具圆觉。】

  这底下非常重要。

  讲义【而迷背圆觉者,六凡也。】

  凡夫迷了圆觉,违背了圆觉。

  讲义【虽闻圆觉,而不悟圆觉者,二乘也。】

  二乘人听说,但是他不开悟,没悟。

  讲义【分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

  菩萨闻圆觉,信圆觉,还没入圆觉。

  讲义【满证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

  这几句话很重要,说明什么?四圣六凡就是在圆觉性迷悟上而显示的差别,圆觉本来没有差别,而是一切众生对圆觉性迷悟程度不同,才分的有四圣六凡。

  讲义【离圆觉无十法界,离十法界,不成圆觉。】

  十法界是圆觉实相,圆觉清净,这个境界相也清净,所以说圆照清净觉相,这句话的意思到这地方就十分明了了。如来是圆满圆觉,『住持圆觉』就是圆照清净觉相,他在十法界里面无取无舍,不即不离,无得无失,这就是清净圆照觉相。

  讲义【体周十界,用等恒沙。】

  『体』是讲圆觉的本体,理体就是讲的法性,周遍十法界,作用无量无边。再底下两句话,刚才我讲过了:

  讲义【不即诸法,不离诸法,是之谓无上心法。】

  这一段我们把它多念几遍,念了会开悟的。到这个地方,这是把「法义」讲完了,也就是经题里面「大方广圆觉」。下面是讲:

  讲义【修多罗。】

  『修多罗』翻作契经,「修多罗」是印度话。什么叫契经?契是讲契合,就是相应的意思。

  讲义【谓契理契机之教,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

  这两句话要是用我们现在白话来说,他所讲的能够符合诸佛所证的最高的真理,叫『契理』。说的这些话又能够适合于现前大众的程度,我们一听能懂、能接受,这叫『契机』。如果适合我们现前的程度,我们听了能够懂、能够接受,但是不是真理,那不能叫契理。或者符合真理,是真理,说得太深了,我们听了不懂,听了不相信,不契机,这个都不行。凡是佛讲的经一定是契机契理。这一点,你们如果要是发心,真正发心出来学讲经,从今天起就发心,心要发足,我们发心出来弘法利生,出来做大法师,讲经要契机契理,为什么?有一些法师对于初学同修讲经讲得太深了,底下有人听不懂就请教法师,你讲得太深了,法师说我讲的经,你们要听懂了,那还值钱吗?听不懂,何必要讲?有这种弊病的,我们千万不要犯。深的道理要把它讲的浅。这部经你真正透彻了,那个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你在讲席上非常自在,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一部《金刚经》可以讲十二年,一部《金刚经》也可以讲一个钟点,都是讲经,一点都没漏。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我过去讲过六年,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3-4 19:27
讲《讲义》讲了六年,讲了多少?讲了一半,所以全部讲完要十二年,讲《讲义》。《讲义》就很清楚了,《讲义》还有人看不懂,再讲《讲义》。江味农的《金刚经讲义》大概很少人讲,我们曾经讲过《讲义》。所以可长可短,一定要契机契理。

  讲义【了义者,大乘究竟显了之义。】

  这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而且是究竟法,究竟圆满的法。不但究竟还明显,明显、了然,义理一点没有隐藏,完全显露在你面前,你一听就能明了,一看就能明了。

  讲义【彻法流之源底,谓之究竟。谈理至极,显现明了,非同小乘,权渐方便,隐密之谈,说不究竟。】

  这是真正叫究竟了义。你把这几行念一念,你就晓得什么叫做了义。因为有些人确实是业障重,迷得深,把不了义的看作高深秘密了不起的佛法,把了义的没看在眼里,没当成一回事情,这是我们自己要觉悟。

  下面他是引用唐朝顺宗皇帝和清凉大师的一段对话,来说明什么叫了义,什么叫不了义,大概是唐顺宗皇帝请教清凉大师的。清凉大师活了一百多岁,他一生当中经历了九代,九个皇帝,他寿命长,他一生当中经历九个皇帝,而为七个皇帝的老师,当时称为清凉国师。

  讲义【问清凉国师云:诸经中,何者了义,何者不了义?答曰:佛一代教。】

  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一生讲经说法。

  讲义【若约唯为一事,则八万度门,莫非了义。】

  佛所说的经都是为了普度众生,一切经皆是了义,这是真说。

  讲义【若圆器受法,无法不圆,得之由人,亦皆了义。】

  这意思就更圆满了,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由此可知,了义不在经在人,大彻大悟的人看一切法都是了义,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不但看《大方广圆觉经》是了义,就是幼儿园小孩念的小狗叫、小猫跳也是了义,无有一法不了义,跟《大方广圆觉经》没有两样,你自己要证到圆满究竟的智慧才行,所以无有一法不圆。

  讲义【此二。】

  这两种讲法。

  讲义【皆不必拣。】

  就是无从拣别,为什么?法法了义,无有一法不了义。但是这个真是从原理原则上讲,是从证得圆觉的人讲那才行。如果不到这程度,像我们现在烦恼重重,所以佛就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讲义【今约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有了不了。故《净名》、《涅盘》、《宝积》等经,皆云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这是佛的方便说。

  讲义【了义者,大乘教也,不了义者,小乘教也,此乃一往之分。】

  这是佛教一般的看法,为什么?小乘经只讲到断见思烦恼,成就三昧,智慧没开,小乘证到阿罗汉果,这是不了义。大乘经里面不但是要断见思烦恼,还要分破无明,圆觉正智现前,禅家讲明心见性,这是了义。这就是讲我们修学要依大乘不要依小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础,我们要利用小乘达到大乘,不能够住在小乘里,不能够依赖小乘而不放弃,小乘可以作为一个过渡,到大乘了,小乘就舍弃。大乘里面也有究竟、不究竟,所以这个地方讲:

  讲义【若大乘中,虽然六度齐修,智悲并运,定说三乘不一,亦非了义。若会三权归一实。】

  这是了义,这意思在《法华经》里面。《法华经》里面佛给我们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所以在佛一代时教里面来讲,佛在法华会上等于说把一生的教学做最后的总结论,从阿含、方等、般若,这里面的确有权有实,曾经讲过声闻乘,讲过缘觉乘,讲过菩萨乘,所以在总结的这一会里面讲了,过去所讲的三乘是权说,至于在法华会上是真实说,会权归实。我们要问了,佛在最初为什么不说真实?最初说真实没人相信,没人能接受,所以以种种善巧方便,到这时候你可以接受,你可以相信。实在说如果大家都是教你念佛,你就肯念佛,叫你求生西方,你就老实死心塌地求生西方,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口舌就不要费了,省了很多力气。为什么?你要学什么法门,到西方极乐世界找阿弥陀佛去学去,反正在这个地方也搞不清楚。在这个地方不管你学哪个法门都学一点皮毛,学一点常识,认真讲你一样也没学到。你要想学东西,统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点都没错的,但是我们不肯相信,所以佛才拐弯抹角说这个、说那个,说得天花乱坠,把你搞得迷惑颠倒,到最后这个也难,那个也不能成就,老实念佛,乖乖的念佛。故意给你折磨一番,搞得你死心塌地,要不然你不肯学这个法门,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所以你要晓得,了义与不了义也不是一个定法,这是我们要晓得的,可是有个原则,凡是叫我们明心见性的,这是决定了义,如果这法门叫你不能明心见性,这个不算了义。那我们想想念阿弥陀佛是不是了义?念阿弥陀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生实报庄严土。《华严经》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净土,生实报庄严土。如果我们得到理一心不乱,也生到实报庄严土,跟华严会上的法身大士无二无别,它怎么不了义?你要说《华严经》是了义,那这一句阿弥陀佛也是了义,这没话说。不但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念到实报庄严土,还念到常寂光土,那是究竟了义,你看就是用四个字,四字洪名,就能够叫你在一生当中达到究竟了义。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禅宗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假方便」,只用这一句名号,不要加任何东西,不必加上任何法门,不必加上参禅,不必加上观想,也不必加上什么,什么都不加,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

  开头念,功夫有等级,开头第一步功夫是功夫成片,就是我们讲成就,初步的成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等于就是保险,为什么?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第一个初步成就之后再向上提升,第二步的成就是事一心不乱,再提升一级,第三步成就就是理一心不乱。所以我们必须在现前,在我们有生之年,把我们的境界逐步不断的向上提升,这个容易,这一门提升容易,搞其它的法门非常难。

  它不是了义什么是了义?它要不是了义,《弥陀经》里为什么十方诸佛都赞叹,我们要看到这种现象,真的心里会吃一惊。你看佛讲一切经,哪有十方诸佛来赞叹的?讲《弥陀经》,十方诸佛都来赞叹,十方诸佛都帮助释迦牟尼佛来劝我们,我们要不肯相信,要轻视了它,不但轻视了释迦牟尼佛,连十方诸佛也没瞧在眼里,那怎么能成功?

  这是我们一定要细心的学习,去反省自己,我们在现前一切法门里面应该选择哪个法门。我在此地劝你们,你们信不信,我也很难说,当初善知识劝我,我也不信,不过他们劝我的话没有我说得那么多,没有我说得那么透彻,大概他晓得说得再多、再透彻我还是不相信,不如不说,看到我这个人不到黄河心不死。你们相信了,接受了,将来你们往生了,跟诸位说,是你们自己的好处,与我不相干。你自己的好处,你们不相信,不肯修,修学别的法门,吃了很大的苦头,甚至于将来不能成就,与我不相干,都不相干,你们明白这个就好。对于你们自己切身的利害,与我不相干。你成佛是你成佛,不是我成佛;你堕落是你堕落,不是我堕落,要记住这个。底下一段,「经」的意思就不必讲了,明天我们从「教起因缘」这一段看起。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五集)  美国  档名:09-010-0005

  讲义【如来教法,决不孤起,起必有由。究其教起因缘,有总有别。总,即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者,就是如来要开示众生,本有佛之知见,要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而得成佛是也。此为一代时教总因缘。】

  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都曾经说过了,圆瑛法师也是依《法华经》所说的,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重视「别因缘」,别因缘就是本经发起的因缘。

  讲义【别,即就本经,有十因缘。乃以本觉真如,内熏为因,十二菩萨,请问为缘。】

  这就是圆觉会上的因缘。『因』是亲因,换句话说,就是佛性,佛性是属于本有的,亲因是本有,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缘』就不一样了,这是随十法界的缘。这一会的因缘太好了,圆觉会上十二位菩萨统统是等觉菩萨,这个因缘可以说太殊胜,难怪这个法门称为圆觉法门。我们看第一个:

  讲义【为示因地法行故。】

  这一句就是这个因缘的总纲领。『因地』是讲修行,此地所说的「因地」是讲一切诸佛,他们在因地的时候修的什么样方法而证得佛果,当然这个我们自己非常需要明了的。我们学佛目的在成佛,成佛这个概念要搞清楚,成佛是成就圆满的智慧、德能,这叫成佛。成佛,如果要把概念搞错了,成佛就像寺庙里头塑的佛像,坐在当中给大家拜拜,那个成佛我看谁都不愿意,虽然那个大殿盖得金碧辉煌,叫你一天到晚坐着不动,虽然大家在那里礼拜,谁愿意干这个事情?所以这个概念不能够误解。菩萨是修学智慧德能的人,这样的人就叫菩萨。他这个修行圆满了,智慧、德能统统都现前了,我们宗教家所讲的全知全能,佛法里面讲万德万能,这个能力真正现前的时候就叫成佛。这么样一说,成佛真正是我们所向往的,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我们把这个文念一念,这个文不长,不过非常的重要。

  讲义【修证佛果,不离因心。】

  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都『不离因心』。底下两句话非常重要:

  讲义【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因真果也真,因要是虚妄的,果当然是虚妄的。这些诸菩萨们都是为了帮助佛教化众生,众生期望成佛,就怕的是在修行的路上走错了,路走错了,这个因地不真了。因行就好比道路,我们达到某一个目的地,道路有很多条,哪一条最近,哪一条路最好走,又要近是又要好走,你才能很快的达到。如果这条路是很迂曲,很难走,甚至于把方向搞错了,那要到达没指望,决定错误。修行人把方向目标搞错的是大有人在,这就是佛门里头常说的「盲修瞎练」,他不是不用功,他真用功,用功很勤,用的时间很长久,但是他得反效果。

  讲义【故文殊创问本起之因。】

  文殊菩萨是过来人,这也是久已成佛了,再退回在菩萨位子上,倒驾慈航来帮助我们,我们问不出这个问题,他替我们来问。『创问』就是最初来替我们发问,问『本起之因』,「本起」当作最初讲,你这个修行,最初修行是用什么样的因缘?用什么样的方法?你修什么法门?

  讲义【如来答以一切如来。】

  前面这个『如来』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后面讲『一切如来』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例外的。

  讲义【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这个方法是讲的原则,就是用这个原则。细说的方法就很多,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圆照清净觉相』,这就对了,那就没错了。下面说:

  讲义【永断无明。】

  这是成绩。你运用这个方法是不是能把无明断掉?果然用这个方法将无明断掉了,那这就很有效。末后这一句是成就:

  讲义【方成佛道。】

  这个无关紧要,因为什么?你只要永断无明就成佛了,所以关键就在「圆照清净觉相」,这一句在前面我们也曾细细的讨论过。首先我们要明了什么叫清净?什么叫觉?相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外面境界的一切现相,内里面我们的心相,心也有相。外面的色相,内里面的心相,这是相,可是这个相有觉、有不觉。实在讲外面的色相无所谓觉与不觉,这个诸位要知道,外面的境界相无所谓觉与不觉,关键就在心觉。心要是觉了,外面境界就觉,境随心转;心要不觉,外面的相就叫妄相,可见得外面这个相真是无所谓觉迷。但是自性觉,外面的相叫觉相;自性迷,外面的相叫迷相,关键在自心的觉迷。觉相是什么?觉相是清净相。所以你要记住,你的心清净就是觉相,这个心就是觉;心不清净,这个心就是迷。由此可知,你修的是什么?修的是清净心。

  清净心就是菩提心,清净心就是佛心,所以你心清净了,佛心也清净。清净心就是佛心,清净到极处就叫成佛。修清净心的人就叫菩萨,圆满的时候就叫成佛。怎么个修法?就是照,照就是我们讲的观照,就用这个方法来修你的清净觉相。观照需要用觉心,你看《般若经》里面所讲的,我们这两天研究《心经》,《心经》一开端:「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观照,用这个方法。观照怎么个观照法?就是在境界里面,我们这个心才迷的时候,你自己一下觉察到,这就是观。心怎么迷了?心不清净。心怎么不清净?心里面有东西。诸位一定要记住,真心是「本来无一物」,心里面有了东西就是迷,就是不觉,所以这个心要训练它,一天到晚训练保持清净心。

  心里面干干净净,像一面镜子,要用心有如镜子。它的本体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它起作用的时候,把外面境界照得了了分明,一点也不会错误。不是说心里什么都不想,那就变成白痴,问什么都不知道,那叫无明,虽然是一面镜子,镜子上涂了一层黑黑的东西障碍,不起作用。心要起作用,虽起作用又一尘不染,这是清净心。

  观照,初学的时候用第六意识,从最粗重的烦恼下手,因为微细的你不能觉察,你觉察不到,最粗的就是贪瞋痴慢。我们在境界里头贪心起来了,这个烦恼很容易觉察,你如果一觉察,我清净心里头没有烦恼,怎么会有这个东西!你这么样一想,贪心自然没有了。或者是用一句佛号,或者是用一句咒语,或者是用参究的功夫,方式不一样,用心都是一样,用心是断烦恼。

  先断烦恼,因为烦恼这个障碍比较重。断烦恼是自己的心清净,定下来了。破所知障是对一切境界的明了,不明了你就不知道,破所知障是明了,你明了。当然你求学,这就读经,这就参学,那是什么?破所知障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破无明,他什么样的境界都经历,他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他开智慧,所知障破了的时候,决定开智慧。虽然一切都明了,但是他没有执着分别妄想,禅定成就,定慧等学。

  我们现前这个修学方法可以从定慧等学上下手,你要问怎么个修法?跟你说,不是一天到晚坐在这里盘腿面壁,也不是一天到晚坐在这里念经,这个要晓得。修行在哪里修?在生活当中,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头,你要把经典里所讲的道理、原理原则、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叫修行。生活当中成就你的大定,定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的得来就是一切法里面你能放得下,放下是在心地上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事上放下,好了,比如你一切放下了,你也不要上班了,你的生活摆一边,你的家庭里头,我什么都放下了,什么事都不做了,你家里头乱糟糟的,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心上放下。

  事上要不要做?要做。心上放下了,事怎么做法?你们现在困扰在这个地方。我告诉你们,你心里头没有放下,你天天做事生烦恼,做事会很累,为什么?你有心,有烦恼,很累。如果你心里头不着相,真放下,事上做得轻松愉快,不累,为什么?你没有心,没有心,天天在做,做而无做,他不累。有心才累,什么累?妄念累,没有妄念就不累,那个是妙极了。你们在工作的时候,工作多少钟点了,现在觉得体力不堪了,如果你要没有心的时候,你连续工作二十四小时还并没有工作,轻松愉快。这是境随心转,确实是如此。

  这是讲观照,譬如念佛的功夫,当我们在起心动念的时候,起心动念马上警觉,一起心动念,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妄念压下去,真的。境界清不清楚?清楚。境界清楚就是破所知障,一句佛号把这念头妄想压下去,断烦恼障,千经万论无量法门无非是破二障而已,先破这两个,还有无明再慢慢断。现在我们还想在无明上动手,决定不可能。这个二障消除之后才看到无明,见到无明才可以从无明上下手,无明应该怎么样断它?还是这个功夫继续不断的加深,所以一直到「永断无明」。无明四十一品,断一品都叫做成佛,所以在圆教初住菩萨就叫佛,初住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是等于成佛。

  这讲观照,先用这个功夫,就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自心,换句话说,时时刻刻这一句阿弥陀佛不间断,因为这一句佛号就是提醒我们觉悟,这一句佛号就是三昧,要晓得这个道理。念这句佛号功夫得力,什么叫得力?这一句佛号里头既能够破烦恼障,又能够破所知障。这个功夫用久了,所谓是「习惯成自然」,用久的时候自然妄念不生,所以心清净,不用时时刻刻用佛号去压烦恼,烦恼没有了,自然不生了。外面的境界自然都明了了,可以说二六时中只生智慧不生烦恼,在这个境界里面就叫照住。照住就是得三昧,得定了,这个定跟四禅八定不一样,跟小乘阿罗汉的定也不一样,为什么?二乘与世间的定,这个定里面没有慧,菩萨这个定里头有智慧,定慧均等并运,所以这个是不相同。在念佛人来说,到这个境界就是事一心不乱,前面这个观照能帮助你达到功夫成片,带业往生。

  所以你这一句佛号,如果这个佛号不能把烦恼压下去,不能增长这个有念,增长所知,就是破所知障,所知是我们本有的,有一种障碍,障碍了你的本有,可你在一切法里头不觉,这个障碍不明了,破除这个障碍,我们对一切事物统统明了了,没有一样不明了的,可是这个心里头在一切境界里,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这一句佛号能达到这个境界就叫功夫,真正叫功夫成片,得一个相似的清净心。这个境界是西方净土带业往生的条件,不到这个境界没有办法带业,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运用的方法就是参禅、持咒、观想,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只是方法不一样,所依据的原则一定是一样的。好像一棵大树,从根到树顶,我们把它比喻作念佛法门,八万四千法门这个枝枝叶叶都不离这个根本,这根本是什么?原理原则,就是此地所讲的「圆照清净觉相」,这是永远不变的原理,八万四千法门都要与这个原理相应。

  门门都能成无上道,因为门门都可以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断无明烦恼,都可以,你要是不会,那个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叫盲修瞎练,为什么?不能断烦恼,不但不能断烦恼,有的时候增长烦恼。不学佛的时候没有这么烦恼,学了佛之后,来了好多的烦恼,那就是失去了观照,他惹来许多烦恼,能提得起观照,烦恼都变成了智慧。

  第二层这是讲照住,这是我们讲的一心不乱,一般法门里面讲的成就了禅定,得到定。得定,我们大陆上通俗的讲得道,我们得道了,得道是指得定。这个定不是最高的定,这个在念佛来讲是事一心不乱,也是成就了念佛三昧,继续不断的去用功。为什么没有开智慧?因为无明没断。所以佛法里面讲智慧的定义,是破了无明才得到,因此阿罗汉、辟支佛没有智慧,为什么?他无明没破。无明破了一分,破一点点就行了,智慧就往外露,就透露一分,这个叫开智慧。

  开智慧,这是照见,像《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皆空」,那是什么?那是圆照的第三个境界,这时候智慧开了。在念佛里面讲理一心不乱的境界,那就是初破无明,初破无明继续不断去努力,还是用老方法,依旧是一句佛号。像《弥陀经》里面讲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里的诸上善人,他们在极乐世界修什么?念佛、念法、念僧,他那个念佛、念法、念僧,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括了。诸位要晓得,佛法僧,觉正净,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括无遗。所以你问了,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人修什么法门?他修念佛法门。他念什么佛?他念阿弥陀佛,连等觉的观音菩萨都不例外。观音菩萨修念佛法门,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我们要懂这个义理,这是事实。

  可见得用一个方法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一直到成佛,圆照就圆满了。等觉菩萨圆照里头还欠一分,还不是究竟圆满,还欠缺,到如来果地上真正圆满了,圆满的照见,圆满了。如来果地上圆满的照见,我们一开头就学圆照,虽然这个时候不圆,但是有一点照,不是真照,有一点相似的照,那就相应了,怎么来的?同一个方向。同一条道路,在这个起点,是这条路没错,是这个方向也没错。这部经的好处是都讲的原理原则。

  讲义【佛为示因地法行,故说此经。】

  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就是告诉我们,告诉我们成佛之道,所以才说这部经。第二:

  讲义【为示离幻即觉故。】

  诸位记住这一条。第二个因缘是为了指示什么叫觉,『离幻即觉』。

  讲义【佛告普贤: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不了如幻,是名不觉,若知幻化,即已离幻,既已离幻,即名为觉;如人处梦,不知是梦,一知是梦,即已离梦,离梦即名醒觉。佛为示离幻即觉,故说此经。】

  『幻』就是迷,知道自己在迷就是觉悟了,他就不迷了,怕的什么?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有无明?为什么会有尘沙、见思烦恼?就是对于自己的心性迷了,对于外面境界的境界相也迷了,不晓得身心世界统统是幻化的。《金刚经》里面佛跟我们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面六尘境界统统是虚妄的,我们自己内心相也是虚妄的。这个讲法我们初听起来很难懂,还是搞不清楚,所以你在唯识《百法论》念过之后,你才晓得。我们的自心相里面,八识、五十一个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都是我们自心相,外面的境界,六根,我们的根身,这是相分;世界,就是六尘,这是相分。六根、六尘,六根里头意根就属于心,是心法不是色法。所以色法有十一个,六根除掉意根,六尘是色法,五根加上六尘,十一种色法,把世出世间一切色法包括尽了,这些法总称有为法。《金刚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真正明了了这些法是幻法,你就觉悟了,你就不生烦恼了。譬如念佛的时候有很多妄念起来,妄念不是真的,你何必着急?你着急岂不是幻法里头又加幻法?妄念它起它的,妄念随它起灭,佛号照念不误,可以并行而不悖,这个多妙!事实就是如此。渐渐的,你的妄念就少了,少了也不必高兴,为什么?高兴又增加了幻法。不能烦恼,烦恼的时候又添了幻法,高兴又增加了幻法。这叫善于用心。我前几年的妄想很多,现在少了,高兴了,你感到高兴就是烦恼,增加烦恼。

  诸佛菩萨在世间不即不离,真正是游戏神通。好像做梦,这个人知道做梦,知道做梦,不妨,继续做梦,大做美梦。不像世间人把这个梦当作真的,他晓得是假的,假的他还演得很逼真,就好像唱戏一样,在舞台上表演,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完全是假的,可是他演得很逼真,假戏真演,演得很逼真,自己也很开心,叫别人也很开心。假的当中不但令自己觉悟,也令一切众生觉悟。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真正懂得修行,你的生活,无论你眼前的境界是顺境还是逆境,你都自在,没有不自在的。你这种自在的生活,你叫别人一看到,人家就会羡慕,人家就会向你请教,你就传给他佛法,你就把这个道理告诉他,他明白之后,他在境界里也不生苦恼了,他也得自在了,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苦是从迷来的,迷了身心境界,无量无边的烦恼。悟了身心境界,法喜充满,怎么会不快乐?下一餐饭都没得吃了,还是高高兴兴,真是如此,所以要晓得情形确实是如此。

  如果我们现在一回想,你回想你自己童年,回想你以前念小学、念初中那个时代,是不是就像做梦一样?过去的一切法你现在知道了,了不可得,过去了,既然知道过去不可得,你说今天,今天几个钟点也过去了,也了不可得,现在也不可得。未来的还未来,这《金刚经》三心不可得,未来的还没到,你要打妄想岂不是空想?过去已经过去了,说现在,现在已经过去了,根本没有现在,哪有现在?三心不可得,这里面含着很深的意义。能够晓得三心不可得,这是觉悟。晓得什么?心是幻法,这样自己才能觉悟。觉了之后,这一切法叫一真。不觉的时候有过去、现在、未来,觉了之后没有。不觉的时候有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悟了之后没有十方,空间没有十方,时间没有三际。昨天跟明天怎么能都把它变成今天?这是我们怎么样也搞不懂的,很难理解,非常困惑的。你为什么不容易理解?因为你就是分别执着明明有个昨天,明明还有明天。你这一关突不破,关键就在此地。

  如果你把分别执着真的放下了,事实真相摆在你面前,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唯有什么?一念,唯有一念,这一念是真实的,这一念所现的境界是真实的,这个意义很深。境界,如果拿佛法来讲是很秘密,其实这个秘密是深密,为什么?我们觉察不到。觉察到真相就是一剎那当中的九百生灭,这一个生灭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一念觉念念觉,这是把事实真相完全看出来了。过去我们讲相续相是随众生的知见说法,随众生讲的,随众生讲法是相续相。我们拿电影底片来做比喻,那是相续相,这是不得已,没法子才用这个比喻。我们这个世间相是不是这样子的讲?就好像底片没有前头一张也没有后头一张,它叫什么相续?没有。诸位从这个里头去体会什么叫一真?什么叫真相?这个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我们真如本性的自心相,在唯识里面讲就是自证分。

  你们学过唯识,心心所统统都有四分,四分里头自证分是真的。如果要是以三德来说,自证分就是法身,是本性的理体,是性体。证自证分是般若,是根本智。见分是般若,是后得智。如果以《华严经》十波罗蜜来讲,自证分是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力波罗蜜、愿波罗蜜、智波罗蜜,这是见分。相分是境界相,就是自证分的现相。自证分是真的,这个现相是真的。自证分是真的,所以证自证分跟见分是真的。这是我们用唯识这四个意义来说明一念,诸位比较容易体会到一些。所以这是很难明了的,什么叫一念?

  那个一念迷不必说,因为我们现在都迷了,如何去体会一念觉的境界?一念觉怎样才能够证得?一定要以甚深禅定才能够证得。即使是破了无明,照见五蕴皆空了,是不是证得一念觉?跟诸位说,这是彷佛证得,不是很真切的证得,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对于一念觉、一念迷不怀疑。你的无明才破一分,四十一品你才断一品,到什么时候才见到一念觉迷的境界?八地菩萨,你们想想无明破了多少?到登地的时候,无明破了三十一品。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品,十地,四十品,等觉,四十一品。四十一个位次,你现在是第八地,四十一品无明你已经破了三十八品,你才见到一念觉迷,这是真相大白。

  所以修行,也可以说自始至终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离幻,晓得一切法都是虚幻不是真实,我们在一切法里面不必要斤斤执着,如果你实在害怕,那你就要相信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果然相信这个,一切的恐怖就离开了,你就不害怕了。俗话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想也想不到,打妄想也达不到,事实真相是如此。我们的心一清净,定心、清净心应付社会的这些人与事最高明,别人看不到,你看得到,你用现量,你心清净,你就比别人高明。如果真正修行,何况本性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功德里头包括福德,你看诸佛如来经典里所讲的福报那么大,那个福报不是修来的,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

  佛法里真是平等,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统统一样的,佛的福报大,我们每个人福报都那么大,那叫称性的福报。他有那么大的享受,是因为他心清净,那自然的,不是求的,不是修来的。众生的福报是他修来的,为什么?你本性的福报不起作用,你对它修一点,你用一点。譬如说你有钱,你有几百万美金放在银行里,存到那里忘掉了,没有钱你打工,打一点工过一点生活,苦不堪言,你那个钱都在,一点也没丧失,忘掉了,佛菩萨没忘掉,他要用钱很方便,他也不要做工。凡夫可怜,本性里面的福报没有了,要靠一点修福,修的福享得尽,你平时打工赚的钱用几天就花光了,就没有了,用得尽的,称性的福报是用不尽的。称性的福报是什么?好比你有印刷机器天天印钞票,永远没有止境的,这个多自在!太自在了。它永远没有止境的,称性的福报,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真自在!所以佛叫我们要恢复我们本来面目,本来是这么自在的,哪里晓得变成这么苦,真可怜,所以佛叫众生「可怜悯者」,为什么?你本来有智慧,现在搞得这么胡涂,本来有福报,现在搞得这么穷苦,这个真的可怜。如果本来没有,不能说有,这没法子,本来有,有而不能享受,这个东西多可怜,这个太可怜了!

  这个修行的秘诀,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的,常常提醒自己一切法统统是幻法,我们在一切幻法里面证得真实。如果在幻法里面,存一个念头要找真实,找不到,为什么?因为那是妄念。好像念佛,我要得一心,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一心?因为你有得一心的这个妄念,你有障碍。一天到晚想求开智慧,你决定开不了。智慧从清净心里头生的,你现在这个心里有一个开智慧的心,这个心是妄念,这个妄念染污了你的清净心,你的智慧不开。可见得不会的人处处给自己做障碍,不是别人给你做障碍,是你自己给你自己做障碍,自己拦了自己的路,自己堵塞了自己的悟门,与任何人都没关系,这个事情总得要细心体会。

  你在言语里体会意思,要把言语舍掉,离言说,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才能成就,可是意思一定要明白,否则的话,我要离言说,你看离言说是个相,又执着这个了,糟糕了!我离名字相,又执着一条了。叫你舍一切,你不但没有舍,又多增加了,麻烦就在此地。所以众生开悟很难,为什么?他不倒在这边,他就倒在这边,随着你言语在那里倒,总是离不掉,哪里真正离?嘴巴里一说离的时候又执着这个离了,反而增加了,并没有减少。

  过去有一个学生,在师大中道社讲《百法明门》,他也跟我很久了,他来给我说师大中道社请他去讲《百法明门》。我听了之后,我说真的?我说恐怕不是明门,应该是黑门。什么叫明门?听了之后能够把一切法统统舍掉,心清净了,心地生光明。如果听了之后又增加一百条分别执着,本来就很烦恼了,牵肠挂肚就太多了,现在又给他增加一百条,这是罪过。佛法是教我们去分别执着,你还增加他的分别执着,现在的确是如此。不善学的一天到晚听经是增长邪见,修行是增长无明,搞这个东西,那不叫盲修瞎练叫什么?所以不能像古来大德真正会的人。这会与不会,这就是善根福德。他听了之后怎么样?他减少邪见,减少无明,这个会用功,心地一天一天的清净,智能一天一天的增长,这个学会了,功夫得力了,真正会学了。不会学的,愈学愈执着,愈学愈烦恼,愈学邪见愈深。

  佛在世的时候说过「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文字跟言说是一样的,随着言语转,读经随着文字转,心为境转,心为境转不是增长邪见就是增长无明。会的人是境随心转,这就高明了,佛在《楞严》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自己要做得了主宰,转境界。如何转境界?在这个境界上真正放下了,不分别、不执着就转境界了。分别、执着一定被境界转。这是讲到用功。

  第三个原因:

  讲义【为示修行渐次故。】

  这个『示』是指示我们前面两章,这两个因缘就是两章,文殊菩萨这一章跟普贤菩萨这一章,是说最高的原理原则,这个调太高了,是真高。

  讲义【佛告普眼: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即是修行,渐次深入,佛为示修行渐次,故说此经。】

  这个『渐次』可以讲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他有层次,深入的渐次。在这一段文里面,最重要的开示我们,第一个,你是有愿望,这个愿望是什么?成佛,我们想求如来果地上的『净圆觉心』,这是你的愿望,我们俗话讲成佛,我们修行的愿望在成佛,这就是成佛。成佛应该从哪里做起?『应当正念』,「正念」作什么讲?就是发菩提心,就从发心做起。菩提心是觉心,觉心就是正念,换句话说,它不是邪见,没有邪见。正念就是无念,无念不是没有念,是无有邪念,无有邪念这是正念,所以禅家讲「无念为本」,为根本,就是无邪念,这是正念,这个地方跟《坛经》里面讲得一样,没有两样。

  正念从哪里来的?正念从明理来的。事理的真相要没有搞清楚,妄想是放不下的。为什么会起妄想?就是因为对于一切事理不明了,所以才打妄想。如果对这个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什么妄想都没有了。由此可知,佛当年在世讲经四十九年,为的什么?为的是建立我们的正念,把这个事实真相全搞明了了,如果我们相信了,相信,这个境界里头不起妄念,就不打妄想了,这是正念。

  诸位要晓得,无念不是正念,你们念《了凡四训》,了凡居士无念,那个不算正念,他为什么无念?他的命给孔先生算定了,所以他对于他的一生了如指掌,什么时候有什么事情发生,什么时候得利禄,什么时候升官,好像是安排定了,到时候一定就是这个样子,那我想也是空想。他那是无念,不叫正念。他这个无念是对于前途他知道了,他了解了,他所了解的只是了解当然,没有了解所以然,如果对所以然都了解那叫正念。当然了解了,不起妄念了,没有妄念了。因为什么?他是在无念里头。佛给我们讲的道理,不但讲当然,而且给我们讲所以然,这个时候我们就能讲无念,无念就明了,无念就是正念,事理都明了,这就不起无明,所以是正念。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这就是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

  『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一句是总说。譬如刚才讲的,你一定要发菩提心,要对于一切事理都明了通达,在一切事理上都不执着、不分别,为什么?事是幻的,理也是幻的,一幻一切幻。

  『幻身灭故』,这个「幻身」是第一条身见,所以「幻身灭故」不是说身体灭了,不是说没有身了,那你就搞错了。身是在,身见灭了,身见灭了是什么境界?小乘初果须陀洹,八十八品的见惑断了。修学次第,先断八十八品见惑,小乘的见道位,见道而后才修道,如果道都没看到你修什么?见了道而后才修道。前面这是总说,前面两个是总纲领,这个地方开始讲渐次,先破八十八品见惑。

  所谓见惑,简单的说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见解第一个,以为这个身是我,这是很大的错误。身是不是自己?是自己,可是你执着这个身是自己,错了。就好像在做梦一样,比如你在做梦的时候,你执着梦里头那个身是自己,你们想是不是?整个梦境都是你心变现的,整个梦境就是你的身,梦境里头哪一样东西不是自己,你梦里头梦到别人还是你自己,自己心变现的,山河大地,天地万物,都是你变现的,没有一样不是你自己,你把那个都忘掉了,执着你这个一点点当作自己。所以你要从这个地方一觉悟的时候,原来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这个见解是正确的。但是佛给我们这样说了,我们还是爱护自己,还是对别人有分别,那可不是我自己。佛给你讲了,你也听清楚了,可是境界总是合不拢,还是一场梦,如果这个境界果然合起来的时候,跟你说你就成佛了,为什么?你就证得清净法身,这个身叫什么?法身,法是什么?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就是自己的身,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不是外头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众生迷的是什么?他就只执着他一个,认定了,外头决定不是的,自己找自己的麻烦,自己给自己生烦恼,这就可怜了。所以这是身见。小乘是不执着这些,但是也就是像袁了凡居士只晓得当然,不晓得所以然,如果晓得所以然,他就是大乘菩萨,大乘见道位,他就不是小乘。

  『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是指什么?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思想也归纳为五大类,贪瞋痴慢疑,这就是「幻心」。如果思惑也断了,这是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断尽了,小乘证阿罗汉果,小乘叫四果罗汉,超出轮回了。在我们念佛功夫上,诸位要记住,「幻身灭故」是功夫成片,「幻心」要是灭掉的时候,事一心不乱,我们佛号要念到这个境界,往生才有决定的把握。

  底下讲『幻尘』,这讲身心,尘就是境界。『幻灭亦灭』,「幻灭」是讲智,因为能灭「幻尘」的是智。前面是断见思惑,幻尘是破尘沙惑,幻灭是破无明。见思、尘沙、无明是幻化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你还能灭得掉吗?《起信论》里头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幻身、幻心、幻尘、幻灭都是不觉,本无。非幻是本有,本有不灭,『非幻不灭』。到达这个地方,有一点像现在科学讲的「物质不灭、精神不灭」,前面跟诸位说了,这个物质,我们看到这个生灭,实际上是缘聚缘散,物质不灭,所以你真正入了这个境界了,我们这个身是不生不灭。你看到生,是缘聚现这个相,你看到死是缘散,缘虽然聚散,可是这个物质确实不灭,如果再仔细一观察,缘聚缘散它尽虚空遍法界,与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为什么?我们这个身体里细胞就跑到这棵树木,它的那个东西变成我们的了,尽虚空遍法界,动物、植物、矿物我们都混成一团了,都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原来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是什么?是一个生化的宇宙,生化宇宙就是不实在的,一切相是幻相,只是缘聚缘散。有情众生没有生老病死,无情的世界没有成住坏空,你只是看到缘聚缘散,聚也是它,散也是它。所以才晓得这个法界原来是自己。这用这个顺序,用这个次第去入,这就叫渐悟。如果用普贤菩萨那一章去悟,那是顿悟,顿悟是什么?知就离了,离就觉了,那是顿悟。普眼这一章以后都是讲的渐悟,一个次第、一个次第来说。第四个原因是:

  讲义【为示穷尽深疑故。】

  这个就是根本的疑惑。

  讲义【金刚藏闻前章,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成佛道。】

  这是普眼这一章,经里面所讲的,这是讲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种说法佛是只在《华严经》上讲过、《圆觉经》上讲过,其它一切经上没有说过这个话,为什么?这个意思太深了,不是一般人的境界,所以佛就说得很少,但是这个话是真实的。金刚藏菩萨听这么一说,晓得我们众生有疑惑,他就代我们发问,他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

  讲义【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根本无明、尘沙无明、见思无明,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第二个问题:

  讲义【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这是很大的矛盾。假如无明是本有的,佛就不能说众生本来成佛。如果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么众生不应该起无明。第三个问题:

  讲义【十方异生。】

  『异生』就是众生,佛与菩萨是用六根的根性,不用八识,众生是用八识不会用根性,所以叫「异生」,如果都会用根性那就叫同生,与佛是相同的,佛用六根根性,菩萨也用六根根性,就相同。声闻、缘觉以下的统统用八识,这不同。如果说这些众生:

  讲义【本成佛道,后起无明。】

  你说这有多严重。

  讲义【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你们这些成了佛的人,诸佛,你们什么时候再起无明、再起烦恼?提出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与《楞严经》上富楼那尊者所提的三个问题完全相同,《楞严经》里面佛的答复详细,因为经文长,说的话多,说话多了当然就答复详细。本经经文短,文字少,答复得简单,说的话少,答复就简单。但是说话虽有长短的不同,内容有简要不相同,可是意思都答复得很圆满,详细的说得很圆满,简略的也说得很圆满。这种疑问是很大的疑问,不能不解决。底下说:

  讲义【然此皆根心之疑,能障大乘正信。】

  所以这个疑问不能不破,要不破,障碍你的信心。

  讲义【佛善说譬喻。】

  佛在经上用比喻。

  讲义【答以譬如销金矿。】

  『销金矿』就是冶金。

  讲义【金非销故有。】

  金并不是提炼才有,金是本有。

  讲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

  这个意思就是说,佛性是本来有的,把众生的佛性比喻作金,把无明比作矿石,比作矿,可是你要把它提炼成纯金,一定要给它冶炼。可是纯金绝不是炼成的,如果炼成那不是金矿,拿一块石头,拿这个树木绝对不会炼成金的。而是什么?本有的,这个意思是众生他本有佛性,佛性是本有的,把这个矿比作无明,无明是本来无的。现在众生被无明迷了,迷的时候必须要把无明去掉,佛性才现前。就好像冶炼金矿一样,把渣子淘汰尽了,纯金就炼成了。用这个比喻来回答,答复前面这两个问题。

  我们要问了,金虽然在矿里头,金还是金,矿还是矿,金还是真金,这是一定的道理。就好比说是你的佛性,佛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好比讲的金矿,那个矿石并不是金变出来的,金怎么会变成矿石?金不会生矿石,这就比喻佛性不会起无明,无明跟佛性不是一桩事情,是两桩事。佛性是真的,无明是假的,真假虽然是合在一起,真毕竟是真,妄毕竟是妄,真不是妄,妄不是真,是这么一种情形。佛这么一说,两个问题都可以得到了一个答案。

  第三个问题就是用炼金的比喻来解答。我们现在从金矿提炼成纯金,提炼出来之后,这个纯金绝对不会再变成矿石。这个意思是说,经过你一番修证,把你无明断尽了,绝对不会再起无明,绝对不会再起烦恼,答复这第三个问题。

  这种答复对我们一般初学的人来讲,并不能觉得很满意,好像佛讲得太勉强。佛的意思的确很难懂,我们要很细心的去思考、观察,比喻决定不能比喻得恰到好处,只能比个大概,比个彷佛,没有法子比得那么恰好。但是从比喻当中,我们总得到一个消息,找一条明路,你从这里觉悟。

  觉与迷是在一念之间,这个迷说实在话,没有原因,如果有原因,那就是真不是妄了,不能叫幻了。譬如说你晚上做梦,什么原因做梦?天天晚上做梦,如果天天晚上去追究,我做梦,什么原因做那个梦?那叫迷上加迷,根本是个假的,假的你还去追究它,那不叫白费脑筋?白用了功夫?那真叫自找烦恼,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必去操那个心,你有那个心,迷上加迷,那就是迷惑。你要晓得这个是幻的,一切不理它了,这就叫觉悟。所以觉迷在一念之间,一念迷了就念念迷,愈迷愈深;一念觉就希望念念觉,那就成佛了。

  佛常常在经里头引另外一个比喻,把无明比作黑暗,千年暗室,这个黑洞有一千多年都不见光明,这个比喻无明很久了,久远劫以来迷惑颠倒,比喻这个意思。一灯就灭除,千年暗室,点一盏灯,黑暗就没有了,马上就破掉了,这就是说明破无明的容易。不是说这个黑暗有一千年了,还要一千年的时间才能把黑暗去除掉,不是。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害怕,无始劫以来我们的无明,一念觉就破了,一念觉就像点了一盏灯。这对我们来讲是增加了很大的信心,无始劫这个无明我们不怕,无始劫以来的业障我们可以去除,一念觉就可以离开了,就怕你一念不觉。所以他这里讲:

  讲义【若明此义,诸疑自释。】

  如果把这个道理真正想通了,你这个疑问自然就消失了。

  讲义【佛为示穷尽深疑,故说此经。】

  这一章经,第四章是破疑问,是给我们断疑生信。

  第五章是清净慧,底下这一章,清净慧、弥勒菩萨两章都是这个因缘:

  讲义【为示离障顺觉故。一切众生,依事理二障,而现浅深,遂有五性差别。故告弥勒: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若能离障,随顺圆觉,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这样说起来五种根性并不是一定的,聪明人也有胡涂的时候,胡涂人也有聪明的时候,不定的,所谓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定的,这里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事障』就叫烦恼障,『理障』就是所知障。『五性差别』是对于理事二障迷得有浅有深,迷得浅的我们叫菩萨种性。事障迷得浅,理障迷得重,多半是小乘,因为小乘虽然证了阿罗汉果了,有很多道理他不懂,他事障迷得轻,他断烦恼容易,他得定了,但是他开慧不容易。所以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反而不如阿难,阿难是初果,佛讲的这些大道理阿难都懂,所以阿难听了之后,对佛加以赞叹。富楼那听了之后没听懂,所以他起了疑惑,他是个罗汉,地位比阿难高得多。就是讲阿难烦恼障重,所知障轻,所以他一听就懂,但是断烦恼很难,断不掉。他理一听,听懂,他不是不懂。富楼那尊者跟阿难恰恰相反,他所知障重,所以佛跟他讲这些东西,他听不懂。他烦恼障轻,他能断烦恼,能得定,他能得九次第定,这个功夫比阿难高得多了,可是他智慧上没开悟。

  在人间,我们同学当中你仔细去观察,有的人很聪明,什么东西一接触他就会了,可是他分别执着心很重,烦恼很重,很苦恼。有的人一天到晚没有什么苦恼,心情很愉快,你问他什么,他都不知道。这就是迷的事理二障浅深不相同,所以佛经把一切众生分成这五种根性,这是告诉你,你要会学,只要你『勤断二障』,能够离烦恼障,能够破所知障。可是要『随顺圆觉』,这句话很重要。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要觉而不迷。由此可知,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提醒我们「随顺圆觉」。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皈依无量觉,什么都要依觉,你能够这样修,不论根性大小都能成佛,这也是给我们一颗定心丸,我们常常以为我们自己根性太钝了,不行,读了这部经的时候你就行了。只要依照这个原则就能行,不依照这个原则,根再利的也不行,也不能成就。

  讲义【清净慧章,亦是随顺觉性,觉与未觉,渐次差别,故云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这个意思我们要晓得,『多方便』,八万四千法门,所谓的无量法门。什么叫无量法门?无量法门究竟是哪些?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的造作就是无量法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方法,抹桌子有抹桌子的方法,扫地有扫地的方法,招待客人有招待客人的方法,这就是无量法门,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你们一听到法门,这是念佛、参禅、打坐,你就想到这个,这个就是什么?法执。不知道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行为统统是法、是门,门是门道,法是方法。这些法门如果随顺觉就都叫做佛法,这些法门如果随顺不觉就都叫做世间法。所以佛法法门有多少?跟世间法是一样的,因为什么?法门本来是一样,就是觉、迷,觉了叫佛法,迷了叫世间法,不增不减。穿衣吃饭都是法门,你不懂法门你不会吃饭、不会穿衣,哪一样不是佛法、不是法门?

  这是告诉清净慧菩萨,也就是『离障顺觉』,这段经文里就有两位菩萨,同样是一个意义,但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一种是解释根性,无论什么根性,只要是随顺觉性都圆满。另外一种告诉你在无量无边法门里面,只要随顺圆觉,这点非常重要。一个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告诉你随顺圆觉,一个在五种根性当中,叫我们建立信心,不要有自卑感,不要「我的根性太劣了,就是不能成功」,那就真正障碍了。所以你要建立信心,根性利的也好,根性钝的也好,只要依照这个理论与方法去修,个个有成就。这是有两层意思,这两层意思都是讲的随顺觉性。第六:

  讲义【为示修必依观故。】

  这是很重要,就是观照,虽然前面讲,那是总说。但是一切如来必须要依圆照清净觉相。怕我们误会,成佛才要有清净觉相,那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概可以不必了,或者我们讲修阿罗汉,我就想成阿罗汉就好了,大概可以不必。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于求生净土,统统要有观照,就刚才跟诸位讲的观照、照住、照见,这是八万四千法门的修学秘诀,也就是总纲领,行门里面的总纲领,不管你用哪个方法,你统统要观照。

  譬如吃饭,吃饭的时候我们讲求的色香味,讲求色香味,但绝不执着,如果执着色香味那是凡夫。虽然色香味不好,你吃的时候不执着,你破烦恼了,这叫观照。不是偶尔光念佛、参禅叫做观照,什么都是观照,穿衣吃饭都是观照。衣服,你能够选这个衣料配这个色彩,穿在身上很合适,又很华美,这是破所知障。可是绝不执着,这一件新衣服给弄脏了,好难过,这么好的衣服弄脏了,心里好不舒服。出家人的衣服是明朝衣服。旧衣服,破的衣服、烂的衣服,剪下一块贴在这个地方,这告诉你什么?把它当旧衣服,旧衣服坐在肮脏地方不心痛。新衣服坐在那里,感到非常难过,那就成了烦恼障。所以佛法的表法、用心都是教育,处处教育提起你的观照。看到这块旧的,哪个邋遢的地方也可以一下就坐下来。穿衣服,你还处处照顾衣服,是衣服穿你,你是不是伺候它了?学佛是这么学法的。

  所以佛真正入了大乘佛法这个生活,真善美慧,活活泼泼,真正是自在,逍遥自在。如果学佛愈学愈苦恼,这佛法不能学,那还得了!所以这个佛法不死板,起心动念都是光明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

  在行门里头,无量法门提起一个总纲领,比如念佛,一切的生活与这一句佛号决定相应,所以你要搞错了,念佛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穿衣服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就呆了。你要用阿弥陀佛,用在生活,阿弥陀佛无量觉,依觉不依迷就是阿弥陀佛。一天到晚挂在嘴里头还是迷而不觉,那就是像念书一样,一天念到晚,考试不及格,白念了,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不会用,死在这句佛号,他不晓得这一句佛号得运用在生活,真正运用在生活上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障碍。第七个是:

  讲义【为示轮观随修故。】

  这就讲的是二十五种轮相。

  讲义【圆觉清净,本无所修习,及能修习者。】

  这个地方从觉性上讲,修与不修都说不上,因为本觉本有,你修什么?所以能修所修具不可得。你不觉,不觉这才修。

  讲义【依于未觉,幻力修习。】

  修,二障不是真的,所以你这个修行也不是真的,所以叫『幻力修习』,「如幻三摩地」。

  在这个里面把它归纳为二十五种方法,『轮』是作用的意思,「轮」也有彼此交替的运用,轮流,有这个意思,轮流去用,交互去用,这里面有二十五种方法,这二十五种方法对治我们的习气,我们心散乱的时候用什么方法对治,我们在昏沈的时候又用什么方法,随时对治我们的习气,修正我们的毛病,提供我们二十五种方法。

  这二十五种方法不外乎止、观、禅定,这就是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怎么会变成二十五种?就是把三种方法交互就变成二十五种。单止、单观、单禅,三种;止观双用,止禅双用,观禅双用,就变成六种,六种还有先后,先用止后用观,先用观后用禅,有先后次第,两种互用。有三种互用,先用止、再用观、再用禅,或者是先用禅、后用止、后用观,这样一交互变成二十五种。这就是说我们在这日常生活上用什么样方式,搞得我们身心自在,这个是很自在的,没一定,没有负担,好像就是家常备的这些药品一样,有什么毛病了就吃什么药,没有一定,今天吃这个药,明天吃那个药,那就糟糕了,这就坏了。没有一定的,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随时去调节,你要会调节了,那你修净土念佛也一样,一定要会调节,就是调身调心。告诉我们学佛修行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第八:

  讲义【为示穷尽四相故。一切众生,未除四相。】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里头有迷识的四相,有迷智的四相。佛告诉净诸业障菩萨,四相不除,不能够得定,不能够开悟。这个四相有迷识,迷识是:

  讲义【依第六识,枝末无明所起。】

  就是我执。迷智起的是:

  讲义【依第八识,根本无明所起。】

  『依第八识』。在《金刚经》里面前面这一段,《金刚经》上半部讲我相,后半部讲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前面讲有四相就是迷识掉了,后面讲的四见就是迷智,所以《金刚经》后半部比前半部要深,后半部的境界比前面半部要高明。你看讲得大概是一样,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3-4 19:29
甚至于里面很多经文都相同,但是它有一个字的差别,或者有一个字的颠倒,意思就不一样,这个里头浅深、次第相差很大。这是告诉我们四相一定要离,离不是没有,是有,心里不再执着,离什么相?离自己心里头分别、执着的我相,分别、执着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是说外面而来,外面相有,外面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都有,离你的分别和执着,离这个。离即同时,即是什么?事实在,离是心里头真离,所以才能真正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外面境界是有的,心里面清清净净的,理事无碍。心地真正清净,在外面一切享受正常的,事事无碍,没障碍。一切事不碍你清净心,事不碍理,理不碍事,这是理事无碍。理事无碍之后,受用上就相同,这个叫真正到无碍了,真正达到了离的标准。第九种因缘:

  讲义【为示四病应离故。】

  『四病』就是:作、任、止、灭。

  讲义【此四本来是药,执药又复成病矣。】

  这四种原本是种方法,这方法你一吃,病就好了。比如持戒,持戒是什么?止,是禁止。我们举这一个例子,小乘戒是止持,你们在家受五戒,五戒是止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统统是止,禁止。受菩萨戒是作持,不做就犯戒了。菩萨戒里面,四十里之内有法师讲经,你不去听就犯戒了,你要做。因为菩萨戒的精神跟五戒小乘戒有这种关系在,菩萨就是要利益众生,你不做你怎么能利益众生?所以你不做就犯戒了。但是你要是执着,死在戒条底下那就糟了,就成了病。所以你要是真死在不杀生这一条,不杀生,有很多年轻男生服兵役的时候到前方拿着枪,如果敌人来打的时候,不能杀生,那不糟糕了吗?那就坏了。如果是这样学佛的话,这个国家一定被人灭亡,为什么?人家来攻打他不抵抗。

  戒律你要真正懂得,什么情况之下怎么用法,这就是开、遮、持、犯,开是开缘。不杀生,你怎么能杀生?杀生都是犯戒。这完全在用心,瞋恨心去杀他,是杀生;慈悲心去杀他,这度众生。一念之间,事上是一样的,可是结果不一样。譬如打仗的时候,他来杀我,我们恨你,我到时候报复他,那是杀人,那是迷惑颠倒、造作罪业,你杀人将来受果报。我把你杀死了,你就不杀人了,你就不受这个苦报了,这是慈悲心杀他。一方面是保护我们自己善良的老百姓,一方面不要叫你再造罪业。救我们这边众生不遭这个劫难,救他不造这个罪业,将来不堕恶道,大慈大悲,这怎么会一样?不一样。所以大经里头说「善于用心」,看你用的是什么心。会用心的是增长定慧,不会用心就增长无明烦恼,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所以条条戒都是活泼的,没有一条戒律是死板板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懂,你不懂得就谈不上学。所以一谈戒律就害怕,其实戒律条条是活泼的,真正懂得太难了。

  这个地方是一个提示,从这个提示当中我们晓得运用佛法,你晓得如何持戒,如何学戒,如何修定,把戒定慧统统应用在我们生活上,使我们的生活能达到真正究竟的圆满、幸福,一点障碍也没有。你要是不晓得的时候,戒定慧把我们的生活搞得真是枯燥无味,叫外面的人看到学佛的人是这个样子,佛不能学,你看看学佛的人这个样子,真是搞得很可怜,这个人学佛学错了。这真正是要大智慧。

  所以佛法在初学初入门的时候,小学生要守很多规矩,许多的约束,到中学就开放一点了,大学又开放一点了,到研究所几乎全部开放,什么约束都没有。所以那种约束不是一直约束你到底,可是你虽然到究竟开放了,还不违背规矩,绝不违背。精神上他一定是一贯的,但是在形式上不一样,形式上不一样不是相对的,还是适用,就是他持的那个方式不是在每个境界都相同,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所以戒的目的在清净心,你心地永远清净,戒的目的是得定,定的目的是开智慧,你永远保持,你心地清净,智能增长。如果你死在戒条底下,既不能得定又不能开慧,那就糟糕了。这是一定要明了。第十:

  讲义【为示真修实证故。】

  此经文殊菩萨最初提出问题。

  讲义【此经文殊创问:如来本起因地发心之后。如来答以圆照清净觉相,结以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这一句话意思说得非常明,也说得非常透彻,但是言语太简单,往往不是我们初学的人一听就能够悟入的。真正要明了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虚妄而不真实的,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可是这个地方诸位绝对要记住,像「十法界依正庄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讲外面境界相的虚妄又是一个意思,那个意思是说外面境界相是剎那在变的,不是说不存在。它的重点在哪里?在讲你心里面感受的相是虚妄的,就是你心里头的烦恼,喜怒哀乐,这是虚妄的,这个是迷惑。要在一切感受里面得到清净,这是真实的,佛法修的就是这个。我们人要穿衣吃饭,佛也穿衣吃饭。我们人穿衣吃饭一定起烦恼,为什么?分别、执着、挑剔,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挑剔。佛穿衣吃饭的时候不挑剔,随缘,所以人家穿衣吃饭修清净心,我们穿衣吃饭是修喜怒哀乐,这个不一样。佛与众生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没有一样事情差别,人家就是在一切事物上历事炼心,炼的是清净心,炼的是智能心,不相同。我们在一切境界是迷惑颠倒,烦恼重重。佛与众生的差别就是觉迷,觉了增长清净心、增长智能,迷了的时候就是增长无明、增长邪见、增长烦恼,一念觉迷就是生佛不相同的地方。

  所以一悟就『空华』了。你只要一念不生,不执着了,心到清净了,给诸位说,六道轮回没有了。换句话说,心里面还有念就有六道轮回,你就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心里头几时没有妄念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六道轮回是真实的吗?你心里头有起心动念,六道轮回就有;不起心不动念,六道轮回就没有。所以真正修行人修什么东西?什么叫真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什么?修不起心、不动念,修一切明了,什么事情我都能,双手万能,一切明达,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妄想,那就是佛,一天到晚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个自在。对自己清楚,对外面境界清楚。

  讲义【十位菩萨,相继发问,不出信、解、修、证四字。】

  所以宗密大师判这部经也判作『信、解、行、证』。

  讲义【此上八种因缘,而于生信、开解、教修诸义,已经极力发挥,更无隐覆。惟是闻说良药,不能济病,见陈嘉馔,未克除饥,故于圆觉章中,示以真修,方得实证。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克期取证。】

  听了之后,明白之后,必须要真正去做。真正去做,这个地方跟净土法门一样,也是订上日期来取证。它这有三期,上期是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下期是八十天,这是《圆觉经》里面。净土宗是七天为一期,如果我们连着在一起可以打七个佛七,四十九天,是以这个来克期取证。因此一定要真修实证,要实证。真修实证都是在生活当中,把这些理论方法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地方『结三期』,大家在一起共修,或者个人进修,是什么?是对这些理论方法熟悉,就好像讲堂的作业。在讲堂里面无非是要把这些作业练习得很熟,练很熟之后做什么?学以致用,不是没用处。初学的时候结三期的用意是叫你熟悉理论、熟悉方法,用意在此地。老修结三期,无论是长期、短期,是考验,考验我们的心是不是真正清净,考验我们的智慧是不是真正的增长,大开圆解,触类旁通,圆融自在,考这个试,你考试。有两重意思在。

  这个里面我们要注意的就是真修实证,这些方法一定要懂得活用,它不是呆板的,总纲领是圆觉,实际上讲,一句阿弥陀佛是真正的圆觉,无上的圆觉。你看圆觉的理,圆觉的方法,跟这一句阿弥陀佛完全相应。这一句阿弥陀佛,皈依无量觉。所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如何把这一句阿弥陀佛跟我们整个的生活相应,原理都相同,念了《圆觉经》,都相同,《圆觉经》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活用在生活上的讲解,你们想想对不对?所以怎么样把这一句阿弥陀佛念活了,念到日常生活当中变成实际的生活,实际生活是真正皈依无量觉,阿弥陀佛是我们实际生活,这一句佛号念活了,《圆觉经》就帮了个大忙。

  我们这次没把经文细细跟诸位来讲解,但是这一段纲领上跟诸位提示,诸位读《圆觉经》,看《圆觉经》的批注,听《圆觉经》的录音带,因缘不可思议。你听了我这一次跟你们讲的,讲了序,序从前从来没讲过,玄义里头只跟诸位讲过前面一段「教起因缘」,如果你听听我过去讲的录音带,你看看现在这一次讲的这个境界跟从前不一样,大大的不相同,一遍有一遍的味道,遍遍味道都不一样,遍遍见解不一样,明年来再跟你讲的又不一样了。我们今年这一会到这里圆满。

  问:师父说我们如果是心存慈悲心去杀生的时候,不犯戒,如果我们看到昆虫、蟑螂,我们说我把你结束掉,你就不用受苦了,这算不算犯戒?

  答:你要是真正慈悲心,因为慈悲心有真有假、有偏有圆、有半有满,你到底是哪一种慈悲心?给牠授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尽可能不杀牠,能够把牠赶走最好,实在赶不走牠,不得已情形之下,给牠做三皈依,真正慈悲。劝牠不要传染疾病。

  问:师父刚刚讲到前面第二个菩萨跟第三个菩萨问的,一位讲的顿悟,一位讲的渐修,渐修里面到最后那个地步了,那就是顿悟吗?

  答:决定是顿悟,渐修就是帮助顿悟。顿从哪里来的?从渐修来的。所以不可能没有渐修就顿悟,修行一定是渐修顿悟。证果的时候一定是顿悟,可是顿悟之前一定是渐修,有渐修的底子才有顿悟。

  这个地方讲了,讲你的心,心里头还有「我已经圆悟涅盘了」。圆悟涅盘,谁圆悟涅盘?「我」圆悟涅盘,我相就有了。我是人,人相有了;我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相有了;我这个是念念相续的,寿者相;换句话说,还是没悟。真正要悟入圆悟涅盘是什么境界?连圆悟涅盘的念头都没有。真正悟之后,本来无一物,你有个涅盘,你还有一物,所以清净心里头,无我无众生,无佛无众生,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圆悟涅盘。不得已说了这么多东西,这个里头真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可是为了讲解、传授这个境界又不能不说。只要你不执着言语,没错,是真境界;一执着言语,又错了。不执着言语,言语即是无言语,境界就是如此,你一执着,境马上就变了,从佛境界立刻就变成凡夫境界。你不执着,说四相等于没说,心很清净,决定不染,这个很要紧,这也是学佛真正的关键。譬如我们学佛,进步是快是慢、是顿是渐,关键。你要是能够在一切读诵、听闻,日常生活当中不执着了,顿悟,快得很。你样样都执着的时候,这就慢了。慢慢的减,很有耐心的减,到你果然不执着了,这一层减了,底下几层统统脱掉,那就快了。

  问:师父,心中不起念头,就是不起妄念,你怎么知道你不起妄念?这是依据佛教的,一层一层上来的吗?

  答:这个事情刚才讲了,要慢慢来,是一个过程。从见思惑到无明惑都是妄念,统统是妄念。你要断是先断最粗的、最重的,先断见惑,再断思惑,再断尘沙惑,再断无明惑。

  问:有没有哪一本书讲什么是见思惑,然后要怎么样去修行?

  答:有,经论上讲得很清楚,你不必找那个麻烦,浪费时间,那是很麻烦的事情。先破身见,凡事不为自己想,都为别人想,这个比小乘高明多了。小乘要把什么叫见惑八十八品,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这样,统统搞清楚,一样一样去断,所以证得须陀洹果还要天上人间七番生死,不晓得多少万年才能证得阿罗汉。大乘佛法妙绝了,你真的要会的时候,用上几年功夫,你证得了,这里头有巧妙。他不破我执,他凡事起心动念都替别人着想,他把自己忘掉了,不破而破,他不想自己,起心动念都为别人,我执没有了,四相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没有了,这个方法妙得很!所以诸佛菩萨为众生,这一点是很难,一切都为众生,绝不为自己。我穿衣是为众生穿的,我吃饭是为众生吃的,为什么?是为他,不是为我,为自己什么都可以不要,为自己那就入无余涅盘。所以他住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他不为自己,他不住生死,没有生死;他为一切众生,他不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很简单说,不为自己只为众生。只为别人,不住涅盘;不为自己,不住生死。

  问:一直念佛号是不是也是执着?

  答:问题出在我们自己,你一执着,境界又不一样了,不执着,又现一个境界,方法是一样的,就是看你怎么用心。

  问:用心也不执着?

  答:用心,执着是用心,不执着也是用心,就看你用心是怎么样。你用觉心念这句佛号那无量功德。觉悟的心不是说不执着这个名号,是一切都不执着,那叫真不执着。不是说我这个名号不执着,我贪瞋痴慢还执着,那怎么行!人我是非我还要执着,佛号可以不执着,那糟糕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问:师父,能不能请您解释一下「涅盘」?

  答:涅盘是不生不灭,涅盘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翻成「灭」,你看前面讲「任止作灭」,那个灭就是涅盘。灭是灭什么?灭烦恼,灭生死,烦恼没有了,生死没有了。有些人把涅盘当作死,那是错误的。讲圆寂、讲涅盘是一样的意思,但是你要晓得圆寂跟涅盘不是死了,圆寂跟涅盘是活的时候证得,如果说死了都叫圆寂、涅盘,那个个都证涅盘。

  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功德圆满、清净寂灭是活的时候证得。譬如你心清净,心里头在一切境界里面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样样事情都做得很圆满,圆满功德。样样事情都做得很好了,你也会吃饭,也会穿衣,这怎么不是圆满功德?样样都会。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尽心尽力做到尽善尽美,什么叫尽善尽美?我的心、力量都尽到了就是尽善尽美,就是圆满功德,尽心尽力去做就叫圆满功德。圆寂是这样讲法。诸佛如来圆满了,救度众生,度众生,他已经尽心尽力了,听他的话的人都得度了,不听他的话的人还没得度,不能说佛功德不圆满,他已经尽心尽力了,在他讲是功德圆满,他自己是清净寂灭。所以圆寂是活的时候得到的,不是死了才得到,你说死了得到,那我们什么也不要修了,死了就圆寂了,哪有这个道理?圆寂是中国的意思,涅盘是梵语,我们翻成中国的意思,或者翻作不生不灭。

  问:有余跟无余是不是有烦恼跟没有烦恼?

  答:不是,如果还有烦恼的话就不叫做涅盘,有余跟无余是已经证得涅盘了。身体还在,是活人,这叫有余依。无余涅盘是什么?这个身不需要了。余是余这个身相。换句话说,他住在世间就叫有余,不住世间就叫无余。灰身灭智是无余。有很多证到阿罗汉果的他不发心度众生,有的有法缘要度众生,他就住世;有些没有法缘,没事,他就走了。他走了,到他方世界,别的地方有法缘,就到别的地方去了。

  问:师父讲一分钟有那么多的生灭,我心里就很想看到那么多的生灭。

  答:八地菩萨就见到。你的心要清净,清净到极处的时候,微细的生灭,譬如讲我们白天,针掉到地上听不到声音,为什么?事情太杂了。到夜静的时候,很清静的时候,针掉地上好像很大的声音。心清净到那个程度的时候,清净到能够发现一剎那九百生灭,这个时候就叫八地菩萨。实际上有没有八地?没有,方便说,什么都没有。

  问:师父,我现在很困扰的就是,要不就是一心专注,不过那个可能是不对的,像师父讲走路也念、吃饭也念,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可是不一定得到受用。一个就是我刚刚体会的,要不就是无量觉,随时随地都有无量觉醒,吃饭好好吃,炒菜好好炒。

  答:刚才讲的,好好的做是慧,二障,那是要破所知障,所知是样样都知道,样样都会。

  问:师父,我是怕我这么一专心炒菜忘了佛号。

  答:那就是佛号,佛号就要变成生活。佛就是觉,你样样做得好就是觉。如果你再执着那个佛就又迷了,你不觉了。

  问:师父说我们吃饭,有的睡觉也念佛号,这个念佛号是把心住在一处吗?它目的在哪?

  答:念阿弥陀佛跟其它法门不一样,这叫二力法门。你念这个佛号,第一个是自觉,你念念想,念念是阿弥陀佛,皈依无量觉,我样样都觉而不迷,这是一个目的。另外,这一句阿弥陀佛是西方教主,是他的名号,与他的愿相应。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五集完)

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

净公上人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净公上人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学习《弟子规》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传统文化老师讲座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國學治要  http://www.amtb.cn/pdf/EB35-06-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2-02.pdf
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3-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http://www.amtb.cn/pdf/EB35-18-01.pdf
群書治要360第四冊  http://www.amtb.cn/pdf/HZ35-015-01.pdf
《群書治要360》中英對照版本  http://www.amtb.cn/pdf/EB50-01-01.pdf
學佛日誦   http://www.amtb.cn/pdf/CH25-12-01.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難字注音】  http://www.amtb.cn/pdf/CH02-06-03.pdf
電子書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 ... B%E5%AD%90%E6%9B%B8
從FTP站台下載 ftp://ftpa.amtb.cn/  ftp://ftp8.amtb.cn/  ftp://ftp2.amtb.cn/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3-4 19:31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闇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因果教育弘化网 http://www.ganyingpian.com/
澳洲淨宗學院 http://new.jingzong.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