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大智度论大意(第四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3-1 21:04
標題: 大智度论大意(第四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大智度论大意讲记三十四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智度论大意  (第四集)  198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11-0004



  请看《大智度论》第四卷,这一卷是解释大经六种成就里面的「众成就」。前一卷曾经讲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今天再接着解释的是:

  经【复有菩萨摩诃萨。】

  按照一般习惯上排列的次序,我们常以佛、菩萨、声闻、缘觉,按这个顺序来排列。但是我们在一切大乘经典看到排列的顺序不是如此,总是比丘在前面,比丘、比丘尼说完之后再说到菩萨,甚至还把人天大众都说在菩萨的前面。许多大乘经典里面都是这么排列法,我们常念的《弥陀经》,诸位最熟悉的,十六位尊者是小乘阿罗汉排在前面,四大菩萨排在后面,《大般若经》也不例外。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在这一卷里面龙树菩萨给我们解释,因为菩萨智慧虽然高,悲心也重,可是菩萨烦恼没断尽;阿罗汉的智慧虽然不如菩萨,悲心也不如菩萨,他们是烦恼断尽了。这是一种说法,实际上这里面所说的很多。小乘阿罗汉、比丘、比丘尼,他在佛法里代表的是师范;换句话说,是老师的身分,因此必须要叫一切众生对他能生恭敬心、生畏敬之心,如果烦恼习气不断,凡夫见到,恭敬心很难生得起来,不容易生起来。菩萨与一切众生是朋友的身分,菩萨为众生不请之友,虽然他证的果位很高,但是示现的迹象上来看,跟普通人没有两样,这是为了方便接引起见,也是大慈大悲的表现,视同凡夫。因此凡夫往往对于声闻、比丘很恭敬,对菩萨瞧不起,这是很平常的现象,不足以为奇怪的,就是各人示现的身分不相同。

  懂得佛法的人,他对于不要说是菩萨,对于一切众生也不敢轻慢,何况对于那些应化的菩萨。但是不懂得佛法的人他有分别心、他有执着,菩萨之所以示现,主要就是对于这些不明佛法的人,为了给他们做增上缘,将佛法介绍给他们,再让比丘做他们的老师。实在讲菩萨智慧有时候比比丘高得太多,但是皈依一定是比丘来代表三宝授受皈依。菩萨要示现一个在家居士身分,他不能给众生授受三皈依,纵然他是等觉菩萨也不行。为什么?身分不一样。初发心的,他出家剃头了,实在讲他是凡夫位,他是代表三宝可以授皈依;等觉菩萨如果示现是个在家居士身,他也不能给众生授皈依,这是就相上来说,我们要懂这个意思。所以在一切经里面,菩萨众列在后面,这一段里说得很详细,诸位可以好好的去研究。

  第五页,一共有十一首颂是赞叹大乘菩萨,我们应当要学习。如果能够把它写成一个小条幅,也可以做我们的座右铭,我们不要把这段经文忘掉。这地方我们略略的介绍一下,第一首:

  【得此大乘人。能与一切乐。利益以实法。令得无上道。】

  『得此大乘人』就是指菩萨。这一首是总说,菩萨于众生恩德之大,在这首偈里面我们就可以体会得到。菩萨念念之中是要与一切众生之乐、拔一切众生之苦,这是菩萨的本愿本行。他对众生的利益是『以实法』,「实」是真实法,真实法也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究竟法,而不是方便法。方便是手段,目标一定是究竟真实。『令得无上道』,这是菩萨与乐最终极的目标,无上道是指佛道。换句话说,阿罗汉的道不是实法,阿罗汉不是真实,唯有成佛才是真实。缘觉也不是真实,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比喻作化城,好像我们去旅游的时候,这不是目的地,是中途休息的场所,不是究竟的目标,必须得无上道才是终极的目标。

  下面多分都是赞叹这些大乘菩萨们的行愿,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在第二首里面讲「布施」,喜舍,这是应当学的,对象是对一切众生,慈悲一切故。这个用心是平等的,没有厚此薄彼,没有偏在某一方面,他是用平等心。第三首是讲「护持净戒」,这是大乘菩萨把净戒看得很重。我们要问问:禅是不是大乘?禅是大乘佛法。如果学禅的人要把戒律疏忽了,可以叫他念念《大智度论》。学密,密宗是不是大乘佛法?他一定说,密是大乘佛法。学密要是不守戒律,也可以叫他念念这首偈。这是要记住的,大乘佛法里面无论学哪一宗、哪一派、哪个法门,没有不守戒律的,不守戒律决定不会有成就。在第四首里面教我们修「忍辱」波罗蜜。这是按照十波罗蜜来说的,第二首是讲布施,第三首是讲持戒,第四首是讲忍辱。第五首是讲「精进」:

  【得此大乘人。精进无厌倦。力行不休息。如抒大海者。】

  『抒』是流注的意思,就是注入,犹如江河流注大海。江河流注大海,你有没有看到它停止过?没有看它停止过。长江、黄河是江河之水,往大海里面流注,永远是这样子,从来没有看它休息过。佛菩萨以这个现象来比喻精进波罗蜜,勇猛直前而没有退转。第六首是讲禅定波罗蜜。第七首是讲般若波罗蜜,「得此大乘人。分别诸法相。无坏实智慧。是中已具足」。到这地方我们看得很清楚,这就是菩萨所修学的六度。再往下看:

  【不可思议智。无量悲心力。不入二法中。等观一切法。】

  这一首特别是强调在不二法门,所以说『不入二法中』。菩萨的境界里面,菩萨安住在一真法界,「二」的见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门,诸位要记住这句话。我们虽然达不到这个境界,必须心向往之,几时我们在一切法里面也像菩萨一样有不二的看法,那就是很好的境界。不二法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不二法就是《华严》里面讲的一真法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就是维摩所说的不二法门。僧肇大师所讲的「会万物为己者」,就是『等观一切法』;《金刚经》里面所讲「诸法如义者」,也是讲的等观一切法。

  下面一首是说明怎样等观。前面两句是说畜生里面的种类,虽然同是畜生,但是不同类;后面两句是讲佛及声闻,虽然同是佛弟子也是大乘小乘,也不同类。不同,怎么能够看出同?不同是相上不同,体性上没有不同的。如果真正见到性,再给诸位说,相上也没有两样,那是真正入到事事无碍,真正证得不二法门。

  末后这是总说,第一句是讲慈悲,第二句是讲智慧,第三句是讲精进,第四句是讲戒定,第五句讲忍辱,第六句是讲总持,这是用一个比喻来说。前面是法说,这地方是比喻说。大乘人对于六度万行没有不具足的,所以能度一切,一切众生之类他都有能力去教化。这十一首颂赞叹大乘菩萨,我们应当要熟记,应当学习。

  在第八页有一段论文给我们讲解「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不退菩萨。怎样才叫不退菩萨?不退有几种?如何修学?在这一段论文里面都有说明。本论里面说三种不退,在第九页:

  【复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愿欲成佛道。如金刚不可动不可破。】

  这就是成佛的心愿,在任何境界里面都不会动摇,都不会退失,一心一意要成佛。

  【二者。于一切众生。悲心彻入骨髓。】

  第二种不退,这是我们一般讲彻底的悲心,这是菩萨不退的一种。

  【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见现在诸佛。是时名阿鞞跋致。】

  这是第三种不退,『般舟三昧』是讲定。般舟三昧与我们念佛法门关系很密切,念佛法门里面修般舟三昧的很多,这是加功用行精进的修学。得到这个三昧,『能见现在诸佛』,我们要想见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要想见观音势至,都可以办得到。这种三昧的修法在《般舟三昧经》里面说得很详细,它的办法也是克期取证。但是严格讲起来,它也是属念佛三昧的一种,念佛三昧里面最简单、成就最快的,般舟三昧算是一种,在过去打佛七常常采取这个方法。现在的佛七纵然是讲到加香,一天念九支香,还不是般舟三昧的标准,般舟三昧是日夜没有休息、没有睡眠的。在过去人修,一般修的时间是一百天。诸位想想这相当不容易,我们不要说一百天,我们就说七天七夜,一个佛七七天要是不睡觉、不休息,大概就不太容易了。那我们要问问:人家为什么有这个力量?愿力坚强,他一定要成就!我们没有这么坚固的愿力,干了几天太苦了,不要紧,休息一下,我明年再来打,今年就算了,明年再来。明年再不行还有后年,这一生没有成功不要紧,还有来生,这样一耽误,无量劫当中还是不能成就。所以我们功夫不能成就,就是进得少、退得多。人家阿鞞跋致的菩萨是不退的菩萨,他只有进没有退,所以他成就快。这是此地给我们讲的三不退。

  在第十页里面有一段很长的论文,给我们讲解佛教里面一个常识,就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虽然是佛教的常识,大概是一切众生都非常欢喜知道的,为什么?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相好。在此地给我们指出来三十二相是哪三十二种,这三十二种就是世出世间大家公认最好的相,所谓是贵相,贵人之相,福德之相。这三十二相怎样修成的、是在什么时候修的,都有说明。而且后面还有一段很长的论文来做辩论,因为大乘菩萨法里面修相好不是在我们一学佛的时候就修,如果一学佛就修相好,会在菩萨道中招来许多麻烦,会带来很多困扰,这是要晓得的。什么时候修?通常是三大阿僧祇劫以后修。而佛在一般经典里面讲,第一个阿僧祇劫是三贤果满,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要一个阿僧祇劫才修得完,第二个阿僧祇劫只能修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可见得愈往上愈困难、愈不容易,所以第二个阿僧祇劫只能修七个位次。第三个阿僧祇劫时间是一样长,也是要用一个阿僧祇劫,只能修三个位次,就是八地、九地、十地,这三个位次要一个阿僧祇劫才能够修得。这样说起来,三阿僧祇劫以后再修相好,那就是法云地菩萨以后才修相好。至于相好怎么修法、什么因缘要修,这里面都有。

  佛法实在是觉悟之法,因为在自己定慧没有圆满成就之前,人要是生得相好都会带来麻烦,无论是男子、是女人,都会招来许多麻烦,会招到许多障碍,这是我们要觉悟的。你去看看菩萨的相,一个个都非常之美,人人见到都欢喜;看看阿罗汉的相,古里古怪的,看到没有人生欢喜心。你看寺庙里面塑的十八罗汉、五百罗汉,一个个都是奇奇怪怪的样子,人家看到害怕不愿意理他。不愿意理他好,他心清净没有障碍;如果生的相太好,这个也要来拜他、那个也要来看他,不胜其烦!三大阿僧祇劫定慧圆满了,在一切境界里做得了主宰,一切众生都来亲近他,他心里不染不着,心地清净不受外面的干扰,这时候应当要修相好,以庄严的相好来接引一切众生,道理就在此地。所以相好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方便。我们在《楞严经》看到阿难尊者的发心,就是羡慕释迦牟尼佛的相好。由于羡慕佛菩萨相好光明而发心入道的非常多,所以这是大菩萨才专门来修,这是略说到此地。这段文很长,至于怎么修法、三业里用哪一种业去修,都有说明。

  在十三页也有一段很长的故事,是说释迦牟尼佛跟弥勒佛示现成佛先后的因缘。这段故事很有味道,是说释迦跟弥勒他们两个人以前都在当菩萨的时候,亲近弗沙佛。这两个菩萨,一个人自己心清净了,一个自己的心还没有清净。弥勒心清净了,而释迦牟尼佛心还没有清净,就是没有到完全清净。这样说起来,弥勒的成就比释迦牟尼佛高,但是他们两个成佛,释迦牟尼佛在先,弥勒菩萨还落后,什么原因?缘成熟了,释迦牟尼佛那些弟子缘成熟了,而弥勒菩萨那些弟子的缘没有成熟。所以释迦牟尼佛先成佛度化他的弟子,弥勒佛要迟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可见得自行化他两方面都要兼顾。这段故事也非常之好,在这段故事里面有叙说弗沙佛教给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方法,就是菩萨要成佛一定要修六度圆满。布施度圆满的相,这里面有一段故事,就是割肉与鹰,施鸽的缘,这是在第一十五面有这一段故事。十五面第二段,就是说明菩萨六度圆满之相。在布施圆满相这段里面,有几句话特别的重要,在第十八面:

  【汝当自坚。勿得迷闷。一切众生堕忧苦大海。汝一人立誓欲度一切。何以怠闷。此苦甚少。地狱苦多。以此相比。于十六分犹不及一。我今有智慧精进持戒禅定。犹患此苦。何况地狱中人无智慧者。是时菩萨一心欲上。复更攀称。语人扶我。是时菩萨心定无悔。】

  后面这几句必须把全文看完才懂。这故事是什么?是讲帝释天要来试验菩萨的布施,试验他这个心,所以就变了一只鸽子。鸽子遇到老鹰,实在说此地都说得很清楚,老鹰也不是真正的老鹰,也是天人变化的。这地方说明了,释提桓因自己变了个鹰,毘首羯磨自己变一个鸽子,这是两个人商量好了来考一考释迦牟尼佛。老鹰就要吃鸽子,鸽子害怕,飞到菩萨的怀里面去求菩萨救牠。菩萨答应了:我保护你。老鹰不服气,牠说:你救了牠,你也得救我。他说:我怎么救你?牠说:我饿了没得吃,我会饿死。老鹰就跟菩萨商量,牠说:这样好了,你要保护鸽子,你要自己在身上割一块肉跟鸽子相等,我就答应跟你交换。这不是真正的鸽子,毘首羯磨变的,所以拿来秤永远没有办法相等,全身的肉割尽了,还不能相等。释提桓因看到菩萨这样的情形,为一个鸽子舍自己的身命而在所不惜,绝无后悔,这是布施度圆满之相。这就是割肉喂鹰的一段故事,是布施鸽子。

  这段文就是教给我们,菩萨修布施心要坚固,一定要有智慧,在境界里面决定不迷惑,要晓得三界六道的苦少,地狱的苦多。我们一个人发愿要成佛、要行菩萨道,普度一切众生,什么样的苦都要忍受。别人受不了的,菩萨都要能够受得了。唯有为一切罪苦众生,才能够把精神提起来,不疲不厌。向下是持戒波罗蜜圆满之相,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在六度里面,前面两度说得详细,后面四度略说,几句话带过去了。在持戒波罗蜜里面有两句话很重要,也是教给我们学佛做人基本的条件,在第二十二页:

  【尔时须陀须摩王赞实语。】

  我讲的两句重要的就是底下这两句:

  【实语是为人。非实语非人。】

  这两句话就是教给我们做人要从不妄语做起。『实语』就是不妄语,一个不妄语的人他是人。『非实语』就是成天妄语,成天说假话,须陀须摩王他的看法这不是人道,人道是信实的。换句话说,他现在虽然是个人形,而一生当中常常造妄语的口业,这个报身舍了之后,他来生决定得不到人身。这两句话在持戒波罗蜜圆满相里面非常的重要。

  【如是种种赞实语。呵妄语。】

  呵斥妄语,这是我们特别要记住的。向下这是四度,在这十几行里头统统包括了。

  在二十三面第二段,是讲补处菩萨为什么一定要上升兜率陀天,这是将这桩事情的缘故也在此地给我们说明了,这也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常识。譬如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成佛,都是先要到兜率天弥勒内院去当后补佛,补处菩萨。现在在兜率内院的是弥勒菩萨,他是补处菩萨,将来要到这个世间成佛的。凡是补处菩萨都要住在兜率天,兜率天正如同从前帝王的东宫一样,是太子所居住的所在。他为什么要住在这个所在?这有很长的一篇,诸位可以细细的去看看。

  第二十六面到三十一面,有很长的一段文是说明三十二相,在此地说得很详细。这段文字也是为历代注疏讲演的这些大德们常常引用的,凡是讲到三十二相多半都是引用《大智度论》里面的讲法。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段佛学常识,我们应当把它笔记起来,以后看经凡是看到三十二相,就晓得三十二相是说些什么,才不至于陌生。

  在第三十三面,叙说佛在果地上所得到的法,大致上来讲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达、无碍、三意止」。其它的将来在大论里面都有介绍,这地方特别给诸位把「三意止」介绍出来,这只有三句,很重要,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三意止。一者。受教敬重。佛无喜。】

  虽然是如来果地上,我们应当学。弟子们接受佛的教化,对佛生最敬重之心,佛没有欢喜心,绝不动念。『意』就是心,『止』就是像水一样很静,心静就如同止水一样,不动摇。我们凡夫,人家一恭维、一礼敬,几句好话一赞叹就得意忘形。我们看看佛怎样?佛如如不动。

  【二者。不受教不敬重。佛无忧。】

  这句我们在现前看到也有不少这个情形,看到众生业障太重,我们有这么好的法,为什么他不接受,愁眉苦脸的。佛不忧,我们则是忧虑不堪。他不接受、不敬重,缘没有成熟,有什么好忧虑的?虽然是如来果地上的,我们因地上就要学,现在就要学。尤其诸位要学讲经更要学,讲经听的人很多,没有欢喜心;听众都跑光了,一个都没有了,也不忧愁,要学着如如不动。听众之多与寡是因缘问题,因缘要讲求时节,所谓时节因缘。自己真正有成就了,那个因缘就是众生的福报是不是有成就。譬如前面所讲的,弥勒菩萨他早就成就了,他在释迦牟尼佛之先,但是他的弟子没有福,他的时节因缘没成熟,老师虽然成就了,度化不了他。为什么?那些学生不肯听他的。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弥勒菩萨那么样的成熟,但是他的学生成就了,学生已经可以教了,好了,弗沙佛就帮助释迦牟尼佛,你快快成佛,你的学生已经在那里等你。可见得自己成就了,与自己有缘的那些学生他们的福德因缘有没有成就,这才能断定度化众生的机缘,不是单方面,而是双方面。

  【三者。敬重不敬重。心无异。】

  是平等心,决定没有差别。佛住在哪里?佛住在清净平等上,佛住在大慈大悲,这是佛之所安住。度化众生一定是在时节因缘,应机施教,所以他是如如不动,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一般我们所谓八风吹不动,这也就是八风吹不动的意思。

  从第三十四面以下,一直到这一卷末了,是龙树菩萨提出前面种种说法,来从正面、从反面辨别。像这样的辩论对我们来讲就是开智慧的,我们智慧闭塞,往往听了佛菩萨所说,自己认为是懂了、很明白了,其实不然。如果别人从反面提出一个问题来,我们自己感觉茫然不知所云,可见得我们本身确实有疑,不是没有疑。有疑自己没有发觉,经过别人一提起,想想他说的对、有道理。因此《大论》里面像这种反复的辩论,文字占的篇幅很大,它的大主意就是教我们破迷生信,主意在此地。因此我们读《大论》千万不可以有分别、有执着,一定要站在局外来看,才能看到问题的真相。绝对不可以站在某一边,站在某一边你就堕入到争论的漩涡里面去。不但读《大论》我们要用很客观的来观察,读一切佛经、一切佛书都要用这个态度。

  自古以来这些祖师大德们,于佛经论里面因为见解不一样,争论之处甚多。这些争论他们所说的都有道理,不能说哪个有理、哪个没有理,正像莲池大师所讲的瞎子摸象,他摸到所说的都对,不能说不对。摸到大象的腿,说大象像个柱子,他形容的没错,是像个柱子;摸到牠的肚皮,大象像个墙壁,也是像个墙壁,你能说他错吗?不错。但是怎么样?明眼人看的就不错,他看的是圆的;那些瞎子他只摸了一部分,他就执着这一部分,于是就抬杠、就争论。古来这些大德们,在经论里面往往执着自己的见解,反驳别人的见解,莲池大师说:都像瞎子摸象一样。

  他写《楞严经》的批注,批注就是《楞严摸象记》。莲池大师有个《楞严摸象记》,那就说出自古以来批注《楞严经》的大德都是在摸象,但是都有道理,都真正摸到了。我们要想了解《楞严经》的全貌,绝不可以跟着一家之见走,不能跟着一个人走。我们跳出这个圈子之外,把各家的注疏都展开来看,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全貌。要以平等心去看,决定不可以分别执着,不可以说哪一家说得好、哪一家说得不好,不要起这个分别心,所以读一切佛书都要用这个态度来读。这地方他就是用辩论的方法,一个站在正面,一个站在反面,实际上是不是有人辩论?不是的,是菩萨自己假设的,意思就是从各个方面来观察,教我们开智慧,教我们在里面体会到事实的真相。

  在第四十四面这里有一段,会叫我们产生一个疑问,我们看他的问:

  【问曰。若现在十方多有诸佛菩萨。今一切众生罪恶苦恼。何以不来度之。】

  这个问题龙树菩萨提出来了,我们今天看看现在这个世界多可怜,既然佛菩萨那么多,常常讲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我们现在众生苦难到极处,佛菩萨为什么不来?确实是个问题。下面答复的是:

  【众生无量阿僧祇劫罪垢深厚。虽有种种余福。无见佛功德。故不见佛。】

  这个道理,要不是佛祖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想不出来,我们也没有法子能够想到这个道理。从这里看,福报里面分无量的种类,能够见到诸佛菩萨,是无量种类福报里面的一种,佛常常在大经里面讲善根、福德、因缘,三者具足才能够现前,三者要是不具足,就是时节因缘没有成熟。我们看到现在的众生,不能讲没有福报,现在在衣食住行物质生活方面确实是古人所比不上的。今天一个普通的人家,中等人家的生活,给诸位说,是过去王宫大臣都比不上的,这是我们应该要知道的。我们在物质上享受,中人以上的享受超过过去的帝王大臣,这是一种福报,比从前人大。现在你们年轻这一代,比你们父母的福报又大,你们的父母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你问问他,他穿的是什么、他吃的是什么?台湾刚刚光复的时候生活多贫苦,满街上走路的,我初到台北市的时候,台北市满街一般人穿木屐。现在你去找找看,一双木屐都找不到,穿的吃的都考究了,你们这一代就比你们父母那一代福报大。可是你们父母也有一份福报是你们所没有的,那是什么?他们的心地善良,做人忠厚老实,跟现在人不一样。善良、忠厚、老诚也是一种福报,那种福报在那个社会有,而在今天这个社会缺乏了,已经不多见。可见得个人有个人的福报,个人有个人的时节因缘。这段就是给我们讲,『虽有种种余福』,就是别的福报很大很多,但是他没有见佛的功德。下面有四首偈就是解释这个事情,我们将它念一遍,然后再把大意给诸位介绍出来。

  【好福报未近。衰罪未除却。现在不能见。大德有力人。】

  『大德有力人』是指诸佛菩萨、转轮圣王,都是大德有大力量的人。

  【大德诸圣人。心亦无分别。慈悲一切人。一时欲令度。】

  前面一首偈是从众生机感上来说,第二首是从诸佛菩萨能应方面来讲。诸佛菩萨的平等悲心永远没有变更,他的愿望里面总希望把一切众生统统都度圆满,很快的都度圆满。可见得佛度不度众生,问题是在众生这一面,绝不是在佛的这一面。

  【众生福德熟。智慧根亦利。若为现度缘。实时得解脱。】

  第三首讲众生机缘成熟,福德成熟,智慧也利了。那我们问一问,成熟之相是什么?我们必须要晓得,佛法里面常讲「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如果说今天世间一切罪苦众生,佛菩萨不在世间,这个话讲不通,愈是罪苦重的那个环境里面,佛菩萨特别照顾那些众生,这才是真正的悲心。但是佛菩萨在众生当中,众生不认识,他不是以菩萨的态度来出现,也不是以佛的态度来出现,给诸位说,他甚至不是以一个善人的态度来出现。大家都是恶人,你一个人在这里当好人,你能存在吗?不能生存,人家会把你赶出去。物以类聚,所以菩萨也要示现他同等的身分,在这里面以方便法做种子做增上缘,帮助他的福德智慧成熟。没有成熟帮助他成熟,真正成熟之后再以佛菩萨的身分示现,为什么?大家能接受。

  成熟之相,给诸位说,就在孝亲尊师,人人都晓得孝顺父母,都懂得行孝,都知道尽孝,都晓得尊重老师,给诸位说,那个大德有力人、诸佛菩萨就以他的本来面目降生到人间来,这时众生就是福德因缘成熟的相。我们今天要帮助众生福德智慧成熟,我们应当怎么做?要劝勉一切众生修孝道,要把孝亲尊师这个道理讲清楚,功德利益要说得明白,让大家心里能够了解、能够接受,能够照这样去做。做的人多了,众生机感就成熟,佛菩萨哪有不应的道理?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所以我们要记住,孝亲尊师,佛菩萨就出世;反过来说,众生不知道孝亲、不知道尊师,佛菩萨出现于世,那只有帮助众生造罪业,做逆增上缘而不是顺增上缘。所以佛菩萨不会以那样的身分出现于世间,这也是慈悲的示现。无论他示现什么样的身分,总而言之是大慈大悲,是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龙树菩萨在这里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那些诸佛菩萨,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我们所看到的,他所示现的身分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顺行逆行统统都有。而于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悲心,普为众生做增上缘,大经可以给我们做证明。这些事理要真正明白,我们才确实做到断疑生信,自己也知道自己应当怎样来学佛,才破除菩萨道中种种障碍。菩萨道是非常的遥远,菩萨的发心是无量劫,绝不是三阿僧祇劫。要在无量劫当中这样久远的修学,才能够破除当中种种障碍,使我们在菩萨道上一帆风顺,圆满的成就。因此《大论》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也有构想,这部《大智度论》讲完之后,我们决定讲《瑜伽师地论》。这部书我们预定一百次讲完,《瑜伽师地论》也是一百卷,照这个方式来研究也是一百次,两部大论合起来四年圆满。我们能够好好的来研究这两部大论,在大乘佛法上确实可以奠立相当好的基础。有这两部大论的基础,诸位将来读一切大乘经典都不会有困难。所以这段时间是值得的,也是我们应当要发愤、要努力的。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3-1 21:05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闇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因果教育弘化网 http://www.ganyingpian.com/
澳洲淨宗學院 http://new.jingzong.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