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2-20 23:20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53-104)》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八十六集)  2012/11/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86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这个月十一月二号,师长受邀到斯里兰卡,是斯里兰卡总统对于师长长期致力于世界和平、宗教团结的理念、努力给予高度的赞叹,所以邀请师长到他国家去访问。我们看到斯里兰卡的总统,他了解到整个宗教的团结对社会安定的重要性。一国之总统能有这样的认知,是他国家的福气。师长曾经与我们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先生有讲到,要让整个世界、社会安定下来,要把四件事情做好,国与国和睦相处、平等对待,种族与种族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政党与政党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宗教与宗教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只要把这四件事做好,社会安定,国家就兴旺。这四件事都不容易做,都要下很大的功夫。

  而从宗教团结下手,慢慢的可以把这些工作推展开来,因为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超过没有信仰宗教的人。所以让宗教里面这些伦理道德教育能够长期的让宗教徒学习、力行,那他们就是整个社会安定的力量,还有带动良好风气的榜样。宗教领导人要带头来做,宗教与宗教之间和谐、和睦共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这就给世间谱出非常美好的诗篇。因为所有的宗教圣典都教导爱人。首先要从宗教徒、宗教领袖做出来,让没有信宗教的人、让社会大众肯定,进而效法。假如信仰宗教的人不带头和睦相处,这个罪过就大了,违背经典的教诲,俗话讲,「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世间人没有学他还不懂。学了以后更应该勉励、受持,然后依教奉行,还要给社会表演出来,做好样子。

  师长在新加坡的时候,把九大宗教团结在一起,像兄弟姐妹一样。在二OO六年联合国庆祝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五十年诞辰,办了一个活动,探讨佛弟子对整个世界的贡献,其中就有邀请新加坡九大宗教的代表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为世界和平祈祷。我们当时候看到九位宗教代表,他们非常虔诚的各以他们的方式、信仰,至诚为世界祈祷,当场那个磁场非常的祥和。而且他们九个人手拉着手,祝福天下,当场一百九十二个国家代表都非常震动,也非常向往。那怎么做到的?当时候师长主动的帮助、关怀各个宗教。其中有一次伊斯兰教他们要办学校,要募款,还差满大笔经费。当时候发动其它宗教搞了一个园游会,大家各有自己准备的食物、物品,拿出来义卖。九个宗教团结,结果义卖所得超过那笔金额。我相信伊斯兰教很感激所有宗教对他们不分彼此的这种尽心尽力。

  所以师长有这个经验,斯里兰卡的总统他能看得懂这样的善知识,懂得礼请,懂得把他人生的经验、智慧来帮助他的国家、帮助他的社会。斯里兰卡的总统就做到了《群书治要》一个为君者非常重要的德行,叫尊贤。我们从历史当中,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朝代要兴盛,一定是尊重圣贤、尊重有智慧的人。商朝用伊尹,周朝用姜太公,包含唐朝懂得重用魏征、房玄龄这样的贤者,国家很快就大治了。我们看到,伊斯兰教的国家有很多地方让我们很佩服。您看印度尼西亚是回教徒(伊斯兰教徒)多,但是他们非常尊重师长,还颁给师长荣誉博士,这是他们伊斯兰教很高的尊荣,这是他们尊贤具体做出来,我们华人世界都要向他们学习。包含我们马来西亚前首相、现任首相(纳吉首相),他们都非常尊重师长,常常就很多治理国家的问题向师长请教,这都是尊贤。

  现在斯里兰卡的总统,他也有这样的一种德风。斯里兰卡是小乘佛教的国家,境内也有伊斯兰教徒。总统重视贤者,而且他的重视贤者怎么具体表现?「必也正名乎」。就是我们上次跟大家讲到一百六十七句: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路问孔子,卫国国君假如礼请你来辅佐他的国家、治理他的国家,夫子会把哪一件事情先重视?孔子讲到,那一定是先正名:

  【子曰。必也正名乎。】

  我们成语俗话常说,「名正言顺」。就像印度尼西亚前总统瓦希德先生,他邀请师长到印度尼西亚,颁给荣誉博士的殊荣,这也算正名,告诉国人,这一位长者他的智慧,我们要向他学习。假如瓦希德总统邀请师父去,什么都没有表示,师长到人家的国家去,有德行的人都很谦卑,他也不能说他能帮助大家什么、他能讲很多利益家庭社会的这些伦理道德,他不可能主动去要求、去提这些事情。所以在位者礼请圣贤是太重要的事情。斯里兰卡总统这次这么盛情邀请师长,那么肯定师长所做的事情,这个都是让他的国人能够尊重这样的智者、长者,这都是给他『正名』。像齐桓公,当时候用管仲,称管仲为仲父,等于是他的义父。那这个名一正下去,全国哪有不听管仲的话?所以「正名」非常重要。

  我们在团体里面,我们要重用一个主管,你也要在全体同仁在的时候,非常尊重的、慎重的介绍他现在担任哪一个主管的位置。因为当主管,他也要有威信,他连个名都没有,他怎么建立威信?而且慎于始,一开始我们介绍他、肯定他,他会觉得很受尊重,然后大家也会非常尊重他,也了解到他,他是因为什么因缘来,他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来做这个事情。假如没有给他这个名,名不正,他没有名他就没有名分。分,是他的本分,他该做的事情。没有给他名分,他又去管一些事,虽然是好心,人家闲话就出来了,「他有没有这个职权?他管我们这些事干什么?」假如有一个很好、很有才干的人到你的团体来,你没给他正名,他可能三天就走了。他没有受尊重,而且他有能力,他是懂行的人,他都没有名正言顺,他也不好去为这个团体尽什么力。

  所以从历史当中,「正名」都是整个因缘成败的关键。汉朝汉初三杰,韩信、萧何,还有张良。韩信是带兵非常有能力,他是多多益善。当时候请韩信带兵还行拜大将军之礼,那也是正韩信之名,他就在整个军队当中有很高的威信,他可以凝聚所有的军心。所以这个正名不可小看。

  我们想起历史当中的一个情境,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智者,连他的对手司马懿都称他叫奇才,可见他智慧、能力令人折服。孔明先生出山才二十七岁,我们从历史当中,有时候想一想,差太多,太惭愧了。当然能请到淡泊名利的圣贤人,靠的是诚心,靠的是爱民之心,才能感动对方。诸葛亮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你用这些外在的物质、荣华富贵是不可能能够请得出他的。孔明二十七岁遇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里讲,「谘臣以当世之事」,推心置腹聊天下的形势。结果就在聊的当中,孔明的三分天下的策略就出来了,「隆中对」。孔明感刘备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隔天拿着佩剑、拿着琴就跟着刘备走了,舍下家庭去辅佐刘备这样的明主,为天下的苍生谋福。一出去,接二连三都是很不好的危机出现,所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经过二十一年。孔明刚出山,关羽、张飞这些大将根本也不认识这个人,可能也想都是读书的人,打仗到底懂不懂,都还摸不清。所以刘备「必也正名乎」。所以从历史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得到正名的重要。名正言顺,所有的人都听他的。

  【名不正。则言不顺。】

  可能很多批评就出来了,讥嫌、背后讽刺就出来了。当事人又觉得没有立场,那言都不顺,言语都不能顺理成章,办事就更困难。在团体当中没有名分,讲话威信不足,事情就办不成。办事不易成功,人家的配合度就有限。而且你批评的声音出来,整个团体的人心都会受影响。办事都办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平常的事情都很难去执行,更何况是全国性的礼乐教化,那工程更大,就更不可能兴起。我们看周朝,周公制礼作乐,但是周天子武王、成王都是给予周公极高的礼遇还有地位,他才能够发挥出来,制礼作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礼乐不兴起,老百姓就没有很好的教化;没有很好的教化,他会做错事。这个时候在位者又没有反思到自己没有好好教育的缺失,看到老百姓可能又会指责老百姓。这个时候治罪于百姓,这就不恰当,用之不当。曾子有讲,「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你上位者没有制礼作乐,没有推展伦理道德教化,老百姓不懂道理,他做错了,你只想着处罚他,这个是变成暴政。孔子在《论语》当中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你不教他就处罚他,这已经是暴虐的行为。所以只要礼乐不兴,你刑罚纵使法制很完善,还是没有办法让社会风气改善,也会用之不当。因为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出了问题,应该从这些地方去思考、去改善。然后用刑罚一定要公正才行。

  【刑罚不中。】

  刑罚用得不妥当,或者立法也没有很周详的规画,很多情况出现就赶紧立一个法,考虑的也不是很周详。『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

  人民就感觉手足无措,他不知道怎么做好,这天下就要乱了。就像现在很多国家立法,不能体罚小孩,连父母都不行,老师就更不用讲。看起来这个法律好像要解决问题。我们现在看孩子的心态,产生什么?父母不可以碰我、老师不可以碰我。你说这个法律能解决根本问题吗?这个「罚」是一个行为,他存心妥不妥当才是根本问题,而不是变成这个罚的动作,你在那里作文章。几千年来父母处罚孩子,那是管教他、疼爱他,代代都出圣贤、孝子。现在父母也不能处罚孩子,请问我们现在出得了圣贤、出得了孝子吗?所以法律是症状解。甚至法律的设定考虑都要方方面面,不然你只看到表相、看到一角,那个法律一出来,流弊马上呈现。所以你看现在的孩子,「儿童保护法,父母谁都不能够打我」,他的气焰愈来愈高。所以民无措手足,连父母都不知道怎么管教孩子,老师都不知道怎么管教孩子。所以这些立法者都得要有经教的指导。凭着个人的好恶去立法,那影响的面就太大了。

  这段话后面《论语》的原文就讲到,「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他用一个名词、他讲一句话,一定是符合事实的、一定是顺理把它讲出来,必可言。言之必可行,而且符合道理,又能行得通的。君子无所苟而已矣,君子讲一句话都不随便,而且他讲这句话、讲这个字都是名符其实,都在这句话当中,提起人的本分、提起人正确的态度。

  比方《弟子规》上讲的,「称尊长,勿呼名」,这是符合人情事理。我们假如讲,跟孩子都要平等,所以可以直接叫父母的名字,那麻烦了,现在孩子很傲慢,直呼父母的名讳。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这样的话怎么可能可行?这样的话流弊会非常大。但是大家冷静看,现在多少国家、地区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所以为什么天下大乱?全世界不听他老祖宗的话,不听圣贤、经典的话。我相信,能传几百年的民族决定是「称尊长,勿呼名」。称尊长呼名的,几十年,这个社会就大乱了。因为「称尊长,勿呼名」是礼教。礼教就好像防止水患的堤坝,你今天把堤坝拆掉了,那个水很快就要淹出来,造成水患。所以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一年不如一年?这些伦理道德、礼乐教化都没有了,他哪有可能不放纵自己习气的道理?以前的人很懂这个言语谨慎的态度,在孩子面前不敢随便讲话,都是慎重对待。

  在《韩诗外传》第五卷当中有提到,我们把这段来体会一下这个名正言顺。屏幕上有,请大家看一下。「孔子侍坐于季孙」,孔子有一天陪着季孙坐着。刚好,「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季孙的总管,宰通是总管,来向季孙报告,说国君派人来跟我们借马,这个假就是借的意思,可以给他吗?大家注意,大夫的一个家臣对国君,说国君他来借马,可以给国君马吗?大家听出来什么味道?一个底下的臣民对国君有没有尊重?谁造成的?他的领导嘛,季孙造成的。季孙假如一言一行都尊重国君,他底下的人会这么讲话?「国君要来借马,借不借他?」一国之君!

  结果孔子刚好听到这个话,孔子说:「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看孔子在对话很有修养,他没有指责,孔子说,我听说国君向臣子拿东西叫取,「谓之取」;「不曰假」,不能说假,就是不是说借,是拿、取。为什么?国家是国君的,怎么这个国家的东西变成你拿去借给国君?这都倒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国之君,这个国家是他管理的。您看,这些大夫、群臣都是私心,都是「我的」。「季孙悟」,季孙听了也难得,他有所领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从今以后,国君来取东西都要叫取,不能说假,就是不能说借。他藉这个机会教育他底下的人。当然,不是做给孔子看的,以后在这个一言一行当中,都要把恭敬提起来,这种分寸都要表现出来。

  「孔子曰正假马之言,而君臣之义定矣」,一个字就把君臣的义要彰显出来,所以「《论语》曰:必也正名乎」,孔子这一个字把君臣颠倒的状况把它导正过来。为臣的心态,你道义在哪里?你要感激,所有的物品都是君上所赐,你要感君恩。怎么变成拥有了以后,还对国君是这样傲慢的态度?接着又讲到,「《诗》曰:君子无易由言」,君子不轻易说话。就是刚刚《论语》原文,「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不能随便、不能苟且。

  所以恭敬的态度都要在一字一句,都要在生活细节当中,要体现出来。比方我们现在跟人家借东西,不主动去还,还要人家来要,好像借你的人还要来求你,这个态度都很不妥当,这个都离人道太远,做的行为都不符合人性了。包含上一次我们讲到,你下属要请假,给上司请假,你应该说:「可不可以?团队、单位最近这样忙得过来吗?我方便请假吗?」而不是说:「我要请假,你看着办!」那这个态度、言语符不符合君臣之义,就是截然不同的情况。但这些假如没有能够去观照,可能我们每天都在犯过失,自己不清楚。包含在家庭里面,你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了以后才找父母商量,那好像是强迫父母中奖一样,都得听你的。这个都是缺乏恭敬、谨慎的态度。所以处世一定要一心敬慎。

  我们接着来看一百六十八句,是六十四卦当中其中一卦「家人卦」的彖辞。我们一起念一下: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这一卦叫「家人卦」,它的这些教诲对我们齐家都非常关键。经文一开始就讲到,这个「彖」也是孔子所作的「十翼」之一。彖有分「上彖传」、「下彖传」。孔子做这个「十翼」就是彰显整个《易经》的义理,怕后世不能深明《易经》中的大意。「家人」这一卦当中,展现的是『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女子她守正道,居家内。守她的道,必然有她的本分。

  我们看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它的纲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伦是关系,五种人与人的伦常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没有再超出这五种。而五伦,你要去照着这个道去走,要守十义,所以叫五伦十义。义是什么?义是本分、义是义务,而不是权利。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常讲权利义务,其实尽了义务,自然就有大利益;不尽义务,只争权利,最后天下大乱,最后只会自私自利,只想自己。没有道义,就什么事情「我的利益在哪里?」谁敢跟我们合作?这个家哪有不乱的?孩子没想到要孝顺父母亲,马上想,我同学都有什么玩具、我同学都出国留学,你们也要满足我。都满足他的利。

  所以老祖宗通达这些人性的发展,哪有讲利的?连商业,一般的人都说,是最重利的。但是几千年来最成功的商业团体、商业领导者就是不讲利的。我在安徽一段时间,安徽历史当中留名,叫徽商,他们传了千年、百年的商业界的箴言、教诲是什么?「利自义生」。利从哪儿来?从服务人、从对人的道义来的。你看同仁堂三百多年,比美国多一百多年,国家有难的时候,倾家荡产都出来做。它做任何一个药物,它要对得起消费者。「炮制虽繁」,你要做那些药手续很繁杂,必不敢省这些人力、物力,你省了之后,把人家病治不好,或者反而治出问题来,你怎么对得起良心?三百多年不衰的企业,你到外国去找找看。你真的外国找得到,绝对不是把利摆在前面的,一定还是把道义排在前面。古今中外,真理不会变的。

  所以看到留名青史的这些商业界的道德代表,都给我们表演「利自义生,财自道生」。钱财从哪来?尽道义来的,做好自己服务他人的本职工作来的。那他怎么可能会去做黑心食品出来?做黑心食品,不就是为了自己得更多的利而去损害别人而已吗?商业且都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都是道义而不是功利。所以现在偏离了道义,商业不讲道义,乱象丛生。现在不是商业有这个问题,现在连家庭都有这个问题。家庭应该是不谈利、不计较的地方,现在都功利渗透到家庭里面去了,连父子、兄弟都在争利。所以整个教化,从根本的人心一偏差了,种种乱象必然在家庭、在社会、在各行各业呈现出来。

  所以为什么家庭把教育孩子摆第一位?为什么国家把教化摆在第一位?不是没有道理的。教化一忽略,乱了以后,真是回天乏术,你再多的钱投下去、再多的力量投下去,都不容易扭转。所以医学的人讲,「不治已病治未病」;政治上,「不治已乱治未乱」,这个预防,教化重要。《汉书》上就讲到,「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这些历代古圣先王莫不是以教化为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具体呢?「立大学以教于国」,在首都设立大学,教化读书人、教化首都的这些人民。「设庠、序以化于邑」,「庠、序」就是市、县这些单位所设的官校,来教化这一方的百姓。所以重视教育。

  而「家人卦」里面,其实也是在强调教育。而且这个教育,身教为先,你得要先做榜样。男女要正位,就是他守本分。夫妇先做表率,后代子孙当然效法学习他了。而他们都是重义不谈利,家道就树起来。我们曾经跟大家分享「崔唐乳姑」。崔氏家一个老太太,她年轻的时候侍奉她的婆婆,她婆婆牙齿都掉光了,她每一天恭恭敬敬的先去给自己的婆婆喂乳,因为她婆婆没办法咬东西,才去给孩子哺乳。她没有私心,她都一心想着老人,奉养公公婆婆。所以她底下在唐朝出了几十个大官。你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她后代效法学习。

  「女正位」,女子她的正道、她的本分,古人重视女子相夫教子。而男女之间,整个特质不同。女子细心,女子柔软,包含女子要怀胎十月,孩子跟她的关系特别密切,一体的,她对孩子那种关爱出于天性。而且孩子生下来,三年左右离不开母亲的呵护,母亲三年影响他一辈子。「三岁看大,六岁看老」。而一个家族能不能兴旺,后代是关键,后代教好,家族就旺了。所以把家族里面最重大的事情交给太太、交给母亲。古代祭祖的时候,荇菜都是媳妇拿去祭祖的,这表很好的意义,就是祖先看到媳妇,这个媳妇这么有德行,祖先欣慰。所以女子居于家内,相夫教子。

  而现在的女性,确实在这个时代也很不容易,很辛苦,又要顾家、又要出去赚钱,女子她所承受的工作,还有家庭的压力,就相当大。而且要教育好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操持好整个家务、整个家庭的气氛,这个都要煞费心血。实实在在讲,两边都要兼顾,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假如因为工作忽略了教育小孩,这个孩子到青少年、成年以后问题就很多。我们夫妻留再多的钱,假如孩子没教好,后半生还是一大堆烦恼。所以古人他对于家庭,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确实有他对人性上的理解。男人属阳刚,他去承担经济的负担,他去外面承受众多的风雨,男子是天,扛起来保护这个家,这个也都是顺着男女的特质。

  其实持家,「勤俭为持家之本」,不见得说两个人出去赚就一定赚得比较多。当然,也不能说我们看了这段经文之后,回去马上找先生,「我不工作了,要听经典,明天我就不上班了。」铁定可能你先生要跳起来,你公公婆婆要跳起来。任何事情做调整都要循序渐进,都要水到渠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做好沟通。动作太快,好心造成误会、造成误解,甚至最后不让你学传统文化都有可能。所以要柔软、体恤,我们所做的每个动作、所讲的每句话,给对方的感受,对方能不能理解,这个都要敏锐,能感知,才能循序的去做好一些沟通。

  我们一些朋友,他们确实夫妻有共识,真正太太在家相夫教子,结果反而比较能存钱,一个赚比两个人赚还容易存钱。后来他就体会分析给我听,他说,「太太不在家,吃全部是外面的,那个算一算,很贵。孩子的健康比较不好、孩子学习不好,都要花钱。可是假如都有妈妈在做这些事情,这些花费都没有,反而存得了钱。」假如我们一直顺着社会这些潮流,铁定都存不了钱。大家冷静,我们这种花钱的方式跟美国学的,美国现在是全世界欠人家最多钱的。哪是说夫妻一起出来赚的就够花了?所以勤俭,不随这些奢靡之风气去走,你的家才能够安定下来,而且你的孩子也不会奢侈。

  所以经文当中说,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各守其本分,这是天下的大义,就是天下间的大道理。偏离了这个道理,乱象就会出来。我们在这个时代必须非常冷静去观察、去思考,为什么很多做法几千年都没变,我们一变就出问题?因为你一变,就跟正道不应,就跟常道不相应了。所以《左传》说,「人弃常则妖兴」,你一偏离常道,奇奇怪怪的事情就出来了,你再怎么努力,家还是治不好,问题很头痛。

  我们在这一百年,有一个态度要很冷静,好像以前的是旧的、是落后的,可是我们现在的乱象空前的,这五千年来没有发生的事,我们一堆。你看现在男女关系的混乱,堕胎,全世界一年有五千万,这在人类历史当中没有看过。五千万是什么?杀害自己的亲生骨肉!老虎都不会做的,猛兽都不会做的。人偏离了正道。所以五千年来,每个朝代的建立,首先做哪件事情?「制礼作乐」,人民才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守礼法。没有守礼法,就随顺自己的好恶、欲望,非常放纵。我们曾经还遇到一个女子,堕胎十三次,她讲这个的时候是有点炫耀的味道。我们听了是很心疼,她不懂,没人教她。所以要很冷静。她上学上了那么久,她在家里都多少年了,怎么父母、老师不教她这些最重要的做人态度?她羞耻心都没有了。这些「务本」的经句我们接着还会再讲。就看到现在的社会现象,确实重末轻本,他就偏离正道。所以这些乱象会出来不是没有道理。

  我们来看两百三十二句,在一百零五页。我们几千年来,每个朝代都制礼作乐,每个朝代是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你现在偏离了这个轨迹,混乱出来了,而不是现在老祖宗就提醒我们,在《礼记》当中都点出来。经文当中讲到,「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天子诸侯之间,这些诸侯是臣,他们固定时间去朝拜天子,这个就是君臣之义、君臣之礼。「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诸侯国之间,他们也有聘问之礼,互相往来、常常沟通,才不会造成一些误会、冲突。大家看现在国与国之间争斗不少,但是国际间有没有像古代天子制礼,诸侯之间都有这种礼节,充分交流,互相尊重、关心,才能够让诸侯相尊敬也。我们现在不只是国与国之间没有这种礼节,包含人与人之间都没有礼尚往来,遇到很多事情也没有直接去沟通,充分沟通,然后就自己在那里想、在那里怀疑。所以很多的误会都来自于没有这种礼节上的互动、关怀跟充分的沟通,所造成误会、隔阂。

  「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这个丧礼、祭礼是用来表达臣子、孩子对于君王、对于他自己父母、祖宗的那种感恩之情。你常常祭祖,缅怀祖宗的恩德跟庇佑。都不祭祖了,你看现在的人都觉得,我有这个福气都是我自己拼来的、都是我的本事。一有所作为,甚至跳槽,甚至把本来公司的人统统都挖走。当初领导的重用、知遇之恩,连想都没想起来。为什么?没教化、没礼教,人都忘恩,都把自己摆第一位了。所以再读这一段文就可以体会得到,为什么现在这些乱象会出来?因为没有这些礼教。现在的人连爷爷奶奶、曾祖父母的墓在哪都不知道,都不会去感念、去祭拜。老祖宗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个也是在我们「务本」的八十一页,一百七十八句。人心没有知恩报恩,哪有不乱的道理?「慎终追远」,对于父母过世时的丧葬非常慎重的去谨守礼仪、去办好,当然在这个礼仪过程当中,凝聚整个家族,然后缅怀父母、缅怀祖宗之德,让所有的家人来追思;「追远」,是对于已经亡故的父母、祖先,都能在重要的节庆,依礼来祭拜、来缅怀祖德。这都是不忘其本,所以「民德归厚」,风俗民情就在这些礼仪教化当中就趋于淳厚、善良。这个是丧葬之礼、丧祭之礼。

  而事实上,比方说父母生日,这个都要感恩,时时提起,父母生日的时候,拜父母、感谢父母。陈真老师她们兄弟姐妹三人,都是每一次父母生日,都给父母磕头。我听了很感动,也曾经去参与,也给老爷爷、老奶奶磕头,很欢喜。有一年,她们给父母磕头,刚好那一段时间她家里在整修,油漆工刚好那一天在她们家做工,看到她们给父母行叩头礼,很感动,结果工钱少收了不少。人家很感佩,现在还有这样的家道。这个代表人性本善,这些礼教有继续这样承传,看到的人都感动,都愿意这样子去做。听说国内很多人用传统的方式办婚礼,现在响应的人愈来愈多。所以好东西禁得起时代的验证。

  接着经文讲,「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这个乡饮酒是整个家族,以前的家族,少的话一、二百人,多的七、八百都有,在乡饮酒当中,都是年长的坐前面,都有他的长幼尊卑,哪怕你是国家的干部、中央级领导,都照长幼排。这个很可贵。为什么?你不能有钱、你不能有地位了,你的气势就压到曾经爱护过你、帮助过你的这些长辈。古人纵使做到宰相,回到家里,你要侍候你父亲的客人。可能这些客人都是你的属下,但你回到家,要守这个家道,他是你父亲的朋友,是你的长辈。你假如走回家里去,你父亲的客人还要起来跟你,「宰相你好」,那气氛也怪怪的。回到家你就是儿子,你要守这个家族的一个伦常。回到家还是大官的气势,那就亏为人晚辈之道。在这些礼仪当中,人们都会很自然提起这样的一个态度。

  「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在整个婚礼当中,每个人提起道义、本分。包含太太迎娶回家,太太从主人台阶上去,婆婆站在客人的台阶上,这代表把操持家庭的重任交给媳妇了。这些礼都很能让人家提起她应尽的义务。男女之别、男女之职责,在婚礼当中体现出来。

  「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防止水之所自来也」,礼节它是禁乱于未然,它是禁止混乱发生的源头,其实就是人心的教化,就像堤防能够防止洪水泛滥的道理是一样的。「故以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所以认为旧的堤防不用了,反正现在又没事,把它给摧毁掉,迟早会遭到水患。「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认为旧的礼仪没有用处,而舍弃它、丢弃它,一定会有祸乱发生。而我们很冷静看,短短这二、三十年来,整个社会风气快速堕落,就可以了解到,没有伦理道德、礼教,真的那个祸患的速度会让人确实措手不及。现在当父母的人都觉得怎么孩子变成这样?他整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没有很能够符合这些礼教,他就没有办法防患未然。

  接下来讲出了会有哪些祸乱。「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因此婚姻的礼法如果被废弃了,则夫妇之道苦,就是夫妇的道义就会衰败,而相处痛苦。现在离婚率这么高,根源就是没有礼教。我们看整个婚礼的过程当中,都是责任。可是现在男女他都还没有这种对家庭的责任,他就因为情欲走向婚姻,甚至于未婚生子,都无礼教、没有羞耻心了,哪有不混乱的?所以大家冷静看,自由恋爱以后,未婚生子,那已经是没有办法制止。这个就是根本没有堤防,哪有洪水不泛滥的?没有礼教,哪有欲望不放纵的道理?这个几千年前就点出来了。而我们再冷静想一想,男女找对象,他才二十多岁,他人生的经验、历练够吗?他找对象的标准在哪里?他的眼光会超过他父母四、五十岁,超过他爷爷奶奶,或者他家族里面七、八十岁的长辈看人?这个问题大家想,我就点到这里为止。

  那好,大家都要顺着自己的好恶,很崇尚自由恋爱,苦就要自己受了。所以现在一百对夫妻,快乐的有几对?可是根源在哪?根源在还没有走入婚姻,根本就没有婚姻的责任感跟道义,那出问题是必然的,不是侥幸的,铁定要出问题。没有道义,现在的诱惑这么多,哪顶得了?所以背叛另一半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孔子《诗经》里面第一篇就点出来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连鸟类都知道要守贞节、要终生不移。这样的心境,现在走入婚姻的人没有被这样教育,那婚姻它就基础非常的薄弱,一个不高兴、一个吵架,就可以离婚,那不把婚姻都当儿戏了吗?所以诗教,《诗经》的教化重要,「温柔敦厚」,让人有这样的温良、善良、和睦又厚道,尽本分、重道义,这是《诗经》教化的效果。

  所以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淫乱邪曲的罪行就会增加很多。而且淫乱以后,不只家庭失和,甚至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凶杀这些案件。因为另一半不忠,会让人生气到他会豁出去,他会为了要报这个怨恨,哪怕是死刑他都在所不辞。我们看到一些案件就可以感觉得到淫乱的祸患。另外一半不忠,连另外一半的父母都杀害,他这个忿怒太强。所以「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要慎之又慎。

  可能有人会说了,「我们是自由恋爱,我们夫妻也很好,白头偕老。」那是你夫妻。请问现在几对夫妻像你夫妻这样呢?那我们不能「我可以了」。可是假如我可以,但是一半以上的大众不可以,那是不是要思考,「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你的眼光可以超过父母,这样的孩子有几个?古人,「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他思考的是往后所形成的风气,他不是只有一个人可不可以的思考而已。妳说,「我可以在外面赚钱,我也可以把家里治理好」,妳可以,其它的太太行不行?假如就因为妳可以,妳来带动,大家都工作,都变成职业妇女,职业妇女愈来愈多愈来愈多,家庭问题愈来愈多,那妳在那里登高一呼,妳要不要负因果责任?

  现在民主时代,话都敢讲,带动了风气以后,谁来负责任?当时候那些倡导男女关系要开放的,这些人有没有出来对着荧光幕道歉?现在几乎都控制不了了,很多国家根本就没有办法教化青少年男女的问题。所以「君子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你讲每句话,你的角度可以,社会呢?大众呢?都要慎言。不然很可能我们一个不是很客观妥当的言语,造成身边的人都受我们影响。所以给人家建议,得要客观了解他的状况、得要客观了解整个社会的状态,不能乱讲。

  「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斗争之狱烦矣」,乡饮酒的礼法如果在家族里面被废弃了,那么长幼的等级、秩序就会丧失。一个人在家不尊重尊长,他出去哪有可能不跟人冲突的道理?在家不敬尊长,出去跟同学、跟同事铁定摩擦,所以争斗的刑事案件就会频繁发生。所以古人对人性洞察它的发展,怎么长善、怎么救失,从这个人性的源头去对治祸乱。「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这丧礼、祭礼废置了,臣下、儿子的恩义就会愈来愈淡薄,而背叛死者、亡者的这些恩德教诲,甚至于忘了身边这些亲朋好友、给我们这些恩德的人,就会愈来愈多。而没有教化的人他体现出来的一些心态,就有恩很容易忘。大家看现在年轻人,一点小事就气父母、骂父母,恩完全提不起来。这个都是从小没有这些礼仪摄受他的心、教化他的心,对他人生长远的一种人格的塑造,所以很容易记怨忘恩。首先要从我们做出榜样,「恩欲报,怨欲忘」,哪怕是滴水之恩,常常给孩子、身边的人提起来,你那个厚道、知恩报恩就传下去了。古人是,人家给他一碗饭的恩,他发达之后,怎么样都要去报。韩信就报一个女子给他一饭之恩。

  「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败起矣」,这个聘问之礼和朝觐之礼如果废弃,君臣之间、国与国之间就没有那种情义、道义,所以整个君臣的名分就会发生错位,而背叛侵陵,背叛、侵犯、欺凌君主的行为就会出现。所以现在地方不听中央的话,这都是缺乏礼义教化,他掌权之后就是自我为中心。包含在企业界,不念老板的提拔之恩,跳槽,这些现象就很难避免。所以真的,真理不能变,常道不能变,我们一定要很明白五常、五伦、四维、八德,就能把整个社会、家庭安定下来。

  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