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阿弥陀经要解(第三集)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2-17 10:41
標題: 阿弥陀经要解(第三集)南无阿弥陀佛
敬摘自《净公上人景美华藏图书馆阿弥陀经要解讲记60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1-004-0003



  诸位同学,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三页第七行,科判:第五「解经玄义」。蕅益大师是依天台教义来解释这一部经,天台家所用的我们称作「五重玄义」,也就是用五条纲目来解释这一部经的要义。第一是「释名」,解释经题,第二是「辨体」,第三「明宗」,第四「显用」,第五是「教相」,我们讲到的时候再说。

  圆瑛大师在此地就玄义这两个字略略的给我们说明它的意义。玄义,经中玄妙的义理,「乃一经之纲要,先行提挈在前,发挥明了,至后经中余义,易于领会」,这几句怕初学的同修听了还是不明白,我们简单的说明。说玄义它有两种作用,第一种对初学的人来讲,我们还没有讲解这一部经,先把这一部经全经的义理简单做一个纲要来介绍,我们一听就晓得这一部经的内容,虽然还没有讲,还没有读,全经的内容就明白了,可以提起研读的兴趣。我们听了,这部经不错,很有价值,值得我们来听,值得我们来研究,它有这个作用。对老同修,它的作用便于观照。老同修对于经都很熟悉,经文都能背诵,意思都能说得出来,但是经中玄妙的义理,每个人的见解不一样,听听法师讲这个玄妙的义理,这是法师独特的见解,不同于讲经。讲经是按照经文来讲,大致上是差不了太多的。

  可是玄义,各人看法不一样,能够看到大师的见地,看到他的功夫,这样能够帮助我们自己解行,对老同修有这样的作用。在从前丛林里面讲玄义的时候,没有人不来听的,各个都来听,讲经的时候倒未必有人来完全听经。老同修他不太愿意听经,他自己要用功,去修行,但是讲经玄义的话,他一定会来,因为帮助他自己提升境界。我们看第一段:

  解【第一。释名】

  解释经题。

  解【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

  这是玄义里面的第一段,说明「佛说阿弥陀经」,在七种立题之中,它是属于「单人立题」,这个我们也不必多说。讲堂里面是长期讲经道场,这七种立题我们讲得很多了,它是属于单人。「佛说」,这个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人。「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也是人。这个题里面没有法,没有比喻,所以叫做「单人立题」。下面这是一个字一个字来解释,请看《要解》,小字不要管它。

  解【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

  本经经题第一个字,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这五个字都是印度梵文音译,「释迦」翻作能仁,仁慈,「牟尼」翻作寂默。通常我为了诸位容易明了起见,我将释迦说为仁慈,牟尼是心地清净,是清净寂灭。寂灭,寂是寂静,灭就是灭烦恼,他心里不起烦恼。「佛」这个字是「觉」的意思,就像六祖所讲的「心中常生智慧」,又能大慈大悲,这个名号里头就是这个意思。

  佛为什么到我们这个世界来?是为了大慈大悲的愿力,他不是业力来轮回受果报的,他是乘愿再来,是乘大悲愿,示现生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世间苦,五浊恶世。我们在《疏钞》里面读过,将来在《要解》里面还要提出来研究讨论。如果你要是真正觉悟了,五浊真苦,种种逼迫,我们才真正肯发心修离苦得乐的法门。

  『以先觉觉后觉』,「先觉」是自觉,这旁边有小字的批注,把句子里面的关键都给我们点出来了,非常的难得。他老人家能自觉,自觉而后觉他,帮助我们也觉悟。下面的两句实在是难得了,『无法不知,无法不见』,正是所谓全知全能,我们看了这种字样有没有怀疑?释迦牟尼佛真的是全知全能?给诸位说,真的,一点都不假。不仅佛是全知全能,我们每一位同修,哪一个人自己不是全知全能?各个都是,不仅是佛一个人有,人人都有。佛给我们说明,「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全知全能,「无法不知,无法不见」,是一切众生各个都具足这样的能力,不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他们专有。

  我们虽然有,现在「无法不知」变成了无知,「无法不见」变成了无见,这个原因是什么?我们把智慧德能失掉了,怎么失掉的?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由于「无始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坏在这个地方。《起信论》,马鸣菩萨告诉我们,「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把我们的本能失掉。失,给诸位说,是暂时的失掉,不是真的失掉,因为你迷惑,能力它不能现前,一下觉悟了,这个能力立刻就恢复了。可见得这个失不是真正失去,因此我们自己一定要建立信心。

  《起信论》上说得好,「本觉本有」。无所不知,无法不见,这种能力是本有的,本有当然可以恢复。「不觉本无」,像我们现在迷惑颠倒、愚痴、烦恼,本来无的,本无的当然可以断掉,这是没有怀疑的。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建立信心,知道自己依教修行必定能成就佛道。再看第二个,第二十五页第三行:

  解【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

  这个意思前面曾经看过,佛说《阿弥陀经》比说一切经都欢喜,为什么?因为这个法门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的第一法门,教一切众生得究竟的利益,那怎么不欢喜?佛想帮助我们,这个法门才是真正帮到家了,帮到究竟圆满,比说《华严》、比说《法华》还要欢喜。可是这里头也得有个条件,什么条件?众生成佛的机缘熟了。你看看这个字上,这个很重要的,不是成菩萨的机缘,是成佛的机缘。换句话说,这个法门是教你成佛的,多久成就?一生成就。我们这一生往生,往生一生成佛,你看看多简单,当生成就的佛法,一点都不假。

  我们要问了,什么样子才叫成熟?凡是对这个法门,你见到、听到之后,能够死心塌地的依教修行,这一生当中决定求愿往生,没有第二个念头,这个人就是成佛机缘成熟了。这个法门,或者听,或者看到了,他不相信,或者相信了,他没有意思修这个法门,或者修这个法门,他就懈怠懒惰不肯精进,这个是成佛机缘没成熟。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是不是机缘成熟的众生,如果机缘成熟的众生,就跟此地所讲的,佛看到你非常的欢喜,因为你这一生成就了,不要再等到第二生,所以说『悦所怀也』。再看底下一句:

  解【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

  经题里面的『阿弥陀』。『彼土』是说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有特别的悲愿,我们常讲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出在《无量寿经》,意义就是他用四十八愿来接引信愿念佛的众生。这个信,念佛就是行,信愿行三个条件统统具足,佛就来接引他。如果这三个条件不具足,那与佛就没有感应。三个条件统统具足,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临命终时一定来接引,接引这个人他能信,他也愿意去,又真正肯修,这个念佛是行。

  古德讲,这个《要解》后面说,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看信愿是不是具足。念佛功夫的深浅,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品位高下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因此临终十念也能往生,那是我们常讲的下品下生。他念佛没有什么功夫,只念了十几声,但是他的信愿具足了,他能往生。佛念了太少了,所以这是下品下生。

  所以像我们诸位同修,你们的佛念得不少,如果具足信愿(不往生则已,那就不谈了),要往生绝对不是下品下生。所以你有功夫,有功夫,但是你没有信、没有愿,那也是枉然,就是念了一心不乱了也不能往生,为什么?没信愿。三个条件统统具足,这样佛才能接引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处?好处太多,说之不尽。这个地方给我们点醒,点了一条,这一条就不得了,『永阶不退』,这一条太难太难了,只有在西方世界才能做得到。诸位翻开二十六页,你看第三行的当中,这里讲到「永阶不退」了,什么叫永阶不退?永远不退,一生成佛。

  经论里面常讲,一个人修行到成佛,如果不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是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但是唯一一个例外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它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为什么我们娑婆世界想成个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诸位要知道,进得少,退得多,进进退退才要这么长的时间。我们这个世间退步的缘太多了,哪一个人能够把握得住?又哪一个人能够说生生世世都把握得住?这一点不容易。

  顺境可以叫你退转,逆境也能叫你退转。你学佛了,凡是遇到事情样样都不如意,「算了,我不学了」,退转。顺境学的时候,样样都很自在,结果自在多的时候,把学佛给忘掉,也退转。顺逆之缘都能叫我们退转,何况此地寿命短促,一入轮回,把前一生的修行忘得干干净净,诸位想想对不对?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都是修行人,你能记得起你前生修行吗?忘掉了,忘得干干净净,这一生从头再来,这多苦!生生世世都是从头再来,所以才要三大阿僧祇劫。如果我们永远不退转,一生就成就了。所以要能够把握到永远不退转,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最大的好处,寿命长,无量寿。佛无量寿,佛跟大众寿命都差不多。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世间,他住世寿命八十岁,他老人家是八十岁入灭的,我们这个世间人差不多是七、八十岁这样子,八十岁左右,佛的寿命跟大家寿命差不多。阿弥陀佛既然是无量寿,那边所有的人都是无量寿。这寿命长,寿命长没有隔阴之迷,不要再投胎了,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优点,最大的特色。

  说到「不退」,这个地方给我们讲「不退有三」,是本经里面所讲的三不退。第一个是「位不退」,「趣入圣流,不退坠凡夫地」,只要你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也不会再退到我们娑婆世界来轮回,没有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退。为什么不退?到后面还有详细的说明。第二个「行不退」,「恒常度生,不退坠二乘地」。这个世界各个都是大菩萨,各个都是行菩萨道,普度众生,不疲不厌。二乘是声闻、缘觉,是自了汉。他不会当自了汉,他弘法利生不疲不厌,这个是不退转。第三个「念不退」,更了不起了。位不退,这讲带业往生的人,行不退是讲事一心不乱的人,念不退是讲理一心不乱。「任运增进」,这个「任运」,自自然然,「增进」是进步、精进,儒家所讲「日新又新」。「证入如来地」,「如来地」是圆满的佛果,究竟的佛果,一生成就。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三种不退的意思统统具足,所以经上讲「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不退地。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有进无退,这是很了不起!我们要特别重视,其它地方办不到的,西方极乐世界能办到,这样的地方要不去,诸位想想,你到哪里去?下面是解释:

  解【梵语阿弥陀】

  这个名号是古印度的梵语,『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这个名号就叫「无量」。单说无量两个字太抽象了,什么叫无量?所以古德就用了两个字来代表无量里面所含的意思,一个就是寿,一个是光。

  解【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

  这无量包括的范围太大太大,说不尽。用这两个字是世间人最向往的、最羡慕的。所以佛度化众生,他的方式常说有四摄、六度,四摄就是「先以利欲勾」,六度是「后令入佛智」。佛的名号翻成无量寿、无量光就是先以利欲勾。你想长寿、你想智慧光明,寿要多长?要无量才好。活一百岁,到了一百岁还不够,一百岁还要死,不行,两百岁好了,两百岁还少,最好能够活上几千岁、几万岁。几千岁、几万岁还不长,无量寿,满足我们的贪心了。光明是智慧,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寿命,这是太好太好了,哪一个人不向往?古德翻译佛的名号,用这两个字来诱导我们。

  其实底下又说,佛的『功德』,「功」是讲的行,所谓是行门,拿现在来讲就是他的事业,我们常说某个人功在国家,功在社会,他对国家社会有功劳,他有贡献,什么贡献?就说他有实实在在的事业,表现在国家社会,能够利益大众,这个叫功。「德」是成就。他有了事业,他有成就,事业成就是无量无边,这叫「功德」。如果单就佛法来说,功就是戒定慧,六度万行;德是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如果不修三学、三慧、六度万行,法身、般若、解脱你得不到。这就是成就,叫做德。功德两个字,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

  『智慧』也不能够错看了,世间的这些聪明不叫智慧,佛法里面所讲的智慧大别分为两大类,叫做根本智、后得智,或者叫实智,又叫做权智,权实二智。后得智是利益他人的智慧,根本智是自己受用的智慧。我们讲席当中常说,根本智是无知,像《般若经》里讲的「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是自受用的。如果有知就坏了,有知,你看《楞严经》里面说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根本智上建立一个智慧,那就叫无明,般若无知。

  诸位要求甚深般若,不能求知,一求知就落在无明上。甚至于念佛,就一句佛号念到底,不能求一心不乱,不能求开悟,不能求见佛,什么都不能求,为什么?一求,这一句佛号里头就打闲岔了,不能得一心。什么都不求,自自然然的就到一心不乱,自自然然的根本智就现前。根本智现前就是理一心不乱。所以它是自然的,不是求得的,因为求,决定这一生都得不到,所以叫你老实念佛了。你在念佛里头还求一心不乱,还要求开智慧,这不老实,你佛号就念不好了。

  讲堂里面来听经是帮助你增长信心,帮助你对西方极乐世界境界的理解,叫你在念佛当中不退转、不会乏味、不会念疲倦,念没意思了,不会。你天天听经的时候能够加强你的信心,叫你在现前不退转,有这么一个好处。根本智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你看前面所讲的,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那是讲后得智,他起作用的时候,全知全能。所以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也是无量无边。

  『神通』是讲能力,我们今天讲能力,「通」就是通达,他办事情,他样样都知道、样样都精通,世出世间事,没有一样事情他不会的,没有一样事情他做不到的,别人做得有障碍,他做得没有障碍,每一桩事情都能做到尽善尽美。「神」是不可思议,超出我们常识,超出我们的想象之外,所以称之为「神通」,也是无量无边。

  『道力』,道即是大乘法,当然不是声闻道、不是缘觉道,而是菩萨道、是佛道,现在称的是阿弥陀佛,是无上道。无上道里面具有无量的力用,像我们平常讲,如来果地上的十种特殊的能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是菩萨所没有的,如来在果地上是样样具足,也是无量无边。他有这种道力,所以才能够普度众生。

  『依正』,这是讲果报。依报里头,依就是讲果报,讲的享受。「依」是讲我们物质环境的享受,物质环境的果报。「正」是讲我们身体的果报,我们身体的端正、健康、长寿、精神饱满,这是正报。佛的依报无量无边。佛的正报,正报也无量无边。经论里面常常赞佛,佛有无量好,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所示现的。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心不清净,佛只现一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看到都羡慕得不得了。

  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所示现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比释迦牟尼佛这个相不晓得殊胜到哪里去了!你看赞佛偈里头常常念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是比喻,能不能比得恰到好处?这就是不能。没有办法比得恰到好处,只能比个大概、彷佛。你们想想佛的相有多大?阿弥陀佛的相要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能看得见吗?看不见。阿弥陀佛眉间白毫,眉间白毫是根毫毛卷起来的,那个不是珠珠,是根毫毛盘旋在一起,有多大?五座须弥山那么大,你要是在那个白毫里头,人家找你都找不到,那个相多大。佛的头比我们的地球还大,你到什么地方去找去?找不到,真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依正」也是无量。

  『庄严』也是无量的,「庄严」在此地多半讲什么?一种是自然的,一种是设施的。自然,譬如说山河大地,景致美好,庄严。人为的种种设施、布置,道场里面种种布置的庄严,这是我们精心来设计。在西方极乐世界,一切都是变化所作,就是人为设施的,也都是变化所作,不必要采购、不需要布置,这些依正庄严都是无量无边。

  『说法』,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不可思议,不但释迦牟尼佛自己说法,菩萨说法。经里面讲,流水也说法,风吹的树叶,叶子一片一片碰到时也说法,没有一样不说法,说法无量。我们要想学佛法,要想听佛法,不到极乐世界到哪里去?在我们这个世界,你要想天天听说法,听不到,哪有这个机会?也许将来我们佛法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能够达到这个理想,虽然达到这个理想,还得要借科学的工具,西方极乐世界不必,所以怎么样说法都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

  底下讲『化度』,「化度」是讲教化众生、度脱众生。「化」着重在智慧这一方面,破迷开悟,这叫「化」,化迷为悟。「度」,得离苦上说的,离苦得乐,这是度。佛菩萨教化众生能够达到这两个目标,他的教化就成功了,就是圆满。真正叫接受教化的人,他确实能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在西方极乐世界,前面讲了,既然都证得了三不退,他的迷一天一天的减少,悟是一天一天的增进,化的意思。迷了就有苦,悟了就乐、就自在。

  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品品较量就有苦乐不同。譬如说,凡圣同居土苦,方便有余土乐。方便有余土跟实报土两个比较,实报土乐,方便土苦。实报土再跟常寂光土较量,常寂光乐,实报土又苦。比较之下,他们那边的有苦乐、有迷悟,可是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一生当中决定达到究竟圆满,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有隔阴之迷。这是解释阿弥陀佛的意思。下面一段是解释经,经是什么意思?

  解【一切金口。通名为经。】

  在二十七页第二行。『金口』是指佛所说的,佛的身体是金色的。也许有人要问,佛的身体真的是金色的吗?如果一个人要长成真的金的身,你说那个人好看不好看?我们大众当中如果有一个人长得金色的,我想你们看了就害怕,看了赶紧避开了。金是表法的,一切物质里面,金是最贵重、最珍贵、最美好,人人见,人人欢喜的,你晓得具足这几个意思,这叫做金色。所以我们塑佛像用金色,表法的意思诸位要懂得,不能呆看了。我们以前尊称皇帝说话,「金口玉言」,他的言语、他的教诲可尊可贵,取这个意思。经文不能呆看,不能死在文字里面,一切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

  解【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

  这个经一共是六个字,「佛说阿弥陀经」,前面五个字是别题,一切经当中只有这一部叫做「佛说阿弥陀」。而「经」这一个字是通题,凡是佛所讲都称之为「经」,所以这六个字来说是「通别合题」。

  解【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这个我们要把它省掉。这个经是教经,『教』就是圆教,像我们现在读这一部书,这叫教经,是佛用言语来教导我们的。佛不在世了,这些菩萨、大德们把它结集起来,用文字写成了书本,流传给后世。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经本子,等于是听到佛给我们的教诲,经本子是教经。

  什么叫「行经」?『行』是行法,修行的方法。这里面教给我们要起信、要发愿、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叫行经,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理』是理论的依据。为什么要信?为什么要发愿?为什么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中所以然的道理,这个叫做「理经」。行与理都在教当中,「教、行、理」这三者,各有通,各有别,都有通别。这是天台家在《法华经》玄义里面讲得很清楚,这个地方省略了。

  在这一段,圆老法师《讲义》里面提示我们,「理」这个部分,他讲的「唯心四土」。在二十七面倒数第七行的下面,「唯心四土。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净土。四土差别。故理别。四土不出唯心。故理通」,这个句子在此地念一念,到底下一段还要说清楚。

  合起来讲,这个经题,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一部经。介绍阿弥陀佛的目的,要我们认识阿弥陀佛,了解阿弥陀佛,以及阿弥陀佛的功德、方便、境界,叫我们兴起向往、羡慕,而发心修行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这里面所得的功德无量无边,这样的一部经典。

  玄义的第二段叫「辨体」,我们先把这个文念一遍:

  解【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

  这是『辨体』里面的第一个小段。首先我们要明了「体」这个字的含义。体是理体,也就是说佛讲这部经,理论的依据,换句话说,他凭什么讲的,这就是「体」。所说的法门,可以讲从体起用,体是一个,用是无量无边。所以一切大乘经,体是一个,实相。大乘经真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大乘经都是建立在实相的理体上,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

  底下,什么叫『实相』?诸位先看看《讲义》二十八页第二行,先解释「辨体」两个字:

  讲【辨体。即辨明此经所依之体。】

  如果明『体』了,「体」搞明白了,你对于这部经就不怀疑。换句话说,佛讲这部经,他所依据的理论你懂得,对经里面讲的修行方法,以及修行的境界、功德、利益,你不会怀疑。你对它所依据的道理没搞清楚当然怀疑,所以辨体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而「明宗」是提示我们修行的要领。你修行先要断疑生信,你怀疑不相信,那谈不上修行,所以辨体非常重要。

  讲到「实相」,这个地方大师也说,诸位看第二段:

  讲【诸大乘经。谈理深广。故皆以一乘实相为正体。】

  『正』就是主体,好像一棵大树一样,根本,一切大乘经的枝枝叶叶都依这个根本,根本是它的主体。底下举几部经,这是大家最熟悉的:

  讲【如妙法莲华经。以实相为体。楞严经。以如来藏为体。】

  《楞严经》讲「三如来藏」,这大家都知道的。讲「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讲【华严经。以一真法界为体。其余不必广举。名异体一。如来藏。一真法界。亦实相也。】

  其余,不必多举了。名字不一样,其实都是实相。如来藏、一真法界也是实相。名字不一样,事实上都是一样,是一个。

  底下,重要的就是什么叫实相?这个问题,过去我们在讲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的时候,说得太多太多。《金刚经讲义》一共有五卷,我记得我们过去用了四年的时间讲了三卷,上半部讲完了,下半部没讲,讲了四年。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经》,他那分《讲义》等于说《金刚经》批注当中的权威,而是学佛入门的一部好书,对于每一个法相名词都解释得非常的透彻。圆瑛法师在此地给我们略说,当然我们不能照《讲义》去念,我们依他的纲领来说明。

  讲【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

  第一,『实相,真实之相』,「实」是真实,决定不是虚妄的。这一句话还是不容易明白,真实之相,那要问哪个相不是真实的?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现在所见的这个相是虚妄相,不是真实相,佛在《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诸位真正明白了,一切相都是虚妄相,那就叫「实相」,真相你看出来了,真相是什么?真相是虚妄相,虚妄不实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底下又说,『又平等一相也』,我们看森罗万象不平等,那是你看走了眼,其实平等。怎么平等的?譬如说,我们以人来比喻,富贵的人是虚妄的,贫贱的人也是虚妄的,虚妄岂不等于虚妄,一切万法没有不平等的,生佛平等。佛的相,就说阿弥陀佛,我们刚才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个相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不例外。我们今天这个身相也是虚妄的,虚妄等于虚妄,生佛平等。

  为什么说这个相是虚妄的?因为这个相是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现在的科学家明白这个道理,科学家知道宇宙万法都是一种物质,其实完全是一样,而是它排列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说方程式不一样才有森罗万象。你从基本元素上去看,统统一样,有什么两样?好像我们看高楼大厦,金碧辉煌,什么东西造的?钢筋水泥。我们再看普通小房子,矮矮的,它也是钢筋水泥,一样的,没有两样,只是排列的方式不一样。

  你要把一切法看穿,哪一法不平等?你的心在一切境界里就不取相、不着相,不取不着,没有烦恼,烦恼从哪来?烦恼从取着来的。你分别一切法,它不起烦恼,执着就起烦恼。分别没有烦恼,分别是迷惑,它没有烦恼,一执着就起烦恼、就造业了。造业,这又做成种种果报,果报是你自己造的,自作自受。不知道万法平等,不知道万法一相,一相就是像《金刚经》上所讲的「一合相」,一合相是平等的。什么人能够见到这个境界?给诸位说,以念佛人来讲,得理一心的就见到了,就入这个境界。事一心还不行,因为事一心,分别心是没有了,执着是断了一部分,没有断干净。事一心的人,我执破了,法执还有,所以还没有能够见到「平等一相」,这是我们要留意的。

  我们念佛的功夫念到成熟的时候就是平等一相境界,这个时候就证得真实相。证得实相在禅家讲「明心见性」,净土叫「理一心不乱」,名称不一样,其实境界相同的。《法华经》里面讲契入「实相」,楞严会上讲这个人证得「如来藏」,《华严经》说这个人入「一真法界」,其实一样的境界,名称不相同,是一桩事情。所以法师底下说:

  讲【实相之体最深。最关紧要。不得不详细说明。静心察听。】

  『静心察听』就是经里面常讲「谛听、谛听」。

  讲【自能领会。若明实相。是为悟大乘理。】

  大乘佛法的道理你明了、你通达,纵然不能十分通达,能够通达一分、二分都很有受用。

  我们图书馆每天都有日记,你们叫大事记,都有日记,我们每天讲经从哪个地方讲到哪个地方,都应当把它记下来,免得讲经的时候,这个写错了。你看我们第二段才讲这么一点点,这个教相,玄义讲完了,最后一章是教相,所以应当要记下来。希望能够记详细一点,把我们图书馆每一天的活动要详实的记载,这是图书馆的成绩。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可见得底下一段相当重要,老法师给我们提示,三种实相,我们在下一会再详细的研究,这一段很重要。我们对大乘的道理明了,对大乘的经论、大乘的修行、大乘的境界,就可以能够相信,不至于怀疑,对我们的修行证果有很大的帮助。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