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1-4 21:07
標題: 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南无阿弥陀佛
净宗同学修行守则
(来自:佛陀教育网络学院 净宗同学修行记录功过格软件)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be8a901016po2.html

──知恩报恩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一、教依
(1)总依净宗五经一论
(2)专依无量寿经夏会集本
佛说阿弥陀经蕅益要解
普贤行愿品清凉疏钞
(3)净宗祖师语录 印光大师文钞
二、理依
(1)信依要解六信,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2)十界一真,世出世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观法如化,三昧常寂,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3)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真实之利,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
(4)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心,以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之行,破除一切妄想执着。
(5)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决定一生往生不退成佛。
三、行依
(1)观经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2)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3)三无漏学-起心动念,远离三毒恶恼,必与清净(戒)、平等(定)、正觉(慧)相应。
(4)菩萨六度-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5)普贤十愿-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珐輪,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 学习菩萨,修此大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四、果求
(1)实践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成就自身,庄严众行,规范具足。
(2)效法华严五三善友,誓作世间众生、家庭、工作、社团之好模范。
(3)和睦各各族群、宗教、文化,存异求同,共存共荣。
(4)安定社会,崇德兴仁,互助合作,人皆均富乐利幸福美满,劝谕策进世界永久和平。
(5)深信因果,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共诸上善,同会弥陀一乘愿海。

以上四纲要谨贡献给
首届净宗联谊会诸上善人参考指教
净公上人敬献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大乘无量寿经】
一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二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三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四 、不计众苦。
五 、少欲知足。
六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
七 、和颜爱语,劝谕策进。
八 、恭敬三宝。
九 、奉事师长。
十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十一、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十二、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十三、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十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十五、奉持斋戒。
十六、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
十七、不当瞋怒嫉妒。
十八、要当孝顺,至诚忠信。
十九、当信作善得福。
二十、不得贪餮悭惜。
二一、不杀生。
二二、不偷盗。
二三、不淫欲。
二四、不妄言。
二五、不绮语。
二六、不恶口。
二七、不两舌。
二八、不贪。
二九、不瞋。
三十、不痴。
三一、检敛端直,身心洁净。
三二、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
三三、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三四、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三五、当勤精进。
三六、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
三七、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三八、敬于佛者,是为大善。
三九、实当念佛,截断狐疑。
四十、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四一、洗除心垢。
四二、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四三、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四四、端心正意,不为众恶。
四五、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
四六、独作诸善,不为众恶。
四七、尊圣敬善。
四八、仁慈博爱。
四九、身心洁净,与善相应。
五十、勿随嗜欲,不犯诸恶。
五一、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五二、慈心专一,斋戒清净。
五三、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五四、所作如犯,则自悔过。
五五、去恶就善,朝闻夕改。
五六、改往修来,洗心易行。
五七、心无下劣,亦不贡高。
五八、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
五九、当孝于佛。
六十、常念师恩。
六一、种修福善,求生净剎。
六二、积功累德。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一 、以种种柔软言词,为说法要令其欢喜。
二 、见在家出家菩萨乘人,常生信敬起教师想。
三 、不求他过失。
四 、不举人罪。
五 、离粗语悭吝。
六 、当舍于懈怠。
七 、远离诸愦闹。
八 、寂静常知足。
九 、不著名闻利养果报。
十 、常为众生广宣正法。
十一、住清净行,生觉悟心。
十二、以少功用善能利益无量众生。
十三、发起精进,普护止法。
十四、一切行中,随顺而住。
十五、护持正法,不惜身命。
十六、常勤精进,不求利养。
十七、于四众中,宣说正法。
十八、善入一切众生心行。
十九、心意调柔,常怀慈愍。
二十、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
二一、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二二、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二三、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二四、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二五、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二六、清净殊胜业,爱乐常修习。
二七、当舍下劣业,应求胜上法。
二八、读诵、修行、为人演说。
二九、于一勤修禅定菩萨,亦当亲近供养承事。
三十、于智慧中当勤修习。
三一、戏论诤论处,多起诸烦恼,智者应远离。
三二、深信因果。
三三、不贪睡,不贪吃。
三四、心无嫉妒。
三五、供养三宝。
三六、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
三七、当舍一切,非法之戏论。
三八、不应见人过,自谓最尊胜。
三九、憍恣放逸本,莫轻下劣人。
四十、觉悟生惭愧,要住精进力。
四一、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四二、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四三、所行罪业,惭愧发露。
四四、勤修忍辱行,安住于忍辱。
四五、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净业学人修行五大科目】
(一) 三福
1、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2、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3、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二) 六和
1、见和同解 2、戒和同修 3、身和同住
4、口和无诤 5、意和同悦 6、利和同均
(三) 三学
1、戒学 2、定学 3、慧学
(四) 六度
1、布施 2、持戒 3、忍辱
4、精进 5、禅定 6、般若
(五) 十愿
1、礼敬诸佛 2、称赞如来 3、广修供养
4、忏悔业障 5、随喜功德 6、请转珐輪
7、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9、恒顺众生
、普皆回向
【律要节录】
卷上
一 、凡夫从无始来,为无明所覆真性,起诸妄想,攀缘尘境,情染世间五欲。以身口意,造诸过失,堕落三途,轮回六趣,无有出期。
二 、沙弥始心出家,禀受十戒,勤修策励,断除烦恼惑习,而求证涅盘之妙果。
三 、戒是禁戒,律即法律。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
四 、十戒实为出世之阶梯,涅盘之由户。
五 、众生病既不一,法药施有多方。
六 、律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办比丘事,然后乃学习经论。今越次而学,行既失序,入道无由。
七 、轻戒,全是自轻;毁律,还成自毁。妄情易习,至道难闻。拔俗超群,万中无一。
八 、愚无慧目,不鉴是非。狂妄邪见,不循位次。
九 、《佛藏经》云:「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
十 、戒是越苦海之浮囊,庄严法身之璎珞,故须谨慎,勿使毫厘有所亏犯也。
十一、昙一律师云:「三世佛法,戒为根本。本之不修,道远乎哉?」
十二、易云:「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此是世间圣人。
十三、出世间圣人,则不闻其声,知九界情。通谛理,畅众机。与法界合其德,与二智合其明,与四机合其节,与众圣合其冥显。
十四、律云:「当念所生,及师友恩,精进行道,欲度父母。」
十五、蜎飞蝡动、微细昆虫,俱禀色心,同一觉源。欣生怖死,痛痒苦乐,与人无异。既同觉源,即是未来诸佛。
十六、六根六识,相续而生,名之曰命;此相续断,名之曰死。
十七、三业之中,心为主宰;结罪轻重,心境不同。
十八、经云:「无得焚烧山林,伤害众生;就决湖池,堰塞派渎,残害水性。」
十九、慈悲之道,是菩萨利生之大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二十、经云:「施恩济乏,使其得安。若见杀者,当起慈心。」
二一、一切众生于财、法二种,多所馑乏。见众生起于悭贪、破戒、瞋恚、懈惰、散乱、愚痴之障,为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而济度之。以财施能令身安,法施能令心安。
二二、偈云:「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救一厄难人,胜余一切施。
二三、见他人杀生,当生慈心,愍彼行杀者,罪堕三途;其被杀者,苦痛无地。怨业既结于今生,酬报则当来不已。愿得菩提,度令解脱。
二四、杀生之罪,苦报无量,穷劫受殃,诚可愍伤。
二五、佛言杀生有十罪:(1)心常怀毒,世世不绝。﹙2﹚众生憎恶,眼不喜见。﹙3﹚常怀恶念,思惟恶事。﹙4﹚众生畏之,如见蛇虎。(5)睡时心怖,寤亦不安。﹙6﹚常有恶梦。﹙7﹚命终之时,狂怖恶死。﹙8﹚种短命业因缘。﹙9﹚身坏命终,堕于地狱。()若出为人,常当短命。
二六、金银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
二七、华聚菩萨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
二八、常住物,乃至冒渡等,凡有所私,悉名偷盗,罪不可悔。
二九、古云:「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非财害己,恶语伤人。」世儒尚然,况释子视金玉如瓦砾者乎。
三十、经云:「佛夙生作贫人时曰:『吾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
三一、经云:「佛告比丘:『若人偷盗他物,命终生地狱中,猛火烧身,烊铜灌口,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煻火粪尿,磨磨碓舂,受种种酸楚苦痛,不可称计。地狱罪毕,生畜生中,以偿他力。』」
三二、菩萨持重戒及轻戒,敬重坚固,等无差别。
三三、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三四、经云:「虽淫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
三五、言行虽善,而无实心,终非圣人之徒也。
三六、艳曲情词,皆能引导人之爱欲,增长人之悲哀,惑人心听,改人常性,丧人正念,荡人心志。
三七、口出粗恶不善之言,骂辱毁谤于他,瞋火一起,冲口烧心,伤害前人,痛逾刀割,实乖菩萨之慈念,有违出家之善心。
三八、《成实论》云:「善心教化,虽为别离,亦不得罪。若以恶心令他斗乱,即是两舌,得罪最深,堕三恶道中,世世得敝恶破坏眷属,以今离间破坏他故也。」
三九、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
四十、孔子曰:「匿人之善,所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太公曰:「欲量他人,先须自量。伤人之语,还是自伤。含血喷人,先污自口。」
四一、《未曾有经》云:「妄语有二:一重,二轻。为供养故,外现精进,内行邪浊,向人妄说得禅境界,或言见佛,见龙鬼等,名大妄语,堕阿鼻狱。复有妄语,能令杀人,破坏人家;或违失期契,令他瞋恨,名下妄语,堕小地狱。其余戏笑,及诸理匿禁事,有言无,无言有,不犯。」
四二、余妄语,为救他急难,方便权巧,慈悲利济者,不犯。
四三、司马温公,为人孝友忠信,恭俭正直,自少至老,语未尝妄,故其尝言:「诚之道固难入,然当自不妄语始。」
四四、经载沙弥,轻笑一老比丘读经,声如狗吠。而老比丘者,是阿罗汉,因教沙弥急忏,仅免地狱,犹堕狗身。恶言一句,为害至此。
四五、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应毁反誉,应誉反毁,自受其殃,终无有乐。」
四六、《地持论》云:「妄语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人所诳。」
四七、佛言:「若依我为师者,不得饮酒,亦不与他饮。不贮畜。有重病者,医教以酒为药,乃暂权开听,非谓长途服食。若无病托病,轻病托重,俱犯。」
四八、昔有优婆塞,因破酒戒,遂并余戒俱破。三十六失,一饮备焉,过非小矣。
四九、经云:「酒为放逸根,不饮闭恶道。宁舍百千身,不毁犯教法。宁使身干枯,终不饮此酒。假使毁戒罪,寿命满百年,不如护禁戒,实时身磨灭。」
五十、经云:「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此土靴履裘毳、奶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五一、息驰求心,断憍恣念,而进修道业,如经所说:「重德不重物」也。
五二、今时禅讲,自谓大乘,不拘事相,绫罗斗美,紫碧争鲜,肆恣贪情,皆违圣教。岂不闻衡岳、天台、永嘉、荆溪,良由深解大乘,方乃专崇苦行。请观祖德,勿染邪风。禀教修身,真佛子矣。
五三、古有高僧,三十年着一緉鞋,况凡辈乎?
五四、如经所说,花尚被神责有点,况身涂着污德。
五五、古有仙人,因听女歌,音声微妙,遽失神足。观听之害如是,况自作乎?
五六、经云:「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佛。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以成佛道。」经谓「使人作」,显非沙门自为也;「尽持以供养」,明非自娱也。
五七、应院作人间法事道场,犹可为之。今为生死舍俗出家,岂宜不修正务,而求工技乐。
五八、有智之人,观声生灭,前后不俱,无相及者。作如是知,则不染着。若斯人者,诸天音乐尚不能乱,何况人声?
五九、古人用草为座,宿于树下;今有床榻,亦既胜矣,何更高广,纵恣幻躯。
六十、尊者,一生不着席;高峰妙禅师,三年立愿不沾床凳;悟达受沈香之座,尚损福而招报。噫,可不戒欤!
六一、禅是佛心,律是佛行;大乘小乘,悉皆同学。岂有悟佛祖之心,而毁佛祖之行?
六二、戒律久废,一时难以改正;故古德权开,终图其复本也。
六三、不可执权迷实,以为常途轨则。依法不依人,方为正见佛子。
六四、经云:「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1)少淫。(2)少睡。(3)得一心。(4)少下风。(5)得身安隐,亦不作病。』」
六五、常当观察此身为生老病死之本,众苦之源,深自克责,制其情欲。何以纵彼爱根,自增苦本。
六六、乘戒俱急,如鸟二翼。翱翔霄汉,扶摇万里,得无快哉。倘一妄生邪解,即落豁达空,拨因果,作在心,殃在身矣。
六七、其时食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导师。
六八、金银七宝,皆增长人贪爱之心,故妨废修行道业。贪为鬼畜之根,爱为生死之本,如来出世,原为断绝众生生死根株,故令远离世利。衣食房舍,既任他施,故置金银于无用之地。
六九、今人不能俱行乞食,或出远方,亦未免有金银之费。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他贫乏,常行布施;不营求,不畜积,不贩卖,不以七宝妆饰衣器等物,庶几可耳。
七十、经云:「无得藏积秽宝,人与不受,受则不留,转济穷乏。常为人说不贪之德。」但以邪心,有涉贪染,为利卖法,礼佛、读经、断食等,所获赃贿,皆曰邪命物,增长爱根,成有漏业。
七一、佛告诸比丘:「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为下贱人身,况能成熟众生,净佛国土,具一切种智。」
卷下
一 、《华严经》云:「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能令三宝不断。」
二 、末法人情,多诸懈怠,闻繁则厌。由是删繁取要,以便读学。
三 、《杂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当常系心,常畏慎。若不恭敬,不系心,不畏慎,而欲令威仪具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五分法身具足者,无有是处。五分法身不具足,欲得无余涅盘者,无有是处。」
四 、《大律》云:「出家之人,所有言说,皆为利益,不应私忿道说于他。」
五 、律云:「弟子看和尚,当具四心:(1)亲爱。(2)敬顺。(3)畏难。(4)尊重。侍养承接,能令正法久住,增益广大也。」
六、《成范》云:「沙弥于师,常怀敬畏,随顺师意。常怀惭愧,念报四恩,傍资三有。」
七、师能弘范三界,代佛宣扬。生我戒身,长我慧命,故应敬重,视之如佛。
八、师坐禅,不应作礼;师经行,不应作礼;师食、师说经、师梳齿、师澡浴、师眠息等,俱不应作礼。师闭户、不应户外作礼;欲入户作礼,应弹指三遍,师不应,应去。
九、侍师不得对面立,不得高处立,不得太远立,当令师小语得闻,不费尊力。
十、若请问佛法因缘,当整衣礼拜,合掌胡跪。师有语,澄心谛听,思惟深入。
十一、谛听是闻慧,思惟是思慧,深入是修慧。听有三品,神听为上,心听为中,耳听为下。
十二、《五十颂》云:「常慕于师德,不应窥小过。随顺获成就,求过当自损。」《止观》云:「求师不在于尽善,事师必忘于师过。」
十三、《下生经》云:「侍者具八法:(1)信根坚固。(2)其心觅进。(3)身无诸病。(4)精进。(5)具念心。(6)心不骄慢。(7)能成定意。(8)具足闻智。」
十四、凡弟子,当择明师,久久亲近,不得离师太早。如师实不明,当别求良导。
十五、梵语「达嚫拏」,此言「施」。在法则曰法施,在财则曰财施。在家人应行财施,出家人应行法施。《一览》云:「财法二施始成功,福慧两全方作佛。」
十六、凡闻钟声,合掌默念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伽啰帝耶娑婆诃。」
十七、《杂喻经》云:「闻钟卧不起,护法善神瞋。现在缘果薄,来报受蛇身。所在闻钟声,卧者必须起。合掌发善心,贤圣皆欢喜。」
十八、贤者有三畏:恶师、恶友、恶术,能障正道,开导邪途。早觉则善;若不知返,则生无少益,死有长哀。
十九、不得坐视大众劳务,避懒偷安。坐视是无惭,避懒则损福。经云:「当尽力作众僧事。」
二十、不得私取招提竹、木、华、果、蔬菜,一切饮食,及一切器物等。
二一、不得谈说朝廷公府政事得失,及白衣家长短好恶。经云:「不得论说国家政事,评量优劣,出军行师,攻伐胜负是也。」
二二、不得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者,亦须心平气和,以理论辩,不可则辞而去。动气发粗,即非好僧也。
二三、《大律》云:「不忍辱人有五种过:(1)凶恶增长。(2)事后悔恨。(3)多人不爱。(4)恶声流布。(5)死堕恶道。」
二四、《四分律》佛令比丘食时,若人非人,应施与食。
二五、凡出生安左掌中,想念偈云:「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
二六、凡欲食作五观想:(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若无修行,粒米难消。(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如不持戒、坐禅、诵经、营三宝事,则德亏行缺,不应受他供施,受则为施所堕。(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论云:「一切恶心,皆从贪瞋痴起。」(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若见饮食,如服药想。(5)为成道故,方受此食。苟不为道,则粒米难消。
二七、《摩德勒伽论》云:「若得食时,口口作念。第一匙默念云:愿断一切恶;第二匙念云:愿修一切善;第三匙念云:所修善根,回向众生,普共成佛。」
二八、古人闻善言则拜,有告过则喜,斯皆圣贤气象,何不效之?
二九、闻法如饥得食,如渴得饮;寸阴无弃,不厌多闻,方名佛子。
三十、闻思修三慧,缺一不可。若闻而不思,如人种田,不下种子。思而不修,如不灌溉耘除,终无结实。三慧若立,则三乘之果可获矣。
三一、《法律三昧经》云:「(1)学不知,善权方便,轻慢师友,无有一心,其意数转。(2)学文特进,无有道力,但贪名誉,望人敬侍。(3)学所侍师不勤苦,当得成就,虚饰贡高。(4)好学道,反持异术,比佛深经,言道同等。此之恶见,甚于毒药,有害法身慧命也。」
三二、古人云:「君子之学,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肢,形乎动静。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耳目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
三三、戒力未固,宜更学律,不得早赴讲筵。心志无定,足跟未稳,随风上下,性相两宗,奚能融会?非舍此欣彼,则拨无因果,互相诋讟,致招无间重愆,固不可不慎也。
三四、《五苦章句经》佛言:「夫善知识,欲教新学,稍稍以渐。教语魔事,令护魔因缘;生死罪苦,五道分明,令信罪福,事事了了,乃可语道。」
三五、夫学必依圣教,不得违背越次而学。先律后经,如得绳墨,规矩在手;先经后律,如无绳墨,则方圆失度矣。
三六、《大律》佛令二种学业:一诵解、二禅思。禅以寂妄显真,解以开发妙慧。《般若经》云:「禅学谓之开智,讲学谓之演智。」
三七、古德云:「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心乱生恼,志散妨道。」
三八、或有信心檀越请僧,欲求福以利存亡者,佛唯听比丘,说偈咒愿,乃至为讽一经,足以利彼。
三九、天有可禳之灾患,人有可转之祸福,所以为善则降之百祥,不善则降之百殃。故云:「一念之善,祥风和气;一念之恶,妖星厉鬼。」稽古验今,足为诚鉴。
四十、富贵贫贱,好丑得失,皆由夙世自作善恶业因,故于今生报得。总别依正之果不同,唯自作善恶,则能迁之,故非人所能测。
四一、《大灌顶经》佛言:「我灭度千岁后,当有比丘乐习兵法,附近国王,及诸王子,辅相臣民,以毁吾法。因是以后,当遇恶心,断灭吾法,塔像毁坏,无有神验,善神不复营护,故使毁坏,无人遮制。我之法化,于是渐灭。」
四二、经云:「不得仰观历数,推步盈虚,日月薄蚀,星辰变怪,山崩地动,风雨旱涝,岁熟不熟,有疫无疫,一不得知。」
四三、祸福之定数,由于前因;前因虽定,修善可以灭其余殃,习恶即损其福佑,修善可补前非。世云:「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骘两相扶。富贵若从风水得,再生郭璞也难图。」
四四、佛告阿难:「末世众生,为诸邪师所惑,杀众生命,欲救危厄。杀者得罪,天神地祇,悉不噉食。是故我今广演灌顶章句,真实咒术,化诸未信,不解道者。汝当宣传,勿令毁失。」
四五、不得习学外道书;除智力有余,为欲知内外教深浅者,可以涉躐;然勿生习学想。
四六、不得习学诗词;不得着心学字求工,但书写端楷足矣。
四七、对经典如对佛,不得戏笑。不得借人经看不还,及不加爱重,以致损坏。
四八、凡入寺门,不得行中央,须缘左右边行。缘左先左足,缘右先右足。
四九、若礼三宝,常念体唯是一。觉法满足名佛,所觉之道名法,学佛道者名僧。则知一切凡圣,体同无二也。
五十、寺者嗣也,谓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故天子有九寺。汉明帝永平十年,天竺摩腾、法兰二法师,以白马驮经像至洛阳,敕于鸿胪寺安置。次年敕于雍门外别建寺,以「白马」为名;不忘其本,复名为「寺」。
五一、佛言旋塔有五福德:(1)后世得端正好色(2)得音声好(3)生天上(4)得生王侯家(5)得涅盘道。
五二、凡入堂,律教令具五法:(1)须慈敬尊重于人。(2)应自卑谦下,如拭尘巾。(3)知坐起俯仰得时。(4)在众中不为杂语。(5)不可忍事应默然。
五三、若看经,须端身澄心默翫,不得出声。身端则念正,心澄则理生矣。
五四、当惜众僧物。《大律》云:「护常住僧物,如护己眼睛。」《行护》云:「有损费常住三宝等物,当赔偿之。」
五五、今生不惜物,来世无受用。况常住众僧之物,而不深加护惜可乎?
五六、浴能除七病:(1)四大轻安。(2)除风气。(3)除痹湿。(4)除寒冷。(5)除热气。(6)除垢秽。(7)身清目明。
五七、卧须右,名吉祥睡。不得仰覆卧,及左卧。
五八、《大律》云:「有五种人问法,皆不应为说。(1)试问。(2)无疑问。(3)不为悔所犯故问。(4)不受语故问。(5)诘难故问,并不得答。」
五九、若为说佛法,则彼信重心生,福慧增长,超越轮回,是即度父母出于生死苦海矣。
六十、不得左右邪视,不得杂语。若与女人语,不得低声密语,不得多语。不得诈现威仪,假妆禅相,求彼恭敬。不得妄说佛法,乱答他问,自卖多闻,求彼恭敬。
六一、不得说僧中过失。人非圣哲,孰能无过。迦叶起舞,尧舜病诸。自无慧目,岂察他非。僧德如海,佛犹亲赞。若生诽说,直招苦报。
六二、乞食有十利:(1)活命自属,不属他故。(2)施我食者,令住三宝,然后当食。(3)常生悲心。(4)随顺佛教。(5)易灭易养。(6)破憍慢幢。(7)无见顶善根。(8)余善人见,当效之。(9)不与男女相亲。(10)次第乞,生平等心。
六三、经云:「比丘在聚,身口精进,诸佛咸忧。比丘在山,息事安卧,诸佛皆喜。」古德云:「僧住城隍佛祖呵,先贤都是隐岩阿。山泉流下人间去,清水依然成浊波。」
六四、无诤贵贱,须顺时价,不可减与,亏损彼利。不宜过与,浪费信施常住。
六五、已先许买彼人物,后虽更有贱者,无得舍彼先贵,取后贱者,令先物主瞋恨,复非道人之心。
六六、慎无保任致愆负人。若保任彼之愆负,终成怨谤,乃自招殃累也。
六七、凡出入往来,当先白师。乃至大事,或游方,或听讲,或入众,或守山,或兴缘事,皆当白师,不得自用。
六八、远行要假良朋。《心地观经》云:「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惟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
六九、《因果经》云:「朋友有三要法:(1)见有失,辄相晓谏。(2)见好事,深生随喜。(3)在苦厄,不相弃舍。」
七十、古人心地未通,不远千里求师。须为寻师访道,决择生死;不宜观山翫水,惟图游历广远,夸示于人。
【百过格】
一 、生活起居异常。
二 、服装仪容不整洁。
三 、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边走边吃。
四 、见地上垃圾未能随手捡起。
五 、个人或家里脏乱,洁僻之习未改进。
六 、尚有抽烟、喝酒、嚼槟榔之恶习。
七 、不守公共秩序,行车未遵守交通规则。
八 、进出不正当场所。
九 、工作不尽职,无敬业精神。
十 、生活没朝气,工作或修学效率差。
十一、与人相处不和睦,无团队精神。
十二、邻居同事或相识之人,见面未能微笑打招呼。
十三、未能敦亲睦邻,守望相助。
十四、遇残疾、老弱妇孺未能扶助。
十五、平时好看电视、报纸、杂志刊物。
十六、观看色情影片、刊物,身心犯邪淫。
十七、男女异常交往。
十八、昨日过今未改,不良之习气重犯。
十九、杀、伤害有情众生。
二十、贪图食、衣、住、行享受。
二一、偷盗或未经同意取走别人任何一物。
二二、六斋及十斋日佛菩萨圣诞日,未能全素、断淫。
二三、平日早餐未能素食。
二四、任弃五谷或任何可食之物。
二五、不惜福,生活奢侈浪费。
二六、遇佛菩萨像或僧众,未起诚敬心问讯或顶礼。
二七、对父母不孝顺(让父母操心、生气)。
二八、对师长不恭敬,对兄弟朋友不忠信。
二九、与家人相处或夫妻相处,尚有不和睦。
三十、待人不真诚,态度贡高我慢。
三一、待人处世,不诚信或负人约定。
三二、待人处世,尚喜欢占别人小便宜。
三三、待人处世,尚怕别人占我便宜或斤斤计较。
三四、待人处世,学佛修行,尚以攀缘心行之。
三五、待人处世,尚有猜忌、怀疑、嫉妒之心。
三六、早晚课未能按时圆满落实。
三七、念佛日中九次,十念法未能落实。
三八、平时未能把握时间修学,使其空过。
三九、佛法修学心不专、念不一。
四十、学佛修行,懈怠没恒心或起退怯心。
四一、遇缘该行未行,该舍未舍。
四二、帮助别人,无勇往直前之精神。
四三、助人为非一事,见人忧惊不慰。
四四、众生与正法有缘,未与积极引导。
四五、做生意以不正当方法手段谋取利益。
四六、有赌博、不务正业或涉及非法等,不劳而获之投机行为与心态。
四七、言语、动作不端正,粗俗不雅。
四八、口言粗暴,邪僻秽语。
四九、口言轻浮之语,讲话态度不稳重。
五十、以不实虚假之语,蒙骗他人。
五一、无意之闲谈或多管闲事。
五二、轻言妄谈,话多且无好话。
五三、讲话喜好夸大或强人出头。
五四、言行不实,或甚伤人,未生悔意。
五五、讲话速度音量不适当。
五六、说话未能恰到好处,或有打岔不礼之习。
五七、两舌挑拨离间,搬弄是非。
五八、论人是非,随意批评他人。
五九、为人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六十、毁谤三宝,破坏正法教育。
六一、以善言好语诈骗他人;以花言巧语讪诱他人。
六二、好闻赞叹之语,闻及生喜,未能观照;厌闻逆耳之言,闻及生恼,未能反省。
六三、性情急躁,不能容忍一时之气。
六四、心量狭小,不能包容宽恕别人。
六五、纵情、任性,为所欲为。
六六、起心动念自私自利。
六七、心中暗举恶意害人。
六八、恶缘现前,心生烦恼、怀恨或起报复心。
六九、眼见耳闻,稍不顺意,随即心生不悦。
七十、观看人、事、物尚有不顺眼之心境。
七一、悭惜吝啬,不肯布施或布施心生悔意。
七二、不知命不认命,起分外营求之心。
七三、顺境现前或超越他人时,心生骄傲或态度贡高我慢。
七四、逆境现前或失意时,怨天尤人或轻视自己。
七五、稍不顺心,即唉声叹气或立即生气。
七六、见人成就心生嫉妒;见人有难幸灾乐祸。
七七、见好人好事未能心生欢喜。
七八、对亲情、名利执着,尚有患得患失感。
七九、五欲六尘之欲念尚重,生活过得无踏实感。
八十、是非来临无法及时观照以平常心面对。
八一、犯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过。
八二、未能常思己过,反常见他人之过。
八三、妄想烦恼生起,无法及时观照以佛号取代之。
八四、平时心无正念,杂念妄想纷飞。
八五、今日心离道,生活过的忙乱或烦燥。
八六、对父母师长、有缘善知识,无日怀感恩之心。
八七、看别人优点自我学习,见他人缺点自我反省,尚未落实。
八八、时时生惭愧,日日起忏悔,尚未落实。
八九、生活以平常心、平等心面对,尚未落实。
九十、晨起念佛生喜心,日中念佛持净心,尚未落实。
九一、与人言谈和颜爱语,态度谦诚,尚未落实。
九二、以至诚恭敬心待一切人,尚未落实。
九三、存以温和、善良、慈悲之心,尚未落实。
九四、造福、惜福节俭之美德,尚未落实。
九五、内自谦,外礼让之美德,尚未落实。
九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尚未落实。
九七、律己要严,待人要宽,尚未落实。
九八、逆来顺受,顺来不起贪着,尚未落实。
九九、不忍吃众生肉,菩萨慈悲精神,尚未落实。
一00、与人无争,于事无求,尚未落实。
【常礼举要】         李炳南
缘起
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极野蛮的民族,亦有他们的一套礼节。人与人交通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力量。
自从一般人,不察实际,好奇务怪,起来反对礼教,硬说礼教是吃人的猛兽,主张把他打倒以后,大家就对礼节,存了轻视的心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导子弟。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决不是中国人单独的问题。行得通,行不通,却也不敢断定了!但是现在还是行不通。
请看今天客来了,明天访客去,这里来馈赠,那里请聚餐,东街庆吊,西街开会。仔细一考查,还是把那些礼节,一套跟着一套的排演。有人说这些事没有学过,谁能晓得。
那怕你不晓得,你只管不去做,过后请去听吧!七言八语,讪笑讥诮,丝毫不客气的,都发表出来了。什么某人岂有此理,未曾受过教育、没有常识、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场面、真讨厌、极可笑、远着他、少来往,一连串的这些名词,就都给你加在头上。你的前途,一切一切,也怕因此受到影响!
再看那些反对礼教的人,见了比他地位高的人,他也是脱帽鞠躬;见了外国人,也是去拉手;不经通报,你直跑进他的房里去,他也是不高兴;他送你东西,你不说谢谢,他也是不痛快。这真矛盾,为什么他嘴里反对礼教,他还去拘泥这些形迹呢?可见他们是空倡怪论,自己也不能实行,专去欺骗他人,尤其是欺骗天真烂漫的青年人。深刻一点说,简直是损害青年人的社会事业发展!
我是在社会里碰过壁的人,也是吃过无限亏的人。知道没有礼节,万事行不通。我深恐青年同胞,不懂礼节,也免不了到处碰壁吃亏,特意检出通常用的几条来,贡献给大家,做个参考。要知礼节是不妨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一种光荣的徽章,是必要通达的!
                                编者谨识
(一) 居家
一 、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 、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 、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 、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五 、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六 、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七 、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八 、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九 、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十 、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十二、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二) 在校
一 、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二 、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三 、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四 、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五 、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
六 、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七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三) 处世
一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二 、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三 、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四 、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五 、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六 、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七 、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八 、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九 、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十 、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十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十二、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十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四、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四) 聚餐
一 、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二 、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三 、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四 、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五 、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六 、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七 、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八 、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九 、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十 、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十四、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十五、咳嗽必转身向后。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十七、碗中不留饭粒。
十八、不对人剔牙齿。
十九、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二十、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二一、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五) 出门
一 、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二 、见长者,必趋致敬。
三 、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四 、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五 、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六 、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
七 、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
八 、不立在路上久谈。
九 、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
十 、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十一、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
十二、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
十三、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十四、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
十五、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
(六) 访人
一 、先立外轻轻扣门,主人让入方入。
二 、入内有他客,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亦如之。
三 、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所述说。
四 、坐谈时见有他客来,即辞出。
五 、坐立必正,不倾听,不哗笑。
六 、不携一切动物上堂。
七 、主人室内之信件文书,概不取看。
八 、谈话应答必顾望。
九 、将上堂,声必扬。
十 、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十一、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
十二、饭及眠时不访客。
十三、晋谒长官尊长,应先鞠躬敬礼,然后就座;及退,亦然。
十四、与长官尊长,及妇女行握手礼时,应俟其先行伸手,然后敬谨与握。
十五、访公教人员,必先问明其上班钟点,不可久坐闲谈。
十六、访客不遇,或留片,或写字登留言牌。
(七) 会客
一 、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
二 、及门先趋,为客启阖。
三 、每门必让客先行。
四 、入门必为客安座。
五 、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后。
六 、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
七 、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
八 、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九 、远方客专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所,导沐浴。
十 、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
(八) 旅行
一 、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二 、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
三 、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四 、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
五 、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
六 、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
七 、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
八 、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
九 、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十 、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九) 对众
一 、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
二 、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
三 、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
四 、不横坐,不横腿,不扪脚。
五 、不隔席谈话。
六 、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
七 、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
八 、不向人喷水吐痰。
九 、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喷。
(十) 馈赠
一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
二 、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
三 、赠人物品,必谦必敬。
四 、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丧庆寿例外。
五 、平素赠物,座有他客,须避观听,远来及初晤,可不避。
六 、受赠先略谦辞后受,称谢,逾日须往拜。
七 、长者赐,不敢辞。
(十一) 庆吊
一 、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
二 、居丧不参加吉礼,只送仪物。
三 、丧服不入公门,不观吉礼。
四 、贺婚在众宾前,辞不谐谑。
五 、临丧不笑。
六 、里有殡,不巷歌。
七 、饭于丧家,酒不赭颜。
八 、佩会葬徽章者,礼终即卸去,不佩带他往。
(十二) 称呼
一 、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
二 、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
三 、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四 、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
五 、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
六 、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
七 、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八 、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九 、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
十 、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自仆,曰小价。
(附 说)
一、称呼一事,本甚繁杂,各地习惯,直接见面之称,尤多不同,故难备载。本编仅录其对外交际通常用者。
二、亲戚之间,称呼甚为微细,每有错一字而贻笑者。兹编本为举要,专为常用,故不详载。
【吕新吾好人歌】
弘谋按,人皆知爱慕好人,而存心行事。有时近于不好者矣。今一一列出,孰为好人,孰为不好人,随事可见。月志者,可以自省矣。
天地生万物,惟人最为贵。人中有好人,更出人中类。
好人先忠信,好人重孝弟。好人知廉耻,好人守礼义。
好人不纵酒,好人不恋妓。好人不赌钱,好人不尚气。
好人不仗富,好人不倚势。好人不欠粮,好人不侵地。
好人不教唆,好人不妒忌。好人不说谎,好人不谑戏。
好人没闲言,好人不谤议。好人没歹朋,好人没浪会。
好人不村野,好人不狂悖。好人不懒惰,好人不妄费。
好人不轻浮,好人不华丽。好人不邋遢,好人不跷蹊。
好人不强梁,好人不暗昧。好人救患难,好人施恩惠。
好人行方便,好人让便宜。恶人骂好人,好人不答对。
恶人打好人,好人只躲避。不论大小人,好人不得罪。
不论大小事,好人合天理。富人做好人,阴功及后世。
贵人做好人,乡党不咒詈。贫人做好人,说甚千顷地。
贱人做好人,不数王侯贵。少年做好人,德望等前辈。
老年做好人,遮尽一生罪。弱汉做好人,强人自羞愧。
恶人做好人,声名重千倍。好人乡邦宝,好人家国瑞。
好人动鬼神,好人感天地。不枉做场人,替天出口气。
吁嗟乎,百年一去永不还,休做恶人涴世间。


净宗同学修行守则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