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心声录第二部分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1-4 18:50
標題:
心声录第二部分南无阿弥陀佛
敬摘自《黄念祖老居士心声录》
心声录第二部分
心经略说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
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
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
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
括了首尾这两部分,玄奘、罗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
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尾两部分所占的百分数过大,为了重点突
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分,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
菩萨众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
波罗蜜多深妙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观自
在菩萨摩诃萨言」。佛的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大比丘大菩萨都在左右,佛
入了深明法门三昧。这时观自在菩萨也正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微妙之行,这
时就照见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皆是空幻。这时舍利子(即舍利弗)依仗佛的加持,
乘此威力敬问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若欲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习?
舍利弗代我们大众而问,所问非常切要。我们如果现在想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
的人应该怎样修习呢?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寿命具足舍利子言。(这里就肯定
了,是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的话。近代中日的著者,有人根据《大般若经学观
品》中,世尊所说有与本经几乎全同的文句,就主张《心经》也是释迦牟尼佛说
的,《心经》的首尾乃是后人所增添。此说不敢苟同。佛说与《心经》一致,正
表佛佛道同,且古译中有首尾居绝对多数,西藏经本亦有首尾,焉可都看成妄作
。且古德对经文极为尊重,妄以己意编造经文,实为戒律所不许也。且流通分中
复有世尊赞叹印证观音所说之文、殊不应全看成是伪造。)
乙、流通分(结尾),观世音菩萨说咒之后对舍利子说:「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
行深妙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婆伽梵」(就是世尊,就是佛)释迦牟尼佛从三
昧起。出定后就告圣观自在菩萨说:「善哉!善哉!」两个善哉重复说,表明世
尊非常赞叹。佛又说:「善男子如是如是。」(善男子,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来证明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话,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是世尊由衷的无以复加
的证明与赞叹。我国唐代禅宗祖师证明人的开悟时说,「如是,如是,汝如是,
余亦如是。」这就是以心印心。「如汝所说(就像你所说的),深妙般若波罗蜜
多应如是行,一切如来亦皆随喜。」佛证明了,深妙般若波罗蜜就应该这样做。
一切如来都欢喜赞叹,都跟你一样做。释迦牟尼佛说话后,「寿命具足舍利子、
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及诸眷属、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一切世间皆大欢喜、宣
赞佛旨。」最后舍利子、观世音菩萨和他们的眷属(道友弟子)、天人和会中的
天龙八部、阿修罗等,和一切世间的修学道众,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无法形容的
超越一切世间所有的安乐和欢喜。所以叫做大欢喜。向佛礼拜辞去,大众感受佛
恩,感恩便要报恩,于是便宣扬赞叹本人所亲闻的般若妙法。把从佛所听到的向
具有根器的人传播,这才是真的恭敬。
二、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我们念诵这部经,是玄奘大师蒙一位神僧亲授的本子。经过是这样的:他和唐太
宗李世民很相知,李世民很敬重他。他感觉到有些经典翻译不够好,他想再去印
度找原本对证一下。但是李世民觉得大师是国宝,不愿他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
不肯放他出国。用现在的话,他就偷越国境,私自出国的。出发时约有三百多人
随从,但因他又没有得到国家的批准,所以困难重重,回国时跟着的人几乎死光
了。可见是十分困难的。途中走到一个地方,他正赶路,突然听到有人呼叫的声
音,他找到一个庙,看到一个人生病了,长了一身癞,正在呻吟。他就给他医治
,本来他要赶路去取经,但有人要死,不救不符合本心,就把自己取经的事暂时
搁下,照顾这病人。这个病是传染的,他也不管,一直照顾他。他把这个病人照
顾好了,病人感谢他,就送他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大师就一路念这个经。
念经免难有很具体的实况。一次走到一个河边上看到很热闹,正是外道婆罗门举
行祭祀的时候。婆罗门有九十五种外道,有很高的,也有很低的,有很原始的,
甚至是很野蛮的。这种外道就是野蛮的,他们相信河神,并且每年拿一个活人扔
到河里,就像中国的河伯娶妇一样,都是极端迷信。这时玄奘大师碰到他们,正
是他们举行祭祀,而且已经指定了一个人,要把这个人扔到河里去。这个人有家
眷,他要与家里人死别。自己也哭,家里人也哭,正在这极度悲伤的时候,突然
看见一个外国人(玄奘大师)来了,就决定把这个外国人送到河里祭祀。家属都
很高兴,把玄奘大师用绳子捆起来,要把他往河里丢。他这个时候看到大众无理
可喻,也就无话可说了。只是有个要求说:「我们出家人都要修行,要念经的,
你们送我祭神,我也没有办法,你们让我念念经好不好?我死之前想念念经。」
大众说:「好吧!你念吧!」他拿起《心经》就念。念到第三遍时,天地变色,
飞沙走石。这些人害怕了,忙说,这样的人我们不能得罪,赶快把他放了,并且
给他磕头。于是玄奘大师非常感谢给经的和尚,等他取经回来,循原路去找,不
但这个和尚没有了,就是当初那个庙也找不到了。于是就更感觉当初所遇不是世
间的凡人。这是《心经》到玄奘大师手里的经过。玄奘大师翻的是这部经,我们
念的也就是这部经。玄奘大师得到神僧传授本经,一路消灾免难,证明《心经》
威力无穷。般若妙力不可思议,更重要的是显示了经中般若妙义无上尊贵不可思
议。
以下步入正文,我还不是正式讲经,只是宣说一下我对《心经》的点滴体会。
三、经题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常念的《心经》的经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括号中的「摩诃」,见余译,
「摩诃」就是大、多、殊胜三方面。意义很多,往往就不翻了。「大」不是大小
的大,就是说这个道理是极其究竟,彻底,离开我们世俗的相对的这些概念。这
是一个绝对的大,不是对比。这个火炉和房子比,说房子大。房子和楼比,它又
小了。世间上哪有什么大小,小的就是大的,大的又是小的,都是相对的,这个
大不是比较的,是绝对的,「多」「胜」也都是这样。
「般若」也是梵文。我们可以把摩诃般若翻成大智慧。这都很勉强,因为翻成我
们的话表示不足。翻成智慧就很容易和汉文的智慧这个名词相混。我们常说的智
慧,再说就是聪明,再一混变成伶俐。世上这种聪明伶俐成了智慧了,恰恰相反
。世智辩聪是我们学佛的八种障难之一,跟聋子瞎子神经病是一样的,成为学佛
的障难呀!这样混淆就失掉了原文的意思。经中的智慧,是一种怎么能够了悟实
相,契入证入实相的智慧。实相是什么,我能够悟,我不但能够悟,而且能够证
。也可以这样说,实相就是佛的知见。所以《法华经》说:「十方的如来,唯以
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只是为了一件大事,一个大的因缘,所以出现于世
。什么事?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要向众生开显佛的知见,宣示佛的知见
。众生听到这些开示就能开悟明了佛的知见,入佛知见就契入、证入。众生本来
是凡夫的知见,所以大事因缘是什么呢?告诉我们什么是佛的知见,我们就从我
们的知见逐渐的,有的快,有的慢,快就是顿法,慢就是渐法,把我们原来的知
见舍弃了,换成了佛的知见。般若是什么呢?就是这样的智慧,你能够明了,了
解,悟到佛的知见是什么,然后就做到、证实到佛的知见。说句很粗俗的话,佛
的思想(当然佛不是想,这是打比方的话),成了你的思想了。不是一个勉强的
,这个事情就像要追随一个领袖,要把领袖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那你就自然
地、忠实地接受领袖的领导。现在要比这个例子更深一步,是知和见。佛之所知
,佛之所见,把佛的知见转成了我们自身的知见。而佛知见是我们本有的,只是
我们现在是迷惑了,所以成为众生知见。般若就是这样一种智慧,不是一般的聪
明。你能拿诺贝尔奖金,你能写出多少好文学作品,都不是般若。
般若一体而有三义: 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 实相般若是观照
与文字的本体,实相不是有相,不是无相,不是非有相,不是非无相,不是也有
也无相,永离一切幻妄的相。可是体性不空,为诸法作相,具足过恒沙等等性
德的妙用。六度万行都是本性所具所起。 观照般若如实相之本体而起照用,照
时仍是寂然不动。 文字般若如实显示本体与观照。以上三者即三即一。实相是
观照与文字的体,观照是照实相照文字,文字是表达实相同观照。学人从文字般
若入手,而起照用。一旦契悟,入于实相。实相是体,文字是相,观照是用。
「波罗蜜多」是梵文。可以译为「彼岸到」和「度」(即六度之度)。生死岸中
很苦,这一生变人道。不信佛的人来生保持人身不容易。你要是儒家,仁、义、
礼、智、信这五种都具足;或在佛道里要守五戒,若不达到这个水平,人身保不
住。信佛的人很少。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这也是稀有的人。既然稀
有,就是说来生能变人的人很稀有,所以很苦。变畜生,落汤的螃蟹在锅里活活
地蒸死。鸡、猪、羊等等动物,都得被杀。并且子子孙孙注定了都是被人吃的。
谁愿意自己的孩子被人吃,但猪等就注定了。变成鬼就更苦了,鬼比动物还苦,
喉小腹大,口中吐火不能饮食。重罪的鬼判入地狱,鬼在地狱中是极苦的,一日
之中生死千万次。六道中比人好点是修罗。阿修罗很聪明,很能干,很有神通,
但是他心不纯,不善,他忌妒。另一类是皈依正法作护法,是好的。还有一类忌
妒释迦牟尼佛,总想破坏。怕人皈依释迦牟尼佛减少了自己的群众。这类阿修罗
忌妒障碍,破坏佛法,死后堕地狱。六道中最高是天界,外道想生天,但生天还
是在六道里头。外道以生天做为解脱,佛教以生天看成堕落。因为本来是佛,你
现在跑到天界里去了,没出六道,早晚一天要转入三恶道,很可悲。不能以眼前
的幸福认为问题都解决了。未出六道早晚还会变猪、变狗、入地狱,所以在六道
中同处于堕落。这是此岸。(是指生死六道轮回这一边)。诸佛以大智慧,勇猛
修行,觉悟正道,永离苦趣,证入涅盘,这是彼岸。一切都寂灭了,寂灭就得到
真实的乐。所以佛菩萨是常乐我净,所以涅盘是彼岸。中流就是烦恼流。为什么
我们度不过去?烦恼无尽就度不过去,能越过这些烦恼就到彼岸了。到了彼岸,
就是从生死这一岸到本自无生也就无灭、常乐我净、寂灭为乐、圆满无碍的境界
称为彼岸。「波罗蜜多」原来直译为「彼岸到」,现翻成「到彼岸」。所以摩诃
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心」,经题中「心」字的涵义有两个:一个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佛说
般若二十二年,佛说法一共四十九年,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足见般若的重要。
经中说:「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盲,般若为导(又云般若
为目)。」般若经很多,《大般若经》六百卷,而这个经最短只有二百多字,如
同般若中的心,心是中心的意思,核心和心要的意思。例如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心
。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经》是般若经典
的核心,所以称为《心经》。二者,心是指明当人的本心,人人都有一个真心,
但我们现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盖。现在这个我是个妄我,不是真的我。我们
现在不实,我们在上当受骗。我们的真心,释迦牟尼佛在成佛的那一剎那就说: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任何一个众生,不但在座的你我
,任何一位,就说飞的苍蝇,小小的蚂蚁,以至于作为地狱中的鬼都有和佛一样
的智慧,和佛一样的德相。这是我们的本心,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那个心就是我
们的本心,是我们的妙明真心。这一点是我们学佛的最要紧的信念和基础。要相
信自己的心。这是释迦牟尼佛成佛时说的第一句话,对于这一句话不相信,虽能
信佛说的其它的话,你就没信到根本上,而是信到一些枝叶问题上。要相信这个
心。佛接着说:「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有这个心,为什么你没有佛那
么大的功德和神通妙用?就因有妄想、有执着,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所以就不
能证得。所以我们的一切经典,一方面显明这个真心,叫你恢复你的本心。一方
面是帮助你扫除这些妄见,去掉这一切妄,你本有的真就自然显现,所以跟道教
不一样。道教叫九转丹成,炼丹,修婴儿,一次又一次的尸解,要修出一个什么
,证出一个什么来。佛教是说我们本来就是,众生只是错了,只是睡着了,正在
作梦,种种颠倒。你把梦醒了,叫醒你,一醒就完事了。「如梦幻泡影」,在梦
中被老虎吃了,何须找人帮助打老虎,只要拍醒你就没事了。本来没有老虎嘛!
就是这么个事。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都有本心,我们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如此,
不是真的把老虎赶走,赶走老虎干什么?老虎是虚妄的,你梦里才有老虎呢,你
醒了之后明白了,原来是个梦。所以这是般若之心,所指是我们的真心。
这个「心」字在《金刚经》中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如是生清净心」,
「应生无所住心」。在《观经》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上两经中的「心
」字,即是本经经题中的「心」字。蕅益大师在《心经释要》中说:「此直指吾
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般若也」。既然我们当前一念介尔之心就是三般若
,足见一切般若经典和一大藏教无非显明当人各各的自心。而《心经》正是一大
藏教的核心,所以直截了当称为《心经》。大师又说:「实相般若……达此现前
一念即实相。」「观照般若……照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文字般若……显此现
前一念即实相。」「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只是一心。此理常然,不可改变
,故名为经。」大师开示精妙绝伦。《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
当人本心与佛无别,若能了达现前之念即是实相,亦即了达当人之心即是佛心,
心佛两者毫无差别。若能了达即是实相般若。若能观照现前一念,虽是水上生波
,但全波无不是水,凡有动念何非实相,这即是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只是显示本
体与照用,显明当前一念即实相。
「经」。「经」是通名,「般若波罗蜜多」是本经独有之名,称为别名。经的涵
义是贯摄常法。贯通古今(贯),广摄一切(摄),此理常然(常),永为法则
(法)。可见经题概括很深的意思。古云:「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意。」有智
慧的人看见经题,这个经的全部意思也就知道了。
四、经文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这是大士的两个名号。《普门品》是观世音
菩萨,正好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昨天来了一位核电站的朋友,他母亲信佛很虔
诚,常念观音。他开飞机突然发生障碍,在很危险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告诉他,你
应该如何如何操作,他完全照着做,结果平安降落。所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
庇护我们一切苦难中的众生。这人的妈妈念观世音菩萨得到观世音大士的加被。
大家只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都不可思议。哪怕平时不念佛的人,在急难之
中,临时抱佛脚都有用。你只要肯念,就会有明显的感应。我们这莲华精舍有一
个同学,他是留学生,从美国回国不久,结婚了。一次坐飞机,觉得今天的飞机
很不平稳。等一会儿就看见驾驶员从驾驶舱的门里出来了,向大家宣布:「今天
飞机的机械出了故障,我没有本事使飞机到达目的地了,所以大家你们各自决定
吧!愿意跳伞的就跳伞,愿意如何的从便,总之我是没有办法了。」说完了,他
就回到他的驾驶舱。全舱的人先一听很意外,思想还没转过来,等思想一转过来
一片哭声,命在旦夕。这个留学生说,当时第一念是知道这事危险了,但心里想
的倒不是自己怕死,第一想到的是新婚的爱人和孩子。我死了他们怎么办,刚结
婚,孩子还小,先动了这一念。再动一念是什么呢?他突然想到,我们中国不是
说有菩萨吗?当时他的思想活动就是这样,一听这话知道是要死,首先想到老婆
孩子很可怜,再一想中国有菩萨,就念起观世音菩萨来了。他虽然不信,可是在
这种生死关头的念,往往比平常在佛堂里念要恳切。只是一片求救的心,念着!
念着!他就看见观世音菩萨现身了。他就大声喊说:「大家不要哭,你们哭没有
用。」他就把自己看到的事情一说:「我已经看见观世音菩萨了,决定是有,我
们大家一块儿念。」这时大家一想,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没有别的道路,大家
就念吧!所以全舱就都念了,念着念着,大家不知念了多少时间了,就都一心去
念了。念得很诚,很专一,也很自然,渐渐觉得飞机平稳了。很平静,很平静,
大家闭着眼睛不知道,只是一心的念。忽然接飞机的人把舱门打开来接他们了,
到了!大家喜出望外,飞机已经着陆了。而驾驶舱的门不开,别人把驾驶舱打开
,看见开飞机的人昏死过去了,他穿的飞行服都汗透了,当然有医生急救了。他
睁开眼第一句话,「你去问后舱的人干什么来着?今天我是绝对没有办法把飞机
着陆了,不知他们做什么了。」机场人问客人:「你们在后边干什么哪?」他们
说:「我们在念菩萨。」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若
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很多很多证明,有许多事
情甚至超过古代的《观音灵感录》。我知道得很多,但没有时间去写,因为有更
重要的事情要做,要把这些写下来,可以写很厚的一本书,都是很直接的,不是
辗转道听涂说的。
本经大士名号是「观自在」。「观自在」表示观照般若已经自在无碍了。再者,
观什么呢?先师夏老说:「观自,身体是自否?那是假的。」所以要观真我,即
是观自性,自家的主人翁在不在,是不是在做主,是不是被妄心所蒙蔽。夏师又
说:「如不知观自己,不知自在不在,则不能算入门。」「菩萨」全名是菩提萨
埵。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合起来是觉有情。把菩提萨埵简化称为菩萨。所
以看见名字就知道,不但自利更要利他了,不是自了。蕅益大师说:「智契实相
则自利满足,智宣文字则利他普遍,故名菩萨。」这是能行般若波罗蜜的人。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前面说了,在法会上释迦牟尼佛入定,观世音菩萨也在行很深的般若波罗蜜多。
「深」就是深浅的深。加一「深」字就分别于小乘也能修习的通(天台宗通教指
大小乘相通之道)般若,而是只有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唯有大乘行人才
能信受奉行,所以称为深般若波罗蜜。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
。「照」即观照般若的照。「蕴」是蕴藏,遮盖的意思。我们刚才说了,人人有
佛性,为什么佛性不显呢?就是因为这五样给遮盖住了。五蕴是色、受、想、行
、识。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
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受蕴,例如,我们现在看见了风扇,看见
有一个东西,这个就是色蕴。我们一看,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
作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想蕴就是种
种思想,当内心与外境接触时所引起的思想活动,如了解、联想、综合与分析。
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
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只听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
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音,这就是意识。意识是了别,这
个了别的念头相续不断,似水长流,前浪后浪滚滚不停就叫做行蕴。所以行蕴以
迁流为义。至于受蕴,当听悦耳顺心之声就欢喜,听到刺耳违心的声音则烦恼,
所以它以领受为义。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的,因为心、身两方面心上的障碍更多
。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
面的。五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
「照」,无心就叫做照,有心叫做想。我们也念《心经》,也能讲经,法师也能
说五蕴皆空,但是他并没有度一切苦厄。因为他不是照,他是有心叫做想。观世
音菩萨他是照,他能照见五蕴皆空。照的意思是离开我们的妄念,像镜子照东西
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根头发也不会给你照错,毫发不爽。但是镜子没
有分别,没有爱憎,不留痕迹。照相的底片照了一张,再按一下就不行了,留了
痕迹,再照就照重了,就毁了。镜子没有这样的事,你照一千次、一万次,都是
一点儿也不会错的。它就是无心。你这个「相」,东西没来的时候,它不会来迎
接你,你东西走了以后,马上就不再留一点痕迹。这就是它没有取舍,没有爱憎
,也不是说白种人我就多照你的优点,黑种人我就不照你的优点,都没有分别。
它无心,无心所以清楚,这就叫做照。也就是观照般若。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
皆空」,蕅益大师说:「五蕴无不即空假中,四句俱离,百非性绝,强名为空耳
」。也就是说,五蕴没有任何一蕴不是空谛、假谛、中谛。提出五蕴皆空,这是
空谛,但有五蕴的假名,这是假谛,两方面合起来,即空即假,便是中谛。因之
它们也就离开了「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四句。既离开
了四句,便自然不堕百非。现称之为空乃勉强之说。实际应说是第一义空。
「度一切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穷困疾厄。苦有各种各种的苦,基本的,人生
有八种苦,生、老、病、死,都是苦。在母胎的时候很苦,出生与刚降生的时候
都很苦,这是生苦。等到老了,跟老年人谈谈,也就要诉苦了,美国人说,儿童
像在天堂,老人像入牢狱。这儿有病,那儿酸了,这儿疼了,吃东西也不行了,
听东西也费劲了,行走也困难了,甚至脑力也衰了,好多年青时所能享受的,这
时候都享受不到了。老是一苦。死是一苦不用说了,说我难受得要死,那就是说
死是最难受的。佛说:如活的乌龟,你把它的壳儿扒下来;一只活的牛,你把它
的皮剥下来,人之死所受的痛苦是难免的。还有病苦,「病来方知健是仙」。可
见一生病便不是神仙而是受罪了。在生老病死四苦之外,还有怨憎会苦,这个人
就是跟我有意见,怎么也不行,偏偏碰到一块儿,或做你的上级,或做你的朋友
,做你的邻居,甚至于成为你的眷属。为什么有的人离婚?这是怨憎会,与别人
都很好,就是这两个人要吵,这是很苦的一件事,怨憎相会。有的人一生怨憎相
会,所碰到的都是不如意,到处都有人事问题,到处很苦恼,非常苦。这是八种
苦中的一种,「怨憎会」,相怨相憎,偏偏相见。有的人最好不见,偏偏天天见
面,偏偏要来找毛病。这是怨憎会,人生不免,知道这个我们就心平气和了。「
爱别离」又是一苦,你最喜欢,你最爱的人偏偏要别离,所以生离死别,死别当
然是最后一次,但是生离的情况大家都会遇到,相爱的人偏偏要别离。「求不得
苦」,不管是谁,你总会有一件事是你要求而求不到的,例如成吉思汗,他那么
大的武功,什么敌人都被他打败了,他想求的事情还是求不到。他想求不死,找
多少道士,最后给他做了个结论,这不死是不可能的。求不得苦,终有求不得的
。一个根本的苦是「五蕴炽盛」,色受想行识这五种东西荫盖了你,它很盛,使
你的妙明真心不能显现,因此你有烦恼,这是苦的根本。所以称为八苦,八苦交
煎。
观自在菩萨在修习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时,以般若妙慧观照五蕴,了达五蕴并非
实有,当体即空,又不是空无,乃是第一义空。于是「度一切苦厄」,使自己身
心出离分段与变易两种生死的苦因和苦果,也令全法界众生同出生死的苦因苦果
(根据《心经释要》)。初机听到这话,不易信受。自度生死还易信,怎么能令
法界全体众生同出生死呢?应知菩萨发心,便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修耳根圆
通「寂灭现前」时,便得两种殊胜,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证
入了三无差别的本心,自心与众生无别。所以自身心出生死,众生同出生死。般
若妙用难思,这就是波罗蜜多。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在首尾三分俱全的译本中: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的人应当怎么修习呢?他提
一个问题。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所提的问题,所以首先称他的名字,舍利子。
由于关键是「照见五蕴皆空」,所以首先要谈五蕴和五蕴皆空。五蕴头一个是色
蕴,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五蕴之中以色蕴是空最不好领会。色是看得见的,摸
得着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现在听到「色即是
空」就不能理解。明明有个风扇在转,可以看得见,有声音听得见,有风吹到自
己身上,明明是有,为什么说是空?众生颠倒就在这个地方。风扇是在这里,但
当体即空。它虽在这里,但它就是空。不但佛法,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这样说:「
物质是由于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又说:「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场。」磁有磁场
,电有电场。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已经证实人体有场,人的身体能形成一个场,像
磁石一样在空间就形成一个场。如要把废铁拿回来重化,就把收到很多很多废料
用电磁铁一吸,其中铁就吸上去了,这样就把铁挑出来了。为什么能把铁挑出来
?因为有个磁场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宇宙间只有场和物质这两种东西。」
底下他又补充一句:「实际只有场,物质不过是场里场强特别高(能量特别强)
的地方。」所以就把目前人类头脑中,有物质存在的认识给否定了。再看所有的
物体,不过是一百多种元素,氢、氧等等,种种的化合而成了千变万化的种种物
质。一切原子不过是带负电的电子,带正电的质子,还有中子所形成的。所有这
些颗粒都带有二重性,一重是波动性。声音有声波,光线有光波,无线电有无线
电波。所以无线电、电视,我们为什么能收到?就是通过电磁波。发射台把携带
节目的电磁波输送到我们这里,就在我们这一小间房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
地的节目,都是电磁波的作用。波你抓不着,看不见,闻不着,一点物质性都没
有,但是有很大的作用。它把千万里外的足球决赛让你看见了。另外一重是颗粒
性,颗粒性就是说,能量集中的地方称之为颗粒。那么就没有什么叫物质的。现
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不只是佛教徒的语言,也成了科学家的语言。在
高级试验中,把粒子打破,可以得到比电子小多少万倍的东西,新的家族,许许
多多种类的子。试验当中,你把它们封闭起来,有时有些「子」忽然间就没了,
就变空了,另外有的「子」就是在空之中又可以生出来。宏观世界宇宙也证明,
有的天体在崩溃,有的天体在新生。可以从空变成有,也可以从有变成空。所以
我们从现代科学来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比过去容易了。过去我们老认为
,它是明明白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怎么说它是空,实际它当体就空。这些是
木头,木头不过是元素,元素不过是电子、质子、中子。电子、质子、中子,不
过是二重性,二重性就是波动和能量,没有什么叫做木头。木头就没有了,木头
空了。这个是金属,金属还是一样,它不过是电子、质子、中子,它有二重性,
波动和能量,这个金属的概念也没有了。所以现代的第一流的大科学家,他们在
研究佛法,一种是想从佛法中对科研的方向找到一点启示。再一种就是他们在试
验中观察到的一些新的现象,他们认为不可思议,已经突破科学的领域,科学已
有的规律对现在科学试验所发生的现象解释不了,他们想从佛经上找到一些启发
,以求得解释。这是一个崭新的形势,所以我常说:这是世界文化大飞跃的前夕
。同时,计算机的发明解放了人脑的劳动。过去瓦特发明了蒸气机,可以代替人的
体力,起了工业革命。现在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的脑力,计算机可以替你查数据,给你
计算,我写了一部书,简体字翻成繁体字,很麻烦,通过计算机去翻就会很快,电
脑代替人的脑力劳动,人就可以做别的事情。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时代。
我们还回到「色即是空」上,这个地方从科学上说,东西根本就是波动和作用。
能量就是作用,不是什么都没有,有这种动。再做个比方,这个试验谁都可以做
。今天晚上回到家里,你把电灯都关了,你点一枝香,你把香拿来旋转,就看见
一个亮的圆圈出来了。你要是按8字形转,就出现一个8字。从前演节目,把火棒
点起来,可以出现各种花,哪里有这些东西?可是你看到这些东西。实实在在就
是一个点着了的香头,一个点,它在动。所以佛说这一切物质如旋火轮,一个火
在旋转,成了一个轮子。实际上没有这个轮子。所以只是一个东西的动相。现在
我们全是动相,我们不要以为桌子是在静止,桌子的每一个每一个小原子通通都
在动,原子中的电子在乱动,忙乱极了在那儿动。桌子本体也在动。我们人呢?
你我也在动,有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人坐在地上,地球在转,转一圈八
万多里,你在动,桌子也动!一天转八万里,都在动。地球自转一圈八万多里,
而且地球围着太阳也在转。太阳围着它的中心也在转,这个中心也要围着它的中
心在转。到哪个中心找到头,不知道。实际是不可穷尽的,一切都在动。本来没
有东西,只是动,动中感觉有。一根香一动就出来圈了,没有这个圈,这是一种
错觉,认为它是个圈。这就能解释「色即是空」。
再说,所谓这一切东西都是因缘而生,有种种条件,这些条件凑出来的,就形成
这么个东西。例如水因风在吹动,水面上产生了波。波就因有水有风而出现的,
它没有固定的「自性」。风停波息,波又回复成水。这个譬喻说明,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水代表第一义空,中道和本有的妙明真心。波代表色。从水中生出了
波,说明「空即是色」,波又回归于水,说明「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四句为什么要重复,有个说明:第一句是对凡夫说的。因为凡夫执
着这些物质的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破除你这样一个执着。小乘证了空
,他就执着空,空成了你执着的东西,空也就同于色,故说「空即是色」。第三
、四两句,两者完全是一味的,是对菩萨。菩萨本来如此。这一切本来是不二的
,所以「维摩诘经」直指不二法门。我们把色跟空看成是对立的两个东西,是色
便不能是空,是空就不能是色,这是形式逻辑。菩萨是圆融无碍、色空不二。
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的也都是空,接受也就不存在了;所引起
的想当然也是虚妄的;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是虚妄的;那些了别当然也是
虚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一
个精简的笔法,否则每个都有四句: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
。一直到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亦复如是」概括了
好多文字。
说五蕴皆空,但不可以产生断灭见。消除这些相,正是显本性。打个比方说,如
果你来参观故宫博物馆,这里许多器件都是金的,我就告诉你说:这些东西都是
一样的,都是金的。这句话是成立的。我又告诉你,这个是金子做的塔、佛像、
坛城,彼此都是不一样的,当然这话也成立。刚才说一样的是我,现在说不一样
的也是我,可是这两句话都对。因为金子代表性,性则相同,事相就有千变万化
。性是一样的,这就是佛性。佛性、妙明真心、实相,这些都是名词,这些名词
不同,说的是一样的事情。这个佛性也可以拿磁性做比方。一个带电的电线放在
磁场里它就要旋转,这是电动机的原理。眼前的电风扇就是电动机,电风扇一开
就动了。另外,你要是在磁场里安装一个旋转的线圈,它就要生电,就是发电机
的原理。所以磁场的作用很大,产生作用的是磁性,但是你要找出这个磁性是找
不到的。磁铁有磁性,但是找磁性就不可得。通过磁性,可以理解人的自性(佛
性),但你要找是找不着的。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正由于我们的自性,我们
的本心啊,而这一切事相都是从本心本性所显出来的,并无实体,所以说五蕴皆
空,唯有一心。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
想、行、识。
大士再唤舍利弗,并进一步开示说,所以五蕴诸法,当下的本体就是真空实相(
空相)。以上面所举两例来说明: 风静波停,满池清水,波表事物,水喻空相
。 金杯熔化,杯空金在。杯表诸法,金喻本体。两喻是同样的,水与金都是譬
喻我们的佛性。我们的妙明真心,这是不生不灭的。把金子造成一金杯,金没有
变化,而金杯出生了。把金杯再熔化,于是金杯没有了,灭了。好像金杯有生有
灭,可是金杯的本体是什么?只是金并无别物。金表真空,所以「杯」当体就是
空。杯成时,金也没有生,杯灭时,金也没有灭。所谓生灭只是众生于无生无灭
之中妄见种种生灭而已。五蕴如水上之波,本身就是水。看见波动,实际只是水
动。水表空性,故可喻明五蕴即是空相,本自「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满天是云,黑暗的时候,太阳并没有脏。既然没有脏,也就没有
什么要恢复干净,它本来就是如此。进一步说,一切万物都从本以来是清净的。
众生以分别心来看万物,认为太阳为净,乌云为秽,其实乌云与太阳平等,有什
么秽浊。再者,以烦恼等为伪,真心为净,其实烦恼由于妄念,妄念源于真心,
如水生波,波全体是水,并无别物。水喻真心,波喻妄念,若论本体,妄即是真
,有什么垢净。
「不增不灭」,我们的本性在做众生的时候显不出佛的智慧。好像阴天看不见太
阳了。虽一点也看不见,但不是没有太阳了,太阳还是在。等到雨停了,太阳就
出来了。正下雨时,太阳没有减少,晴了天,太阳也没有增加。真空实性连增减
都没有,还有什么生死,还有什么生灭?这个东西减少减少,减少到零,那就灭
了。根本不减少,哪有什么叫灭。
这一切诸法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末后综合前文,指出真空本
性中,本来没有五蕴。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十二个名为十二入(或十二处),也就是前面的五蕴。因众生根器不同,乃有
侧重点不同的种种方式的说法。眼耳鼻舌身是色蕴,意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这六
样称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眼睛所对是色,耳所对是声,鼻所对是香,舌所对
是味,身所对是触,风一来,吹到身上很凉快,是一种触觉。前五个眼耳鼻舌身
,这是属于身的,还有属于心的,意是第六个,这六根代表我们身内的。外境就
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法」字是一切事物,有形的、无形的、道理、概念、
抽象的、具体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法。在此是指我们不见、不闻、无香、
无味、无触时,自己内心所缘的境界。这些境界实际是前五尘留落的影子。例如
去年曾上泰山观日出,此时回忆旧时的景象,心中所念只是旧时泰山日出的影像
,这就是法尘。就是我们意的对象。属于外境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前面说了五蕴
皆空,第一个是色蕴空,色空,所以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都空了。前五尘都
空,它们的影子法尘当然也就空了。再有,五蕴受想行识都空了,那当然我们的
意也就空了。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加六尘,这两个
是相对的,互相起一些联系,这十二样东西称为十二入,十二入皆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句话代表十八界皆是真空。界是界限,区别,种类。例如可把人区别为政界,
军界,商界,教育界等。十八界的界正是此意。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尘又成
六界,眼识到意识是六识,又成六界,共成十八界。其中能取是六根,所取是六
尘,根尘和合发起六识。例如一个设备,手能触及机体,启动开关,眼能看到屏
上的形像色彩,耳能听到语言音乐,意根生意识能起综合作用,而认识这是一部
彩色电视机。所以依眼根而能了别色尘的是眼识,依耳根而能了别声尘者是耳识
…依身根了别触尘的是身识,依意根而能了别法尘的是意识。一般称眼到身是前
五识,意识是第六识。眼看见色,内有镜头,外有要照的对象。人是活物,还有
识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照相机,这是眼识。耳朵听见声,耳和声,耳是根,声是
尘,能了别的还有一个耳识。所以六根六尘再六个识就称为十八界。(十八界是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
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经中指出:「无眼耳鼻舌身意」,内无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外无六尘。
「十二入」都无了。因为根尘都没有,识又从何发生呢?所以十八界也空。就是
把有关「人我」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这些东西让你理解了,这些都是空。你
不外乎内有六根,外有六尘,再加上你识的作用,总之这一切过去我们都认为这
个是我,是真实的,《心经》告诉你这一切皆无。在真实的法性之中,这一切都
是虚妄所显之相。如水上之波,正波动时,波整体是水,即是真空,所以说都无
。让你破除人我。(第六识是分别一切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
么是坏;什縻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第七识(末那识)是执我
,老执着一个我。这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我,想保持自己,种种思想一
来,都有个我,不知不觉都从我字出发,这就是第七识的作用。第八识称为藏识
,叫做阿赖耶识,一切档案都储存在里面。眼耳鼻舌身相当于摄像机的镜头,把
在外的东西摄收进来,从第六识第七识传达到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这一切都储
存了,也就是种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是真正代表你的,所以去后来先
。死的时候,身体都坏了,眼耳鼻舌身都没有作用了,第六识也就不行了,第七
识也不行了,还有第八识最后从身体离开,这人就是真的死了。我们不说灵魂,
我们说第八识。我们佛教没有断见,也没有常见。所以就高于其它一切的宗教和
科学。阿赖耶识是档案室,大家现在听我说的许多话,脑子里增加了许多新的档
案,档案里增加了新材料,跟刚才不一样了。你跟刚才是相似,不是刚才那个我
了。天天增加新的东西,所以是相似相续。它因为相似,所以不是常,不是老不
变。但它又相续,所以就不断。不断不常、相似相续是阿赖耶识,即八识。现在
我们只谈前六识。)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上面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无,破人我执,叫做为凡人法。从「无无明亦无
无明尽」起,破法我执,叫做为圣人法。从无明到老死叫做十二因缘,是缘觉主
要所修之法。其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
,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互相
依赖而有,有此法才有彼法。经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从因
缘而起的法则,例如「老死」,为什么有老死?就是因为有生,有生就必然有老
死。推到源头则是由于无明,正是由于无明,生死不已。要破除这十二因缘,只
要其中一处灭,就一切都灭。这是缘觉的法执,也叫做法我,破此法我,故说十
二因缘皆空:《金刚经》说得很好:「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
法。」大家要知道,佛说的一切法,就是拿船做比喻,因为你要渡河,没有船不
行,所以佛告诉你这些法。但是上了岸还要这些船做什么?所以「渡河需用筏,
登岸不需舟」。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教
导我们,破除十二因缘的法执。十二因缘相互联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也
是包括我们怎么出轮回的办法。轮回不已就因这十二件事情相续不已,所以要修
行,断这十二因缘。「无明」浅说很容易理解,就是胡涂愚痴、障碍你明白真理
。深一点说,不了达真如一相,妄生分别执着,就成了无明。无明是我们生死的
根本,愚痴是最大的障碍。无明就胡涂,胡涂后就颠倒,颠倒就会造业,造业就
是行。第二个是「行」。以上就是过去生中我们所作的因。过去生中我们一直是
胡涂造业,驱使阿赖耶识堕入母胎,一念看见父母的情况,一动淫念就跑到胎里
去了。这就是今生生命的开始,这是「识」。在胎里慢慢长大,还不能形成一个
人,这是在胎中身心渐发育之位,已有受想行识等名字,这是心法,所以叫做「
名」。还有眼等,这是色法,所以全名是「名色」。第五「六入」。眼耳鼻舌身
意,这六根都慢慢成长起来了,就是快出胎之位,叫做「六入」。第六「触」。
出了胎之后,便与六尘相接触。在两三岁的时候,对外界的事物只是接触而已,
他没有什么思维和领略。再大一点,到了六、七岁就能领略一点,也会说话了,
很多事情都知道了。第七「受」。六、七岁便对事物有苦乐的感受。 至 这一
段就是今生的开始,是我们从过去生中所得的果,是前生决定的。所以小孩有的
聪明,有的不聪明;有的听话,有的不听话,这一切由于过去所造的业,通过识
而带来的。第八「爱」。既能领受,便贪爱种种美妙事物。十四、五岁的时候就
有强盛的爱欲之心,于是今生又迷惑了。第九「取」。成年之后,对所爱之境贪
求不息执着追取。不仅仅爱而已,必要得到就是取。爱和取是现在我们所生的迷
惑。为什么你要喜欢这些?本来是空,这是错觉,你偏偏要喜欢。本来是不垢不
净,你偏认为它清净美好。妄生分别,妄自取着,爱和取就是现在的迷惑。底下
第十就是「有」。由于有爱有取的烦恼,做种种的业,定招有当来的果报。
三支是现在所作之因,要招来生的果。 「生」。既造种种之因,来生定又于
六道四生之中受生。 「老死」。出生之后当然还是要老死。这二支就是来生的
果。这十二因缘修的时候,你从某个地方一截断,你或从爱取断,或从无明照破
,让它不是这样相续不已,使这种东西不是老按这种规律支配你,那么你就出离
生死了。缘觉修的法就是如此,确实可以了生死,可以成为辟支佛,是小乘的极
果。若是大乘菩萨就能了达十二因缘,三世循环、一切境界、因果名目都是水上
之波,如梦如幻,故曰:「无无明」乃至「无老死」。举出首尾二支,则其中十
支皆可概括。经中又说:「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是破法执,本
无无明,再说尽或不尽都成戏论。「乃至」两字同样是带过其中十支。
再者,进一步体会「无无明」的深义,在佛将入涅盘的时候,入种种境界,入种
种禅定,入种种空间去找这个无明,找无明找不到,于是说无明不可得。无明要
是不可得,无明都没有实性,无明就没有了,这是《涅盘经》中,世尊,大悲慈
父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开示。入种种禅定,种种境界所得的结论,就是佛找无明实
性不可得。「无无明」,所以这是顿法的关键。你要对这个问题体会很深,根本
没有无明,你又本来成佛,你跟佛还有多少距离?所以是有顿(剎那成就)、有
渐(须三大阿僧祇劫),就看你自己的根器,你能信多少。大家想想是不是。释
迦牟尼佛告诉大家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因为无明,就因为妄想执着成为众生
。但是无明实性找不到,譬如是作梦,梦见老虎吃你了,或者跟一个美女谈恋爱
,这种种惊吓,种种欢喜,梦一醒全没有了。所以只要醒醒,梦就完了,不须把
老虎赶掉,请大家捉老虎,用不着呵。日本有个笑话很好玩,一个人愚痴,他作
梦(日本人很喜欢喝酒),梦中得到一瓶很好的酒,他马上要吃酒,酒很好,要
烫了吃才好,于是叫他的老婆给烫一烫。就在叫老婆烫酒的时候,他忽然间醒了
,醒了一想是个梦,很遗憾,酒没吃成。早知道如此,不烫就吃就好了。哈哈…
…很可笑,众生就是这样。实在是作梦,这一切都是空的。梦中有老虎,根本不
存在,大梦一醒,原来自己安卧在席梦思的床上。一切现成,本来是佛。所以永
明大师说:世尊涅盘时关于无明不可得的开示,众生应拿骨头做笔,皮做纸,血
当墨来书写报恩。大乘经中说:菩萨要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方才究竟成佛。为什
么此处又说「无无明」?这可用一个比方来说明。水(喻佛)与冰(喻众生)都
是氢二氧,毫无分别。可是水无碍,放在任何形状的容器中都能适应。冰就有碍
,处处都不能适应,原因只在水已凝结成冰。毛病只在凝结(结字很巧,恰恰就
是结缚的结字),于是就有碍了。可是请你找出这个「凝结」是什么?不可得。
「凝结」譬喻无明,众生因有无明就有碍了。可是无明不可得。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做四谛法。含义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话又是倒装的。因
为有集才有苦,修道才能灭。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一切可以招引
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集谛。一切苦恼永远消灭叫灭谛。
一切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修了能灭除苦恼的叫做道谛。谛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道的八苦在「度一切苦厄」处,已经介绍过了。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
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苦这么可怕,我们要消掉苦的因,苦的因
是烦恼、造业。由于这些因,就要受到苦果,为除苦的因所以要断集。烦恼、造
业种种恶因不出现于我们的心、身、口,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怎样才能
灭苦,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是道谛。声闻乘行人,厌
苦乃断一切苦因,羡灭尽烦恼之乐而修道,以此为法是即声闻的法执。大乘菩萨
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是梦中事,
醒来之后就没有这些事。当体全空,只是一心,本来无苦无集,醒来就是,无道
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阿罗汉修的四谛法也破了。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无智」。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
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
痕迹。第七是执我,末那识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
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
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
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
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修行道路上的事情
。真正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
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
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又《破空论》
说:「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祇是一心。」般若者,殊胜大智能,只是一心
,智如波,心如水,水上生波,全波是水,只是一心,故曰「无智」。
「无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所谓新成只是恢复
原来的本有。若有新得,就会有所增。(原是一百,又得一,应为一百零一),
经中前已示明「不增不减」,若有所得,就会有所增,便与经意相违。故《金刚
经》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以无所得故」的
含义。
这里从西藏本补充一句做为参考。「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就
怕你落空,一切都无,流于断灭。
「菩提萨埵」这一句的衔接,在中国、日本皆有两种。一种是菩提萨埵紧接前文
做为结束,成为「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一种是放在后头做为
开始,藏本译文正是这样。西藏跟印度相接,彼此间的大德往返很容易,两国的
往来很频繁。所以很多经典是到了西藏,没有传到大陆,还有好多经典到了西藏
,西藏就翻译了,中国没有翻译的也不少。所以现在大家对于西藏的佛教很重视
,它有一些经典是大陆、其它国家所没有的,印度也没有了。还有一些它已经翻
译成藏文了,而别的国家还没有翻译的。西藏还有个特点,他们翻的东西也是求
准确。比如《阿弥陀经》,鸠摩罗什翻译,六方佛赞,东、西、南、北方,上、
下方。真正的原来的梵文本是十方佛赞,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角,
都有很多佛在赞。玄奘翻译的就是十方佛赞,和西藏翻译的相同。至于「菩提萨
埵」连接下文,日本宏法大师也正是这样主张。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菩提萨埵」就是菩萨,因为是无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就心无罣碍。若
老存有所得心,就走不上般若的道路。要有所得,就有所求了,有所求就有所为
,那么都成了有为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不是般若了。
所以就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这个般若,是大家行所不能到的
地方。你要行到,必须把有所得的心除得一乾二净才可以。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清
楚了,菩提萨埵是以无所得故,因为无所得故,你就无求无为。你无求无为才能
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时时观照眼前的万事万物当体就是空。如梦中物,梦中见老
虎真实是有,要咬自己,而其实完全是虚妄,用不着害怕,对于一切都应这样对
待。时时处处长久地这样观照熏习,到纯熟时就能够对境无心,妄念不起,这是
自然的不起,不是强之使无也。若离妄念还有什么牵罣障碍。故经曰:「心无罣
碍」,也就自然「无有恐怖」了。
无有恐怖,就自然「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动。颠倒者,
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凡夫的四倒是把不净的当干净的,把无常的当作常,
把没有我的当作有我,把苦当作乐,这是凡夫的四倒。
凡夫的四倒为: 以不净为净:明明是一些很脏的东西,大家看它很干净,实际
都是些很污秽的东西。人就是一层皮好看,揭掉一层皮,恐怕谁都不愿摸一摸,
都是些血肉模糊,到处都是虫子,这只是一个行走的厕所,哪里会干净?哪里会
美丽?凡夫就觉得美好清净,这是以不净为净。 以苦为乐:这个世界一切都是
苦,没有享乐,顶多只有一点点的享乐,如刀口上的一点蜜,很锋利的刀口上一
点儿蜜,舌头一舔,刚尝到甜味的时候,舌头就破了。这就是八苦交煎。可是大
家不觉悟,乐此不疲,在里头终日忙碌,为衣、食、金钱、恋爱在那战斗、拚命
得很苦。 以无我为我:一切本来无我,哪里找一个我?镜子里看看,当年的我
不知哪去了。谁都是一样,一切一切,老朋友一见面都变成头白面皱了,哪个算
是我呢?而这个我是个主宰的意思,而自己焉能主宰,都是业缘牵引,以无我为
我。 以无常为常:一切事情都是无常,偏把无常当作常,这是凡夫的颠倒。本
来时时都在转变,转眼间都变化了,无常,什么都在改变。人生百岁,便把一百
年认为是无穷无尽,拼死在那营谋。这是凡夫的四倒。阿罗汉也有四倒,到了菩
萨是常乐我净。
阿罗汉的四倒为 阿罗汉认为一切都无常。他又颠倒了,菩萨是常。 阿罗汉认
为世间不净。但常乐我净、清净本然,极乐世界一切都清净。阿罗汉以净为不净
,又一倒。 阿罗汉证人我空,可是菩萨是真我,妙明真心,常乐我净嘛!阿罗
汉有我说无我,又是颠倒。 以乐为苦。阿罗汉知苦断集,而菩萨境界,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1-4 18:51
慈悲喜
舍,是喜。常乐我净是乐,皆大欢喜。到了大乘境界,皆大欢喜。二乘境界不得
其乐,只是执苦。这是二乘的颠倒。
《心经》是文字般若,体会其中深奥妙义,而起观照。五蕴皆空,一切不可得,
反复熏习,渐渐入于无为,远离凡夫四倒、阿罗汉四倒、种种颠倒见,并且远离
梦想,梦想即是妄想。观照纯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这就叫做究竟涅盘
。阿罗汉所证只是人空,没有证法空,只是有余涅盘。大乘则人法俱空,证无余
涅盘。涅盘之义是寂灭或翻圆寂。涅盘有三德: 法身, 般若, 解脱。因般
若才能从无量烦恼中得到解脱,而成解脱德。至于法身德,也须般若德才能恢复
本有的法身。迷时不知,智光明照才能显现。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但是菩萨依般若而修,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
高无上之正觉。十方诸佛从最初发菩提心,中间行菩萨道,直到最后成佛,没有
不是以般若为先导,所以般若称为诸佛之母。「阿耨多罗」可译作「无上」。「
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合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所证的最高无上之果
。至于以前一直讲「无得」,此处突然出现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正显中道,无
得之得,才是真得。得而无得,佛不作是念,认为自己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密咒为什么称为密,因它的奥义不是众生的思惟所能了达。般若也正是这样,「
众生之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此两者都是不可思议,所以用咒来形容
赞叹般若。故云《心经》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为同具无比的妙用。「大
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是「无上咒」,因都是以实相为体。是「无等等
咒」,般若与咒同是一心,无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诸法,令它
们同归实相正印。故知咒与般若都能「度一切苦厄」,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
诃。
以前经文是显说,观自在菩萨指出般若即咒,此处经文是咒,乃是密说,指示咒
即般若。所以本经显密圆融不可思议。即有言说又有离言说。可是无言说中,正
说般若妙法,有言说中,正含无边密义。所以蕅益大师说,此咒「正以不翻为妙
」。
总之咒最好是不解释,因为你解释,只是把咒中无量的意思中说出一两个,反而
是局限了。你现在要体会本经,从有说到无说,从显到密,到离开一切思想,离
开一切含义,就更殊胜。所以不需要解释。因为它巧妙就是从有说的文字到无说
,从可思议到不可思议,从显到密,如果你把它翻出来,通通变成可以理解的东
西了,它的密意就消失了。禅宗往往单提一句无意味的话头,也就是离开你现在
这些思想、这些道理,叫你体会你本来面目,你的本性,你本来的妙明真心,所
以密咒同样也是如此。
五、《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这是先师夏莲老讲《心经》时的一句宝贵开示,现在引用做为本文结语,正是画
龙点晴。修行无论哪一宗,都必须以般若为导引,才能直趋觉岸。般若有三:(
一)实相是体(二)文字是相(三)观照是用。从文字起观照,从观照入实相。
可见从闻法到证果之间,所依的只是般若的照用。这个照用不是局限于道场佛堂
之内,而是根据自身领会,贯彻到一切日用(办公、管家、待人接物、饮食起居
、运动游戏等等)当中,使人们记得、认识、了悟五蕴皆空,诸法空相,而自然
离开罣碍恐怖,颠倒梦想,自然渐入大觉之路。道理不再多说,只举一个有趣的
事例,一小则日本的故事,可以做为参考,结束今天谈话,也就说明我们只要有
智慧在心中,就可以免除很多烦恼。
日本有个一休和尚,很小就很聪明。在他八、九岁时,一天他的师父出去了。他
就在玩,跑到方丈室,看见师兄在那儿哭,师兄比他大几岁,哭得很伤心,他说
:「我们是学禅的人应无所怕,不应该哭,你哭什么呢?」师兄说:「你不知道
,我这儿不得了了,师父就是这个盒子最宝重,从来不许我看、不许我动,不知
什么东西?我就想看,想动。今天师父出去了,我就把这个盒子偷偷打开来看,
是件瓷器,我不小心给摔了,师父回来我怎么办呢?我今天实在没有办法了,只
好哭了。」一休说:「你不要哭了,说是我摔的。」师兄说:「那我对不起你,
你要受责打怎么辨呢?」两个都是小孩,最后商定,今天师兄应得的馒头给一休
吃,让一休承认瓷器是他摔的,他拿着一包碎瓮走了。师父回来了,问一休:「
在干什么?又在玩?」答:「没有,我在参禅呢!我参究问题,我在用功。」师
父问:「你参什么?」一休说:「我参一切都无常啊!究竟有没有一个人能够不
死呢?如果能够,有什么办法可以达到呢?」师父笑了说:「咳,胡涂啊!没有
。都是无常,没有例外,哪有一个人老活,没有的事情。」一休又问:「噢,是
这样。人是这样,东西呢?」师父说:「东西也不能常存,法是一样的,都是无
常,没有一样东西常有的。」一休又问:「是这样,咱们最心爱最喜欢的东西要
坏了呢?」师父说:「那也没办法,一切都是不能常存的,时节因缘到了它就要
坏,那有什么办法。」一休交出一个布包说:「师父,这儿就有一个时节因缘到
了,坏了的东西。……」师父看了也就一笑了之,没话可说。所以我们心中如果
有智慧,碰到忍耐不住或舍不得的事情,也就很平静。从这小事,我们可以体会
观照般若的妙用。我们在生活中,根据这些道理对待一切事物,那么我们就会比
凡夫,比其它不学佛的人减轻很多烦恼苦痛。如果在烦恼苦痛中,这位日僧可能
大发脾气,打这孩子一顿,这便是恼害众生。由于一休提醒了一切无常,这样一
来,老和尚就只好一笑了。这很自然,这就是观照的作用。
我们谈到很深的般若之心,因为六百部的《般若经》可以浓缩为一部《金刚经》
五千字。五千字的《金刚经》可以浓缩为一部《心经》二百六十字。所以这一部
《心经》就代表了六百卷的般若,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精华,摄无不尽。
(先师夏莲老继续发挥说:一部《心经》可再浓缩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
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句可再浓缩成「观自在菩萨
」五个字。再浓缩就只是一个「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经全入一个「照」字,是
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一个「照」字开展为六百卷大经,正是「破微尘出大
千经卷」,大千经卷中每一字又含无量经卷,是重重无尽。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说
、不可说。普愿有情般若为导,净土为归,「南无阿弥陀佛」。先师又说:「这
句佛号即是真般若,这是最秘的核心」。)
《金刚经》一滴
以一九八七年在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
,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我们在华盛顿
一起研究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今天这一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
。今天所要谈的《金刚经》中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点,只能说是大海中的一滴,不
能说是讲经。
《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从黑暗无知的牢狱中,挽救出来,
顿入光明无际的宝山。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绕佛,曾于北京广济寺释
尊成道日,绕念圣号直达次日凌晨。但稍长到学校读书之后,接触到新思想,例
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产生一些影响,但更主要的则是看到来来往
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缠绕毫不少于常人,甚至
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钩心斗角,争名好利,排除异己,一样也不少。于
是我十分怀疑,这些人久修多少年,为什么一点也不脱尘俗!于是产生一个错误
的结论,认为佛法无益于人,直等到十九岁,大学三年级时,寒假考试结束,不
想再看书,又无事可做,于是找到母亲的一部有批注的《金刚经》和一部《灵魂
论》,每本厚约一寸,我一夜之间读完两书,在读经时,产生了空前的稀有情况
:如闻惊雷,醒人长梦;如沐春风,身心调适;如饮甘露,遍体清凉;如闻妙乐
,顿忘俗味。当时只感觉一阵阵清凉与光明,自头至足,灌全身,一夕之间二
三十次,其殊胜安乐不是言语所能形容。这才恍然明白,不是佛法辜负人,而是
人辜负佛法。这才端正了自己对佛法的认识。当时体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经中的核心。凡夫下手最好是持名念佛,但当老实念去,便可望暗合经中妙谛
。
二、三般若
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做
为前导,以净土做为归宿。(般若是梵文,在华文中没有确切适当的辞可翻,勉
强可译为大智慧,以别于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因为没有般若,没有大智慧,看
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宿,这样去修持,就所谓盲修瞎练。修持的归
向,当如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中之王,普贤是华严长子,求生
极乐世界,正是引导六道众生,同归极乐。再从当代情况来看,不管你修什么,
如果说希望在这一生内解决问题,若不求生净土,那就不可能了。不管哪一宗,
想在这一生出生死,愿意今生出轮回,你又不求生净土,那就要落空。我们当前
这个地方的道场叫莲华精舍,是密宗,共同的愿文是同生极乐。所以不管哪一宗
,都要以净土做为归宿。
在菩萨道场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
若。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禅定,这样的五度不能成为
波罗蜜(波罗蜜应译为彼岸到,我方语法则为到彼岸。生死是此岸,了生死是彼
岸。)因为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有般若才是有目。所以六度之中,般若极
重要。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为波罗蜜,这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般若,若分而言之,则为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个般
若像(伊)( )字的三个点,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超出众生的情见。粗浅说
来,人们所看的大乘经论,以及所听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从文字般
若的启发使人体会了佛法的深意,成为自己思想的定盘星,来看待身心内外一切
事物,而更主要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就称为观照般若。在观照般若之中,一
旦突然了达契悟自己的本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
是般若的本体。实相就无相无不相。无相者:没有青黄赤白,长短大小,任何形
像;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离开了这四句,
离一切相。为什么又说实相无不相?因为实相虽远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
为一切诸法作相。也即是说能显现一切相。蕅益大师《破空论》说:「实相
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实相是般若的本体
,怎么能够证入本体呢?我们要从观照般若入手。观照两个字,《心经》中说得
很清楚。第一个是观字,密宗叫观想,想就比较粗,观就比较细。「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字,即观照的照字。照字
和想字就更不同了。有心叫做想,无心叫做照,「观照」就应该如「观自在」之
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这才是真正的观照。《破空论》曰:「如理而照,
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理是本体,如实相般若是实际理体而起照用。如珠
发光,光是从珠本体而生,发光是照用,珠之发光,先照自体,这就是「如理而
照」之义。光照本体,不必安排,没有造作,没有举动,自然而照,故曰「照不
异寂」。也就是虽在照用之中,而本体仍是清湛不动,照用与寂灭没有分别。文
字般若浅近说来,那就是大乘经论中,有关于般若的文字啊,言论啊,所有这些
都是文字般若。引申一步,就如《破空论》说:「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
字般若。」「如理」就是后文中「如如」之义。经云「如何为人演说,如如不动
」。如如中第二个如字,是真如,是实际理体。说法时要如同真如而说,这正是
此处「如理」两字。如同真如的本体,来表达寂灭的妙谛。这就是「如理诠寂」
。在了达时,自心仍是寂然不动,这是「寂诠」。这个「寂诠」正是本体的照用
,故曰「寂诠即照」。这就是说,所表达的是真如的本体,能表达者,正当表达
时,仍是寂然无动,全由本体的照用,这叫做文字般若。可见文字、观照与实相
般若,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本体所显现出
来的。所以实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与观照般若的体。文字般若表达的内容,就是
要表达实相般若与你如何去观照。观照般若所照的就是文字般若与实相般若。三
般若说是三,而实际又是一体。虽然是一体,而又可分别为三个。所以是即三即
一,微妙难思。
文字般若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它是从实相般若所流现,而这个文字所告诉你的,
是如何进行观照,证入实相。文字般若虽然可生起观照,而证入实相。但我们不
可认为文字般若就是实相般若,更不可认为了达经文便已契悟实相。《金刚经》
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大乘无量寿经》说:「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法华经》说:「是法非思量分
别之所能解。」可见实相般若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学人也无法从意识分别中
真实理解实相般若的真谛。文字般若的重要性,在于指示门路,指示如何去观照
,如何去认识实相。所以一切经论,文字言语,都是作为一个指路牌。例如昨天
我们去开会,在指路牌上写着:「华府佛教会」,如果没有这些指路牌,到的人
可能更少一点。这是指路牌的重要作用。但是,你不能认为那个指路牌所在之处
就是「华府佛教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比方。指路牌告诉你方向,你要依着方向
去找,文字般若正是如此。佛经上说「因标指月」。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是月亮啊
?经文里用文字告诉你。现在本室之内,拿灯当作月亮,我用手指着它说:「这
个是月亮。」这就是标指一下。文字般若就起这样的作用。昨天如果到处都没有
贴着「华府佛教会」,那我们也找不到。可见标很重要。所以不可以弃指求月。
若不要这些指示去求月亮,那茫茫华盛顿很难找到佛教会。所以指出方向,你就
可以看到。不可以弃指,不要它。这些文字,经典,我们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我们更不可以「执指为月」。我用手一指,这个是月亮。你就误认我的
手是月亮。你看到我的手,就以为看到月亮了。一般人多是这样。执着所看到的
手,误认为就是所愿见的月了。这样的话,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并且还生出一
个极大的错误,以为月亮是我手这个样子。所以学习般若要从文字、经典之中得
到方向去观照,专精勤久,一旦相应,方能契入实相,仅在文字上得了一点理解
,就以为是实相般若,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见实相。
三、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总题。「经」字是通名,佛所说都称为经。「经」字前
的七个字,本经独有,这是别名。开头「金刚」两个字是形容词,称赞般若如金
刚。金刚是喻,金刚有不同的解释,但涵义是一样的。现结合实际,金刚即印度
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金刚石做的刀子可以裁玻
璃,硬度最高。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它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
。以这个金刚石做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
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爱见所侵犯。金刚能裁
切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永明大师《心赋注》说
:「夫般若者是诸佛之母。故净名经颂云『智度菩萨母,能生一切导师』。所言
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之性耳。」因为诸佛皆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
为诸佛之母。自心,自性清净心与实相般若,真如实相,中道等,只是一法的不
同名称。般若是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心赋注》又说:「离
此一心别无殊胜。」又「此一心,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
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佛正法正行中
,此心为最」。所以经中释尊宣说:本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
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有为福德不
是般若,也不是波罗蜜。相似般若,名为般若,但不是波罗蜜。本经是般若是波
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
四、离相修善
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华意是觉有情,也就是度众生。经里说:「我应灭度一切
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经中说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
,这是我们发的心,不但是有此心,而且要实践要落实。「灭度一切众生已」,
众生都灭度了,这个愿已经成就了,可是怎么样呢?经中说:而是没有一个众生
真实灭度了。这就很奇,要度一切众生,而这些众生已经得到了灭度,可是没有
一个众生是真实灭度了。这就不是凡夫而是通达般若的菩萨度生的境界了。所有
众生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彻底都灭度了,为什么又说,没有一个众生真实
灭度了呢?这就因为释迦牟尼佛得道的时候,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
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就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啊。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
啊。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现在成了佛,他只是恢复了本来而已,他不是
得到什么,变成什么,制造成了什么,变换了什么。他不增不减,只是恢复他的
本来。那么你这个度生的人做了什么贡献?他只是恢复他的本来嘛。再者,一切
众生既然同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如来的法身。我与一切众生既是同此法
身,本来同体,一体之中,谁能度?谁是所度?所以说「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这也就是《金刚经》中重要的指示:三轮体空。内不见自己,外不见对方,中
间不见所施之法、所施之物。外内与中间都无一物,称为三轮体空。内是一方,
外是一方,中间是一方,一般是内有我,外有人,中间有法有物,这三轮就不空
。若是三轮体空,就是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没有一个我,我在做事。内若无我
,外也就没有人啊。还有什么中间?一切都本空啊。所以本来无一物。再例如:
我布施了一万美金,我把钱给某先生了,若是三轮体空,内就不见我,外不见有
某先生,中间不见这一万美金。虽然不见能施与受施之人,中也不见这一万美金
,但是这件事情还是做了。这就叫三轮体空啊。这就是很殊胜的。这样的布施就
可以称为布施波罗蜜,就可以到彼岸。一般是我有一万美金给他了,老记得自己
做了很大的好事,我把一万美金救济了某个人,老记着他曾经得到我的一万美金
。你布施是布施了,他得了一万块钱,但不能称为布施波罗蜜。两者的差别就在
这里。并不是不布施,是要在布施时不住于相。有些人读了《金刚经》之后,就
一切都落于空,都是无为、无相、无我,都是无了,就跑到偏空的一边去了。所
以蕅益大师就写了一篇《金刚经破空论》破这种偏见。所以终日度众生,终日没
有度。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不是不度众生,是度而无度,无度而度。我在度众生
,而没有度众生的相,我没有度众生的相,而终日终生都在度众生。这样度生与
般若相契,就是波罗蜜。
《金刚经》劝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最粗浅的说,我相就是自
身。有了我就有你,这就是人相。不但有你,还有种种的人,轮回中种种的生物
,那就是众生相。中间有长生长住的是寿者相。这是最浅说的四相。又如刚才说
,有一个能度众生的我,这是我相。我所度的某一个对象,这就是人相。而我所
度的种种,就是众生相。而我所度的众生他得到涅盘,这就是寿者相。这都是极
粗浅的解释。再说得稍高一点,我就是以主宰为义,误认为有一个能当家作主,
主宰一切的我。实际上,实在是无我,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哪个是我呀。像片上
二十岁的我早就没有了。三十、四十岁的我也就没有了。再过些日子,今天七十
岁的我也就没有了。到底哪个是我呀,我能作主吗?我能留住年轻力壮的我吗?
这都是剎那剎那生灭,都是被因缘牵引,哪有主宰!与我相对的是人相,而且对
象之人有种种,就是众生相。而这种执着有我的想法总是相续不断的,就是寿者
相。更进一步,《破空论》说:「主宰名我,形相名人,众缘和合名众生,相似
相续名寿者。」能在自身内当家作主的是我相。一切可见的形相是人相。因缘和
合生一切法,是众生相。阿赖耶识相似相续是寿者相。可见四相都从我相而生,
所以经中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所谓四相,般若就
是要照破这四相,离开这四相。然而不是空无断灭。而是离相修一切善法。经上
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
这个地方就不落有无两个边。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以上空边
),可是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之中(有边),可是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
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离开了两边,契入中道。所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即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过来是无上正等正觉。阿耨
多罗是无上,没有更上的。正等:上至诸佛,下到蠢动含灵,本性都是平等,是
这样的大平等。正觉:这就是圆明普照一切,没有偏缺,没有亏欠的大觉。所以
叫做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所证最高无上的果觉。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就得佛的无上果觉。若人只重离相
,而轻视了修一切善法,有所偏呀。只知道修一切善法,而不能离相,也是偏啊
。蕅益大师说:「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
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唯以无我
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这实在是最重要的一个指示。
五、空假中
《金刚经》中:「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又说:「所言一
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经中这种话很多,应如何体会呢?经中指示我们,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真俗二
谛与假空中三谛,一个是假(也称俗谛),一个是空(也称真谛)。真俗二谛是
二谛法。二谛再加中谛便成三谛。世间大地山河森罗万象,世俗认为是实有,佛
教认为这是虚幻的有,名之为假。世俗以虚无断灭为空,与有对立。佛教认为既
是幻有,幻有就是空,实际理体不受一尘,万法皆空,这是空谛,也称真谛。世
间的看法,认为大地山河真实是有。悟道的人,虚空粉碎,大地平沈。六祖说无
一物。这就合于真谛。这个道理过去是最难懂的。有人常发这样的问题,你面前
这个桌子是什么?不是明明在这儿吗?怎么说它是空呢?所以这个问题往往就成
了一个拦路虎了。好在现在科学进步,科学家替我们提供了好多有利的语言。科
学家认识到:所谓物质,并非实有,只是由于人类的错觉。没有具体的物质,只
是人类的错觉。从科学语言说,宇宙间就是场和物质,爱因斯坦接着补充,进一
步说,没有物质,只是有场。在场的空间里,场的强度特别高的地方,就是我们
所认为的物质。再仔细说明一下,世间一切万物不过是一百多种原子所形成的。
水,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化合就是水。二氧化碳,两个氧原子一个碳原子就化
合成二氧化碳。一个氧一个碳是一氧化碳气,你吸入多了就会中毒死人的。很简
单,不过是一百多种东西变来变去。这一百多种东西,你究它的根源,不过是电
子、中子、质子,没有别的东西。电子、中子、质子都有物质两重性,一种是波
动性,光波、声波、无线电波、电磁波,都是一些波动。只是波动并没有东西,
但是光波有光,光波能传递讯息等等。光波中没有什么物质。声波也是如此,声
音传到大家耳朵里去了。这是我的声带鼓动空气的变化,而波动达到你的耳朵里
去,你就听到声音了,这都是波动。比声波更高一级的无线电波,什么墙壁都挡
不住,十方的,不管你是东京、莫斯科,还是伦敦、巴黎,旋钮一转,在当地就
出现了。很玄妙,就是波。但波你找不到的,看不见,摸不着,抓不到,没有个
实质。这一切中子、质子、电子二重性的第一个性质,波动性。再有一个是颗粒
性。颗粒性也只是能量的集中,并非形成颗粒。能量就是作用。所以说这些东西
不过是波动和作用而已。这样而形成物质。可见物质并不像大家头脑中那样的具
有实质。这样说也许不能生信,我再给大家讲一个世间极浅近的比方,在夜里点
枝香,香头只是一个明亮的光点,你在暗室中把这枝香去转动,去画一个圆圈,
你就看到一个发光的圈子,这就是由于一个光点的动相,它在动。光圈是什么呢
?是你的错觉。你确实亲眼看见一个发光的圆圈,到底有没有?没有嘛!我刚才
说的电子、中子都是在动。整个的宇宙在动,我们在这儿也没有静止。我们动得
好厉害呀,我们随着地球在旋转。坐地日行八万里,我们坐在这里不觉得。地球
自己在转,地球围绕太阳在转,一切都在动。身体里一切东西都在转,一切都是
动相。动相就像香火头在动。经中说:「如旋火轮。」旋火,有种表演节目叫火
棒,两个点着汽油的火棒,表演者挥舞双臂,可以做出各种悦目放光的图形,图
形都是没有的,只是两个火棒在动。所以大地山河,种种的皆是动相。到底什么
在动呢?咱们再引一个禅宗的公案,六祖到广东的一个庙里头,听见两个和尚在
辩论,一个说:你看看,这个幡在动。那个说:不对,哪是幡在动?是风吹得它
动。这两个人就辩论起来。六祖说:两位仁者,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仁者心
动啊。所以动相之根呀,在于咱们的心动。所以错认种种大地山河,一切一切,
说是有啊无啊。从动相所显来看是有呀,若论其实际,只是香动,没有所看见的
火圈。所以《起信论》说:「一切境界,唯心妄动,心若不动,则一切境相灭。
唯一真心遍一切处。」又「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即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
,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永明大师说:「是知心外见有境界,皆自妄
念情想而生。」由上可见「一切境界唯心妄动」是俗谛也即假谛。「心若不动则
一切境界灭」是真谛也就是空谛。真心遍一切,不妨万法纵横种种境界,万境纷
然无碍于一心不动,清净本然。这即是中谛,又称中道第一义谛。《金刚经》许
多话都是此义。例如「众生者」,众生是假有,是世谛。「即非众生」,没有这
个众生,是真谛。「是名众生」,若说是有只是个假名而已,若说无何处来这个
假名,所以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是中谛,不二了。不偏于有也不偏于空。所以
一切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都是指出有无
俱遣,不落二边,理事齐彰一心全显,一体寂然,万用纵横。所以说,妙契中道
第一义,「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成佛啊。
六、见相非相见如来
离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成就佛果。佛乃离相修善之果,所以不可以色相得
见如来。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
以不可以色见声求。这里一位蔡居士认为这四句还不圆满,她很有智慧。这是鸠
摩罗什翻译简化了,原来是八句。好几位古德,以及玄奘大师翻译的底下还有四
句,玄奘大师的全偈为:「若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思,不能当见我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后四句指出,应观导
师的法身,法身即是佛的法性。(即佛真性,又称佛性,或自性。法性所适用的
范围最广。)如来的妙体即是法身佛的真性(法性)。但法身不可以世智来见,
所以说法性不可见。也不可以「识」知。故玄奘大师云「法性非所识」。不可见
又不可识「故彼不能了」。佛身只是众生不能见不能知,但绝不是断灭顽空。打
个比方,有的物质有磁性,它产生磁场,有极大的作用。例如电动机、发电机,
种种设备都是利用磁场的作用。但是磁场看得见吗?摸得着吗?连世间的磁性都
不可见,何况法性,当然更是不可见。只是有,法性是有而不可见。法体,如来
法身的法体,用我们的思惟不能了知。也就是说法性、真如、实相、般若种种,
是如来的法身理体,众生的知见是达不到的。所以说不可思议。不可议,就是你
说不出来,不是你的语言可以表达的。不可思,是你想不到的,不是你脑子里所
能想得到的。只有在离开这个思才可知。在妄想之中,你想去见,去知这个法体
,就等于你坐在这个椅子上。自己想举起这个椅子,是不成的。你只有离开这个
椅子,才能拿起这个椅子。「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遍一切,就是导
师的法身遍一切处,一切空间。但法性不是你的妄心所能认识的,猜测的。大
家在这地方千万要小心。所以色见声求,不能见如来。法身如来在众生的情见之
中不可能认识到,知道,看到。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相。《金刚经》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所见一切相都是虚妄的,
眼前所见本来没有,只是由于动相所生。再举一个真实的例子,让人心服的例子
。华北三大高僧之一倓虚大师,他的《影尘回忆录》中记载了这件事。倓虚老人
在香港刚刚圆寂,这件事是他亲口对我说的。有位董子明居士,原是吴佩孚将军
的顾问。吴佩孚下野后,他就到青岛湛山寺当教员。湛山寺是倓虚老人创建的,
董居士在湛山寺给佛学班的学僧讲国文,改文章。除了上课改卷子之外,他就是
用功,把门锁起来闭关自修。他与当时在湛山寺讲戒的弘一大师相知,只是这两
个人彼此间才谈谈话。一天正在用功的时候,念得很虔诚。动了一念,他想到大
殿拜佛。这一念一动之后,人就在大殿中拜佛了。拜了佛之后,他想我正在用功
,我回我的房间用功吧。走回到自己房间,门都关锁着,进不去。别人走过来,
他就说:「师兄请你给我开开门,我进去。」那人说:「你叫我开门,你怎么出
来的?门都锁着,你怎么出来的!」于是这件事就这么传出来了,轰动湛山寺。
大家听明白没有,人是怎么出来的。我在北京听到了,我认为这事很重要,是对
我们学佛人一个很好的数据,是一个近代的实证啊。我问夏老师是否知道这件事
,夏师说:「确有其事。」这个董居士就是夏师的外甥。后来倓虚法师由东北经
过北京到香港去,我当时是广播电台台长,我请他在电台播音,我亲自招待他。
我们谈得很愉快。我就问他,我说:长老啊,你在湛山寺,当时有一个人从锁闭
的关房中出来到大殿,你知道不知道这回事?他说:怎么不知道,当时我就是方
丈。倓虚法师自己著作里写了这个事情。所以这个事很能破我们的执着。你心中
没有离妄之前,墙壁都是阻碍。你心中能有一念离妄,当下虚空粉碎大地平沈,
何处是墙壁。所以这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不是说没有这些相,
而是看到这些相不分别、不执着。自己不因见相而起心动念,就合于「若见诸相
非相」。这四句经文中,「凡所有相」是假谛,「皆是虚妄」是空谛,「若见诸
相非相」是中谛,无相而相,相而无相,(从无相的理体显现事相,是无相而相
。虽有种种事相,万象森罗,可是论其实无一物,故说相而无相。)真俗双融,
事理无碍,所以是中道第一义谛。从容中道即是如来。所以说「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这又可以举一个古代的公案。释迦牟尼佛因为生下来母亲就死了,为报母亲的恩
,所以成佛之后就上忉利天给母亲说法。世尊上天后,大家很想念,就用旃檀木
造了佛像。这是世间有佛像的开始。等到佛说法圆满从忉利天回来,大家都去迎
接。中间有一位比丘尼,她想到如按正规,她只能排在比丘队伍后面,前面的人
很多,见佛的时间较晚,于是她就变化成一位转轮圣王,她就排到前面第一位了
。佛从天降下,她头一个见到佛。可是佛一见就呵斥说:为什么你越轨跑到大僧
前面来了?(大僧是比丘,比丘尼是二僧,不能排到大僧前头。)她说:我思念
如来,想先见如来。佛说:你没有先看见我,是须菩提先看见我。实际上须菩提
没来,须菩提在山中静坐,他知道今天佛回来,先动了一念,是不是要去接呢?
继而想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既没有来去,又何必接送呢?因此
他就安然不动。这个没有来接的人,佛说是他先看见佛了,排在第一。肉眼亲见
的比丘尼,倒没有见到佛。就因为这个比丘尼犯的是色见声求啊。须菩提了达如
来本无来去,所以先见佛。我们如果体会这个道理,很多教义都可以融会。可以
突破很多框框和束缚。所以经中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着相就是众生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要离四相,首先从我相入手。世间俗人的哲学:人不
为己,天诛地灭。我相十分牢固,这样的人就不好办了。所以破四相,首先破我
。无我,四相就全瓦解了。所以经中又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
是菩萨。」可见破四相先从破我起。我们不但不要自私自利,就是我的爱好,我
的见解,我的什么什么,只要上面有「我」字,「我的」,都是我相。都应首先
破除。这就是《金刚经》给我们的极宝贵的启示。
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是本经的心中心。蕅益大师说:「金刚般若大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足
以蔽之。」也就是说,这一句话可以包括本经的全部金刚般若的玄义,大师又说
:生心无住非二,「唯无住故生心」。经云:「应生无所住心。」「应如是生清
净心。」故知所生的心,即是清净无住的心。本文开头便引世尊成道时所说:「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就直指众生的本心与十方如来的妙
明真心无二无别。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众生又在昏昧颠倒之中,那就是世尊当
时紧接着说的「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只因众生执人(人我执)、执法(法
我执)着一切相。妄念相续从无间断,所以虽有真心,但不能显现。也就是不能
证得。所以金刚般若首劝大家离相无住,若能生无所住心,便离一切垢染缠缚,
便是清净心,即是妙明真心。《心赋注》曰:「无住心体,灵知不昧。」又「心
常寂是自性体,心常知是自性用。」「故云寂知,亦云寂照,亦云无相之知,亦
云无知之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一切知者,此心即是一切众生自
心之体,真性灵知湛然恒照。」又曰:「言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露知之性耳
。」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也即是说,顿然脱出六根六尘,
纯真不二的心光,炳然现前。)临济禅师所说的「历历孤明」。(此处的「孤」
字、「独」字,可与一真法界的「一」字同参。)都是指示所生的心。蕅益大师
又说:「唯生心故无住。」所生心既是清净心,无所住心,所以生心自然无住。
一灯之光可顿破千年陈暗。大师又云:「生心二字,尤为下手工夫。以凡夫不生
出世心,故恒住生死。二乘不生上弘下化深心,故恒住涅盘(有余涅盘)。唯菩
萨不住六尘而行六度,故能如所教住,名第一义住,亦名住于佛住。」又说:「
言无住者,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不住二边,不住中道,故名无住。言生心者,
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摄受心,遍于法界,穷于三际,故名生心。
」上之无住生心,功德殊胜,不可思议。生心与不住不二,故可终日生心终日无
住,终日无住终日生心,此实深契不二的大乘菩萨境界。不是凡夫与阿罗汉缘觉
等所能了知。后世学人通病,常把本人的体会当作大乘深旨。而不知无相生心,
实非凡夫与别教的地前三贤所能行。幽溪大师在《般若融心论》中指示很详尽,
现在择要介绍:自有生心而不能无住者,事度菩萨是也。自有无住而不能生心者
,藏通二乘(缘觉与阿罗汉)是也。……自有无住非生心,生心非无住者,别教
(天台宗判唯大乘之教为别教)地前(指登地以前十住十行十向,地前三贤之位
)是也。自有即无住而生心,即生心而无住者,别教地上是也。可见这不是具缚
凡夫所能办到的。凡夫举体在妄想执着之中,曾无一念清净,怎能生起清净心。
(唯有靠持名念佛法门暗合道妙。)世尊因须菩提问,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应云何降伏?云何应住?如来的答复:「应如是生清净心。」要生一个清净的
心,不是断灭。要生离相的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是约在经文的三分之一处。六祖当时到客店送柴,听客
人诵经到此处,他就猛醒,直奔黄梅,见到五祖。五祖叫他作务。他说:「阿那
自家日生智慧,不知更作何务?」后五祖专给他讲此经,又到此处,六祖当下大
悟,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
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便付衣钵。可见般若玄妙不可思议。
六祖初听便超神秀(他当时是五祖会中的上首,后是武则天时代的国师,不是凡
流)。第二次再听到无住生心便彻悟本心,顿登祖位。五祖开始用《金刚经》教
导大家,到了六祖以后,《金刚经》就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了。
蕅益大师《金刚经破空论》跋曰:「金刚般若大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足
以蔽之。」大师指示无住生心这一句,可以包括全经紧要殊胜的含义。又说:「
而生心二字尤为下手工夫。」由于无住生心不是凡夫与二乘境界,初机修习,则
应从生心下手,从生心修六度下手。大师又说:「若不生心修六度,则住断灭相
矣。故余尝谓此实相为体,观照为宗,文字为用。旧云无相为体,无住为宗者非
也。」故经云,宁可有见如须弥山,不可空见如芥子许。与此同旨。《金刚经》
的极端殊胜与重要,可是大家常常误会,以为《金刚经》中迎请了四位金刚,所
以有威力。这是很大的误解。世俗有很多东西把佛教庸俗化了。我们要淘汰这些
庸俗化的内容,还它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印《金刚经》,请金刚的部分全不印。
重要的是你的自心。你的自心如何?先从生心下手,要如是生清净心。若单纯无
相,是空的一边,故须生心。自心、清净心朗然啊。所以就不落二边,不落俗谛
,也不落空谛,合于中道。
回想当我第一次读《金刚经》还不满二十岁。读到这句「无住生心」时,得到很
大的加持,得到无法形容的轻安。当时就感觉这句无住生心极殊胜,但是自己怎
么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呢?想了一下,会心一笑,就体会到念佛是最好的办法。你
一心的念,什么都不想,就是无所住,而你念佛这个心相续,南无阿弥陀佛,南
无阿弥陀佛……这是念念相续,净念相续,这不是断灭。念来念去,真正念到清
净的时候,是谁在念也就忘了。念的是什么你也忘了,可是这一句朗朗现前。自
自然然,没有我,自自然然的这一句就出来了。如果相续,那就是极殊胜的境界
。所以我们只要念得绵绵密密,老老实实,就这样念,我们就达到了地上菩萨才
能达到的境界。只要诚诚恳恳,绵绵密密,老老实实,清清楚楚,一句接一句,
无牵无挂,这就暗合无住生心的道妙。(后来我又一想,可能念咒还要近一点,
因为佛号还有一个佛字。咒很像禅宗的无义味话头,离开一切思想。)所以古德
说:以凡夫生灭心入诸法实相,以持名念佛最为容易。就是这个道理。
八、最初方便的观门
一切行人的修持,都应该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所以必须善于学习般若,
遵循指示,直趋觉岸。学习之道就是:依文字般若的启示,按自己的正确体会来
进行观照,一步步深入。文字般若的体会愈深,观照的境界就愈高。这样循环不
已,将来有一天触着碰着,契入实相般若。开始下手的地方,就是下面的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全经中最容易下
手之处。也是人人首须下手的地方。像《金刚经》这样殊胜的经典,我们不是把
经念一遍就完了,而是在生活中要能把它贯彻,观照起用。诵一遍也有好处,得
到加持和熏习,很多的功德。但是更重要的,念一遍之后要依文字般若而观照起
用。这四句很好嘛,各个人都用得上。有为法正与无为法相对。经中「一切贤圣
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至于「有为法」,则「如梦幻泡影」矣。有为者,有求
有作有成有得,皆是有为。大乘妙谛全是无为法,但此无上胜妙甘露注入众生心
田,因众生譬如垢器,污秽含毒,甘露入内亦同混浊。所以不可不先破有为法。
初起步时,始于足下,万里之行,在于初步,故须先从最切己处下手。有为法包
括很广,人们切身的是功名、富贵、妻儿子女,种种这些很粗的,都是有为法。
再高一点,名誉地位、学术成就、事业功勋,还是有为法。再说禅定,初禅、二
禅、三禅、四禅,四禅八定种种,还是有为法。都是有为法嘛。大家都存在问题
,从这里下手,如果都打通了,下面还有更深入的问题。有法可修、有果可证也
是有为法。这句经可以一直用下去。可以从干扰你最深的地方入手。有人爱生气
,一句逆耳的话听不得,这就是你下手的问题。有的人非常悭吝,稍微吃了一点
亏,很不愉快。有人情欲一关打不破,等等。每一个人有他最突出的问题,这个
问题就可以先下手。你想想这一切是不是如梦如幻?实际就是作梦,转眼成空呀
。梦是很好的比方。梦里明明有六趣,觉来空空无大千。在梦里六趣都是有,朗
然大觉时,本来无一物。例如害怕的梦,老虎咬自己,没有人救,在叫喊啊,恐
怖啊。你一醒,哪有这些恐怖啊,是个梦。现前一切,整个是个梦。是幻术所变
。像肥皂泡,很好看的,五颜六色,但是没有谁去抢这个肥皂泡,知道它当时就
要灭。像人的影子,哪有实际的东西,所以一切一切都是错认。于是自然而然对
所执着的东西就淡了。能把这些东西淡了,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修行就是
两件事情,就是把生的东西变熟,熟的东西变生。贪瞋痴、烦恼,无始以来我们
太熟悉了。这个贪心很自然,有人一心就想多赚点钱,他心心念念的,不用谁教
给他,很自然的。一百万就想变为一千万,他是自自然然的,这个方面他就是很
熟。瞋、痴也是如此。大家都很熟,可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慈悲喜舍,自觉觉他
,求菩提,发菩提心,无住清净心,这一切一切我们都很生。这句佛号更是生。
所以我们修持就是要把熟的地方变生,生的地方变熟。我们可以两处一齐下手。
佛号不是生吗?多念啊。贪瞋痴我们不是熟吗?叫它淡啊。两处一齐下手,效果
就快了。只从一处下手,就像一个轮子的自行车,不能快,也不稳当。两个轮子
的车那就好多了,谁都可以骑了。所以要把熟的地方变生,生的地方变熟。这些
有为法,贪瞋痴,人世间种种可留恋的,束缚自己的东西,我们看它如梦、幻、
泡、影。这件事说来容易,做到也很不容易。有位受了菩萨戒的老修行,因为一
点小事,和邻居生气,谁知因此一病而亡。你若把这些看淡了,至少你自己少生
点气,对自己身体也好嘛,真的无所谓了,对方也就无所谓了。例如能海法师讲
《金刚经》,说了一个实事,他有一个修密的弟子很有钱,他有一个对头,两人
仇恨很深。他天天按照密宗修法的规矩,要把六道众生都观想在自己周围,有冤
的众生更是离自己最近,就在面前,自己在修法时加持他们,他天天这样修法观
想,修了几年以后,有一天在街上碰到这个人了,由于他天天作观,已经很习惯
了,他看见他,那生气的印象已没有了,只是天天修法时所见到的熟人,于是出
乎自然的就招呼他,某先生,好久不见,你好,那个人就很感动,他想到对方的
地位比自己高,自己过去的不对还更严重一点,现在对方这样和颜悦色地招呼我
,我当然也更应该如此,于是两人从此就和好了。所以把贪瞋痴淡一点,世法上
也有很大的好处。这些本来是很熟的,我们叫它生。很生的是发菩提心,持佛号
,我们叫它熟。这样我们就可以早生极乐世界,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九、般若不可思议功德
经中多处校量功德,把持经与布施等来做比较。但其中以下文一段比较最深刻。
是拿舍生命来做比较。一个人最难舍的是生命,世人贪生怕死,谁不爱惜生命。
但经中说:一个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
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上午是初日分,中间是中日分,晚间是后日分。
)恒河有多少沙,以恒河沙那么多的生命,早上以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都舍了,
布施了。而中午还这么做,晚上还这么做。「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劫这个时间就很长了,一块几十里的大石头,天人以极轻的纱轻轻地在石上飘拂
一下,几百年一次,等把这块石头磨光了,这个时间叫一劫。这个时间的数字已
经大得不可说了。但还不是一个劫,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一个人无量百千万亿劫
,每天三段时间都拿恒河沙这么多的生命去布施,这个功德真是不可思议的。另
外一类,「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若人闻此经典,能生正
信,心中没有抵触,所得的福报胜过前面无量劫以无量身命布施的人。这实是众
生情见所不能相信的事。但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
不妄语者,哪里能够有丝毫不真实啊。「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更何况你还可以写经、印经,自己信受奉行,念经背诵与为人解说,功德就更加
不可思议了。从以上的校量就可以知道《金刚般若经》的不可思议,也就是般若
的不可思议。
《破空论》中根据经文以八种殊胜来显示本经不可思议功德。 舍身是大事,无
量劫是大时,虽然这样大事大时的布施,还是不如持经功德。因为这样的大施,
具有五神通的菩萨也能做到,比不上本经「正断无明漏故」。以上菩萨虽得五通
,能行大施,但未得漏尽,无明之惑犹存,故不如本经正断无明功德。无明断尽
才是菩萨漏尽通,其功德远超于大事大时。 本经不是大小乘共同的般若,而是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大乘中推仰为圆顿菩萨的人,叫做「
发最上乘者」。可见若人真能「信心不逆……为人演说」,即同圆顿菩萨。 如
是之人,就是荷担无上菩提,他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这就是续佛慧命,长保佛
种不断。 乐小法的人,着于四相四见(我见…寿者见)对于本经不能听受演说
。 经在之处即是宝塔,具足法身舍利。 「受持读诵此经……先世罪业即为销
灭。」转重为轻,不再堕恶道。 当得菩提,夙业既销,菩提之体,自然明净。
释尊在遇燃灯佛之前,虽遇多佛,但心中尚存有所得心,未达无相。所以持经
超过释尊昔时遇佛功德。(释尊遇燃灯佛后,才恒与般若相应。)经说:「末世
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那么我们对于佛所开演的部分,实应衷心信受,不得狐疑。
十、信力圆时全成佛力
末后引证永明大师《心赋注》中一段,以巩固增长我们的信心。赋中问:「初心
学人,悟入此宗,信解圆通,有何胜力?」这正是大家关心的问题。答:「若正
解圆明,决定信入,有超劫之功,获顿成之力。」这四句中,前两句是因,后两
句与以后诸句都是果。因: 需有决定信心,永不动摇。 应生正解,不但毫无
邪见,而且所解圆融,明鉴无碍。这也非初学凡流造次所能行。只有以弘深誓愿
,做为铠甲,奋力精进,才能真得如下妙果。于是顿超三大阿僧祗劫之大关,剎
那圆成无上菩提之力。
「虽在生死,常入涅盘。恒处尘劳,长居净剎」。虽是凡夫,常在尘劳世俗之中
,轮转生死海内,然而不离生死,常在涅盘三德之中,尘劳堆里无异清净佛国。
「现具肉眼而开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见」。真实悟心之士,肉
眼可当佛眼用。(蕅益大师说自己是「名字位中真佛眼」,这比「当佛眼用」更
进一步自肯了。)因五眼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悟心的人不见得具
天眼,但有法眼慧眼之用,所以说「开慧眼之光明」。开慧眼,便悟入佛之知见
。即是佛知见,即此凡心便具佛智。
「则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断,菩提妙圆弗假修而自圆」。于是烦恼不断自断,菩
提不圆自圆。不靠修持不历阶梯,顿出苦轮,剎那成佛。如是不可说不可说之力
,「亦名佛力,亦名般若力……亦名无住力」。
《心赋注》又云:「若于一心,有圆信圆修,乃至见闻随喜,一念发心者,无不
除八万尘劳三障二死之病。」
由上可见,若于般若一心妙谛,能圆信圆解圆修,即得超劫顿成之力,剎那成佛
。至于初机,于此妙法,只要有缘「见闻随喜,一念发心者」皆可顿消尘劳业障
。般若妙力真是不可思议中的不可思议。前云老实念佛,即暗合般若无住生心的
道妙。所以赞般若就是赞叹老实念佛。
末后敬作一偈,虔诚祝愿:
普愿见闻者 同沾菩提露 顿契本来心 清净无所住
一九九一年元月黄念祖校于京华方便关中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一九八七年讲于美国华府佛教会录音为基础
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用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
荣幸。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些,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
大光明」,「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
,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由于光明,方消痴暗,垢障消除,才得真乐。慧光破无
明,正是自觉觉他,是觉心除幻结,正是自他俱利。这个光明与安乐非一切世间
诸法所能相比,故称之为大。
光明有两种: 色光(指日月火珠及佛菩萨天人的身光)。 智光或称智慧光,
心光(指妙法能除众生愚痴的垢暗)。《大智度论》说:「光明有二种,一者色
光,二者智慧光。」昙鸾大师说:「佛光能破无明闇,故佛又号智慧光。」憬兴
师说:「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智慧。」故《瑜伽论》称
之为法光明。以现法破暗为义,别于色光,但佛光具一切光,故《往生论》说:
「佛光明是智慧相也。」蕅益大师九天写一部《弥陀要解》,人称这是从蕅益大
师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思益经》说:「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如
来身是什么呢?就是大光明之府库。《大日经》说:「大日如来所安住之处是「
不坏金刚光明心殿。」金刚是表示坚固,永远不会坏,不会灭,不会减的。光明
的心是赞叹如来觉心的胜德。殿原意是宫殿,此处光明心殿表示身住于心,心住
于身的不思议妙境。《思益》中光明说的是如来身。《大日》中光明说的是如来
心。由此可见,如来的身心就是大光明,也正是佛教的大光明。再看,禅宗黄檗
的师父百丈禅师,他就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悟人的心迥然超脱六根六
尘,只是一片灵光单独照耀。这也是拿光明譬喻这个心不与万法为侣,心光寂然
朗照之象。黄檗的弟子临济禅师说:「历历孤明。」「历历」是清清楚楚,绵密
不断。「孤」就是不以一切为侣伴,罄然独存。「明」就是光明,明白,本明。
也是同样说明本心,所以佛教都以大光明来表示本来的妙明真心(妙明两个字就
是胜妙光明的简称)。阿弥陀佛又号无量光佛,而且《无量寿经》里头十二光佛
,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
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都是阿弥陀佛称号。法身阿弥陀佛所居的国
土称为常寂光土,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1-4 18:52
可见弥陀身土都是大光明。所以大光明就是佛之身、佛之土、
佛之心。显示佛的本体,有体必定有用,从大光明的本体,自然流出大安乐的妙
用,就普令一切众生都能因妙法光明消除自身痴暗,离苦得乐。更殊胜的是每一
个众生常住于大光明的本体而得到大的安乐。
至于大安乐,更是十方诸佛的本怀。《毘卢遮那经》说:「大悲为根」,所以慈
悲是诸佛的根本。悲是拔苦,慈是与乐。令一切众生都得彻底究竟的永恒的大安
乐,才是如来的本心,普度众生都离苦得乐。《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的众
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唐译本里说:「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
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经中有十一处称赞彼土甚可爱乐。《涅
盘经》指出:「常乐我净」。不是无常,是常;不是苦,是乐;不是无我,是有
一个真我;不是恶浊,是清净。常乐我净,很乐呀!是真乐,不是世间之乐。世
间诸乐是坏苦,所爱之境都是无常,所爱破灭,成为大苦。所以世乐不能不坏,
坏则成苦。更重要的是《涅盘经》里头四句偈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一切
行皆无常,都是生灭之法,有生有灭。「生灭灭已」,一切生灭都要放下,放下
一切,生灭也灭了之后怎么样呢?最要紧的后头一句,那绝不是断灭呀!断灭,
什么都没有了,那大家修行了半天,都变成了桌椅板凳了。「寂灭为乐」,寂是
常寂光的寂,《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观音返闻自性,在「生灭灭已」之后,「
寂灭现前」,马上超越世出世间,得两种殊胜。正与《涅盘》的「寂灭为乐」同
旨。寂灭为乐,这是真实究竟的大安乐。禅宗常说,火尽灰寒,忽然从冷灰里爆
出一颗热豆。所以禅宗说必须大死才能大活,绝后更苏才是真活,这与《涅盘》
、《楞严》同一气氛,冷灰爆出热豆才是悟境。如同万里寻亲,突于十字街头一
眼看见亲爹,这时欢喜不可形容,这正是大安乐。由上可见,佛教的教化,就是
从诸佛本有的大光明大安乐的本体,流出来令一切众生同得大安乐的妙用,普令
一切众生恢复他本有的大光明的本体。永离诸苦,但受众乐,直到自他永受寂灭
的大安乐。这样殊胜希有的妙法真是不可思议。
世尊彻证理体,示佛知见
至于佛教当然是宗教,但是宗教而超宗教。佛教是科学超科学,是哲学超哲学。
也可以说佛教是一切超一切。佛教的超越就在于我们教主的超越,我们的教主释
迦牟尼世尊,他的殊胜正如赞佛偈所说的:「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未有如佛者。」至于我们教主在两千多年前降生在尼泊
尔,是一位太子,聪明过人,文武全才,王妃也极其贤美,一切如意。但当他陪
父亲在御花园里,父亲休息了,他看见鸟吃虫子,引发了极大的悲心。哎呀!众
生为了自己的生存,就要互相来吞噬,这真是非常可悲呀!因此他就要舍弃一切
,出家求道。但父亲不答应,后来有一次看到一个老人,腰弯背驼,穷苦的老人
。又一次看到病人,痛苦,面容憔悴,形容枯槁,很痛苦。最后看到死人,知道
了这是一切人都不能免的,就决心出家了。出家之后,在雪山苦行修道,一天只
吃一棵芝麻,一棵麦子的结实。浑身骨头都显露于外,活像一具活骷髅。后来忽
然醒悟。如果这样成道,后世就以为要成佛就必须苦行,这是一个误解,所以就
放弃了苦行。就起来沐浴,沐浴的时候几乎从水中起不来了。身体衰弱,攀着一
棵树枝子才能够出来。出来之后,吃了一个牧女供养的牛奶煮的粥,体力就恢复
了。于是发誓在菩提树下解决问题。到了腊月初八看见天上明星,这时候大彻大
悟了。一切问题解决了。他这个之前,他曾经在印度访印度所有的一切外道诸
师,他很快就把师父所有的都学会了,都认为不究竟,不彻底呀!所以只有自己
来修证。当看见明星悟道之后,一切问题都粉碎了。惊呼:「奇哉!奇哉!一切
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的众生,不但包括我们所有的人,白种人,黑
种人,猫,狗,甚至于苍蝇、蚂蚁,以及地狱中的众生都在内呀!所以叫一切众
生。「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从如而来。一切众
生都有同如来一样的智慧和功德之相。佛就是彻悟了这件超世希有,无上殊胜,
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的大事情。这件事情确实是惊天动地,前无古人。
但是一切众生既然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还有我们这样在迷的众生相呢?世
尊的下半句就说明了,「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来跟佛一样的,
但是他有妄想,有所执着。抓住不放是执,粘住不脱是着,众生为情所缚,着于
情网,执见不舍,困于见林,于是从妄生妄,从迷入迷。那么他就不能显现他的
智慧德相了。这就是佛悟道证道时第一句话。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证,证明一
切众生本有大光明大安乐的本体与妙用。所以这一句话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从他的
大光明藏中所流现的,给我们众生的一个大安乐法门。也可以说,佛四十九年所
说的一切经典,都是这一句话的注释。所以现在将来一切众生都依这一句话而得
度脱。世尊所证就是这样。从这一句话,我们就看出佛教就不同于其它宗教,是
超宗教。超在什么地方?就超在佛教是一个大平等法门。佛和众生平等,一切众
生都跟佛一样,同有这个智慧德相,彼此是平等的。这是个大平等的觉悟哇!佛
不说我是最高无上,我是独尊的一个神,我高于一切,控制一切,创造一切,而
只是平等。佛就是已经彻底觉悟的人,我们在座的任何一位是还没有完全觉悟的
佛(彻底平等)。所以《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的心,和佛
,和众生,无有差别。所以佛不是上帝,不是真主,不是什么无始天尊等等,不
是这些神,只是一个彻底的大觉悟者。
佛之所证有法身、报身、化身。佛有三身,上面所说,人人本有的是法身。所以
我们的法身同诸佛的法身是没有分别的,法身我们也有。但是报身现在没有显现
,佛的报身是万德圆满所庄严,所成就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恢复本有法身
,成就报身。那么化身哪!就是示现于印度这个太子,出家修道,后来以至于到
八十岁涅盘了。这样示现到人间来,跟我们人一样,也有生也有死,也有成就也
有说法,这是佛的化身。佛的报身众生就看不见了,只有菩萨才能看得见,报身
是无量广大和微妙呀!多少万由旬(一个由旬是四十里)。我们不要说微妙,微
妙我们看不见,那个我们还不大好体会,就是这个广大我们就看不见。我们登到
华盛顿最高的塔上,一看吧!那就看见是一个圆形的景物,因为人们视力有限度
,所以就把你视力当作半径画一个圆,所看见的只在这圆之内,外就看不见了。
所见不过是几十里路,这几十里路就是佛身上如果有一根毫毛,毫毛的万分之一
你也看不到。凡夫看不到佛的报身。至于佛的化身是一个示现。释迦牟尼佛示现
为一个太子,出家成道,示现了涅盘,这是为了度化我们而作的示现。在实际,
在《法华经》开权显实,说出实际情况。那释迦牟尼佛在久远久远,无量劫无量
劫,不可说不可说之劫之前早已成佛。那佛之涅盘呢?那也就是在凡夫就看到佛
是涅盘了。隋朝智者大师,他读《法华经》,读到药王菩萨焚臂,表示舍了断常
二见,经中说是真供养,是真精进。智者大师突然看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佛在
灵鹫山说法,那个法会还在进行,还在说法,俨然未散)。可见佛何尝涅盘,在
众生妄想执着之中就见佛涅盘了。生佛同具法身,所以生佛平等,佛有三身而众
生因妄想执着不能显现,一迷一悟又有天渊之别。众生因迷造业,因业受报,在
梦幻虚妄的六道之中枉受无量痛苦。
轮回之说许多人不信,现经种种调查与研究,证明确是世间真实之事(许多证明
散见于拙著中,不再重复)。人在善道之中,在人生,生老病死八苦交煎,一生
酸辛欲哭无泪。何况堕入苦趣,像蒸笼中的螃蟹,这是人人在生活中都能接触到
的,螃蟹虽苦只死一回,在地狱中,死后立即复活,活后又立即受罪,人间一夜
,地狱中千生万死,更加严重的是 三途(三恶道)一报五千劫(堕入三恶道
后,一期的罪报就是五千劫)。所以苦趣时长,欲出无门。同时推已及人,自己
虽在善道,而自己多劫以来的亲眷无量无边,都在恶道受苦,等待自己去救度,
自己焉能不勤求觉悟自觉觉他。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一切众生本性中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所以叫做「性德」
。虽本有性德,但以缠缚在妄想执着之中,性德无法显现,故须依靠自身修持的
功德,来扫荡一切尘劳妄想。修持的功德称为修德。譬如明镜,镜面上盖满了种
种污垢,镜光不能显现。镜子竟同废物。但当我们努力去擦除尘垢,一旦功效圆
满,尘垢全消,「镜净心明,本来是佛」,所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所以行人应抓紧修德,才不辜负本有的性德。
修持方面,佛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殊胜。但末法众生,应选契机之法。我常说
:买鞋,首先一条是大小合适,其次才是物美价廉等等。为了帮助大家抉择,略
谈三根本与三无漏学,这是一切行人共同遵循的道路。其下再介绍禅、密、净圆
顿法门。
根本三要: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
第一,出离心。此心虽比后两者浅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说:「高明容易解脱难
」,要能透脱人世间种种缠缚(妻儿子女,功名富贵,生活享受),谈谈容易,
做到很难。甚至有的出家人,虽然摆脱了世间的家庭眷属,名誉地位,可是内心
仍夹杂着自己想当佛教领袖,众生导师。于是大占山头,大收徒众,重用亲信,
宗派相争,生活享受如同富翁,这与世尊舍皇位离王宫,林间度夜,托钵乞食,
真是鲜明对比。所以世间这些难舍之物,都像癌细胞,是万万不能发展的。所以
首先要对这些难舍的东西能舍,不再留恋。出离心不是消极厌世,恰恰相反,这
是真正的大雄心。为了积极救世,就须轻装上阵。自己还在昏睡,焉能唤醒别人
的酣梦?更切忌的是留恋世间,正是最严重的执着,那么你的镜子就擦不干净了
。首先要有一个出离心,这是个最根本的。
第二,慈悲心。佛为什么要出家?首先看到生物互相吞食,你吃我我吃你,这样
来维持生命。众生非常苦哇!因之发心求道救度,这就是慈悲心。在人世之间我
们也看到多少灾难,多少苦痛。非洲的灾情,两伊的战争,多少血泪呀!怎么能
无动于衷?这种同情与救度的心就是慈悲心。佛菩萨看一切众生与自身如同一体
,这就是同体大悲呀!佛看一切众生如同佛的独子,这是大慈悲心,这是我们学
佛的根本。《华严经》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所以不管佛教哪一宗,都必须从慈
悲心出发。修罗都有本领,所欠缺的就只是慈悲心。所以你没有慈悲心去修练,
总之是盲修瞎练,成为阿修罗而后已。密宗《毘卢遮那经》也说:「大悲为根」
,第一句话就是要从大悲心出发,可见显教密宗同一根本。有人看见密宗金刚像
很厉害,令人生畏。而不知这是极度的慈悲。就跟父母要管小孩子一样,他要生
气,要教导,甚至责打孩子,都是为了要教好他们,并不是要伤害孩子,就是这
样,都是大悲为根。如果没有慈悲心,只是去修气,不管修什么练什么,最后都
要成为魔的眷属。
第三、菩提心(觉悟的心)。《毘卢遮那经》在「大悲为根」之下,紧接着便是
「菩提为因」。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也就是佛。一切事从因得果,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所以种菩提就得菩提,种佛就得佛。「菩提为因」就等于是说,咱们
现在播种,你种了一个佛的种子,将来他就要结出佛的果。所以说「大悲为根,
菩提为因。」这同《华严》说:「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完全是一味的。菩提心简
单地说,就是大悲大愿大智慧相结合的心。《华严》说,这三个像是一盏油灯的
三个方面 灯油、灯炷与灯光,缺一不可。而关键是灯光,不发光的灯有什么
用?灯的光譬喻大智慧。我们看到本来是佛的众生,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觉悟,
冤冤枉枉的在轮回之中受种种苦,所以要救度,这是悲心。悲心广大,众生不尽
,誓不成佛,这就是大愿。大智慧呢?那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正如《金
刚经》:「终日度生而终日无所度」。这样的大悲大愿大智慧相结合的心,就是
菩提心。我们要发起菩提心来,我们能发起这个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果
学佛还没有发菩提心,或者曾经发过,但又忘掉了。《华严》教导我们:「忘失
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经文应该引起学佛的人的深切注意!离开
了菩提心,纵使修种种善法,也是为魔服务。这都是真语实语,佛不会吓唬我们
。
戒定慧三无漏学
以上三种根本心,是大乘佛教行人,不可或缺的。本段的三无漏学,同样是一切
大乘行人,不能缺少的。戒定慧是六波罗蜜的浓缩,波罗蜜翻为「彼岸到」,华
言就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六度。迷惑与生死是此岸,觉悟与涅盘是彼岸,烦恼是
中流。我们处在生死轮回的此岸,若能超脱一切烦恼,便能到达觉悟成佛的彼岸
,所以名之为「度」。六度代表万行,浓缩便是三无漏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是特殊的重要。
戒。至于戒呢?是宝塔第一层。第一层若坏,塔就不能存身了。现在我们只谈
居士,居士有五戒。八关斋戒,因有过午不食,这是斋。居士可以受菩萨戒,学
密可以受密戒。戒不受则已,受了就必须精勤守护,千万不可犯戒。如果不守戒
,就如同一个漏水的器具(这个花瓶漏水,我们就不能用)。一个漏器,所修的
一切功德都必然漏光,所以叫做「非器」。
定。就是禅定,例如四禅八定(色界有四禅,无色界还有四种定,把色界无色
界加在一起成为八定)。禅定全靠自力,很不容易修成功。世尊在《首楞严经》
中开示,若不依靠密咒加持,行人修禅定想避免魔扰是不可能的。至于外界有很
多种练功,好像很了不起,其实是初步又初步。但是大家不知道,或者他自己也
不知道,就大惊小怪!四禅八定是色界无色界的事,我们是在欲界,欲界里修练
,起码要超欲界才行。得了欲界定的人,在入定之后,身就跟云跟烟一样的,非
常空虚和清净。不过还是感觉有身,这个是欲界的定。在这个地方修持再进一步
之后,突然间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个时候自己不见自己有身,也不见自己的衣服,
也看不见自己所坐的床铺,房子也没有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很多人到这个地步
就妄自尊大,自以为如何如何。其实这是未到定,还没有到初禅哪!初禅之上,
二禅,三禅,四禅,他还不到初禅。就像还在幼儿园,就自认为我是博士了,这
些地方很容易错认。你自己没有开悟,说开悟,没有到四禅说四禅,这叫大妄语
。大妄语是决定入地狱的,所以这样你修了半天还不如不修,这是我们修行人很
需要警惕的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听见别人说到了这个境界,我们念佛念了半天没
有到这个境界,就认为他比我强。应知:他不能和阁下相比呀!那远远不能相比
呀!他们纵不犯大妄语,没有损人利己的心行,最多是欲界天。我们则是横超色
无色界欲界诸天,直生西方净土,永不退转,一生成办。他们如何能比?
慧。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没有法翻译了。在华文中没有一个适当的名词来翻译
般若,所以没有翻。有时勉强用「大智慧」以别于常用的智慧。在三无漏学与六
度中,般若都是最重要的。教中常说,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这就是说单修前
五度的每一度,若没有融会般若,那么修者就同瞎子一样,你的修行就是盲修瞎
练。纵然是善事能得福报,但如仰箭射虚空,福尽,箭还是堕落到地面。般若是
什么?勉强来说,那就是能显清本有心体,消除妄想执着的心力。参证《法华经
》也可以说:是你能了悟佛的知见而证入佛的知见的智慧。《法华经》:「十方
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兴于世。」佛为什么到世间来?唯独为这样一件大事因
缘才来。什么事呢?就是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给众生开示佛是什么知什么见
。世尊悟道的头一句话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这话要是佛不说谁能知道!所以佛就为这个大事因缘来的,然后众生就依止
佛的知见,放弃自己的知见。我们都是众生知见,就是情见,都是从情出发的,
也就是妄见。所以要去掉我们的知见,转换成佛的知见。那要靠什么?就要靠般
若嘛!但般若不是我们情见所能达到的。佛当时就说,众生的妄心像太末虫,(
太末虫这个名词很有意思,佛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有细菌。末是微末,太末是极
微末,极微末的虫不就是细菌吗?)处处能缘,独不能缘在火焰之上。细菌什么
地方都能生存,但在火上不能生存嘛!这就比方众生的心,本领大极了,没有不
能想的。处处能缘,但不能缘于般若之上,对于般若无法理解。所以我们大家要
明白,你如果仍在情见之中,你所能理解到的都不是般若。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关
键。这个地方很多人错认。有的人开了点知解,以为他所知所解就是般若,不是
,你所有用知解达到的都不是。所以这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不思议境界
。对于这方面,我的师父,大禅师上虚下云大师,他有一个很好的譬喻:我们在
妄想心中要理解般若,就像你坐在椅子上,要举这个椅子,这就举不起来了。要
离开这个椅子,才能把这个椅子举起来。这个比方非常生动。你在没有离开妄想
之前要理解般若,就如同你坐在椅子上,要把这个椅子举起来一样,这是不可能
的。行人学习般若,若要一下子便能明白般若的本体,那是不可能的。所幸般若
能一分为三: 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一切表达般若的经论语言
文字等等都是文字般若。行者思惟参究文字,了达其义,依之来观察对待事物是
观照般若。在久久观照之中,一日蓦地触着关捩子(即现在所说的起动键),豁
然朗悟彻明本心,即是契入实相般若。
以上三种根本与三无漏学,都是一切行人所共同遵修的。佛为救度众生的八万四
千种病,乃有八万四千种法,如旃檀木,片片皆香。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契合
我们根机的,则推以下三种法门。
一生成办,圆顿法门:禅,密,净
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大小二乘共分十宗:俱舍,成实(小乘),三论(小乘大
乘之间),唯识,戒律,法华,华严,禅,密,净。其中以后三者最为殊胜。分
别简介于下:
一、禅宗。传佛心印,见性成佛,是禅宗的特色。不立文字,不涉阶梯(不经过
次第,迷是众生,悟了就是佛)。这是纯粹的顿法。有人对禅宗与第五度禅定相
混,这是大错。禅宗是第六度,是般若。现在世界上把禅宗划在中国的名义之下
,婆罗门和佛教划在印度。实际上禅宗也是从印度来的,但是它在中国大放光明
。禅宗称为教外别传,是另外一个传授。不立文字,不依靠广习经论,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直接指出你的本心就是佛(就直指明你这自己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
本心,让你自己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成佛了)。禅宗在中国古时候就有人反对
,宋朝的时候,天台宗有一和尚,他自己觉得天台是最高了。而禅宗认为天台只
是如来禅,而禅宗的祖师禅高于如来禅,于是这位天台宗的人不服气,就写了书
反对说,你们第一个公案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经典没有记载,是你们禅宗自己伪
造的。他不知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这则公案确确实实见于《大梵天王问法决疑经
》(梵天是色界天)。他拿花献佛,他自己舍身为佛的床座,极度的恭敬。在这
个法会上,世尊就拈起一枝花给大家看,大家莫名其妙,世尊为什么不开口,
拿一枝花给大家看。大众莫名其妙,独有佛的侍者,老的迦叶破颜一笑,他领会
了。在佛拈花迦叶微笑之间没有言说,只是把这个花给大家看一看,可怜当时多
少在座听法的人迷闷不解,唯独迦叶领会破颜一笑。佛就说:「吾有涅盘妙心,
正法眼藏。(涅盘,佛所证的是涅盘)涅盘的妙心和正法眼之藏(即正法藏之眼
),嘱咐摩诃迦叶(摩诃是大)」。佛就把妙心和正眼一齐都吩咐给大迦叶了。
这就是禅宗第一条公案,佛与迦叶只是心心相印 以心印心,以心传心。故称
禅宗是传佛心印。而且《涅盘经》里头,佛指出对经典理解不同,有所争论,那
就以迦叶的话做为标准。等于说佛经的解释权属于迦叶。为什么?正法眼藏,涅
盘妙心都嘱咐摩诃迦叶呀!迦叶就成为禅宗的初祖。阿难是从迦叶开悟的,成为
二祖。一直传下来,都是单传,佛把所披的衣,所乞食的钵都给了迦叶做为证明
,所以衣钵,谁得了衣钵谁就是传了心。世尊传迦叶,迦叶传阿难,一代一代心
法相传,衣钵作证,都是单传。第一代是迦叶,第二代是阿难,第十二代是马鸣
菩萨,第十四代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突出了,中国分十宗,他是八宗的祖师。
等到第二十八代就是达摩。达摩也是王子,也是弃位出家。达摩看到东土(我们
在印度的东边)有大乘气象,就拿着衣钵到中国来了。
达摩之后还一直是单传,传到五祖,每代只是一位祖师。到了六祖,六祖是极特
殊的一位祖师,俗姓卢,名惠能,是古今第一大善知识(清雍正皇帝所评,雍正
是开悟之人)。他父亲贬官,降级到广东边沿一个很苦的地方,就死在那边啰!
死了之后剩下孤儿寡母,这个孩子就是六祖。六祖当时很穷苦,靠打柴养母,一
天送柴到客栈,有个客人在那儿读《金刚经》,他听了之后很喜欢,站在门外边
听,当这个人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心中开朗。当他知道这
经是从黄梅五祖得来的,他就要去。大家拿钱来帮助他,他就给母亲留下钱,自
己跑到黄梅去了。到了黄梅之后,留在庙里做苦工。经过八个多月,一天五祖说
,你们只知作福不求出离生死,自性若迷,有福也不能救。各各看看本心智慧之
性,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就付给衣法,立为第六代祖。当时庙里一千多人,神
秀是上座,威信很高,大众的上座,能讲十几部大经。大家就说,我们做什么呢
?当然是神秀得法,将来我们依止他修行就可以了,何必自己作偈?不必费事了
。神秀也听到,别人都不写,好像自己是众望所归,就写了四句:「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看见了说:「很好!很好!大
家念了之后,不会堕入三恶趣了。」大家念来念去,六祖听到了。六祖说:「我
也有四句,谁替我写?」这时庙中有一位江州别驾张日用,替写了四句:「菩提
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写在墙上,五祖看见说:
「也没有见性。」脱下草鞋把这四句擦掉了。五祖暗示惠能于夜间三更到自己房
间听讲《金刚经》,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时候六祖就彻悟了。当
时他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哪里想得到哇!我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
的)。「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我哪里想得到?我的自性从本以来就是不生不灭
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本来就具足一切呀!佛说具足如来智慧德相,
他自己证实了。)「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焉能想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一切都是自心所生,都是自性所现。
)一口气说了这几句。五祖知道他彻悟了,衣钵就给他了。五祖还说:「不识本
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调御丈夫
、天人师、这都是佛的名号。)
以上六祖得佛衣钵,继承祖位的因缘,给我们无比重大的启示。可以归纳成两个
方面: 金刚般若在六祖身心的放光。惠能是一个失学的贫苦孤儿,生长在边远
落后的獦獠区域,劳动为生,十分勤苦,是一个一字不识的文盲。但当他第一次
听见别人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豁然开朗。就投奔黄梅
,作偈就超过当时千来人的首座(当时唐代的国师神秀大师)。再听五祖讲一次
,又是到同一的地方,就大彻大悟,得衣得法,成为第六代祖,即名为佛。何等
直截,全显禅宗特色,「不历阶梯」,没有什么过程与位次,没有台阶可爬,迷
即众生,悟即佛;同时也显出《金刚经》中无住生心的无上殊胜。这八个字是《
金刚经》关要,也即是世尊成佛证道时第一句所说的话「应无所住」,自然远离
了「妄想执着」,「而生其心」显明了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的自心。惠能大师
之心正契世尊证道之心,心心相印,所以立地成佛。用譬喻来说,即是谐振,敲
响了一个音叉,另一个同频率的音叉,自然振动发声。广播台也是同理,旋钮一
转,换一个台,实际是换一个频率,收音机的频率与发射台相同,就收到了,这
就是谐振。佛教的心心相传,正可用谐振为喻,两心自然合拍。在六祖大悟所说
的那一串「何期自性……。」真是心花怒发,这就是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五祖所说:「不识自心,学法无益。」真是一针见血的无上开示。所以大乘佛
法,都强调「先悟后修」,至少也要有个「解悟」,才好避免「心外取法」。现
在人都是心外求法,于是好端端的无为法变成有为了,无漏法变成有漏。不是法
不好,是您的容器有毛病。曾经装过「敌敌畏」杀虫药,没洗干净就倒了牛奶,
吃下去可能会送命的。「行而不解,增长无明」,我们要行解相资。
又说:「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不识则无益,若识
则成佛。直截了当,洞然明白。不识只因妄想执着,若识则本来成佛久矣。世尊
证道到五祖付法,六祖得法,是一脉相承,以心传心,所以说禅宗是「传佛心印
」。
六祖后,衣不再传,法天下。一花五叶,形成五宗(临济、沩仰、曹洞、云门
、法眼)。各界人士,妇女幼儿皆有开悟的人,甚至种种外道也都学禅。文人墨
客若不知禅,便有孤陋寡闻之感。禅宗不立文字,流传到现在,只有一千七百多
个(术语称为「则」)公案。记录了传心悟道的经过,成为后世的法宝。现在只
举一、二则为例,以见一斑。
在唐朝,六祖以下的第四代,药山禅师,他是禅门的龙象,当时他当地太守叫李
翱,也很仰慕他的声望,就去拜访药山。药山正在安坐,看见太守来,没有理睬
太守。太守恃才傲物,认为我这样的根器天资,禅师看见我,应该很具礼欢迎才
对,怎么没有理睬自己,很不高兴。就说:「原来见面不如闻名。」药山就回答
说:「太守哇!你为什么『贵耳而贱目』哇?」为什么尊贵你的耳闻而轻视你的
目睹?李太守还是很聪明,他就了解药山是个禅师。于是问法:「请问什么是道
?」药山就指指天上的云,指指地下的水瓶,并问:「你明白了吗?」太守说:
「不明白。」药山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就礼拜了。他的答复,这种
禅宗的开示,不是给你谈很多道理,都是直指人心。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
瓶」李太守根器很利,他就领悟了,成为药山很重要的弟子。这里不宜再作批注
,话多了便成画蛇添足。
我们以为禅宗语句只是机锋敏捷,语句巧妙,殊不知大谬不然。禅宗大德的一言
一句,都是当人的真实受用,本地风光如实透露。再引一则药山公案,就可证实
禅师的答话不是口头禅。一次药山随众入山砍柴(古德作了方丈,并不就养尊处
优了,这些劳动都是受请同去的),山很深,正在打柴的时候,弟子看见老虎来
了,弟子大喊:「师父!虎,老虎来了。」希望师父赶紧躲一躲。谁知药山呵斥
弟子说:「什么虎?是你虎。」有什么老虎?是你,是你现老虎。这生死关头,
危在瞬息之中的时候,真实的水平,就看出来了。药山禅师他没有虎哇!是你虎
哇。所以修持人要有真实的受用。药山禅师无虎,所以虎也就无法伤害禅师。
禅宗的语言很不好懂,因为它一句中有三句。一句是截断众流,斩断你的妄想。
一句是涵盖乾坤,盖天盖地无所不包。还有一句是随波逐流,就是随着你所说,
大众所说而答话。你是波,你是流,就随这个波,逐这个流。例如人问赵州:「
什么是道?」答:「墙外的。」又问:「不是这个道,我问的是大道。」赵州答
:「大道透(直通过)长安」。答话中一句有三句。首先是截断众流,听的人目
瞠口呆不能拟议。第二是随波逐流,你问道我就答道。第三涵盖乾坤,含摄无边
妙义。一切都是大道。「触目菩提」,眼所见的都是菩提,「墙外边的」当然是
道。一句中包涵三句,所以一言之下,听法的人狂心当下停息。这是禅宗的殊胜
之处。但是从宋朝以后,这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言之下就能开悟的妙法,人
们的根器不够了,参禅的人就强调参话头。参「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你的本来面
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谁叫你拖这个死尸来?」「念佛的是谁?」
等等。参来参去,真真起了疑情,心中孤零零只是这一句话头,高峰禅师称这种
境界为无心三昧,这就要打破本参话头,悟见本来面目了。近代虚老,是我的皈
依师。五十七岁闭禅七送水,一次手拿着杯子接开水,没想到水浇到手上了,杯
子掉在地上「啪!」的一声响,虚老开悟了。
当时写了两个偈子: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楞严: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指人我皆空,思虑全消)
春来花香处处香,山河大地是如来。
这是近代真实证悟的大德,苦参到五十七岁,正是禅门所贵的久参迟悟,自然善
于保任,究竟心源。参禅极殊胜,但必须上根利智才易契入。常说开悟之人须有
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不是凡庸的人都能问津的。并且开悟的人,往往还未
断除后有,例如禅宗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苏东坡仍未解决问题,直到明朝
转世为袁中郎,也是喜禅的文学家。袁以作《西方合论》的功德,往生西方极乐
世界,方才真了生死。所以永明大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跎。」就是指
这类情况。只是初步明禅,而无求生西方净土之愿,十人之中就有九个人,反而
是多废时间的。
二、密宗。从果起修,即身成佛的大法。它称为密,不是保密的意思。而是由于
这是佛自己亲证的境界,没有法子让众生明白,以此名之为密。佛说《华严经》
的时候,诸大阿罗汉都如聋如盲,虽在道场中看见佛在说法,但和瞎子和聋子一
样,没有领会,从这个意义说「秘密」。日本判教,分成十个等次,从众生的一
住心到最高的十住心。十住心称为秘密庄严心,从这个秘密庄严心显现:真言、
种子字、手印、曼陀罗等,称为如来的身口意三密,一一具足如来亲证的秘密庄
严心的无量殊胜功德。至于我们众生的身口意,身造身业,口造口业,意造意业
;善业、恶业,总之都是业,所以凡夫的身口意叫做三业。密宗的方法,是让凡
夫的身口意三业顿时契同于如来的三密,佛的三密是佛果位所证的德,叫做果德
。以佛的果德做为众生用功下手之处,这就是从果上起修,所以称为果教派。譬
如苹果已经结好了,你从这个苹果上,开始吃就是了。如果你要从开荒,撒种,
育苗,施肥,除害,一直一直等树长大,种种的维护,结了苹果你再吃,那你就
迟缓了。若是从果上起修呢?就是这个苹果,佛已经替你把应做的事情都做完了
,果子摆在这儿,你只要吃。所以称为果教派。凡夫三业顿同佛的三密,所以修
行的时候常要结手印,(合掌就是印哪!大家打坐,两手掌平放相迭,这就是弥
陀的定印。)手属于身,身结印,身业就同于佛的身密。口里诵的是咒,就使得
口业同于佛的语密。众生的思想,一切起心动念都是意业,如来的意密,极浅的
说,就是观想,深的说,那就是般若。自心契于般若是意密,这才是真正严格的
意密。所以密宗的修持方法,是使自身三业顿同于如来果觉的三密。从果上开始
,所以开始就得果,真实不可思议。相应之后如《毘卢遮那经》所说:「如实知
自心。」(如实际知道自己的本心。)这五个字就跟禅宗完全是一样的。首先着
眼的是这个「知」字,这个「知」不作知解讲,如仍是知解,那就不是悟了。这
是一个关键,许多人在这里跌跤。古云:「知解门开则悟门塞。」焉能以寻知觅
解来达到真参实悟?这里的知是如到实际,如同实相的知,契于真如的知。真如
法一,没有分别。所以离分别相的真知,这样的知才能契自心,知自心,明自心
。所以同于禅宗的悟自本心。悟了本心,就得衣钵,就是天人师,就是佛。
《毘卢遮那经》还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要有最方便的方
法能普遍救度众生,都能得到最究竟的果实,以这个做为如来的究竟成就,这就
是密宗特色。所以密教行人的发心就是要救度众生,要救度众生就要有一个最好
最方便的方法,让众生能够下手,能够实践,能够成功。这样才能落实自己的心
愿,圆满自己的大悲心与菩提心,究竟于自己无上大觉。反之,如果我是有一个
方法,但是不可能,比方说,美国有医师专治某病,你有个穷朋友在中国大陆得
了这种病,你告诉他到美国就可以治得好,对他有什么用?他没有钱来,他也没
法办签证手续。你告诉他跟不告诉他一样。如果你给他介绍一位退休的老医师,
对此病极有经验,可以就近请他看。如果行动不便,老医师也可主动到病人家来
,门诊、出诊都不收费,这样病人得救痊愈。所以大悲大愿之心必须能创出方便
之法,悲心愿力才能落实,无上菩提才究竟圆满。大慈大悲广度众生的大誓愿具
体实现,落实在你度众生的方法的究竟便利上。密宗的宗旨就是这样。
末法众生根器不高,三密齐修的人也很难得呀!诸佛大慈再垂方便,不必三密齐
修,只要一个密相应就可以了。在相应的时候,虽是只修一密,可是三密同时相
应。所以从一个密下手和三密齐修,相应的果实是一样的。但从一个密开始就容
易多了。那要从语密开始呢?现在大家要念咒哇!念咒得到往生的人很多。一个
密相应就成佛,这就和我们的净土宗完全一致了,所以我的老师夏莲居老居士,
他就说:「净土宗就是密教的显说。」显密是不二的。
《华严经》是显密共尊的法典之王,密宗的真谛完全是《华严》的境界。所谓当
相即道,即事而真,一真法界。《华严》讲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在一真法界
之中全是真哪!它就没有妄。《首楞严经》,首楞严的含意是「一切事究竟坚固
」,一切事相都是究竟的坚固,也即是说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也就是一切皆真
(皆是真如)。这是一真法界的境界,一真一切真,也即是大圆满的境界。所以
在这大圆满境界中「声字皆实相」,所以咒音和字种都是实相。所以你念咒就是
念实相,观种子字就是观实相。这样大智慧的见解,正是佛的知见,也是佛的果
德。以这样的见解修行,也是从果起修。因为「声字皆实相」是佛知见,是佛果
,从这种见解起修,是从佛果开始,是从果起修,只吃苹果就是了,所以可以即
身成佛。这是密宗的特点。
但是正是由于这个法门殊胜,天魔就嫉妒。佛要成佛的时候,八万四千魔军都来
扰乱,可见天魔无时不来破坏。所以当前,就显出一种群魔乱舞的状态。种种冒
牌的上师,种种的恶知识,种种的邪说,种种骗人的假药,这种情况各处都有。
台湾、香港、大陆、在美国也不例外,都有类似情况。因此学密就很难了。本来
是个殊胜的法门,反变成一个很险的陷阱。因为密宗的师徒关系很深。《楞严》
也是这么说,你若是跟着邪师,师父着了魔,师与弟子俱陷王难,死后堕无间地
狱。投了这样的师父,就跟着师父一起吃官司。这还是小事,更严重是死后跟着
师父入地狱,这就非常险了。一个初修的人,怎么能够分辨这个是真上师,那个
是假上师。如果有这样水平,这个人也是了不起啦!所以目前很难,非常之险。
在西藏是按规矩来的,按规矩来的这问题就小一点。先要十二年脱产专学显教经
论,全部时间学十二年。对于佛说的道理有基本的了解,知道许多佛说的话,人
们称为圣言量。依据圣言量,才能衡量鉴别其它人的言论行动是否如法,才能分
别一个人是邪是正。在西藏,师徒之间要互相看三年。师父要观察弟子三年,才
能决定可以不可以传?徒弟看师父同样也是这样,能不能够皈依呀,这是指依止
的师父。你普通结个缘,磕个头,那就是结缘,不在此列。其实谁都有点密,净
土宗的人不念往生咒的,可以说是没有,还要念念大悲咒什么的。和尚若严格依
法持戒,拿钵,吃饭,搭衣都要念专用的咒。光念念咒不算学密,供供密宗相也
不算学密。真正像我说的这么拜师受灌顶受密戒,这就是学密了。这要很慎重,
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而且要互相观察三年。这个事情将来还要从严,才能够杜绝
现在这些流弊,目前的流弊就是由于不按规矩。先师虚云老法师说得最正确了,
这是亲自告诉我的:「密法确实是释迦牟尼佛的法」,但是西藏戒律废弛了,不
行了,现在各地就更不行了。所以有的形成卖法,你只要拿足够的钱来,就教给
你个什么什么法。自己封为上师,随口胡说,存心骗人,如何如何。使得本来是
一个殊胜的大法,现在成为很危机四伏的险路。所以我自己虽然也学密,但我不
劝人轻率去学密。如果自己真正很有根器,又遇见了明师,又依法修持,成就确
实很快。在中国大陆解放以后四十多年,即身成就大虹光身(这是密法修大圆满
的最高成就,人的肉身化成光明。)的有六个人。在五十年代,我的金刚上师贡
嘎呼图克图亲自对我说,他当时在民族学院担任西藏古典文学教授,他说:「前
不久有一个居士,他活着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是一个有修持的人。等他化了光了
,大家很后悔,为什么当初不亲近亲近。大家回忆追想,这个人从来也没有表现
过什么奇特,就是说话很怪,不好懂。」真正悟心的人说话就是不好懂,他已不
是众生的情见了。他说话我们觉得奇怪,就好像他是疯了。另外西藏红教一位四
十多岁的活佛,名叫索朗顿珠,八十年代初曾到我家中,他写了一篇西藏当代化
虹光身的人调查报告,其中一共是六人,他身上护身佛的龛子里还有一根化光走
了的人的头发。肉体化光留下头发爪甲是一种类型,再进一步爪发也都化光了。
即生化光大成就是真实的,不是夸大。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国十亿多人口,这么
多年,只有六个人,十亿分之六。但是念佛往生的人则年年都有所闻,远远大于
这个数目。当前密宗的情况,如有真实好的因缘,成就确实很殊胜。但是这个因
缘很不容易。
三、净土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常说,修行人应以「般若为导,
净土为归。」般若如目,有眼才能导行。《华严》八十一卷,最后就是普贤十大
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往生极乐是一切行人归宿。善导大师说:「世尊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本愿海。」这话义理极深,如一时未能体会,但当仰信即有不可思议
法益。一切皆从此大愿海出生,一切无不归还此大愿海。所以本文也是以「净土
为归」。弥陀因发四十八愿,称为大愿王,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是心髓。这个愿
叫做十念必生愿。凡能听到净土法门,就「至心信乐」愿生西方,「乃至十念」
就可往生。十念就是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观经》中五逆罪人,临终时地狱现
前,真诚悔改,专心念佛,念了十声就往生了。可见净宗的殊胜,不可思议。至
于持名的功德,东密兴教大师有个说明,他说从「阿」字流出一切陀罗尼,从一
切陀罗尼流出一切诸佛。他底下说,为什么念佛有这么大的功德,就是这个佛号
里头有个「阿」字。所以这个字读准功德很大,我们应读阿(丫)弥陀佛。这个
字很重要,阿字是华严字元音的第一个字,这个字有无量的功德。目前许多人所
念不合梵音了。
一句佛号是阿弥陀佛多生多劫,万德熏修的果实。你念名号,名号中的万德庄严
的妙果,就在你心中。而且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持名的功德也不可思议。
净土宗的祖师道绰,他举实事为例,说明念名字的好处。一个例子:治狗咬的药
方,把老虎的骨头烤热了,在伤口揉擦,可以好。但是在穷乡僻壤被狗咬了,老
虎骨头找不到,怎么办?就把自己的手弄得很热,在那个伤处揉,嘴里头念:「
老虎来了!老虎来了!」就可以好。另一例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跌了脚要用木
瓜烤热了来擦,木瓜也不是平常可以得到的,也是用自己的热手在伤处按摩,嘴
里念:「木瓜,木瓜,:.。」他自己就这么治好的。可见名字跟实际是相联的
,你叫张先生,张先生来了;请李先生,李先生到了。念万德洪名就可以召来万
德,阿弥陀佛的一切功德,就都召请来了。
总之,我感觉净土宗和别宗比较,它有四个优点:
是稳。它不像禅宗和密宗,密宗师父很重要,禅宗同样的要选择师父,相信师
父,靠师父。如你遇见一位无面目的长老,被他拿一个冬瓜印子,给你一印。也
就是说,你本来没有开悟,偏偏又遇见一个不长眼睛的长老,拿一个用冬瓜刻成
的印,给你盖印。冬瓜刻的印,印文必定模糊不清(这是譬喻)。这位长老有名
无实,他自己并没有开悟,偏要强作会家,给你一个胡里胡涂的证明,印证说你
开悟了,你自己也相信是如此,那就永没有出头之日了。所以禅宗的师父也很重
要,但是净土宗不需要这些。为什么修行难?难就难于生信。但是净土法门「十
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无量经论,都在给我们作证,启发人
们的信心,所以对净土法门的信心容易建立。你只要能信这个法门,由信生愿,
由愿起行,都可以成就。很平安,没有任何危险。只要老实念佛,不须东参西访
,自然远离恶师恶友,不易上当。最稳当啊!
是易。小孩叫他念阿弥陀佛,一教就会。很多一字不识的老太婆就念阿弥陀佛
,得到很好的结果。人人都会,可见容易。
是普。它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贤都求生净土,下到五逆十恶,地狱现前,念
佛十声,也都往生。这种根器他都可以普被呀!
是妙。法门非常妙,妙就是你不可想象。它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不是
要求你完全明白这些道理,才能合道。而是在你不知不觉之中,就是一句南无阿
弥陀佛,一句接一句。念的时候很诚恳,很清净,这些世间的事都不想了。于是
在你这有念心中,只剩了一句阿弥陀佛,你就离开妄念了。若是一上来就叫你离
念,这很难哪!「欲除妄想,去一添两」,妄想不好,我要去掉妄想,这一想就
是妄想。去了一个添了两个,所以你对于它没有办法。然而你老实念佛,不知不
觉就离开了妄想,从有念达到无念,不知不觉合了道妙。往生见佛闻法而证无生
法忍,正是「巧入无生」。所以它极妙。
学法须知纲要,小本的宗要是「信愿持名」,有深的信心,恳切的愿力,持佛名
号。非常简单,非常殊胜。大本《无量寿经》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两
个是一样的。发菩提心就相当于信愿,这个信就是大智慧,不是大智慧不能信哪
!这个信很重要,信是道元功德之母,信为道元功德母。深入佛教,信才是能入
,才能进门,你要能拿到宝,信是手,才能在佛法宝藏中拿到宝,能信就是很大
的智慧。《阿弥陀经》说,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唐玄奘大师所译则为「极难
信法」。可见得能信这个法门在一切世间,天人之中也都是很难的。所以常说念
佛不难,难于生信。那么现在我补充一句:「生信不难,难生正信。」有很多人
他虽然是信,不能称为正信。为什么呢?举些例子:有些人说:「我生前念一句
佛,死了之后到阴间就多一个元宝。」这当然不是正信了。还有人就觉得,死是
很痛苦,看到修行人死得好一些,于是他念佛,只求死的时候舒服一点儿。这是
第二种。第三种,他就求佛保佑一切吉祥,求现生一切如意,只求世福。第四种
,就希望我死后也要得到安乐。我活着时候很安乐、很舒适,死后也求这样。第
五,为了超荐亡灵。自己有个亲属他已经死了,很思念他,那什么办法呢?于是
念佛求对亡者有好处。如上种种千门别类的念佛都不是正信,这样念不能往生。
最后一种,他就是认为自己根器不好,学别的自己都不够,既然学别的都不够,
那么只好念佛吧!那么就念佛了。这个也很消极,对于这个佛号功德就信得不够
,这种最多也只能够生到边地。这都不是正信。正信是什么呢?净土宗的祖师有
个截流大师,他有一个劝生正信文,劝大家生正信,他说这个正信跟不是正信区
别就太大了。他的正信是什么呢?就是相信自己的本心跟佛的心,本来就没有分
别。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证的嘛!都具如来智慧德相嘛!所以自己的本心和佛的妙
明真心本来不是两样。但是呢?现在自己还是凡夫,还不是佛。这是头一条。第
二条,就相信虽然自己不是佛,但是我们跟佛没有一点儿隔断的地方。一个杯子
里头我们倒了水,倒了牛奶,这个杯子里头有水的地方就有牛奶,有牛奶的地方
就有水。牛奶全部在水里头,水也全部在牛奶里头。我们跟佛,虽然现在我们是
众生,我们算是水,佛算是奶。但是我们跟佛,就像水跟牛奶一样,互融互摄。
这个道理是对的,因为起码我们可以相信佛的心是一切处,当然我们在佛心里
头。再进一步,要信我们的心跟佛的心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的心也一切处。都
在一切处,那不就佛在我心里头,我在佛心里头,一切处彼此都有。一杯之中
,注入牛奶和水,杯中自然到处是牛奶,到处是水。这是第二条。第三,因此我
们这念佛嘛!如来悉知悉见,感应道交。所以念佛必定可以得往生之果,如是的
信叫做正信。他底下再说一句话就很深刻了,正信跟不正信将来这个区别就有天
渊之别。你不具正信,不能往生。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有信有愿当然会持名,具足资粮当然就可以往生了。反之,你就是念佛念得很好
,但是你信愿不具足,那就是不行,所以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信愿重要,这是
往生的关键。不具正信的话,你虽然念佛,不能往生,来生就会生到富贵人家,
生到富贵家里就会造恶,造恶以后,再下一生就要入地狱。这个话很让我们震动
。所以你修行不彻底,跟那个十恶不赦的恶人的结果,只是差一步。作恶的人的
结果,这一生完了之后马上入地狱。我们没有作恶,我们也念佛,但是没有解决
问题,我们来生就要富贵,富贵之后就要作恶,作恶之后,死了入地狱。作恶的
人比我们先到一步,念佛不彻底的人后到一步,晚到一步,入地狱是同样的。结
果很悬殊了,所以这个正信非常重要。
先师夏老开示:「理明信深。」为了能信这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就须发起无上之
心,参究净宗的理体。《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两句最重要的话。
「是心是佛」,本心是佛,这是自性的德,是性德。就像截流大师的话,你本来
是佛,但是现在你肯定不是,所以就需要「是心作佛」,也就是这个心在念佛,
这是修德。我们就是从我们本来是佛的这个心,生起了念佛。这个本来是佛的心
是我们的性德,我们现在在念佛,不是从性德产生出修德来了吗?这个在佛教的
语言,叫从性起修,从你的性德上生起了修德。你起心念佛,念的是佛嘛!佛是
什么呢?佛不就是你的本心吗?「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嘛!念的什么?念的还是
本心嘛!你修的是什么?修的还是在你的本性嘛!所以从性产生了修,修什么?
修的还是性。就如同珠子放光,光照的还是珠子。这就很明显嘛,珠子放光嘛,
就把你珠子照亮了。这个就是一个殊胜的修行。从性起修,所修就在本性。我们
也可以说,拿我们的心在念心,因为我们念的是佛,佛就是我们的本心,就是以
本心念本心。我们起心在念,这是我们的能念,当前一句是所念。能念是心,所
念的还是心,以心念心。要是说以佛来念佛哪!能念的本来是佛,所念的也还是
佛。那么,能念跟所念就是一回事了。以心念心,或以佛念佛,能念所念就一回
事了,能与所就没有分别了。这就是一个极殊胜的修行嘛!我们众生总是有能有
所,甚至不管你修什么也不离能所。现在所说,你能念所念不是两个,这就是天
台所说最殊胜的中道的道理。天台的空假中三谛,泯一切法是空谛,立一切法是
假谛,统一切法是中谛。色是假有,实际就本来无一物,就是空。色不异空空不
异色,色空不是两个了,这就是中。「境为妙假观为空,能所两忘即是中。」修
持中能所都忘掉了,就是中。刚才我们说念佛时,能念所念是一个,本来没有分
别,就是从容中道。这是佛法圆教中最高深的道理。只要老这么念的话,自然而
然合乎这个道理。
我们念佛法门具《法华经》因果同时的殊胜,莲花独有之妙,花正开时,其实莲
蓬宛然显现于中。花果表示修因时即结果时,称为因果同时,念佛是因,成佛是
果,念佛时即成佛时。同时出现。花正开时,小莲蓬已现,花瓣落后,莲蓬渐长
,渐渐莲子充实,可以种植,这是莲蓬完全成熟了。但此莲蓬即是初开时所见之
莲蓬,决非他物,所以说花果同时。这是非常直捷,非常殊胜,非常圆顿的妙法
。《弥陀要解》中现成的两句,正好作一个对联:「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
成佛心」,这两句可以概括净土宗的殊胜奥妙。事持就是不论是谁老老实实地念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事持,事上你是这么持了。理持呢?须要契
于实相,住于般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从容中道,这叫理持。所以四种念佛
: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实相的功德最高,凡夫就觉得无
从下手。但是不知道,这个奥妙在你持名念佛中,如果老老实实,绵绵密密,清
清净净,不知不觉,不知不觉,你也就达到了实相念佛。最不可思议就在这个地
方,所以称为究竟的方便。所以说念佛时就是成佛时,因为你就是清清净净的,
别的都放下了,若能净念相继,能所两忘就是理持。理念就是念实相,也即是实
相念佛。实相的功德不可思议。以忏罪来说吧:「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
欲忏罪者,端坐念实相。」说明实相能消众罪。《观经》说,念一句阿弥陀佛,
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大家想想看,八十亿劫是多长的时间?生死之罪是何等
的重罪?《观经》指示,一句阿弥陀佛可以消除。这是由于念佛暗合道妙,暗合
实相,所以功德不可思议。
《金刚经》的关键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凡夫就不可能了,不但凡夫不可
能,二乘和小菩萨也都不可能了。因为凡夫只是念念不停地生凡心,没有一个时
间能无住。成了阿罗汉就无住了,但是他不再生起度无量众生的心,所以阿罗汉
能无住不能生心。有些事度的菩萨,从事上修习六度,我这一辈子修忍辱,那一
辈子修布施等等,他们是生心,他度哇!但是不能无住。再往上到了台宗别教三
贤位的菩萨。(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所以我们成佛共四十二个位次
。十信还不算贤人,要到十住。初住到十住,十个住的位次,十个行的位次,十
个回向的位次,这是三十个位次了。这称为三贤。再登初地,初地到十地,又有
十个位次。四十个位次,上头还有等觉、妙觉。四十二个位次。)到了地前的三
贤位,他们有时生心,有时无住,生心的时候不能无住,无住的时候不能生心。
只有在别教(天台宗判分佛教为四教: 藏 小乘。 通 通于大小两乘。 别
纯大乘。 圆 一乘。登地的菩萨,才能在生心的时候就无住,无住的时候就
生心,所以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可是我们用念佛法门,正当念时你一切都放下了
,什么世间的人我是非,出世的法执这些东西都放下了,你就无所住哇!可是这
一句佛号绵绵密密,自然相继,这个是生心。就暗合无住生心的甚深般若。再前
进一步,蕅益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在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所以这一句佛号即是佛的果觉。念佛是从佛果起修,以佛
果觉作我因心,自然因果同时。所以净土宗也是果教派。夏师曾说,净土即是密
教的显说;又说,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4-1-4 18:54
称名即是持咒。所以前段赞咒也即是赞叹佛号。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圆摄万类。最上的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行
愿品》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
乐剎。」(安乐剎就是极乐国)这是普贤菩萨所发求生西方净土的愿。文殊菩萨
,大智文殊把这七言偈改成五言:「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
生安乐剎。」大智的文殊,大行的普贤都以往生极乐为志愿。所以对至高无上的
上根也不屈才。再下呀!不但五逆十恶都能往生,连动物,连地狱中的众生都能
往生。动物往生,我要举夏老师的例子,他在闭关的时候,成天绕佛念佛,绕了
佛之后坐下来念,念了之后穿上鞋下去绕,后发现有一个老鼠,在老居士绕佛时
就跟着绕,等老居士坐到座位上,盘腿一坐,两只鞋就放下去了,是两只很大的
鞋,那老鼠就坐在两个鞋当中,它也端坐。等到起立绕佛,这个老鼠又跟着他绕
,成为常规,天天如是。可是有一天先师起来了,一看那个老鼠没有动,碰一碰
老鼠还不动,再一看,老鼠端坐死去。这只老鼠,它能跟着人绕佛,跟着人坐下
来,人起来它又跟,最后就安然在两只鞋中间坐化了。至于它是否会念佛?无从
证明,但它能在关房中,紧跟先师同坐同绕,最后安然坐化,决定是深入净土法
门。还有经上说的,地狱的众生,只要他肯念阿弥陀佛,在他业障消除的时候,
在刚出地狱的一剎那,就成就清凉花菩萨。所以统收万类,这个法门十分殊胜。
有人喜欢以上根自居,认为念佛是愚夫愚妇,斋公斋婆都能用的法,他就有点不
甘心。我就举一个比方,这个傻子照相机,这个照相机傻子都会用,那么这个傻
子照相机傻不傻呀?傻子都会用,正证明这个照相机十分高级。所以才这样简便
,只要按一下就成功嘛!不能因为傻子也会用,就说设计制造这个机器的,都是
傻瓜呀!正因为傻子也会用,说明设计制造的人十分聪明。下根、五逆十恶、动
物、地狱中的众生都可以得度哇!正证明这个法门十分殊胜。
末后举两个近代往生的殊胜事例:
律航法师,他本名黄胪初,是一个陆军中将。因为他的女儿在台湾结婚,他就
从北京到台湾去主婚。一九四九年大陆解放了,他没有回北京,就在台湾作和尚
。他在北京时,每周末都到我家听夏老师讲《大乘无量寿经》,他多次参加夏老
师主持的念佛七。在他初来我家参加道场时,对佛法还没有深入,并且还有身为
中将的习气,甚至引起同修的反感。可是他进步很快,一次在闭关念佛关中,放
声大哭,哀切忏悔,从这以后判若两人,发心诚恳,用功很勤。又一次打念佛七
,这次大概一连五个「七」。在圆满的那天,突然有重要电话要接,当回到关房
时,他突见房屋陈设供品等等全部都是白色舍利,同修也同见拜垫上都是白色透
明的舍利,大家收集起来供在一盘子里。下午我听到消息,立刻乘汽车赶到,亲
眼看见一盘舍利。这样洁白、透明、有规则的舍利,我只看见过这一次,大家说
这比上午已经少了许多。后来在台出家,不久就作了方丈。一天他和侍者在庙里
大殿看工程,忽然之间他就一回头,然后回方丈室去,侍者很奇怪,就问:「师
父,怎么就回去呀?」法师答:「我要往生。」侍者十分纳闷,好端端一个人还
在跑路,他要往生,真奇怪!他也就只好跟着走,忽然对面来个师兄弟,侍者说
:「师父说他要往生,好好的他要往生,不知是怎么回事?我只好跟着他去,你
作准备,如果师父真要往生嘛,你要敲钟集众,上殿助他念佛。」那位说:「好
。」侍者就跟着师父走的,在这中间碰见一个师兄弟,两人说了几句话,时间就
这么点儿时间,可是等他赶到方丈室的时候,这位方丈已端坐往生了。这是一九
六年的事情。
福建谢秀萓居士。他是福建福安县人,十七岁嫁到郑家,生活很苦,靠她做手
工补助家用,生三男二女。她虽不识文字,可是天性纯和,很懂道理,不幸长子
在二十九岁病故,紧接丈夫也死了,次子月明又得重病。月明在病中梦见观音菩
萨领他看地狱,醒了之后他就发心学佛,因为真见到地狱,自然就好好的念佛了
,病也就好了。后来这位母亲觉得我的孩子比我年岁轻,他还能这么用功,我这
个作母亲的人不能落后,她也就用功了,让孩子带她去皈依。于是摆脱家务,做
起在家人穿的法衣,长斋念佛,一直很用功。七十八岁,她一天念八万佛号,达
到不念而念。一九八三年,她已八十八岁,临终前八日对她的孙媳说,我已经见
佛了,我就要往生了,我不吃饭了,你不要给我送饭了。她孙媳就不做饭了。这
以后就八天都不吃饭,昼夜跏趺坐,搭着衣,念佛不断。念到第八天,她就说西
方三圣来接引,并说,佛的白毫光那个殊胜没法形容了,她就合掌念佛坐化。遗
体拍了照片,端坐,搭着衣一点儿不乱,面貌非常慈祥,就是活人里头也少见。
火化时,在场的人都闻到异香,并捡到坚固子三十多粒,远近赞叹。谢老居士是
一个穷苦的文盲,正是一般人所轻视的愚夫愚妇,斋公斋婆,可是她完成了那些
自命为上根利智、佛学权威们所做不到的事。至于不信的人对于她见佛见光,死
后烧出坚固子,放香等可以否定,可以怀疑。但有一件事情否定不了,她八天不
吃饭,八天不断地念佛,死后仍然端坐,你能否定吗?不信,你要否定,你自己
试一试,你拿两天不吃饭,你念两天,你看行不行?这你否定不了嘛!
净土法门「十方如来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可见信愿持名这个妙法,乃是如来大
光明藏所流现,所以能给一切众生以最坚固、最长久、最彻底、最究竟,最圆满
、最真实的大安乐。末后祝愿:「普愿见闻者,皆得大安乐,具足信愿行,同生
极乐国。」
附录一
送信佛青年赴日进修博士学位
一九八七年于北京莲舍
首先应该是庆祝:第一是求学,大学毕业以后,求深造,在学术上要钻研,要取
得更多的知识,在青年的时候这样利用青春,很正确。这是令人欢欣的事。第二
,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有真实信仰,这就更难得了。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这已
经两个难了,闻而能信就更难了。现在有很多人,他真烧香、真磕头、真祈祷,
但要说他是信佛嘛!他只是迷信,或者邪信,十分可惜。现在你不但能信,而且
是正信,并沿着这个道路,继续前进,这就十分可贵了。这很希有,不要看得无
足轻重,而应该对于自己学科学,学佛学,学佛,种种的前途,将来的种种成就
,十分珍重、护持。这就是临别赠言的总精神。
今后,最基本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志愿,在任何情况下,不能
放弃,所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不要因为享受,因为穷苦,
因为危险,因为困难,因为糖衣炮弹,种种的,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和志愿。应该
有一个使自己不断向前的志愿。例如,我现在信了佛,想以此而自觉觉他,这样
的信念和志愿,要坚持。
基本的信念。
这里就包括:
第一、无常、苦、空。世间的所有一切都是无常、都是苦、都是空,没有一样事
情是常住,是真实,是完全纯乐无苦的。所以一切把它看成是如梦、如泡啊!这
两个比喻我们容易体会。因为人人都有梦,在梦境中,你不是很真切吗?高兴的
时候很高兴。有一个人在梦中喝酒,对老婆说:「你给我烫烫」,拿去烫,一下
子醒了,他醒后说:「可惜,可惜,早知道不烫就好了」。这虽是笑话,但有深
意,梦中喝了酒,是真的吗?根本是梦。在梦中一切境界,从哪儿来的,不都是
自己所造吗?你梦里的山河大地,你梦中喝的酒,你梦见的老虎、狮子,都要咬
你,哪儿来的?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客观存在,也不是在你床旁边的人给你制
造的,是你自己造的。所以一切都是从你自己心里出来的。所以,这个比方非常
亲切。还有,大家做过梦中梦没有,梦醒了,跟人说我梦见什么什么,结果还在
梦里。再醒了,以为真是醒了,「真奇怪,做了个梦中梦。」谁知还在梦中。这
样的梦中梦,我曾经做过四层的。小说里有五六层的,这回是真醒了,其实还没
醒,还是梦。现在我们还是在梦中梦。我们管刚才睡觉的叫做梦,应知我们现在
睁着大眼说话的还是在梦中啊!这一切梦中的境界,就是大家自心所幻化出来的
。你们就是我心中所幻化出来的,从你来说,你周围的人,包括我,又是你心中
所幻化出来的,所以一切都是梦。「泡」就是肥皂泡,五颜六色,十分好看,正
当出现时,就没有实质,当下破灭,全体皆空。我记得你念中学时候的情景,现
在一转眼,就出国,就成大人了。所以就是一转眼的功夫。我的外孙,念大学了
,他的妈妈快要退休了。我这个做外公的人就更老了。就是这样,一切就一转眼
都变了。我有几个相片本,没给你们看过,以后遇缘给你们看看,当年的我就没
有了,年青时的我就不存在了。当年不是这个样子,哪儿去了,还不都是肥皂泡
,都不真实。所以要坚信这一切啊!因此要有这样一个信念,对于世间这一切,
不是我们要追求的对象,只是随缘而已。无常,苦空这是很基本的一个信念。
有个日本故事很深刻,一休小和尚九岁的时候,师父出去了,吩咐大家好好在庙
里看庙,用功。他是小孩吗,大殿里呆不住了,找他师兄去,在方丈室找到师兄
,师兄比他大两岁,在方丈室哭呢。「你哭什么?」「不得了了,我惹大祸了」
一休说:「我们是学禅的人,不能哭啊!」「你不知道,这柜子里有师父最喜欢
的东西,他平时背着我拿出来看,自己欣赏,就是不让我看,今天师父走了,我
实在忍不住了,看看到底是什么?我就打开了,看见是个瓷器,我也拿在手里玩
一玩,一看,一下子给摔了,这回不得了了,师父回来我没法过日子了,我真的
要死了。」「唉!你别哭了,你把这个东西交给我,算是我摔的。」师兄说:「
算是你摔的,我怎么报答你呢?这样吧,师父本来让我看方丈,给我带馒头,我
给你吃。」好,馒头归一休吃,瓶子算一休摔的。就把它包在一块儿搁在囗袋里
了。师父回来就问:「一休呀!你在用功吗?」「啊,我一整天都在大殿参禅,
参一个问题,我参的非常专心。」师父说:「你参什么问题呀?」他说:「我就
是要参,到底有没有一个人是不死的?有没有?」「唉呀!我的傻徒弟啊,哪有
一个人是不死的,一切都无常啊,焉有一个人能不死哪!」「啊!这样啊,师父
,人都是要死的,通通是无常的,没有人不死。那么东西呢?有没有一样东西能
够常存啊?」「一样啊,无情之物也是无常啊!总是要坏的,因缘聚了就有,因
缘散了就坏。」「噢,是这样,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心爱的东西要是坏了的话,
我们也不应该伤悲啊!」「对呀!缘散就坏了,自己心爱的东西缘散了,就没有
了。」「师父,这儿有一个缘散就坏了的东西。」一休把囗袋里一包碎瓷交给师
父,师父接到就没有发脾气。这就是一个很深刻的故事。若不是在这样问答的情
况下师父定要大发脾气。所以遇到烦恼,你正念当头,思想明确,就可不动无明
,没有脾气可发。一个人不是非发脾气不可,就看你有没有正念。这使我们体会
好多东西。为什么说大变活人,说佛法是安乐法门,通过这个故事,可以体会很
多。你马上就到日本去学习,这些国家好坏什么都有,所以人们都说:世界上最
好的东西在纽约,最坏的东西也在纽约。东京、纽约都差不多。我们就是要有个
正念,看这些都是肥皂泡。破了也没有什么伤心,得了也没什么可喜。更不值得
我们去追求。一切,一切都是如此,这是我们第一个信念。
第二、就是要相信因果,一切事情都是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次去美国,我一
个师兄,修持得很好,他就创建了一个台湾的莲华精舍。现在又分出了一个美国
的莲华精舍,培养了许多真心的弟子。但有些人就是修得翻车,神经病啊,发疯
发死了,种种的。所以我常说,所见种种修行的人,有的大成就,有的小成就,
有的无成就,有的得法益,有的翻车,有的翻车直翻到地狱,个个有其因果。他
是什么信念,如何修持,如何对待师父,如何对待法,种种,就决定他修持的下
场,都是因果不虚。我们要信这个因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不虚啊!我
们辛勤去学习,将来可成为学者。辛勤去用功,可以出生死。这就是因果,决定
不虚,这是我们第二个要信的。
第三、就是要信生死轮回,因为因果不虚,这个轮回生死就无穷无尽了。人死为
羊,羊死为人,轮回就不断,但要账的没有不要过头的。你欠我五块钱,我非逼
你要十块钱不可,那么坏了,前账是清了,可我又倒欠你五块,你将来还得跟我
要账,这没有完,而且还有新的种种的互相关系,所以轮回是不会断绝的,所以
堕入轮回之中,就难有出期。现在有许多事实来证明轮回之说。最近,外国有一
件事情,姐妹两个人,姐姐十一岁,妹妹六、七岁,这两个孩子被高速公路的汽
车撞死了,她妈妈非常难过,在原住的房子里睹物思人,就住不下去了,于是搬
家了。过了几年之后,她生了对双胞胎,这两个女孩子身上有记。最特别的是,
一个在胸上,一个在头上,恰恰就是前生受伤的位置。等她们大了,会说话之后
,妈妈领她们到原来的房子去看看,把这对姐妹前生的许多娃娃给她们,她们一
见就亲热抱住。而且每个孩子都能叫出这些洋娃娃的名字,这使得妈妈不能不大
吃一惊,她们在前生中给自己的玩物(洋娃娃)起的名字,这世一见仍能叫得出
。这对双胞胎就是前世遭遇车祸丧生的姐妹。还有这两人常常半夜里抱着大哭,
大叫:「不好了,车冲我们开来了。」心理学家们,医学家们对于上述种种迹象
进行研究,都认为现前这对双胞胎就是前生被车撞死的姐妹的转世。除此之外,
不能作任何别的解释。所以佛教轮回之说,确是事实。
六道轮回,天、修罗、人是三善道,畜生、鬼、地狱是三恶道,堕入恶道,多劫
难出,苦不堪言。所以我们要从这样无边无际苦恼的环境里出去,还希望所有的
人都出去,所以只有靠佛法。耶稣教、回教都是要生欲界天,升了天,可以享乐
,但还在六道里头,没有出轮回。道教可升到最高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劫,
最后五百小劫出了定,还要生妄想,入轮回,所以只有佛法才能出去。只有释迦
牟尼佛给我们证明了这个法。腊八那天,释迦牟尼佛看见明星悟道就说:「奇哉
!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真奇怪,真奇
怪,一切众生有如来智慧,有如来功德之相,一切众生都有啊。所以这种轮回是
冤枉啊!就是作梦嘛!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说:「物质是由于人类的错觉。」错觉
和妄想基本是同意思,不同形式的语言。所以天堂地狱山河大地、千品万类、一
切生灵,生生死死,轮回六道,都因妄想执着而有。因为你有妄想、有执着,你
贪求这些东西,本来是虚妄的,本来是梦。你自己作的梦,梦见金元宝,你不知
是梦,种种的图谋、争夺,想多捡几个金元宝,醒来一看,一个元宝也没有。所
以,要坚信,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
能证得。本来是佛,有佛的智慧、光明、神通、妙用。一切、一切,但是你有妄
想,而且你执着了,你就不能证得,枉受轮回了。所以我们要坚信佛法,勤修佛
法,使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觉悟。
应具的志愿。
志愿就是要以利他为本,就是要拔除一切众生和自己的生死根本。众生本来都是
佛,而自己和众生都在迷惑,轮回六道,枉受种种苦恼。大家看到杀猪没有,猪
是最笨的,可是猪要逃命,跑起来谁也追不上。古语讲「狼奔猪突」,猪它要突
围,它要逃命,厉害极了。有时,一刀杀下去,猪不死,猪就狂跑,忍痛挣扎,
惨不可言。所以说众生苦啊!要拔除一切众生的苦,是我们的志愿。因为轮回六
道的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眷属,众生在没有穷尽的长劫中转来转去,彼此相
互之间当过父子,当过夫妇,当过亲戚,当过朋友,都是有亲的人。而目前在六
趣里受罪。自己很亲的人,在油锅里,在刀山上,盼他的亲人能够救济,我们焉
能坐视不管。因此我们要有这样大的志愿,本来是佛的众生,可是在颠倒,在冤
枉,在受苦。所以要把大家唤醒,从梦中醒过来,不要受这些苦,这就是我们的
志愿。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为了自己去享福,往生不是这个目的。往生是为了最有
效、最快地实现你度众生的愿望。因为一个心愿,要能实际做到才算。不然就是
空话、大话,一个高调,一个空话,一个狂想。要度一切众生,我们要有现实的
行动,那么最快最有效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就不再退步,只有进
步,而且不会死,很快花开见佛,明心见性,懂得佛法的真实道理。于是你可以
分身到无量世界,广度一切众生。我们就要有这样的信心,这样的志愿。
在家与出家。
教中说,在末法时期,在家人比出家人容易成就。当前正是末法,出家并不见得
比在家人好修,甚至于更困难,所以在家也可修行。既是在家,就有在家人的问
题。所谓人生三大问题:学业问题、职业问题、婚姻问题。我们有这些问题,行
动就分了些神,尤其是现在,你出国的时期,专心地去求学问,种种。所以我们
一方面在家修行,一方面人生三大问题,都要陆续得到解决。在修持里头,对于
人生所需要的事情,都可以在修法之中祈祷,祈求佛加被。同时,我们还要在宝
贵的时间里,挤出一定时间去修持,我们要取得世间一些问题的解决,是为了便
于我们现在和以后的修持,而我们现在的修持也就能够保证我们世间这些问题解
决得顺利。但是大家祈祷之中也要记住《可许则许》这个小册子。这是一个居士
写的,他自己愚痴,所祈求的事,可能对自己不利,很可能是个害我的事,因此
,在所求的事后加了四个字,「可许则许」。也就是说:请佛替我考虑,能允许
我再允许我。为什么要加这四个字?有一个故事能回答这个问题。一个人,他最
喜欢的儿子,十几岁生病,花了无数的医药费,还是死了。儿子死后父亲非常思
念。后来听说,有一个人能通阴间,能把死的人找来谈话,他就说,无论多少钱
,都要把它办到,我要同儿子当面谈话。后来朋友就告诉他:看来情况很复杂,
你恐怕不能露面,你这个儿子对你怀恨很深。会过阴的人已经知道这个情况,你
先藏起来,情形好你再出来。情形不对,你就别出来。老头听这么说,朋友都拦
着他,他也就先没露面。通阴的来了,不久,就把他的儿子鬼魂找来了,儿子骑
着一头驴,怒气的问大家:「那个老畜牲来了没有?」「没来,没来,他今
天没来。」「他要来了,我非好好揍他一顿不可。」怒气天,讲他父亲前生怎
么坑害他,怎么骗他的钱,使他受了多少多少苦,恨气未消,所以今生讨还了一
些债,可是余恨未消,恨不得好好地教训他一顿,最后气得牙痒痒的走了。儿子
走后,老头出来哆哆嗦嗦遍体发抖,出了一身冷汗,从此不再想这孩子了。所以
,我们对世间的这些事情平淡一些,肯定有好处。
人生三大问题里,有个婚姻问题。外国人往往颂扬爱情,把爱情看得很神圣。其
实说穿了之后,爱情属于情欲,并不神圣。爱是爱欲,情是情欲。总之和欲紧密
相连,欲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主要两种:食欲、色欲。吃东西,什么叫好吃?是
在食欲的支配之下。所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心不在这个上头的时候,吃东西也不知道什么味儿。这个味儿哪去了?因为没
有食欲呀!自然不觉得有味儿了。「子在齐闻韶」,孔子在齐国听到了演奏韶乐
,「三月不知肉味」。在三个月里头,吃肉不知道肉什么味儿。亡室萧秾华在重
庆的时候,我的朋友齐居士告诉她,吃肉时用观想的法子,观想肉变成一朵莲花
,然后咽下去,她按这法子,试了一阵之后说:「我吃的肉一点味也没有了。」
可见味儿是由于你的食欲所产生的。所以,为什么你的心不在这上头,就没有味
儿了。外国人很明白这个道理,请客宴会,总要自夸,今天,菜如何珍贵讲究,
厨师多么高明难得,夸耀一番,引起大家的食欲。主人要自己介绍、宣扬,引起
大家食欲,让宾客觉得好吃。爱情不离色欲,色欲也是如此,都是从欲上出发,
并不神圣。《楞严经》就说:「汝爱我心」,你爱我思慕之心,「我怜汝色」,
我就喜欢你漂亮的容色,「以是因缘」,就是因为这个因缘,经百千劫,彼此就
互相缠缚。你喜欢我的心,我喜欢你的容色,互相爱恋,常在缠缚。这种情,是
以欲为本,互相捆绑起来。当然在家就有夫妇之道,这也是人生的一个因缘,大
家也应该随缘。有在家人提出要绝欲的问题,我反问说:「您夫人同意吗?」所
以应该注意家庭的和谐。
因此,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一定要有很正确的标准,以人品为第一,其余的条件
都在其次。第一,希望对方是个明白人,俗语说:「愿意跟明白人打架,不愿意
跟胡涂人说话。」第二,要良善,有很良善的心,不愿意害人,不愿意损人利己
,有很良善的心。第三,是诚实,不是油滑,不是有很多很多的招术。第四,是
正派,作风正派,男女关系上也很正派。这样的人就很好,是上选。其它的条件
都可以降低,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十全十美是圣人了,现在找个贤人都
不容易。我们婚姻、家庭问题解决得好,对于修持有极大便利。建设一个佛化的
家庭,对于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
儿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儿女都不信佛。现在你们还想不到,真正
到了老了,尤其到了临终,你儿女信佛和你儿女不信佛,这个差别就太大了。他
帮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后腿,你就往生不了。现在一般说起来,这个时
候还是需要有人帮助一下,完全能够生死自由,不需要帮助,这种人不是很多,
就是你有这个力量,有人帮一下还是好嘛!可以增上呀!这件事情靠子女最好,
靠别人往往靠不上。所以在交朋友、结婚,建立家庭方面,也是人生重要的事。
我们应当慎重,也应祈祷,靠佛力。所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眼睛。要不断地擦
亮自己的眼睛。对于一个人,自己先要有分析,然后判断,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
人,关键是宁缺毋滥,有的人很善于讨人喜欢、献殷勤,很伶俐,很聪明。而实
际上,往往跟我们所要求的主要问题:明白、良善、诚实、正派是不兼容的。
我们在家,但可以心出家。许多和尚身出家而心不出家,咱们身在家,心可以出
家。打个譬喻,好比莲花在污泥里一样,莲花就长在泥里头,所以在家人不能离
开社会与家庭,就是这堆泥,藕就在泥里生长,要离开这些泥,就把花掐下来了
,也就不会结莲蓬了。所以就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也就是世间。可是,若
总在泥里,还能开花结果吗?有什么出头之日?所以花与叶都要发出来,发出来
不但离开了泥,而且离开了水。所以我们应该这样体会,这个家庭是一堆泥,你
离不开这堆泥。你到和尚庙里,和尚庙里还是一堆泥。但我们的目的不但要出泥
,而且要出水。长到虚空中,才能开花结果,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比喻。这就是心
出家。
实修的要径。
出离心。虽然在世间,我们不很贪恋。既有这些缘,我们就随缘。有许多责任
,夫妇之间,有夫妇的责任;父母对孩子,有父母的责任,都要尽我们的责任。
现在和过去不一样。释迦牟尼佛说:到了末法,在家人比出家人容易成功,女的
比男的容易成功,都是倒过来了。所以现在女居士,要把握住这个机会。确实,
女的比男的好修,男的不大容易信,事情也繁忙。你看看,一个家庭,女的信的
多,男的信的比较少。女的总之可以抓住点时间,多修一点,多生一点信心。我
们现在是在家人,但是对于佛法,同样要担重担。现在,因为你们年纪轻,还有
很多事情要做,但应把它看淡,一切惹人心醉的男欢女爱、家庭幸福、轻歌妙舞
、酒绿灯红、权势富贵,种种的花花绿绿,都是肥皂泡,都只随缘而已,不留恋
不执着。所以有个出离心,把它看淡,才能自由,不受缠缚。
慈悲心。慈悲心是我们的根本。释迦牟尼佛看见鸟吃虫子,他就舍弃自己一切
去修道。是为利他,不是为自己。慈悲心是我们的根本。我们修行,一个是慈悲
,一个是智慧。如鸟的两个翅膀。所以我们要有慈悲心,就像《谷响集》里说的
,我们要利他,不是老为个人打算,处处为自己。我们是利他,最大的利益是让
他觉悟,所以我们要觉他。要使别人觉悟,首先自己要觉悟,就须自觉。刚才已
经说过了,觉悟是最大的利益,自己觉悟,自己就得到了最大的利益。所以为利
他,就觉他,为觉他而自觉,也就是自利。这都是从慈悲心出发的。所以我们老
要护持自己的慈悲心,从慈悲心出发。诺那祖师说:「每一年的年底都要自己结
结账,自己看看,我这一年的修持结果,是不是更慈悲了一点,更明白了一点。
」这话再好没有了,又简单又明白。我们学佛为的什么?就是为大家都慈悲一点
,明白一点。刚才讲的智慧跟慈悲,就像鸟的两个翅膀,鸟剩了一个翅膀就飞不
起来了。人生又不慈悲,又不明白,只是个活死尸。我们就是要慈悲一点对人有
利益,明白一点才能给大家谋利益。有个笑话:妈妈脑袋上有个苍蝇,愚痴的儿
子拿着斧子劈苍蝇,把妈妈劈死了,胡涂虫啊!这个孝顺有什么用!给妈妈赶苍
蝇是好事,但拿斧子劈苍蝇,就劈死母亲。只有好心,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要有
智慧,才能真实为他人拔苦得乐,但慈悲心是根本,所以必须有慈悲心。
正信。正信非常重要,我们信佛,要生的是正信。截流大师讲得最深刻。你若
不是正信,念佛、修福,则来生富贵,富贵就生活享受,作恶、造孽。富贵人造
种种孽,鱼都吃完了,鱼的眼睛还在动。吃虾炝,虾米在人嘴里还会动,残酷啊
!杀生、淫乱,祸害别人,造恶多端,剥削穷人,以强凌弱,种种造孽。命终之
后,堕入地狱。问题在于不是正信,正信就是截流大师所说的:要相信我们和阿
弥陀佛本体完全一样,没有分别。就是我们的法身和阿弥陀佛的法身,我们的本
心和阿弥陀佛的本心,是没有分别的,这是第一。第二、我们要相信,虽然没有
分别,可是阿弥陀佛是已经觉悟的佛,我们是还没有觉悟的众生,彼此有天渊之
别。无分别之中就有了分别了,这是第二点。第三、虽然是天渊之别,可是咱们
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在我心里头,我就在阿弥陀佛心里头。就像两盏灯,大
的灯光在小灯的光里头(阿弥陀佛就在我心里头),小的灯光就在大灯的光里头
(我在阿弥陀佛心中),就是如此。因此,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的念佛,跟佛
一点隔离都没有。这个灯的光和那个灯的光有什么间隔,就是如此,真是如此。
因此,我们念佛,就必定如来悉知悉见,必定最后蒙佛接引,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这是由于正信。我们要坚持这个正信。正信和不是正信的差别如同天渊。正信
是往生,不正信的人,今生念佛,来生享福,第三生入地狱。同时就有一个人五
逆十恶,杀父杀母,他死后就入地狱。不正信的人和那个五逆十恶只差一步。五
逆十恶是死后立即入地狱,不正信的人来生享了一辈子福,再入地狱,前后只差
一步。所以我们信佛,应该是正信。
求生净土。我们修佛,本应无所求,但是在无所求中不妨像圆瑛法师,他有三
求:求福、求慧、求生净土。我们现在是众生,没有一点福报,就处处是苦恼,
处处有人打击你,多少人找你麻烦,没法修行,所以要有福、有慧。一点福报没
有,有道场不能来;一点智慧没有,在道场听不懂。已经有福有慧,仍要让他继
续增长。福德、智慧都彻底圆满了,就是成佛。为了能真正自觉觉他,文殊、普
贤都求生净土。所以我们在家修行要有出离心、慈悲心,要坚持正信,求生净土
。
定课与散念。在留学期间也要有定课,不要把它压没有了,要坚持,要雷打不
动。定课不妨少,但是不许中断。你现在法本中,是莲师观音三个本尊。可以专
选一尊,做为自己的本尊,比较简要。拿这一个做为重点,你才能够有一个随时
随地能念的咒。定课可以少一点,比方十分钟,但是还有其它很多的时间可以利
用。例如排队、坐车、采购、听无聊的发言,等等这些事,占去你多少时间,这
些时间本来很烦人,可是利用来念佛念咒,多好!这是废时利用,我最提倡废时
利用。废时利用的天地非常广阔,而且减少烦恼,你不着急了,什么事你也就安
稳了。别人占去我的时间,很着急,很不耐烦,现在反正我念着佛呢!我这儿有
正用。所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常常都能提起这一句,这是根本的修持。你
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本尊,你就念佛号,愿意念咒就念咒,这是散念,同样
是根本修持。有的时候碰到为难的事,碰到紧张的事,这个时候你愈要念。紧张
的事情来了,一着急,脑子会有些乱,在这种情形之下,先抢它几句咒,你再考
虑,它就不一样。考试、答问题,都可以这么去做,往往有特殊的效果。这句一
定要熟。所以在留学期间,要有一个根本的定课,可以再少一点,五分钟也可以
,五分钟总是有的。另外,随时随地散念这一句本尊咒。诺那祖师说,心印与本
尊咒,至少有一个,你能不忘。若每天只有十来分钟在用功,这是达不到的。所
以就要随时随地在散念。你炒菜,照样念咒,利用废时,很好。在炉边炒菜,又
热又有烟,本来很苦恼,转为用功,变废为宝就安乐了。
对于你这次留学可以打一个比方:附近有个中上等的家庭,家中雇用了一个保姆
很得力,保姆有个儿子,儿子要结婚,但钱差得很多,妈妈就帮儿子备款。妈妈
就向主人家请了一到两年的假,并借用主人厨房的用具,妈妈和儿子临时做包子
卖。荤包子、素包子都卖。两个人就买面、发面、买肉、洗肉、蒸包子。经常卖
。一心一意做包子、卖包子,包子包得很不错,买的人很多。果然,经过一年多
的时间,就把结婚的费用,从卖包子里赚出来。赚出来之后,于是妈妈回到主人
家当保姆,儿子去结婚,这就是现在的事情。我举这个例子很耐人寻味。他们母
子忙着买面、买肉,蒸成包子,推出去卖,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想当包子大
王,也不是想把做包子做为终身事业,只是要办喜事,要解决儿子的终身大事。
所以,使尽全部的力量,把包子做好、卖好,赚钱。可是这一切为了什么?为解
决人生大事。你现在去进修博士学位,就是卖包子。「了脱生死」才是你真正的
大事。就像这个比喻,我要求你们把心搁在佛上,你们不要以为自己在弄包子,
包子就是我终身职业了,实际一年多你就不干这个了,卖包子是临时措施,通过
它来解决问题。在弄包子时期,整个精力搁在包子上,全部时间也在包子上,为
了什么呢?是为了解决自己生死大事,这就是要把心搁在佛上。这个比喻,大家
可以从全心做包子,全心全意为结婚的生动事例,体会到全心念博士,全心不离
佛法的意境。举一反三,可以了解很多。
念佛、念咒是众生唯一的出路,不然就在六道中转。开始时就这样一句一句,念
完一句接一句,这叫事持。《弥陀要解》里有两句话:「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
成佛心」。你先事上念,然后就自自然然变成理念了,那就是实相念佛了,所以
即凡心成佛心。从事持开始,谁都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
一句,这有什么难,这个念要使它成为习惯。
事持不能小看,就这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知不觉,只有地上菩萨才能
达到的深妙境界,你也就自然达到了。这是诸佛大智慧、大慈悲的结果,才能给
我们找出这样的妙法,这个方法人人能做,一句接一句,不知不觉就从事持达到
理持。于是你这个凡心成了佛心,可见最圆最顿的法,就在事持之中。
具足资粮,直登觉岸。
综上所论,修行的要务有三: 信念, 志愿, 实修,这相当于三资粮,信、
愿、行。《要解》以信、愿、持念为三资粮,由于开合不同,本文与《要解》并
非一一对应,但两者的总精神是一致的。在你留学期间,应注重这三者,将来的
时间,也还是这样,只是不断地发展而已,道理就是这个道理,「从事持达理持
,即凡心成佛心」,多直接了当,没有其它法门能和这相比。前在实修中已提到
持念名号与求生净土,所以备足资粮前进不已,必然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这即是
涅盘彼岸,也就是当人的本心。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因具足资粮精
进修持,就离开了妄想执着,开显了我们本心的智慧德相。总之,这是一个大事
因缘,这是佛的知见。我们应恢复本有的佛性,恢复自己的如来的智慧德相,免
得被妄想执着,缠缚在轮回之中,枉受众苦。愿一切众生和自己识心达本,永离
虚妄苦轮,恢复本有的清净光明,究竟菩提。这是我们真实的目的。
(九一初夏整理成文)
附录二
示女偈
丁卯春次小女请求一偈,以当药石,作此付之。
正信坚固 走上正路 求生净土 自他普度
不慕虚荣 莫贪世福 幻梦空花 任其出没
欲起正行 须正知见 为宝所伤(注) 只因无眼
轻心慢心 划地自封 如驴窥井 只见驴容
当发大愿 洗心革面 行解相资 福慧双圆
死尽偷心 老实持念 绵密相继 直透玄关
一生成办 位齐诸圣 不务虚言 但当实证
(注):教云:大富盲儿,日坐宝中,为宝所伤。
附录三
七十九龄自述偈
浮世沧桑幻梦中 皤然须发一耄翁
虚名哗众惭实德 弱灯无罩惧微风
掩扉闹市堪藏拙 舍智如愚始大通
报恩无术仍思报 试演心声应远钟
(时维一九九一春正写《心声录》)
附录四
佛教大善知识︱黄念祖老居士
︱掉念黄念祖老居士︱
悦莲 撰
佛光接引,当代大德,万缘放下出娑婆。
逆境修持,行深大藏,妙化火宅为清凉。
参禅摄密,栖心净宗,真信切愿解相行。
显密融通,教眼圆明,悲智并运注大经。
为法忘身,饶益众生,一心一念觉有情。
谷响泉声,声声相应,续佛慧命后人承。
径登莲位,花开见佛,含笑往生极乐国。
黄念祖善知识事迹简介:
黄念祖老居士,法号龙尊、亦号心示、乐生,别号老念、不退翁。
生于一九一三年即癸丑三月初六日。幼早孤,母亲梅太夫人笃信佛教。礼敬三宝
,净行超伦,性自纯孝。从小异于常几无嬉戏恣肆之态,而且勇于承担之责任感
,处世中,进退应答无不得体,咸誉其少年老成。常随侍太夫人听经闻法,参谒
净宗大德舅舅梅光羲老居士闻习熏陶,志趣超群。有深厚的福德夙根。
二十岁于北京工学院学习时(大学期间,学业成绩突出,性格开朗,活泼,擅长
排球、滑冰等运动)第一次读佛典为《金刚经》深体「无住生心」之妙,受大震
动,从始至终多次感觉如醒醐灌顶,身心内外清凉润泽。兴起「以凡夫心致臻此
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之念,从此对学佛生起大崇敬心。
二十三岁于开滦煤矿工作,一次梦中遍览「家」不可得,忽成一片虚空,初开悟
。
抗战时期,于国难之中,学佛益加精诚,曾皈依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法师,于密
宗皈依红教大德诺那祖师嫡传弟子莲花正觉王上师及白教大德贡嗄上师,后一九
五九年继承莲花精舍金刚阿阇黎位,受王上师衣钵及遗嘱。
三十二岁,抗战胜利后,经梅光羲老居士引荐拜谒禅净大德夏莲居大师,深蒙奖
掖,成入室弟子,莲公大师出入于儒佛显密禅净各宗,融会贯通,著作宏富,于
宗净要旨,穷深极微,艰苦卓绝,会集《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以下称大
经)。黄老亲闻大师讲解此经,详作笔记,于禅净两宗深得法要,六十年代初撰
写《大经玄义提纲》一册,呈大师鉴核,深蒙印可,并嘱托弘扬大经,命可直抒
己见,随意发挥讲解。
四十岁时,于天津大学任教授,精诚修法读经。忽一日触机成偈。呈夏大师鉴览
,肯定真开悟,称其为唯一心许弟子。呈王上师评鉴,亦确定为开悟无疑。
文革动乱中,黄老历经磨炼艰危,而修持无片刻松懈,相反愈加勇猛精进,所获
真实利益不可胜记,正如大师悬记「唯艰难困苦备尝之矣,方可成就。」数次遇
死,均安定持诵,将生死置之度外,完全放下,安然渡过,尤其一次遭遇龙卷风
,周围对象房屋全部扫光,而念师泰然无损,仍直立于原地,获大进展。
黄老居士素怀传灯之志,弘扬净土之愿,拯救群生之望,也为报佛恩、师恩,遍
观众经论,苦心参研、构思酝酿。自一九七九年经二年,闭门谢客,专心注释大
经,于一九八一年完成初稿。一九八二年完成二稿,在严重疾病折磨下悲心更切
,依然矢志不渝,奋力完成三稿,时为一九八四年、历时六载,竣稿付印,于一
九八七年《大经解》流通于海外。黄老以开佛之见,示佛之见,导群生悟佛之见
,入佛之见,契理契机,理喻圆融,深入浅出,文显义明。使海内外佛子普沾法
雨,深获真实利乐。笔耕著作同时,在中国佛学院及居士林、广化寺多次弘法或
开设净宗讲座,第一批著作除《大经解》外,尚有《净土资粮》与《谷响集》第
二批著作完成有《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心声录》,当未完成的有《大经白
话解》,计划撰写的尚有《净修捷要报恩谈》、《禅净密三法一味论》与《随笔
》等,惜众生福薄,均未能现。
自一九八年以来,黄老多种疾病缠身,本应多加休养调护,但为弘法大事,将
个人完全置之度外,一九九年起为进一步弘法、普被三根,着手撰写《大经白
话解》、经常废寝忘餐,同时还慈悲接引、随机设教、终日劳顿,终于一九九二
年三月二十七日凌晨,示疾往生,临终前欲言不能之时,但洒脱一笑,全无牵挂
。
一九九二年四月七日荼毘、遗骨洁白、获五色坚固子百余粒。广化寺观音殿往生
堂奉有五色坚固子各一粒供众瞻仰。海内外弟子争先引请供奉。
黄念祖老居士,尊为净土宗师,他的遗教随着他的示疾往生,猛然觉醒了大家。
从广化寺举办的往生回向法会、京都佛教界四众弟子云集八宝山随喜荼毘法式,
观人们至诚敬仰的心情,远远超出仪式所表,大家更加明白了黄老的悲心所示,
无常觉照了学修迫切性,很短时间内众多居士表示专修净土,以读诵《大经》为
日课,「净修捷要」为晚课,持名念佛为方便,加紧地用功修持。广化寺在历时
三年「广化念佛会」的基础上,明确今后的法会,将以《大经》为主题,兼听净
土宗经解录音磁带,有志带领在家学众专弘专修净土,与有缘者同愿种子,同生
极乐。
按:黄念祖老居士,大悲觉海中流出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白
话解》虽尚未全部完稿,但黄老的亲眷及法缘近者,念众心切,将尽快整理奉献
出来。广化寺倡议,北京近水楼台,大家发心随喜,就地生根开花,先得法益。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