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七十八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12-28 21:05
標題: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七十八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八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8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一十页倒数第四行,第三个字看起:

  【二约性融。以修一行故称法性。性融摄故。令此一行如性普收。无行不具。即十玄门中。诸行纯杂具德也。】

  这底下有个小注,「应云:不异理之一行,全摄理性时云云」。

  【然前遍成行布之行。与此顿成圆融之行。二无障碍。以行布是教相施设。圆融是理性德用。相是性之相。故行布不碍圆融。性是相之性。故圆融不碍行布。】

  我们就看到这个地方。『行布』是次第,按照顺序次第来修,就叫行布。这一段是讲『性融』,都是说的顿成诸行。这就是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这是佛法裡面,在行门功夫达到了极处,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修学方法。什麽人做得到?必须会用心性,他就做到了。心性,我们简单的说,就是真心。会用真心的人就是这个境界,不会用的真心的人,就没有法子。我们现在所用的心,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所以怎麽样圆也圆不起来,怎麽顿也顿不成。圆人跟我们修行在事相上没有两样,我们修布施,他也修布施,我们今天布施一百块钱,他也修布施一百块钱,事相上完全一样,可是境界上迥然不同。一个功德着相的,非常有限;一个是无相的,他那一百块钱的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为什麽?他跟性相融。性是理,我们布施一百块钱是事,他事跟理融在一起,我们事跟理融不到一起去,事是事,理是理。实在讲,理事是一桩事情,理事无碍。为什麽我们今天无碍变成了有碍?那个毛病的根本,还是佛在前面给我们说的,妄想执着,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这就不融了,这就把理,理就是性,迷了。

  佛法修学,没有别的,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它究竟的目的都是明心见性,这是最后的一个目标,所谓是殊途同归。因此这个一行,要称法界性,法界性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一念不生的真性。我们一天到晚见色闻声,起心动念,这个不行。在所有法门裡面,唯独念佛法门最殊胜。它殊胜在哪裡?就是因为它最直捷,直捷修一心不乱。它的方法,实在讲,我们念佛人没有把方法抓住,因此我们念佛的功夫不得力。真正把这个方法紧紧抓住的人,可以说自古以来,在中国、外国,很少人在三年之内不能成就的,那真的很少。为什麽人家三年能成就,我们不能成就?我们念佛的功夫不得法,一天虽然是拿着念珠,念个几千声、几万声,这不管用。管用的念佛是怎麽念法?是把妄念念掉。我这心裡起心动念了,这个念头不管是善念、是恶念,恶念是妄念,善念还是妄念,为什麽?真心无念。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你心裡有一物,就是妄念。这个妄念一起来,马上就换成佛号,这叫会念,就把这一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换句话说,我们这个心裡面,除了佛号之外,绝对没有第二个念头,这种功夫叫成片。

  所以功夫成片,什麽叫成片?这就叫成片,这是不是得一心?没有。得一心是见思烦恼断了,才得一心。我们见思烦恼没断,还常常有念头起来,这个没断。念头起来不怕,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什麽是觉?一句阿弥陀佛是觉,念佛人这是觉。这个念头才一起来,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这样念佛叫功夫得力,他这个佛号是真正对治妄想的。久而久之,实在讲也不要很久,刚才讲了,一年、两年、三年,妄想就没有了。这个妄想不是断了,他伏住了,真的伏住了。没断,伏住了,伏烦恼,这功夫的确成片了,这样的境界就决定往生。不但决定往生,实实在在讲就是喜欢什麽时候往生,就什麽时候往生,告诉你,这叫生死自在。要多少时间?善根厚一点的人,也就是妄想执着轻一点的人,一年就能成功。业障习气重的人,就是妄想执着多一点的人,三年能成功。那我们学佛这麽久,连个消息都没有,换句话说,我们根本就没有老实念佛。我们念佛是念着玩的,一面念还一面打妄想,念着玩的,不是真念。真念是要断烦恼的,不是真念。我们修行也没有真修过,真修是什麽?内要断烦恼,外要离尘缘,这是真修。

  我们几时真正发个心,我这个贪心太重了,我要怎麽样把它改过来?没有。天天拜佛、拜菩萨,为的是什麽?为的是平安、长寿、发财,为的是这些。搞来搞去,增长贪心,是不是?他增长贪心,所求的都是贪。换句话说,为什麽学佛?为贪瞋痴学佛,这哪裡叫修行?全都搞错了。这是我们仔细去反省检点,为什麽功夫不得力?为什麽比不上这过去的人?不但过去,现在有不少人,人家功夫很得力,我们也比不上他。没有认真,没有把佛法搞清楚,也没有把现实的环境认识清楚。这些都搞不清楚,这一段话就很难懂。为什麽人家修一行?一行称性,就是修一切行。为什麽?一切菩萨行门,都是从一个性裡面流出来的。所以只要一称性,与性相应,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具足了无量无边的法门。念佛如是,持咒也如此,诵经也如此,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没有一样不是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要紧的,如何与心性相应,心性很难懂,不好懂,我们说得白一点,怎麽样和清淨心相应;再说得明白一点,如何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摆脱掉,这就对了。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就渐渐能够明白一些什麽叫与性相融。

  『性融摄故,令此一行如性普收』,收也就是收容,也就是包含。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之物,佛法裡面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就是此地讲的行,统统包括在自性之中,所以与性相应,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无行不具』,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统统包括在自性裡面,具是具足,这就是《华严经》上讲『十玄门』。十玄门当中有『诸行纯杂具德也』。诸行是一切行门,一切行门有纯、有杂。理,我们明瞭了,如果没有事修,就不能契入理体。在理论上,专修、杂修没有妨碍,但是在事相上讲,这初学的人,专修跟杂修,效果确确实实不相同。专修的人容易与性相应,就是容易得清淨心;杂修的人,心地就不太容易清淨。为什麽?他想得很多,他念得很多。专修的人,或者是一部经,或者就乾脆一句阿弥陀佛,他一天到晚,头脑裡什麽都没有,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是专到极处!念一部经,经裡面还讲了许许多多事情,还会想,所以古人常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最精简、最具效果的方法是念佛,可是这一句佛号很容易念,容易了,反而被我们看轻了,认为这个法门不足以为奇。世间人都喜欢奇奇怪怪的,那个奇奇怪怪的曲曲折折,大概这个法门不错。这个太简单了,没瞧得起它。殊不知,愈是简单的愈殊胜,愈是简单的理愈深。只要你真正能相信,它就能成就,而且能够快速的成就。

  下面这一段,就是讲次第与圆融是一是不二的。『然前遍成行布之行,与此顿成圆融之行,二无障碍』。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有次第、有分寸,这是行布。我们念佛、诵经是圆融,这没妨碍,全都要应用在生活上。事相上有先后、有次第,我们应该要怎麽做法?诵经,我劝同修们读经,读经是圆融之行,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戒定慧三学有什麽用处?它是对治三毒烦恼的。戒是对治贪,定是对治瞋恨,慧是对治愚痴,贪瞋痴是三毒烦恼,读经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换句话说,它的目的就是在断贪瞋痴三毒烦恼,这个目的在此地。戒,不必去讲那些戒条、戒律,用不着。念经就是持戒,这就是什麽?这叫道共戒、定共戒。

  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给我们讲戒律讲得再多,乃至于包括世间所有一切法律、典章、制度、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也出不了这两句范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恭恭敬敬在这裡读经,心地裡头没有一个妄念,这诸恶就不作。经典,是诸佛从真如自性裡面流露出来的言语,确确实实是止于至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念经就是众善奉行,戒律统统具足,不要再给自己去找麻烦。修行,说老实话是愈简单愈好,这是戒具足。专心念一部经,这就是修定。我根本不想涉及第二部经,我就念一部。诸位要知道,为自己修行要专。你要讲经说法,讲给别人听,那要博,要博学多闻。为什麽?你要应付很多人,应付这些奇奇怪怪的思想,他提出问题,你要能帮助他解答,那你知道少了,是不够用的,应付不了的。为自己,一部经就够了,决定得度,决定成就。成就之快速,成功之高,说老实话,绝对不是那个弘法利生的人能够跟你相比的,这是真的。所以弘法利生那些人值得敬佩,为什麽?捨己为人,他真是牺牲自己,所以这是菩萨。

  我们看倓虚老法师给我们讲的,谛闲法师的那个徒弟,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三年,人家站着往生,预知时至,站着往生。死了以后,还在那裡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谛闲法师往生,没有这个瑞相;倓虚老法师往生,也没有这个瑞相,不如。他这个徒弟不认识字,什麽也不懂,是个做粗活出身的,感觉到人生很苦,求谛老法师给他剃度。中年出家,什麽也不会,所以老和尚很慈悲,就教他一句阿弥陀佛。他说你一天到晚就念这一句,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一直念下去,一定有好处。他就老老实实念了三年,预知时至,不生病走了,站着走。谛老、倓老都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师,都比不上他。当然在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的功德上来说,那他那个徒弟比不上师父。但是在往生成就品位之高的话,师父不如徒弟。

  这是我们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榜样,我们应该怎麽个修法?这个世间是假的,世间是空的,一场空,要真正觉悟,要认真的修学。念经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裡头不杂妄想、不杂妄念,慧。所以读经是修什麽?读经是修戒定慧。读经不能研究,看看这段经文什麽意思?这一句怎麽讲?戒定慧三学都没有了。你拿着经本胡思乱想,这就是功德利益统统没有,顶多学一点世智辩聪而已。那什麽时候心真正清淨?到功夫可以伏住烦恼的时候,可以不必念经,一句佛号就行了。现在为什麽一句佛号不行?因为佛号时间太短,妄想容易掺杂在裡面。念佛的祕诀是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容易夹杂。念经,如果有个妄念,你很容易觉察到,因为有个妄念起来,经文就念错了,,妄念很容易把它检查出来,念佛号,妄念起来是不容易把它抓出来,就这麽个道理。到妄想没有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不念经,念佛号行,那真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到心清淨不杂妄想的时候,就与性融了。虽然不是真融,接近了。接近这个边缘,这个境界就好了。

  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行布,生活是愈简单愈好,需求愈少愈好,就是一切能过得去就好了,不要造罪业。想想佛当年在世,生活是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佛是多大的福报,还过这种生活。我们今天在德行上比他差得太远了,我们今天享受超过他太多太多了,所以成就不容易。人家真正捨得乾淨,一点一滴都是利益众生。我们今天起心动念先想自己,再多馀的,再帮助别人。这一种心态要一生成就实在是不容易,只可以说,在佛门裡面种一点善根,做一个远因而已,不晓得到哪一生、哪一劫你才会成就。就是你到哪一天才能真正一动念头先想别人,这一生可能往生的机缘成熟了。念头一起来,先想自己,不行,为什麽?增长我执,道理在此地。

  你破我执,在一般教下讲,破我执才能证阿罗汉果,才能出三界。破法执,这才能够见性,才能够与性相融。念念,第一个念头想到我,这是我执在增长;换句话说,决定出不了三界。这样的念佛人想往生,很少,不太可靠,所谓是一万个人当中,会有个三、五个。那三、五个是什麽?就是临命终时,他一念不想自己,他想佛号那行。如果临终一念还想到自己,这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没分了。这桩事情,要在平素养成,就要培养,所谓是「练兵千日,用在一朝」。平时我们就要训练,到临终的时候,念念都是正念,正念就决定不想自己,这是真的。无论在家、出家,我们这一生要是决定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一定要这样做。你这样做,决定有好处。好处是什麽?是往生不退成佛,好处在这裡。这是真实的好处,正是《无量寿经》讲,真实之利,其他的全是假的。所以要晓得这两种行,圆融行布都在日常生活之中。

  『行布是教相』,事相,事相上的『设施』。『圆融是理性德用』,就是性德。我们如果用性德、修德来讲,大家好懂,行布是修德,圆融是性德。性修不二,同时下手,因为性修是一桩事情,所以『相是性之相』,性以外没有相,『故行布不碍圆融』;『性是相之性』,离开相,没有性可得,『故圆融不碍行布』。

  【圆融不碍行布。故一为无量。】

  这个『一』是事,『无量』是性,因为事跟心性相应,因为心性是无量的,所以你修任何一桩事,它的功德是无量的。

  【行布不碍圆融。故无量为一。】

  无量的性德在一桩事情上表现,显露无遗,特别是在读经、念佛上显示得非常的清楚,所谓是一句佛号,万德洪名。我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一,这是事,可是这一句阿弥陀佛的理,那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不出这一句佛号之外。

  【故融通隐隐。一为无量。故涉入重重。】

  这个境界、这个事实是要法身大士才能够看得出来。那我们平常念这句阿弥陀佛,是不是这样子?是这个样子的。说老实话,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无论是有心、是无心,是专念还是杂念,跟诸佛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实在是无二无别。虽然无二无别,理事都是无二无别,诸佛菩萨心清淨觉,他看得清清楚楚,是无二无别。我们这心裡迷,看不出来无二无别,看不出来,理上是相应,事上不相应。诸佛菩萨是理上相应,事上也相应,他不迷,就相应了。我们是理上相应,事上不相应,亏吃的就在这个地方。

  【故世亲以六相圆融上下之文非一也。】

  『世亲』就是天亲菩萨,他讲『六相圆融』,就是说,从一这个事相上,从六方面去观察,然后你才了解它的真相。这个『六相』就是总相、别相、成相、坏相,在此地不必细说,前面说过。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第七段。

  【七令知位次者。行则顿修。位分因果。因有阶降。果无差别。因果圆融。是此行位。】

  这都是教起因缘的一大段,这一大段分十个小段,这是第七。佛说这部经,是教我们知道位次。在《华严》,菩萨位次总共有五十一个。但是真实的菩萨位,是要从初住讲起,初住是大乘菩萨见道位。换句话说,十信菩萨还没有见道,道是什麽?道就是真如本性,没见性。没见性,不算真正的菩萨,所以真正菩萨,法身大士四十一个位次,从初住算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我们看下面的注解:《钞》:

  【七令知位次等者。】

  『等』,就是上面这一段疏文。疏是清凉大师写的,钞是注解,是宗密大师写的,宗密是清凉的学生,这是师徒两个人作的。

  【发意修习。念念在圆。】

  实在讲,我们《华严经》是圆教的。天台家讲的,藏通别圆,《华严》是圆教;贤首家讲,小始终顿圆,《华严》也是圆教。可以说是,被佛门无论哪一宗,公认的这是圆顿大教。善财童子一生成佛,佛在一切经裡面,讲一生成佛的,只有《华严》。善财童子所表演的确实是一生成佛,没有到第二生。一切经裡,唯独这一部经,证到究竟圆满,他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这个『发意』就是发心,发心修习。『念念在圆』,这就是圆顿的根性。「行则顿修」。顿修是快,你的一生才能成就。你要不是顿修,那就是一般经上讲的,你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这个时间长。三大阿僧祇劫,一定是进进退退,进进退退裡面,必定是进得少,退得多。一转世,就有隔阴之迷,就是很大的退转。

  你如果要不相信,你看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裡面讲阿闍王子与五百长者这一帮人,佛说他们在过去生中住菩萨道,供养四百亿佛,那个善根多深厚?四百亿佛!现在在释迦牟尼佛会上退转了,退成长者,菩萨退了长者,就退了居士,在家居士,菩萨退了居士。而且,前生的事情都不知道,隔阴之迷,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那一帮人是这个样子,再想想我们自己。供养四百亿佛,是不是多善根、多福德?不是的。因为我们在《无量寿经》,没有看到阿闍王子他们要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看到。他们只发一个念头,将来我成佛,要跟阿弥陀佛一样,只动了这个念头,释迦牟尼佛给他授记。但是他没有说,我这一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没有动这个念头。没有动这个念头,他这一生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就是善根少、福德少。我们在经上看到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求往生,他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知道阿难尊者往生了。《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意念不强,用心不专,就是善根福德少;意念很强,用心很专,那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他这一生决定成就。

  所以修行一定要顿修,顿修决定是要专修。这个解要圆,圆解是什麽?圆解就是什麽也不执着,一切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这就圆了。虽然一切放下,一切都不闻不问,可是诸位要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为他心清淨,心清淨对外面法是照见,不是分别见。你不问他,他不知道,你一问他,他什麽都知道。你一问他说,照见了。你不问他,他内照,他不外照。所以只修清淨心,不再问其他的事,这是真正修行。知道一切法,就是一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法裡面都含摄着一切法,不但是一切佛法,一切世间法都在其中,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问题什麽时候你得到一,连禅宗都讲,「识得一,万事毕」,什麽事都没有了。禅宗裡面讲一,心性;淨宗裡面讲一,一心不乱,一心。一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一心。禅家参究,目的是在见性;念佛人所念,目的是在一心。这就对了,这才是真正的圆满,真实的受用。底下讲:

  【有成未成。言因言果。】

  这个『有成未成』,这就有次第、有位次。「位分因果」。

  【未成之中。复以尘习厚薄。业障浅深。根有利钝。修有进怠。致令位次阶降不同。】

  这就给我们讲菩萨位次从哪来的,为什麽说四十一个位次、五十一个位次?同样的道理,西方极乐世界为什麽有四土三辈九品?一个道理,这都是修行人功夫。有成就的、有未成就的,成就是成佛,不是成佛,没算成就,等觉还没有成。成的,就成佛了。『言因言果』,果是如来,佛才是果,菩萨都在因,四十一位菩萨统统在因。所以成果,这就不说了。说的什麽?『未成之中』,未成这因,因地,四十一位都是因地。因地裡面有『尘习厚薄』,尘是染污,灰尘是染污的意思,习是习气。染污是什麽?染污是讲烦恼,你有染污,有无明、尘沙、见思这种种烦恼的染污。你染污得厚,你这个位次就下;你染污得薄一点,你的位次就高,就这麽个道理。『业障浅深』,业是什麽?业是动,业是造作,起心动念都是造作,都是业。业,必定产生障碍。障碍什麽?障碍心性的显露。我们的清淨心为什麽显不出来?因为障碍把它障住了。什麽障碍?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是障碍。连晚上睡觉都不老实,还作梦,作梦也是业障,梦它还是造作。所以这个事情很麻烦,你决定造业,造的业障碍了你自性。那这个业障也是每个人浅深不相同,有的人业障深,有的人业障比较浅。业障浅的,位子就高;业障深的,地位就下。

  『根有利钝』,根是讲根性。实是讲根性与尘习、业障有关係,烦恼轻的人,根性就利,利什麽?容易开悟。一听他就明白了,容易开悟。那根钝的人,怎麽讲也不会开悟,那是什麽?业障重。由此可知,修行,第一就是要消业障,这个业障不消不行,因为它是大障碍。不但障碍你行,障碍你解,解行统统都障碍,所以首先要消业障。因此真正念佛人,我们一心一意嚮往西方,你要知道西方是淨土,我们身心不清淨,怎麽能去?阿弥陀佛再慈悲,欢迎我们去,那一边同学们不能相容,同学大家都清淨,你这个不清淨的人来了,那怎麽行?所以要记住「心淨则土淨」,必定是心地清淨的人才能往生。心地清淨,要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所以念佛堂裡,主七师常常开示的一句口头禅,「放下身心世界」,这真的。身心世界有一丝毫牵挂,你心就不清淨,你念的就不相应,就不能成就,所以要一切放下。

  这就是真正发心修行的人一定是先断烦恼。我在这边的图书馆、在美国我们那个佛堂,我教学生,大家真正发心修淨土,将来准备弘扬淨土,那就应该先用五年的时间修清淨心。这五年我们修行一个目标,是修清淨心,绝对不注重研究经典,不注重这个。经典,一天有个一、两个小时的研究讨论,目的何在?目的在调剂调剂精神,怕的是你念的时间久了,念得枯燥无味,会退心,所以用这个调剂调剂而已,这目的在此地,不是真的叫你去研究。真正的目的是修戒定慧,培养清淨心,断贪瞋痴慢,断这个。五年以后,再广学多闻,这心地清淨了。心地清淨,智慧增长,这个时候学东西,会很快,所以就一闻千悟。千悟悟不了,说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闻一知十做不到,闻一知二、三,应该差不多,应该没有问题。闻一知一不能教,教不出来,至少要闻一能知二、三,还差不多,还可以教。

  孔老夫子讚歎颜回,闻一知十。颜回为什麽有这能力?心清淨,没有贪瞋痴。你看他生活,他那麽样的清苦,他的精神生活充沛,他快乐。这个快乐就是法喜充满,所以他能闻一知十。别人过那个生活是苦不堪言,哪裡来的欢喜?他是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孔老夫子看到都看不过去,他说人不堪其忧,一般人受不了,回也不改其乐,他天天快乐得不得了。由此可知,他没有贪心,他知足,知足就常乐。他绝对不求物质生活的改善,他能不能改善?的确能,他有智慧,他怎麽不能改?他觉得什麽?没有必要,我这很快乐了,就行了。吃得虽然不好,能吃得饱;穿得虽然不好,能穿得暖就够了;这个房子虽然不好,可以遮避风雨,够了,还要干什麽?不要操心了。知足,知足的人快乐了。所以一般修道的人,大致都是物质生活,都降到能够维持,就够了,他不会再求,所以他的心理没有负担,减少妄念。欲望多了,妄念就多,贪瞋痴就增长,这就造业。这业障天天增加,与道就相违背,于这个根性的利钝就产生了影响。『修有进怠』,进是精进,怠是懈怠。你在修行过程当中,这精进,那就快了,那成就就快;懈怠,成就就慢。精进,进是进步,进步要怎麽进步?要精,纯而不杂的进步,这才叫精进。我又念佛、又参禅、又诵经、又研究教,这不叫精进,这叫杂进,乱进。杂乱进,没有用处,没有效果。精进是一门,一门叫精进,决定不搞第二门。

  印祖,你看在《文钞》裡面,我们常常看到,他劝一切同修,学佛的人,要专,不要打妄想去做通家。这个通家就是通宗通教,样样都通,不要打这个妄想。发这个愿心,好像是不错,实际上做不到。古德都难能达到,何况是现在的人?古时候的社会比我们现在单纯,没有我们这边这样複杂。换句话说,他的心理精神染污比我们现在轻,尚且学多了都不能成就,何况现在!现在的人很可怜。在从前,像我这个年龄,我给诸位同修说,我在十四岁以前没有受染污,我生长在乡下,什麽都不知道,这天真,什麽都不晓得,这是幸福,童年非常快乐。看看现在儿童很可怜,你看二、三岁头脑裡面就複杂得不得了,天天看电视,什麽都知道。他这个心灵受染污,精神受染污,天真没有了。二、三岁的小孩,他会看大人的脸色,会察言观色,会讨人好,就用这种心。我们在从前十三岁都不知道,不晓得这个道理,所以你说现代人多可怜,天真这两个字变成历史的名词,没有了。

  所以现在人,生活在现在这个科技社会裡面,逐渐逐渐变成什麽?我们中国古人讲的「麻木不仁」。真的,科技,说老实话,没有好处。如果没有电视、广播这些乱七八糟东西,伊拉克天天在打仗,我们不知道,我们天下太平,谁晓得?不晓得。甚至于打了几个月,人家仗打完了,我们才听说,哪个地方这打完仗,这不晓得,他心淨不晓得。老远都要打仗,我们天天在看电视,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是不是?这个日子多难过。世界上每个地方风吹草动,我们都晓得,你说这怎麽得了?这个修行太难太难了。所以我要求我们图书馆,跟美国那边的修行同修是决定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看报纸,天天天下太平,没有事情。有的同修们到我这儿来讲一讲,才晓得;要不讲,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来讲,我们也不听,老老实实念佛,天天天下太平,天天什麽事都没有发生,这才能修行。

  所以精要精进,有这些东西掺杂在裡面就不精了,就杂了、乱了。这个世间这些事情不能掺杂,佛法也不能掺杂。你看中国自古以来,修哪一宗的,他专在一宗,他不会掺杂别的,他有他本宗主修的经典、助修的经典。就是有一部分选修的经典,与他本宗有关係。那个精到极处的,他一部经,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很多,淨宗的有一生就念一部《弥陀经》,讲一部《弥陀经》,其他的他什麽都不要。这样专修的人,连到近代,你看倓虚老法师,有个皈依徒弟,这个公桉,这个故事记在《念佛论》裡面,郑锡宾居士,山东人,他是皈依倓虚老法师的。原来是经商,做生意的,以后学了佛,他不做生意了,把生意丢掉,专门念阿弥陀佛,专门念《阿弥陀经》。以后他会讲《弥陀经》,他到处讲,哪个地方有人请他讲,他就去讲,也不管人多少,听众多少不管他,到处去讲,很喜欢讲这个。这麽样讲了几年,念了几年,他成功了,他预知时至。他是有一天讲经,经讲完之后,有几个老朋友,他就告诉这些老朋友,他说我要走了,麻烦你们给我租个房子。人家听了很奇怪,你要走了,你为什麽要租房子?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恐怕死在人家家裡不方便,你们替我租个房子。这个朋友们听到之后,那你真正能往生,我们不忌讳,你就到我家裡来好了。各个都争着,结果他就到他朋友家裡去,朋友家裡给他清出一个房间。他是盘腿坐在床上,朋友们替他念佛,送他,还跟他讲,从前往生的人走,总是作几首诗、作几首偈子留给我们做记念。郑锡宾就讲,不必了,看我这个样子,就是很好的纪念。说完了,叫大家念佛,送我一程。不到一刻钟,一刻钟十五分钟,他就走了,这麽自在,这麽潇洒。

  这个人是精进,学了佛之后,就一部经、一句佛号,自行化他,所以他有这样的成就。连倓老听他往生的时候,都惊奇。有人告诉倓老,郑锡宾往生了,他哪有这?他害什麽病?他说我不久之前看到他,他很健康。人家告诉他,这麽样走的,没有生病。这都是距离我们不远的人,没有多少年。所以你要晓得懈怠,夹杂就是懈怠。你每天早晚课做几个钟点,念十几种经,念几十种咒,都是懈怠,不是精进。搞得太杂太乱了,没用处的,绝对不如一句佛号。因为有这许许多多的关係,这就叫『位次阶降不同』,这是说明菩萨四十一个位次、五十一个位次怎麽来的,就这麽来的,西方淨土,四土三辈九品也是这麽来的。

  【若不知之。或叨滥上流。或得少为足。】

  这两句话很要紧,前面说得这麽多,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叫我们自己对于境界要认识清清楚楚,可以防止,一个是自以为位次很高,这就是障碍。这个底下有小注,「因阶降也,学射之喻,于此说之。言位分不同者,第二会说十信,三说十住」,这三是第三会。《华严经》总共是有九会,七处九会,第二会说十信,第三会说十住,第四会说十行,第五会说十迴向,第六说十地,第七前一半说等觉,这就是给我们说明了五十一个位次。

  我们自己修行到什麽样的位次,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所以还要不断继续去努力。以念佛来说,功夫稍稍得力,一定会得到轻安,会得到法喜,这是一定得到的。为什麽?烦恼轻了,业障消除了,这是一个好境界。如果到这裡就满足,就不再进步了,那就很可惜。诸位要晓得,不进则退。心清淨,身体一定健康。疾病从哪裡来的?疾病的根源是心不清淨,所以心理健康比什麽都重要。心健康就是心清淨。凡夫心理有毒,所以什麽毛病都生了。这个毒是什麽?贪瞋痴三毒,他怎麽会不害病?你能把这三毒拔除掉,你怎麽可能生病?不可能生病的。

  我们今天饮食起居,尤其是饮食,从前人饮食是自然生长的,现在人的饮食是化学在那裡配料,配出来的。连植物都是配的,都用化学方法来栽培,全都有毒素。喝茶也好,吃饭也好,服毒。内裡头有毒,这外也有毒,内外毒交攻,他怎麽不长病?奇奇怪怪的病太多太多了。如果你内心没有毒,外面虽然有一点毒,不妨,这个毒到裡面来会化解掉。由此可知,这个治病的根本,就在修清淨心,先要把内心裡面的毒,把它去得乾乾淨淨。

  这一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就是淨化剂,把你心裡面的毒给淨化掉,恢复到身体身心健康,你智慧就增长了。这不是迷信,也不是什麽感应,什麽佛菩萨保佑,不是的,道理在此地。那个修行有个理论在,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智慧增长,这个好境界现前,不能到此为止,还要继续不断的精进。为什麽?性德没有开显。这个不过是功夫刚刚得力而已,所以要不断的去努力。像古来修行人一样,最低限度也要知道我什麽时候走?我到哪裡去?你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哪个不是欢欢喜喜去,对这个世界绝对不会留恋,绝对不会有捨不得,为什麽?因为他两个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到那边去。他自己很明瞭,去到西方极乐世界,想什麽时候回来,就什麽时候回来,没有障碍,来去自由,得大自在。所以要知道功夫得力了,再求清淨,求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了,再求事一心不乱;达到事一心不乱,再求理一心不乱。不断的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自然就高。品位高,成佛就快。

  这一段主要的用意是给我们说这桩事情。到这裡,这是讲了一半,底下一半要告诉我们「习尽智圆」。逐渐讲到那个已经成就的,这一段是讲还没有成就的。没有成就的,这是五十一位菩萨;已经成就,那是成佛,这到究竟圆满了。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