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12-28 20:04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53-104)》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六十五集)  2012/5/1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65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这傲慢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傲慢?我们要把这个病根给它找到,病其实还是病在心上。你说我们所拥有的种种,我们拿去傲慢,比方说唱歌唱得很好听,那是你妈生的,有什么好傲慢是不是?你眼睛是双眼皮,也是你妈妈生的,有什么好傲慢?包含事业有所成,那父母恩、师长恩,包含多少人的提拔、照顾、协助,还有一群人的忠诚才能把事情办成,哪有什么好傲慢?所以能了解到每件事情,都是众多因缘、力量才能成就,那只有知恩报恩的心、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没有了,包含对于事情,众缘和合来成就的,这个觉照没有了,那只有把自己摆在第一位,都觉得是自己做的,自己功劳才会傲慢。

  再来,对人不够尊重,也容易轻慢别人,比方我们君臣之间上下级,位置高也容易傲慢自己没察觉。比方下属提了宝贵的意见,我们说好好好,我会慎重考虑。结果讲完之后石沉大海,都没有响应,这算不算傲慢?不恭敬下属的意见,很可能他思考很久,是为了我们团体好,我们有没有体会到对方这一颗忠心?把人家的忠心晾在一边,这怎么会是恭敬?甚至没有当面告诉他,这建议还有哪些不足,还去讲给别人听,说他的建议不好,这个都是不妥当的,都是轻慢人。在「从政遗规」当中,有一段话很好,「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这个比较出来,君子他在君臣关系当中,他对上很忠诚、恭敬,而且恭敬不是讨好的味道。那恭敬是什么?是护念领导者的德行。魏征对唐太宗恭不恭敬?可是有一些人看不懂,有一些同事说,魏征对唐太宗不恭敬,讲话这么直都不给唐太宗留颜面。

  有一次,这是在《贞观之治》当中,有一段这样的对话,我感觉挺启发人的。有一次宰相房玄龄问到,皇上他住的地方有一个门在修,房玄龄就过去表示关心:这是什么情况,我怎么不知道?就去了解。后来太宗皇帝知道了很生气:我家里的事情,你一个宰相管那么细干什么?就大发雷霆,骂房玄龄,房玄龄在那里道歉。当下魏征就接话,宰相管皇帝的事情,他错在哪里?干嘛道歉?他没错。太宗说那是我家里的事。魏征:天子哪有家里的事,宰相管的是皇上的事,就是天下的事,天子没有家里的事。唐太宗本来已经气了,魏征又这么说,气得不行,马上要把他给贬了,旁边这些官员全部跪下来求情。最后唐太宗没办法:今天不开会,统统回去。大家都走走走,看到魏征还站在那里,走了、走了!魏征不走站在那里,最后全部都走了,就魏征还立在那里不动,太宗看到这个情况,也有点觉得拿他没办法。

  接着太宗说,好,我今天就跟你算一个人情帐,整个朝廷我最听谁的话?你看魏征,真的无欲则刚,他当场很冷静的给太宗讲,皇上,谁说的话对,你就要听!本来要算人情帐,马上提起皇上的正念。我觉得这些大臣的太极拳功夫很高,但是他要无心才打得出来;他里面还有人情、还有私心,这个功夫是打不出来的。这么一接,皇上说对,没错。接着两个人说开,魏大人就讲我们对皇上这些谏言,是考虑到皇上百年之后历史的评价。你看这个话是真正什么?又忠、又恭敬太宗皇帝,希望皇上能成就德行,名垂青史。而不是随顺他的习气、好恶去做事情。我们看到魏征这些风范,我们自己现在在君臣关系里面,是很在乎领导对我的印象、看法,还是我们的专注点是在把公家的事办好,然后给领导者最重要的谏言?

  所以事实上「人不学,不知道」,这个道最具体的五伦大道,这五伦关系对我们来讲,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跟我们息息相关。可是我们知道怎么样为人君、为人臣了吗?为人父、为人子了吗?为人妻、为人夫了吗?那假如我们没有用心的去从经典当中,学到如何尽这些角色、本分,那我们每天依什么标准,在扮演我们这个角色?像朋友之间的情义,「贫贱不轻」,他今天纵使失业了,你决定没有任何瞧不起他的态度。「遭苦不舍」,他现在有苦难,你绝对不会袖手旁观,你会尽力去帮助他。包含「密室相语」,他把心里的话告诉你,他很多苦闷着又不能对别人讲,他特别信任你,把他心里的话,把他家里最困难的这些问题都告诉你。你不可以去讲给别人听,这是当朋友的道义,「不相发露」,不可以把他家里的事又去告诉别人,最后人家传出去了,有损他的名声,甚至于让他觉得:我最信任你,你还把我的事讲出去。这伤他的心就伤得很重!

  所以这一段话,也在提醒我们,君臣关系应有的心态、做法,对上必忠以敬。其接下也,他对待下属必谦以和,和为贵,整个团队和气,就有团结的力量,而且谦虚。为什么?要把公家的事做好,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容易,而且我们经验、智慧,可能还没有到成熟,我们就已经上了这个位置。诸位朋友们,我们这一代的人实在很不容易,你们不觉得吗?好像什么角色还没准备好就做了。但做了还得顶住赶紧提升德行、提升智慧、提升能力才好。这个时候闷着头也不去请教人,那不行,诸位老师,您走上讲台,有没有长期去请教的老师?这就是我们谦卑的体现。假如闷着口就不愿意去问别人,还是傲慢,拉不下脸去问人家;要不耻下问,要谦虚。包含当主管,我们有没有去问一个很成功的主管,他是怎么当主管?必谦以和。

  我们看到古代,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大家知不知道谁是智圣?足智多谋是孔明。他们都是山东人,所以山东人说他们山东特别出圣人。智圣孔明,而他当领导的时候,大家注意看,他的态度真的让我们佩服。他这么有智能的人,他是「集众思,广忠益」,还是整个吸取所有人的智慧,来做决断。「集思广益」这个典故,跟孔明他做领导的态度是有关系的,「集众思,广忠益,布所失于天下」,孔明在觉察他做事错误的时候,他会把他的错误昭告天下道歉,还处罚自己,布所失于天下,这是很有勇气的,而且是对人民负责任。「勤攻吾之阙」,他要求他的下属把他的错误、缺点,要很努力的、很快的把它指出来。勤就是希望下属积极的,劝谏他的错误、找出他的错误来。其实这都是无私、公心就做得到,他不愿意自己的错误,造成国家人民的负担、痛苦。

  而我们看今天要做到集众思、广忠益,我们必须要真的很谦卑,能够纳大家的雅言。而这纳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要学会倾听,不能下属讲两句话,不是这样;他又要讲,是这样才对。他讲没五分钟,你已经拦他好几次了,我先上一下化妆室,他讲不下去了。所以这个唐太宗皇帝做得很好,那个给他谏言的人哪怕错怪他,他都让他讲,而且不责怪他。旁边人听了听不下去,就批评:皇上,刚刚那个人都讲错了,皇上你怎么没有制止他?太宗讲我假如制止他,那传出去了,以后谁敢没有忌惮的把心里的话,把他所了解的情况告诉我?甚至于假如下属在讲一些事情,难免有时候慷慨激昂比较激动,你也不能去想说他是不是对我不恭敬?其实人在论一些公家的事情,有时候难免激动一下是很正常,连这一点雅量都没有,人家很难把心里的话跟我们讲。

  刚刚也跟大家提到了,谦虚、和睦,这和不能做表面,你不能只是:谢谢你,今天提这个意见很好。然后回去了石沉大海,一点反应都没有,那我们也只是做个样子而已。做了样子后来根本就没有,比不接受还严重,有没有道理?你不接受我还知道你不接受,你明明就不接受,还装得让我期待得要命,最后跌到谷底。我感觉这种事情,我们学传统文化的人比较容易做出来,我比较容易做出来。比方说在台上的时候讲话非常的温柔,在台下骂人很凶。假如曾经听过我讲课的人,突然私底下走过办公室看我在骂人,把他吓得回去都睡不着觉。就是说我台上跟台下不一样的时候,那给人的难受更厉害。或者我们的举止很恭敬,事实上那个傲慢藏得很深,最后打人家一记闷棍,那个伤口要恢复很困难!而且还每天见你,不如回家调养,我们单位好像很多人回家调养,应该都是我造成的。所以这个和不能做表面,这个谦也不能做表面。《论语》里面讲「使民以时」,「君使臣以礼」,使民以时就是你要安排他工作的时候,你要先体恤他的工作状况。他已经工作很多了,你要压下去他被压扁了怎么办?这都是恭敬。

  为什么古代用时?时间那个时,因为老百姓大部分是农民,假如他刚好是在农耕的时候,你把他人调下去,那他就没饭吃了。所以为什么古代要革命?因为让老百姓都没饭吃了,他当然没办法,你把他逼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除非你把他逼到快死了,不然他还是很忠诚的,应该要疼惜人民的这一分忠厚。再来,君使臣以礼,使就是你对待下属,你要礼敬他、恭敬他,分配工作要理解他的工作状态。再来,比方这一件事情他做到一半,然后你说不用做了。接着什么都没说明,那一次他有点难受,第二次又做到一半不用做了,不需要了。两次,我讲到第二次胃都有点痛,三次他就要得忧郁症了。你说我是领导决策是我做的,有没有道理?自己没体恤他人,拿着这些道理来压人,不对的。没错,决策是我们做的,但是我们对于付出的人要不要恭敬?你最起码要告诉他,为什么不做了,你说变化来了!你告诉他,他不就学到变化当中怎么去取舍吗?你要藉这个事情也是在带你的组员更成熟。你不能什么都不讲,人家付出了那么多。所以我们学、学,假如不能反思,或者不能去体恤别人,那这些经典的教诲,全部变成我们伤人的武器。

  包含我们刚刚提到的,今天下属提意见上来,你总要有个响应,这都是对人的一个尊重。你说好,欢迎大家提意见。结果石沉大海统统没有回应,这个都不是和,不是恭敬。所以人跟人最可贵的事是什么?交心,真诚相待。而真诚相待怎么感召来的?我们能爱敬存心,爱护对方,尊重对方。在哪里体现?都在这些很细微的地方体现出来。大家不要小看这些小细节,身边的人随时都在感受,所以当领导者要体恤人心。最近我跟同仁,尤其当主管的人,我现在号召要学茶道泡茶。我感觉现在大家都工作比较忙碌,一进领导办公室,就开始统统都是公事,是、是、是、是,好像都不能喘息。假如进来先喝一杯台湾的高山茶:你辛苦了,来喝杯茶。最近你妈身体怎么样?你家那个小孩上次感冒,好了没有?你那个孩子学了《弟子规》,现在有没有懂事一点?马上先传递一种关怀,那种人文的关怀,整个团队的氛围、气氛不一样,「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工作,那都是冷冰冰的最后会承受不了这些压力,跟人情上的这些冷漠,或者冲突。所以我们传统文化留下来的东西,还是挺有智慧的,为什么要留一个茶道下来?有没有人研究过茶道的?这也启请大家提供一些数据给我,我们好好来研究一下,弘扬一下。我们有时候在忙碌的社会节奏当中,会变得没有人情味,这都要用心去感受。

  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他的核心在他的升迁、他的名利上,都是察言观色讨好。其待下也,对待下面傲慢,然后忽略,就是轻视他人的付出。刚刚从我们会傲慢,没有感恩的心,没有体会到众缘和合,都是大家的力量的心。接着就是无感恩心、无觉悟,觉悟到任何事情,都是众志才能成城,就不会邀功了。再来,我们刚刚讲的,缺乏对人的恭敬心,就容易起傲慢。还有少年就得志,然后父母又没有护念,又一直赞叹,这是在家庭里面就容易增长孩子的傲慢。在学校里面,老师假如对于学生的这些才华,太过夸耀他、表扬他了,他也很容易傲慢,他就觉得他不可一世。所以有句俗话讲,「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都是身边的父母、老师没有关注到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核心在哪?「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他都是起傲慢心都没有发现,为什么没有发现?父母、老师的眼睛被什么障碍住?还是名利,「利令智昏」。因为老师、校长、家长,他的专注点在奖杯、奖牌,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性在变化。在华人社会所谓的天才儿童,好像后来有成就的不多,他就是小时候成绩特别优异,都一直在掌声当中起来,甚至于都跳级,十五岁就大学毕业了,这样的孩子后来都不是有大成就。其实老师们一定要读过孔子这一句教诲,我们翻到五十八页一百三十一句:

  【子曰。】

  孔子说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不足观也已』,就是这个孩子的未来也没有什么可观的,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的。而且孔子讲这句话已经譬喻到极点,『周公』是圣人,而且是制礼作乐的圣人,他的智慧、才华是达到顶点。但是如果有周公这样的才华、这些做事的能力,没讲到德,那是比喻才华、能力。可是他『使骄』,他骄傲,『且吝』,就吝啬,哪些方面吝啬?好东西不布施给人家,好的经验方法不给人家讲,而且吝啬的人可能还会嫉妒别人。假如他底下的人某些方面比他还好,他可能会把他压下去,会嫉妒他,因为他傲慢很难去欣赏别人。所以从他自身来讲骄傲,他方方面面的能力就上不去了,一骄傲他就没有受教的态度,智慧、学问、能力都会下降。然后吝啬了,吝于把东西给人家,他以后的人生会愈来愈没有福报。孔子这个话都有洞察到因果,好的方法、好的经验不告诉别人,叫吝法,吝法了会愈来愈愚痴,没智慧。我们假如把好的智慧、好的经验,很无私的告诉别人,会得聪明智慧。如是因,如是果都要靠我们自己用心去修身,感来人生好的智慧、好的福报。所以骄傲一起来了,真的能力就上不去的,甚至于一骄傲起来,连父母、老师都瞧不起。

  在古代大家都很熟悉,明朝的唐伯虎,他是艺术天分很好,他跟一个老师学画,一、二年他自己就觉得:老师跟我画的都差不多了。他就跟老师说想暂时先离开,表达这个意思。这个老师很不简单,就像《礼记.学记》讲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知道他的心态偏在哪里,才好去帮助他。知道唐伯虎已经自满了,觉得跟老师差不多了,没什么好学的。这个老师也很有智慧,他就说好,就请自己的太太煮了一桌好菜给他饯行。就在墙壁上画了一个门,他老师画的,画得栩栩如生,就在那个路线,应该唐伯虎走过去闻到香味,会以为这就是门。所以就画好了之后,请他来吃饭,他就撞到那个墙了,这个老师很善巧,他也没跟他说,你是不是傲慢了都没有。他一撞就知道老师的功夫到这种程度,后来就再留十年才下去。而且要下去的时候也在墙壁,就把这十年学到的,画了一条鱼在那墙上,猫就扑上去撞墙了。

  其实人一自满那个自己看不到,真的就没有办法再进步。我们看「医道」,许浚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可是他也自满,最后被他老师给轰出去。他老师给他轰出去是要打掉他那个名利心,他只要想用我的医术能达到,什么福报、什么功名,他一有这个夹杂,他就上不去了。他也很受教,后来忏悔,又有机缘,因为他无私的去治病人,后来老师又接纳他,又回到柳义泰的门下来学医,才能把医术达到那种登峰造极的境界,得到他老师的真传。只要有自己觉得不错了,就上不去了。

  大家都知道书圣,一提到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太宗皇帝爱得要死。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他在这样的书法世家,从小也都练书法,旁边的这些长辈就一直恭维:太厉害,不得了。王献之就觉得自己跟父亲的书法,差不多了。可能也是祖上有德,有一天他自己写一个字,写写写写到最后,最后一点还没点上去,刚好有事,他就先去办事了。他父亲经过,就差那一点,他父亲拿起笔来,就把最后一点给他点上去了。最后这一幅字就被他妈看到了,然后就对儿子王献之讲,你写这一个字只有一点像你爸。我感觉是他祖上有德,他这个孩子在自满的时候这么巧,剩一点被他爸爸给点上去,他妈妈这么一点评,他自满的心就下去了。然后就勤苦的练习,把水缸的水都练干,最后也是相当有造诣。所以孔子「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对我们自身的修为,以至于教育孩子、教育学生,甚至于栽培下属都要能护念好,让他们能谦恭,不可傲慢。

  在佛家有一部经典,是整个佛门对于人的心理,很精辟的一本经典,叫《百法明门论》,这是高级心理学,讲得比任何心理学都透彻。而在这本《论》里面就有提到傲、慢,而且傲跟慢还不完全一样。慢是已经去压到他人,去跟人家较量这是慢;这傲主要是自己感觉非常良好,在自我欣赏,他属于自身起了傲心叫骄傲。《百法明门论》里面,是这个骄字,骄跟傲是表一样的,所以我们一般都说骄傲、骄傲。骄傲我们首先来看这个骄,这个总结得非常好,什么是骄?对于自己觉得非常美好的事情,非常荣耀的事情,自己很陶醉,如痴如醉就好像自己是国王,活在自己虚幻不实的王国里面,做自己的白日梦,觉得好像自己是天下第一人,这个是骄。自己觉得很美好、荣耀的事归纳了七点,这个归纳得很精辟,哪七点?

  第一无病,没病跟骄傲有没有关系?有,你身体很好,人家生病:你们怎么这么常生病?像我都不会生病。人家生病已经很难过,还在那里炫耀自己不生病,自己在那里讲:你看他们身体都这么差,我身体最好,那就叫骄傲。现在年轻人看老人身体不好,然后自己拿着精神去挥霍,最后还是出问题。

  第二个年轻也会傲慢,会,你看现在年轻人瞧不起老人,这种风气就是在功利主义之下特别严重。都是错误严重的误导,就是功利的思考,都不是什么?道义跟饮水思源。假如懂得饮水思源,老人对家庭、对社会付出最多,现在的家庭、社会能好,一定是他们的血汗成就的,你得饮水思源,把源头找到。所以我们古人这是太明道理,儿子是大夫,父亲只是普通的读书人,父亲去世的时候用读书人的礼葬他,可是以后每一年都用大夫礼祭祀他的父亲。为什么?昭告天下,这位老人帮国家留下了一个栋梁之才,每一年都用大夫礼祭祀他,这真是明白道理。我觉得现在人都看表相,访问一个如何教育好孩子,访问一个博士如何教育孩子,你应该去问他爸、问他妈!他是博士你就问他,你是被他的光环给迷了,源头在哪?在他父母的栽培。

  而现在这个思惟没有,功利主义之下,都说人二十岁以前还在学习,体力方方面面还不具足服务这个社会。人六十岁以后就没有能力,就要去养老了,在国外更严重,就要到养老院去了,这个无形当中给年轻人什么概念?老人没用。这种概念一起来他怎么去尊重老人?这如是因,如是果。现在的年轻人不尊重老人,三十年之后我们都老了,谁来尊重我们?这个恶因,很可能还是我们种下去,我们没有把孝亲敬老传给下一代。而且实实在在讲人的智慧、经验,应该是年龄愈大愈纯熟。你愈尊重你能够把那些宝挖出来,你愈不尊重你就学不到东西。所以第二个自己年轻,也会容易傲慢。

  第三长寿,长寿了,难免倚老卖老,大家有没有感觉,人生要没有染着谈何容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要高度的观照,不然要染尘埃很容易。

  第四就是你的出身背景,比方你的出身背景比较好,就容易瞧不起人,你是富贵之人,有钱或者家里当什么大官名人,这个都容易傲慢。你知不知道我爸爸是博士?你知不知道我爸爸一个月赚多少钱?我那天读到王善人有一段话很好,这个特别受启发。「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贤人不生气,生气是愚人;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贫人;贵人不耍脾气,耍脾气是贱人」。这很平实的话但是很启发人,善恶、富贵、贤愚都不是看表面的东西,看哪?看心地。我们会怨人,心地就不善了,而且怨人跟人就对立了,甚至这个怨机会成熟,就要爆发,要变恶人。贤人,贤德的人不生气,为什么?生气没用,只会把彼此的关系弄得更紧张而已!可是他做错很严重。很严重也发生了,要用理智处理事情,所以叫既往不咎,它已经发生了赶紧善后才是重要。所以在团体当中「见人错事」,这个错事已经造成了,「不指责,要协助」,先赶快收拾善后。

  当那个情况已经造成了,我们在那里骂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然后不还是要处理吗?骂到最后大家士气都没有了,骂到最后,这个下属只觉得上司脾气很大,他也没学到什么经验。可是你先去协助他,他做错了,他已经觉得很内疚,这个时候你没有指责他,反而是赶紧去协助他,他会感觉很温暖,那分爱护会让人的羞耻心自自然然提起来,而不是你骂一顿能提起羞耻心的。所以这些很理智的了解,那不会用生气来处理事情,生气那就变愚人,把事情愈弄愈糟糕。而且做领导的人,我感觉真的是不容易,我们有一位主管,他当主管当得非常好,第一,他当主管很悠哉悠哉,他没有忙得要死。他主要几个干部,主要的中层干部来找他商量事情,他就给他指导然后做决策。整个团队有任何问题来找他,他绝对全心全意帮他解决问题。所以整个组织的人,特别喜欢跟他讲话,找他帮忙。再来,开会的时候只要是他组里面的人的错,他马上说是我的错,我没有告诉他,我没有教过他。就是只要自己团队的错,他首先是说他错了,那给人安全感。

  假如下属错了,其它部门说是他错,然后你这个主管是他的错,不干我的事。那你自己团队的人,不就心都凉掉了吗?有没有人说,我当领导不是很倒霉吗?什么事都要揽身上。人世间没有吃亏的事情,而且你要有一个大家长的风范,底下的人做错了哪有可能说跟领导没有责任的?我们教他了吗?你说我教过他。二十一次了吗?所以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我们一起讨论过「君道」里面的「反身」,又在「贵德」当中的「正己」。Hello,恢复记忆了没有?在这些单元当中,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话?「正己而不求于人」、「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一句话只在课本当中,我们自己真正当领导,有没有用这种心境来应对这些事情?不然我们还是在把经典当知识。我们现在人自我太强,就很难去感受每个经典背后,它所延伸出来对人心的那种力量。

  今天明明就是你的下属错,甚至于你是把对的告诉他,他还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把这个事搞砸了。然后面对整个全体人家盯着你们看,这个时候:楚河汉界、楚河汉界,我是给他讲对的,他自己不照我的话做的!这个主管这么讲话,会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可是你当下是:对不起,我没有带好,这是我的责任。这个下属一辈子都不会忘了你讲的这句话,因为明明你对,你交代的事都是这样正确的。他顺着自己的意思犯了这样的大错,你却把过失先揽在身上,不要让他在团队当中难堪。所以又有一句格言讲,「贤人争罪,愚人争理」,就是遇到事情,都是在争说谁对、谁错,都是我对,错不干我的事,愚人争理。贤人争罪,只要扛起来能够让人心里好受一点,能够促进人和,能够让问题更找出来,后不再造这才是重点。而不是在争谁对、谁错,那个对事没有太大的帮助。

  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的是贫穷的人,可是现在很多很有钱的人很吝啬,他是很不知足他才是贫人。反而有一些人经济能力不是很好,可是他特别慷慨,人家那是富贵的人。你看许哲女士她没什么家当,可是人家很富有,她有多少就帮人家多少,布施多少,真正的富贵人,富在知足;贵,人打从内心尊敬他,他才是真正的贵。贵人不耍脾气,耍脾气的那不是贵的人,而是贱的人,贵贱、贫富真正的意思我们要用心去感受。所以这里讲到,你的出身背景比较好,你就傲慢,事实上反而是变成低贱的人,自己糟蹋了自己的身分。你愈有福报、愈有地位,老天让你来造福于人的,你反而拿来欺压别人,哪有没灾祸的道理?我的结拜大哥他是警官毕业的,当时候被派到台湾那些高官当他们的侍卫,保护这些高级官员,所以像行政院长、部会首长很多他们都接触。他们发现,其中有一个行政院院长,那孩子都特别谦虚,他当侍卫,有时候帮他们开铁门,他的孩子出去,都对着这些警官:感谢你,你们辛苦了。所以这一个高官的后代都很好,这有家教。反而是有一些官员的孩子开门出去,到门口就骂人:慢吞吞的,快一点!趾高气昂的。发现这样的官员,做没有多久就下来,就被上司打电话来叫下来调职了。所以人的福报不能够糟蹋,那是老天让你服务人,不是拿来傲慢、炫耀、欺压人的。这第四种,所以人因为行为高贵,而不是因为你有多少钱,或者姓什么,或者什么身分而高贵,人愈活愈表面,还是要重实质、重内在。

  第五种情况,是你的容貌很庄严、很端正,长相比较好就容易傲慢,所以这点也要很慎重。第六是富贵,有财富、有地位容易傲慢。第七多闻,就是有学问,懂得比人家多也容易瞧不起人。这七件容易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欣赏,产生这骄傲的态度。其实人这种随顺习气,都是不明理造成,愚痴造成。我们要了解到,盛极必有衰,有荣就有枯,身体好,身体早晚有一天不能用;容貌好,那七、八十岁了皱纹还是会出来,有什么好去跟人家炫耀的?而且这富贵如过眼烟云,这里我们就看到,事物都是盛极必衰。有没有不衰的方法?有,谦虚,谦虚就对治这个骄傲。我们之前上古文的时候,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了太庙,看到一个「右坐之器」,天子、君王放在他座位右边的右坐之器,叫敧器。大家恢复记忆没有?走到太庙了没有?走到了。夫子一了解这是敧器,因为夫子清楚这个敧器,空的时候是倾斜的,没东西,把它倒满它就翻了,把它倒得量适中它就立得直直的。就叫弟子拿水来,真的把它倒满就翻掉了,适中就中正了。接着夫子就感叹:哪有满了不翻覆的道理?人一狂妄灾祸就要来了,自视甚高灾祸就要来。

  所以「谏太宗十思疏」里面有一句话,「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创业的时候很真诚,大家不分彼此;一有钱,一有地位了,连家里人都瞧不起,骨肉最后都变成陌生人,所以骄傲的杀伤力非常大。夫子这么感叹:哪有自满不翻覆的?子路不简单,子路马上:请教夫子,有没有持满不翻覆的方法?夫子就说到,其实这整个精神就是谦卑,「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这个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富贵但是要节俭,贵而能卑,地位高但是没有架子能尊人。智,有智慧,但是自己感觉还是很不足,智而能愚。勇而能怯,很勇猛但是很谨慎,怯就是懂得多,慎重评估情况,不莽撞。辩,很有辩才,但是能够收敛,讷就是好像不大会讲话这样子。博是学问很广博,但是自己感觉很浅。明而能闇,很多事情看得很清楚,但是该胡涂的时候还能胡涂。人的精明不能露出来,会伤到人,进而会有人找你麻烦。精明是把事情看清楚,进而怎么去利益人,而不是去修理人的。

  所以讲到谦虚,我们就想起之前所谈到的几个好榜样。周公他的地位这么高可是他礼贤下士,「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吃一次饭吐好几次,洗一次头发,又有贤人来了赶紧不敢怠慢,又出来接,这周公的谦卑。再来,孔子谦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夫子觉得他是学生,一切的人都是老师,都在启发他。而且甚至于有一次孔子问子贡,子贡,你跟颜回比起来,谁比较智慧高、能力好?子贡马上讲,我怎么敢跟颜回比?颜回闻一以知十,我才闻一以知二而已。接着孔子讲什么?真的不如,我也不如他。夫子很谦卑,在他自己学生身上优点,他也在跟他学习。甚至《三字经》还讲,「昔仲尼,师项橐」,项橐几岁?七岁。他懂的,夫子不懂,夫子跟他学习,这是孔子的榜样。

  曾子赞叹颜回,「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是曾子在缅怀颜子,因为颜子已经去世,他很有才能,去问比他没有才能的。他学问很厚,以多问于寡,去问比他没有学问的人,自己有若没有,学问很充实,但是却觉得自己好像懂得很少,实若虚。犯而不校,人家侵犯他,他从来不跟人计较,这是颜子。颜子跟谁学?也是跟夫子学的。夫子以能问于不能,夫子是圣贤,他到太庙去「每事问」。他也没有好像摆个架子,让人家觉得他很有学问,他还是多请教别人。甚至觉得人家那方面,太庙可能有人解说的,纵使自己懂了,也让人家发挥发挥。不然太庙接待的人知道,孔老夫子来了,他压力也挺大的,这个都是人情事理。他觉得你学问很好,你要听他讲解,这个时候你还主动请教,很认真的听他讲,慢慢的,他的心才能平和下来,要不然他压力很大,适时的又给他肯定。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孔子去跟七岁的孩子问、请教,所以这些风范非常令我们佩服。

  明朝的大儒王阳明先生讲了一段话,说人生的大病只在一个傲字,就是傲慢的「傲」字,为人子假如傲那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当父母很傲慢自大,「必不慈」,他已经没有办法给孩子好的榜样。「为友而傲,必不信」,我们跟人交朋友,自己还是傲慢,瞧不起人,最后一定没有办法诚信、守信的。所以不忠、不孝、不慈、不信,往往跟骄傲有关系。所以我们修养自己的德行,就不得不从格物,格除这个傲慢的习气下手。

  刚刚讲傲,现在我们看到「慢」,这慢就也是仗恃自己的优点、条件,进而对他人的态度,这有压迫到他人。是什么态度?高高在上,觉得自己举世无双,最主要就是「视己所长」,仗着自己比人家优势的地方,产生这个慢的态度。慢,首先是我慢,我慢怎么产生?就是我们觉得这个身体是我,有这个我,其它的人就是你跟他,这个关系就出来。而有这个我以后,我所跟着来了,我的身体、我的容貌、我的财富,就开始跟人家攀比,所以我慢从这里产生。圣人了解这个身体不是我,是我所,就好像衣服一样,我的衣服用坏了换一件,身体不是我,灵性才是我。所以有智慧的人,是提升自己的灵性,把它当作这一生最重要的。但是人迷惑,迷惑在哪?以为这个身是我,就为了这个身体的享受,造了很多罪业。然后执着这个身体,延伸出我的妻子、我的亲人、我的房子、我的车子,统统贪恋这些东西,他的灵性一直在往下降这很可悲的。

  在《易经.系辞传》,孔子讲「精气为物」,身体是个物质是让你住而已,暂住几十年,坏了就不能用了。「游魂为变」,灵性、神识才是重要的,借假的身体修这真实的灵性,让它不断提升,而不是堕落。而现在的人看不破这些,所以科学家说,一、二岁的孩子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后成人一天平均笑七次而已,这叫愈活愈后退。Hello,你们笑一下,就已经快要超过平均值,为什么人愈来愈努力,结果愈来愈笑不出来?努力有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结果,因为方向错了。假如方向就是去占有这些物质享受,那欲似深渊没有底。假如很清楚什么都是带不走的,都是借用的,最重要是提升灵性,你每天很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助人为乐,你不贪恋自己,你会有奉献精神,为善最乐,都凭良心做事,所以笑得很开心。「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那笑起来都跟国剧一样哇哈哈哈哈,一直要拉很长,对不起,我没那个修养,笑不出来。

  所以我慢当中,从我延伸出这个慢出来,而慢又分得很细,比方比自己差的,跟自己差不多的,我们不恭敬他、看不起他,这是第一种慢。第二种叫过慢,就是他明明道德学问比我们好,然后我们说跟我差不多而已!把人家拉下来,这叫过慢;或者他跟我差不多,可是我就说他不如我,这个都是属于过慢。第三种叫慢过慢,慢过慢就是他明明比我们好很多,我们还硬说他比我差,那就已经过分到所以然处了,叫慢过慢。再来,还有一种叫卑劣慢,很自卑表现出来很傲慢,就比方说对方的道德学问很好,他说你好你的,我差我的,我还不是可以吃饭睡觉吗?你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不肯跟人家学,这个叫明明很差,态度还很傲慢,叫卑劣慢。这个卑劣慢,还有比方他比我们好很多,然后我们说其实我也差他一点点而已!这都是卑劣慢。

  再来还有一种,就是自己觉得自己很有德,然后产生了傲慢,这个叫增上慢。增上慢,有一个修行人,他很下决心,在峭壁只能站一个人的峭壁,这么窄的,他就在上面打坐修行很精进。诸位学长,你敢吗?你一恍惚就没命了。他真的在悬崖当中打坐、精进,还是打瞌睡掉下去,一掉下去,在半空中护法神把他托起来了。他一看到护法神,他挺欢喜的,然后就对那个护法神说,这个世上跟我一样精进的有几个人?他的意思,已经觉得自己很精进了。他就要知道,是不是很少人像我这么精进?这个叫增上慢,已经觉得自己有德,而生贡高我慢。我们在精进的时候一不经意会出这个东西出来,这个时候要懂得调伏。这个护法神说,你起这个傲慢心,二十世不护你的法,就走了。他很惭愧,很惭愧不过还是要精进,继续精进,可是还没克服还是打瞌睡,又掉下去了。又到半空中,护法神又把他托起来了:你不是走了吗?他说你刚刚那一念自我反省、惭愧的心,又感得我们来给你护法。所以人念头错了没关系,至诚反省忏悔,就感得圣贤、祖先的保佑。

  还有一种叫邪慢,邪慢这个时代很多,就是什么?做了坏事,然后还洋洋得意。我敢这么做,你敢不敢?我敢犯法,你敢不敢?这也是傲慢,这邪慢。比方说这个恶人坐牢了,进去以后还对其他的人说,我告诉你,我第四次进来了,你这菜鸟你第一次吧!这是邪慢。包含人疯狂的时候,以杀人多他觉得是本事,这个都属于邪慢,这种造作的罪业,那一定是万劫不复的果报。面对这个慢,就是我们刚刚讲要用反省、惭愧的心来对治。如何具体的对治傲慢?要两个礼拜同一时间,而且希望大家,您已经有对治过傲慢的,宝贵的这些心得经验,一定要拿出来广修供养;不拿出来不行,使骄且吝,这吝法不可以。所以我们两个礼拜之后,再跟大家来谈,具体怎么来对治。甚至于这两个礼拜大家就下功夫对治,之后您的灵感就会如涌泉一样。我见一次大家可不容易!好,谢谢大家。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