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一四0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12-13 21:06
標題: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一四0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0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三0三页:
  钞【说法者,大本云:微澜洄流,转相灌注,不迟不疾,安详徐逝,波扬无量自然妙声,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密声,十力无畏不共法声。】
  这一段是说明,极乐世界的水会说法。莲池大师先举《无量寿经》经文跟我们解释,以经来解经这是最得体的一种方法。前面这几句很容易懂,我们要说的就是下面所讲的「三宝声」,佛、法、僧就是三宝声。在一切经里面,特别是流通最广、最殊胜的净土三经,一开端就跟我们讲念佛、念法、念僧,不但水声音是念三宝的声音,乃至六禽说法都把三宝声摆在第一位,由此可知,这三宝声的重要。
  三宝是什么?一定要清楚,此地讲念佛,我们就想到佛像,念法就想到经典,念僧就想到出家人,这个想法错了,不是这个讲法。如果这样想法,全都著了相,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各个都入空、无相、无愿三昧,怎么还会著相?这个地方的三宝,就跟佛门授三皈依这个三宝是一个意义,是讲的自性三宝,这才能起作用。自性三宝显露出来,给诸位说,那就叫菩萨;如果圆满,那就叫成佛。佛与众生的差别,简单的说,一个是自性三宝显露,一个是自性三宝藏在无明里面显露不出来,这就叫做凡夫。
  自性佛宝是「觉而不迷」,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念念觉,於一切法不迷惑;自性法宝就是《法华经》里面所说的「入佛知见」,就是佛知佛见,简单说就是正确的思想见解,这个是法宝。到底这正确的标准是什么?是自性,凡是与自性相应的,这是正确的,与自性不相应就是错误的,这是绝对的标准。自性僧宝是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要紧的大家要记住,觉正净是一,一而三,三而一。有些人觉得我已经觉了,但是心还不清净,不清净从哪里觉起?不清净就没觉!觉了的人心一定清净,不会起一个妄念;心里还会起一个妄念,这个心没清净,没清净就是没觉,就是邪知邪见。所以觉悟的人心一定清净,心清净的人一定觉悟。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的,佛法的修学就是这三大纲领:修觉、修正、修净。既然这三纲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你不需要觉正净三个一起来修,或者三个,我修一个再修一个,也用不著找这个麻烦,为什么?一桩事情修得,统统得到了。因此,觉正净这三纲,你只要修一条就行了。不仅仅释迦牟尼佛这样教给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都是这个办法。
  在佛灭度之后,佛法也就分科,所谓「分科判教」,这是有大小乘十个宗派,小乘咱们姑且不论,大乘法里八个宗派,又有所谓宗门教下,「宗门」专指禅宗,因为禅宗修行的方法跟教下不一样,禅宗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个在佛门讲是顿教,「不立文字」就是不要经典、不要教科书,这个样子他修什么?他就是皈依佛,他所走的这个门,觉门。这觉门很高!觉不了,那永远是迷,迷上再加迷,这个事情很麻烦。绝对不是各个人修这个法门都能觉而不迷的,我们常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今天有几个人能明心见性?
  我这次到南部,还有同修来问我:什么叫做明心见性?都还没搞清楚,他怎么能明心见性?所以这不容易。你看从前倓虚老法师,他老人家常常讲:这个禅难!他老人家在一生当中所见到的,参禅的人得定,有,见性的没听说过,不要说见过了,听都没听说过,有得定的。这定的功夫相当之深,他一盘腿打坐可以十天半个月不出定,他也不要吃饭、也不要喝水,这功夫很深!定功深的人,甚至能坐上一年二年三年,鸟都在身上做窝,有那么样深的定,他见性了没有?给诸位说,没有!他那个功夫,将来能生四禅天,不能出三界,换句话说,还是没有办法脱离生死轮回。你就想一想,从禅这一门(就是觉门)超越是多么不容易。
  除了宗门,都叫做「教下」。这十个宗派,除了禅宗之外,其余任何一个宗派都要依据经典,换句话说,都要依教科书,依教科书这就是教,教是指经本,要依靠经本。我们净土宗也要依靠经本,展开经本来上课,所以这个叫「教下」。教下有九个宗派,这九个宗派绝大多数都是走「正门」,「正」是正知正见,依佛的教诫修正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正在渐修,所以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慢慢往上升。虽然慢,但是很踏实、很得力,只要你认真去修学,你这个境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高,像念书一样,年年会升级,这慢就是了。禅宗是一步登天,但是那要有本事,登不上去不行,登不上去掉下来,那很可怜!不如爬楼梯。所以教下就是求正知正见,从正门入。
  教下里面有两宗很特别,一个是净土宗,一个是密宗,这两宗它不是从正门入,它从「净门」入,就是求清净心。净土宗修的是清净心,密宗也修的清净心,所以这两宗是从净门入。虽然密跟净都从净门入,可是诸位要晓得,净土宗是纯净,比密还要来得清净,因此在方便法来说,它比任何一个宗派法门都来得方便,依据的经典最少,一般讲就是三经一论,现在我们读的是五经一论。五经,清朝魏源居士把《普贤行愿品》加上,变成四经,印光大师又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进去,变成净土五经,我们现在印的五经本子是净土宗最完备的典籍。所以净土宗的经典就是一本,就是我们现在印的五经,在任何一宗里面,我们的经典最少,因为少,心才能得清净,多了,心就净不了,想净也净不了。密宗的典籍比我们多,虽然是走净门,他要想净下来不太容易,没有我们容易。
  你就晓得,这三宝是明心见性的三个门径,进得门来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心清净了,没有不觉,没有不正。因此,佛门常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怎么叫通?你要是从这经里面真正见到自性了,觉是自性,正是自性,净还是自性,你只要得到这一样,你就是见到性了。本性是觉是正也是净,所谓一而三、三而一。所以你只要见性,一切法没有不贯通的。
  我们念佛的人念到心清净了,所有一切经典,没有一部经你不懂的,展开来不要人家讲,一切自然就通了,为什么会通?因为一切经是佛从自性里面讲出来的,你见了性,你的见解跟佛没有两样,换句话说,你自己说的话自己还不懂吗?自己作的文章,自己还会有障碍吗?就这么个道理。没有见性,这个文章是别人的,释迦牟尼佛的,不是我的;见到性就变成自己的,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你知道这个原理原则,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就要晓得用什么方法去求得,这个重要。
  宗门一下手他就修定,从定里面开悟求觉,那个方法很特别;除它之外,任何一个宗派,包括净土宗、密宗,都要从经典下手,经典下手修什么?给诸位说,还是修定。禅宗不用经典,盘腿打坐,打坐在那里参话头、观心,用这个方法修定,教下是用经典修定,这就讲的要读经。诸位要明了,读经是修定,读经不是干别的,绝对不是求解,念这个经,这句什么意思,这个怎么讲法,那好了,定没有了,你这戒定慧三学统统没有了。所以这读经不求解,就是拿念经这个方法修定。定就是心里没有妄念,我们在读经的时候,心里没有妄想,不起别的念头,心就定在经上,就这么回事情。实在讲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都修了,你每天念一个小时就修一个小时,每天念两个小时你就修两个小时。但是诸位要知道,每天至少要修一个小时,二十四小时能够把心定一个小时,这个不能再少了。当然修定的时间愈多愈好。
  读经非常容易摄心,但这经要选分量适中,太长的,一般人不容易受持;太短的,时间太少,不能降伏自己的妄想习气,就是力量不够,所以要选适中。古大德劝勉我们读《无量寿经》,那就是《无量寿经》经文长短比较适中,初初念的时候,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大概要两个小时,念熟以后,大概四十分钟就能念一遍了。可是念的时候,念四十分钟比较快,稍微念慢一点,最好一个小时,一个小时我们这个心定下来,这个功夫相当之得力。用这个方法念上三年五载,心真的定下来,定了就能生智慧。心定下来以后,念佛号才得力。
  我们今天念这个佛号,为什么念不成功夫?就是我们心不定,我们是用散乱心念佛。散乱心念佛,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杂修。如果我们用清净心念佛,这就叫专修。所以两个人同时一起念阿弥陀佛,一个是杂修,一个是专修,专修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他没有杂念;杂修的人念这句佛号还会想东想西,还有很多妄想在里面,这叫杂修。杂修不一定是杂著其他的,只要有妄想杂念都叫杂修,杂修成就就很难,善导大师讲一万个人当中,难得三、五个人往生;专修是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
  我们要训练我们的专心,用这读诵经典的方法是非常的有效。我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专,但是就是专不来,所以有人说:我业障太重了。业障太重有什么法子?得要想方法消除!再重的业障都消除得了,就怕你不肯干。用什么方法消除?用念经的方法消除。你要念经,念经要得法,要会念,不会念就没法子。什么叫会念?不求解的会念,知道我念经是修戒定慧,这个就会念。一面念经、一面研究这什么意思,那不会念,那是一面念一面打妄想,在猜测佛菩萨的意思,你怎么猜也猜不到,那叫不会念。这些地方我们要是明白了,如理如法的来修,你的业障在短时期就可以消除。
  业障有没有消除,自己知道,不要问别人,业障消除那个现象,就是你的妄念少、烦恼少,心情愉快,法喜充满。学佛学了很久,愈学烦恼愈多,不但业障没有消掉,业障愈增长,这绝对不是说佛法不好,是你自己学错了,你学得不如法,如果如法决定消业障。为什么别人学佛能消业障,我学业障消不了?所以自己一定要惭愧,一定要反省,要改过自新,重新学起,这才能达到效果。尤其是净土法门见效最快,你认真修学,三个月就变样子,半年,你自己决定可以觉察得出来,你天天在进步,那个境界年年不同、月月不同。纵然是一天一天你觉察不出来,可是一个月一个月比较的时候,非常明显的觉察出来;功夫再进一步,那真是每一星期都不一样。这个时候确实就得法喜了,所谓法喜充满,得轻安,得法喜!由此可知,这读经之重要。
  读经要有一定的时间,如果工作很繁忙,你就找有闲的时间,用这个时间来读经。如果你在家庭里面,现在你一个人学佛了,你家里人还不懂佛法、还不学佛,你天天念经,你家里人看到就不欢喜了,这时候要怎么修法?经不能不读,又要不叫别人讨厌,这自度度他!那么我问问,你看报纸的时候,你家里人为什么不讨厌你?你看小说的时候,你家里人也不讨厌你,为什么你一念经,家里人就讨厌?因为你念经念出声音出来,他听了不高兴!你看报纸没有声音,你看小说也没有声音,那我就明了,读经的时候像看小说那个读法,不要出声音,要懂这个道理。
  为什么?一般人没有一个人不喜欢环境的宁静,怕吵。尤其在国外,如果我们这个小佛堂建立在住宅区,你这里一敲木鱼、一敲引磬,隔壁电话打到警察局,一会儿警察就来了,「你们家里干什么事情?你打扰邻居了,这不可以」。所以学佛最要紧的是家庭和睦,一家欢喜,不要叫别人讨厌,这点非常的重要。学佛之后,把佛给我们讲的这些教训要用在家庭里面,不能说我们这个学佛,佛门很多礼节、仪规,在佛堂里面大家都知道,回家去都忘掉了。一定要把在佛堂,佛堂就是课堂,课堂里面学的东西要带回家,带到你生活里面,你在生活里会用,这就是跟你讲要觉、要正,思想见解都要正确。
  佛门里面第一个教给我们的就是欢喜,一进寺庙,第一个接触到的是天王殿,这是刚刚入佛门,入佛门学什么?学一个笑面迎人,因为你一入佛门,头一个看到是弥勒菩萨,笑嘻嘻的,这就是教给你。经上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菩萨!所以阿罗汉小乘不如菩萨,小乘是自利不利益众生,大乘人是利益众生第一。弥勒菩萨特别塑造布袋和尚的像,代表的意义就更深,大肚皮代表有容量,能包容,他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对待任何一个人都欢欢喜喜,一切是非善恶统统能包容,这是教给我们的。我们要把这个带到我们的家庭,带到我们的生活上。四大天王的表法,东方天王代表负责尽职,南方天王代表日新又新,西方北方代表多见多闻,博学多闻,这是天王殿,你一入佛门给你上第一课!寺院里面供养弥勒菩萨,就是时时提醒我们自己。所以这种教学,不仅是学佛的基础,也是做人的基础。
  你在社会上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我去年在加拿大温哥华讲经,有一个周居士头一次来听我讲,听我讲到这个地方,他非常欢喜,他告诉我:这个学了很管用,我是做生意的人,我用这个方法做生意一定赚钱,顾客一定对我好印象。对!一点都没错,他学会了到商场上去用,这就是商人菩萨,商场里面的菩萨。觉正净一开头就给你讲三宝,这是一定要知道的。
  或闻『寂静声』,「寂静」连到下面说『空无我』,前面这三宝是整个佛法的基础、根本,下面这就别说三乘,「寂静、空、无我」,这是小乘的三法印,小乘教义。西方极乐世界纯是大乘,怎么会有小乘教义?大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详细,西方世界这个世界很特别。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里面所有不同根性的众生,阿弥陀佛普遍接引,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所以那里面的种性,有人天的种性,有二乘的种性。譬如很多修小乘的,小乘初果、二果一直到阿罗汉,乃至到辟支佛,他修了多生多劫,那个习气很深,见到阿弥陀佛了,他还想知道「寂静、空、无我」,还想这些。阿弥陀佛满足他的愿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教学绝不强迫人的,你想学什么,他就教你什么,不过他有善巧方便,逐渐诱导你入一乘法,这就是他的高明处。所以你想听小乘,他就教你小乘。
  『大慈悲声,波罗密声』,这是菩萨法,菩萨要修六度,要修大慈大悲,这是通常说的,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地方有了大慈悲,什么是方便?给诸位说,六波罗密就是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恰到好处,这个方法用得恰好,这叫方便,用得非常有效果,恰到好处。
  菩萨法无量无边,六度是把无量的菩萨法归纳成六大类,第一类就是「布施」,布施是舍、是放下,绝对不是说一看到布施,我们就舍一点钱财,这个错了!你把钱财舍掉,你能成菩萨吗?你能成佛吗?你能明心见性吗?不可能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布施最重要的是要把你的烦恼舍掉,布施掉、舍掉,放下,把你的习气舍掉。《华严》第六回向品给我们讲了七十多种布施,讲得非常详细,那七十多种是提纲挈领,还不是细说。第六回向这一章,我整整讲了一年。
  修行,诸位一定要晓得,我们自己哪一种烦恼最重,哪一种习气最重,先从这里下手。就跟治病一样,你身上害很多种病,不止一种!哪一种是要命的病、致命的病,先把这个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的,再治轻的,先对付最重的,这才是办法。如果你本末颠倒,先治轻的,重的还不要紧,轻的还没治好,重的发作,已经呜呼哀哉,你没法子治了,死路一条!一定要先找到自己最重的毛病,从这里下手,从这个地方先舍掉。
  所以把烦恼布施掉,把生死布施掉,烦恼布施掉,你就没烦恼,生死布施掉,你就不生不灭。可见得这两样你都舍不得布施,你天天生烦恼,你还有生死轮回!为什么不把生死轮回放下?能把这个放下,佛门叫大丈夫,这个了不起!这些东西都放下了,何况身外之物?身外之物那都是鸡毛蒜皮,哪一样放不下!念佛堂里面,佛七里头主七师常说:放下身心世界。这就是真正的布施,要放下,你心里才得清凉自在。换句话说,你心里面有忧虑、有牵挂,这都是病,都是六道轮回的病根,你要把一切牵肠挂肚的东西统统舍掉,舍得愈干净愈好。六祖说,你的清净心里头「本来无一物」,那才是你的真心、才是你的本性。你要不舍得干干净净,你的真心本性就透不出来,禅宗讲明心见性,你决定明不了心,也见不了性,为什么?你不肯放下,你没有把这些东西舍掉。
  可见得菩萨法门里,这个法门叫根本法,菩萨修什么?自始至终,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是修布施,也就是修的放下。你说佛法繁琐,佛法不繁琐,简单的很!我当年见章嘉大师,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他给我开示的就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放得下就是布施,看得破就是般若、就是智慧。智慧从哪里开?必须放下,智慧才开。智慧开了,你就真正肯放下了。所以这两个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愈肯放下,智慧愈增长,智慧愈增长,放下愈彻底。
  菩萨跟我们不一样,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他认真的在做;我们凡夫不晓得这个道理,也不肯做。初学的人说业障重,重在哪里?晓得这个道理也不肯做,真的业障重!道理晓得,这就是现代学说所谓「知易行难」,其实真正的道理是「知难行易」,知道难,做不难!知道这个原理原则、事实真相,这个很难,佛要不出世,我们怎么会知道?知道这个人,真正马上放下,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个屠刀是比喻,屠刀是造业的,就是你放下一切的造业,这就成佛了,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慈悲跟波罗密,波罗密就是方便。
  这个实在讲,还不能不略说说,总希望大家明白,我们的确要把佛法用在生活上,我们才真正能离苦得乐,换句话说,使我们这一生的生活真正的幸福美满。如果学佛的人这一点都做不到,其他的不要谈了,极乐世界你决定没分,你现在学,学得苦的这个样子,你还能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都欢欢喜喜去的,没有一个是愁眉苦脸去的,那去不成功的。所以一定要觉悟,就是要修六度,首先要懂得放下,要懂得舍。
  「持戒」就是守法。大家不要死在戒条里面,那个没用处的。戒就是法,国家的宪法、法律我们要遵守,决定不犯法。除了这些,国家立法机构制定的这些法律,我们要遵守之外,还有一些不成文的法、没有文字的法,这什么?风俗、习惯、礼貌,这个要守。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入境要随俗。我们到哪一个家里去,他那个家里有些什么规矩,我们要遵守,我们不能破坏;到别的国家去,在没有去之前,要了解那个国家的国情,哪些地方要注意、要遵守的,这都在持戒里头。
  诸位要晓得,持戒并不是「我守个五戒、十戒」,这么呆呆板板的做,你这个佛法学了之后没用处,在你生活方面,家庭、事业,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不上,换句话说,佛法的利益眼前都得不到,说死了以后会得到那是骗人的,没这个道理。佛经多少比喻,先开花后结果,现在所得到的这叫花报,花开得好,后面果一定结得好;现在苦哈哈的没有花,后头怎么会有果?不会有果!一定是先有花后才有果,这些非常重要。我们现在看许许多多学佛的人错了,都学死了,说得不好听的话,都学呆了,念书念得不通就变成书呆子,我们学佛不通都成了佛呆子。所以要懂得什么叫做持戒,这个定义要搞清楚,活活泼泼的去学。
  「忍辱」,忍辱就是培养自己的耐心,世出世间法,你要没有耐心,你就不会有成就,也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恒心、毅力。你要有恒,「有恒为成功之本」,忍辱波罗密就是培养你恒心。佛法的修学要相当长的时间,绝对不是短时间能成就的。现在一般人学佛,说实在的比不上前面一代,绝对不是说我们这一代人聪明智慧不如古人,你这样说法就错了。现代人比过去人决定聪明,为什么成就不如古人?方法错了,自作聪明,不肯依照传统的方法来修学,自己另外去创一个方法,这就所谓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可惜了。所以古人老实,他能遵守老师的教训,能遵守从前人的经验,他很容易成就。
  以前人,实在讲没有别的本事,他的本事就是专。《三字经》上说「教之道,贵以专」,教是教学,教学的道理就是个专。现在人出了花样,现在教之道是「贵以博」,一博,一切都完了。现在学校里一天好几堂不同的课,一个学期要学好多样东西,这是古时候没有的。古时候教学,天分非常高的人同时只能学两样,两样还不同时,顶多是隔一天换一样,譬如一天读经、一天读史,他这一天心是专的,他不分心,第二天换一个科目,绝对不会在一天里面去学两个科目,不可能的。如果中等以下的天分,不可以学两样,只能学一样;这一样东西学好了,才可以再学一样,专!
  这是中国几千年教学的经验、心得,成果摆在面前。现在人不相信,他要搞博,实在那个博就是杂、就是乱,说博好听一点!现在是杂乱,杂乱就无章,怎么能成就得了?所以忍辱就是个专,就是这个意思。专,那就要忍,尤其是在现在的社会,看到人家学那么多,心里很难过,你看他学那么多,我就学一样,枯燥无味,你要没有耐心,怎么行?你这一样如果学个三年,你就出人头地,为什么?专家一个。他学三年学了很多样,他样样都懂一点,样样都半通不通,他没办法出来,你学一样可不得了!
  譬如,这么多的佛学院,哪个佛学院出人才?为什么出不了人才?因为他所学的杂乱。我过去也办过佛学院,之后我觉悟了,我才晓得这个毛病,对不起学生!以后再不敢办了。不但不敢办,佛学院请我去教学,我都不敢去,我觉得到那里去上课是扰乱学生。已经那么多人在扰乱他,我再去扰乱他一下,於心何忍!所以我就不去了。所以一定要专,专学。
  我劝诸位同修,要在佛法上真正把基础奠定好,基础打好之后,不但在佛法上贯通,世间法也通了,为什么?你有定有慧,你在世间做任何行业都是第一,都是出人头地。你遇到任何一个境界,心里有主宰,不动心,你的看法、见解就比别人高明。修学的方法就是三年到五年,你去念一本经书,就这个办法,多简单,非常管用。你要是信了,那你有福;你不信,那是你没有福报,你还要搞杂搞乱,那就没法子。就这么容易,这么简单!《无量寿经》非常之好,长短适中,如果你要想长一点,你就念净土五经,那分量就够了,这个对你决定有好处,这叫忍辱。
  唯有忍辱才叫「精进」,进是求进步,进步里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纯而不杂,这样的进步。我天天念,这就是进;天天念一种,就是精。我念很多种,虽然进,精没有了,进要精进。后面两种就是你的收获,前面放下、守法、耐心、求进步,精进,你会得到定,你会得到智慧,后面「禅定、般若」自自然然得到。
  我这样跟大家解释六度,你就好懂多了,不至於看这六度,不知道是什么回事情?也不晓得怎么修法?好像看到布施,赶紧到庙里送几个钱,如果这个庙不是佛法的,你帮助他造恶,你这个钱舍了之后还要背因果,将来还要堕落。你不舍这几个钱还不堕落,舍这个钱还堕落,为什么?帮凶,帮他做坏事!看到持戒,就赶紧想到我要不杀生、不偷盗。虽然天天念那么想,一样也做不到,这是不了解它的意义。这是讲菩萨法。
  『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这是一乘法,一乘法就是佛法,如来果地上有十种特殊的能力,菩萨没有的,有四无畏、有十八不共法,不共就是不共菩萨,菩萨都没有的,只有如来果地上有。这几句就是成佛,这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这就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所说的内容是应有尽有,你想听什么法,它就给说什么法,你不想听的时候,你就听不到,真是自在!
  底下一段是细说菩萨法,因为这毕竟是大乘,小乘跟佛暂时摆在一边,菩萨法要多说一些。因为修学这个法门的人就是菩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前面跟诸位说过了,全是普贤菩萨,可见得这个法门殊胜无比。
  钞【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称其所欲,无不闻者,发清净心,成熟诸根,永不退於无上菩提,是水本无情,善能说诸妙法也。】
  无情说法。『诸通慧声』,「通」是一般、通途,通途之慧是指别教三贤位,我们讲三贤十圣,常讲菩萨摩诃萨。三贤就是菩萨,通慧就是菩萨;十圣是摩诃萨,摩诃是大,大菩萨。通慧是说一般菩萨,就是说普通的菩萨法门。『无所作声,不起灭声』,以下所说的,这是大菩萨,就是摩诃萨。「无所作,不起灭」,这个境界是别教初地到七地,登地就是摩诃萨,就是大菩萨。
  我们在座的人,每位同修都是佛经里头授记的,你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学佛,你们也曾经供养无量诸佛菩萨,生生世世修行,就跟《无量寿经》前面讲的,供四百亿佛,现在还有隔阴之迷,还退转,从前是菩萨,现在退成这个样子,退转了!换句话说,生生世世的修行都不及格,都没有修到圆教初信位。如果你修到这个地位,纵然退转,不怕,为什么?初信位是个界限,决定不会再退下去,纵然退,他退到初信位,所以叫位不退,这个地位是保证你不会退下去。经典上说,从圆教初住位算起,要修一个阿僧只劫才能修满三贤位;第二个阿僧只劫修七个位次,从圆教初地到七地,三个阿僧只劫成佛,这是我们要知道,真正不容易!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这才是初信位的菩萨。换句话说,我们生生世世这见惑没能断得了,这个事情很麻烦,没断干净。八十八品断了八十七品,还有一品,这一品断不了,过一生慢慢又增长,又增长到八十八品,这麻烦大了,这没断干净。断干净,当然就不会再增长。断不干净,慢慢恢复,又恢复原状,这个事情麻烦透了。
  到初地,这真是「断无明,证法性」。说初地断无明、证法性,这是别教义,别教的菩萨,圆教是初住,初住菩萨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性,从此以后,他这个修行的方法跟别人不一样,无功用道,佛门里头常说「此处用不得力」,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一用力就有作,就不是无作,那就是有起灭、有所作了。无所作,这很难懂!以前李老师给我们讲这个地方的时候,他举一个比喻,帆船,帆船行走的时候是靠风力,快要到岸的时候,我们把帆下下来,用竹竿慢慢的撑,把这船撑到岸头,这还是有作;快要到岸边了,这个时候竹竿不能撑了,这一撑船会碰到岸,把竹竿放下来,那个船自自然然靠岸,这叫无作,这是无功用道。这个比喻很好,这个时候是无功用道,这是真的完全无作。
  无作,这里面有四十一个境界,从圆教初住到等觉全是这样用功,这个用功的确是一点痕迹都没有,不但没有痕迹,连一点意念都没有,所以叫无功用道。这是最高级的修学法,与一乘教义完全相应。这是见了性,性是真性,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你要说我怎么用功,那还是有一物,你说我修禅定,那又是一物。印宗向六祖请教,他说:五祖有没有说禅定解脱?讲是当然讲,可是六祖回答不是这个回答法,他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这个解释法,这是什么?完全是无功用道的解释。这个方法用不用?用。用为什么又是不二法?他不著相,所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们功夫是这个用法的。不像我们著相,我们会起心动念,我们用功真的在用功,达不到他那个标准。可是诸位要晓得,这要到别教初地菩萨(圆教初住菩萨)才行,我们现在不是别教地上菩萨,如果也用这个方法,那就坏了。这个真的是一个境界是一个境界的做法,我们万万学不得,我们还是有功用道,这才行,这才不会落空。这是说的无作。
  不仅是无作,起灭都没有。起灭就是生灭,就是起心动念,我们现在这个念头有生灭,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这是意识心。到他这个境界,意识完全控制住,这就是他有甚深之禅定、般若之观照,虽然还没有能转识成智,七地菩萨差不多了,八地就转了,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那起灭也没有了。
  所以,无所作声是初地,不起灭声是七地,说一个前说一个后,当中省略。从无所作到不起灭,这是初地到七地的境界,逐渐到不生不灭了。所以再进一步就证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八地。《仁王经》里面讲无生法忍,七地菩萨下品无生忍,八地菩萨中品无生忍,九地上品无生忍。七地不起灭也就等於下品无生忍,八地到不动地,那是真正证得无生法忍。这是初证,初证叫不起灭声。
  这一段的意义很深,实在讲也很有趣味,我们虽然达不到,但是要晓得,晓得这个境界不迷惑,我们对佛法的修学才能真正做到断疑生信,才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人家怎么做法,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做法,不会被境界所转,这个功夫才能得力。常常为外头境界所转,那功夫不得力,没有用处的。
  所以学佛,理论、方法、境界,这三样都要清楚,有一样不清楚都没有法子,都不能成就,这三样真的像鼎之三足,少一个它就会倒掉。你要这三者具足,一定要深入经藏。我们净土宗经藏少,但是注疏详细,像《弥陀经》虽然不多,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的注解给我们讲得详细明白,看这注解就等於看几百部经典了。所以我们的确不必再找麻烦,守住这个注疏就够了,我们能不为境转就好,功夫就可以得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