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达摩祖师论集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12-12 21:43
標題:
达摩祖师论集南无阿弥陀佛
达摩祖师论集
《达摩祖师论集》简介
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南北朝时航海至中国弘传禅宗,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禅宗传承又以佛陀灵山拈花、摩诃迦叶微笑为起源,传至达摩,为西天第二十八祖。
达摩禅师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的大乘禅法,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壁观,比喻心如墙壁,“外息诸缘,内心无喘”,以无所执着之心,契合无相之实相,证真俗不二之中道。二入是“理入”和“行入”,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其禅法的特点在于以“修心为要”,强调“心外无佛、心佛无二”,只要明心见性,就可以成佛,后世又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
本书收录达摩禅师的《四行观》《悟性论》《破相论》《血脉论》《安心法门》等重要著作,另附有《最上乘论》《真心直说》等。
(注:此书原文没有标题,为方便阅读,增加了小标题,仅供参考。)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达摩禅师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序
弟子昙琳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从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谘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此略序所由云尔。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信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说偈言: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 等无差误 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
达摩大师四行观(终)
达摩悟性论
◎无相超三界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乃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
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是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
◎离动离定大坐禅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是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瘥,此皆大禅定力。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着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无禅定。
◎平等法中一性空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其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
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名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即是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正解与正见
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寂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将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有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心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真解。夫真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不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真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有罪与无罪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无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
修道之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坼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俱不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编者注:甲坼,谓草木发芽时种子外皮裂开。)
◎天堂地狱一念起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于心,心不生于色,即色与心俱是清净。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
◎烦恼生如来
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此已下并是大道中证,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着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子,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也;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也。
◎言默皆三昧
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即尽日言而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来就文字。法无高下,若见高下,即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即渡非法,则是法也。
若以世俗言之,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是以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心佛原无二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凡言离心无佛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佛未尝生心;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于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悟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贞。
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右掌与左掌,更无别也。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也。
◎三身不可取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若众生常作善根,即化身现;修智慧,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断惑修善,雪山成道者,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言三身者,但据人智有上、中、下,下智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佛;中智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是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
◎造业受报 无业得道
众生造业,业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人生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论之,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亦安得妄见业报哉?
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枪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解圣法者,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
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此经者,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外求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临饱愁饥,皆名大惑。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变当今,念念归道。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 怡神寂照胸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 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 本性自空哪用除
若识心性非形像 湛然不动自如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 不起忆想真如性
森罗万象并归空 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 凡夫妄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 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 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 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 亦无本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 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 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去无来无起灭 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 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 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 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 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 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 更若有求还不识
(此处有真性颂图)
达摩悟性论(终)
达摩破相论
◎修道以观心为要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答: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而始生,及伐树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省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道,则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答: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亦自然本来俱有,虽离假缘,合互相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随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智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无明以三毒为根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答: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涓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答: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趣?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饿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即得解脱。
◎一念一劫
问: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而制三毒,即名解脱?
答: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斯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心净戒成就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答: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心,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
答:佛所说经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断一切恶,故常持戒,对于贪毒;誓修一切善,故常习定,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之为断;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他俱利,普济群生,名之为度。故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六度与六根
问: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何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答:欲修六度,当净六根、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舌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乎?
答:诚知所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始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不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真如清净法乳也。三斗者,即三聚净戒;六升者,即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之牛膻腥乳者,岂不谤误之甚乎?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如经所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牸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此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功德莫假外求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长明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妄也。
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言伽蓝者,西国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造伽蓝。
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仿像如来真容妙相,岂是铸写金铜之所作乎?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以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熔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
又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熏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其有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宝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于世间沉檀、熏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可得乎?
又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演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称赞,究竟常住,无凋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象不令触犯,若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损万物求于福报,欲益反损,岂有是乎?
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常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次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灯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燃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着有为,遂燃世间酥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酥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
又六时行道者,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行道。
绕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当修觉行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
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功。斋者,齐也,所谓齐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殷勤觉察、清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
又持斋者,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斋食。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若亦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事。
又礼拜者,当如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觉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贪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沐浴法水除心尘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乎?
答:洗浴众僧者,非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尝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是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净水,二者燃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枝,五者净灰,六者苏膏,七者内衣。举此七事喻于七法,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一者净戒,洗荡愆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燃火能温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诸妄想,犹如杨枝能净口气;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六者柔和,忍辱甘受,犹如苏膏通润皮肤;七者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形体。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皆是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少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
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洗堑,堑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念佛在心不在口
问:如经说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
答: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到彼哉?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也。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了如是义,名之为念。故知念在于心,非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向外求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念佛,皆非外说,只推内心。心即众善之源,心为万德之主,涅槃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
心是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入?识关津者,何忧不达?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役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他,未解惭愧,何曾觉悟。
见有为则勤勤爱着,说无为则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说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 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只这心心心是佛
达摩破相论(终)
达摩血脉论
《达摩血脉论》序
原人之心,皆具佛性。泛观诸家禅说,一切经文,原其至当之理,未有不言自己性中本来真佛。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盖谓自己真佛,不出一性之中,人人不自委信,所以向外驰求,将谓自性真佛外,更有别佛。故诸佛诸祖师说法,要人省悟自己本来真佛,不假外求。又缘种种法语,泛滥不一,转使学人惑乱本性,无悟入处。惟有《达摩血脉论》并《黄檗传心法要》二说,最为至论,可以即证自己佛性,使人易晓。比之求师访道,钻寻故纸,坐禅行脚,狂费功夫,相去万倍,此非小补。
绍兴癸酉 见独老人任哲序
达摩血脉论
◎心外无佛
三界兴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菩提,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捉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觅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分。若又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
◎见性是佛
佛不度佛,将心觅佛而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有出期。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宝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则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自明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妄法,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挥,不觉堕生死海。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他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
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
答曰:不得。
又问:因何不得?
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
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
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见解。
◎法身常住无所住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
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问曰:心既现在,何故不见?
师云:汝曾作梦否?
答:曾作梦。
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
答:是本身。
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
答:不别。
师云:既若不别,即是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于问着,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众生若不迷,因何问着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
若智慧明了此心,方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他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而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识自心,心外更无别佛。
◎将佛礼佛即是魔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现前,亦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他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现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皆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
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
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言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一切境界由心起
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被魔摄。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着,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
若从圣入凡,示现种种杂类等,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他不得。圣成久矣,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他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他何。
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可自知,不可向人说;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静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可自知。
◎不会佛意枉用功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他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
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中,阿难多闻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是众生报,不免生死。违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却无罪过。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却无罪过。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他良善,自赚无益。
善恶历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不信。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复如是。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虽受是苦,直问着,亦言:我今快乐,不异天堂。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他也。
◎性本清净无染着
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不假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
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无渴,无寒无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为,于生死中得大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他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他何。
◎心灭罪亡即解脱
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戒施、精进、苦行,乃至入水火,登剑轮,一食卯斋长坐不卧,尽是外道有为法。
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此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情,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心动。心动用动,动即其用。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即动即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无所动。是故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觉而未曾觉,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行坐而未曾行坐,终日嗔喜而未曾嗔喜。
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诸业脱。若不见性,诵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颂曰: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达摩血脉论(终)
安心法门
达摩禅师
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问:云何自心现量?
答:见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自不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悉不入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为,终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
答:由见己故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者。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自尚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问:诸法既空,阿谁修道?
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名为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源,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即作处无作法,即是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相分别,即受镬汤炉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想分别,即是法界性。心是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即说颂曰:
心心心 难可寻 宽时遍法界 窄也不容针
亦不睹恶而生嫌 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抱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躔 超然名之曰祖
安心法门(终)
菩提达摩禅师略传
据《景德传灯录》
并依《五灯会元》等校对
◎得法授记
(禅宗)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发明心要。
既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摩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摩。”因改号菩提达摩。师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开示。”尊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
师又曰:“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尊者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后六十余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时,南方勿住。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纵到彼,亦不可久留。听吾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凄凄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复演诸偈,皆预谶佛教隆替(事具《宝林传》及《圣胄集》)。师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尝废阙。
◎摄化六宗
◎第一有相宗
逮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一名佛大胜多,本与师同学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师并化,时号“二甘露门”矣。而佛大胜多更分途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聚落峥嵘,徒众甚盛。
师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言已,微现神力,至第一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
师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耶?”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
师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
师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
师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
师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
师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已,心意朗然,钦礼信受。师又瞥然匿迹。
◎第二无相宗
至第二无相宗所,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彼众中有智者波罗提,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
师曰:“汝心不现,当何明之?”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
师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
师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
师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波罗提闻师辩析即悟本心,礼谢于师,忏悔往谬。师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非久降之。”言已,忽然不现。
◎第三定慧宗
至第三定慧宗所,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师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师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
师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冰释。
◎第四戒行宗
至第四戒行宗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
师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己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
师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伏。
◎第五无得宗
至第五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
师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
师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闻之,顿除疑网。
◎第六寂静宗
至第六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
师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
师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彼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
既而六众咸誓归依,由是化被南天,声驰五印,远近学者靡然向风。经六十余载,度无量众。
◎宗胜义堕
后值异见王轻毁三宝,每云:“我之祖宗皆信佛道,陷于邪见,寿年不永,运祚亦促。且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恶报应,皆因多智之者妄构其说。”至于国内耆旧,为前王所奉者,悉从废黜。师知已,叹彼德薄,当何救之?即念无相宗中二首领,其一波罗提者与王有缘,将证其果;其二宗胜者,非不博辩而无宿因。
时六宗徒众亦各念言:“佛法有难,师何自安?”师遥知众意,即弹指应之,六众闻之云:“此是我师达摩信响,我等宜须速行,以副慈命。”即至师所礼拜问讯。师曰:“一叶翳空,孰能剪拂?”宗胜曰:“我虽浅薄,敢惮其行?”师曰:“汝虽辩慧,道力未全。”
宗胜自念:“我师恐我见王,作大佛事,名誉显达,映夺尊威。纵彼福慧为王,我是沙门,受佛教旨,岂难敌也?”言讫潜去,至王所,广说法要及世界苦乐、人天善恶等事。王与之往返征诘,无不诣理。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宗胜曰:“如王治化当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王曰:“我所有道将除邪法,汝所有法,将伏何人?”
◎二辩异见王
师不起于座,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12-12 21:45
悬知宗胜义堕,遽告波罗提曰:“宗胜不禀吾教,潜化于王,须臾理屈,汝可速救。”波罗提恭禀师旨,云:“愿假神力。”言已,云生足下,至王前默然而住。
时王正问宗胜,忽见波罗提乘云而至,愕然忘其问答,曰:“乘空之者是正是邪?”答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正。”
王虽惊异,而骄慢方炽,即摈宗胜令出,波罗提曰:“王既有道,何摈沙门?我虽无解,愿王致问。”
王怒而问曰:“何者是佛?”答曰:“见性是佛。”
王曰:“师见性否?”答曰:“我见佛性。”
王曰:“性在何处?”答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答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
王曰:“于我有否?”答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
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答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王闻偈已,心即开悟,乃悔谢前非,咨询法要,朝夕忘倦,迄于九旬。
◎宗胜投崖
时宗胜既被斥逐,退藏深山,念曰:“我今百岁,八十为非,二十年来方归佛道。性虽愚昧,行绝瑕疵,不能御难,生何如死?”言讫,即自投崖。俄有一神人以手捧承,置于岩上,安然无损。宗胜曰:“我忝沙门,当与正法为主,不能抑绝王非,是以捐身自责。何神佑助,一至于斯?愿垂一语,以保余年。”于是神人乃说偈曰:
师寿于百岁 八十而造非 为近至尊故 熏修而入道
虽具少智慧 而多有彼我 所见诸贤等 未尝生珍敬
二十年功德 其心未恬静 聪明轻慢故 而获至于此
得王不敬者 当感果如是 自今不疏怠 不久成奇智
诸圣悉存心 如来亦复尔
◎王悔前非
宗胜闻偈欣然,即于岩间宴坐。时异见王复问波罗提曰:“仁者智辩,当师何人?”答曰:“我所出家,即娑罗寺乌沙婆三藏为授业师,其出世师者,即大王叔菩提达摩是也。”
王闻师名,惊骇久之,曰:“鄙薄忝嗣王位,而趣邪背正,忘我尊叔。”遽勅近臣特加迎请。师即随使而至,为王忏悔往非。王闻规诫,泣谢于师。又诏宗胜归国,大臣奏曰:“宗胜被谪投崖,今已亡矣。”王告师曰:“宗胜之死皆自于吾,如何大慈令免斯罪?”师曰:“宗胜今在岩间宴息,但遣使召,当即至矣。”
王即遣使入山,果见宗胜端居禅寂。宗胜蒙召,乃曰:“深愧王意,贫道誓处岩泉,且王国贤德如林,达摩是王之叔,六众所师,波罗提法中龙象,愿王崇仰二圣以福皇基。”使者复命,未至,师谓王曰:“知取得宗胜否?”王曰:“未知。”师曰:“一请未至,再命必来。”良久使还,果如师语。师遂辞王曰:“当善修德,不乃疾作。吾且去矣。”
◎辞别故土
经七日,王乃得疾,国医诊治,有如无瘳。贵戚近臣忆师前记,急发使告师曰:“王疾殆至弥留,愿叔慈悲,远来诊救。”师即至王所,慰问其疾。时宗胜再承王召,即别岩间。波罗提久受王恩,亦来问疾。谓师曰:“当何施为,令王免苦?”师即令太子为王宥罪施恩,崇奉僧宝,复为王忏悔云:“愿罪消灭。”如是者三。王疾有间,师心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乃先辞祖塔,次别同学,后至王所慰而勉之曰:“当勤修白业,护持三宝。吾去非晚,一九即回。”王闻师言,涕泪交集,曰:“此国何罪?彼土何祥?叔既有缘,非吾所止。惟愿不忘父母之国,事毕早回。”王即具大舟,实以众宝,躬率臣寮送至海壖。
◎初遇梁武
师泛重溟,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实梁普通元年庚子岁(公元520年)九月二十一日也。广州刺史萧昂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帝览奏,遣使赍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
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
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过江北。
◎断臂求法
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当后魏孝明正光元年也(公元520年)。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摩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师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
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非从人得。”
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传付衣钵
后孝明帝闻师异迹,遣使赍诏征,前后三至,师不下少林。帝弥加钦尚,就赐摩衲袈裟二领,金钵、银水瓶、缯帛等。师牢让三返,帝意弥坚,师乃受之。自尔缁白之众倍加信向。
迄九年已,欲西返天竺。乃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时门人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可曰:“请师指陈。”师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 (此盖依《宝林传》之说也,按宣律师《续高僧传?可大师传》云:“初达摩以《楞伽经》授可曰: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若如传所言,则是二祖未得法时,达摩授《楞伽》使观之耳。今《传灯》乃于付法传衣之后言。)。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尝自出而试之,置石石裂。缘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踰海越漠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
(《别记》云:师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只教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慧可种种说心性,曾未契理。师只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慧可曰:“我已息诸缘。”师曰:“莫不成断灭去否?”可曰:“不成断灭。”师曰:“何以验之,云不断灭?”可曰:“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师曰:“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
◎演法留谶
言已,乃与徒众往禹门千圣寺,止三日。有期城太守杨炫之早慕佛乘,问师曰:“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师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又问:“此外如何?”师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
又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适听师言罔知攸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师知恳到,即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炫之闻偈,悲喜交并,曰:“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群有。”师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万差,多逢患难。”
炫之曰:“未审何人,弟子为师除得。”师曰:“吾以传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无此理。”
炫之曰:“师若不言,何表通变观照之力?”师不获已,乃为谶曰:“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炫之闻语,莫究其端,默记于怀,礼辞而去。师之所谶,虽当时不测,而后皆符验。
◎遇毒而逝
时魏氏奉释,禅俊如林。光统律师流支三藏者,乃僧中之鸾凤也。睹师演道,斥相指心。每与师论议是非锋起,师遐振玄风,普施法雨,而偏局之量自不堪任。竞起害心,数加毒药。至第六度,以化缘已毕,传法得人,遂不复救之,端居而逝,即魏庄帝永安元年戊申十月五日也。
◎只履西归
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
后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师曰:“西天去。”又谓云曰:“汝主已厌世。”云闻之茫然,别师东迈。暨复命,即明帝已登遐矣,而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少林寺供养。至唐开元十五年丁卯岁,为信道者窃在五台华严寺。今不知所在。
初,梁武遇师,因缘未契,及闻化行魏邦,遂欲自撰师碑而未暇也。后闻宋云事乃成之。代宗谥“圆觉大师”,塔曰“空观”。
师自魏庚子岁(编者注:此为讹误,一说为魏戊申岁,一说为丙辰岁,无法考证)告寂,迄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得四百七十五年矣。
初祖达摩禅师碑文
梁武帝(萧衍)
我闻沧海之内有骊龙珠,白毫色中现楞伽月。唯我大师得之矣!
大师讳达摩,云天竺人也,莫知其所居,未详其姓氏。以精灵为骨,阴阳为气,性则天假,智乃神与。含海岳之秀,抱陵云之气,类邬陀身子之聪辩,若昙摩弗利之博闻。总三藏于心河,蕴五乘于口海。为玉氎久灰,金言未剖,誓传法化。天竺东来,杖锡于秦,说无说法,如暗室之扬炬,若朗月之开云。声震华夏,道迈今古,帝后闻名,钦若昊天。
于是,跃鳞慧海,振羽禅河,法梁横天,佛日高照,是其育物也。澍无霔之法雨,洒润身田;说无说之心灯,证开明理。指一言以直说,即心是佛;绝万缘以泯相,即身离众生。实哉空哉,凡哉圣哉!心无也,刹那而登妙觉;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有而不有,无而不无,智通无碍,神行莫测。大之则无外,小之则无内,积之于无,成之于有。其教示乎!
于时,奔如云,学如雨,花而多,果而少。其得意者,唯可禅师矣。大师乃舒容而叹曰:“我心将毕,大教已行,一真之法,尽可有矣!”命之以执手,付之以传灯;事行物外,理在斯矣。意之来也,身之住乎;意之行也,身之去乎。呜呼!大师可谓寿逾天地,化齐日月。使长流法水,洗幽冥而不竭;永注禅河,涤烦笼而无尽。
岂期积善不祐,皇天何辜!月暗禅庭,风迷觉路,法梁摧折,慧水潜流,夜壑藏舟,潮波汩起。何图不祐,俄然往矣,神色无异,颜貌如常。其时也,地物变白,天色苍茫,野兽鸣庭,甘泉顿竭。呜呼!无为将来,有为将去,道寄兹行,示现生灭。以梁大同二年,岁在丙辰十二月辛丑五日丁未,终于洛州禹门,未测其报龄也。葬于熊耳山吴坂。于是门人悲感,号动天地,泣流遍体,伤割五情,如丧考焉,如丧妣焉。生途眼闭,伤如之何!
嗟乎!法身示现无方,骸葬兹坟,形游西域,亦为来而不来,去而不去,非圣智者,焉得而知之乎!朕以不德,忝统大业,上亏阴阳之化,下阙黎庶之欢,夕惕朝勤,旰不暇食。万机之内,留心释门,虽无九年之储,以积群生之福,缅寻法意,恒寄兹门。安而作之,精矣妙矣,传之耳目,乃大师之苗裔也。嗟呼!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朕虽一介凡夫,敢以师之,于后未获现生之福,亦冀当来之因。若不刻石铭心,何表法之有也!亦恐天变地化,将大教而不行,或建鸿碑,以示来见。
乃为颂曰:
楞伽山顶生宝月 中有金人披缕褐
形同大地体如空 心若琉璃色如雪
匪磨匪莹恒净明 披云卷雾心且彻
芬陀利花用严身 随缘触物常欢悦
不有不无非去来 多闻辩才无法说
实哉空哉离生有 大之小之众缘绝
刹那而登妙觉心 跃鳞慧海超先哲
理应法水永长流 何期暂涌还复竭
骊龙珠内落心灯 白毫慧刃当锋缺
生途忽焉慧眼闭 禅河驻流法梁折
无去无来无是非 彼此形骸心碎裂
住焉去焉皆归寂 寂内何曾有哽咽
命之执手以传灯 生死去来如电掣
若能志诚心不退 劫火焚然斯不灭
一真之法尽可有 未悟迷徒兹是谒
出《宝林传》卷八
附 录 一
最上乘论
弘忍禅师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
◎心本清净无生灭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
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答曰:《维摩经》云: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清净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从缘生。又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一切众生者即我等是也,众贤圣者即诸佛是也。名相虽别,身中真如法性并同,不生不灭,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问曰:何名自心为本师?
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不属于修。于三世中,所有至亲莫过自守于心。若识心者,守之即到彼岸;迷心者,弃之则堕三途。故知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故论云:了然守心,则妄念不起,则是无生,故知心是本师。
◎守本真心胜念佛
问曰:何名守心胜念彼佛?
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则到彼岸。《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云:守本真心,胜念他佛。又云:胜者,只是约行劝人之语,其实究竟果体平等无二。
问曰:众生与佛真体既同,何故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快乐,自在无碍,我等众生堕生死中,受种种苦耶?
答曰:十方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然照了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灭,故得不受生死。不受生死故,即毕竟寂灭,故知万乐自归。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识心本,种种妄缘,不修正念故,即憎爱心起;以憎爱故,则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则诸苦自现。《心王经》云:真如佛性没在知见六识海中,沉沦生死不得解脱。努力会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不二。
问曰:真如法性同一无二,迷应俱迷,悟应俱悟。何故佛觉性,众生昏迷,因何故然?
答曰:自此已上入不思议分,非凡所及,识心故悟,失性故迷,缘合即合,说不可定,但信真谛,守自本心。故《维摩经》云:无自性,无他性,法本无生,今即无灭。此悟即离二边,入无分别智。若解此义,但于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
◎守本真心为入道要门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答曰:涅槃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即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
答曰:乃至举一手爪画佛形像,或造恒沙功德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众生作当来胜报之业,及见佛之因。若愿自早成佛者,会是守本真心。三世诸佛无量无边,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也。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
答曰:如来于一切经中,说一切罪福,一切因缘果报,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种种杂物起无量无边譬喻,或现无量神通种种变化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有种种欲心,心行万差,是故如来随其心门引入一乘。我既体知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何须更多学知见,造生死苦?一切义理及三世之事,譬如磨镜,尘尽,明自然现。则今于无明心中,学得者终是不堪。若能了然不失正念,无为心中学得者,此是真学。虽言真学,竟无所学,何以故?我及涅槃二皆空故,更无二无一,故无所学。法性虽空,要须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故。《涅槃经》云:知佛不说法者,是名具足多闻。故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也。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
答曰: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也。
上来四种问答,若欲广说何穷?吾今望得汝自识本心是佛,是故殷勤劝汝,千经万论莫过守本真心是要也。吾今努力按《法华经》示汝大车、宝藏、明珠、妙药等物,汝自不取、不服,穷苦奈何?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功德自然圆满,不假外求,离生死苦。于一切处正念察心,莫爱现在乐种未来苦,自诳诳他,不脱生死。努力努力!今虽无常,共作将来成佛之因,莫使三世虚度,枉丧功夫。
◎念念莫住自见佛
经云: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在余恶道如己舍宅。我等众生今现如此,不觉不知,惊怖杀人,了无出心,奇哉苦哉!若有初心学坐禅者,依《观无量寿经》,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近远,作一日想守本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调气息,莫使乍粗乍细,则令人成病苦。夜坐禅时或见一切善恶境界,或入青黄赤白等诸三昧,或见身出大光明,或见如来身相,或见种种变化,但知摄心莫着,并皆是空,妄想而见也。
经云:十方国土皆如虚空,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若不得定,不见一切境界者,亦不须怪。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万法不出自心。所以诸佛广说,如许多言教譬喻者,只为众生行行不同,遂使教门差别。其实八万四千法门、三乘八道位体、七十二贤行宗,莫过自心是本也。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于念念中常供养十方恒沙诸佛,十二部经念念常转。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一切愿具足,一切行满,一切皆办,不受后有。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舍此身已,定得无生,不可思议。努力莫造作。如此真实不妄语难可得闻,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万劫中稀有一人。好好自安自静,善调诸根,就视心源,恒令照燎清净,勿令无记心生。
◎有漏妄心万劫堕
问曰:何名无记心?
答曰:诸摄心人为缘外境,粗心小息,内炼真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病,况复总不守真心者,是人沉没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怜!努力努力!
经云:众生若情诚不内发者,于三世纵值恒沙诸佛无所能为。经云: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若佛能度众生者,过去诸佛恒沙无量,何故我等不成佛耶?只是情诚不自内发,是故沉没苦海。努力努力,勤求本心,勿令妄漏。
过去不知,已过亦不及,今身现在有幸得闻妙法,分明相劝决解此语,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发至诚心求愿成佛,受无量自在快乐,及始轰轰随俗贪求名利,当来堕大地狱中受种种苦恼,将何所及?奈何奈何,努力努力!
但能着破衣,餐粗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语,最省气力而能有功,是大精进人也。世间迷人不解此理,于无明心中多涉艰辛,广修相善,望得解脱,乃归生死。若了然不失正念而度众生者,是有力菩萨。分明语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者,甚痴人也。不肯现在一生忍苦,欲得将来万劫受殃,听汝更不知何嘱。八风吹不动者,真是珍宝山也。若知果体者,但对于万境起恒沙作用,巧譬若流,应病与药,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者,真是出世丈夫。如来在日,叹何可尽。吾说此言者至心劝汝,不生妄念,我所心灭,则是出世之士。
问曰:云何是我所心灭?
答曰:为有小许胜他之心,自念我能如此者,是我所心,涅槃中病。故《涅槃经》曰:譬如虚空能容万物,而此虚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此喻我所心灭,趣金刚三昧。
◎了了常明保解脱
问曰:诸行人求真常寂者,只乐世间无常粗善,不乐第一义谛,真常妙善其理未见,只欲发心缘义遂思,觉心起则是漏心。只欲亡心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理。只欲不止心、不缘义即恶取空,虽受人身,行畜生行。尔时无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见佛性,只是行人沉没之处。若为超得到无余涅槃,愿示真心。
答曰: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念,善调气息,征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看熟,则了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稳看看熟,则反复销融,虚凝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寂淡泊,皎洁泰然,吾更不能说其形状。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阿閦佛品”缓缓寻思,细心搜捡熟看。若此经熟,实得能于行往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究竟不受生死之身。五欲者,色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甚莫怪今身不得自在。
经曰:世间无佛住处,菩萨不得现用。要脱此报身,众生过去根有利钝,不可判,上者一念间,下者无量劫。若有力时,随众生性起菩萨善根,自利利他庄严佛土。要须了四依乃穷实相,若依文执则失真宗。
诸比丘,汝等学他出家修道,此是出家修道出生死枷,是名出家。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节,临命终时不失正念,即得成佛。
问曰: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答曰:此论显一乘为宗,然其至意,导迷趣解,自免生死,乃能度人。直言自利,不说利他,约行门摄。若有人依文行者,即在前成佛。若我诳汝,当来堕十八地狱,指天地为誓。若不信我,世世被虎狼所食。
弟子上来集此论者,直以信心,依文取义,作如是说,实非了了证知。若乖圣理者,愿忏悔除灭。若当圣道者,回施众生,愿皆识本心,一时成佛。闻者努力,当来成佛,愿在前度我门徒。
最上乘论(终)
真心直说
元·知讷普照国师
《真心直说》序
或曰:祖师妙道,可得知乎?
曰:古不云乎: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地,犹如太虚宽廓,岂可强是非耶?
或曰:然则诸祖出世,无益群生耶?
曰:佛祖出头,无法与人,只要众生自见本性。《华严》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是故佛祖不令人泥着文字,只要休歇见自本心。所以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已是探头太过。何更立语言哉?
或曰:昔闻马鸣造《起信》、六祖演《坛经》、黄梅传般若,皆是渐次,为人岂独无方便,于法可乎?
曰: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
或曰:敢祈第二峰头,略垂方便耶?
曰:然哉是言也。奈何大道玄旷,非有非无,真心幽微,绝思绝议,故不得其门而入者,虽检五千之藏教,不以为多;洞晓真心者,但出一言之拟比,早是剩法矣。
今不惜眉毛,谨书数章,发明真心,以为入道之基渐也。是为序。
真心直说
一、真心正信
《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唯识》云:信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是知万善发生,信为前导,故佛经首立“如是我闻”,生信之所谓也。
或曰:祖门之信,与教门信有何异耶?
曰:多种不同。教门令人天信于因果。有爱福乐者,信十善为妙因,人天为乐果;有乐空寂者,信生灭因缘为正因,苦集灭道为圣果;有乐佛果者,信三劫六度为大因,菩提涅槃为正果。
祖门正信,非同前也。不信一切有为因果,只要信自己本来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槃妙体个个圆成,不假他求,从来自备。三祖云: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志公云: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故知众生本来是佛。
既生正信,须要解滋。永明云: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信,增长邪见。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疾。
或曰:初发信心未能入道,有利益否?
曰:《起信论》云: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是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念顷正思惟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又《般若经》云: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是知欲行千里,初步要正,初步若错,千里俱错。入无为国,初信要正,初信既失,万善俱退。故祖师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是此理也。
二、真心异名
或曰:已生正信,未知何名真心。
曰:离妄名真,灵鉴曰心,《楞严经》中发明此心。
或曰:但名真心,别有异号耶?
曰:佛教祖教立名不同。且佛教者,菩萨戒呼为心地,发生万善故;《般若经》唤作菩提,与觉为体故;《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金光明》号曰如如,真常不变故;《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圆觉》中名曰总持,流出功德故;《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
由是寿禅师《唯心诀》云:一法千名,应缘立号,备在众经,不能俱引。
或曰:佛教已知,祖教何如?
曰:祖师门下杜绝名言。一名不立,何更多言?应感随机,其名亦众:有时呼为自己,众生本性故;有时名为正眼,鉴诸有相故;有时号曰妙心,虚灵寂照故;有时名曰主人翁,从来荷负故;有时呼为无底钵,随处生涯故;有时唤作没弦琴,韵出无心故;有时号曰无尽灯,照破迷情故;有时名曰无根树,根蒂坚牢故;有时呼为吹毛剑,截断尘根故;有时唤作无为国,海晏河清故;有时号曰牟尼珠,济益贫穷故;有时名曰无鑐锁,关闭六情故;乃至名泥牛、木马、心源、心印、心镜、心月、心珠……种种异名,不可俱录。若达真心,诸名尽晓;昧此真心,诸名皆滞。故于真心切宜仔细。
三、真心妙体
或曰:真心已知名字,其体如何耶?
曰:《放光般若经》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起信论》云:真如自体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
据此经论,真心本体超出因果,通贯古今,不立凡圣,无诸对待,如太虚空遍一切处,妙体凝寂,绝诸戏论;不生不灭,非有非无,不动不摇,湛然常住。唤作旧日主人翁,名曰威音那畔人,又名空劫前自己。一种平怀,无纤毫瑕翳。一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万象森罗、染净诸法皆从中出。故《圆觉经》云: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圭峰云:心也者,冲虚妙粹,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外,洞彻十方;不灭不生,岂四山之可害;离性离相,奚五色之能盲。故永明《唯心诀》云:夫此心者,众妙群灵而普会,为万法之王;三乘五性而冥归,作千圣之母。独尊独贵,无比无俦;实大道源,是真法要。信之,则三世菩萨同学,盖学此心也;三世诸佛同证,盖证此心也;一大藏教诠显,盖显此心也;一切众生迷妄,盖迷此心也;一切行人发悟,盖悟此心也;一切诸祖相传,盖传此心也;天下衲僧参访,盖参此心也。达此心,则头头皆是,物物全彰;迷此心,则处处颠倒,念念痴狂。此体是一切众生本有之佛性,乃一切世界生发之根源。故世尊鹫峰良久、善现岩下忘言、达摩少室壁观、居士毗耶杜口,悉皆发明此心妙体。故初入祖门庭者,要先识此心体也。
四、真心妙用
或曰:妙体已知,何名妙用耶?
曰:古人云:“风动心摇树,云生性起尘。若明今日事,昧却本来人。”乃妙体起用也。真心妙体本来不动,安静真常。真体上妙用现前,不妨随流得妙。故祖师颂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寔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故一切时中动用施为,东行西往,吃饭着衣,拈匙弄箸,左顾右盻,皆是真心妙用现前。
凡夫迷倒,于着衣时只作着衣会,吃饭时只作吃饭会,一切事业但随相转,所以在日用而不觉,在目前而不知。
若是识性的人,动用施为,不曾昧却。故祖师云:在胎名神,处世名人;在眼观照,在耳听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知之者为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所以道吾舞笏、石巩拈弓、秘魔擎杈、俱胝竖指、忻州打地、云岩狮子,莫不发明这个大用。
若于日用不迷,自然纵横无碍也。
五、真心体用一异
或曰:真心体用,未审是一是异耶?
曰:约相则非一,约性则非异,故此体用非一非异。何以知然?试为论之。妙体不动,绝诸对待,离一切相,非达性契证者,莫测其理也。妙用随缘,应诸万类,妄立虚相,似有形状,约此有相无相,故非一也。又用从体发,用不离体,体能发用,体不离用,约此不相离理,故非异也。如水以湿为体,体无动故;波以动为相,因风起故。水性波相,动与不动,故非一也;然波外无水,水外无波,湿性是一,故非异也。类上体用,一异可知矣。
六、真心在迷
或曰:真心体用人人具有,何为圣凡不同耶?
曰:真心圣凡本同。凡夫妄心认物,失自净性,为此所隔,所以真心不得现前。但如暗中树影,地下流泉,有而不识耳。故经云: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性亦复如是。
《肇论》云: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此乃真心在缠也。又慈恩云:法身本有,诸佛共同,凡夫由妄覆之,有而不觉,烦恼缠裹,得如来藏名。裴公云: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故知真心虽在尘劳,不为尘劳所染,如白玉投泥,其色不改也。
七、真心息妄
或曰:真心在妄,则是凡夫,如何得出妄成圣耶?
曰:古云: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经云: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永嘉亦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此乃出妄而成真也。
或曰:庄生云,心者,其热燋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其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悬而天者,其惟人心乎?此庄生先说凡夫心不可治伏如此也,未审宗门以何法治妄心也?
曰:以无心法治妄心也。
或曰:人若无心便同草木,无心之说,请施方便。
曰:今云无心,非无心体名无心也,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如言空瓶,瓶中无物名曰空瓶,非瓶体无名空瓶也。故祖师云: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是此心旨也。据此,则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
从来诸师说,做无心功夫类各不同。今总大义略明十种。一曰觉察。谓做功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妄念既觉,后念不生,此之觉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又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此是息妄功夫也。
二曰休歇。谓做功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古人云: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直得绝廉纤离分别,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应。此是休歇妄心功夫也。
三曰泯心存境。谓做功夫时,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有境?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也。故有语云: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又庞公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四曰泯境存心。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为空寂,只存一心,孤标独立。所以古人云:不与万法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心若着境,心即是妄。今既无境,何妄之有?乃真心独照,不碍于道,即古人夺境不夺人也。故有语云:上园花已谢,车马尚骈阗。又云:三千剑客今何在,独许庄周定太平。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编者注: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数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奉千金赐庄子上说,庄子呈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文王受谏,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见《庄子说剑》)
五曰泯心泯境。谓做功夫时,先空寂外境,次灭内心。既内外心境俱寂,毕竟妄从何有?故灌溪云: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净裸裸,赤洒洒。即祖师人境两俱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又云:人牛俱不见,正是月明时。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六曰存境存心。谓做功夫时,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时心境相对,则心不取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于道无碍。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祖师人境俱不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又云:山花千万朵,游子不知归。此是存境存心,灭妄功夫也。
七曰内外全体。谓做功夫时,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身外器,一切诸法同真心体,湛然虚明,无一毫异,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于何处得妄心来?所以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此是内外全体灭妄功夫也。
八曰内外全用。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身心器界诸法,及一切动用施为,悉观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么处安着?故《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志公《十二时歌》云:平旦寅,狂机内隐道人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此是内外全用息妄功夫也。
九曰即体即用。谓做功夫时,虽冥合真体,一味空寂,而于中内隐灵明,乃体即用也。灵明中内隐空寂,用即体也。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既寂寂中不容无记,惺惺中不用乱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体即用,灭妄功夫也。
十曰透出体用。谓做功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方八面,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处得起?古人云:通身无缝罅,上下忒团栾。是乃透出体用灭妄功夫也。
已上十种做功夫法不须全用,但得一门功夫成就,其妄自灭,真心即现。随根宿习,曾与何法有缘即便习之。此之功夫乃无功之功,非有心功力也。此个休歇妄心法门最紧要故,偏多说无文繁也。
八、真心四仪
或曰:前说息妄,未审但只坐习,亦通行住等耶?
曰:经论多说坐习,所以易成故。亦通行住等,久渐成纯熟故。《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收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纯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据此则通四仪也。
《圆觉经》云: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此初习也。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据此亦通四仪耳。
总论功力,坐尚不能息心,况行住等,岂能入道耶?若是用得纯熟的人,千圣兴来惊不起,万般魔妖不回顾,岂况行住坐中不能做功夫也。如人欲仇恨于人,乃至行住坐卧、饮食动用,一切时中不能忘了。欲爱乐于人,亦复如是。且憎爱有心中事,尚于有心中容得,今做功夫是无心事,又何疑四仪中不常现前耶?只恐不信不为,若为若信,则威仪中道必不失也。
九、真心所在
或曰:息妄心而真心现矣,然则真心体用,今在何处?
曰:真心妙体遍一切处。永嘉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经云: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大法眼云:处处菩提路,头头功德林。此即是体所在也。
真心妙用,随感随现,如谷应声。法灯云:今古应无坠,分明在目前,片云生晚谷,孤鹤下遥天。所以魏府老华严云:佛法在日用处,在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故知体则遍一切处,悉能起用,但因缘有无不定故,妙用不定耳,非无妙用也。修心之人,欲入无为海,度诸生死,莫迷真心体用所在也。
十、真心出生死
或曰:尝闻见性之人出离生死,然往昔诸祖是见性人,皆有生有死,今现见世间修道之人有生死事,如何云出生死耶?
曰:生死本无,妄计为有。如人病眼见空中花,或无病人说无空花,病者不信。目病若无,空花自灭,方信花无。只花未灭,其花亦空,但病者妄执为花,非体实有也。如人妄认生死为有,或无生死人告云:本无生死。彼人一朝妄息,生死自除,方知生死本来是无。只生死未息时,亦非实有,以妄认生死有故。
经云: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乃至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据此经文,信知达悟圆觉真心,本无生死,今知无生死而不能脱生死者,功夫不到故也。故教中说,庵婆女问文殊云:明知生是不生之法,为甚么被生死之所流?文殊云:其力未充故。
后有进山主,问修山主云:明知生是不生之法,为甚么却被生死之所流?修云:笋毕竟成竹去,如今作篾使得么?所以知无生死,不如体无生死;体无生死,不如契无生死;契无生死,不如用无生死。今人尚不知无生死,况体无生死、契无生死、用无生死耶?故认生死者不信无生死法,不亦宜乎?
十一、真心正助
或曰:如前息妄,真心现前,且如妄未息时,但只歇妄做无心功夫,更有别法可对治诸妄耶?
曰:正助不同也。以无心息妄为正,以习众善为助。譬如明镜为尘所覆,虽以手力揩拭,要须妙药磨,莹光始现也。尘垢,烦恼也;手力,无心功也;磨药,众善也;镜光,真心也。《起信论》云: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集一切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一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也?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如是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习,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据此所论,以休歇妄心为正,修诸善法为助。若修善时,与无心相应,不取着因果。若取因果,便落凡夫人天报中,难证真如,不脱生死。若与无心相应,乃是证真如方便、脱生死之要术,兼得广大福德。《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今见世人有参学者,才知有个本来佛性,乃便自恃天真,不习众善,岂只于真心不达,亦乃翻成懈怠,恶道尚不能免,况脱生死?此见大错也。
十二、真心功德
或曰:有心修因,不疑功德矣;无心修因,功德何来?
答曰:有心修因,得有为果;无心为因,显性功德。此诸功德,本来自具,妄覆不显,今既妄除,功德现前。故永嘉云: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乃是体中自具性功德也。古颂: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故知无心功德大于有心也。
洪州水潦和尚参马祖,问:如何是西来的意?被马祖一踏踏倒,忽然发悟,起来抚掌大笑云: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一时识得根源去。乃作礼而退。
据此,则功德不从外来,本自具足也。四祖谓懒融禅师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功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据祖师语:无心功德甚多。但好事相功德者,于无心功德自不生信耳。
十三、真心验功
或曰:真心现前,如何知是真心成熟无碍也?
答曰:学道之人,已得真心现前时,但习气未除,若遇熟境,有时失念。如牧牛,虽调到牵拽随顺处,犹不敢放了鞭绳,直待心调步稳,赶趁入苗稼中不伤苗稼,方敢撒手也,到此地步,便不用牧童鞭绳,自然无伤苗稼。如道人得真心后,先且用功保养,有大力用方可利生。
若验此真心时,先将平生所爱的境,时时想在面前。如依前起憎爱心,则道心未熟;若不生憎爱心,是道心熟也。虽然如此成熟,犹未是自然不起憎爱。又再验心,若遇憎爱境时,特然起憎爱心,令取憎爱境界,若心不起,是心无碍。如露地白牛,不伤苗稼也。
古有呵佛骂祖者,是与此心相应。今见才入宗门,未知道之远近,便学呵佛骂祖者,太早计也。
十四、真心无知
或曰:真心与妄心对境时,如何辨别真妄耶?
答曰:妄心对境有知,而知于顺违境起贪嗔心,又于中容境起痴心也。既于境上起贪嗔痴三毒,足见是妄心也。祖师云:逆顺相争是为心病。故知对于可不可者,是妄心也。若真心者,无知而知,平怀圆照,故异于草木;不生憎爱,故异于妄心。即对境虚明,不憎不爱,无知而知者真心。故《肇论》云: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乃至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是以无知即知,无以言异于圣人心也。
又妄心在有着有,在无着无,常在二边,不知中道。永嘉云: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认贼将为子。若是真心居有无,而不落有无,常处中道故。祖师云:不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肇论》云:是以圣人处有不有,居无不无。虽不取于有无,然不舍于有无,所以和光尘劳,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怕尔而来。恬淡无为而无不为。此说圣人垂手为人,周旋五趣,接化众生,虽往来而无往来相。妄心不尔,故真心妄心不同也。又真心乃平常心也,妄心乃不平常心也。
或曰:何名平常心也?
答曰:人人具有一点灵明,湛若虚空,遍一切处。对俗事假名理性,对妄识权号真心。无分毫分别,遇缘不昧,无一念取舍,触物皆周,不逐万境迁移。设使随流得妙,不离当处湛然,觅即知君不见,乃真心也。
或曰:何名不平常心耶?
答曰:境有圣与凡,境有染与净,境有断与常,境有理与事,境有生与灭,境有动与静,境有去与来,境有好与丑,境有善与恶,境有因与果……细论则万别千差,今乃且举十对,皆名不平常境也。
心随此不平常境而生,不平常境而灭。不平常境心,对前平常真心,所以名不平常妄心也。真心本具,不随不平常境生起种种差别,所以名平常真心也。
或曰:真心平常,无诸异因,奈何佛说因果善恶报应乎?
答曰:妄心逐种种境,不了种种境,遂起种种心。佛说种种因果法,治伏种种妄心,须立因果也。若此真心不逐种种境,由是不起种种心,佛即不说种种法,何有因果也?
或曰:真心平常不生耶?
答曰:真心有时施用,非逐境生,但妙用游戏,不昧因果耳。
十五、真心所往
或曰:未达真心人,由迷真心故,作善恶因。由作善因故,生善道中;由作恶因故,入恶道中。逐业受生,其理不疑。若达真心人,妄情歇尽,契证真心,无善恶因,一灵身后何所依托耶?
答曰:莫谓有依托者胜无依托耶。又莫将无依托者,同人间飘零之荡子,似鬼趣无主之孤魂,特为此问求有依托耳。
或曰:然。
答曰:达性则不然也。一切众生迷觉性故,妄情爱念,结业为因,生六趣中,受善恶报。假如天业为因,只得天果,除合生处,余并不得受用。诸趣皆尔,既从其业故,合生处为乐,不生处为非乐。以合生处为自己依托,不生处为他人依托。所以有妄情则有妄因,有妄因则有妄果,有妄果则有依托,有依托则分彼此,分彼此则有可不可也。
今达真心,契无生灭之觉性,起无生灭之妙用。妙体真常,本无生灭,妙用随缘,似有生灭。然从体生用,用即是体,何生灭之可有?达人即证真体,其生灭何干涉耶?如水以湿性为体,波浪为用,湿性元无生灭故,波中湿性何生灭耶?然波离湿性别无,故波亦无生灭。所以古人云:尽大地是沙门一双正眼,尽大地是个伽蓝。尽是悟理人安身立命处。
既达真心,四生六道一时消殒,山河大地悉是真心,不可离此真心之外别有依托处也。既无三界妄因,必无六趣妄果,妄果既无,说甚依托?必无彼此,既无彼此,则何可不可也?即十方世界唯一真心,全身受用,无别依托,又于示现门中随意往生,而无障碍。
故《传灯》云:温操尚书问圭峰曰:悟理之人一期寿终,何所依托?圭峰曰:一切众生无不具有灵明觉性,与佛无殊。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但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则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此即前真心身后所往者也。
真心直说(终)
重刻《真心直说》序
夫《真心直说》者,佛佛授手,祖祖相传,更无别法也。心者,人人之本源,诸佛之觉性。一切万法,尽在一心之内,八万四千法门从此而出。悟此心者,凡圣交参;迷此心者,生死无际。
心随事转,事随理彰,事理融和,名直说者矣。今比丘净林,宿生庆幸,得遇斯文,发心重新刊梓流通,命予为序,以冠篇首。予才陋语拙,学问之浅,无足以发明其深奥,略序《真心直说》以塞其请耳。
时 成化己丑年五月端阳日 后学文定序
黄龙死心禅师小参
诸上座,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尔诸人要参禅么,须是放下着。放下个甚么,放下个四大五蕴,放下无量劫来许多业识,向自己脚跟下。推穷看,是甚么道理?
推来推去,忽然心华发明,照十方剎。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便能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岂不畅快平生!
莫只管册子上念言念语,讨禅讨道。禅道不在册子上,纵饶念得一大藏教诸子百家,也只是闲言语,临死之时,总用不着。
出《禅关策进》
达摩祖师论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