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3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11-23 22:01
標題: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3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这是三十七道品里的第四科。「根」有两个意思,都是从比喻上来的。譬如草木有了根,根是有能生的意思,有能成长,继续不断成长的意思,在古德批注就是有能够保持的意思。能生长,能保持,所以叫它做根。一共有五条,就是「信、进、念、定、慧」。下面讲「五力」,名称完全相同,先有根而后才有力。力是长成它就产生力量,没有长成的时候我们称作根。这五种非常重要,佛在《弥陀经》里面告诉我们,西方世界的人,无论从哪个世界去往生的,无论他是什么样的品位,从下下品到上上品,这五根都要修,五根、五力都不能够缺少。那边要修学这个法门,可见这个法门是非常的深广。
  「信」,大师跟我们说得很简单,也很清楚,这是指示我们的原则,「信正道及助道法」。这个地方就是邪正的问题了,怎样才叫做正道法,才是正道?佛为我们说了许多的经论法门,可以说都是正道,都是正确修行的方法,可是不一定能够适合每一个人。就好像我们到这个药店,你看到几百种、几千种的药物,我们都可以说那是良药。可是这些药不见得适合于我们用,用对了症,那就药到病除,这病马上就好了。如果这个药用错,不但这个病不能好,可能还要加重。这个常识我们懂。药,统统是良药,佛法皆是正法,我们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根性,我们害病的人,佛的药方,药太多太多了,绝对不是叫我们统统都要吃的,不是的;也就是说,所有一切佛法,不是叫我们统统都要学的。所以古德常常提示我们,「选择法门,一门深入」,这个就对了。至于广学多闻,那是为别人的事情,不是为自己。好像这个药治自己的病,只选择几种。可是你要想做一个大夫,做一个医生,要医一切人的病,那你是样样都要懂,样样都要内行。你开出处方是给别人吃的,不是给自己吃的,这些都必须要搞清楚。我自己要成就,那是一门深入,我要帮助别人,那要观机,为他抉择法门,这是首先我们要明了的。
  以净宗来说,这是单一修净土,求生弥陀净土的人,他的「正道」就是「信、愿、持名」。蕅益大师在本经特别为我们提示的信、愿、持名,这是正道。三经,或者是净土五经一论当中,教给我们许多断恶修善的方法,譬如《观经》讲的「三福」,那都是属于助道,就是此地讲的「助道法」。能够帮助我们成就一心不乱,帮助我们得念佛三昧,这些都是属于助道法。我们对于这些能够深信不疑,你这个信就有根了。如果我们对于这个法门虽然听到见到,生欢喜心,还没有下定决心要专修这个法门,我们这个信就没有根。信,我也相信;修,我也在修,但是不认真,不是真正在修,甚至于还修学其它的一些法门。像一般我们常常听到的「禅净双修」;或者是「密净双修」,又学密又念佛;还有「密净禅三修」,这些不能说他没有信,他这个信没有根,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看得出来。信有了根它才起作用,没有根它就不起作用。
  因为信有根,就带起了「精进」。信有根,他真信!真信,他一定真修,精进就是真修。诸位要记住这个名词,「进」是进步,没有后退,「精」是精纯,可见得他这个求进步是纯一、专进。在大乘佛法里面,凡是这样的态度去修学,几乎没有不成功的。凡是修行不成功,纵然他很努力,很好学,很勤奋,这是进,但是他不精;也就是说他不专,他是杂进,他学得很杂,学得很多,学得很乱,这样力量就分散掉了。无论他怎样努力,他的心思是散乱的,他的精神不能集中,这一点我们也要特别注意。说实在的话,信、进之没有根,如果我们追溯它的根本原因,还是缺少前面三科十二条的基础。五根是从前面三科基础奠定下来的,没有前面三科良好的基础,哪里会有根?因此我们要很冷静细心的去反省,我们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心力不能集中,精神散乱,要想真正达到身心清净,功夫得力,就不能不细细的去研究前面的三科,要认真去学习,从这个地方扎根,然后自然就能够「勤求不息」。「勤」是勤奋,「求」是求学;会不疲倦,不懈怠。因为他在学习当中能得欢喜,法喜充满,能生智慧。有法喜,有智慧,他就不疲不厌了。他学习时能提起精神,对于正道跟助道法都能够勇猛精进,这个叫做「精进根」。
  「念根」,「念正道及诸助道法」,到完全没有杂念,这个念才叫做有根。我们念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常念佛的教诲,念佛的教诲这是助道的善法。二六时中常常念这个名号,这是念正道法。念正道、助道,如果还有其它杂念掺杂在里面,我们这个念就没有力。必须其它闲杂的妄念统统都没有了,这个念就有力量,就产生力量。产生力量,当然就有感应道交。境界,我们一般讲,年年不同,月月不同,这境界不一样,境界是愈来愈好。你要问,到底什么境界?我们简单笼统说一说,烦恼少了,妄念少了,这个心一天比一天清净,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这就是相应的境界。这是自己能够感触得到的。即使读经,以这个例子来说,从前念这个经含糊笼统,不甚明了,现在比从前明白多了,这就是好境界。所以我们虽然常念一部经,年年月月对这个经典的理解不相同。如果完全是相同的,这个念久就会念烦了,念厌了,还有什么好念的,没有意思!愈念愈发现里面的意思愈不一样,那才叫真正有味道。所以这一部经,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无量劫中你念不厌的,念不倦的。为什么?它有无量义,无量的奥秘,无量的法味,让你细细去品尝。你功夫愈深,你发觉的愈深,你体会的愈广。经亦如是,蕅益大师的《要解》意思亦如是,真正是不可思议!不像现代人所写的文章,看一遍之后决定不想去看第二遍。为什么?那个味道没有了,一尝就完了,没有这么深、这么浓厚。所以我们这个念有了根,就尝到法味,这是很重要的。
  第四是「定」。五根,跟诸位说,后后深于前前,就是愈是后面意思愈深,包括前面。诸位想想,没有信,哪来的精进?所以精进一定里头有信。没有精进,决定就没有念,这个念是从精进里头得来的,所以念就包括精进。念的功夫深了,这才得定,所以定包括念,念不包括定。换句话说,前面一个是因,后面一个是果,因果相生,它是循环的。最后一个是「慧」,慧又变成信,底下五力里头的信力。所以它是循环的,像个轮一样循环的。菩萨位上都要遵守这个法则去修学,菩萨位一直到等觉,等觉都离不开这个原则,五根、五力不断的在增长。
  「定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正道、助道同样的重要,莲池大师他是把「信愿持名」看作是正道,也是助道。正助双修都是信愿持名,这是他老人家所说的。其它的祖师大德,有将《观经》里面的「观想、观像」看作助道。这些开示,可以说都是对于善根非常深厚的学净土的人说的,对他们讲有很大的利益。但是对我们来讲利益不大,这就是说,这个药用在我们身上不太适合,不是完全对症,我们的妄想、杂念太多,对这个法门还没有认识清楚,还在那里犹豫不决,莲池大师这个方子对我们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懂得自己现前身心的状况,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成就我们的信愿,这就是五经里面的教诲,我们不能不留意。特别是《观经》三福,《要解》蕅益大师跟我们讲的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对我们现前来讲非常有用,确实是对症下药。我们依这个方法来修行,确实能帮助我们建立这五根,所以我们的心一定要收在这上。
  至于有一些人,你们接触的人很多,朋友当中都有学佛的,有些人觉得你现在念阿弥陀佛修净土,专念《无量寿经》,这个不够,专念一部经怎么行?不够,还得劝你去念《华严经》,去念《法华经》,去念《金刚经》,念一大堆,以为念多了才管用,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不但你们听到,我听到的更多。黄念祖老居士教人跟我教人,我们两个方法不一样,我教人专,一部经深入。黄老居士教人不像我这样的,他还指定十几、二十种经论,叫你修学的。他知道我教学的方法,也感觉到很奇怪,为什么专修一样?我有我的道理。因为我看到许多念佛往生的,这个往生不是普通往生,是没有生病,预知时至,晓得自己哪一天走,而且都是站着走的,坐着走的,问问这些人,他到底念的什么经?很多一生当中一部经都没有念过,就念一句阿弥陀佛。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专,一句阿弥陀佛可以能够预知时至,站着往生,一部经怎么不行?决定行。可见得这个事情真的要精进,多了就不精,多了就乱进,就杂进,那个不能成功。
  我在讲席当中也给同修们做了多次的报告,我们看这些浩如烟海的佛法,怎么会不羡慕,怎么会不动心?这一羡慕就迷了,一动心就乱了。所以我常讲佛法是迷宫,学佛的人不能不当心,不能不留意。不是释迦牟尼佛搞这个东西故意来叫你上当,来骗你的,不是的。释迦牟尼佛是普度众生,不是度你一个人的,度你一个人,他指你一条路,我们一定要明白。就好像刚才我讲的这个比喻一样,医生开的药店各种药品都有,不是给你一个人吃的。你害病他给你诊断,不过在里面取个一、两种而已,治你的病。佛法大海亦复如是,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何况大乘经论常说,一经通就一切经通。这一切经我们要不要学?不要学。我这一样学通了,那一切都通了,我何必惹麻烦!这不是理论,这是事实。
  在中国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我们看他的传记,他一部经也没有学过,不但没有学过,一部经都没有念过。《坛经》第一篇里面叙说他的传记,记载得很清楚,他不认识字,他是一个砍柴的樵夫。他是卖柴,偶然的柴卖掉之后,出来的时候听到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大概念的声音很大,古时候人念书,摇头晃脑念得很自在。他在窗外听,听了一段之后他就开悟,经的意思他就明白了。念的人还不明白,他在旁边听的人听明白了。这是一回什么事情?在佛法里面讲,他这一生虽然没有学过,不认识字,过去生中的基础深厚,这一听,一接触,他就明了,这是过去生中宿根深厚,这一生当中心地清净。这个非常重要。我们读东西,听东西,为什么不能够了解它的意思?我们的心是混浊的,心是乱的。他心清净,宿根深厚,所以一听就开悟。这才到黄梅去求法,见了五祖之后,五祖也没教他,这见面一问之后,五祖就打发他到碓房去破柴舂米,在道场里做苦工。那个时候黄梅弟子有三千多人,每天吃饭,烧的柴火是要人去劈,去砍柴,米要人去舂,很辛苦的工作,他做了八个月。在黄梅八个月没有听一次经,跟老和尚也没有见过一次面,就是进山门见过一次面,八个月没见面。
  老和尚就要传法了。神秀做了一首偈子,他听了之后把它改了,这么一个因缘,老和尚衣钵传给他。半夜跟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恍然开悟,底下就不要讲了,就没有了。这就是说他一切都通达了,那个时候他二十四岁,五祖传衣钵给他是二十四岁。五祖这些学生很多,传给他,人不服气,还是有找麻烦的。所以五祖指点他,让他夜晚偷偷的离开,告诉他要避难。就在避难途径当中,他遇到无尽藏比丘尼,这是在同一年的时候,在曹侯村遇到无尽藏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受持《涅盘经》,《涅盘经》的分量很多,《涅盘经》在中国也有几种不同的译本,最少的是三十六卷,多的是四十卷,分量远远的超过《法华经》。无尽藏比丘尼向他请教,他说:「我不认识字,你把这个经念给我听。」无尽藏就念,念完他就给她讲,无尽藏比丘尼也开悟了。后来追的人追到了,他又逃难,逃到猎人队里面躲了十五年,风波平息之后他才出来。
  诸位想想,五祖忍大师没有跟他讲过《涅盘经》,他能够在那里,以几个月的时间给无尽藏比丘尼讲一部《涅盘经》。在曹溪类似这个事情更多了。《坛经》里面记载的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部。《法华经》的分量有七卷之多,一天念一遍,三千遍差不多是十年。念了十年没开悟,到曹溪去请教六祖,六祖就跟他说:「《法华经》我没有听过,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一共二十八品,他念了两品,第二品就是「方便品」,念到第二品,他就告诉法达禅师说:可以了,不要念了,这个经文我完全明了了。把《法华经》大意给他讲解,法达一听也开悟了。这岂不是一样通了,一切都通了吗?我们何必还要找麻烦!所以我们真正体会到精进两个字的重要,「专精」。甚至于这一句佛号,经都不要念,就这一句佛号,你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定慧都现前了。定现前,绝对不为外境所动。慧现前,世出世间法一切通达,就像惠能大师一样,眼睛一看就明了,耳朵一听就通达,还要费那么多的时间去学习吗?那就是其笨无比,聪明人不干那个笨事情。所以一门深入,你这一样通了,其它东西决定是触类旁通。
  我讲经也差不多快四十年了,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学的不算多,但是也不是太少,大大小小的经论也学了三十多种,但是三十多种是统统都学了,老师教学,我们都在教室里面听课。我真正用功的是在五部经,所以我在广学里头我有专精,我的精神力量用在一点上。同一个阶段,我不会学两样东西,老师可能在同一个时期教两样、教三样,我都去听,但是我专学一样。像《华严经》八十卷,我到台中听老师讲经,我只听一卷,第一卷听完了,我就不听了。因为那一部《华严经》我也会讲了。《法华经》,我讲过《法华经》大意,《法华经》我没学过。《地藏经》讲了很多遍,《地藏经》没学过。禅宗里面的经典,像《金刚经》,我学过《心经》,没有学过《金刚经》,《金刚经》我讲了好多遍。永嘉禅师的《禅宗集》、《证道歌》、《信心铭》、《大珠和尚语录》,过去都讲过很多遍,这我没学过。我是从我自己修学这么多年体验当中,知道一门深入,真正深入,纵然没有学过的东西摆在面前,也没有困难。所以无需要用那么多精神,用那么多的时间,把自己力量分散掉了,那叫真正可惜,你所学得的是皮毛,你一门深入你能够得到它的精髓。所以佛法确实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通达,一切法门都在其中;何况《弥陀经》跟《无量寿经》,真正是不可思议的大经,它的分量不多,但是它的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一切经论、一切法门,都不能超越它的范围。所以在这种经论里头一门深入,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哪有不通达的道理!这是我跟一般人教学方法不相同的所在。这是说明用最少的时间,真正得到定慧,真正通达事理。一定要专要精,这就是要把心定在这个法门上,「相应不散」。
  「慧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这就是说以真实的智慧,这点难,是真难。为什么?凡夫哪有智慧?凡夫有聪明,聪明不是智慧。聪明是什么?是从意识里面所生的。分别、研究、辨别,都是心意识起的作用。智慧是要离心意识,不用心意识那就是智慧。我们今天起心动念都是心意识。所以诸位要晓得,慧是从定生的,没有定哪来的慧!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所以三无漏学里头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没有定,是决定没有智慧的,心地愈清净,智慧就愈能够现前。唯有真正的智慧能够解决问题,世出世间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聪明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但有的时候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应用不恰当的话,把问题还搞复杂了。所以定就非常重要了。有定当然就有慧,智慧现前,它对于正道及助道法,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文里面特别为我们提出,叫我们要用「四念处观」,这句话简单的说,就是要有正确的宇宙人生观,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怎么会有错误!
  『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
  「五力者」,前面只是有根,有根就能修了;有力,那是你修行有了功夫。「信根增长」,像树一样,树苗的时候还没有力,只能说它是根。为什么?大风吹的时候,它抵挡不住。像我们种这个树苗,旁边还要用柱子来帮助它,扶持它。到它长成,它就有力量,风吹不动了,它有力量。用这个来做比喻。「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诸位要记住,五力是从五根变出来的,五力到真正智慧现前,这个真智慧就将信根产生力量,这个信里头有真实的智慧。这个时候真正的能信,《观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原理,讲的真理,真实的事,「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就是这两句经文,我们真正相信。你对于这个完全肯定,能够接受,能够相信不疑惑;换句话说,你就相信你这一生念佛决定能成佛。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讲信,讲了六个。第一个就是「信自」,自己要有真正的信心。西方世界从哪里来的?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所谓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是我们心性变现出来的,不是从别的地方来的。我们眼前娑婆世界,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依报、正报没有离开心性,要是套一句宗教里面所讲的,心性才真正是造物主,造宇宙万物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禅家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什么叫佛?见性就叫佛,就叫成佛。禅是用参究的方法,我们是用念佛的方法,我们念到事一心不乱,是断烦恼;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见性,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一定要相信。这样一来,对于我们能不能往生,能不能一生成佛,这个疑惑就断掉了;甚至于我刚才所说的,能不能通达一切法门,这个疑惑都消除掉了。这是信根成长有了力量。
  「破诸邪信」,这个地方的邪信,包括佛教以外一切的信仰,甚至于包括佛法里面某一部分的,像小乘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要从比较上来说,跟大乘圆实法门来比,它们都是邪,都不是正。如果再向上提升,提到绝对的这个标准,可以说只有念佛信愿持名是正中之正。其它大乘法门是正中之偏,不是正中正,正中正唯独这一门,所以善导大师讲:「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就是这个道理,这才是第一纯正。「及破烦恼」,疑惑、邪信能破,烦恼当然就更容易了。我们常讲断烦恼,到你信根有力量,你的烦恼就没有了。今天我们烦恼重重,不但是没有信力,连信根也没有,所以烦恼难怪这么多。
  「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在大乘佛法里面,大乘菩萨的善根就是「精进」。我们世间人的善根,佛说有三种,世间所有一切善法从这三个根生出来的,就是「无贪、无瞋、无痴」,就是心里面没有贪瞋痴,所以叫三善根。世间六道里面所有一切善法,从这三个根里面生的。大乘菩萨的善根就是一个精进,可见得精进实在不容易。一般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容易懈怠,容易疲倦,容易退转,所以他很难成就。出世间法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有几个?为什么修行不成就?懈怠退转,这是很大的一个因素。纵然他的理论正确、方法没有错误,但是懈怠退转叫他不能成就。必须精进有了力量,出世间的大事能够精进不退,世间这些小事没有一样不成就的。我们常常怪自己功夫不得力,学佛学了这么久,一点好处都没有得到,实在没有去找这个原因,大家仔细找一找,恐怕绝大多数都是因循、马虎、懈怠,没有认真努力去做。就以念佛来说,很多同修来跟我说,我念佛已经念了两、三年,烦恼还是这么多。为什么说这一句佛号可以断烦恼,我为什么断不掉?他来问我,我告诉他,你功夫不到家;换句话说,佛是念了,功夫不够。有些同学他想想有道理,确实是功夫不够,功夫真的要够的话,决定你的烦恼少。
  印光大师在《文钞》就说了好几次,他举一个例子说,真正念佛人,我们初念佛的时候,一面念佛会一面有妄念起来,不是我们打妄想,妄念自然起来,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所以大家有这个现象,不要奇怪,也不要害怕,也不要忧虑,晓得这是平常的现象,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现象。有些人说,我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妄念,愈念愈多。那是你的错觉,你不念佛的时候,你没有注意,妄念那么多没有注意到,这一念佛的时候就发现了。不念佛的时候没有,愈念愈多,不是这样的,你完全搞错了;是念的时候发现有这么多。妄想随它起来,我们要把力量集中在佛号上;换句话说,注意在佛号上,不要理会这些妄念。它起它的,不管起什么念头都不要去理会,注意佛号。功夫用久了,得力了,妄念自然就少了,从妄念可以能够测验自己的功夫。印祖说,平常人,普通的一个人,大概在一支香里面还有三、五个念头,一支香通常是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里面还有三、五个妄念,这个功夫就算相当好了,很用功的人。要念多久?要念三年。真念才行,不认真的念,三十年也不行。我们念佛同修,有些老同修念过三十多年的,不要说一支香,大概念个五分钟里面就不只五个妄念。所以要真用功,要真实的去念,念上三年,一支香里头还有三、五个妄念。可见得那就不碍事了,妄念少了,少得太多了,这就是功夫逐渐得力,心地逐渐清净。心一清净,无论看事看理,都清楚,都比以往要明白。这是好现象,智慧增长,烦恼轻了。
  我们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明白的人,一定是把求生净土当作我们这一生第一桩大事,没有比这个事情更重要了。没有饭吃不重要,没有衣服穿不重要,没有工作不重要,不念佛那就不得了。能有这样的见解,有这样的认识,他这个精进才能够相应,懈怠、疲厌自自然然就消除了。为什么?他念念相应,正所谓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用不着忧虑,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变化太大,苦难太多了,这是眼前的事实。这些苦难是不是我们忧虑就能解决?不是。忧虑不能解决,要用智慧去解决,要用真实的修持去解决,这是正确的,这是正理。一切妄想、执着、计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何必把这个时间、精神浪费在这个地方。办出世大事,这是世间第一等聪明人,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尤其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时代给我们是很好的增上缘,让我们尝到人生的艰苦,离苦得乐正是这一生的时候。
  「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邪念,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我们对于一切法,想错了,看错了,这都叫做邪念。不但我们对于日常生活当中,世间法里面许多想法、看法是错误的,乃至于对于佛法,也会有同样的弊病发生,这些对我们的修学会产生很大的障碍,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念根得力,正念现前,一切邪念,错误的想法、看法自然没有了。这个在修持上,我们净宗这个法门,比起其它法门实在说是要殊胜。因为这个法门简单,愈简单就愈容易得力,太复杂了,得力就很难,愈简单愈容易得力,愈简单愈容易成就。不要认为简单,恐怕功夫不是很高明的,你要是这样想法,这叫邪念,你错了。一心专持弥陀名号,一心专求往生净土,这是「念」有力了。诸位要记住,一心就有力量,二心力量就分散,三心、四心,这个力量就没有了。所以一定要一心专念,一心专修,其它的妄念自然就不生。我现在智慧没有现前,这个定慧没有成就,智能没有现前,其它一切,它是正也好,是邪也好,我一概都不理会。为什么?与我不相干。我已经选定「信愿持名」,其它的,你说邪也好,说正也好,我暂时都放在旁边,等我念佛到三昧现前,一心不乱念到了,我再回头一看就明了,现在不必去费这些心,这就对了。所以现在是邪是正,我们一律恭敬,我坚固坚守自己的法门,不为他们所动摇,不为他们所扰乱,就行了,这个很重要。「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这句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就是信愿持名,也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真正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我们这样做,那就成就了。
  「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定能破烦恼,此地的「乱想」就是烦恼。乱想指的是什么?贪爱、瞋恚、愚痴,愚痴是邪正颠倒、不辨是非,傲慢,对于圣贤的教诲怀疑。所谓贪、瞋、痴、慢、疑,这是五大类错误的思想,这是属于烦恼,定能破烦恼。心定,这些念头不生了,这个念头一生,定就没有了。「发诸事理禅定」,事跟理就把一切法统统包括了,不但包括一切佛法,同时也包括一切世间法。一切法,不外乎一个是事,一个是理。理明白了,理得心安,事也明白了。事跟理各有难处,理复杂,事同样的复杂,理跟事复杂的程度决定是相等的,有一事必有一理,有一理必有一事,决定没有理外之事,也不可能有事外之理,这都是我们要清楚,要明白的。
  「禅定」怎么讲?禅是外面不执着,「定」是我里面不动心,就叫禅定。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无论是见到或者是听到什么道理,外面都不执着,外不着相,内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不起心、不动念,里面有定,这叫禅定。这个甚深禅定,是因为所有一切事理你都能够通达明了,你有正慧去观察,禅宗的名词叫「观照」、「照见」。不是去思惟,不是去想象,不是去研究,研究是用意识,不是真智慧,所以佛门里面叫参究,不叫研究。参究跟研究不一样,研究用意识,用我们的思惟、想象来猜测,来推理,那叫研究。参究不用这个,离心意识参。如果用心意识那就叫研究,离开心意识就叫参究。心意识是法相的名词,这是佛法理论通一切宗派法门,是佛法共同的理论。简单的说,这个心,它的功能就是印象。我们见一个人,听一句话,会落个印象。这个印象落在哪里?就落在心里头。「心」是第八识,「意」是执着,「识」是分别;换句话说,离心意识就是离开分别、离开识,不分别;不执着,不执着是离意;不落印象,那叫参究。如果里面有心意识,叫研究。研究是世间法,参究才超越世间。所以佛法叫参,不叫你研究。这就是禅定,「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遮」是止,是遮止,是止息,就是息灭的意思。「通别诸惑」,惑是迷惑。迷惑里面,见思惑是「通」,菩萨、二乘、凡夫统统都有的。「别」是讲尘沙、无明,尘沙、无明叫做别惑,因为它是菩萨所断的,在菩萨位上所断的,见思,菩萨已经没有了。通别是这样说法的。简单来说,就是见思、尘沙、无明,所有一切迷惑总不外乎这三大类。这三大类才变现出无量无边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乃至于不同苦乐的果报。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发真无漏就是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现前,这叫慧有力了,慧才有力量。
  五根、五力,是一切修行人,从小乘初果一直到大乘等觉菩萨,都不能够离开这个修学的原则。这个地方是讲原则、讲原理,修学在应用的时候,那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功夫用在实际的生活里面。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