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阿弥陀经要解(第十四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11-18 17:09
標題: 阿弥陀经要解(第十四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景美华藏图书馆阿弥陀经要解讲记60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四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1-004-0014



  解【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

  这是解释「我闻」。大师先从体性上来说,本性真体就是『实相』,「实相」里面是无我也无不我。意思就是说,我与非我都加不上,为什么加不上?因为说一个我就有一个无我,换句话说,那是属于相对的,或者我们讲对待的,是对待的。实相不是对待法,也就是说它不是相对法。这个地方很难讲,也不容易体会,我们要说一个绝对,你看,绝对还是属于相对的,绝对的对面是相对。真正的绝待那就是经上所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真正的绝对,也就是说与实相相应。不但言语说不出来,就是连思惟想象也达不到,这个境界是真实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其实说个本来无一物就已经是多余的,就已经是多事了,连本来无一物也没有。

  可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如果要离世间法了,给诸位说,佛法也不能够建立。佛法与世间法实际上说是不二的,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看到很多。觉悟了,一切法都叫做佛法;迷了,是一切法就叫做世间法。「法」没有两样,人有迷悟,所以建立两个名词,建立两个名相,并不是一切法里面真的有出世、有入世,法里面没有,这是迷悟不同而建立的名相。

  名相是属于假名,假名不能破坏,为什么不能破坏?假名有用,对迷的人有用,对悟的人也有用。迷的人要是离开假名,那就天下大乱,所以必须要以假名来维持世间相,也就是维持世间的秩序。出世间的佛与菩萨『不坏假名』,因为用这些假名可以令一切众生觉悟,可以令一切众生循着假名修行证果,所以假名很有用处,「不坏」的意思在此地。因此阿难尊者也随顺世间称『我』,这是诸位一定要晓得的。不但阿难随顺世间称「我」,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乃至于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哪一个不随顺世间而称我?这是觉悟的人称我、迷惑的人也称我。迷人称我与悟人称我不同的地方在哪里?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迷人称我里面有分别执着,悟了的人称我,不但没有执着,连分别也没有,这就是迷悟不同的样子。

  我们讲迷悟之相,明白这个道理,诸佛菩萨在一切法里面都没有分别执着,所以这一切法就叫做实相。迷人在一切法里面起了念头,起了分别的念头、执着的念头,我们叫这个一切法叫妄相,叫虚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相是指什么?指它分别执着的相,不是指外面境界相,是指他分别执着的相,这在唯识里面讲的。像上一次我给诸位提到过,七转识与五十一心所的相分,那个相是虚妄相,不是真的。我们现在的境界相是阿赖耶的相分,这是真的实相。实相,「凡所有相,皆是实相」。拿唯识学来说,本质相是实相,阿赖耶的相分是真如本性的相分,是实相。由此可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跟「凡所有相,皆是实相」是一个意思,不是两个意思。虚妄相是从本质相变现出来的,怎么变的?是分别执着变现的。离开分别执着,「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实相就是没有分别执着,这个时候「真我」就现前了。三德秘藏里面的常、乐、我、净,真我就显现出来了,法身里面有常乐我净,般若里面有常乐我净,解脱里头有常乐我净。如果不能证得三德秘藏跟四净德,我们都得不到受用,必须要亲自去证得,受用才显现。

  下面是讲『闻』。『耳根发耳识』,「耳识」就是阿赖耶的见分,在耳根门头起作用就叫做耳识。所以前五识与第八识相应,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它起麻烦是第六意识,把耳识的相分转播过去,这一转播过去之后,里面就起了分别了。第七识再从第六识转过去就变成执着了。这里面还有许多相应的心所,那这个境界是相当的复杂,这个地方暂时不谈那个,只谈阿赖耶的见分在耳根门头起作用,这个作用就是「闻」。

  『亲聆圆音』,这句是说明阿难尊者是亲自听佛说法,不是传闻。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就是「圆音」的意思。譬如这部经,蕅益大师给我们做了批注,就是《要解》,圆瑛法师又怕我们后学的人看《要解》还是看不懂,所以他又编成了《讲义》。虽然写成《讲义》了,我们每个人来看《要解讲义》,各人所得的利益有浅深程度上的不相同,这就是「一音说法,随类各解」。不但我们每一个人看到这个见解有浅深程度不同,就是自己一个人来说,去年读这个书的见解跟今年读这个书的见解又不相同。这很显然的,去年读这个书觉得浅,今年觉得比较深一点,明年再读这个书境界又不相同。年年去读,读到无量个阿僧祇劫,这个意思总是没有穷尽,佛说法,妙就妙在此地。所以这个说法就是《法华经》里面所讲的无量义。

  为什么会有无量义?它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如本性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流出来的东西是自自然然的无量义。换句话说,从阿赖耶识,从第六意识流出来的言语文字,这个意思是有止尽的、有范围的,从真如本性流出来的言语文字是无尽的,就跟真如本性一样,确实是无量义,这是我们在这么多年读诵、修学过程当中所体验到的。渐渐对于「圆音」这个味道能够领略到几分了,这是说阿难亲闻。

  底下这句是『如空印空』,这句意思比较上深。那就是说明佛是以声性流出的法语,阿难是以闻性来接受。六根的根性是清净寂灭相,所以比喻作「空」。六根的根性也是清净寂灭相,所以说是「如空印空」。这个境界是相当高的境界,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二乘的境界,也不是权教菩萨的境界。从批注里面来说,阿难是大权示现的,不是真正的小乘,真正的小乘,别说是初果了,阿难所示现的是个初果,就是四果罗汉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如空印空」这四个字,最低限度是圆教的初住菩萨、别教的初地菩萨才当得起。念佛法门里面得要证到理一心不乱,这种境界才能够现前。由此可知,阿难最低限度也是法身大士所示现的。

  圆瑛法师在这一段小注里头也注得很好,诸位可以做参考。他引用《楞严经》上一句话,「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来证实「如空印空」这一句,那真是一点都不错的。「见」是见分,就是耳识,缘就是相分,就是如来说法的真性,这两种东西全是自证分变现出来的。所谓自证分就是真如本性,所以见、相两分都是真如本性所起的作用。

  底下是给我们解释「一时」:

  解【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

  『时』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是属于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没有实质,还不如依他起的。你在《百法明门论》里面讲八识五十一心所,十一个色法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有实体,而二十四个不相应是完全虚妄的,决定没有实体,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仅仅属于一种抽象的概念,这是给我们说明,它不是一个实法。因此时间长短都是从概念当中发生的,这是每个人都有这个经验,没有事情的时候,感觉时间很长,如果工作很繁忙的时候,会感觉到时间很短。我们在童年做小孩的时候,盼望着过年,好不容易才盼着过一个年,就感觉这个时间好长。现在的概念当中,没有几天,年又到了。其实我们得问问,小孩那个时候的年跟现在成年的这个年有没有长短?没有长短,还是一年三百六十天,还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为什么那个时候感觉时间很长,现在感觉时间很短?可见得「时」没有定法,这就叫遍计所执性。这三性里是属于遍计所执性。

  底下就给我们解释了「一时」。「一时」怎么说?『师资道合』的时候,这种因缘很不容易。常言说得好,我们学道或者求学,要找到一位好老师,好老师可遇不可求,到哪去求去?老师要传道,没有一位老师不希望把他的道流传下去,流传到十方三世,他都有这个心,真的想传。想传,他找不到学生。所以老师要找一位好的学生能够继承他的,也是可遇不可求。

  我们在禅宗里面就看到非常的显明,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之后(以前的不谈,外国的不谈,光看中国的)。他到中国来,到处弘法不契机。他的那一套是真的,是正法,但是没人相信,没有人肯跟他学。到最后他在无可奈何之下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在少林寺待了九年,遇到一个慧可,「师资道合」。慧可能听懂他的,在他会下被他一点醒,开悟了,这是禅宗第二祖。所以禅家代代相传,得一个传人不容易。由此可知,学生找老师难,老师找学生更难,没有这个缘分就不能成就,而这种缘分不但关系自己的福德因缘,还关系广大群众的福德因缘。这叫「师资道合」。

  『说听周足』,这也不容易,但比前面要容易一些。前面那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下面这句是我们这一生的福德、因缘,可见得总是离不开福德、因缘。什么叫「说听周足」?譬如佛讲这部经从头讲到尾,这叫周足,听的人也是要从头听到尾,当中没有缺课的,听得很圆满,这叫「一时」,所以这个「一」是「师资道合,说听周足」。这部经从头能听到尾,一句都不漏,不容易。

  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就一代时教而说,佛的常随众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是跟定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他们一次也没有漏掉。所以这个「一时」可以说是指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一代时教,这称为一时。如果缩小了是说「一会」,譬如佛讲弥陀法会,讲这部《阿弥陀经》,能够从头听到尾一次不缺,这是《阿弥陀经》这一会上的一时。这个地方的「一时」究竟是佛四十九年说法说听周足?还是弥陀一会说听周足?给诸位说,这两个意思都有。为什么说两个意思都有?因为这个序是通序,通序是指佛一代时教。如果是别序的话,那就指当部,就是这部经、这一次法会。所以此地的一时是两种意思都有。这都是从机缘上来说,就是从善根、福德、因缘上来讲的。

  可是更重要的,我们从体性上来说,「一时」就是一心之时,本经里面所说的「一心不乱」,这个境界就更高更圆满了。在一心不乱的时候,你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师资道合」,不是你一个人了。「说听周足」,那就得大圆满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说的经,你是一字都不漏。这个地方诸位要特别记住,过去佛说的经没什么问题,现在诸佛所说的经也没有问题,未来诸佛还没说经怎么都周足了?你要晓得,未来诸佛所说的经能出得了一心吗?不出一心。不出一心就是「说听周足」,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一心之可贵,这是「一时」。

  下面是给我们讲「佛」,佛是觉的意思:

  解【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

  觉是觉而不迷,最重要的就是『自觉』。「自觉」就够了,何必还要说一个『觉他,觉行圆满』?经上给我们解释,这是佛自己讲的,凡夫不觉,佛说觉,就是不同于凡夫,说「觉他」就是不同于二乘。阿罗汉、辟支佛也自觉,虽然自觉,他不肯觉他,换句话说,他自己是觉悟了,他不能够帮助别人觉悟。我们要问了,我自己觉悟了,我不帮助别人觉悟有什么不好?那个不好的地方太多了。诸位要晓得,如果不能帮助别人觉悟,你自己的觉悟是决定不能够圆满的,由此可知,觉他就是自觉。

  在我们世间教学里头也常常说「教学相长」。前面讲师资道合,老师教导学生,学生也帮助老师。学生有很多疑问,把问题提出来了,如果这个问题学生要不提出来的话,老师也不觉悟,经过学生一提,老师觉悟了,学生帮助老师觉悟,这叫「师资道合」。资是资助,学生能够资助老师「觉行圆满」。可见得化他在学佛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行门。没有说一尊佛从来没有化他,他就成佛了,没有这个道理。你说没有教化众生,成个阿罗汉行,成佛决定不行,所以你要成佛、成菩萨一定要热心的去教化众生,帮助别人开悟。

  说个「觉行圆满」是对菩萨说的,菩萨也教化众生,但是他这个觉还不圆满,换句话说,觉没圆满,要继续不断的去教化,与一切众生来参究、来讨论、来共修,一直要达到自己觉满了这才成佛。觉满之后还要不要再教化众生?一定要教化众生。为什么?因为这一尊佛,他一定会念到当初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众生、那么多的同学帮助他达到觉行圆满,他一定要报这个恩,所以他决定不舍弃众生,所以成佛之后,没有一尊佛不倒驾慈航再来教化众生。

  觉满,觉行圆满不同于菩萨,所以佛称之为『人天大师』。在此地诸位要记住,「大师」是我们对佛的敬称。在佛门里面,一般就是对佛才称「大师」,历代祖师里面,我们都不称大师。禅宗里面我们称禅师,或者称祖师、法师,就是翻经的这些三藏法师,我们都还称法师,没有称大师的,称大师的那就成佛了。可是有一个例外,就是净土宗的祖师,我们一般尊称为大师,这是一个特别的。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其它宗派里头都没有。这也是个佛学的小常识,我们应当要明了。再看底下这段文:

  解【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独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祇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佛讲《阿弥陀经》的处所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舍卫』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闻物』。「闻」是说这个地方的人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很多,换句话说,有许多人知名度都很高。我们现在讲知名度。换句话说,他的文化水平高。「物」,是物产丰富。这个国度那当然是好,不但精神生活的文明是相当之高,物质文明也相当的丰富,所以称之为「舍卫」。这是『波斯匿王』的首都。

  「波斯匿王」的太子叫『祇陀』。「祇陀」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战胜』。圆瑛法师的《讲义》里面注得很清楚,是波斯匿王出去打仗打胜了,正打胜仗的时候,他的妃子生了一个太子,所以他非常欢喜,就给他取个名字叫「战胜」,印度话叫祇陀。

  『给孤独长者』就是须达多的别号。「给孤独」,「给」就是布施,常常肯施舍,施舍鳏寡孤独,这个人非常的慈悲,在国家他也有很高的地位,他也有很大的财富,非常慈悲,能够救济鳏寡孤独。像我们现在所谓社会的慈善事业、福利的事业,他总是尽心尽力的去做。所以大家送他一个称号,叫他做「给孤独」,都不称他的名,称他为「给孤独长者」。这个处所叫做「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园」是一个园林,是一个处所,是祇陀太子的花园,这个花园很大,花园里面有太子的别墅,风景非常之美。

  这里面有一段故事是给孤独长者娶媳妇,他这个媳妇是王舍城一位大长者的女儿,他们两家门户相当。他去送聘礼的时候,去下聘的时候,看到他的亲家是忙得不得了,甚至于对他的招待都疏忽掉了。他就问他,他说「你怎么搞的?」他说「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里讲经,我要去伺候他」,他一听说,他亲家的地位也相当高,不是轻易的什么人,都亲自自己去奉侍,这还得了!于是就向他打听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亲家就给他介绍。介绍之后,他也是个很有善根的人,一听之后就非常欢喜,要求他亲家带领他一道去见释迦牟尼佛。

  见佛之后,非常欢喜,就当面要求佛到舍卫国去讲经弘法,他就礼请佛了,佛就答应了,他就匆匆的回来了。回来之后,佛不是一个人,请一个人来容易,佛的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连释迦牟尼佛是一千二百五十六个人,你要请这么多人来,还得要找一个很适当的地方让他们住下来,这才真正是尽地主之谊,才真正尽到了虔诚恭敬。他回去之后,找来找去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最后发现祇陀太子的花园,规模相当之大,一千多人住进去没问题。于是就跟祇陀太子商量,买他的地来供养佛。祇陀太子也不认识释迦牟尼佛,在那个时候可能连听说都没听说过,于是就开了个玩笑,听说你家的黄金不少,你要能用黄金把我这个园林统统都铺上了,我就卖给你。黄金铺地这个故事就是从这儿来的。

  这个意思就是说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哪里晓得给孤独长者就当真了,他家的黄金是真不少,赶紧去派人拿金砖来铺地。当然园林就有人报告祇陀太子了,祇陀太子一听就感觉得奇怪了。所以就详细的问『须达多』长者,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人?你为什么肯这样的牺牲?把你家的财产全部都不要了,你要这个地方来供养他,他到底对你有什么好处?「须达多」把他的见闻再转告给祇陀太子,祇陀太子听了,心也动了,这是好事情,功德我们两个人做。须达多长者很固执,这个功德我要一个人包办,不准别人插手,于是乎就起了争执。太子也很聪明,他说,好,既然这样的话,那这个树木花草都是我的,你要不肯合作的话,我把树木花草派人来统统砍光,荒地一片,那有什么意思?这样须达多才答应了。好,两个人合作来做这个功德。

  其实,给孤独、波斯匿王、祇陀太子都是再来人,都是来护持佛法的,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他们的功德跟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完全是相等的,没有两样。诸位想想看,佛虽然有那么高的智慧弘法利生,如果没有人启请,佛就不会到这个地方来,如果没有场地,佛也无所说法,也没法子利生,所以大家的功德是平等平等,这就是说明了弘法跟护法功德是一样,没有两样。我们在这个地方不要起分别心,鼓励我们要发弘护大法的大道心。

  我们在《坛经》里面读到过,六祖大师一生的成就是印宗法师帮他忙的,没有印宗不会有六祖。在我们世间法里面,诸位晓得春秋时代,在春秋之前有个管仲,他是齐国的宰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得力于鲍叔牙。如果没有这个好朋友给他推荐,他的才干不能发挥,对于国家民族没有这么大的贡献。护法跟弘法功德是相等的,没有差别,这点我们要记住。

  这一段是解释祇树给孤独园的来源,里面最深最重要的意思是鼓励我们要弘法,一个人有力量,一个人建道场,弘法利生是好事情。多数人集合起来建一个大道场弘法利生,那个功德更大。尤其是在我们现代,我们要特别觉悟,如果每个人自己建一个小道场,力量分散了,请法师来讲经,这个地方很小,也不过坐几十个人而已。如果我们把大家力量统统集合起来建一个大道场,像中正纪念堂一样,一讲经就有几千人、几万人来听,这个影响力多大!这个功德多大!要懂这一个道理。各人搞各人的,自私自利,所做的小功德,没什么;集合起来做是大功德,不可思议,每个人的功德都无量无边,这一段是给我们这个启示。

  两个人都有力量,各建道场,他们彼此合作建一个大道场。所以一个地区、一个都市,一个大道场就够了,一讲经说法,几万人来听,那就是这个地方都震动了,所收的效果就不可思议。今天我们佛教衰,甚至于佛教将来灭亡,灭在什么地方?灭在各个都划小圈子,就是这里灭亡的,不能够合作。从前佛教兴,兴在什么地方?兴在大家团结,大家合作,出家人合作,在家居士们也合作,整个力量,人力、财力都能够集中,所以能成大道场。再看下面经文:

  解【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

  这是第二个段落,就是「众成就」。前面讲五种成就,信、闻、时、主、处。佛既然讲经,当然有听众,听众究竟有多少人,也要把他列进去。而听众顺序的排列是把『声闻』众排在前面,菩萨众反而摆在后面,这是什么缘故?此地说得很清楚,「声闻」众示现的是出家相,而且这些大众是佛的常随弟子,佛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所以我们一提到佛弟子,总是先说到他们这些。更重要的一桩大事,就是佛法要出家人来承传,这点非常的重要。佛法的承传是要靠出家人所组的僧团主持大法。再看下一段:

  解【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这两段也是说明排列的顺序。『菩萨』虽然属于大乘,他的相不定,有示现出家相,有示现在家相,而且在家比出家的人数要多。你看在我们中国,大家所敬仰崇拜的四大菩萨,只有一位是出家相,就是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在家相,文殊菩萨在家相,普贤菩萨也是在家相,四大菩萨有三位示现的在家菩萨,一位是出家,『相不定故』。而且『不常随故』,他们不是佛的常随众,这点诸位要晓得。常随众是好像在学校求学还没毕业,不能离开学校,不能离开老师。菩萨,毕了业,起码见思烦恼都断尽了。阿罗汉才断见思烦恼,叫「无学」,小乘法毕业了。菩萨当然见思烦恼断尽了,尘沙烦恼也断尽了,必得也得分破无明,破一品无明,显一分法身,这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不常跟佛了,他要代佛教化,他要弘法利生。就像《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善财童子,他要出去参学,度化众生也叫参学,教学相长,所以他不是常随众。虽不是常随众,但是他每年都得回来要跟佛住一段时期,亲近佛,所以他也不离开佛。

  什么时候亲近佛?结夏安居三个月,所以夏安居好像就等于暑假一样。这三个月他要回到佛的身边,佛给他讲经说法,把他的境界再向上提升,等于是进修教育。他在平常,一年九个月在外面教化众生,三个月回到佛的身边再教育、再求学,这是佛的制度,这个制度非常之好。他摆在当中,摆在当中还有一个意思,是代表『中道』,菩萨代表「中道」。

  所以声闻众是内护,在家信众是外护。后面讲『天人列后者』,天人大众列在后面,是『世间相故』,他们所示现的完全是在家相。『凡圣品杂故』,就是在家居士当中,有许多是菩萨,有许多是真正的凡夫,初学的,就是菩萨与我们初学的人混杂在一起,他们的责任是外护。刚才跟诸位说了,波斯匿王是菩萨,祇陀太子也是菩萨,给孤独长者也是菩萨,他们示现的国王、大臣,示现的在家居士来护持佛法,佛法才能够弘扬光大,普利一切众生。所以这一桩事情是要通体一心一德合作来办,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办得到的,要通体合作,要诚心诚意来做。

  再看底下经文,这是先把科的大意介绍出来之后,然后我们经文上就看到了。这个「众成就」里面,它是有三个段落:

  经【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是经文,这两句就是一小段。

  解【大比丘。受具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

  『大比丘,受具戒出家人也』,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解释什么叫大比丘。「比丘」是印度话,是梵语,是音译过来的,这里面含着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

  解【一乞士。】

  『乞』是乞丐,是要饭的,在我们中国人,这是最瞧不起的,穷困到绝处了,去叫化,要饭的。但是这个要饭的跟一般要饭的人不一样,他是个『士』。「士」在中国古时候社会地位上是最高的,拿今天的话来说是高级的知识分子,他有学问、有道德,但是他是个要饭的,古印度大家都尊重。

  解【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

  这边出家的同修要特别注意。佛的制度,出家人是三衣一钵,在印度这个地区施行。因为印度天热,有三衣他足够了,他不需要多求了。『一钵』,每天到外面乞食,乞食以资身命。我们有个身体在,既有身体在就要吃饭。佛陀在世的时候并没有道场,出家人,他已经出了家,他什么都没有了,那个时候的习惯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出家人的生活。晚上走到什么地方?在大树底下盘腿,在那里坐一下,休息一下;在日中之前到外面去托钵,一天吃一餐,一天睡眠是四小时。你看看《遗教经》里头讲得很清楚,「中夜睡眠」,中夜就是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睡眠四个小时,所以他的功夫不间断。如果诸位要问,这些人究竟用的是什么样的功夫?给诸位说明,念佛的功夫。到这部经的后面我们会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导众生都是以念佛为主,这是主修的课程,所以功夫不间断。『专求出要』,「专」是专心,「出」是超出三界六道,「要」是最重要的理论方法,他求这个「专求出要」。第二个意思是:

  解【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

  『破恶』是『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这是比丘里面第二条重要的意思。『正慧观察』拿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用理智不用感情,为什么?感情观察外面境界,他起『爱见』,就是生烦恼。「爱见」包括了爱与不爱,爱的你就要贪得,不爱的你就要它远离,这都叫做「爱见」。爱见里面顺自己意思的爱见就起贪心,不顺自己的爱见就起瞋恚心,这都是增长无明烦恼,所以一定要用「正慧观察」。正慧观察从什么地方修起?从「四念处」修起,四念处是观慧,是属于智慧。「观身不净」,你才能把身见舍掉。「观受是苦」,你才能够把三界离开,三界通苦。「观心无常」,你才不会固执、才能够舍成见。「观法无我」,这句是破所知障,前面三种观是破烦恼障,末后这一观是破所知障。所以一切法里面不执着,所以四念处是观慧。使我们的心在一切境界里面真正得到平等、清净、慈悲,这是第二个重要条件。

  解【三怖魔。】

  『怖魔』,是魔王害怕了。魔怎么害怕?因为魔王爱欲之深,他唯恐他的魔子魔孙跑掉了,他不愿意让你走,就喜欢你在六道生死轮回,他看得很舒服。你这一出家一发心修行,要超越生死轮回了,魔王恐怖了,你看我这老百姓又跑掉一个了,他就不高兴了。

  解【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羯磨』就是作法,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开会。这个开会,你看这个出家有十个大法师在一起开会,三师七证,十个法师开会通过了,承认你出家了,魔王就恐怖了。不过这个地方,魔也不是那么简单,魔有他心通,神通广大,他有五通,他没有漏尽通,他有他心通。你那个心里头不是真出家,他不在乎。他看到你出家受戒羯磨的时候,他在那里笑,装模作样,笑笑。真的发心出家、真的要求出三界,他才恐怖,所以魔也不容易欺骗,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

  比丘要具有这三个意思,这个名词里头含这三个意思。这个要注意的,叫「大比丘」,这个「大」字意思就深长了,换句话说,不是小乘的比丘,这些比丘都是回小向大的菩萨们,所以称之为大比丘,也就是说明了这些人都是诸佛大菩萨倒驾慈航所示现的比丘身,不是真正的小乘比丘。这个『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各个都是法身大士倒驾慈航,帮助释迦牟尼佛来弘法利生,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就是这个意思。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