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果报的讲记敬摘点滴20239291547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9-29 15:49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果报的讲记敬摘点滴20239291547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果报的讲记敬摘点滴
...;那就恭喜你!你虽然没有见性,但距离见性已经不远了。为什么?性德的气氛你已经有了。
佛法自始至终重在实践、力行,它不是学术研究;谁能相信、奉行,谁就得利益。利益表现在你生活快乐,容光焕发、行为端庄、身体康健、人人尊敬;对人诚恳关怀、和蔼可亲,对事认真负责,这就是修心的成果——形像鲜明。
「净施所安」,「净施」就是以清净心,恭恭敬敬的修布施。为一切众生服务,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这是大乘佛法所说的『离相布施』。净施的功德,能破贪瞋痴迷,能断一切恶行,利乐大众。因为自己真能放下,断除迷障,理事明达,所以身心自在。「净施」是正修行;「所安」是修正行为后所获得的真实受用。佛弟子一定要修布施,布施的目的是断悭贪心,先从身外之物能舍、能放下做起。但是布施时心要清净,没有希求。若存着『舍一得万报』的心态,这种布施有目的、有企图、不清净。「净施」则双方都心安理得,布施的人快乐,接受布施的人也心安,因为不需要回报,心里没有压力、负担。所以帮助人不求回报,让人家身心安稳最重要,这是真实功德。
人一生的福报、财富是因财布施得来的,愈施愈多,绝对不是竞争就能发财,没有这个道理!贪吝决定不能发财。悭贪的人用种种手段夺取的财物,仍然是他命中所有的。命里没有,任何方法都得不到。命里有的,无论用什么方法,财源都会来,这是前世修财布施的果报。把这些道理参透了,就懂得生财之道。聪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的果报。不修因,怎能得果报?
「不违道禁」重在「不违」,「道」是说理,「禁」是说事。就是我们不违背佛陀的教诲;在事上禁止的行为,也绝不违犯,一定遵守。譬如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佛弟子心之所思,身之所行,绝不违背佛陀的禁戒,做一个依道理行事的善人。
佛所讲的道理,并不是佛发明创造的学说,是随顺真心的天然之道——法尔如是,自自然然本来如此。佛在《般若经》讲,他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法,谁要是说佛说法,就是谤佛。那四十九年说的是什么?就是佛所讲的没有一句、一字是自己的意思,说的完全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故称『无说』。本来就是这个道理,说与不说还是这个道理,永恒不变。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没有创造发明,只是在修行功夫进入甚深禅定之后,发现原来是这样,所以他不是创意。
我们凡夫若能随顺自性、真心,也能过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一样的生活,得大自在、真安乐。自在安乐是永恒的,超越时间、空间,超越顺境、逆境,完全不受外缘干扰。这是人生真正的目的。
「斋戒不厌,心中欣欣」,「斋戒」是物质生活;「欣欣」是精神生活。物质与精神生活都得到幸福快乐。「斋戒不厌」是功夫,「斋」是心地清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保持清净心,学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最健康的生活。佛教导我们生活的方式就...(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没有遇到经教。有些人虽然遇到经教,不能理解如来真实义,纵然每天念经,也等于是不见经教。解义好比认路,受戒好比走路;不认识路,没有方向怎么走法?佛教是大圣大贤的教育,不等同于一般世间教学。我们接受这种教育,最重要的修学态度是彻底放弃自己的成见、承认错误,完全接受佛菩萨的教导才有救。如果还掺杂自己的意思,那是夹杂不善,修学的效果全被抵消了。
「受戒而已」,是说仅有三皈五戒、具足戒、菩萨戒的形式,而于戒体、戒法、戒行、戒相、开遮持犯,一无所知,有名无实。
今天世界为何这样的动乱?症结究竟出在哪里?因为师承、圣贤教育废除了,才会遭此大难。我们是极少数有幸闻到佛法的人,怀着慈悲心,想帮助世间,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力虽不足,尽力而为,《楞严经》说这也是圆满功德。
挽救社会,要从根本做起。根就是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和宗教教育。从前这四种教育都是圣贤教诲,人人遵从,现在都被摒弃了,所以家不成家,国不成国;社会哪有不动乱,人民哪有不受苦的!
⑵、昏愦犯戒.无敬嫉贤
示有戒名。愦塞不信。违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恒怀狐疑。瞋恚骂詈。恶口嫉贤。
昏愦、犯戒、无敬、詈嫉,这是不得善报的第二种原因。世尊仅举几个学佛造作罪业的例子,实际上我们违背经教的行为太多了,所以常得凶灾的果报是必然的。
「示」是表现。受了三皈五戒,甚至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空有戒名。对于戒行、戒相、戒法不懂,如何能受持、落实?出家人最大的功德是什么?形象好,让人看到对佛教有好的评论,你就是在修福,在积功累德。学佛人不论在家出家,容貌、体质样样都好,言行举止也要做社会大众的模范。在家为在家大众做榜样,出家为出家大众做榜样;不能随自己的意思,要随佛陀的教诲,才是真正佛弟子。
三皈最重要的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从迷、邪、染回头,依觉、正、净。章嘉大师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对大众的,实质是对自己的。受三皈五戒,重在落实,否则就是「示有戒名,愦塞不信」,有受戒之名,无受戒之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愦塞不信」。「愦」是胡涂、不觉悟;「塞」是闭塞不通。对于佛说的道理不通达;对于佛的行持不明了,心里闭塞,这就是「愦塞不信」。没有信心,必无所成,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业。
「违犯戒律」,是说行为完全违背佛的教诲;「戒律」是佛的生活规范。佛一生示现学不厌、教不倦。教人是教学相长,师资道合时,老师帮助学生开悟,学生帮助老师提升境界。讲经、教学的时间愈长,天天认真学习,帮助别人学习,不知不觉智能开了、烦恼少了。
「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不少人怀疑佛讲的是否真实?连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受恶报,也...(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是表现。受了三皈五戒,甚至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空有戒名。对于戒行、戒相、戒法不懂,如何能受持、落实?出家人最大的功德是什么?形象好,让人看到对佛教有好的评论,你就是在修福,在积功累德。学佛人不论在家出家,容貌、体质样样都好,言行举止也要做社会大众的模范。在家为在家大众做榜样,出家为出家大众做榜样;不能随自己的意思,要随佛陀的教诲,才是真正佛弟子。
三皈最重要的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从迷、邪、染回头,依觉、正、净。章嘉大师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对大众的,实质是对自己的。受三皈五戒,重在落实,否则就是「示有戒名,愦塞不信」,有受戒之名,无受戒之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愦塞不信」。「愦」是胡涂、不觉悟;「塞」是闭塞不通。对于佛说的道理不通达;对于佛的行持不明了,心里闭塞,这就是「愦塞不信」。没有信心,必无所成,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业。
「违犯戒律」,是说行为完全违背佛的教诲;「戒律」是佛的生活规范。佛一生示现学不厌、教不倦。教人是教学相长,师资道合时,老师帮助学生开悟,学生帮助老师提升境界。讲经、教学的时间愈长,天天认真学习,帮助别人学习,不知不觉智能开了、烦恼少了。
「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不少人怀疑佛讲的是否真实?连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受恶报,也半信半疑。虽然嘴巴也讲因果报应,但心里时信时不信。为何犹豫不定?因为对经教的理论不清楚;对于佛制戒的因缘、持戒的利益都不了解。如果清楚明白,自然就欢喜奉行。
佛法分『教、理、行、果』四大类,戒律是行法,是我们生活的规范,必须要遵守。现代人学佛缺少伦理道德的根基,所以我们才特别强调修学《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以及《净宗同学修行守则》,这些都属于行经。日常生活中能落实,是名副其实的佛弟子;做不到,就不是佛弟子。
「亦无经像恭恪之心」,对佛经、佛像没有敬意;这是轻慢圣贤,不重视道学的表现。学佛皈依三宝,佛菩萨形像,代表佛宝,经典是法宝。不恭敬三宝,如何学佛? 「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我们用仪式来表达诚敬之意,但仪式并不重要,在环境不许可时,可以不拘泥。譬如我们在电视台讲演,后面没有佛像,也没有烧香燃灯是可以的。如果在自己道场,一定要供佛像,但最要紧的是要把经典的道理讲透彻。供佛是透过供具表达报恩的心愿。香、灯是燃起自心的诚信和智慧光明。「烧香」是代表信香、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一炷香燃起,就想到佛教修行的总纲领:戒定慧三学。「然灯」代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表舍己为人,为众生服务的意思。
现前很多在家同修居住的公寓房子都不大、不高,...(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凳,摆得整齐,擦得干净,这是敬物。见到佛会礼拜,见到人却瞪眼睛,这是学佛与生活脱节了,大错特错!
「礼拜」也是很好的健身运动。经行、礼拜是身动心静,动静两方都照顾到,是非常殊胜的养生之道;它不限年龄、性别、贫富贵贱。总之,「礼拜」是教我们一切恭敬。如果不能如此存心行事,修正心行,纵然天天烧香、燃灯、礼拜,也等于无。
「恒怀狐疑」,佛菩萨究竟有没有、灵不灵,常存怀疑,似信非信。「狐疑」的范围很广,总的原因是老师没有尽到责任讲清楚,没有教好学生让他明白。学生也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才有资格接受圣贤大法。
「骂詈、恶口、嫉贤」都是「瞋恚」的表现;对别人伤害不大,对自己的伤害太大了。小小不如意就发脾气,『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无量无边的障碍都起来了。「瞋恚」是堕地狱的业因。佛教导我们处逆境、遇恶人要冷静,心平气和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化解对方的瞋心。自己不可以动瞋恚的念头,动一次念头就造一个地狱的业因,累积起来非常可怕!「恶口」是说话粗鲁。现代社会,人的疑心重,你好意对他,他怀疑你,恶意相向,我们不能怪他。《无量寿经》讲:『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长辈没教好,他不懂仁义道德,我们应该原谅他,要是责怪他,自己就错了。
「嫉贤」是嫉妒心重,这是瞋恚的外在表现。有嫉妒心,就会障碍、阻止人行好事;果报是你想做好事时,也会有人障碍你。「恶口嫉贤」会堕地狱,果报很惨,一定要警惕。圣人教导我们,要成人之美。我们应当把心量拓开,看到别人的善行善事,如果尽心尽力去赞助,自己所得的利益与他相等。若是嫉妒、障碍,他的福德不会减损,自己的罪过反会加重,这个道理要懂。
⑶、不斋杀生.亵渎经典
又不六斋。杀生趣手。不敬佛经。持着弊箧。衣服不净之中。或着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与世间凡书无异。
不斋杀生、亵渎经典,这是学佛不得善报的第三种原因。
「斋」的目的是修清净心,斋心与佛心相应。佛用什么方法修清净心?日中一食;日中一食叫做斋。「六斋」是世尊教导在家弟子净化身心的一种修学方法。在家人有家庭、事业,不能专心修道,佛劝他们一个月修六天。这六天是:『农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逢小月就加上二十八。选择这六天,是因为这几天多半有天神到人间来巡察。我们在这几天修斋戒,培养清净光明的心地,做修心养性的功夫,意义特别殊胜。
现代人生活方式跟从前不一样,如何修六斋日?我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利用周末休假这两天来修『八关斋戒』,一个月修六天。八关斋戒着重在『斋』,但也不能忽视『戒』。修清净、平等、慈悲心是『斋』的意思;修十善业道是『戒』的意思。 清净心与我们的生活、饮食起居确实有关系。生理会影响心理,特别是影响情绪。真正有功夫的人不受影响,还能...(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这是说学佛之人应视佛经重于生命,以此重道之心,必有成就。若是不敬重佛经,视如世间凡书,这样的轻慢心,不但道业不能成就,世间事业也不能成就。
下面举出对于佛经不尊重的事例:
「持着弊箧、衣服不净之中」,「箧」是竹编的箱子,「弊」是破旧的;是说将佛经随便放置在破烂的竹箱里,或与脏乱不干净的衣物放在一起。佛经要放在最好的地方供养着,若随便乱放,就是不尊重佛陀的教诲。用心如此怎么学得到东西?
「或着妻子床上不净之处」,佛经随便放在床上或不干净的处所,这都是不尊重,不应该的。有些人躺在床上看书,对身体决定有伤害,特别是损害视力。
「或持挂壁」,古时候,有人习惯把经书穿洞,用根绳子挂在墙上,方便取看,这都是不尊重。
「无有座席恭敬之心」,「座席」是比喻。有客来访,主人必定为他安设座席,以表敬意。我们对佛经也要安设座席,有固定的处所,表恭敬法宝之意。经书座席就是书架、书柜、书箱。为了防止蛀虫,放经书的箱柜,要用最好的材料制作,这是对经书的尊敬。以恭敬心好好保存,将法宝流传给后人,会有无量功德。
⑷、迷信巫术邪神.引进妖魅恶鬼
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师。卜问解奏。祠祀邪神。天神离远。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或从宿行恶道中来。现世罪人也。非佛弟子。
迷信巫术、邪神,这是学佛得凶灾果报的第四种原因。
「疾病」,人生难免。饮食不卫生、环境污染是疾病的主要因素。科学家提出警告,人类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环境,将来水有毒,不能喝;空气有毒,不能呼吸。五十年后的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科学家这些话不是空穴来风、危言耸听。
学佛人平常表现还不错,一旦「疾病」临头,尤其病重时,心就乱了,自己做不了主。病急乱投医,找巫师「卜问解奏」,甚至祭拜求助于邪神。这种做法不但对疾病没有好处,很可能加重病情,有些能治好的疾病,反而延误治不了。
疾病应如何处理才正确?首先要知道「疾病」的根源有三大类: 一、生理病。如饮食不调、寒暑招染风寒或热病等。谚语说『病从口入』,可见饮食卫生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其次,情绪也能影响生理变化。
二、冤业病,医学上称为精神分裂。这是病人的冤亲债主附体,来讨债、讨命。讨债的要让他受苦,还要花上一笔可观的医药费,那是他的债务;讨命的要把他折磨至死。这类疾病药物无法医治,医生也束手无策。
凡是遇到这样的病症,佛门的方法是调解——与冤亲债主沟通、谈条件,请他离开,双方都得利益。在佛法里多半是修诸功德,特别为他回向。这样做大多数的冤亲债主都能接受,他一离开,病就好了。佛门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唐朝的悟达国师得了人面疮,几乎送了性命,遇到迦诺迦尊者帮他调解,他的冤亲债主才同意离开,并且说出...(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疾病」,人生难免。饮食不卫生、环境污染是疾病的主要因素。科学家提出警告,人类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环境,将来水有毒,不能喝;空气有毒,不能呼吸。五十年后的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科学家这些话不是空穴来风、危言耸听。
学佛人平常表现还不错,一旦「疾病」临头,尤其病重时,心就乱了,自己做不了主。病急乱投医,找巫师「卜问解奏」,甚至祭拜求助于邪神。这种做法不但对疾病没有好处,很可能加重病情,有些能治好的疾病,反而延误治不了。
疾病应如何处理才正确?首先要知道「疾病」的根源有三大类: 一、生理病。如饮食不调、寒暑招染风寒或热病等。谚语说『病从口入』,可见饮食卫生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其次,情绪也能影响生理变化。
二、冤业病,医学上称为精神分裂。这是病人的冤亲债主附体,来讨债、讨命。讨债的要让他受苦,还要花上一笔可观的医药费,那是他的债务;讨命的要把他折磨至死。这类疾病药物无法医治,医生也束手无策。
凡是遇到这样的病症,佛门的方法是调解——与冤亲债主沟通、谈条件,请他离开,双方都得利益。在佛法里多半是修诸功德,特别为他回向。这样做大多数的冤亲债主都能接受,他一离开,病就好了。佛门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唐朝的悟达国师得了人面疮,几乎送了性命,遇到迦诺迦尊者帮他调解,他的冤亲债主才同意离开,并且说出这是他过去生中陷害别人的果报。《慈悲三昧水忏》这本书有详细的记录。
三、宿业。是过去世或今生造作极重罪业所感召的。造罪业必定损福,如果福报很大,虽折损了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可以享受;如果没有大福报,麻烦就来了。老年痴呆症就是业障病,现代人不懂,认为人老了得这种病很正常,却不知老当益壮才是正常的。为什么?因为他经验丰富,懂得养生之道,懂得调节饮食和情绪,所以愈老愈健康。
我们明白疾病的三种根源,就知道如何对治。属于生理方面的,要注意饮食起居,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属于冤业的,不再与人结冤仇。过去生中结的冤仇怎么办?我们心正、行正,念念为社会造福,远离贪瞋痴慢、名闻利养,有这样的心行,纵然是冤亲债主也会尊敬你,不会来报复的。因为你是善人,是无私、无我的人,诸佛菩萨、天龙善神都保佑你。更何况你还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给过去生中的冤亲债主。他们不但不扰乱你,还会保护你。
一定要深信佛陀的教诲,不再造恶业。佛说:『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一法是:『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懂得这个道理,依照这些理论方法修学,真正可以解冤释结。过去、今生所造一切极重的罪业都化解了,肯定可以远离疾病。
新加坡的许哲居士一百多岁了,她一生念念照顾苦难的穷人、老人、病人。她行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所以果报是健康长寿。虽然我们身心还有一些疾病,不要紧,只要从观念上、心理上来对治,就是根本治疗;药物是辅助的,双管齐下,身心就能很快恢复健康。这才是修行,才是学佛。假如连这点效果都没有,自己就有问题了。
身心健康,在佛法修学中是小事。如何不堕三途、如何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才是大事。大事因缘都能成就,这小小的果报算什么!健康长寿,精神饱满,烦恼轻,智慧长,舍己为人,『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样的人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才是学佛的殊胜之处。
生病时,是否相信佛的教诲?如果有怀疑,就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尤其病重时,旁人又乱出主意,这个用偏方,那个请鬼神,于是你的心就乱了,对佛法丧失了信心。 佛举例说明:「便呼巫师,卜问解奏。」生病找「巫师」,巫师是专门与鬼神打交道的。用巫术能否把病治好?有时也能,因为他有一点神通感应。小事有感应,大事就胡说八道了。而且他不是正神,会引导你误入歧途。「卜」是占卜。「解奏」,「解」指解冤;「奏」以文疏报告鬼神,这是道士写奏本呈给玉皇大帝,请求赦罪,希望病人能够转好。儒家占卜用龟、蓍草等。「祠祀邪神」祭祀那些不应该祭祀的鬼神。为何民间祠祀会灵验?学佛后才明白:只要有人祠祀,就有鬼神附在这个人身上,或是附在某个偶像的身上。如果这个灵鬼过去生中修智慧,就很灵验;修大福报,信徒就很多,也...(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