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阿难白佛言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9-26 21:06
標題: 阿难白佛言南无阿弥陀佛
敬摘自《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九十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



  「问」,佛经里面跟我们讲有几种,有些问一定要答复的,有些问可以不答复。第一种,听老师教诲没有听明白的地方,这个要问;或者听懂了之后,自己有疑惑,这个都要问,断疑生信。如果是考老师、考考他,看老师懂不懂,刁难老师,或者很随便的问、无礼的问,这可以不答复。所以「问」完全要出自于内心、恭恭敬敬的向别人请教,人家一定会跟你详细解释,帮你解决问题。阿难问的,实在讲不但在当时,在后世将来许许多多人对于佛的教诲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阿难的问,在五种问里面是「利乐有情问」,不是他不知道,是一般大众不晓得,又没有机会来发问,所以他是代替我们大家来问的,他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所以这是属于利乐有情。

  学佛确确实实『得富贵谐偶』,富是财富,包括聪明,也包括长寿。财富、聪明、长寿,这都是属于「富」这个字里头包含的。学佛何以能得到?佛教你修因,修因哪有不得果报的道理?世间人享受财富,这财富从哪里来的?一个是过去生中修的因,财布施;一种是今世所修的因,也能得到。不修因哪里能得果报?没这个道理。

  我们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是我们的模范。他现世修,现世就得果报。他是小有财富,那很少,仅仅够餬口而已。他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教导他修学的方法,他依教奉行,他所得的财富超过他命中所有的,他得的聪明智慧、得的寿命都超过命里头所有的。命中有的是前世修的,这一生当中他懂得怎样去修学,所以他增加了,三方面都增长了,这个我们要懂得。「贵」是地位、功名。了凡先生命中没有举人,他命里头只能做到贡生。贡生是优等的秀才,秀才也分三等:童生、廪生、贡生;我们讲三品,秀才也分上中下三品。他能做到贡生,他没有举人的命,进士当然更没有了,这是属于贵。命里面他是有做县长的命,但是在四川那是很小的县分;宝坻这个县分大,这是属于京师的,这超过了。从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县换到一个大的县的县长,这都不是他命里有的,都是他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修来的。「谐偶」是讲事事如意、称心如愿。他命里没有儿子。他自己的生活,读书、应酬,「谐偶」两个字我们看见了。他能与一切人和睦相处,能够感化许许多多的同学、朋友,这都是了凡先生为我们现身说法,我们要知道。

  所以自己的毛病习气要常常检点、常常反省,认真去改过。过失决定不要推给别人,「我对,别人都不对」,这是最大的过失。圣人跟我们不一样,圣人是「别人都对,我不对」。你们念一念《史记》里面司马迁所记载的舜王,尧舜禹汤,这是圣人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我们读了之后,平心静气想一想,舜的父亲、后母、弟弟他们那种行为对待舜,对不对?我们看起来都不对,时时刻刻置舜于死地,他处在这个逆境里头。逆境、恶缘,他怎么存心?处处反省:我自己有过失,我自己为什么不能讨别人的欢心?他能成为大圣,就是他天天自己反省、天天自己改过,真的就像六祖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圣人。凡夫只见世间过,不见自己过,这就完了,永远作凡夫。我们自己在这一生要想成就,一定要在这个地方下功夫。世间人有过,是我做得不好。世间人背叛我、叛逆我,他没有过失,他做的是应该的。我做得不好,我没有能够感化他,让他回头,我们自己的智慧德行不够。

  为什么舜几年修养之后,他的父亲回头了,后母也回头了,弟弟也回头了,一家和睦?他这个效果收到了。他能齐家就能治国,所以当时国王尧王听说了这桩事情,尧王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把王位传给他。「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有能力齐家,你就有能力把国家治好;在平常生活当中以身作则,感化邻里乡党,这是成为大圣大贤。我们学佛,这些人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好样子,我们要向他学习。他能做到,我们也要能做到。我们做不到,那就不是人;他是人,他能做到。

  用什么方法做?至诚,真诚到极处,古德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不能感化别人,是我们自己的智慧德行不够。印光大师,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七十岁以后,他住的寮房,蚊虫、苍蝇,跳蚤、虱子一个都找不到。以前有,为什么七十岁以后没有?老法师德行的感召。从前有,有人想代他把牠赶走,他告诉人:「不必,让牠们在此地提醒我,我的德行不够,不能感化牠,自己要努力修行。」所以旁边的人对这个事情很注意。七十岁以后再去看,果然一个找不到。我们佛门讲「迁单」,搬家了,搬走了。这些我们现在讲病害虫,不能杀,杀不是办法。赶走都不可,你怎么能杀害牠?杀害牠是跟牠结冤仇,愈杀愈多,杀不胜杀,不如用慈悲心去感化、摄受。我们知道,老和尚天天修行,诵经念佛,决定给牠们回向,决定祝愿牠们早一天脱离畜生身,修行证果,往生净土。这是我们想象当中能猜测得到的,所以人家能成就。我们今天存的是什么心?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阿难问,请佛开示:「为什么不等同?愿天中天普为说之。」佛经里面讲「天」有五种。第一种叫「名天」,名是名字,有名无实。我们中国人过去称皇帝为「天子」,那是叫名天,有名无实,他是人,他不是天,这是赞叹他。现在日本皇帝称「天皇」,他不是天,他是人。这在佛经里面都属于名天,名字天。第二种,「生天」。这确实是天人了,我们佛法里面讲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你修学有功德、福德,你来生会生到天上去。修大福德的人,这个世间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他的大福报到哪里享?到天上去享。我们在古人著述里面看到许许多多生天的,生忉利天的最多,这是记载里头的。我们想象当中,生四王天的人一定比忉利天还要多,但是记载的比较少。

  往上去,那得有功夫,单凭修福德不行。要修定、要修清净心,才能够生到夜摩、兜率,到他化自在天。如果能够把烦恼伏住了,昨天有同学来问「伏烦恼」,四禅天是伏烦恼,四空天也是伏烦恼,他用什么伏?定功。「定」能伏烦恼,不能断烦恼,「慧」就断烦恼了。实在讲,慧开了之后,把烦恼转变成智慧,「烦恼即菩提」。定功到一定的程度,能把烦恼转变成智慧,烦恼断了,智慧就开了。所以老老实实告诉你,烦恼是不会断的,烦恼断了,智慧也断掉了;它转变,烦恼转变成智慧,烦恼断了,智慧起来了,就这么回事情。不是真的断了,真的断了,智慧也没有了;转变成智慧。所以智慧不开,定功只能够伏烦恼。

  像我们念佛,念佛念到「功夫成片」,这是烦恼初伏住;到「事一心不乱」,这真正伏住,不会起现行了;到「理一心不乱」,烦恼就化成智慧了。烦恼转变成智慧,你才能出得了十法界,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生天,看你功夫到什么程度。所以生天靠别人靠不住的,绝对不是这些天王、上帝能够保佑你生天,没这个事情,是要你自己心行与天人相应。为什么许许多多人上生忉利天?忉利天人修的是上品十善。这在我们世间真有,现在少了,从前社会上品十善的人不少,常常可以见得到;他们死的时候那个瑞相也非常希有,也预知时至,非常可惜他没有遇到佛法。

  我小时候生长在乡下。我们乡下同一个村庄有一个大户人家,老太太过世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大概六、七岁,印象记得非常深刻。我在场,老太太临走的时候清清楚楚,让她的媳妇给她梳头、给她换衣服,整整齐齐,把家里事情样样交代,她走了。我那个时候看到人走得这么清楚,一点痛苦都没有,在神智、在精神决定看不出这个人要死。所以以后学佛,想到这个老太太很可惜没有机会遇到佛法,她要有机会遇到佛法,决定往生,走的时候有瑞相。她到哪里去?我们肯定她生天,这人是善人,一生做好事,这属于生天。

  第三种是「净天」。净天是指四禅,就是第四禅里面「五不还天」,我们在经上读过。四禅很特殊,四禅是凡圣同居土。四禅一共有九天,九天里面有三种是一般修禅定去往生的。另外有一种叫「无想天」,是修无想定的人他们往生的处所。另外有五天是修学佛法的,八十一品思惑断了前面六品,小乘三果圣人阿那含他们居住的地方,有五个处所。三果不再到欲界来了,所以叫「不还天」;他不再到欲界来了,不像初果还要到欲界来七次,七次往返他才能证阿罗汉果。三果的时候,他就不来了,不到欲界来了,这称为「五不还天」,我们也称它作「净居天」。释迦牟尼佛传记里头,世尊示现成道之后,没有人启请,没有人请他说法,这个时候他就准备入般涅盘,离开这个世间。世间人怎么会认识释迦牟尼佛?怎么会去请他住世?这不可能的事情。净居天人看到了,立刻下来变化成人形,请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净居天代我们来启请,释迦牟尼佛才留下来。这是三果以上,我们称他作净天。

  第四种叫「义天」,仁义的义。这是一般讲的大乘法门里头,信解心性的义理,也通大小乘。小乘四果罗汉、大乘菩萨我们都尊称他为义天。第五种叫「第一义天」。此地讲的『天中天』,就是第一义天,这是对佛的敬称。他称「天中天」,就是在这五种天里头他最高,佛是最高了,没有比他再高了,天中之天,第一义天。『普为说之』,为我们大家把这一桩事情:为什么学佛我们得的果报不一样,我们一定要听佛的开示,认真努力来学习。

  下面这是佛答复。佛答复,你看第一段,「从明受戒信行。」最重要的关键,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没有好老师来指教,难!圣人都不能离开老师。我们看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还问礼于老聃,还常常向别人请教,这些事情我们都要留意。释迦牟尼佛在世,许许多多这些外道的学者释迦牟尼佛亲近,六师外道他都亲近过,都向他们问过道,所以他什么都懂,真的像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印度那个时候九十六种外道,他都通达,他都去学习过,这都是做榜样给我们看的。今天时间到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第十九集)  2001/5/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5-013-0019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第七面,经文倒数第三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