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教学的讲记敬摘点滴20239262027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9-26 20:28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教学的讲记敬摘点滴20239262027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教学的讲记敬摘点滴
...生此土,经云,约为五十六亿年后。第四,是生在佛前,或在佛法灭后,是为八难之一;可见,能遇佛同住的机缘是非常不容易,真是可遇不可求。为什么我们要求与‘佛同世’呢?因为与佛同世,得亲见佛陀,闻法契机,易得解兢。我们虽不值佛世,但能生在释迦末法第一千年之末,尚得见闻经教,也是不幸中之大幸了,愿大家自爱自重,庄敬自强,努力修学,不负佛恩。
‘经法难闻’句,先需了解经法的用途。‘经’和‘论’的作用是修正我们的知见,戒律是修正我们行为的依据。所以,经律论三藏,是学佛唯一的准则。世尊灭度时,遗言‘四依法’,即第一、‘依法不依人’,‘法’就是指三藏经典,如果末世弘法者,无经典依据,即不可依信。第二、是‘依义不依语’,‘义’指佛所讲的道理,语是表达义理的工具,义为主,语为宾,这是叫我们要依据佛所讲的道理,而不要执著语言文字,死在言句之下,那就丧失佛陀教化之义了。第三、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是佛依世俗而说,是方便说;‘了义’是依佛亲证说,是真实说。因此,佛要我们依了义真实说的一乘法,而不必依照方便说的方便小乘和人天小教。第四、是‘依智不依识’,这是叫我们应具备良好的修学态度;‘智’是‘理智’,‘识’是‘感情’,是‘迷执’。佛教我们接受佛陀的教育,应当以‘理智抉择’来接受,不可以感情用事,更不可迷执。这就是四依法。末世佛子,果能依此而行,就与佛陀同住世间,亲聆教益无异了。末世众生福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若不遵四依法,必入邪途,是故‘四依法’不可不遵行。再说经典功用,现前有拔苦与乐之功,后来有解脱生死之益。经典分亲闻佛说及记载流通,亲闻者契机深,记载者契机浅。再讲就是记载,也不容易,如姚秦时代,法显十人,唐玄奘大师孤身西求;历代释迷传讲,流通至今,谈何容易!我们尊重经典,就是对佛陀演教暨历代大师传述之功,略表敬意耳。是有‘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再待何时度此身’。阿难尊者有福,得作佛侍者。又如金刚经所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是佛为我等授记的一段经文。可见若无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是很难接受佛陀教育的。我们当知自勉。
(二)嘱宣教法并作福田
当念报恩,颁宣法教,示现人民,为作福田,信者得植,后生无忧。阿难受教,奉行普闻。
这一段是讲‘嘱宣教法并作福田’,也是问事佛吉凶最后的一段。
‘当念报恩’是佛教我们做人应当念念存报恩的心。报恩一定先要知恩,那些人有恩于我呢?第一是父母,于我有养育之恩;第二是师长,于我有教导之恩;第三是国恩,政府有保护人民安和乐利之恩;第四是众生,一切众生,有各尽智能,互为依存,创造美满社会、幸福环境之恩。是以佛常教人‘知恩报恩’。
如何报恩?佛教我们,第一要‘颁宣法教’,‘颁’是颁布,就是普遍传播的意思,普遍传播宣扬佛法的教学;且不止是言教,佛要弟子们,人人行解相应,知行合一,做大众的模范、典型,示现给人民做榜样的身教。因此,佛教法中出家,本来就是为上报四种恩德,下济众生苦难,助佛弘化,潜消祸乱,为众生作依止、作福田。福田有三种:(一)敬田三宝、(二)恩田父母、(三)悲田贫苦。诚敬、孝顺、慈悲是万善之根本。诚敬自敬佛法僧而生,孝顺则由报父母而生,慈悲实由怜悯一切贫苦众生而生。所以,佛说:佛菩萨、师长、父母、众生,是我们植福的良田,人没有不求福的,福向何处求呢?虽然人人有福田,可是几个人知道呢?佛慈道出,信者得植,勤于植福而后才有享受不尽的福报。朋友!你信不信、愿不愿修福呢?
请看经文:‘后生无忧’,这一句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未得道而命终,来生以福德深厚,必生天享福,身心安乐无忧。第二是道业成就,明心见性,断惑证真;或是上生佛国,永脱轮回,究竟无忧,这才是究竟圆满的果报。由此可知,为佛弟子,必知恩德,作人天师范,报恩弘教,为作福田。须知入道必以智慧为本,智慧必以福德为基。阿难尊者,就是我们的好榜样。‘阿难受教,奉行普闻’。尊者敬受世尊的教诫,立刻就能依教奉行,将佛陀讲的道理,传播十方,令一切众生普闻生信,破迷开悟,叫我们明了,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佛,才能够得到富贵谐偶、事事如意。
以上将本经第一大段:‘问事佛吉凶’讲完了。
接看看,第三页最后一行最后三字:‘阿难复白佛言’起,至第四页最后一行‘罪深如是’止。有十行经文,是本经第二大段,问答杀业责任问题。佛教戒律,第一是不杀生,无论是出家在家,一切佛弟子都必须遵守的。佛在楞严会上说:‘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食肉罗刹,报终必沉’,这些叮咛,皆是说明,嗔恚心强,慈悲心弱,非佛弟子。杀生之害处、果报,痛不可言。经中又说:‘众生断杀,得离生死’,‘清净比丘,不蹋生草’,‘于世真脱,不游三界’。这是说明持戒、护戒,才能体会同体一如,慈悲平等的境界,才是一个依教修行的圣弟子。
●乙、杀业责任 一、阿难启请 二、佛示轻重 三、怨对无间
一、阿难启请
阿难复白佛言:‘人不自手杀者,不自手杀为无罪耶?’
这一节是阿难请教的话,其问意还是为了利乐有情众生。因为众生最苦是死,惨死尤甚,故以杀生为第一恶行。世出世间圣教同宣戒杀,中华文化,仁慈为五常之首,佛教中,护生为第一善行。经文虽只说到杀生一事,意含全部戒律。儒家的礼教,佛家的律学,都是本诸我人同具的性德,表现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慧的行为,绝不是有意约束人的、吃人的,其教学目的,皆为复性而设施。本经咯举其一,其余则思之可得。
‘阿难复白佛言’,是阿难闻佛讲完事佛吉凶缘由之后,又提出一个问题来请教佛陀,他说:‘假设有人,没有亲手杀生——杀生有亲手杀、教他杀,或者是见杀心喜,这里阿难显然是指教人杀生,而不是自手杀生,所以他问—不自手杀是不是就无罪呢?’
二、佛示轻重 (一)教杀重于自杀 (二)无知官迫为轻 (三)故犯欺罔为重
(一)教杀重于自杀
佛言:‘阿难,教人杀生,重于自杀也。
(二)无知官迫为轻
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或为县官所见促逼,不自出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轻重有差。
(三)故犯欺罔为重
教人杀者,知而故犯,阴怀愚恶,趣手害生,无有慈心,欺罔三尊,负于自然神,伤生杌命,其罪莫大!’
这一段经文,是佛陀对阿难解释杀生罪过责任轻重的开示。
大意有三点:(一)教人杀生重于自手杀。(二)无知、官迫为轻。(三)明知故犯者最重。现在就依次讲解:
‘教人杀生’就是现时法律中的‘教唆罪’。佛告诉阿难,杀业罪行的轻重,教唆别人杀生的罪过,要比那自手杀生的罪来得重,因为杀生行为不是出于自意,而是出自教唆者之意,所以教杀生者罪重。下文,佛再对阿难解说道:‘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这几句经文说明轻重的理由,世尊特地举出两个例子:(一)是一般家庭,奴婢愚小下人,都是听从主人指使的,主人命令他杀生,他不得不服从,而他们自己却是愚昧无知,不知罪福。(二)是服务在公家机构里,‘或为县官所见促逼’,这是佛举当时的例子。古时行政司法权不分,县官同时也是法官,假设有人犯法,县官判决犯人死刑,执行行刑的人,当然不是县官自己,而是县官部下的刽子手,刽子手虽然是自手杀者,而不是出自自己的心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事,是指杀业之事,是奉命行事。意,是指存心,若以愚恶嗔恚心教人杀者,罪业极重。办案尚且如此,何况其余呢!从前,唐太宗对侍臣说:‘古者用刑,君为之撤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每因此不啖酒肉’。可见,决狱执法者,皆是菩萨心肠,无冤枉、多积阴德,纵遇罪无可赦,也是慈心、怜悯,不得已而杀之,非恶之、恨之而杀之也。所以经说:‘轻重有差’。
下面一段经文是讲故犯欺罔为重。‘教人杀者,知而故犯’,这是说自心具有杀害的意念,而命令他人去执行,所以佛说:‘阴怀愚恶,趣手害生,无有慈心。’‘愚恶’是指嗔心未净,不信因果,又无明达事理之智慧,往往造作一切恶行,而不能克制。如果身为三宝弟子,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者,杀心不除,那就是‘欺罔三尊、负于自然神’。‘三尊’是指三宝—佛、法、僧—为学佛者所皈依处,是世出世间最尊。(三宝的意义,在后文中解释。)欺罔三尊,就是欺骗三宝。‘自然神’就是自己的良心,不但欺骗三宝,也是自欺良心,做出伤生杌命的事。杌命是令他身心不安的意思,其罪甚大!
...(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说:‘吾道一以贯之’,又说:‘予一以贯之’,孔子说的‘一’,即佛法中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门’的符号。中华文化道统,就是以‘孝’、以‘仁’、以‘一’为中心,大乘佛法是以‘一真’、‘不二’为中心,是以古德云:识得‘一’万事毕。法华经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一’为大事,‘不二’就是一,六祖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孝’是不二之法,‘仁’也是不二之法,是佛法与中华文化同源、同一根本。正因为如此,才能与中华文化合而为一,发扬光大,其成果则远超过印度本土。世间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没有看到万法‘一真’、‘不二’的实相,于是乎,在感觉上,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吃亏,上他人的当,受人欺骗;以为自己的财物损失了,精神不安,忧虑恐怖,都是别人、或环境造成的。其实不然,如果见到三世的因果报偿,就会恍然大悟,世间真的没有人能占到别人的便宜,也没有人真正吃亏上当,因为,果报酬偿是通三世的。只要因缘聚会,谁也不能躲过。躲过今天,躲不过明天,躲过今生,躲不过来生。经说:‘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忘,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语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知三界苦乐、六道升沈,皆由自心感召,茫无躲处。东岳庙有一付对联说:‘阳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何不猛生悔悟,回头是岸。禅宗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佛经说:‘吉凶祸福,皆由心造。’又说:‘罪福二轮,苦乐两果,皆三业所造,一心所感。若一念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心净则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非是天降地生,实在是最初一念所致。离却心源,更无别体。’因果的道理明白了,自今而后,决定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逆来顺受,容过忍辱,了无怨尤,息灭报复,心意等慈清净,才真正能够免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的悲剧。若非如是勤修,则‘怨对酬偿’,世世不免。
‘神同形异’,‘神’是神识,俗称灵魂,其实‘神魂’是迷而不灵,孔子称之为‘游魂’是很有道理的。‘形’指六道众生的身形。这一句经文的意思是讲,‘神魂’原来是一个,但随著所造的善恶业力,轮回在六道中,受苦乐果报的身形却是千差万别。这正是孔子所谓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夫子在佛法未入中国之前,也有同样认识,正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罪深如是’,一句是总结说明一切造恶业的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尤其是三恶道最苦,出离最难,其于杀生关系最大,其次是偷盗,单就这两种罪行,已足够构成三恶道的循环了,而造成怨怨相报无尽期的惨剧。经文至此,将第二大段,杀生责任,讲完了。
前面所讲经文,意在止恶。今科意教修善,修善必有师承,故训之事师之道。
底下要讲的是本经的第三大段,讨论‘教学’问题。经文有廿三行,自第四页最后一行起,至第七页第三行‘可不慎也’止。在这一段经文里,我们将可见到三千年前圣哲们的教学精神与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丙、师弟之分 一、师生之本分 二、师生之行持
一、师生之本分 (一)弟子本分 (二)师教本分 (三)弟子背师罪果
(一)弟子本分 1、恶意向师及善者问答 2、恶意向师及善者之喻 3、善戒感天慎勿嫉妒
1、恶意向师及善者问答
阿难复白佛言:‘世间人及弟子,恶意向师,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
这一节经文,是阿难请教的话,问意很明显,旨在请示世人做学生的本分事。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人能知本分、尽本分,则近道矣。这的确是教学上最重要的课题。做学生、做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职责;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职责,一定先要认识教育、师道,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及一切众生的关系。佛陀教育和儒家教学,都是以‘仁’、‘孝’为基始根本,精进提升到真善美慧的完人境界,就叫做‘圣人’,或称做‘佛陀’。所以古德有说:‘学问之道,仁而已。仁之道,孝弟而已。’儒佛的教育就是‘仁孝’的教育,其具体的教学就是伦常八德的修养。中国人自古以来‘学孝、学仁’,‘行孝、行仁’,‘教孝、教仁’,将仁孝之心,提升到最高境界,扩展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皆朋友。而佛教更进一步,推展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时空物我一如,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的至极境界,这才是竭尽‘仁孝’之极致;竭尽教育的功能,完成伟大不可思议的圆满人格,称之为‘佛’。儒佛的教学,都是从‘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做起。佛法中的断烦恼,就是格物功夫;学法门就是致知学问。大乘佛法,六度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格物工夫的具体修学法。‘般若’更是‘致知’之极致,根本智、后得智的圆满成就。直心、平等心是意诚之极,深心、清净心是心正之极,身修之极。大慈大悲是家齐之极,国治之极,天下公平之极。是儒道、佛道、天道、人道,一体也,一道无二道。圆修圆证此道之人,就叫做‘圣人’,叫做‘佛’。大乘佛法的教学,是以四大菩萨为中心。(一)地藏代表孝道,地能生育万物,含藏万物。孝为万善根源,蕴藏无尽德能,是以孝心比如大地。这是佛教必修的第一门课程,导师就是地藏菩萨。儒家教学,首重忠孝,其在童年就接受真实、明德、福慧基本的教育,与地藏教学完全相同。(二)观音代表大慈大悲,(三)文殊代表明哲理智,这两位菩萨的教学又通于‘仁爱’、‘信义’四德目。‘仁’者,人我一体也。‘爱’者,一切恭敬也。‘忠孝’是教学之体,‘仁爱信义’是教学之用,待人接物心存‘仁爱’,言有‘信’无欺,行有‘义’,‘义’者,尽义务而无求报偿也。此四德是用在壮年,服务于社会、国家的善良教学,是佛教的悲智双运,普利众生;是儒家的‘在亲民’,是教人修福、造福的教育。普贤代表大修行,等虚空法界的真实行,类似‘和平’二德目。‘和’者,恒顺、随喜也,就是一切法都能随和、随缘的意思;‘平’者是心境平等、不变的意思。正是普贤教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的宗旨。如能养得性情和平,和于十方,平等三际,圣贤之学,究竟圆满极于斯矣!从此,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不称性,也就是止于至善的境界,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美的享受,这种享受实在是和平提升至极而证得者;这是美的教育,是享福的教育。由此可知,儒佛的教育都是以‘仁孝’为根本,少年基福,壮年造福,老年享福的中华福智教育。用来达成伦常社会、世界大同的至善目标。以上所讲的,只是儒佛教学的粗浅简介,希望能藉此机会帮助大家对儒佛教育多了解一些,明了儒佛大道是确实有益于我们实际生活的,然后才能谈‘尊师重道’,才会懂得这一段经文问答的意趣所在。现在解释经文:‘世间人’指一般人,‘弟子’是指在学的学生说的,‘恶意’指(一)轻慢(二)嗔恨(三)嫉妒(四)背叛(五)陷害等等,都是很重的恶意、恶行。‘道德’,礼记上说:‘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大者包罗万事,小则才艺善行。’‘道’是一切圣凡共由之达道,日用事物当然谓之道。‘德’是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佛教的戒定慧,儒家的五常八德,皆谓之德。‘道德’是儒宗佛祖教人立身之大本。明教大师说:‘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意即安贫乐道,止于止善)道德之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意即虽为天子,暴淫匹夫耳)’合起来讲,就是修养戒定慧,或是力行孝悌忠信一切善法的,都叫道德之人。老师和道德之人,是乡之宝、国之宝,因为他的道德学问,能化民成俗、福佑地方,功德最大。阿难问意是说:假若有人或是在学学生,恶意对老师,或是恶意对有道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罪过呢?
佛语阿难:‘夫为人者,当爱乐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恶意,向道德之人善师者,是恶意向佛无异也。’
世尊答覆阿难的经文,可分为三节:(一)答问恶意向师及善人(二)恶意向师及善者之喻(三)说明善戒感天慎勿嫉妒。这是第一节。佛告诉阿难说:‘夫为人者’,是说做人的道理,应当爱好他人之善,不可以嫉妒。‘善’的标准,前面也讲过不少,佛法中五戒十善,儒家伦常八德,是最重要的准则。礼记上说:‘修身践言,谓之善行。’中峰大师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则公平,公平是真善,利己则自私,自私是假善。古人有说:‘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真善也。’了凡先生说:‘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最宏。’由此可见,善人者...(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之人,其罪云何?’
这一节经文,是阿难请教的话,问意很明显,旨在请示世人做学生的本分事。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人能知本分、尽本分,则近道矣。这的确是教学上最重要的课题。做学生、做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职责;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职责,一定先要认识教育、师道,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及一切众生的关系。佛陀教育和儒家教学,都是以‘仁’、‘孝’为基始根本,精进提升到真善美慧的完人境界,就叫做‘圣人’,或称做‘佛陀’。所以古德有说:‘学问之道,仁而已。仁之道,孝弟而已。’儒佛的教育就是‘仁孝’的教育,其具体的教学就是伦常八德的修养。中国人自古以来‘学孝、学仁’,‘行孝、行仁’,‘教孝、教仁’,将仁孝之心,提升到最高境界,扩展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皆朋友。而佛教更进一步,推展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时空物我一如,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的至极境界,这才是竭尽‘仁孝’之极致;竭尽教育的功能,完成伟大不可思议的圆满人格,称之为‘佛’。儒佛的教学,都是从‘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做起。佛法中的断烦恼,就是格物功夫;学法门就是致知学问。大乘佛法,六度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格物工夫的具体修学法。‘般若’更是‘致知’之极致,根本智、后得智的圆满成就。直心、平等心是意诚之极,深心、清净心是心正之极,身修之极。大慈大悲是家齐之极,国治之极,天下公平之极。是儒道、佛道、天道、人道,一体也,一道无二道。圆修圆证此道之人,就叫做‘圣人’,叫做‘佛’。大乘佛法的教学,是以四大菩萨为中心。(一)地藏代表孝道,地能生育万物,含藏万物。孝为万善根源,蕴藏无尽德能,是以孝心比如大地。这是佛教必修的第一门课程,导师就是地藏菩萨。儒家教学,首重忠孝,其在童年就接受真实、明德、福慧基本的教育,与地藏教学完全相同。(二)观音代表大慈大悲,(三)文殊代表明哲理智,这两位菩萨的教学又通于‘仁爱’、‘信义’四德目。‘仁’者,人我一体也。‘爱’者,一切恭敬也。‘忠孝’是教学之体,‘仁爱信义’是教学之用,待人接物心存‘仁爱’,言有‘信’无欺,行有‘义’,‘义’者,尽义务而无求报偿也。此四德是用在壮年,服务于社会、国家的善良教学,是佛教的悲智双运,普利众生;是儒家的‘在亲民’,是教人修福、造福的教育。普贤代表大修行,等虚空法界的真实行,类似‘和平’二德目。‘和’者,恒顺、随喜也,就是一切法都能随和、随缘的意思;‘平’者是心境平等、不变的意思。正是普贤教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的宗旨。如能养得性情和平,和于十方,平等三际,圣贤之学,究竟圆满极于斯矣!从此,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不称性,也就是止于至善的境界,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美的享受,这种享受实在是和平提升至极而证得者;这是美的教育,是享福的教育。由此可知,儒佛的教育都是以‘仁孝’为根本,少年基福,壮年造福,老年享福的中华福智教育。用来达成伦常社会、世界大同的至善目标。以上所讲的,只是儒佛教学的粗浅简介,希望能藉此机会帮助大家对儒佛教育多了解一些,明了儒佛大道是确实有益于我们实际生活的,然后才能谈‘尊师重道’,才会懂得这一段经文问答的意趣所在。现在解释经文:‘世间人’指一般人,‘弟子’是指在学的学生说的,‘恶意’指(一)轻慢(二)嗔恨(三)嫉妒(四)背叛(五)陷害等等,都是很重的恶意、恶行。‘道德’,礼记上说:‘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大者包罗万事,小则才艺善行。’‘道’是一切圣凡共由之达道,日用事物当然谓之道。‘德’是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佛教的戒定慧,儒家的五常八德,皆谓之德。‘道德’是儒宗佛祖教人立身之大本。明教大师说:‘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意即安贫乐道,止于止善)道德之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意即虽为天子,暴淫匹夫耳)’合起来讲,就是修养戒定慧,或是力行孝悌忠信一切善法的,都叫道德之人。老师和道德之人,是乡之宝、国之宝,因为他的道德学问,能化民成俗、福佑地方,功德最大。阿难问意是说:假若有人或是在学学生,恶意对老师,或是恶意对有道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罪过呢?
佛语阿难:‘夫为人者,当爱乐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恶意,向道德之人善师者,是恶意向佛无异也。’
世尊答覆阿难的经文,可分为三节:(一)答问恶意向师及善人(二)恶意向师及善者之喻(三)说明善戒感天慎勿嫉妒。这是第一节。佛告诉阿难说:‘夫为人者’,是说做人的道理,应当爱好他人之善,不可以嫉妒。‘善’的标准,前面也讲过不少,佛法中五戒十善,儒家伦常八德,是最重要的准则。礼记上说:‘修身践言,谓之善行。’中峰大师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则公平,公平是真善,利己则自私,自私是假善。古人有说:‘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真善也。’了凡先生说:‘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最宏。’由此可见,善人者,心善行善,其言行足以化导一方,为民师保,移风易俗,安定社会,福利国家,犹如暗路明灯,航海指南.不可失也。所以,做人应该常存心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切不可嫉妒善人,障碍好事。
‘人有恶意,向道德之人善师者,是恶意向佛无异也。’这一句,如不学佛,的确是看不出其中果报的严重,佛的功德,无与伦比,说之不尽,不可思议。因为佛陀教化影响的范围,是等同法性、周遍法界。因此,阿难在前面称佛为天中之天,佛为九法界导师,众生要是恶意对佛,果报都在无间地狱,出离很难。明了这个道理,才晓得佛说这句话的严重性。但是世间道德之人及善师,毕竟不是佛,为什么恶意向之会得类似的苦报呢?须知恶意对待一个有守有为、心行善良的道德善师,是一种...(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这个道理。再说善师道德之人,其心行与佛心行相应,诸天善神,无不推崇受教,功同造化,普利众生,是故果报与佛无异。
2、恶意向师及善者之喻
宁持万石弩自射身,不可恶意向之,佛言:‘阿难,自射身为痛不?’阿难言:‘甚痛,甚痛!世尊。’佛言:‘人持恶意,向道德人,其善师者,痛剧弩射身也。’
这是第二小节,说明恶意向老师及善人的比喻,经文很明显易晓。佛说:宁愿拿著万石强大的弩弓来自射己身,也不可以用恶意来对待老师及道德之人。古时候一百二十斤为一石,万石是形容弓的强有力,射程远。弩弓是一种机械弓,同时可以发射多支箭的机械弓,是古代兵器中的利器。佛这句话是劝诫的语气,其中深意,我们能够想像得到。以下三句是比喻。佛说:阿难,拿著这样强有力的弩弓自射自己的身体,痛不痛呢?阿难回答说:很痛,很痛。世尊。佛又比喻说:如果有人用恶意对待老师及有道德的人,将来果报的痛苦,将是远超过弩箭射身之痛。因为弩箭射身,痛止一时、一生。地狱苦痛乃千万年求出离而不可得,弩箭射身如何能比。是劝告诸君,不可以恶意向师及道德善人。
3、善戒感天慎勿嫉妒
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不可轻嫉,见善代其欢喜。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这一段经文,是第三小节,说明善心善行,感动天神,慎勿嫉妒。
佛在经中特别指为人弟子,绝对不可以轻慢老师,及用恶意对待有道德的人,应当将老师和道德之人,看作佛菩萨一样,不可以轻慢嫉妒。‘见善代其欢喜’一句,是修随喜功德。更应当尽心尽力助成善行,身之敬事,口之赞扬,意之喜悦,财物之供养,是助成善行,功德等同。譬如钟表之功在指针报时,然构成钟表的每个零件,都有报时的功德;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功德并没有两样,为什么我们不肯做呢?佛又说:人能持戒清净,德行能感动诸天神明的尊重,如唐道宣律师,感得博叉天王之子侍卫一样。华严经说:‘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一切鬼神自然恭敬保护。佛又说:宁可自己投身大火烧死,利剑自割死,都不算是苦。要小心谨慎,莫嫉妒善人善事,其罪不小。释门自镜录中有‘妒贤嫉化第四’,详载报应之事,可以参看。
(二)师教本分 1、师呵弟子问答 2、示以正规不使怨讼 3、双戒诽谤之谕
1、师呵弟子问答
阿难复白佛言:‘为人师者,为可得呵遏弟子,不从道理,以有小过,遂之成大,可无罪不?’
佛言:‘不可不可,师弟子义,义感自然,当相讯厚,视彼如己。’
这是第一节,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尤其是末法时代,现前的社会,做一个好老师,良师、善师、明师,实在也是不容易的。现代的教育,比古时候普及太多了,学校多,学生多,老师也多。想想过去的学校(抗战期间),一般学校,全校师生很少有超过一千人的,一个班级,多的也不过三四十个学生,少的只有十几个学生,老师教学比较容易贯注,师生犹如父子,终身忆念不忘。至于不依情理处罚学生的老师,的确是很少见的。现在的学校里,像这样的事,或有所闻,但这并不算是新闻,因为远在三千年前,教学过程中,就有这种事实发生,所以,阿难尊者才提出来,请教佛陀。
阿难说:‘一位做人老师的人,是可得任意呵斥、遏抑(压制)学生,而不必依从正当的道理。或者是学生犯了小过,故意宣扬成为大过,像这样的为人老师,会不会有罪呢?’佛说:‘不可不可,做老师的人,不可以无理随便呵斥处罚学生,不可以将学生的小过失说成大过。’‘师弟子义,义感自然’,是讲师生恩德情义,合乎性德,顺乎自然。当相聚之时,情谊之交感,恩同骨肉,所以要彼此常相问讯,要存心厚道。学生对老师如父兄,老师爱学生如子弟。佛常教人慈悲一切,爱护众生。做父兄师长的,要常常将自己一生感到遗憾的、错误的、失败的经验教训,善告子弟,所谓‘前车之鉴,后车知戒’,希望下一代永远不犯上一代的错误,那么,下一代的成就,才能真正超过上一代,比上一代更幸福、更美满、更伟大,这才是真的爱护儿女、学生。做儿女学生的,也一定要体会父兄师长的恩德。
2、示以正规不使怨讼
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祟礼律,不使怨讼。
这是第二节,说明老师应教学生正道规矩,无使学生心怀怨尤。‘黜之以理’,黜指责罚,当学生犯了过错,应该责罚时,老师可以责罚学生,但绝不是无理忿恨随便处罚,而是基于爱心,目的使其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教之以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人能明道理。理,真理、天理、性理、自然之理,是古今贤圣共同遵循之大道;在儒家为伦常八德,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在佛法为五戒十善,二学三慧,六度一心,明心见性,入不二门,是教之以大道。人能体行大道,则一切科技发明,必能造福世人,而不会去制造杀人利器,毁灭世界,造无边罪业了。因此,人必须受教育,一定要接受天理人道的教育,做好人、行好事,自利利他,造福国族人蕈的福慧双修圆满教育。‘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不使怨讼’。儒家讲礼,佛说戒律,‘礼律’是行的哲学,是大道的实践,是真善美化的幸福享受,一切圣哲、佛菩萨,无不竭力推崇弘扬。中国过去有礼义之邦美称,一个讲求礼律的国家,就是一切国家的模范。弘扬推崇礼律的社会,一定是真正的安和乐利的社会。‘礼律’是德行教育,是根本教育。回想过去,童蒙教育,以洒扫应对、背诵句读;佛门则五年学戒、诵经论、事长上,皆是礼律的根本修学,其根本深厚,终身受用不尽,那有不发达的呢?因缘具足,进可以福利国家社会;因缘其足,则为儒宗佛祖教化众生,心安理得,那里有怨尤不平呢?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问至此地,就叫做‘得道’了。况且,‘礼律’是大道的基始,礼主和,律主严,教和学,都得要宽严得中,才能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
3、双戒诽谤之谕
弟子亦尔,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勿相诽谤,含毒致怨,以小成大,还自烧身。
这一段经文是第三节,佛陀戒劝师生双方不可互相诽谤。
‘弟子亦尔’,这一句是说做学生的,也必须遵从礼律,尊师重道,师生双方恩义真诚,做老师的要像一个老师,做学生的要像一个学生,各人要守各人的本分,千万不可以互相诽谤。‘含毒致怨’是说做学生的,心怀恶意,对待善师及道德之人。‘以小成大’是讲做老师的,绝对不可因为学生犯了一点小过,就渲染成为大罪。如果师生之间,恶意相向,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佛说‘还自烧身’,古人说:观其友而知其人,观其师而知其徒,观其徒而知其师,这是一定的道理。又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阳明先生说:‘朋友相处,常见自己不是,方能默化得人之不是。’为学之道,首先在求自己不是处,方有长进。
(三)弟子背师罪果
为人弟子,当孝顺于善师,慎莫举恶意向师,恶意向师,是恶意向佛、向法、向此丘僧、向父母无异,天所不覆,地所不载。
这一段经文,是佛答问师教本分的总结,说明学生背师叛道的罪果。古德说:皈依佛者,不堕地狱;皈依法者,不堕饿鬼;皈依僧者,不堕旁生。何以故?佛为无上医王,法是除病良药,僧是导人知识,并为真净福田,背之则邪,向之则正。若欲得道,当依佛语,违而得者,无有是处。佛言:一切众生,若不皈依三宝,永劫堕...(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有风吹动悬幡,有一出家人说‘风在动’,另一出家人说‘幡在动’,争论不已;惠能大师见到这个场面,遂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当时在坐的大众,听了能大师所说,都非常惊奇,印宗法师请至上席坐,请教佛法奥义,见惠能大师言简理当,不由文字;说道:‘行者定是非常人’,这时,惠能大师还是以在家居士的身分,所以印宗法师称他‘行者’。印宗于是执弟子礼,请教黄梅指示,六祖说:‘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印宗问:‘为什么不论禅定解脱?’六祖说:‘因为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六祖所传、所修、所教授的,为一乘上上法,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所以说‘唯论见性’、‘佛法是不二之法’,初学切忌错会了意思,受害不浅,这是不得不先说明的。六祖又说:‘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法师听了以后,欢喜合掌,于是为惠能剃度,愿事为师。六祖得到印宗的护持,才有机缘开东山法门,普度众生。像印宗之遇六祖,以前辈大法师的身分,反而师事初剃发出家的能大师,的确,非我慢情忘者不能也。其尊贤重道,舍己为人,真非常人可及也。是则六祖之功德成就,即是印宗的功德成就耳。印宗之于六祖,很像鲍叔牙之于管仲;由此可见,世出世间,建大功、立大业,利济天下后世,都须要最有力的增上缘,是谓之机缘成熟。下一句‘见善勿谤’。这是教我们不可阻碍人为善,凡是见到善事、好事,不论是什么人做的,纵然是恶人做、怨家对头做,只要他能行善,纵然是小善,也是应该赞叹,值得称扬的,这正是使恶人迁善改过的最好机会。过而能改,回头是岸,善莫大焉。明朝袁了凡说:‘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之危,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老尊贤,爱惜物命,人能由此十事,自行教他,则万德圆备矣。’正是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是世间第一等的善事。反过来讲,阻碍人行善,尤其阻碍恶人向善,当然也是世间第一等恶事。恶事万万不可为也,这才是具有大智慧、大慈、大悲,真正的菩萨行。
经文:‘不以小过证入大罪’。这一句是第三个事例,过不证罪。一个做人老师的人,对待学生,正如慈母之待赤子,如理如法的教导,为国家民族,为世界众生,小心地培育下一代的幼苗,焉有不尽心、不尽力之理。是以师恩有过于父母者,若以学生犯了些小过失,便证入大罪,处以重罚,使学生怀恨心头,那是摧残下一代而不是培育下一代了,其功过报应,先已说过,不再重覆了。第四个事例是:‘违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证,可不慎也。’这四句经文,是佛陀教我们要慎因果。特别是做人老师—和尚的人,古印度称‘和尚’就是亲自教我的老师,要不是亲自教我者,我不称他做‘和尚’,所以‘和尚’是亲教师的称呼。由此可见,‘和尚’是众生的亲教师,如果亲教师不依法理,就是违背诸佛所证的真理—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一心不二的见性之理,又不能契机,换句话说,就是学无所用,所学不适合其现前所需,也就是现前不得其受用,不得其利益的教学,都是违法失理。我们知道,佛教寺院是佛陀教育的机构,寺院的主持,就是一方大众的亲教师,他负有传道、弘道,教导一方大众修学大道的神圣使命,是一方众生法身慧命之所依,故一方大众称之为‘和尚’——亲教师。他要是教学不如法、不如理,那就有很大的罪过,古人说:为不善于显明之中,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于幽闇之中,鬼得而诛之。又说:庸医杀人身命,死堕十八层地狱;庸教误人子弟,死堕十九层地狱,何况主持圣教为天人师者,如法依理,化导一方,功德真不可思议;经论史实,可证罪福,必须谨慎。第三大段,师弟之分,到此讲完。
●丁、疑世出世抵触 一、疑佛子治生有碍 二、教以可为世事不为世意 三、请解世事世意之义 四、佛训道尊
一、疑佛子治生有碍
阿难复白佛言:‘末世弟子,因缘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累,当云何?天中天。’
经文从这一段至第八页第八行‘可得度世之道’止,是本经的第四大段。在这一大段中,要讨论的是‘学佛’与世俗日常生活,究竟有没有妨碍?有没有什么不方便之处?这对于初学佛的人,尤其是想学佛而又望门不敢轻进者的最佳指导,即使是老同修,也应该读诵此文,三省吾身,是不是如理、如法,奉行佛陀教导,以求个心安理得。经文可分两段,先问答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有无抵触,后段是世尊训示佛法中要以道戒为重。这一节经文,是阿难看出众生对于学佛的疑虑,深恐学佛不利家庭幸福,有碍于事业发展,所以大发慈悲,代众生向佛请教说:‘末世弟子,因缘相生。’这一句是问意所在,自来有疑,末世尤甚也。‘弟子’指在家学佛者。‘因缘相生’,佛经常说:万法因缘生,此言善恶二事,皆由因缘;世间因缘,结世间果报;出世间因缘,结出世间果报。在家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世间因缘,怎能学佛超越世间,成佛、成菩萨呢?因此,才提出这个问题来请教世尊,意思是说:在家人学佛,免不了有理家之事,衣食的需求,为身口所束缚拖累,妨碍了修行,关于这个问题,应当怎么办,才能获得两全其美呢?天中天呀!其实,学佛、成佛、成菩萨,问题并不在乎出家或在家,且佛门中诸大菩萨大多数皆是现在家相,为在家佛子作模范,四十华严经里,为我们示现的,有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甚至包括外道身分者,于此当知,学佛是学觉、求觉,觉则不为一切事理所迷惑,正智照见人生宇宙的实相,何有在家出家之分?更有何世事妨碍呢?且看世尊的开示。
二、教以可为世事不为世意
佛言:‘阿难,有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尊,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
佛陀非常慈悲,叫著阿难对他说:若是有人发心学佛,接受过佛陀教戒,‘禁戒’是佛弟子自律处众的规范,如三自皈、五戒十善、菩萨戒等,都是生活教育、行的教学,因此,佛弟子都要至心诚信受持,依教奉行。学佛第一要孝顺父母,须知世出世间大道,顺孝而已矣!在大乘佛法中,孝为地藏,能生育万物,容忍万物,学佛先要以地藏菩萨为导师,学顺孝根本法也。人能顺孝,心定和顺,则可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量福慧,从此生起,诚圣学第一学处也。孝顺之人,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起心动念,造作行为,畏因慎果。‘敬归三尊’,是讲恭敬归依三宝,特别是要明了自皈依自性三宝的道理,前次举坛经中六祖大师的开示已经讲过。‘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这三句是佛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行之事。‘养亲’就是善事父母,善养父母之身,身康健;善养父母之心,心安乐;善养父母之志,无负父母之期望。于佛法中尤以劝父母学佛,弘护正法,善养父母之法身慧命,才尽到养亲之教。‘尽忠’是教我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大众的服务,要尽忠心,负贲任,尽职守,于佛法中,尤须护持正法道统,发扬光大,尽心尽力,协助培养儒宗佛祖,这才是一切众生万善万福的根源,这是佛陀教诫弟子尽忠之意。‘内外谨善’,内指心,外指身,身心之善行,表里一如也。‘心口相应’,楞严经中佛告诉阿难说:‘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心直言直,中间永无诸委曲相。’由此可知,欲证得无上菩提,净圆妙心,一定要从‘心口相应’下手,就是心直、口直、行直。‘直’是诚至极处之称,也就是大菩提心中的‘直心’,观无量寿经上称作‘至诚心’。佛陀在此地的七句开示,是教人务本尽诚而已,而务本尽诚,正是世出世学之大本,世君子尚且能务本,何况学习大乘菩萨道者?若不从根本修学,正如建高楼而未立地基,其后果思之可得也!下面二句‘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是佛正答阿难之问。佛教我们说,世间事可以做,但是不可有世间意。
三、请解世事世意之义 (一)世事 (二)世意
(一)世事
阿难言:‘世间事,世间意,云何耶?天中天。’
阿难听了佛陀的教训,但不知世间事和世间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可以做世间事,而不可以有世间意?于是更进一层,请佛为我们作一个明确的解释,故有此问。下面是佛陀的解答,先解释什么叫世间事。
佛言:‘为佛弟子,可得商贩、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施行以理,不违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为世间事也。’
世间事,无量无边,佛陀在此处,只不过略举几个例子来为我们说明,使我们觉悟,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不碍世间法,世间法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佛法的修行工夫,也正是在日常生活种种琐碎的事务中,看破、放下,然后再提起。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说:做佛陀的学生,无碍于世间事,可以经营商业,可以贩卖货物,可以从事各种生产营利的事业,只要以诚敬忠信待人接物就好,所谓但取仁中利,莫求义外财,凡是合乎道义的利益,就可以去做,在四十华严里,诸佛菩萨种种示现,就是榜样。‘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罔是欺骗,此二句是教忠信,买卖要公平,不可欺骗...(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9-26 20:30
至诚感通,老实念佛,往生极乐,一生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看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放下“贪嗔痴慢疑”。
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往生极乐,一生成佛,人人有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因果教育弘化网
http://www.ganyingpian.com/
澳洲淨宗學院
http://new.jingzong.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