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阿弥陀经要解(第三十二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9-9 14:52
標題:
阿弥陀经要解(第三十二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景美华藏图书馆阿弥陀经要解讲记60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二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1-004-0032
解【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因为这一段里面说了许多的法相,四摄六度我们在前面都讲过了。今天我们继续再看十力,十力里面第五,「欲智力」,这是说如来果地上有十种特殊的能力,这种能力都是从般若智慧里面显现出来的,换句话说,也是本性本来具足的德能。前面四种我们上次讨论过了,今天从第五来说,这也是属于观机,像上次我们所讲到的,我们遇到佛一定就能证果,原因是什么?佛能观机。他不但知道我们现前的根性,他能够知道我们生生世世的根性。所以佛给我们一说法,没有不开悟的,没有不证果的,这也是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最主要的就是见阿弥陀佛,听他老人家说法。
可是我们自己,特别是大师在这一章里面给我们开导藏、通、别、圆,化仪、化法的意思。我们自己要想快速圆满的成就一定要培养自己圆顿的根性。藏通别圆这四种根性不是天生的,是培养出来的。如果要是本来具足,那只有圆顿根性是本来有的。迷失了圆顿,所以才有别、才有通、才有藏,这是愈迷愈深,如果你统统都不迷了,这个根性本来就是圆极顿极,这是我们要特别留意的。如何从我们现前的根性逐渐提升到纯圆纯顿,那我们这一生的成就就不可思议,真正是无有限量。谁不愿意把自己提升到圆顿根性?我想每一位同修都有这个愿望。为什么自己达不到这个愿望?这里面当然是有障碍,这个障碍当然是很多,可是把这许多障碍归纳起来,不外乎我们对于大乘的经论读得太少了、听得太少了。无始劫以来坚固的分别执着不但不能够减少,还在天天增长,这个事情麻烦大了,所以才是事与愿违,我们想求的目标达不到。这也说明了听经的重要,听经是天天在熏习,确实把我们藏、通的根性能够熏成圆顿的根性。
这一条讲到「欲智力」,「欲」就是欲望,一切众生心里面的欲望、爱好是千差万别,各个不相同,可是佛都知道,真正是所谓的全智全能,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桩佛不知道。他知道所说的一切法门,所说的一切理论,不但你能够彻底的了解消化,那些方法不但你能够接受,而且非常乐意的去接受,这是他有这种能力。
第六种叫「界智力」,「界」,所谓是界分,我们讲界限。他知道世间众生,这个世间是包括了经论上常常讲的三种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我们一般也讲九界有情,种种的界限。实际上界限从哪里来?从分别执着来的。如果没有分别执着,哪来的界分?界就没有了。这些事情佛知道得很清楚,所以才能帮助我们突破。
第七种叫「至处智力」,「至处」是说修学某一种法门,你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譬如我们讲六道,你修五戒十善,你就可以生到人道。如果你要是修学四禅八定,你可以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你修四谛法,可以证声闻果。你修缘觉法门,可以证辟支佛果。你修六度万行,可以证菩萨果。修因证果一定是相应的。如果因地搞错了,所谓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功夫就白费了,但是这个里面的真假是要以相当智慧才能够辨别。佛知道,他是教化众生。我们自己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很容易落到盲修瞎练,这个功夫就白费了。所以修学,有很多人羡慕许多大乘里面的理论与法门,好不好?当然好,凡是佛所说的没有一样不好,何况经论里头一再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可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你只能走一门才进得去,如果同时想走个两门、三门是进不去的,这是我们要觉悟的。如果在许多法门的门口徘徊,那是浪费时间,结果还是不能成就。
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法的修学跟世间法不相同,世间人讲做学问譬喻金字塔,先博学,然后再专攻,就像金字塔的塔顶一样,既博又高,这是世间法。佛法的修学,经典里常用树来做比喻。你看佛是在菩提树下成道,没有说在金字塔下。树是先修一门,你看树只有一个枝干,像一门,这一门成了之后,它就发许多的枝叶,开花结果,佛法很像这个。我们对于八万四千法门都想学,四弘誓愿里头就有「法门无量誓愿学」,可是你要记住前面还有一条,前面先断烦恼,断烦恼只有一门是最容易断。你搞的门多了,不但不能断烦恼,反而增加烦恼。所以先攻一门,一门里面一定要达到一个目标,那就是根本智现前,根本智现前在禅家讲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看明心见性的时候,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了一分,从此以后就博学多闻了,他在这个之前没说博学多闻。
在《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给我们做的榜样也是如此,他在文殊菩萨这会里面专攻,一个老师,一个法门,到烦恼都断了,智慧开了,这才出去参学,参学就是博学多闻。这个境界在念佛法门里面可以说是最为方便、最为殊胜。念佛的目的是求一心不乱,而理一心不乱就是根本智现前,所以博学多闻是要得理一心以后,没有得理一心之前只有一门深入才决定不错。所以学东西不能操之过急,操之过急没有不失败的。
我们一门深入一定能够证得根本智,也就是明心见性,在圆教里面是初住菩萨的地位,到这个之后才参学,像善财童子一样五十三参。世出世间各样的人物、各种的境界都去参访,才能把自己根本无明一分一分的破尽,从十住、十行,一直到圆满菩提,这是佛在《华严经》里面展示菩萨修学的程序。我们读《华严》不能够含糊笼统的看过去,要体会到这个意思,效法善财童子,采取善财童子的修学程序与方法,他一生成佛,我们必然也能够一生成就。这是讲「至处智力」。
第八讲「宿命智力」,「知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佛知道任何一个众生,生生世世,每一世的情形他都了如指掌。你生在什么地方?你叫什么名字?你姓什么?你父母是什么人?你的生活状况,他样样都知道,没有一桩不知道。所以说我们想做事情,说是佛菩萨不知道,那真叫自欺欺人,佛菩萨没有一样不知道的。你要到了明心见性的地位,你也有这个能力,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我们一般人看这个叫神通,其实心清净了,这十种能力是本能,并不是如来专有的,不是如来专利的,你心境清净至极了,这个能力马上就恢复。
第九是「天眼智力」,在阿罗汉叫天眼通,在如来果地上叫「天眼智力」,《金刚经》所讲的「五眼圆明」就是天眼智力。世出世间十方三世,没有一桩事情佛是看不到的,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凡夫在六道里轮回,在哪一道什么样情形,看得清清楚楚,佛是大慈大悲,佛有耐心,佛对众生非常的关注,就是非常的关心、爱护,你在六道轮转,佛为什么不来救你?他看得那么清楚,来你也不听,不听怎么办?还是等一下,看到你几时肯听话,回心转意了,佛就来度你了。在你不肯听的时候,他也有许多的方便来诱导你,帮助你破迷开悟。像现在佛陀虽然不住世,可是佛的遗教在世间,这些经典、佛像、出家人的形相都是帮助你觉悟的,当然你总得要对佛法有相当的明了,它才帮得上忙。如果对于佛法是一无所知,你看到这个东西会增长你的迷信,那就又错了。你要通达佛法的道理,增长你觉悟,不通达是增长你迷信,这个关系太大了。譬如我们见到佛像,通达的见到佛像,恭敬心当中能提起正念,效法佛菩萨。这个像里面样样都是表法的。
今天九莲观音像已经送来了,待会儿诸位都可以带回家去,我们印得很多,你可以多带一些送给你的亲戚朋友。如果你要想裱起来,在我们柜台上登记,我们统统一起拿去裱,价钱会便宜很多,大概裱一张只要一百多块钱,如果诸位自己拿到裱画店去裱,裱一张要好几百。不裱,镶镜框也非常之好。
菩萨像,菩萨戴的帽子,它有它的意思,菩萨的姿态也有意思,他周围环境统统是表法的。池子里面九朵莲花,虽然这是石刻的,我们是一色印的,黑色一色印的,跟原拓的颜色一样,但是它里面用线条来表示四种不同,表经里面所讲的四色莲花。在菩萨的左上方有韦驮将军,护法神,护持佛法,样样都有表法的依据。所以懂得佛法的人一看,真的心清净,他开悟。不懂的人把它当神明看待,在佛像面前烧香祷告,那是迷信,所以效果就不一样。他虽然是迷信,阿赖耶识里头也种了恭敬佛菩萨的种子,他有这个好处。他现前不得受用,几时他一闻法开悟了,这个种子就起现行,就起作用。所以造像的功德无量无边就在此地。这个佛像我们要送到国外去,也要送到香港去,大量的流通到国外。
刚才说过了,佛菩萨既然晓得我们在六道轮回的这些状况,以无量的善巧方便来帮助我们,善根厚的人,有福报的人,他就得度了,他得度位次的高下与他的福慧完全成正比例。福慧境界非常的广大,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说,善根是信解,福德是行证。肯依教修行的人,这个人有福;听了能相信、能理解,这个人有慧,福慧双修。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就是在境界里头你怎么用心,事上来讲,佛菩萨跟众生没有两样,事上没有两样,心不一样,用心大大的不相同。佛菩萨用真心,真心叫什么?真心叫不动心。《金刚经》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是用的真心。凡夫不行,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心是妄心。福慧是从真心里面生的,不是从妄心里面生的。妄心里面生的是迷情,妄心里面能生世智辩聪,不能生智慧。智慧跟世智辩聪有一个很容易区别的地方,那就是智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世智辩聪里头有分别、有执着,换句话说,离开了分别执着,世智辩聪就是智慧,由此可知,分别执着要不得。分别执着,心动了;离开分别执着,心不动,如如不动。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真正是大慈大悲,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时时刻刻为我们提示,我们自己要觉悟,要能够体会,契入这个境界,自然就得妙用无穷。
末后一条「漏尽智力」。前面的九条可以说全是利益众生的,菩萨这个能力全是度众生的,如果没有这一条,纵然有前面九条,我们想他未必成佛,有了这一条才知道他真正成佛了。这一条是知自己也知道别人。「漏」是烦恼的代名词,它包括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如来在果地上,这三种烦恼都断尽了,自己晓得自己成佛了。一切众生修行,前面说过,修行到某一个阶段,佛都知道。这个众生烦恼断尽了,圆满菩提,也成佛了,佛当然知道。所以成佛一定要烦恼断尽、无明断尽。
烦恼跟无明本来空,本来没有,从哪里起来的?烦恼是从我执起来的,无明是从法执起来的,你说冤不冤枉。你在一切法里头有执着,在对你自己身心有执着,这是你无法断烦恼、无法破无明的根本原因。你说我从今天起,我开悟了,我不执着了,你有没有执着?你还是执着,你执着什么?我开悟了,我不执着了,你还执着个不执着,还是执着。这是功夫、是意境、是境界,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去努力。而实在说,在这个境界里面所谓用不得力了,一用力就错了,一用力岂不又落在分别执着上了?不用力也错了,不用力也落在分别执着上了,这个事情难办。诸位要细心去体会才能够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十力就介绍到此地。下面再介绍「四无畏」。
「四无畏」第一条,「一切智无畏」,也就是一般宗教里所讲的,他们称上帝是全知全能,其实我们晓得上帝并不是全知全能,他比我们人聪明一点,福报大一点,不是全知全能。如来才是全知全能,所以在一切法里面他无畏,他样样都知道,无论什么人向他请教,他都会给你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换句话说,决不会有一个问题、有一桩事情把佛难倒,这叫「一切智无畏」。
第二是「漏尽无畏」,烦恼断尽。我们晓得烦恼是生死的根本,是生死的业因,因没有了,果报当然没有了。所以烦恼断尽了,没有分段生死,没有变易生死。众生最恐怖的是生死,生死都没有了,给诸位说,什么样的灾难也没有,没有生死哪来的灾难?
第三「说障道无畏」,「道」是菩提大道,「障」是障碍,障碍了菩提大道,那些是什么?佛样样都知道,能知、能说。你今天在菩提道上有障碍,你去请教他,他马上就告诉你,你现在障碍在什么地方。当然我们初学的人有无量无边的障碍,许多障碍当中,现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先把大的破掉,然后再破小的,可是给我们说出来我们要相信,不相信有什么办法?那就没法子了。最大的障碍是迷惑,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这个障碍太严重了。如果事实真相都明白了,你这个障碍很容易破除。迷惑你才造业,造业你才有生死轮回的果报,这个东西麻烦。如果事实真相明白了、通达了,他不造业了,不造业当然没有果报,这些一定要在经论上去讨教。
《阿弥陀经》里面,行。《阿弥陀经》要加上古大德的注疏,像我们讲堂采用的莲池大师的《疏钞演义》、蕅益大师的《要解》。《要解》是提纲挈领,《演义》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真正把这两个世界的事理真相搞明白了,不迷惑了,我们一定能够超出娑婆往生净土,而且自己有真实的把握,全搞清楚了。没搞清楚就没把握,犹豫不决,这个里面才有痛苦,那就造成障碍了。所以教理一天都不能中断,佛在大经里教我们读诵大乘,天天要读。
修净土的人,我觉得在《要解》、《疏钞》里面就够了,我们一生就有决定的受用。如果再想多看一点,像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有《净土十要》就足够了。从前曾经有人向印光大师建议,希望将「净土十要」再扩大,变成「净土百要」,印光大师摇摇头,用不着,十要就够了,就很好了,不必再添麻烦了,为什么?我们求的是一心不乱,搞多了,心就乱掉了,目的就达不到了。一门走一条路,纵有障碍,它有限。你走好多条路,条条路上都有障碍,那个障碍清不了的。
第四「苦尽道无畏」,「苦」是讲果报,「道」是方法,如何能把这个苦灭尽,这是我们很乐意闻的。我们现在有无量的苦,有个什么方法把这些苦统统灭尽,佛知道,他能说,能知能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些法都是灭苦的方法,所以是教给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方法虽然多,方法很多,可是要晓得选择,要晓得怎样去运用,这点很重要,如果用错了,又出麻烦了。譬如我们害病,佛知道医药,无量无边的医药,药能随便吃吗?不行。如果吃的药不对症,不但不能治病,反而病上加病,这点我们要特别留意。
我在民国四十七年初到台中的时候,在李老师会下,我们同学们讨论佛法,我就提出这点看法,「佛法可以救人,佛法也可以害死人」,当时有几位同学听了不服,去问李老师,李老师听了,点点头说「对」,李老师说「对的」。佛法就好比药方,八万四千门,八万四千种药方,我们是有病的人,那个法门要不契机就把你害死了,跟医药一样,用对了救了你的命,用错了把你害死。现在好比是药在,大夫不在,懂得用药的人没有了,八万四千法门摆在此地,大家都乱服,所以修了几十年没有成就,就是走错路了,就是受害了。如果你要是觉悟了,我这么多年没有成就,大概是搞错了,你还能回头。如果你在里面坚固的执着,一昧的盲修瞎练,那就坏了,那不能回头,正所谓是「死在教下」,这是一个很可悲的现象。
其实佛虽然不在世,他老人家非常慈悲,将他不在世的那个方法也告诉我们,奈何我们不听。佛灭度之后告诉我们四依法,大家都晓得,「依法不依人」,这句话的用意很深。「依法」,佛所说的是「法」,佛所讲的一切经,这是「法」。「依义不依语」,「义」是里面讲的道理、方法,言语文字不重要,不必去斤斤考证这些文字,那就是增长烦恼,增长无明。「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了义是出三界的、了生死的。不了义是在六道里面,人乘佛法不了义,天乘佛法不了义。要讲了义,最起码的是小乘阿罗汉,他出了三界。阿罗汉跟大乘两个一比较,那小乘还不算了义,不是真正了义,真正了义是大乘菩萨法。末后叫我们「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是感情,叫我们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依智慧不要依情识,我们以这个为基础。
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正法时期,戒律成就」,持戒清净就能够证果,那个时候人的根性利,心地诚实厚道,从戒律他就转境界。像法时期,人的根性就比不上正法了,必须修禅定,要修定才能成就,持戒已经不行。末法时期连修禅定都不行了,在这个世界里几个人心能定得下来?能在境界里如如不动?禅定就是《金刚经》里面所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没有法子。所以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末法众生,净土成就」,如果我们依法不依人,那佛讲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今天修净土,我们今天念阿弥陀佛,这是「依法不依人」,这是「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四依法具足。
我们在这个时候再学禅,那就是不依法了。我们生在像法时期,我们修禅是对的,是佛说的。我们生在末法时期去学像法的修行方式,这个过失要怪自己,你这个禅不能成就,不能怪别人,怪你自己。所以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到佛祖的苦口婆心,他是真正知道,真正能够给我们开导,所以在这四种法里面他无畏。
末后一句讲『无量法门』,这句是总包括。此地没有说到的,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佛都明了,都是能知能说,不但如来能知能说,如来一切应化的身都是能知能说。像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都说法,那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不但你见到佛身,他是一切都知道,佛在那里变个鸟,变个树,他也一切都知道。你在修行过程当中,哪个地方有障碍,哪个地方有困难,他自然就给你说这个法门,六尘说法。我在前面也跟诸位提示过,我们这个世间也是六尘说法,可惜我们太愚痴了,无法领略,所以没有办法。根性大利的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念念生智慧。若不是六尘说法,怎么能念念生智慧?所以如果我们真正的要会听,那得的利益就无有穷尽了。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解【三十七品。收法虽尽。】
『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这是讲释迦如来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以这三十七类,『品』就是品类,统统包括尽了。不但世尊的一代时教,可以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教学也不外乎这三十七类。所以说『收法虽尽』,虽然是收尽了,可是:
解【而机缘不等。】
这个我们要特别的注意到。『机』是讲我们的根性,每一个人不一样。『缘』是说因缘、缘分。经上常讲「善根福德因缘」,善根福德属于机,因缘就是讲缘,我们今天讲机会,机会不一样。譬如有很多人确实善根福德深厚,但是他这一生没有遇到佛法,或者没有遇到正法,这也是一点都不假。诸位晓得在我们本省一贯道很多,一贯道不是正法。许多知识分子,甚至于大学教授,都去信一贯道,他不是没有善根,不是没有福德,他是没有正法的机会,没有这个缘分。他遇到一贯道,一贯道一劝他,他就去了。所以也有少数的,以后遇到佛法了,他一听正法就回头了,他有个比较,他能回头,所以正法的机缘不容易,正是佛法里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众生的机缘不相等,因缘要是遇到了,我们一定要珍惜。佛说种种法也是因为众生『机缘不等』,所以底下讲:
解【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
归纳就是这三十七类,展开无量无边,能够适应一切众生的根性,能为一切众生作增上缘。『开』是展开,『合』就是归纳,有时候有一个法门开无量法门,有时候在无量法门归纳到一个法门,无非都是适合于众生的根性、机缘。他的目的,这就讲千经万论、无量法门的目的就是底下这一句:
解【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
这是目的,千经万论都是这个目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历代祖师都是这个目的。而『念三宝』是修行的总纲领,就是我们朝暮课诵里面的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意思我们讲得太多了。『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觉心。在经里面,像《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至诚心是菩提心的本体,所以我们用心要真要诚,因为真诚心就是菩提心。我们用真诚的心待人接物就叫做发菩提心,别人不用诚心对待我,那他不发菩提心。他愿意在六道轮回,我们要想出离三界,我们就一定要用真诚之心。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清净是自受用,不管在什么境界里面决定不失清净,不失真诚。待人接物,他受用的是慈悲心,大慈大悲,利益一切众生。这个三心是一心,就是真诚心,自己受用叫清净,贡献给别人受用叫慈悲,要发这个心。
「念三宝」正是帮助你发这个心,因为佛法是觉而不迷,法宝是正而不邪,僧宝是净而不染。由此可知,你能念三宝,能发菩提心,就能够伏烦恼。除非你不发,你只要一发,马上就伏烦恼,立刻就能伏。伏的功夫用久了,烦恼自然就灭掉,就断了。伏烦恼,给诸位说,是菩萨位,灭烦恼就成佛了,简单的几句话把整个佛法都讲完了。人家要问佛法是什么?你就把这几句告诉他,这就是佛法,这是十方三世诸佛说法的总纲领。「念三宝,发菩提心」是正行,「伏灭烦恼」是结果。
解【灼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
这一段很重要,这是说明念三宝的因缘。不但净土法门是以念佛为总纲领,为修学正当的法门,也是主法门。在如来一代时教里,尤其是《华严经》里面所显示的一切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以念三宝为主,这点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你现在去看,不管是中国的佛法、是外国的佛法,不管它是什么样的宗派,你去看看它的课诵不一样,修行所依据的经典不相同、方法不相同、仪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决定是相同的,就是三皈依。不管哪个法门,它的课诵里面都有三皈依,所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决定是相同的,你就晓得这是行门的总纲领,所有一切方法都是要成就三皈,帮助三皈依。
如何能够圆满做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在五十三参里面,我们看到第一尊善友吉祥云比丘教给善财童子念佛法门,最后一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就晓得这个法门是一切法门里面的主修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如果不归到这个法门,不能成佛,所以无论哪个法门都要修三皈依。念佛法门走的是直路,它一开始就是念三宝,它不必拐弯抹角,这是直截了当的一条成佛之道。前面经文上跟我们说过,我们是以念佛往生为因,以读诵大乘、闻法悟入为缘,这就是它能帮助我们断疑生信、破迷开悟。
『灼见慈威』这三句,「灼」是非常的明显,「慈威」就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摄受一切众生的大慈大悲,有折伏众生种种烦恼习气的威德,如来的慈与威都不可思议。我们要念佛,这从事上说,所以我们瞻仰阿弥陀佛的形像,要有如是的观想。如果从理上说,佛者觉也,觉的作用是慈,觉是开悟,一切法无不觉悟,这是慈的意思。悟则不迷,不迷则是威的意思,一切法里不迷,那从理上讲。所以不能不念佛。
『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这个必得入境界才行。换句话说,「法味」真正体会到了,这就是有乐趣。世间一切的乐没有法乐那么样的殊胜,所以读经闻法真是欲罢不能,为什么?这字字句句真正体会到内心了。佛讲觉法、讲正法、讲清净法,转珐輪都转到我们自己心里面来了,使我们自己的身心像佛菩萨一样的觉、正、净,这是古德常用比喻话说「如饮甘露,如饮醍醐」,他怎么不念法?他怎么不读经?怎么不听经?怎么不讲经?读经、听经、讲经都叫做「念法」。
『同闻共禀』,这是讲大众在一块修学。我们有许多的同参道友,志同道合。「禀」是禀承,就是我们同修一个法门,统一一种理论,彼此在一起,互相的切磋琢磨。古人那个时候有师道,有师承,今日之下,给诸位说,师道没有了,师承也没有了,所以我们的修学比过去是要困难得多。今天我们心目当中只有友,没有师,这一点我们对于整个的时代、环境,要认识清楚。如果今天你出家了,以老师的身分来对待一切人,那错了,大错特错。
从前老师订下规矩,诸位知道的中国有名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订的规矩叫大家守,那是老师。现在你要订个规矩叫人守,谁也不守你的规矩。现在怎么办?大家在一起,我们来订个公约,来开会,大家订。你们大家订了,我来守,大家遵守。这就是没有老师的情形之下,就是每个人自己要约束自己。我们自己来订规矩,自己来订章程,订了之后,各个人都同意了,多数人赞成了,少数服从多数,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约束,这就是同学的地位,不是师生的地位。今天是同学的地位,我们要把这点认识清楚。
我们在讲席当中跟诸位研究这个经典,所以诸位都可以提意见,提出来互相来讨论,你们不肯提意见那是太客气了、太谦虚了。所以我在讲席当中也跟诸位多次的提到,我们今天是以谁为老师?以古大德为老师。我们今天讲《要解》就是以蕅益大师为我们的导师,我们讲《疏钞》是以莲池大师为我们的导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有这个看法,有这个认识,我们做古大德的私淑弟子。我们在一起都是同学,我们是莲祖的学生,是蕅祖的学生,互相在一起研究他老人家的开示、教诫,我们才会有成就。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