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9-1 21:01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05-126)》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一七集) 2013/5/1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117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这堂课是从「为政」第七个纲要「爱民」跟大家做交流。我们看到「爱民」就可以体会得到,这是能不能把政治办好、能不能让国家、团体兴盛的关键所在。就像孟子讲的,「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一句话就把天下兴衰的关键点得非常透彻。能仁爱的对待人民就能获得民心的拥护,所以三代得天下,因为仁爱。三代为什么失天下?就是不仁爱了,残害百姓,最后就被百姓给推翻了。而「爱民」,这个「爱」当中还要有智慧,要悲智双运。《资治通鉴》当中讲到,「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我们看现在这个时代,父母哪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但是那个疼爱当中,他没有用智慧,不理智,变成溺爱了,反而害了孩子。他的爱当中没有看得很长远,他觉得有仆人照顾孩子就好了,他忽略了孩子整个人格的养成、思想观念的建立不能没有父母的陪伴引导。所以父母有疼爱孩子,但不够用心照顾、陪伴孩子。所以这个爱不单是物质上满足他,精神上、人格的塑造上,父母决定不可以缺席。把孩子生下来了,把他教成善人、教成圣贤,应该是我们父母的天职、责任。
一开头经句,两百三十八句就讲到:
【利天下者。天下亦利。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仁人在位。常为天下所归者。无他也。善为天下兴利而已矣。】
我们看到这个『利』字,利益,能够利益天下的人,天下人也会利益他。读到这里就想起孟子的一段教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他以百姓的幸福安乐为自己的幸福安乐,他努力的方向都是为了百姓的幸福安乐;他以百姓的忧苦为自己的忧苦,时时想着怎么帮人民解决这个忧。所以,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这样的人不能「王天下」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能这样的去造福于人民,为人民分忧解难,老百姓就把他当最亲的父母、亲人一样,哪有可能他会不得民心?哪有可能他的国家会不兴盛?所以人生其实道理不是很复杂,都是感应、都是因果。能感,是他爱民的心;所感,是人民的支持。能爱民是因,感得人民爱护他、拥护他是结果。所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而这个「利」字,利益人民,这个利益不是短视近利,不是急功近利,是看得很长远的利。假如短视近利,那不只不能利人民、不能利后世,可能还让后世遭祸。所以这个爱护没有智慧,确实有可能是适得其反。你比方,为人父母者赚不义之财,「我要让我的家里人有饭吃」,看起来要利,但是不义之财祸延子孙。这个我们在很多老百姓的谈话当中都看到,开赌场的、开不好行业的,冷静去观察,都不可能兴旺。哪有哪个家族兴旺是因为做不好的行业?从来没听说过。可是还有很多人在干,那就是不明理,祸延子孙。《易经》当中对这个利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利者,义之和也」,什么才是真正的利?义之和也,就是适宜的和合,这个做法合情、合理、合法,在这样的状态之下,这个利才是真利、才是长久之利。你做的事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那叫刀头舐蜜,想尝个甜头,把舌头都割掉了。《易经》「干卦」当中就讲到这个利。
我们这个时代再看到这段话,真的不胜感叹。我们这两、三代人,可以算是在历史当中赚钱最努力的几代人,很拼命赚钱。可是大家冷静看看,多少民主国家、多少地方都很努力赚钱,但留不住钱。西方多少民主国家,现在全部都是贷款,花钱都花到后代子孙。所以利只要不跟义相应,这种利都是刀头舐蜜,都是眼前之利,祸延子孙。整个经济这么高度的发展,结果下一代的青少年教育忽略掉了,你这个利就不是义之和,根本都偏到一方,哪有整个家庭的重心完全只有赚钱、只有利?麻烦了,完全向钱看,人就没有义了。所以现在父母得不到孩子的奉养,因为没有义了;兄弟姐妹之间都不互相帮忙,都算帐算得很仔细、很苛刻。所以,老祖宗又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你偏到枝末上去了,没抓到根本。你重视德行教育了,你下一代有人才;你重视德了,福田又靠心耕,有德的人一定有福。不从根本努力,都从枝末去争夺,最后身体搞坏了,家庭也不能顾全,夫妻离婚了,下一代又没教好,那后半辈子烦恼可多了。所以「利者,义之和也」。
《易经》当中又诠释,「利物足以和义」,你真正利益万物,决定是因为你合乎道义了,这才是真利。比方说,今天我们大量用农药跟化肥,没有利益万物,不知道伤害了多少生灵。小的时候,三十年前,我们家附近树林,您看那个地上好多蟋蟀的洞,整个草地上生命非常的生意盎然。可是后来农药、化肥多了,地上几乎找不到昆虫了,都被毒死了。这伤害的生命无法计算,那就没有利物。「利物足以和义」,得到的真正的利一定是合乎道义。结果现在我们不是想着利益万物,只想着我自己有没有东西吃,我哪管这些生命?结果大量用农药,很多生命都没了,不符合义。最后吃最多农药的就是自己人类,因为「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世间就是一个循环,你爱万物,万物爱你;你害万物,最后这个负面的磁场,这个果报一定回到自己身上。所以现在的人不孕症的一大堆,不都是被自己发明的东西最后毒害回来自己吗?而现在很多有仁爱心的人,他们不用农药、不用化肥去种植粮食,「利物足以和义」,他不愿意人家吃他的东西伤害了身体,是道义。结果他们这么种,反而他们的农作物长得非常好。
我记得,我们二OO五年底在汤池,我们有二十九亩的田地,当时候在整这个田地的时候,还有一大堆的建筑垃圾,那一块一块钢筋水泥从土里面挖出来。这样的土地,当地老百姓看了都说,「你们明年要收成挺困难的。」结果呢?我们来年,其它的不说,光是西红柿就收了超过一万斤,而且长得都特别大。拿到「绿色课堂」,晚上我们在树下唱善良的音乐,唱孝道的歌曲,唱感恩的歌曲,因为超过一万斤,大丰收,与民同乐,每个人来都发很大颗的红西红柿。当地老百姓他们都是耕农的,他们自己下了一个结论,「可能是种田的人有爱心,所以本来长不出好粮食的土地,反而这么快就长出这么多好的作物。」
因为我们不喷农药、不喷化肥,好多生命都来这里生存,在我们的菜上面做窝。那牠们在我们这个环境生长,肥水不落外人田,这些鸟大的便全在田地上,都是好肥料,对整体农业的种植都有帮助。所以这个确实是,你利物,决定万物感受到了,也会来利益你的。所以我们地里面的蚯蚓特别多。这个确实万物统统是有灵知的,它可以感觉的。你对它爱护,它决定也会以一分善意来对待你。就像我记得那时候我们的大楼里面,有鸟在大楼里做窝,可是这大楼里面都没有鸟的粪便。后来我们得到一个体会,牠到你大楼做窝,你非常欢喜,一点都不会去干扰牠,牠感觉到你的善意,所以牠也不敢给你添麻烦,所以牠家教也很好,教育牠的下一代不可以在这里撒野,都是出去外面方便。
所以,「万类相感,以诚以忠」,所有的生物、生命互相交感,你真诚、你忠诚,都能够感通。所以这个利必然是合乎对人、对生命的道义,这种利才是长长久久的利。我们看同仁堂,他们这个企业比美国建国多了一百多年,它已经三百多年了。他们在国家危难的时候都是不计损失,为国家化解危难,不管是在战争的时代,还是在SARS的时期,所以他们想着要为国尽那分道义。所以合道义的,他的利就很长久,这个都是很好的样板,给我们的信心、给我们的启示。反而没有一个团体企业,只有想着自己的利益,不想着他人,也不想着国家,最后它能长久,一个都没有。所以「利天下者」,天下也会利益他。
这个从家庭来讲,要给后世子孙利益,决定这个利要跟道义相合。假如为了利没有孝顺父母,没有好好的教育下一代,这个利是不能长久的。假如真的孝养了父母,教育好下一代,那这个家族的兴盛可能是几百年、几千年,这是小到家庭。现在的人都觉得眼前的利不能舍,一定要握在手中。所以现在夫妻一起出去赚钱,觉得可以得到比较多的利。但事实上,只要他不符合义,这个义是应该的,就是他应该尽的责任、应该做的事没有做,他的钱财很难留得住,这个会漏掉的。比方一个孩子成长,父母都出去赚钱,孩子是钥匙儿童,背着一个钥匙,进入家门,空荡荡的没有温暖。孩子在外面流连、在外面蹉跎,走进电动玩具店,走进一些玩乐的地方,他不就沉沦了吗?他不就沉溺在那其中吗?第一个,孩子受到这些污染,人格不健全了,他每一次推开门都是空荡荡的,他没有得到爱,他人格空虚,人格都有失落、都有匮乏感。所以他的占有欲会很强,因为他怕失去。这样的人格发展苦了他一辈子。
一个人从小就有整个父母、家庭的爱,他是非常乐观的,非常欢喜去给予、去助人,因为他从小就形成了这样的态度。所以这一点自己就非常感谢父母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温暖的家。我母亲虽然有工作,她是小学老师,但因为她一下班跟我们的时间差不多,等于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都有母亲的陪伴,母亲没有缺席。所以人格的养成,需要有母亲的胎教,还有整个「三岁看八十」的陪伴,还有整个成长过程。假如孩子的人格不健全,你往后花再多的钱都买不回来。母亲不在家煮饭,孩子在外面吃,在外面吃能吃得健康的,我看比例不高。所以孩子一生健康是他最大的本钱,可是假如没有正常营养的三餐,不可能有好的身体。而一个人身体不好了,多少钱都买不回来。而且出去外面吃,尤其在大都市,花费都很高。假如家里面三口人、四口人都在外面吃,很可能赚的都不够花的。
所以有一点我们必须冷静,上一代的人,三、四十年前,一个父亲赚钱,上还要养老,下要养六个、八个孩子,兄弟姐妹,他假如是大哥,等于是太太还要养小姑、小叔,一分薪水养整个家庭十几口人,还能存钱,还能买房。现在夫妻两个人赚,上不养老,又不养兄弟姐妹,只养一、二个孩子,存不了钱,而且还贷款。从这里,我们就两代人就好,不要说远,了解到一个重点,勤俭才是能不能存财富的关键,「大富由天,小富由勤俭」。不是两个人赚就比较多,假如两个人赚又不节俭,根本就不可能存得了钱。而且上一代人不节俭,下一代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花得更凶。所以我们在思考事情不能人云亦云,得要自己冷静去分析、去判断。
我自己有一个好朋友,他们本来夫妻一起赚钱的,后来孩子诞生了,太太有这个观念,照顾家里、照顾孩子。他分析到,两个人赚的时候存不了钱,因为都吃外面,反而是太太全职做家庭主妇之后还存下钱。他跟我分享这一段的时候,我们两个刚好在餐厅吃饭,那一天也不是礼拜六,也不是礼拜天,一般的日子,他就看到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进来吃饭,叫了不少东西。他就算给我看,你看她这一餐要多少,她明明可以在家煮的,她出来吃,假如吃三餐,她这一餐再乘以三,一天光吃要花多少钱?食衣住行、种种娱乐都要花钱。照这样的一个生活方式,怎么存得下钱?妈妈在家陪伴孩子,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少花多少补习费呢?
所以,忽略了孝养父母,忽略了教育孩子,忽略了照顾亲人,与义不合,这种利很短暂,甚至根本就留不住。所以《易经》这个「利物足以和义」、「利者,义之和也」,意义很深远。包含现在很多企业赚了不少钱,但员工很多累死的,还有自杀的,这种利都不能长久,这种情况谁还敢去那个公司?它的信誉不就没有了?
刚刚分析这整个家庭的操持,实实在在讲,「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分工合作,休戚与共,互相感激,互相关怀。而我们刚刚分析的种种,当不幸发生的时候,那都不是钱可以解决得了的。包含先生都不回家吃饭,在外面接触很多的餐馆、酒店,诱惑特别多,到时候出了状况,那也是钱没有办法挽回的。我记得小时候,台湾当时候强调「爸爸回家吃晚餐」,我当时候听到这段话我就觉得很纳闷,我小时候挺笨的,好像理解力不高,就觉得「爸爸回家吃晚饭」,可是我爸爸每天都回家,怎么还要讲这个话?后来才了解,超过一半的爸爸都不回家吃晚饭。我们家因为父亲也是在商业界,但是父亲很重视家庭伦理,所以都回家来吃饭。回想自己成长过程,那就是一家三代同堂围着一起吃饭,这很和乐,那个就是一种天伦的幸福。所以这样成长的孩子,家庭观念就很重,他找对象也找重视家庭的人。
刚刚分析家,现在分析整个社会、国家。有一个高官,在他晚年对着媒体痛哭流涕说到,说他以前有很高的职位,当很大的官,也很努力的建设整个国家、社会,结果经济快速发展,大家就觉得他的贡献非常大。但是几十年之后,他对着媒体,流着眼泪说的那席话很启发人。他说,我在位的时候只重视经济的发展,却忘了教育的重要。虽然经济发展了,但是下一代青少年犯罪率这么严重,很难挽回。下一代不成材,上一代积累的财富是祸不是福,都被他们拿去挥霍掉了,都被他们拿去养尊处优、骄奢淫逸了。所以大利一定建立在大义上,一定是能够了解到轻重缓急。「至要莫若教子」,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教育好下一代。你为了利,把根本、把最重要的事忘了,这不是真正的利。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利天下者,天下亦利」,这个不是短视近利,这是真正了解到人民要真的有福,必然要从心地去造福。所以真正有智慧的国家领导者,一定把教育人民摆在重要的位置。而你教育了人民孝道、教育了人民道义,他对家庭非常有责任感,他会尽心尽力的尽他的本分,他会努力赚钱,他会孝养父母,那社会不就很安定吗?所以现在大陆,我们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他把弘扬传统文化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利天下者。老百姓响应,现在很多家庭吃饭四菜一汤,不奢侈,老百姓呼应了,老百姓支持他,天下亦利益之。还有很多地方政府,我所了解,云南在整个中国弘扬文化,政府做得非常努力,办了三届的传统文化论坛,影响很深远。而且那三年的讲课光盘录制完以后,还到他们全省每个县市去放给老百姓看,教化四千多万的人民,那是利天下者,真正为了人民着想,人民人心善良,他有长远的福报。结果人民非常支持政府做这个事情。我们认识一个官员,他就说到,老百姓拿着自己的血汗钱跑到政府单位来,说你们办这个太好了,这些钱统统给政府去办传统文化的课程。当时候这位官员很感动,他说:「中国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善良的老百姓,真正为社会、为国家。」因为中国的老百姓他还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根,你一给他浇水,他就开始成长茁壮,他有那个土壤。所以利天下者,天下亦利。
接着,『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危害天下的人,天下人没办法活下去,他只好反抗。所以中国的老百姓很善良,为什么他会起来推翻当时候的政府?因为当时候的政府不把他们当人看,根本让他们没办法活了。中国的老百姓乐天知命,你让他有饭吃,他就很感激,他就懂得感恩。所以这个「害天下者」,一定是做到让人民没法生存,人民没办法才起来反抗。所以像夏桀、商纣、周幽王,这些不好的君王,才会造成这个结果。接着,『仁人在位,常为天下所归者,无他也,善为天下兴利而已矣』。一个有仁慈之心的人在位,常常都会感得天下人来归附他,「无他也」,没有其它的原因,是因为他善于为天下人谋得长远的利益,老百姓跟着他有安全感,觉得跟着他有未来,那当然就死心塌地跟着他了。
老子也讲到,「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仁慈为怀,时时想着怎么爱百姓、救百姓,不可能放弃百姓。所以圣人也从事教化百姓。从事教化的人不能有放弃学生、不能有放弃他人的念头,这种心态不是一个从事教育者的正确态度。从事教化的人坚信「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时时想着怎么用善巧方便、怎么用方法来帮助这个人。而这个帮助不只是物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启发。比方说他懒惰,你一直给他物质帮助,很可能他还觉得理所当然,他这个心态很可能就把他的福给折光。我们听到很多慈善团体帮助一方百姓,最后,帮助最多的地方最不感恩、最贪心。那就提醒我们,物质的帮助是一时的,真正要帮助他,要改善他的思想观念。他之所以会受苦,会没福报,就是他思想观念错了。思想观念要从懒惰转成勤劳,从自私转成懂得去服务人,他的命运才能真正长远的转过来。
所以圣人救人,必然从教育他、给他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态度来做起。教什么?核心教「忠孝」,忠孝是做人的大根大本,「竭忠尽孝,谓之人」,一个人心里面没有忠孝的态度,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那他每天只有造业消福。有了忠孝,每天不断积累福报,提升德行。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开发的国家,他们不懂得忠、不懂得孝,他们现在的花费往往都花到后代子孙上的钱。那这样的情况下去很难收拾,现在已经有很多都算是开发国家,都是宣告破产。那有忠孝的人怎么会把国家搞到破产?
所以,「善救物,故无弃物」,善于救护万物,所以不会放弃万物。尤其教人民顺四时来耕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让人类能够顺道而行,而不要去伤害万物,不要去破坏大自然。而且不要崇尚那些昂贵、奢侈的东西,反而轻贱很多人民日常所需的东西。其实对于食物非常尊重,对于生活所需都非常感恩、付出的人,这样才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要特别感恩农夫,不能糟蹋食物。现在年轻人都崇尚那些舶来品、昂贵的东西,对食物都很糟蹋,这个就不好。所以把人教正确了,他才不会糟蹋万物,才不会害万物。所以圣人在位,救人救物,天下知道的人都要来归附他,他所兴的利都是长长久久的。
我们举舜王为例,舜王到雷泽负责当地的教化,他是当地的父母官。他感得什么?「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他走到哪,不知不觉,一年就成为一个部落,二年成为一个县城,三年变一个都市,这就「常为天下所归者,无他也」,他时时想着怎么帮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舜在雷泽看到老百姓互相争夺,那就不符合道义了,这个地区就是无福的地区了,他马上以身作则,礼让,最后整个地区的人都懂得礼让。所以这个也是「善为天下兴利而已矣」。其实假如现在领导者唯利是图,结果底下的人统统变这样,那不是真正兴利,那是把这个地方的人带到危险的境地。所以孟子讲「上下交征利」,都是短视近利,则国危矣、则家危矣。很多地区为了赚钱,破坏大自然破坏得非常厉害,结果那个地区得癌症的比例相当相当高,因为环境污染,所以那个就不叫兴利了。爱人、爱万物,有这种思想的人,他才能真正兴大利、兴长远的利。
接着两百三十九句,我们念一下经文:
【所谓天子者。天下相爱如父子。此之谓天子。】
所谓的天子,『天下相爱如父子』,看到这一句,我们要了解,五伦当中讲「父慈子孝」,父能慈,父母先做出道义,教出来的孩子也有道义,子能孝。你父母不慈怎么教出懂事的孩子?所以同样的,天子是一国之领导者,你要先做出垂范,你就像父母一样爱百姓,百姓自然的回应,把你当父母一样的爱护,有感有应。孟子有一段教诲很好,也在我们《群书36O》的「反身」,「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所以天子对天下人如子女般爱护,天下人对他就像父亲一样的敬爱,这样的感应,天下就相爱如一家、如父子一般。『此之谓天子』,这才算得上是天子。所以这个「天子」,天下相爱如一家、如父子。这个「天子」也是表示代天来爱护苍生,「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子,那是上天的儿子,要代表上天来仁民爱物,代天训化。而皇上,一国之君,他是最高领导,谁管他?上天管他,天道管他,天理管他。他是上天的孩子,他也不能违背天理、违背天道。
所以古代这些制度、这些思想都有深意。一个人自始至终都是领导,慢慢慢慢的他会纵欲、他会骄慢,因为都是他说了算。可是他时时战战兢兢,还有天道、还有上天管着他,他不敢乱来,他会节制自己的欲望。所以一个人当君,也要当臣,在团体里我们是君,可是我们上面还有领导,我们就是臣。所以时时都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会在领导身分当中反而让自己的习气增长,不会。
假如以古代来讲,他是天子,假如有天灾出现,他得到天坛去谢罪,他对不起老天爷了,自己无德才会有这些天灾,他怎么敢放纵?包含天子身边都有史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把他每句话、每个行为记下来,他不自爱,他不好好当好这个天子位,他要遗臭万年,谁愿意遗臭万年?所以一个人当天子以前都读圣贤书,都读到这些教诲,为他扮演这个天子角色的一些指导原则。但我们现在不读古书了,每个人有了权,站在高位了,「都是我的本事」。他哪知道是祖宗的庇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就愈来愈得意,志得意满,「都是我的本事」。所以现在的企业寿命很短,因为他不谦卑,他不感恩,他觉得自己厉害,最后就刚愎自用,所以企业的寿命愈来愈短。根源还是在领导者的心态问题,他没有读圣贤书,不知不觉就贡高我慢了。
《春秋左氏传》有一段话跟这段教诲很相应,说到,「良君养民如子」,贤良的国君爱护他的人民,就把他当自己的子女一样看。所以他表现出来是什么?「盖之如天」,他像天一样庇荫着人民;「容之如地」,他像大地一样包容万物、养育万物。万物在大地当中,排出大便在大地身上,大地没嫌它脏,还把这个粪便转化成肥料。就像我们的母亲,像大地一样的养育我们,我们多少不洁之物都淋在母亲的身上,母亲也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所以母亲表坤德,就像大地一样的厚德。「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所以感应回来,「民奉其君」,人民侍奉他的国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仰慕国君就像仰慕日月一样,「敬之如神明」,尊重他就像尊重神明一样,「畏之如雷霆」,敬畏他就像敬畏雷霆一样,他也很有威严,一国之君,很有威慑力。这段再来诠释这一句也很适当。
而天子爱民,他也要很有智慧、很有决断力。比方,孔子他在高位,他一上来,把少正卯给杀了。因为少正卯他算是大邪师,他辩才无碍,邪的都可以讲成正的,死的都可以讲成活的。老百姓不只不能分辨,听了他讲话之后,就把他的话当真了,都跟着他走,黎民百姓全部被这个邪师给误导了,这个对国家的危难就非常大,而他自己造的罪业也是无量无边。孔子知道,这样邪恶的人对整个社会的杀伤力太大了,所以惩治这样的人,其实是爱护人民的善心、清净心,也是爱护少正卯,不要再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了。因为这样的人狂妄自大,怎么讲他都不听,就没办法了。
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真正仁慈的人他才能有决断什么样的人要大力推崇。比方说像范仲淹这样的贤德之人,你一定要把他树立起来,变成全国家的榜样,「能好人」。「能恶人」,这是大邪魔,你一定要有所应对,不能让他再污染人们的思想。所以尧、舜、禹、汤,他们当时候在位,都先把这些大邪师有的就流放到远处去了,不能让他误导广大的人民,这是「能恶人」。所以真正爱护人,不是做个滥好人。好坏、是非、对错,还有整个长远的影响,都要能判断的清楚,他才能懂得取舍。
《春秋左氏传》当中又讲到,「视民如子」,确实看人民都像自己的孩子,但「见不仁者诛之」,见到不仁慈、居心叵测的人一定要处罚他,一定要做适当的处治,不然他很可能又要去给人不好的影响,甚至伤害人。所以面对这不仁之人,就「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就像老鹰鹯鸟,这是比较凶猛的鸟类去追逐鸟雀,就是这些不仁之人都不敢造次、不敢乱来。所以,一个天子也要有一种威慑力,对于那些小人不能让他们放纵。
接着我们看两百四十句,讲到: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天地养育万物,我们古圣先贤的道统,教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学问,人心跟天地万物是分不开的。「作善降之百祥」,这都是人跟整个天然轨迹秩序的交感。人就时时要效法大自然,尤其我们最熟悉的、对我们最有贡献的,就是天地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所以古代在祠堂有一个牌位,上面就是写着「天地君亲师」,时时念着天地以及万物养育人类的恩德。那人来效法天地,所以《老子》上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个都是取法天地的精神。这里讲到的『圣人』,也效法天地的仁慈,所以他养贤,照顾好、培养好贤德之人。因为圣人、圣王他不可能能够顾及到万方的百姓、苍生,他得要用贤德之人,选贤举能,去代表他爱护人民。所以古代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好的官员,去当好他父母官的职责,代表国家、代表君王去爱人民,这个时候一个国家培养好的官员,这是最重要的工作。所以圣人栽培、培养贤能的人,这样使他们为人民谋福利,将整个福泽推及万民的身上,所以『养贤,以及万民』。
当时候舜王在位,举用了五个圣人,就把国家最重要的事上了轨道。同样的,你假如是一个公司的老板,各个部门你都要选出贤德之人去负责,他就会照顾好那个部门的员工。所以「治本在得人」,政治要治理好,最重要的基础、根本要得到贤德的人;「得人在慎举」,要得到好的人,你要谨慎的去推举、去考核;「慎举在核真」,到底他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时代受功利主义影响太多,很多人已经形成都是要做给别人看的态度,所以你不能光看他在你面前的表现你就判断这个人怎么样,一定要看他人前人后一不一致。他对你很有礼貌,那是因为你是领导,他想要有好的发展,当然要对你好。他对下属好不好?他假如对下属非常好,那他的爱心才是真的;他对下属也是恭敬的,那他那个恭敬才是真的。他对上表现起来很恭敬,对下很无理,他那个恭敬是谄媚,不是恭敬。所以,要能判断得出他是真有德行还是做表面功夫,言行不一致的情况就要能够判断清楚。不然用错了一个重要的干部,很可能是国家、团体莫大的损失跟灾祸,都有可能。
看到这个「养贤」,培养贤德之人,我们想起孟子的一段话,孟子说到,「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还没得到舜这样有德行的人,尧帝很忧愁,这个天下到底要交给谁?「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舜王当天子了,他为了百姓的未来着想,他也在寻寻觅觅,还没有得到禹、皋陶这样的人才,他也是很担心。接着孟子讲,「分人以财谓之惠」,你把自己的钱财分给别人,这是施恩惠于人。「教人以善谓之忠」,你把做人的道理,认认真真去引导别人,让他也变成善人,这是真正的忠诚。忠就是尽心尽力帮他,从哪里帮?引导他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天下得人谓之仁」,你为天下得到圣贤人才,这是真正的仁慈。「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为天下人得到一个圣贤人才是不容易。以尧帝来讲,发现、培养、考核舜王二十八年,真是良苦用心。尧帝有适合的人,他马上可以把天下让出去,所以以天下与人易,但为天下得人难。所以,为天下得人的人是真正仁慈之人,他考虑得很长远。这是「养贤」。
这一句落实了,就像《汉书》当中讲到的,「敬贤如大宾」,尊敬贤德的人就像尊敬贵宾一样;「爱民如赤子」,爱护人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海内」,这个就是用恕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他所有的政策都能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然后才实施。有这样的爱心,又懂得尊敬用人才,「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囹圄是监狱,都没人了。那爱护人民,人民就爱护他;教导人民,人民就成为善人。所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我们看到这些经句,想起太宗皇帝,他确实是「养贤,以及万民」,他非常重视官员的培养跟整个吏治的清明。
接着我们看两百四十一句,我们经文先念一下:
【故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
经文的意思说到,『故善为国者』,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御民如父母之爱子』,管理老百姓就如同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如兄之慈弟也』,就如同兄长爱护弟弟。『见之饥寒』,用父母还有兄长的心,自然是见到百姓饥寒,就为他们感到哀痛,『则为之哀』,不忍心,当然进一步要去改善。『见之劳苦,则为之悲』,见到百姓劳苦,就为之悲伤。这样的心境,在《淮南子》有提到,「古之君人者」,在古代为君者,「国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而冬不披裘」,就是国家还有人饥饿的,他不吃第二道菜肴,一餐只吃一道菜肴,不然他吃不下,「都有人快要饿死了,我还吃那么多丰富的菜肴」,他不忍心,因为「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也」。
就好像我们的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因为家里面不富裕,好吃的东西都是留给孩子吃,自己不舍得吃,都是想着孩子还在发育。所以我们看到,就像母亲最晚上桌,最早吃完饭,很多好的食物,家里面不多,母亲都不夹。所以古代的君王有这样的心境,真的国家有饥饿的人,他不吃第二道菜肴。人民有寒冷,甚至有冻死的情况,他冬天都不披皮衣。有的赶紧去救济人民,自己反正能穿得暖就好了,想着还有人民可能在生死存亡,他不安心。这个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都感觉到,天气很冷,我们表现出那个颤抖的样子,父亲又把自己的衣服又脱下来给我们穿。这种都是不为自己,时时为孩子着想,这个就是父母的心。真正仁慈之君亦如此,人民在寒冷,他自己都穿着昂贵的皮衣,他的心不安。所以一定是老百姓食无忧,冬天都有足够的寒衣可以抵御寒冷,然后五谷丰收,这个时候他才会安心的敲锣打鼓,与民同乐。这个是《淮南子》当中的记载。
而国君也有可能会出现迷糊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人毕竟都有本善的心,只要有人提醒,有正直的臣子提醒,很可能国君就懂得调整、懂得改过。在齐景公的时候,有一年接连三天大雪,都见不到太阳,天气都没有放晴。结果景公身上披着狐狸腋下,那个是最暖的做衣服的材料,就披着狐白裘衣,白狐狸做的裘衣,坐在他自己殿堂侧边的台阶上。刚好晏子进来了,站了片刻之后,景公就说了,「真奇怪,怎么大雪纷飞三天,天气也不觉得寒冷?」晏子看到君王讲这句话,马上抓住这个机会教育点,接着对应说,「天气真的不寒冷吗?」他那个表情就觉得很讶异,「国君,你真的觉得天气不寒冷?」景公看到他的表情就笑了,可能自己也觉得好像有点讲错话了。
晏子接着说,「婴闻古之贤君」,古代贤仁的君王,「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但时时能体恤还有没有人在饥饿当中。温而知人之寒,自己穿得暖,但也能时时想着怎么样去帮助受冻的百姓。逸而知人之劳,自己生活很安逸,但是也能时时体恤在劳苦当中的百姓。「今君不知也」,可是现在君王你却感觉不到天气寒冷,百姓在受冻。景公听完后就讲了,「你说得很有道理,我愿意听从你的教诲。」国君受教了,结果马上命令把自己仓库里面的皮衣还有粮食分给饥寒的百姓,当时候确实向全国的人民发送。「孔子闻之」,孔子听到这件事,赞叹到,「晏子能明其所欲」,就是晏子他是能够在每一个因缘当中,很清楚怎么把景公讲明白,怎么达到他要的目的。他要的目的就是让景公能生起对人民的爱心,具体的去照顾人民。「景公能行其所善」,孔子也随喜齐景公,就是能够马上去做他觉得善的事情、对的事情,这也是可取的。
从这个景公能行其所善,就想到了在《说苑》当中,周文王问姜太公怎么样治理国家。结果太公回答,「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这样的情况叫「上溢而下漏」。真正走王道的国家是让人民生活富裕,霸道的国家是富这些士人(公务人员),仅存之国是大夫很富裕,将要败亡的国家就是富他自己的仓库而已,而且他的仓库要满出来才有可能流到老百姓那里去,那根本就不顾及百姓的死活。结果文王听了之后就说「善」,非常好。太公接着乘胜追击,顺势而为,又告诉文王,「宿善不祥」,明明知道这个是善的,停留不去做,这是不吉祥的,那就是违背良心,懂了还不去做,不就违背良心了?所以马上文王就开自己的仓库,赈济鳏寡孤独,就是残障的人、最危难的人。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感觉到,爱民如子,「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而且更可贵的是,懂了之后马上就去做。我们也效法,要爱护有缘的人,明白的道理也要赶紧去奉行,让自己「德日进,过日少」。
好,那这节课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嗡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