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讲平等集第九一〇卷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8-20 16:19
標題: 净公上人讲平等集第九一〇卷南无阿弥陀佛
敬摘自《净公上人讲平等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讲平等集第九一〇卷







...不可得的,决定得不到。你没上路嘛,好比你开车要到高雄去,你走这个高速公路,你没上到高速公路,你怎么会达到呢?所以菩萨要破四相啊,破了四相,就入菩萨乘啊。佛灭度以后,娑婆世界的众生,具备这个条件,才是楞严经的当机者、当机众,最适合于他修了。
不是这个根性的怎么办呢?要培养这个根性。所以这个大经,熏修,我们在华严里面给诸位讲的四种众里面呢,叫做结缘众。结缘众啊,利益是在熏修。这个熏修,熏的时间久了,就会变成当机众。 熏久了什么呢?把那个烦恼习气都熏掉了,这就成功了。
那么在经上,佛,他自己不给我们指出哪一个法门好,反而叫文殊菩萨代我们来选择,这个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如果从果位上说,法法平等,无法选择,也没有选择的必要。那么此地选择,完全是为初学,文殊菩萨是初学人的导师。这一点,希望大家要特别留意。我们在华严会上所看到的,从表法上讲,文殊菩萨智慧第一,善财童子学佛,跟谁学的?就是跟文殊菩萨。所以,初学的人,要最好的老师。为什么呢?第一个指路的人,第一个指方向的人,这个人关系到你一生的成功失败。
往后修学,碰到那个不高明的,也没有关系。为什么呢?他有长处,我们学他的长处,舍他的短处嘛。可是初学的人,必须要最好的老师来指导。你像这个,譬如过去这个慈光讲座、大专讲座里面,大专讲座里面最基本的课程,就是专对初学人讲的,就是《十四讲》。《十四讲》这门课程啊,李老师自己讲。除了这个之外...(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5-b/133–佛敕文殊拣选》)


...要学佛,无论在什么境缘里面,不能有二心。这是你真正想学佛,想在这一生成就,不能有二心。你说我要应付这个世间,我不用二心不行,那你不要成佛嘛,你就做六道生死凡夫就可以了嘛。你如果想成佛,那就决定不行。这个道理,你能不能懂得、体会呢?你能不能相信呢?你要不相信,你要体会不到,善根不足。哎,这个意思我能体会得到,我也相信,可是境界现前我忍不住,那是你没有福德。
我们如果是一生当中要成就,那只有这个方法嘛。不是说一生当中不能成就,一生当中确实能成就。问题就是这个理论、方法你懂不懂?这个境界你明不明了?大致上学佛,初学,在逆境里头磨练,样样都不顺心,都不如意,你在这个里头不起嗔恚心,在这个里头去修你的平等心。到你平等心现前的时候,你福报来了,这个福报是什么?称性的福报。这个不是修来的,这是你真如本性里面的福报,万德万能现前。现前怎么呢?你不能有乐的受,不能有喜欢心。一有喜欢心呢,又堕落了,那你又是二心了。
佛门里有两个人代表,须菩提尊者代表苦行,初学者。善财童子代表是大乘菩萨,样样都顺利,没有一样不称心,没有一桩事情不如意的,在这个里面修不动心。这样才功德圆满啦,才能够成就啊。我们要是不晓得这个道理,初学的过程当中,哎呀,这个又是逆缘,那个又是障碍,这里又不如意,心里面一天到晚起烦恼,那是什么?那叫做着了魔了,着魔了。魔是什么?自己心里面起了妄念了,这就是魔啊。外面境界,心随着外面境界转,就叫做着魔。心...(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5-b/133–佛敕文殊拣选》)


...面的福报,万德万能现前。现前怎么呢?你不能有乐的受,不能有喜欢心。一有喜欢心呢,又堕落了,那你又是二心了。
佛门里有两个人代表,须菩提尊者代表苦行,初学者。善财童子代表是大乘菩萨,样样都顺利,没有一样不称心,没有一桩事情不如意的,在这个里面修不动心。这样才功德圆满啦,才能够成就啊。我们要是不晓得这个道理,初学的过程当中,哎呀,这个又是逆缘,那个又是障碍,这里又不如意,心里面一天到晚起烦恼,那是什么?那叫做着了魔了,着魔了。魔是什么?自己心里面起了妄念了,这就是魔啊。外面境界,心随着外面境界转,就叫做着魔。心要不为外头境界转,在境界里如如不动,外境就是佛。
所以外面境界,没有佛魔,外面境界是平等的。佛与魔,是自心变现的。一念心动了,外境就是魔;一念心清净了,外境就是佛。换句话说,觉悟了,境界都是佛。所以大经里面讲,楞严经也是这么说啊,到你成佛的时候,你看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同证正觉,没有一个不是佛。你心一念迷了,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都变成魔王。佛在哪里修啊?佛在心地上修啊。
昨天我们讲华严,指出两个重点啦。要依法,就是依照这个理论、方法。真正修行,要依人,要依靠这些人事关系,为什么呢?这个地方才能磨练你自己啊。你摆脱了这个境界,到哪里修去?没有地方修啊。所以我们在这个境界里起心动念,只看到别人的是非长短,那就是我们天天在着魔,在魔王掌心里头打转,没法子消除啊。还自以为高明,那...(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5-b/133–佛敕文殊拣选》)


...面讲,楞严经也是这么说啊,到你成佛的时候,你看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同证正觉,没有一个不是佛。你心一念迷了,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都变成魔王。佛在哪里修啊?佛在心地上修啊。
昨天我们讲华严,指出两个重点啦。要依法,就是依照这个理论、方法。真正修行,要依人,要依靠这些人事关系,为什么呢?这个地方才能磨练你自己啊。你摆脱了这个境界,到哪里修去?没有地方修啊。所以我们在这个境界里起心动念,只看到别人的是非长短,那就是我们天天在着魔,在魔王掌心里头打转,没法子消除啊。还自以为高明,那更糟糕了。六祖大师说得很好啊,「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别人没有过失啊,过失都是自己心里头生的。
刚才说了嘛,外境是平等的嘛,外境本来是一真法界。一见别人过失呢,就把一真法界变为十法界了,变为无量法界了。谁变的?自己那个一念分别心变的,把一真转变了。所以你自己一念清净心呢,这个无量无边的十法界,哎,又变成一真法界了。境随心转啊,楞严经前面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就成佛了。你要被境所转呢,你是生死凡夫,可怜悯者。
那么文殊菩萨怎么个选法,这是底下一段经文,下一次我们来细细地研究。这都是关系到我们自己用功,关系到我们自己的修证。
编号126-a/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第一百五十六面,经文: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是不是从这个地方?是从这里...(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5-b/133–佛敕文殊拣选》)


...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取相。看得清楚,听得分明,一切明了嘛,但是如如不动。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晓得,「知觉乃众生」。楞严会上,佛说过,「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你要找无明的根本,无明的源头是什么呢?佛给我们说,知见立知。头一个知见,是本有的,就是觉照。你在这上面再要加一个知见,这就迷了。
我举一个例子说,[打开扇子的声音],你们们看清楚没有,这是什么?哦,你说是扇子,纸扇。如果这个地方有个日本人在这里,你问他这是什么,他不叫纸扇啦,他有他的名字。你再问一个美国人这是什么,他又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啊,就是知见立知。知见是什么?一眼看上去,大家一样的,平等的,个个心里明了。你一叫它一个名字,就是立知了,这是什么?这就是无明本。
诸位想想这个道理,必须要在你心里头把这个根本无明给拔掉啊,这才行啊。对别人的时候,人家问是什么?我这是纸扇。这是什么?随众生,随你的无明说的。我决定没有这个假名在上面,因为你叫它这个东西,我随着你叫。你有这个分别,有这个执著,我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是随你叫的,所以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着你们嘛,顺着你们嘛,你叫什么,我也叫什么。你有分别执著,我没有分别执著啊,这是佛菩萨。
你要不晓得这个道理,你所有的行门,通通是盲修瞎练!你所修的,通通是烦恼,你没有菩提啊。真正修行的人,每一天这个现相是法喜充满,是增长智慧啊。...(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7-b/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罗汉、祖师大德,天天在讲堂上讲经,道理就在此地啊。
像昨天我们在华严经给诸位提示的,讲经的目的,头一个就是希望建立大家的自信心。华严经四科目,信解行证,头一个是建立信心。没有信心,决定不能理解,这个是一定的道理;解了以后我再来相信,没有这个道理。先信后解,然后这个解与信,是互相增长的。但是,开头啊,总是信一分,则解得一分;然后再解得一分,又信得一分;信得一分,又解得一分,这个解与信,互相增上,互为因果。
完全没有疑惑了,这是明心见性的境界,就是金刚经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如果诸位果然是能够体会到这个境界,尽虚空遍法界原来都是自己大觉心中之物,是真心变现之物,你们想想,你这个心平不平等?!你的心在一切万法上,还有没有差别念头?没有啦,没有差别念头啦。就像古人讲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啊,千千万万种这个器皿,花样不同,都是金啊,再不生分别了,全是金嘛。所以,平等心现前了,清净心现前了,慈悲心现前了,这个时候就得大自在,万法具足,能生万法。
那你要不信,那就没办法了。只认为自己这个身体是自己,自己身体以外的,不是自己。好像你做梦一样,在梦中,梦中只认识自己的身是自己,自己身体以外的,不晓得那是自己心里变现的,不知道,这叫迷失本性。
真正觉悟的人,所谓是见道了,这个见道叫大乘位的见道,圆教初住菩萨。在念佛里面,诸位要晓得,是理一心不乱,你刚刚证得理一心不乱,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他所见到的境界,跟楞严经讲的一模一样,这是刚刚见道,就好像做梦的时候,忽然觉悟到现在在做梦,晓得自己在做梦,整个梦境是自己心变现的,全梦就是心,全心就是梦,这就等于圆教初住菩萨。...(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8-b/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法具足,能生万法。
那你要不信,那就没办法了。只认为自己这个身体是自己,自己身体以外的,不是自己。好像你做梦一样,在梦中,梦中只认识自己的身是自己,自己身体以外的,不晓得那是自己心里变现的,不知道,这叫迷失本性。
真正觉悟的人,所谓是见道了,这个见道叫大乘位的见道,圆教初住菩萨。在念佛里面,诸位要晓得,是理一心不乱,你刚刚证得理一心不乱,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他所见到的境界,跟楞严经讲的一模一样,这是刚刚见道,就好像做梦的时候,忽然觉悟到现在在做梦,晓得自己在做梦,整个梦境是自己心变现的,全梦就是心,全心就是梦,这就等于圆教初住菩萨。忽然知道、明白了,这叫见道位啊。这个时候,心在境界里头,真正平等心生起来了,就是菩提心现前了,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圆初住的菩萨,菩提心现前了,菩提心是觉心啊,不迷啦。
真正明了,「觉海性澄圆」,觉就是心,因为心太大太大了。前面讲了,那个太虚空在大觉当中啊,也好像一沤发啦。把我们的真心比作大海,这个虚空不过是大海里一个水泡泡而已,你说心量有多大,虚空怎么能够与心量相比呢?不能相比的,不成比例的,何况虚空里面这些拉拉杂杂的东西呢!真心理体,大觉海中,它的性是清净的,澄是清净,是圆满的,没有欠缺。圆满清净的大觉,本来就是妙不可言的,「圆澄觉元妙」啊,经里面称之为本妙。
像《妙法莲华经》里面所讲的,讲这个妙有十个意思,我们在法华经的经题上讲过。为什...(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8-b/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这个三细相范围非常之广大,包括了尽虚空遍法界十方无量无边的国土,华藏世界、极乐世界,通通包括在其中,是你自己真如本性迷了变现出来的现象。
那么佛把这个细相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怎么样呢?不相信。你们不要以为你们听了这么多年的经,你们出了家了,你们信不信?你们决定不信。为什么呢?因为你要是信,你就是菩萨了;你要是信,你的心就清净了,所以你不相信啦。金刚经上说啊,「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要信了,你就明心见性;你要信了,你就得理一心不乱了,你的生死烦恼就一笔勾销了。所以你虽然天天在听呢,听了不信啊。你要说你信,那是口头上说信,实际上没有相信。为什么呢?因为你真正相信了,一定有一个现象现前,那就是平等心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己清净心中所现之物,自他不二,万法一如啊,如果你要信,你这个心量一定现前。你在这个世间,还有人我,还有是非,那么这个境界没有现前,没有现前,就是不信。
我们读华严经,华严经完全是一个人自悟的境界。佛境界,佛就是觉悟啊,觉而不迷的境界。昨天念的,「智入三界,平等本际」,那个是觉悟的人啊。那么每一个同修,都想开悟,都想觉悟,怎么个觉法?佛法里面讲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觉悟的方法,都是觉悟的门道。可是在基本上说呢?《弥陀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这是三个必须具备的条件。善根里面,第一个就是信,你不信,有什么办法呢!第一个是相信,第二个是能够正确地理解。这两条都很难很难,信解不容易啊。福德,福德是修行。
古人学佛,这个善根、福德、因缘,当然,首先你要得到因缘,这个因缘是什么呢?就是明眼的善知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这样的一个老师。换句话说,他指给你的这个道路,决定是正确的,不是盲修瞎练,不是自己没有把握,随便指一条路给人走,不是的。真...(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9-a/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圆觉、楞严,这些经是究竟了义的经典啊。得一部,问题就解决了,就可以破迷开悟,就可以见性成佛。
那么经上给我们讲的,「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你信不信呢?这个沤就是代表什么呢?水泡泡,代表的根本无明。根本无明破了,虚空都没有了啊,正是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禅家所讲的「粉碎虚空」,虚空都能够粉碎,这个就是此地「沤灭」的意思。『空』本来没有,哪里还会有『有』呢?!
『三有』,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三有就是指六道轮回啊,就是指诸佛刹土,三界六道。我们把它比作梦境,梦境本无啊,觉了就本无,迷了就现妄相,我们这个境界相是妄相啊。所以诸位要从这个地方一下子醒过来了,心就平等了,真正醒过来了,就像六祖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本无动摇是什么?没有来去啊。「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真正明白了,他的心平啊,他眼睛里面,万法一如,自他不二啊。对每一个人,就跟对自己一样。爱护一切众生,跟爱护自己一样。为什么呢?一切众生,原本就是自己,所以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自自然然流露出来了。这个不是勉强的,不是别人教的,不是别人劝导的啊,也不是自己发愿,哎呀,我要对人慈悲,不是的。是自然现出来的,一点都不勉强。
我们再看下面一首偈: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这首偈啊,诸位...(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9-a/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来就是你自己的自性。一性一切性啊,一切性是你自己一个自性。所以佛在这一部经里给我们说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不是说出来了吗。五阴、六入、十八界、七大,这些就是一切啊。如来藏妙真如性,一切的本。所以,自性本来具足,根尘识大、七大,周遍圆融,不可思议啊,这个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啊。就像六祖所说的,自性本来具足,自性能生万法。所以,归元,这个性呢,决定不二,就相信这个道理。
那么,二十五圆通里面,你就不能说哪一个殊胜,哪一个要差一点了,不能说了。为什么呢?不二嘛。我们在经文里面看到,二十五位菩萨,个个都第一,没有第二,这就显示「归元性无二」。那么既然是归元性无二,法法平等,无二无别,为什么文殊菩萨给我们拣选呢?底下一句呢,「方便有多门」,拣选圆通,就是依据这句来的,方便有多门。为什么会方便变成多门呢?刚才说了,性是一个,你迷得有浅深不同,所以这个方便就不一样了。方便是方法,方法便宜就不相同了。
所以读华严,要会读,这一次我们讲这个华严,希望大家要特别留意,不容易听到的。全部华严经,我给大家交代得明白,只说自己一个人,没有说到自己外面一个人,通通是说的自己。五十一位菩萨,是自己,五十一位菩萨都是自己。我怕大家不明白,我举例子说,好像我们现在学校念书,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中学从初中到高中,也是一年级到六年级,十二个年级;大学有四个年级,十二再加四,十六个年级...(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9-b/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当中,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也是时时刻刻都要用种种不同的方便法,才能够圆满功德啊。所以这个经文里头,顺境、逆境,全是自己常常会遭遇到的,不能不晓得经文里头的宗旨,他的大主义之所在。「圣性无不通」,圣性就是佛性,也就是觉性,顺逆境界的都通啦,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障碍啊。不是说,哦,只有顺境才无碍,逆境就有障碍,那你就错了。
障碍从哪里来?不信,障碍就来的。错会了意思,障碍来了。换句话说,你在境界里生了分别执著,障碍就来了。分别执著,是迷惑颠倒,是凡夫法,不是佛法。所以你要学佛,哪有障碍呢?!学佛,无不通啊,无论什么境界,没有不通达的。
那么经文到这个地方,叙说出前面二十五门,门门第一,平等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在平等法里面又要选择,这两句话把这个理由说出来了,是因为方便有多门,这个就要选择了。文殊菩萨说的这个选择,只提一个纲领,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那就是告诉你,这个方便法是可以选择的,就给你说了这么一个原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会选择。你要有适当的选择,你就成就了;不会选择,就失败了。
像我们刚才举的禅林宝训这个例子,如果这个参学的学人,他做了一个不适当的选择,“我诚心诚意到这里来求学,你没有看中我,没有特别地照顾我、优待我,你这样地糟蹋我、侮辱我,算了,我就去了!”这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那就注定失败了。他如果一发现呢,哎,像善财童子,像释迦牟尼佛,把这个老和尚看成提婆达多,那是成就我的,再大的侮辱...(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9-b/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是因为方便有多门,这个就要选择了。文殊菩萨说的这个选择,只提一个纲领,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那就是告诉你,这个方便法是可以选择的,就给你说了这么一个原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会选择。你要有适当的选择,你就成就了;不会选择,就失败了。
像我们刚才举的禅林宝训这个例子,如果这个参学的学人,他做了一个不适当的选择,“我诚心诚意到这里来求学,你没有看中我,没有特别地照顾我、优待我,你这样地糟蹋我、侮辱我,算了,我就去了!”这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那就注定失败了。他如果一发现呢,哎,像善财童子,像释迦牟尼佛,把这个老和尚看成提婆达多,那是成就我的,再大的侮辱,再十倍、百倍的侮辱,甘心情愿在这里忍受,就平等心现前,清净心现前,这个选择对了,他成功了。
菩萨普萨拣选圆通,主要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宗旨。叫你要开窍,要会选择,选择对自己「圣性无不通」啊,这句话点醒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怎么会有障碍呢?!有障碍就不通啊,换句话说,你法门选择错误了。能够选择一个适当的法门,就一切通达了,没有不通达的。这个样自己才能成就,才能够成就无量功德、无量智慧,才能够度化一切众生。念经要开智慧,要开窍啊!死在这个经文里头,那就糟啦!
下面呢,这就是要讲到拣选圆通了,可是诸位要记住这一个纲领。经文字字句句,都是活活泼泼的,就怕你死在句下,就坏了。分别文字,执著文字,不通义理,那这个经念得就没用处啦。
...(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9-b/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事无碍,我们怎么会有障碍呢?!有障碍就不通啊,换句话说,你法门选择错误了。能够选择一个适当的法门,就一切通达了,没有不通达的。这个样自己才能成就,才能够成就无量功德、无量智慧,才能够度化一切众生。念经要开智慧,要开窍啊!死在这个经文里头,那就糟啦!
下面呢,这就是要讲到拣选圆通了,可是诸位要记住这一个纲领。经文字字句句,都是活活泼泼的,就怕你死在句下,就坏了。分别文字,执著文字,不通义理,那这个经念得就没用处啦。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次。
编号130-a/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五十六面倒数第二行:
【初心入三味,迟速不同伦。】
从这两句看起。在前面讲过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同时还必须要晓得,法门都是方便,说法的这个意思,是要我们从方便证得真实,这才是真正说听的宗旨之所在。拣选呢,当然是方便当中的方便,这个两句,文殊菩萨给我们说明,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有些众生根机很利,有些很钝。根机不相同呢,当然这个拣择就很重要了。如果我们将这个方法选得很正确、很恰当,修学起来不但不会感觉到困难,而且越学越欢喜。这个就是在无量无边的法门里面,决定要选择。
偈子上面特别给我们说明,『粗心』是指初学的人,『三昧』是指什么呢?就是指的首楞严大定,不是指一般的小定,像我们昨天在华严经里面所看到的,一下手就是修的普贤行,这个才叫是圆顿大法。同时也真正地显示出事事无碍的境界,...(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30-a/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苦心白费了,他是决定不能够接受的。那么像这些常识,我们都应当要懂得,你自己将来看人,你就明了了。你自己有没有成就,完全看你对于老师有几分诚敬。过去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你只能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呢,就能得两分利益,那么你要想得十分的利益,就得有十分的诚敬。这样的人,我从学佛以来,就没有遇到过,多多少少啊,都要打个折扣,所以这个很难啦。
本经里面讲的是要证圆通的果位啊,圆通果位,最起码的,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从初住到等觉,都叫做圆通。这个不单单是要破见思烦恼,破尘沙烦恼,最低限度啊,还要破一品根本无明,才能够证得圆通。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来讲呢,这个得圆通,就是证得理一心不乱。实在说,前面讲过,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是我们自己这个业障有深浅不相同,这才要文殊菩萨一样一样给我们来拣选,诸菩萨所证,给我们做一个评断。那么这个评断,都是为初学人而说的。
那么下面呢,就是药王菩萨这一章。药王菩萨像我们中国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啊,辨别百草的味性,取它来治病。说: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药王菩萨是以尝百草,这是属于味尘,他从这个地方悟入的。这个味性呢,也不是本来常然之体,换句话说,它是要舌根接触味尘了之后,才有这个觉知。由此可知,这一法也是属于生灭法,时有时无,尝的时候就有,不尝的时候就无。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用这个生灭的法门,如何能够证得不生灭的圆通呢?!就是...(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31-a/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所以说「无觉异菩提」啊。拿一个无觉无知的顽虚空,用这个作为本修因,怎么能够证得无上菩提?!
这一段话,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是最严重的一个警告。古德常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许」,为什么呢?怕你堕在恶取空了,那个事情就麻烦大了。诸佛菩萨能够救那个著有的人,有办法救他,很容易叫他回头。这个著空的人啦,很难救,没办法救他。著空的人到最后什么呢?这个因果报应他都不相信,这个事情麻烦大了。必须等到他造业受报,他这个罪业报尽了,哪一天善根再现前,佛菩萨才有这个机会来度他。不像执著有的人,执著有的人啊,随时佛菩萨都有机会来度他,执空的人那就不简单了。
所以虚空藏菩萨他这个法门,固然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在他行,他可以入门。我们初学的人用他这个方法,很容易把路子走错了。所以自古以来,特别是在中国佛教,这些祖师大德们,对于这个《般若经》呢,都非常的慎重。讲其他的经,都喜欢讲;讲般若的经啊,都不愿意讲。原因就是怕听的人,如果是把意思听歪了,没有真正能够会到意思,错会了意思,误会了意思,就会堕在恶取空。
再看底下一段,这一段是弥勒菩萨。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弥勒菩萨是因为识大而悟入的,我们今天讲唯识,弥勒菩萨是唯识的专家。这个学唯识啊,必须要转识成智,才能入门;如果不能够转识成智,那就坏了,那就是文殊菩萨讲的了,「云何获圆通」。学唯识的人,...(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33-a/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