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九八年早餐开示—做弥陀弟子(共一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8-7 19:11
標題:
九八年早餐开示—做弥陀弟子(共一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九八年早餐开示》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九八年早餐开示—做弥陀弟子 (共一集) 1998/1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3-1209
民国初年,太虚大师提倡「菩萨学处」,构想非常之好,他没有能做成功。我们现代提倡「做弥陀弟子」,弥陀弟子当然是菩萨,我们能不能做到?这是值得我们省思。要怎样才能做到?把做不到的因素找出来,消除这个因素,我们就能做到。这依旧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世出世间圣人都告诉我们,人皆可以作圣贤,人皆可以作尧、舜,关键就在教学。而教学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助缘、增上缘,如果遇到好的增上缘,中人之才都可以作圣作贤,这个例子我们佛门有,在中国历代也都能看得到。尤其在佛法当中,真是下下根人都能作阿罗汉、作菩萨,这是佛家教学方法的高明。在世尊弟子当中,就不少是下下根人,周利盘陀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也能够证阿罗汉果,也能成为大菩萨,何况是中上根性的人?
一般人一生不能成就,世出世法一事无成,或者是小有成就,终归失败,原因都可以说是遇缘不善,所以佛法说一切法因缘所生,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而一个好的缘分,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们要问好的缘分,我们这一生当中会不会遇到?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佛说过「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所以这个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在我们自己发心,我们自己如果发心纯正,诸佛菩萨一定会来给我们做增上缘,会来帮助我们。佛家讲说法,机缘成熟你不给他说,这是失时,时节因缘错过了。机缘没有成熟,你来给他说,也叫失时。佛知道时节因缘,所以佛说法比喻作海潮音,海潮是什么意思?到时间的时候一定涨潮,在什么时候一定落潮,非常守信用,决定不会错过这个时间;佛教化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这还是说明一个事实,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由此可知,权责还是操纵在我们自己手中,那就是我们希不希望作圣作贤,就是这一念。如果自己希望作圣作贤,作佛、作菩萨,这就是感;如果这个念头生不起来,那就没有感。没有感,佛菩萨当然就没有应,没有应,你就遇不到这个机缘。如果你存的有这个心,有这个意念,这就有感;有感,佛菩萨一定有应。你这个念头,你这个愿望是真的,真实的,感应就快速;你这个愿望很薄弱,若有若无,感应也很薄弱。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自己一生有没有成就,「端在发心」。太虚法师的「菩萨学处」,为什么没有能够搞成功?真正发心作菩萨、作佛的人少。真正要发心作菩萨,决定不能受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你还会受这些东西诱惑,你的菩萨就做不成了。这个要靠自己,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才能够获得感应,才能够得到助缘。
今天在新加坡,外缘我们看看很可能成熟,从佛菩萨之应,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同修当中有感,如果没有感,怎么可能有应?这些同修当中,必定有真正发心的人,有真正要做菩萨的人,真正要做弥陀弟子的人,所以这个缘才成熟。这个成熟没有带一点勉强,我们才晓得这是真的,这不是虚妄的。既然有真正发心要作菩萨,要生净土,做阿弥陀佛的学生,我们遇到这个时节因缘也沾了光,我们的愿力本来不强,遇到这样殊胜的因缘,增强了我们的信愿,於是我们就跟著成就,这个沾光了,这是希有难逢。如果在这样殊胜的时节因缘之下,我们还是抵不过烦恼习气,抵不过名利、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个大好的机缘,真的就是当面错过,非常可惜!这个机遇,真是像彭际清所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要懂得彭居士这句话的意思,你自然就会珍惜这个缘分,太希有、太难得了。
李木源居士发心真实,给大家做增上缘,没有一点私心;如果有一点私心,这个事情决定失败。有私心,就得不到三宝的感应;若有感应,必定是魔来应,不是佛来应。佛跟魔从哪里辨别?不在外头境界,在内心。一念真诚,佛来感应;里头有一念自私,魔来感应。所以不必问外面境界,完全在内心,内心一丝毫私欲的念头都没有,这才能感得诸佛来应,我们学习就是从这个地方下手。於是我们就明了,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是你非,我正你邪,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你还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在。为什么?自以为是,自以为正,自以为真,这就是烦恼习气,这就是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的障碍。好事最后变成魔境,就在这一念之差。
所以我们要细心去观察,佛是什么心?菩萨是什么心?佛菩萨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佛菩萨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恭敬,真诚的恭敬。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才能获得感应,也就是说才能够获得助缘;有了助缘,我们自行化他就得到方便。如果我们今天,还常常看到别人的不是,自以为是,这是最大的过失。别人纵然造作五逆十恶的罪业,他有没有不是之处?我们要学佛菩萨慈眼来观察,他是一时迷惑,铸成大错,他不是真心,真心里头没有过失,他用妄心,他被烦恼习气所支配。所以诸佛菩萨看到这种人,看到这些事,怜悯心看、清净心看、平等心看,对他的真心、对他的佛性,没有一丝毫损害,所以对他还是圆满的恭敬。普贤菩萨「礼敬诸佛」,我们对於作恶多端的人,这个礼敬并没有减少一分。
这个事情,我们能做得到吗?我们有分别、有执著,这做不到。做不到,这是众生,这就不是菩萨。要学菩萨,要从这个地方学起,我们真正要做到。极恶之人,他也有善行,我们对於他善的这一面欢喜赞叹,对於他造恶的那一面,不但绝口不提,心里头痕迹都不落,我们这个心才真清净,清净心得大自在。我们怎么看他?他是一尊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何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是这样看待人,我们学佛也要这样看待人,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现在这种情形,不过是一时糊涂而已,他这个一时糊涂会明白过来的;我们也有义务,帮助他明白过来,使他早一天明白过来。他明白过来,众生就有福了,他也会普度一切众生。我们自己心里头,不要想世间是非人我,不要想世间这些恩恩怨怨,要常常想佛的教诲,常常思念经义。我们今天以《无量寿经》为主,常常想到《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义理,把经中的义理变成我们自己的正思惟,应用在生活当中,佛眼观世间,我们才真正成为弥陀弟子,才真正是作菩萨,这才转凡入圣。从心理转,从行为当中转,这是功德,真实的功德,希望同修们一起共同勉励。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