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讲初心集第一四〇卷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7-31 19:19
標題: 净公上人讲初心集第一四〇卷南无阿弥陀佛
敬摘自《净公上人讲初心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讲初心集第一四〇卷







...明,还想成佛、成菩萨,哪有这回事情!我要煮一锅香喷喷的饭来吃,结果拿什么去煮?拿一堆沙去煮,能煮得出饭来吗?因果不相应!成佛的正因既然找到了,莲花是表因果同时,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因里面就有果,果里头有因,所以因果是同时的。
这就像《华严经》里面所讲的行布、圆融,从圆融方面来讲,每一位具足一切位,譬如说初住菩萨,我们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地位最低的,可是初住就具足了其余的九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统统具足。所以佛在《华严经》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也正是大经里面所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圆觉经》上我们都念过,到如来果地的位置上了,也具足初发心。这个就像莲花的意思,你看莲花,一有莲,里面就有莲子,因与果是同时的。
『十方虚空,成七宝色』,这两句话是代表十方的顽虚空这些情执统统消失了,换句话说,法执断尽了。法执断尽了,这个境界是什么?四科七大的妙性一一周遍法界,眼识周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见;耳识周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闻,这妙极了,这个时候你才能证得。不但眼识、耳识是周遍法界,连一一根、一一尘都周遍法界。所以像《华严经》里面讲的,「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一微尘也周遍法界,一法界与一微尘是一不是二,一微尘也不大,法界全体也不小。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
所以这个统统是讲境界...(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4-b/133–佛现瑞应 佛敕文殊拣选》)


...,选择对自己「圣性无不通」啊,这句话点醒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怎么会有障碍呢?!有障碍就不通啊,换句话说,你法门选择错误了。能够选择一个适当的法门,就一切通达了,没有不通达的。这个样自己才能成就,才能够成就无量功德、无量智慧,才能够度化一切众生。念经要开智慧,要开窍啊!死在这个经文里头,那就糟啦!
下面呢,这就是要讲到拣选圆通了,可是诸位要记住这一个纲领。经文字字句句,都是活活泼泼的,就怕你死在句下,就坏了。分别文字,执著文字,不通义理,那这个经念得就没用处啦。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次。
编号130-a/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五十六面倒数第二行:
【初心入三味,迟速不同伦。】
从这两句看起。在前面讲过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同时还必须要晓得,法门都是方便,说法的这个意思,是要我们从方便证得真实,这才是真正说听的宗旨之所在。拣选呢,当然是方便当中的方便,这个两句,文殊菩萨给我们说明,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有些众生根机很利,有些很钝。根机不相同呢,当然这个拣择就很重要了。如果我们将这个方法选得很正确、很恰当,修学起来不但不会感觉到困难,而且越学越欢喜。这个就是在无量无边的法门里面,决定要选择。
偈子上面特别给我们说明,『粗心』是指初学的人,『三昧』是指什么呢?就是指的首楞严大定,不是指一般的小定,像我们昨天在华严经里面所看到的,一下手就是修的普贤行,这个才叫是圆顿大法。同时也真正地显示出事事无碍的境界,像华严里面所讲的,是法法圆融,事事无碍。『入三昧』,就是你要想得楞严大定,首先要悟圆通本根,这个很重要。固然本经前面讲了二十五种,这个二十五种我们想一想,哪一种适合于我们自己?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哪一种适合?
这个二十五种,实实在在说,如果你就在这二十五种里面选,未必选得很适当,这只是告诉你,举一个例子而已啊,这是举例子,没有办法一桩一桩地来说。换句话说,告诉你,修学的法门虽然很多很多,你自己先要晓得你自己的...(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30-a/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功。单单修福,修福时著相,三轮不空,福报可以能得到一点,不会开智慧。单修不住相,一切都不住,不肯修布施,不肯修福,你落空了,也不开智慧。落在两头,都是病啊。佛菩萨在经典里面给我们指示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我们自己不依照这个方法去做,那有什么办法呢?!
修行,最初下手,刚才讲了,一定要先悟圆通根本,换句话说,先要开悟,也就是先要明了。明了什么呢?明了自己的毛病,晓得用什么方法来对治,这就叫开悟啦。你们认为开悟是什么?这就是开悟。如果连这个都不晓得,哦,你说佛门里大彻大悟了,那都是骗人的,大彻大悟了,却连自己的一身毛病都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对治都不晓得,这叫什么开悟?!你悟的个什么呢?!特别是初发心的同学,能够在这上面觉悟了,你的修学就会有进步。
所以修行什么呢?修正行为嘛,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自己一桩一桩的毛病都给修正过来,这就叫修行。修行,行为,行为标准没有一定,古今中外都不同,那有智慧的人,头脑就很灵活,他在这个时代,他就很适合于这个时代,在某一个地区,他马上就能适应那一个地区,这叫开悟啊。佛法,显示在生活当中,乃是活活泼泼,不是死呆板啦。
你们这次听华严经听了几次,都会有个概念吧,你明了了,你才觉得华严经的可爱,你就会非常地喜欢。经本展开在面前没兴趣,是为什么?里面的意思不懂啊。你看看那些年轻的中学生、大学生,他们文学修养好的,你看对于小说里头的《三国演义》看得津津有味,为什么...(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30-a/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吃饭,端着饭碗,也一边在看,睡觉的时候也在看,看得不睡觉,它有味道嘛。《华严经》的味道,比世间什么小说、什么文艺书籍那个味道都浓啊!我们中国四大小说,这是世界文学名著,所谓说百读不厌。这个百读不厌是有问题,你说读十遍不厌,我相信,我很相信。看个二十遍、三十遍,再不想看了。就像现在这个小学书摆在我面前,我翻都不要翻它了,没有意思了。我没有念到一百遍,大概只念到二三十遍,就不想再念了。可是佛的经典啦,那真是名符其实啊,不止百读不厌啊,你读一千遍、一万遍,都不厌。为什么呢?遍遍有悟处,遍遍有新意思啊。
所以这个首先啦,要开悟。这个悟,就是指这个意思,这是最初开悟的现象。最初不要去贪图,我要取念得一心不乱,我要取明心见性、大彻大悟,那都是妄想,做不到的。这个事情,得按步就班地来啊。大彻大悟,我执法执没错,是决定不会现前的。那么换句话说,学佛怎么样呢?先学做人,学待人接物,佛门里面的规矩嘛,五年学戒嘛,先学这个。在进一步的时候,学不著相,这个不著相也不容易。所以,那个方法最妙的啊,无过于华严。
《华严经》从哪里入门呢?从《净行品》入门,净行品里起心动念,都想着一切众生,不管做什么,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这个方法妙在哪里呢?妙在久而久之啊,我执就没有了,你看,不要断,自己就没有了,这个方法真是妙极了。你心量大了,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众生着想。凡夫这个我执之所以难破,就是起个念头啊,一定是先想到自己,不肯替别人着想,所以这个我执,修了一辈子都断不了。
不但断不了,就是以修行人来讲吧,这个我执还是年年增长,三轮不空啊。做一点善事,我做的啊,我的功德好大啊,我天天在行善啊,你看看,这个我执天天增长,怎么能破得掉呢?!我执不破,烦恼就不能断;我执增长,烦恼就增长,烦恼从我执里头生的。法执增长,无明就增长,邪见就增长,你说这个东西麻烦吧!所以学佛的人啦,你心倒是个好心啊,可是你走的路子恰恰颠倒了,这个很要紧啊。俗话所说,背道而驰啊,颠倒行事。
那么再说得浅一点,这个初心开悟啊,他悟什么呢?悟佛不骗我—佛给我讲的...(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30-a/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想着一切众生,不管做什么,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这个方法妙在哪里呢?妙在久而久之啊,我执就没有了,你看,不要断,自己就没有了,这个方法真是妙极了。你心量大了,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众生着想。凡夫这个我执之所以难破,就是起个念头啊,一定是先想到自己,不肯替别人着想,所以这个我执,修了一辈子都断不了。
不但断不了,就是以修行人来讲吧,这个我执还是年年增长,三轮不空啊。做一点善事,我做的啊,我的功德好大啊,我天天在行善啊,你看看,这个我执天天增长,怎么能破得掉呢?!我执不破,烦恼就不能断;我执增长,烦恼就增长,烦恼从我执里头生的。法执增长,无明就增长,邪见就增长,你说这个东西麻烦吧!所以学佛的人啦,你心倒是个好心啊,可是你走的路子恰恰颠倒了,这个很要紧啊。俗话所说,背道而驰啊,颠倒行事。
那么再说得浅一点,这个初心开悟啊,他悟什么呢?悟佛不骗我—佛给我讲的话,句句都是真实话,悟这个经典可靠,悟老师对我的教导正确。你能在这上面开悟了,你也就有门路可入了。你如果说,对佛的说的话,半信半疑,经典翻译又觉得靠不住,这个老师教我,他自己有没有私心呢?那问题大啦,几个问号一打,自己就没门路可入了。信心失去了嘛,大经里面佛一再告诉我们,「信为道元功德母」啊,你没有信心,你怎么入门?!
所以这个三昧,有浅深的差别,三昧是印度话,翻成中国就是定的意思。首先,我们要把心定在佛法上,就是相信佛法,相信经典,相信这个里面的理论,相信这个里面的方法,相信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一定有成就。这个信心不逆,就是三昧,我有坚定的信心,信心坚固,信心坚定,这就是初心三昧啊。凡是不成就的,你们自己想一想,甚至于我们反省反省,我们自己这么多年修学没有什么成就,看看是不是没有定性。
看到这么多经典,哎呀,这个也好,那个也好,都想学,没有定性啊。学经,不在多,在精啊。这么多经典里面,选择一样,去专攻,把你这个心定在这一部经上,那你就入了三昧了,你定在一部经上啊。别人说,嗬哟,那个经怎么好怎么好,你如如不动,你有定啊。你一听别人赞叹那个经,哎呀,那个经也不错,也去想学学,那就完啦...(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30-a/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
那么再说得浅一点,这个初心开悟啊,他悟什么呢?悟佛不骗我—佛给我讲的话,句句都是真实话,悟这个经典可靠,悟老师对我的教导正确。你能在这上面开悟了,你也就有门路可入了。你如果说,对佛的说的话,半信半疑,经典翻译又觉得靠不住,这个老师教我,他自己有没有私心呢?那问题大啦,几个问号一打,自己就没门路可入了。信心失去了嘛,大经里面佛一再告诉我们,「信为道元功德母」啊,你没有信心,你怎么入门?!
所以这个三昧,有浅深的差别,三昧是印度话,翻成中国就是定的意思。首先,我们要把心定在佛法上,就是相信佛法,相信经典,相信这个里面的理论,相信这个里面的方法,相信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一定有成就。这个信心不逆,就是三昧,我有坚定的信心,信心坚固,信心坚定,这就是初心三昧啊。凡是不成就的,你们自己想一想,甚至于我们反省反省,我们自己这么多年修学没有什么成就,看看是不是没有定性。
看到这么多经典,哎呀,这个也好,那个也好,都想学,没有定性啊。学经,不在多,在精啊。这么多经典里面,选择一样,去专攻,把你这个心定在这一部经上,那你就入了三昧了,你定在一部经上啊。别人说,嗬哟,那个经怎么好怎么好,你如如不动,你有定啊。你一听别人赞叹那个经,哎呀,那个经也不错,也去想学学,那就完啦。我们看看古来的这些大德,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都是一生专攻一部啊。
贤首清凉一生专攻华严,智者一生专攻法华,窥基之于唯识,道宣专攻戒律,都是一门,一门深入啊。你再看看本经里面,这个二十五位菩萨,他们也是专学一个法门啦,所以才成功啊,没有说学多啊。博学多闻是求解,不是修行,这一点要注意到。行门里面用功,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就是「初心入三昧」。博学多闻啊,那个多闻,也是用在解你专攻的这一部经。
你们看看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30-a/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那个也好,都想学,没有定性啊。学经,不在多,在精啊。这么多经典里面,选择一样,去专攻,把你这个心定在这一部经上,那你就入了三昧了,你定在一部经上啊。别人说,嗬哟,那个经怎么好怎么好,你如如不动,你有定啊。你一听别人赞叹那个经,哎呀,那个经也不错,也去想学学,那就完啦。我们看看古来的这些大德,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都是一生专攻一部啊。
贤首清凉一生专攻华严,智者一生专攻法华,窥基之于唯识,道宣专攻戒律,都是一门,一门深入啊。你再看看本经里面,这个二十五位菩萨,他们也是专学一个法门啦,所以才成功啊,没有说学多啊。博学多闻是求解,不是修行,这一点要注意到。行门里面用功,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就是「初心入三昧」。博学多闻啊,那个多闻,也是用在解你专攻的这一部经。
你们看看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你看看那个注解里头所引用的,世出世间所有的这些典籍,差不多他都引用到了,真是博学多闻啦。可是怎么样呢?把所有的这个世出世间法,通通拿来注解这一部经,这才有用处啊。没有一个不是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就是「初心入三昧」。
而在法门里面来说,确实,最好的法门,最为善巧方便,能够在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在什么环境里面,都没有障碍的,这对我们当然是最好的,那就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真是法法圆融、事事无碍,修这个法门啊。无论在什么境界,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这一句佛号不间断,这一句佛号,把自己从迷闷里面唤醒,这是顶重要的。阿弥陀佛是无量觉啊,就是要我觉而不迷啦。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从事于任何工作,都没有关系,事事无碍。怕的是什么呢?怕的是起心动念。起什么心?起贪嗔痴的心,动分别执著的妄念,就怕这个。那我们一起心动念,一句『阿弥陀佛』,觉悟了。起心动念是迷了,这一句佛号就把自己唤醒了,把自己唤回头了,回头是岸啊...(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30-a/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世间所有的这些典籍,差不多他都引用到了,真是博学多闻啦。可是怎么样呢?把所有的这个世出世间法,通通拿来注解这一部经,这才有用处啊。没有一个不是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就是「初心入三昧」。
而在法门里面来说,确实,最好的法门,最为善巧方便,能够在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在什么环境里面,都没有障碍的,这对我们当然是最好的,那就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真是法法圆融、事事无碍,修这个法门啊。无论在什么境界,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这一句佛号不间断,这一句佛号,把自己从迷闷里面唤醒,这是顶重要的。阿弥陀佛是无量觉啊,就是要我觉而不迷啦。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从事于任何工作,都没有关系,事事无碍。怕的是什么呢?怕的是起心动念。起什么心?起贪嗔痴的心,动分别执著的妄念,就怕这个。那我们一起心动念,一句『阿弥陀佛』,觉悟了。起心动念是迷了,这一句佛号就把自己唤醒了,把自己唤回头了,回头是岸啊,不迷!所以说法法圆融、事事无碍啊。念念回头,那就是念念入三昧。
实在讲这个一切法门里头,再没有比这个法门妙的了。你要是会修,会的人怎么样呢?进步快。「迟速不同伦」,『伦』是类,就是不一类啊,会修的人进步很快,不多久就成就了念佛三昧。更聪明的人,聪明人怎么样?聪明人不著相。不但三昧现前,智慧也现前,智慧现前,就是理一心不乱了。
所以这个修行呢,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这里修啊。别人赞叹你,你一听了,欢喜了,著了相了,著相,迷了。赞叹是一个音声,你的耳朵一听音声,对音声迷了,心动了,起了欢喜心了。骂你几句,哎呀,又难过了,留眼泪了,你迷了,你著相啦。那么这个境界,一天到晚,时时处处都会遇到的,这是什么?这就是修行入门之处。
赞叹我,晓得我这个事情做对了,我要做得更好,不必生欢喜心,应当做得更好。我做的工作大家满意了,他才会赞叹嘛,我要做得叫他更满意,叫大家更欢喜,自己要如如不动。事情做错了,人家才骂你嘛,骂你就怎么样?改过嘛,一骂,我就晓得,哦,我马上就改,也不必去难过。这叫修行啊,这叫修三昧啊。会与不会,就...(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30-a/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得了,眼泪都流出来了。我过去有一个同事,他是四川人,喜欢吃辣椒,辣椒,喝高粱酒,嗨呀,那真是没有人敢那样,哎,他吃得津津有味。我们买的辣椒,他尝一尝,不行,你们这个辣椒不辣。每一个人的口味都不相同啊,每一个人的标准不一样啊。
所以,佛给我们讲择法,只讲一个模式,真正的择法,个人择个人的法,你才能够成功。文殊菩萨给你拣选,就是说明前面二十五位菩萨,个个标准不一样,适合他的标准了,他就成了。就好像吃菜一样,合了我的口味了,我吃得很舒服,另外一个人,不合他的口味。个人不一样,同样是一盘菜,大家吃了口味都不相同啊。我们今天看文殊菩萨对二十五位的批评,就是这个意思,个人口味不相同。因此,如果你要用分别心,你去分别这个法,你必定又起了法执了,在这个里面增长我执,增长法执,所以,你不会明了,不会彻底,你怎么能够得圆通呢?!确实啊,我们是没有办法这样得圆通的。
可是沙陀尊者,他的根性,不是一个初心的根性,不是初发心的。换句话说,他是有相当基础的。这个相当基础就是过去生中,他以前学过的啊,他有相当的基础啊。这个一入佛门来了,他得了方便了。那么这个事情如果诸位要难以理解,我再举一个例子给诸位说,这个陈居士的哥哥昨天很发心,他替他妹妹做功德,昨天来找我,问我印书,我就介绍他印这个《影尘回忆录》,本子他拿去了。《影尘回忆录》是倓虚法师的自传,我们就以他老人家做个例子。
倓老法师从十几岁就学外道,因为什么呢?他没有接触过佛法。他那个时候就想什么呢?这个人生太苦了,这是他的觉悟,人生很苦,于是乎想怎么样能够解决生死问题,学长生不老,他去学道,学那些外道,学仙。也到处去寻师访道,十几岁就干啦,看了小说,呵呵,到那个山上去访老道,去拜师父,干这一套。可是这个人呢,善根的确是深厚,学了一阵子,他就觉悟到了,他说这个恐怕不行,恐怕靠不住,他也学过炼丹啦,点窍什么,他都会,他搞了很多。
那么到中年之后呢,他遇到佛法,一听到...(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30-b/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第一次复讲,谛闲法师就很赞叹,而且责备他的老学生,你们跟我这么多年,人家新来的,你看看,这么大年岁才出家,他讲得都比你们好。他很有口才,从前在这个外道里头他讲过道,呵呵,讲过道,很有口才。
这个就是什么呢?他有前面一段的根基。虽然在佛门里是初学,他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了,他有八年熟读楞严的基础,又有外道的基础,他一学佛呢,把外道那些东西都拿到佛法里用上,这个不相同啊。那么沙陀尊者呢,也就是这个意思,他前面有底子啊。他在这个方向、这个途径里面曾经下过功夫,他不是一个初学的人,所以像他这种根性的人,那可以,从这里入门呢,能开悟,能够证果。换上别的人,一个普通初学的人,很困难。
那么我们讲,这个初发心的,初心入三昧啊,沙陀尊者这个办法,对一个初发心的人来讲,很难。你们今天如果说,像心经里面,真正能够体悟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绝不是初学人能办到的啊,不是他们能办到的。那么像西方有很多大科学家,他们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他要到佛教来学佛,哎,他用这个方法也许能开悟。为什么呢?他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他已经有相当的基础了,这样才行啊。那么由此可知,这种选择,不是勉强的,不是说看到人家行,我也行,人家选这个好,我也跟他选这个好,那就完了,那就吃亏了。
法门选择之后,还要有好的老师,善巧来指导,来给你解疑。因为你在修学过程当中,你的疑问一定很多,这个疑难呢,要一条一条地解除,帮助你开悟。所以学问学问,要问啦,不问,没有进步。你们打开经典,经典里面所讲的,还不都是...(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30-b/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难了,所以说「云何获圆通」啊。「一非含一切」,一个名词、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能够包含一切的道理,怎么能够在「音声杂言语」里面去证得圆通呢?!所以这个不是初学人能办得到的,的确。
那么一个名词、一句话确实是能够把一切的道理与事物都能够包括的,要不能包括,他怎么能证得圆通呢?憍陈如怎么能开悟呢?但是,不是初学人。我们在讲华严经的时候,给诸位讲了,「如是我闻」,如是,一个名词,世出世间一切法,用这个名词,通通代表了,万法皆如,万理皆如,无有一法,无有一理不如。但是,这个不是初学人能懂的,初学人你给他讲这个,越讲越迷惑。所以说这个讲法的时候,那真是所谓叫上上根的人,才能够接受,不是初学。今天我们讲「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我们是要为初发心、初学的,换句话说,憍陈如他的这个办法,不适合于初学。
我们再想想憍陈如他的一段历史,你也就能够发现,憍陈如尊者,大家晓得,他是五比丘之一啊,是释迦牟尼佛的亲人。释迦发心出家学道了,他的父亲不放心,派了五个人照顾它,这五个人,都很有学问,有学问、有道德,也有能力,都是了不起的人。于是乎一同在外面寻师访道,他们个人也都有主见,也都有修行的功夫。到佛示现成道之后,在鹿野苑,转四谛珐輪,憍陈如尊者第一个开悟,所以他是从音声言语里面开悟的,就是佛说法,他豁然开悟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个开悟的,就是憍陈如尊者。他是由音声而悟入的,所以称之为声闻,就是证阿罗汉果。他有底子啊,有根基啊,虽然是佛初说法,初度他的,前面有根底,他有世间学术的根底,他有外道的根底,自己又有外道修行的功夫。在印度的外道,没有不修禅定的,所以,他有禅定的功夫,他有世出世间学术的基础,这一听,他开悟啊。
我们用他这个...(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30-b/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来的佛门里头的三桩大事业。我们今天这三桩大事业只做到了一样,就是弘法。修法,跟这个传法,我们都没有做到。
办佛学院,的确是传法,那是什么?那是培养。佛学院里面,真正有成就的,提拔出来,传法。传法就怎么样?等于是毕业了,颁发毕业证书。佛学院虽然念了,程度不够,毕业证书不能给你,就是法不能传给你。真正是有悟处了,换句话就是弘法的能力有了,修法的能力也有了,自行化他的能力都有了,才有资格传法。传法就是承认你可以能够教化一方,承认你有这个资格了。你受戒不过只是承认你是一个出家人,承认你出家了,不是承认你有资格教化众生啊。这个传法是承认你有资格去教化一方。
那么我们现在这个因缘不成熟,我们图书馆也有心想培养几个人,可是他们缺乏三昧,没有定性,跑掉了。外头一诱惑,说,哦哟,那个地方好啊,比这个地方好得太多了,就跑掉了,这有什么办法呢?所以这个是因缘不成熟,现代的年轻人,心好动啊,没有定性,没有信心,这个成就就很难了。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编号131-a/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第一百五十七面第一行,看底下一句: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这是对香严童子他入道法门的评断,香严童子是从香尘而悟入的。文殊菩萨这几句评语啊,第一句是讲初心的凡夫,必须要等待香尘与鼻根合的时候,才能够产生知觉的作用,换句话说,这个香尘要不来,他就不会有这种知觉的产生。尘不是常住的,是一个生灭相,或有或无,换句话说,没有法子叫觉性常恒啦。离开了,根与尘相离的时候,这个觉性就没有,就不存在啦。这个第二句非常的明显,根尘不接触的时候,原无香尘之相。第三句的意思是讲,香合才能知,香离就灭了。那我们想一想,觉知之性,尚且不能够常住,怎么能够从香尘上而得圆通?!
可是我们在前面看到,香严童子明明在香尘上证得圆通,这个就说起来是初学的人不太容易。这一些都是善根深厚之人,随拈一尘,无非法性啊,这样的人,才行。或者我们讲呢,大根性的人可以,随拈一法,都能够证入圆...(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30-b/133–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