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了凡四训(第十五集)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7-23 23:06
標題: 了凡四训(第十五集)南无阿弥陀佛
敬摘自《净公上人了凡四训讲记29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了凡四训  (第十五集)  1978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19-003-0015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这个地方开始。在上一次,记得前面一段的小注,我们因为时间,没有能够把它念一遍,今天在这个地方我们把它补出来。这是在『第三、须发勇心』前面的小字。「代行己不到,代食己不饱」,这两句话是譬喻话,你请人代你走路,自己永远不会到达;你肚子饿了,请别人替你吃饭,你自己也不会饱。这个比喻就是比喻虽然是佛菩萨圣贤,也没有办法代替你的业报。「欲求超拔唯恃自力」,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够超拔。这也是佛教与其它宗教不一样的地方,其它的宗教可以依靠上帝、依靠鬼神,在佛法里面讲决定靠不住,能靠得住的就是自己。

  我们看底下他怎么说的,「诸天方在快乐障中,修罗方在烦恼障中,欲求解脱亦颇不易」。这在六道里面加上二善道。快乐在我们世俗人的眼光里以为是好事情,殊不知它是大障碍。你看佛在经上常说,「富贵学道难」,富贵人家享乐,享乐把修道忘掉了,所以富贵学道难。诸天在六道里面,那真是富贵人家,佛菩萨向他们说法,要想叫他们接受相当不容易。再讲修罗道,修罗也是很有福气的,虽有福报,瞋恨心重、嫉妒心重、猜疑心重,因此他也是烦恼重重,这也障碍了他修道。所以要想求解脱,解脱是佛法里面的术语,要以现在的话来讲,自由自在,如果我们要想得到身心自在是不容易,诸天也不容易,修罗也办不到。这是六道的上二道。「其至不幸而沉沦三恶道中,无数众生类皆神识昏迷,益少自拔机会」。六道里面讲了天,讲了阿修罗,这两道不容易解脱。再往底下看看,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的众生,他们迷惑的程度要比我们深重得多,因此他要想自己来救度自己,这种机会太少了。纵然佛菩萨大慈大悲,三恶道里头一样也化身,也去劝导他们,可是相当之艰难,不容易回头。

  「其最易醒觉、最便修持者,唯有人道」,这是经典里面常讲,「佛法难闻,人身难得」,六道里面要是说到修行,确确实实人道最容易觉悟,也最容易修行。「但生老病死,息息迁谢,百年之久,转瞬即去,此身一失,千生百劫,永为夙罪所驱,不知经何长劫,夙罪消尽,再得人身,清夜自思,能不凛然汗下,急作自拔之图哉」。这也是确确实实的,句句都是老实话。六道里面人道最难,得个人身相当不容易,万万不要把人身看轻了。可是在六道里面,说老实话,人的寿命最短,这个最短是讲我们现在。经典里面说,如果在增劫的时候,人的寿命可以到八万四千岁,有这样长寿。可是我们现在生在减劫,在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期,世尊出世的时候人寿不过百岁,一百年减一岁,释迦牟尼佛到现在三千年了,所以我们现前平均的寿命大概是七十岁,当中当然也有出入的。就算是一百年,百年光阴弹指就过去了。

  年轻的同学们你们还不大容易体会得到,中年以上的同修都会有这个感觉,过去五、六十年好像就跟昨天一样,再想想未来数十年,比过去过得还要快,再要不警觉,那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头?这个地方有两句话警告我们,说得很好,此身一逝,再得人身那就不容易了。我们要发心,要想修道,趁着现前身心还康健的时候努力精进。如其不然,如果这个生命失掉了,再想得人身,经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比喻,我们在大专讲座当中曾经说过多少遍,佛有须弥穿针的比喻,有盲龟浮木的比喻,有指甲上的土与大地上的土的比喻,那个意思是什么?佛在地上抓一把土,撒了之后指甲上还有一点,就问他的弟子们,我指甲上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当然是大地多,指甲有几何?佛就告诉弟子们,现在在世间的人,失掉人身之后来世还能得到人身,就像指甲上的土一样;现前的人失掉人身,来世得不到人身,就像大地土一样。我们万万不要误会,死了没有关系,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这未必靠得住。

  如果想再得人身,照佛法来说,我们的五戒修的清净不清净?五戒是六道里面取得人道的资格,五戒不清净,换句话说,这里讲了,夙罪的力量就超过了,你还是要为业力所转。假如在这一生当中五戒清净,五戒的力量非常之强,可以盖覆住无始劫所造的业障,那行,来生可能还能够得到人身。是不是真的能够得到人天之身,你不必去问佛菩萨,你也不必去看相算命,为什么?那些人所给你说的统统靠不住,你要问问你自己,日用平常之中还有没有三恶道的习气?这个很要紧。三恶道的习气是什么?贪瞋痴慢,还有没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摆在我们眼前,我们会不会动心?一切不如意的境界现前,心里会不会不高兴?如果还有这个念头,换句话说,三恶道的习气很重,在临命终时必然跟它走了,这个麻烦很大。

  平时做得了主,睡觉作梦做得了主吗?梦中是个勘验。清醒的时候,我戒律要清净,我不能做恶事,睡觉怎么样,作了梦,梦里面的神智就没有清醒的时候清楚,梦中能不能做得了主?梦中能做得了主,你在病苦的时候能不能做得了主?所以一层一层的勘验,临命终时是最苦,这个时候要真正能做得了主宰,来世人天两道就有分了;要做不了主,那就不可靠了。所以我们应当要觉悟。这个地方,古德教给我们清夜自思,静夜的时候自己要好好的想想,要认真的去省察省察,一旦失掉人身,再想得人身,那多么困难,很不是容易事情。佛绝不妄语,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句句话是真实的,我们应当要相信,不可以疑惑,你要对佛菩萨的话疑惑了,吃亏的是你自己。你真正相信佛菩萨,占了便宜,不是佛菩萨占便宜,他占什么便宜?我们自家占了便宜。这是前面的第二,讲要发畏心,就是发怖畏之心,怖畏恶道太苦,应该要勤求出离。

  接着第三要发勇猛精进的心,说『人不改过,多是因循』,这底下有个小注说,「得过且过」,不能够振奋起来,所以他有过失不能改,并不是有过失他不知道。世间人里面有过失说真正不知道的可以说不多,大多数造了过失自己晓得,尤其是学佛的人,那就更清楚了,举心动念有了过失,焉有不知道的道理?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造作?就是这个地方讲的,因循苟且,在佛学的名词讲放逸、退缩,退后不肯前进,这是大毛病。这个合起来讲,可以说在六度里面所对治的病根就叫做懈怠,因循退缩就是懈怠懒惰。应当怎样改?菩萨法里面叫我们学精进,发勇心就是勇猛精进之心,所以我们应当要振作起来。『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怕迟,我过去造那么多恶业,现在来改太迟了,现在并不迟!或者怀疑我过去造的罪太重了,现在来改还能救得了吗?还有挽回的余地吗?前面曾经说过,千年暗室,一盏灯就能够照破;换句话说,就怕你不回头。所以过失不论久远,能改就可贵。

  底下有两个比喻,小的过失,不要以为过失小,没有把它看在眼里,那就错了,『小者如芒刺在肉』,大的好像被毒蛇咬了指头,这是比喻话。无论是大,无论是小,觉悟了就要改过。所以说『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这个地方要下勇猛心,要下决断心。『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这个「风雷」是《易经》的卦名,底下有个小注,「风雷益为周易卦名,言风行雷厉直捷痛快,容易成功也」。这用这个卦的意思来形容一个人有勇猛、有决心来改过自新。这是了凡居士也可以说是劝告我们的,要发这三种心。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具』是说具足,我们要具足这三种心,前面讲的,耻心,知耻,第二个是畏心,第三个是勇心,有了这三种心,这才能改过。这三种心缺一条都没有办法,纵然改过也改得不彻底,也改得不究竟。所以要想彻底究竟圆满的改过,要具足这三种心。这是我们自己应当勉励自己的。『有过斯改』,过失,说老实话,我们没有到圣贤的地步,天天都有。换句话说,我们昨天讲《楞严经》,昨天《楞严经》那一段很重要,如果在日用平常当中,我们依然是用的心意识当家,换句话说,决定有过失,你就得慢慢改。如果你有一天真的舍识用根了,你就没有过失了,不会再有过失,过失是从意识心里头生的,执着、分别、妄念是从这里面生的,根性之中没有这些东西,干干净净,一片光明,所以那个不会有过失。几个人能够到舍识用根的境界?你要到舍识用根的时候,那你是道地道地的圆顿大法里面的初住菩萨,一点都不假。几时能舍识用根,几时就到这个境界,一到这个境界,给诸位说,三界没有了,生死没有了,烦恼没有了,都没有了。万万不要以为我们读了几卷经就觉得我自己现在舍识用根了,没有到这个境界要误会以为到这个境界,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样说起来,可见得凡是没有明心见性以前的这些学人,包括阿罗汉,包括辟支佛与权教菩萨在内,统统都有过失,都要改过。何况我们现在在凡夫地,要是说今天一天没有过失,这就是大过失,这一天有多少过失你自己都不知道,这不是大过吗?佛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给我们说,「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哪里说没有过失?所以我们要认真的检点。实在要检点不出来,那是心太粗了。有过失自己也不知道,粗心大意,这才没有办法,找出《感应篇》给大家做参考,希望诸位每天早晚把《感应篇》念一遍。《感应篇》不长,只有一千多字,念一遍不要五分钟,果然要读熟了,两分钟就念完了。念了有什么好处?帮助你检点过失,我今天一天《感应篇》里面所讲的这些话,我有没有违背?有没有犯这些过失?这是讲最初下手的功夫,利用《感应篇》来检点自己的过失,知道有过失了,赶快就要改。

  改过在佛法里面就叫求忏悔,诸位不要以为求忏悔是跪在佛面前,我今天又做了多少错事情,佛菩萨你要原谅我!泥塑木雕的佛菩萨,你求它干什么?所谓忏悔就是后不再造,责备自己,我今天怎么又犯了?要这样责备,这才叫真忏悔。说老实话,你做善做恶,佛菩萨与你毫不相干,他不会管你这些的。他只告诉你,造善有善报,造恶有恶报,你自己爱怎么造就怎么造,反正你自作自受。你享乐,佛菩萨也沾不到光;你受罪,佛菩萨也不会牵累,他多自在。所以诸位要晓得,忏除业障着重在后不再造,这才叫真忏悔。如果今天的罪业今天晚上忏悔了,明天还照干不误,明天晚上再忏悔,没关系,那就大大的错了。这在佛法里面讲,不但戒破了,连见都破了,就是见解都错误了。此地讲,『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底下这是个比喻,很容易懂得的。

  【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这一点我们应当特别留意,在佛法里面讲忏悔有所谓事忏、有所谓理忏,这个地方分得更详细,分做三层功夫,事上改者、理上改者、心上改者。这底下有个小注,「发耻畏勇三心,为改过之因」,可见得三心一定要发,改过就是从这个三心所发起。改过的方法,就是此地所讲的,从事上、从理上、从心上,「详改过之法」,说明改过的方法。这样说还怕我们不能明了,底下再举例子给我们说明,教给我们怎样是从事上改,怎样是从理上改,怎样是从心上改,按照这个次序来叙说。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

  这是先讲从事上忏悔,从事上改过。举一个例子来说,过去杀生,现在不杀生了,从今天起戒杀了,不杀生。在这里我要附带给诸位说说,佛门里面受戒,大家不要误会,有某个地方传戒,我到那里去受戒,这才能得戒。靠不住。为什么?那里去受了戒,出了戒坛之后还照干,他戒什么?不可靠的。再问,我们去受戒之后,得了戒没有?决定没有得戒。诸位只要念一念蕅益大师的书,看看弘一大师的讲演集,你就明了了,这都是一代祖师。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要五个比丘才能传戒,比丘没有了,你到哪里去得戒?那南宋以来出家人这么多,怎么说没有比丘?现在台湾比丘也不少。告诉诸位,这叫名字比丘,挂名的,有名而无实,你在他面前得个什么戒?所以要大大的觉悟。你看我们蕅益大师,他自己告诉我们,他是菩萨沙弥。为什么称菩萨沙弥?给诸位说,菩萨戒不要人传受,自己可以求得的,就在佛菩萨形像面前自己发誓受戒就行,菩萨戒不要五比丘来传授,可以得到的。而比丘戒一定要五比丘,五个真正比丘以上,才能得戒,照一般规定是十个,三师七众,十个比丘面前才能得戒。

  如果在现前事相上来看,大家更清楚了,不但比丘戒没有人能持,沙弥戒能不能做到?沙弥戒手上不能拿金钱,你手上拿一块钱,已经破了戒;沙弥戒日中一食,你说我晚上喝一杯牛奶,也破了戒,谈何容易!沙弥戒都做不到,何况比丘戒?所以祖师教给我们,学戒就好,受了戒不要以为得戒了,走到哪里,我是菩萨,你们没有受菩萨戒,你们在我后头,我要在你前头。学了怎么样?贡高我慢,受的什么戒?受的我慢戒,不受戒还没有毛病,受了戒一身毛病都来了。所以真正学戒是从你自己发心,你哪一天发心,我从今以后,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不杀生了,不杀生这一条戒你就得到了。我学人刚刚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戒是在你心里面,你什么时候想做,什么时候就受戒,这个话很有道理。理真正明白了,从今天起发心不杀生了,不杀生这一条戒你就受持了。

  『前日怒詈』,詈是骂人,当着面叫骂,背后说人家叫詈。这是瞋恨,造的恶业。现在晓得这个不好,这是造口业,从今天起,无论什么逆境现前,我也不生气了,我再也不说别人坏话了,这就叫戒。这些都是从事相上来改过。从事相上,刚才讲了,单单从事上改不容易,理上要明白了,事上就容易改;理论不明白,勉强压制自己的感情,怕不能持久。因此还要重视理论上的熏修,这个戒才能持得久,才能持得清净,愈持愈欢喜,愈持心地愈清净,心地愈光明,这才能得受用。如果理要不明,勉强在事相上受持,那叫活受罪。这种勉强的压制保持不了多久,时间久了他要爆炸的,还不如在平常发泄的好。你看儒家,它不主张感情叫你自己控制压制住,它不主张,它叫你发泄。但是发泄要怎么样?发泄要有度数,不要超过这个度数。所以儒家讲礼讲节,叫节制,这就是让你发。佛法里面不让我们发,它叫我们在理论上把它化解开,也不是叫你勉强压住自己。底下就说得很好:

  【强制于外。其难百倍。】

  这就是没有懂得道理,勉强在事相上修。

  【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理论上要不通达,换句话说,你那个贪瞋痴慢的习气没有断掉,这就叫病根,病根在,没有把它化解掉。所以绝不是『廓然之道』,廓然是海阔天空,连痕迹都找不到,这是统统化解了。换句话说,那是佛菩萨的境界。这是先从事相上讲的,换句话说,勉强而修的,这是单从事上来做,相当不容易。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可见得前面第一段是不善改过的,善改过的人他的方法跟前面这个人恰恰相反,他是先求明白道理。

  【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这个比前面实在讲是大有进步了,他对于一切生物他能够常常想到好生之德,他能想到这一点,想到这一点,这个心自然就不忍了。上帝自有好生之德,一切生物哪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我们自己贪生怕死,你看到一切动物,哪一个动物不贪生怕死?牠被你屠割是牠力量薄弱,没有能力抵抗而已,牠要有能力抵抗,绝不甘心受你屠割。何况杀害众生,众生的肉来养自己,细细的想一想,我们这个心能安吗?被杀的那种痛苦、那种怨恨,就从此之后罢休了吗?不可能的!所以佛给我们讲,如果要世间没有战争、没有刀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全世界的人都不吃肉了,战争就没有了。战争从哪里来的?冤冤相报,从这个地方来的。大经里面给我们又说,我们业有两种,有别业、有共业,共业当中有别业,大的战争、大的灾难还有人能够苟全性命,这些人必然有善业。而这些人当中要以不食众生肉占第一个优先。所以在大的刀兵劫当中,我们还能够获得生命的保障,这是持不杀生这个戒,不食一切众生肉,所得的果报。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

  这就是佛经里面讲的有情众生,牠有情识。

  【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

  这就想到什么?冤冤相报。餐桌上肉食摆在你面前,你会不会想到牠是一个众生,牠也是生命,牠今天死了,这一口气牠能够忍气吞声就算了?如果牠要不干休,好了,你这一生吃牠,牠来生吃你,所谓「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生生世世互相杀害,永远没有完了的时候,这个果报到什么时候帐才能算得清?所以想到这个地方,你还会杀生吗?你还会吃肉吗?这是就杀生的这一条,你要懂得这些道理,常常想着这些道理,不杀生、不食肉的这个戒很容易持。其次再讲瞋恚,说这一条。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这是讲遇到人事上不如意的事情,心里不高兴,你要肯回头自己摄心去想一想,『人有不及』,底下小注说,「人各有不到之处」,所谓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有过失,我做事情也有过失,我不能原谅别人,我做错了,人家会原谅我吗?自己做错了都希望别人能原谅自己,别人做错事情,为什么就不能原谅人家?所以说,『情所宜矜』,矜是怜悯,应当要同情他,理不明白,迷惑颠倒,这才把事做错了。『悖理相干』,悖是违背了理性,干就是干犯,『与我何与』,何与就是与我本来无关,他做错事情是他不明道理,错在他,应当同情他,应当怜悯他,『本无可怒者』,不应该责罚。这个理很深,换句话说,这个逆境现前,那是外面的境界,你自己一接触这个境界,心理面不高与,瞋恨心生起来了,本来与你无干的,你现在瞋恨心生起来了,你不是自己找你自己麻烦?佛法教给我们,顺逆境界里面要如如不动,《楞严》里面教给我们舍识用根,识就是动的,外面境界一动,这个心意识就随着它转,而根性是不动的,不为外境所转,根性是自己,心意识不是自己,所以叫妄心。所以你想到这个道理,确确实实本来没有怒,清净心里头哪有这些东西?贪瞋痴慢全都没有。所以要能常常这样想,一切逆境你也会如如不动,你就能得到自在安乐。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

  这个观法比前面要高一层了。说『天下无自是之豪杰』,底下小注有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自暴所长,适形浅陋」。英雄豪杰要到任何地方,拍拍胸膛,我比别人强,这个人就是糟糕,这个人是一无长处。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在任何人面前都谦虚。凡是自以为是的,正是他不是处,暴露出来了。说『亦无尤人之学问』,底下小注也说,「尤,怨也,尤人,怨恨于人。人无涵养,所以出此」。我有才华、我有学问、我有品德,为什么这些长官、老板都瞎了眼睛,没有好好的重用我,怪人。凡是怨天尤人,说实在的话,他自己的学问才华有限得很,那个长官、老板眼睛雪亮的,绝不用他,为什么?没有能干。所以这是无涵养到极处,才有这种表现。「惟有大学问人有大涵养,善于克己,止见自己工夫之未到,感化之未深」,这是有涵养、有学问、有深度的人。「浅人则反是」,学术涵养浅的,跟这个才相反,才怨天尤人。所以,『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这是天经地义的话,「行」是讲行持,三业的造作,「得」是讲果报。我们拿浅近的话来说,常言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的有应了,这就是得,行就是求。求还没有求得,还求不到,这个时候要反过来问自己,一定是自己的德没有修到家,如果说德要根本就没有修,那求怎么会有感应?

  我学人那时候刚刚学佛,章嘉大师就教给我,他给我讲,佛不欺骗人,「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说真的吗?真的,一点都不错。最后又给我做了一个批注,求不到的时候,是你自己有业障障碍住,所以你才求不得,如果没有障碍了,一求就得。那怎么办?忏除业障。怎么忏除?他就告诉我,后不再造,你只要知道你有过失,后不再造,这就叫忏除业障。业障忏得差不多的时候,一切的感应统统现前。我学人学佛二十几年来,可以说效验卓著,我不是赞叹自己,我是以身说法,举个例子给诸位说明,我做的确确实实有效验。所以我今天讲这个,斩钉断铁,句句肯定,为什么?确实,我做的就是这样,就是有求必应,就是感应道交。所以大家千千万万不要疑惑,要相信,依教奉行,没有求不到的,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求健康长寿得健康长寿,没有得不到的。袁了凡是个例子,过去的例子,我今天坐在这里,这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上个礼拜,道安法师圆寂周年,我去参加,我碰到一个埔里来的法师,年数也很大了,他认识我,我也不好意思问他的法名,反正在一块聊了很久。他告诉我,他说你一出家我就看到你,那个时候你是人不人、鬼不鬼。我刚刚出家的时候,我给诸位说,我大概只有四十六、七公斤,人很瘦,脸上是黄带青色。所以每个人看到我,短命相,大概过不了两年就完了。现在碰到我,他说法师,你很自在!他问我多大年龄?我说我今年五十二了。他会看相、会算命,我的命与相,这个我很清楚,我活不了五十岁,我的寿命没有求,没有求也过去了。《了凡四训》这里说过,他的寿命也没有求,他五十三岁没有死,活到七十多岁。连寿命都能够转,何况其它?我们现在身体有一点小毛病,这不舒服那不舒服,不必找医生,医生都是骗人的,何不死心塌地的改过修善,自己转移自己的命运?大经上一再告诉我们,境随心转,我们这个身是心最接近的一个境界,你能不能相信?《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什么?真如本性,信心清净就明心见性了,见性就成佛了,连六道轮回你要找都找不到了,还有什么病苦?反正是有一些病痛,你自己不相信自己,那这就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了。所以应当要有信心,要具足信心,学袁了凡。

  实在刚才讲了,自己每一天的善恶自己检查不出来,照着《感应篇》去对照,《感应篇》像一面镜子一样,每一天照照自己,看看自己心里面有没有肮脏,这才叫真修行,叫真用功。千万不要误会了,每天早晚在佛像面前敲着木鱼念两卷《金刚经》,我的早课做得很好,我天天不缺。境界现前还是贪瞋痴用事,这种办法叫毫无功德。说得不好听的,每一天早晚佛菩萨面前骗他一顿,早晨骗一遍,晚上再去欺骗他一下,还自己以为自己不错了,造作罪业还不知道,欺骗佛菩萨就是罪业,造了重罪自己还不晓得,还以为我自己有功,这真叫自欺欺人。所以要反省,我们要认真的修德,所谓修德就是断恶修善,戒经里面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感未至也」,感就是感应道交。刚才说了,德要到相当的程度,命运就转变过来了。我们学佛,现前的命运不能主宰,不能够确实操纵在自己手上,那成佛作祖太渺茫了,谁能相信?现在能掌握命运,能够改变自己,成佛作祖就有把握了。所以效验要从眼前来看,我们眼前心地是不是清凉?是不是自在?是不是光明?这是最好的勘验功夫,而后自然感应道交。所以『吾悉以自反』。底下也举一个例子,「人无礼于我」,不要去怪别人,「恐我之尚有失礼于人处」,别人对我没有礼,我对别人有没有礼?回过头来问问。「人不忠于我,恐我之尚有未忠于人处。如此一一自检自责自策之不暇,尚何敢轻于责人以重己之罪哉」。所以要时时检点、时时反省,这才能叫寡过,不能叫无过,只求过失一天比一天少一点,这就有进步了。真能照这样做,一切逆境都是勘验功夫,都是好境界。底下说:

  【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逆境现前,别人毁谤你,你听到了,不但不生气,而且还感谢。为什么?他来考试考试我,看我动不动心。他侮辱我、责备我,甚至于骂我、打我,都是外面境界来考试,那是什么人?那是菩萨,佛菩萨来考考你的功夫。动了气,不及格,还得要再来。不生气了,功夫成就了,考试及格了,怎么不欢喜!好,今天考试及格了,到明天又有人来毁谤我,我怎么办?还是佛菩萨来考试,看看你有没有退步。如果过去习气重,恐怕天天都有人来考你,这才叫你坚固信心,勇猛精进,不退转,那么逆境又何尝不是成全我们自己?所以说,『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欢欢喜喜接受恩赐,在这个境界里面成就忍辱波罗蜜。如果没有这个境界,你这个六度就缺了一度,六门功课缺了一门,缺了一门不能成佛,不能见性,这个六门要门门及格才行。这是讲对自己的利益,要明了这个道理。翻过来再看看外面境界。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

  这是讲从事相上来说,前面是从理上讲,从事上说,毁谤之来,你不必去辩别,你要果然能不动心,它自自然然就熄灭了。譬如说两个人意见相左,发生口角了,吵吵闹闹的,如果一个人智慧高一点,如如不动,你骂,尽管你骂,他一个人在那里骂,那个人又不理他,骂不了几分钟自己也没趣,就不骂了,就停下来了。如果两个人对骂,是愈骂就愈起劲;一个发脾气,一个如如不动,到后来收场都不好收场,是骂的好还是不骂好?自己都下不了台。打人也是如此,你打对方,对方要不理,发了很大的气,打了几下还能打得下去吗?打不下去了,手举起来打不下去了;对方要还手,这才打得热闹。所以聪明人绝不干傻事情,这种境缘现前,就是如如不动,看到你自然就熄灭了,『终将自息』。

  【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

  这不就是自己找自己麻烦吗?这就不必说了,刚才我举的这个例子,诸位想想就明白了。

  【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常常发怒伤自己的肝脏,自己本来身体健康,常发脾气,身心就不健康了,影响到生理。你还以为常发脾气,自己还能得到什么好处。绝对没有好处,得来的是害,祸害。举出这两点。

  【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底下这就做一个总结,无论什么境界,无论什么过恶,都要在理上多想想,理路上想通了,比单从事相上改过要容易得多了。差不多中等根器的人,能够发耻心,知耻,能够发畏心,能够发勇猛精进之心,在方法上,从理上改是比较上来得踏实。如果理上不明白,说从事上下手,弊病很多,除非有大善根的人。什么叫大善根?大善根就是相信老师,虽然道理不明白,老师叫我这么做,我就死心塌地这么做,那行,这是善根深厚。对于老师没有信心,理论又不明白,勉强学着这样做是相当的艰苦,很不容易持久。倒不如从理论上下手,道理明白了,事相上自自然然就改过来。这是改过方法的第二种,第二种可以说是最普通的方法。

  下面第三种也可以说是高级的,是从心地上来改过。今天时间到了,底下一段,好像我们在过年之前还有两次,我们留到下次再讲。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