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恒持法師(宣化上人弟子):《楞嚴經》的多層學習 [打印本頁]

作者: edmcany    時間: 2012-4-11 22:59
標題: 恒持法師(宣化上人弟子):《楞嚴經》的多層學習
本帖最后由 edmcany 于 2012-4-11 23:00 编辑

http://www.buddha-hi.net/re/thread-22180-1-1.html
恒持法師(宣化上人弟子):

《楞嚴經》的多層學習



一九六八年的一天,宣公上人升座說法,開講《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自此,《楞嚴經》成為焦點,其他的一切都退居其次了。

而我,一個對中文和佛教一無所知的人,也從此被深深地吸引了。我聆聽著上人緩緩地念誦一段經文,然後生動地解釋其義理。師父巧妙而鄭重其事的中文講說,傳達出了他柔和的慈悲,再加上出其不意的幽默,以及對聽眾敏銳的覺知,這些特質超越了語言的障礙。

然而,直到開始英文翻譯,再聽著師父的音聲,我才真正領悟到含義,而與潛在的智慧發生共鳴,因而得以窺其義理。我小心翼翼地在筆記本上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就這樣,上人開始教導我們西方人佛法。他不畏艱難,而選擇了一部深奧的大乘經典來作為我們的啟蒙。他的講解積極有力,而且毫不馬虎放鬆。他大膽地假設我們具有相當的能力來學習中文──文言文的佛經,以及他的白話文淺釋──並且全然能夠領悟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獨特的經中所宣示的奧理,也能躬行實踐。例如:在這期間,有些人開始吃素、吃一餐,我也是其中一位。這對從小習慣美國食物的美國人來說,是相當不容易的;上人和《楞嚴經》的力量幫助我們成長。

不僅上人對我們有如此的期許,我們也開始這樣期許自己。當我們學到下列這段經文:

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那些像我一樣──沒有任何中文背景的初學者──已經能認得像「人」、「中」等簡單的字彙了,這激發我們提出越來越多的問題,苦苦地詢問帶領大家進行日常溫習的學者同參們,比如英文翻譯是怎樣與中文對應的──如有可能的話,逐字對照解釋;如何使用漢英字典;哪些是佛學術語;當然也問到了一整句話是甚麼意思。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假設有人用一個標誌來表示「中」,在這個「中」的東邊看,「中」就變成西了;在這個「中」的南邊看,「中」就變成北了。這麼一來表體就含糊不定了,同樣的道理,說心在「中」,意思也是模糊不清的。

從這段經文以及上人的解釋,我們不僅學到一個新字「表」,這個字當名詞用時,是「記號」的意思;當動詞用時,是「標示」的意思。同時,我們也學到:「心」,一直以來被我們假定為居在身中,可不是像我們所堅信地被安放在這麼一個方便的處所。

當上人講到: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

我們也跟波斯匿王一樣,學到了重要的一課──我們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英文的翻譯很清楚地傳達出這意思:佛說,大王!你的面貌雖然皺了,但是你的見精不會變皺。會皺的是變,不會皺的是不變。會變的就會滅;那個不會變的,本來是沒有生滅的。既然這樣,這個見精怎麼會也和你這個身體一樣而受生死呢?
另外,當上人念誦經文時,我們可以用指頭指著經文跟上節拍了,而且很高興我們又認識了更多簡單的漢字,比如:言、大王、生死。

對了,我記得有一天當上人讀到: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我的指頭滑過一行行的字,並認出十二個「見」字,有當動詞用的「看見」和當名詞用的「見」;五個「吾」字,這是文言文,意思是「我」和「我的」;還有兩個「汝」字,也是文言文,意思是「你」或「你的」。
但是,即使透過英文的翻譯,我還是不瞭解這段經文的意思;不過,這反而激勵我要更勤奮地學習中文。

這段經文較新的語譯如下:

如果見性是個物體,就像其他物一樣,那你是不是也可以看見我的這個見呢?假設你說當我們看同一個物時,你看見我的見性了;那麼我沒有看,你也應該看見「我沒有看」這個見,你怎麼看不見呢?即使你見得到我「不見」的地方,但這個談不到你見得到我「沒有看見」那個相!既然你看不見我不見那個地方、那種的相,這個「見」自然就不是個物了。所以,你怎麼可以說這個「見」不是你的呢?

我們每日專注地聽上人講經,然後在「路上、食上、枕上」溫習所學,就這樣,三個月的暑期楞嚴經講習飛逝而過。我們鑽研義理,熟悉術語,獲得新的洞察力,同時開始著手試著將所學付諸實踐,打坐參禪及探索;但最後,遠不止於此,我們還一字一字地逐漸熟諳了中文佛教用語。

當夏天接近尾聲,上人也快講完整部經時,我們真正意識到《楞嚴經》是多麼豐厚的法施,它清楚而明確地回答了這些問題:我們是誰,我們怎麼來的,我們現在要做什麼,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哪裏是我們真正的歸宿,還有這一切是什麼時候開始和何時結束。

《楞嚴經》的最後章節是釋迦牟尼佛不問自說的,因為佛陀知道當時的聽眾無人懂得如何啟問。這部分是無上的禪修指南,其中佛陀詳盡地描述了我們修行路上可能會遇到的不同境界,並指導我們如何避免落入自我的陷阱。在這部分經文的結尾,佛陀說: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從上人講解《楞嚴經》到現在已經數十年了。在這次的中文新版中,我們小心謹慎地謄寫和編輯上人的講解,希望能詳實地記錄上人所要教導的楞嚴奧義,使讀者了解上人所一再強調的:要不斷地學習《楞嚴經》,依《楞嚴經》修行;以及上人勉勵大家要用心護持《楞嚴經》,宣揚《楞嚴經》,因為它是佛陀極重要的教誨。
這些年來,弟子們謹記上人對《楞嚴經》的重視:背誦《楞嚴經》,翻譯《楞嚴經》,講解《楞嚴經》,行持《楞嚴經》,護持《楞嚴經》,宣揚流通《楞嚴經》;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頓悟其理,但是,每個人都在逐漸熏修其詳義。

透過開講《楞嚴經》來讓我們步入佛教之門,上人不僅給了我們法施,也給了我們無畏施。他對弟子們能力的信心,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激勵我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勇往直前。

【編按】恒持法師,美籍比丘尼;持法師是最早跟隨上人出家的五位美籍弟子之一,親承上人教誨廿六年,迄今出家四十年。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u/preface3.htm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