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地藏的讲记敬摘点滴2023792110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7-9 21:10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地藏的讲记敬摘点滴2023792110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地藏的讲记敬摘点滴
...三弹
弘一大师前来承天禅寺后,遂与转尘上人领数人上山;弘公在洞中左观右审,表情肃然而赞叹道:‘此种定境,古来大德亦属少有。'遂在师前,轻轻弹指三下,众人随著转公一齐步出洞外,朝后山碧霄岩漫步而去。碧霄岩乃广老之法师——宏仁老和尚住处。宏公与师相约于山中苦修,一在山下洞中参禅,一在山上岩中念佛。大家来到碧霄岩,茶未泡开,师已出定,上山来与弘一大师、转尘上人、宏仁诸师顶礼请安。
弘一大师谦谨,不肯以长辈自居,亦与师相互回礼。师言:‘大师至此,不知有何训诫?'弘公言:‘不敢!不敢!打扰清修,罪过!罪过!'相互寒喧几句,弘公见事情已有个了结,遂与师言:‘这里没事,您还是请回吧!'差一点付之一炬的生命,举世震惊的大定,就这么简单几句就带过了。弘公恐又干扰广师修行,遂循后山小路,绕了一圈出山去。古来大德行持,竟都如是简朴、谦谨,而又周到。
师自从此番大定后,一路快马加鞭,极力参究,及至证悟,前后穴居共历十三个寒暑。一般人不要说在那么艰辛的荒山上独处十三年,就是在家里万物具备下,一个人独自地面对自己,孤寂地呆守一个日夜,也都是一件非常恼人的事,何况在举目无人的山洞中,坐上十三个春秋呢?单就这份耐得住寂寞的能力,已非我们凡夫俗子所能想像,更甭论自内证验那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心路历程了。当然,法师自得其乐、法喜自在的证验世界,也非吾人所能揣知,吾人亦无法与其同享,这是属于法师苦修的代价。大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平等的,在这里失去的,必然从别处捡拾回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修行上,没有任何便宜可占,也没有任何取巧诈伪处,都是步步踏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
师悟后,常自思惟:若不下山度众,就如洞穴为石头所塞,无法进出,洞里再有怎么了不得的东西,也无法与世人共享,最多不过自给自足,作个自了汉罢了。如此,不但辜负佛恩,亦有违初愿。于是,毅然决然,搬开心中这块大石,信步迈向苦海众生,为作慈航明灯。此时正是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那年,而师已五十五岁矣!
师回承天寺后,自然引起一阵骚动。大众中,有以好奇眼光,面对眼前衣衫褴褛的‘山顶洞人',有以怀疑的眼光,看看才不出众、貌不脱俗的他,如何能有出类拔萃的证悟呢?然而,大部份的同修,都以怜悯、敬佩的眼光,付予较多的关注,看他三衣拼成一衣,还遮得东来犹露西,三餐挤成一餐,尤其有一顿没一顿的,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修苦行还真不容易呢!不管寺里大众以什么眼光看待,以什么言语相向,师仍一本忠厚谦谨的态度,和颜悦色地待人,看不出上山前、下山后究有什么差别。师依然我行我素,白天与大众分忧解劳,晚上大殿一坐,悠然自得,从外面永远看不出十三年的洗刷,到底展露出什么晶莹的面目来!
十、白眼相向,如沐春风
师回承天禅寺不久,摆在大殿的香火钱丢了。当监院师与香灯师传出这个消息,举寺哗然。师没回寺以前,从来没掉过香火钱,师回来没多久,举寺赖以维生的香火钱居然不翼而飞,而且让大众直接连想到的就是—广师每天夜里都在大殿里坐禅,若说有人动手脚,第一个知道的应该就是他,既然他没有反应,那么偷香火钱的人,最有可能的人选是谁呢?在大家心目中也就不言可喻了!
自此,整个寺里上下,大家虽然都不明说,可是只要一进大殿,或碰到法师,没有不以白眼相向的。古人说:‘万夫所指,不病而死。'师在众人默摈之下,一句表白说明的话也没出口,一点不满怨怼的心也不起。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多礼拜,大家仍然怒目相待,师依然如沐春风。这时候,监院师与香灯师才出来讲话,揭开这段公案的谜底。原来香火钱并没有掉,这只是监、香二师想藉此事考验广师,究竟在山上十三年,历练出什么样的人格来!没想到广师居然在众怒之下如沐春风。经监院香灯这一表白,大众师都自觉惭愧,这一个多礼拜,天天怒目所向的竟是一个人格完美、超然物外的道人。大家除了生起一份愧疚不安之心外,倍生一份敬佩赞叹之意,而师却依然故我,不为毁誉得失动容。
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端午节后,福建永春林氏至承天禅寺一游,与师有缘,师告之曰:‘你到台湾教书,务要与我来信,台湾佛教受日本神教影响,已是僧俗不分。我与台湾有缘,将渡台兴建道场,度化众生。'林氏当即应允,且与师相处旬日,洽谈甚欢,并皈依座下,发心终身护持。六月十七日,林氏向师辞行,准备来台。临别时,师言:‘如不能成行,可再来谈谈。'林氏亦不知所以,别师上船后,只觉师话中有话。没料到,船出海后,忽逢台风,不能远航。林氏下船后,即先奔告广师。师已在殿外平台等候,见林氏至,哈哈大笑谓林氏言:‘我知道你会再回来。'次日,林氏急于赴台,遂与师言:‘弟子去台心切,不知何时成行?'师言:‘二十日晚上船,二十一日出海,二十二日可抵台。'二十日午,果得船行通知该晚上船。林氏又向师拜别,师再三叮咛,必须来信联络。临行,师并祝一路顺风。后,果如师言,一帆风顺抵台。
十一、日月照洞,涌泉献瑞
林觉非居士抵台后,即常与师联络;民国三十六年夏,师遂在林氏安排下,与台僧普旺法师(基隆人,后改名普观,为基市佛教讲堂住持,现已圆寂),由厦门乘英轮渡台。
初,住新店空军公墓下之日式空屋。三十七年,于新店街后石壁上开凿广明岩(即现之广明寺)。三十九年,再开创广照寺。四十年雕凿‘阿弥陀佛'大像,是年冬,佛身已告竣工,正将开脸,不知何因,师忽离寺,工亦告停,四十一年由粤籍李文启老居士募资完工。师离寺后,遂于土城成福山上,觅一天然大石洞,恢复往日隐居的生活。师所居住之山洞,高两丈有余,深约两丈,宽有数丈。因洞口朝东,日月初升,光即入洞,师为之命名‘日月洞'。洞原无水,师住洞之日,泉忽自洞内石隙涌出,顺著山草流下,师急筑小池蓄之,泉清凉可口,饮之顿消暑苦。师喜获灵泉,遂于四十一年春,于洞前盖木屋三间,左连厨房,中供地藏菩萨。是年,又于洞之上方搭一茅棚,有传觉、传波两位弟子同住,并指派传意法师为日月洞监院。
四十二年,师又上山顶,在大石前再搭一小茅棚自住。间有大蟒于深夜至师处,毫无惧意,师为其授三皈。有一日,山下有一邻长诸子,偶遇大蟒,率众持棍欲扑杀之,师于山上听喧哗声,急出告诸大众:‘蟒已皈依三宝,切莫杀害。'众闻师言,遂各散去。师自移锡日月洞内,鲜有人知,三度大定后,方为世惊。
四十四年春,板桥女信众在土城半山购地供师,该山俗称火山,原为一片竹林。师由小径入林内,砍竹约三尺长,再以铁丝捆绑成一竹筏,离地数尺,系于生竹上,师即于上跏趺,有如史前先民生活。后即辟地搭盖瓦房一间,供奉佛像,余则草建茅棚。
四十五年,师回新店,至四十七年底,再上土城火山。四十九年建大殿,自此始命名为‘承天禅寺',改山名为‘清源山',遥念师出家面壁之本源。五十一年再建三圣殿。五十三年顺信众之请,飞往花莲,旋转台中,并于清水山上南寮兴建广龙寺。师数月未得回山,承天寺监院藉称三请于师,师不归,遂将寺中常住积蓄按等级分发,各自散去。五十三年底师回承天禅寺,重整旧观,并建山门及方丈室。
师自来台迄定居承天寺,前后历十七年,深居简出,不欲人知,而此中所受煎熬迫害,亦不曾为外人道。末世道息,师亦自忍让不以为异。常有人与师建言:‘这些无法无天的坏人,应该绳之以法,接受法律的制裁。'师回说:‘好人要度,坏人也要度。我们应该惭愧,自己德能不足,无法感化他们,不应以嗔恨对嗔恨。'
十二、禅净双修,示佛典范
师系禅净双修之苦行头陀,以其一身示佛典范;除雨天外,夜露坐,数十年如一日,破晓时,只见满山林木草丛上,皆露珠晶莹亮丽,唯独师坐处,约数尺直径周围全干。由于师慈悲方便,加上定慧禅功莫测,每日来山访问者日众。有虔诚皈依,求师开示法要者,有好奇凑热闹者,有自视非凡来比试禅定功夫者,各式各样的人物皆有,而师以一不识字老人,对答应付自如,佛法之不可思议,诚不谬也。今随举数例奉献读者:
(一)某日有某教授,自认禅定功高,一大早撞进老和尚禅堂,一语不道,自个儿坐将下来,老和尚亦默默无言以对;过了一段不短的时间,这位教授开口了:‘老和尚!您看我这是第几禅?'老和尚言:‘我看不出来。'对曰:‘听说您禅定功夫很高,我已到了第四禅,您怎么看不出来?'老和尚答说:‘我三餐吃饱没事干。'然后随手拿一团卫生纸,嘴巴动几下子,转过头来问:‘卫生纸在跟我讲话,你听到没有?'教授犹如丈二金刚摸不著头,默默而退。
(二)某师来访,与老和尚言:‘我在外国时,每次遇到地震、台风,经过我作法以后,地震、台风都消失了。'老和尚对言:‘我什么都没有。'二次来访,某师又说:‘老和尚,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老和尚答说:‘我每天吃饭、睡觉、还散步。'禅定功夫是自然的,没有个我在作什么,不执有也不滞空。人言我‘有'什么功夫,老和尚即对以‘无';人执‘无',则又以‘有'对。某师要走,向老和尚说:‘请老和尚到国外来普照!'老和尚诺曰:‘你到我就到!'某师以为老和尚要大显神通,整装回侨居地,不见老和尚到来,心里觉得纳闷。再次拜访老和尚时,即询以:‘老和尚不是说我到您就到吗?许久怎不见您老人家到来?'老和尚笑曰:‘你来我这里,我怎么对待你,怎么言说,你不是很清楚吗?你回去把到这里我所说的说给他们听,不是你到我就到吗?'恍然大悟,默默无语。
(三)某日,某清修法师来访,语老和尚言:‘我修某某三昧数十年,今来台觅地修行,请老和尚开示!'老和尚对曰:‘您修某三昧数十年,应该由您与我开示,我没修过什么三昧,无法与您言说。'某法师又言:‘我想闭关,大约要几十坪地,外面弄个小花园,您老看如何?'老和尚对曰:‘我们闭关,到底是心要闭关,还是身要闭关呀?若是心要闭关,我们这个四大假合之身已经够大了,若是身要享受,五大也不够。闭关是关六根,修心不是入地狱。'
老和尚与人对谈,从不假思索,直言以对,没有人情可攀,没有面子可护,完全是直心道场。
十三、拜山请益,蔚为风气
由于慕名来者日多,老和尚经常有一段日子禁语,可是虽在禁语中,还是止不住朝山的人群。每逢星期六或例假日,都有人沿著石阶,三步一拜,朝上山去。他们或三五人,或数十人,或数百人不等,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并有身体残缺者,然皆以十二万分的虔诚,诵念著弥陀圣号,或地藏菩萨尊号,不论酷日、寒风、秋雨,蓦直地拜下去,匍匐在地上三个多小时;上山与老和尚叩个响头,打个招呼,或让老和尚摸摸头,简单话个家常,大家都会如获至宝,沾沾自喜。
除了拜山、请益的人络绎不绝于途,寺里每逢老和尚生日、七月信徒大会、打佛七、每月阴历初的第一个礼拜天‘大悲忏'法会,也都经常挤满了人潮,寺里大众,不分老少,大家为度众忙得不亦乐乎。某位常住自觉我执太重,一直突不破。有一天,跑到老和尚面前,跪著恳求师父慈悲,想个办法帮他破解。老和尚满口答应,常住亦喜不自胜,雀跃不已。某日,正逢法会,大众忙得不辨东西,忽闻老和尚在大众面前喝斥那位常住,大家亦不明所以,只觉得有些不同凡昔,老和尚从来不曾喝斥常住,有事也都私下和颜相劝。过些时,只见这位常住整装捆包,跪在老和尚跟前,泪汪汪准备辞行,老和尚笑著说:‘你不是要我帮你破我执吗?怎么才下一针砭就想走了!'他如梦初醒,破涕为笑,叩首而退。
间亦有人在老和尚面前告恶状,说是:‘某某法师将寺里的银两,拿到南部购地建庙,老和尚,您要留意小心!'老和尚对曰:‘喔!只在南部盖一间,这实在太无能了,怎么不多盖几间,最好到外国也能建几间。'谣言止于智者,老和尚对于座下的执事,有绝对的信赖,有人自叹寺里留不住人,实应向老和尚看齐才是。
十四、人无老少,普劝念佛
老和尚八十岁左右,牙已全无,兹后即渐饮流质,夜亦进屋禅坐,十几年来不曾下山。今年九十二,垂垂老矣,然犹硬朗如昔,精神焕发,目光炯然有神,教人不敢正视。每有人询及师几十年修行证什么境界?得什么三昧?师只是摇头,说是什么功夫也无,年纪已老没有三昧,只是老实念佛!
师常劝人念佛,每有轻慢者,师常恳切慈悲劝勉:‘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信我的话,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甚至在梦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号谨记在心,不为六根尘境侵扰,到了这种地步,自然心不贪恋,意不颠倒,等到功夫纯熟,西方极乐世界自然现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又说:‘你们看,螟蛉无子,每次拣选小虫,放入黄土块中,天天对小虫嗡嗡价响,你们知道,它在说个什么?它在与小虫说:你要像我!你要像我!就这样把别人的小虫,化成自己的子嗣,一出块垒亦成螟蛉。我们念佛修行,当学螟蛉,专心一意,超凡入圣。每天摒绝根尘侵袭,天天念佛,念的是我要像佛!我要像佛!日后功大成熟,当来必定成佛!'‘念佛如有散乱心,怎么办?'答:‘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念,把全付精神投到六字洪名就对了!'问:‘老法师,你看带业可以往生吗?'答:‘带业不能往生,古德所言“带业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你有愿心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若业力大于念力,那还是不能往生,但若念佛力大于业力,就能往生。'总说一句,人无老少,师总是劝人念佛。师已入古稀之年,为度众生,极力支撑,明眼人士岂可错过!
●[广钦和尚]广钦老和尚事略
广钦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于逊清光绪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诞生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姓家中。因家境清寒,其兄无钱娶妻,师四岁,父母将其卖至晋江县城南门外李家作养子,父李树,母林菜。师自幼即体弱多病,惟宿具慧根,随母奉佛茹素。稍长,养父母相继去世,所遗田地,近亲觊觎之。师深感世事无常,顿萌出家之念。遂将田地分送近亲,投泉州承天寺出家。
承天寺之方丈上转下尘老和尚,命师皈依修苦行之上瑞下芳法师,瑞公即命师作外坡职事,如种菜除草等。其后由于特殊因缘,曾往南洋有年,迨返承天寺,年已三十有六,方在上瑞下芳法师座下披剃,法名照敬,字广钦。师出家之后,专志苦修,食人所不食,为人所不为,常坐不卧,一心念佛。
一九三三,师谒莆田县囊山慈寿禅寺妙义老和尚求戒,时年四十二。具戒归来,师决志进一步潜修。遂请得上转下尘老和尚之应允,携带简单衣物及十余斤米,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觅得半山岩壁石洞为安身之处。师在深山洞中坐禅念佛,米尽粮绝,即以树薯、野果充饥,山中多猴虎,久之,人兽相处了无畏惧,遂有猿猴献果、猛虎皈依之事,“伏虎师”…之雅号乃不径而走。
师常入定,曾一定数月,不食不动,甚或鼻息全无,众人误谓师已圆寂,屡请方丈准备火化。时律宗高僧弘一大师,卓锡永春普济寺,闻之,赶至承天寺,即同方丈上转下尘和尚等数人上山探之,方晓师在定中,甚为赞叹,乃弹指三下,请师出定。
凡兹岁月,已历一十三载,一九四五年(乙酉)师下山返承天寺,次年秋挂搭于厦门南普陀,住后山石洞礼佛。一九四七年(丁亥)师年五十有六,于农历六月十五日由厦门乘英航号轮船渡海来台,十六日午抵基隆,先在极乐寺、灵泉寺、最胜寺等处挂搭,七月初,复往台北芝山岩,中秋后再往新店吊桥南岸半山上之日式空屋,是时亦常往返于台北法华寺,于该寺有夜度日本鬼魂之事。
一九四八年(戊子)春,师于新店街后山壁间凿石洞,命名广明岩(今之广明寺),一九五一年再于右后方上侧大石壁雕“阿弥陀佛”大石像,左下凿石洞(现广照寺内天君殿);大佛龛总高二丈六尺,宽一丈九尺,深九尺,佛身高二丈一尺,莲座宽八尺,深六尺,高三尺,是乃开台湾凿石佛风气之先。
一九五一年(辛卯)十一月,师闻土城三峡交界处成福山上有一天然古洞,即率徒四人,攀藤而上,果获一大石洞,高两丈余,长数丈,深可两丈。师是夜独住洞中,洞口朝东,日月甫升,光霞入洞,故师以“日月洞”三字名之。洞顶有泉,而泉水清澈,饮之甘美可口,神清气朗。自此师复过隐居之生活,一九五二年五月始盖洞外木屋三间,中奉“地藏菩萨”圣像。师留山...(●[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诵念著弥陀圣号,或地藏菩萨尊号,不论酷日、寒风、秋雨,蓦直地拜下去,匍匐在地上三个多小时;上山与老和尚叩个响头,打个招呼,或让老和尚摸摸头,简单话个家常,大家都会如获至宝,沾沾自喜。
除了拜山、请益的人络绎不绝于途,寺里每逢老和尚生日、七月信徒大会、打佛七、每月阴历初的第一个礼拜天‘大悲忏'法会,也都经常挤满了人潮,寺里大众,不分老少,大家为度众忙得不亦乐乎。某位常住自觉我执太重,一直突不破。有一天,跑到老和尚面前,跪著恳求师父慈悲,想个办法帮他破解。老和尚满口答应,常住亦喜不自胜,雀跃不已。某日,正逢法会,大众忙得不辨东西,忽闻老和尚在大众面前喝斥那位常住,大家亦不明所以,只觉得有些不同凡昔,老和尚从来不曾喝斥常住,有事也都私下和颜相劝。过些时,只见这位常住整装捆包,跪在老和尚跟前,泪汪汪准备辞行,老和尚笑著说:‘你不是要我帮你破我执吗?怎么才下一针砭就想走了!'他如梦初醒,破涕为笑,叩首而退。
间亦有人在老和尚面前告恶状,说是:‘某某法师将寺里的银两,拿到南部购地建庙,老和尚,您要留意小心!'老和尚对曰:‘喔!只在南部盖一间,这实在太无能了,怎么不多盖几间,最好到外国也能建几间。'谣言止于智者,老和尚对于座下的执事,有绝对的信赖,有人自叹寺里留不住人,实应向老和尚看齐才是。
十四、人无老少,普劝念佛
老和尚八十岁左右,牙已全无,兹后即渐饮流质,夜亦进屋禅坐,十几年来不曾下山。今年九十二,垂垂老矣,然犹硬朗如昔,精神焕发,目光炯然有神,教人不敢正视。每有人询及师几十年修行证什么境界?得什么三昧?师只是摇头,说是什么功夫也无,年纪已老没有三昧,只是老实念佛!
师常劝人念佛,每有轻慢者,师常恳切慈悲劝勉:‘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信我的话,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甚至在梦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号谨记在心,不为六根尘境侵扰,到了这种地步,自然心不贪恋,意不颠倒,等到功夫纯熟,西方极乐世界自然现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又说:‘你们看,螟蛉无子,每次拣选小虫,放入黄土块中,天天对小虫嗡嗡价响,你们知道,它在说个什么?它在与小虫说:你要像我!你要像我!就这样把别人的小虫,化成自己的子嗣,一出块垒亦成螟蛉。我们念佛修行,当学螟蛉,专心一意,超凡入圣。每天摒绝根尘侵袭,天天念佛,念的是我要像佛!我要像佛!日后功大成熟,当来必定成佛!'‘念佛如有散乱心,怎么办?'答:‘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念,把全付精神投到六字洪名就对了!'问:‘老法师,你看带业可以往生吗?'答:‘带业不能往生,古德所言“带业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你有愿心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若业力大于念力,那还是不能往生,但若念佛力大于业力,就能往生。'总说一句,人无老少,师总是劝人念佛。师已入古稀之年,为度众生,极力支撑,明眼人士岂可错过!
●[广钦和尚]广钦老和尚事略
广钦老和尚事略
老和尚于逊清光绪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诞生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姓家中。因家境清寒,其兄无钱娶妻,师四岁,父母将其卖至晋江县城南门外李家作养子,父李树,母林菜。师自幼即体弱多病,惟宿具慧根,随母奉佛茹素。稍长,养父母相继去世,所遗田地,近亲觊觎之。师深感世事无常,顿萌出家之念。遂将田地分送近亲,投泉州承天寺出家。
承天寺之方丈上转下尘老和尚,命师皈依修苦行之上瑞下芳法师,瑞公即命师作外坡职事,如种菜除草等。其后由于特殊因缘,曾往南洋有年,迨返承天寺,年已三十有六,方在上瑞下芳法师座下披剃,法名照敬,字广钦。师出家之后,专志苦修,食人所不食,为人所不为,常坐不卧,一心念佛。
一九三三,师谒莆田县囊山慈寿禅寺妙义老和尚求戒,时年四十二。具戒归来,师决志进一步潜修。遂请得上转下尘老和尚之应允,携带简单衣物及十余斤米,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觅得半山岩壁石洞为安身之处。师在深山洞中坐禅念佛,米尽粮绝,即以树薯、野果充饥,山中多猴虎,久之,人兽相处了无畏惧,遂有猿猴献果、猛虎皈依之事,“伏虎师”…之雅号乃不径而走。
师常入定,曾一定数月,不食不动,甚或鼻息全无,众人误谓师已圆寂,屡请方丈准备火化。时律宗高僧弘一大师,卓锡永春普济寺,闻之,赶至承天寺,即同方丈上转下尘和尚等数人上山探之,方晓师在定中,甚为赞叹,乃弹指三下,请师出定。
凡兹岁月,已历一十三载,一九四五年(乙酉)师下山返承天寺,次年秋挂搭于厦门南普陀,住后山石洞礼佛。一九四七年(丁亥)师年五十有六,于农历六月十五日由厦门乘英航号轮船渡海来台,十六日午抵基隆,先在极乐寺、灵泉寺、最胜寺等处挂搭,七月初,复往台北芝山岩,中秋后再往新店吊桥南岸半山上之日式空屋,是时亦常往返于台北法华寺,于该寺有夜度日本鬼魂之事。
一九四八年(戊子)春,师于新店街后山壁间凿石洞,命名广明岩(今之广明寺),一九五一年再于右后方上侧大石壁雕“阿弥陀佛”大石像,左下凿石洞(现广照寺内天君殿);大佛龛总高二丈六尺,宽一丈九尺,深九尺,佛身高二丈一尺,莲座宽八尺,深六尺,高三尺,是乃开台湾凿石佛风气之先。
一九五一年(辛卯)十一月,师闻土城三峡交界处成福山上有一天然古洞,即率徒四人,攀藤而上,果获一大石洞,高两丈余,长数丈,深可两丈。师是夜独住洞中,洞口朝东,日月甫升,光霞入洞,故师以“日月洞”三字名之。洞顶有泉,而泉水清澈,饮之甘美可口,神清气朗。自此师复过隐居之生活,一九五二年五月始盖洞外木屋三间,中奉“地藏菩萨”圣像。师留山三年,并于洞顶另盖茅棚接引弟子同修。一九五三年二月师又上山顶大石前搭一小棚自住。
一九五五年(乙未)三月,板桥信众在北县土城火山购地供师,即今承天寺所在,该地原系一片竹林,人迹罕到。师等由小径入林,砍竹约三尺见方,并将砍下之竹编为床榻,上敷细草,趺坐其上,谓随众曰:“坐此甚好,汝等可返。”五月间,辟地搭盖瓦屋一间,供奉佛像。次年再回新店广照寺。
一九五八年(戊戌)年底,师复返火山。次年(己亥)又添茅棚数间。一九六年(庚子)四月,兴建大雄宝殿,为纪念祖庭,命名“承天禅寺”,火山则称“清源山”。一九六二年建三圣殿。
一九六三年(癸卯),是年师七十二岁,曾应善信之请,往花莲天祥住数月,协建祥德寺,(今天峰塔即师当时茅亭禅坐之位),旋应中部弟子请至台中龙井山上之南寮,创建广龙寺。一九六四年(甲辰),师再返土城承天寺,年底建山门,并将茅棚改建钢筋水泥之方丈室,相继于一九六五年九月建斋堂及厨房,承天寺的初步建设完成。
承天禅寺初期之砖瓦房,系匆促建成。时日既久,地基陷落,墙壁龟裂,故于一九七六年春,开始重建。首先将三圣殿前之女众寮房,改建成两层钢筋水泥楼房。次年秋,开山整地,拆除旧有之三圣殿、斋堂、厨房、大雄宝殿、男众寮房及方丈室等。一九七八年春,于大雄宝殿原址上,建三圣殿与两层寮房,再依山坡地形,建祖师堂;于斋堂原址,复建两层斋堂及厨房。一九七九年启建新大殿。一九八三年大悲楼于新大殿右侧山坡下奠基,今大悲楼结构体已近竣工。
一九六七年,师又于土城乡公所右后方,创建广承岩。一九七八年,该岩复建华藏塔,其后大雄宝殿、两厢禅房、地下室、藏经阁、罗汉殿、讲堂及上下楼禅房,亦陆续建成,后又翻盖地藏殿等,完成现今之新貌。广承岩之建筑,由传斌法师主其事。
一九八二年(壬戌)九月,师又派随侍左右十多年之弟子传闻法师至高雄县六龟乡宝来村,创建“妙通寺”。迄今大雄宝殿、五观堂、念佛堂、女众寮房均已落成,行将供师灵骨之“灵山宝塔”亦正兴建中。
一九八四年七月,师移锡该寺,并于一九八五年十月传授三坛大戒,求戒之四众弟子,多达数千,并启建水陆大法会,广度众生,盛况空前。
师起居简朴,平易谦和,纵年近百龄,行不用拄杖,不用人搀,身轻体健,动作敏捷,住则常坐不卧,并时坐于室外,或露天、或廊檐下。食则自七十八岁,改以流质。
一九八五年岁末,师以看承天禅寺之大悲楼建筑为名,急欲返北,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由传悔法师南下,二十六日迎师回承天寺,北部四众闻讯莫不蜂拥以至,次年正月初一清晨,师召集各分院负重任之弟子及承天寺大众,一一嘱咐,并言圆寂后火化,灵骨分别供于承天寺、广承岩、妙通寺三处。早斋后即示意欲返妙通寺,众以师意既坚,不敢强留,即送师南下。
师抵妙通寺后,日以继夜念佛,有时自己亲打木鱼并嘱弟子一起念佛。初五,师瞻视清澈,定静安详。毫无异样,午后二时左右,忽告众曰“无来亦无去,没有事”之语,并向徒众颔首莞尔,安坐闭目。少顷,众见师不动,趋前细察,乃知师已于念佛声中,安然圆寂。
综师一生,贫苦孤露,坚毅笃朴,宿慧萌芽,潜修百苦,卒致彻悟。渡海来台,冥阳两度,禽兽驯归,更以禅悦代替火食,历半生岁月,其昭示修行之典范,践履头陀苦行之正则,诚堪与古德共赞。惜以众生福薄,遽尔示寂。惟愿不舍悲智,再驾慈航,广度群迷,导归净土,共成无上菩提,不胜馨香祷祝者也。
广钦老和尚圆寂赞颂委员会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八
●[广钦和尚]广钦和尚年谱
广钦和尚年谱
★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农历十月廿六,师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俗姓黄,名文来。由于家贫而鬻与晋江县李姓农家为养子。
★清光绪廿二年(一八九六年),师五岁,李姓以种植水果为生,差堪温饱。师幼年多病、养父母爱护有加、视同己出、曾带往观音亭许愿,冀能消除灾难。
★清光绪廿四年(一八九八年),师七岁,养母信佛茹素,师亦随之素食,终身不渝。
★清光绪廿六年(一九年),师九岁,养母去世。
★清光绪廿八年(一九二年),师十一岁,养父亦相继去世,师顿成孤儿。深感世事无常,乃萌出家之念,投泉州承天寺,归依修苦行之瑞芳法师,瑞师即命师作外坡职事,如种菜、除草等。
★清宣统二年至民国十五年(一九一年至一九二六年),师十九岁至三十五岁,由于特殊因缘,乃赴南洋,因未受教育,仅能在侨商开设之店铺中打杂,从事童仆工作。年岁稍长,随同当地同乡上山砍材。某日,有一运材车辆翻落山崖,师于事前即有预感,曾提出警告,无奈众人不信。事后有同乡戏称:何不出家修行度众?师似有领悟,随即乘船返闽。
★一九二七年,师三十六岁,于泉州承天寺正式出家,法名照敬,字广钦。时瑞芳法师已圆寂,乃由方丈转尘法师代为剃度。师出家后,专志苦修,食人所不食,为人所不为,常坐不卧,一心念佛。曾担任大殿烧香、打板之职,某次因睡迟耽误打板时间,深自忏悔,从此立志不倒单。
★一九三三年,师四十二岁,晋谒莆田县囊山慈寿禅寺妙义老和尚求戒,具戒归来,决志往泉州郊外清源山潜修。
★一九三四年,师四十三岁,背负简单衣物及十余斤米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觅得半山岩壁一数尺见方之石洞,作为安身之处。不意该洞乃猛虎巢穴,师即告以即将以此作为修行场所,嘱其迁往他处,并为之说三归依。该虎似解人语,竟摇尾而去,嗣后且不时率同虎妻虎子前来戏耍献舞,驯如家畜,而伏虎和尚之名乃传遍遐迩。
★一九三九年,师四十八岁,师常入定,曾一定数月,不食不动,甚至鼻息全无,樵夫无知,误认师已圆寂,走告承天禅寺,转尘老和尚偕同弘一大师上山探视,经弘一大师弹指三下,师乃出定。当时泉州一带曾为之轰动。
★一九四五年,师五十四岁,师在清源山穴居十三年后返回承天寺。
★一九四七年,师五十六岁,农历六月中旬偕同普观法师(原籍基隆),由福建厦门乘英航号轮渡海来台。最初在极乐寺、灵泉寺、最胜寺等处挂单。亦曾于台北法华寺夜度日本鬼魂。
★一九四八年,师五十七岁,于台北新店街后石壁上,开凿一间小寺,定名为广明岩(即今之广明寺)。
★一九五一年,师六十岁,于广明寺右后方上侧大石壁上鸠工雕凿阿弥陀佛大佛像,佛身高二丈一尺,莲座宽八尺,深六尺,高三尺,是乃开台湾雕凿石佛风气之先。又于左下方凿石洞,建立广照寺。
★一九五二年,师六十一岁,于台北县土城镇成福山上,觅得一天然石洞,深高各两丈余,洞口东向,日月初升即照彻洞内,故以日月洞名之。该洞本无水源,师住洞之日,忽有清泉自石缝涌出,于是决定在此隐居修行,并于洞前建木屋三间,中供地藏菩萨。洞之上方建一茅蓬,接引弟子同修。
★一九五三年,师六十二岁,又在山顶大石前搭一茅蓬自住。某日深夜有大蟒蛇至师处,毫无惧意即为之说三归依。
★一九五五年,师六十四岁,板桥信众于台北土城购一山地(该处俗称火山)供师,即今承天寺所在,师砍竹为筏,两端系缚于巨竹上。师于筏上结跏趺坐,及后又辟地建瓦房一间供养佛像。
★一九五六年师六十五岁,回新店广照寺。
★一九五八年师六十七岁,年底再回土城火山。
★一九六年师六十九岁,于火山山坡建造大殿并将该处命名为承天寺火山改称为清源山
★一九六二年师七十一岁,陆续兴建屋舍外并扩建旧殿(旧称三圣殿)。
★一九六三年,师七十二岁应信众之请赴花莲即台中等地宏法。并分别于天祥协建祥德...(●[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相继于一九六五年九月建斋堂及厨房,承天寺的初步建设完成。
承天禅寺初期之砖瓦房,系匆促建成。时日既久,地基陷落,墙壁龟裂,故于一九七六年春,开始重建。首先将三圣殿前之女众寮房,改建成两层钢筋水泥楼房。次年秋,开山整地,拆除旧有之三圣殿、斋堂、厨房、大雄宝殿、男众寮房及方丈室等。一九七八年春,于大雄宝殿原址上,建三圣殿与两层寮房,再依山坡地形,建祖师堂;于斋堂原址,复建两层斋堂及厨房。一九七九年启建新大殿。一九八三年大悲楼于新大殿右侧山坡下奠基,今大悲楼结构体已近竣工。
一九六七年,师又于土城乡公所右后方,创建广承岩。一九七八年,该岩复建华藏塔,其后大雄宝殿、两厢禅房、地下室、藏经阁、罗汉殿、讲堂及上下楼禅房,亦陆续建成,后又翻盖地藏殿等,完成现今之新貌。广承岩之建筑,由传斌法师主其事。
一九八二年(壬戌)九月,师又派随侍左右十多年之弟子传闻法师至高雄县六龟乡宝来村,创建“妙通寺”。迄今大雄宝殿、五观堂、念佛堂、女众寮房均已落成,行将供师灵骨之“灵山宝塔”亦正兴建中。
一九八四年七月,师移锡该寺,并于一九八五年十月传授三坛大戒,求戒之四众弟子,多达数千,并启建水陆大法会,广度众生,盛况空前。
师起居简朴,平易谦和,纵年近百龄,行不用拄杖,不用人搀,身轻体健,动作敏捷,住则常坐不卧,并时坐于室外,或露天、或廊檐下。食则自七十八岁,改以流质。
一九八五年岁末,师以看承天禅寺之大悲楼建筑为名,急欲返北,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由传悔法师南下,二十六日迎师回承天寺,北部四众闻讯莫不蜂拥以至,次年正月初一清晨,师召集各分院负重任之弟子及承天寺大众,一一嘱咐,并言圆寂后火化,灵骨分别供于承天寺、广承岩、妙通寺三处。早斋后即示意欲返妙通寺,众以师意既坚,不敢强留,即送师南下。
师抵妙通寺后,日以继夜念佛,有时自己亲打木鱼并嘱弟子一起念佛。初五,师瞻视清澈,定静安详。毫无异样,午后二时左右,忽告众曰“无来亦无去,没有事”之语,并向徒众颔首莞尔,安坐闭目。少顷,众见师不动,趋前细察,乃知师已于念佛声中,安然圆寂。
综师一生,贫苦孤露,坚毅笃朴,宿慧萌芽,潜修百苦,卒致彻悟。渡海来台,冥阳两度,禽兽驯归,更以禅悦代替火食,历半生岁月,其昭示修行之典范,践履头陀苦行之正则,诚堪与古德共赞。惜以众生福薄,遽尔示寂。惟愿不舍悲智,再驾慈航,广度群迷,导归净土,共成无上菩提,不胜馨香祷祝者也。
广钦老和尚圆寂赞颂委员会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八
●[广钦和尚]广钦和尚年谱
广钦和尚年谱
★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农历十月廿六,师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俗姓黄,名文来。由于家贫而鬻与晋江县李姓农家为养子。
★清光绪廿二年(一八九六年),师五岁,李姓以种植水果为生,差堪温饱。师幼年多病、养父母爱护有加、视同己出、曾带往观音亭许愿,冀能消除灾难。
★清光绪廿四年(一八九八年),师七岁,养母信佛茹素,师亦随之素食,终身不渝。
★清光绪廿六年(一九年),师九岁,养母去世。
★清光绪廿八年(一九二年),师十一岁,养父亦相继去世,师顿成孤儿。深感世事无常,乃萌出家之念,投泉州承天寺,归依修苦行之瑞芳法师,瑞师即命师作外坡职事,如种菜、除草等。
★清宣统二年至民国十五年(一九一年至一九二六年),师十九岁至三十五岁,由于特殊因缘,乃赴南洋,因未受教育,仅能在侨商开设之店铺中打杂,从事童仆工作。年岁稍长,随同当地同乡上山砍材。某日,有一运材车辆翻落山崖,师于事前即有预感,曾提出警告,无奈众人不信。事后有同乡戏称:何不出家修行度众?师似有领悟,随即乘船返闽。
★一九二七年,师三十六岁,于泉州承天寺正式出家,法名照敬,字广钦。时瑞芳法师已圆寂,乃由方丈转尘法师代为剃度。师出家后,专志苦修,食人所不食,为人所不为,常坐不卧,一心念佛。曾担任大殿烧香、打板之职,某次因睡迟耽误打板时间,深自忏悔,从此立志不倒单。
★一九三三年,师四十二岁,晋谒莆田县囊山慈寿禅寺妙义老和尚求戒,具戒归来,决志往泉州郊外清源山潜修。
★一九三四年,师四十三岁,背负简单衣物及十余斤米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觅得半山岩壁一数尺见方之石洞,作为安身之处。不意该洞乃猛虎巢穴,师即告以即将以此作为修行场所,嘱其迁往他处,并为之说三归依。该虎似解人语,竟摇尾而去,嗣后且不时率同虎妻虎子前来戏耍献舞,驯如家畜,而伏虎和尚之名乃传遍遐迩。
★一九三九年,师四十八岁,师常入定,曾一定数月,不食不动,甚至鼻息全无,樵夫无知,误认师已圆寂,走告承天禅寺,转尘老和尚偕同弘一大师上山探视,经弘一大师弹指三下,师乃出定。当时泉州一带曾为之轰动。
★一九四五年,师五十四岁,师在清源山穴居十三年后返回承天寺。
★一九四七年,师五十六岁,农历六月中旬偕同普观法师(原籍基隆),由福建厦门乘英航号轮渡海来台。最初在极乐寺、灵泉寺、最胜寺等处挂单。亦曾于台北法华寺夜度日本鬼魂。
★一九四八年,师五十七岁,于台北新店街后石壁上,开凿一间小寺,定名为广明岩(即今之广明寺)。
★一九五一年,师六十岁,于广明寺右后方上侧大石壁上鸠工雕凿阿弥陀佛大佛像,佛身高二丈一尺,莲座宽八尺,深六尺,高三尺,是乃开台湾雕凿石佛风气之先。又于左下方凿石洞,建立广照寺。
★一九五二年,师六十一岁,于台北县土城镇成福山上,觅得一天然石洞,深高各两丈余,洞口东向,日月初升即照彻洞内,故以日月洞名之。该洞本无水源,师住洞之日,忽有清泉自石缝涌出,于是决定在此隐居修行,并于洞前建木屋三间,中供地藏菩萨。洞之上方建一茅蓬,接引弟子同修。
★一九五三年,师六十二岁,又在山顶大石前搭一茅蓬自住。某日深夜有大蟒蛇至师处,毫无惧意即为之说三归依。
★一九五五年,师六十四岁,板桥信众于台北土城购一山地(该处俗称火山)供师,即今承天寺所在,师砍竹为筏,两端系缚于巨竹上。师于筏上结跏趺坐,及后又辟地建瓦房一间供养佛像。
★一九五六年师六十五岁,回新店广照寺。
★一九五八年师六十七岁,年底再回土城火山。
★一九六年师六十九岁,于火山山坡建造大殿并将该处命名为承天寺火山改称为清源山
★一九六二年师七十一岁,陆续兴建屋舍外并扩建旧殿(旧称三圣殿)。
★一九六三年,师七十二岁应信众之请赴花莲即台中等地宏法。并分别于天祥协建祥德寺,今之天峰塔即师当时茅亭禅坐之位)。龙井山上之南寮兴建广龙寺。
★一九六四年,师年七十三岁,年底返回承天寺重整旧业,增建山门及方丈室。师来台十七年间曾有三次长时间(约一周以上)之入定记录,加以每日仅以水果为生,不食熟食,因而赢得水果师的雅号。除雨天外,夜间辄于林中趺坐修行。上述特立异行之修道行径,众口相传妇孺皆知。
★一九六五年师年七十四,是年九月建斋堂及厨房。承天寺之初步建设于焉完成。
★一九六六年师年七十五岁,慕名前来请益归依者络绎于途。
★一九六九年师七十八岁,于土城镇创立广承岩。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四年,师八十至八十三岁时,曾表示即将舍报,经弟子们一再恳切哀求乃获慈悲俯允,延缓时日。此数年间应信众之请分别赴南投台中嘉义花莲等地宏法度众。
★一九七五年师年八十四岁,开始禁足不再下山。
★一九七六年师年八十五,承天禅寺初建之砖瓦房时日既久,地基下陷、墙壁龟裂。故于是年首先重建女众寮房。
★一九七七年师年八十六岁,是年秋承天寺开山整地,拆除旧有之三圣殿斋堂、大雄宝殿及方丈室等。
★一九七八年师年八十七岁,春,承天寺于大雄宝殿之原址建三圣殿。再依山坡地形兴建祖师堂及斋堂等,广承岩复建华藏塔。并陆续兴建大雄宝殿、两厢禅房、地下室、藏经阁、讲堂等。所有建筑事宜由弟子传斌主其事。
★一九八二年,师九十一岁,师指派随侍左右十余年之弟子传闻法师,至高雄六龟乡宝来村筹建妙通寺。
★一九八五年师年九十四岁,农历十月举行护国千佛三坛大戒,求戒弟子二千五百余人,盛况为历来之冠。戒期届满,已近岁末,师急欲北返,乃于农历十二月廿六日由传悔法师迎回承天寺。
★一九八六年,师年九十五岁,示现病容,拒绝饮食、医药,不接见信众。农历正月初一清晨,召集各分院负重任之弟子及承天寺大众一一嘱咐,并指定圆寂火化后之灵骨分别供奉于“承天寺”、“广岩寺”及“妙通寺”三处。早斋后即示意欲返高雄妙通寺,众以师意已决,不敢有违,乃送师南下。
★正月初二,气息微弱。
★正月初三日,体力恢复,且与徒众共同念佛,自由交谈,精神焕发,若无其事。
★正月初四早晨,唤弟子传闻及大众伫立于殿外晒太阳,随即又嘱传闻师于身旁坐下,并谓:“你可以了,他们(指大众)还没有。”
★正月初五(国历二月十三日),师瞻视清澈,定静安祥,全无异状,仅嘱弟子们同声念佛。午后二时,告大众曰:“无来亦无去,没有事。”并向徒众颔首莞尔!闭目安坐。少顷!众见师不动,乃趋前细察,知师已于念佛声中安然圆寂矣!
●[净公上人]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
今日承应韩瑛、郑英良居士启请的殊胜因缘,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与大众同学研习《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以二十二年的时间演说般若,前后共有十六会,由此可知,「般若」是整个佛法教学的中心。《大般若经》中文译本有六百卷,据说藏文有千卷之多。这样大部的经典,读诵已经相当困难,何况受持、演说。因此,世尊特别在第九会,由博而约,宣说「金刚般若」。
此经在中国前后有六种译本,流通最广的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将它翻译成一卷,又加上魏译一小段,全经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个字,以现代人来看,不算是一篇很长的文章。但「般若」的精华、宗旨尽在此经之中。我们读此一卷,整个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这一卷经是「般若」的纲要。般若是一切佛法的总纲领,必须通达一切佛法,才真正通达「金刚般若」。古人有个比喻说,「因网而得纲」。捕鱼用鱼网,因为有网才能抓到纲领,网和纲关系非常密切,实在分不开。换言之,必须对「金刚般若」的义趣深解,对于一切佛法才能「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因为纲举则目张故,这是说明互为因缘,就是佛法的纲要与整个佛法的关系。
此经,既然是整个佛法的纲领,它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义理的深广,条理之繁密也由此可知。本经文字虽然不多,但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唐代,禅宗五祖忍和尚与六祖惠能大师极力提倡,所以《金刚经》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流通之广无过此经。用现代话讲,在中国佛经里知名度最高的,无过于《金刚经》。有很多人不知道《阿弥陀经》,但是没有人不知道《金刚经》,这就是古德的提倡。由于经典流通得广,读诵的人多,国家、人民皆蒙诸佛护念加持,则是必然的事实。
今日我们采取的经本,是江味农居士的校正本,跟一般流通本稍稍有些不一样。江居士一生读诵、受持《金刚经》,为人演说。他根据敦煌石窟的写经,及古大德数十种注疏,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的校对,这样才订正全经的经文。现在我们所见各种《金刚经》的本子,可以说这是最好的版本。诸位可以参考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校勘记。
江味农居士出生于民国前四十年(公元一八七二年)。祖籍江苏江宁,距离南京很近。祖父在湖北作官,所以全家就迁到湖北。...(●[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家所谓「我思故我在」。佛言能思惟想象的不是我,是「我所」。坚固执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因此不能证得真我,虽然本来是佛,但不能如诸佛如来智慧自在。
3、起信论云:「以不达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不达即不觉,无明即妄想执着。
《起信论》是马鸣菩萨的著作,全名是《大乘起信论》。由此可知,这是大乘入门的教材,有相当高的深度,不是小乘入门,因此与《金刚经》所讲的境界相同。《金刚经》的标准是破四相,《起信论》所说的也是这样的境界。马鸣菩萨教我们,读经闻法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岂不与《金刚经》所讲的「离一切诸相,修一切善」;是同样的境界。
『以不达一法界』。「达」是通达。一切众生不能通达实相。「一法界」即本经讲的「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一法界,一法界就是实相般若。《华严经》云「一真法界」。法界的确是一真,法身大士所见的,所证得的,就是一真法界,而不是十法界。迷的时候有十法界的幻相,悟了却是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是迷了以后产生的幻觉;法界原本是一真。
『不觉念起,而有无明』。无明即从此来。马鸣菩萨是这样说的,而世尊在楞严会上对富楼那尊者说的,与马鸣菩萨的讲法很相似。世尊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是知见立知;知见就是实相般若,即《法华经》上说的「佛知佛见」。佛知佛见里再建立一个知见,就错了,所谓头上安头,即是无明。
『不达即不觉,无明即妄想执着』,通情达理是觉悟,情是识心,理是自性,照达性识真源,是谓大觉。不明此事,迷而不觉,无明是妄想执着的根源,妄想执着是从无明来的。由此可知,妄想执着断除,无明就没有了,自性自然开显。
4、此经大用,能开众生究竟圆满之智慧。此智为一切众生性体所本具,即是众生皆有之如来智慧觉性。
这句说得很明白,《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用处,就是能开显众生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是小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智慧。
『此智为一切众生性体所本具』,般若圆智是生佛自性,本来具足的,因为迷失自性,圆智不能现前。世尊说金刚般若,就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此『即是众生皆有之如来智慧觉性』。因此,我们要恢复自性,要证得性识,不能不重视金刚般若,不能不认真探讨金刚般若。一切明了之后,生活行持自然与金刚般若所讲的教训相应。
5、性具智开,不觉者觉,无明者明,便是通达一真法界,便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
『性具智开』,自性本来具有的智慧开显了。『不觉者觉,无明者明』,我们过去不觉,现在觉悟了;过去有无明,现在明了,『便是通达一真法界,便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所以,佛在经上说,本经教学的对象是发大乘心者,是发无上乘心者。如果你真的发如是心,《金刚经》对你就很有用处,能满足你的大愿,帮助你、引导你证入大乘,这大乘是法身菩萨位。这一部经真的有此能力吗?真的,一点都不假。只要你明白经义,依教奉行,就不难得到。所以佛在此经为我们讲的道理、方法,皆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而不是一般的大小乘经典,教你断烦恼是枝枝叶叶。像我们砍树,你先将树叶一片片摘掉,然后才再将小技剪掉,这多麻烦。会砍的人从根锯下来,岂不是都解决了。《金刚经》的办法,是从根本上解决,不是从枝叶。
6、当知发大慈悲心,便是开此智。依教发心,分别心已融,我见潜消。故令发无上菩提心,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灭度。全经不外发挥此义。并忘其为菩提心,直令向一念不生处契入。
这一节文即是讲从根本破障断惑。佛的方法非常善巧,巧妙极了,我们确实做得到。方法虽然巧妙,我们做不到也等于零,佛也等于白说了。佛教我们从发大慈悲心做起。
佛家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教我们发大慈心。慈悲上加一个「大」是什么意思?真诚清净平等的慈悲就是大慈大悲。如果是有条件的慈悲,那就不能称为大慈悲。有条件就不清净不平等,这不是大慈悲。佛法讲,有四种慈悲心:
第一、「爱缘慈悲」─我喜欢的人就对他慈悲,不喜欢的人就没有慈悲,这是爱缘慈悲,完全是感情的。
第二、「众生缘慈悲」─我喜欢家人,将爱心扩大,所以称为「博爱」,也能爱护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都慈悲,这是众生缘慈悲,比爱缘慈悲,范围大多了。
第三、菩萨的慈悲称为「法缘慈悲」─佛所讲的道理,他明白了,能以平等心观察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听了佛法,开悟了,佛教我们这么做,我就这样做,依教奉行,这是法缘慈悲。
第四、如来果地称为「大慈大悲」─这是无缘的慈悲,没有条件。菩萨法缘慈悲还是有条件的,因为闻到法,我要遵照老师教诫,依教奉行。必须做到无条件,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执着,才是真正菩提心。世尊在此教我们发这个心,这才是从根本修。因为无条件就与清净心相应,与真如本性相应。这个方法真是高明到极处,般若智慧从此而生,从大慈悲心里生般若智慧。
『依教发心』,世尊在本经教导我们怎样发心,我们就好好学。果然明白,学会了,分别执着就没有了。佛教导我们离一切诸相,离我见、离四相,硬要离,好难,好不容易。经上教我们这个妙法,是教我们发心像佛一样。经文开端,佛说自己发的心是『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槃』。「灭」是灭妄想、灭烦恼、灭分别执着。一切众生皆有妄想、烦恼、分别、执着。佛帮助一切众生,将这些妄想分别执着都灭掉,此即破障断惑;帮助一切众生证入无余涅槃。「涅槃」是不生不灭;「无余」是究竟圆满。
二乘人也有「涅槃」,阿罗汉、辟支佛所证。他们的尘沙无明没断,所以不是究竟、不是圆满的。分证诸佛,从圆初住到等觉。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还不是究竟圆满。这一品生相无明断了,才是究竟圆满,称为无余。佛要帮助众生到什么地位?帮助他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帮助他证得等觉菩萨还不够,责任义务还没尽到,一定要帮助众生成佛。如地藏菩萨说的,众生不成佛,他就不成佛,这样的大愿心,才是大慈悲心,才是「修一切善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一切善法」是指此,不是别的善法。
修一切善,要离一切相。佛言『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教导我们决定不执着度众生的相。我能度,众生为我所度,我为众生说种种
佛法,皆不可执着,是谓之「三轮体空」。「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即是大慈悲心。全经所说,不外乎这两句。到最后,『并忘其为菩提心』。《金刚经》下半部说,「菩提心者,即非菩提心」,菩提心也不能执着。执着菩提心就不善,就没有离相,离得不干净,所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当然要。我们是凡夫,一定要依靠佛法才能得度。要佛法,但是不能执着佛法。正要的时候就不执着,这才高明,才是「金刚般若」。如果现在正要时执着,直到过了河,得度之后才不要,才不执着,就不是金刚般若。一般的大小乘佛法是过了河,船不要了。金刚般若不是,在船上就知道,利用船得度,而不执着船;不是过了河才不执着。这是从根本破障断惑。当下就不执着,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这比一般渐修的菩萨,高明太多了,直截了当向一念不生处契入。『一念不生』就是无余涅槃。可见这部经的功用的确是不可思议。
7、一切众生,以不觉十法界同一体性,妄想分别,起人我见,遂生三毒,造罪受苦,轮回六道。愈迷愈苦,愈苦愈迷。纵有善根遇善友劝令发心,归依三宝。以夙世障缘,叠起环生,欲修不得,修亦难成。故忏悔业障,极关紧要。
宇宙万法一切众生,原是一个心性,一个生命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一真法界。因为不觉,才将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见不到真相,看到的皆是妄相;十法界是虚妄的。妄依真起,妄没离真。当我们分别执着时,有十法界;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十法界原本是一真法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原本是一真!
『妄想分别,起人我见』,我等不晓得法界原本是一体,这才生起妄想、分别、执着。『遂生三毒』,贪、瞋、痴,三毒烦恼跟着生起。我们在讲席中常常提起,同学们必要重视。我们的身体不健康,原因为体内充满了三毒。我们的心里有严重的病毒,就是贪、瞋、痴三毒。世出世间一切病毒,都没有这个毒重。心坏了,身还能好吗!诸位看现代社会,奇奇怪怪的病很多。疾病的根源从那里来的?科学家、医学家研究种种细菌,都不对;是从贪、瞋、痴三毒来的,这才是真的。一定要认识清楚,晓得这个病的严重性。
佛法常比喻佛菩萨是大医王,佛所说的一切法就是「法药」,专治三毒病根。尤其是金刚般若,特别有效。如果能将三毒拔除,我们就恢复健康。健康的人是佛菩萨;不健康的人是凡夫。佛法带给我们健康,健康才长寿,长寿是无量寿。因为有三毒,所以才造业,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7-9 21:11
造一切恶业。『造罪受苦,轮回六道』,只要是在六道,必然是『愈迷愈苦,愈苦愈迷』;这是必然的恶性循环。我们从无量劫辗转至今,冷静仔细想想,不难体会,在座每位同修都有非常深厚的善根。佛在《金刚经》,在《无量寿经》讲,为什么有这样深厚的善根,到今天还落得如此地步?虽然生生世世修一切善,「没有离相」,毛病在此。贪、瞋、痴没有除掉,为什么修一切善?为贪。目的搞错了。佛教导我们修一切善,是断贪;结果我们弄错了,听说佛门舍一得万报,今天舍一块钱,明天得一万块钱。一本万利,将学佛当作生意看待,当作投资,这不是大错特错吗!所以我们的三毒不但没减少,反而生生世世在增长,所以才搞得今天这个样子。
毕竟是善根深厚,所以在释迦末法时期、乱世之中,我们还能遇到纯正佛法,不能不说是善根、福德、因缘深厚。若没有无量劫的修积善、福,如此胜缘决定遇不到。我们遇到了,就是有机会断三毒,有机会觉悟,有机会成佛。只要我们能抓住机会,决定不放松,知道过去生中学佛学错了,这一生决定不再做错事;要将佛在经上讲的理论、方法搞清楚。如理如法的修学,才能证得正果。换言之,一些善根、福德薄的众生,他们很难遇到正法。
『纵有善根遇善友劝令发心,归依三宝』,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以夙世障缘,叠起环生』,「环」是循环。『欲修不得,修亦难成』。所以,我们时常劝同修、劝朋友,他相信了,过几天又不信了;邀他来听经,听了两天,蛮有兴趣,过两天又因事故不再来了。这就是障缘,有业障,有恶缘。能读、能诵,能闻无上甚深之法,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有业障就不行,没有成就的机缘。此事在我们周边都看得到,非常明显,即使他很想修学,却有障碍,所以他修也不能成就。『故忏悔业障,极关紧要』,世尊在本经教我们忏悔的方法。
8、经云:「端坐念实相,是名真忏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无异念实相,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
这首偈是世尊在《法华经》上讲的。如何能忏除重罪?佛教导我们『端坐念实相』。「端坐」,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这不是教你一天到晚打坐。此处讲的端坐念实相,就是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讲的「坐禅」,也就是本经末后开示修学的总纲领:「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就是『端坐念实相』。「端」是端正其心,不是身。身端坐没用处,心要端坐、心要端正。心离妄想执着就端正。「坐」是不动。佛说四威仪,就是四种姿态:行、住、坐、卧。走路是动的;站着虽然不动,却不稳当;躺着虽然不动,但不庄严。坐着是不动的相。所以,取「坐」义,不是真坐。要心不动,也就是六根接触外境时,虽见色、闻声,心里不分别执着如如不动。端坐是这个讲法,这就是念实相。
「实相」是真心。真心离念,离一切妄念;有念就不是实相。诸位千万不可误会,端坐念实相是老老实实坐着念《金刚经》,那就错了,那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将佛的意思错解了。所以,这一句话真正的意义:是教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顺、逆境缘中都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如如不动。这才是『端坐念实相,是名真忏悔』...(●[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才是念佛成佛的真正目的。所以,没有见到阿弥陀佛之前,我们想度众生,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纵然发恳切的愿望,没有智慧、能力,也是枉然。修学其他法门,要像佛菩萨一样能自在现身,谈何容易! 即使遇到真善知识,如法修行,经上讲,欲证得法身大士的地位,至少还要修三个阿僧祇劫,才有此本事。三大阿僧祇劫是天文数字,时间太长了,还是念佛往生净土好。
《无量寿经》中的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宣说的,是净宗的根本。净土三经,无非是四十八愿的详细介绍而已,其根源即是四十八愿。佛在四十八愿明白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弥陀经》讲的「阿鞞跋致」。这是梵语,翻成中文是「七地以上」的不退转位。我们若依其他法门修至七地菩萨,必须经历两个阿僧祇劫。念佛法门不费力,超过一般菩萨修行两个阿僧祇劫,所以有能力分身。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众生有感,就有能力应,感应道交,这才能普度众生。
「真实智慧」是从大悲心生的,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大慈大悲。有些人念佛功夫不得力,因为没有慈悲心。要是有大慈悲心,功夫必定得力,决定不会退转,不会疲厌。没有慈悲心,念几句佛号就累了,就要休息,如何能得力。
『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修法都在日常生活中,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的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这些地方皆修圆满的六波罗密,福慧二足尊是得无量福。
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相,观空也,修慧也。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此是真忏悔,能灭重罪定业。内外障缘,一齐销尽。
『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此是修学的纲领。
『离相,观空也,修慧也』,离相是修慧、观空。『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离一切相是修慧;修一切善是修福,福慧双修才能圆成佛道。我们受三归依时念「归依佛,二足尊」。二足尊就是佛。「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没有丝毫欠缺。「二」是两种圆满,一是智慧圆满,一是福德圆满。修行要福慧双修,不能修慧不修福,或修福不修慧。如果修福不修慧,果报决定在六道,不能出离三界。修慧不修福,可以出三界,能证小果,如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虽证果,而没有福报。
经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阿罗汉到外面托钵,没有人供养他,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虽然有智慧,但是与众生没有缘分。因过去生中不与人结缘,托钵都托不到,人家不供养,还能为人说法?没人听你的。由此可知,成佛的目的是为普度众生,若不修福,怎么能度众生!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懂得福慧双修,慧重于福。知道这个道理,才晓得「离一切相」是主修,第一重要;「修一切善」是辅助,也非常重要。「相」就在修一切善里「离」。不修一切善,也没得离。一定要懂得「离相修善」,才是福慧双修,才是真忏悔。
学佛最忌讳的是修福不修慧。佛门这样的弟子很多,喜欢修福,喜欢福报,喜欢享福,不要智慧。修的是痴福,福报到那里去享?因为愚痴,若变畜生,则到畜生道去享。佛在经上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修痴福,到畜生道投胎为大象。象是国王的坐骑,从前国王出门没有汽车,都是马与象。国王乘的象,金、银、琉璃、七宝挂满一身,它就享这种福报。现在国王出门不骑象,改坐车,但是现在享福的畜生很多。要是修福不修慧,来生都被外国人当宠物饲养。所以必须要懂得福慧双修,慧重于福!这很重要。
『此是真忏悔,能灭重罪定业』,许多大乘经论说,「定业不能转」,这是佛的方便语,不是真实语。佛为我们提出严重的警告,不要造重罪,是劝勉我们的意思。实际上,定业也能转;不过很难,一定要见性才能转,不见性不能转。修定,转不了定业。像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转不了定业。一定要证得法身大士的果位才能转。由此可知,只要信愿往生极乐世界,就等同七地、八地菩萨,这样的果位,定业已转了。念佛法门无比殊胜!『内外障缘,一齐销尽』。
若能于本经,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尽能受持,为人解说。即为荷担如来事业,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灭罪生福,当得无上菩提。
『若能于本经,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尽能受持,为人解说』,这四句将《金刚经》的精华说尽了,也是这一部经里最重要的经文。所以,「经」要深解;解浅了,不起作用。要深深的理解经义,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应当怎样做才是行金刚般若,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生活,所以不深解不行。因此,『经』需要细讲,粗枝大叶的讲,不得受用,要深解其义理。
『信心不逆』,「不逆」是决定不违背。这句话非常重要!一定要这样作法,非这样作法不可,这样的信心才是不逆。『尽能受持』。《金刚经》常讲「受持四句偈」,四句偈是少分;「尽能」是为人解说全经。
尽能受持是自行;为人解说是化他。自行化他『即为荷担如来事业』,此人就是佛的传法弟子,继续佛度众生的大业,即是如来的传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些都是本经经文,到后面再细讲。『乃至灭罪生福,当得无上菩提』,这无疑是世尊在本经为我们授记。果然能做到前四句,就是如来授记的弟子,不是普通弟子。一、深解义趣。二、信心不逆。三、尽能受持。四、为人解说。只要真做到这四句,就是如来的传人,如来授记的弟子。这是真正希有!
修行法门无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障有三:⑴惑障:见思烦恼是,除则成般若德。⑵业障:一切罪业是,除则成解脱德。⑶报障:六道苦报身是,除则成法身德。江注举破我、灭罪、成就如来,为本经之大用。
『修行法门无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一切法门没有别的,除二障、三障而已。「二障」指烦恼障、所知障。三障是指惑障、业障、报障。
『障有三』,回向偈云,「愿消三障诸烦恼」。『一、惑障』:迷惑,『见思烦恼是,除则成般若德』。迷惑断除,般若智慧就现前。『二、业障,一切罪业是。』罪业是造作,就像《地藏菩萨本愿经》说的,「阎浮提(指地球)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当然这是指大多数的众生,极少数例外。因为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造作罪业。自私自利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说是罪?佛言此是增长我执、我见,这就是罪,不能出三界,不能脱轮回。除业障,『除则成解脱德』,即得大自在。『三、报障』。报是『六道苦报身是』,在六道生死轮回舍身受身,这是六道的因缘果报,没有不苦的。
佛为我们讲三苦、八苦。欲界三苦、八苦具足。色界有坏苦。无色界有行苦。三界都苦!三界里没有安乐,《法华经》比喻三界是火宅。当我们感觉有一点乐受,那是苦暂时停一下而已。要觉悟,不要以为现在很有福报,觉得作人不错,很快乐,其实是迷惑颠倒。想想一餐
饭不吃,就饿得很苦。我们没有想到,苦是真的,三餐饭是药,治饥饿之苦,无乐可受。人活在八苦之中,这是真的,决定不假。『除则成法身德』。报障要是离了,就证得清净法身德。
『江注举破我、灭罪、成就如来,为本经之大用』,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以这三者为本经的德用。本经的用途,能帮助人『破我执、灭罪业、成就无上菩提』。「成就如来」,就是成就无上菩提。这部经的好处、利益太大了,知道有这么多好处,才肯用心学习,希望能得到经上所讲的好处,使我们在这一生中过得非常幸福美满,生活与体质皆能改善,充满智慧;而不是生活在烦恼之中。学金刚般若才真的没有白学,本经真有此作用。我们凡夫心中常生烦恼,不生智慧。与般若相违,则常生烦恼;与般若相应,则常生智慧。生活在圆满智慧之中,真正证得真善美慧的幸福快乐。
论用一大段,至此讲竟。
◎判教
这是古代祖师大德们,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加以整理,辨别浅深大小,便利后代初学,有次第可以入门,所以有「判别教相」。如同现代学校为学生编排课程标准。佛法虽然有判教,但佛经毕竟不同于世间学校的教科书。世间的书籍确实有浅有深,浅的不能深,深的不能浅,所以排定课程标准比较容易。而佛法的经典,特别是大乘经,经文含义可深可浅,初学佛的人从这里读,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是离不开。程度浅的看,很浅;程度深的看,很深。随着自己修学,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则所学的经典愈看愈深,愈看愈不可思议,这是佛经与世间书籍不同之处。所以,「判教」之意是祖师大德对初学者的一番苦心。
1、诸佛出世,教化众生,必对机说。机有二义:「根机」,众生根性,各各不同,障有浅深厚薄故。「时机」,因时施教,如五时说,先浅后深,先小后大,循循善诱,引人入胜也。
『诸佛出世,教化众生』,佛之所以出现于世,就是教导众生。「化」是转变。因为佛的教导,能令众生变化气质,化凡成圣。由此可知,「教化」二字,教导是因,化凡成圣是果;佛陀教育必得最胜之成就。
『必对机说』,什么是「机」?『机有二义』:一、『根机,众生根性,各个不同,障有浅深厚薄故』,这是说明众生根性不同,有些人很聪明,有些人比较鲁钝。佛经把众生的根性分为三大类:上根、中根、下根,这是大分。如果细分,则无量差别。原因就在业障有浅深不同,迷惑有厚薄不同。
二、『时机』,指时节因缘,这个关系也很大。『因时施教,如五时说』,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有不少学生,长期追随佛陀,经上常见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陀讲经说法,是以他们为主要对象。虽然如此,也要能顾及大众。可见讲经说法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要顾虑到各种不同根性,希望每个人都得利益,佛讲经说法才得到圆满的效果。
「五时」由浅而深。世尊成佛,首先在定中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参与此会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凡夫、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没分。一定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参与如来定中的法会。这是二七日中所说(也有经云三七日,皆有根据),十四天或二十一天,《大方广佛华严经》就讲圆满了。
佛所讲的《华严经》,不是现前我们所见到的经本。当佛灭度六百年后,有龙树菩萨出现在世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聪明绝顶,是地上菩萨再来示现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将佛法、世法都念完了,于是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金刚经》云:「善护念诸菩萨」,大菩萨有责任护念小菩萨。所以大龙菩萨就来帮助他,引导他到龙宫,看龙宫收藏的经典。他见到大龙菩萨的图书馆里所收藏的《华严经》,总有三本(三大部),他吓呆了!世尊讲的《华严经》有多大的分量?龙树
菩萨说:「此经大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古印度计算书本的大小,是以「偈」为单位,四句为一偈,不论句字长短;长行文也以此为单位。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了不得,它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尘(细粉),一粒微尘算是一偈,十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微尘偈,现代即使用天文数字也算不出来。
「一四天下微尘品」,「一四天下」,浅显的说,就是太阳系。太阳系所有的星球都磨成微尘,一粒微尘是一品,《华严经》有这么多品。他一看,贡高我慢之心立刻就消除,觉得自己所念得,简直不能比。再一想,自己都没有办法受持,阎浮提众生,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受持,所以舍弃大本。再看中本,分量还是太大。大龙菩萨说,还有下本。下本是《华严经》的提要,如中国的《四库全书》,有目录提要,分量不多。虽然不多,这么厚的精装本也有五本,比起全书当然少得太多了,全书一千五百本,目录提要五本。龙树菩萨见此下本,分量尚可,就把这一部分带到人间来。以后翻译成华文,就是现在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其实它是《华严经》大本的提要。这一部下本经的分量总共十万偈,四十品。
这部经的梵文经典已经失传了。古代的书籍不像现在这么便利,而是写在贝叶上的称为「贝叶经」。是将贝多罗树叶一片切成一张长方形,大概写四行,有的写六行,两边打洞,用绳子穿起来。要是一部完整的下本《华严经》,用现在的大卡车也需要好几辆才装得下。...(●[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是方法,『行』就是修行,「法行」就是修行的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修成佛道的方法,他依什么心?依『圆照清净觉相』,这是《圆觉经 》里面所说的。什么叫圆照清净觉相?如果诸位对於这个名词搞不清楚,我换一个名词你就晓得,「圆照清净觉相」就是一心不乱,没有两样。一心就圆,二心就不圆了,为什么?一心里面没有念,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这个心是圆的。圆是从体说,照是从用说;清净是体说,觉相是用说,这个名词里头有体有用。一心是体,不乱是用,净土法门所修学的就是修这个功夫。「圆照清净觉相」就是佛之知见,由此可知,一心不乱就是佛之知见。
名词在诸经 里面说得很多,有许多的说法,在《华严》里面叫一真法界,在《楞严》里面叫如来藏性,在《法华》里面叫一乘实相、佛之知见,在《弥陀经 》里面叫一心不乱,在《维摩经 》里面叫不二法门,都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佛说这么多名词,其目的是教我们不要执著在名相上,你怎么说都可以,只要这桩事情对了就行了,不要执著在言说,不要执著文字。希望你在言语文字上体会到它的意思,得旨忘言,旨意得到了,言语文字统统舍弃,这是你真正悟入了。如果你是执著在名相上,这是障碍。执著在名相上,那就是所知障、烦恼障把你障住了。
所以,我们何必执著?一有执著就不圆,就不清净,就不觉了,离开分别执著,这是圆,这是清净,这个是觉相。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你的心是一心,才有分别执著,这个心就落二三了。换句话说,心要落在分别执著里面,这就是滋长无明,而不是永断无明。唯有一心,这是断无明的办法,三心二意就是在滋润无明,帮助无明增长。我们想想我们现前一天到晚用的功夫是帮助无明增长还是在断无明?我们学的是什么道?佛道是觉道,与觉道相反的是无明大道,大概学的都是无明大道,天天在增长无明,在修无明道不是修觉道。无明道在佛法里头有一个总名词,叫做魔道,魔就是无明,所以不觉则迷。这个在第一章里面,第一章文字不多,就是文殊菩萨这一章。
本经 一共十二章,也可以称之为十二会,都行。这部经 的好处,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换句话说,十二部小经 ,合起来称一部《圆觉经 》,章章都独立,章章都有一个宗旨。诸位要是受持背诵的确不难,你一章一章的去背,经 文长的也只一千字的样子,短的像文殊菩萨这一章只有四百多字,很适合於背诵。这部经 等於是课本一样,它有十二课,所以很好背诵。
因地发心对我们修「理一心」的人来讲非常重要,你要想一生当中成佛,你用这种方法来修行,你这一生一定可以得到,如果你的用心与这个相违背,你这一生没有法子达到,在念佛法门里面你得功夫成片,成就事一心不乱,或有可能,理一心是决定不可能的。如果诸位用这个方法,我们俗话说「取法乎上」,我们用这个最高明的方法,如果理一心要是达不到,事一心非常可能,换句话说,纵然事一心做不到,你这一生带业往生可以保证,西方极乐世界保证你有分,决定不落空,为什么?因地心太可贵了。第二个因缘:
讲义【二、为示离幻即觉故。】
什么叫觉?什么叫迷?迷就是不觉,换句话说,何谓觉?何谓无明?无明就是不觉。第二章是普贤菩萨章,第二个因缘是普贤菩萨的因缘。前面一章著重在信,著重在理解,就是信解,正确的信解。这一段讲修行,讲称性起修,这在一切修行法里面是最高明的修行方法。
本经 最重要的就是这两章,文殊菩萨代表智、代表开悟,普贤菩萨代表证入,文殊菩萨代表悟佛知见,普贤代表入佛知见,他讲的是行,行成证入。往后愈讲愈浅,精华、最重要的是这两章,这两章是究竟了义,这两章就像六祖大师一样是接引上上乘人,不是接引大乘人;这两章以下是接引大乘人。这两章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一切经 的解行两门的总纲领,我们能把总纲领把握到,诸位将来看一切经 ,总离不开这个总纲领,的确是不难理解。我们在讲堂里面多费一点时间跟大家来研究讨论,我觉得这是值得的。这个玄义我们要有耐心的在一起研究。
我过去在凤山,煮云法师有一次请我吃饭,办了一桌很好的菜请我吃,真是难得,吃了一半他就告诉我,「这餐饭,法师,不好吃」,我说怎么?「吃了之后,请你给我们讲一部《楞严经 》」,把我吓了一跳,真不好吃。《楞严经 》要很长的时间去讲,我虽然没有给他讲这部经 ,我讲了玄义,采取的本子就是圆瑛法师的《讲义》,就是前面的玄义,用了七十多个小时,不讲经 只讲玄义。七十多个小时讲《楞严经 》玄义,是我在讲《楞严经 》玄义里面讲得最详细的。玄义就是全经 的大意,大意给他讲完了。
『离幻即觉』,首先你要晓得什么是幻?怎样离幻?这是问题之所在。
讲义【佛告普贤: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这个『如来』是自己,诸位先要明白,不是释迦牟尼佛,不是阿弥陀佛,这个「如来」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也是自己的理一心。理一心有,你自己没有证得,虽没有证得,你的确有理一心,为什么?『一切幻化』,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你的理一心里头变现之物。
讲义【不了如幻,是名不觉。】
这是很重要的话。『了』是明了,你自己不明了这个事实,不明了一切万法之所以然,这就叫『不觉』,这就叫无明。
讲义【若知幻化,即已离幻。】
『知』就是觉悟,我们平常讲的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就是此地「知」的意思。悟什么?悟这一切法都是自己圆照清净觉相里面的东西,或者说原来就是自家理一心之物,这就叫『离幻』,可见得离幻不是把这一切境界舍离。你能离得掉吗?离不掉,怎么离你也离不掉。你离开这个都市跑到深山,钻到洞里去,那个洞还是一个境界。你放一把火把自己身体烧成微尘,微尘还在,你怎么能离得掉?离不掉,而且你的神识过不了几天又投胎了。《地藏经 》说得很清楚,人死了,神识七七四十九天之内他就投胎,中阴身时间不长,一般都不会超过四十九天。他在六道里头又投胎去了,他怎么能离得开?离不开。所以这个离不是身离,也不是心离,身心都不离,而是什么?悟就离了,离什么?离不觉;离什么?离迷。诸位要知道这么一桩事情,你才晓得怎么叫做离,否则的话,你念《华严经 》愈念就愈疑惑,你就念不通,为什么?你展开《四十华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离幻即觉」。人家怎么离法?每一段经 文后面有「恋德礼辞」,礼辞就是离,样样事情他都参与,这世间各行各业,逆境、顺境,无有一法他不参与,礼辞,辞是不著相,佛在《金刚经 》里面教给须菩提尊者「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是此地所讲的离幻即觉。
讲义【既已离幻,即名为觉。】
就是这么个意思。可见得不是离开这一切事,一切事、一切理你统统离不开的。底下举一个比喻:
讲义【如人处梦,不知是梦。】
一个人在作梦,在梦境当中。作梦的时候不知是梦,梦就是幻。
讲义【一知是梦,即已离梦。】
知道自己作梦,梦境就离开了,你可以继续不断的作,自己清清楚楚,我在作梦,梦中的境界也很有趣味,那是什么?游戏神通,你在梦中就游戏了,一切无碍,梦!你就得解脱,就得大自在,就是这么回事情。
讲义【离梦即名醒觉。佛为示离幻即觉,故说此经 。】
这是讲修行最高的方法。诸位读《四十华严》,后面几乎有一半的经 文,十地菩萨以上全都是讲「如幻三昧」,三昧的名称尽管不同,一定有如幻两个字,他知道如幻就离幻了。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 第四集
大方广圆觉经 (第四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04
请掀开经 本第七页:
讲义【三、为示修行渐次故。】
『示』就是指示、开示。修行的渐次,我们今天讲的程序,由浅入深,由小入大,讲这个层次,所以说这部经 。
讲义【佛告普眼: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即是修行,渐次深入,佛为示修行渐次,故说此经 。】
这是从修行总纲领上来说,与《楞严经 》里面讲的「六结三空」是同样的义趣。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那就是你要想修清净心,『净圆觉心』就是清净心,如来净圆觉心的「如来」是讲自己不是讲别人。我们常常讲自性清净心,「如来」就是自性的意思,求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净土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这是佛心,成佛之心。先把修行的目标确定,就是求理一心不乱,求自性清净心,它的方法就是『正念』,正念就是正觉,是一样的意思。由此可知,如果违背这个原理原则,你在菩提路上就走错路,换句话说,你想得自性清净心就得不到,念佛人求一心不乱是决定不可能的,诸位一定要记住这个。
什么叫「正念」?这是修行人很大很大的问题。正念拣别邪念,不正则邪;你要是认识邪念,那就是正念。凡是邪都不真实,《金刚经 》里面所说的「如梦幻泡影」,这个地方讲的『远离诸幻』,就是《金刚经 》所讲的「一切有为法」你要远离。一切有为法都不真实,换句话说,你要是执著在一切有为法里面,那都不是正念。所以正念无念,无什么念?无妄念,凡是执著一切有为法的,这个执著、分别都是妄念。在一切有为法里面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这就是「正念」。不是没有有为法,有为法有的,只是你不可以执著,「远离诸幻」。这一句是总说。
下面举几个例子,这几条非常重要。『幻身灭故,幻心亦灭』,这个地方讲「幻身灭故」不是说你把这个身体不要了,把这个身体烧成灰了那也不行。你把身体烧成灰,你幻身灭了,你幻心不灭,那有什么用?此地不注重在幻身灭,注重在「幻心亦灭」。如何能从灭幻身到灭幻心,这就是小乘圣者破我执的功夫。身没有障碍,身是有为,你不执著这个身,不执著身是我,这就叫「幻身灭故」。怕的是你有执著,执著是病,佛法无非就是破执著之法。我们就见思烦恼来讲,「幻身灭故」就是见惑里面破身见,「幻心灭故」就是思惑里面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惑断了,这是幻心,这是我们从最粗浅的地方来讲,你把这个执著打破了。
下面再更进一步,『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六尘是阿赖耶的相分,执尘为实有,那是法执,你也不执著,也不去分别,为什么?知道这一切相分当体即空,如梦幻泡影。诸位要晓得,不但七转识、心所的相分是虚妄的,阿赖耶的相分也是虚妄的,也不是真实的,这样才能破法执。下面这几句全都是属於法执里面的,愈来愈微细,跟《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三细六粗相一样。从幻尘以下都是属於细相。《楞严》里面的六结,最粗的是动,动、静、根、觉、空、灭,这是六个阶段,六根每一根都有六结,解六结越三空,这个讲修行次第。《圆觉经 》这个地方也不例外,也是这个说法,到『幻灭灭故』,这就是《楞严经 》里面最后的一个结,也离开了,也舍掉了,这个时候真如本性现前,『非幻不灭』,「非幻」就是本性,这个时候你见性了。
诸位同修对《楞严》都有一点基础,《楞严经 》的经 文长,无论说理说事当然比较清楚明白。《楞严》里面,佛给我们就自己身体上指出我们的真如本性,说明我们现在的身体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之物。不生灭的那一分是真的,就是「非幻不灭」,有灭的那一分不是真的,那是幻的。从《楞严》上大家能够晓得,我们肉身是幻的,它是生灭法。前六识是生灭法,第六意识是生灭法,第七识是生灭法,道道地地的生灭法,梦幻泡影,阿赖耶识一半是真的,一半是虚幻的,半真半假。什么叫半真半假?阿赖耶的无明三细相,以及与阿赖耶相应的五遍行心所是假的,不是真...(●[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净公上人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净公上人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学习《弟子规》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传统文化老师讲座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國學治要
http://www.amtb.cn/pdf/EB35-06-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2-02.pdf
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3-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http://www.amtb.cn/pdf/EB35-18-01.pdf
群書治要360第四冊
http://www.amtb.cn/pdf/HZ35-015-01.pdf
《群書治要360》中英對照版本
http://www.amtb.cn/pdf/EB50-01-01.pdf
學佛日誦
http://www.amtb.cn/pdf/CH25-12-01.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難字注音】
http://www.amtb.cn/pdf/CH02-06-03.pdf
電子書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 ... B%E5%AD%90%E6%9B%B8
從FTP站台下載
ftp://ftpa.amtb.cn/
ftp://ftp8.amtb.cn/
ftp://ftp2.amtb.cn/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儒释道文字资料」,点击链接即可保存。链接:
https://pan.quark.cn/s/99366735bdc5
大藏经及高僧大德讲经说法文字资料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41RE47lujteCj-W2DnYNPQ?pwd=i35p
提取码:i35p
圣贤教育音频视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JiTm4DpCSI9iED-YgGxdw?pwd=2m4k
提取码:2m4k
高僧大德讲经说法音频视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AtE6sRBPKRSkg5Nm-FJbQ?pwd=0963
提取码:0963
嗡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