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一0五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7-1 09:40
標題: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一0五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0五集) 1991/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05
请掀开经本,二百六十一面,我们从倒数第四行看起,从头看起:
【第七地中。断微细生灭相故。无相恒然。而有加行。彼障八地无功用道。未能现相现土。】
上次讲到这个地方,这是说明七地菩萨虽然将所知障中俱生的一分『微细生灭相』,七地菩萨断了,断了之后才真正证得无相的境界。无相是讲不再执着差别相这个观念,这个念头非常的微细,如果讲是粗显的执着,可以说在初地菩萨都已经断掉了。这是讲极其微细的执着,真是「出现品」里面所说的妄想执着,佛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个地方是非常微细的妄想执着,七地菩萨断了这一分妄想执着,真正于一切差别相不再分别,『无相恒然』,入这个境界。但是他有加行,所以有加行就障八地,八地比他更微细,『八地无功用道,未能现相现土』。这个现相现土,极其清净相,这是清净土。
【至八地中。此障永断。】
断这个加行。
【由斯证得不增减真如。】
《心经》上有不增减,《中观论》上有不增不减,由此可知,这是深位菩萨所证的境界。八地,这不动地,看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以住无相。不随染净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真如。】
我们读到这个经文,对于西方净土多少能有一点体会。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古德常常跟我们说,「位齐等觉」,我们看到这个说法,往往觉得好像有一点过分,可是经上明明跟我们说,生到西方世界就证得阿鞞跋致,《弥陀经》上这样说法,《无量寿经》上也是这样说法。阿鞞跋致究竟是什么样的地位?就是指的八地菩萨。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明明是凡夫,一品烦恼也没有断,念上几年佛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到八地,什么人相信?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假如不是等同八地,怎么能够现净土?《无量寿经》上讲得清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身是什么身?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这就是现相现土。这我们实在讲,怎么想也想不通,实在答案全在《无量寿经》上,而是我们不知道这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在念念之中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所以才有这样殊胜的果报,这个道理在此地。没有深入《无量寿经》,不晓得这个道理,所以对这个法门很难生起信心。这是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我们听古人这么说,但是很难体悟,读了大经之后,逐渐对这个事实真相才搞清楚。清楚之后,利益非常之大,从此以后不再怀疑,断疑生信,这才真正发愿,真正肯念,晓得念佛这个修行的方法非常殊胜。
那又想起古德常常跟我们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这是比较的说法,用这种方法显示念佛在一切修行当中,第一殊胜。正如同古大德在一切经中较量,使我们认识净宗第一经,这是隋唐时代,我们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一切大德们几乎公认,佛所讲的一切经中《华严》第一,几乎大家都公认。《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那《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华严》之所以称为第一,是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才圆满成就,圆满成佛。成佛是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成佛的,《无量寿经》字字句句都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华严经》导归归到哪里?归到《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就第一。
用这种方法使我们认识、使我们明了,这一切法当中如何取舍,取舍得当,我们这一生就成就。凡是修行不能成就,说实在的话,那个关键都是与法门取舍不当。虽然努力苦修,收的效果不多,效果从哪里看?这是我们每位同修自己要晓得,妄想执着分别少了,这就收到效果。智慧增长了,智慧跟聪明不一样,万万不可以把世智辩聪当作智慧。这又怎么个拣别法?世智辩聪跟佛家讲的般若智慧怎么样辨别?这要晓得,凡是用思考的这种智慧,用思考而生的这个智慧,这就叫世智辩聪,为什么?你没有离开第六意识。换句话说,你的智慧是从心意识生的,这就是世智辩聪。因为心意识是有为法,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是个生灭法,哪里是智慧?这不是智慧,这叫世智辩聪。
真正的智慧,不用思考,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不用思考,样样明了,不但现前明了,过去、未来也明了,这是智慧。譬如我们看佛经、看书,不必看批注,一看意思就明显,这是智慧。我们用思考去研究,找参考数据、查字典,这是世智辩聪,这不是智慧,这是很容易区别。还有一个也很容易区别,真正的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世智辩聪是从分别执着理想里面生的,这不一样,这样也能够辨别我们自己到底有没有智慧。所以在三无漏学里面告诉我们,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真正的智慧是从定心里面生的。实在讲,这个定起用就是智慧,定就是清净心,就是净宗讲的一心不乱,这要把它认识清楚,所以才能够现相现土。八地菩萨所证得的这个境界,也叫做『相土自在真如』。
【现相现土皆自在故。证此真如。名住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
这个相续就是不间断。智慧无分别才是真正的智慧,虽然于一切法不分别,于一切法没有一样不通达、不明了,样样通达明了而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智慧『任运相续』。
【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相用』是外境,属于境界上的;『烦恼』是内心,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以任运故。】
『任运』就是自然的,不加一点勉强,自然的。七地菩萨也有这个境界,但是不自然,要加一点功夫进去,八地菩萨他这个东西不要加了,完全自然的。七地有加行,加行是加一点功夫,八地不需要,完全自然入这个境界。
【功用不能动。相续故。相不能动也。】
任运是『功用不能动。相续,相不能动』,这个不能动就是不动心,于万事万物、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不动心、不起念了,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八地菩萨才真正做到。我们常常讲,是希望在境界里头练习练习,好好的去学,要想学成功,那就是八地菩萨真正学成功了。再看第九地:
【九断于利他门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住善慧地。】
从十地菩萨来看,这是深位的菩萨,距离如来果德很接近,八地以前偏重在自利,九地一般称叫法师地,要利他。法师地教化众生,自己要没有做到不动地,教化众生非常危险,接触外面境界,这个心一动,就被众生度跑掉了。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很多很多,自己没有把握还会容易动摇,最好不要去讲经说法,不要去接触大众,朋友当中几个人在一块研究讨论佛法可以,大庭广众之下最好避免,为什么?怕自己会被境界动摇。往往为境界所转,自己还不能够觉察,这个损失就太大了,因为讲经说法一定接触名闻利养,一定接触。几个人在名闻利养里头能不动心?古时候确实依循这个标准,古德除了极少数,那是很例外的,绝大多数都是四十以后才登坛说法,年岁比较大。
在中国古时候,四十岁就是老人了,五十岁他要留长胡须、拄拐杖了。四十岁已经接近老人了,这个时候可以,怕的也是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转,不能够不小心谨慎。现在年头不一样了,有许多人,这也不能说许多,有些人看到佛教这个行业还不错,收入挺好的,又不要纳税,于是乎把这个当一个行业,这个不得了。把这个当作行业来做,正是佛经上所说的,譬如师子虫还噬师子肉,将佛法当作行业,叫开佛店。这些人经典上说得很清楚,魔王子孙,在末法时期现出家相,披上袈裟,破坏佛法,他是来灭佛法的,不是来兴佛法的。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就是末法浊恶到了极处,《楞严经》上讲「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指什么?就是指魔王子孙,也就是指开佛店的,指这一类。
所以今天佛教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一般人提到佛教就是迷信。我们听到很难过,但是想想,人家说的是事实,佛教摆在社会上这个面目确实是迷信!释迦牟尼佛当年要是我们今天佛教这些做法,佛教还能够传到几千年吗?还能够传遍全世界吗?不可能的。佛教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是讲学,是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都到处讲经说法,而且教学还是义务的,没有收学费。接受学生的供养非常的微薄,只限于四种,一个就是这个身体住在世间要饮食,出家人心地清净,消耗量少,一天就吃一餐,所以就接受大家一餐饭,供养他一餐饭。这一餐饭,你们吃什么就供养什么,不必单独替他做,用不着。佛很慈悲,绝对不麻烦别人,你吃什么就供养他什么,这是实行托钵的制度。除饮食之外,衣服,衣服也很少,这三衣一钵。因为印度热天,印度天气热,它属于热带,所以他穿的衣服就很少,只有三件衣。衣的供养还不需要你供养整匹的布,古时候的布都是人工织的,不像现在有机器,很辛苦,所以这个布匹得来不容易。佛弟子穿粪扫衣,什么叫粪扫衣?别人破旧的衣服,丢到垃圾桶不要了,再把它捡来,捡来看看,有还可以用的,把它剪下来,这样慢慢集多了,拼凑起来,这袈裟一块一块的。那一块一块的质料不相同,颜色不相同,就很难看,所以做好了之后染色,这染色衣。现在我们做的这个袈裟,买一块新布把它剪碎再缝起来,这已经很不对了。但是这个什么?做成那个样子,做个纪念,现在的袈裟是纪念那个时候的意思,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生活状况。这是衣服,衣服是这么来的,这得来很辛苦。第三种就是医药,出家毕竟还是凡夫,天天接受佛的教训,他烦恼还是不断。为什么不断?没有能够依教奉行,这一边听,那边就出去了。好学生固然很多,不听话的学生也不少,因此生病需要医药,晚上睡觉需要卧具,接受四众的供养,仅限于这四桩事情。
所以简单,住,住在树底下,找个大树,热带的地方树都大,树叶也大,也很阴凉。晚上找个大树底下,多半是打坐,躺下来睡也没有关系,树下一宿,这佛规定的,树下只能可以住一晚,明天一定要搬家。假如说这个树很大、很阴凉,你起了贪心,我每天晚上都到那住,这就错了。所以佛给我们设想的,破除我们的贪心,树下只可以住一晚,明天一定找别的地方去住去,不可以贪恋,这佛的制度。现代人实在讲,这福报是愈来愈大,道场盖的是宫殿式的,还享受从前王公大臣他们那种奢侈的生活,他怎么不留恋?舍不得走,西方世界好,我没见到,我现在这个地方好,是我现在享受到的。你要晓得,世尊为什么叫人家树下不能住两晚上、三晚上?不可以贪恋。一有贪染执着,就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舍不得离开,你的寿命总是有尽的时候,死了以后怎么办?死了以后还是舍不得这个地方,他的神识,我们一般人讲鬼魂不离开这个地方,于是乎就做了树神,这树神就这么来的,就做了树神。这是讲什么?这个地方舍不得离开,就当树神去了。如果淫欲还不断,那个事情也麻烦大。这树里头也许有鸟在做窝,就投那个,就做鸟了,他的窝,家就在树上!还有树底下这些小虫,蚂蚁,就当那个去了,他就又投胎去了,树底下没有人,只有这些畜生,他就到那里去投胎,就变畜生了。你看这个多可怕,佛叫你树下一宿,有道理,把这个恶缘断绝。
道场也是如此,道场如果贪爱,这个道场出家人住的,不是在家人,没有男女夫妇,你要贪恋这个道场,这个道场里面有蟑螂、有蚊虫蚂蚁,就投胎投这个了。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世出世间法不可以有一点贪恋,我们有缘遇到了,可以受用,不能贪爱。你只要一贪爱,麻烦一定来,你死了以后想脱身,没那么容易。这个经书,书本有很多人贪爱,我从前也很喜欢书,现在不爱书了,现在不要了,为什么?知道利害了,贪爱书的,将来死了以后,书里头有蛀虫,就变蛀虫去了,你说这多可怕。喜欢,离不开它,舍不得,麻烦大了。还有人喜欢佛像,贪爱佛像,尤其是古董雕刻那个精美的艺术品贪爱,佛像里面也生虫,所以那些东西都是舍不得离开那个环境,你说多可怕!这一定要知道,真正到把这一切妄想执着丢掉了,不再有这个念头了,八地才真正清净。所以九地菩萨这就可以去弘法利生,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自己心地清净不染,所以他的这个地叫『善慧地』。善是善巧方便,住真实慧,住真实慧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过。好,请看经文:
【言于利他门中不欲行者。】
这是解释这句。
【即第六识内俱生所知障一分。第九品摄贪痴慢三所有种子。】
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里面,这个种子非常的微细,有贪、有痴、有慢:
【能障九地四无碍解。】
『四无碍解』也就是四无碍辩才,九地菩萨这无碍辩才现行;八地菩萨还有障碍,四无碍辩才不能够现前。
【由未得四无碍解故。于利乐他有情事不欲勤行。】
这就讲八地以前,因为没有得四无碍辩才,所以对于弘法利生的事情不是不做,做得不圆满、不够积极。原因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他本身就有障碍,这是俱生烦恼,纵然极其微细,微细还是起作用,还是会障碍的。也就是说,于世出世间一切事理的真相,不能完全透彻的理解,所以在思想、见解、造作还是免不了犯过失。菩萨哪有不度众生的道理?不要说是七地、八地,十信位的菩萨也挺积极的做利生的事业,何况这样深位的菩萨!所以这里讲的境界我们没有法子想象。『不欲勤行』,就是不能很精进、很积极的去做。积极精进是有,就是不能做得很圆满,还有一些欠缺。
【至九地中悉皆断尽。】
这一分俱生所知障断掉了,八地菩萨就升一级到九地,他对于度众生的事业那是勇猛精进,才做得圆满。在此地我们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很粗、很浅的例子,当然这不是八地菩萨的境界,可是我们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一点。譬如说有许多法师大德们,一生当中不断的在讲经说法,我们也非常的恭敬、赞叹。他所讲的这些经写成的讲记,或者出版的这些录音带后头都还有个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就是一点遗憾。这就好像什么?七地、八地菩萨一样,不是九地,九地没有这个念头。还有又比较好一点的是版权所有,翻印一定得我同意,这才可以,这个比那个就稍微好一点,可是还是很有遗憾,总比不上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总比不上这个。九地菩萨就欢迎翻印,功德无量;八地,版权所有,翻印要得我同意;七地菩萨,那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用这个比喻,诸位去体会那个菩萨境界微细的执着就类似这样情形。
所以他虽然弘法利生,功德不能够圆满,为什么不圆满?就像这种情形。那个佛像都如此,大陆上有很好的佛像,他们去照相,照相印出来了,我一看底下印的也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不准翻印。那用什么方法才可以翻印?只有你到那个地方重新照一张,那这是我自己照的,我就底下注明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我没有盗你的版权,我自己亲自到那里我也去照一张,就是这个方法。前天有个同修拿了一个录音带,是个念佛的录音带,他说念得很好听,但是那个录音带上印的版权所有,他就问我可不可拷贝?我说不可以。他说那怎么办?我说你们找几个同修跟着这个带子念,念得很熟了,然后你们录一个带子,那是你自己录的,我不是盗你的版权!我再做成带子,再去欢迎拷贝流通,这就好了!我不直接拷贝你的,就用这个方法。希望诸位同修多多的从这些地方去着眼、去想,你才能得到菩萨境界地地不一样。本性里面般若智慧透出来了。底下跟我们解释说:
【由斯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般若智慧现前,四无碍辩才一定恢复。因为四辩是自性里面本来具有的德能,不是从外面来的。过去四无碍辩才不能现前,是因为有障碍把它障住了,现在障碍没有了,本性的德能当然就恢复了。所以这个得,实在讲,得无所得,不过是本有的恢复而已,哪里是真正得来的?不是从外得来的。这又起作用,从前被障碍,现在又起作用了。
【便成善达法器。自在说法。】
『达』是通达,『善』是善巧,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以无量的善巧方便,这才是佛门里面真实的法器,他有能力『自在说法』。我们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念念当中都不要忘失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够被人迷,也不能够被法迷,更不能被一切事物迷,要念念觉、处处觉、时时觉,觉而不迷,然后才会积功累德。我们看到佛法不能够普遍的宣扬,障碍重重,外面的障碍不谈,佛门自己所设的这个关卡就是很大的障碍。就这个版权所有,就是很大的障碍,怎么能够把佛法好的东西传遍到全世界?这就是个难关。我们看到好东西不能流通,非常遗憾。
我在前两个月,在加拿大遇到一位张老先生,张先生是一位书画家,从前他画人物、花鸟,画这个工笔画画得非常之好。现在他学佛了,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在基督教里面三十多年,偶尔一个机会,在加拿大一个朋友送他一本佛经,他一看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这样就回过头来皈依佛,学了佛。学了佛以后,画佛像。我有个因缘跟他在一起,见过几次面,我就把这个佛法弘扬的困难、障碍告诉他,我说哪有真正发菩提心的人,真正大慈大悲,希望度尽一切众生的人,将他这个艺术品完全贡献出来,不要版权,我们可以把它流遍全世界。他老人家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发心画佛像、写经书,他写的有一部《金刚经》,我这次带回来了,已经在做版、在印。现在我请他写《无量寿经》,请他画西方极乐世界的变相图,画好之后带到台湾来翻印,希望这些艺术品我们基金会来做,流通到全世界,这个功德才真正叫大。那个原来的图,我跟他讲,我说原来的图你也不要拿回去,原来的图统统保存在基金会,希望基金会能够到全世界每个地方去开展览,这个非常有意义。这种展览就是宣传佛教,在展览当中,我们印的这些图像(这些复制品)可以赠送结缘,经书可以赠送结缘,专门找几个人来筹备这样一个小组,向全世界来展览,佛教的文物展览,那个收的效果会很大。我说这才叫真正弘法利生,续佛慧命。
因为我这次在温哥华那边有一个佛教文物展,是佛教,主要的是佛像的照片,就是大陆上这些佛像,大概总共有两百多张,都放大了,照得很好。参观的人不准照相,我看到很难过,很遗憾,这么多佛像,换句话说,佛像你不可以拿回家供养,给你看看,你没有分,你说这是存的什么心?跟佛法完全相违背。我做复制品送给你家里供养,我都来不及了,你自己来照相,我求之不得,太欢迎了,还不准人家照相。我是参观过了之后,那里一个负责人当面叫来,我就狠狠教训他一顿,我说你们这些人将来一个个都要堕阿鼻地狱,他听呆了,为什么?我就把道理讲给他,一分析,我说你将来要不要堕阿鼻地狱?我说你是私人画家,你这个艺术品展览是可以的。标上价钱,可以卖钱,版权所有,不准翻印,那是什么?那是名利场中人。佛法是普度众生,哪一部经上后面都劝你要流通,没有劝你把这个东西拿回去保存到,不准流通,那没有这个道理。这学佛学到哪里去了?所以统统是裨贩如来,拿着佛教东西去开佛店,去卖专利,这个不得了。
连台中莲社都不能例外,所以台中莲社的人,每次我见到我都骂,因为我看到最近台中莲社的书,印的后头都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说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没有看到这八个字,李老师死了之后,你们统统都变质了,错了,大错特错。不如外道,我看到有很多一贯道的书,后面都欢迎翻印,所以一贯道能够传遍全世界,一贯道的信徒一天比一天多,佛教信徒一天比一天少,为什么?佛教不准你翻印,不准你流通。这个世界,总有一天全世界都变成一贯道了,为什么?人家心量大,普遍流通。佛教再过几年,我看会灭掉了,这不准流通!这是什么?没有智慧。自私自利,没有智慧。实在讲连一个好的商人都不如,好的商人钱赚够了,他还拿出一部分去布施,这是实在话。所以我们同修们总要记住,总要觉悟,不可以贪图眼前的小利,将来受祸,这个祸害那就太深太远了,不值得了。这底下经文是解释善慧地:
【谓由证此故。名住善慧地。具四无碍解。能于十方善说法故。】
所以九地菩萨也叫做法师地,第十是十地菩萨,菩萨的位次到了顶头。
【十断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证业自在所依真如。住法云地。】
这底下跟我们解释什么叫『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下面解释:
【言于诸法中不自在者。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云业神通等。】
这是所知障俱生。这个俱生所知障最后的一分,菩萨地最后的这一分,这一分障业自在。什么叫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活动。我们一般人把活动叫做事,你现在在做什么事?这个事的结果就是业,所以这事业两个字常常连到用。事是正在造作,造作完毕就叫业。你看在学校念书,做学生求学,书念完了,这毕业了。正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叫造业,你看你们那个练习本子,作业簿,作业,每一天都在作业。菩萨自行化他也在那里作业,但是他的业跟我们的业不相同。我们世间人造的业,把它总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一种是善业,一种是恶业,一种叫无记业。无记业就是非善非恶,善恶说不上,这个叫无记业。菩萨所修的我们一般称它作净业,身心境界统统清净,所以叫做净业。
当然这个善、恶、无记业,菩萨早就得自在,决定没有障碍。这障碍什么?障碍净业,菩萨所修的业不得自在,这有一分障,此地所讲的是菩萨的障碍。这种障碍虽然很微细,它确实成障碍。譬如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读到,就是讲到成佛,如来果地上的,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有些佛他的光明能照一个大千世界,或者照两个大千世界,有些诸佛他的光明可以照百千大千世界,阿弥陀佛的光明是遍照法界。统统都成佛了,为什么有的光明遍照,有的光明不能遍照?这就有障。从理上讲,佛佛道同,无二无别,为什么在事相上不同?这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是因为他在因地时候发愿大小不一样。有些人他发愿成佛度这一个世界众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有的人心量大,我不仅要度一个世界,我要度更多世界的众生,于是就有千大千世界、百大千世界。
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发的愿实在讲太广大了,不但要成佛,要超过诸佛,这因地当中的心量不相同,所以果上成就的事业就不一样,一切诸佛的事业比不上阿弥陀佛。如果讲一切诸佛的福报,给诸位说,有很多诸佛的福报超过阿弥陀佛,相好光明、世界庄严殊胜比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超过太多太多,这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上跟我们说过。但是要讲教化众生,利益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平等成佛,阿弥陀第一,他的心量太大,一丝毫障碍都没有,法门简单容易,愈是简单、愈是容易的,愈能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
所以有智慧的人选择法门,那就要选择最简单、最容易,不给自己找麻烦,这个人就聪明了。给自己找麻烦的人,那个人怎么能算聪明?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最简单的生活方式,真正得自在,最健康的饮食就是最简单的饮食。我们中国人跟外国人比一比,我们没有人家健康,我们的体力、耐力不如外国人,运动场当中最明显的看出来。打篮球,上半场我们跟那些外国人打得差不多,可以打得平手,下半场就输了,为什么?体力不够了。什么原因?中国人吃的是色香味美,外国人吃的,真的我们看起来笨,不会吃,吃东西一点味道都没有。你们如果要是旅行,常常到外国,见见外国的餐馆,不管是荤腥还是素菜,统统是水煮,什么味道都没有。调味什么?盐、胡椒摆在那里,你自己去调味去。盐、胡椒给你去调味。他们真的不会吃,天天吃一样的,餐餐都是那个样子,在我们中国人吃,这怎么能吃得下去?他天天吃一样,他没得吃。
实在上更单纯的,你看牛、羊一辈子吃青草,牠没有嫌过这个味道不好,换一个味道。所以仔细观察大自然,愈是健康东西,的确真的是单纯。我好像在讲席当中也跟诸位说过,单纯的饮食,我们肠胃负担轻,等于它的工作,它每天都是那个工作,它工作得很正常、很愉快。每天搞乱七八糟、好多的,它很头痛,它要慢慢这样消化,那样消化里面还有冲突,还有毒素,慢慢去调整,那个肠胃好辛苦,一样的道理!让肠胃减轻它的负担,工作运作是非常正常,这个人一定健康。每天吃得不一样,餐餐不一样,这个肠胃很头痛,用什么方法来消化?它很苦恼,那你怎么不生病?当然生病!
所以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从多方面去观察,慢慢去理解,然后不但在佛法上有成就,在我们生活当中也得到真正的快乐、自在、圆满。以前我们不懂这个道理,对于饮食,你看外国人吃了中国东西,他也想吃,喜欢吃,喜欢得不得了。他不会做,他没有参透,中国的饮食虽然好,好看又好吃,不健康,不是健康的饮食。外国那个不好吃、不好看,它是个健康的饮食,外国人自己也不知道。我们学佛,在佛法里面得这么一点智慧,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看明白了,所以这是讲的「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
我们看底下的文,在二百六十三面第四行:『彼障十地大法智、云、业、神通等』,这个微细的俱生所智,它障碍十地菩萨。大法智云,云是比喻,佛经上用这个字用得很多。它比喻什么?比喻事实的真相。事实真相就像云一样,云非有非无,你远看,它有,近看它没有。也比喻《心经》里面讲的色空不二,远看有色,近看就没有了,比喻这个意思,真正的智慧。智慧怎么样?智慧也是非有非无。如果执着有,错误了,执着没有也错了,执着亦有亦无,亦错了。总而言之,有执就错,不执着就对了,就没有事情了。有执着都是病,所以说是四句百非,这个四句就是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叫根本的四句,展开来有一百句;佛法都叫戏论,都不是真实的。「业、神通等」,智慧、业、神通,它统统都障。
【至十地中悉皆断尽。】
到十地菩萨,这是所知障里面微细的俱生烦恼统统断掉了,十地菩萨断尽了。
【由斯证得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底下解释:
【谓由证得此真如故。于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便成受职等行。】
这个『受职』就是,职就是佛的果位。佛是教主,好像一个学校,接受这个学校校长的职位一样,菩萨是教员,佛是校长。主持教育政策的是佛,菩萨只是执行教一个科目,教一个科目的。佛是跟学校一样,主持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教育行政,那他都是首长,他主持这个的,这叫职,受职。受职就是成佛,意思就是成佛。这个障破掉之后,他就得业自在所依真如。下面跟我们解释的神通自在、作业自在、总持自在、定自在,一切都自在了,它底下有一个皆自在。我们常讲得大自在,得大自在是十地菩萨,法云地菩萨才真正得大自在。这个位子再往上提升就是等觉、妙觉位,就成佛了。等觉等于佛,这后补佛,没有在佛位上,像娑婆世界的弥勒菩萨,这是后补佛。西方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是后补佛,西方世界的后补佛,到这样的地位。诸佛教化:
【具智波罗蜜。得自在化身三昧等果。此地名为法云地者。法喻双举。】
『法云地』是法喻,法就是法,云是比喻,所以这个名称是『法喻双举』。
【庄严论云。于第十地中。由三昧门。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习因。遍满阿梨耶识中。譬如浮云。遍满虚空。能以此闻熏习云。于一一剎。于一一相。于一一好。一一毛孔。雨无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所化众生。由能如云。雨法雨故。名法云地。】
这是个比喻,菩萨到这个地位,通常讲三大阿僧祇劫圆满。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圆满是讲的『法云地』,还没有讲到等觉、妙觉,只讲到这个地方。这第三个阿僧祇劫是修这三个位次的,八地、九地、十地,到这个地位,所谓大法如云。这是真正得了一切法的总持三昧,『陀罗尼』翻作总持,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通达明了,所以他有能力在尽虚空遍佛剎里面教化众生,有这个能力。这个『雨法雨』,前面这个雨是动词,下面是名词,比喻说法利生这个意思。那么说法说,必然能契一切众生的根性,好像下雨一样,小草,它也得少许的水分,它能生长;大树,它吸收多的水分,它也能生长,雨下来是一样的,各取所需。就像佛、菩萨给我们说法,说种种法,我们也是在一切法里面取自己所需的,不是完全都取的,完全都取那个就错了。我小乘根性,我取小乘法;我是大乘根性,我取大乘法;我是一乘圆顿根性,我取一乘圆顿法,所以一切众生普皆得益,统统得利益。得的利益统统叫圆满利益,每个人所得的都很称心、很自在,都很满足,都很欢喜,这就叫称性。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